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十篇

时间:2023-04-01 05:24:59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篇1

一、 精彩演讲

题目:《互联网+项目式学习》

国立台南大学数位学习科技学系教授林奇贤主讲,他讲 “现在已是信息时代,如果我们还不去培养学生迎接信息时代的能力,那他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不够的。”林教授用这样一句话揭示了互联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谈到,互联网可以作为教学的资源和手段。比如,在PBL中,老师能通过网络大数据了解学生是否参与了项目、有多少贡献,这是互联网在课程管理上面的应用。林教授指出,我们不仅要使用互联网,更要正确地使用它。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互联网的应用还是低层次的,还没有把互联网科技的功能发挥出来。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要改变教学学习方式,所以不止科技要进入教室,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更改学习模式,学会运用科技。林教授总结了互联网+PBL的四个步骤,并提到尽管这些步骤有些困难,但互联网+PBL是目前的大趋势,我们不能无视。他认为,PBL的核心价值其实在于“人际互动”,而互联网能够整合资源,连接学生、老师、家长和关联方,引入专业人士的参与,从而大大拓宽互动的范围,提高PBL的价值。“21世纪的小朋友,学习空间不应该还是只局限在校园内。”林教授补充道。在学习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反馈,反馈能够触动学生反思。因此,林教授认为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学习社群很重要,他从虚拟社群中引出了“重要关系人(Authentic Audience)”的概念,重要关系人可看作是学生看重的、并能为他提供有效反馈的人,互联网能够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广泛的反馈,从而找到自己的“重要关系人”。最后,林教授指出,虚拟学习社群的最大挑战是没有“言深”。学习需要深度的交流,但在虚拟社区里面做到深度交流却并不容易,目前,他正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题目:《项目式学习的中国可能》

独立教育学者/探月学院督学/惠灵顿[中国]教育集团理事钱志龙博士主讲,钱博士分享了他在美国、尼泊尔、肯尼亚、以色列等国家的中学的见闻,也结合中国的创新学校现状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好的PBL教学有这样几个特点:1.好奇心驱动。老师们应该把跟孩子们生活相关的、孩子们好奇的话题作为PBL的切入点。2.体验式学习。孩子们通过切身体验所学到的东西有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效果。3.表现式评估。他倡导老师们多多注意学生的表情,从学生的反应中评估,让不同的孩子在PBL中收获不同的成长。4.解决真实的问题。钱博士说:“如果孩子们每做一个PBL都让这个世界变好一点点,那样你就成功了。” 他假的PBL只是自娱自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进行项目式学习?在这个问题上,钱博士认为,我们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的项目组成的,项目式学习其实就是在教孩子们怎么“过日子”。他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了项目式学习的最重要意义:“由极大的幸福感点燃的可持续的内驱的学习动机和不轻易放弃的坚毅品格”。钱博士指出,在项目式学习中老师的身份需要发生改变。老师应该从知识的分发者变成学习的促成者,从错误的纠正者变为错误的见证者,从裁判变成教练。项目式学习的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其实就是他们所希望孩子们拥有的素质,因此,老师要走下讲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题目:《项目式学习的关键要素及理解误区》

(曾任美国HTH中学教师/[前]北京Future Academy创始人/Transform School机构创始人)Kyle Wagner(美国)主讲,Kyle Wagner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可以运用在项目式学习中的具体方法——设计性思维。设计性思维是项目式学习的一种展开过程,用于寻求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Kyle Wagner提倡让项目式学习聚焦到周围社区内的小问题,从一个小问题出发并真正解决它。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式学习能够让学校对周围社会产生足够的影响和贡献,帮助学生走进社会。

设计性思维首先要解决的事是找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社区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更多地主动提出他们想做的项目呢?Kyle Wagner提供了三个思路:1.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和整理信息,发现社区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2.和家长群体联系起来,在家长的工作场景里寻找问题;3.提醒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社会上的公益话题。Kyle Wagner提出,在项目式学习中运用设计性思维总共有五个步骤:1.让孩子们具备同理心。在进行项目式学习前,老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去了解谁是这个问题的对象或用户,让孩子们有清晰的认知——我在帮助谁解决什么问题。2.准确定义问题。让孩子们找出目标群体究竟面临着什么问题。3.产生创意。老师要鼓励学生不断抛出他们想到到的任何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学生们创造力的方法。

4.设计解决方案。孩子们选出一些创意,并设计出解决方案的原型这个原型可能是粗糙的,但孩子们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良。5.测试方案是否有效。把孩子们的项目成果拿给提前预设的用户群体,让他们在使用中检测。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会积极寻求用户的反馈。

在设计性思维指导下,孩子们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可以真正投入使用,产生实际的社会效果。通过小项目来解决切身问题,能够给孩子带来更深刻的影响。

二、几点体会

1、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践行真实的学习

目前小学基础教育的努力其实是在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因此我们必须要践行真实的学习。特别是乡村学校,离实施项目式学习的改革还远,学校应该注意几点:1.学校空间的开放性。学校不仅仅是教育学生考好成绩的地方,更是一个传播文明的中心,因此需要更多弹性的空间。2.人际交往的多样性。学校应该组织特色的班组群,这种跨年级的学习空间,不但让孩子们的交往更为多样,而且使得老师的眼里有了更多的孩子,这从侧面解决了老师目光狭隘的问题。3.课程的真实性。“项目式学习既不是甜点也不是小菜,而是学习中的正餐”(北京耿春龙老师)。作为“正餐”,项目式学习就应该被放在国家课时当中做考量。真实的学习对应了“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所以我们应当在学校整体发展的角度去看课程建设,让孩子在真实的课程框架中得到更多体验。项目式学习不必做得标准,只要能够让孩子的学习状态改变、让老师的工作状态改变,就达到了我们追求的目标。项目式学习有一定的标准,但在这套标准之外,各个学校要探寻自己的变式。在项目式学习的改革中,管理者应当给教师更多空间,让老师们都“动起来”,成为改革的主体和享受者。

2、项目式学习如何推动课程综合化的实践

项目式学习不能横空出世,而是要与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紧密相连的。项目式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的方式,更是师生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项目式学习要在各学校落地生根,主要注意三个重要因素:

1. 项目式学习要与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一致。2.项目式学习是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路径的选择。3.项目式学习要重视“做的哲学”。

3、带给我们的疑问与挑战

项目式学习篇2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地理教学;应用

项目式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创新的学习模式,它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学生组成项目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项目,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学生在探索项目的同时,理论联系了实践,也锻炼了学生的技巧和能力。本文以“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尝试让项目式学习进入地理教学。

一、项目课题的选定

项目是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设计的,应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将地理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探索项目的同时理解并拓展课堂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根据项目的特点,笔者在“工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课的教学时,将这节课拓展设计成项目进行学习,理由是:①该节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生活中的地理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②学校附近所在的地区有不少工业园,而且机场的建立促进了航空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在这里发展,可供学生探究和实践,项目可操作性强。

