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培育十篇

时间:2023-03-22 11:41:30

职业农民培育

职业农民培育篇1

一、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农民职业教育是全面系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不仅包含中专以上的学历教育,还要满足其从业后的继续教育,内容涵盖了农民在生产生活及农业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政策、经济、法律、农业、财务、管理、营销等知识,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自己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解决怎么做,怎么办等关键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民培训项目的支持,设置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农民培训系列项目,但多是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仍不能满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

由于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不同,从业范围广泛,长时间集中学习十分困难,仅在教室里很难学习到生产实用技术,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品种多、技术高、周期长、环境要求千差万别等原因,决定了农民职业教育必须覆盖面广、专业门类多、技术含量高、教学内容丰富且要通俗易懂、随时随地满足求学者的需求。因此,只有积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新方式,才能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

建设职业农民教育信息平台,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介入信息服务、生产经营服务、科技服务以及产供销过程服务,在恰当的时候为农民提供恰当的教育和培训,满足农民经常、随时、随地、随机学习,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良好、能够全面掌控农业生产及相关领域动态的职业农民,从而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架构

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基本思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立足建设、管理、使用的有机统一;坚持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努力实现互联互动、多用兼容、优化融合、实用持续和功能多元;坚持需求应用驱动、智慧农民为本,提高专兼职教师和职业农民对设备、资源的使用能力,不断提升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修养,让农民在四化同步中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致富成果,建设适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农广校是国家兴办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养兵千日”必须有所担当。依托中央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库和体系办学的强大优势,重点建设好部级和省级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借助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农村信息化建设网点等渠道,延伸到市县和广大农村地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知识和实用技术,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和需求,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针对省级平台建设来说,要在充分整合现有涉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依托中央农广校的媒体资源库和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相关信息,打造适合省级区域特色和职业农民需要的教育教学信息聚集平台,由前台门户和后台支撑系统两部分构成。前台门户供访问者查阅、浏览信息 ;后台支撑系统为前台门户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前台门户。采取三级架构、二级栏目设置。一级栏目按功能划分为农民教育培训、惠农政策、互动系统和涉农网站链接等,预留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管理系统接口。二级栏目是在一级栏目下进一步细分,如农民教育培训系统再分为教育培训、农技文库、农业视频等。

后台支撑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软件、服务器、存储、安全防护系统、管理机构、管理人员、运行维护等。其中硬件可以自建、租赁,数据库等软件以自建为主。

三、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一级栏目的建设构想

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要充分考虑硬件投入、软件开发、运营维护、安全防护等综合成本,及时更新信息内容,提供快捷方便、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职业农民需求,优先考虑实用性、时效性、经济性。具体设想如下:

1. 农民教育培训系统

“农民教育培训系统”为职业农民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农业知识的平台,建立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课程库,提供电子图书、视频、课件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内容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卫生保健、生活常识等内容,用户在这里可以学到想学的各种专业知识,分为农技文库、教育培训和农业视频等3个栏目。农技文库含农业要闻、实用技术、农业创业、农事百科等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教育培训按照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的教育教学规范要求,含文字教材简介、音像教材介绍、网络课件、标本模型、图文简介、教学挂图和新产品新技术推介等内容;农业视频主要为专家教授讲授的新技术应用、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标准、法律讲座、政策解读、实用生活常识和课程辅导、国际视野等。农民朋友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域限制,根据自身情况“闲时多学,忙时少学”,自主选择在线学习或者下载需要的学习资料。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信息面广、量大、类型繁杂,平台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且投入很大;同时农业生产受地域、季节等因素制约明显,单纯依靠信息平台,农民学会并熟练运用新型适用技术也不容易。因此,要发挥全国农广校的体系办学优势,积极开办“四大课堂”,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技能培训效果。一是在乡镇村、企业、合作社教学班开设固定课堂,应用直接示范教学和远程教育等教学手段,辅以“土”专家、“田”教授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面授辅导;二是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媒体教学,对农民开展超越时空和距离教育培训的空中课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办好《致富早班车》、《三农早报》、《乡村大讲堂》和《农广天地》、《农广在线》等栏目,充分发挥农村“大喇叭”的作用;三是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开设“田间课堂”。农民在教学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获得实践技能;四是运用“流动教学车”、“移动媒体资源播放器”等开设“流动课堂”,将教学资源巡回送到教学点和田间地头,实施流动教学讲堂,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资源的运用效率。

2. 惠农政策信息系统

“惠民政策信息系统”,综合性政策和农业专业行业政策等内容,满足农民朋友们掌握农业政策的需要。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环境和信息相对闭塞滞后,农民朋友有时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出台的政策和法规。开设惠农政策信息系统,主要分为综合性、种植业、养殖业、农机补贴、合作社扶持、农村金融保险、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辅以专家讲座和专业讲解点评,让农民朋友及时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理解政策,掌握政策,更好地利用惠农政策组织农业生产,建设美好乡村。

3. 互动系统

“互动系统”包含微调查、专家咨询、职业农民之家3个栏目。由于平台是一个依附于互联网而建立的系统,肯定会产生单向输送信息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朋友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新技术,开设“微调查”栏目,根据农时季节,不定期地推出问卷调查,调查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技术,想了解哪些农业知识,并根据农民的需求及时更新平台里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

基于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参学农民对部分新技术、新事物会产生疑惑和不解。开设“专家咨询”系统,用户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后,进入咨询系统,选择师资库中的老师,向其提交自己的问题后,等待回复。平台通过短信提示老师们应当在问题提交后的规定时间内予以答复,直到提问者满意为止,其他用户同样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答复,从而得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系统管理员在统计问题时,方便做出问题统计与查询,这更加有利于管理部门了解农民朋友们关注哪些问题,工作更有针对性。

