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15 00:15:43

课程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教学篇1

【关键词】工程经济;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4年,上海市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先后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课程思政开始从地方实践探索上升为全国性行动。2018年开始,课程思政实践在全国推广,理论界也掀起了课程思政研究热潮。[1]当前,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聚焦在内涵诠释、元素挖掘、方法创新、教学实践等四个主要领域。[2]随着课程思政理念逐渐成为中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也逐渐从基础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涌现了大量从“方法论”和“实践论”角度出发总结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和经验,这些都为各个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课程思政研究需要加强实践层面实施与实效的考察与分析,特别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施为重点,聚焦实践中的一些盲点、难点、堵点问题的研究,通过完善教学大纲、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团队等具体方式,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

一、工程经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工程经济是高校土建大类所有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受众广泛,工程经济的教学课堂由此成为土建大类专业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工程经济课程一般都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时期开设,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并开始对专业课程有所接触,此时正是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良好思想观念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良性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势在必行。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开展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是育人观、使命观、教学观、课程观的教育变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回答,更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从而达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学生前途与国家发展相一致,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二)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大学生的政治观日趋成熟,大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崇尚知识和科学,渴望成才;重视基本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道德取向上追求公平正义;学习成才动机强,态度端正。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不足方面:盲目乐观的骄傲心态和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人生目标迷茫,把实现较高收入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目标;科学的理想信念尚未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奉献感不足,存在自私自利、享乐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土建大类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路桥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从业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调查显示,企业除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基本能力外,还对职业素养、人际沟通、经济法律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学生要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环境,就需要在校期间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综合素养的提升。(三)工程经济课程思政的基础。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指出,工科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总体上讲,工程经济的课程教学目标是:①知识目标。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经济分析基本方法及其经济评价指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对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②能力目标。初步具备分析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将来毕业后从事与工程经济相关的工作奠定职业和能力基础。③素质目标。树立经济成本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可持续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全面意识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总之,以理论和方法作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经济课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思想性,它包含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经济思想、经济建设政策,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充满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人生哲学,比如:可行性研究中的三思而后行做法,技术与经济关系中的对立与统一哲学思想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系统化地整理和提炼,它们为工程经济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工程经济课程思政的路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基于工程经济课程的整体规划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和特点,围绕重点、难点,积极发掘思政元素,设置思政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见表1),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紧密联系,形成协同效应,同时把工匠精神贯穿到整个授课的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成效体现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明确育人要求,全面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质量。[4]有鉴于此,工程经济教学中可以从以下路径开展课程思政。(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工程经济课程本身蕴含着很多朴素的思政资源,比如在介绍工程经济的作用和发展历程时,通过引入大量工程建设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祖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巨大成就,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形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制度建设的自信心。(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程经济课程特点是三多:概念多,理论多,计算多。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这门课程涉及大量相关学科基本概念,大部分来自包括会计、统计、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法律等相关学科,也有一些工程经济本学科的特有概念,比如经营成本、价值工程等。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既要正本溯源,又要融汇贯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很好的机会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例如,在学习投资回收期指标时,引导学生理解工程项目投资回收对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影响;在做现值分析和年值分析的对比时,引导学生理解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国家富强与社会和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三)法治教育。工程经济的学科要旨是引导学习者对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问题做经济分析和思考,让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前提是符合国家的制度化安排。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有丰富而完善的法律法规,比如《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了解这些法律规定,对于学好工程经济意义重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企业及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折旧计提方法时,讲到不同折旧计提法与地方税收优惠政策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强调纳税义务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完成一次生动的普法教育。(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经济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是非常饱满有质感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从而使教学设计非常有张力有空间。教师可以有大量机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在学习相关知识点时,深刻挖掘出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配上相应的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或名言警句,既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又能实现教学目标中的素质目标。(五)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习者树立职业理想,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工程经济课程是土木大类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土木大类学生所要从事的建设领域的特点之一是随时要准备应对复杂的工程问题,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要在职业教育阶段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才能做好应对复杂工作环境的准备。比如,在介绍工程经济分析原则时,通过讲解效益最优原则和方案可比原则,鼓舞和坚定学生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的职业信念;在讲解等值计算五个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时,通过举例介绍重大工程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历程中建筑业前辈们的职业操守和艰苦奋斗,进而树立砥砺前行奋斗强国的勇气信心和远大志向。

