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范文
时间:2023-04-01 18:0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软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软件行业的发展
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是整个信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捷和最具有直接影响力的部门之一。它是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电子技术最直接的应用和最集中的代表。
在其发展的初期,因为技术的局限和功能的单一,它只能在科技领域内应用,而在生产领域和管理领域的应用非常有限,这时的计算机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尚未从其他产业中独立出来。随着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产业的发展,功能愈发强大而完善的计算机相继面世,其性能越来越先进,使用也越来越方便,形成了独立的产业链条。不仅如此,通过网络化的应用,计算机成为各种行业的基础设备,应用于不同行业的各种系统,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进入网络时代,构成互联网经济的基础与核心。
而在这庞大的计算机产业中,计算机软件又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整个计算机行业的“领舞者”。如果说离开计算机产业的信息社会和资讯经济只是徒具空壳的话,那么,离开软件的计算机产业更是毫无用武之地。只要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实际应用,就不难发现,软件业才是今天资讯产业乃至整个信息社会的灵魂中枢。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对电子信息产业这个巨人来说,集成电路是他的心脏,新型元器件是他的五脏六腑,通信、计算机是他的手、足,而软件则是脑和灵魂。作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和关键的软件产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据统计,1996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就已达到1万亿美元,超过了汽车和钢铁工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部门;而软件业作为全球信息产业中成长最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重点。目前计算机产业价格体系中硬、软件的比例已从50年代的8:2和70年代的5:5变为90年代的2:8,到2002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0.5:9.5。
可以说,软件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性产业,它正在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新世纪,谁拥有强大的软件产业,谁就占领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从1990年以来,美国的软件业以每年12.5%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国和出口国,1999年软件产业(广义)总收入达到2284.7亿美元。而同期,美国也一直是全球高新技术发展的领头羊和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
进入21世纪,信息产业经济的发展愈加蓬勃而兴盛,计算机技术的触角已经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日益普遍。与此同时,有关计算机软件的法律问题,也愈发与人们的生活相联系,与软件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逐渐成为知识产权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
(二)对软件概念的理解
《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计算机程序(computerprogram)的定义是:为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详细的计划或步骤,是求解这种问题必须的一种清晰的、有次序的计算机指令。对软件(software)的定义是:告诉计算机做什么事的指令集合。并指出:软件是由与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相联系的整套程序、过程和例行程序组成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规定:计算机软件(computersoftware)是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和有关文件。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使用计算机就必须针对待解决的问题拟定算法,用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对有关的数据和算法进行描述,即必须编程序和有软件。用户主要是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往。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指挥者,它规定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包括各项计算机内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以及各项任务之间的调度和协调。
《欧共体计算机程序保护指令》第1条第1款规定,计算机程序是《伯尔尼公约》中所指的文学作品。计算机程序除了包括程序本身以外,还包括开发程序过程中的设计资料。欧洲专利局把计算机程序定义为:算法、流程或一系列可记录在磁带、磁盘或其他可读机器记录介质上的编码指令,而且可以是数据信息。
我国2001年12月20日公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条指出,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第3条指出,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程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同一计算机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为同一作品。文档,是指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入程序设计说明书、流程图、用户手册等。
而总结研究知识产权的学者对软件的理解,大致可以概括其定义如下:计算机软件是将借据问题的方法抽象出问题求解的数学模型或者逻辑模型,再把这些模型转化为求解模型,然后再根据求解模型编制程序,并经过多次的调试程序和通过运行去执行特定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最后得到求解的结果。
从技术角度来看,程序和软件是有差别的。但是在终端用户而言,这种差别并不明显,或者说对其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所以,在下述行文中,除了介绍概念的时候,笔者并没有严格区分程序与软件的不同。归纳起来,或许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计算机软件:
从形式上理解计算机软件,它应当是为了得到运算结果而由计算机运行的一系列语句、指令的有序集合。这决定了计算机软件的作品性。
就本质而言,计算机软件是为了实现或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一系列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智力抽象后的工具。这决定了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性。
二、保护模式与历史渊源
(一)软件保护的不同模式
计算机软件作为一种智力产品,需要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而保护模式的选定,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保护客体性质的界定、利益平衡、不同模式的利弊与实用性。
1、商业秘密模式。商业秘密作为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其在制度上的特征与软件所具有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有不谋而合之处。从软件的保密要求出发,商业秘密保护模式比版权模式和专利模式更有其独到有利的地方,其保护期限不受限制,保护范围宽泛,既保护软件的表现形式,也保护软件的思想内容。同时它的保护条件宽于获得专利权的条件,但严于获得著作权保护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适宜保护计算机软件的要求。
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也有很大的缺陷,原因在于,这种保护形式不够严密,具有很大的“脆弱性”,一旦相关技术信息被公开披露或泄露,该保护客体也就失去了受保护的条件。这一根本性的缺憾使得少有国家采取商业秘密的模式来保护计算机软件。
2、合同模式。合同是不同主体之间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契约,能够有效约束当事人的行为,因而也可以有效地针对计算机软件确认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保护权利人的利益。但由于合同的相对性,这种约束力仅限于当事人之间,不能排除第三人对程序的侵害,因此,也难以作为软件保护的有效模式。而且,合同签订的流程,相对于软件保护的需求,也显得过于繁琐和不便。
3、专利模式。在软件行业兴起的初期,专利法的保护模式曾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其考虑因素包括:专利保护发明的创造性思维,而程序最有价值的正是开发者的思想构思;专利的排他性强,只要一项专利成立,则其他人即使独立研制相同的发明创造也构成侵权;专利保护期较短(通常为15-20年),与程序的经济寿命比较接近。
但软件专利保护模式的障碍也很明显,最主要的反对理由就是:各国的专利制度都规定不得为“抽象思维”、“自然法则”等申请专利,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自然规律、数学算法都不属于专利法所称的发明创造。而软件与计算方法密切关联,所以不能授予专利。此外,专利法对发明的一些要求也使软件专利保护模式遭遇阻力,例如
(1)按照新颖性条件,软件必须是首先开发的,具有首创特征,而大多数“兼容性软件”就会排除在授权范围之外;按照创造性要求,软件必须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在现实存在的工匠式软件开况下,很多软件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
(2)发明专利获取批准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其耗时至少在一年以上。而程序的经济寿命往往只有一两年或两三年,如果严格按照专利审查的步骤走完申请的流程,等到申请的专利获得批准时,程序的寿命也已几乎到期。而且,进行专利审查所需要的检索工作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3)专利法要求专利申请人必须将发明内容充分地公开。这是权利要求人所难以接受的,因为,他人只要了解到程序的思想、架构,就不难开发出具有相同功能的新程序来。换言之,这里的公开,反而使保护失去了意义。
(二)版权保护的模式
1、在综合比较多种保护模式的优缺点后,版权法模式逐渐成为主流的选择。一般来说,赞成利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程序者的理由包括:
(1)版权法可给予软件较为宽泛的保护范围。由于版权法对其保护对象的要求标准不高,只要有形式上的独创性即可。因此,几乎所有的软件,都能纳入版权的保护领域。
(2)版权法只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而不延及作品的创作构思。这从另一方面来说,可以有效避免“知识垄断”,反而可以鼓励其他开发者利用已有的创作思想去创作新的软件,从而有利于软件的创新和优化。
(3)基于版权的“自动取得”的原则,软件创作完成以后,无须申请、审批等手续,就可以获得版权保护,方便快捷,及时有效。
(4)比较容易取得国际保护。版权制度是知识产权领域中最为通行的保护制度,世界上大多数建立版权保护制度的国家都是《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如果这些国家都利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则很容易达到软件的国际性保护的目标,而无需再耗费时间、精力去订立新的专门的软件保护多边条约。
