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评估十篇

时间:2023-03-31 20:32:54

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风险评估篇1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并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些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应对,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将审计资源有的放矢地分配到各个领域之中。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2、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3、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4、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网

5、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一系列先进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信息,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此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6、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同时,随着智力投资的扩大和知识创新步伐的加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由高智力的员工所拥有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却大幅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企业计算经营成果的重点应从计算利润转向计算价值增值,并通过编制专门的增值表加以系统反映。

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核心。(6)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也应相应地融合审计和咨询两大资源。(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审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采用相应个性化的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处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审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有限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1、通过企业环境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纠正歪曲财务报表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因素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网

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2、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

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最有可能被审计单位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关键经营环节有深入的了解。识别关键经营环节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关键经营环节进行评估。这些信息包括:经营环节的目标;经营环节中的业务活动;环节信息流,包括相关信息系统;经营环节的关键风险;环节风险的应对措施,比如内部控制;环节风险的防范业绩计量。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能力,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性。

五、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而形成的,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二十一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主题。在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实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应先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应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评估。例如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分析,利润对上市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利润下降会直接影响股民对该公司的投资,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进行着重分析。注册会计师还应根据企业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投放重点。

【参考文献】

[1]蔡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审计风险评估篇2

【关键词】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评估策略 审计风险

Comparing on the Tactics of Risk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Risk-based Audit and Modern Risk-based Audit

Abstract: Traditional Risk-based Audit and Modern Risk-based Audit are the two phases that Risk-based Audit has evolved. tactics of risk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Risk-based Audit and Modern Risk-based Audit differ from each other while they still have some similarities. This paper does the Comparion on the Tactics of Risk Assessmen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orient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extent of risk assessment, procedures of risk assessment and methods of risk assessment.

Keywords: Traditional Risk-based Audit Modern Risk-based Audit

Tactics of Risk Assessment Audit risk

一、引言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均以风险评估为起点,同时都将风险与控制方法贯穿运用于审计全过程,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因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策略上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同时更多地体现出了差异。鉴于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较易被混淆,本文拟对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作一比较,对两者差异加以初步探讨。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涵义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1]。审计模式 发展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标志性事件是AICPA在1983年了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SAS No.47)——“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首次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程序并没有脱离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但它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针对制度导向审计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不能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的缺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审计风险模型,通过该模型将从各种渠道所收集的证据联系了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审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将审计资源相对合理的分配到高风险领域。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商业)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1997 年,Bell 和 Frank 发表了名为《通过战略系统的视角对组织进行审计》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毕马威的BMP 审计模式,这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了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对传统风险导向审

计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的缺点,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做到了以风险评估中心,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国际审计准则第315号( ISA 315)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这就导致了实务中普遍运用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风险模型和审计具体风险导向等上和准则规定产生了一定的差异。鉴于这一点,特别指出本文所称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实务中运用的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策略比较

风险评估是指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意见的风险[3]。风险评估的目标就是确定

高风险环节,从而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并进一步确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及审计效率。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法。借鉴中注协(1997)对审计策略的定义,笔者将风险评估策略定义为审计人员根据确定的风险评估范围,选择能够达到风险评估目标而应当实施的最有效风险评估程序的基本思路、组织方式和具体方法。在本文中,笔者从风险评估导向、风险评估范围、风险评估程序、以及风险评估具体方法四个方面来比较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

(一)风险评估导向

虽然国际审计准则规定,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首先应当对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交易类别、账户余额认定层次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但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内外部环境的,两者很难区分,因此审计人员通常难以对固有风险单独做出准确评估。又鉴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从而将风险评估重点锁定在控制风险上。因此在实务中,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以对控制风险进行的评估为切入点的,所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i]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而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则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风险和经营活动风险[4]。所以要充

分理解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充分识别企业内、外部风险并理解内外部风险对财务报表认定的影响。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不直接从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入手,而是间接地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综合评估战略经营风险从而确定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并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 (二)风险评估范围

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而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对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5],而只关注企业的内部

控制。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审计人员实际上只仅仅依赖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企业了解得更透。它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系统中,认为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战略目标和措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经营环节以及剩余风险进行深入的了解。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风险仍然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审计人员也同样要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但是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固有风险”的内涵扩大了,除了包括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外,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内部控制已经发展到内部控制框架阶段,并有被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取代的趋势,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内部控制结构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时考虑的因素则更加全面了。

(三)风险评估程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可表示为:固有风险评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控制风险初步评估控制测试(可选)控制风险综合评估确定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在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人员的品行、能力、变动情况和遭受异常压力的情况;客户业务特征;关联方;非常规交易;以前审计结果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通常的做法是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而将风险评估的重点放在控制风险上。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时,首先从控制环境入手,再对制度和控制程序进行分析。分析控制环境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和经营作风;组织机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职能;人事政策和程序;确定职权和责任的等。然后审计人员基于当前对内控的了解对控制风险水平进行初步评估(计划估计水平)。如果审计人员将某一控制的控制风险初步评估为最高值,则对该控制不需执行控制测试而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但如果审计人员将某一控制的控制风险评估为低于最高值时,则就需要对该控制执行控制测试,从而来获取证据以支持低于最高值的风险水平。控制测试完成以后,审计人员对被测试控制的控制风险进行再次评估(最终估计水平),并根据最终估计水平来决定相应的检查风险水平。 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可用下图表示。如图所示(由于不能粘贴,此处图略),审计人员首先需要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分析时需要对客户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解,包括客户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宏观环境等);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面临的经营风险;对威胁企业战略的风险做出的反应等。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后即可对战略风险做出评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内部控制被分为管理控制(战略控制、高层控制)和流程控制(一般控制、员工控制)[6],在对 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时同时要对战略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评价。然后审计人员对客户的流程进行分析,分析时可从流程目标、投入、作业、交易类型、威胁流程目标的风险等八个维度来了解流程情况[7]。通过流程分析可

以了解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竞争优势及劣势、威胁,从而来评估流程经营风险。在对客户的流程进行分析时同时要对流程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评价。在对战略经营风险和流程经营风险进行评估时特别要注重对舞弊风险的评估。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对固有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在评估时除了要重点考虑经营风险可能引起的重大错报之外,还要考虑其他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因素(管理当局遭受的异常压力等)。审计人员在对客户的战略和流程进行分析时已经从企业整体层次对内部控制进行了了解(战略控制和流程控制)并做了评价,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对内部控制的其他方面进行了解并给予评价,特别是要关注有关交易重要类别的控制。基于对内部控制充分的了解,审计人员然后对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审计人员在单独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的基础上还须对两者进行综合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对联合风险的评估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因为接下来其余的审计工作都要围绕联合风险来进行,联合风险的评估结果是审计人员决定实质性程序性质、时间以及范围的基础[8]。然后审计人员对 值得信赖的控制进一步执行控制测试,从而来获取支持其较低控制风险水平的证据。最后根据控制测试结果并结合联合风险评估水平,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来确定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即检查风险),并进一步决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 (四)风险评估具体方法 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分析性程序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虽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大量使用分析性程序来进行风险评估,但由于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因此限制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范围。而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急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程序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9]。 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风险评估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分析性程序成为最重要的程序。而且随着分析性程序功能的不断扩大,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审计人员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分析性程序的多样化运用,大量的分析工具以及现代管理方法被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如在战略分析时审计人员运用了PSET分析和POPTER分析方法;在流程分析时运用到了价值链分析(VCA))和波士顿矩阵(BCG)以及SWOT分析方法;绩效分析时运用到了平衡积分卡(BSC)和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分析技术[10]。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 使得风险因素不再独立,而且风险评估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因此风险评估的结果将更加可靠。

