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十篇

时间:2023-03-16 01:45:14

书画展

书画展篇1

高新区振兴路小学 二(2班 王晓晨

指导教师:李玉民

星期一,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书画展,书画展设在广播室前面。

书画展篇2

春意盎然,桃李飘香。中考以即, 丰收在望。在这紧张有序的校园生活中,我校依据团县委关于做好2014年“科普进校园””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开展的放飞梦想师生书画展览大赛以拉开帷幕。淡淡文意,缕缕墨香。像一壶老酒侵润我校文化艺术氛围。给我们献上一份书画艺术大餐。

世界因为我们的描绘而变得更加美丽,世界因为我们的想象而变得更加神奇。如果说一个人成长的脚印连在一起就是人生道路,那么这一张张书画作品正是我们所思、所想、所梦,将这些集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心路。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崇高使命。有校园文化,学校才有灵魂,才有独特的风采和魅力。师生的作品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力图从继承和创新、课程改革和质量提高、师生个人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等诸多关系中寻找联结点。这次展览共征集到我校师生多件作品,其中包括、水粉画、素描、书法及摄影等不同类型的作品。这些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我校美术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一幅幅主题突出、形式新颖、风格鲜明、稚趣盎然的书法美术作品,凝聚着创作者的智慧和心血。虽然,有些作品还略显稚嫩,但却充分展示了广大师生对生活得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初升的朝阳正冉冉升起,我校的锦绣蓝图正徐徐展开,让我们胜利中学全体师生一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写上最新最美的文字,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摄下最新最美的瞬间!

书画展篇3

江南实验小学五(1)班 周施婷

年的一天,张永初老人带着他所研究的甲骨文和一些书画来我们江南实小展览。

虽然这是几幅甲骨文,但是它们却是古人用无穷的智慧创造出来的,更是张永初老先生用半辈子的心血研究出来的。张永初老先生从40多岁就开始研究甲骨文了。直到现在,他虽然已84岁高龄,但是却仍然坚持不懈地去研究吴文化和甲骨文,他像一个贪玩、永不疲倦的孩子不停地感受着研究的欢乐。

张永初老先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珍贵的甲骨文 ,还让我们了解了吴文化。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也可以说这是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成果。说到吴文化,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位伟大人物——泰伯。

书画展篇4

(一)插画在文学书籍中的应用

一谈到文学作品,大家最先想到的是那繁多的文字和厚重的书本。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书籍都让我们觉得枯燥得可怕。就是这样的枯燥的感受,为了让更多人对文学书籍产生兴趣,插画就产生作用了。文学类书籍包括以下几类:叙事类、抒情散文类、纪实类、故事类、诗歌类等。这种插画的创作,首先要求作者对文学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其次要深入主题的意境的研究。在保证基本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文学类的插画形式比较自由,可以加入充分的想象空间,表现的内容可适当地调整,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拿我们从小学习的语文书来说,它是属于传播类文学书籍。而当年还小的我们是如何能一丝不苟地学习这类文学书籍呢?当然少不了的是书里有趣的插画调动我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我们接触一首新的诗词时,我们首先看的绝对不是诗词,而是诗词旁边的插画,精美的插画能让我们在学习诗词时与画面联系在一起,更能好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与意思。

(二)插画在设计类书籍中的应用

自从我们接触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设计类的书籍里全部都是文字结合图画让我们进行学习设计,而设计类书籍中的插画更多的是让我们欣赏和学习,做设计的除了要有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更多的是要多欣赏别人的作品,从别人的作品中体验设计的无限可能性,从而增强自己的设计能力。就设计类书籍中插画的应用功能而言,插画不能够离开书籍而独立存在。因而插图的形式、风格、内容、色彩、放置位置、图形大小都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谓设计讲究严谨,在编排中如何排列,如何增强书籍的形式美,如何让内容看上去漂亮,都是颇具考究性的。在一本学习设计的书籍中一段文字配一幅图,用说明的方式使我们去理解这种设计。

(三)装饰性插画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装饰性插画是指不同于写实风格的一种插画类型,它偏重于表现写意,强调主观感受,富于浪漫主义,多表现于主观。通常插画都具备了强烈的视觉语言,以最直接的视觉来进行传达,从图形入手,让图形说话,通常也注重表现形式的装饰性,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传统的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如何在书籍设计上突出就成为出版业一个重要的出发点。而插画的装饰性从强烈的主观语言强调事物的特征,并对其简化、夸张和归纳,运用基本的重复、渐变来进行设计,而通常情况来说,书籍的封面设计成了重中的之重。

