综合艺术十篇

时间:2023-03-17 19:10:48

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篇1

关键词: 艺术综合课 后现代教育 生态式艺术教育 分科教学

引言

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系统。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其本质也是教育的竞争。在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浪潮的影响下,我国2001基础课改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艺术综合课,学校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师资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开设艺术综合课,还是音乐、美术分科课程。艺术综合课是根据时展、教育主流,学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催生出来的结果,较之传统的艺术分科型课程来说,艺术综合课更符合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以及培养具有健全、完整人格学生的需要,然而它的出现却遭到艺术教育改革中前所未有的争议。

艺术综合课为何是符合潮流发展的?它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艺术综合课的实施困难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应怎样面对艺术综合课?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呼唤艺术综合课

1.时展的需要

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一股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文化思潮。在此思想影响下的教育出现了后现代教育。较于现代主义教育强调各个学科的分离来说,后现代主义教育主张各个不同学科的融合,以及知、情、意的融合。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多次组织专门的会议,探讨学科的综合问题,课程的综合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课题。

而对于艺术教育来说,现代主义的艺术教育其学科大多呈分离状,忽视了学科本身的综合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的关系。后现代教育观下的艺术教育不仅重视艺术各学科之间的综合,还十分强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艺术课程开始呈现多样化,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艺术学科课程,它是指制定融各艺术门类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总目标,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各门类依然相对独立。实施这种课程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在艺术教育的总目标下,分为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门类,根据每一个艺术门类的特征制定内容标准,而每一门类内容标准的最后一条标准是:建立这一门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第二种类型的是分科课程,是指在强调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部分单元加入一门或数门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性教育,比如日本、英国。第三种类型是综合性艺术课程,是指综合数门艺术科学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德国小学把音乐、学术两科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韩国小学低年级把音乐、美术、体育三科综合作为快乐课,中国台湾地区正在推行的“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中国香港正在按照学习领域实施的艺术综合课,等等。

艺术课程的综合化是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滕守尧先生也提出了“生态式艺术教育”,并且成为了中国实施艺术综合课的理论依据之一。生态式艺术教育重视艺术通感的能力,比如在欣赏中国古典舞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中国书法线条流动的美感;重视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比如用黄金分割点的原理去欣赏美术作品。这些都是艺术综合课所体现的原则。

2.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艺术发展长期以来一直走的是综合的道路,书画本是一体,诗词与音乐也不分家,乐舞、说唱、戏曲都是综合的艺术形式,在民族艺术发展中,音乐和舞蹈又是共存的。

而西方在艺术发展之初也不谋而合走综合的道路。由古希腊的酒神颂歌发展而来的悲剧就是一种戏剧、诗歌、音乐和舞蹈合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式,以及发展后来形成的歌剧、舞剧都是综合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发展艺术从最初的综合分化、细化形成不同的分立的艺术门类,如:音乐、美术、建筑、舞蹈、文学,等等。这些学科的细化、精化经过长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为世界文化增添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与此同时,不同的门类互相融合又产生了新的综合艺术形式,比如电视艺术、电影艺术,等等。

因此后现代的影响下,艺术也越来越回归综合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始广博的接纳各种艺术形式,“横向可包容本土与国外、高雅与通俗;纵向可拼接、挪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当代的一切艺术,展示了及宽容的艺术观念”①,艺术开始了新一轮的综合,因此,艺术教育也要迎合、适应艺术的发展,由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

3.综合艺术的心理学基础

艺术是一种融合了各种感知觉体验的形式。这也是我们能够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各种体验的基础。“根据感知觉为依据可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视听艺术(舞蹈、戏剧、电影等)和想象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②,因此,在艺术综合课中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能够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感知觉,而视听结合的方式是艺术教育较为有效和合理的方式。因此感知觉的综合性是艺术综合教学得以实现的基础。

感知觉为我们的体验提供了基础,那么在体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觉和通感,这两点是我们提倡艺术综合课的最为重要的心理依据。举个例子来说统觉就是你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体觉等都参与感知大海得到的综合感知。统觉是不同感知的融合,而不是机械的感知觉相加。比如我们在听宗教音乐《主啊怜悯我吧》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视觉上的补偿,这时通过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我们可以想到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可以想到宗教美术作品《鲁昂大教堂》。而通感简单说就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比如:听到大三和弦,我们的感觉是饱满、明亮的,而小三和弦给我们的感觉暗淡、柔和的;看到杂乱无章的粗犷线条给我们紧张感,而有序柔和的线条给我们舒适感。而通感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广泛存在,中国书法是一种无声的音乐,具有鲜明的节奏与韵律,书法也是一种舞蹈,千姿百态,行云流水,其线条和形状犹如舞蹈流动的点、线。

也正是以上心理现象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艺术综合课得以有效地实施。

4.艺术综合课的优势分析

综合课的提出是针对于以前的传统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强调学科领域内部的分化和独立,忽视了他们之间的横向知识联系,把本来紧密相连的学科知识分化的越来越细,越来越细,这样的课程不利于学生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严重背离了学校教育的初衷和目的。因此,为了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使之趋于平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艺术综合课应运而生。艺术综合课是一种将各种艺术门类中的具有内在关联的(如通感、通失、情感、价值、功能等)课程内容及其相关的非艺术学科课程内容统一整合在一起的课程模式。与传统的课相比,对综合课的优势主要是软化了各个艺术学科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整体认知能力,并且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简单说就是艺术综合课更易与学生的世界发生联系,各种艺术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一个简单的广告也包含了美术、音乐、电视等众多的艺术形式,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也是包含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形式的。其次,艺术综合课较之重视技能的分科课程来说,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的获得。并且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觉更加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象和艺术感悟。

艺术综合课不仅仅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的,并且有诸多的优势,在课改的历程中,综合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从最初被人质疑到逐渐接纳重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1999年新课改实施,艺术综合课已经被正式的作为课程理念写入艺术课标中,至今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为何这样的综合形式艺术课仅仅只在个别大城市的个别学校中实施却没有遍地开花呢?

