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十篇

时间:2023-04-12 13:43:38

行业技术

行业技术篇1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部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

3.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

(1)农业机械

工业发达国家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向高效、节能、保护农业环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问题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可靠性差,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MTBF值国外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我国仅100余小时。品种上:大型缺,小型杂,不成系列。

2)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少,重复生产、小规模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农机领域重点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拖拉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11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可靠性系数从0.5~0.7提高到0.9以上;

3)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烘干仓储机械)农村产业化和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需要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

4)节水灌溉设备喷、滴灌设备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及寿命指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2)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是国民经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的关键设备。我国已初步具备16个大类,31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一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寿命、可靠性、安全舒适性等指标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产品结构性短缺,成套服务能力差,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机械基本上还要靠进口;三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着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施工机械重点发展:

1)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

2)汽车起重机、大型叉车;

3)摊铺机、压路机;

4)无开挖式管道铺设机;

5)江河湖库清淤设备。

发展目标:

大型工程机械可靠性指标达到400小时,寿命指标达到10000小时。

4.轿车关键技术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卡车为主要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轿车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轿车产量达到52万辆。

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无序竞争,难以集中形成实力,发挥规模效益。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九五”期间仍偏重于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包括多数中外合资的零部件企业对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几乎没有投入。目前,国内对轿车产品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引进技术。

近期轿车重点发展:

(1)经济型轿车

以轿车车身为突破口,利用技贸结合、与国外公司合作等方式,先抓车身联合研制,并建立经济型轿车的公用设计数据库,与CAS、CAD、CAE、CAM等技术结合,形成我国汽车工业在经济型轿车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

(2)轿车动力总成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国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联合开发,在国产汽油机上普及电控燃油喷射技术(EMS),并研究开发缸内直喷(GDI)技术,开发应用电控机械变速器(AMT)技术。

(3)轿车关键零部件

以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部件为突破口,从引进技术、合资入手,在保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抓紧下一代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重点是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AirBag)、高效稳定的汽车尾气三元催化转换器,并达到与整车同步或超前发展。

(4)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和客车

重点开发各类高性能专用底盘。对专用汽车以低底盘车辆和沙漠越野车辆为主;客车以低地板城市客车为主,要求具有良好的动力性、操纵性、舒适性和低污染。

5.环保装备

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柱产业。全世界环保机械的年销售额约2000亿美元,集中于美国、欧州、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基础弱、起步晚,年产值仅100多亿人民币。随着各方面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环保机械将成为机械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机械行业主要差距在于:

(1)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少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具有当代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少,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在目前3000多种环保机械产品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由于性能、可靠性、适用性、结构设计等原因,应该限制生产或限期淘汰。大型烟气脱硫、脱氮成套设备、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大型城市垃圾处理厂成套设备目前主要依赖进口,高浓度有机废水、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

技术及设备发展缓慢。

(2)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

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规格型号、基本性能参数不统一,质量检测无依据。

(3)生产企业规模小、开发能力薄弱

规模小、装备条件差、检测手段不全的中小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78%。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全行业的3.2%,并且主要集中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等少数几种产品生产领域。

近期环保机械重点发展:

(1)烟气脱硫设备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炉内脱硫脱硝技术(CFPBC、PFBC技术)、大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及装备(IGCC技术)。

(2)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移动曝气法为主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日处理10~25万吨污水处理厂为目标,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泥利用和处置成套设备、控制和监测系统。

(3)城市固体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装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焚烧、堆肥技术及装备,以日处理100吨、300吨处理厂为目标,提供垃圾处理成套装备。

(4)环境监测仪器

便携式多功能多参数水质监测仪、12种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监测仪、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仪器和系统以及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产品档次、水平、可靠性和精度。

主要目标:

(1)大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一般工程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行业技术篇2

目前,动态联盟(VirtualEnterprise,VE)尚未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大多数的文献从“广义”的角度对动态联盟进行界定,强调合作与外部资源整合,强调市场反应速度和联盟的动态性。本文也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此概念,可将高新技术行业中的动态联盟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为达到共享的目标而组成的暂时性联盟。每一个“伙伴”都为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并相互联合起来实现技术共享和成本分担,以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