为了提高农民在线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职业农民之家”栏目,以实名制认证的方式进行会员注册。用户不但可以在论坛里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想法,在看到感兴趣的帖子后,互相之间还能及时地联系,方便他们在平时进行交流,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热心会员还可以当版主,汇聚专业兴趣相同的同行,共同探讨交流行业发展、发家致富的经验教训,抱团闯市场、干事业。

4. 涉农网站链接

职业农民培育篇2

多年来,任丘市始终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实施‘三化’互动,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同时,积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强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紧抓机遇,先行先试,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机制新模式。

2014年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对农村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那么先让我们来说说什么是新型农民呢?新型职业农民”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不仅要有农业生产技术,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科技素质和身体素质诸方面,能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使自身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律、讲文明、综合素质高,具有现代特征农民的总称。自2014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来,我句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9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640人、专业技能型150人、社会服务型100人。通过培训,全市涌现了一大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民,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1 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1.2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

1.3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4 通过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作为基层的一名农业技术员,在深入走访农村、农户的过程中,发现农业生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有人才支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3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拿我市举例来说农业人口58万,农业从业人员46万,目前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90人,认定目标309人,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农业适度发展经营需求。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支持力度,适当增加认定数量,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量,尽快形成一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主力军,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3.2 允许学员连年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具有发展意识、自身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出去,而留守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普遍偏大或文化素质较低,对职业技能的接受能力较差,由于项目要求,同一学员三年内不能重复培训,造成部分学员职业技能水平提升不明显。建议根据农民的生产、生活、文化水平等特点,按照产业发展需求设置课程,允许有适度经营规模的学员连续进行培训,适当延长受训时间,切实提高农民的从业水平和整体文化素质。

职业农民培育篇3

2015年,洪泽县立足早谋划、早动员、早培训、早鉴定,农民培训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又掀开新的一页。这一年,全县开展省级新型农民培训20期、培训农民2787人,超额完成省级下达的2500人的培训任务;全年开展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4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50人,超额完成部级培训指标34人;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261人,鉴定人数比例达10.4%,培训农民满意度接近95%。洪泽县“四早”培训举措,为洪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领跑全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进度领跑全少

2015年全县省级农民培训任务为2700人,至11月底全县已开展省级农民培训20期、培训农民2787人,圆满完成全年省级培训目标任务。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班18期,培训农民2593人,占目标任务2520人的102.9%;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2期,培训农民194人,占目标任务180人的107.8%;全年完成农业职业技能鉴定261人,占目标数2520人的10.4%。

与此同时,我县2015年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为416人,未进12月全县已培训农民450人,圆满完成全年部级目标任务。其中举办生产经营型培训班1期,培育家庭农场主163人;举办示范班2期,培育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农民231人,合计394人,占全年目标任务360人的109.4%。组织6名青年农场主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培训;组织渔业类培训班1期,培育职业渔民50名,占全年目标任务50人的100%。

2015年全县完成省级农民培训2787人,部级农民培训450人,县委农工部扶贫培训300人,县妇联妇女技能培训300人,县农机奖补获证数116人,涉农中专县农广校336人,职中87人,技校1125人,合计持证人数为5501人。全县2014年农业从业人员6.162万人,全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度新增达8.93%,累计达32.19%。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领导同行

2.1 研读实施方案,培训目标更加准确。

根据省、市级文件要求,充分领会文件精神,梳理培训思路,定位好培训专业和内容,合理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对培训课程、时间、地点、参训对象、师资等做好合理安排。全年的培训方案经县农委确认并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方便社会监督和省市管理机构实地检查。县农委与培训单位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职责,为圆满完成全年培训任务提供保证。

2.2 服务区域发展,培训内容更加实用。

一是以稻麦为主的粮食高产技术。我县是以稻麦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稻麦也是我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培训中以稻麦高产创建为重点,内容包括稻麦高产高效栽培、超级稻超高产精确栽培、稻茬小麦抗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水稻机插秧育苗技术及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农药减量使用与绿色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等重大技术。

二是以水产、畜禽养殖为主体的生态养殖技术。我县位于洪泽湖东畔,肩挑两湖(洪泽湖、白马湖),四面环水,素有“淮上明珠”、“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县总面积139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55%,我县是江苏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县,30个水产品、7个畜产品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在农民培训中我县以生态、环保的养殖理念为中心,内容包括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池塘工程化生态养殖技术及以龙虾生态养殖技术和大闸蟹健康养殖技术、畜禽养殖等以地方品种为主的主导品种养殖技术。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进一步提升洪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知识、稻麦和蔬菜无公害生产、秸秆还田、生态养殖等内容作为农民培训的重点。

四是更新农民市场意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商品化速度,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培训中以农产品经纪为重点,内容包括: 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和实务、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能力建设等。

2.3 融入农村实际,培训方式更接地气。

一是集中授课与跟踪指导相结合。培训班除做好课堂理论授课外,还组织洪泽县农技部门的专家对所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指导服务。由于今年11月下旬突遭冷空气袭击形成霜雪冰冻天气,田里的稻子虽已成熟却无法按时收割,农户焦虑之余,担心会造成小麦无法正常播种甚至减产。针对这一特殊情况,跟踪指导的农技专家们对农户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针对今年的特殊天气,在如何选择小麦的品种、播种方式、播种量及施肥计划上做了指导安排,农户在与专家们的交流中学习到不少知识,深深体会到在县强大的农技技术团队人员的指导下,象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下一季的小麦种植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是情景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组织培训班学员到县农业园区、市农委、省农科院参观学习,学习其他县市农业先进的设施和种养技术,由被参观基地的具体负责人介绍基地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创业经验、项目前景、人员组成、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等,通过实施情景教学手把手、面对面地讲解、示范,使学员耳目一新,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指导了学员的生产,同时增强了学员想自我创业的信心。