二、项目式学习的开展

项目式学习的步骤如下:(一)选择项目,确定学习目标教师设计并向学生下达了项目主题——“人和镇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师作为主导者,提出一些完成教学项目的建议,指导学生自学所需要的知识,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并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用到区位的理论知识、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等。学生讨论项目有关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确定项目学习目标。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确定了本项目的学习目标:人和镇的工业类型;该工业的区位选择;在人和镇设厂的区位优势等。(二)构建项目合作小组,设计活动计划。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一方案,构建项目合作小组,每组6-8人,确定组长、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明确分工。组员分工如下表。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后,教师组织小组成员对项目开展进行讨论,如设计活动计划、制订实施方案和准备工具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大胆地表达出来,包括论证项目实施的条件和方法、制订项目考察的方案和路线、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等。学生在讨论中,加强了对项目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对项目的兴趣和完成项目的信心,并能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设计自己的活动。同时,教师要启发和帮助学生积极探究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在该项目的讨论中,某一小组设计出一些研究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引导并鼓励大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对该小组顺利完成项目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三)合作探究,实施项目活动。确定项目学生实施方案之后,各小组按照计划进行活动。首先各小组成员自主学习以及小组探讨项目所需运用到的理论知识,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开展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查访问、上网查询、下载资料等,最后各小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数据统计图表,讨论和解决问题,达成项目学习目标。在开展活动期间遇到的困难,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启发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解读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完成主题研究后,教师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成果,成果可以是研究报告、多媒体演示、档案资料或小论文等。各小组完成自己的项目后,教师安排时间和场所由各小组成员展示其学习成果以及他们在项目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果交流可以是多样的,第1、2、3组把研究成果设计成PPT课件,第4、5、6小组写成小论文,第7、8小组把数据制作成直观的图表,图表下有自己的结论。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交流项目学习的艰辛和快乐,体验成功,获得自信。(五)反思与评价。项目完成后,教师提出一些深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如“你调查的工业类型完整了吗?有没有漏掉的?你考察的工厂工业区位条件分析准确吗?跟书本的理论有矛盾吗?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用了哪些策略?效果如何?有更好的方案吗?”等。项目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分阶段对项目的准备、项目活动的开展和完成项目的成果以及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的自评和互评。总结性评价对作品的成绩、质量以及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阶段,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总结自己的体验。正确的思路、好的研究成果、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小组、进步明显的个人等,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错误的做法教师要加以引导和指正,开拓和修正学生的研究思路。

三、开展项目式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项目式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们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以及从中学到的技能和学科素养。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项目的选取具有实践性,即将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效结合,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2.确定项目的学习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小目标,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给予学生持续研究的信心和动力。3.项目进行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而教师要起引导、协调、监督等作用。如个别后进生,学习能力较差,行为懒惰,不愿意参与项目研究,教师应及时与之交谈并鼓励,或让学习好的学生对后进生给予帮助和纠正;学生偏离主题或任务不明确时对其指导;学生未按时完成时对学生进行督促等。4.在项目学习的指导中,教师应注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吝啬自己赞美的语言,往往一个句赞美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都会给学生莫大的鼓励和信心。

作者:黄沛沾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

项目式学习篇3

调查是基于了解情况而进行的考察,核心是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活动。调查式项目学习教学就是基于项目学习活动面对的挑战和矛盾,进行了解和考查,并提出解决问题可供选择的建议、方案和步骤,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焦点。

调查式项目学习教学常用的调查方式有访谈调查、观察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实验调查、顺位调查等。根据中小学生的能力范围,本文只选取上述的前三种调查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一)访谈调查

访谈调查是指学生根据项目要求,与被访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了解调查对象的情况,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访谈调查法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访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二是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受访者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受访者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和一定的感情,有效地进行提问,这都需要学生在访谈调查过程中多加锻炼和学习。

(二)观察调查

观察调查主要包括观察人们的行为、态度和情感。这些观察信息可以为学生提供与项目主题相关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资讯,增强项目调查的兴趣。观察调查不仅有观察的过程,还包含了从观察中进行推断的过程。此时,既要灵活运用观察的技巧,又要适当改进记录方法,提高记录信息的效率。

(三)问卷调查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问卷调查的题目不宜过多,一般5道题左右为佳。调查的对象最好面向同校学生以及身边的社会群体。如果有必要,问卷的制订可以适当向教师咨询意见。问卷调查能让学生轻松获得较多的样本,增强可信度和有效度。

二、常用的教学策略

(一)“三心”合璧,所向披靡

1.金石为开――诚心。

很简单,要打消受调查者的疑虑,与他们拉近距离,就必须有诚心。如果学生在进行项目调查的过程中趾高气扬,目无尊长,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什么调查效果的。只有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对待受调查者,使用亲切平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调查需求,才能获得受调查者的“心里话”。值得提醒的是,不论受调查者发表什么意见,都不应当场与之进行争辩。哪怕自己对他所反映的内容有所质疑,也要奉行“君子和而不同”的宗旨,先记录下来,回去再进行信息筛选。

2.铁杵成针――专心。

在进行项目学习调查时,必须专心。与受调查者对话,要有专心的神态,不被外在环境所打扰。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情动作等创设良好的调查氛围,可以适时地运用“对”“是的”等简单口语认同他们的陈述,使受调查者感受到你在专心聆听他的意见。如此一来,不仅能很好地获取调查信息,同时也能养成专心聆听的习惯,使交流沟通能力不断增强。

3.火眼金睛――细心。

细心其实就是细致观察,仔细聆听,具体包括:调查时要环顾周边环境,做好记录。要善于观察受调查者的衣着打扮、形体相貌、性别、年龄,甚至包括回答时的表情、动作等。另外,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动态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静止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8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2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感知,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调动学生触觉、味觉等多方面感官进行参与。

(二)三大准备,未雨绸缪

1.知识准备。

假设连调查项目的主题、内容、要求都不了解,何谈开展调查活动?做好知识准备就是在开展调查式项目学习教学前,小组做好配置,多角度地提前了解项目内容。比如在“了解冬瓜的生长”调查式项目学习活动中,小组要提前从图书、网络等多个渠道了解关于冬瓜生长的知识。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很好地进行问卷的制订以及问题的预设。如果调查方式是访谈,除了了解被访谈人物的背景外,还要对他所涉及的事迹有所了解。总之,学生对调查项目了解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投入调查,所得信息量也会越多。

2.方案准备。

在调查式项目学习教学中,一旦缺少了方案的准备,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没有条理,更没法正常开展。调查工作既要有阶段性,又要有连贯性,因此在方案准备过程中,应该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周全考虑。

3.组织准备。

每一项目的学习都不是分离、孤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相互配合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建议对每一项调查任务都配置三名左右学生,学生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联系和沟通。设定这样的架构,是为了在陌生环境的调查过程中起到相互配合和协调的作用。不难理解,要想提高小组的调查效率,加快项目任务完成的速度,就应该加强个人、小组和班集体之间的协调工作。健全调查式项目责任制度和检查制度,使整个教学过程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并且贯穿学习全程。

(三)目标引领,组织实施

1.思前想后,精选主题。

调查主题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更多的需要考虑调查主题本身和所需的条件。关于调查主题本身,尽量参考中小学各科教材,如此一来,比较容易确定范围和调节难易度。另外,每一个调查主题都会涉及很多因素,因此,一旦确定调查项目主题,就必须尽快召集小组人员进行讨论,把握主要调查内容,避免在后面的调查中出现“跑题”现象。

2.深入生活,获取材料。

一般来说,学生涉世不深,社交经验比较缺乏。在与陌生人进行交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害羞、胆怯等现象,比较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此时,教师应告诉他们,胆量和技巧都是锻炼出来的,要大胆尝试,超越自己。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对相关学生进行单独培训,尽可能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小组内部要团结协助,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以青少年的热情赢得受调查者的支持与配合,成功获取调查材料。

3.分析信息,有所感悟。

在分析调查信息和资料中,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按调查的目的进行分类,并且使其条理化,尽可能地做到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的总体情况。

在分析信息的时候,要鉴别和比较信息的价值和差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信息的收录。在充分掌握大部分信息资料的情况下,小组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归纳,直到得出全面、科学的分析结果,共同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三、教学实践案例

(一)实践个案

访谈“小嘉宾”

项目背景

新学期,刚升上初三的学生都感到非常紧张和迷茫。教导处主任特意请来成绩优秀的正在读高一的你们,给他们讲初三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但考虑到每个初三学生想知道的内容各有不同,你们必须开展一次以访谈为形式的调查。

