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师十篇

时间:2023-04-03 13:30:47

小学体育教师

小学体育教师篇1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多数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通常以示范型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具体地说,教师利用肢体语言进行体育教学,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自己的动作进行模仿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本质是一种强行的灌输,学生获得的认知并不深刻,所学习的姿势与动作也容易混淆和遗忘。因此,教师需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与摸索,在获得更深层次认知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小学短跑教学为例,教师不再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而是在简单的讲解与示范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并通过分组合作进行短跑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通过相互的竞技、比赛和合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短跑姿势与动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成绩。在自我的探究以及合作互助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无疑更大,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以趣味性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小学体育教师篇2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地为学生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如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者是采取小游戏的方法导入授课的内容,让学生在娱乐中进入课堂的知识学习。而在教学内容的讲授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多种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利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往往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理论课上使用多媒体技术,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在小学阶段,体育课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意志力和品质的塑造以及身心素质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采取先进的教学辅助媒介,比如在讲授体育课理论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用多媒体开展授课。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灌输不感兴趣,而教师讲授知识的时候,很难在长时间内给予学生思考,学生也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多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变和改善了这一状况。多媒体教学可以巧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听觉上和视觉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课堂冲击,并且这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利用生活化的教育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启发,进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教师要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争取让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获得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让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除了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空洞说教外,还需要不断构思、精心设计和搜索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素材,让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搭建桥梁。而小学体育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会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这些学生所关心的事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适时的加以引用,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小学体育的很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很多的运动项目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涉及,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巧用生活中的知识,学会迁移学习相关内容。

四、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增强教学艺术

小学体育教师篇3

关键词:引导 领悟 体育教 学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传授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互相接纳、互相理解,学生通过与教师的相遇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领悟、创造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提出“教”与“学”结合的依据

1.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低段的教学以养护和锻炼并重,重点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必须体现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儿童的心理特点十分鲜明,对事物的注意、思维持久力均差,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编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力求活动是群体性的;力求多安排游戏性的教材。我曾在一节教材为50米考核的课中做过成功尝试,使枯燥的考核课充满情趣。从课的开始就安排反应练习以集中注意力,随之在准备活动中又安排三项行进间的游戏练习,不仅使学生情绪高昂,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还紧紧扣住短跑的特点进行了起跑所需的反应练习,做到一举多得,测验成绩良好。

2.教材的安排要合理。“动”应该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方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质。同时,必须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适应性规律。因此在教材的安排和课的结构选排上,一般应把游戏教材作为主教材,又作为准备活动内容,在基本部分结束后,一般安排赋有竞争性教材,不仅体现出“教”的特点,更使“学”有量的保证。

3.“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必须有计划地学习有关运动技术,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完成学习基本任务,“学”建立在“动”的基础上。体育教学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才能使技术内化而形成运动技能。因此学习和掌握教材的途径必须是科学的身体练习,并溶进智力、心理等因素, “学”本身具有特定的含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教法才能有效传递知识。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分解教学是体现教法的关键。如何分 解教材又是核心问题。依据程序教学原理,科学地把教材分解为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并一步一步掌握,以达到完整掌握技术的目的是有效的。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让学生达到“愤”、“悱”这种边缘状态,然后启发、引导,以此来促使学生领悟。

1.引导学生学会发现

布鲁纳认为“发现”按其本质来说,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在“篮球运球”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运球技术,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运球要点的发现。练习后学生纷纷发现:“拍着拍着球就跑掉了”、“一跑起来,就容易碰到球而摔倒”、“运球跑时,将球向前斜拍比较容易”、“球着地时,如果手的节奏与球不一致,球就会脱手”、“我在右手方向拍,可球偏偏跑到左边去”等等。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做就会这样的道理。这种由下至上的认识形成是会牢牢地记在孩子们心里的。

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有了发现才会思考,学会思考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教育不仅仅是吸收新的信息,它同时还包含学会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是每个教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要引导学生敢于想象,培养具有创造性思考的习惯。

学会学习是一个长久培养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认识在集体中的直接碰撞,使学生在集体中确认自己的认识,使自己学得更快,领悟得更深,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小学体育教师篇4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

随着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称“新课标”)的颁布,我国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体育教师作为新课标在体育课堂中的实施者与指导者,其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已不再单纯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而是复合的、弹性的,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其进行专门的教师教育,实现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新课标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1.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1知识传授角色的变化。