在今年的9月23--24日,我县组织了约160名学员代表到江苏省农科院进行参观学习。两天的时间里,学员参观了南京汤山翠谷现代农业示范区、省农科院水稻试验及新品种展示基地、部级桃资源圃、六合高效农业示范点及种植基地、循环农业养猪场、养羊基地等。

南京汤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建设依托"汤山温泉"的知名品牌,将温泉与园区产业有机结合,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科技农业项目,打造出一个集高科技农业、休闲疗养度假于一体,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参观学员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要发展家乡洪泽的经济,一定要多努力学习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除了发展好本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的两大优势以外,还要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出一个集高科技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业的现代文明县。

三是专家授课与现身说法相结合。聘请名家名师登台培训是我县农民培训的一贯做法,多年以来我县坚持聘请省、市级相关部门及院校、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上授课,此举获得农户的一致好评。2015年我县先后邀请了省农科院、省淡水所、淮安市农工部、淮安市商务局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多位专家教授为参训农民讲授螃蟹高效生态养殖、龙虾健康养殖、设施蔬菜栽培、葡萄栽培、蔬菜保鲜技术、设施蔬菜水旱轮作技术、养猪生产及猪病防治、农产品电子商务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知识;同时还邀请学员代表与培训学员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生产心得体会。各位专家授课图文并茂,种养能手现身说法,受训农民全神贯注,培训现场鸦雀无声。参训学员在培训期间与各位专家的互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表示此类农民培训给农户带来的实惠,是国家农业、农村政策最好的诠释和体现。

2.4 严格过程管理,项目实施更加规范。

一是实行项目合同制。根据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5年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任务与资金计划的通知》(苏农计[2015]52号) 和2015年省级农民培训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县农委与县农广校签订《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产经营型培训合同书》、《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技能型与专业服务型培训合同书》和《2015年洪泽县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合同书》,明确了各自职责,为规范完成全年部省级农民培训目标任务打好基础。

二是实行网上申报制。每期培训班开班前一周,及时在江苏农民教育培训网上申报培训计划;培训结束后,将培训班的教师、学员及培训班活动等相关信息及时到网上,便于省、市开展监管。

三是实行督查检查制。2015年7月16日,省校陈光亚副校长来洪参加我县部级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开班典礼,对培训单位和参训学员提出具体要求;2015年10月12-16日,省校陈光亚副校长到我县岔河镇开展“三解三促”现场调研活动,同时到我县部级专业技能型培训班和专业服务型培训班现场,检查指导我县农民培训工作。陈校长一行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塘口,先后随机走访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农资营销户及普通农户代表,询问他们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参训情况。2015年10月16日,省校蒋平科长和王汉林研究员来我县检查指导农民培训工作;2015年7月19日、10月17日,市农广校邢国文校长来洪,分别到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高良涧街道专业服务型培训班现场,督查农民培训工作。每次办班我县都主动向县财政局汇报,接受财政部门的检查;县农委在每期培训班开班后都派督查人员到培训现场就培训情况进行核查。

四是是实行资金报账制。2015年省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经费151.2万元,实际支出111.2万元,余额40万元正在报账中;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60万元,实际支出33.8万元,余额26.2万元正在报账中。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领先全市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完成率100%,合格率90%以上。2015年全县省级农民培训任务为2700人,已开展省级农民培训20期、培训农民2787人,圆满完成全年省级培训目标任务;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为416人,目前,全县已培训农民450人,圆满完成全年部级目标任务。培训任务完成率100%,培训学员合格率达100%。

3.2主管部门与实施单位合同签订率100%以上。县农委与县农广校签订《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产经营型培训合同书》、《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技能型与专业服务型培训合同书》和《2015年洪泽县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合同书》,确保我县2015年部省级农民培训项目顺利实施。

3.3 10%以上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学员参加技能鉴定。组织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艺工121人、农产品经纪人140人,累计261人,达全年省级培训人数2520人的10.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职业农民培育篇4

[关键词] 青年农场主 职业农民 培育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98-01

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激发农村青年创造创新活力,提高创业兴业能力,2015年吉安县通过精心筛选,有5位30―45岁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青年成功入选为江西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其中“吉安县阅尘堂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十个“江西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之一。他们将经过2年系统培训,一年跟踪培养,逐渐成长为真正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在这些青年农场主的带动下,吉安县新型职业农民踊跃参加培育班学习,使培育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为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培育工作,浅谈几点体会:

1 以现代青年农场主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产业发展

吉安县五位现代青年农场主分别是返乡创业家庭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创业大学生等,在这培育的1―2年里,我们不仅组织了他们集中到省里学习,还组织了400名新型职业农民也分期分批到井冈山科技示范园、青原区农业示范园和县级各农场学习、观摩,为我县的职业农民培育开阔了视野,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现代农业的魅力,认识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是很有前途的!经过这种开放式的培育,农场主们的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返乡大学生吴卫华的阅尘堂铁皮石斛种植年度内一项扩种8万杯,盈利20万元;种养大户肖冠华生猪养殖、葡萄栽培、鱼塘养殖立体式生态农场,创出了一条生态种养模式。他们主引领了我县职业农民成长。

2 慎重选择培育对象年龄优势

2014―2015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可以选择18―55岁人员参加,但就我们来看选择30―50岁回乡青壮年农民为最佳培育对象。前述5位青年农场主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回乡青壮年农民。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回乡青壮年农民有出外经验足,见识广、观念新。通常经过多年城市或发达地区工作及学习打拼,工业化、市场化、管理化理念进入创业思维精髓,观念具有了根本性改变,回到农村已不再甘心做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愿望十分迫切。