二、插画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

插画在书籍的版式和整体设计中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通常插画会被用于封面的设计中,对于大多数小孩子来说,很多时候对书籍内容完全不懂,这时候吸引他们的就是封面的插画了,往往能够吸引他们去翻开书籍,我想这就是视觉的作用和魅力,同时也是在进行阅读前与人们最初的交流。而插画用于正文的版式设计,也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或庄重,或淡雅,能够对文字起到抑扬顿挫的效果,更好地体现书籍的各种表情,从而起到美化书籍和增加吸引力的作用。插画在书籍设计中起着突出主题印象的作用,插画可以根据书籍主体而进行设计描绘的人物、场景甚至动物,都可以说是书籍的代言。比如我曾经看过的一本可以说是大人读的童话小说———《小王子》,这本书中小王子的人物设计形象已经定格,无论这本书如何改变封面的形式、颜色,只要看到这个人物形象我便能想起我曾经读起这本书的感受。插画可以帮助阅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整个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由文字与图画的恰当平衡使故事讲得具体化的核心本质。

三、插画在书籍设计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历史的发展,插画现在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任何年代,绘有美丽插画的书籍总是充满着独特的魅力,它总是吸引读者的第一道目光,最先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即使到最后书籍内容逐渐被遗忘,它也仍然保留着最初的亲切与感动,让人久久难忘。插画概念还离不开书籍配图。由于互联网时代的繁荣发展,信息传播之快已经可以用秒来计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插画的制作手段已经不再仅仅是手绘插画展现于纸张上,电脑绘制的精美插画已经跃然于纸上多时。对于新鲜绘画材料的出现,插画艺术进入商业化时代。插画在商品经济时代,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插画的意义也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界定,应用也越来越广,而这种时代的进步和人文的进步都体现出插画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人类如何快速地进步,插画是永远不会被遗弃的一部分。它自始至终都是人们情感的一种寄托媒介。

四、插画的发展历史

书画展篇5

**县****书画展今天在宁开幕了!

值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向光临今天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对这次活动给予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的省市各级领导、省驻滨扶贫促小康工作队、省文联、省财政厅、江阴市采风团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1997年,我县百万干群以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召开为动力,紧紧围绕“一年脱贫打基础,三年基本达小康,百万人民干百亿,阔步迈向新世纪”的目标,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省委驻**扶贫工作队及各有关方面大力支持下,负重奋进,顽强拼搏,一举夺取了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全县上下无不欢欣鼓舞.钟爱书画艺术的**人民,纷纷以书画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摆脱贫困,向小康目标迈进的喜悦之情。我们举办这次书画展,其目的就是以艺术的形式向各位领导和来宾展示百万**人民战天斗地摆脱贫困,加快步伐奔向小康的崭新精神风貌,汇报我县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以书画艺术为桥梁,增进**与海内外人士之间的联系,加深省内外各界人士对**的了解,进一步改善**对外交往的环境,营造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在这次活动中,省市有关领导在百忙之中为我们题辞作画,许多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书画家向这次展览赐赠墨宝,省有关单位、江阴市文联及**籍海内外人士也纷纷以自己的书画作品表达对这次活动的关心和支持,省驻滨扶贫促小康工作队、省文联、省财政厅为这次书画展的举办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劳动。这一份份浓浓的情意,**百万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可以感发人心,陶冶情操,对于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的素质居功甚伟。在新的历史时期,书画艺术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县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也是江苏省文化厅命名的全省唯一的书法之县,产生过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书画艺术家,全县书画爱好者众多,书画艺术普及。这次我们有幸与这么多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书画艺术家和勤于钻研的书画爱好者共聚一堂,见教大方,倍感亲切和兴奋。我相信,这次书画展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县书画艺术的整体水平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我县两个文明建设也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版权所有-

书画展篇6

我为此专程赴南京拜访亚明先生。我在南师美术系读书时,亚老教我们创作课,所以我们称呼他亚老师。当他知道我此行的目的时,他开门见山地提出:“首先你们要站住脚;要找一个专题来画,办一个有影响的展览;要一炮打响。”后来,我将亚老师的教导,归纳为“三个要”。这“三个要”,使我眼前一亮。但是“站住脚”与“一炮打响”的关键是画什么专题呢?