三、高校工科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工匠精神贯穿始终——匠心点亮人生。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大学工科专业,特别是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贯穿课堂,将有助于培育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从而练就工匠技艺。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的严谨工作态度与作风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课堂教学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同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专业知识点的细微剖析,努力培养学生“专”与“精”兼备的一技之长,都是工匠精神的传递。大学教育期间虽暂时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大国工匠,但是能够通过平台的搭建,给学生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二)人文素养潜移默化——铸造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是个体对人文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体现,它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而人文精神是个体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潜动力,它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也是人文知识的传播者,可以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当中。结合不同的课程,人文知识的传播可以包括职业精神的融入、价值信仰的引导、科学精神的培养、传统文化的陶冶、人文思想的植入。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索中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理解技术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及其成就中的人文精神,从而拓展自身的人文知识宽度,提高人文素养水平。(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价值引领成长。仔细梳理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需要注意三个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相融合。思政元素来自于:①专业课程知识点中所承载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思维、逻辑、情感;②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元素,认识论、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的思路和方法;③实验实训课的思政元素承载量大,制度敬畏与自觉遵守、客观严谨细致的科学观训练、团队协作、发现与质疑、创新思维都涵盖其中;④选择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或者在原案例中添加和移植思政元素。(四)教学方法推陈出新——育人润物无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从显性到隐性,设计和建构思政育人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5]让各种思政要素有效地融合在教学过程的各方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使课程育人功能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平稳”地进行,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避免生硬地灌输思政元素,要通过知识关联、案例介绍等途径,有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可以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促进学生思考。同时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强调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贺武华,.王凌敦..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26-30.

[2].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46-48.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02-25..[EB/OL].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课程思政教学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新课标 生活化 课程教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活化课标教学。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2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和创新)时,结合广东实际,以凉茶为例,它是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四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今天时展特征。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人工厂、农村、市场、机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如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课程思政教学篇3

新课改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以学论教,突显“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新课改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运用层次置疑、实践参与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要义。例如,在分析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时,我提问:“多次偷窃”属于什么行为?如果“多次偷窃”发展成为“入室盗窃”这种行为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对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找出要素之间的关系,经过探究,发现仍有同学心存疑惑,双眉紧锁,于是我就二者的性质、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不能仅从教案设计出发,更多的应从学情出发,以学论教,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注重学生生活逻辑和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学习需求

生活即课程。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内核,勇于突破教科书,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从学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撷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设置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觉悟的桥梁,让生活成为形成学生正确觉悟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例如讲到《我和父母》,我设计情景:小敏数学测验成绩不理想,回家后父母关心地问起她的成绩,她却嫌唠叨离家出走。我进而设计情景:后来,她因肚子饿来到一家面店,老板免费请她吃面。小敏无比感动地谢谢老板,老板说:“我请你吃一碗面,你都会感谢我,可你的父母为你做了那么多事,你为什么就没有感谢他们呢?”通过老板的话,让学生去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真正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

要使学生对所上的课程感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对任课教师感兴趣。要改变学生情绪,激发学习情趣,变苦学为乐学。在学习的兴奋期,学生大脑兴奋,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容易接受新知识和记忆,主要讲清原理、重点和难点,要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在学习的抑制期,学生大脑疲劳,精力容易分散,自制力差的学生甚至开始讲话、睡觉,这是教师最难组织教学的阶段,我们可以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发人深省的典故、使人发笑的幽默故事、风趣的即兴表演,以及表格、挂图、电教辅助手段,使学生进入抑制状态的大脑再度兴奋起来,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

