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十篇

时间:2023-03-24 05:50:42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篇1

护理工作者就具备的心理素质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无任何残疾,而且也包括心理(精神)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内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对外能根据环境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具体表现在认识问题正确,遇到生活及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有足够的意志和能力去克服;能与人和睦相处,肯与人合作,并能为公忘私,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一个护理工作者,就需要有这种成熟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每日面对大量患者,各自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有的人感情脆弱,有的人性情暴躁,有的人爱挑剔、计较小事等,因此,护士自己必须心理健康,才能正确地对待患者。对不同患者,应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要每个患者都感到护士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

如何接触患者

为患者服务,首先就要接触患者。护理工作者必须懂得如何接触患者,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工具。因此,和患者接触必须首先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和患者谈话时,要用温和、热情的语气和态度,使患者感到医院工作人员的和蔼可亲、体贴,以减少他们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当患者谈及其病情、个人家庭及工作情况时,要耐心倾听,全视贯注,不要表示厌烦。进行各种检查治疗时,要向患者说明检查治疗的意义,以取得他们的合作。当患者问及其病情预后时,要注意保护医疗制度的原则,根据情况,给予说明、安慰与鼓励,培养其乐观情绪。俗话说:“话是开心的钥匙”,这句话说明了语言对情绪的重要意义。语言也是心理的治疗重要手段,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语言态度,掌握语言的艺术,使其在治疗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与患者接触时,也要细心观察患者谈话的音调、方式、面部表情、眼睛视线、姿势以及走路时的步态、装饰、仪表及对事物的注意力等等。只有敏锐地对患者进行观察,才能加深对患者性格的了解,才可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式。

患者的心理需要

当一个人因病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或单位,改变了生活习惯,中断了工作,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会感到不习惯与孤寂。特别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在家靠亲人照顾,人院后要由不相识的医护人员来护理,会感到很拘谨。有许多事情常常是三思而后说,这些都使患者感到心理与生理上的不适与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他们的心理,进行解释安慰,主动工作,以解除其心理负担。一般患者都非常关心自己的疾病,对各项检查治疗的目的、方法、结果以及医生查房时的讨论,都特别注意,希望知道自己疾病的预后及治疗效果,急切要求早日恢复健康。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查和治疗后,患者的各处思想负担更会接踵而来,如怕住院时间太长,怕手术的痛苦,怕手术后遗留下后遗症,怕肢体器官产生残缺,怕失去劳动能力而给家庭带来负担,并加以劝解开导,鼓励他们发挥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作用,与医护人员合作,共同与疾病作斗争。

护理心理学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患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 47 B849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已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患病学生的心理关注较少。高校患病学生是患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远离亲人,孤身来到陌生的城市求学,同时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在患病时更容易处于不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的产生、发展、转化等过程都与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和行为等相关。心理因素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产生生理性变化,对病情发展和治疗有较大影响。治疗期间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病情好转,加速学生康复,节省治疗费用,减少治疗时间,缩短治疗过程。而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下,有可能使药物效果变差,病情恶化加重,增加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过程。由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学习和相应技能的掌握,而且目前大多课程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治疗时间必定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若治疗时间过长则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度,跟不上同班同学的学习水平,影响其对相应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强化患病学生的心理护理,对于帮助患病学生增强战胜疾病信心,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早日康复。

1心理护理的作用与意义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 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2,3]。我国中医的"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心理与疾病的关系,在患病过程中若发生忧、思、怒、恐等情绪,则不利于疾病的治疗[4],通过心理护理能减少或防止这些不良情绪的产生,使心理活动朝向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方向发展。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病学生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疾病产生和发展过程,消除其不必要的心理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应激状态,促进药物发生作用,帮助患病学生快速恢复健康。

2心理护理的措施

2.1在思想上要认识心理护理的作用和意义 心理护理应是有意为之,而不是无心之举。护理人员应该清楚认识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病情,保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进而能够快速有效地达到治疗效果。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受外界输入信息的影响,这些输入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等[5],因此护理者应该明白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而不像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心理护理跟心理咨询一样,一定要和被护理的人(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才算是心理护理。只有在认识到心理护理意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使心理护理更有成效。