(一)高新技术行业中动态联盟的特点

1.目标多重性

不论盟主企业还是伙伴企业,其发动组建或参与动态联盟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握住由高新技术快速变化带来的、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但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具体目的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有时以学习并完善自身核心能力为目标,而有时却强调利用联盟降低和分散新技术开发中的风险等等。“目标多重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在建立或参与动态联盟时,除了慎重考虑自己的目标是否可以通过动态联盟达成外,还需要全面考虑各个伙伴的目的。这样,才能在“共享”的目标下,实现“双赢”或“多赢”。

2.市场机会驱动性

盟主企业与“伙伴”们是为了迎合某一特定的高新技术市场机会而联结在一起的。当市场机遇出现时,联盟随之成立;而当机遇消失时,联盟也会随之解体。因而“伙伴”们间的关系是暂时性的、非正式的、机会主义的(opportunism)。

3.灵活性

动态联盟的机会主义特点使得这一组织形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从组成到解散完全取决于市场机会的存在与消失。

4.合作竞争共存

动态联盟中伙伴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的零和博弈式竞争,而是协作式竞争,即基于"win-win"双赢模式的合作竞争。

5.反应快捷灵敏

动态联盟是一种基于新兴技术企业核心能力的企业外部资源整合,可以避免新技术开发中的重复投资,并可以在短时期内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实现对市场需求的敏捷响应。

6.“伙伴”的来源广泛

在高新技术行业的动态联盟中,盟主企业可以根据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从大学、公司(例如供应商)及政府机构等来源广泛的组织中选择合作伙伴。

(二)高新技术行业动态联盟的缺点

虽然动态联盟具有许多优势,因而备受企业及学者推崇,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

1.伙伴流动性大,不利于技术积累和技术保密;

2.伙伴分散性大,不利于资源全面优化和研发项目的监督控制;

3.文化差异大,易发生各种冲突,导致管理和协调上的困难;

4.伙伴间产权模糊,易产生法律纠纷;

5.容易外泄核心能力,从而导致低成本扩张现象发生;

6.由于动态联盟的组建及运行通常都需借助于信息网络,因而易受黑客攻击,存在网络安全隐患。

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动态联盟的动因分析

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令人们眼花缭乱,同时也给置身于该领域的企业带来了诸多迷惑与困难。

(一)高新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

高新技术往往具有涵盖多门学科、拥有多元文化起源以及展示许多外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轨迹变幻不定,不易为企业所把握。例如,1995年,交互式电视作为最热门的新兴电子商业活动成为人们注视的焦点,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了借助于网络的力量,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图象与信息的自由传送,交互式电视之梦也就逐步被人们所遗忘。事实上,对于今天实验室里昙花一现的各种高新技术,很少有企业能准确地预测到底哪一项技术会成为真正的明日之星(哪些技术会成为未来市场抢手新产品的主流技术?哪些会被忽视?)。

(二)高新技术市场的竞争特点要求企业快速响应

如果说进入80年代以后,一般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出现了以“时间”(指企业对客户或市场需求的响应和速度)为第一竞争要素的特点,那么,在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这一特点则体现得更加鲜明。这首先是因为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趋同性。对于某种高新技术产品多数消费者要么不购买,而一旦购买又都倾向于购买市场上知名度最高企业的产品,这就造成了高新技术市场中“先声夺人”的态势。其次,高新技术市场的先行者往往可通过影响甚至控制技术标准而赢得市场优势。许多事实也表明了在高新技术市场中,领导者和追随者在利润的获得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电子商务市场中,早期的主要成员如AoL和雅虎,获得了多数利益。1998年一项研究发现排名前5%的网站获得了所有交易的74%以上;而那些被动地期待技术进一步明朗化,再采取“快速跟随”战略的“小心谨慎”的公司,却反而沦落为“冒险者”[2]。总之,在如今这样一个“胜者通吃”的竞争态势下,高新技术企业要想成为“胜者”而获取高额利润,就必须首先力争成为“快者”。

(三)利用动态联盟,实现快速响应

如上所述,一方面,高新技术市场上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要求企业敏捷反应、快速行动;而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发展的极大不确定性又使企业在行动时顾虑重重(例如,担心巨额的技术开发投资一旦成为“沉没成本”后,将降低企业对今后出现的市场机遇反应的灵活性和快捷性)。因而,对于处于高度不确定性环境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寻求“垂直一体化”并非明智之举。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了“动态联盟”这一新型的组织形式。具体来说,动态联盟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