二、艺术综合课实施困难的原因分析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思想(流派)、课程政策(行政)、课程组织(结构)、课程实施(包括教师培训及课程观念的更新)的全方位的改革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尤其对于新生事物来说,改革就愈显得困难多多,阻力重重了。对于艺术综合课来说,也亦如此。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艺术综合课难以实施的原因。

1.对“综合”二字理解的差别

艺术综合课是在后现代课程理论下形成的,其综合的含义是构建整体联系的课程,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有机结合的课程形式。然而一说到艺术综合课,很多人会很自然而然地想到音乐+美术、音乐+舞蹈就等于艺术综合课,这样的“综合课”实施起来,就是各个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的、机械叠加起来的课程,与之前的分科课程来说不够系统化,与真正的艺术综合课相比,又缺少内在联系。而事实上,艺术综合课并非并列的关系,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图),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基于艺术学科之间的通感的。在正确理解了综合的含义下,我们如何综合?既然我们说综合是寻求内在关联的,那么这种关联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比如:从审美的角度出发,选取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反应悲剧美的作品综合在一起,以悲剧美为线索进行整合;从艺术与情感的角度出发,将反应同一情感的艺术作品结合一起;可以根据艺术风格、流派的不同分类组合,阐述不同艺术形式中反应的现代主义;可以根据艺术发展的时间的顺序,讲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不同艺术的风格特点;根据民族的划分,欣赏某一民族的歌舞艺术;当然艺术还可以广泛的和生活、科学等相结合形成更多的课题。这样的课题虽然包含了不同的艺术学科,却不是机械地将没有关联的知识强行整合到一起的。这样的综合才是有效的综合,有效的综合是一个新的整体,这个新的整体各部分虽然没有整体的特性,它们之间却具有内在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是任何形式任何介质。

此外,我们强调的综合是一种更好地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有很多老师为了综合课而综合,强行将一些没有联系的知识拉到一起,这就失去了我们综合课本身的目的和艺术教育的价值。

艺术综合课是一种在分科的基础之上,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建构课程形式,艺术课程不仅仅是对单门艺术的感受的机械叠加,而是形成更大的“审美统觉”,综合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种智慧的综合。因此,在综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两点,一是是否有效综合,二是综合是一种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可以说正确的理解综合是艺术综合课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

2.传统分科教学形式的根深蒂固

艺术综合课的实施离不开支持,没有支持任何好的想法和政策都无法顺利推行。对于综合课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来说,其直接的阻力就是传统分科教学的思想根深蒂固。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1999年新课改之前,艺术课程一直都是分科形式进行的,分科教学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老师来说也便于实行,纵观我国艺术课程的历史演变过程,音乐课、美术课始终是各扫门前雪,没有过交集,加上分科式的课程也有自身的优点,这些年也不断地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来说,分科的教学形式都是深入人心的。面对突然出来的艺术综合课人们难免抱着怀疑、审视的态度,而这个质疑就包括我们上述提到的对综合理解上的偏差。

因此在时代要发展、教育要进步的情况下,固守旧事物(分科艺术课程)的发展对于新事物(艺术综合课)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阻力。基于人们对综合的理解不同,加上长期以来分科教学的根深蒂固,都使得教育工作者面对艺术综合课望而却步。而这仅仅是微观层面致使艺术综合课实施困难的原因。从宏观的角度看,艺术综合课实施困难的原因还有以下两点。

3.多元文化下教学内容的选择

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实施多元文化课程是必然的选择。教学内容是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要素,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判断,影响着课程的建构与发展。对于一门综合课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为重要。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今、中、外、经典、流行,这么丰富的资源,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选择什么知识是课程知识观的关键,同时也是艺术综合课实施的难点之一。

艺术本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学好本土文化的情况下,吸取好的外来文化,如何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选择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成为了艺术综合课令人头痛的原因。因此,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我们的艺术综合课应该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选择有意义的知识进行组织,并且在学生喜爱艺术综合课的基础之上逐步引领学生学习有价值的内容。

在时间和地域上,我们应该从现代的、身边的一些流行的艺术形式学起,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相符合的,他们并不陌生而且熟悉甚至是喜爱。由此过渡到古代的、国外的一些经典的艺术,在有了兴趣和一定的艺术反面的基础之后,在推行这些内容来说,相对比较容易,学生也不会过度的排斥。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把握住本土文化为主体的、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的重要原则。

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于艺术综合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吸收进来,另一方面,在众多文化中保持和发扬本土文化也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4.师资条件不成熟

教师是艺术综合课实施的关键人物,艺术综合课再好,没有适合的教师去实施都是纸上谈兵。艺术综合课一门高度综合了各种艺术形式,甚至是跨领域学科知识的一门课程,因此能够胜任这门课的老师要至少精通一门艺术并且掌握其他两到三种艺术类学科的基础,并且还能够善于从学科之间发现有效的联系,并且加以组织整合,甚至还要了解各种知识比如人类学、文化学等,因此对于老师的要求是极高的。然而现实的确是残酷的,在一次调查中有的结论是“音乐教师能教美术课的不超过音乐教师总人数的2%;能教舞蹈课的不超过音乐教师总人数的8%”,能教戏剧课的几乎是零④,面对这样的现状,艺术综合课的确面临着很大的质疑。而且在现在的师范院校中,大都设有音乐专业、舞蹈专业、美术专业等艺术类专业,但是很少有某一个专业兼学其他的艺术学科,在这样的现状中,艺术综合课的道路的确难走。

但是事实也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悲观,作为正在发展中的艺术综合课,我们的教学形式也在创造探索和进步中,教学模式不是死的,教育工作者绝不可以拘泥于模式,一个真正了解了艺术综合课内涵的老师是可以根据情况打造出适合自己能力的综合课。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我们提到了分科式的综合课就是解决师资力量的一种方法,分科式综合课是指“在教学中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中的某一门作为学科主题的主要教学内容达到综合艺术教学,其学科目标的设定,主要以‘切入’的艺术学科为主”⑤。比如,以音乐课为主,在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中,适当融合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这样形式的综合课不仅保持了学科特点,同时还有利于艺术综合课由点及面的展开,并且也考虑到了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是解决艺术综合课师资条件不成熟的有效办法。

综合课的问世使得艺术教育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同时,作为新生事物它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和质疑。艺术综合课是在根据世界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及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下提出的新的构想,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尽管艺术综合课自从诞生以来,一直在“冷板凳”上孤独的发展,它的实施范围并不广泛,但是它也带着自身的优势迎接挑战。艺术综合课是顺应教育的发展,是迎合了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抱着正确的态度对待新生事物。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教育才能突破自身领域的局限性,走出传统模式的禁锢,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实现更大的价值。

注释:

①滕守尧.理解与实践高中艺术新课程――与高中艺术教师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7.

②彭文民.艺术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90.

③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225.

④宋森.对艺术综合课的几点质疑.中国音乐教育,5:42.

⑤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南京出版社,2008.3:10.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M].南京出版社,2008.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标教师研修手册艺术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4]滕守尧.理解与实践高中艺术新课程―与高中艺术教师的对话[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5]胡志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6]芦苇.综合性艺术课程及其教育价值的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4.5.