2.2在业务上,要求技术娴熟,动作规范,给患者以信心。若在业务上不熟练,动作生疏,得不到患病学生的信任,导致其产生不安全感,会严重影响心理护理效果。在护理工作开始前要认真了解患病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病情,以便增强护理的针对性。注意按规范穿戴工作服,调整好情绪,不把工作之外的不良情绪带入到工作中来,做到衣帽干净整洁,精神饱满;护理时动作要规范、准确,力度适中,在护理操作时,不能强行拖拽,只顾达到自己的操作要求,而不顾患者的感受。在生病期间,因身体抵抗力较弱,要特别嘱咐患病学生注意保暖和饮食卫生,同时注意使居室的光线充足,温度、湿度适宜;护理操作完毕后,要及时做好相关记录。

2.3在言语上,充分利用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实现心理护理的目的。说话时态度要亲切,语速要适中,语调要柔和,通过语言表达出对患病学生的关切之情,尽量得到患病学生的信任。接诊时注意对患者要热情真诚,询问病情时,语言要通俗易懂,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从对话和表情中了解患者的情况,消除患病学生的紧张、恐惧、害羞等不良心理,让其尽量完整、全面地讲述发病过程,疾病的诱发原因,便于医生掌握发病过程,了解病情,进行对症治疗。特别是一些女生对于妇科疾病羞于启齿,难以开口,有时甚至故意隐瞒某些症状,对疾病的确诊造成不利影响,耽误了治疗。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及时观察患病学生的反应,反应有以下几种形式:如语言反应,即通过语言直接向护理人员反映治疗的效果,药物对于身体的作用等;肢体反应,如用药后患者在病床上翻来覆去,这时应关心是否有不适的症状产生。这些症状是否是药物的正常反应,若是正常反应,则应向其耐心解释说明,使之不会产生恐慌心理;若是不正常反应,则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情况,进行必要处理。

进行心理护理时还要注意针对性,高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外地,独自一人来到不熟悉的城市求学,在患病时无亲人陪伴,同时由于高校学生自尊心强,即使患病也不愿开口向身旁的人求助,因此更容易产生孤立无助的感觉;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有迫切康复的愿望,以致对身体的细微变化都变得非常敏感,不利于疾病的痊愈和身体的康复。因此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要针对这些特点,有的放矢,通过心理护理让学生感觉到患病时即使孤身在外,没有亲人陪伴也一样有人关心和帮助,不会孤单;同时帮助患病学生了解疾病的产生、发展和痊愈是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时间,正确认识治疗必须进行的各个环节,消除其急躁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于帮助患病学生树立和增强战胜疾病信心,调整好心理状态,使身体处于较好的应激水平,使患病学生能够尽快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护理人员进一步增强认识,提高护理操作水平,通过护理活动中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更好地为患病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贵英,唐平,程文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2-44.

[2] 李湘桂.浅谈整体护理中的心理护理[J].广西医学,2002,24(8):1315-1316.

[3] 曾晓实.开展心理护理工作的体会[J].广西医学,2001,23(5):1265-1268.

护理心理学篇3

护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护理学中的心理问题,也就是研究患者的各种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护理措施[1]。

1 护理心理学的重要性

一个人不论患有身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往往都会累积全身,使整个机体处于疾病状态,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精神受到刺激,还会抑制身体某些器官的功能,使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抵抗力下降,阻碍了健康的恢复。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认真、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操作,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知识,运用心理学知识,配合医生进行各种心理治疗,使治疗发挥最大效能。

2 护理工作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根据环境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具体表现在认识问题正确,遇到生活及工作中的困难及挫折时,有足够的意志和能力去克服;能与人和睦相处,并能公而忘私,不计较个人得失。护士自己必须心理健康,才能正确地对待患者。

3 护理人员应如何接触患者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工具,和患者接触必须应先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要注意礼貌,当患者谈及病情、个人家庭及工作情况时,要耐心倾听,全神贯注,不要表示厌烦。语言也是心理治疗的主要手段,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语言态度,掌握语言的艺术,使其在治疗中起到积极作用。只有对患者进行敏锐地观察,才能加深对患者性格的了解,才可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式。

4 患者的心理需要

当病人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或单位环境,改变了生活习惯,中断了工作,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会感到不习惯、孤独、寂寞。入院后对医护人员的护理会感到很拘谨。因此,入院后护理人员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进行解释安慰工作,以解除其心理负担。一般患者都非常关心自己的疾病,对各项检查治疗的目的、方法、结果以及医生查房时的讨论都特别注意,希望知道自已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急切要求早日恢复健康。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加以劝解开导,鼓励他们发挥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与医护人员合作,使疾病早日康复。