项目目标

1.了解访谈的基本流程,完成访谈总结报告。

2.能够通过访谈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透露自己的心声,在访谈中展现交际魅力。

3.从受访者中获得帮助和支持。

项目实施

1.教师给每一小组分配若干个访谈对象,为学生提供访谈对象的基本联系方式和资料。

2.队员明确各自的任务,约定好访谈日期、地点以及行程安排。

3.讨论好访谈要点,拟写访谈提纲。

项目成果

1.小组讨论交流访谈情况,互相补充,同时把每位同学的访谈内容和成果汇集起来,以待进一步讨论。

2.班级讨论,师生共同分享访谈成果。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访谈记录,教师适当为他们进行补充,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教师通过每一小组的访谈成果,引导学生理解这次访谈的意义。

(二)实施方法

1.提纲艺术。

访谈提纲要求完成于正式访谈之前,它是访谈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缺少访谈提纲的设计,就难以顺利完成访谈任务。

科学设计访谈提纲,应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紧扣访谈目的,明确提纲内容。只有充分了解访谈目的,才能把相关的内容纳入到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中去,以便进行有序、有据的提问。这样获得的信息比较系统。第二,预先了解受访者的个人资料,比如经历、性格、爱好等,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三,按类别整理访谈内容,最好能够按由浅到深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需要谨记的是,问题的设计需要环环紧扣,切忌把相关内容切割分散。

2.提问艺术。

有的学生访谈不成功,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会提问。我们如果认真学习提问艺术,将有助于获得良好的访谈效果。

提问主要有两大思路。

第一条思路:开放性提问。指的是提出比较概括、范围较大的问题,对答案限制不严格,给受访者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常用于访谈的开头。但由于过于松散和自由,往往难以深挖信息。

第二条思路:封闭性提问。答案内容有一定限制,提问时给对方一个框架,让对方在可选的几个答案中进行选择。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受访者按照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更容易收获信息。但封闭性提问的使用不宜过多,以免约束受访者的思维。

除了两大思路外,还应该把握基本的提问技巧,如在表述上要求简洁、清楚、明了、准确,并尽可能地满足受访者的要求。另外,适时、适度的追问也十分重要。

项目式学习篇4

设计开放式的项目学习课题是由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征决定的。一个班约有学生50名,可分成6~8项目学习小组,若对全班学生提出针对某一具体对象的测量要求,不但任务比较单一,而且会出现重复研究和结果相似的情况。设计“测量”驱动的开放式项目学习课题,让学生自主提出他们感兴趣的测量对象,以《测量XXX》为课题展开研究,既激发了学生参与项目学习的热情,又锻炼和考查了学生确定研究对象的能力,还使该项目学习的内容丰富起来,使学生在最后的项目学习成果交流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解三角形的方法及其运用,获得更加全面的解三角形知识。

完成这一项目需要涉及如下学科内容:

1.这是一个有关测量的项目学习,需要解三角形工具,项目作品之一是得出测量对象的抽象公式,涉及高中数学学科的有关内容。

2.根据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案的不同,还会涉及物理学科(如速度、加速度、光线的性质等),地理学科(如太阳的位置、经度、纬度等)等其他学科。

3.本项目学习的作品之一是完成一份关于《测量XXX》的项目学习报告,并面向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汇报总结,涉及到语文学科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等相关内容。

4学生在完成项目学习任务过程中要接触到计算机和手机等电子工具,还要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因此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二、项目目标

1.通过不可及物体的有关测量问题,使学生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解三角形的基本工具及其简单的应用。

2.通过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

3.在测量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在完成项目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项目实施计划

本项目预计四周时间完成,学生在每周占用两节课时间进行统一学习和交流,其余项目学习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1.驱动问题:

若你对无法接触到的物体的长度、高度或距离感兴趣,该如何测量它?

[导语]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高、远、长、宽等词来形容物体给我们的印象,如高高的摩天大楼、宽宽的河流、长长的列车、离得很远的两座山峰等。在数学上,用数字精确地刻画出这些物体给我们的空间感觉。就涉及到对相应的长度、高度或距离的测量问题。如果你想知道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在牵引国旗上升的绳子上做一些标记,然后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和同学们一起去爬山,在半山腰的你如何告诉已经在山顶凉亭休息的同学你距离他们有多远呢?类似于这样的情形,请你和你的项目小组成员一起研究:在生活中要解决你所感兴趣但无法接触到的物体的长度、高度或距离的问题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具备哪些基本奈件?

3.评价方案

(1)总体设想: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传统评价与创新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以对学生的项目学习阶段作品为评价主线,一周一评。这样的评价方法能够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项目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3)评价设计:

设计原则:①简:一目了然好参照;②实:切实可行,贴近学习;③易:容易操作,方便评价;④导:具备引导教育作用。

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形式。对项目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学生填写调查表格,教师根据学生的填写内容对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项目作品的评价,采用由教师或者师生根据预先制订好的评分细则对照进行等级评价的形式。最后一周,对学生项目学习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学生将项目学习作品全部完成之后,教师综合分析出每个学生和小组的评价结果,设定一些奖项,召开一个项目学结表彰会。

四、项目实施过程

本项目学习活动预计四周完成,实际六周完成,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学生期中考试停了一周时间,赶上端午节放假停了一周,而学生正好利用这两周时间完善项目学习的相关项目作品和准备一些活动过程的影像素材。其余四周时间里,项目学习活动基本按照预定的项目学习实施计划完成。具体的实施过程见下面的流程图。

五、项目成果

高中数学项目学习成果要体现出数学从实际生活中来又反作用于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课程理念之一。

本项目的主要成果为:学生在驱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完成对研究对象的测量,得出了解决不可及物体的有关度量的测量方案,这一成果在学生的项目作品《项目学习报告》中完整呈现。除此之外,在目标对象测量完成之后,学生进一步挖掘该项目学习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科学应用价值,拓展出每一个项目学习小组针对本组项目学习的自主项目成果。学生的自主项目学习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项目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进行回顾与反思,提炼出项目学习的收获和感悟。

2.对项目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抽象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将项目学习测量的有关数据反馈给现实生活中的社区居民或生产部门,发挥其社会价值;将项目学习成果打包成一个产品,发挥其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六、项目反思

1.项目实施经验。

通过这次项目学习实践,获得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终为始。项目学习并不是给学生一个任务,放手让他们去完成就可以了。无论旧的教学方式还是项目学习,都是在教师熟悉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分析清楚教学重难点以及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关键的基础上,设计出详细的教学实施方案,只不过项目学习的设计范围从原来的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拓展至一周,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由此可见,项目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2)课标引领。初次采用项目学习,教师往往会遇到毫无头绪、不知所措的状况。如何确立一个合适的项目?如何制订项目学习目标?如何创设一个能够引领整个项目学习过程的驱动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课程标准中找到。认真研读课标,从中寻找适合与生活实际联系的部分,倒推拓展成一个可执行的项目任务,是确立项目,制订项目学习目标,设计项目学习驱动问题的捷径。

(3)作品先行。如果一下子爬到山顶比较困难的话,在山腰处设置一个休息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与传统的课堂相比,项目学习的过程要长得多。为了让学生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解决驱动问题的项目学习任务中,我们要围绕驱动问题设计出项目学习过程中里程碑式的阶段性作品,将学生完成项目学习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完成A段性项目作品的过程。与此同时,在项目学习结束时,学生只需将已完成的一个个项目学习作品加以整合,就可以形成整个项目学习的最终作品。项目作品的先行设计,可以使项目学习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能够让学生避免做无用功,每一步都踏在实处,始终走在完成项目任务的道路上。

(4)评价推进。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教师希望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学生也渴望自己的学习被关注,于是,评价就有了双向沟通教师与学生的作用。评价可以作为项目学习活动推进的强大动力。与最后阶段才给出所有学习过程的评价相比,对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每一个阶段的作品,教师给出及时的评价,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①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实施项目的情况,便于针对性地对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

