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05:41:16

书画艺术论文

书画艺术论文篇1

这种儿童心态说的不是幼稚,而是突出艺术创作时的心无旁骛,忘怀放达。无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乃至写作等,大凡艺术创作领域甚至其他学科专业都应有这种“童心”,这是一种单纯,一种无瑕,一种情随事迁、入景入情的创作心态。在我看来这种“童心”时而虚静,时而炽情。在进行不同类型的创作时,表现为不同的心理状态。书圣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提出:“天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家。”王羲之此言,正是表达一种虚静的创作心态。在书画艺术中,在创作山水工笔、小楷隶篆时多为虚静之态。如在书法创作中静品字意,绝虑凝神,心无旁骛,若有一颗童心般干净。剔去杂念,通过贴与碑的结合识得相互启迪的灵犀和联袂的彩翼,这就达到了虚静若孩童,交心达心开的意境。所以要入“jing”,这个“jing”,首先是“干净之净”,以一颗童心去杂念。其次,是“宁静之静”,凝神而绝躁;之后是“悟境之境”,此性灵而达心。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专在神应,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脏,澡志精神。”当今的时代,不同于古人之所在,物质世界的丰富,让人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各种各样的虚假,各种各样的浮华。名利的诱惑使得很多人对艺术创作失去了耐心,而是急功近利。但是从事艺术工作,是要坐得住冷板凳的。比如书法,要不是用数十年的功力去研习古人经典碑帖,怎能日后信笔铺毫。所以搞艺术的,正是需要一颗天真而纯洁的心,远离世间的浮华,功利。但也不可闭门造车,用一颗简单干净的眼和心去观察这个世界,潜心踏实地钻研练习,用此上文所言之三个“jing”,去探求一个干净、安静、充满意境的艺术世界。

2“童心创作观”是自由无羁绊,放达而多感

另一种童心创作心态则表现为炽情心态。因孩童易动,而此动则不拘约束,往往都是动达自然,自由无羁。喜怒、窘迫、忧伤、愉快、思索、无聊、不平,甚至哭闹、嬉笑……诸无常而于一身。往往,书画家的炽情心态却极类于此,即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意犹未尽的心态。在书画领域中,尤其体现在行书、草书、魏碑、泼墨和大写意时常常而狂发。唐人怀素在《自亲又贴》中就有:“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就是如此,不吐不快,所以要一吐为快,更是要一挥而就。当代书法家李孝椿曾常说:“每每草书创作时,仿佛口饮陈酿,心醉沉迷,几乎忘怀之尔我。在笔线问游走,在点画之中寄插跳荡,酣畅淋漓,快而绝世!”这一时刻,书家画家好似一个不谙世事的稚子孩童,忘怀身边之任何,只注于挥洒自己的意气。笔者常常静静观察多位书家、画家创作时的状态,每于草书、泼墨、大写意时果然非于常态,神采远离,眉眼之光剔透非常,若迷醉、若脱于俗世,只于书画相融,仿佛酒醉而迷神,又似太白舞剑而豪情放溢。我常希望能有此感,然技艺不精,勿谈炽情了。上文中,笔者谈到了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童心之观意义所在。但儿童的情绪是多变的,而艺术家作为人,当然也有七情六欲,各种情绪。艺术家的作品,正是来源于这些情绪的表达,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再如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忧郁,书《书赞》则意境瑰奇,《黄庭经》则怡释虚无,《太师箴》又纵横广阔。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趋,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兴,言哀已叹。创作内容对书写情绪有着一点影响作用,真要完成一幅真正的书画作品,“情感事迁”很是重要。

3“童心创作观”是多彩而富有创造力

中国文化流传至今,中国艺术繁衍千年而生生不息,不断地创新,不断在继承中发展是不可缺少。中国艺术史上很多留名千载的古人大家,不论是经历几何,往往内心深处就是单纯的“孩子”。竹林七贤也好,扬州八怪也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狂傲不羁仗剑行天下的李太白,都有着一颗干净单纯的心。离我们最近的齐白石先生,他一生作画不计其数,而他的作品很多都是来源于他的所思所想。这位被称为老顽童的大画家,在1930年左右,也就是老人早过了花甲之年的时候画过一张人物画。一位白胡子、白眉毛的老者盘腿而坐,右手二指指向右侧,而眼睛却看向左方,神情好似有些不屑,却还略带一些笑意和顽皮。更觉得是老人的提款:“人骂我,我也骂人”。一见这几字,再配上如此画面,直叹妙绝。这一提款和画面在质朴的同事,不失文化的和经典的意义,可谓是返璞归真,复得返自然之意。而画出如此作品,离不开老人自己童年的故事,也正是有了这通天达地的童稚、无拘无束的童心,让他有着多彩的想象力,无限的创造力,这些都出现在他的一笔一画之间。北京奥运会奥运福娃的设计者,被称为东方毕加索的画家韩美林,他画小动物的灵感来源于他对动物的爱。他家养的小猫、小狗虽然品种名贵,却被冠以“秀英”“富贵”“二锅头”等等这些最土不过的名字。在他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一份份童趣,这颗童趣也让韩美林有了一颗温暖的童心,这可童心往往就表现在了作品中。不论是白石老人,还是韩美林,很多艺术家都有着这颗童心,这就好比儿童的心理,孩子们的想象力都是不可捉摸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在孩子们的眼里都是与众不同、天马行空的,每个人的眼里都有着自己的一幅画面。所以就如同艺术创作,艺术不是人云亦云,不是鹦鹉学舌,有自己的特点,有着无穷的想象力,正也是童心创作观众的一个方面。

4结语

书画艺术论文篇2

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过去的建筑设计在空间上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布局上讲究中轴对称。发展到现在,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设计、布局中像书画一样安排,把艺术的韵律感带到空间结构中,写字赏画、陶冶情操,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了一丝乐趣。书画讲究谋篇布局,需要注意留头留尾、字与字、行与行等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也要注意各个建筑物之间的位置、空间大小的安排等,整个设计要自然、柔和、完美。书画艺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同样在建筑设计中也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办法。一般在主建筑之前都会有壁的设计,只有穿过障壁才会看到建筑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神秘感,使人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在室内的设计通常使用屏风或是书柜或是家具的摆设来隔断空间,形成一种虚虚实实的效果,增强空间的层次感。

二、书画艺术中的建筑设计

我国著名的建筑师与水彩画家张易生,以其独有的风格,运用清雅笔墨,将写实美景与巧妙的建筑构图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其代表作之一的《冰雪覆盖的教堂》,描述的是冬季北欧的雪景,在银装素裹的大地上,被冰雪覆盖的欧式教堂,屹立在白色的世界中,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厚厚的冰雪覆盖了一切,目光所及之处,仅仅是一点点出入的门面。北欧的教堂建筑,极具特色,极富有北欧浓重的风土人情,在白雪皑皑的世界中,尽显宁静,冰冻与庄重。教堂,承载着人们虔诚的信仰与希望,在晨光的照耀下,给这静谧与冰冻的画面中,平添了许多温暖,祥和的基调。整幅画中最中间的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囊,在教堂门前的站立与仰望,更为画面增添了不少肃静,使整个画面显得不十分单调。张易生的作品中,将建筑设计的构图完美的展现在了书画艺术中,将书画艺术与建筑设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建筑的风土人情完美展现,又为绘画作品增添了不少的庄重与敬仰。

三、建筑设计中的书画艺术

建筑设计,追求的崇高理想就是要与自然合二为一。而书画艺术对大自然的完美解析使得它与建筑设计紧密联系。中国画是讲究“写意”的,对真实性没有刻意的追求,而以建筑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园林的安排,布局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往往运用写意的手法,以少概多,以简胜繁,以偏概全,在布局安排上错落有致,既体现了书法的对称、平衡之美,又通过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着无限的人生遐想、乐趣,将中国文化的书画艺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建筑上,实现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理想。园林中,山、石、花、木、建筑的有序安排,每个部分看似分开,实际又紧密联系,就如同中国书画一样,虚实相间,相隔相通,与小中见大,大中看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看,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心境,达到“以管窥豹”的效果。建筑设计同中国书画一样,都要讲究一定的秩序,“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做出怎样的创新,都不能违背自然科学,与自然背道而驰,要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相辅相成,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结语