1.共担设计费用

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一般都具有技术含量高、开发难度大、开发费用高、开发周期长等特点。例如在半导体芯片行业,有时一个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购买许多其他公司的专利技术,整个开发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若动态联盟各伙伴企业之间以产品为钮带进行合作,无疑会集双方之长,平摊开发设计费用,各方都可以减低成本。

2.节省时间,提高产品开发的速度和效率

企业间的团队合作,可以加快新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

3.形成利益共同体

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费用大,如果失败,代价是巨大的。通过联盟可以在分享技术的同时,共担风险和损失。这种合作将双方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利益统一体,从而提高了各自的竞争力。

4.技术合作共享知识产权

高新技术企业间通过动态联盟进行合作,必然涉及到技术专利的授权使用和转让,以及各种协议许可证的交易,而联盟可以使双方以较低的价格使用对方的技术。如果在合作中取得了新的知识产权,双方都可以拥有。

三、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联盟构建和管理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分析

动态联盟是以市场机遇为驱动的,因此具有非常明显的生命周期性。动态联盟的生命周期可由识别、组建、运行、终止等四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又包括如图1所示的若干决策过程[1]。其中,市场机遇识别、伙伴企业选择与伙伴关系管理、组织运行模式等决策是动态联盟构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对动态联盟是否能扬其利,避其弊,达到盟主企业和参与伙伴的共同目标,实现“双赢”或“多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市场机遇识别

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市场机遇就是顾客对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或由于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而出现的商机。动态联盟是一种为捕捉和把握市场机遇而存在的临时性组织,因此,机遇识别是动态联盟存在的基础。那些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有远见者往往由于能最早识别机遇而成为动态联盟的盟主或核心。例如,在高新技术产品的早期市场中,盟主企业往往不是那些技术提供者(大学、研究机构等),而是那些在技术发展尚处于模糊态势时,就能够洞察出高新技术产品的巨大市场潜力的“有远见者”(如风险投资家)[3]。这些“有远见者”成为盟主后,再与具有技术知识和管理技巧的系统集成公司联手,构成动态联盟的核心团队。可见,盟主在组建动态联盟之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识别市场机遇。

附图

图1动态联盟构建过程示意图

市场机遇识别的关键在于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等。通过市场环境分析,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势,从中捕捉和识别市场机遇。盟主企业在进行环境分析时,可采用社会调查法、经验判别法、专家预测法、时间序列法、因果关系法、AHP、图景分析法等各种分析方法。当存在多个机遇而又必须有所取舍时,可利用AHP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可获取的外部资源作出最佳选择。

(二)伙伴选择

在动态联盟的构建过程中,伙伴选择是联盟企业之间能否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伙伴企业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核心能力原则

动态联盟是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企业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就是其中首先需要“整合”的一种重要资源。换言之,最需要通过动态联盟加以“整合”的,正是各企业自身拥有的核心能力:把投资和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在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上,而一些非核心能力、或自己短时间内不具备或不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则转向依靠外部的联盟伙伴提供。核心能力原则即要求参与动态联盟的伙伴必须具有并能为联盟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为实现此原则,盟主企业在选择伙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核心能力的本质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核心能力,同一企业核心能力的内容也具有阶段性。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本质应该是“知识和技能”,表现为“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例如,Intel公司的计算机微处理技术、NEC公司的数字技术、Canon公司的影像技术,均是以先进技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当然,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包括商业化过程)而言,“知识和技能”还应包括管理、组织及营销方面的技能。

(2)考虑伙伴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互补性和匹配性

在选择伙伴企业时,除了考虑各个伙伴自身拥有的核心能力外,还需要考虑伙伴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互补性和匹配性。从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企业分别在R&D、P&M(生产制造)及M&S(营销服务)等三个方面拥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如表1所示)[3]。应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来确定伙伴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否互补。

表1高新技术企业核心能力类型

类型ⅠⅡⅢⅣⅤⅥⅦ

核心能力

R&D

P&M

M&S

注:“”表示核心能力

(3)避免核心能力的“相近性”

盟主企业在选择伙伴时应避免与自己具有相近核心能力的企业。这一方面是基于能力互补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基于预防自身核心能力外泄的考虑。所以,若伙伴有着与盟主相近的核心能力,盟主就应避免让它们接近支撑这些核心能力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基础。例如,Honda在其严格控制的日本本土生产部门里,制造其小型发动机和核心设计所需的全部关键部件,而外购件均为非关键零部件。