三、结论

1. 风险评估导向不同:

虽然国际审计准则规定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应以固有风险为切入点,但在实务中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

2. 风险评估范围不同:

审计人员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往往会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只通过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除了要对传统的固有风险,即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进行评估之外,更多地是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是注重对舞弊风险的评估[11]。同时由于内部控制概念内涵的扩

大,审计人员在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时考虑的因素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更加全面了。

3. 风险评估程序不同: 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增加了对企业战略和经营流程的分析,以及对经营风险的评估,而且最后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联合起来进行评估,因此在评估程序方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更完善。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考虑的更全面了,所以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能够更好的将会计报表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4. 风险评估具体方法重点不一样: 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时都运用了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等风险评估方法,但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注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做到了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审计风险应该是广义的,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而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风险,还包括客户经营失败而导致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

[1] 王泽霞.论风险导向审计创新[J].会计,2004(12): 49-54

[2]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14):47-51

[3] AICPA:professional Standards As of June 1,1992,AU.31

[4]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2004(05):26-30

[5]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14):58-63

[6] 郑朝晖.战略系统审计:财务数据之合理预期[J/OL].会计视野,2004 [2006-4-17] doc.esnai.com/showdoc.asp?docid=448&uchecked=true

[7] 王义华.BMP审计模式介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06): 69-70

[8] Ernst&Young Global Audit Planning Toolkit 2004[M], 2004: 65-67

[9] 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01):9-13

审计风险评估篇3

关键词:大数据;层次分析法;审计风险评估

1引言

医疗会计报表承载着医院重要的财务与经营信息,是医院会计核算的总结与归纳,能够为医院的整体发展与管理层对管理方法的改善提供重要的依据与信息[1]。对医疗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对于医院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在医疗会计报表的审计过程中履行实质性的内部测试与控制程序,即实施风险评估,能够有效避免发生法律诉讼与审计失败问题,对于强化审计报表的有效性,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2]。对于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的研究,国外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影响医疗会计审计风险的因素具体包括被审计的医疗单位管理层的实际道德水平、出具审计报告之后该单位发生财务困难情况的可能性、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信任财务报告的程度、该单位实际存在的经营风险以及显著性水平等方面。还有学者基于该研究结果提出一种云计算技术下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国内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了影响医疗会计审计风险的因素,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3-4]。由于以上方法存在风险评估准确性较低与风险预警能力较差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对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估。

2基于大数据的审计风险评估方法

2.1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基于大数据技术对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指标进行选取,选取审计风险评估指标时遵循以下原则:可比性、独立性、可操作性、科学性以及全面性[5]。对医疗会计审计风险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以选取医疗会计审计风险因素指标,所选取的一级指标为重大错报风险指标、检查风险指标。根据选取的一级指标对其对应的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进行选取[6-7]。

2.2构建审计风险评估指标模型

根据选取的风险评估指标构建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指标模型[8]。构建的重大错报风险指标所对应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指标模型具体如表1所示。检查风险指标所对应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指标模型具体如表2所示。

3风险评估实例研究

3.1医疗企业概况

利用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对某医疗企业实施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实验。该医疗企业的股权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实验医疗企业主要经营以下业务:工业设备及医院设备,液体消毒剂、化学灭菌指示物、清洗消毒液,病房护理器具及设备、超声类设备及仪器、口腔类器具及设备、诊疗室、急救室、手术室器具及设备、X线类设备及仪器、灭菌和消毒器具及设备等,属于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企业定位为医疗医药服务、制药装备服务、医疗器械服务这三个板块。实验医疗企业近几年的固定资产额度与占比情况具体如表7所示。在对该医疗企业实施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分析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的风险评估准确性与风险预警能力。为增强实验结果的对比性与可信性,将现有的两种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作为实验中的对比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现有的两种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包括云计算技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同样获取两种方法的风险评估准确性与风险预警能力实验数据,比较三种实验方法的性能。

3.2研究结果

3.2.1风险评估准确性研究结果测试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云计算技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的风险评估准确性数据,获取的实验结果具体如图2所示。根据图2的风险评估准确性实验结果可知,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的风险评估准确率最高可达95.36%,一直高于云计算技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的风险评估准确率,实现了风险评估性能的提升。3.2.2风险预警能力研究结果测试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与两种对比方法的风险预警能力,实验结果具体如图3所示。图3的风险预警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的风险预警能力高于云计算技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会计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的风险预警能力,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4结束语

审计风险评估篇4

目前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研究更多地是站在注册会计师角度以企业为背景进行的。在实务中,公共财政绩效审计也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以检查账户、报表为主和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主要审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应的国家财政制度规定,偏重的是“合规性”(compliance)审计。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公共财政绩效审计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揭露、阻止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国家财政资金的重大经济损失、浪费等问题,而且可以促使公共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公共部门管理的质量。

一、风险导向模式下公共财政绩效审计风险评估程序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公共财政绩效审计将审计风险的评估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对接受审计任务之前的风险评估、制定审计计划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具体测试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审计终结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同时对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整体评价。

1.接受审计任务之前的风险评估

接受审计任务之前的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审计环境风险的评价,即项目的审计可能会有什么风险,可以通过大量审阅相关政策、制度文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2.审计计划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计划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计划中有关防范风险措施是否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可以通过对防范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

3.测试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

测试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是针对测试程序、结果的进一步风险评估,可以通过账户层次和报表层次的实质性测试进行,同时还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遵循的审计规范以及审计成果的可信程度的评价,确定是否可以依据内部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4.审计终结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终结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主要是评价总体审计结果是否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可以通过评价审计项目结果与审计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行。

二、审计准备阶段对审计环境审计风险评估的测试

由于公共财政绩效审计涉及的范围广泛,审计内容繁杂,审计测试程序也会随着审计对象的不同将有较大的差异。在审计调查时可以通过被审计单位内部的财政资金、人力资源以及管理风格方面初步判断审计风险。如在审计环境风险评估测试时可以将重点放在财政资金充足率、人力资源素质状况、管理水平的高低、职责分工的明确程度、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五个方面来判断审计风险的大小。当测试的结果表明被审计的对象出现财政资金不足、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职责分工不是很明确、管理水平有限等类似情况时,审计的初步判断就应显示为高风险,这时审计的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就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以便降低整体审计风险。