总之,患者自门诊、入院至出院,由于各种社会及心理因素,使他们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需要,护理人员要善于观察了解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才能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能够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能愉快地出院。

护理心理学篇4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心理学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由此产生了护理心理学,同时护理心理学也是护理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随着医疗条件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领域对护理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心理学受到的重视和发展越来越强烈。在护理的管理、患者的顺利康复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谓护理心理学就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研究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进行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修养和患者的心理护理。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既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又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护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同时也能更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

一、护理心理学的定义

护理心理学既是一门护理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又是护理领域的基础学科。其重点研究心理科学在护理当中的作用。为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提供解决心里、行为、护理等问题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医生认识护理重要性的渠道。

二、护理心理学在护理尤其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

在护理工作中,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情况,除了正常的医疗治疗之外,要考虑患者在这种病情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根据患者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符合其特点的护理计划。可采取的方式和做法如:

1.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法和交谈法的形式,与患者聊家常,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关注患者的病情及病情发展史,建立起与患者互相信赖、互相合作的良好关系。

2.通过向主管医生询问及查询病例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患者发病前的特质,从而掌握患者在患病后所引起的各种心理反应,找出患者需要解决问题,心里的症结所在,制定护理计划,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不断的观察患者疾病及心理上的变化,如恐惧、紧张、难为情等,及时修订护理计划,保证护理计划动态化,从而及时掌握病情和心理变化,采取有效措施,获得最佳护理效果。

3.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和疏导

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个体情况不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在护理中就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如有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对治疗手段、方法产生恐惧,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这时就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把医学知识通俗化,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讲解治疗方案、治疗手段的必要性和

安全性,并让其他患者进行现身说教,通过心理护理让患者摆脱消极情绪、消除心理负担,愉快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尽快康复。同时,心里的疏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向患者及时说明所患疾病产生的病因、治疗、康复注意事项等。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详细的收集相关资料,用科学的道理深入浅出,通熟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进行讲解,如老年患者容易产生恐惧与焦虑感,因为老年患者的各种功能明显下降,多数患者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患者也可能持续性的剧痛,而产生较为强烈的恐惧感。同时,在老年人患病及就医期间,多数患者对于休息、睡眠、饮食等方面感觉难以适应,常规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就医过程中出现烦躁不安、情绪不稳等。此外老年患者还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寂寞感、依赖感。针对这些,就要充分运用护理心理学的做用,在常规护理与药物护理的基础之上,将护理心理学穿插、渗透与交融于护理全过程。

三、加强护理心理学在门诊护理中管理和应用

1、很多护理人员片面认为护理就是简单的为患者打针、包扎、拿药等工作,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对较累较脏的退避三舍,一些问题和困难无从下手和解决,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就要求管理者可以从具体问题、具体需求出发,充分发挥精神、物质的动力,带动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充分运用护理心理学的知识,引导和疏导,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2、增强护理人员的荣誉感

社会的发展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社会上出现许多问题、矛盾也体现在了医院中,出现的不少的伤害医护人员的事件,再加上待遇的问题等,导致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的流失。这时候,就要加强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树立一切为了患者的信念。以南丁格尔为榜样,践行白衣天使的责任和义务。

3、加强培训,提升整体医护观念

作为整体医学,医疗和护理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发展的。随着患者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不断变化,医疗与护理也相应的对这些变化进行统一,达到医护相合的效果。护理心理学不但是护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医生也要认识到治疗过程中护理、护理心理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护理心理学篇5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职教育;护理心理学;应用

一、引言

现如今,时代在进步,仅仅依靠传统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需要一种新式的教学技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既能提高课堂的积极气氛,又能提高学生对未知探索的欲望,这种方法就是情景教学法。

二、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所学护理心理学内容创建一个相对应的现实情境,然后让学生通过情境演现,自主地进行学习,最后达到高效教学的方法。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内心情感,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灵活理解,提高了对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培养全面型人才。[1]情境教学法主要的操作过程:1.创建情境,设计场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所学内容。2.情境带入,让学生提供与内容有关的问题需要,例如,该场景所需的背景音乐、场景配置等等。3.情境运用,进行审美的教育。4.情境凭借,促进整体的发展。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主要通过三个阶段主导:感知、理解和深化。感知是通过创建的画面进入场景,形成表象。理解是深入情境,理解图文,回味感情。深化是指情景再现,丰富思想,领会感情。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就是将言行与情感合二为一,其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同化。