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篇4

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仔细斟酌,精选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强了知识的可信度。我认为收集选择案例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客观性原则:选用的案例要真实可靠,有根据,有出处,符合客观事实,否则再生动,也很难有说服力;同时事例力求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如学生的年龄实际、思维实际、理解实际、辨别实际等。典型性原则:教师要对手中的例子进行筛选,反复推敲,例子要紧扣观点、原理,有代表性、典型性,有充分的说服力,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帮助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时代性原则:举例要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从最新发生的社会现象、违法犯罪案例、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中进行选择,把握好时展脉搏。新颖的材料与抽象的观点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启发性原则:选择案例时要恰当,启发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知识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获得新知识、新观点。

二、情境教学,扬起学生乐学的风帆

真正的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21世纪的新型基础教育需要的是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并为此设计、组织相应的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的应答性学习环境。这意味着未来的教学模式将从‘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的系统”。

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主要的学习环境,教师精心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处于艺术化的教学氛围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情感,积极参与教学、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情感因素,撞击学生的心灵,把某些抽象的观点、原理、概念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营造特定的氛围,如可以播放相关录像、电影片段,创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情境,并加上美妙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或编排一些有趣的内涵丰富的小品,情境化地进入受教育者的心扉,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指导学生上网学习,到网上搜集丰富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讨论、辩论,师生共同探究或辩答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同时,在这样的讨论与辩论中,可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不要求见解、答案统一,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此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无疑给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气氛,扬起了学生乐学的风帆。

三、体验教学,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法就是把学习主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师生运用协作探讨方式在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逐渐熏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提出体验式目标,强调“活动”,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师生、生生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好体验式教学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忆一忆、谈一谈、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育教学内容过程和学生经验相联系,在学生经历或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课堂上学生可以回忆过去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心里话,交流各自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体会其中的道理,逐步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2.做一做、演一演。体验教学中的体验不仅指过去的体验,还包括及时体验。在课堂上,特别在活动课上,可以适当让学生做游戏、做实验、表演小品、演示等,及时体验。在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同学们需要互相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优化心理品质的过程,另一方面同学们要积极思考,在体验过程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领悟其中道理,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格的目的。

课程思政教学篇5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局部解剖学(简称局解)是研究正常人体各局部境界、器官和结构的形态特点、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的学科,也是医学中最具人文精神和实证科学精神的学科。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融合,既节约时间,又丰富课程内容,做到入耳、入心、入行[1]。局解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可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如授课环节、课程组织形式等。本文拟结合在局解授课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和教学体会进行阐述,以培育学员的人文精神,激发学员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1结合局解课特点融入思政元素

局部解剖学的学习以对尸体的解剖为基础,尸体经过福尔马林处理会产生刺激性气味,学生对局解课往往会有畏难情绪并对尸体产生恐惧心理,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我校解剖实验室已安装离子通风交换系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解剖实验室尤其是局解的授课环境[2]。但近距离解剖操作如翻开肌或腔内解剖时,难免会有刺鼻、辣眼睛等不适,学生会因此产生畏难情绪;此时,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操作,可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操作热情。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引经据典,讲述名人事迹,如历史上不少伟大的医生、画家、雕塑家、哲学家也是解剖学家,留下感人的事迹,传下充满哲理的论著。无论是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还是援引经典,均以榜样的力量,启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激发他们浓厚的局解学习兴趣。在恐惧心理的克服上,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视角和唯物论的态度看待尸体并进行解剖操作。要求学生课前认真细致预习、课中带着问题操作、课后认真复习,将恐惧心理和不适感转移到对解剖结构的寻找、观察与探究上。在开课前和结课时组织学生举行默哀仪式,培育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表达对遗体捐献者的敬意与感激。如此,学生逐渐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对局解重新认识:由排斥到接纳,由接纳到热爱。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本是学习的阻力,通过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并加以榜样的力量和正确认知的引导,化学习阻力为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促进了学生对专业内容的学习又培育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忠于本职的精神。