书画艺术论文篇3

1、书法

1997年,丁艺、李世刚的书法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县文联韦志远副主席:2001年,书法获湖南省直机关文联举办的“纪念孙中山、启功全国书画大赛银奖”;2002年12月8日,书法获“迎奥运盼统一中华书画大展赛优秀奖”;2003年5月,书法获“中国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大展赛金奖”;2003年6月10日,书法获由北京大学等举办的“辉煌保健——首届全国书画艺术精品大赛金奖”;2003年6月10日,书法获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雷锋纪念馆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四十周年全国书画大展铜奖;2003年6月,书法一幅获由《人民日报》市场报举办的艺术名家“金杯奖”银奖;2003年8月20日,书法获由翰墨书画院、洛神赋书画院、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中国书画艺术大展组委会举办的“祖国颂”——当代美术家书法家书画精品邀请赛优秀奖;2003年9月6日,书法《带龙救国奋金澜》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中展出并获银奖,作品收藏在军事博物馆;2003年7月,书法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橘子洲’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2003年8月6日,书法获由中国名人书画大展组委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中共中央办公厅西苑出版社举办的“全国优秀师生书画大赛二等奖”;2003年9月,书法获由国际工笔画重彩研究会、新加坡文艺工作者协会、东方寿学研究会、长江书画研究院举办的“‘献给祖国、献给母亲’全国书画名家大展赛金奖”;2003年10月,书法获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德市人民政府、常德市文化局、常德市旅游局举办的走进桃花源全国书画大展赛优秀奖;2003年10月,书法一幅获由山东省文联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优秀奖”;2004年4月,书法获由中国(许昌)画圣吴道子故里书画艺术节组委会、第五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组委会、画圣吴道子艺术研究馆举办的“中国(许昌)画圣吴道子故里书画艺术节暨‘第五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优秀奖;2003年10月,书法获“‘麓山杯’全国书画大赛银奖”;2004年5月,书法一幅获由韩国文化艺术研究会、新加坡艺术协会、日本东洋文化教育研究会、台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协会、巴西中华书法学会、马来西亚艺术协会、中华艺术协会、国际工笔重彩画研究会、美国中国书法研究会、香港视觉艺术中心、南京颜真卿纪念馆等单位举办的“纪念书贤颜真卿诞辰1295周年书画名家交流展”一等奖;2004年6月,书法获由中国文人美术家协会、中国文人书画研究院有限公司、当代中国书画系列丛书编委会、北京华夏京都书画研究院、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北京邀请展组委会举办的“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北京邀请展优秀奖”;2004年6月30日,书法获“微山湖国际书法碑林大赛优秀奖”;2004年10月,书法获“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银奖”;2004年10月1日,书法获由中国老年学会、中国老年杂志社举办的“建国55周年全国老年书画、摄影大奖赛优秀奖”;2004年12月10日,草书〈虎〉获“第二届当代中华儿女诗词书画作品邀请赛成年组特别荣誉金奖”;2005年6月2日,书法获由中国文艺协会、中原书画艺术院、中国文艺金爵奖组委会举办的“中国文艺金爵奖‘书画最佳奖’”;2005年10月,书法获由世界和平女神香港基金会、世界和平女神欧洲基金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扬州唐人画院、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社、保健炎黄翰墨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中华经济文化发展交流促进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华艺术家协会、中山大学、国际发展策略局、世界和平女神香港基金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宣传部、保健书画家报社、中华文化艺术普及促进会、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香港中华民族友好协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世界华侨联合总会艺术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和平女神杯’首届国际书画大展赛‘和平奖’”;2005年11月18日,书法被中国国学研究会、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评委会评为“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书画类金奖”;2006年3月,书法获“庆祝建党85周年深切缅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逝世30周年大型艺术活动‘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赛”一等奖;2006年9月28日,书法获由中国国画家协会、东方汉风书画院举办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书法大展赛优秀奖,并且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2006年11月5日,书法获“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中华诗书画大赛活动‘中山艺术奖’”;2007年2月,书法获“孺子牛艺术奖。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4月,书法获由湖南炎黄书画院、翰墨情深全国书画大赛评委会举办的“翰墨情深。纪念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5月,书法获由长沙市文联、长沙市美术家协会、长沙市书法家协会、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的赛评委会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6月8日,书法获由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全国诗词书法大赛组委会、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全国诗词书法大赛评委会举办的“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全国诗词书法大赛”创作二等奖;2007年7月,书法获“伟人颂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7月10日,书法《志当高远》获由中国名家书画院举办的“荣归十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书画名家邀请赛一等奖”;2007年8月1日,书法获“军魂颂。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9月,书法获“纪念怀素诞辰12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9年9月,书法获由中国人文书画院举办的首届“人文杯”奥运之光中国书画邀请赛银奖;2007年10月18日,书法获首届中国书画‘兰亭杯’大奖赛银奖;2007年10月,书法获“纪念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发表5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12月,书法获“梅兰竹菊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8年1月,书法获“撞历史警钟铸世界和平全国书画大赛‘旗舰奖’”;2008年2月,书法获“第四届欧阳询奖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8年3月书法获“胜利曙光——井冈山胜利会师8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8年7月29日,获由加拿大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加拿大环球华报社、加拿大三维艺术协会等机构承办的“第四届加拿大中华诗书画大展”书法创作二等奖;2008年9月18日,书法获由中国书画研究会、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组委会举办的“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丰碑艺术奖”;2008年11月,书法获由加拿大中华文化研究院、加拿大环球华报社、加拿大三维艺术协会、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北京大学书法学会、中华诗词文化研究院举办的“第三届加拿大中华诗书画大展创作奖”;2004年,丁艺的书法《客醉荔乡》一幅获国粹金奖;2004年6月,丁艺、韦志远的书法获“‘伊梨汽车城杯’全国民族大团结名人名家书画邀请赛”优秀奖,并且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任洪军1993年获第二届“红军杯”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作品收藏在红军纪念馆;1997年获中国长白山杯书画篆刻艺术大奖赛二等奖;张传瑞的书法获河池网络书展三等奖;2008年获全区新人书法比赛二等奖;米均河的书法获全国教育系统“红烛杯”书法大赛一等奖,首届“诚信杯”全国书画摄影大赛书法银奖,中华“桥乡杯”书画楹联大赛书法二等奖,首届“科技杯”国际毛笔书法大奖赛佳作奖;丁艺、邓锡华、韦志远、韦善通、吕全军的书法2002年分别获北京华夏“当代中华儿女树画艺术邀请赛”特别奖和一、二等奖;邓锡华的书法2001年7月获第二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2008年5月,邓锡华的书法获“广西首届新农村科普书画、摄影、山歌楹联大赛”书画二等奖;2008年6月获“首届全国老年书画家、美术家书画作品大展赛”金奖;2008年9月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8年12月,韦志远、邓锡华的书法获湖南省直机关书协书法大赛一等奖;韦振炯的书法1993年10月,获由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艺术部、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字典编委会举办的书画大赛世界铜奖,2004年9月,获由中国书画研究院举办的全国大赛金奖;2005年8月获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韦志远的书法2008年5月15日获由《“嫦娥奖“海内外书法家作品集》编委会、当代艺术杂志社、香港人民艺术出版社举办的“‘嫦娥奖’海内外书法家作品邀请赛‘嫦娥奖’优秀作品奖”;2009年9月28日,韦志远的书法获由中国国学研究会、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活动组委会联合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中国传统诗词书画大赛”获“孔子金像艺术奖——创作一等奖”;2009年,韦志远的书法《毛泽东沁园春。雪》获由日本东京中国书画院、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组委会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第三届中日名家作品交流大展赛‘国际优秀奖’”;2005年,张光裕的书法获感动地带。“郑和杯”第21届庞中华国际书法艺术大赛优秀奖。

2、文学

原县文化局局长黄家玲的诗集《笔的神话》1995年获中国文艺家名人作品展示会“金鼎奖”,1996年诗歌《桂林游诗》获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文学创作奖;县文联韦志远副主席:2003年8月20日,散文《笔架凤池安乐民》获由《散文选刊》杂志社、保健古风文化艺术研究所举办的“首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奖赛”优秀奖;2004年10月1日,散文《三娘湾畔耀明珠》获“第二届‘华夏作家网杯’全国文学大奖赛优秀奖”;2004年10月10日,散文《父亲那年是英模》获由《散文选刊》、北京古风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华文化艺术网举办的“第二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赛优秀奖;2004年12月,报告文学《浦北今朝》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评为“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东方红杯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优秀作品一等奖;2005年9月26日,报告文学《金晖红盾耀中华》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文化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中国诗歌学会等单位评为第六届世纪大采风活动作品金奖和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2005年12月8日,韦志远、黄家玲、丁艺分别被中共钦州市委宣传部、钦州市人事局、钦州市文联评为钦州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和“优秀文学家”称号;2006年,韦志远、刘德光被钦州市文联、钦州市文学创作院评为“优秀文艺创作员”;2006年7月15日,韦志远被中国国际文艺家联合会、《中外精英》杂志社、中国国际新闻社、中国文艺杰出成就组委会评为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文学艺术金奖;2006年10月10日,散文《融安融水书画行》获由文化部、国务院、中国作协举办的中国第六届(威龙杯)世纪大采风征文活动银奖;2007年散文《蕉乡浦北话香蕉》获由“颂歌新时代”全国大型文学作品征评组委会、“颂歌新时代”全国大型文学作品征评办公室举办的“颂歌新时代”全国大型文学作品征评大赛金奖;2008年6月28日,散文《初进军营》获由文化部、国务院、中国作协举办的中国第八届世纪大采风征文活动银奖;2008年8月,报告文学《蕉乡浦北看今朝》获中国散文协会、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举办的首届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新诗《东方狮醒党心红》获文化部等部门举办的第七届世纪大采风银奖和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奖2008年9月15日新诗《而立之年喜回眸》获中国散文学会、《散文选刊》杂志社、《人民文学》等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二等奖;2006年,张淦侑的散文《师恩浩荡绿风吹》获21世纪中国青少年文学大是大赛中学组特等奖;2006年,容泽新的散文《山梅红》获第七届“新世纪之声”《爱我中华》征文银奖;翁德生获“中国乡土文学奖”国家一级文学奖章,“秦皇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古典诗词组一等奖,“中华颂”全国文学大奖赛一等奖,首届真情人生全国纪实散文征文二等奖;2007年,县文联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中国—东盟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三人荣获一等奖。2009年4月,黄家玲、卢炼的作品分别获钦州市2008年度一、二等文学奖。林巧云被评为钦州市文学优秀会员。

