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30 20:29:29

互联网调查报告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1

12月24日,中国银联XX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这份备受业界关注的年度安全调查报告,结合过去一年中移动互联网支付的快速发展,揭示了持卡人日常消费习惯及安全偏好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征,同时也成为全社会观察移动互联网领域安全趋势发展和社会消费模式转型的重要窗口。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总经理袁晓寒介绍,“从去年起,我们依托由95家成员机构共同组成的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推出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期待这份有‘温度’的安全报告,唤醒和增强全社会的支付安全意识,呼吁产业各方共建更安全的支付生态环境。”

别再说女人爱网购 男人网上大额消费不手软

报告显示,54%的受访者每月网上消费金额超过1000元,并在逐年稳步增长。其中5000元以上大额消费,男性比例高于女性6个百分点。女性网上消费则集中在1000元以下。所以,别再说女人“买买买”了,男人花起钱来更是大手笔。

手机支付加速普及 半数

人的一半以上消费使用手机完成

如果您还没用过手机支付,那就out了!报告显示,82%的受访者曾使用手机完成付款(在商户现场支付或远程支付)。以手机支付在个人网上消费总额中的占比来衡量,51%的受访者手机支付交易占比超过一半。

从支付偏好看,20岁以下的年轻人热衷于手机钱包类客户端支付。同时,通过手机支付购买实物商品的受访者比例高达33%,但较XX年小幅下降。充值缴费等虚拟商品消费的这一比例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

射手座网上消费最会“败”摩羯座最常用手机支付

十二星座中,随性自由、不爱被约束的射手座当选网上消费最会“败”的星座,41%的射手座受访者月均网上消费超过XX元。

而大家印象中属于稳健踏实型的摩羯座出乎意料成为最爱尝新的星座。根据报告,摩羯座对手机支付的接受度最高,8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手机支付。手机支付金额占比最高则当属水瓶座,近20%的人手机支付占个人网上消费比例超过80%。

社交账号、木马病毒、钓鱼网站为欺诈主要手段

风险形势更加严峻,1/8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遭遇过网络诈骗,比XX年上升6个百分点。其中,近50%的受访者通过社交账号被骗,其他诈骗手段还包括木马病毒、钓鱼网站、伪基站诈骗短信(仿冒10086等名义)。星座维度上,天生敏锐的天蝎座受骗比例最低,狮子座则相反,今后在财富收支和管理上需更加小心谨慎。

整体上看,网络欺诈发生损失的金额相对较低,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损失低于500元,但也有20%的人损失超过XX元。

多数人使用短信动态安全

验证 不同交易场景下安全需求差异化

近90%的受访者认为手机支付必须具备一定的支付验证环节,表明安全性在绝大多数持卡人看来是手机支付的第一因素。76%的受访者习惯通过手机短信动态验证码进行安全验证,较XX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 高校生 互联网功能 定位偏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心(CNNIC),2008年4的数据信息 ,截止到2008年3月我国互联网人口总数增至2.21亿人,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大国。①

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凭借多媒体的强势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和群体所接受并使用。作为高学历群体和新媒体主要受众及应用者的高校生更是如此。CNNIC第21次抽样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在网民年龄结构方面,18至24岁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1.8%,;在职业结构分布方面,学生占总数的28.8%,在各职业群当中排第一。②可以说,高校生是网络人口群体中的主流,是“对网络应用最充分最成熟的群体”。③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高校生获取并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互联网络对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交流以及过程的参与等多方面还缺乏严格的规范化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高校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成瘾、网上犯罪、、公德缺失等等。高校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依然是高校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④

担负年轻一代社会主流意识、价值观的当今高校生是怎样面对着互联网络这一新媒体,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他们又面临着哪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解决,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界和高校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入手,根据笔者2007年5月在大连L高校所做的网络使用现状问卷调查资料,做一简要分析。

二、高校生与互联网

对于当代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学习和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一项由重庆沙区检察院、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所做的随机调查资料显示,“如果没有互联网,你的生活会怎样?”的问项调查中,占89.7%的学生选择了“如果没有了互联网,生活会很无聊”一项。⑤

作为求知群体,高校生具有思维灵活、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他们追求现代科技知识并善于应用科技知识融入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正是体现了高校生群体的这一特点。为了了解当代高校生互联网使用现状,本项调查设计了有关高校生网龄、互联网使用频度、使用目的和对互联网络的认知状况等关键问题,现统计如下。

第一、本次问卷调查高校生的网龄分布情况。

图一显示,高校生的网龄为“4年以上”的比例最高,达32.5%,如果将本次调查对象是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去,近一半(45.7%)的高校生是大学入学之前开始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络,具有较长的互联网使用经历。从网龄与原籍之间的交叉分析中还发现,这一现象在城镇籍学生当中比较突出,具有4年以上网龄群体中,城镇籍学生比例为85.1%,而农村籍学生比例为14.9%。

第二、高校生每周上网平均日数以及每次上网平均时间状况。

每周上网的平均日数方面,分布比较分散,每周“1-2天”、“3-4天”、“5-6天”、“每天”的比例分别为,23.5%、27.8%、20.6%、27.8%(见图二)。另外,平均日数与上述学生网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卡方值为0.00005,小于<α值0.05);经过Eta系数检验,Eta值为0.238,数据显示,网龄与平均日数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

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方面,上网平均时间为“1小时以内”、“1-3小时”、“3-5小时”、“5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3.0%、47.0%、13.9%、5.6%,其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1-3小时”(见图三)。另外,上网平均时间与网龄之间的交叉分析中,以Eta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同样存在弱相关关系,Eta值为0.269。

上网平均日数与平均时间的双变量相关分析中,Eta值为0.588,两者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即每周上网日数越多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也越多。其它变量――年级与平均时间、平均日数之间的相关系数G值分别为0.508、0.555,呈现出强相关而且是正相关,即越是高年级学生越经常使用互联网,而且每次所用时间也越多。

第三、有关高校生上网目的的统计结果。

表一显示,在各选项当中,“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最高,占总人数41.0%的学生选择了该项,人次比例为22.1%;和前一项比例较为接近的是“影音下载”,人数比和人次比分别为35.2%和19.0%;其它各项人数比例依次为,“聊天”26.9%、“阅览新闻”22.2%、“网络游戏”21.5%、“收发电子邮件”14.1%、“查找信息”10.3%、“结交朋友”5.2%。数据显示,各项分布比较均匀,显示了高校生使用互联网的多目的性和互联网络媒体的多功能性。

第四、对互联网络的认知方面。

本次调查为了了解高校生的互联网认识,设计了“你认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的问项。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肯定了互联网的积极一面,如“学习和生活变得很方便”、“拓宽视野”、“解消压力、放松自己”、“与人交流的范围变广了”等等,所占人数比例分别为 58.3%、30.3%、28.4% 、25.1%,排前四位;而选择负面意义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变少”、“信息泛滥”、“犯罪行为有所增加”、“善恶的标准、社会的常识受到很大的冲击”的比例分别为8.8%、17.9%、1.3%、7.2%,相对来说比例较少,其中学生选择“信息泛滥”一项的比例较大(见表二)。