2结合授课过程融入思政元素

为便于局解操作,预先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确定好主刀、助手、观察员等角色,督促学生严格按分组时的既定安排轮流担任主刀,以避免出现总是主刀或总不主刀的极端现象,增强学生的听从指挥、服从安排意识。局解操作时,对有结构变异、手术、畸形、病变等情况的标本,按照操作提示,往往找不到预期的结构或者中途结构被损坏,学生会因此而放弃相关操作。此时,教师需及时引导学生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以收获较好较全面的局解操作效果。下面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血管分支分布变异标本为例加以阐述。腹主动脉的3个不成对的脏支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在剖查胆囊动脉时,主要是沿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右支至胆囊三角中找到胆囊动脉;但也有胆囊动脉直接起始于腹腔干,于肝固有动脉的外下方与其平行走行至胆囊;并伴有双胆囊管。在剖查肠系膜上、下动脉时,一般在平第1腰椎和第3腰椎水平均能找到其在腹主动脉的发出处,但也有分布于大、小肠各部的分支血管来自于腹主动脉发出的一支主干血管,与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有同等营养作用;并伴有腹腔干发出2支血管至脾(其体积是正常脾的3-4倍)。就上述两个变异标本而言,通过强化以腹主动脉为“宗”,沿着其各分支的走行逐步剖查,定能清晰找出目的血管的走行与分布,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厚植于学生心中。

3结合局解与科研、局解与临床的关系融入思政元素

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也不是高校的科研,教学与科研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一标本在腹主动脉左侧,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处有一巨大肿瘤组织,结合“神经支配对肿瘤组织的发生发展的影响”的文献报道[3],教员进行针对性提示,启发学员探究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作用等相关问题,启发他们进行敏锐且慎密的科研思维。要做好这个环节的工作,教员要广泛阅读最新文献,把握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才能及时将其结合到实际教学中。局解是临床的基础。学生在一次打开胸膜腔观察肺时,发现一具标本的中叶部分肺段为肺段切除术后的残留,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肺的原位观察。但借助此标本,在该组对肺段的概念、名称和位置简单讲述,并结合临床简述肺段在胸腔镜切除早期肺结节的临床意义,激发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局解是做好临床工作的基础。同时,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教员要注重特殊标本素材的积累,及时拍照留存,形成资源丰富的数据库,并将其应用于局解教学工作。临床又反过来指导教学。临床上外科及影像学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局解教学中,以三维立体模式来展示人体器官与结构的三维虚拟数字化系统如“数字人系统”[4]等强有力的补充了传统的理论讲授、尸体解剖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将局解与科研、局解与临床联系,让局解的学习变得生动和有趣,激发了学生对局解的学习热情,也启发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如上所述,在局解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尝试融入了“听从指挥、服从安排”“榜样的力量”“正确的认知”“万变不离其宗”等元素,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育忠于本职的精神;引导学生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勇于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缜密的科研思维和作风,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但在课程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完善;遵循适合、适时和适度的原则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内容,并长期坚持下去,以激发、唤醒和点燃学生内在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曾勇,SandlowLJ,鲁映青.医学人文教育:质疑、困难与出路[J].复旦教育论坛,2010,8(6):88⁃92.

[2]黄会龙,陈传敏,朱洪平,等.解剖学教学实验室通风、空气净化改建和使用体会[J].解剖学杂志,2010,33(3):422⁃423.

[3]StierliS,ImperatoreV,LloydAC.Schwanncellplasticity⁃rolesintissuehomeostasis,regeneration,anddisease[J].Glia,2019,67(11):2203⁃2215.

课程思政教学篇6

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政治课堂教学的前提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任课教师,自然也就会喜欢上该教师所教授的科目。因此,可以从培养师生感情,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入手,让学生信任并且喜欢政治教师,逐步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的课程上来,从而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1)尊重、关心、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树立平等的观念,要用言行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每个人在教师的心中都是平等的、优秀的。不管学生的成绩好或差,成绩只能代表他们的过去,并不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未来,只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都是好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而使每个学生从内心深处都愿意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他们争取做得更好的斗志。