2、从美国这一软件大国初期的路径选择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上述因素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开始讨论究竟给计算机软件以什么法律保护的问题,由科学家、学者、计算机产业界代表以及专利商标局局长组成的专家特别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计算机程序的专利性质》,报告指出:计算机软件不应得到专利保护,理由是计算机程序包含有数学算法,而算法近似于自然法则,因而软件不属于美国专利法规定的法定客体,从而将其纳入版权法的保护范围。
此后,在美国的干预下,加上事实存在的各种原因包括版权模式与专利模式的各自利弊,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软件业的起步阶段,各国基本都没有采用专利模式来对软件进行保护,而是选择了更简便易行的版权保护模式。诸如法,德,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后来的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均采用了版权模式来保护计算机软件。
采用版权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模式,在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得到了明确的肯定。TRIPS协定第10条规定:计算机程序无论是源代码或目标代码,应根据《伯尔尼公约》(1971年)作为文学作品予以保护。这也在世界范围内比较统一地确定了以版权形式来保护计算机软件。
三、各国的变化和发展
(一)美国
1、反对的声音
美国1980年修订的版权法第101条对计算机程序定义为:是直接或间接用于计算机,使之产生某种结果的一组语句或指令。在软件行业发展初期,美国反对利用专利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最著名的例子即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72年对计算机软件可专利性做出的第一个判例——Gottschaltv.Benson案,在此案件中,联邦最高法院了美国关税与专利上诉法院(CCPA)的决定,作出判决:该申请的权利要求不限于任何特定工艺和技术,或者任何特定装置或机器,或者任何特定目的的利用,其权利要求实际上是算法,而算法与数学公司等同,所以计算机软件不能授予专利。
此后,在1976年的Dannv.Johnston,425U.S.219(1976)一案和1978年的Parkerv.Flook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又两次否决了CCPA的决定,拒绝对涉及软件的申请授予专利权。值得注意的是,联邦最高法院特别指出,这些判决并不意味着他们否认利用专利法来保护计算机程序的可能性。
2、转变
与许多国家专利法从反面指出不受保护对象的做法不同,美国专利法是从正面划定哪些对象可以受到保护,其第101条则规定:一切方法发明、机器发明、产品发明、产品发明或物质合成发明,都可以获得专利。这就为美国采用专利法来保护计算机程序留出了可能性。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法院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立场有了很大转变,开始对计算机软件有条件地给予专利保护。在Diamondv.Diehr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一次判定计算机软件方法发明为美国《专利法》第101条所规定的可取得专利权的主题,应当授予专利权。这一判决在美国司法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美国适用专利法保护软件的转折点。
法院认为:(1)一项科学真理或其数学表达不是可获得专利权的发明,但是一项借助科学真理的知识创造的新颖的和有用的结构可能是可获得专利权的发明。虽然被上诉人的权利要求中包含了一个著名的数学公式,但是被上诉人并未寻求对于这个方程式的使用先占,而是对透过使用该方程式并加上其权利要求中各项步骤的物理和化学程序予以独占,因此这项程序并不因为在其中使用了计算机来协助操作便丧失其构成专利保护的要件;(2)计算机软件本身如同数学公式,不属于可以获得专利的主题,如果计算机程序一旦与某种工序(industrialprocess)或结构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那么作为整体的工序并不因此成了不可以授予专利权的主题;(3)可专利性,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是构成专利保护的三个截然不同的要求;(4)审查一项权利要求需要从该要求的整体(asawhole)来察看,而不可任意肢解。
不过,此案的判决并不代表美国司法部门完全认同或许可了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模式,因为在此后的类似案件里,有的软件的专利保护得到了法院的认可,有的软件的专利保护却被法院(甚至是同一法院)所否决。归纳起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司法部门对采取专利模式来保护软件已经有所松动,只是还处于摇摆不定的时期。
3、专利模式的成熟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比较明确地对软件给予专利保护。在InreAlappat,一案中,联邦巡回法院的法官宽容地认同了软件的专利保护模式,以5票赞成、2票反对、4票弃权的结果判定权利要求人的发明构成机器,应当授予专利。在此判决中,联邦法院的法官同时确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则:
(1)放弃使用“二步测试法”的判断标准,适用“阳光之下任何人类发明”均可为可专
利之主题的原则;
(2)在进行分析一项发明是否符合专利的法定要件时,应当从权利要求的整体来审视,
而无须计较一项权利要求中的某个部分是否载有不符合专利保护要件的数学逻辑或演绎;
(3)一台通用的计算机如果时按照特定软件的指令,执行特定的功能,那么他将被视为一个具有特殊用途的机器。
90年代中期,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接连判决了数件关于计算机软件专利的案子,均沿袭了Diehr案的传统,进一步推动了美国计算机软件可专利性的发展。这一阶段美国软件相关专利的授权数量一直稳步上升。到了1995年,软件专利申请量达到了9000件,是1980年的近9倍。当年软件专利占专利授权总量的百分比也接近于9%,较之70年代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对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大门几乎完全敞开。特别是美国1996年3月《与计算机相关的发明的审查指南》(ExaminationGuidelinesforComputer-RelatedInventions)的颁布,标志其对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性给予了正面的肯定。按其规定,与计算机程序相关的发明专利同其他的发明一样,属于可专利法定主题(subjectmatter)的,可以是产品(机械或制成品),也可以是方法(过程)发明专利。而且,美国专利局不再单纯强调软件在工序和应用上的可专利性,而基本上以“实用性”(practicalutility)取代“技术性”(usefularts)作为一项软件发明是否具有专利性的判断依据。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又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拓展到了互联网领域,将专利保护延伸到商业方法软件。1998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对StateStreetBank&TrustCo.v.SignatureFinancialGroupInc.案,以及1999年的AT&TCrop.V.ExcelCommunicationInc.;Amazonv.Barnes&Noble案的判决,均确认了对商业方法软件予以专利保护,对USPTO的审查指南给予了进一步的司法肯定。CAFC的政策进一步确定了:任何计算机软件只要具有实用功能(practicalutilityisessential),即能够产生具体、实用及有形的结果(concrete,usefulandtangibleresult),且满足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的标准,就得以“机器”、“结构”或“制造”取得专利。
由于USPTO对计算机软件相关专利的审查尺度的放宽,软件相关专利的申请日益增多,加上网络即电子商务有关的商业方法专利的加入,USPTO收到了大量的软件专利申请。200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软件专利授权量接近于30,000件,软件专利占专利授权总量的百分比也接近于15%,是1976年的13.6倍。
总结起来,这似乎是一条奇怪的路径:当世界各国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包括迫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攻势),纷纷修改或制定版权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并形成比较统一的局面时,甚至于在Trips协议已经明确规定之后,美国的司法却在不断的修订国内的立法意图,经过类似于否定之否定的判断,又使美国的软件保护走向了另一条专利模式的道路。(二)日本
1、总体说来,日本在计算机软件保护上所采取的政策是紧跟美国的发展潮流的。
1975年12月26日,日本特许厅在《计算机程序发明的审查基准》中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一个与计算机程序有关或者说居于自然法则的计算机程序做出发明作为一种方法发明是属于专利保护的对象的。但是,一种单纯的计算机软件不能获得专利,只有当它和硬件结合为一个整体,作为硬件的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硬件实施相应的反馈控制,这样的整体才能获得专利法的保护。
在USPTO公布了《与计算机软件有关的专利申请的审查指南》,日本也相应地调整了其专利政策。1982年12月,日本特许厅发表了《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发明的审查指南》,该指南指出:如果通过软件在微机上的运转实现的信息处理或控制方法,从微机应用技术的整体上看,它由多种功能的集体来实现,而对于每个功能都存在着实现该功能的手段,这一方法发明就具有可专利性。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通产省在1983年就明确提出采用版权法保护软件有5个明显缺点:1、版权客体(尤其是文学艺术作品)与软件性质不同,版权法的宗旨是促进文化发展,而对软件的保护主要在于促进工业或其他产业发展。2、软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使用上,应保护的主要是使用权,版权客体(文学艺术作品)则在日本版权法中无“使用权”概念,只有“复制权”概念。3、版权法中“改编权”的适用范围很大,一旦扩大适用到保护软件,肯定会妨碍软件的开发,从而妨碍工业发展。4、日本版权法中对作者精神权利保护的原则,很难适用于软件作者(软件专有权一般归有关公司,而不归参加创作的个人)。5在软件保护过程中必要的保护用户制度(如要求软件经销人负责改错等)、仲裁制度等,又不宜用于其他文字作品及文学艺术作品。
此后,日本特许厅又于1988年通过了《关于计算机软件有关发明的审查方法》,对软件专利的审查作了一定调整。
1993年,日本通过了新的审查标准,将包括1975年、1982年、1988年三个审查基准在内的原有审查基准统一起来,并进行了修改。其中第3部分第1章是关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发明的专利申请。它表明一个纯粹的算法本身并不受专利法保护,但是当它被一项发明所应用,并且该发明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的时候,那么就可能获得专利保护。而程序语言、程序本身以及程序显示不可能获得专利,权利要求是记载程序的可读媒体或权利要求是“程序”或“软件”的,不受专利法保护。
2、1996年,美国在调整了1981年公布的审查指南后于该年实施了扩大对商业方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新《审查指南》,受美国这一审查指南的影响以及考虑日本国内的专利申请现状,日本特许厅于1997年2月27日正式公布了修订的《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审查指南》,放宽认定计算机应用软件可专利性的条件,明确规定:(1)将记录计算机程序或资料结构的记录媒体扩大认定为发明;(2)一项发明并不一定会因为其主题属于排除专利保护的类型就必然遭到驳回,而可以通过一项产品权利要求来实现可专利性。