综合艺术篇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受益于艺术,从艺术的想象中获取灵感。同样,许多伟大的艺术创造也根源于科学的发展,从科技的发展中得到启发。尤其是人进入现代社会后,艺术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常常成为解决科学问题的最好方法,而科学的变革与创新也常常为艺术的创造注入了新的灵感与活力,带来了艺术形式的巨大变化。因此,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入手,组织艺术学习模块的基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视野的拓展,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各种文化信息,具备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学生在艺术课堂要经历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过程,学生所有创造和表现活动必须是在获得丰富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面对创造的成果还有一个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的过程。这就把整个艺术学习过程综合为一体了。且学生所有艺术活动都要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在联系中发展艺术能力:学生的艺术学习需要联系具体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中吸取人文和艺术营养;不仅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综合,还强调艺术与道德课程、语文课程的联系和综合。

艺术教育强调综合与联系,就是通过发掘不同艺术类型的共通性与共同价值,借助不同艺术门类在审美特征上的关联性,生成与构建学生的艺术通感,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能力与审美意识。以往那种过分强调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倾向,使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与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而事实上,学生长大后不一定都从事专业艺术工作,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素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按照当今国际艺术教育界的共识,艺术不等于艺术的知识技能,或者说,艺术不是艺术知识技能发展到极致后的产物,真正的艺术来自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只有当艺术的知识技能与人文内容发生联系时,知识技能才会发生飞跃性的变化,变成艺术能力。中小学艺术课程中培养的艺术能力主要包括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创造与想象能力、艺术批评能力或评论能力以及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能力等。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教育已经习惯以音乐、美术为主导的单科教学格局,忽视了我国是一个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民间艺术底蕴丰厚的戏剧与舞蹈大国的事实,使多数学校书法、民间艺术、戏剧与舞蹈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不能欣赏和理解这些重要艺术。事实上,书法、民间艺术、戏剧、舞蹈等,本来就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需要调动全部感觉器官的参与;需要视、听、触等感官的协调配合;需要肢体某些部位细致、精确的配合和运动;需要语言、发声的微妙控制;需要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动感智能等多种智能的协同发展。书法、民间艺术、戏剧、舞蹈艺术对学生综合发展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再也不能忽视。通过开展艺术教育来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损失,对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学校所有的模块教学中溶入艺术教育,力求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水平以及整合贯通、开拓创新和跨越转换的综合审美能力,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能够得到艺术特长的发展和提高,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培养,让学校不但成为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摇篮,而且也成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使艺术教育不断实现其真正的教育价值。

(作者单位 陕西省志丹县市镇小学)

综合艺术篇3

关键词:戏剧;综合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34-01话剧是在舞台上由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艺术。话剧艺术作为二度创作的艺术,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作为舞台演出基础的剧本和演员创造舞台形象的表演艺术。在创造舞台形象的过程中,舞台美术设计,其中包括舞美,效果,灯光,道具,化装,服装等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按照作品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照作品题材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等;按照作品的样式类型划分,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型。

话剧除了具有综合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外,还有自身独具的特征。在戏剧的所有特征中,戏剧性无疑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所谓戏剧性,就是戏剧艺术通过演员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冲突来展开剧情、刻画人物,借以吸引观众,实现其艺术效果和审美作用的特性。构成戏剧性的中心环节是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必须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动作,来展开激烈的冲突和交锋,使戏剧情节得以进展,人物性格得以展现。而效果和音乐在刻画人物的同时,配合戏中演员的表演来烘托以及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性格来随着剧情的进展,而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大型LED屏幕的应用,把观众带于剧中的喜,怒,哀,乐之中。把一些实际场景搬上舞台,使观众感觉身临其境。在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曲折起伏的情节中,在舞台上塑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中不可以说不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综合艺术中,戏剧和戏曲需要演员在舞台上为观众多次进行现场表演,这种表演固定下来。因此,剧场性构成了话剧艺术的另一个特点。这种剧场性对戏剧演员的表演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们常把剧本、演员和观众称作戏剧艺术的三要素,其中最本质的要素自然是演员。因此,话剧的中心应当是演员的表演艺术。话剧表演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观众欣赏的过程。戏剧演员在进行二度创造时,首先要深刻挖掘剧本的内涵,掌握角色丰富的思想情感,通过情感体验与艺术分析,克服自我与角色之间的距离,然后才能通过艺术化的表情、语言和形体动作,在舞台上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演员扮演的角色,应当是真实感人的舞台形象,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既要形似,更要神似,传达出角色独特的性格气质和内心世界。正因为戏剧艺术对表演有着很高的要求,因而戏剧理论家们都十分重视对戏剧表演艺术的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戏剧体系,分别被称之为“体验派表演艺术”和“表现派表演艺术”两大类型。戏剧在演出时,剧场中演员与观众的感情可以直接交流,观众一方面欣赏舞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情绪情感的反应直接影响着演员的表演,这种当堂反馈的现象构成了话剧艺术的重要特点。

话剧《郭明义》,舞台就大胆的运用了LED超大屏幕,使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屏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但早期的话剧完全靠演员自身的表演来感染观众,有它的局限性。录音技术的产生给话剧带来了崭新的活力,音乐,动效的加入使其更贴近大众的生活。

综合艺术篇4

关键词 美术;综合材料;艺术

1.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最直观的体现是对画面形式感的突破

早期的美术绘画大多数是在纸张或是油画布等材料上创作的,光滑平整,而综合材料的运用使得现代美术创作有凹凸感和强烈的视觉感受,广场上的综合材料建筑,甚至是广场壁画,通过综合材料的运用给人们的视觉感官强烈的震撼,不禁局限在画廊等。画面上斑驳的肌理呈现出粗糙的凹凸感,纸质拼贴产生的自然肌理条纹,胶类在画面产生的沉重流淌感,裂纹漆呈现的不同裂纹的变化,裂纹的渐变组合及偶然性给观者带来新的感受。这是因为绘画材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形式感。综合材料的应用给画面增添了趣味性,画面形式上的突破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赵无极也是善于在创作中将不同材料结合应用的画家,画面色彩相互覆盖渗透,变化微妙。当代许多画家因综合材料的使用,其画面形成了新的语言追求和画面样式.。

2.综合材料在现代美术创作中是美术作品的增加了更多的画面表现感

有时候一些美术作品的综合材料运用是一些偶然性,通过偶然的发现然后运用到美术作品中是美术作品的表现力得到提升,使美术作品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层次,在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综合材料作品就以一种特定的姿态出现在艺术史中。综合材料艺术作品也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也在进行着自身的不断变换和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