②教师通过评价的积极引导与暗示,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项目学习活动进行调整和监控。

③及时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2.对跨学科、跨课程的思考。

通过实施这个项目,我们对高中数学项目学习的跨学科情况有了初步的体会:

(1)一科为主,其他为辅。高中数学项目学习要以高中数学学科为主进行设计,在完成具有明显数学特征的项目任务过程中,涉及到任何学科的知识,学生都可以请教相应学科的教师或通过图书和网络自主学习。以《测量高空飞行的飞机的高度》为例,这个项目学习的开展以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主。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要开展考察实际生活环境、进行实地测量、组内协同、分工合作、组外交流、展示报告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其中测量本身是物理学科的基本技能。文字、图像、表格的处理为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撰写学习计划、学习报告以及对公式推导讲解,发表自己的感悟与观点等又涉及语文中的写作和语言表达。

(2)从小到大,由易到难。项目任务可大可小,对于初次进行项目学习的教师和学生,要先从小的好做的项目中积累经验,然后再逐渐向更加综合的跨度大的项目学习进行过渡。选择《测量x××》这种在一个月内就能结束的小型项目的优点如下:

①学习任务容易完成,学生更易获得成就感,利于激发学生持续开展项目学习的热情。

②学习周期短,学生易将注意力集中到项目学习中去,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③解决问题时所需资源少,小组成员数量不多,利于锻炼学生协调、分工、合作的团队学习能力。

3.课标之内,课堂之外。

项目式学习篇5

活动设计初衷

起初,四川师范大学的吴长城老师作为联合两地学校做“自组织”学习活动的指导老师,一直在考虑如何找到一个两校师生都感兴趣又可以对话交流的主题,从而搭建起两校联合综合实践教学的桥梁。活动设计的初衷一是能够跨越地域,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孩子们的异地互动,突破地域限制;二是强调在此活动中孩子们能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由他们自己选择主题,并最大程度地实现学习小组“自组织”的学习状态。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校项目老师引导和学生们的自主推选,确定了适合两地学生共同探讨的“大问题”,即活动主题――“交流探讨京蓉两地特色文化之美”(文中简称“家乡美”)。

两校四五年级部分学科(主要包括科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教师自愿加入此项目,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北京和成都两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和特色文化等,以增进学生对彼此家乡的深入了解,增进两地差异文化交流。

活动理念:自组织学习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交流和语言科学学院的苏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教授在印度、柬埔寨、英国等地开展了著名的“墙中洞”教育实验。其研究结论表明:贫穷地区的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同样能够完成计算机、英语、数学等学科内容的学习,而且其学习成绩与有教师讲授的班级几乎没有差异。苏伽特・米特拉教授由此提出“自组织学习环境”(SOLEs)的理论体系,主要囊括自组织学习系统、形成条件、学习动力圈、最小干预教育探究循环圈、信息流五大部分。自M织学习环境理论是在大量实践中形成的,并指导着实践应用。

苏伽特・米特拉教授认为“墙中洞”是一个没有外界干预、结构化的自组织学习系统。这个系统总是显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被称为“涌现”的学习状态,而学习的本质深藏在自组织之中。教育如同自然界的蚂蚁群居、蜜蜂筑巢一样,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学习就是其中“涌现”[1]。

经过更多的研究学习之后我们发现,自组织学习理念关注以下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存在自主自发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需要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建构新的认知;需要借助认知工具和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习;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等。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两校项目组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开展了跨区域、跨学科的“家乡美”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家乡美”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在本次跨区域综合实践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了“自组织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环节:提出“大问题”(活动主题)――形成“学习共同体”团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展示发现总结。下面,我们借助“家乡美”活动设计的三大环节来看其中“自组织学习”理念的具体实践情况。

1. 提出“大问题”,确定京蓉两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探究主题

自组织学习是以孩子们的兴趣和问题为起点,激励孩子们以团队形式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激发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潜能。首先利用线下课堂,学生在两地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推选了适合两地学生共同探讨的“大问题”,即活动主题――“家乡美”。接着,在这个主题范畴内,两地学生先分别梳理介绍自己家乡成都(或北京)主要地方特色文化有哪些。然后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数课论坛” 开展线上交流,针对各自家乡特色文化进行交流、提问、相互答疑等,不断深入讨论学习。

2. 组建项目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共同体”,开展实践学习活动

自组织学习是孩子们自由和自愿开展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迫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让学习自然涌现,自然而然地发生。学生们在线下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了本地特色文化类别之后,就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分话题,并由此形成兴趣相同的“项目学习小组”。如图1所示,孩子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分支方向,以发纸贴的形式构成不同话题为中心的学习小组。

形成不同的分话题“学习小组”后,学生们利用线上学习QQ视频,两地话题类型相同的小组学生先互相认识。比如两地的“旅游景点组”借助视频相互介绍、增进了解,然后“学习共同体”小组成员就开始针对他们选择的某一家乡特色所引发的问题展开线下家庭和社会的调查实践研究。此后,再借助网络上传相关图片、视频等调查资料到“数课平台”相应讨论区,为下一步针对各自家乡的不同文化特点展开线上讨论交流活动作铺垫。

例如,美食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向家长或专业厨师请教,并拍摄特色美食的食材配料和制作过程等,再上传到线上学习论坛为交流做准备。比如北京草桥小学美食组同学除了在论坛上向成都同学详细展示了北京特色小吃“驴打滚”的制作方法和图片之外,还借助视频课向棕北小学师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有关“驴打滚”的有趣历史典故;而棕北小学的学生在论坛以文字、图片方式介绍成都当地名小吃“串串香”之后,也借助视频课向草桥小学师生展示了跟家长合作自制的美味实物“串串香”,并邀请北京的老师和同学们节假日来成都旅游,亲自品尝成都美食。

3. 展示发现,交流分享

经过每周2-3课时,历时近三个月的线上线下教学以及综合实践互动交流之后,两地学生对于各自不同的“家乡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了达到更全面系统的认识,活动最后阶段又开展了以下活动。

(1)通过线下课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爱好自发组成“绘画组”“诗歌组”等不同特色的展示小组,用画思维导图、手抄报、创作美术、诗歌和说唱等多种方式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表达对家乡特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2)通过线上论坛交流课和视频课,两地教师再引导学生把学习成果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上传到论坛交流区,开展跨区域学习成果交流和汇报分享。

(3)针对整个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总结,以便查漏补缺,为以后的学习指引方向。两地项目教师一起设计了总结反思课的内容,比如为学生搭建了几个支架性的反思问题: ①通过这次跨区域综合实践学习活动,你对自己家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线上学习活动,弥补了我们传统课堂学习的哪些不足? ③在整个学习交流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提示:比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技能、合作、交流等方面)

附表说明在整个活动中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交替融合和相辅相成(见上表)。

活动实施后的总结反思

整个活动教学过程中,我们两地项目教师针对施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也在不断地反思并改进教学。

首先,“自组织学习”理念有别于传统教学理念,对于该理念,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不断学习领悟理解并实践改进的过程。“学习是个体头脑内的认知加工活动,但这还不够,学习还是一个自组织的社会性建构活动。学习的社会性与科学家研究工作的社会性一样,也是在学习共同体的信息分享、协作、对话和社会文化的情境脉络中建构,是一个自组织特征相当鲜明的过程。”[2]在“自组织”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要让孩子们在自己营造的环境下学习,能够有更多自发形成团队、主动学习行为。由此在两地“家乡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是尽量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和一定程度的组织者,尽量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线上教学活动初期我们发现孩子们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缺乏信息采集、辨别和引用加工信息能力,比如在网络搜索过程中,有些学生像信息搬运工一样,从网站上找到相应的信息复制,然后直接粘贴在“数课平台”的帖子里,不会主动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还有的学生引用网络上的权威信息时不知道标明出处,等等。因此,利用线上线下的评价教学,我们不断引导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信息的采集辨别和加工处理等。这些是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中必备的素养。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并非一日之功,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长期浸润的过程。但愿这次跨区域、多学科融合的“家乡美”综合实践交流活动带给两地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收获和能力提升,还有对各自家乡、对祖国更深厚的热爱。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棕北小学)