三、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第一,情境的导入。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实践。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最受忽视的就是实践动手能力。然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锻炼他们实践的能力,调动他们对护理心理学的热情。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求通过场景再现、图片导入、角色扮演等方法导入教学情景。[2]第二,情境的创建。情境的创建并非随意,而是多种因素结合的产物。教师要根据护理心理学所学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各种需求,再加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等而创建的一个恰当的情境。护理心理学源于生活,与生活十分接近,因此,在创建情境时可将其生活化,从生活中找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过程。第三,积极性的调动。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是被动地被灌输知识,学习的效率不会很高。而情境教学法就弥补了这一缺点,教师在教学之前提前备课,准备充足的材料,想好情境的特点,写好人物和台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而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以便在课上更好地演绎。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内学生积极交流,增强团结,合作互助,组间学生积极竞争,相互探讨,共同进步。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通过情境教学法,教师举例子,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增强实践能力。[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心理学逐渐演变成一门非常受重视的课程,此类的高职院校也是人才辈出,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应得到相应的改革,摒弃传统的失效的方法。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是主导,教师是辅助,这种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性,又能实现高效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薛锦莲.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32):162-163.

[2]赵君英.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02):88-89.

[3]李国柱,刘新民,杭荣华,王雪琴.情景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64-66.

护理心理学篇6

1、增强护士细节管理意识

(1)做好细节管理的宣传教育

通过讨论、回顾性分析各类医疗护理差错、事故,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护士对细节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强化护士细节管理的理念,强调风险源于细节,培养护士重视细节、关注细节。医疗事故皆是由“小细节”、“小隐患”引起。让护士充分认识细节的重要性,深刻领会从护理安全管理上把握住“细节”是事关患者生命利益、事关护患关系和谐、事关医院发展的大事。

(2)加强理论学习及培训

通过参加医院及科室举办的业务学习、讲座等,如“护理风险防范与对策”、“精细化管理”,参观学习其他医院护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对护士进行细节管理的理论培训,并结合实际加深理解及运用。如选取一个工作流程,让大家去寻找哪些环节存在不足之处,然后思考如何加以控制和改善,让护士真正理解并自觉地把细节管理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

2、不断完善护理常规、制度及各项技术操作

规范管理的基础是制度,细节来自于制度量化、细化的标准。制度是评价各项工作的标准,是检查工作的依据和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保证,也是提高护理质量,消灭差错事故的重要措施。为细化管理,我们先后制定、修订了“建档制度”、“手术患者核对制度”、“取卵术及胚胎移植术护理常规”、“手术患者护理记录单”、“手术室应急预案”等,并补充增加了护理各类岗位工作职责,如“:咨询台护士职责”、“手术患者管理护士职责”。结合临床实践对一些存在隐患的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如在对手术患者的管理流程中,对其进行宣教后、离院前须患者签字确认,加强安全管理。不断修改和完善了护理工作的细节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

3、优化就诊环境简化就诊流程

制定各种书面的流程,如:“试管婴儿就诊流程”、“人工授精就诊流程”、“建档须知”。以及各种须知、注意事项等宣传资料,使患者熟悉、了解每一个治疗环节。通过增设建档护士,减少了患者的等候时间。及时更新各种标识、路线提示,如更新观察室、取精室、档案室等房间的标识,增加预防跌倒警示牌和温馨提示;调整位置房间,缩短手术室到观察室的距离,便于对术后患者的推送和护理。同时根据患者量的增长,增设座位,提供饮水机、纸杯,创造宽敞、明亮、安全的就诊环境,方便患者就诊,让患者有家的感觉。

4、科学分工为患者提供连续

根据生殖医学中心的护理工作特点设置岗位。护理工作包含咨询、预约建档、手术、回访、病案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我们学习、讨论后采用了接触点管理。从患者咨询开始,直到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在每个关键点设置护理岗位,如咨询台护士:接受患者各种咨询、解答疑问、介绍治疗流程;建档室护士:审核证件、协助建档、讲解治疗方案;B型超声室护士:协助患者做检查,预约复诊时间;注射室护士:无菌操作,交代药物作用及注意事项;手术患者管理护士:术前核对、开费、安排取标本,配合各种手术,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健康宣教(用药指导、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复诊时间等)。这样,使患者在每个治疗环节都能得到护士的服务,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服务,以提高其服务满意度。