3.综合材料的材料来源及创作范围广泛

在现代美术中,固定的油画.国画等一些绘画,他们的材料限制比较强,人工的合成,工厂加工耗费大量的劳动力时间,然而综合材料确把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创作,用过的废纸,工厂的破碎的陶罐,制衣厂的碎布,废品收购点的废品….很多我们平时认为不可以用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综合绘画的主要材料。一张纸可以做成光影,显现人物,废旧的玩具可以做成价值连成的“雕塑”。在现代美术的局限中,综合材料的材料廉价,也是对废旧资源的再次利用,创作的作品也各有新意,适应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一举两得。有些家里摆放的花篮不是真花,真的水果,这些看似逼真,色泽光艳,给人想要咬一口的感觉,他们其实是用我们的丝网做成的,废旧的丝袜就这样改成了另一种新的艺术。原来的建筑模具需要用木板等笨重的材料,旧的家电塑料壳,既节省了资源又使模具轻巧。在现代艺术之中很多多的东西都开始瞄准了废旧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之中,而这方面综合材料艺术正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4.综合材料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形式美

在相声中讲究说、学、逗、唱,才可以把相声说的让人着迷,也是相声演员的思想材料。跟相声一样,综合材料的制作也有基本的材质。通过重构,粘贴,裁剪等等手段来体现作品内容。油画综合材料往往只是在油画布或是其他材料上进行创作,从而行程具有强烈形式美的作品,形式美是美术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综合材料往往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因为中和材料本省正是追求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往往综合材料都是通过艺术家的可以想象跟考虑之后的认为制造出来的,力求达到一种形式上的对称和平衡,所以体现出来的形式感特别强。综合材料本身用的材料平直就别架上的油画颜料要多,有时候还要相当复杂。虽然品种多,但是综合材料作品就是通过这些材料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形式上的一种美感。所有美术作品中都会存在一种内在的关系,那就是比例和尺度,就像数学中的繁杂的程序,繁杂的运算,美术作品人物中的身体比例关系,画面的安排都要有一个适当的比例,0.618的黄金比例等等,综合材料艺术在现代艺术中也要符合美的规律尺度。这样的综合材料艺术才会在现代繁杂的艺术之中才不会脱离艺术,脱离艺术的美的形式。

综合绘画材料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现代艺术之中。无论从形式美感丶作品创作材料丶视觉的冲击力等等,人们对于综合材料的作品也越来越关注,很多艺术学校也课题:现代综合材料壁画的设计与制作,清华美术学院的研究术学院等等。综合材料已经开始作为教育的一种精品课程开始发展。随着一代代综绘班的努力,现在的综合绘画专业,在作品设计和材料上已经有了丰富的认识,我们平时丢弃的可乐瓶盖,废旧的废纸,丢弃的碎玻璃等等,在综合绘画班中都是一些宝贝,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想法把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创作成一件件令人过目难忘的艺术作品。

综合材料艺术对于现代美术而言,好比给现代美术起到了雪中送炭之效,综合材料艺术的运用让现代艺术的价值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也是对现代美术开辟新渠道,将现代美术走进人们的艺术生活,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综合材料艺术也对现代美术起到了继承和发扬的作用,在现代美术的基础上寻求自我突破,打破传统美术附属给现代美术的牢笼,将现代美术的潜力更好的开发出来,是得21世纪的现代美术更加开明,更加具有思想力。综合材料艺术是现代美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现代美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珠珍,陈耀明. 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J].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世萍. 综合绘画材料新视觉[J].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综合艺术篇5

 

1.大学教育理念的相似性,给予各大学以同质性,利于相互交流。

 

2.文化、知识本身所具有的跨地域特性,使得此种交流和融合十分顺畅。

 

3.大学教育对于地区政治、经济影响并非直接影响,而是间接影响。这使得大学间交流较少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团体的遏制。

 

由此我们对于不同性质、功能的院校间的差异性研究就显得愈发必要。个领域,且于两方面都有杰出表现;第二个层次,如雪城大学、查普曼大学等,提供相对专业的电影教育,毕业生进入高校和研究系统的较多,进入工业系统的较少;第三个层次是,一般大学开设的专业电影课程,这些专业一般将电影教育作为一种修养,或者提供一种工具。学生毕业后,可以以电影、电视为基础或者研究工具,进行广泛的交叉性学科发展。

 

其他国家,例如中国,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与美国类似,只是尚缺乏第一层次的电影教育,中国较为突出的提供专业电影教育的综合大学,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目前还在提升进展中,如何达到世界一线的电影教育,是我们下—步研究的重点。

 

二、两种专业教育的历史渊源

 

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一般都有较长历史,大部分成立于20世纪的前半期,是随着电影工业和电影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这类院校,依笔者所见,分为三大体系:西欧体系、苏联和东欧体系、美国体系。这三种电影教育体系的形成与三地对电影的认识和定位直接相关。

 

西欧体系以法国为代表,根植于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传统,以应用型技术培训为基础,结合欧洲传统大学的人文理论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电影艺术专业教育。西欧体系自电影发展初期,就基本将电影视作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比较倾向于把电影视作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方法体系接近于传统的美术、音乐艺术教育。

 

苏联和东欧体系,主要源自苏联。由于苏联的强大,广泛影响到中国、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极早地认识到了电影在国家宣传上的巨大功效,因此电影教育启动得很早,莫斯科电影学院在1912年就已经成立。苏联体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化的电影专业教育体系,它将电影视作一种有力的、针对普通民众的宣传工具,在艺术观上比较倾向于现实主义,把电影教育作为宣传工作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基于与苏联亲密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基本上承继了苏联电影教育系统。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理念、院系格局、课程设置,基本上与苏联一致。

 

美国在传统上将电影视作工业。早期,由于强大的好莱坞的存在,在其内部自发地形成人才的学徒式阶梯培养模式,因此并无成立专门的电影教育机构的必要。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电影文化的兴起,出于对高级电影理论、评论人才的需要,开始设立专门的电影学院。因此,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代美国大学的电影专业人才才得以出现,并引领了"新好莱坞"电影运动。

 

这三种体系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初衷都是培养电影从业人员,以应用人才为初期培养目标,最后发展到同时培养理论和人文学者。与以上所述专门的电影艺术院校相比,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其初衷并非为电影业培养专门人才,而是将电影视作一个文化、艺术领域,培养掌握此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文学科学者。

 

只有当电影、电视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积累了足以吸引人文、艺术类学者展开研究的足够资源之后,综合大学才有培养电影理论、研究人才的必要性。而随着此种教育的展开,最后发展到同时培养电影从业人员,反哺电影工业。

 

三、两种专业教育的理念区别

 