参考文献

项目式学习篇6

关键词:英特尔?求知计划;学习模式;思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5-0011-02

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协举办的“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培训,经过5天繁忙而紧张的培训,感觉到“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不仅是教学员学习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提供“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交流分享”的学习模式。在整个培训中,培训内容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难度并不大,对初学计算机的人来说,也基本上都是基础的。然而在学习模式和方法的指导上,教材都做了精细的设计,表明教材编者不是仅仅向学员传授计算机应用技术,而是要引导学员掌握学习方法,力图形成特有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引领模式从长远意义上讲,比知识技能更让学员终身受益。

一、“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思辩能力及合作能力

在培训中笔者意识到培训的目的是要学员在学会技能的同时获得技术素养,即通讯交流、解决问题、收集、组织和分享信息的技术和能力。“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的学生用书开篇指出:“要在21世纪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做事的正确方法。本书中所有的活动和项目要求你们以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和交流分享四个阶段去完成。”[1]这段话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学习各个技能项目的方法,并对各个阶段的操作方式做了详尽的说明,进而为学员提供了科学的学习模式。在培训期间笔者采用这一学习模式不仅有效地掌握了各个学习项目所涵盖的技能,还逐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做事习惯,相对于本计划所包含的学习内容,这一成果更有利于自身终身学习。

二、教师在项目中的学习引领作用

在《英特尔?教育计划 技能手册》中,对技能学习任务的讲述非常清晰、有条理,而且还提供了电子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想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自身的基础稍好一些就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然而,教材还是提供了一本教师用书。书中从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分析、教师角色、学习理论和基于项目的教学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指导,强调在教师的配合下,由一组学生共同工作、研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实现项目教学的如下五项目标。

(1)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计划、实施、检查和分享成果的过程中。

(3)启发学生通过解释、预测、检视、访谈以及其他方式进行思辩。

(4)积极主动,具有主见,增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主人翁态度。

(5)指导学生采用恰当、有意义的方式与人、事物及情景展开互动。

根据目标要求,在“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去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管理学生,指导学生完成每一个项目,并在项目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计划在培训中的学习引领作用

“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采用的是基于项目的教学法,每个项目中都包含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交流分享这四个环节。在传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制定计划这一环节,学习活动带有程度不同的随意性,学习效果往往难以实现最大化。

《英特尔?求知计划 教师用书》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其中的《英特尔?求知计划 技术与社区》中,开篇即对计划制定程序和内容给予详尽的说明,同时,在技能学习任务的编排上,也遵循着由简到繁的原则。由于最初的技能项目只是认识计算机、图画概述等简单的学习任务,计划制定的难度也相对较小,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念,而且学习计划可以随着任务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适时的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这一人性化的设计对学生逐步学会设计学习计划,进而减少学习的随意性很有帮助,体现了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教会我们,计划应该可以更灵活、更简单些,一张图、几句片语只要能抓住接下来工作的中心思想即可。学生在涂涂画画和逐渐积累中慢慢养成写计划的习惯,很快不用提醒学生就会写计划,于是工作效率提高了。当学生逐渐学会写计划,他们慢慢开始展开自己的手脚,开始懂得如何达到一个个目标,同时,学生在合作中也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成功喜悦,他们会用各自的长处吸引其他小组为其投票,“经营”起自己的事业来。

四、强调思辩的学习引领模式

“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提出的思辩能力(即批判性思维)是其核心学习目标。批判性思维是智力的历练过程,积极巧妙地进行定义、应用、分析、综合等过程,或者评价从观察、体验、反思、推理交流中得到的信息,然后作为信息和行动的指导。注意对学生思辩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要有一套推动并产生技巧的信息与信念;二是以心智努力为基础的运用技巧指导行为的习惯。

布卢姆的思维技能分类图[2]将思维分为六种不同的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知识、理解是处于低阶思维技能,是最普遍的思维技能,指的是对具体事实的记忆和把握知识材料的属性。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则属于高阶思维技能,它随着水平的依次递增逐渐变得更为复杂而且运用的机会也更少。它们强调的是用信息和规则去解决问题或理解事物的本质,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因果关系和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从而创建新的关系和因果预测,并根据标准评价或选择其他办法。在以往的课堂上,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是否知道了、了解了,这只是停留在低阶思维的层面上,很少注重学生高阶思维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知识和理解层面,更要设计一些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注重对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培养。这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习所必需的智力活动技能。

总之,“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尝试的过程充满了创造性、新鲜感和成就感,并使我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项目式学习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3-0078-03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只是采用授课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不仅是被动的,而且是狭窄的,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学生只能专注于课本的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方法,以应对各种考试。这就导致学生不仅知识范围窄,而且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更谈不上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现代高职教育将理论课与实训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和实践。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完成全过程,以获得职业能力。所谓项目教学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理论技能,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富有个性的能动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指导性的。然而我们在实际的项目教学过程中,由于新生学习方式依然停留在中学的传统学习模式,直接影响了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刚踏进大学门槛的新生而言。面临着尽快转变学习方式的问题。

一、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异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而课堂中的核心是教师,学生依照教师构建的教学过程,间接获得知识。师生关系常处于“授课――接受”的状态,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以及个性没有得到发挥。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通常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从职业实际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在教学中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以项目的形式构成,学习的过程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完成每个项目来完成工作任务。

二、项目教学法中学生的定位

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培养,它既要求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者商业经营活动,能独立进行操作,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也要求学生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而且还学会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项目教学法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复述”和“再现”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它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对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更多地是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需求在项目的学习中获得职业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改变新生的学习观念,由过去的“学会”变为“会学”。

三、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理念

新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对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项目的概念从未有过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因此要建立好的学习方式,首先通过学生对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一个实际工作的完成过程,让学生知道这是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的教学,对知识的积累以及技能的掌握是要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来获得。

1.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工作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让学生到真实环境中体验或者参与工作。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职业技能的学习必须在工作中完成。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因其操作性、实用性强而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呢?我们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一个问题:“如果有客户想购买计算机,而你是计算机的销售人员,商家如何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呢?”要求学生直接到当地的电子科技广场里了解信息,并要求学生将自己作为一个计算机销售人员,面对一个需要购买计算机的客户,实践如何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配置计算机,并将计算机的性能及配置信息对客户解释,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为客户将配置好的计算机组装好,并能正常使用,当计算机出现问题时,思考如何解决。这种在真实环境中的学习,就是让刚入校的学生摒弃原来只是“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法,在工作中学习,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建立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思维方式,并且学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以工作过程的体验完善项目教学的内容

基于职业工作岗位的任务,可以用项目的形式构建教学内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分别由以下几个项目构成:计算机的安装、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的安装、计算机数据的备份、计算机系统的优化、Windows XP注册表与组策略的应用、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每个项目都有一个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完成项目的实训。由于学生已经在实际工作中了解了这项工作的内容,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对每个项目的构建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确定这个项目需要实现哪些功能;确定要把这个项目分解成哪些任务,以及每个任务要涵盖哪些知识点和技能。完善项目教学的内容过程。就是使学生自己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的课程项目逐步完善,使学生角色逐渐由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发生转变,并且从思维方式上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理念思路。

三、在项目教学法中转变学习方式

要尽快转变学生被动、墨守成规的学习方式,就要在项目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来实现。

1.学会分析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

分析是工作以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决定一项工作所应包含的工作项目以及从事此项工作的必备知识、技术和能力。工作任务分析使学习和训练有明确的目的;并为职业生涯计划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我们提出一个工作任务:“如果你现在是计算机销售人员,客户是一个动漫设计人员,如何根据客户的需求配置一台适合动漫设计需求的计算机,并安装好计算机?后期的维护怎样进行呢?”