3、诗联( : )

县文联韦志远:2003年1月25日,春联、山歌分别获广西‘科技杯’春联山歌书法大赛撰联一等奖和山歌优秀奖;诗《正义长存万古松》2006年1月获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共浏阳市委、浏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达浒花炮杯”纪念谭嗣同诞生14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佳作奖;2004年4月,春联12首被中国楹联学会、华夏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评为全国“金猴杯”春联大赛优秀奖;2004年10月1日,韦志远《劝学》一诗获贵州省作协举办的首届“先觉杯”全国文学大赛优秀奖,对联获广东岭南诗社举办的全国诗联大赛二等奖;2004年7月20日,诗《江泽民书法艺术》获由中国国学研究会、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评委会举办的“1996——2006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诗词精品奖’称号”;2005年4月1日,《科学养生保健三字经》获由中国国际医药保健研究院、中国医药保健杂志社、保健先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的“首届全国中老年人养生保健征文大奖赛优秀奖”;2006年6月,诗词获“纪念建党85周年首届‘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赛”一等奖,并且被授予“首批全国文化和谐使者”荣誉称号;2008年获由中华诗词文化研究院、中国书画研究会、北京华夏书香文化中心、湖南香港文化机构联合举办的“中国十二生肖文化与艺术诗词大赛‘生肖艺术奖’”;翁德生获首届“西柏坡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古典诗词组一等奖,“牡丹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现代诗歌组一等奖,“中华颂”全国文学大奖赛一等奖,黄佳祖、陈世儒、范韦的春联参加广西春联2006年1月大赛分别获金、银、铜奖;邓传瑶的词2008年获由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华夏诗词大赛三等奖。2008年10月28日,韦志远的诗词获由中国诗书画研究会、2008中国奥运冠军题赠嵌名活动组委会举办的“2008中国奥运冠军题赠嵌名活动邀请赛一等奖”。

4、美术

1993年,黎均桓、彭卫斌作品获首届全国群星美术大展优秀奖;彭卫斌的油画《青铜时代》获庆祝建党70周年广西美展二等奖,刘毕龙的油画在广西美术摄影大赛中展出并获优秀奖,黎均桓、彭卫斌的油画《整装待发》、《山歌》分别获广西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广西美展三等奖,彭卫斌的油画《牵手》、《山歌》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广西美展三等奖和全国群星美术大展优秀奖;张光裕的国画《又到蝉鸣荔熟时》2002年获“大雄鹰杯”庆祝香港回归5周年公务员书画展优胜奖;2003年国画获海峡两岸美术交流的大展赛一等奖;2005年国画《火红的岁月》获首届中国北京“国宝堂杯”书画艺术展铜奖;2006年国画《荔园新村》获首届“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达展一等奖;2009年,国画《夙愿》获“中国心、和谐情”广西统一战线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书画摄影作品展览三等奖;2008年,黎均桓的油画《小路》获广西文化厅举办的“魅力北部湾”美术展览铜奖。

5、舞蹈

2006年民间舞《纵情岭头》获全区“八桂群星奖”;2007年11月,民间舞蹈《纵情岭头》获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群星(表演)奖;县舞蹈协会创作的舞蹈《同一片蓝天》、《神网》等获自治区群星艺术展演奖;2008年1月,社区快板表演唱《和谐新社区》获由区党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文化厅联合举办的全区“社区情。和谐颂”演出二等奖;时尚说唱《说唱新家园》获文艺创作演出三等奖。

6、音乐

1996年,劳华珍演唱的歌曲《干在今天想明天》获广西八桂群星文艺汇演银奖;2000年辅导节目《我爱你中国》参加上海桑塔纳杯广西赛区获演唱奖;2006年辅导节目《重返校园的小阿妹》获全国艺术人才选拔赛金奖;2008年,县音协组织参加2008年广西小音乐家歌唱技能竞赛有陆星宇获金奖,钟佳希等4人获银奖,2人获铜奖。

7、摄影

谢勇云的摄影作品《与阳光对话》入展“美丽神奇的广西”摄影展并多次获全区奖。

8、文艺理论

2008年4月,县文联韦志远论文《试论台湾省的和平统一》获“辉煌60年——共和国专家学者理论创新论文奖;2008年4月23日,县文联韦志远论文《文学艺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生产力》被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外英才联合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外友好(北京)文化艺术中心评为“辉煌六十年——共和国专家学者理论创新论文奖。2008年9月,县文联韦志远论文《试论毛泽东诗词与他的政治艺术人生》获“中国专家学者国庆60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并且在《甘肃文艺》上发表;论文《必须把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作为农村党建工作重点》、《农业企业化、企业工业化、工业现代新型科技化是浦北的必由之路》、《建好文艺馆是充分发挥县级文联职能作用的关键》、《中华诗词如何走向大众化?》、《浦北县文联的工作如何实现全面创新?》、《银勾铁划灵霄殿,瘦骨梅枝老辣功——-浅论丁艺书法艺术特点》、《现代文化下中国书法的危机及对策》、《试论国家的统一》、《论和》、《试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获全国特、一等奖和国际优秀论文奖。

9、电影电视

宁向、项艳的电视散文获2009年度广西广播电视优秀作品奖三等奖;2001年3月24日,韦志远的电影剧本《五皇卧虎》获由第五届海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组委会、《长篇小说》杂志社、《散文选刊》杂志社在长沙市举办的“第五届海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优秀奖“;2010年10月,韦志远的电影剧本《五皇卧虎》参加由《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等报刊举办的“2010年中国作家创作笔会”获一等奖;2010年11月5日,韦志远的电影剧本《古安潮》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活动”中,被评为“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活动“最佳创作奖”。

10、其它

1995年,韦志远获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1990至1998年连续被自治区科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单位评为全区先进科普工作者。

2009年,宁世灵被自治区文联评为先进工作者。

浦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书画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姜丹书;美术教育;美术史;透视学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50-01

一、成书背景及出版经过

这部书共分艺文论议、艺林史事、师友传记三编,汇集姜丹书先生自清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有关艺术教育史料、传记、评论、随笔等遗稿近九十篇,三十万余言。是其幼子姜书凯先生在“十年浩劫”初期趁出差和探亲回杭州老家的机会,从丹枫红叶小楼尘封已久的旧书堆里、旧画稿箱中一本本、一捆捆背离喧嚣的闹市来到浙南山区的乡野小镇历时许年整理而成的。1991年浙江教育出版社以《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为名将这批遗稿付梓出版。使这些弥足珍贵的艺术史料重现世间,姜丹书先生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筚路蓝缕之功也从此被世人所重!

我读先生文稿,论述严谨,文笔畅达,眼界深远,涉猎广泛,文史兼顾,情趣并存,真如听“白头宫女”谈“天宝遗事”。 我们也从这些教育家、艺术家的传纪里看见了近百年来我国内忧外患、民间疾苦的风俗事态,也得知了中国美术运动和艺术教育的风云变幻、经营惨淡。姜丹书所经历的时代环境:幼年、少年时期是满清王朝时代;青年、壮年时期是民主革命时代;中年、老年时期是民族抗战时代;晚年是民族解放时代。这部书稿里姜丹书先生把他所亲历世事的沧桑,所阅经人情的冷暖,所感读艺术的美善,东鳞西爪,深入浅出,点点滴滴地都娓娓道来……让人时而怅然叹息时而欢呼雀跃!

二、主要内容与史料价值

在艺林史事中,他谈雷峰塔始末及倒出的文物琐记,论现代中国艺术教育概观、说施存统的《非孝》文与浙江第一师范的反封建斗争、忆浙江两江师范学堂暨第一师范学校、写寒之友社记、作浙江五十余年来艺术教育史料等。特别是有关两江师范学堂的创立和开始制度,不仅具有史料文献价值,而且文笔优美,文风朴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艺文论议中,他的《美术史》自序、《透视学》卷头语、历代书画展之观感、《棉花草虫》之图跋、对中国艺术前途之意见、我教艺用解剖学三十余年之总结……可窥见他敬业乐业的生活态度,严谨扎实的理论功底,率直真挚的学术精神。师友传记是他对一生所结交的教育家、艺术家做的回忆录和生平小传。

三、艺术特色和人格品质

姜丹书不仅是美术教育家、史论家,还是一名“画柿名家”。作为书画家,他早期的绘画创作活动,以西洋画为多,并不时带领学生到西湖写生。他的西画从学于日本画家盐见竞。自从担任美术院校基础理论教学以后,则专研国画。擅画山水、花鸟、蔬果。国画则师承李瑞清、萧俊贤,擅作写意山水,以自然为师。其书法学何绍基而遗貌取神,自成一格。他曾参加“寒之友社”和“莼社”等民国期间著名书画组织,常与画友合作国画,并利用假期与邵裴子、潘天寿、吴之、潘玉良等历游名山大川,师法自然。特别是1934年他登临黄山后,胸襟大扩,获得了许多素材,放胆抒写,笔墨为之一变。他体会到作画、写文章,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体验自然、考察文物古迹、调查研究十分重要。艺术资料,随处都有,要善于体会,善于拣取,善于吸收,善于运化,善于表出。

在杭州时几乎每年秋天都要到西溪两岸观赏朱果累累的柿林,端详枝头一个个圆里带方的铜盆柿,反复摹写,积久自成腹稿。他画的红柿,千姿百态,色调酣畅润泽,用笔虚实有致,用墨浓淡适宜,线条厚重,笔情墨趣,与朱耷、石涛有近似处。他对红柿如此迷恋,因此他名其居所为“丹枫红叶室”既表现了他对红柿的喜爱,也表达了他对夫人朱红君的真挚爱情。传世作品有《黄山图》(图录于《现代书画集》)、《山水》(图录于1947年《中国美术年鉴》)。出版有《敬庐画集》。

其实,姜丹书一生真正的成就则是在其及门弟子身上!潘天寿卓然成家而驰誉画坛后,对人辄称“丹青夫子”;著名金石书画家来楚生以再传弟子的身份,称姜丹书为:“老师的老师”;漫画家米谷在成名后曾远道来看他,自承是他的学生。至于丰子恺,一生都以师徒相称。另外,还有美术史家、画家郑午昌;著名木刻家力群;工艺美术家蔡振华;文艺理论家王朝闻;作家许钦文;数学家陈建功等这些大家、名家或为及门承教,或为再传弟子。他们在造诣上都各有千秋,洵为盛事!