1.1.1由传统的规格化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方向转变。以往的某些体育课,大多是教师定好教案、内容、时间、活动量、负荷、密度,上课时严格执行,对学生一视同仁。但现在看来,这种规格化的教育存在许多弊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心理差异等,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这种观念和方法,多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使学生尽其所能所想,合理充分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1.1.2由教师注重“教”向学生注重“学”的方向转变。体育教学中的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一看就会,甚至技术动作比教师做得还规范,这时如果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学”起来就索然无味了,所以要调整好教与学的比例,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需求心理,适当适时地“教”,把学生的“学”放在重要地位,这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1.1.3由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以往的体育课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成功量的积累,以及过程的美好,本可以成功的却半途而废,要知道奥林匹克精神是贵在参与,马拉松也有半程之说,所以在新课改中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十分重要。

1.2职业角色的变化。

1.2.1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兴趣去学,积极地去练,教师不再去“统治”学生,控制课堂,从“独裁者”变成服务者,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使学生量力而行,尽力所为地确立目标,心满意足地收获成果。

1.2.2成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在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中,能和教师同练同乐,学生会很兴奋,能够自主地学习,探究地尝试,坦诚地研讨,能充分发挥潜能和智慧,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分享和教师之间情感和想法,心理上也得到支持和帮助.师生之间的距离被拉得很近。

2.制约学校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因素

2.1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束缚了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

当前的课程改革缺乏相应的师资配备.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并没有对师范教育(体育专业)进行相应的改革,缺乏一种实际的人才储备。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上位培训体系——师范教育.至今还沿用着课程改革之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传统的“体育课”改成了“体育与健康课”,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增加了“健康课”的内容,但是相应的师范教育却没有增加相关内容的学习.直接导致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2.2教学资源的匮乏限制了体育教师教育的开展。

在全国的中小学学校中,大都存在着教学设施,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丧失了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受到了影响,严重遏制了教师创新意识的发挥,给体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师人数不多,没有形成一定的研讨氛围,教学仍为以往的按部就班的模式,给新课标的推行带来了困扰。开发学校的教学资源成为新课改下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

3.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策略

3.1实施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校本培训”以教师培训为主体,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以学校为培养单位,对教师进行资源的再分配,加强各学科间的交流,使有效的教育资源更好地被利用;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课题小组,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同时实现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3.2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实施区域联动教师发展策略。

“区域联动教师发展策略”就是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或业务部门在一定区域内的协调组织作用和独特的资源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和交流,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有效弥补以校为单位进行的教师培训的不足,以实现区域内教师共同发展的工作策略。

4.与时俱进: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策略

4.1重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配套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该实现四个转变,即课程结构上实现由“刚性结构”向“弹性结构”的转变,增强学生选课的自主性:课程形式上实现由“重外延”向“内涵与外延并重”的转变,强调课程综合化;“术科”的课程目标上实现由“运动训练取向”向“教学能力取向”转变,突出运动技术教学能力;“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上实现由“理论课与实践课彼此隔离”向“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贯通”。重视体育教学案例的诊断分析。

4.2重塑体育教师专业化基点,构建和完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

体育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如何教’知识和能力”.这种技能应该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所在,因此就应该成为体育教师专业新的发展基点。体育教育学类课程是体育教师获得这种知能并实现其专业发展中“不可替代性”的理论基础。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在于“体育教育”,相应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支撑课程即专业课应该为体育教育学类课程。体育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或培养专业化的体育教师的理论前提,而且这种理论支撑和指导并不局限于本科阶段,而是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4.3实现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由“扩容”向“升级”的模式转型。

小学体育教师篇5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

随着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称“新课标”)的颁布,我国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体育教师作为新课标在体育课堂中的实施者与指导者,其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已不再单纯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而是复合的、弹性的,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其进行专门的教师教育,实现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新课标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1.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1知识传授角色的变化。

1.1.1由传统的规格化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方向转变。以往的某些体育课,大多是教师定好教案、内容、时间、活动量、负荷、密度,上课时严格执行,对学生一视同仁。但现在看来,这种规格化的教育存在许多弊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心理差异等,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这种观念和方法,多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使学生尽其所能所想,合理充分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1.1.2由教师注重“教”向学生注重“学”的方向转变。体育教学中的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一看就会,甚至技术动作比教师做得还规范,这时如果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学”起来就索然无味了,所以要调整好教与学的比例,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需求心理,适当适时地“教”,把学生的“学”放在重要地位,这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1.1.3由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以往的体育课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成功量的积累,以及过程的美好,本可以成功的却半途而废,要知道奥林匹克精神是贵在参与,马拉松也有半程之说,所以在新课改中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十分重要。