2.1 这个年龄段的一般有家有室,责任感强。已经承担起家庭的重责,在职业选择上逐渐务实,看重的不再只是职业外表的光鲜,而是职业的收入、对子女老人的照顾和各种各样实实在在的东西。在性格上也已经成熟,不再追求生活上的热热闹闹,相互攀比的动机减少,能够耐得住寂寞。农业作为与土地紧密联系、需要单独作业的产业,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人。

2.2 他们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资金是困扰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经过在城市多年的打拼,30岁以上回乡的青壮年农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再加上相关的惠农政策,可以有效的用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或经营其它产业。

2.3 他们熟悉农业农村,有农场生产生活经历。回乡后熟悉农业农村,与本地远亲近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比外来人员来说更适宜于本乡本土创业。人际关系熟悉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另外,从事农业没有法定退休年龄,只要身体好、素质高就一样能当好职业农民,外出打工农民即使50岁回乡,也可以在农业领域再干20年。

3 营造职业农民成长壮大的环境优势

要使得职业农民队伍成长壮大,通过培训指导、创业孵化、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方式上培养,营造职业农民成长壮大的环境优势。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让职业农民这一群体有稳定的、超出外出打工的收入。

3.1 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环境。解决农业经营规模小的问题。职业农民要获得相当的收入,必须具有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只有让外出打工农民感觉到把土地流转出去更合算,安心把土地流转出去。在县乡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鼓励农民在公开市场按照自愿、公平、公开的原则流转土地,减少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2015年吉安县土地登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土地流转20余万亩,上述五位农场主也通过土地流转各200――500亩不等,基本解决创业农民土地需求。

3.2 合理的农业扶持政策环境。有了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仍然不能有效解决职业农民的稳定收益问题,因为流转土地要付费,而且近几年土地流转费用一直看涨。现行的种粮补贴政策,实际上是对承包权的补贴,对拥有土地承包权农民的刚性收益补助,土地的实际经营者没有得到。职业农民取得的规模收益除去支付土地流转费用,还要支付土地平整等劳力费、农资产品销售等费用,已经所剩不多。在农业扶持政策的设计上,要加大针对农业经营权的补贴,实现谁种地、谁受益;还要加大对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减少职业农民的前期投入。通过政策性的有增有减,使职业农民有望得到高于外出打工收入。

三是金融扶持政策环境。资金是职业农民经营创业的瓶颈,可以通过政策性担保、农房抵押、流转土地抵押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民贷款,帮助职业农民完成农业创业的第一桶金。

4 提供青壮年农民接受教育、提高技能教育优势

4.1 集中培训更新基础理论

按要求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期5天,在这5天的培训期不仅可以学习最先进农业技术,还可以让职业农民知道农业产业经营的理念、灌输智慧农业基本知识,比如让他们学习新的农业的三大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概念,了解农业现代化理论。学习应对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举一反三,总结规律,成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行家里手。

职业农民培育篇5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三化”同步发展全局,解决未来“谁来种田”问题做出了重大决策,抓住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根本和命脉。

发展现代农业呼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然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是一种生活在农村、收入低、素质差的群体,是贫穷的“身份”和“称呼”,而不是可致富、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民一夜之间发现,“农民”一样可以到城市挣钱,特别是青年农民对在农村种田已经彻底放弃,虽然在城市扎不下根,但除非老了、干不动了,才会回到农村种田。另外,从农村出去的大中专学生,甚至农业院校毕业的,更是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如果不早作准备,及时应对,今后的农村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今后谁来种田”问题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真正要进行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一方面引导优秀的人才进入农村,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有一个强烈的信号,让他们有尊严、有收益、多种田、种好田。要通过规模种植补贴、基础设施投入、扶持社会化服务等来引导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在政策上必须要从补贴生产向补贴“职业农民”转变,在制度上必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科学设置“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门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可以加速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一是要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编辑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编辑成好看、易懂的明白纸,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二是要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将学生上来学变为送下去教,吸引留乡务农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关键在于激发农民自身活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民逐渐淡出身份属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同步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职业农民培育篇6

深刻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战略地位的认识,“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党的十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位,首次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党立足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形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1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居住在乡村。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教育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迫切呼唤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也是把我国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深刻理解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论述,突出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迫切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十提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把资金、技术、人才带入农村,把城市的先进生产要素、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引入农业,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首先是人的统筹与发展。农民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他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发挥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是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既要对转移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更要对务农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加快培育出一大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转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创新紧迫性的认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党的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一系列部署。深刻理解十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我们要深入思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问题。农民职业教育与围墙式的职业教育不同,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我们要下决心把“送教下乡”固化成一套完整、有说服力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同时要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开放大学,形成从技能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到本科以上层次教育有序衔接的、多层次的农民教育体系。

深刻理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突出把握农民教育培训内涵建设的重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农广校要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基层农广校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面临着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跟不上等问题。建设农广校教师队伍,首先必须注重师德建设,要把“一切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好务”作为出发点和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使命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在业务能力建设上,要通过建立导师团制度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开展优秀教学能手及优秀课件评比等活动,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要大力宣传农民教育培训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深刻理解“教育公平”、“终身教育”的重要论述,突出把握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任务,争取在政策扶持上有新突破

党的十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目前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民教育依然是弱势教育。总理提出“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回良玉副总理提出“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韩长赋部长提出“今后必须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养造就出一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对不同层次教育培训的需求,是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的体现,是对农民开展的终身教育。十提出的“教育公平”、“终身教育”,为我们争取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享受国家资助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据。韩长赋部长提出“要强化政策争取,在进一步完善各类生产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加强政策创设。”我们要按照韩部长的要求,努力实现农民中职教育政策扶持上有新突破。

深刻理解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解决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重要性的认识,探索实施“智慧农民工程”