从以上有关高校生的网龄分布、使用频度和时间、使用网络目的以及对网络媒体的认知情况来看,对于当今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经常接触的媒体,而且高校生对这一新媒体的认知状况也比较客观;相反,使用目的方面,从高校生的职业特征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偏向,这也是当前高校生使用互联网时出现的最普遍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的偏向现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对互联网学习功能的定位出现偏向。对互联网络的功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其中有抽象划分法和具体划分法之分:A、划分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抽象划分方法;⑥B、划分为远程登录、文件传输、档案搜寻、电子邮件、网络新闻、资料查询、实时交谈、数据库查询、网络游戏、信息查询、电子布告栏等具体划分方法。⑦互联网络的功能基本上可以分为,收集信息、沟通协调、社会化以及广义的娱乐(包括网上自娱、消遣、聊天、交友等)。对于高校生来说,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专业以及相关知识资料的查询、学习和娱乐、交友两个方面。其中,互联网学习功能方面,本次调查显示,高校生认为互联网对学习“利大于弊”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1.1%,但比例不到总体的一半;其它各选项当中,认为“上网对学习影响不大”的学生比例为22.2%,强调互联网对学习“弊大于利”的比例为14.8%,选择“说不清”一项的比例为21.9%。从整体来说,对网络的学习功能并没有形成强势主流意见。

而且,高校生滥用、歪用互联网的学习功能情况也比较严重。比如“对网上下载论文的行为是否可取”的问项调查中,认为是“正常行为”的占总数的30.3%,“说不清”为53.3%;而认为“不可取”的仅占总体的13.6%,即使是互联网对学习的影响“利大于弊”的群体中,网上下载论文不可取的比例也仅占19.4%(见表三)。

调查显示,高校生对互联网功能的定位并非是以学习为主,互联网的强大学习功能在高校生群体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第二, 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出现了集中于娱乐、交友的现象。前述“上网主要目的”一项的统计资料中显示,“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人次比例为22.1%,与此相近的是“影音下载”占总次数的19.0%,如果加上“聊天”14.5%、“网络游戏”11.6%、“结交朋友”2.8%,娱乐、交友所占的比例为47.9%,远远超过“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22.1%。这一现象与中国互联网中心所做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结论――中国互联网市场娱乐功能占主体地位⑧――极其相似。

另外,因娱乐上网而影响学业的情况也比较严重。近1/3的学生有“通宵上网以致影响第二天学习的经历”,其中男生占72.2%,女生占27.8%,而通宵上网主要为了玩网络游戏和观看影视剧。

第三, 出现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络以致沉迷于互联网络所造

成的心理困扰。它不包括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通常表现为主体不能控制自己,无过度上网的目的却长时间滞留在互联网络的行为。高校内网络成瘾主要体现在网络游戏方面,本次调查显示,表示经常玩网络游戏的群体占样本总体的13.1%,说明网络游戏在高校校园里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且,网络游戏群体中65.4%的学生选择了“经常”。这种网络游戏现象在男生当中更为普遍,经常玩网络游戏群体中,男生占90.1%,而且占总人数的40.5%的男生表示“偶尔或经常玩网络游戏”。

三、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高校生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了偏向这一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便利性等特性给当代高校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平台,而本次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生互联网的使用过多地集中在娱乐、交友等层面,信息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互联网络的资源优势并没有体现在高校生这一高知群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中。

不可否认,互联网给高校生带来了充实的校园生活,使其生活、娱乐更加丰富多彩,但不能忽视其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偏向,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积极寻求娱乐与求知的平衡点,做到趋利避害,这不仅仅是小学、中学所面临的问题,高校也同样应予以重视。

高校生媒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⑨但同样不能忽视互联网的工具性一面,它存在着如何合理、有效使用互联网的问题;如果对互联网所传播的信息的甄别是对受众知性的考验的话,那么如何合理的使用互联网则是对行为主体的理性的考验。

正确的引导高校生,使其提升使用能力,不仅要依靠高校生本人的不懈努力,还需要高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它既需要加强高校生基础素质教育的完善,又需要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使高校生认识到互联网并不完善的一面,而且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强大学习功能。当然,这些观点的具体操作尚待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说明: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是通过分层不等概率抽样所获得,样本总体是L大学(国家重点高校)1、2、3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6分,回收率为91%,其中废卷6份,有效问卷共540份。问卷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网络使用基本现状、网络与学习、网络与游戏、网络与交友、校内网等等。本文引用的统计表、统计图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数据资料均来自于spss统计软件的操作,其中相关分析中检验系数G、Eta值时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平标准为0.省略nic.省略/uploadfiles/doc/2008/1/17/104126.doc。

刘惠芬,张平锋:《BBC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网络传播研究》第四届全国科技传播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

吕霓:《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传播学分析》,《新闻界》,2008年第1期。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3

皮尤报告显示,截至今年5月,在美国50~64岁年龄段老年网民中,使用社交媒体的比率为47%,去年4月为25%;截至今年5月,65岁以上美国老年网民使用社交媒体的比率为26%,去年4月为13%。报告称,尽管电子邮件仍为美国老年网民的主要联系工具,但越来越多的美国老年网民正利用社交媒体与他人共享链接、图片、视频及其他信息。

皮尤报告还包括以下要点:

-目前美国18~29岁网民使用社交媒体的次数最为频繁,但其自去年4月以来,该年龄段的社交媒体用户增长率仅为13%。

-截至今年5月,在美国50~64岁年龄段老年网民中,11%使用Twitter或其他状态更新服务,此类老年用户量比去年4月增长了1倍;6%此类网民每天会登录Twitter,去年4月相应比率仅为1%。该年龄段网民使用Facebook的比率也增至20%,去年4月为10%。

-在美国50~64岁年龄段老年网民中,76%上网是为了阅读新闻,其中42%每天都浏览网络新闻。这部分年龄段美国老年网民在接受调查时,42%称自己此前一天刚刚浏览过网络新闻,20%称自己前一天刚刚使用过社交媒体。而18~29岁年龄段网民在接受调查时,60%称自己此前一天刚刚使用过社交媒体,44%称自己此前一天刚刚浏览过网络新闻。

-美国家庭宽带接入普及率的提高,使更多美国老年人成为网民;如果美国老年人家中拥有宽带接入,这部分人群会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 网络素养 调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5.5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85.8%,已经大大超越使用传统电脑上网的比例,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这充分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崛起,我们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当代90后在校大学生,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随着智能手机价格的不断降低和移动流量资费的下调,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上网的主要人群之一。在教室、宿舍、餐厅、公交站台或地铁上,随处可见拿着手机上网的大学生,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络已经深深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那么,与传统的电脑上网相比,大学生被手机网络吸引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现状到底如何?他们能正确认识和使用移动互联网络吗?怎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手机网络素养?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借助专业的调查网站,对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网上调查的方式,将问卷放置在专业的调查网站“乐调查”上,问卷链接发送给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请他们参与完成问卷,最后由“乐调查”生成调查报表。