姜书凯先生回忆他父亲晚年说过的这样的一段话:“譬如烧窑,我们就是第一窑陶器,虽然外表粗糙、形状简陋,但毕竟从无到有。以后,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终于制成了精美雅致的瓷器和被世人视为瑰宝的景泰蓝。”这是姜丹书先生在美术教育实践上培育出众多艺术大师的根源,这也代表了姜丹书先生当年甘做陶者筚路蓝缕的奉献精神。这一切,都砌成了他立身处世,敬业乐群的基石。

书画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书画;同源;陶瓷绘画

1前言

提出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同之处,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然后瓷器绘画也有与书画同源之说,陶瓷绘画是在借助书画再通过火与土的进一步延伸的艺术品,也是我国最具代表艺术品之一。画是有形的自然再现,而又不仅仅是再现,他是在艺术家通过从客观的大自然中吸取绘画创作的原料和养分,忠实于所描绘的对象。再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内心高度提炼,在头脑中加工改造,即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通过摹写客观物象来传达的主观性情,对绘画中主客观关系做了深刻的概括。字是无形的自然再现,要追溯字的起源却又和自然客观事物息息相关,比如象形字说,字就是将自然万物最高度的简化,简化自然万物于我们常用的文字语言,这就是我们祖先伟大之处,也是我国文学艺术和西方写生艺术最大的差别。我国是将书画提炼到“道”“儒”等高度的哲学思想,它不简单的反应某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和统治者的教化作用,而是一直贯穿着书画艺术的始终。欧美艺术则是自然万物的最真是表现,通过观察写生扑抓自然,通过解剖用素描刻画人物,进而他们的自然科学高度发达。我国的陶瓷绘画也是附带书画,随之蕴含着“道”“儒”等高度的哲学思想。

2中国书法绘画同源说

字是无形的自然再现,要追溯字的起源却又和自然客观事物息息相关,比如甲骨文,象形字说、指示、假借、形声、会意等等。字就是将自然万物最高度的简化,简化自然万物于我们常用的文字语言。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是书法艺术的开端,秦朝书同文法令后小篆成为通用字,民间兼用隶属,两汉魏晋是书法发展成熟阶段,楷书行书以非常普及,经历汉魏两朝代的钟繇钟会父子是楷书之祖,以及满溢天下的二王。魏晋时期书法开始融入绘画中,两者结合将我国的书画艺术推向高峰。代表画家有:顾恺之“高古游丝描”,陆探微借草书笔势创“一笔画”。时至元朝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陆探微为塑造合乎理想的典范,在绘画技巧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他通过对草书连贯一气的行笔运势特点的敏锐把握和巧思妙琢,将它引入绘画领域,采用草书的笔法创作“一笔画”。所画人物衣褶变现是一气呵成,这种书法用笔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对后世人物画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这同时代石窟寺笔画和雕塑的变现形式,都或多或多少采用陆探微的一笔画形式表现。唐朝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相通,隔行不断,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3对书画同源进行阐述的书画家和书法绘画理论家

在对于书画同源的“源”字而言,除了最早的起源解释之外,还有就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技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的还基本相同。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表现语言,如果没有用书法的用笔技法,就毫无中国画可言,从而,中国画本来就附带着极强的书法韵味之感,从国画的构图、线条、运笔气势、墨韵、神态,处处都透露着书法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3.1王微的《叙画》

回溯历史,书画相融,书画用笔同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还处在一个非自觉的阶段,没有过多强调,也就王微在《叙画》略加点评了画山水可用书法的运笔进行描绘山水,可谓是书画同源之始。到唐代后,书法绘画相互融合,书画两者用笔同法之说,才真正进入大家都认可的自觉性阶段。可以得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物轮廓线条表现形式就是采用书法用笔勾勒。比如陆探微他就是采用草书的笔法创作“一笔画”。所画人物衣褶变现是一气呵成,这种书法用笔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对后世人物画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这同时代石窟寺笔画和雕塑的变现形式,都或多或多少采用陆探微的一笔画形式表现。

3.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强调了“气韵”和“骨气”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笔不周而意周”的说法指出古代绘画中存在着“疏”“密”二体的发展线索和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画家传记及作品。全书的一半篇幅汇集了自古传说以来至张彦远成书之时的370余位画家传记及其作品著录。在书画理论,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是唐代的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张彦远在其“论顾陆张吴用笔”一节中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王献之)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3.3赵孟頫书画同源的认识

共同的工具: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笔墨纸砚。共同的用笔用墨技巧。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不同的用笔和墨色会使书画作品变得更加有情趣。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不开书法的用笔,从而中国画本身带有强烈的书法趣味。中国文人、书法家、画家于一身的典范非常多,正是因为书诗画是一个结合的艺术体,就必须要借助书法的练习,是诗书画更好的彰显。《秀石疏林图》是赵孟頫能体现书画本来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款识“子昂”,钤“赵氏子昂”、“大雅”、“松雪斋”印。另有各代藏印:元“柯氏敬仲”,明何俊良、李日华,清梁清标、谢淞洲、罗天池、伍元蕙等人。前不久展出的赵孟頫书画作品展中,是个学习细看的好机会。此图卷后赵孟頫自题的七言绝句,就是那首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题画诗:”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3.4董其昌书法入画的“士气”说

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对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由于他们都是文人画家(利家),自然要站在“利家”的立场上,以文人画家的美学观和艺术观来评价画史,提倡元四家,轻视吴四家,崇南贬北,竭力抬高文人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画派;南派以王维为北宗之祖,代表画家有:荆关董巨,元四家等。北派以李思训为北宗之祖,代表画家有:二李,李唐、刘松年、马元、夏圭等。南北宗论在绘画中: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黜刻画。到了明朝时期,董其昌基本是全面的继承和发扬了赵孟頫的艺术技法和思想,董其昌和赵孟頫一样的主张学习古人尤其唐宋水墨一派绘画,由师古创新,他还大力推崇书画同源的笔墨技法。在以书入画上,董其昌善于使书法中的“飞白”与绘画中的“泼墨”相结合,来增强景物形象的凹凸、生动,充分发挥了以线为主导的“骨法用笔的作用”。

书画艺术论文篇6

艺术创作要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和支撑,美学是指导艺术创作的理论依据,而古代儒家的美学思想、道家的美学观点和佛教禅宗的美学感悟是我国古典美学体系的源头活水。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于建立适应新时期艺术创作的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古典美学;书画艺术;儒家;道家;佛禅

几千年来,我国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对美的认识、思考和论述,是汇成我国古典美学理论体系的源头活水,它滋润着中国古典艺术特别是书画艺术的根系,使之绽放出绚丽多姿的奇葩。我们回味“源头之水”,旨在促进新时期艺术审美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一、儒家的美学思想

儒家群体以孔孟为代表,他们有很多关于审美的论断,略举一二便可窥见一斑。

其一就是孔子在老子区别理解“美”和“善”的基础上,倡导人们在艺术实践中把“美”和“善”统一起来。这就使得艺术审美有了极强的哲学辩证思想。《论语》中有两段记载说明了孔子的这个思想:

《阳货》:“子日:‘礼云礼云,玉帛

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八佾》:“子日:人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前一段记载是说,“乐”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不只是悦耳的钟鼓之声,它还要符合“仁”的要求,要包含道德的内容。后一段记载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仁, “乐”对他就没有意义了。这两段记载都强调了同一思想:在“乐”(艺术)中,“美”和“善”必须统一起来。

笔者十分赞同北大教授、着名美学家叶朗对孔子关于“美”和“善”相统一的解释:“美”与“善”的统一,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形式,“善”是内容。艺术的形式应该是“美”的,而内容应该是“善”的。