党的十报告把“三化同步”递进为“四化同步”,凸显了“信息化”的突出地位与特殊作用。当前,各种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日渐深入,农广校的成立是建立在广播、电视等“信息化”手段基础上,现在更需要将“信息化”做深做透。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优势,加强部门联合,强化教育资源、媒体资源、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通过实施“智慧农民工程”,使教学资源进入手机终端,进入农家书屋和乡村教学点,建立“乡村学堂”,实现农民学习的伴随性、检索性、互动性、娱乐性,帮助农民随时接受教育,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深刻理解党的建设根本宗旨的重要论述,突出在思想上、作风上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认识新转变,持续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培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办到农民的心坎上

党的十在党的建设方面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学习领会十精神,我们要带着感情、满怀深情、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去,要把“方便农民、智慧农民、实惠农民”作为农广校的根本宗旨,把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培训工作好坏的最高标准。在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着眼于提升农民的综合能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要善于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农民的需求,调整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深入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办到农民心坎上,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的新型职业农民。

去年以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农广校系统有关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农广校体系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在巩固原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全面谋划、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的科学发展。

在工作目标上,仍然坚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个中心,勇于扛起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大旗。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农广校有平台、有手段、有支持,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韩部长“两个关系”的重要论断,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100个示范县的平台,以“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等项目工程,以及广播、电视、网络大讲堂等各种媒体资源为手段,进一步加强研究、创新思路、狠抓落实。

在工作着力点上,仍然坚持办好“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两件大事,切实履行部党组交给农广校的职责任务。农民技能培训是针对某项知识和技能进行的短期的专门训练,是解决农民近期发展的实践性学习。农民职业教育是对农民进行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的长期的持续的素质培养,是解决个性长远发展的引导性学习,重点在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全面、系统化的教育。要坚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的原则,扎实推进双证制(新型“绿色证书”和学历证书)。

职业农民培育篇7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述

新型职业农民指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它与传统的农民最大的区别在于职业的属性,传统的农民是一种政治称谓,更多的是表明一种阶级属性。而新型职业农民只有职业属性,它打破了农民传统的的属性,与教师、工人、公务员等称谓一样,只是一种职业的称谓。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培育模式和培育类型,本文将着重进行综述。

1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

崔丽莉、陈明昆(2015)指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应包括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务农的农村青年和返乡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不应该完全是本地人,亦包括外地流入的农民和城镇居民。这一群体内部之间不是封闭的,可以实现自由流动,具有开放性。

郑晓梅等(2013)介绍了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福建省计划每年培养10000名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和2000名专科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其培育对象主要包括规模种植和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和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初高中毕业生。

陈池波等(2013)认为,由于新生代农民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应将有志于从事农业的农村新生代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首选对象;农村的种田能手和承包大户具有丰富的农作经验,市场意识较强,资金比较丰富,应将其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力量进行培育;城市回流农民由于拥有技术、资金和强烈的致富愿望,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后备军。

韩娜(2013)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应选择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种养殖能手、农机人员、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经营大户等为主要培育对象,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田间培训方式,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的教育培训。

郭智奇等(2012)指出,2005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该文件指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培养对象是: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或相当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

夏青(2015)认为,关于职业农民从哪里获得的问题,应该交给市场来解决。依靠市场的力量,待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有文化、有能力、年富力强的人们看到农业经营有效益、农业让人有奔头,自然会愿意投身这个产业。但当前由于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还不够完善,单靠市场的力量还难以催生出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

朱启臻、闻静超(2012)认为,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他们可以是承包大户,养殖专业户,也可以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可以是城市居民、企业职工,也可以是大学毕业生。只要他们愿意从事农业,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条件,就应该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应该拘泥于某一个确定的领域或某些确定的人群,只要是有志于从事农业,对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或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感情,都可以被纳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范围中,这样既可以保证让具有多重专业背景的人涌入农业,让更多的智慧和要素在农业的领域中充分碰撞,又可以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意义重大。

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或体系

魏学文、刘文烈(2015)认为,应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农业院校为主体、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农场企业为基地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同时还要创新制度建设来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建立城乡统一户籍制度、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与准入制度、健全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等。

童洁、李宏伟、屈锡华(2015)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从专业化、产业化和组织化三个方向展开,并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代农业产业支持体系、城乡一体化制度支持体系、农业经济组织支持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支持体系。

黎湛(2013)指出,针对湖南省长沙市农民基础薄弱、政策制度和法律体系缺失、政府支持力度有限等弊端,提出要建立培训激励长效机制;要整合资源、创建特色培训模式,包括深入掌握农民科技培训规律、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改变传统观念强化农村妇女职业培训力度等;建立信息化平台,加快信息化培训进程,包括充分开发现代化信息教育模式、丰富培养对象主体、利用新媒体对对农业知识进行传播等;加强合作,引入外力扶持,包括协调配合、建立合作联动网络、借用多方资源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采用多种形式保证培训经费充足等,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更加科学化。

赵帮宏、张亮、张润清(2013)认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基本可分为“三类十一型”模式。按照培训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分为政府主导类、政企配合类和市场运作类共三类模式。其中,政府主导类包括政府工程型、院校培育型、远程教育型、创业扶持型和文化活动型共五种;政企配合类包括园区依托型、推广服务型、科研项目型和科技示范型四种;市场运作类包括合作组织型、产业促进型两种。应该依托当地产业发展和资源优势,统筹考虑制度因素、经济、文化和资源条件因素、农业发展因素、技术因素和人员因素等五大影响因素,选择与当地的发展目标、经济水平相一致,与农民的需求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朱启臻、闻静超(2012)认为传统的针对农民的培训是以短期内提高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目标,而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接受全面的农业教育,而不是片面的农业教育。全面的农业教育应该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农业性质的教育,农业科技教育,农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农业文化教育和农场管理教育。这样通过全方位的针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素养,才真正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初衷。