(2)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面对升学的压力,学生对教师的喜欢甚至是崇拜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教师一定要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课上或课下遇到的难题和疑惑。此外,教师还要多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钻研新课标,掌握先进的教学设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教师要内外兼修,做到优美的外在形象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的有机统一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世界和他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评判能力。教师优美的仪表、幽默的语言、自然而富有亲和力的教态无不影响着学生,决定着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喜欢和崇拜教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信任、宽容以及高尚的品德修养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二、政治课教学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的开放性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础,我们要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条件下学习、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努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过程、主动探究。

(1)课程资源开放。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不是仅供教师进行知识讲授的。教师使用教材应有创造性,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教学变得有针对性、实效性。这些参考资料、优秀课件,也应该向学生开放。

(2)教学形式开放。思想政治新课程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主要教学形式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形式应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选择各种不同的类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与素养。

(3)教学时空开放。新课程教学活动可根据主题、内容,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或用几个课时完成。在课堂上完成或者安排其他的课外活动完成,这样既给学生的创造性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也给教师的教授留下了丰富的形态。

(4)课程评价开放。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它重视的是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因此学生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及探索、思考、创意等都应该得到充分重视。评价的方法、评价的主体、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尺度都会随着评价功能的转变而慢慢转变。新课程的评价应该更加开放、丰富、灵活。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取。

三、运用知识,升华参与意识

运用新知识巩固提高,是最简洁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手段。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梳理知识,从更高层次上领会、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以能力为核心的目标,这是升华参与意识的一个好方法。而要提高运用的效果,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用兴趣调动积极性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一般只是单纯的讲解,即唱“独角戏”,看上去不乏精彩之处但它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课程思政教学篇7

关键词:课程思政,知识产权,教学目标,思政体系

一、在《知识产权法》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课程思政,是指在我国广大教育事业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提升众多受教育者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其目的就是实现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

提出“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知识产权法作为工业文明以来确立的与创新相匹配的近现代财产制度,是我国步入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其地位与功能不言而喻。因此,更应注重《知识产权法》课程思政教育,使之与社会发展步调相一致,从而更好地为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只有人才思想政治过硬,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创新发展。正因如此,更应注重知识产权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知识产权法》课程教育更应以思政教育为前提,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本科教学中去。

二、当前《知识产权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不足及困境

在教学目标上,没有体现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河南城建学院法学院2018——2020级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近六成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课程思政建设,两成学生明确知道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等有关,但不能准确说出思政教育具体指的是什么。目前的知识产权本科教育,还没有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完美结合,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受众作用还不够明显。

我们虽然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但还没有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在教学目标上没有给予思政教育应有的重要地位,在教学执行大纲上也没有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产权法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理念,学生对课程思政热情度不高。学生缺乏思政意识是因为教师缺乏思政意识。我们的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真正领会思政教育的真正内涵,依然是把专业课教学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不能认识到课程思政中方法论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意义,也缺少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经验和授课经验。

学生作为课堂的聆听者,也多注重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对课程思政缺乏关注,热情度不高。

三、《知识产权法》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具体路径

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思政教育理念。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使其对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增添助力。在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多的要强调学生的政治素养及思想觉悟。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更应该注重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不仅要实现德才兼备,更要实现德法兼修。因此,要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就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思政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充分融入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执行大纲中强调并注重思政体系教育,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不是零星地、个别地穿插在专业课学习中。

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增强教师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德育的能力。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不仅在专业学习上对学生有很重要的指引作用,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方面也有很强的引领和模范意义。教师自身的思政水平和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因此,要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教师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德育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无缝对接,达到二者的融合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之形成良好地思想道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深挖知识产权课程思政元素,建立科学的思政教学体系。《知识产权法》作为与自主创新、国家科技发展紧密关联的一门课程,内在蕴含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如果任课老师在备课时能多加留心,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案例及社会新闻,就能很好地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在著作权相关课程教学中,讲到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我国被纳入到著作权的法律保护范围之下,体现出我国在法律层面对民族文化及成果的特殊保护。但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时间短,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措施也不够完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侵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现象。

课程思政教学篇8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总书记还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就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协同共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之一。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溶入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也是物理化学课程的使命之一。目前,在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育还存在教学内容不够鲜活、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物理化学课程为例,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