依照该审查指南的精神,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专利包括存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均可有望获得专利保护。指南明确表示可以接受申请专利范围被撰写成“一种存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甚至也接受申请专利范围被撰写成“一种存有资料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3、随着美国StateStreetBank和AT&T等案件的判决,加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前进,日本特许厅也相应地不断调整其专利政策,以便对与软件有关的发明给予充分的保护。2000年JPO再次修订《专利审查指南》,其内容基本上是参照美国司法判例的一些观点和做法,把关于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包括:(1)通过计算机完成多种功能的“计算机程序”本身可以被定义为“产品发明”;(2)由软件处理的信息是通过硬件手段来具体实现,则上述软件可以被定义为专利法中所述的“法定发明”;(3)增加了与商业方法有关的发明创造性判断的实施例。
此后,基于技术的发展,为了应对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环境下的计算机软件保护要求,日本又于2002年4月修改了《发明专利法》,并于当年9月生效。根据新修改的法律规定,计算机程序存储在诸如CD-ROM或软盘之类的物理媒介上将不再成为获得专利保护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法律也将保护未存储在光盘或软盘上的计算机程序。修改以后的法律明确地把软件当成是有形的“物品”,把“计算机程序”纳入了“物的发明”,并明确禁止未经授权而从网上下载受到专利保护的软件,把通过网络传输提供计算机程序的行为也作为专利实施的一种形式,从而为打击网上计算机软件侵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该法案还增加了“程序”的定义,其明确规定:本法中的“程序”是指程序(是针对电子计算机的指令,能获得一项结果的组合)等供电子计算机处理使用的信息,相当于程序的物品。
(三)欧盟
1、欧盟的情况与美、日相比又有所不同。欧洲议会于1991年5月通过了《欧共体计算机程序保护指令》,明确将计算机程序视为“文学作品”,并且明文规定,法律只保护程序的表现形式,程序包含的思想或原则不受保护。在坚持著作权法保护传统的同时,该指令也并不排斥其他可行的保护方法,第9条第1款规定:本《指令》的规定与有关专利、商标、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和半导体产品的法律规定以及合同法的规定并不矛盾。这一规定使得对软件的多种保护方法可以并存。
多数欧洲国家对计算机软件尤其是对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它们认为互联网公司固然有权利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但这种权利必须局限在一定范围和条件内,而不能随意取得而形成滥用。如果少数大公司掌握了网上商务的关键方法并因此获得专利,就会使后来的起步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去突破这种垄断障碍,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创造新的发明,最终将会损害整个专利制度乃至知识产权制度的根基。而且这种商业方法的取得相对容易,与其利益获取不成正比,这对其他竞争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2、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欧盟对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在“计算机程序产品/IBM”一案中,欧洲专利局技术上诉委员会于1998年7月1日做出决定,明确了欧洲专利局关于计算机软件载体不具备可专利性的见解。该委员会认为,针对美国及日本专利局已允许计算机软件产品取得专利,承认其发展是最新潮流的一项指针,有助于全球性的专利调和;认为欧洲专利公约第52条第2项及第3项所排除的计算机程序本身并非发明系指欠缺技术特征的计算机程序,而具有技术特征的计算机程序就必须被认为是具有可专利性;并宣布不同意欧洲专利局专利审查基准和欧洲专利公约关于计算机程序本身或作为载体上记载均不具备可专利性的规定。
在PensionBenefit一案中,欧洲专利委员会指出:在本案中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权利要求是否表达了实施商业活动的方法本身,如果该方法本身具有技术性或者技术特征,它仍然是实施商业活动的方法,但已经不再是商业活动方法本身。换言之,依照欧洲专利局的观点,存在技术性质的商业方法也可以授予专利。这一判决与其以前的判例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只不过PensionBenefit案把对软件授予专利的解释扩展到了商业方法领域,明确指出只要商业方法具有技术性质,就可以获得专利,或者说,权利要求如果是与设备和产品有关即可自动具有技术性,这是本案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3、欧洲专利局上诉委员会对软件专利的开放性做法曾经引起欧洲各国诸多争论,但最终欧洲专利局还是在2001年的10月公布了改进后的审查指南,并将此前发生案件的开放保护政策在这一指南中给予了肯定。软件专利申请已经合法化,由于商业方法与执行商业方法的软件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可辨,商业方法专利也随之合法化。至此,欧洲专利局对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态度已经比较明朗,转向了较为肯定的方向,即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的可专利性已经不存在能否属于专利保护对象的问题。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软件保护专利化的趋势中,欧洲仍然坚持了一些严格的做法。2005年7月6日,欧洲议会对《计算机实施发明的专利性指令》的软件专利法案做出了否决投票,这意味着欧洲议会在对软件开发上提供法律保护和不遏制其创新上达成了某种妥协。总体来说,欧盟认同可以将软件与相关设备结合起来共同获得专利保护,但是不会对软件进行单独的专利保护,其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依然有别于美国的做法。一项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只有解决了技术问题,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产生了技术贡献,该申请才能被授予专利。
四、两点考虑
(一)专利法保护的选择
回顾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历程,可以看到,在计算机软件产生的初期,人们更多是把软件作为一种文字作品来对待,所以较多地选择了版权法来加以保护。当然,在同一时期,人们也或多或少地认识到了软件的功能性,所以也在不断的探讨其他保护方法的可行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软件性质的认识更为全面,或者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专利的保护模式因其在现实情况下与软件保护需要的契合而得到人们的认可。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上主要的知识产权大国已经改变了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模式,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软件业在享受版权保护的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版权法无法保护软件功能的苦头。
软件的功能性使其版权法的保护下具有一种先天不足。与传统的文字作品不同,计算机软件是解决特定问题的具体的计算机处理过程,可以直接用来驱动计算机硬件过程,以获得某种结果,实现一定功能的工具。软件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享受,这使得软件的功能性远比其作品性更为突出。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版权法的保护范围对于软件所有人来说显得过于狭窄,使得软件所有人在本应享有的专有权中,出现真空地带,换句话说,版权法不保护作品的内在构思,所以软件的逻辑框图和架构思想无法得到版权法的充分有效的保护。
其他的保护方法如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法,也曾被尝试用来保护计算机软件,并且也都表现出各自优越之处。但如前所述,由于它们自身的特点,同时也会导致其在软件保护上的缺陷,而且这种缺陷有时对于软件而言是相当致命的,所以,在综合权衡利弊后,这些方法难以成为软件保护的主流模式。
比较而言,专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突出特点在于:
1、专利法可以保护软件产品最核心的技术构想和逻辑思路。专利保护具有强烈的独占性、垄断性,一旦计算机软件被授予专利权后,其他相同或相似的软件就再也不能取得专利权。这对强调保护计算机软件思想和技术方法的软件开发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2、专利法强调功能性的保护,它可以极大地满足软件权利人排他性的权利要求。从形式方面来说,专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创造性方法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而版权法保护表现形式不同的作品,因此,如果有人非法取得软件源代码,很容易通过形式改编得到新的软件并获得版权法的保护,这对原软件的开发者是很不公平的。专利法的保护则可以很好地消除这些缺陷。
实际上,专利法的这些优点,在以前也被人们所认识到。只是在信息产业的起步阶段,软件行业还远远没有达到兴盛的状态,计算机行业链中的软件只是作为一种硬件的附属工具而存在,是一种完成简单任务的简单工具。因此,为此采取的方式和投入的成本,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抉择。考虑到保护的简便,考虑到软件的作品功能,版权法的保护就是客观可行而适宜的。
而到了如今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信息社会,软件的作用和功能早已今非昔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其应用之广泛、意义之重要,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硬件反而成了为实现软件功能而需要的一种辅助工具。在这种角色变化、功能发展、利益扩张的过程中,人们保护软件所考虑的因素、保护的力度和角度都必然发生重要的变化。通过专利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也就成为大势所趋的选择。
(二)专利保护标准变化的原因
专利制度的宗旨是“保护和利用发明,鼓励发明,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实现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利益,最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专利的占地圈土的特点,使得权利人能够在发明完成后最大限度地收获利益,计算机软件的专利制度也不例外,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驱动,才使得软件的保护模式出现了转变。
更进一步而言,在计算机软件专利授予上,由于市场的重大影响和利益的现实驱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改变了专利授予在技术上的要求。相对于较为保守的欧洲做法,USPTO对软件专利审查的“三性”标准正在不断降低,并将重心转移到对申请专利主题的“实用性”的要求上来。
过去,专利被认为是与技术性,创造性紧密联系的,没有重要技术特点或没有做出重大技术贡献的“发明”,在传统的专利制度中是不能得到认可的。这与工业革命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人们心目中的“技术为王”的观点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市场,成为了决定产品和技术的最重要标准。脱离市场,缺乏应用的技术,或者不能受到市场接受,没有市场实用价值的技术,也就只能成为实验室里的“技术”,而不能成为符合专利制度宗旨(最终获取)的技术了。
可以作为例证的是20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计划,铱星计划,又称铱星系统,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提出的第一代真正依靠卫星通信系统提供联络的全球个人通信方式,旨在突破现有基于地面的蜂窝无线通信的局限,通过太空向任何地区、任何人提供语音、数据、传真及寻呼信息。它是由66颗由无线链路相连的卫星(外加6颗备用卫星)组成的一个空间网络,设计时原定发射77颗卫星,因铱原子有77个电子,故取名为铱卫星通信系统。后来又对原设计进行了调整,卫星数目改为66颗,但仍保留原名称。