综上所述,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或体系,根据政府、市场和企业在培育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主要划分为三大类,即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同时,也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培育计划。另外,做好保障措施也是培育工作能否完成的关键,如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的优惠政策的制定、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或资源的调动等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3国内不同省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类型

赵悦(2016)认为,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培训资源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有序引导农民职业化;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夯实职业农民基础。

朱雯(2015)分析了湖南省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采取的三种模式,分别为政府推动模式、政企推动模式和市场推动模式,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综合分析比较了三种模式,结果发现,政府推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是当前的主要运行模式,政企推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实践效果最佳,市场推动培育模式由于市场运作环境较为复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如前面二者。因此应该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葛万钧、徐秀明(2016)指出,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存在着农民科技意识不强,乡村干部工作热情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科技培训工作面广量大;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利用;农民科技培训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为应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加大地方财政经费投入、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农民培训转型升级等措施,以更好的推进淮安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焦淑明(2014)指出,浙江省湖州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制度设计与制定的部门及人员不合适、扶持政策不明确等不足之处,因此提出了建立与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模式、完善与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育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措施等对策,以加强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王凤娇(2014)分析了吉林省农民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公民基本素质、身体素质等五方面的现状,得出农民的综合素质较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同时培育过程中也存在着政府职责缺位、培育过程问题频发、农民参训意愿与需求不平衡等,因此提出吉林省要在优化培育环境、健全培育机制、完善培育体系、转变农民观念等四方面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以期取得长足进步。

根据陕西省农业厅提供的信息,2014年,陕西省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省份,为此陕西省也出台了相应的整省推进工作方案,方案突出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政策扶持”的四大环节,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落到实处。陕西省将素质培训作为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环节,同时各个地市也根据自身不同的特色和优势,制定不同的培育模式,如杨凌探索出的农科毕业生创业的“农科学生模式”,安康打造的企业和农广校合作的“阳晨模式”、咸阳在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方面的“两年三证模式”等等,同时也通过坚持分类指导培育、推行技术帮扶、开展认定管理、出台扶持政策等一系列的培育进程,保证培育工作各个环节顺利进行。另外,陕西省农业厅还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制和实行领导包抓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与各级干部的考核挂钩,严格考评机制,严格落实责任,狠抓落实。

综上所述,尽管各省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和优势,进行相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措施和方法不尽相同,但基本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培育工作。第一,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步伐,转变人们对农民的传统观念,深化农民职业化的思想。受传统老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把农民与贫穷落后、文化素质低下等联系起来,以致大都比较排斥农民。所以,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首先一个任务就是要转变传统观念,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快破除城乡二元机构。第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加强组织领导,又要做好政策扶持和协调工作,确保培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起步阶段,尤其是各地对于各项培育工作的探索阶段,政府要发挥引领、指导、带动作用,给予农民财政、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让农民能够更加有动力和激情投入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队伍中来。政府要制定出一整套的适合农民的认定、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与企业、农业院校之间的对接协调工作,确保农民真正学到知识。第三,健全法律法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我国各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还比较匮乏,因此在各项培育过程中会导致秩序混乱、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各自为政等现象发生,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政府部门的效率、影响政府形象,更严重的是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培育进程。第四,积极探索更加符合本地区特点和优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要充分挖掘和寻找本地比较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培育出的新型职业农民受到更多的欢迎。参考文献:

[1]崔丽莉,陈明昆.农村职业教育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之论[J].职教通讯,2015(34).

[2]中国农业国内支持课题组.WTO视角下的中国农业国内支持[J].世界农业,2013(3).

[3]陈池波,韩占兵.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5]郭智奇,齐国,杨慧,赵娉,白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

[6]夏青.”职业农民”渐成现代农业主力军[J].农经,2015(2).

[7][12]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

[8]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

[9]童洁,李宏伟,屈锡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5,4(4).

[10]黎湛.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湖南农业大学,2013.

[11]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

[13]赵悦.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J].北京农业,2015(36).

[14]朱雯.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比较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21).

[15]葛万钧,徐秀明.淮安市淮安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调研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2016(1).

[16]焦淑明.湖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

职业农民培育篇8

“谁来种地”,这个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正在得到破解。2012年12月14日,农业部在安徽蚌埠召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启动暨研讨班,从会上获悉,农业部决定在全国31个省(市、区)选择100个试点县,每个县根据农业产业分布选择2~3个主导产业,力争通过3年试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农业部将在总结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互相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全面推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突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会上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保障国家粮食长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是着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央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中央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行动指南,更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农业部组织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将通过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三项制度,即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全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制度体系。张桃林强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重点要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首先要构建教育培训制度。近期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对象是种养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各地应在教育培训机制、教育培训方式、教育培训内容、教材建设、师资遴选等方面系统设计,形成优势互补,技术、师资、条件和能力相配套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格局,协同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其次要加强认定管理。各地农业行政部门要负责组织开展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保证认定管理的权威性和连续性。根据农民从业年龄、能力素质、经营规模、产出效益,分产业、分区域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指标体系,制定认定标准,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认定。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信息档案,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定期考核评估,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第三要制定扶持政策。一是土地流转,在自愿基础上,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鼓励成片土地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二是生产扶持,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基础上,将新增的农业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三是金融信贷,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建立担保基金,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融资困难;四是农业保险,扩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给予政策优惠;五是社会保障,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比例,提高公共服务标准等。