2.总成本合算原则

该原则要求动态联盟的实际运作成本(包括联结成本)应不大于个体独立完成的全部所有内部费用,这就对伙伴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地理距离、联结成本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3.敏捷性原则

核心能力和总成本原则满足了动态联盟“外部经济性”的基本要求,而要使联盟达到“快速迎合市场机遇”的根本目的,还应该在选择伙伴时注意“敏捷性原则”。要求各伙伴对来自联盟外部或伙伴之间的服务请求具有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

4.风险最小化原则

由于动态联盟具有较高的风险性,所以在进行选择时,应遵循风险最小化原则,否则会为联盟运营埋下巨大隐患。

(1)分散市场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动态联盟并不能将市场风险“虚拟”掉,市场风险依然存在,只不过在各个伙伴之间得到了重新分配,这一点是首先应当认识到的。例如,90年代初Intel公司决定和一些日本公司组成联盟以开发高速闪存芯片时,出于对市场风险的考虑,同时与两家日本公司(NMB半导体公司和Sharp公司)签约组成了联盟(即同时选择了两个具有相近核心能力的伙伴),以分散风险。最后的事实证明了Intel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明智之处。

(2)减少管理/协作风险

动态联盟中的伙伴企业通常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不同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标准、不同的硬件环境等,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联盟中的管理/协作风险。为此,在选择伙伴时,应考虑其在以上几方面的相似性,以便于伙伴间相互沟通和理解,降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减小管理/协作风险。

(3)防止技术产权风险

在动态联盟的运营过程中,存在着核心能力(如专利技术、Know-How、商业秘密)的外泄甚至丧失的技术产权风险。尤其是技术发展的早期,盟主企业常常利用动态联盟作为跟踪了解各种技术流派的窗口,而在“打开伙伴的技术窗口”的同时,盟主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却极易遭受泄漏的风险。对于这类风险,虽然可采用一些救济手段(如专利权的法律救济、商业秘密的私力救济等),但若能在伙伴选择阶段就加以注意和预防,则更为稳妥。新晨

(4)不要忽视道德风险

动态联盟的成功应建立在伙伴同相互诚信的基础上。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某些伙伴在利益驱使下可能会产生败德行为(如单方面违约、弄虚作假等投机行为),从而引发动态联盟的道德风险。为此,在进行伙伴选择时,可采用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第一,选择伙伴时,要对伙伴的撤出渠道加以考查[4]。虽然动态联盟的“市场机会驱动性”特点,决定了即使在联盟运行的生命周期尚未结束时,也可根据需要允许伙伴加入和不排除某些伙伴的执意退出。但若退出渠道过于通畅或个别伙伴投盟中的财力和精力过分不足,则一旦发生败德和投机行为,就会对联盟发展造成障碍。

第二,选择伙伴时需要考查候选伙伴的信用等级。可以利用专门的信用等级评定机构等第三方资讯,根据候选伙伴的成立时间长短、资金实力、企业文化、商誉等,对候选伙伴进行信用认证,从而将一些潜在的危险伙伴排除在外。

行业技术篇3

我国中型氮肥厂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以煤为原料的中型氮肥厂的合成氨装置主要采用我国自行开发的工艺技术,如常压固定层煤气化、拷胶脱硫、热钾碱法脱碳、往复式压缩、高压合成等;尿素生产主要采用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以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工艺也是国内开发的。只有以气为原料的部分厂采用引进技术。总的说来,我国的合成氨、尿素生产技术均较为落后,尤其是以煤、焦为原料的一些工厂,五六十年代建成,有些厂先天不足,设备陈;日,能耗高,运行了多年,更新改造力度不够。而且现有的中氮企业绝大多数单系列装置规模偏小(一般合成氨为6~8万t/a,尿素为13万t/a,公用工程潜力大,人员多,竞争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还有的工厂三废排放高于国家标准,急待改造。“八五”、“九五”期间,虽然国家投入一部分资金对中氮肥实行技术改造(如利用亚行、世行贷款在12个工厂新上12套8一131程,还有20多个工厂的技术改造主要是增加2~3万t/a合成氨、3~5万t/a尿素),但改造力度还不够大。在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利用近几年新开发的新技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中氮肥技术改造的力度,进一步扩大装置规模,降低消耗和成本,缩小和国外以及国内大型氮肥厂的差距,提高竞争能力,势在必行。究竟如何改造?综合大家意见,我想就此提出一些思路。