1根据课程特点,增加“思政”元素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偏强的课程,它是物理、数学和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理论来源与实践,在公式获得和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隐性思政元素。合理利用这些关键知识点,在讲解时增加德育方面的引导,帮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表面物理化学章节中的毛细管效应,它的一个具体应用就是解释“锄地保墒”。在讲解过程中,以《悯农》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作为引子,启发学生思考农民为什么不在天气凉爽的早晨和傍晚锄地,而偏要选择炎热的中午呢?结合毛细管效应我们知道了,土壤颗粒之间是有缝隙的,它们形成了一个个直联通地下和地表的毛细管。早晚空气湿度较大,由于毛细管效应会产生毛细管凝聚现象,帮助植物收集水分。而在中午温度高,水蒸发速率加快,由于毛细管效应,地下的水会跑到接近地表位置,更易于蒸发,会使土地失水,庄稼干枯,所以要在中午锄地,切断毛细管,阻止水分蒸发。通过本知识点的讲解,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并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了农民的不易,坚定了大家珍惜粮食、践行光盘行动的决心。热力学定律中也包含重要的人生哲理,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表述为:能量既不可以凭空产生,也不可以凭空消失,它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在转变过程中能量总值保持不变。在这个定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晓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可推及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转化为成功路上前进的动力。同学们要想获得好成绩,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做好规划并为之奋斗,才能让梦想转化为现实。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加原理,也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到如果要克服混乱状态,必须要做功,以克服无序,建立有序。努力学习和工作的目的是让自己获得更多有效技能,向着规划的目标前进。将理论知识和德育目标结合起来,为物理化学课程增加思政元素,了解定义定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同时,拓展它们的思政用途,寓思政于教学。

2评价体系中增加“思政”考核

目前的课程评价已经从单一的“试卷评价”逐渐过渡到过程性评价,增加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得分,但是思政方面的考核很少[4,5]。物理化学课程的思政考核可以在拓展作业和卷面考试中都体现出来。例如,在固体的表面吸附这一节课,布置素质拓展作业让同学们查阅资料找出“莲花效应(LotusEffect)”的发现发展史。同学们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莲叶具有疏水和自清洁的特性,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两位德国科学家的长期观察研究,其归因于其表面微米级的乳突。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科学院的江雷院士团队揭示了“莲花效应”的本质:原来在荷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在此发现基础上研发的纳米新材料既可以防水又可以防污,而且纳米粉体颗粒可以直达癌症病灶,最大限度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在飞机引擎表面涂上一层纳米材料,可以保护引擎,大量节省燃油消耗。在完成此作业的过程中,同学们知道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本质原因,了解了中国科学家在莲花效应方面的杰出贡献,深刻体会了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并以此激发同学们科研创新,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在试卷的题目设计中,增加科学史、科学家故事、中国发现等知识点,增加思政考核元素。在疫情期间的网课中,我们已经在物理化学课程增加了部分的思政考核,同学们对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提升专业教师自身“思政”素质

作为一名物理化学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储备,更要增强自身的思政素养。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信仰,才可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信仰就是指明灯,帮助教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其次,教师的思维要创新,教给学生观察和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观点和方法。结合物理化学的专业特点,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最后,教师自身需要每天汲取新的思政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经典著作、学习强国等方式了解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关注社会热点,以此为话题,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科学客观评价,培养学生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4结论

专业课程不仅要育才,更要育德,让教育和教学并行,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物理化学的课程的特色是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正是践行了物理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价值观。思政课和专业课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形成大思政的格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方涛,周志强,荣春光,等.“课程思政”理念下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化工时刊,2020(2):46-47.

[2]李雪莹,丹媛媛,陈立庄.浅析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德育元素[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25-226.

[3]戚传松,荣华,李巍,等.思政教育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48-49.

[4]陈欣,翟翠萍.翻转课堂在《物理化学》过程性评价课程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11):287-288.