1987年,摩托罗拉正式宣布进行铱系统的开发研究,历时12年,耗资57亿美元,1998年底终于大功告成。每颗卫星质量670千克左右,功率为1200瓦,采取三轴稳定结构,每颗卫星的信道为3480个,服务寿命5至8年。铱星系统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卫星之间的接力来实现全球通信,相当于把地面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搬到了天上。它与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比较有两大优势:一是轨道低,传输速度快,信息损耗小,通信质量大大提高;二是不需要专门的地面接受站,每部移动电话都可以与卫星联络,这就使地球上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通信落后的边远地区、自然灾害现场都变得畅通无阻。可以说,铱星系统开启了个人卫星通信的新时代。
然而,这么一项先进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取得预料的成功结果,当摩托罗拉公司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98年11月1日正式将铱星系统投入使用时,命运却和摩托罗拉公司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传统的、适合社会公众需求的手机已经完全占领了市场。由于无法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使铱星公司亏损巨大,连借款利息都偿还不起,摩托罗拉公司不得不将曾一度辉煌的铱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在回天无力的情况下,只好宣布即将终止铱星服务。1999年3月17日,铱星公司正式宣布破产,从正式宣布投入使用到终止使用不足半年时间。
这是20世纪民用科技史上一个典型的“技术先进,市场落后”的例子,诸如此类的例子并不鲜见,在激烈的商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也显得格外令人瞩目。人们逐渐意识到,技术固然有其重要作用,但是在商业环境中,它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也不是第一位的因素。合适的技术与合适的应用,才是一项发明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也只有实际的应用才能达到专利制度所要追求的目的。换言之,只有获取市场的认可,才能取得利益最大化,“专利”才有其值得保护的价值。
而更进一步来说,任何一种合适的应用,也需要智慧的头脑去认识,发现,实践。当软件(以及商业方法)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突破性的技术和强烈的创新性不再是左右软件命运的根本因素,而软件的应用要求会更多地需要软件人员对适应市场需求的开发能力,软件的开发成为一种系统化的工程,需要策划,需要研究市场,需要项目管理,需要软件开发人员把符合用户需求的技术恰当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唯技术领先为优。也可以说,这种捕捉市场需求的本领本身也是一种隐性的“技术”,它同样需要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软件专利“技术性”的标准就开始让位于“实用性”的标准了,这是完全符合信息社会和商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的!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很多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知识产权问题不是学术理论问题,而是有经济实力决定的政治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采用何种立法模式、确立何种保护水平,并不存在某种天经地义的预设模式和预设水平,而是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集团、各国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实力综合较量的结果。”知识产权的制度更多的是有经济和政治的利益来确定,而不是单纯由技术和法律决定的。
同样,在更具体的专利制度适用中,决定哪种发明能够获得专利权,在于市场化的商业力量而不是单纯的技术优势。一种“市场化的技术”(或许并不先进但能恰当满足市场的需求的技术)正成为获取专利权的另一种标准。这就是专利模式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标准变化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
结语
从专利制度的本质来讲,它是一种公共政策的产物和利益平衡的选择,是为了刺激发明创新和技术进步而设置的在特定领域特定期限的市场垄断权利,通过这种权利的授予以鼓励发明创造,其基本的目的在于鼓励知识创新和技术革命。
正是因为这种公共政策和利益平衡的本质,专利制度的建构必须根据现实状况来确定,其客体的范围也必须基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改变。在软件行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的很多性质的认识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加上软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不大,其渗透的程度和利益相关程度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用简便易行的版权模式来进行保护,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篇2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快速发展,基于计算机软件的信息维护和管理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软件可以有效处理各类信息并提供有关辅助决策信息,应多软件,不仅有利于保障设施的安全信息,而且有利于计算机软件良性的发展循环。而有效信息维护和管理软件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建立智能化的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基于计算机软件的信息维护和管理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软件可以有效处理各类信息并提供有关辅助决策信息,计算机软件应运而生,在互联网上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方便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计算机软件,传感器。基于计算机软件的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中的应用,以信息数据为依托、把最先进的虚拟检测、智能防护软件和网络信息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直观全面和时效浏览的特性。
1 计算机软件的内涵
计算机软件(multimedia technology)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计算机软件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智能防护、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数据处理与共享进行辅助管理与应用。
2 信息与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
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全面的分析统计以及报警和调整线路的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主要用于统计,数据和信息,信息安全,信息维护和管理,预防和维护和管理资源,它的主要作用是统计与查询,通过该平台可以浏览和查看。
2.1 计算机本文由收集整理软件建设目标
信息维护和管理开发平台需要有效的,准确的,快速的处理多发信息,信息统计是密切相关的信息维护和管理的发生,开发程序软件的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在于可以早期预警信息的综合检测点和监控点,全面全程监督的进行动态管理和实时防护的。信息维护和管理维护和管理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专门的数据库,主要存储数据,软件模型案例和计划任务,使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地了解软件运行环境的设施及其一些数据监控软件为信息维护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2.2 信息维护和管理信息维护和管理分析
在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的在整个开发过程过程中需求一个综合性做支撑,在功能需求分析平台的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是密切相关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准确地描述了的发展目标和地形的资源结构。通过软件预防和控制还有卫星通信与信息维护和管理信息。有关设备部门在对信息维护和管理设施调查检测信息和结果反馈到国家有关机构,按照传统的方式,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而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制作过程简单,可以有效的来帮助信息维护和管理部门做下一个步骤的战略决策。信息维护和管理信息和信息维护和管理结合需要,大量的信息被记录。发展和建立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你可以使用更少的时间,提高效率。
3 计算机软件在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中的应用
在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信息维护和管理整治,依靠最先进的虚拟检测和智能防护软件以及网络信息软件,使用一台电脑查询分布的数据库,建立起来动态跟踪的信息维护和管理管理和控制的人机交互环境,使其成为先进并且实用的操作,以此来全面了解资源和环境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在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支持的平台,计算机软件可以有效处理各类信息并提供有关辅助决策信息,计算机软件应运而生,在互联网上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方便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计算机软件,传感器。基于计算机软件的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中的应用,以信息数据为依托、把最先进的虚拟检测、智能防护软件和网络信息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1 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的具体实现过程
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的概念是建立信息维护和管理模型以此来统计信息流为基本点,在平台的建设中需要存在一个合理分工与计算机信息软件的配合,建立起软件平台的概念。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模型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数据管理,数据查询,软件危险性的预测,和其他行业的预防。这些程序必须有效的与软件平台进行整合,以得到较好的应用与发展。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是一个软件,用于定义工作流的部署,它可能是适当的查询,预测,软件和其他软件监控过程控制平台。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的核心是利用微软的. net和com+。这主要是因为 .net平台专注于xml和soap协议使用xml作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协议,以确保和谐运行和可靠性的平台,解决这一问题的数据和统计信息自动分类。
3.2 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应用平台建设
软件信息维护和管理应用平台建设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平台作为依托进行的建设。平台建设的需要建立普遍适用性,统计,管理的特性,通过智能查询,完成预测的活动,以此方便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分析,更容易理解的标准统一的信息进行反馈输出。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的开发需要有效,准确,快速的索引信息进行统计并进行,合理地制定方案,预防和控制软件点,预警信息,提供全方位跟踪和监视软件的调控和决策依据,在整个过程中,实施全面全程监督的动态管理和完善的资源信息整合。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 插件技术 具体应用 功能分析