本调查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年级、专业将问卷链接随机发送给以上五所高校的大学生;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问卷完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不同学校、年级、专业之间学生完成问卷的比例,例如第一阶段的进度报表显示,艺术类学生和大四学生的问卷比例偏低,所以在第二阶段,我们在南京艺术学院增加了艺术类学生的问卷发送数量,在南京师范大学增加了大四学生的问卷数量。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6日,本调查共有1102人“进入问卷”,完成的有效问卷共864份,样本的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1.学校构成:南京大学16%、南京师范大学25%、南京林业大学1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2%、南京艺术学院18%;

2.性别构成:男生46%、女生54%;

3.年级构成:大一26%、大二29%、大三26%、大四19%;

4.专业构成:文科31%、理科21%、工科26%、艺术22%。

从样本的构成情况来看,学校、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比例都比较均衡,这为本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保证。

一、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基本情况

1.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其手机都具有上网功能,手机上网功能的实际使用率高达98.4%,仅有1.6%的大学生不使用手机上网。

2.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

大学生每天花费在手机网络的时间总体偏高,只有33%的学生低于3个小时,43%的学生介于3~5个小时之间,有6%的学生甚至高达8个小时以上。从上网时间在一天中所处的位置来看,有84%的大学生会在“一天中无所事事的任何时候”使用手机上网,接下来比例较高的分别是“睡觉前”(76%)、“上厕所时”(56%)和“早上醒来后”(51%)。

3.使用手机上网的原因和目的

大多数同学是因为“可以打发无聊时间”(75%)、“上网不受地点限制”(74%)、“操作方便”(68%)而选择使用手机网络,他们使用手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交流沟通”(89%),二是“休闲娱乐”(89%),三是“获取信息”(88%)。

4.常用的手机网络应用

如图1所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网络应用分别是“即时通信(微信、QQ等)”“微博、QQ等个人空间”“搜索引擎”“在线支付”和“网络音乐”。其中,每天都会使用排在前五的分别是“即时通信(微信、QQ等)”“微博、QQ等个人空间”“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和“网络音乐”(见图2)。从各个选项的比例来看,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在大学生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要明显高于全国手机网民即时通信的使用率91.2%。其次,大学生日常使用的手机应用主要是交流沟通、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这三类,这与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动机和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再次,2014年中国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率是39%,而在本调查中,大学生“在线支付”的使用率高达57%,更有23%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这一网络应用,这反映了移动互联网络对当代大学生购物方式的影响,他们或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购物的消费主力。

5.使用手机上网的流量和费用

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大学生以使用无线局域网为主,47%以使用流量套餐为主。其中,约二分之一的大学生每月实际使用的手机流量介于100M~600M之间,有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实际使用流量达1G以上。从使用手机上网产生的流量费和下载费来看,多数大学生每月花费在手机上网的费用在50元以内(64%),仅有5%的同学费用超过100元。这些数据综合表明,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消费总体是比较理性的。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知识和能力

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认知与态度

调查显示,有95%的大学生意识到手机网络的重要性,认为“手机网络对社会及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越来越重要”。在对移动互联网的评价方面,有58%的大学生认为它“既有利,又有弊”,39%的人认为“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仅有1%的人认为“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中可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功能、特性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辩证看待移动互联网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且在心理上,对移动互联网表现出较高的接纳度。

2.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能力

(1)操作能力。多数大学生熟悉手机上网的操作步骤,并能熟练使用手机上网功能,53%的人“游刃有余”,34%的人“很熟练”,13%的“较为熟练”,“不熟练”为零。

(2)参与能力。当遇到感兴趣或困惑的问题,88%的大学生会主动通过手机网络查找答案。当学习上遇到困难,大学生会选择的解决问题途径首选是手机的“搜索引擎”(84%),其次分别是“专业学习网站”(6%)和“新浪爱问、百度爱问、论坛等发帖求助”(4%)。在信息的和传播方面(见表1),多数大学生能主动在网上信息(96%),主动在网上传送信息(97%),并参与网上发起的话题讨论(86%)。

(3)信息评估能力。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信息评估能力是比较自信的,有8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完全会16%、基本会70%,不太会13%,不会1%)。并且,如表2所示,多数大学生知道如何判断移动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但是落到实际的行动层面,却有13%的人“根本没想过”要主动核实信息的真实性,35%的人“认为应该要核实,但从没行动”,39%的人“核实过几次”,只有13%的人“经常核实”。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对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不够重视,虽然具有鉴别信息的能力,但现实中却很少付诸行动。

(4)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不安全,用户的个人信息经常被泄露”,但也有31%的人认为“安全,一般都有隐私保护协议”,另外2%的人“不在乎个人信息是否安全”。在使用手机上网的过程中,多数大学生具有保护自己个人信息的意识(非常重视35%,很重视41%,一般重视24%),但是,如何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完全会”的仅有20%,“基本会”62%,“不太会”17%,“不会”3%。面对“如果某个手机应用软件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但是你很喜欢它的功能,你还会下载安装并使用吗?”这个问题,仍有27%的大学生选择了“会”。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整体偏低。

(5)自我管理能力。这里有个有趣的发现,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沉迷手机网络”的现象很普遍(“很普遍,我身边就有”占76%、“很普遍,但我身边很少”占14%),但是对于自己是否能“平衡手机网络与现实的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78%的大学生却表示自己具有这个平衡能力(“很擅长”15%、“能”63%),只有21%的人认为“有点困难”,1%的人认为“不能”。在控制手机上网的时间方面,也仅有23%的人认为自己不能很好的控制。似乎,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自控能力比较乐观,但对身边的同学却表现出担忧。

(三)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道德观念和守法意识

1.对上课使用手机网络的态度

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比较普遍,仅有2%的大学生“从未”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上网,剩下98%的同学,或多或少都有过一边听课一边用手机网络的经历(“偶尔”55%、“经常”35%、“天天”8%)。那么,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这一行为的呢?面对这一问题,15%的大学生认为“会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听课效果,应当禁止”,16%的人认为“应当禁止,但也不是什么大事”,35%的人认为“如果用手机搜索跟课堂学习相关的资料,应被允许,其他应当禁止”,29%的人认为“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应禁止”,5%的人认为“无所谓”。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比较分散,但总体上认为应当绝对禁止的在少数。