1.2职业角色的变化。

1.2.1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兴趣去学,积极地去练,教师不再去“统治”学生,控制课堂,从“独裁者”变成服务者,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使学生量力而行,尽力所为地确立目标,心满意足地收获成果。

1.2.2成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在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中,能和教师同练同乐,学生会很兴奋,能够自主地学习,探究地尝试,坦诚地研讨,能充分发挥潜能和智慧,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分享和教师之间情感和想法,心理上也得到支持和帮助,师生之间的距离被拉得很近。

2.制约学校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因素

2.1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束缚了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

当前的课程改革缺乏相应的师资配备,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并没有对师范教育(体育专业)进行相应的改革,缺乏一种实际的人才储备。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上位培训体系――师范教育,至今还沿用着课程改革之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传统的“体育课”改成了“体育与健康课”,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增加了“健康课”的内容,但是相应的师范教育却没有增加相关内容的学习,直接导致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2.2教学资源的匮乏限制了体育教师教育的开展。

在全国的中小学学校中,大都存在着教学设施,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丧失了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受到了影响,严重遏制了教师创新意识的发挥,给体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师人数不多,没有形成一定的研讨氛围,教学仍为以往的按部就班的模式,给新课标的推行带来了困扰。开发学校的教学资源成为新课改下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

3.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策略

3.1实施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校本培训”以教师培训为主体,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以学校为培养单位,对教师进行资源的再分配,加强各学科间的交流,使有效的教育资源更好地被利用;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课题小组,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同时实现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3.2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实施区域联动教师发展策略。

“区域联动教师发展策略”就是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或业务部门在一定区域内的协调组织作用和独特的资源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和交流,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有效弥补以校为单位进行的教师培训的不足,以实现区域内教师共同发展的工作策略。

4.与时俱进: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策略

4.1重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配套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该实现四个转变,即课程结构上实现由“刚性结构”向“弹性结构”的转变,增强学生选课的自主性;课程形式上实现由“重外延”向“内涵与外延并重”的转变,强调课程综合化;“术科”的课程目标上实现由“运动训练取向”向“教学能力取向”转变,突出运动技术教学能力;“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上实现由“理论课与实践课彼此隔离”向“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贯通”,重视体育教学案例的诊断分析。

4.2重塑体育教师专业化基点,构建和完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

体育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如何教’知识和能力”,这种技能应该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所在,因此就应该成为体育教师专业新的发展基点。体育教育学类课程是体育教师获得这种知能并实现其专业发展中“不可替代性”的理论基础。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在于“体育教育”,相应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支撑课程即专业课应该为体育教育学类课程。体育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或培养专业化的体育教师的理论前提,而且这种理论支撑和指导并不局限于本科阶段,而是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4.3实现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由“扩容”向“升级”的模式转型。

“升级”型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强调两点:一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该以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为主,重视现代体育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且这往往是培训者的特长与优势,以那些技术性的因素如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手段为辅,这方面培训者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常常不如被培训者;二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必须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关注体育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体育教师。2003年6月,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该方案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与此相应的《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等一系列体育专业新教材也在酝酿和重新编写过程中。但相比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和期望而言,体育教师专业改革与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启亮.体验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境界[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3-6.

[2]佐藤学.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健.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及改革[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5.

[4]白文飞,徐玲.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途径[J].继续教育,2002,(6):36-37.

[5]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4(1):17-22.

[6]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10,(2):1-4.

小学体育教师篇6

要想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式,就应当先将教师的教学观念予以转变。绝大多数教师自身皆接受的应试教育,因而,很多老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现在提倡新式教学方式,其实并非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面否定。因此,就必须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正所谓,观念会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任何形式的教育方式都不可能脱离教育观念。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绝非是更新一套教材,而是涉及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方式的深层次转变。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师;课程改革;教学方式

一、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式

一般而言,我们将体育教学方式划分为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与体育教学行为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关注转变“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学生主体性”是要包含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与创建性”。所以,他们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在不同领域的内容皆有反映,学生会较为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与各项技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与学生是教学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至于在教学实践中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老师作为思维的出发点。我们现在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也绝非对老师的作用全盘否定,而是要改变以灌输式为主导的教学。灌输式的方式显然早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现在我们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情感与意志进行关注,这也正是新课改时刻提倡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根本要求。