三、审计调查阶段预算编制审计风险评估测试

公共财政收支预算是一个年度内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它可以反映政府公共收支状况和范围,是控制政府公共支出的有效手段。预算编制可以从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编制程序、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内容、预算编制标准、预算编制格式、预算结构与范围、预算编制的结果、预算编制基础数据等具体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分为不适当、适当、非常好三个方面来确定预算编制项目审计风险的大小。

四、审计实施阶段审计风险评估测试

1.公共财政收支决算审计风险评估测试重点

公共财政支出应坚持量人为出、量需为出以及公平、效率的原则,强化预算约束观念。公共财政收支决算(预算执行)审计不仅涉及财政部门,还会涉及税务部门、国库等相关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的真实可靠性以及预算支出使用的合规性和结构的合理性。通过预算收支测试程序表中项目的调查测试,可以了解公共财政收支决算审计风险的大小,确定重点审计内容。同时,公共财政资金决算执行,可以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本年预算数与本年预算实际完成数比较、上年预算实际完成数与本年预算实际完成数比较,确定预算收入完成情况和预算支出完成情况,还可以通过分析单位“人均开支数”、“预算收支节余率”、“资源利用率”等指标,分析被审计单位收入和支出的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1)对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可以通过应缴预算收入项目、收缴国库金额、相关收费标准、收入征收依据、财政资金收缴时间等方面设置调查测试程序,将调查测试结果分为不适当、适当、非常好三方面进行判断,以确定审计风险;(2)对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可以通过预算支出总体、经费开支、预算支出增减变动的理由、预算支出增减变动的审批、转拨经费等方面设置调查测试程序,将调查测试结果同样设为不适当、适当、非常好三方面进行判断,以确定审计风险。

2.公共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风险测试重点

为了减少因财政资金管理不善、使用效益不高、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情况,避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无效益项目的产生,必须加强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审计。公共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首先要调查了解资金的规模、结构,分析资金分配布局,熟悉国家相关政策,审阅相关制度文件,在此基础上对投资项目资金与转移支付项目等重要项目进行测试。公共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风险调查测试重点可以从重大投资项目和转移支付项目两方面进行测试。(1)重大投资项目可以从投资项目建设必要性、可行性研究程序、可行性研究内容、可行性报告提出的结论、中介评估机构独立性、项目资金拨付、项目资金使用等方面将调查测试结果分为不适当、适当、非常好三方面进行判断,确定审计风险。(2)转移支付项目可以从资金项目设置规模、转移支付资金用途、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转移支付拨款程序、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将调查测试结果分为不适当、适当、非常好三方面进行判断,确定审计风险。

对重点项目所涉及的实施单位可以进行延伸审计,可以从调查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分析、探讨、评价管理岗位设置是否合理,人员配备的数量结构是否最佳,以及内部分工是否明确。对有关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业绩考核包括是否主动完成计划工作、是否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是否注意费用开支、社会效益是否明显等;(2)能力评定包括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工作中的关键点、是否有培养人才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强、工作效率是否高等。通过这些具体项目可以对管理人员绩效进行绩效评价,以便帮助判断专项资金审计项目风险的高低。

3.政府采购资金审计风险评估调查测试重点

市场经济本质决定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因此公共财政支出安排应遵循厉行节约的原则。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中,政府采购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政府采购是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社会公共产品和劳务的行为,是公共支出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政府为了加强资

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公共财政中的购买性支出部分(消费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主要采取竞争性的招标方式。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包括国库集中收入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两方面,它是指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均纳入国库,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行开设账户统一管理,目的是加强公共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强化预算约束,简化拨付资金的程序,减少资金拨付过程中的漏洞,防止资金使用过程中低效率行为的发生,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财政资金不必再经过支出单位转账结算,统一由国库单一账户转给商品或劳务供应商。

政府采购制度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两个主要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政府采购制度可以提高公共财政支出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国库集中收支制度将财政资金全部集中于国库,保证了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实际上是国库集中支付的一项具体表现形式。对于国库资金直接支付情况审计风险评估测试可以通过以下项目进行:工资发放明细表或采购合同(预算单位),财政直接支付申请表(预算单位),请款表(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国库机构),财政直接支付人账通知书(银行),记账凭证(预算单位),会计账簿(预算单位),财务报表。

对政府采购项目除了可以通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行测试外,审计部门还可以结合预算会计制度、部门预算以及相关政府采购方面的政策法规对其进行调查测试。如通过测试与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法以及预算会计等制度的相符程度来判断。

五、结束语

本文着重研究风险导向模式下,在公共财政绩效审计中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降低审计总体风险的方法,设计公共财政绩效审计风险评估程序及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公共财政决算、公共财政专项资金、政府采购等公共财政重要项目的风险评估调查测试重点程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公共财政绩效审计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赵伟江。公共审计服务治理理念与政府审计机制创新[J].审计研究,2004,(3)。

[2]张进。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6)。

[3]欧文汉。政府报告制度:公共支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J].经济研究参考,2004,(12)。

[4]雷达。新公共管理对绩效审计的影响及对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4,(2)。

[5]刑俊芳。绩效审计与中国审计国际接轨[J].经济研究参考,2003,(54)。

[6]廖家勤。完善我国预算决策与管理制度的模式选择[J].当代财经,2004,(1)。

审计风险评估篇5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评估 审计信息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原来的“四化”扩展为“五化”,专门加入了对信息化的要求。信息化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冲击和影响,传统的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已经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不断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审计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审计所需数据可以比较方便的从被审计单位系统迁移或转换到审计业务系统中来,计算机审计已成为审计最重要的审计方法。改变传统的作业手段,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从审计模式上将各个允许减少人工作业的模块使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实现信息化集成和批量处理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审计信息化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

(一)风险评估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作用

风险导向审计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其思维与流程主线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而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审计风险模型把审计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风险评估程序是注册会计师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而实施的审计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风险评估程序中如何运用审计信息化

首先,在风险评估程序中可以采取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等方法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在此层面上,可以采用信息化给予辅助的可以有以下方面。

询问管理层和相关人员获取相应报表编制环境信息的时候,询问人员的选择可以由计算机自动筛选,相关管理层的履历和报表年度业绩要求和管理权限也会反映在计算机数据上,有助于排查管理层的诚信问题和是否存在舞弊压力和动机;在员工人数比较多的被审计单位可以采用计算机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询问,询问可以选择匿名或实名,更有助于发现问题,并由计算机后台自动比对询问结果,该结果可以作为注册会计师询问获取是否存在由于舞弊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证据。

分析程序是能将审计信息化运用得最恰当的一个方面,将被审计单位业务情况市场情况以及相关业绩要求导入审计分析系统,将其与报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计算机自动分析的结果可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快速识别出从数据层面上未被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风险。

其次,在风险评估程序中,执业指南要求注册会计师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被审计单位所处相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目标以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探讨风险评估中如何运用审计信息化。