2.使用手机网络接触色情内容的情况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手机屏幕小,具有隐蔽性,使用手机网络传播和观看色情内容的现象更为普遍。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最大的Pornhub访问总量约147亿次,其中超过50%的访问来自移动客户端。、色情APP、色情手机游戏等在移动互联网络随处可见,微信、陌陌等手机交友软件中同样充斥着大量和信息。在本次调查中,有80%的大学生曾经使用手机网络接触过色情信息,其中,大多数学生属于被动接触,“随便看时偶然发现”占34%,“被强制推送和自动弹出”占39%,仅有6%的人“主动搜索相关内容”,另有5%的人是因为接收了“别人转发的链接”。对于“是否有过将色情内容发送给他人?”的问题,有9%的大学生选择了“是”。

3.对社交类应用中“口水仗”的态度

社交类应用互动性强,对于某个人或事件,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和声音,甚至出现“对掐”和“对骂”的状况。对此,有5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仅供参考,会主动去核实事件的真相”,19%的人持观望态度,“无所谓,看看而已”,13%的人认为“都不可信,只相信自己认为对的”,10%的人选择“认同大多数人的观点和看法”。面对“如果你是当事人,有人提出跟你不同的观点,你会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有73%的人选择了“理性接受别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4%的人选择“随他去,不回应”,仅有3%的人选择“猛烈回击,指出对方的错误之处”。这表明,多数大学生能理性对待移动互联网上的群体性言论和事件,也能理性回应网络上“批评”自己的声音。

4.对移动互联网侵权等现象的认识

9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具有知识产权”(“完全同意”46%、“同意”32%、基本同意20%),但在自己信息引用别人的原文、原图或观点时,只有62%的学生会“标注来源或出处”,22%的人“觉得要标注,但不知道怎么做”,16%的人“没有标注的习惯”。由此可见,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将近四成的大学生做不到。

二、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度较高,有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或存在“沉迷”现象

调查显示,南京高校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频率高达98.4%,有三分之二(67%)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网络的时间达3小时以上。这说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应用的丰富,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使用移动互联网是他们打发无聊时间的主要方式(84%),有76%的大学生是在移动互联网的陪伴下进入睡眠,又有一半的人,早上醒来是从移动互联网开始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串起了大学生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对移动互联网表现出较高的依赖度。根据调查结果,有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很好的平衡手机与现实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又有23%的人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这部分大学生可能存在沉迷手机网络的现象。

2.移动互联网提高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学习效率,具有明显的优势

调查显示,有将近九成的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满足日常的交流沟通(89%)、休闲娱乐(89%)和获取信息(88%)的需求。其中,尤以社交类应用的使用频率最高,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即时通信(微信、QQ等)”和“微博、QQ等个人空间”。它们是大学生日常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前者侧重互动式交流,后者侧重信息的和传播。通过这些交流沟通手机应用的频繁使用,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调查结果还显示,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有84%的大学生会使用手机应用排在第三位的“搜索引擎”解决问题,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鉴于这两种情况,高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在交流沟通和片段式学习方面的优势,把移动互联网打造成重要的教育载体和平台,特别是可以加强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的建设,用贴近大学生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

3.大学生在认知层面体现出较高的网络素养水平,但在实践层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总体要比预期的高一些,表现为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的认识移动互联网络,能熟练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能积极、理性地参与移动互联网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能辩证看待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并具有较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律素养。但是,这些较高的网络素养更多是停留在认知层面,在实践过程中,多数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1)多数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鱼龙混杂,可信度低,但是却只有13%的人经常主动核实信息的真实性;(2)大多数学生认为要保护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但是在自己引用别人的原文、原图或观点时,却只有六成的大学生会标注来源或出处;(3)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平衡好手机与现实学习、生活之前的关系,也能控制好手机上网的时间,但是,却有90%的人认为大学生沉迷手机网络的现象非常普遍,出现这样前后不匹配的结果,除了可能存在的调研误差之外,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多数大学生对控制手机上网有较为乐观的期待,他们虽然具有不能沉迷手机网络的意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往往将这层道德约束抛诸脑后。对于这样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关键不是相关知识的灌输,而是想办法促进“行动”发生,这才是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关键所在。

4.大学生手机网络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令人担忧

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在线支付”(57%)、“网络导航”(26%)手机应用的比例较高,但与之相对应的,却缺乏基本的手机网络安全知识。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有27%的大学生或将因为随意下载安装恶意手机软件而使手机面临中毒、账号被盗等风险。随着手机网银、手机支付宝、微信支付、GPS定位等手机应用的开发,手机安全隐患已不仅仅停留在短信骚扰或电话诈骗上,而是向手机钱包被盗刷、人身安全遭威胁等“升级”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仅有20%的大学生清楚知道如何在手机网络中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这是多么大的安全隐患!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免费WIFI可能带来的信息泄露安全隐患,而根据本调查的数据,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以使用无线网络为主,喜欢在饭店、商场等公共场所蹭免费WIFI的大学生群体,正是这部分高危人群之一。对此,我们一方面呼吁政府加强对手机应用软件市场的规范和监督,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大学生手机网络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手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5.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问题值得关注,亟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关注和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消极影响较大,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而且对学生本人也会造成诸如手机依赖症等不良影响。在本调查中,有43%的大学生经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比例也非常高。课堂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里也想特别指出一点,从大学生对“在课堂使用手机上网的态度”来看,多数大学生对于上课使用手机这一问题是有过理性思考的,并非仅仅是因为自控能力差、沉迷手机网络那么简单。根据调查结果,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意识,认为学生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可以在课堂上搜索跟学习相关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禁止”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不妨尝试一下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络在大学课堂的积极作用”方面寻求突破。由于本次调查的局限性,具体的实现途径亟待进一步的调查和验证。

参考文献: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 期货市场; 互联网开户; 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开户及落实相应监管制度(包括实名制、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等情况,2016年2月,我们开展了期货市场互联网开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回2840份有效问卷,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服务市场方面:互联网开户得到市场高度认可

一是节约投资者时间,大幅提升开户效率。互联网开户中有44.9%的投资者表示,开户时间(投资者所用的时间)在20分钟之内;临柜开户中该比例为23.6%,互联网开户相应高出21.3个百分点。互联网开户中有80.4%的投资者开户时间在40分钟以内,临柜开户中该比例为65.7%,互联网开户相应高出14.7个百分点。上述调查结果差异显著,表明互联网开户效率提升非常明显。

二是降低期货公司运营成本,拓展期货公司业务空间。通过互联网开户,93.4%的期货公司认为减少了开户时间(期货公司所用的时间);85.5%的期货公司认为降低了开户成本;81.8%的期货公司认为更易保管开户材料;71%的期货公司认为更易拓展业务,宣传、吸引和协助投资者开户。

三是投资者和期货公司满意度较高。10分为满分,投资者对期货互联网开户的满意度评分平均为8.5分。其中10分、9分和8分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7.2%、26.7%和30.3%。期货公司工作人员相应评分平均为8.4分,其中10分、9分和8分的人数占比分别为:19.3%、26.7%和30%。