相较于硬件系统的插件技术来说,计算机的软件插件技术能在不修改软件程序的基础上实现用户的多项功能需求,以达到强化软件功能或者扩展软件功能的目的。软件插件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用户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充分利用插件技术,并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来对软件功能进行删减和添加,以充分发挥软件的更多功能。
1 计算机软件中的插件技术概念及功能分析
1.1 插件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插件就是一种通过统一接口规范编写出来的程序,插件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受到应用程序的限制,以便更好地融合到该应用程序中予以扩展。所谓计算机软件插件最大的优势就是对计算机软件应用程序进行功能扩展,也就是说,软件开发商可以通过规范的预定义接口为基础,来进行第三方软件开发的相应扩展,而这种扩展并不是对整个代码程序进行改变的,而只需要在源代码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功能,并对程序进行重译和整理等操作,以实现用户需求。
1.2 插件技术的功能
前面说到,计算机软件的插件技术目标在于在不修改软件程序全部代码的基础上就能对应用程序的功能进行扩展。因此,我们只需要当开发商公开接口后,就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制作相应的插件以完善应用程序的功能。而这对于软件开发来讲,包括软件开发平台和插件结构等两部分,而待开发的软件程序则分为主体框架平台和功能扩展模扩。事实上,软件平台与插件结构的组合就是软件开发的是指,以具体软件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来确定插件结构与软件平台的结合,以为软件应用程序增添新的功能。
2 常见的计算机软件插件类型与其应用
2.1 计算机软件插件类型
总的来说,计算机软件插件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包括类似于命令插件、脚本语言插件以及已有程序环境插件三种。其中类似于命令创建的自由度相对其他两类来说较低,使用这种插件来扩展软件的功能时,主要还是Win Amp、Win Hacker等软件系统,并且这种插件在运行时需要用户做出相应的输入或者选择动作,插件根据用户的实际操作来判定下一步的动作。如果要使用脚本语言插件则相对较难一些,脚本语言插件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程序解释内核,例如微软的Office这一来的辅助工具,其优点在于不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来制作插件,其本身就可实现,多用于办公自动化中。而利用已有程序环境插件时则是当前使用较多的插件类型,例如Photoshop软件就是使用这种方法来制作的。也就是说,在使用已有程序环境插件时,必须在软件接口处建立多个自定义的端口,以方便插件对软件程序的自由访问,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由性高,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受限制,使用者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来实行多种功能和目标。而事实上这种插件虽然是下一范围内的插件,但其功能实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插件,虽然其制作过程相对复杂、接口协调也不容易,但运用十分广泛。
2.2 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的应用
在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的运用中,为保证计算机自身的软件系统不受干扰,插件软件系统一般都独立存在,而且不同的插件之间是不存在干扰现象的,因此计算机只需要对插件的运行提供技术环境即可,用户要使用插件时,更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插件的去留。前面说到,计算机的插件分为软插件与硬插件,一般使用的软插件包括解码器、播放器、专用插件以及一些木马插件等。以下就介绍几种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插件应用:首先,最典型的就是IE插件,在浏览器中大多采用的是直接调用的插件程序来处理特定的文件,以变为浏览器本身的一部分。IE浏览器对于插件的集中式管理,可以将不需要的插件进行禁用。FLASH插件是广泛运用的插件之一,安装在浏览器中的FLASH插件,可以用于播放swf等视频文件,很多视频网站如果没有安装这种插件,将无法直接观看视频。
3 结束语
因插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软件插件技术对于应用程序的功能拓展,并以其独立性和多用性以及方便性受到很多关注,插件技术的运用使得计算机软件系统更为智能化和人性化,不但提高了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性,更是促进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技术。
参考文献
[1]姜川.计算机软件中的插件技术及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1):94.
[2]蔡广松.关于计算机软件中的插件技术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5):304+306.
[3]彭辽辽.计算机软件中的插件技术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30):35.
[4]付宁,唐宝燕.对计算机软件中的插件技术分析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2(03):43.
篇4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分析研究
1 计算机软件中的插件技术
1.1 插件技术概念概述
其实插件就是按照相关准则编写的具有统一性的程序。在应用程序运行时,为了规范插件,使应用程序的功能得以扩展,会借助想关的接口来实现。这对于插件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软件开发商会利用这一特性扩展软件的功能,同时整个代码程序的编译环节也被略去,替代的是以源代码为基础进行的部分内容的更新,最终完成程序的重译与整理,进而实现软件的更新。
1.2 插件技术的功能
计算机插件技术是以未改动的软件程序为基础实现软件功能的更新与扩展,由于这一特点,插件的接口一旦被公开,那么任何企业与个人都能够进行插件的设计,进而使插件操作中的不足得以改进,并且能够实现软件功能的扩展。而站在软件开发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以平台为主体的框架,插件为功能扩展或者补充模块,如此就能够拆分待开发软件,进而实现软件的开发。尽管其是需要结合具体软件的实际需求,然而为了提高效率,可以将软件平台与插件结构结合到一起。
2 插件技术的运行原理
在插件运行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必须遵守相关规范。其运行需要动态连接与相应软件接口的支持。其中动态链接库属于软件模块,有着特定的功能,其运行必须有输入相应的运行程序支持,不支持独立运行。动态链接库有两种调用方式,即静态与动态。静态调用是借助编译系统加载DLL,又或者在结束应用程序后将编码卸载。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操作便捷,但缺乏灵活性。而动态调用方式在DLL的处理上是借助API函数,尽管相比于动态链接库,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其能够实现内存的有效利用,在进行稍大型程序的编辑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在显示调用时借助Library或者MFC在动态链接库中接入需要显示的文件,其显示名称就是相应函数参数,接着利用GetProAddress引入相应函数,如此就能够实现插件的设置。此外,相应的接口对于加强宿主程序功能的扩展是不可或缺的,为了保证宿主程序的接口在调用的过程中能够被有效识别,加强宿主程序与插件的数据交流,还应规范接口的设置。
3 插件技术的类型
3.1 聚合式技术插件
在插件技术中,聚合式插件相对简单,具有广泛的应用,该插件能够以现有程序为基础进而插件的改造与重新制作。其实现插件作用的原理主要是借助可执行EXE程序的编写,操作相当简单。并且聚合式插件使用有着较大的自由度,在现有程序加工时仅需要进行端口设置,进而实现插件与宿主程序之间数据交流的加强。比如,在程序编写的过程中,程序中的资料数据库能够从多个接口被访问,专业编程人员借助这些数据在制作插件时进行改良,在扩充插件技术时将个人想法引入插件,进而使软件技术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3.2 脚本式技术插件
在插件技术中,脚本式插件的技术含量较高,需要编程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在使用脚本式插件的过程中,软件制作可以忽略其他软件的程序,脚本式插件技术通过内置的软件VBScript就能够完成office软件中的工作。由此可见,脚本式插件技术又被称为办公式自动化软件。
3.3 批处理式技术插件
在插件技术中,批处理式插件的应用最为广泛,具有操作方便的优势,文本文件是其主要插件类型,插件的操作对编程人员的专业要求不高。以Win Amp的Skin为例,相比于上述两类软件,批处理式插件在自由度方面相对劣势,在操作时无法进行添加与更改,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步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进,提升其技术水平。
4 计算机软件中插件技术的实际运用
4.1 软件扩展
为了加强计算机软件中插件技术的创新,就必须从软件的扩展与创新入手。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平台接口与插件结构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在公开插件技术接口之后,才有全面发挥软件开发功能的可能。在进行软件设计时,必须保证平台接口与插件接口都能够通过平台的使用,如此主框架内的全部资源才能够通过平台操作进行获取,并能够借鉴与引用数据库中的程序数据,全面实现软件的创新。
4.2 企业发展
在服务器中,插件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高级技术的分类与处理。目前,信息化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企业内部数据的处理必然涉及到电子商务办公手段,显然这是以插件技术为基础的,在满足插件接口与平台接口的要求的同时,还应确保多个接口开放的同步性,基于原有的软件,在整理时借助整体框架中数据库的资源,全面管理与分析数据,进而保证商务软件应用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最终实现企业办公成本的有效控制,减少浪费。在企业的应用中,电子商务的主要功能为管理,以往的企业档案管理难度很大,同时缺乏较高的管理效率,因此,加强商务管理的技术性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此才能够实现企业档案管理规范化与一体化,使企业的办公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在办公软件中,为了确保企业的个性化发展,就必须加强软件的实际运用与创新。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中插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计算机插件技术所展现出来的特点与优势,插件技术的应用必然有着十分不错的发展前景。在开发计算机软件时,插件技术的应用加强了加算机软件的系统性、标准性以及专业性。此外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各类插件的完美结合使软件制作的时间得以大幅度缩短,同时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能够很好的完成计算机软件的升级维护与修改,进而使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成本得到控制,为计算机软件的扩展与使用寿命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计算机软件的特质,展开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插件技术,使其应用得以加强,进而促进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帆.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3):91-92.