在了解相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时,可以运用风险导向审计信息化系统建立行业信息资料库,按行业分类,审计人员在获得被审计单位授权后可以进行比对查阅;同时资料库对口连接各个监管部门的数据库,配套法规政策出台以及运用的时间点实现同步更新,按地区导入最新法律法规,按信息点分类检索一致性,实现智能化对接,一步检索到位;不仅能在了解层面对比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外部因素,在后续的审计中检查合法合规性时也可以作为参考标准使用,减少重复工作。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这两个可以同时通过风险导向审计信息化系统来进行分析,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种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对应分析,如果系统资源足够完善的话,还能通过比较识别出潜在的关联方和关联方交易,从而提示审计人员给予充分的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直接导入审计方的风险导向审计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无缝转接,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口头沟通和面对面审计模式。在实务中,审计人员如果选择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都会适当减少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但内部控制中的人工成分不能全部依赖于系统的自动分析,还是需要注册会计师的人工识别。

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时,风险导向审计信息化系统可以将从被审计单位收集到的会计账务具体处理方式和非数据信息分门别类,和现有的会计从政策逐一核对,将核对结果反映给审计人员,由审计人员做简单的职业判断即可,如有与常规会计处理不一致的交易将被系统自动识别出来,作为风险点反馈给审计人员。

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经营风险时,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应放到大经济环境中加以考虑,被审计单位在历年审计中所提到的目标战略应该在审计信息化系统中保留下来,在承接新的审计任务时,可以通过密钥或相关授权得到历年的非数据信息,减少审计人员盲目收集资料的时间;对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拓张和新产品开发将会由系统上指派的行业专家进行评估,避免审计人员由于不了解行业而做出错误的职业判断,这一评估过程将由特定的保密措施约束,被审计单位有权在系统中申请关闭本单位新产品和新战略信息的评估权限。

在了解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时,关键业绩指标的取得和比较是分析重大错报风险的关键。现在的审计实务中,相应的指标数据都已经可以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完成,但是比较的过程还是由审计人员逐一核对,新的风险导向审计信息化系统应该能够把指标数据通过相应模型进行横向纵向自动对比,自动标示出非线性变化点或异常点,再由审计人员将其导入审计风险模型中进行分析,以便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管理层的奖金和激励性绩效如果和利润挂钩,运用系统导入同行业高管薪酬水平和利润率进行比较,可以很好的检测出是否存在管理层舞弊的潜在风险。

(三)风险应对中如何运用审计信息化

现有的审计信息化软件仅能将同质化的会计信息数据迁移,然后进行自动比对,一般的核对项目仅限于和管理层认定进行比对,做出相应审计成果汇总。但在绝大多数审计中,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和特别风险紧密联系的,特别风险的辨别不容易被常规处理所发现。

三、对于审计信息化与风险导向审计结合的延伸思考与展望

审计风险评估篇6

[关键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程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25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45- 01

1 风险导向审计发展背景

风险导向审计产生并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滞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83年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以此模型为指导,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层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层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最终审计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但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固有的缺陷,它在发现高层舞弊、虚构交易方面效力不够。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要求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更深入地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审计风险模型作出重大改动,将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加以评估。新的审计准则明确指出,被审计单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时并不是要关注所有的风险,而是只需要关心与财务报表有关的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不包括审计师错误地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大错报的风险。修改后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2 重大错报风险概述

所谓重大错报风险即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认定层次和财务报表整体层次。认定层次风险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层由于自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层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财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把战略风险纳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战略经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可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串通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财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次考虑财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串通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去进行审计的问题。

3 被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事项

当存在以下事项和情况时,审计师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具体包括: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或地区开展业务;在高度波动的市场开展业务;在严厉、复杂的监管环境中开展业务;持续经营和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包括重要客户流失;融资能力受到限制;行业环境发生变化;供应链发生变化;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或者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经营场所;发生重大收购、充足或其他非经常性事项;拟出售分支机构或业务分部;复杂的联营或合资;运用表外融资、特殊目的实体以及其他复杂的融资协议;存在未决诉讼和或有负债等。审计师应当充分关注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上述事项和情况,并考虑由于上述事项和情况导致的风险是否重大,以及该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审计师应当明确,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是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还是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特定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例如,被审计单位存在复杂的联营或合资,这一事项表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又如,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的关联方交易,该事项表明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4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师应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审计程序:

(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并考虑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等认定层次的影响。审计时应当运用各项风险评估程序,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并将风险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相联系。例如,被审计单位因相关环境法规的实施需要更新设备,可能面临原有设备闲置或贬值的风险;宏观经济的低迷可能预示应收账款的回收存在问题;竞争者开发的新产品上市,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产品在短期内过时,于是将出现存货跌价和长期资产的减值。

(2)审计时应当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例如,销售困难使产品的市场价格下降,可能导致年末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而需要集体存货跌价准备,这显示存货的计价认定可能发生错报。

审计风险评估篇7

关键词:期望审计风险评估;锚定与调整启发法;锚定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3(2)-0023-07

一、引言

期望审计风险水平是指审计人员在对特定项目实施审计之前,预先确定的愿意承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是审计风险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和输出。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阶段,往往要预先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然后以此为目标,制定具体的审计策略,并尽力地把审计风险控制在期望水平以下。

上世纪七十年代,Tversky和Kahneman(1974)根据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判断与传统经济理论所假定的那种理性判断之间会发生系统性偏差的机理,从而奠定了行为经济学的基础。近二十多年来,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不断地被应用于金融与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特别是在审计研究上,行为经济学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彭桃英,2010)。

在期望审计风险评估主体进行风险评估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中,他们面对的同样是不确定性的环境。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评估主体(在本文中我们假定是审计人员自己评估审计风险)对期望审计风险评水平的确定不应受到以往有关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而且应该根据新获得的信息,科学地进行评估。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是一个有待检验且尚未见人尝试的重要问题。如果在这方面也的确存在锚定效应,即存在依赖以往评估结果的系统性认知偏差,那么,这一研究对于审计人员克服期望审计风险评估中的认知偏差,更加客观和科学地利用新信息,提高审计风险控制能力,就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回顾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只有将实际审计风险水平控制到低于或等于期望审计风险水平时,才能结束审计工作。既然期望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对审计工作如此重要,那么哪些因素是评估时应该考虑到的或有哪些因素比较重要呢?刘峰、景东华(2002)认为确定合理的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必须综合考虑审计风险的影响力度、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同时尽可能降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对期望审计风险水平的影响。员鸿琬等(2004)认为,对期望审计风险水平有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审计结束后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的大小及败诉受到惩罚的严厉程度;二是审计市场的竞争性;三是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偏好;四是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应关注以下三个因素对期望审计风险水平的影响:一是外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信赖程度;二审计报告日后被审计单位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三是管理部门的正直性。赵春萍、邵世文(2003)讲述了确定期望审计风险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对报表的依赖程度,该指标可以从客户规模、所有者的分布、负债的性质和数额这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Kinney和Uecker(1982)以154名注册会计师为被试进行了两个实验,通过改变样本规模和样本误差数来检验注册会计师判断控制风险时的锚定效应,两个实验的结果均表明被试的判断明显存在锚定效应。Biggs S和Wild J (1985)以121名注册会计师为被试,实验结果再次证实了Kinney和Uecker(1982)的实验发现,被试发生了锚定效应,但是被试是否更加谨慎无法确定。Presutti(1995)以62名注册会计师为被试,发现以前年度审计抽样信息对被试的判断产生了显著影响,对本期的判断具有锚定效应;而且被试表现的更加谨慎,提供以前年度审计信息的被试大大高估实验任务中销售循环的控制风险。