在谈到教育培训主体建设时,张桃林特别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农广校是组织完整、体系健全、覆盖面广、贴近基层、经验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队伍,从中央、省、市、县组织网络都很健全,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各地农广校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来抓,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探索实践,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媒体资源的建设,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充分依托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等工程项目,形成合力,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广校作为特殊的教育机构,和一般学校不一样,有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也有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更大程度上讲,农广校是一个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协调、安排的枢纽。兼职教师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的教师和专家,也包括种养大户、合作社的领头人、创业带头人,这些都是重要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把专职教师队伍,尤其是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二是各级农广校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服务上发挥积极作用。随着培育工程的推进,以后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一个越来越大的群体,相关的认定、认证、研究出台管理办法、施行动态管理等都将产生大量的具体工作,需要有专门的、公益性机构承担,农广校一直是国家和各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的管理者、参与者和实施者,要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继续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实施和服务,扎实地发挥好助手及支撑作用。三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广校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农广校的作用。要像抓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样,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要加强县域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以农广校系统为基础的试点工作模式。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全局和方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张桃林要求,要加强领导、抓好落实,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各地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任务、阶段进展、政策措施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各试点县农业行政部门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各县政府要积极组织协调财政、土地、金融、保险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加大投入力度。要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方投入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各地要争取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积极争取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免学费和助学政策。要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争取在土地流转、财政项目、信贷发放、税收减免、农业保险等方面取得突破,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支持,逐步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三是及时跟踪总结。各地要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农村劳动力结构特点、产业特色、经济水平和有比较优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加快形成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竞相发展、各具特色、稳步推进的良好格局。四是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大力宣传营造全社会支持农业和关心农民的社会氛围,使广大农民有尊严地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营造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良好氛围。

职业农民培育篇9

关键词: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45

继2012年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再次强调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文件指出,我国处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务必以培养职业农民为核心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2年,广东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政策,正式运行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以高要市、阳春市、梅县、从化市和揭东区等8个县级试点单位为示范区,带领广东省进行项目的开展。广东省通过确定培育对象,创新培育方式,落实补助政策等一系列工作,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要进一步推进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必须及时总结经验,提高农民素质,构建专业服务体系,完善风险保障等相关制度。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界定

新型职业农民包含农民,农民指的是长期定居在农村地区,拥有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且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要符合以下4个条件:长期居住在农村地区;占有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1]。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民的概念基础上还包括了将农业生产经营当做自身职业的农民,且具备以下素质和条件:专业的生产技能、科技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涵养、市场竞争意识强,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稳定[2]。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2.1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经途径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承载主体和主要推动力。农民的教育背景、文化素质、技术掌握水平与农业现代化密切相关。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能否高效率地转变为农业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所必要的新技能、新知识的获取和吸收情况。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必经途径之一就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2.2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的诞生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物。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使大批农业从业者从土地中扩散开来,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也有一批农民以代耕代收为出发点逐步成为农业规模经营者、专业大户,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在“三化”的综合作用下,必然促使培养大规模、高素质、结构适宜的新型职业农民。

2.3 有助于农村社会化大生产

专业生产和协作生产是农村社会化大生产的重心,高新技术必须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并作为主要引擎,将生产要素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趋向分工精细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最后达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3]。实现农村社会化大生产的关键是科技创新驱动,总的来说是要依靠掌握和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承载农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3 广东地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与问题

3.1 确立培育示范区,积极发挥带动作用

广东各示范区以各种形式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工作,效果显著。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局、广州市从化区职业技术学校以从化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立足点,结合创建“广东省现代农业示范区”,针对蔬菜、砂糖桔、火龙果、蜂业4个主导产业,组织代表深入各街坊小镇、企业和合作组织进行仔细调查,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村、镇推荐,认真综合分析、严格筛选、审核,最后确定为从化区2014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有600名。其中,负责生产经营的有300人,包括蔬菜、砂糖桔、火龙果及蜂业等专业的人员;负责职业技术和社会服务的有300人,包括合作社骨干类、农资经营店销售类、农业机械操作类等专业人员[4]。

3.2 培养对象的确定,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

2013年5月份出台的文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给各地区试点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依据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要全力加强力度,以培养生产经营类职业农民为重点方向,以保证试点期间每个地区培养500~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5]。在工作中,阳春市、梅州梅县区等积极主动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很多有益的经验,走在全省的领先位置。2013年10月,阳春市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方案主张根据阳春市自身条件选择蔬菜、水产、生猪3个主导产业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计划从2012~2014年期间培育500名新型职业农民。梅县通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政策让职业农民们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力量。

3.3 广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组织实施不到位

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环节是推举出那些有一定数量生产资料产业、愿意定居在农村且有兴趣在农村进行创业的中青年人,将他们集中起来然后根据从事的类别进行分类培训。在现今的政府展开的很多农民培训中,在组织实施这方面做得欠佳,没有针对性地筛选和分类培训对象,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为了完成培训任务,把不相关的人叫来凑人数的例子。组织实施的不到位直接导致培训效果、质量跟不上,培训偏于注重形式和表面,培训的监督机制出现严重空缺。

3.3.2 课程实效性弱

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否全面关系到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可以使农民高效率的掌握职业技术和知识。培训对象新型职业农民很多是扎根农村,以后的方向是在农村开展规模化经营活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创业型农民,在农村创业。但是在现今的培训课程安排上,总体上以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为主,在有关创业意识、创业计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空缺很大。

3.3.3 师资力量不够

培训的师资力量对培养了解知识、掌握技术、擅长经营管理的职业农民来说至关重要。目前的趋势是政府相关部门是培训项目的管理单位,农业院校是项目的实施单位[6]。但在实践过程中,农民更希望所获取的知识能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培训教师理论知识虽很丰富,但没有相关的农村实践经验,因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无法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培训成效不显著。

4 培育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4.1 提高农民素质

广东农村地区农民素质与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长远来看,要培育广东新型职业农民,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7]。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确保农村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必须贯彻落实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对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农村孩子有条件接受基础教育,农民有途径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4.2 完善培训课程的设置