5、加强健康宣教

辅助生殖技术(特别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治疗过程复杂,各个环节要求高,在任何阶段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妊娠的失败。因此,在各个治疗环节提供相对应的健康知识宣教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避免其遗忘和出错。除采用各种途径如书面手册、墙报、宣传栏、健康讲座等进行宣传外,还选择关键环节(建档时、进入治疗周期时、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取卵术前后、胚胎移植术前后)进行重点讲解,并采用举办多人讲座、小讲课、座谈、个别指导等灵活机动形式,及时为患者提供各种生殖生育知识信息。

6、提高护士用心服务意识

生殖医学中心护士工作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接待者、咨询者、管理者、宣教者、护理者。多角色的担当与转变,需要每位护士拥有用心服务意识,做好各种细节工作。用心服务就是要把为患者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做好,从一点一滴做起,每个细节、每个操作流程都要规范细致。要进行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烦恼和辛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对于面色茫然、欲言又止的患者,要主动关心、询问,主动为患者提供信息和帮助;在手术室主动询问并观察患者的感受,给予保暖和心理支持等帮助,缓解其紧张情绪。

二、细节管理成效

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中心每月发放10份调查表向患者进行随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护士服务态度、主动介绍、病房环境、技术水平、健康宣教、仪表与语言规范、隐私保护、及时帮助和指导等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满意、不满意进行评价。回收率为100%。结果表明,患者满意例数分别从实施细节管理前的107例(2010年8月-2011年8月)上升至116例(2011年8月-2012年8月),满意度由89%提升至97%,细节管理成效明显。

三、体会

护理心理学篇7

摘要2012年9月,我院加强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整合了实验室的利用空间,创建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装备的实验中心,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及课后开放,使实验物品与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多用,使用率高,避免了人力、财力、物力浪费,充分发挥了该实验中心的综合功能,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 护理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73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和支撑条件。护理实验教学在护生技能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护理技能实验室的环境、设备对技能训练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是实验教学培养护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为此,2012年我院全面规划建设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并配合开展相关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

学院以确保教学、贴近临床、开拓科研为总体原则,以充分发挥人、财、物等整体效益为宗旨,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并全面投入建设。改建后的中心面积由原来1280.5 m2扩建到1834.99 m2,各类仪器设备由原来485台套增加到780台套。改建后中心可同时容纳8个班480名学生的护理实验训练与示教。一个具有“基础技能训练、综合设计模拟训练、创新型真实环境训练”3种不同功能的现代化实验中心已初具规模,即模拟病房试验区、基础护理技能试验区和临床护理技能试验区等三大区域。基础护理技能试验区位于实验中心负一层,由三间护理技能训练室、物品准备间、氧气装置存放室及洗手间组成,是护生进行各项护理操作的主要场所。模拟病房试验区位于实验中心一层,由模拟护士站、治疗室、院前急救训练室、妇产科模拟病房、儿科模拟病房、模拟重症监护室、模拟手术室及多媒体示教区组成。模拟病房建设兼顾临床应用型仪器的匹配性和相似性,在模拟护士站、治疗室、模拟病房中进行各专科临床情境的学习,展示出从病人入院、在医院接受治疗、出院的完整护理工作过程并通过模拟护士工作站网络模式进行医嘱处理。为了配合教学,每间模拟病房建立了中心供氧与呼叫系统,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缩短与临床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在医院的亲切感。利用多媒体示教区,将过去在教室学完理论再到实验室传授技能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临床护理技能试验区位于实验中心二层,由模拟社区病房、形体美学室、健康评估试验区、康复护理试验区、病案讨论区及多媒体示教区组成。三层布局合理,多门实验课程可以穿插使用同一实验室,使实验中心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实验中心规范管理

2.1改革实验中心管理模式实验中心建立院-科两级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副主任由学院与附属医院护理教研室主任共同承担,共同探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制订实践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加大学院与医院在师资力量、实验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资源共享。同时,实验中心实验技术人员由原来隶属于各教研室的分散式管理转变为集中式管理模式,保证了人、财、物资源整合,有效促进了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多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实施。