二、落实监管方面:互联网开户有效落实了基本的监管要求

风险提示方面:互联网开户中,有37.1%的投资者表示,认真逐条阅读了相关风险提示;46.8%的投资者表示,大体看一遍相关风险提示;9.2%的投资者表示,扫一眼相关风险提示;还有6.9%的投资者表示,几乎不看相关风险提示。互联网开户与临柜开户相比,相应比例差距不大,均在调查误差范围之内。

实名制方面:69.2%的期货公司认为,几乎没有发现有人冒用他人身份进行互联网开户;临柜开户中该比例为78.3%;这说明互联网开户中冒用他人身份开户的情形要多于临柜开户。此外,互联网开户中,96.0%的投资者表示,期货公司对其真实身份进行了验证;临柜开户中该比例为94.8%;互联网开户略高于临柜开户。

适当性制度方面:从讲解风险来看,互联网开户中79.4%的投资者表示,期货公司对其讲解了相关风险;临柜开户中该比例为81.7%。从询问客户信息来看,互联网开户中79%的投资者表示,期货公司对其投资意愿进行了了解;临柜开户中该比例为74.7%。从了解客户意愿来看,互联网开户中69.3%的投资者表示,期货公司对其投资意愿进行了了解;临柜开户中该比例为61.3%。在询问客户信息和了解客户意愿方面,互联网开户相应比例要高于临柜开户。无论是互联网开户还是临柜开户,期货公司验证客户身份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的监管要求。

三、技术或流程等方面:安全性有担忧,流程需改进

一是安全性有担忧。互联网开户中,33.6%的投资者认为,互联网开户很安全;临柜开户中该比例为52.1%;互联网开户相应比例低了18个百分点。互联网开户中,18.7%的投资者认为,互联网开户有一定的风险隐患;临柜开户中该比例为6.9%。调查结果表明,投资者对互联网开户的安全性有担忧。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6

CNNIC第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宏观状况、网民特征结构、网民上 网行为习惯、对热点问题的看法、非网民特征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现状进 行了分析。CNNIC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02年6月30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经达到1613万 台,上网用户总数达到4580万人;.CN下域名注册数量达到126146个;WWW站点数(包括.CN 、.COM、.NET、.ORG下的网站)约293213个;我国国际出口带宽的总量为10576.5M。

CNNIC在第十次统计报告的同时,还综合分析了1997年以来10次调查报告的相关数 据,通过统计和对比,为中国互联网发展描绘出一条增长曲线,并以数据为基础,揭示了中 国互联网发展的脉络:

从上网用户人数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上可以看出,从1998年7月到2000年7月,上网用户人 数每半年都以超过50%的比率增长,2000年1月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从2002年1月开始 ,有逐步回升的势头。CNNIC认为,这种增长率的减缓趋势可能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 的基数增大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这种逐步回升的趋势,也可能预示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第 二个春天即将来临。尽管我国互联网络的大环境经历了高潮、低潮的反复,可是从上网用户 人数的历次调查结果上看,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却一直保持着比较强的增长势头。同时不能忽 略的是4580万网民在我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3.6%,说明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还 很低,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从网民行为意识相关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网民人均拥有E-mail帐号的数目呈 逐渐递减的趋势。网民拥有E-mail帐号以2000年1月为最高,达到人均4个,免费E-mail帐 号以2000年7月为最高,达到人均3.3个。CNNIC认为:网民人均E-mail帐号的减少说明网民 在电子邮箱的使用上越来越趋于理性,逐渐固定于常用的1~2个邮箱。同时这可能与几大主 要门户网站的邮箱开始收费也有一定关系。而且,第十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 周收到6.5封电子邮件(不包括垃圾邮件),收到垃圾邮件6.9封,每周发出电子邮件5.3封 。网民每周收到的垃圾邮件比非垃圾邮件还要多,在一定程度上给网民造成了困扰。历次调 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网民每周发出的电子邮件数逐渐递减。网民从2000年1月的每周发出1 0封电子邮件减少至目前的每周5.3封,尤其以近一年以来的减少最为显著,与去年同期相比 减少了2.9封。这可能与网民对电子邮箱的使用更加理性以及手机、短消息、网络寻呼等其 它通讯手段的流行使通讯联络方式更加多元化有关。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7

DCCI数据显示,2009年互联网广告收入为193.3亿元,已经超越了户外广告收入,2010年将达252.7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将达到423.1亿元,超越报纸(2012市场规模预计为413亿),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广告媒介。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胡延平分析认为:从报纸印张数、印刷量、发行量的统计数据的下降趋势来看,10年内报纸将失去70%-80%的市场,而互联网和电视将继续保持可观的增长。互联网广告营销市场当中,搜索、社区、视频是三大领涨板块。胡延平更大胆预期,5年之后搜索引擎营销的市场增长率将明显放缓,其中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基数太大;而基数较低的社区、视频将获得可观的增长,而10年以后广告营销尤其是品效合一的品牌展示广告将主要投放在社区。

趋势一:全球网络广告复苏,超越传统媒体拐点凸现。

2013年全球互联网广告将超越报纸,成为第二大广告媒体。DCCI根据MAGNAGLOBAL CORE MEDIA ADVERTISING FORECAST整理统计发现,在全球广告市场,2010年互联网广告市场将达614亿美元,而2013年将达841亿美元,届时,互联网将超越报纸,成第二大广告媒介。

全球广告市场气温回暖,网络广告营销总体增长率恢复到两位数(13.1%)。DCCI根据MAGNAGLOBAL CORE MEDIA ADVERTISING FORECAST整理统计发现,2009年互联网广告总体及细分领域的增长率跌倒2005年以来的低谷,而2010年则呈现明显恢复性增长。尤其是展示类广告从2009年的负增长首次实现正增长(9.7%);另外,可以看出,搜索引擎广告市场的抗跌性较强,即使在低谷,也能保持正增长。

趋势二: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进入快速增长通道,2012年将超越报纸。

2012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将超越报纸广告成为第二大广告媒介。DCCI 2010中国互联网上半年调查显示:在中国广告市场,2009年互联网广告收入为193.3亿元,超越户外广告收入,2010年将达252.7亿元,预计2012年该数字将达423.1亿元,超越报纸(2012为413亿),成为中国市场上第二大广告媒介。

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规模将达253亿,占中国广告市场11.1%。DCCI 2010中国互联网上半年调查显示: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规模将保持较高的增长,2010年收入规模将达253亿,占中国广告市场的11.1%。网络广告营销规模的驱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搜索引擎广告规模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是社区、视频等广告营销价值将不断提升,推动展示广告营销规模的增长。

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重新进入快速增长轨道,2010年度增长率达30.7%。DCCI 2010中国互联网上半年调查显示: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经历了2009年的低谷后,2010年进入明显的恢复性增长,将回到快速增长轨道上来。