职业农民区别于一般定义的农民,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外,还需要接受创业意识、创业计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因此培训的课程可以补充以下3个方面:意志力培训课程,主要是通过严格的军训式的培训方式如站军姿、走军步、拉练等集体活动锻炼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在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有毅力扎根于农村;创业相关课程,主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接受在农村也可以实现创业的观念,继而指导他们如何开始创业,并鼓励扎根农村积极创业;经营管理类课程。职业农民将是农村的新的经营主体,该类课程的设置将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4.3 加强师资力量

拥有一支经验成熟的实践教师队伍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条件。教师要有较强的农村经营管理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要传授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相应的教学能力。相关部门也应该对此规范,譬如只有满足相应的资格条件,才能从事农业培训;也需成立专项资金来支持职业农业培训教师的实战技能强化培训。

4.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策支持是发展新型农民培育的有力保障[8]。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兴未艾,但也极力需要国家相关政策和社会保险的支持。广东对种粮大户、专业技术能手、龙头企业等新型职业农民有响应的扶持政策,譬如对参加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补助,技术能手的评优等。但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种种风险很大程度上不能规避。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充分保护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等新型职业农民代表,提高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表彰奖励贡献突出的职业农民,鼓励他们加入农村领导班子,带动一方农民致富。

参考文献

[1] 盛子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实需求与发展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

[2] 郭智奇,齐国,杨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

[3] 杨慧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日韩经验及对我国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4).

[4] 梁田庚等.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和成果转化[J].专题调研报告[R],2011(5).

[5] 陈良伟等.现代农业背景下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浙江现代农业,2010(3):23-27.

[6] 李文学.新型职业农民须具有四大特征[J].农村新技术,2013(3).

[7] 吴永胜等.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职业农民培育篇10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职业教育 教育培训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233-01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是一个大问题,是农民工就业的阻碍,也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城乡统筹政策实施以后,农民工性质随之发生了改变,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明显不同于传统农民工,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也必然面临改革。为了成功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保障其基本生活,笔者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新模式与新方法作详细探析。内容如下。

1 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实际是指年龄在16~30岁,初中或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农村户籍人群。他们多数都只接受过初中、高中教育,来自农村但又不愿意呆在农村工作,更愿意在城里务工,存在着典型的“三高一低”特点。“三高一低”指高教育、高期望值、高享受要求和低能力。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一毕业就直接上岗工作,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岗位培训,加之农民工现有的技能知、职业素质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往往导致农民工无法胜任工作,造成农民工就业率低,就业困难。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若利用得好,将是城市建设、规划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由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偏低,专业能力不强,导致其无法满足市场人才需求,找不到工作,生活也失去了基本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发展,必须从农民工教育入手,利用职业教育培训的方式,结合农民工特点,又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训,以提升其职业能力,解决其就业问题。

但要提及的是,以往所采取的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过于死板,无法发挥真正的效用,如果新教育模式要克服死板问题,必须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探寻多元化的、科学且适用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探讨

2.1 校企合作培训模式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所以在探讨教育培训新模式时,培训内容务必要以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为主,结合服务业、加工制造业等行业的用工要求,采取教育和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该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学校按照企业用工要求,有计划、有目标的培训学生,将企业生产实际与学校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双赢互利。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1)联合开发教育培训教材。

以企业用人要求为培训目标,联系企业生产实际,合理选择或开发新教材。学校与企业在开展合作教育培训时,需在教育前期对市场、对企业岗位需求做深入调查,明确好企业工作岗位的用人需求,然后依据用人需求来制定教育培训知识点,并以此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教材。除了职业技能教育教材以外,学校还要结合农民工心理、生理特点,联系农民工的生活实际,适当开发法律、卫生心理、社会交际等相关课程,选择合适教材开展农民工公共知识教育,使其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变得更加丰富,为农民工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2)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校企合作教育培训模式在具体实施时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要利用制度、队伍、教育方法等方式切实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解决其就业难题。校企合作师资力量培养可采取以下三种措施:①建立一套实践锻炼制度,利用该制度来管理农民工,使其在实践锻炼中增强技能;②建设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并利用兼职教师来开展教育,壮大学校的师资队伍;③建立一套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制度,并利用该制度来管理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升农民工的技能学习能力。

2.2 “3+1”综合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民工工作形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环境,职业教育培训就成为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诉求的一种途径。然而,什么形式的职业培训更适合新生代农民工,更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值得思考和探索。因此提出“3+1”的培训方式,即“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素质能力+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的综合培训方式。

基础知识:以各岗位通用的理论课程为主,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礼仪沟通知识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岗位群开设本岗位的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

技术技能:根据不同岗位群的特点,以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制定不同的基本技能课程,采用现场指导和情景模拟的方式,突出岗位技能;也可采用实用技能培训、短期技能培训和岗前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同时应该重视在岗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技能的培训。

2.3 分段式教学培训

分段式教学培训,实际是指利用农民工空闲时间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这种教育培训方式更能满足农民工需求,既不影响农民工现有工作,又不会增加农民工压力,能获得很好的教育培训效果。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有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来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

市场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其现在的生存状况,非常愿意接受培训,然而真正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甚少,出现了“高积极性低报名率”的现象,其中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已经上岗的农民工不愿意放弃工作来参加职业培训,主要原因是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其次是部分农民工在长时间从事一种岗位的工作以后,操作熟练渐生惰性,不愿参加培训。因此,为了适应和配合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的特点,提高他们对培训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分段式教学培训。

3 结语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面对市场,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使其具备与市场对口的专业技能,并提升其职业道德,更好的满足市场和企业用人要求。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新模式作了探析,提出了几种实际、可行的新教育培训方法,旨在促进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唐踔.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继续教育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11(8).

[2] 张佳,赵宝柱.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综述[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