我脑子里忽然浮现出在博物馆工作时,曾下乡调查革命文物。在调查中我们不仅发现了高淳县永宁公社的新四军纺织厂旧址,还发现了溧阳县的新四军秘密交通站(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以及句容县磨盘山的新四军物资转运站“八间草房”等等。这些实物资料,使我们深深了解了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东进,在句容茅山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革命历程。

我当即有了决定,在与画家们一起学习有关资料,充分研究、分析、商议后,大家一致同意描绘茅山老区抗日题材。我们分批下乡搜集素材,进行写生、创作,并多次组织互相交流、观摩、讨论,顺利完成了一批作品。一个有明确主题、有生动内容、有可视画面的《茅山抗日地区写生画展》于1979年底在镇江市展出。当时分别邀请了省美术馆、省美协、《江苏画刊》的有关同志到镇江参观、指导。

他们对这个展览非常赞赏,给予很高的评价,时任省美术馆馆长、省美协主席的徐天敏,省美术馆的朱葵、马鸿增等同志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如,应扩大写生地域,因为新四军在茅山建立抗日根据地之后,就渡江北上在苏北开展抗日活动,并在盐城成立新四军军部。他们建议增加苏北的抗日内容,加上书写抗日诗词,并将画展更名为《新四军征途书画展》。我们因此又组织画家深入到苏北及延伸到皖南地区进行写生,补充了一批新作品,展品的内容便更丰富了。

1981年1月6日至20日,《新四军征途书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得到省领导极大的关心、支持与赞扬,在我省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新华日报》以整版刊出该展的部分作品,并发表徐天敏署名长篇评论文章,将展览誉为我省美术界的一件大事。

新四军老战士、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彭炎知道了这个画展,特地邀请去故宫展出。于是,省里领导要求我们再增加内容,下去再搜集创作素材。我们立即又创作了一批新作品。

同年3月15日至4月20日,《新四军征途书画展》应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开幕那天,据不完全统计,有四五十位部级新四军老战士在展地现场互相握手、拥抱,高唱“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军歌,此情此景,气氛非常壮观,令人激动与振奋。参观的老同志相互传播,各地的新四军老战士,例如像武汉的李行,由于交通不便,他赴京途中,曾步行了一段路来到北京的,参观展览时,热泪不断地流下,这些都大大地感动了我们。

画展消息迅速传到了中央领导那里,谭震林副委员长在周日携全家到故宫参观了展览并与我们留京的画家合影留念。他提出请方毅、张爱萍等新四军老同志来看看。

我居然也就打电话到国务院找方毅,接线员问我是哪里?我说“是新四军……”还没有等我说完,她就说:“噢,新四军啊……”随即把电话接到了方毅办公室。当时是栾中新秘书接的电话,他说方毅已经知道我们的展览了,并说要安排时间去参观。栾秘书后来与我联系了两次,其中一次是了解什么时间观众少些?次日下午,故宫保卫处的同志说方办来电话,方毅要来看展览。那时已经快闭馆下班了。

方毅参观展览时很认真,一幅一幅地看,有时问画中的房子还在吗?那些老游击队员还好吗?并关心当年新四军中美术工作者参加的作品。当时我提出请方毅为我们的画展题字,他答应了,不久方办寄来了他书写的“劲松”两个大字,右边还写了“缅怀同志”。这幅题字后来随展去了其他地方展出并收入《新四军征途书画选》作品集中。参观完画展他又与我们合影,并提出要请张爱萍来看展览。

我市文化局刘仆局长要我与张爱萍联系。这就难了,因为张爱萍时任副总参谋长,我打114查询,接线员说军事部门电话不公开。正想着找部队领导联系时,故宫保卫处要我去接电话,说是张爱萍的秘书(后来知道就是总的夫人李又兰),她告诉我张爱萍要来看展览,问她什么时候,她说马上吧,快要到了。

等我回到展厅,故宫保卫处增派了三人,加上张爱萍的警卫人员已经在那里等候了。张爱萍穿着便衣来的,保卫人员与我们一起“围着”他看作品,他看得快一些,看完展览与我们一一握手就离开了。

过了一天,接到那位秘书电话,约我去张爱萍的办公室见面。地址是白米北巷。我向刘局长汇报了,请他同去,记得还有画家李苇成等。

张爱萍“办公室”好像就是他的住处。门口有一战士站岗,问了情况后让我们进去。大门很简单,没有大门楼,是灰色的老式平房。进去后便是一间不大的接待室,一张普通的桌子,几个木凳子,还有四条腿的长板凳。张爱萍已经坐在桌子旁靠墙的木椅上,他的夫人为我们倒水,张爱萍神态有些严肃,所以,我们感到有点紧张。稍停,张爱萍用带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话问我:“你是哪年的新四军?”