如前所述,两种专业教育从不同的出发点,都经历了长足发展,向对方延伸和靠拢,在当下形成相互交叉的态势。专门电影艺术学院除了培养导演、编剧、摄影等专业从业人员以外,也培养电影史专家、电影理论学者、电影文化研究者;而综合大学的电影系,除了传统的电影方面的学者型人才,其毕业生也大量从事导演、编剧等专业创作(如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科波拉、李安等)。

 

在此状况下,梳理二者教育理念之差异,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所谓教育理念的区别,其本质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这两种专业教育出于不同的出发点,培养不同的人才。而人才模型是由两点造就的,一是起点,二是高度。

 

一、两种专业教育的现状

 

当前中国及国外之高等艺术教育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为专门的、甚至单科的艺术学院,如中国之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西方之美国电影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等;其二,高等专科学校,如GrenoblAcademyofArtinFrance(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艺术学校),此类院校虽多数时并不颁发高级文凭,但其性质亦为高等教育。其三,综合大学之艺术系或学院,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等等。这三类高等艺术教育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

 

前两种因定位与性质十分接近,只是文凭级别不同,故在我们的讨论中将之归为一类,称为专门艺术院校。由于笔者长期从事电影艺术教育之故,故在此从影视艺术教育,特别是电影艺术教育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

 

从电影艺术角度,我们可以将世界上较有影响的电影类院校分类列表如下:

 

第一栏所示之电影类专门艺术教育院校,数量相对较少,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也就一两所,多为国立,为本国提供专业电影创作、理论人才,倾向于高端和专门化。

 

第二栏所示之提供电影专业教育的综合大学,数量非常庞大。仅美国提供专业电影、电视艺术教育的大学就在三百所以上,同时有六百多所大专院校提供影视制作以及相关课程,且此数字还在持续上升中。其他国家的情况也类似,随着电影、电视艺术、技术日益推广,电影教育呈现普及化的趋势。在中国,近年来,由于国家教育委员会大力推广高校艺术教育,导致各大学纷纷设置艺术学院、艺术系,而其中,影视教育因为其鲜明的时代特性而受到青睐,由此高校影视教育得到极大推广。

 

当然,综合大学提供电影教育的广泛和普及,并不意味着教育和研究水平的低下。实际上,以美国为例,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有多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代表如纽约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的电影教育是世界一线水准的,其专业水平非常高,甚至超过了美国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这样的专门电影学院,成为全球范围的电影专业的最高学府,其毕业生进入电影工业和学术研究两如果我们粗略地把大学教育的多个学科基础分成四个象限的话,那么各个专业教育的起点就是在这四个象限中寻找自己的落脚点和落脚范围。而高度,则是其毕业生在此平台上所达到的高度。

 

经过总结,我们可以梳理出两种不同的人才模式:柱形人才模型、平台型人才模型。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倾向于培养的是柱形人才,其底座起点较窄,入点准确集中,在这个起点范围内达到相当的高度,形成柱形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柱形人才模型,是行业需求、教学系统和学生来源三方面作用的结果。从行业需求的角度,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是,专业而准确,毕业后即刻可以投入工作岗位,不需要实习和磨合阶段;同时,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由工作岗位塑型,岗位将提供给个人长足的发展空间,不一定需要大师,不一定需要来自个人内部的思想和思考所带来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从教学系统来说,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其教师多为影视工业的专门人才,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其他知识为辅。从学生来源角度,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的考生多为艺术类考生,文化课知识水平为中等,但在艺术修养和技巧方面有专长。而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则为梯形平台状结构,其底座较宽广,基于综合大学多学科的基础和优势,给予学生坚实而广泛的基础。此类学生,未来的就业、深造、发展的可能性更广泛,有可能形成更为复杂的发展模式。换言之,此类学生的发展倾向于依赖自身内部的思考和欲望,而非外部工作岗位的塑造,就这一点而言,与专门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有明显区别。

 

但是,就国内而言,综合大学毕业的电影专业的学生目前的缺点也是存在的,他们可能达到一定程度的专业性,但其高度不够,很少能够直接满足电影、电视行业的岗位要求,一般需要一定时间段的实习期,或者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从而弥补此短缺。

 

虽然专门电影艺术院校的学生,与综合大学专业电影教育下的学生,二者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体的特殊性,但从整体角度看,教育理念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塑造作用。总结起来,前者的知识相对单一纯粹,后者丰富多元;前者专业性强,后者专业性稍逊;前者短期发展极其显著,后者要经历一定的积累期;前者专业思想稳固坚定,后者变化较多;前者倾向于在行业内一线搏杀,后者倾向于二线作战;前者重局部流程,后者重整体和系统。

 

但是,如果我们简单地得出结论:称前者更多地成为具体操作者,后者更多地成为领导者;或者说前者更适合动手,后者更适合思考管理,笔者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事实上,此种二元比较,并非在我们所讨论的对象中出现,它广泛出现在各个行业之中。

 

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基本上都来自于两个部分,一为本行业的专业学习者,一为外部行业进入的管理者。如金融行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一部分人其专业即为金融专业,且在金融专业一线工作时间较长,此部分人士精通本专业的具体事务,之后扩展其思考而至全局,成为领导者;另一部分人专业并非金融,可是从全局管理出发,逐渐学习精通专业知识而成为领导者。这两种人在领导层所占比例多有变化,很难说后者容易占据领导层地位。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途径到达相同位置。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两种教育理念各有其优点,亦各有其缺点。那么是否有改良的方法呢?因笔者的学习阶段主要在专门艺术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而工作则长期在综合大学进行专业电影艺术教育,对两种教育系统都有一定了解,因而对此问题保持了长期的思考。因为本职工作的关系,我特别希望从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角度思考,寻找到一种教育理念的改进方案。

 

经过思考,笔者认识到除了前述两种"柱形人才"、"平台型人才〃培养模型之外,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种人才培养模型,即"金字塔型人才"模型。

 

"金字塔型人才"模型适用于综合大学的专业教育,结合了"柱形人才"、"平台型人才"两种模型的优点,它既拥有较为宽广、坚实的基础,又能够达到1定的专业高度。其本质思想,是将平台的四条边棱向上延伸,形成交汇点,既形成专业区域,又形成专业高度。

 

"金字塔型人才"不是除了专业什么也不懂的"怪才”亦不是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精通的"庸才";他们能够应对专业领域的问题,亦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周边行业的经验,调动各方资源;他们不是在被行业塑造,而是从内在思考和欲望出发,塑造自身,甚至塑造行业;他们可以是领导者,也可以是创作者,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停止思考,他们永远不会认为行业、岗位的现状是一种必然,他们倾向于成为创新者。