篇5
关键字: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6.045
0 引言
利用软件中的插件技术来扩展软件的功能,对软件自身来说意义非凡。与计算机硬件系统插件技术不同的是,软件中的插件技术是基于不修改软件程序主体上进行的。因软件在利用插件技术的过程中,可省去许多繁琐的环节,同时其能扩充和强化软件的功能,提高软件升级效率,保障其正常运行,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那么,如何让插件技术对于软件功能的扩展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已成为软件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1插件技术的功能
计算机软件中的插件技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硬件插件技术的思路与经验,其以规范的设计路径将以特定接口连接软件的目的得以实现,这样既满足了软件系统功能得以扩展的目的,又不至于修改程序主体。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与一个主系统所共同组成的,各种独立的插件就相当于计算机软件中的子系统,主系统提供运行的必要环境,用户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插件进行灵活地删减或增加[1]。事实上,在设计和运用计算机软件的插件技术时,需借助相应的平台,软件系统根据待开发目的不同分为两部分,即软件程序的主体框架为软件系统的主体部分,功能扩展模块为软件系统的另一部分。在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前,需综合考虑用户对于系统功能的需求,软件系统的使用环境及插件结构、平台间是否采用联合开发等关键问题。
2 计算机软件中插件技术的原理
计算机软件中插件技术的运行是需要特定条件的。在程序运行时不仅需要对应软件接口的支持,还需要动态链接库行动态支持,动态链接库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模块,其不可独立运行,要想保持其正常运行,接必须输入对应的类、函数,或其它可独立运行程序调用内部功能所需的指令,只有在其它模块调用动态链接库中的函数时,它才发挥作用。动态链接库的调用方式可分为静态调用方式和动态调用方式两种。静态调用指的是在应用程序终止后并卸载相应的编码,或者是利用编译系统加载DLL。在使用中若发现其他应用程序同时使用DLL时,可使用Windows系统减少DLL的记录,直到全部使用DLL的程序都终止对DLL的使用时才可对其释放,该方式虽简单实用,但较死板,仅能适应普通需求。在进行隐式调用时,需要将与动态链接库同时生成的LIB 文件加入到应用程序中,而无需调用 Load Library和 Free Library。编程人员在建立DLL时,相链接的程序可生成一个可导入LIB的文件,LIB 文件作为 DLL 的替代性文件被编制到应用程序中。动态调用方式是指编程人员利用API函数对DLL进行加载或卸载,以实现对DLL的调用目的,该方法在使用上较为复杂,可对内存进行有效地利用,较适用于大型应用程序的编制。在进行显式的调用时,可利用应用程序中的MFC提供的AfxLoadLibrary或 Load Library将文件调入动态连接库中,以上两个函数的参数即为动态连接库的文件名[2]。
插件技术的开发与使用需要相应的软件接口支持,当插件与宿主程序进行通信时,为了使二者更好地进行通信,应设置相应的通信标准,即接口。只有插件与宿主程序之间通过设置的接口进行通信,才能使插件彻底的发挥其效应,使软件功能得以强化或扩展。
3计算机软件中插件技术的类型
3.1使用特殊脚本语言设计的插件(脚本插件)
这种插件编写较为困难,往往需要软件开发人员事先自行编制好程序解释内核。如微软的“宏”技术就是该插件技术较好的体现。该插件技术的特点是在插件制作时无需使用相应的工具,其本身就可以实现,该插件技术较多的存在于办公自动化软件中,某些Office 辅助工具就是利用其自身的VBScript 编制而成的。
3.2利用既有程序开发环境设计的插件
我们所熟知的PhotoShop软件就是利用该插件技术的范例,在使用该插件技术时,必须事先建立多个自定义接口,可便于插件自由访问程序中的各种不同的资源。该插件技术的优势在于自由度较高,可使插件开发者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最大的发挥,但是这种插件的编写工作较为复杂,各接口间的协调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该插件技术的开发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才可完成[3]。
总而言之,插件技术正处于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其应用范围也将更为广泛,插件技术必将推动软件系统走向更为智能化的道路。加强插件技术的探究工作对于计算机软件系统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娜.计算机软件中的插件技术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3)
篇6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管理;应用
0引言
近些年,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始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也的确给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相关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主要原因是管理与时展不相符,一些开发过程和设计中缺少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为了加强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必要对该领域的管理及应用问题进行探讨。
1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趋势
计算机软件技术是构成网络环境和信息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其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迅速,与人们的发展需求和时代的变化有重要关系。由于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与之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必须符合这些特点,就促成了该技术发展中的灵活性、协作性、演变性、反应性、多元性的特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又与网络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而用户需求则是软件研发中的主要影响力。随着用户类型的多样性开始出现,软件工程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凸显个性化和共享性的特点。笔者认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为越来越呈现系统化和多元化,平台操作越来越便捷,发展的整体趋势呈现出更大的自由度。这样的发展趋势也正是人类活动特性的需求,符合人类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也符合目前社会生产发展的技术要求[1]。
2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内容及相关应用
2.1管理内容
(1)组织结构。对于计算机工程管理而言,首先是由设计人员进行软件的研发工作,还要有相关人员负责与用户方进行接洽,对用户使用需求和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形成一个完整且密切合作的组织机构,为团队的发展做出信息传达工作和补充工作。不同的软件工程和不同的团队会有不同的分工,但是对人员职能的分配是管理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只有分工合理,技术研发工作才能有序进行。(2)技术人员。在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会根据开发需要对软件内不同板块的功能进行责任划分,由不同的技术人员负责相应的研发工作。总负责人负责技术研发的进度,负责调配不同阶段技术人员进行相互衔接。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相关技能,具有娴熟专业的水平还必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促成软件开发中各功能的相互补充和衔接,使软件开发顺利完成[2]。(3)用户需求。软件设计和研发的最终消费者是用户,研发团队必须重视用户的需求,明确了解用户要求设计研发的目的。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团队中的相关人员还要与用户保持密切联系,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软件功能,并要与用户进行友好磋商,使用户对软件设计提出中肯意见并配合进行测试。团队成员应该认识到用户是软件最终的消费者和使用者,应该在功能体验上和审美上尽量符合用户需求,这样才促使软件研发顺利。(4)资料安全。不论用户的身为是普通企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或军事、医疗,设计研发团队和相关组织内成员都应保证用户的资料信息和账号密码及系统安全。在设计研发过程中会涉及到用户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导入或分类处理,与资料相关的内容都应进行严格保密,禁止出现信息或资料外泄的问题。系统的账户和密码也应与用户一方的相关人士进行安全交接,确保账号密码的唯一性,应对软件设计团队的相关人员进行相关安全考核,确保只有少数人了解信息情况,并保证严格保密[3]。
2.2相关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计算机软件在我国的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促使我国各行各业生产发展效率得到提升。而各领域的快速进步,也促使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频率越来越高,科技产品不断开阔人类视野,使人类的生活变得高效而丰富。下面将对计算机软件在几个主要领域内的应用和相关作用进行分析。(1)教育方面。计算机软件的出现使教育领域出现了新的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迎来了重要革新。我国的教育主要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为主,而计算机软件技术出现后不仅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院校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还激发了大量共享资源的出现。在教育方式上,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办公软件制作PPT、利用视频软件制作微课视频,使教学方式更加丰富。网络环境是一个共享的环境,一个多元化的环境,软件技术将多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经过一些专业教育机构和相关单位的调整,形成了具有资源库的共享平台。计算机软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很社会上的学习者获得了所需的学习途径,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了更大的价值,也促使知识的价值得到提高[4]。(2)通讯方面。计算机软件技术在通讯领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智能终端设备出现后的应用上。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通讯工具,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为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大量的APP被安装在用户的智能手机上。这些软件不仅为用户的通讯和获取信息带来了便利,还具备很多金融功能,如转账、支付、红包、购买理财产品等。用户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手机上的各种智能软件满足生活中的多种日常消费,使人们的生活体验越来越好。视频软件、读书类软件的出现,给用户获取知识创造了更快更好的体验,也使创作者的价值提升。计算机软件技术在通讯领域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更加便利、生活质量更高,信息的获取效率得以提高。此外,计算机软件在社会安全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国很多火车站、机场、公交枢纽、旅游区内都设置了监控人流量和安全问题的视频设备,通过通讯技术和感应设备的作用后,最后在计算机软件上实现数据的体现。此时,软件技术可以实现更加细化抓取、处理、存储、调动等重要功能。(3)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计算机软件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都产来了重要作用。企业的发展需要壮大生产力,而计算机软件可以应用于企业的硬件设备中,在电气自动化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使生产环节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性,使生产更规范、效率更高,更加具有安全性;在企业经营中,计算机软件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加精准的市场信息,使企业的营销更加精准。比如时下热门的送餐软件就会为用户推送近期选择的菜品和经常消费的商家,这就是计算机软件在精准营销方面发挥的作用。在促进管理方面,计算机软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人员的KPI可以精准体现,使工作质量一目了然,能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5]。
3结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出现了巨大转变,推动社会更加稳健有力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软件技术的相关功能就会出现滞后和漏洞。为了促使软件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应该从用户需求、安全访问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计算机软件技术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王继武,王斌冰.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8,v.15;No.138(14):129-130.