课程思政教学篇9

迪克•凯里教学设计模型主张将教学看成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非常重视学习情境与新技能之间的关因此,该模型对教学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运用迪克•凯里模型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迪克&凯瑞模型;教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

一、迪克•凯瑞模型介绍

迪克•凯瑞模型严格意义上一共包含十个部分,分别是: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检查起点行为、制定作业目标、拟定测试题目、提出教学策略、选出教学内容、做形成性评价、作总结性评价、修正教学设计,这十个部分构成。尽管修正教学设计是必要和重要的,但它通常并不直接体现在教学设计的成果上,所以教学设计过程实际上由前九个部分构成。迪克&凯瑞模型是迪克和凯瑞两人在1978年发表出版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书中首次共同提出,此二人人为教学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完整的系统,并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充分调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这将会极大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二、以迪克&凯瑞模型为依据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系统掌握本节所列出的相关知识点2)在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形成正确认识

2、行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是确定完成教学目标所需的相关步骤,以及学生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下位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起点。因此以“迪克&凯里模型”为依据,开展进一步教学分析。

3、检查起点行为

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型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它不仅仅重视教师教的内容,也十分关注学习者的特征和教学情境。1)分析学习者。依据迪克&凯瑞模型所提出的学习者分析的相关信息,进一步将学习者的特征概括为:①学习功底较好,会对本节内容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分析的学生。此类学生在高中或之前阶段己经基本了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构与内容,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上过类似的课程、仅对内容有不完善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内容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姿态的学生,希望能自己能够强化和完善相关的知识建构。②学习功底较差,对本节内容未曾接触或了解的学生。对于此类学生而言,既要关注对基础性知识讲授的清晰度,也有培养此类学生的思想框架和学习习惯,他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了解并不全面,接受起来也有些混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2)情境分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标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广泛地用在文科、理科、工科、医学、艺术类专业学生及课堂开展,教学主要是在教室中进行,学生每人学习理论,并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性学习。即使是理论学习也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因此,学习情境和绩效情境有高度的一致性,学生很容易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于真实情境中。

4、制定作业目标

教学目标:1)系统掌握本节所列出的相关知识点2)能够将本节所列出的相关知识点正确运用于现实情境终点目标: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正确认识2)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理论宣扬与实践氛围

5、拟定测试题目

1)教材章节终部分的理论课后题2)实践与宣讲教育

6、提出教学策略(核心)

1)多媒体教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所以有必要且有需要借助多媒体模式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讨论,课堂教学需要使用PPT演示文稿和Excel电子表格,并且需要呈现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料。2)学生分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采用课堂集体教学、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为了方便起见,按照座次或宿舍将学生分成4-8人/组.3)教学导入活动。①激发动机游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近发生的与学生相关,且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新闻或案例,让学生产生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感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正确性、正当性,让他们知晓学会认识政策环境与政治环境将会对以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②告知学生本节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知识,通过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并且使现实与理论最直观的方式呈现,提高认识速度与认识深度。4)内容呈现与学生参与。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学习和认识,确定各个阶段教学目标所对应的内容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参与情况。5)评估。本节课评估活动包括两种:课堂检测和后续跟进,教师随堂查看学生己完成的作业,根据学生课上的表现来判断他是否己掌握所学内容,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内容时,同伴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向老师求助后测则是在本节课的末尾,根据己开发的“表处理评价量表”,学生自己、同伴之间以及教师对本节课的学生作业及表现进行评价。6)跟踪活动。在整节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引导者,以任务教学为主线,让学生在理论内化与结合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在最初就介绍思想政治理论课独有的魅力和意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时所使用的案例和数据都来源于真实的情境,因此,有利于学生对理论与现实的相关知识的迁移运用。

7、选出教学内容

本阶段设计并制作了PPT课件,选择并制作了Excel图表样例,将其整合到PPT中呈现给学生。

8、做形成性评价

1)结合每节课堂上学生的整体表现与状况,做形成性评价。2)结合前辈教师的建议,对已做好的形成性评价做出修正与模式化。

9、作总结性评价

1)在每章结束的时候,根据每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总结出教学的总结性评价。2)在期中和期末的时候根据之前的总结性评价或考试表现,形成最终的总结性评价。

三、总结

迪克&凯瑞模型为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与参考。迪克&凯瑞模型所包含的十个方面、九个部分,精确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了教学设计的全貌、细节以及结构。以迪克&凯瑞模型为蓝本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能够很好的帮助教师的研究和规范,以及能够良好帮助学生进步和清晰的学习课程内容。

作者:雷翔宇 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陈岗.浅论川陕苏区社会教育的形式与载体[C].四川达州:四川文理学院,2014.