综合艺术篇6

引言

综合材料在陶瓷艺术当中的应用能够使得陶瓷艺术的展现形式多样化,在人们的艺术审美的多样化发展背景下,通过综合材料的应用,对人们的审美趣味多元化也有着积极作用,从而更多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从理论层面对陶瓷艺术中的综合材料应用研究,就能有助于陶瓷艺术的良好发展。

材料艺术的发展和综合材料的应用重要性

1.材料艺术的发展

当前的艺术创作发展中的综合材料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事实,综合材料在各个艺术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也愈来愈高。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材料的发展史,能够在诸多的艺术作品当中看到有不同的材料应用,进行展现不同的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综合性应用逐渐成为发展趋势,材料在艺术当中的综合化以及空间组合等也不是单一性的,逐渐的成为艺术家所关注的话题。由此综合材料的应用就愈来愈重要。

2.综合材料的应用重要性

将综合材料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对人们的审美多元化的需求满足比较有利。综合材料作为现代化的艺术展现的材料,对艺术表现的鲜明程度有着加强,其通过创造者将其运用到艺术创造中,就能为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综合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是非传统材料,其中的塑料以及纤维和金属等都是比较突出的综合材料,在绘画当中以及摄影当中也都有着相应的应用。而将综合材料在陶瓷艺术当中的应用,就能将艺术的独特性得以充分详细的展现。陶瓷艺术的发展对地域性以及空间性的限制逐渐的超越,将综合材料应用在陶瓷艺术当中,也能对陶瓷艺术的发展进行促进。

陶瓷艺术中的综合材料的应用方法探究

陶瓷艺术当中的综合材料的应用,要能注重方法的科学性,笔者结合实际对综合材料应用在陶瓷艺术当中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相应的方法实施下,就能保障陶瓷艺术的良好发展。

我国的陶瓷艺术当中对综合材料的应用已经愈来愈广泛,在我国的古代些茶具和酒具的设计当中,对铜以及竹等材料的应用比较多,这是在陶瓷艺术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在设计中提梁部分的综合材料的应用能对生产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对陶瓷把手的传热烫手问题解决比较有利。在设计中对功能作用的发挥比较重视,所以综合材料的应用是被动的。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之后,人们已经不单单的满足于功能的发挥,对美观以及新的设计理念也比较重视,更加的注重生态的品质。所以在陶瓷艺术中的综合材料的应用在艺术表现的形式上也多样化,对形态以及色彩和质感等更为注重。

将综合材料应用到陶瓷艺术当中,也有着诸多的表现形式,陶瓷成型的主要材料就是泥土,在经过施釉和高温烧制所成。在温度的运用不同,对陶瓷材料的表现要求也会不同,在当前的陶瓷表现已经相对比较丰富,在对传统的材料能进行应用,也能对综合材料加以应用,都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在不同的材料应用下,就会有着不同的机理以及质地,这样在产生的美感方面也会有着不同。钢材的质地就比较坚硬以及冷峻,所以在审美的特征上就会和其它的材料美感有着不同。例如塑料就比较光滑以及圆润,在审美特征上也会有着不同。综合材料应用在陶瓷艺术中,就会有着多样化的价值。在形式价值方面就有着鲜明的呈现,如线条的排列以及色彩的和谐化等,对艺术形态的打破就有着积极作用,从而带来新的形式美感。

现代的陶瓷装饰对空间结构的设计来达到相应审美价值比较突出,对简洁有力的形体空间内的点线面的应用比较重视,比较追求严谨以及文中的空间秩序美。在对综合材料的应用中,对天然材质的运用就要能得以充分重视,在不同物质的应用下就组成了不同展现形式,在和陶瓷进行结合的时候,对天然材料的应用就能够达到不样的应用效果。如在对木质的选择过程中,可进行适当的雕饰,对木质的肌理以及陶瓷的质感进行结合,这样就会产生对比,在作品的表现力上就会比较突出。在对金属材料的应用中,需要进行物理加工,对复合材料的应用也要能注重,这样在应用的效果上也能良好呈现。

综合材料在陶瓷艺术当中的应用,就如同不同语言的结合,这样就能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在综合材料的运用上要能对作品的对比性得以充分体现,对综合材料的特性也要能有详细的注重。陶瓷艺术中的综合材料的应用生动性比较突出,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陶瓷艺术的良好发展。

综合艺术篇7

民族艺术是指某一民族为了表达美而进行的行为或创作的事物,其形式是非常多样化的,包括绘画、雕塑、皮影、音乐、陶瓷、舞蹈、服饰等,具有意味性、时代性、民族性。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民族艺术能够体现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反映现实生活、民族风格和气派。文中所说的民族艺术是指能够与现代综合材料相结合的有形事物,如绘画、雕塑等。民族艺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批判地继承、改造旧的艺术形式,用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品。

二、现代综合材料的工艺表现

1.当代综合材料的材料属性及工艺

(1)金属材料的运用金属材料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种,常见的钢、铁等属于黑色金属,而铜、铝等则属于有色金属。金属材料的质地刚硬、表面光滑,有一定的光泽感和反射力,给人以冰冷的感觉。其具有耐磨、耐高温、韧度强等性能,艺术创作者能够根据金属材料较强的变形能力设计出形状各异的艺术品,或制造不同的肌理影响金属材料的反光效果,形成个性化的视觉效果。现代冶炼技术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提升,焊接、锻造、铸造等金属材料加工技术,也创造性地应用到了艺术品的创作中。同时,在宣扬环保的今天,更加提倡把废旧的金属材料“变废为宝”,创作成有价值的工艺品。以金属为材料还有一大优势:金属材料具有抗氧化、耐腐蚀的特点,制成的艺术品能够保藏较长的时间。

(2)软材料的运用所谓软材料就是指质地柔软的材料,包括天然与人造两种,天然的软材料包括羽毛、棉、麻、毛发等,散发出一种天然之美,在艺术作品中能够流露出真实淳朴的感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应运而生,其丰富多样性使软材料呈现出新异的效果,也使软材料艺术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软材料的特殊质地能够实现金属材料所不能做到的编织效果,通过编、织、盘、捻、连等方式,其编织方式会产生独特的编织肌理,如精细、平整、粗犷、立体,形成了软材料特有的魅力。另外,软材料在触觉上也不同于金属材料,柔软、天然的触感回归了原始之美。