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不知怎么回答他。但是,我竟然脱口而出:“三七年的。”

张爱萍手指一敲桌子哈哈一笑:“小鬼,37年才出来吧,40岁了?”

这一来气氛倏然变了。但是我已经冒汗了,张爱萍接着说:“你们这次来办新四军画展,叫我们感到很突然,你们是在为新四军做宣传啊!你们怎么做这个展览的?”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

此时,坐在我旁边的刘局长拉拉我的衣角,暗示让我讲话。我又有点紧张了,不知从何说起。一瞬间突然想起原来我们办的茅山抗日写生作品展,是抗日的题材,胆子又大了起来。于是我将这个展览的来龙去脉,包括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新四军征途书画展》的情况,简要地向张爱萍作了汇报。

张爱萍听到我说“茅山抗日根据地”,他问在什么地方?我回答就在镇江地区的句容县,同时我说的著作中多处提到的。张爱萍问《毛选》中有吗?他让李又兰将《毛选》拿出来,翻到抗日根据地中有茅山,张爱萍一拍大腿站了起来:“好了,好了!”脸上出现了笑容。

张爱萍于是讲了他是怎么到苏北的,李先念是八路军,从大别山过来的。又讲到苏北几个战役,其中睢宁战斗是他指挥的,打了20天攻克了睢宁城,他为此写了一首诗“庆睢宁城解放”。我当时插话:去了睢宁城,画了睢宁城一角。张爱萍很有兴趣。于是我后来重新画了一幅睢宁城寄他,请他将写的诗题上。不久,张爱萍的题诗寄给我了。

张爱萍讲了新四军在苏北抗日战争中很多重要史料,当时我用街上才买的一个长方形盒式磁带录音机录了下来,带回镇江后被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拿去听了,后来听说找不到了,非常可惜。

张爱萍要我们继续补充作品、增加内容,包括洪泽湖与湖北的大悟山(属大别山脉)等地的革命遗址。

最后,张爱萍问我们关于这个展览的宣传报道的事。他问《人民日报》有报道吗?我回答说:“没有,除了《报》有专版介绍外,其他报纸均未有宣传报道。”张爱萍说,《报》的领导是新四军的。他又说准备写一首关于这个展览的诗,让我送去人民日报社。不日,我收到了张爱萍的《虞美人・题新四军征途书画展》词一首。

我专程赶去人民日报社,找到《大地》副刊辑,徐刚接待我的,他也是崇明岛人,但是,他一看是张爱萍写的,又是新四军的题材,说老乡啊,这事要请示领导呢。

我们住在海军招待所,几乎每天早晨接到李又兰询问《人民日报》有没有发张爱萍的那首词的电话。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大地》上发了张爱萍的词。李又兰闻讯后立即转告张爱萍,她随即告诉我,张爱萍认为这就是人民日报的表态。

之后,我们接到好几个地方邀请去展览:同年9月2日,在上海美术馆展览;1982年1月25日在浙江展览馆展览,此后又在江西南昌市、四川省攀枝花市以及我们省内的南通、宜兴、溧阳等地展出。

我们组织画家进行回顾与总结。我们这个展览为了搜集素材,进行写生而涉经苏、浙、皖、赣、豫、鄂等省70多个县市近百个地点,行程2万1千多里,记录了数万字抗日斗争资料,作了1400多幅写生稿,创作了100多幅作品。我们将当年新四军战斗、生活过的广袤无垠的丘陵、田野,破旧的茅屋以及湖泊、芦荡与抗日战争融合在一起,利用中国山水画、人物画的形式以及中国书法艺术,自然、生动地描写出来,很多地方突破了传统的技法,作了创新的探索。我们靠的是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团结一致,努力刻苦钻研与探索,勤奋创作,作品获得业内外人士的欢迎与好评。这些经验,值得我们铭记与发扬光大。