上半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汽车、服装服饰成广告投放的推动力,房产、金融显著减少投放。DCCI 2010中国互联网上半年调查显示:相比2009年上半年,汽车、服装服饰、化妆品同比增长最快。而受经济大环境所影响,房产、金融领域的投放则显著减少。

趋势三:视频与社区成为网络广告热点增长领域,视频广告形式亟待创新。

DCCI 2010中国互联网上半年调查显示:网络社区与网络视频广告市场的增长最为值得关注,独立视频网站及播放平台2015年广告收入将突破100亿,网络社区将超越网络视频达108.6亿. 2010上半年,搜索引擎广告营收达49亿元,综合门户广告收入达23.4亿,独立视频网站及播放平台达3.8亿,广告联盟&广告网络达13亿,网络社区达4.2亿。相对2009年上半年,搜索引擎广告增长最快,其次是视频广告。但从长远来看,在未来的五年内,社区与视频广告市场的增长最为值得关注,尤其是网络社区,DCCI预测,网络社区将在2014年超越广告联盟,在2015将超越独立视频网站及播放平台的广告规模。

网络视频广告营收快速增长,未来5年内将突破100亿。根据DCCI Netmonitor数据监测显示,网络视频用户上网观看视频习惯已逐步形成。在版权化的趋势下,网络视频营销环境也在不断完善,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如世界杯直播/转播,加快了品牌广告主对其认知、认可。在网络视频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网络视频在未来5年内将快速增长,预计2015年将突破100亿。

营销与受众的距离不断拉近,社区将成为有效品牌沟通平台,社区营销有望成为网络营销增长的强劲动力。网络媒体的发展,让营销活动与受众的距离不断拉近,营销与受众间“点对点的沟通”将成为未来的主流。网络社区以“关系”为核心,以“沟通”为基础,这种特性为构建有效品牌沟通平台提供了优势。在这种趋势下,网络社区作为主流网络应用,未来有望成为网络营销增长的强劲动力,预计社区广告营销将在2014年超越广告联盟,在2015将超越独立视频网站及播放平台的广告规模,达到108.6亿。

网络视频访问时长已接近门户,但营收仍远远低于门户。DCCI 2010上半年互联网调查显示:互联网用户上网用于网络视频的时间越来越多,2010上半年互联网用户观看网络视频达111亿小时,预计2010下半年访问时长总量将与综合门户的时长持平,达205亿。但2010上半年综合门户广告营收达23.4亿,视频广告营收仅3.83亿,远低于综合门户。视频应用快速发展,用户粘性也在不断加强,但如何将流量有效变现,行业的共同努力非常重要。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8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13-0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青少年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由此而引起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越来越突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为了解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4-6月对河南省4个省辖市农村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4个省辖市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在每个省辖市确定1个县,每个县将中学按类型分为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和职业高中,对各层所有学校登记编号,每层随机抽取1~2所学校;学校确定之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班级一旦确定,该班所有学生参加调查。共调查学生8 316名,其中男生4 281名,女生4 035名;初中生3 305名,高中生5 011名。年龄在11~20岁。

1.2 方法 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制定“河南省农村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影响健康的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网络使用情况和网络成瘾是其中一部分调查内容。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班级教师不在调查现场,允许学生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予填写,并声明对学生填写内容严格保密,整个调查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根据Young[2]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确定网络成瘾行为:(1)过去7 d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 h;(2)不上网时,仍在想网上的内容;(3)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焦虑;(4)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5)上网的时间经常超过预期;(6)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7)因上网不能完成作业或干脆逃学;(8)向家长、同学、教师隐瞒上网事实;(9)因上网与教师或家长发生冲突;(10)借上网以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情绪。 根据Young 使用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结合本次调查实际情况,将(2)~(10)指标中出现4项及4项以上者定为网络成瘾行为倾向,将出现(1)和至少(2)~(10)指标中的4项者,称为网络成瘾。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入法对录入数据进行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可靠,运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上网情况 被调查的8 316名中学生的总上网报告率为54.7%(4 546/8 316)。男生上网率为66.2%(2 834/4 281),女生为42.4%(1 712/4 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607,P<0.01)。初中生上网报告率为42.9%(1 417/3 305),高中生上网报告率为62.4%(3 129/5 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55,P<0.01)。不同年级学生上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695,P<0.01)(表1)。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上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174,P<0.01),职业高中最高,普通初中最低(表2)。

2.2 长时间上网情况 农村中学生在过去7 d里,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 h的报告率为10.0%,2 h的报告率为5.1%,3 h的报告率为2.2%,4 h的报告率为2.7%。

2.3 上网目的 农村中学生上网目的中最普遍的是聊天,占61.1%,其中男生报告率为58.6%,明显低于女生(65.2%)(χ2=19.954,P<0.01);多媒体娱乐占60.6%,其中男生报告率为59.4%,明显低于女生(62.4%)(χ2=4.159,P<0.05);上网玩游戏的农村中学生占44.1%,其中男生报告率为59.3%,明显高于女生(19.7%)(χ2=691.838,P<0.01)。在与学习有关的上网行为中,通过上网浏览新闻或其他信息的中学生占34.7%,查阅学习资料的中学生占24.6%;收发电子邮件、利用网络下载软件、参加BBS论坛的中学生分别占12.9%,11.3%和7.0%;有其他目的的中学生占9.2%。

2.4 网络成瘾行为 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1.3%,男生为17.1%,女生为5.2%,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293.799,P<0.01);初中生为9.4%,高中生为12.5%,高中生明显高于初中生(χ2=18.540,P<0.01)。网络成瘾报告率为1.5%,男生为2.6%,女生为0.4%,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67.530,P<0.01);初中生为1.9%,高中生为1.3%,初中生报告率明显高于高中生(χ2=4.104,P<0.05)。

2.5 网络成瘾行为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习成绩好者的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6.5%,学习成绩中等偏上者为7.5%,学习成绩中等者为8.1%,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者为15.7%,学习成绩差者为26.5%。网络成瘾行为和学生学习成绩有负相关趋势。

2.6 家庭类型和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 核心家庭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0.8%,非核心家庭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60,P<0.01)。

2.7 住宿类型和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 在校寄宿生网络成瘾倾向的报告率为10.2%,走读生网络成瘾倾向的报告率为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05,P<0.01)。在校寄宿学生网络成瘾的报告率为0.3%,走读生网络成瘾的报告率为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7, P<0.05)。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的上网报告率为54.7%,低于河南省城市中学生(76.2%)和其他城市中学生[3-4],可能是由于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低于城市所致。但是,根据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农村互联网用户规模迅速增长51%,增速超过城镇[5]。

农村中学生上网目的中最多的是聊天(61.1%)、其次是多媒体娱乐(60.6%)和玩游戏(44.1%),男生嗜好上网玩游戏,女生迷恋于聊天与娱乐,此结果与其他报道类似[6-8]。农村中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与城市中学生相比,农村中学生课余活动相对较少,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本次调查在评价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方面采用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2项指标来描述,能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群体中发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特征。学生网络成瘾的报告率虽然仅为1.5%,但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高达11.3%,并且大多数成瘾指标的发生比例都较高,说明网络成瘾行为在农村中学生中的危害不容忽视。

无论上网率还是网络成瘾率,男生均高于女生,可能与男女生个性差异有关[9-10];网络成瘾行为已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非核心家庭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的报告率均明显高于核心家庭的中学生;非在校住宿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的报告率均明显高于在校住宿的中学生[11-13]。

目前,尽管农村中学生的上网率低于城市中学生,但随着农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农村中学生上网行为将迅速增加,由此而带来的网络成瘾问题将会显著增加。如何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是当前青少年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家庭、学校、社会应高度重视不良网络行为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根据其特点,对中学生上网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政府应加强对网吧、网站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林绚晖.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74-76.