一、要突出技术进步

中氮肥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国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对它的技术改造也要紧紧依靠国内研究、设计和大专院校等科研部门所开发的新工艺、新技术。

1.合成氨工艺技术的改造

(1)造气 造气炉采用新型炉底、炉箅,造气采用用微机控制、优化操作;采用过热蒸汽制气,提高造气废锅蒸汽压力,并改造造气风机,增加吹风强度,提高单炉产气量。

(2)脱硫采用喷射再生技术及新型填料等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及脱硫效果。

(3)变换利用现有设备进行全低变技术改造,并采用新型触媒。

(4)脱碳用苯菲尔脱碳技术的企业,可采用双塔变压再生、空间位阻胺、蒸汽喷射闪蒸等技术进行改造;用物理吸收技术的企业,可采用nhd等低能耗脱碳技术进行改造;脱碳富液采用水力透平回收能量。

(5)精制铜洗通过新型填料、新型塔板等进行技术改造,甲烷化采用新型催比剂。

(6)合成采用新型内件进行改造,如采用湖南安淳公司的ⅲj一99型或南化nc一1200轴径向合成内件,中置废锅回收热量。

(7)压缩 压缩机采用膛罐,增加副缸,改造气阀、填料等技术,增加打气量,防止泄漏,提高运行周期。

(8)氢回收可根据需要采用膜分离或变压吸附等技术进行改造。

2、尿素工艺技术的改造

要采用预分离、预精馏流程;设置一吸塔外冷器,增加吸收能力;改造一段蒸发、二段蒸发加热器;氨泵、甲胺泵等根据情况改为变频调速,更新改造;新增深度水解系统,回收尿素工艺冷凝液;造粒塔采用新型喷头。

在自动化控制方面,要采用des系统优化控制。在公用工程方面,要采用新型横流冷却塔,新型填料等新技术改造冷却水系统;锅炉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掺烧造气炉渣,热电联产,能量多级利用。

二、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通过近几年化肥市场疲软的事实,我们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无论哪一项技术,哪一项工艺,哪一个设备,都要详细探讨和论证投入和产出,仔细地计算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我们一切工作(包括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等)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这一点,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中氮改造不能单纯靠增加设备来增加能力。要提高技术水平,改造装置中的“瓶颈”部分,挖掘潜力,以少投入多产出为目标,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挖潜改造与扩大规模相结合,实现系列化,规模化

目前,全国中氮肥厂的合成氨装置大都已达到8万t/a的规模,这在“八五”当时是经济规模,安阳化肥厂大胆探索,利用原来的设备,采用新技术,将原来的系统规模扩大到12万t/a。这是一条值得其它厂推广和借鉴的经验。 1996年,化工部在安阳化肥厂召开过全国中氮肥行业发展研讨会,该厂就已提出过这种想法,但没有完全得到大家的认同。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他们这一想法已付诸实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吨氨能耗可以降低6.3~7.5gj,尿素生产成本约降低20%。我国中氮肥装置的工艺和设备虽然各厂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可以参照安阳化肥厂的模式进行改造。若全国以煤焦为原料的中化肥装置先改造20套,即合成氨由8万t/a增加到12万t/a,尿素由12万t/a增加到20万t/a,那

么,总共可增加合成氨能力80万t/a,尿素能力140万t/a,差不多相当于增加了3个30万t/a合成氨厂,而投资则要比新建节省很多。这是我国中氮肥技术改造的一条好路子。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一批小化肥企业脱颖而出,其规模已达到中氮肥的规模。如何进一步改造这批小化肥,方案需要认真研究,要尽量靠近经济规模。

关于原料路线的改造,各厂条件不同,情况各异,要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论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

四、重视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

我国中氮肥绝大部分都是运行了几十年的老厂,很多厂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产品,产品单一的生产厂很少,这就为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资江氮肥厂这方面做得就很好。该厂既生产为农化服务的混配肥,还开发了多种精细化工产品。