由于《新四军征途书画展》的成功举办,在全国文化艺术界引起很大反响,我们画院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1982年6月,我代表单位出席了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召开的表彰大会。我第一次戴上大红花,感到无比的激动与荣耀。当时的省文化局局长郭铁松专门召集全省文化系统出席这次大会的五位代表进行座谈。我们单位获得了三万元奖金。这笔钱我们用了五年还有余(当时我们每人每年写生费250元,材料费100元)。

《新四军征途书画展》之后,我们没有止步。从1983年开始进行“江南行”写生,花了三年时间,于1985年在市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江南行》写生展。

书画展篇7

这是一场刊落声华、大朴不雕的展览

今天的艺术展览可以说在形式感上非常考究,专业团队的运作使开幕式及展览成为了非常精致的流水线作品。领导站台、专家助阵、美女增色,再加上灯光、装裱、环境的精心烘托,在形式上“给你个刺激,先”。这似乎成为了高端大气国际化的标志,很多艺术家陈陈因袭,苦不堪言又似乎乐此不疲。

但石虎书画大展给了我们一个例外。例外在于:这个展览把展览还给了作品,而让形式让位。

其一:一句话的开幕式。10月11日上午,在3000名观众的围观中,石虎先生仅说了一句:“我的书法和绘画,热情欢迎大家,请!”就此拉开了序幕。直截了当,直奔主题,把观众看展的时间还给观众,而不是成为舞台秀。

其二:一本书的研讨会。本次展览没有举行惯例的研讨会,但是会给每一位到场的观众免费发送《来云朵话—石虎艺术评论集》,这本文图并重的评论集收有30篇不同年龄结构(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不同职业,不同角度的真实解读。想来比那些现场即兴发挥的研讨更有价值。

其三:七本书的作品集。由人美出版社出版,由雅昌印刷的七卷本《石虎书画集》造价不菲,也现场免费发送读者。在现场的观看和印刷品的细读中,可以使读者更深入地体味石虎的艺术精髓。

其四:上千幅作品展出。此次作品共占有中国美术馆5个展厅,展出石虎先生近千幅作品。作品太多,因此在灯光和展览效果上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但反过来想,读者因此有机会看到更多的作品原件,两厢比较,作为读者,我们自然选择后者。

种种细节都说明,石虎先生在此次展览中所主导的思想就是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形式,让读者去看作品。这份自信、坦然和直接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的真诚,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应有的格局和胸怀。

这是一次特立独行、穿越时空的相逢

美学家高尔泰曾称石虎身上“具有那种独立不羁的自由精神”。这次展览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仅在形式上去除浮华,在作品上也直面内心。

石虎先生成名已久,是中国当代美术30年中的代表性画家,也是蜚声国际的艺术家。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上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非洲写生集》所产生的影响,是他以重彩人物在南洋创造的一系列商业奇迹,是他4次出资举办石虎诗会对汉文化的推动。但人们不了解的是,这位曾声名远扬的艺术家为什么近10年消无声息。这次展览就是一次集体回答和全面展示。

在现场,我听到了很多观众的惊讶之语:石虎不是画家吗?怎么主展厅是书法?

的确,以重彩画扬名的石虎在此次展览中却把他的重彩作品放在最后,而着意推出的却是他的书法作品。这正是他的态度和立场。他曾经在与我交流中说过,我的重彩画是有妥协的。但我的书法却绝不妥协。而打破人们的既定认识,不为自己归类和定位,正体现了艺术家特立独行的品性。

从彩墨人物—重彩人物—水墨人物—水墨山水—书法,石虎先生的艺术虽有迭加,但在不同的阶段却有着不同的着力点。而这个过程正是向西方艺术借鉴到回归传统汉文化的演变。这个演变所具有文化自信并不仅是石虎先生一人的,在当代艺术的整体氛围中都有体现,只不过石虎先生做得更加深入和彻底。

因此,当我们由石虎的书法再进入他的水墨人物再到他的重彩作品,我们就是抽丝剥茧地洞悉石虎艺术的精魂,就能在他浩瀚无常的作品中寻找到途径。

这种综合性因为有着历史和时空的积淀,使这个展览更具有厚度和空间。

这是一次激情洋溢、以心印心的碰撞

一个展览的成功,对观众而言,我不在乎你画家的名头多大,出席的领导多牛,人数有多少,形式感多么炫目,我只在乎看了作品后是否与自我内心有所碰撞,是否对自我的成长具有开启性。在这一点上,与石虎作品的相逢其实就是源于内心的寻找和完善。