我国关于锚定和启发法的研究刚刚起步,仅在审计判断研究领域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如张继勋(2002)通过理论分析认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存在锚定效应。此项研究对于理解注册会计师的判断过程,避免审计判断偏差和检验审计准则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杨明增、张继勋(2007)以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背景,以控制测试为实验任务,验证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在有以前年度信息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本期控制风险的评价更加谨慎,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更高。李斌等(2008)认为,锚定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只要是在不确定状态下的判断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上述有关期望审计风险影响因素的文献对影响因素的总结大同小异,且没有比较全面地、分类别地、有层次地显示出来。在本文中,将通过编制一个包含了大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表,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每个因素的权重大小;然后,将扩展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研究到期望审计风险评估过程中来,试图克服目前相关文献中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三、问卷设计及数据分析

(一)问卷设计

除了对相关文献中关于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的影响因素的借鉴之外,为了对影响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也为了给实验部分的变量设计提供更多可靠及适当的选择,在设计调查问卷后,先进行了小规模的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向被测试者咨询、请教与讨论,不断改进问卷的因素设置与分类,最终得到了一份包含四个大因素、二十三个子因素的调查表。在正式的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中,被测试者普遍反映这份调查表是适合我国审计实务环境的。包含了这二十三个因素的四大因素分别是审计失败的不良影响、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有无舞弊动机及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方面的因素。

问卷由两个必答问题与一个任答问题组成,其中,第一个必答问题是为了调查影响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的上述四大因素依各自的影响程度所占的权重;第二个必答问题是将问题一中的四大因素分别细化为多个具体的影响因素,针对每个具体因素的影响程度分五个等级打出相应的分数(回答采用5点量表,“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到“无关”,分别记4-0分);问题三是属于一个附加的任答问题,针对部分审计人员认为除问题二中列举的因素外,还可能存在其他因素会对期望审计风险评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可以作出补充。

(二)问题一的结果分析

有效问卷中对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描述与统计。其中,表1是将各个总体因素的权重分别取最大权重、最小权重以及求平均值后得出的结果;表2是对回答者中认为各因素权重最大的问卷数量所作的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对审计人员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评估的影响程度所占的权重最大,为38.72%;审计失败的不良影响权重次之,为25.69%;被审计单位的舞弊动机权重为19.93%;事务所或审计人员主观因素权重最小,为15.62%。

从上表可知,有57.86%的审计人员认为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对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的影响程度最大,有17.36%的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失败的不良影响对期望审计风险的影响最大,有15.28%的审计人员认为被审计单位有无舞弊动机对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的影响最大,而只有11.11%的审计人员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人员主观因素对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的影响最大。

(三)问题二的统计结果

表3是对问卷中问题二的结果统计,通过求平均分值描述四大总体因素的各子因素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程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审计实务中被审计人员重点考虑的前五个因素是:遭受法律诉讼的可能性大小、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事务所业务竞争程度、被审单位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这里的分析结果为本文实验变量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研究假设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理论及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判断和决策时,为了提高决策效率,往往会利用最易获得的信息去建立参照点,此参考点即为锚。期望审计风险水平的评估过程中,过去的评估值就可能被认为是本年度的一个初始值。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要全面性地了解被审单位的有关重大经济活动、重大经济决策,认真查阅其上年接受审计的情况,在判断上年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合理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将上年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当作“锚”。由于本文是在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正常的情况下开展研究的,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审计人员在进行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时会产生锚定效应,即,以前年度的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对本年度的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认为,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一旦确定了初始值,决策者就会在初始值的基础上,根据获得的新信息不断进行调整并得出最终的判断。根据这一理论,在期望审计风险评估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对其承接的审计业务进行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时,会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与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相关的信息。由于这些信息对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不一,这时就需要审计人员凭以往的经验,对哪些信息是作出期望审计风险评估调整的重要依据进行主观判断,并不断在心中做出评估调整决策,形成最终评估结果。据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2: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审计人员会根据所获得的新信息在初始评估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见,在所有子因素中,客户的盈利能力、遭受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这两个子因素的影响排在前两位。因此,该两个因素是审计人员在进行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时必须加以权衡的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审计人员中57.86%的比例认为,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因素对期望审计风险水平的评估影响最大。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在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若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较上年有所提高,考虑这一新信息会导致审计人员在上年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调高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

假设2b:在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若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较上年有所降低,考虑这一新信息会导致审计人员在上年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调低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这一影响因素占了很大权重外,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的评估得分也非常高,因此,我们把遭受法律诉讼大小这一子因素作为第二次调整信息,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c:在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及被审单位盈利能力一定的情况下,若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审计人员遭受法律诉讼的可能性增大,则会导致审计人员在先前评估基础上调低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

假设2d:在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及被审单位盈利能力一定的情况下,若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审计人员遭受法律诉讼的可能性减少,则会导致审计人员在先前评估基础上调高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

五、实验设计

(一)变量的选取与实验过程

从表1,本实验的三个操控自变量是:上年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被审单位盈利能力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结束后遭受法律诉讼的可能性大小。每个变量有两个水平,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为两个水平:上年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有两个水平:高水平(L1)、低水平(L2);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有两个水平:较高(P1)、较低(P2);会计师事务所遭受法律诉讼的可能性有两个水平:较大(S1)、较小(S2)。相应地,作者设计了一个2×2×2三因子的八种方案实验,作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分发给参与实验的被试,这八个方案为:L1P2S2、L2P2S2、L1P1S2、L1P1S1、L2P1S2、L2P1S1、L1P2S1、L2P2S1。

本实验的被试是参加湖南省注协培训的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部分审计从业人员,共240人。实验首先要求被试阅读实验的背景信息,之后每阅读完一个资料信息后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估结果。案例资料提供了三个重要的资料信息,一是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评估结果;二是被审单位的盈利能力大小;三是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遭受法律诉讼可能性的大小。因变量(AP)就是被试根据所给信息相应做出的每一次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按影响风险的程度分为无关、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五个水平,分别给予分值0、1、2、3、4分。由于三个自变量的信息是要求被试者按先后顺序依次阅读的,每位被试都将依次做出三次评估。