完成这份工作要有一个主体的工作过程思路:前期为客户购置计算机配件并安装计算机的硬件及软件,并进行计算机数据的备份。后期为客户进行服务的工作包括计算机系统的优化、Windows XP注册表与组策略的应用、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在明确工作过程后,学生根据客户需求,确定适合动漫设计的计算机的基本配置后,为客户组装计算机硬件,并安装相应的动漫设计软件,同时对常用的数据进行备份;后期在为客户服务方面,做好计算机的优化和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处理。对于工作任务的分析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正确的工作过程。并明确完成任务的每一个过程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结构。

2.采用“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完成工作任务

人的能动性根源在于人的动机,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就是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将学习变成自己的事。学生要自我选择和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了以及要“通过学习掌握什么”。

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学生发生的变化。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处理项目对于刚接触这个任务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为它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软硬件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才能完成。可能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即使这样,在这个项目实训中,教师仍然没有提出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引导学生针对故障自己分析,然后自己解决。实训过程是一个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的过程,因为同样故障的出现可能会由多种不同的因素导致,这迫使学生不仅要运用学过的知识,了解知识点之间联系,还要主动地利用各种途径去学习新的知识以解决故障。

随着项目实训的进行,学生渐渐意识到课程内容并不是空洞无物的,学习自觉性也渐渐提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兴趣盎然。教师的放手给了学生必要的个人空间,也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可以说自主学习不仅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3.在“体验、质疑、反思、探究”中完成工作任务

以专题、问题或项目作为载体的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这种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说教灌输、依照书本按部就班的书本知识的传授,它将课程实践生活化,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

以注册表的使用为例,当我们操作系统的注册表出现故障时,会出现各种故障现象。如何进行修复呢?有的学生提出重新安装操作系统,但是需要的时间较长,有的学生提出在Windows XP下用备份文件还原。也有的学生提出用Windows XP的“系统还原”功能还原。学生将上述方法逐一尝试,果然解决了故障。但是如果没有备份文件或“系统还原”如果没有设定还原时间,仍然无法完成。此时我们建议学生进一步查找是否还有别的解决方法。有了前面解决问题的信心,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到还有“使用上次正常启动的注册表配置”、“使用安全模式恢复注册表”、“使用故障恢复控制台修复损坏后的Windows XP注册表”几种方法。比较几种故障解决的操作过程,建议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各种故障现象的原因是注册表?反复操作过程,针对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现象探进行究。

(接上页)

由于课程的学习是置于一个具有诱惑力的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这个环境使学生以市场为平台学习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发现各种问题,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是指导性的,而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教师引导大家就问题进行争辩、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了问题,再由学生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途径,建议学生进一步尝试解决。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次对旧思维方式的更新,这样就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走出误区,澄清认识。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在“体验、质疑、反思、探究”中完成工作任务,得到实际的体验与感悟,自然而然地化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

四、结束语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必须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形成多种的学习方式。摒弃了中学时代的课堂“填鸭式“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了质疑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讨论、探究,直至把问题解决。正是这种要求学生经历与实际工作相似的过程。使他们都会接触到工作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难题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既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又掌握了有关知识与技能。而克服苦难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使他们为今后的发展储备强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培培.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应用研究性学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9):93-94.

项目式学习篇8

基于以上背景,经过多次专家论证会以及研讨会,学校于2011年开设了项目式学习实验班,旨在通过“做项目”的学习方式培养优秀的科学技术预备人才,并明确提出了该班的培养目标,即“力争经过三年,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科学技术领域预备人才”。

构建课程方案 促进学生发展

项目式学习实验班的课程方案以我校“6+1+1”课程体系为基础,特别设置了项目课程、阅读与写作课程、讲座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具体内容如表所示。(见右表)

由此看出,课程设置既保证了学生全面完成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推进课程实施 探索人才培养

1.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指学生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以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为重点学习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习得方法,完成一件项目作品。

项目课程包括项目学习课程和项目研究课程,前者是指在国家课程中的科学和人文与社会领域,以必修内容为基础,整合学科内容,加入“项目学习”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技术领域完全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计算机组网DIY、多媒体作品制作、简单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开发、新浪微博高级应用等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项目研究课程包括项目研究基础课程和项目研究实践课程。

项目研究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项目研究概论、项目研究方法和项目研究实例,以及项目研究所需要的实验技术和基本理论,目的是引导学生走进项目研究,为进入项目铺设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意志力。

项目研究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执着精神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设有工程与技术方向、物质与材料方向、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方向、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方向、地球科学与技术方向五个方向,分为实践课程(Ι)和实践课程(Π),实践课程(Ι)引导学生根据基础和兴趣体验项目研究过程;实践课程(Π)注重综合性、跨学科、有深度,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科研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实践课程中的每个方向都设有不同数量的项目,每一学段之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调换项目方向。目前课程组已开发并实施了4个方向的13个项目,工程与技术方向:“自行车速度表设计”、“设计制作减震和力承重装置”、“飞针穿鸡蛋”;物质与材料方向:“金属保护”、“神奇变色杯”、“空气质量监测”、“保水材料制备”;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方向:“筛选高效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DNA提取分离鉴定扩增”、“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忧与患”;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方向:“综合技能项目”、“仿生蝎子的设计”、“虚拟创意设计”。

在项目筹划阶段,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自主筹备计划,安排时间和内容,甚至每一个实验细节,培养了学生的规划能力;在实施阶段,小组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在评审阶段,学生不仅需要重新审视本组项目的实施过程,同时也要借鉴其他小组在该项目中的表现,一方面使得学生的思考更深入,另一方面使同伴学习由于共同项目不同方案而变得实质有效。

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不同的是,在项目课程实施中授课教师从个体变为团队,备课内容不仅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安排,还包括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小组实践、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活动”等教与学方式的有机结合,保障了课程的实效性。

2.其他特色课程

一个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不仅应该具有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也应该具有严谨、执著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在其他特色课程的构建中,学校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内驱力,注重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以致用。

阅读与写作课程采用与项目研究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在项目研究中阅读和使用中英文文献以及书写项目报告的能力。讲座课程采取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方式,以期实现学生的自我引导,拓宽视野。如物理老教师聂影梅引发学生们思考“什么是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与瑞典诺贝尔博物馆负责人的交流中学生体会“创新之光”的魅力,与IBM工程师的互动中学生仿佛看到未来的自己……社会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将项目与实践相结合,感受学以致用、科技创新的魅力,如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北极等都有学生项目研究的足迹;同时,“带学生走进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也是社会实践课程的主题,走进天安门国旗中队、延庆香营学校、酒泉东风中学……学生通过与不同环境的同龄人亲密接触,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理想和信念。

项目式学习篇9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常常是在一种真实的或是虚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者通过在情境中亲身感受,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情境中的事物,受到多感官的、强烈的刺激,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体验1。促进学生的参与式体验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体验式教育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 体验式学习的目的提供给学生与主要任务相关的挑战。Kristian( 2005) 提出了一个体验性学习模型。该体验式学习模型由一个构思回路(Ideation loop)、体验回路(Experience loop)和挑战池(Challenge bank) 组成。基于教学目标的挑战( 问题) 是整个模型的中心。根据Kristian的设计思路,将这次的诚信教育课分为以下部分。