展览前,曾有一位年轻学子问石虎先生:你认为临摹重要吗?石虎回答:临摹一定要与自我的内心需求相对应。我认为寻找自己的线条最重要。而石虎先生的作品正是自我性情的线条在游动、生发、呼唤、呐喊和挣扎。而石虎先生在现场所体现出来的激情和力量,也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源于个人的不同视角和审美体验,每位观众的喜好是不一样的。有喜欢他重彩作品的,那是色彩、形式和生活的交融呈现;有喜欢他水墨人物的,那是形体、水墨和意韵的虚幻清境;有喜欢他书法的,那是线条、诗词和性灵的自由吟唱;有喜欢他绘画小稿的,那是沉吟、快乐和无拘的灵机一现。一个人的展览,每个人各有所需,各有所求,各有所得,都能找到自己的所爱所思所感和所惑,这样的展览信息量大,气场大,而且余味无穷。

书画展篇8

作者:梁锡梅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张永初老人书画展。一进门,几幅大字跳入眼帘,纸上有一些我从来没见过的字,有的像鱼,有的像花,有的还像长了翅膀似的……正当我一脸茫然,突然看到了桌面上还摆了几本书,专门是介绍这些字的。我随手翻了翻,哦,原来它们是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 “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它是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系体的文字,现代汉字即甲骨文演变而来。原来甲骨文这么重要。看来,我还要多读点书。我们欣赏的这些甲骨文,都是张永初老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翻译并书写的。

张老不仅在书法上独树一帜,他对吴文化也颇有研究。

书画展篇9

关键字:插画;书籍;商业;教育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沉淀,也是插画延续生命的母体。我们手中翻过的太多的书籍中离不开插画(或者我们叫插画为插图)的衬托,更可以说它不但能突出主题的思想,而且还会增强艺术的感染力。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需要,插画找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丰富的载体。下面我们就插画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和学习。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插画的概念、特征和演变。从《辞海》中我们可以查阅到对“插画”的解释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者对读者产生艺术欣赏作用。”就是我们平常所看的报纸、杂志、各种刊物或儿童图画书里,在文字间所加插的图画,统统称为“插画”。当然这种是一种狭义的解释,主要是针对书籍插图作的定义,不涵盖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插画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它是一项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它被广泛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涉及到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影视文化等方面。它的特征是:1.目的性与制约性;2.实用性与通俗性;3.形象性与直观性;4.审美性与趣味性;5.创造性与艺术想象;6.多样化、多元化。插画绘画风格种类多样形式丰富,有闻名世界的日式卡通和插画,有欧美插画、香港插画、韩国游戏插画和台湾言情小说封面插画。制作方法有传统的手绘,有电脑制作,利用PHOTOSHOP、PAINTER这两个软件结合手写板画位图插画,也有用SAI来画,又可以CORELDRAW,ILL画矢量插画等。插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人物、自由形式、写实手法、黑白的、彩色的、运用材料的、照片的、电脑制作的,只要能形成是“图形”的,都可以运用到插画的制作中去。

插画最早运用于宗教读物之中,中外皆如此。后来,插画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书籍、文法书籍和经典作家文集等出版物之中。

插画最先是在十九世纪初随着报刊、图书的变迁发展起来的。而它真正的黄金时代则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首先从美国开始的,当时刚从美术作品中分离出来的插图明显带有绘画色彩,而从事插图的作者也多半是职业画家,以后又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影响,从具象转变为抽象。直到70年代,插画又重新回到了写实风格。