为了保证实验的内部效度,选择一个对被试来说合适而且熟悉的审计判断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选择了最普遍的年报审计项目作为案例背景。同时,为保证实验设计的实际适用性,在正式实验前,我们先进行了小规模的问卷发放,并在问卷发放现场与被试审计人员探讨了实验问卷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终经过对个别子因素和标度的级数调整,问卷设计在大规模发放时得到被试的普遍认可。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计证据与审计判断选择和审计意见选择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必须控制额外变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审计人员的职位、学历、从事审计工作年限以及审计人员的年龄等方面来反映不同实验组的被试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我们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的分组是随机进行的,但是为了消除未预期的混淆效应,本文对被试的随机分配进行了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之间在审计人员的职位、学历、从事审计工作年限以及审计人员的年龄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为了测试证据操纵的效度,我们就被试对每个问题的回答进行操作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由于错误的判断在整个判断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而,可以认为对证据判断的操作是有效的。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完成后共收回165份问卷,剔除无效的21份,有效份数为144份。我们将实验结果数据用Excel加以整理后,用SPSS17.0软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均值T检验。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4中各种信息状况下审计期望风险评估的均值可以看出:审计人员在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时,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被评估为高水时评估当年的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要高于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被评估为低水平时评估当年的期望审计风险水平(L1下的3.51远高于L2下的1.90),这体现了上年度的风险评估结果对当年风险评估的影响;审计人员在上年度风险评估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较上年提高时做出的第二次评估均值远高于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较上年降低时的评估均值(L1P1下的4.25远大于L1P2下的3.08、L2P1下2.94大于L2P2下的1.47),说明若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较好时,期望审计风险的评估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被审单位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相同时,审计人员在作出风险评估时,审计结束后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也会导致风险评估的差异,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时的评估均值小于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小时的评估均值(L1P1S1下的3.33小于L1P1S2下的4.89、L2P1S1下的1.78小于L2P1S2下的4.28、L1P2S1下的2.06小于L1P2S2下的3.83、L2P2S1下的1.11远小于L2P2S2下的2.94),这是审计人员考虑了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之后的评估结果。

2、独立样本均值T检验分析

表5显示了审计人员在只获取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高水平或低水平)的情况下做出的初始评估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这两组初始评估结果的方差有显著性差异(F=44.832,P=0.000

由理论分析可知,风险评估人员在获得一个新信息后,会将初始信息与新信息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新的风险评估结果,即在初始评估基础上适当地调整。表6是对考虑被审单位盈利能力的情况后第二次评估与未提供任何信息下的初始评估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从表中信息可知,当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被评估为高水平时,这两组评估结果的方差差异显著(F=22.577,P=0.0000.05),在接受方差相等假设的情况下,两组的风险评估结果均值存在显著差异(T=-7.567,P=0.000),说明若被单位盈利能力较低时,审计人员考虑这一新信息则有可能在初始评估的基础上调低其期望审计风险水平。

相比表6,表7则是对提供被审单位盈利能力的第二次评估与未提供该信息下的初始评估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从表中信息可知,当上年度的期望审计风险被评估为高水平时,两组评估结果的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F=16.361,P=0.0000.05),在接受方差相等假设的情况下,两组评估结果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T=3.301,P=0.001)。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一定时,若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较上年降低,审计人员考虑这一新信息则极有可能在初始评估的基础上降低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假设2b成立。

表8与表9是检验风险评估人员在进一步得到有关审计结束后遭受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的信息后所做出的第三次评估,其是否在第二次评估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其中表8中进一步提供的是遭受法律诉讼的可能性大的新信息。从表8的检验结果可知,所有信息状况下的前后两组评估的均值均呈现调低的趋势。各组评估结果的方差有三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接受方差相等的假设下,这三组的评估水平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验证了当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及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相等时,若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时,审计人员极有可能在先前评估基础上调低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另外,有一组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接受方差不相等的假设下,这组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样验证了当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及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相等时,若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时,审计极有可能在先前评估基础上调低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假设2c成立。

表9中进一步提供的是审计结束后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小的新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所有信息状况下的前后两组评估结果的均值均呈现调高的趋势,除L1P1S2与L1P1这组外,其他组的评估结果方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考虑到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较小后,审计人员在第二次评估的基础上可能会适当调高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验证了当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及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相同时,若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小时,风险评估人员有可能在先前评估基础上调高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假设2d成立。L1P1S2与L1P1这组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接受方差不相等的情况下,均值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样验证了假设2d。

假设2a、假设2b、假设2c及假设2d的成立充分验证了假设2的成立,即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审计人员运用锚定与调整启发法进行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时,会根据所获得的新信息,在初始评估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此外,我们对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及审计结束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遭受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是否对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评估产生显著影响做的补充性T检验,也得到了肯定性结果。

六、结论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被审计单位的盈利能力和遭受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作为新的信息,根据被测试者在这两个信息基础上依次进行的调整,检验了审计过程中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评估中的锚定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在进行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时,审计人员会受到锚定与调整启发法的影响,上年度有关期望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会产生锚定效应,对初始评估产生显著影响;第二,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审计人员运用锚定与调整启发法进行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评估时,会根据所获得的新信息,在初始评估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其风险评估。例如,在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相同的情况下,若被审计单位本年较上年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审计人员考虑这一新信息会导致他在初始评估的基础上调高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若审计结束后遭受法律诉讼可能性较大,审计人员将在先前评估基础上调低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等等。此外,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及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等因素对审计人员在作出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方面都有显著影响。

总之,期望审计风险评估中的锚定效应与调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提高业务素质,克服非理,是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评估能力和审计风险控制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Biggs S,Wild J. An Investigation of Auditor Judgment in Analytical Review[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5(4):607-633。

[2]Kinney W R J,Uecker W. Mitiga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Anchoring in Auditor Judg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2(1):55-69。

[3]李斌,徐富明,王伟,龚梦园.锚定效应的研究范式、理论模型及应用启示[J].应用心理学,2008,(5):269-275。

[4]刘峰,景东华.期望审计风险水平探析[J].四川会计,2002,(2):41-42。

[5]彭桃英.行为经济学在独立审计中的应用研究[C].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The Research on the Anchoring Effect of the Assessment of Expected Audit Risk Level

ZHU Bei

(China West Airport Group, Xi'an Shaanxi 710075)

审计风险评估篇8

关键词:政府投资;审计风险;评估;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48

1 概述

我国政府投资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全面深入的推行,政府审计风险的评估已提上各级审计部门的议事日程。政府投资审计和其他审计一样存在着风险,但由于政府投资审计自身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如审计目的的明确性、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审计结果的效益性、审计依据标准的时效性以及审计评价缺乏规范性等,使得在审计深入的过程中伴随着较高的风险。本研究通过在政府投资审计中如何加强和完善风险评估,从而规避政府投资审计风险或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2 政府投资审计的风险评估

政府投资审计风险评估评估主要包括:一是评估项目建设的程序。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一般建筑周期比较长,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对于项目的评估首先是确定其是否具有合法性,只有合法的项目才能被政府投资。分析投资项目合法性的程序就是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对施工材料等进行审计;二是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政府投资一定要在保证投资资金的高效使用,由于建设项目涉及的主体比较多,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政府投资成本,因此需要对被审计项目的施工主体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如果这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那么政府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就高。

3 建设项目审计风险规避

(1)将风险意识纳入到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过程。将风险因素纳入到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全过程是基于项目建设实施而制定的。由于建设项目实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因此通过风险意识的引入,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意识,为审计工作提供科学的审计流程,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全面监控管理。