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正体现了孔子的这种美学思想。

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成就为世人公认,这幅“天下第一行书”是“美”和“善”完美统一的代表。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去体味,书圣用笔有藏有露,侧笔取势,起承转合,笔意畅达且自然精妙,结体变化多姿,匠心独运,风格古朴,神韵典雅。从内容和主题上去欣赏,文人墨客少长成集、群贤毕至,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观天察地、畅叙幽情,兴谈人生之感慨,悲论生死之虚诞。这种雅集真是千年美事时过难求,这种感怀方为大彻大悟令人明心醒事。这是一幅形式和内容亦即“美”与“善”统一得尽善尽美的不朽之作。

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形式角度去欣赏,长卷幅面承载着一河两岸景色,简练的笔触、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千百人物情态,通幅构图主次分明、虚实相生,通过市井的繁华表现当时国泰民安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只有长卷的幅面才能承载,众多的人物只有简练的笔触才能清晰再现,宽阔的幅面只有巧谋篇、妙布局才能使繁华得以再现,形式与内容(“美”和“善”)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其二是孟子关于“共同美感”的论述。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段话说明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人人都有相同的感觉器官,所以人人都有共同的美感。孟子的论述符合人的生理本能,符合人类对所品所见所闻等一切事物的审美共同感觉。当然,由于孟子所处时代的局限,他不了解人的美感不仅具有共同性,而且具有差异性(时代差异、民族差异和个体差异),但单从中国书画艺术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共同美感”观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就书法创作而言,作品的观者尽管身份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喜好和情趣不同,但他们对于书法美的感悟、评判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美感”的基础之上。假如我们把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刚入校门的六龄学童的初次写字作业放在一起作比较性试验,让接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来评判二者的优劣,可以断言,没有人说王羲之的《兰亭序》不美,也没有人说六龄学童的初次作业不难看,这是人们对于艺术的“共同美感”使然。由此可见,评判和欣赏中国书画艺术是依据世人公认的“共同美感”的审美原则进行的。可以说。孟子是这个审美原则的第一起草人。

对绘画艺术的评判也是如此,这里就不做赘述了。仅从上面谈到的孔、孟两大家的精辟论述,我们就可体会到中国古典美学中儒学的成分及其对后世书画艺术创作的重大影响。二、道家的美学观点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庄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提出的“道”、“气”、“象”、“有”、“无”、“虚”、“实”、“玄鉴”、 “自然”等对于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其中“有”、“无”、“虚”、“实”学说对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的章法布局起着点石成金的作用。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有”和“无”构成了宇宙万物,如:地为有,天为无,地因天存,天因地在,缺其一则无另物;就现象界来说,世间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或者说是“虚”和“实”的统一,统一即是美的境界。老子的这个美学论断被应用于中国书画的创作之中,使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在章法布局上有了可供遵循的原则。

“虚”和“实”,是中国书画创作中时时要体现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概念理解上是对立的。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作者能巧妙地、合理地将它们进行调和使之达到有机而完美的统一,这正是对老子美学思想的践行。

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单从画面形式的表层意义上看,它对构图的要求相当高,要通过多种方法(如: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等)使观众的视觉与感知达到平衡;从艺术审美的深层次来品味,它要体现作者的美学素养乃至启迪观众的思维并从中得到教益,撩动观众的情绪并从中享受愉悦。所以,在构图上要求虚与实相得益彰,体现老子美学思想的精髓。具体地说,比如一幅梅花的构图,如果不懂得虚实相生的道理,将繁枝密朵布满整个幅面,该虚未虚,当实未实。不分主次,不论层次,满目繁花,处处枝条,令人眼花缭乱而不知重点,观众看后必定兴味索然,评价不高。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用抽象的线条语言传情达意。相对来说,虽然书法不如具象的中国画那样通俗易懂,但书画同源,在某些方面书法与中国画有诸多相似点。清代书法家兼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楫》中讲到,他曾受到邓石如的启发,邓在谈到书法的章法布局时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段话谈到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和绘画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计白以当黑”,他倡导的做法就是在绘画的构图和书法的章法之中做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这正是对老子“虚实相生”美学观点的继承和实践。在书画创作中践行这个观点,不使幅面安排得过满过挤,留出必要的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虚实相生而使画面更显空灵、更有生气。在通常情况下。对悬于展厅的一幅书法作品就其整体来看,欣赏者们不会用很多的时间从微观上考察书写者用笔的正误与否、点画的精到与否、线条的精致与否、结字的合理与否,更多地是从宏观上衡量作品的几个重要要素,如风格神韵、章法布局等,而章法布局的重中之重就在于“虚”与“实”的辩证处理上,该疏则疏,该密则密。

、佛教禅宗的美学感悟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是多学科、多门类学问的集大成者。不只儒家、道家的审美观对中国书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千百年来,佛教禅宗的美学感悟也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很难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找到佛禅美学感悟的具体表述文字,但能从可以见到的只言片语和佛禅信徒的艺术实践和论艺言语中归纳出佛禅美学感悟的大概。佛禅崇尚精神

生活,追求最崇高的境界、最透彻的觉悟、最正确的真理,这是被凡夫俗子视为玄妙学问的大智大慧。佛禅是怎样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最高追求呢?其实就一个字:悟。怎样悟?——苦行、戒律、禁欲、禅定!在这些清规戒律的约束下讲求强制的修炼和对佛法的自悟。

古代中国书画艺术的践行者们受佛禅感悟的影响,并在对万事万物的体察和研究中“悟”出了书画艺术美学的玄机,他们或信佛体事,或参禅悟理,把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世事的感悟运用于书画创作过程中,使笔下之作蕴含佛禅思想的玄机妙理。历史上有很多书法大家本身就是佛禅高僧,他们以佛禅的思维方式研究书法,以苦行精神习练书法;还有为数不少的士大夫书家或与禅僧有密切的交往、深厚的友谊,或在禅学上有精深的研究。这样的实例许多朝代都有。

杨隋(炀帝)以前就有智果、怀仁等僧人把书法当作修炼自身的功夫来做:怀仁历二十年集王字成《千字文》;智永历三十年写《千字文》800本广赠各寺院。

唐初书家虞世南撰《笔髓论》,其中谈到书法时说:“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其中“必须心悟”、“澄心运思”和“神应思彻”强调的就是,要按佛禅的要求在苦练中自悟书理;中唐书家怀素本身就是佛禅中人,他的大草书法无疑是从禅悟中变出新貌的;晚唐的僧人书家释亚栖基于自己的顿悟认识到一个从未被人发现的重要规律——“凡书通则变”——这里的“通”作“通晓”解,“通晓”即彻悟,说的是只要彻悟了书法的玄机就能变出属于自己的书体来。“若执法不变,纵能人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他的这段论述正是禅悟的结晶,一语道破自悟通变、创新自立的玄妙。

宋代大书画家、文学家坡与僧人佛印过从甚密是人所共知的,他非寺中人,却通佛家理,并使自己的书画作品散发出佛禅境界的香火味。佛禅思想对坡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可从黄庭坚对他的评价中看出。黄庭坚说坡的诗、书、文具有脱尽凡俗的禅意;其实黄庭坚本人也笃信禅宗,自言“是僧有发,似俗无空,非梦中梦,见身外身”,难怪他评说坡时用禅家语以譬喻,也难怪他的书法尤其是他的行、草书脱尽唐法,尽显宋意。

不仅宋代不少书画中渗透着佛禅思想,宋以后的许多艺术美学观点也在佛禅的影响下形成。后人有言: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那么,宋尚何“意”?说到底是尚禅意,即借书画来表达他们对世事万物的别样感悟,把功名利禄、冷暖炎凉置之度外,让心灵进入幽、深、清、远、淡泊、宁静的境界。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也是着名的禅宗居士,自名其书斋为“画禅室”,他作书画喜用淡墨,章法安排力求简约疏朗,这分明是在寻求一种清谈绝俗的境界。他也常常以禅理论书论画。

清代的石涛、山人等,无心求媚以迎合时俗,笔下的画有荒寒、空寂、冷漠的禅境。笔下的字也是冷漠于世、简疏于情,同样是禅意的清苦意境,但又透出难得的清新。

民国初年,禅意书画仍为有识者所继承,不仅有人在佛禅感悟和至高精神境界的启发下创造了空灵缥缈、远离尘世般的书画艺术。还有一些自鸣清高的文人墨客也从佛禅感悟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寻求虚净自足的意境。

书画艺术论文篇7

方军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省会城市举办《万水千山总是情一方军书画作品全国巡回展》,先后在海口、广州、福州、郑州、太原、济南、上海、南昌、武汉、杭州、合肥、石家庄、天津、西安、沈阳、长春、哈尔滨、兰州、西宁、银川、呼和浩特、成都、重庆、昆明、贵阳、长沙、西宁、北京、乌鲁木齐等地展出,均取得圆满成功。

方军是一位诗书画兼备的军旅艺术家,他能在全国举办书画巡展,这是一件了不起的文化传播事业,也体现了一个军旅书画家勤奋、开拓和成功的境界。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文化工程,展览所到之地均受到当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此举会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有意义的一笔。

方军书画艺术,一笔一墨,神采飞扬之间,贯穿着一种极其可贵的文化品质,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方军画雄鹰,以书法入画。书法入画是中国文人画的一个优秀传统,也是方军明确的追求。他在几十年里,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潜心钻研秦汉魏晋碑帖,研究书法理论,领悟书法创作的真谛,探索书法创新的途径,做到了承古创新,独树一帜。其真草隶各体皆能,主攻章草,擅写榜书。其书法作品雄浑大魄,风雅稚拙,享有盛誉。方军的一笔一墨突出“写”的意味,强调行笔的韵味和节奏,注重线条的力度和变化,追求笔墨神韵,张扬搏击进取的精神。所作雄鹰图,形殊趣异,威风凛凛,再配以自作诗文,可谓诗书画合璧,水墨色交融,互有特色,相映成趣。