[2]奥亚锋.万源保卫战的军事战略思想及其意义[C].四川达州:四川文理学院,2014.

[3]黄涓.川陕苏区的审计活动及其特点[C].四川达州:四川文理学院,2014.

课程思政教学篇10

关键词:发育生物学;思政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1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的设计

1.1好教案好课堂好平台相结合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情、教学资源和方法,将知识进行筛选、重组、规划,再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产物[2]。一套完善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要达到德育与智育并授、且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需要对教案进行精心设计。发育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案设计需要通盘考虑,既要体现内容的前沿性,又要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以实现课程育人效果。需要分析思政内容比例,尽量做到将思政内容渗透式和潜移默化式地有机结合在专业知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乐于接受。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场所。一堂有生命力、有活力的课堂,最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擦出思维的火花,获得学习、情感、交流方面的体验[3]。发育生物学教学案例丰富,更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例如,在发育中的信号转导学习中,以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入靶向抗肿瘤药物格列卫,介绍格列卫作用机制、药物靶点、信号转导通路等内容,引导学生关心关爱病患、关注药物研发流程、立志医药研究。教学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通过大量包含思政元素的材料和视频,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发育生物学有众多的优质网络课程,例如中国慕课中的北京大学的医用发育生物学。另外,可以根据滨州医学院生物专业学生的学情,自制教学平台,既可以用于混合课程教学,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加学习材料,拓宽学生视野。

1.2潜心问道与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相结合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多与人口、健康、医疗、农业等有密切联系,高校教育是学生走进社会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从而能快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发育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要深入挖掘本学科相关的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建立案例库。案例可以包括社会热点话题(靶向药物、试管婴儿、基因编辑等)、重要事件(组织者的发现、晶状体发育等)和重点技术(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着力提出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需求相关的科学问题。通过讨论、演示等方法使思政元素深入学生灵魂,使学生明白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要与国家民族相连。

1.3细致地合理地全过程育人

在发育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形成走进发育“感”素养、课堂学习“知”素养、实验技能“练”素养、创新创意“亮”素养的一条路径。发育生物学虽然学科相对不成熟,但是我国成立了大量发育相关研究机构,并在高等生物发育研究中取得了惊人成就。发育生物学是基于实验的学科,在科学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树立学生团队合作、乐于奉献的人文情怀。同时,大学生创新创意实验大赛等为学生素养养成和体现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2发育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1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课程考核通常以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结合为中心,结合平日考核,构建课程考核内容。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考察课程德育效果,更不能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育生物学的考核内容,不仅需要包括理论和实践考核,更要体现动态的、全面的德育成效考核。德育成效考核内容可以包括案例分析、课堂报告、辩论、课程笔记等[4]。例如,课程笔记可以分为课堂笔记、课下自学笔记、答疑笔记、教材批注、笔记互评等内容,更为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的作用,增加自评和互评内容。线上教学也可以通过在线提问、做作业、小组讨论、观看或下载教学资源、考试或设计等内容对学生日常学习进行评价。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分阶段、有层次的开展,更能客观评价课程的育人效果。

2.2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基因编辑、胚胎移植、转基因动植物等大量技术的应用,发育生物学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使得教学内容也需不断地更新和补充。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让学生同时掌握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成为发育生物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混合教学、PBL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律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适合发育生物学的教学方法[5,6]。例如,混合教学不仅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还利于课堂文化形成和师生情感交流[7]。混合教学使学生可以在线学部分基础理论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专题报告和讨论、案例引导、类比启发、疑难解答、学习分享等内容,更好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2.3探索优质案例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