(2)坚持依法审计,对法律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或没有完善的地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国家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保证审计工作处于公开、透明的状态下。杜绝各种现象的出现。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出现法律之间冲突的地方,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参照其他案例或者咨询相关部门,以此保证审计程度的合法性,实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3)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他们对复杂业务的处理能力,让他们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方法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在职教育培训。在日益复杂的建筑市场环境下,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因此需要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避免出现违法行为。

4 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范

4.1 强化国家审计独立性

防范政府投资审计风险就必须要降低外界对审计工作的干扰,因此我国要强化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首先要在审计人员任命上实现独立性,审计机关的负责人有上级审计机关决定,本级地方政府不能参与到其中;其次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审计机构与被审计机构没有行政隶属关系,而且在审计经费管理上也要具有独立性,以此保证审计执法的客观性,不会出现因为资金限制而导致审计结果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最后审计人员具有独立的审计权,审计人员不得参与日常的经济计划与行政管理工作。

4.2 树立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

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改变了以往的批判性审计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政府投资效益。因此我国审计部门要树立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一是构建适应建设性审计工作的机制。我国在2008年我国将政府审计定位为建设性审计,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仍然是以批判性审计为主,因此我国要积极构建适应建设性审计工作的机制,以此促进建设性审计的推广与应用。二是要构建审计建议实施机制。提高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反馈的质量,也就是审计人员要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等,以此提高我国审计工作质量。三是提高审计人员的建设性审计意识。通过意识的提高,提高他们审计工作的发展。

4.3 加大效益审计份量

政府投资资金来源于财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管:一是要建立评价标准和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可以保证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能够有清晰的科学依据。二是提高效益审计的执行力。审计人员要及时对被审计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计,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与制止,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三是审计人员一定要深入项目实地进行考察。由于对项目效益的审计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审计人员要深入到项目实地考察,重点抓好财政性资金项目的审计工作。

4.4 提高国家审计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度

国家审计机关是经济监督部门,其代表的是国家和人民利益,因此在具体的审计中要重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涉及重大民生的投资项目要重点审计,避免出现专项资金被贪污、挪用现象的出现。一旦审计出存在违法行为的要坚决按照法律的规定给予制裁,提高国家审计反映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灵敏度,降低市场经济本身消极因素引发的国家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评估篇9

关键词:项目进度 风险评估 计划评审技术

进度作为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之一,一直受到项目管理者的重点关注。尽管项目施工之前已经对完工工期和施工进度计划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论证,但由于工程项目技术复杂,建设工期较长,实际一定会与假设不完全一致,面临一定的进度风险。而进度风险一旦失控,工期大幅拖延,将会影响其他两大目标的实现。相反,项目提前投入运行,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1]。对工程进度进行风险评估是控制项目工期,保障建设工程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

在诸多进度风险分析方法中,计划评审技术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之一,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得到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计划评审技术没有具体区分各种风险因素对活动的不同影响程度。本文从风险因素对工期的影响出发,改进了经典计划评审技术。

1.项目进度风险评估

项目进度风险,即不能按期完工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后果。项目进度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辨识进度计划的风险因素并评价其影响,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工程进度失控而带来的损失一般来说都很大,且难以简单量化,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工期完工概率上。概率性进度风险定义为:在规定时段内,进度计划的计算完工日期超过规定完工日期的概率[2]。它的数学式表达为:

R=P(TC>TP) (1)

其中R表示施工进度风险,TC为计算完工工期,TP为规定或计划工期。

2.计划评审技术PERT

计划评审技术PERT是目前广为使用的进度风险评价方法[3],它对风险因素的考虑包含在 a,b,m的确定之中,这种笼统的综合各种风险因素影响并赋给三时估计的方法,带有一定主观性,并且没有具体区分各个风险因素对各工作和总工期造成的影响程度,而对于具体的每项工作进度风险控制来说,管理人员不仅仅要知道项目的完工概率、本工作的关键程度,更需要知道各种风险因素对本工作的影响程度,有重点的控制风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 PERT的结果不能较好地指导施工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工期风险管理。

3.基于改进计划评审技术的风险评估方法

基于以上所述,目前进度风险评价方法都没有区分和量化风险因素对工期的相关性,而网络计划中活动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正是风险因素影响的结果。本文从风险因素的角度来研究进度风险评估的一条有益思路。具体步骤如下。

3.1进度风险因素识别与量化,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权重

网络活动持续时间受多个风险因素影响,为此以进度网络计划图为基础,对辨别和量化后的风险因素,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每项工作的权重分配,使评估过程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3.2计算活动持续时间

用蒙特卡洛方法(Monte Carol Method,MCM)求解PERT网络时,活动i的持续时间d(i)的计算公式(2)。

d(i)=?琢+(b-?琢)*Randomi (2)

式中,Randomi为活动i在?茁分布下的随机取值。a,b为分别活动i的最乐观和最悲观时间估计。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活动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正是源于风险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找出对活动i的持续时间产生影响的几个主要风险因素,并确定这些风险因素服从的概率分布后,就能够用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来替代?茁分布下的随机取值,式(3)表达了活动i持续时间d(i)的概率分布。

Randomi=∑Rij*Randomij (3)

式中Randomij为活动j在风险因素i的概率分布下的随机取值。综合式(2)(3)得到活动持续时间计算式(4)。

d(i)=a+(b-a)*∑Rij*Randomij (4)

3.3 建立模型,进行风险分析

针对特定的风险因素r,将各个活动上对应该风险因素的具体取值乘以其权重后相加,得到的数值R,将此时得到的总工期T相对应,成为一组数据,如此循环模拟,则最终得到的向量R和向量T的协方差即为风险因素r与项目总工期的线性相关系数。

4.实例分析

以图1所示的某工程进度计划网络图为例进行求解,网络图为双代号网络,工程计划工期为180天。

此工程进度风险因素分为5种:气候因素、设计变更因素、设备失效因素、劳动生产率因素和材料延误因素。各风险因素对每个活动的权重系数由层次分析法得到。以活动A为例,先两两比较构造其判断矩阵,由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天气、设计变更、设备故障、劳动效率和材料延误对活动A的影响权重为:0.29,0.51,0.1,0.06,0.04。同样方法确定活动B至活动L的各风险因素权重。

各风险因素概率分布通过文献资料、专家判断和概率分布理论等方法获得。仿真20000次,结果可知此工程的期望工期 E(x)=175.75天,标准差?滓=6.7天,计划工期的完工概率为:73.7%。为了与经典PERT方法比较,本文也对此工程进度计划用经典PERT方法进行计算,得到其期望工期E(x)=159.9天,标准差?滓=5.3天,计划工期的完工概率为:76.7%。由此看,两种方法得到结果在一个范围内,也证明了改进后的PERT方法具有可行性。

同时,改进后的方法可以计算出风险因素-工期线性相关系数,五种风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52,0.09676,0.2528,

0.0724,0.0964。可以看出,天气因素对项目进度的影响程度最大,设备故障其次。其实际意义是:对于项目管理,根据网络计划图对每一步活动进行风险控制时,能够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特别关注此两项风险,采取相关措施减少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从而在微观层上有效的控制进度计划,进一步细化和深入了进度管理。

5.结论

本文从进度风险的最基本元素—活动工序和风险因素的结合出发,基于PERT网络模型和蒙特卡罗仿真,改进了传统进度风险计算方法,不仅能得到常规的计算指标,又构造了风险因素-工期线性相关系数,量化了风险因素影响工期的水平,为工程进度风险有重点的控制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齐东海,宋向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卓甫,杨高升,杨建基.水利水电施工中应用PERT的完工概率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44-48.