2.2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保障[2]。2012年初,学院出台了《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岗位职责》、《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安全管理制度》、《护理学实验中心设备运行登记册》、《护理实验室使用登记册》、《实验教师区域化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例会制,并将实验室设备使用最大化和综合实验课程有效运行纳入教研室主任管理指标中,使实验中心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3实验教学改革

3.1加强实验课程的整合,培养具有临床思维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改变过去机械护理操作训练教学模式,利用妇科模拟病房、儿科模拟病房、模拟重症监护室等临床仿真环境,使学生在模拟仿真环境下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训练,并将《护士礼仪》等课程内容融入基础护理教学中。医嘱处理系统与计算机实验室网络连接,全面满足了我院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以及训练、电子化专业考试、模拟护士工作站医嘱处理等多用途的需要,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贴近病人。

3.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全面开放实验中心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制度。实验中心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开设理论课和实验课比例从以往的1∶1增加到目前的1∶1.6。开放实验项目由原来20项增加到26项,增加了30%。在教学时间以外的任何时间学生可以预约到实验中心进行训练,通过开放实验,每学年约400人次学生来实验中心,这既能使学生提高实验技能,又能使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3.3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院每年5月份开展在校生护理技能竞赛,12月份举办本科实习生技能竞赛。通过竞赛,将临床案例分析融入到比赛项目中,更能充分体现教育教学与临床需求的紧密结合,对培养和提高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评判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4实验中心对外交流与协作

学院近几年来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马来西亚、日本、香港等国家与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学院与国内昆明医学院实验中心、吉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青岛第二卫生学校等多家院校保持学术交流联系,互派教师参观讲学。疆内学院承担了由新疆红十字会、教育厅和民政局主办,护理学院承办的"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高校师资培训工作,有来自12所高等院校的36名校医接受了培训,此项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了自治区级护理学实验中心的社会服务职能。此外,选派教师赴墨玉县对临床护士进行常用护理操作培训,培训人数达80人次。此举措开展,提高了新疆边远地区卫生院护士临床护理能力,解决因路途遥远而致学习困难现状,促进偏远地区卫生事业发展。

5小结

为了满足新时代对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进行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我们更新了实验教学环境与设备,完善了实验基础设施建设与实验技术队伍内涵建设,加强了实验中心管理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了对校内外开放服务与交流, 努力提高了护理实验教学质量与护生的实践能力,使学院通过实验教学平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护理人才更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燕,杨毅,杨艳燕,等.从生物学实验教学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69-71.

[2]何晓阳,朱亚平,余志,等.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2(3):107-109.

护理心理学篇8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对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从阳性结果中随机抽取120例进行心理干预研究,并根据不同的护理内容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共40例,其中男生1例,女生39例,年龄在15~23岁之间,平均为(18.63±0.58)岁;有26例为大专,14例为本科。B组共40例,其中男生3例,女生37例,年龄在16~22岁之间,平均为(18.56±0.47)岁;有28例为大专,12例为本科。C组共40例,其中男生2例,女生38例,年龄在16~21岁之间,平均为(18.52±0.64)岁;有25例为大专,15例为本科。3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和学历等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示结果具有可比性。

2.护理方法

A组: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具体措施包括:在辅导员和教务部门的支持下,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每周安排4个课时,共6周,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矛盾、职业规划、情感问题、挫折等内容展开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有效方法。B组: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团体干预。其中心理健康讲座参照A组,团体干预的具体方法为:完成基线调查后,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学生单独展开心理咨询,挑选出自愿参与团体干预的学生,借助访谈等方式,排除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和偏执等学生,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每次1.5~2小时,每周2次,共安排6周。在其中选出1位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学生作为助手,引导其他学生主动坦诚心理问题。C组: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个体心理干预。其中健康讲座方法同A组,个体心理干预方法具体如下:根据学生的自由意志对自愿参与个体心理干预和不适合进行团体干预的学生开展心理干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开展1~2次心理咨询,每次1~1.5小时,安排6周,可以选择认知行为疗法和音乐放松疗法等级进行干预。

3.观察指标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3组学生护理干预前后的评分变化进行观察和对比,其中共包括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抑郁、恐惧、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维度,每个项目评分为:0分:没有;1分:轻度;2分:重度;3分:相当重;4分:严重。评分越低,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数据包软件对本次研究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A组学生的强迫和抑郁评分在干预前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B组学生除躯体化和精神病性外,其余各指标干预前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学生除躯体化、精神病性和敌对外,其他指标的干预前后评分均有意义(P<0.06)。