插画在书籍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书籍的封面,书籍的内页,书籍的外套,书籍的内容辅助等。如文学书籍、少儿书籍、科技书籍等。这种插画正在逐渐减退。今后在电子书籍、电子报刊中仍将大量存在,包括报纸、杂志等编辑上所使用的插画。它的作用是作为文字的补充再现文章情节、体现文学精神的可视艺术形式;让人们得到感性认识的满足;表现艺术家的美学观念、表现技巧,甚至表现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插画将文章的信息以最简洁、明确、清晰地传递给读者,引起他们的兴趣,努力使他们感知、信服传递的内容,并在审美的过程中欣然接受书籍的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书籍插图作为独立的插画产品在终端市场上独占鳌头,从另一个方面现代插画作为视觉传达体系(平面设计、插画、商业摄影)的一部分,广泛地运用于平面广告、海报、电子媒体、商业场馆、公众机构、商品包装、企业广告甚至T恤、日记本、贺年片等设计的内容中。现代插画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插画有一定的区别。从两者的功能、表现形式、传播媒介等方面有着差异。现代插画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商品。商业活动要求把所承载的信息准确、明晰地传达给观众,希求人们对这些信息正确接收、把握,并在让观众采取行动的同时使他们得到美的感受,因此说它是为商业活动服务的,在商业中已成熟的结合了插画的应用。生活中的方方面已经离不开插画的存在。美国是插画市场非常发达的国家非常专业化,它将插画分成儿童类、体育类、科幻类、食品类、数码类、纯艺术风格类、幽默类等多种专业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专门的插画艺术家。整个插画市场非常规范,竞争也很激烈,因为插画艺术家的平均收入水平是普通美国人平均收入的三倍。日本的动漫是插画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日本的发展前途甚广的产业。在韩国用数码插画设计出来的游戏人物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在我国北京印刷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都在近几年开设了插画或与插画相关的专业,很多知名的插画师都是各个大学的客座教师,他们把最时尚最前沿的商业意识带到学校国内权威的插画师。国内知名的权威插画师像台湾的陈淑芬,早期的唯美主义风格,他的风格受到了很高的赞誉,取得了商业成功,像平常看到的言情小说封面都是他们的风格,还有本杰明,他用色大胆、鲜艳,笔触很明显,很多人都喜欢他的风格,他本人也是一位思想比较有深度的插画家,还有些像非墨、翁子扬、G笔尖、ahua、彩色铅笔靖等。知名的插画网站如火神CG,插画中国都有很不错的作品供插画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何雪梦.《梦幻CG:插画大师的十堂创意表现课》.化学工业出版社.

[2]周维维编著.《Painter X商业插画经典案例》.兵器工业出版社.

[3]费越编著.《广告创意插画表现》.同济大学出版社.

[4]高平编著.《我是插画设计师 Photoshop CS4插画世界》.科学出版社.

书画展篇10

一、苏州郁舍书画业的发展与兴盛

1.“郁舍中国画”的诞生。苏州香山地区的书画传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开元年间。吴郡人杨惠之师从张僧繇学习绘画,开启了书画艺术在香山地区绵延不绝、代代相传的历史。而当代香山地区郁舍农民画的兴起,则应从1962年苏州吴门画院的画师徐坤元下放家乡郁舍村开始。“著名画家张辛稼的弟子”“、吴门画院的画师”这些抬头,让刚刚回乡的徐坤元成为当时村中的焦点。崇尚书画艺术的村民纷纷慕名来到徐坤元家中拜师学艺,而出于对艺术的爱好,他招收了近十名弟子。徐坤元将他们培养成为首批郁舍青年画师。他们的作品风格浑厚质朴、自然清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郁舍中国画”。徐坤元理所当然成为当代“郁舍中国画”的创始人。

2.书画工艺集体经济发展。1973 年,在政策允许下,村领导将十多名画师集中起来,申请成立了一家书画工艺厂,从事绘画加工,以赚取加工费,补充集体经济。这对原来每天只能脸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间劳作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队伍逐渐扩大。很多人放下锄头,拿起画笔,书画成了村民们最广泛的农闲生活,也成了当地经济增收的一项产业。在郁舍村几乎家家都有书画高手,人人都能提笔作画。工艺厂技术力量不够时,村厂领导还及时到苏州城区聘请师傅来厂传授技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方针。这一时期,郁舍村的书画工艺厂已发展到有一支近三十多人的集勾画、着色、装裱于一条龙服务的专业队伍。市场的打开,使村办企业的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同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兴起。村领导看到良好的发展形势,组织了专业供销人员参加全国旅游纪念品供货会,为郁舍村的书画产品打开了大江南北的销售市场,为郁舍书画产业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工艺类产品由集体走向个体。随着党中央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郁舍村领导将原来集体经营的工艺类产品全部放开,由村民合伙或个体经营。于是,郁舍书画产业由原来村工艺厂集中生产、统一销售,转变为村民各家各户各显神通、自由搭配的专业合作生产。村民们有的借助原有的销售渠道进行专业销售,有的外出开拓新的销售市场,有的在家从事绘画、装裱等专业化生产,有的则转而从事书画原辅材料的生产或购销。随着书画产业链的不断加长,郁舍村民的书画生产变得更加忙碌。源源不断的市场订单,让家家户户电灯亮堂,书画从业人员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在其他地方的年轻人还在想方设法进乡镇企业上班时,郁舍村的书画产业已经在刚刚兴起的市场经济中走在了时代前列,从业人员从初期的 30 多人发展到500 多人,占全村总劳力的 70%以上。