[3] Malcolm D G, Roseboom C E,Clark C et al. Application of a techniqu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valuation [J]. Operations Research.1958,10(7):646-669.

审计风险评估篇10

【关键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策略审计风险

一、引言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均以风险评估为起点,同时都将风险与控制方法贯穿运用于审计全过程,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因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策略上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同时更多地体现出了差异。鉴于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较易被混淆,本文拟对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作一比较,对两者差异加以初步探讨。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涵义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1]。审计模式发展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标志性事件是AICPA在1983年了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SASNo.47)——“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首次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程序并没有脱离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但它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针对制度导向审计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不能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的缺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审计风险模型,通过该模型将从各种渠道所收集的证据联系了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审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将审计资源相对合理的分配到高风险领域。(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商业)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1997年,Bell和Frank发表了名为《通过战略系统的视角对组织进行审计》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毕马威的BMP审计模式,这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了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对传统风险导向审

计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的缺点,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做到了以风险评估中心,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国际审计准则第315号(ISA315)“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这就导致了实务中普遍运用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风险模型和审计具体风险导向等上和准则规定产生了一定的差异。鉴于这一点,特别指出本文所称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实务中运用的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策略比较

风险评估是指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意见的风险[3]。风险评估的目标就是确定

高风险环节,从而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并进一步确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及审计效率。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法。借鉴中注协(1997)对审计策略的定义,笔者将风险评估策略定义为审计人员根据确定的风险评估范围,选择能够达到风险评估目标而应当实施的最有效风险评估程序的基本思路、组织方式和具体方法。在本文中,笔者从风险评估导向、风险评估范围、风险评估程序、以及风险评估具体方法四个方面来比较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

(一)风险评估导向

虽然国际审计准则规定,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首先应当对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交易类别、账户余额认定层次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但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内外部环境的,两者很难区分,因此审计人员通常难以对固有风险单独做出准确评估。又鉴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从而将风险评估重点锁定在控制风险上。因此在实务中,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以对控制风险进行的评估为切入点的,所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i]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而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则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风险和经营活动风险[4]。所以要充

分理解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充分识别企业内、外部风险并理解内外部风险对财务报表认定的影响。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不直接从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入手,而是间接地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综合评估战略经营风险从而确定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并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二)风险评估范围

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而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对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5],而只关注企业的内部

控制。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审计人员实际上只仅仅依赖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企业了解得更透。它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系统中,认为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战略目标和措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经营环节以及剩余风险进行深入的了解。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风险仍然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审计人员也同样要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但是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固有风险”的内涵扩大了,除了包括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外,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内部控制已经发展到内部控制框架阶段,并有被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取代的趋势,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内部控制结构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时考虑的因素则更加全面了。

(三)风险评估程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可表示为:固有风险评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控制风险初步评估控制测试(可选)控制风险综合评估确定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在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人员的品行、能力、变动情况和遭受异常压力的情况;客户业务特征;关联方;非常规交易;以前审计结果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通常的做法是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而将风险评估的重点放在控制风险上。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时,首先从控制环境入手,再对制度和控制程序进行分析。分析控制环境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和经营作风;组织机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职能;人事政策和程序;确定职权和责任的等。然后审计人员基于当前对内控的了解对控制风险水平进行初步评估(计划估计水平)。如果审计人员将某一控制的控制风险初步评估为最高值,则对该控制不需执行控制测试而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但如果审计人员将某一控制的控制风险评估为低于最高值时,则就需要对该控制执行控制测试,从而来获取证据以支持低于最高值的风险水平。控制测试完成以后,审计人员对被测试控制的控制风险进行再次评估(最终估计水平),并根据最终估计水平来决定相应的检查风险水平。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可用下图表示。如图所示(由于不能粘贴,此处图略),审计人员首先需要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分析时需要对客户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解,包括客户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宏观环境等);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面临的经营风险;对威胁企业战略的风险做出的反应等。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后即可对战略风险做出评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内部控制被分为管理控制(战略控制、高层控制)和流程控制(一般控制、员工控制)[6],在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时同时要对战略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评价。然后审计人员对客户的流程进行分析,分析时可从流程目标、投入、作业、交易类型、威胁流程目标的风险等八个维度来了解流程情况[7]。通过流程分析可

以了解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竞争优势及劣势、威胁,从而来评估流程经营风险。在对客户的流程进行分析时同时要对流程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评价。在对战略经营风险和流程经营风险进行评估时特别要注重对舞弊风险的评估。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对固有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在评估时除了要重点考虑经营风险可能引起的重大错报之外,还要考虑其他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因素(管理当局遭受的异常压力等)。审计人员在对客户的战略和流程进行分析时已经从企业整体层次对内部控制进行了了解(战略控制和流程控制)并做了评价,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对内部控制的其他方面进行了解并给予评价,特别是要关注有关交易重要类别的控制。基于对内部控制充分的了解,审计人员然后对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审计人员在单独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的基础上还须对两者进行综合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对联合风险的评估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因为接下来其余的审计工作都要围绕联合风险来进行,联合风险的评估结果是审计人员决定实质性程序性质、时间以及范围的基础[8]。然后审计人员对值得信赖的控制进一步执行控制测试,从而来获取支持其较低控制风险水平的证据。最后根据控制测试结果并结合联合风险评估水平,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来确定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即检查风险),并进一步决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四)风险评估具体方法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分析性程序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虽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大量使用分析性程序来进行风险评估,但由于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因此限制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范围。而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急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程序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9]。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风险评估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分析性程序成为最重要的程序。而且随着分析性程序功能的不断扩大,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审计人员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分析性程序的多样化运用,大量的分析工具以及现代管理方法被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如在战略分析时审计人员运用了PSET分析和POPTER分析方法;在流程分析时运用到了价值链分析(VCA))和波士顿矩阵(BCG)以及SWOT分析方法;绩效分析时运用到了平衡积分卡(BSC)和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分析技术[10]。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使得风险因素不再独立,而且风险评估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因此风险评估的结果将更加可靠。

三、结论

1.风险评估导向不同:

虽然国际审计准则规定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应以固有风险为切入点,但在实务中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

2.风险评估范围不同:

审计人员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往往会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只通过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除了要对传统的固有风险,即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进行评估之外,更多地是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是注重对舞弊风险的评估[11]。同时由于内部控制概念内涵的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