2001年春,方军应邀进中南海为怀仁堂贵宾厅创作书画作品。2005年夏应中国航天城邀请,为航天英雄杨利伟创作书画作品《横绝九霄》、《飞鹰图》。佳作被国家文化部、美术馆、名人纪念馆、人民大会堂、纪念堂、中南海收藏。他笔下的雄鹰在政府的贵宾厅,在军营的会议室,在企业的接待室都有悬挂,很多收藏家都收藏他的作品。

《人民日报》、《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美术报》、《南京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一百多家新闻媒体专题采访报道了方军的艺术成就。出版有《方军书法集》、《方军书法作品全国巡回展专集》、《方军画鹰作品选》、《一实斋诗抄》,《方军诗书画作品集》,《一实斋诗文散记集》。特别报道《方军・全国书法巡回个展第一人》。

方军的艺术成就被中国文联确认为“有突出成就的书画家”,荣获“二十世纪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5年被国家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授予“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朝闻先生曾于2001年观方军书画作品后说:方军学书能注重在传统上下功夫,只有不断地在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震撼力的新作。书法创作有个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的过程,好的书法应是写到熟时是生时,这才是最高境界,方军的书法即如此也。

全国政协常委、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先生评价方军作品:飘逸多姿,笔法灵动遒劲,结字奇中见趣,趣中见拙,拙中见秀,很有感染力。

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曾于2001年看了方军作品赞道:方军作品大气不凡,笔力苍浑,气息流畅,字里行间都能体现出书家的传统功力、创新意识和综合修养。周主席还即兴为方军书画全国巡回展题写展标。

2001年方军拜访天津大学教授、著名书画家王学仲先生,王先生说:学书法画画要坚于志、苦于艺、恒于心。艺术创作是情躁的投入,心血的奉献,是艺术家个性、修养的综合体现。方军学书用功勤苦,笃行不倦,书有个性,学有涵养,望期可成。

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教授说:纵观方军作品可窥其诗书画皆能。其书法气息疏朗,诗文雅词丽句,写意雄鹰形神兼备。

中国工笔画大家喻继高先生赞誉方军作品:诗书画合璧,水墨色交融。

原司令员向守志上将说:方军书画作品很大气,具有军人特有的精神气质。表现了一种雄强、质朴、浑然天成之美。

原政委方祖岐上将说:方军是一位诗书画兼备的军旅艺术家,他的书法清和雅致,诗词意境淡远,鹰画神完气足,彰显了军人特有的文化气质。

中国美协原副主席,西安美院教授刘文西说:方军先生的作品精到、形式多样,基本功扎实,创作能力强。

中国书协副主席、宁夏书协主席吴善璋参观方军书画展说:方军书法作品气韵贯通,很有文人气息。其鹰画作品墨色变化很大。有精气神。

中国书协副主席、辽宁省书协主席聂成文称赞:方军作品笔力苍劲,开张大气,体势凝重,注重传统,讲究创新。

中国艺术学会执行主席陈雅玲赞:他能诗善画,精书法、擅画鹰、工诗文,在艺术界有诗书画三绝之誉。其作品雄浑大魄、风雅独特;诗书画巧妙结合,水墨色交融,互有特色,相映成趣独领,在国内尚属罕见。

著名美术史论家、南京艺术学院博导周积寅教授说:方军作品法古而不泥古,创新而守法度,具有军人特有的气质。其作品笔法灵动多变,线条拙朴而流畅,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神形兼备,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审美取向的准确把握。鲜明的艺术个性使其作品独具风格。

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丁芒先生称赞:方军先生是一位道地的思考型的书画家。即:“会通思维、辩证思维、中和思维、诗性思维”。读了他的诗文散记集,就会感到那些鲜明、精粹的论点,大都来自他对自身艺术实践的思考。而不是“掉书袋”式的摭拾。

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主席宋华平说:方军先生把章草与今草结合,形成自己奔放、洒脱、稚拙、精到的书法风格。

中国美院教授、浙江省书协副主席王冬龄看了方军书画展评价:方军先生在书法创作上能继承传统,敢于创新,张扬自我,发挥个性,在创作上是有想法的。

中国书协理事,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吴雪参观方军书画展说:方军先生对诗词书画都有很深的研究,书法重传统讲创新,张扬军人特有的个性,重视书写内容和书写形式的完美结合,追求书法创作敝化内涵,其作品既有视觉冲击力更有情性的感染力。

广东省美协主席林墉称赞:方军作品笔墨厚重。有冲击力。

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孙恩同参观方军书画展说:方军先生是一位军中书画家,他的作品无论是书法,还是鹰画都充满了激情创作,体现了阳刚、大气之美。他不但书画好,诗文也好,显示出军人特有的文化底蕴。

重庆国画院院长周顺恺看了方军作品说:方军的书法和鹰画,既彰显了军人的刚毅美,又体现了军人特有的文化气息。

安徽省美协副主席郭公达参观方军书画展说:方军先生的作品有正气、才气、文气,耐人寻味,催人奋进。

书画艺术论文篇8

如果说“大书法”的提出是基于中国书法传统的现代思考及其创作需要的话,那么当我们面向书法的未来的时候,书法的传承与教育、尤其是教育模式的创立,就是“大书法”必然面临和解决的一个极其现实的课题,因为纯粹传统的方式和现代教育结构,都已经不适应现代形势下书法的演进与发展,尤其是教育体制的改变和现代建筑空间的改变,对当代艺术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师傅带徒弟加现代教育模式的“工作室”制应运而生。2005年,中国国家画院首创这一教学模式,曾来德被推上了领导者岗位。

作为国家画院教学培训部的负责人,管理和指导着二、三十多个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同时,曾来德还是国家画院中国书法篆刻创作院执行院长,领导和规划着创作院的研究任务与创作方向。可以想见曾来德工作之繁重。但即便如此,曾来德仍然一如既往笔耕不辍,每日有新作品的诞生。

作为书法人,首先解决的当然是书法教育问题。事实上,“大书法”的提出已经为现代书法教育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一上任,曾来德就首创了“画家书法班”。如果说曾来德关于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论述解决了观念上的问题的话,那么首届“画家书法班”的创立,就是这一观念最直接的实践检验。

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工作室2006年秋季首届书法家班、画家书法班教学计划文案中指出:

画家书法班是为亟需提高书法水平的画家们而开设的书法强化训练班;是以“融会性、独创性、探索性”为理念的新型课题教学高研班;倡导书写立场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素质教育班;坚持以书法为主体,自我追问为前提,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性化引导启发式教学。内容涵盖碑帖临摹、写生考察、国画题款分析与练习、作品创作,辅助于书画理论、文化修养、美术史论、书法赏析等课目。目的在于加强学员对中国绘画、书法主体精神的认识和把握,提高绘画、书法创作和研究水平;加强学员对绘画、书法创作规律的认识,着重以书法为切入点,解决书法和绘画的形式、章法、构成、程式、语言等问题;加强学员艺术修养,进而提高造型能力、空间意识、审美意识和表达创意思想的能力;加强学员基本功训练,强调用笔用墨的规范,把握中国画的主体文脉。

围绕这一宗旨,工作室导师曾来德亲临指导,助教马啸、文永生配合,制定了详尽的教学计划文案,并逐一实施。在一年的教学中,通过临摹、考察、创作、回到绘画等环节的教学实践,不仅使同学们解决了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实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将来的创作和发展方向。

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历代有论,但进入新时期,书法绘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尤其是师承关系转为社会化的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又是以西画“素描造型”为基础替代“以书入画”的书法基础,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从此开始断裂,书法在当代中国画中缺失。尽管几经艺术思潮的变迁,人们终于重新认识到了书法对于绘画的重要意义,但是真正站在书法的立场来面对绘画并付诸于实践者却没有先例。中国国家画院画家书法班,就是基于中国书法绘画同源以及绘画与书法的历史关系而设立的:首先,画家的书法才能,是最后检验画家成就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其次,以“大书法”的立场,来评价书法家的绘画才能,也是鉴别一个书法家能不能进入当代书法创造的一个重要标志。书法与绘画,绘画与书法,都可以彼此寻找新的因素来改变自己。一种新的元素的进入,将成为艺术形式的创新点。特别是面对中西文化的新的交汇、撞击和融会,以书法的立场、书法入画的观念来寻找中国画的创新突破,将是一个新的思维和创造空间。

站在大文化背景、大美术甚至整个美术史的角度,曾来德开辟一个崭新的书画学道路:重新思考中国书法绘画过去早就有的关系。曾来德认为,中西绘画的区别就是书法,当失去了书法,中国的写意画就没有了,写意画没有,我们就退回到宋以前那种绘画中去了。可以肯定的是,不论西方文化怎么来改变、或者说来影响我们,但也影响、改变不了书法。恰恰相反,书法进入绘画影响并产生了西方的艺术大师,他们的现代艺术许多利用书法的元素找到了自己的原创点。