(3)有机高分子材料的运用有机高分子材料是现代综合材料的代表,是一种新型的化学材料,包括树脂、有机玻璃、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等。合成硅胶可以用来翻制模具。树脂和有机玻璃都具有透明性强、坚硬、光滑、抗腐蚀的特点,在一定的温度下,艺术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将其进行变形处理。2.在艺术品中对现成品材料的利用现代综合材料还包括现成品材料,也是对环保思想的发扬。现成品材料包括刀、叉、盘等日常生活用品,螺丝、螺帽等工业用品,电脑零件等高科技产品,等等。现成品材料的特点是已经经过人工制造,并且具有一定的色彩、质地、形态。奇思妙想、巧妙运用是艺术语言中最强有力的表达形式。现代综合材料变化多样,创作者在充分熟悉了材料的性能、特征、制作工艺后,方可着手创作。材料本身是粗糙、质朴的,但是艺术家把材料与思想完美结合,就能够体现出材料的质感美,作品承载着创作者的内心情感。

三、民族艺术与现代综合材料的融合

材料的特性就是人们通过感官系统对材料质感形成的综合印象,不同的材料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尽相同。材料的基本属性是物理特性和心理感受。综合材料与中华民族艺术的结合使民族艺术的色彩美感、质地、肌力、光泽上都得到了新的提升。这样的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审美体验,以一种创新的形式重新体现了民族艺术的文化内涵。综合材料与传统材料的差异化形成了人们感官上的个性化,促进民族艺术以更丰富的表达形式调动和感染接受者。

1.色彩美感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中色彩是最能表达感情变化和最具有冲击力的元素,民族艺术中红色代表热情,白色代表纯洁,黑色代表神秘。材料是艺术创作中色彩的载体,分为自然颜色的材料和人工颜色的材料。传统民族艺术通常以纯天然物质作为材料,而综合材料的色彩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实现纯天然物质所不能表现的颜色,更为丰富、更具有冲击力。

2.质地美感材料的质地美是给人们的另一种直观的视觉感受,包括材料本身的软硬程度、轻重程度、干湿、粗细等。传统民族艺术经常使用的木质材料给人们带来一种光泽暗淡、纹理杂乱的感觉,而金属质材料则给人带来一种冰冷、强反光性的感受。一些现代综合材料可能看起来是轻柔、飘逸的,但

3.肌理美感肌理是指因材质不同而在材料表面上形成的不同纹理结构。传统民族艺术中的纯天然材质肌理比较单一,如树木表皮粗糙的纹理、石头光滑的肌理等。民族艺术创作要合理选择、创造和运用现代综合材料、工艺手法,创造出新的肌理,将天然肌理与人工肌理结合运用。

4.光泽美感将光投射在一件艺术品的不同面上会产生高光和投影,呈现一系列色调明暗的变化,从而产生光泽美感,也使得艺术品极富空间感。光可以使艺术品产生一种神秘感,能够增强或阻碍人们的感知。失败的光线处理会使艺术品变得模糊、失去视觉冲击力,而成功的光线即使照在简单的艺术品上,也能增加它的吸引力。现代综合材料的魅力就是能够将光线隐藏于艺术品之中,令光线本身成为一种雕塑媒介,使民族艺术富有更多变的光泽美感。

5.心理美感心理美感是指人们对材料的颜色、质地、形态、肌理、内涵、光泽等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人们常常根据以上的直观信息感受艺术品,如,陶瓷是高雅的,皮革是手工的,布料是温暖的,塑料是轻巧,等等。在实际的民族艺术创作中,可以建立传统材料与现代综合材料性能的不同组合,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并接收材料,产生更丰富的心理感受。艺术创造本身是具有偶然性的,甚至是在偶然效果的刺激下创造出来的,但这也是其魅力所在。所以,现代综合材料在民族艺术中的应用必然会带来独特的心理美感,使材料成为艺术品的内在精神语言,提高其艺术价值。

6.形式美感民族艺术遵循形式美的表现规则,材料的表现形式与民族艺术的完美结合、高度和谐统一,形成了艺术品的表现力。创作者进行创作时,首先要理解形式美,然后再进行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创造。在运用现代综合材料时,要注意虽然其表现形态变化多样,但是最终要达到和谐的效果。和谐之中也存在差异,形成对比、非对称美,最终达到视觉上的均衡。

综合艺术篇8

关键词:舞蹈音乐;分类;歌舞乐一体;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J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05-01

舞蹈与音乐作为姊妹艺术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于两者的起源虽众说纷语,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考据关于舞蹈与音乐起源,均有多种不同学说。音乐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异性求爱说等,也有理论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复杂的,无法以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因而提出以多元理论来探求音乐的起源。而对于舞蹈的起源也有诸多不同学说: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图腾说、巫术说、说、宗教说等,与音乐的起源相似,也有理论认为舞蹈的起源真正起源绝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合一互动的结果。而“内在根据”则至少应包括身心合一的物质基础、手舞足蹈的自娱意识和传情达意的交流需要这三项人类的重要属性。

对比舞蹈与音乐的各种起源理论,可以发现多种说法是相同或相似的,如劳动说、巫术说、模仿说、说这四种说法可以看作是两者共同的起源,由劳动、巫术、模仿或中的某种行为或因素孕育,同时产生舞蹈与音乐两种艺术类别。另一方面,人类舞蹈和音乐的最初形态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下,反映在艺术上则较为粗拙简单,歌、舞、乐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互依赖性,都不足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因此歌、舞、乐一体的原始乐舞是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三者同源。

歌唱、舞蹈与器乐从诞生之初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的,原始社会中的“乐”指的“歌舞乐”一体的艺术形式。歌唱、舞蹈及器乐在诞生之初是作为一个整体,而非作为独立的艺术类别而存在。这种包含了歌唱、舞蹈及器乐演奏的艺术形式——“乐”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成为当时人们普遍接受和追求的审美范式。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就记载了葛天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种歌舞乐结合的艺术形式。先秦时期音乐论著《乐记》中的《乐象篇》也曾记载说“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也在他的音乐理论名篇《乐论》中提到:“乐之在耳为声,在目为容”。因此,舞蹈音乐的产生与舞蹈的产生可以说是同一过程,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歌舞乐综合艺术的形式存在。

在这种歌舞乐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中,歌唱、舞蹈、器乐作为综合艺术中的三种子艺术,其地位、作用与价值应是不相伯仲的,三种艺术形式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打到某种完美的平衡。但如果将舞蹈作为这种综合艺术的表现主体,突出舞蹈在三位一体综合艺术中的价值,提升舞蹈在综合艺术中的角色地位,那么“歌”与“乐”的性质就从歌舞乐综合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转变成了舞蹈表演中的协助因素,从与舞蹈平行的三种子艺术,转变成了为舞蹈伴奏、辅助舞蹈表演、使舞蹈表演更加完善的次要艺术形式,也就是舞蹈音乐。

因此,由歌舞乐综合艺术中其他两种子艺术的伴奏,舞蹈音乐自产生之初,就天然的呈现出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歌乐形式的舞蹈音乐(由“歌”为舞蹈伴奏,简称歌乐)、器乐形式的舞蹈音乐(由“乐”为舞蹈伴奏,简称舞乐)及歌乐与器乐相结合的舞蹈音乐(由“歌”与“乐”同时为舞蹈伴奏,简称综合歌舞大曲),分别对应了歌舞乐综合艺术的两种子艺术。而这也与舞蹈音乐目前的分类方法一致。

无论在民族音乐学中还是舞蹈音乐学中,舞蹈音乐都被分为歌乐、舞乐和歌舞大曲三类,并各有详细规范的定义和代表艺术,因此舞蹈音乐由歌舞乐一体综合艺术中的两种子艺术衍化而来的推理符合舞蹈音乐的实际情况。舞蹈音乐三种类别的形成是中国古代歌舞乐三位一体综合艺术中舞蹈艺术角色提升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05.