篇7
国内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状况为:我国于1990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初次被列为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其第三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计算机软件;1991年6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被给予了专门的保护,其第二条规定计算机软件包括计算机程序及其文档;随后,2001年9月《著作权法》被修订以满足软件保护的需求;为了与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相一致,2001年12月我国修订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2年2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自此,著作权法(版权法)成为了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主要方式。
2我国软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2.1目前立法对知识产权保护不理想
目前,我国主要以著作权法(版权法)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但是,著作权法主要用于保护以文字形式体现的文学、艺术作品。同时以专利法和商业秘密法等作为辅助保护方式。然而,专利法主要用于保护新的技术方案或新的设计,商业秘密法则主要用于保护需要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2.2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存在滞后现象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历经了从数值到非数值计算,从机器语言到高级语言编程,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过程。从计算机出现到现今,计算机软件发展非常迅速,其开发技术往往在短时期内可以发生重大的变化。而我国对于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主要立法为2002年2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对知识产权保护滞后。
3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建议
3.1软件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智力创造成果
软件生命周期定义为:计算机软件从开始计划开发到最后终止使用的整个存在阶段。按软件工程角度分阶段,软件的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3个时期构成,每个时期又由多个子时期构成。每个时期的阶段性成果都不一样,呈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可行性分析报告、总体设计文档等。这些成果都是计算机软件中智力成果的表现,在某一程度上都应该得到相应的保护。但由于每一成果所包含的劳动和价值程度不同,则对其知识产权的预期也有所区别。
3.2每一时期成果存在形式
一个软件的生命周期内,成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档,图表,代码等等。若是深入分析,还可以有更多的形式。所以针对多种成果制定具体的保护形式,对于形成理想效果的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至关重要。
3.3合理保护智力成果方式
成果的不同,其劳动和价值也不同,对于软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成果,制定合理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很有必要。建议从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国内外软件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和条约,结合软件生命周期的特点,从而形成合理且可以达到理想效果的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或机制。
4结语
篇8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全文20xx年修订版
第一章 总 则
(20xx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39号公布根据20xx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xx年1月3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第一条 为了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权益,调整计算机软件在开发、传播和使用中发生的利益关系,鼓励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促进软件产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计算机软件(以下简称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
第三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同一计算机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为同一作品。
(二)文档,是指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如程序设计说明书、流程图、用户手册等。
(三)软件开发者,是指实际组织开发、直接进行开发,并对开发完成的软件承担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或者依靠自己具有的条件独立完成软件开发,并对软件承担责任的自然人。
(四)软件著作权人,是指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软件享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四条 受本条例保护的软件必须由开发者独立开发,并已固定在某种有形物体上。
第五条 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所开发的软件,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条例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软件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依照本条例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软件,依照其开发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依照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条例保护。
第六条 本条例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不延及开发软件所用的思想、处理过程、操作方法或者数学概念等。
第七条 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办理登记。软件登记机构发放的登记证明文件是登记事项的初步证明。
办理软件登记应当缴纳费用。软件登记的收费标准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章 软件著作权
第八条 软件著作权人享有下列各项权利:
(一)发表权,即决定软件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二)署名权,即表明开发者身份,在软件上署名的权利;
(三)修改权,即对软件进行增补、删节,或者改变指令、语句顺序的权利;
(四)复制权,即将软件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五)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软件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六)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软件的权利,但是软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的除外;
(七)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软件,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软件的权利;
(八)翻译权,即将原软件从一种自然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文字的权利;
(九)应当由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软件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其软件著作权,并有权获得报酬。
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让其软件著作权,并有权获得报酬。
第九条 软件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如无相反证明,在软件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开发者。
第十条 由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作开发的软件,其著作权的归属由合作开发者签订书面合同约定。无书面合同或者合同未作明确约定,合作开发的软件可以分割使用的,开发者对各自开发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是,行使著作权时,不得扩展到合作开发的软件整体的著作权。合作开发的软件不能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权由各合作开发者共同享有,通过协商一致行使;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权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当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开发者。
第十一条 接受他人委托开发的软件,其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书面合同约定;无书面合同或者合同未作明确约定的,其著作权由受托人享有。
第十二条 由国家机关下达任务开发的软件,著作权的归属与行使由项目任务书或者合同规定;项目任务书或者合同中未作明确规定的,软件著作权由接受任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
第十三条 自然人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中任职期间所开发的软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软件著作权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对开发软件的自然人进行奖励:
(一)针对本职工作中明确指定的开发目标所开发的软件;
(二)开发的软件是从事本职工作活动所预见的结果或者自然的结果;
(三)主要使用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金、专用设备、未公开的专门信息等物质技术条件所开发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软件。
第十四条 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
自然人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自然人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软件是合作开发的,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软件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软件自开发完成之日起50年内未发表的,本条例不再保护。
第十五条 软件著作权属于自然人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在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内,软件著作权的继承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继承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除署名权以外的其他权利。
软件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变更、终止后,其著作权在本条例规定的保护期内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没有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国家享有。
第十六条 软件的合法复制品所有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根据使用的需要把该软件装入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内;
(二)为了防止复制品损坏而制作备份复制品。这些备份复制品不得通过任何方式提供给他人使用,并在所有人丧失该合法复制品的所有权时,负责将备份复制品销毁;
(三)为了把该软件用于实际的计算机应用环境或者改进其功能、性能而进行必要的修改;但是,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未经该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提供修改后的软件。
第十七条 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通过安装、显示、传输或者存储软件等方式使用软件的,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第三章 软件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
第十八条 许可他人行使软件著作权的,应当订立许可使用合同。
许可使用合同中软件著作权人未明确许可的权利,被许可人不得行使。
第十九条 许可他人专有行使软件著作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
没有订立书面合同或者合同中未明确约定为专有许可的,被许可行使的权利应当视为非专有权利。
第二十条 转让软件著作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
第二十一条 订立许可他人专有行使软件著作权的许可合同,或者订立转让软件著作权合同,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登记。
第二十二条 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外国人许可或者转让软件著作权的,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或者本条例另有规定外,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一)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发表或者登记其软件的;
(二)将他人软件作为自己的软件发表或者登记的;
(三)未经合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开发的软件作为自己单独完成的软件发表或者登记的;
(四)在他人软件上署名或者更改他人软件上的署名的;
(五)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修改、翻译其软件的;
(六)其他侵犯软件著作权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本条例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并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复制或者部分复制著作权人的软件的;
(二)向公众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著作权人的软件的;
(三)故意避开或者破坏著作权人为保护其软件著作权而采取的技术措施的;
(四)故意删除或者改变软件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
(五)转让或者许可他人行使著作权人的软件著作权的。
有前款第一项或者第二项行为的,可以并处每件100元或者货值金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三项、第四项或者第五项行为的,可以并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侵犯软件著作权的赔偿数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确定。
第二十六条 软件著作权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权利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在提起诉讼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
第二十七条 为了制止侵权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软件著作权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在提起诉讼前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第二十八条 软件复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不能证明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权的,或者软件复制品的发行者、出租者不能证明其发行、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软件开发者开发的软件,由于可供选用的表达方式有限而与已经存在的软件相似的,不构成对已经存在的软件的著作权的侵犯。
第三十条 软件的复制品持有人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该软件是侵权复制品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应当停止使用、销毁该侵权复制品。如果停止使用并销毁该侵权复制品将给复制品使用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复制品使用人可以在向软件著作权人支付合理费用后继续使用。
第三十一条 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可以调解。
软件著作权合同纠纷可以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当事人没有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施行前发生的侵权行为,依照侵权行为发生时的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6月4日国务院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同时废止。
计算机软件保护范围
1、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以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同一计算机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为同一作品。
2、文档:是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定、开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如程序设计说明书、流程图、用户手册等。
篇9
关键词:嵌入式实时软件;计算机;软件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2016)05-0131-02
引言
近些年来,伴随着各种新兴理论在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使得计算机系统日益完善,同时对运算性能和实时性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软件现有系统结构,主要是结合高性能处理器结构,有着较长的运行等待时间,系统资源处于极度浪费状态。基于多样化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人们提出了优化计算机的实时性操作要求,并实现多功能性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实现资源的协调性应用,体现较好的导航界面,并简化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结构[1]。
1嵌入式实时软件优势和原理
1.1嵌入式实时软件优势
嵌入式实时软件特点如图1所示。嵌入式实时软件功能特点的体现,往往是结合计算机软件的多种预测指令应用过程,在执行性的分配过程,实现的动态性的应用,注重缓存机制的有效设计。基于计算机软件的基本设计过程,尽可能地提高软件科学设计的合理化应用,做好计算机软件的有效分析工作[2]。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嵌入式实时性应用,有着较强的功能特征,不仅仅体现计算机软件的软件特征,同时也体现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性特征,实现软件以及硬件的合理化交互。这种软件系统功能特征的应用,有着多种软件系统结构。注重计算机存储保护过程,实行模块化结构的应用。软件系统的修复过程,结合嵌入式软件的一种功能性特征,实现低功耗设计的功能分析.