通过几届工作室教学实践,充分显示了这一教育模式的成功及其优越性。

画家书法班的创立及其理论依据与阐释,其前瞻性和未来性,为书法的研习与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书法”创作体系

理论指导实践。无论什么样的理论,最终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我们可以说“大书法”理论指导了曾来德的书法创作,也可以说是曾来德通过自己坚实的书法实践总结思考创立了“大书法”理论。但不管怎么说,曾来德的书法作品及其无限的创造力是最好的注脚与明证。从富有传统韵味和现代视觉形式的文字系列,到抽象意味的非文字系列,从恣肆的书法作品到金石味浓重的焦墨山水,我们都能感触到曾来德的生命活力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力。无论是从绘画与书法的关系还是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无论是对书法音乐性的思考还是对书法舞蹈性的践行,我们无不为曾来德的创造与智慧所折服。重要的是,这一创造不仅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它还指向了书法的未来,创造性地建构着书法史的走向。关于这一点,尽管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新的创造总是伴随着来自不同方向的不同声音,从而构成了一个新时代的历史交响。

曾来德认为,现代书法和抽象写意画的“界限”问题,正是许多现代书法的实验者很容易走偏的临界点。现代书法和抽象写意画有个重要的不同,“非文字”是从“文字”抽象出来的,她的审美基础、造型来源是“文字”,而抽象写意画是从具体的物象中抽象出来的,她的造型来源是客观“物象”,来源不一样,带来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标准也不一样。有些搞现代书法的人,把书法往绘画上靠,搞成了抽象画,结果把书法的审美特性丢弃了。现代书法探索在形式上也不是没有底线,书写性是书法艺术的底线,也是现代书法的底线。

在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上,曾来德提出了“塑我毁我”的理念,这一理念曾引起学界的质疑和争论。曾来德曾解释说,有人错误地把“塑我毁我”理解为反传统、不要传统,事实上,反传统不是不要传统,没有传统怎么“塑造”自己呢?如果没有完成“塑我”,就不存在“毁我”的问题。如果没有“毁我”的过程,总是重复自己,艺术就会死亡,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就死亡了。但“毁我”不是推倒重来,也不可能推倒重来,在“毁我”的过程中总会保留一些过去的那些有用的经验,所以“毁我”是为了在艺术上向前推进一步。在今天看来,我们在曾来德的作品中分明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像非文字系列,由于其书写性的发挥与宣扬,它并不等于文字的死亡,相反,它让我们看到文字的形而上学

超越了常规书写中笔画结构的具体规定。而非文字书写的基础还是汉字,只是在创作过程中打破了笔画规定性的限制,而服从于视觉形式需要,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调整。而有些作品故意保留了很多败笔,一是保留了最初书写的感觉,不要让理性来破坏原初的创作冲动;二是为后来的现代书法实验者提供可完善的空间和经验。

传统的书法对形式美的追求是不自觉的,那么这种视觉形式因素从哪里来?必须从绘画中来。所谓书法的“纯形式美”,就是打破文字的限制,把点、线、墨作为书法创作的形式因素,通过点、线、墨的空间切割,来构成有意味的审美形式。把书法自觉地上升到视觉艺术的高度,发掘和完善书法艺术的视觉形式规律。

未知空间带来的是一个不规则的无序的世界,在无序的、没有规定的、甚至是混乱的空间中,根据人的理性、人对笔墨的驾驭,对其进行一点一滴的规范,并且这种规范又是依照着“自然”的而不是主观的、理性的方向去规范。每落下一笔,它的空间就发生变化——在黑与白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中介关系。黑的增加就意味着白的减少,自强的时候则黑弱,在最后完成之前,它可能是什么或到底成为什么是难以想象的。未知空间里无可重复的“偶然”结果——作品——本身,包含了对无序的应用。

而当绘画发现了书法时,只不过发现了书法的一些自古就有的品质

书画同源,但却仿佛迎来了一场自己的革命:从具象到抽象的革命。其实书法和绘画的“发现”是相互的。既然绘画发现了书法中独特的笔墨与写意性,那么书法在寻求自身的超越过程中,在不背弃规定性的前提下涉入绘画,或者说书法以绘画表现了自身。

诸多真知灼见,让我们感到一位艺术家的智慧。

而“墨乐”的提出与实验,给书法这种最古老的艺术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拓展了书法原有的审美空间和表现空间。墨乐揭示了作为视觉艺术的听觉部分,同时也是揭示了音乐艺术的视觉部分,为人们的审美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写状态,还会延伸出更动人、更具有国际性的一面。曾来德的墨乐书写,已经在西方艺术界引起极大的轰动,许多部级艺术机构邀请曾来德前去展览展示。

还有焦墨山水、画意书法等等特立独行的创造,在“敞开笔墨”中书写,在已知空间中进行未知创造,曾来德踏踏实实地建构着自己的“大书法”作品体系,引领着中国书法创作的未来走向。

六、“大书法”文化架构

“大书法”与小书法、好书法与坏书法、传统书法与当代书法、中国书法与域外书法,绘画与书法的关系、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书法的音乐性、书法的舞蹈性,书法的墨乐形态,书法艺术与审美功能的文化效应,书法艺术精神,书法的种种现代形式等等,构成了“大书法”范畴和“大书法”理论体系。而围绕“大书法”所展开的各种活动,“大书法”在不同方向的延伸,则构成了洋洋大观的书法大文化和文化“大书法”。

曾来德论道以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中“艺术的范畴是由文化来决定的”为立论点,深入剖析了由汉字文化所决定的“‘大书法’观”——书法大文化和文化“大书法”范畴:

1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汉字的造型、结构、点画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构成书法的笔法、章法、墨法;

2 书法具有绘画艺术的造型以及空间构成关系,“书画同源”不仅指工具的同源关系,在造型手段上和视觉审美上也有必然的内在关联;

3 汉字书写的时序性、不可逆性和书法创作的一次性,决定了书法具有音乐的节奏韵律;

4 汉字的表意性以及汉字书写过程中的节奏韵律,决定了书法与诗歌有密切的关系,一件好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诗歌的意境和神秘特征,而且诗歌的内容、节奏韵律,直接影响到书写者的想象力、书写速度以及有书写速度带来的节奏韵律变化;

5 书法和文学的关系,历史上很多好的文章因为书法而传世,比如《兰亭序》等;

6 书法和人格修养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书法具有明显的伦理色彩,并对传统书法品评标准产生直接的影响;

7 书法史是由士大夫文人书写的,在清代以前,民间书法被排斥在正统的书法传统以外;

8 书法是精神的外化,“神采”和“气韵”成为书法艺术主要的评判标准;

9 因为人人会写书法,公众对一件书法的预期,从来不是作为单纯的形式审美对象,而且对“内容”有同等的预期;

10 公众对书法内容完整性,可读性、可辨识性的预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式的稳定性,同时使书法与西方的抽象艺术保持严格的界限;

11 公众对书法内容的完整性,可读性、可辨识性的预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式难以走向更高的自由形态;

12 对不同时期的书法传统的价值判断和取法,决定了书法的时代特征。

如果我们明确了由汉字所带来的“‘大书法’观”范畴,对当代书法的创作成果就可以做出一个很清晰的判断,尤其是对现代书法的探索方向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为此,曾来德结合自己二十多年来的创作实践认为,从民间书法中吸收造型来源和创作灵感是现代书法一个必然的创新之路;其次,从“大美术”的角度对书法艺术的视觉形式进行探索。

曾来德还认为,书法艺术能平复人心的焦虑,一个中国人在书法创作中得到了愉悦,情操得到了提升,心灵得到了净化,实际上就是解决当下的文化问题。因此,书法能直接表现当代人的情感和生存状态。这就是书法的生存状态,当然也是一种书法艺术的文化形态。而书法艺术的精神,是文人精神在书法上的体现。书法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来自书写者的情怀和生命律动,如果一个书法家没有人文关怀、人文精神,那么他写的书法只是一个匠人的劳动,匠人的劳动,可能在技术上无可挑剔,但没有笔墨内涵。艺术,是伟大的匠人加半个哲学家。

而书法艺术“文化立场”的提出,不仅标识了曾来德的民族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艺术家、教育家和思想理论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立论,源于曾来德与汉字文化危机的深刻认识与高度关注。曾来德认为,在中国整个历史的文化进程当中,我们始终面临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危机——汉字危机。尽管汉字文化、包括汉字的艺术,在经历这一切变化之后并没有改变,最终完整保留了自我形象和自我文化的传承,但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改变,在这种情形下保持一位艺术家的民族文化立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一般的文化良知。

结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语言基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原和根基。汉字,是我们始终坚持和不可改变与调和的一个基本立场;书法,是中华民族大艺术的灵魂,它包含着我们深深的民族情结,是我们精神之旅中魂牵梦绕指向未来的生命本原之去处。它规定着我们的历史,规范着我们的现在,指向我们的未来。如曾来德所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种语言文字能够构成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艺术审美形式。千古不变的汉字,既构成了对书写自由的限制,亦蕴含着自由书写的无限可能。线的汉字和象形的汉字所包含的生机、活力,孕育了书法美学的宏大诗境。书法作为一种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尽管古人在形式上已经达到相当高的高度,但在汉字规定的范围内,书法的艺术形式仍然有无限的探索空间。

当我们以全部中国书法史——古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来重新认识中国汉字与中国书法史,以现代意识来重新厘定中国书法史的时候,一种新的书法史观——“大书法”诞生了。当以这样的观念来观照书法教育,把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在具体教学中把书法与绘画相结合、绘画与书法相结合,以书入画又以画人书的时候,完成了“大书法”理论体系下的现代书法教育史观。当以现代书法艺术的观念来全方位、多角度切入传统经典,包括二王帖学体系、碑学体系、经学体系、敦煌写经、楼兰残纸等民间书法的时候,完成了书法的现代创作史观。由此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曾来德“大书法”思想理论体系。“大书法”,是对书法形而上认识的本体论,也是对书法认识方法上的认识论,更是对书法创作方向及其艺术与审美标准进行判断的方法论。

以“大书法”观续写中国书法史,曾来德完成了对中国书法史和中国书学的创造性贡献。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必须有高超的技术和广博深厚的文化修养,既需要艺术天分也离不开艰辛的努力。在二十年多年的书法艺术生涯中,曾来德写字的废纸可以用汽车拉,保存下来的作品数以万计。他每天坚持只睡五个小时的觉,而他的春节都是在画室度过的。这让我们足以理解为什么曾来德能取得影响整个中国当代书法史的艺术成就与理论贡献了!