[2]张海龙,张泉君.中外舞蹈史教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08.

[3]郑锦扬.舞蹈音乐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4]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05.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0.

[6]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5.

综合艺术篇9

一、“校本培训”概述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部门的规划下,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为对象所进行的培训方式,是一种把工作、学习和教学研究连为一体的教师行为。教师作为主体学习新课程中的施教方式和解决施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校本培训最早是在1999年被提出,到目前为止,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注意。许多学校都已经开始通过校本培训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掌握学校各类改革的首类主体必然是学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然后通过教育者的某些行为传达到学生,因此,教育者自然便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其次,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又是另一重要因素,好的传播方式会使学生对内容乐于接受并牢记于心,反之则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综合性艺术课程是一门将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艺术方式所具有的内在联系以及各种形式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在某一特定人文主题统领下的一种课程模式。通过美学、乐学、艺术评判和创造等多种不同学科之间的生态组合,来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但在某些学校,教师们并没有发现综合艺术课程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什么明显的作用,因此对综合艺术课程的实施产生了疑惑,使得实际综合艺术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某些教师往往只是把知识的综合作为了一种形式,虽然课程内容涉及多个科目,却未顾及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没有顾及课程的主题是否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以及学习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综合性艺术教学中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作为一类新兴学科综合性艺术课程必须与校本培训连为一体,中小学校首先组织对教师们进行培训,让教师具体的深入了解课程模式,通过了解,然后制定可以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上课方式,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课后积极讨论,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一)教师思想转变不及时。以前的教学都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方式,仅仅要求教师学好自己所教的艺术课程,而综合性的教学需要教师们的综合素质达到过硬的水平,这对教师们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很多人会觉得无所谓,艺术课也只是带学生多做些互动就可以,校本培训也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课堂。对此,学校方面一定要加强管制,制定相应的措施,比如说定期听课、增加奖惩制度等,来让教师们意识到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

(二)培训人员资源短缺,专家力量更是薄弱,因此校对培训发展缓慢。对此,学校领导可以根据实际,运用一些针对性的方法,比如说特派一名教师专门研究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加强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培养骨干力量,探索出适合本学校的校本培训方式,并对其他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三)教育方式一刀切,不注重个体化因素,缺乏针对性。有些老教师参加工作时可能学历要求不高,当时的教育水平也不能跟现在相提并论,再加上年龄的问题,因此在新鲜事物上的接受能力也可能会相对差了一点。所以,在进行校本培训时一定要分人,对不同的人应用不同的方式,或者是根据年龄、专业进行分类培训,也或者是应用结对子形式,将接受能力好的与接受能力差的结成对子,直接可以相互请教、讨论,从而达到理想结果。

(四)某些地区偏远,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无法意识到校本培训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一点,政府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改革,可以多组织一些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类似省级学校领导到市级学校视察监督的办法,督促校本培训工作的发展,争取把好的教育方式传播到各个地区,达到全覆盖。

(五)学校缺少设备,阻碍校本培训的发展。艺术类教学最基本的一项就是设备,美术教学需要画板,音乐教学需要乐器,校本培训虽然是针对教师的一类培训,但是缺少必要的硬件设备也必然会阻碍校本培训和艺术教学。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大购买硬件设备上的投入,进而完善综合性艺术教学。

综合艺术篇10

所谓综合材料,就是多种媒介材质,包括油性颜料、化学试剂等能对绘画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物质。综合材料绘画是综合材料的表现形式,主要用于界定现代绘画中非传统绘画材料的内容。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会在图画上张贴报纸,再通过颜料作画;有的艺术家则借助现代化的设备,把艺术内容展示在观众面前。

从绘画艺术发展的历程来看,综合材料绘画的理念早已运用于绘画创造中,为综合材料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代艺术背景下,表现中国画内容的形式丰富多彩,可借助多种设备展示,如当前社会流行的沙画等。

二、综合材料在中国画中的表现艺术

1.综合材料在中国画中的表现与应用

中国画是以人物、山水、花鸟等为核心的绘画艺术形式。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受综合材料的影响十分明显。如中国画主要通过笔、墨、纸、砚等绘画工具完成创作,艺术家把自己对该事物的认知、看法表现在画纸上。宣纸、绢是中国画的主要创作载体,与其他创作载体不同,宣纸和绢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与渗透性,能赋予线条更加完美的艺术色彩,有助于完成中国画中转折、方圆等笔法,进而提高中国画的整体意境。随着社会的变迁,大众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加快了综合材料运用于中国画的速度。如刘国松先生就尝试在油画布上进行山水写意,给人造成新的视觉冲击;部分艺术家在高丽纸上使用水分覆盖的绘画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中国画创作的多个方面都能体现出综合材料的使用。如从图画色彩方面来看,中国画已呈现出两种发展模式,分别为:①维护笔墨画绘画模式,强调中国画中本民族的特色;②尝试挥发方式创新,通过中西绘画的结合,推动中国绘画发展与变革。又如从图画构图来看,我国绘画已形成了固有的图画模式,包括夏半边、马一角等。在综合材料的介入下,中国画的构图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新构图的模式下,艺术家能自由地表达构图内容,尽情地表述自己的情感。再如在创作过程中,部分艺术家以塑料板、木板等为画纸,把腐蚀、雕刻等方式与传统绘画结合起来。综合版绘画是综合材料接入的主要表现形式,艺术家在不同版画基础上,根据个人喜好,调整色彩鲜明度。

2.实例分析

《史书系列》属于综合材料介入的代表性作品,其包含了陈心懋自2000年以来的大部分作品,有着明显的抽象性风格。从绘画材料来看,《史书系列》主要由水墨、宣纸、麻布、丙烯四种组成;在画面内容的选择上,通过麻布与石膏粉的结合,形成了具备立体浮雕风格的水墨画,并在胶的衬托下,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气息,达到展示文化内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