三、讨论

护理心理学篇9

以我校2015级5年制护理专业12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全部为女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0人,实验组61人,两组学生的护理心理学课程开设时间、内容、授课教师一致。两组学生的年龄、以往成绩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第一,教学方法。其一,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练习、提问、课后作业方式教学;实验组采用微信功能结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微课、分组讨论综合方法教学。其二,案例分析教学法:搜集资料,设计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异常心理的形成及异常心理在行为上的反应。其三,情景模拟教学法:设计典型场景,学生模拟心理疾患的病人,通过模拟病人的行为及语言展示,掌握对心理疾患病人的护理技能,缩短临床适应时间。其四,微课应用:制作微课或利用共享微课,课前通过微信或网络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及搜集资料,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及提高学习的兴趣。其五,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分组,通过微信组成朋友圈,利用微课提前学习讨论,在构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增加协作及团队精神。第二,结果评价。期末,教学完成,对两组学生进行护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测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促进自我心理发展、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度等。根据结果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与反思,对中职护理心理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三、结果

表1实验组实验组、对照组考试成绩比较(x±s,分)组别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技能考试成绩实验组84±3.1287±3.73对照组71±4.4272±5.11t=18.75P<0.01t=18.25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考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微信功能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方式能提高中职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对微信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方式比较欢迎,认为该方法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方面有帮助,有力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成绩。

四、讨论

护理心理学篇10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护生

一、护理心理学存在的现状

护理心理学基础着重强调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心理学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为整个护理学提供心理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因此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由单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现代护理学得以迅猛发展,护理心理学已成为现代护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护理教育的重要课程体系。它能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形成生理与心理相统一的整体认识观,站在全新的角度理解健康与疾病,并能从生理与心理社会因素认识疾病与解释疾病、治疗疾病,以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护理心理学课程未受到足够重视

与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相比,护理心理学受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被护生冠以“副科”的地位。在相当多的医学院校中,护理心理学虽被设为必修课,但是因为一般设为随堂考试,又不是重要课程,护生一般不认真学习,有些老师也认为护理心理学并非重要课程,学不学对护生影响不大,护生不认真听,老师讲课也比较随意。

2.护理心理学课程理论基础多、内容枯燥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了心理理论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偏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与现实问题严重脱节。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以及各种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护生很难理解,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护生来说理论流派不但难以记忆,而且与护生的实际需要关联较少,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3.课时设置都是理论学习,没有实践

护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没有实践,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下来,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课程考完试就丢了,护生只在内心有一个心理护理的概念,但是在临床上护生很难进行实际的心理护理,这样护理心理学的学习的意义就很有限。

三、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路径

1.适当增多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学时,改变考核方式

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就是指挥棒,它怎样指挥,学生就向那个方面努力。改变考核方式可以引导护生对护理心理学的学习态度。可以通过模拟临床心理护理进行考核,通过这种形式,不但进一步使学生学习到如何进行心理护理,如何改进自己,从而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护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心理学教学考核改革,提高护理心理学教学效率。

2.利用网络资源中的金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存放在网络上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给学生介绍一些精品课程的网站和网址,要让护生在护理心理学的学习中充分利用这样一种优质资源。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余还可以自己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而且上面有很多的名家讲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护生学习一些扩展的知识。

3.运用案例分析

运用案例分析让抽象的知识和原理生动易懂,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的教育或教学情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比如在心理护理和病人心理阶段,可以给学生找一些案例,让护生分析病人是因为什么样的心理产生这样的行为,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病人,如果有,作为他的护士的话应该怎么做能够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促进病人康复。

4.角色扮演法

譬如可以用心理剧的形式,老师给出一种病房或医院的情境,并讲明表演要求,让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演绎在病房和医院的发生的事情,通过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达到深化护生的认识,感受和评价所扮演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这种方法能够让护生体验到真正的心理护理应该为病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增强观赏性和互动性,激发了护生对医院工作的体验,使学生更加了解什么是护理心理。

参考文献:

[1] 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

[2].肖体慧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的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11,(6).

[3].刘海燕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9).

[4].杨仲雄.高等教育功能的历史性转变[J].职教论坛, 1999,(1)

[5].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建设中的教学策略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4):54-57.

[6].曹枫林.护理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