4.建立中国书画之乡品牌。1988 年,郁舍村将原有民房改造成了“书画一条街”。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和整个 90年代里,这里成为了全国旅游工艺品行业中“中国书画”的集散地。青年画家们还自发成立了“香山青年书画研究会”,通过办书画展览和对外交流,不仅使农民书画家走出家乡,也把不少名家请进了郁舍。1991 年 8 月 6 日,当时的胥口乡因为有海内外闻名的郁舍书画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书画之乡”称号。1998 年,郁舍村在上级政府和领导的支持下,将书画一条街扩大建成为五千多平米的书画市场,并吸引各地书画家及经营者来此设立工作室和画廊,形成了绘画、裱画、制框以及配套服务一条龙产业链。

二、苏州郁舍书画产业遇到的发展困境

1.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整个 20 世纪 90 年代郁舍的传统书画产品凭借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市场需求旺盛的环境下,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在农村市场,当时农村建造房子,家中要布置书画,所以郁舍书画很吃香。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住进公寓房,家中选择用传统书画装饰的也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各类新型印刷品。相较传统手工书画,印刷品有着规模效益的优势,可随时随地按需要的数量印刷,制作周期短,批量制作价格便宜。印刷品很快就抢占了传统书画市场。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后,郁舍村的不少画匠、裱匠因为没生意被迫转行。

2.家庭加工作坊消失。传统的郁舍书画产品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加工作坊生产,尤其是裱画。从事家庭手工裱画的村民,可以在自家巨大的墙面上张贴“半成品的书画”,然后放置大概一周的时间用于阴干。2005 年,我国大举推行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地区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按照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统一规划,郁舍村整体拆迁工作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告别传统的老房子,住进了新建的公寓房。在享受卫生、医疗、教育、生活配套便利的同时,传统家庭作坊也不复存在。不少年纪大的装裱师和画师退休,而青壮年的村民们想继续从事书画业的,则遇到了加工场地的问题。

3.技艺传承面临中断。郁舍村老一辈画师都已经四五十岁,郁舍书画技艺的传承成为了摆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上的一道难题。绘画技艺需要学习三至五年才能熟练掌握,而高超绘画技巧的掌握不仅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且更需要绘画天分。同时,以手工作坊形式为主的生产,一般以家庭成员作为主要劳动力,受到生产能力限制,收入并不高。相比学画和传统手工业的艰辛,不少本地年轻人开始选择外出打工。处于郁舍书画产业金字塔尖的创作环节,决定着整个特色文化产业的命运,对这一环节的维护成为保证“书画之乡”发展的关键。

4.拆迁造成客源流失。2009 年,郁舍村拆迁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原有的两个书画市场被逐步拆迁,传统书画产业迎来了最严峻的考验。手工作坊和门市常常连在一起,由于原来人气极旺的书画门市订单减少,直接影响到了整个产业链的下游,各家各户的手工作坊加工量也随之锐减。书画市场拆迁也导致了进驻此地的外地画师流失,他们选择了搬离郁舍这个发源地,转而到周边市场从事书画生意。客源和画师的流失,严重伤害了郁舍书画特色产业。

三、苏州郁舍书画产业的转型升级

1.手工作坊升级为机械化工场。看到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手工作坊经营者主动调整策略,开始销售以装饰画为主的印刷产品。以郁舍村村民蒋根华为例,作为最早一批从事书画生意的村民,他成为产业升级的先行者。蒋根华引进了印刷机制作印刷画,不但成本很低,而且可以批量生产,一天可产出500 幅左右。蒋根华家中已经实现了从机器印刷到机器装裱一条龙生产体系,生产由十几名工人同时操作,实现了由简单的家庭手工小作坊到机械化工场的转化。蒋根华通过多年的经营,已形成了自己的客户群,订单受市场冲击影响较小。对于专门从事装裱的加工户来说,裱画机的引进优势更为明显。相比较原来的手工裱画,机裱的最大优势就是占地面积小,裱画时间短。因为机裱采用的是胶水,而且在机器上一次成形,所以生产效率很高,特别是村民在公寓等小空间内就可以进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