1.2原理
一般而言,计算机软件设计阶段,需要做好嵌入式实时软件的规模化分析,注重功能性的分析应用,实现实时数据的有效处理和应用,对CORBA模型建立。嵌入式实时软件应用过程,通过做好远程的调用工作,实现更加全面的设计和服务应用。基于CORBA模型软件多功能性的应用,结合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有效设计应用,对计算机软件模型进行优化,不仅仅将计算机软件的实用性提高,同时也将软件的独立性提高,从根本上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特征[3]。
2嵌入式实时软件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应用
2.1合理划分任务
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发展,更加注重软件的优化设计,尤其是对嵌入式实时软件的依赖,在利用系统功能优势的同时,加强计算操作系统的一种资源化管理,在任务控制以及任务的管理过程,实现计算机软件的多功能性分析。基于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应用过程,结合计算机应用程序基础,做好嵌入式实时软件的特征应用,并将软件系统进行划分,对软件系统结构进行简化和优化。系统协调性运行过程,就要做好应用程序之间的有效性数据转换,做好数据的有效执行和保障,及时切换数据结构,并实现数据的有效性划分和应用。计算机应用系统功能特征的体现,就要不断完善系统内部功能结构,处理用户接口任务的同时,需要做好任务合理化的控制和应用,并分析同步任务的一种规模化程度。计算机软件资源结构的共享和简化,就要结合计算机软件设计过程,实现程序的规模化应用,做好计算机CPU资源的优化设计,进而满足计算机软件系统功能特征,实现系统的实时性控制和应用。
2.2存储映象布局和组织任务
系统存储映象布局阶段,结合嵌入式的一种实时软件设计,做好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的优化处理。这种数据转换过程,实现任务组织方式的应用,做好功能性的管理和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功能的分析,主要是保证有着稳定的系统结构,优化布局计算机系统,判断存储器的实际使用过程,而印象布局的存储过程,需要体现计算机的一种系统功能性特征,对物理零地址特征综合性分析,进而实现程序指令的有效调取工作,在执行代码的处理过程,并做好嵌入式系统的程序性启动和分析,实现存储影像布局的规模化分析,在向量速度的控制过程,注重功能性的分析和应用。
2.3任务调度与实时性应用
关于计算机软件的优化设计和应用,需要结合嵌入式的一种实时软件系统结构,不仅仅有着硬实时性的特征,同时也存在软实时性的特征。基于硬实时性特征的体现,主要是完成一定的系统性任务,在任务调度的应用过程,结合优先级的一种调度应用过程,将优先级级数逐渐增加,结合不同优先级的功能性情况,将系统关键任务的响应时间逐步减少。
2.4任务和时钟通信
一般而言,嵌入式实时软件系统的功能性应用,需要结合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性分析结构,在计算机软件系统服务提供的同时,做好系统任务的优化设置过程,执行动作的定期控制过程,信号量较好,同时设置信号的同时,需要遵循相关的规则。分析软件资源的同时,促进软件的一种有效性通信和应用[4]。
2.5初始化系统
结合嵌入式的一种实时软件设计过程,并体现软件系统功能特征,在系统地层硬件的合理化应用过程,注重软件初始化的应用,综合分析系统的功能特征。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功能分析,结合系统的一种初始化规模化应用。关于RAM变量初始化过程,就要做好中断向量的合理设置,结合系统入口点的状态,实现系统的合理化定义和分析。嵌入式软件系统功能的合理化体现,需要合理的设置程序计数器的程序结构,进而实现系统任务的优化调度和应用。程序实现过程,主要是结合C语言编程,并做好编程的应用,如下所示。因此,应用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同时,主要是确定嵌入式实时软件的正常功能性应用,需要结合较好的组件应用,体现灵活性的软件应用,实现软件的一种优化设计和维护,可以实现虚拟视图的构建,做好系统的设置和应用工作,提高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一种可扩展性。研究发现[5],基于嵌入式实时软件在计算机导航软件设计过程,可以将导航的各个解算功能综合实现。嵌入式实时软件在保证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功能性运行的同时,需要结合较好的组件应用,体现灵活性的软件应用,实现嵌入式软件的功能性分析和应用。
3结语
因此,嵌入式实时软件应用,需要及时构建虚拟试图,分层结构设计过程,结合计算机软件系统功能。系统接口的设计,简化计算机软件系统功能结构。应用阶段,需要满足系统实时性的需求,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软件设计的灵活性,并提高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可扩展性,进而增强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马宇驰.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应用探析[J].信息通信,2014,06(4):104-104
[2]卢娥,贾桂芬,程越巍,等.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弹载计算机软件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22(7):2309-2311,2323
[3]余耀.解析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8(8):14-14
[4]朱勇.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应用探析[J].信息与电脑,2015,12(23):128-129
篇10
的几点看法
大同小学 钟雅莉
现代化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之路,也是时代给我们造就的一个机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身处教育改革的前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拥抱现代教育技术,接受挑战,而不能走入误区。经常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感到一种莫名的担心,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制作教学软件时无止境地降低难度,让学习者失去思考的余地。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对学生难懂的地方都通过各种多媒体途径,形象生动地进行分解,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全面的知识展示为学生解决了所有的难题,使启发教育成了一句空话。很难设想,不动脑筋便轻易地获得了所有要掌握的知识,对学生的思维会有多大地促进?
二、片面强调声形兼备,导致许多环节与课堂脱节。
教师制作课件,往往是文字、图像、声音并用,这种热闹非凡的课件虽然有助于学生接受信息,但学生自始至终处在这样的环境,他们的各种感官未必没有感到疲倦的时候。有的人片面地强调课件要声音图像并重,并将其作为评价课件优劣的标准,就更不可取了。不同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可一概而论。
三、无法实现真正具有教学意义的交互反馈。
CAI设想以计算机替代或帮助教师执行全部或部分教学任务,真实地模拟教师的教学行为。其中关键的部分是实现学习者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而这种交互活动只是一种预先设定好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显示相应内容的过程,计算机不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更不可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大多数的课件利用计算机交互反馈功能,仅仅停留在方便演示,或使表现形式多样化这两个方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计算机则显得无能为力。大部分的教学习题都是选择题,如果将这些题目改成填空题、判断题,学生想得出正确答案恐怕就不会那么容易了。编制填空题、尤其是判断题的辅助软件,难度自然要大多了,对于那些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答案,要计算机作出正确判断就更是强机所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