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式

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也并非是要否定教师的作用。老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出发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与意志等。新时期教师要切实转变,并且时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不断寻求与思考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与集体的学习行为,还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等特点与规律,全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运动技能教学原理。我们现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法、直观法、分解完整法、情景法、体验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给体育教师作为选择。不过这些方法是根据不同目标而创立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运用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理念来选择。因此,不同的教学思维方式将直接地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换句而言就决定了老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三、充分利用多种化信息手段

有研究者指出,在对我国中小学老师大量的调查问卷中发现,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已在农村或者城市里的中小学中十分普遍。甚至在部分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都会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教学,丰富课堂教学。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须要求中小学老师善于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为体育课堂教学增添新的特色。大量使用信息化方法,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体育课教学环境也得以改善,体育课堂教学将步入新的高度。

四、灵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所谓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课堂就是指,教学的方式要从单一走向多元,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而服务。尤其是小学体育老师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必须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充分利用与发挥不同教学方式各自的优势;要善于扬长避短,要根据课堂教学实践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善于灵活运用自己的特长与优点。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所学动作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一堂完整的体育课堂,在课堂的不同环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要善于通过情景、体验、自主、探索、对话、反思、多样化等方式进行教学,不断提高自身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水平,以达到新课堂改革的要求。研究也表明,体育教学方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领导重视程度、场地器材、课堂氛围与师资力量的影响。从教师专业素养层面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受教师教学理念、教师专业技能以及教师对体育学科的认识的影响。

作者:林建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余平.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建构的特征[J].当代教育科学,2014(24).

[2]李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

小学体育教师篇7

一、认清小学体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分四步走: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它不但束缚了体育教师自己的思维方式,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而且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体育本身的魅力,并善于调动学生的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有了兴趣,体育课就有了活力,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

二、注重对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

近年来,“情景式教学”、“能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成功运用越来越为我们展现出现代体育教育教学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作为人类的工程师,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契机,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大胆创新,每节课都体验自身的价值,在改革教育中走适合自己的路。

1.创设适合儿童心理的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说“听与视”是引导学生对体育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动”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合理安排练习教学内容,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灵活运用组织方法。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从锻炼的基础来看,小学生喜欢趣味性、游戏性的体育活动,不具备良好的体育意识、基础与经验,需要在兴趣高涨的前提下慢慢地培养和发展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让他们既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体育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教师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

2.收放自如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

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全身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适应学生的心理.体育课要注意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总之,作为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位置,要时刻保持着研究者的身份,不断充实专业知识能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现代作为一个网络高速发展的社会,要求体育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效率,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充电”,提高体育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面对新课程、新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坚持自我更新,促进自我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共同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玻璃泪.《快乐体育的含义与价值》

小学体育教师篇8

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将我的一些学习体会小结如下:

在学习中,我认识到教育行业是服务业,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各级各类学生。主要表现为以生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没有一颗爱生之心是不可能的。并且,教育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必须充满师爱。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呼应,惟有以心换心,以心育心,知识、能力、品德才能在师生间实现主体转换。因此,在工作中,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变好,对每位学生都寄以成长的希望。对有心理困惑及疾病的学生,不能甩包袱,应主动对其疏导;对品差生,应多一分耐心,少一些粗暴或责备,以理服之,以情化之等等。总之,惟有爱心才能培育爱心,惟有善心才能培育善心,惟有真人才能培育真人。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再者时代呼唤改革,教育需要创新。语文教育,尤其如此。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语文教育须改变教法,提高认识,重新思考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真正地设计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让学生不仅从这一课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而且让他们兴趣盎然,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真正地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且郑重去学习祖国的语言。有人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航标灯,是导航员。而我要说,教师就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有广博的学识,有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有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自己就必须多学习,而网络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总之,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本人在教育、教学和对教师这个职务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进,为今后的教学和学习打下了基础。

小学体育教师篇9

通过阅读大量地书籍,勇于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上好课,我课前认真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动作技能,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习惯,学习新动作前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组织好课堂教学,我还积极参与听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我能够长期带领学生坚持业余训练,带领学生科学系统的进行训练。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在训练过程中我努力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使家长能够让学生训练,使学生能够安心训练。在作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中,班主任老师也为我作了不少工作,支持了我的训练工作。

在工作中,我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并积极做好摘记,撰写好心得体会。每年征订教育教学杂志2本以上,在教学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谦虚的向老教师学习。

小学体育教师篇10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其一,对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其二,我们这些综合科从现在的教育角度上讲不是一门主科,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科。教师对此的定位非常迷惑。但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