一、模型活动环境设计

体验式学习的目的性意味这首先必须确定以下两点:一是学生认为自己需要的东西,二是教师认为学生需要的东西。因为学生的体验既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既是自身的又是人际间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设计环境包括设定角色扮演以及情景模拟的一些相关因素。社会心理学揭示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现象:扮演角色通常会使人们内化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使行动就变成自己的信念。而好的表现方式能让游戏者投入游戏角色的扮演,在角色扮演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比如从角色体验中来进行反思性观察,从而获得认知图式的构建。

而通过情景的模拟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教学的主题需要,情景的模拟是指游戏中元素共同构成的主题、文字叙述、视觉意象等或是它们的综合体。故事情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游戏的复杂性和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这次的课上首先对学生说明即将进行的诚信博弈的项目,然后学生分成A、B组或者根据具体的人数分成若干组,假设每一个小组是一个行业的若干个公司或一个大公司里的若干个部门,然后每一个小组选出部门经理人以及秘书,每组发给红黑牌各一张。在确认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后,开始讲解规则,规则如下:

1、每组在经过小组内部讨论、投票之后向对方出牌,出牌只能是红黑两色。

由经理组织投票,统计出多少人赞成出红牌、多少人赞成出黑牌,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报告教师自己小组的投票的结果;

2、小组中,只要有一人弃权,则该次投票无效,投票的有效性由经理进行否定或确认;

3、得分规则如下:

如果双方都出黑牌,各得正3分

如果有一方为红牌,另一方为黑牌,则出黑牌方得负5分,出红牌方得正5分

如果双方都出红牌,各得负3分

4、游戏一定要进行N轮投票,其中第N-5轮得分×2,第N-2轮得分×3,最后的胜负规则是:累计正分最高者获胜。

二、项目活动体验及教育导向

在活动体验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是气氛的制造者,同时是体验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始终需要将学生的活动体验引导与自己的教学目标相契合。

一个体验式活动往往是很多有趣的选择的集合,如果活动失去控制以至于失去平衡,这就会减少这些选择而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一个理想的体验式活动应该经过一系列的选择,最后以胜利或其它完成的条件结束,例如在活动前可以宣布得分最高的团队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可以拥有至高的权力做一个决定或一件事,而得分最低的团队也将要接受惩罚,破产或体罚。这样,在开始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激发起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意识,同时为了达到最后的教育目的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宣布宣布整体得分低于0分时,大家都要接受惩罚,从而控制教学的走向。

当在项目活动中学生有卓著和不寻常的表现时,如果这些表现能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联系起来,那会更能激发人对事件的反思。同学们在活动中会注意到,人们之所以会出现互不诚信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双方做的是“一锤子买卖”,即这种博弈只进行一次,反过来,如果这种博弈是重复、连续进行的,即A与B约定的是长期合作关系,那么无论是A还是B都不会为了占一次便宜而牺牲掉继续合作、长期获利的机会,双方都会选择诚信与合作。由此可以让学生明白,要想使诚信成为博弈者的主动选择,关键是要把一次性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

结论:从结合实际生活而言,依据体验式学习原理的项目设计很适合应用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同时,由于每一个人都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人

[1] [2] 

项目式学习篇10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依托项目的学习模式;MTI口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2)09-0077-0004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論和学习理論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何克抗,1998:19-26),由理論基础、目标倾向、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效果评价五个要素构成(钟志贤,2007)。传统的口笔译教学中,教师或通过对某种翻译理論或技巧的传授,借助例证阐释、课外练习等方法促进学习者应用翻译知识,表现为理論——演绎型;教师或强调翻译实践,比照参考译文评价学习者的译品,形成对翻译过程的判断,促进学习者归纳翻译知识,即实践——归纳型(Dam-Jensen&Heine,2009)。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未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效果评价中未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总结性评价为主,难以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李瑞林、贺莺,2011)。

众多教学研究者意识到传统教学的局限,在不同翻译认知观基础上,口笔译教学的新模式探讨成为研究热点,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王宇,2003),信息化教学模式(杨柳,2005),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蔡小红,2008),认知教学理論视阈下的网络口译教学模式(朱建新,2009)等。这些模式研究主张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习过程为导向,注重教学程序的设计和环境要素的配置,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但以上研究大多关注的是本科口笔译教学模式,其中又以笔译教学模式为主,本文研究拟探讨如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借鉴依托项目学习模式的核心概念,依据教学模式的五个维度建立翻译硕士专业(即MTI)口译教学的新模式。

1.生态翻译理論基本原理及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这一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的理論作为新兴的翻译研究范式正在蓬勃发展,发扬光大,引起了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兴趣。生态翻译学理論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論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論基础,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读(胡庚申,2008)。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放入“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审视,探索和建构了翻译研究的生态学理論新途径(刘云虹、许钧2004:40-43),其基本原理包括:①翻译涉及各因素之间的有序关联、多维转换和整体互动,以“译者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突出了译者的地位和能动性,并运用“译者生存”的法则制约“译者中心論”;②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③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有“事前预防”和“事后追惩”的制约作用;④翻译是一种跨学科的“关联互动”,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为基石,能对翻译各相关学科进行跨科际综观整合(胡庚申,2004,2008;李亚舒、黄忠廉2005:95)。生态翻译学这一基于中国“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翻译理論是一种思维创新(蒋骁华,2011)。这种生态视角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为解释和研究翻译现象带来了全新的方法和理念(刘爱华,2010:75)。

生态翻译学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其研究焦点和理論视角主要包括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以及事后追惩(胡庚申,2011)。本文拟从其中的四个视角,即“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以及“事后追惩”角度探讨生态翻译学理論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理論认为“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依据生态翻译学以上四个视角,口译生态环境应包括源语环境和译入语环境,涉及口译的源语方、译语方、口译活动的级别、内容、目的、口译现场环境等。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须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和主导作用,通过接收源语信息、结合对源语语言、文化、语境等多元信息的认知,在脱离源语外壳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译语。同时译员须承担口译生态环境平衡的作用,适应口译生态环境,并以生态环境要素之一的身份实施对口译活动过程的选择,调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口译生态环境,以期实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口译活动。此外,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适应/选择活动须在译事后接受来自生态环境的源语发言人、委托方及听众等众要素的评判与仲裁,在以上基础上方能建构和谐统一的口译生态环境。

2.依托项目的MTI口译学习模式研究

2.1理論基础

依托项目的学习模式(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PBLI)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学习者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完成的项目,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社会、数字和物质资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Beekett,2006:55-70)。在依托项目学习的框架内,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规划并监控项目过程、项目进展和结果,学习和运用完成项目所需的语言结构、词汇或技能,准备好并呈现最终结果(Legutke&Thomas,1991)。

依托项目的学习是20世纪西方体验式学习、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論和实践的重要部分。John Dewey和他的体验式学习理論对PBL最具影响,他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体验的产物。教师的职责为引导,指导和评估这些学习体验(Dewey,1915)。Blumenfeld(1991)进一步发展了体验式学习理論并研究分析其对PBLI的影响,他认为PBLI将体验式学习理論的原则融入到语言和文化教学与学习,能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过程实现对经验的重建。依托项目的学习模式的教育教学价值不在于其所产生的最终成果,而在于引向最终成果形成的过程,其主要特征可归结为以下10种:①学习并运用真实语言材料;②强调以学习者(小组)为中心的体验,弱化教师统领的学习;③过程和结构取向,既注重学习过程又注重最后的学习产出;④产生一个实实在在的最终成果;⑤一定的时间跨度内的课内外系列活动;⑥强调技能整合、学习者学习和运用多种技能;⑦鼓励学习者自主,学习者对项目构想、实施和展示各环节负责;⑧教师承担新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项目的管理者和顾问;⑨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学科内容学习和能力打造完全融合;⑩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及产出(张文忠,2010)。

2.2目标倾向

依托项目的MTI口译学习模式的目标为培养MTI口译方向学生的口译技能自动化、译员能力,以及学生的译者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本文在综合李瑞林、贺莺(2011)、刘和平(2011)、古琦慧(2009)对口笔译理論的論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将目标具体定位为如下:

(1)了解职业口译市场的领域、特点和进入口译市场的规则,学会如何了解客户信息与需求,培养与专家或译文需求单位/个人的沟通和交际能力。

(2)具备译员的基本素质,培养口译的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3)培养具备二语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百科知识和工作语言能力。

(4)采用文献检索、专业咨询等方式,掌握查找资料的优化手段,检验材料源的可信度,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

(5)培养对源语理解阶段的阐述分析、适应/选择和记忆;合理地解构、表达源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同时进行译语选择和言语生成的过程。

(6)培养具公众演讲能力,适应口译现场的氛围并能排解压力,提高口译质量。

(7)针对不同主题域,建构术语集、句模集。根据口译的特殊要求,建立口译学习的语料库,通过语料收集、语料整理、语料标注、技术处理各环节,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8)熟悉并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相关电子工具、互联网资源。

(9)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口译的学习操练和真实的口译会议任务完成,并能反思自我口译过程,客观评价他人的口译过程及结果。

(10)掌握一般口译项目的设计、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

2.3实现条件

基于口译学习的特点,本文拟从关涉口译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角度,构建支撑依托项目的口译学习模式的多维空间。

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环境、专业支持和技术支撑。社会环境指MTI口译项目中可能涉及的社会空间,包括口译市场,客户需求等,从而为实战性的口译项目学习创造外在的实践条件。专业支持主要来自于指导教师,同时涉及口译项目相关人员,包括项目委托人、口译发言人及相关专家等。技术支撑指完成口译项目学习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源上的支持,包括词典、百科全书、搜索引擎、网络资源,以及教学中涉及的口译数据库、口译学习网站、交互性口译学习系统及口译项目所需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室、录音设备、语音室、同传间等。

内部条件则主要涉及学习者本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身体心理因素,或称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双语转换能力、相关百科知识能力和口译技能。非智力因素可涵盖学习者的反应能力、跨文化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意识、协作意识、自我评估和对他人评估能力、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等。

2.4操作程序

本文研究将分别从培养MTI学生为实现口译技能自动化的模拟训练项目及口译实战性项目角度阐述该模式的操作程序。

2.4.1口译模拟训练项目

以某一理論主题的学习为例,即口译语篇的不同类别,叙述类、論述类、描述类、祝辞等呈现不同的讲话特点,本文将从项目安排、译前准备、模拟口译上会、过程反思和译后拓展五个阶段开展口译技能自动化训练模拟项目。

项目安排: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查找资料总结概括叙述类、論述类、描述类和祝辞类不同讲话的语篇特点;各项目小组将组织主题讲座,通过理論論述和实例展现使学生对口译语篇的不同特点有了直观和深入的认识;项目小组还需准备相应材料,安排其他小组进行相关语篇的口译练习,并组织口译后的小组讨論,组织同学进行自我反思评估及对他人的评估,最后完成相应的项目实践报告。教师需提前对模拟训练项目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严格的定义和描述。

译前准备:项目小组进行资料查询,准备主题讲座,挑选相应类别的口译材料供其他同学练习,提供口译文章的主题,并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讨論和评估。其他同学学习并掌握该特定语篇特点,针对所提供的文章主题进行相应的术语和词汇准备。

模拟口译上会:项目小组扮演发言人角色,或通过对真实口译现场录像的控制,掌控口译节奏;教师将口译过程进行录音。

过程反思:同学回顾口译过程,通过有声思维(Think-a-loud)方式反思自己在口译过程中的表现,反思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原则在自己口译过程的应用。

译后拓展:项目小组撰写口译项目实践报告。主要包括对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原则和“事后追惩”原则在同学口译过程中的使用特点、接受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其他同学对该语篇特点掌握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项目小组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收获,涉及资料收集、主题讲座、口译材料选择、口译活动组织、过程反思组织和总结等。教师需对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学生的过程表现和译后实践报告也为教师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化语料,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依托项目的MTI口译学习模式教学和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和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2.4.2口译实战项目

从教学角度看,口译模拟训练项目与口译实战项目有一定的区别。前者主要根据教学进度和要求确定训练目标和内容;而后者则需要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和市场需求,将课堂和真实项目结合起来,从课堂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并促进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要处理学生——教师、学生——客户、学生——现场听众、学生——资源(人和物)直接的关系。本文所探讨的口译实证项目将结合社会环境、课堂环境和网络环境,实施项目安排、译前准备、口译上会、过程反思和译后拓展五个阶段的任务。

项目安排:项目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接受口译任务,签订(模拟)合同,分配口译任务,了解任务要求和质量控制标准、明确工作流程、准备好所需的资源。

译前准备:项目小组组织主题讲座或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项目背景,创建术语库。项目小组成员互相检验对相关主题知识和词汇结构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模拟会议场景进行该主题训练,使小组成员适应现场的压力和气氛,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同时为口译会后的项目完成情况评估设计相应问题或问卷,主要涉及对口译质量的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口译上会:项目小组成员依据译前任务分配,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口译上会任务。整个口译过程应予以录像供会后评估。

过程反思:项目小组成员须通过译后回忆和现场录像,以有声思维方式反思整个口译过程,回顾“适应/选择”原则在整个口译过程中的运用,从听辨、笔记、脱离语言外壳的释意到表达阶段,经历了哪些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过程,是否实现了适应和选择的高度整合,对自己的口译过程中哪些适应/选择性问题能当场意识到并加以改正,能意识到哪些不足但因时间或能力而无力改变。同时,译员遵循“事后追惩”原则,接受来自口译现场的听众、组织者、项目小组成员和指导教师的评判和追惩。项目小组成员根据提前设计好的问题或问卷,须对口译现场听众和组织者进行调查和访谈,并以此作为对项目完成情况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现场调查结果、项目小组成员的互评、以及通过指导教师在分数上的评价,实现对口译过程的“事后追惩”。

译后拓展:实战口译项目实践报告部分除囊括模拟训练项目的报告内容,应更多关注在市场环境下的实战口译项目的特殊之处,如何通过实战的口译体验,从项目组织者、现场听众和相关行业专家的反馈和指导中,获得更多对口译过程“适应/选择”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如何在市场环境下的“事后追惩”原则下,真正获得口译能力的提高,为日后进入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2.5效果评价

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效果评价体系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模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加强针对性学习训练、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依据。钟志贤(2007)提出效果评价应体现多向度、嵌入式、重过程、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的特点。就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依托项目的口译学习模式而言,评价主体为该学习模式下全体成员,包括项目小组成员、指导教师、项目组织者、现场听众和相关行业专家;评价重点为口译训练项目和实战项目的实施过程,评价是嵌入式的、连续性的,贯穿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评价的内容是项目小组的集体表现和项目成员的个人表现,特别是口译过程中“适应/选择”原则的运用情况;评价方式坚持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估、自我评估与同学互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工具包括评估报告、绩效评价量表、问卷调查、相关数据分析及访谈。

评估报告首先来自同学小组和个人,即项目操作程序中译后拓展部分的实践报告,报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口译过程“适应/选择”原则的运用、小组成员协作情况、“事后追惩”原则的体现及项目完成后的学习成果;绩效评价量表从不同角度评价同学的表现,包括教师对项目小组绩效评价表、小组成员互评表、学生译者自评表、项目组织者对项目实施情况评价表及现场听众对项目小组成员的评价表,多方面多角度通过量化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表现,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此外教师可根据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观察、学生的实践报告及绩效量表的结果,设计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一方面对某些共性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另一方面可对教学效果获得反馈性的意见,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组织部分同学进行访谈,完成教师对该教学模式的评估报告。通过以上各种评估工具的配合使用,能使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依托项目的口译学习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中心地位、培养学生的口译素养和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实现口译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