那么,曾来德自己是如何认识的呢?

书画艺术论文篇9

[关键词]中国古代;书画类;艺术史;文献学

我国古代书画所展现的世界是丰富而广阔的,它在向世人描绘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包括历代人们的经济、传统、生活、信仰、审美、社会活动和世界观等,这是生动、形象的实物资料。而文献学作为一种基础研究方法,将其应用于中国古代书画类史进行研究,是对原本庞杂的历史资料以某种条理性的方式将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归类和规范,并通过缜密、严谨的逻辑来真实还原书画类历史事实。然而,研究中国古代书画类文献学的深度和广度较之研究文史哲学科相比尚存在一定距离,其研究现状不容乐观。

一、中国古代书画类文献的研究现状分析

1、古代书画类文献研究滞后

文献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大学科已经日臻发展成熟,在研究中国文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分支——古代书画类文献研究而言,其深度和广度均远远滞后于文献学学科的发展。由于古代书画类文献学科建立的年限较短,加之相关传统书画文献尚未经过精细的整理,导致目前为止在学术研究上存在诸多空白点。此外,涉及书画论的校勘学系统、版本学的全面研究极为鲜见,从事古代书画研究的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其文献学术功底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古代书画类文献研究的滞后。

2、对古代书画类文献分类整理的学术力量不足

《四库全书》的子部艺术类是历代收录中国绘画论著最为齐整的一部著作,其中收录了从南朝到清代共计四十六种关于书画、篆刻、琴谱、杂技的文献,这与当今我们普遍认为的艺术概念较为相近,但是古代对艺术概念的理解仍与今人存在一定差异。以今人的角度而言,所指的艺术范畴分布于经史子集各部文献之中。虽然诸多学者对关于艺术类文献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由于其欠缺充足的学术力量作为支撑,导致这些学者对书画类文献没有进行针对性地校勘、注释和分类整理。

3、对古代书画类文献研究欠缺前沿学术价值的深度专研

以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为视角,有史以来众多学者仅仅关注于如“南北宋”说、“气韵生动”论、《历代名画记》等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观念、论著的研究,停留在从文化史、校勘学、版本学的角度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画文献进行剖析,而对古代书画类文献的前沿学术价值研究的深度不足,尚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例如,就书画学理而言,其古籍题跋的研究和整理本应纳入艺术史的研究范围,此项研究涉及到画论文本内容、有关版本的优劣、校勘的精粗、书林掌故、书籍流传等,但是时至今日艺术史学界仍未对书画类古籍上的题跋进行系统性研究,所以也就无法为解决中国古代书画史上具有争议性的一些问题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因此,笔者建议研究学者们应将对于艺术类古籍题跋的研究作为一项日后最具创新价值的研究工作之一进行开展。

二、中国古代书画类文献的研究特色

1、古代书画类文献不以独立形式出现

中国古代书画类文献是与书画类历史研究最为密切的文献资料,但是它不以独立形式而存在,通常情况下,与书画论、书画品以及书画录一同出现。中国最早的独立书画类文献是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论画》,这是关于绘画技法和绘画评价的文献。在中国古代书画史上,出现了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分别为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和宋邓椿的《画继》,它们的相继出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画类文献具有重要贡献,同时文献中记载的相关内容对于研究唐宋朝代的书画状况和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2、古代书画类文献没有明确划分界限

中国古书画文献将论、评、史相融会贯通,没有形成明确的划分界限和标准,所以,我们在研究古代书画类文献时应有侧重地对其划分。如从理论高度研究书画类文献,探寻有关古代书画本质问题时,应着重研究书画理论文献,最为典型的文献范例为刘宋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叙》,这部文献以美学和哲学视角对中国山水画进行了的论述。

3、古书画类文献不含批评类文献

中国古书画文献中没有特别指向书画批评的文献,大多数文献涉及品、赞、评、断、谱、题跋、随笔、议、录、记等,如张怀瓘《画断》、谢赫《古画品录》等。此外,古代书画类文献还涵盖书画创作技法、要诀、材料工具配备等内容,如北宋韩拙的《山水纯全集》、元黄公望的《写山水诀》等。

三、结论

书画艺术论文篇10

考察中国古代致力于提升文人修养的美术教育,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选择魏晋、宋元文人为主要考察对象,认为古代文人普遍学习的内容是书法和绘画(文人画)。其中,书法的历史更为悠久,其作用与意义尤其突出。书法的主要学习方法有师父的言传身教、临师经典以及以笔会的形式讨论、交流。

关键词:

文人;书法;文人画;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专业发展的美术教育;二是作为素养提升的美术教育。文章对古代文人美术教育的考察,仅限定在致力于提升文人修养的美术教育范畴。首先,在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上,笔者追随这样的观点:任何历史人物或事件,只有将之还原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研究,才能称得上是历史学的研究。基于这样的观点,探究古代文人的美术教育,第一步必须了解古代文人所说的“美术”指的是什么,第二步则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人对不同美术种类的态度和学习情况。

一、中国古代文人眼中的美术

对于古代文人眼中的美术,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在方法上也有多种选择,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古代文人对哪些事物给予了较高的审美评价;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创作者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等。德国学者雷德侯是一位态度严谨的中国美术研究者,他对中国美术的研究更为审慎,他的文章让中国学者读起来常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这位德国学者通过考察中国18世纪的一部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历代皇家、贵族的艺术收藏,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将中国古人的审美活动与其他功利活动相区别,解读“中国古人以什么为艺术”这一命题。雷德侯回答这一命题的角度与考察方式恰恰是笔者所需要的,笔者非常庆幸能及时看到他的相关论述。在对《古今图书集成》各部类进行梳理之后,雷德侯得出这样的结论:“18世纪中国的大百科全书内没有相应于现代艺术的概念。今日所称的中国艺术,在当时或列于价值较低的‘考工’‘神异’类,或划归地位较高的‘字学’‘艺术’类。书法居于最高的地位,是因为其与文献的联系,而绘画有着紧随其次的地位,是因为其与书法的联系:两种媒介最接近于艺术的现代定义。制造业的成品只有具备‘文献’价值,才能获得进入更高级别的资格,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即是一个最好不过的例证。”在考证了与美术现代定义相近的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文人画)的地位后,雷德侯又对中国古代帝王、贵族的艺术收藏进行了考察。这一工作帮助他进一步求证,书法与绘画(文人画)不仅与文献相关,而且在类书典籍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同时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书法最早作为艺术品被收藏始于4世纪,紧随其后的是绘画作品,而绘画作品直到清代被人们收藏的主要是“具有长篇题跋的宗教画、水墨画、名家之作——简而言之,有文学意味的画作”,很明显,历史上作为艺术品收藏的绘画作品基本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文人画。青铜器在这里再次被提及,排在绘画之后。不过,青铜器被纳入收藏品的时间是宋代,与前者相隔久远,而且明显与文人修身养性联系不够紧密,因而这里不作议论。书法和文人画是受古代文人推崇的两种美术形式,其中书法尤甚。这一结论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算不得新鲜,但雷德侯教授的严谨论证使之更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二、书法和文人画在文人修养教化中的意义

这一部分要考察的内容是,古代文人以为的艺术——书法和文人画,在文人修养教化中的意义,主要选择了中国古代的三个时期:魏晋、唐、宋元。之所以选择这三个时期,是因为这三个时期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还是在中国传统美术发展的历程中,都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魏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名士群体,穿越数千年的沧海桑田而光芒不减。我们能明晰地感受到魏晋之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在那时建构的文人心态、核心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意趣,经历千年而不曾更改。中国美术在魏晋时期也呈现出多彩的面貌,独立的美术作品、专业画家、专门的画论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书法最早作为艺术品被人们收藏也是在这个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盛世。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形成了强有力的士大夫文人阶层。唐代之后,五代宋元艺术格外繁荣。文人画在宋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产生了文同、苏轼、黄公望、倪瓒等一大批文人画家。文章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美术教育,希望通过论述更好地明晰美术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笔者相信这有助于开发出更优秀的课程,从而在学校美术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者:曾瑜 单位:湖南美术出版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