[2] YOUNG KS.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 Addition to the Internet: A case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 Psychol Rep,1996,79(3 pt 1):899-902.

[3] 梁振山,何健,杨汴生,等.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流行病学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699-700.

[4] 谢雯,方东玲,李晓驷,等.合肥市男女高中生上网情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05-207.

[5]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upload files/doc/2007/7/18/113843.doc[2007-07-18].

[6] 江光荣,胡姝婧,韦霞霞.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21-122.

[7] 刘辉,方群,孙照平.江苏省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流行病学研究.中国校医,2006,20(4):346-348.

[8] 刘梅艳,苏玲.2005年福州市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预防医学论坛,2007,13(4):329-330.

[9] 姚应水,高尘,周访华,等.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44-846.

[10]章容华,陈卫平,祝一虹,等.浙江省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16-618.

[11]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79-280.

[12]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39-144.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9

法国

据法国一专业受众测量和调查公司M 6 diam e trie的调查报告显示,法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上网人员从未停止过增长,信息流量迅速普及。以下表格体现了这一特点:

2005年7月,有2430万超过11岁的法国人上网,占超过11岁的法国总人数的46.9%,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8个百分点。

2005年第2季度,超过四分之三的13到24岁的法国年轻人家里至少拥有一台电脑,78%的13到17岁的青少年家里至少拥有一台电脑。而在2005年第3季度,多于五分之四的法国年轻人至少上过一次网,13到24岁的年轻网民有750万,占所有网民数量的三分之一,而在13到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多于一半的人宣称自己几乎每天都上网。

2005年9月,Mé diam é trie―Banchemark Group的题为《什么是你最喜欢的两种与朋友交流的方式?》的社会调查问卷显示:在法国年轻人中,聊天工具的使用呈剧增趋势。为了和朋友保持联系,56%的14到17岁的法国年轻人对将网络聊天作为和朋友联系的主要工具表示出积极的态度;51%的年轻人倾向于面对面的实质交流;而38%的年轻人倾向于用手机短信交流。

M é diam é trie//NetRatings的调查还显示,法国是欧洲国家中,2004年到2005年网上购物增长最快的国家。在2005年第一季度,网上购物者的增长速度比网民增长快3倍,将近一半的网民(47%)在2005年第一季度成功地进行了网上购物,而2004年第一季度只有39%。其中,女性越来越倾向于网上购物。2005年,参加网购的女性达到510万,比2004年增长了3日%。在网购中,主要商品为:旅游、文化产品、科技产品和服装。

法国网上贸易和服务联合会2006年1月对法国27家电子商务公司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1340万法国人曾在被调查的网站上购物,约占全国人口的两成多。而网购者的放心指数也在不断增加。有1480万人称他们对网上购物有信心,占上网人数的56.5%,而2004年只由47.5%。

2005年,法国有227万人创建博客,占法国互联网用户的9.3%;600-700万用户访问博客,占互联网用户的28%。

法国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每10名法国人中就有1人拥有网络日志,其中82%的博客不足25岁,年轻人占据博客这种网络传播形式的大多数,其中54%的博客为女性。据法国《世界报"艮道,法国是欧洲国家客数量最多的国家,法国博客已在主流媒体拥有专门广播和电视节目,并于2006年1月26日出版了第一本博客杂志。《世界报》援引了一个博客平台统计数据说,1%的网络日志吸引了80%的读者。虽然不是每个日志都会有固定读者,但有的日志每日可吸引3000至1万名读者。并且这一现象已受到广告商注意。

法国网络咨询调查公司IAB/TNS最新报告显示,2005年,法国互联网广告投资总额从2004年的8.14亿欧元增长到11.3亿欧元,占所有大众媒体广告总额的5.9%。其中,广告额占前三位的产品的广告占所有广告投资收益的54.7%,这三类广告分别为电信产品、旅游产业和服务业的广告,其广告投资额分别为26270万欧元、19970万欧元、14020万欧元。另外,交通行业的广告投资额从原来的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为7760万欧元;文化和业余活动的广告额从第九位升至第七位,其中,电影等视听设备的广告投资者大大加强了网络广告投资的力度,其投资额占总额的2.3%,相比2004年,增长了一个百分点。而在所有选择网络作为广告媒体的商品中,出现最多的分别是汽车、网上商店、银行、旅行社和手机。

报告特别指出,2006年1月份,法国网络广告业营业额继续以比去年同期增长60%的速度猛增,与之形成对照,传统的广告媒体,包括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同期营业额增幅仅分别为12%、5.7%和2.8%。2006年1月份,网络广告营业额占广告市场的份额,已增加到创纪录的7%。报告还指出,与英美相比,法国的广告业尚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全法的广告营业额,只相当于Google或Yahoo一个季度的广告营业额。

另据法国IAB(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iureau)2005年9月的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第一季度,互联网的广告投资额在所有媒体中排名第四,低于纸质媒体、电视、广播和户外广告。

欧洲其他国家

西班牙金融研究中心日前发表的一份题为《2005年远程教育状况》的报告称,远程教育正随着因特网和各种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普及,西班牙已掀起一股网络远程教育热潮。该中心副主任阿图罗・德拉斯埃拉斯说:“‘在线教育’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定位非常明确:熟悉新技术,习惯用电脑。

2005年10月25日,西班牙举行了“互联网日”,并在全国普及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知识,以吸引更多的人使用互联网,缩小西班牙入之间的“数字鸿沟”。这是西班牙第一次举行这样的活动。

据Nielsen//NetRatings关于欧洲各国网民数量统计报告显示,2005年12月,法国网民数量达到17034848人,相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9.6%。西班牙、瑞典、瑞士的网民数量分别为11437670人、4739069人、3577870人,比2004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9.2%、2%、8%。可以看出,其中,西班牙是网民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

(图一)是Internet World Stats2005年12月31日更新的统计结果:

从表中可以得出:在欧盟国家中,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是德国,为48,722,055人,其次分别是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荷兰。

互联网调查报告篇10

一、电信网间互联组织机构

(一)为加强对我省电信网间互联工作的领导,省通信管理局成立由主管局长任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的电信网间互联工作领导小组。

(二)各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成立电信网间互联工作小组,由公司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计划建设、运行维护、市场经营、计费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同时明确具体承办电信网间互联工作的牵头部门,各市级分公司应指定专人负责电信网间互联工作。

二、电信网间互联例会制度

(一)省通信管理局在每季度的第一个月(时间、地点届时通知),主持召开由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分管领导参加的电信网间互联工作会议,学习信息产业部有关电信网间互联的法律、法规和规定,通报网间互联情况,研究解决网间互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网间互联工作。

(二)省通信管理局根据工作需要,每月召开由相关电信运营企业电信网间互联牵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网间互联工作情况通报会(时间、地点届时通知),协调解决网间互联中存在的问题,通报电信网间运行质量情况及网间通信主要障碍处理情况等。对于出现重大网间通信障碍的,邀请相关省级公司分管领导参加会议,必要时邀请相关市级分公司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三)各省级电信运营企业应不定期召开相应会议,研究解决网间互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电信网间互联备案制度

(一)各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应将网间互联组织机构设置和变动情况及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二)各电信运营企业(含专用电信网单位)省级公司,根据本网工程进度或网络运行情况,在向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提出互联申请时,应当面提交互联书面要求,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互联工作开始启动。

网间互联需新设互联点的电信运营企业应向省通信管理局提供下列备案材料:1、互联申请;2、互联技术方案;3、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通信设施、设备配置情况;4、互联的工程进度计划安排及资金保障等。

网间互联不需新设互联点,只需进行网络扩容改造的电信运营企业应向省通信管理局提供下列备案材料:1、互联申请;2、网络运行情况;3、互联技术方案;4、工程进度与资金保障等。

省通信管理局自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备案材料的审查,向互联申请者发出予以备案或不予备案的通知。予以备案的,以备案通知上所确定的时间启动互联工作;不予备案的,书面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电信运营企业不得拒绝其他电信运营企业提出的互联要求。

电信网间互联工作启动后,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就启动的网间互联事项进行友好协商,每次互联协商会议均应制作会议纪要或经双方签字认可的会议记录。

(三)两个电信运营企业之间或电信运营企业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达成的互联有关协议,均由省级公司签订,被授权的市级分公司可以签订省级公司协议的补充协议。

为便于省通信管理局了解掌握协议内容,协议签订双方在协议签订的10个工作日前,应将协议初稿报省通信管理局初审。10个工作日内不提出意见的,视省通信管理局同意,双方可以签订协议;省通信管理局认为有关条款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在10个工作日内将意见通知双方企业,双方应修改协议初稿。

(四)各电信运营企业间及各电信运营企业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签订的互联协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互联协议不得含有歧视性内容和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内容。

(五)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应当自协议签订之日起15日内将协议发至各自下属机构,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六)互联实施中,因客观原因致使互联不能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完成的,经互联双方认可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可以顺延互联时间。

(七)互联双方在省通信管理局就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作出行政决定前,可以自行达成互联协议,并在10个工作日内报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八)省通信管理局对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出具的《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在7个工作日内向信息产业部备案;对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作出的行政决定,在7个工作日内向信息产业部行政复议机构备案。

四、电信网间互联报告制度

(一)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落实已启动的网间互联进展情况(含有启动的互联项目名称、工作进展、存

在问题、解决办法及时间进度等内容)报省通信管理局,详见附表一。

(二)互联双方应当在业务开通30日内,将互联启动日期、业务开通日期及业务开通后3日内的网间通信质量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

(三)实现互联的电信运营企业应按照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定期监督检查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的通知"(通信管[2002]35号)的要求,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情况报送省通信管理局。报送的内容包括:电信网月度运行情况报告(如通信质量概况,对网间业务封堵、网间通信中断、网间通信重大障碍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等通信异常情况的分析及拟采取的措施,建议等)和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表(详见附表二)。

(四)当发生网间通信中断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网间接通率即应答试呼比低于20%,以及用户有明显感知的时延、断话、杂音等情况)时,电信运营企业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通信,做好必要的记录和其他相应的工作,记录应妥善保管备查,并及时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在通信恢复后的10日内,互联的双方省级公司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报告须附相应的原始数据和有关资料。

网间通信中断30分钟以上的,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按照《**省电信运营业事故报告规定(试行)》的要求,及时报告省通信管理局。

(五)为了便于省通信管理局了解网间通信质量问题的处理情况,各省级电信运营企业间有关网间通信质量的函文应同时抄送省通信管理局。

五、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制度

(一)电信运营企业之间的互联工作应以省级公司为主,在互联实施中发生争议致使互联不能继续进行或在互联后发生争议影响网间业务互通时,争议双方应尽可能在省级公司之间协商解决。

(二)电信运营企业之间、专用电信网单位与电信运营企业之间发生互联争议,经协商,确实不能达成协议的,争议的任何一方均可以向省通信管理局递交《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详见附表三)申请协调,并附网间互联争议的有关材料。

(三)省通信管理局在收到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后,对协调申请书的内容进行初步审查。经审查,发现申请协调的争议有与国家有关规定明显不符或超出省通信管理局职责权限的,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书面答复不予受理或告知相关机构处理;对申请协调的争议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省通信管理局在7日内依据相关法规、规定,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始协调网间互联争议问题,并出具《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详见附表四)。协调自开始协调之日起45日内结束。

(四)协调结束后,争议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省通信管理局将根据不同类型的互联争议,随机邀请电信技术、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进行公开论证。省通信管理局根据所邀请专家的公开论证结论和提出的网间互联争议解决方案作出行政决定,强制争议双方执行。行政决定在协调结束之日起45日内作出。

(五)必要时,省通信管理局可以对网间互联提出具体的业务开通时间要求。

六、电信网间互联网络运行管理制度

(一)未经信息产业部批准,任何电信运营企业(含专用电信网单位)不得擅自中断网间通信。

(二)电信运营企业对涉及网间通信设备的检修、搬迁、工程割接、网络及软件版本升级等可预见的原因影响网间通信的,应当提前15个工作日向省通信管理局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三)电信运营企业应明确划分网间通信的运行维护责任,加强对网间互联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建立网间通信质量相互通报制度,定期协同分析网间通信质量。

(四)电信运营企业应建立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任何电信运营企业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时,应及时与对方电信运营企业联系,双方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五)网间互联中继忙时平均每线话务量达到0.6Erl时,互联任一方应按照互联有关规定,在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启动网间中继电路扩容工作。经扩容,网间互联中继忙时平均每线话务量不超过0.5Erl时,本次扩容工作结束,以确保网间通信的畅通。

七、电信网间互联通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