还有的厂氮肥产品相对单一,经不起市场风浪,即使搞了些产品,也形不成气候,在今后的技改中,必须重视发展多种经营,不能搞单打一。要化肥、化工并举,走以肥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但在确定产品方案时,需要认真研究。要注重两个问题:一是市场;二是技术来源。否则就会形成包袱。

五、握高创新和开发能力

很多中氮肥厂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厂利用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兄弟厂的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本厂的技术改造。今后,中氮肥厂的改造也应加强与这些部门的联系。也可以引进国外的一些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发展创新能力,搞些小改小革,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目前,我们的中氮肥采用新技术的力度不够,不够大胆,需要转变思想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有新技术,谁就会主动,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居有利地位,占领市场经济的制高点。

六、加强空观调控,维持公平竞争秩序

我这里是指整个氮肥行业。

1994年、1995年国内化肥市场走俏,各地各厂新上了一大批装置,国家也审批了一批项目,氮肥能力增加很快,加之国家又大量进口化肥,造成了目前国内化肥滞销的局面。应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化肥市场的宏观调控,控制化肥进口。要控制那些

仅是靠外延提高效益的项目。

近一个时期,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行业管理有所削弱,行业遇到一些新情况,如流动资金不足、企业三角债相互拖欠、市场竞争无序等,政府主管部问是不十分清楚的。建议国家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希望有关行业管理部问派出相关调查组到企业去深入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另外,行业统计不准确,有些数字水分大,宏观决策缺乏可靠的依据。化肥企业非常希望国家尽快通过《化肥法》,维护企业的利益,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加强的行业管理范畴。

七、要对中氮肥改造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化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用物资,解决化肥问题只能立足国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际化肥市场直接受我国化肥需求的影响,过份依赖进口化肥,必然会引起国际市场化肥价格的上涨。这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因此,国内不能因为效益差而放弃生产化肥。国家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化肥生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增加贷款力度,对“八五”、“九五”的项目,国家和地方的贷款要及时到位,尽快把项目建成,不能一拖再拖。贷款利率应适当优惠。

(2)对于引进的关键设备,应免证关税和增值税。

(3)对现有中氮肥企业在原料、供电、运输、税收等方面都应给予和小化肥同样的优惠政策,实行公平竞争。

行业技术篇4

俄罗斯汽车行业与汽车市场需求现状

说到俄罗斯市场的最新情况,便不得不提到俄罗斯的汽车行业发展规划。这一规划的第一步是俄罗斯从2004年开始施行的工业组装计划(IA1)。此计划对于一些汽车配件供应商来说意味着新的发展机会,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流向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此之后,俄罗斯当局计划在2013年到2014年建立俄罗斯本土的零部件和汽车生产体系。第二步,在2010年4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俄罗斯汽车行业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的有效时间持续到2020年。由于它的制订,使得工业组装计划的一些细节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三步,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联邦政府现在已经根据发展战略进行立项,其中包括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项目和购车补贴项目。

从市场情况来看,到现在为止,俄罗斯汽车行业一共有三种企业类型,第一种是战略联盟和合作伙伴,它们通常是合资企业,例如雷诺-尼桑-拉达汽车。另一种是OEM项目,第三种是特许生产和合同装配。在俄罗斯,现在已经有很多外国品牌进入了特许生产和合同装配的领域,包括中国的长城汽车。

如今,俄罗斯已经是世界最为重要的乘用车市场之一。在2012年,俄罗斯新乘用车销量为270万辆,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1%。其中,俄罗斯国产汽车达到了58万辆,这在俄罗斯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在2011年,俄罗斯的汽车销售总量为256万辆,而去年则是293万辆,上升了10%,其中进口车销售上升了15%。在汽车品牌的受欢迎程度上,拉达汽车在俄罗斯有最多的支持者,占据了1/4的市场份额。另外,雷诺和起亚也占了很重的比例。

从俄罗斯的汽车细分市场来看,2012年在俄罗斯销售的新车中,36%以上都是B+级的乘用车。而从今年的销售情况可得出结论,俄罗斯消费者对B型车的需求正在进一步增加,而对C+级车的需求度正在下降。此外,E+和F+级的车所占的份额也在进一步增加。

在二手车方面,去年俄罗斯的二手乘用车销量增长了13%,其中,二手车销售总量中约有65%的车有7-10年的车龄。与新车的品牌欢迎度相似,拉达汽车在俄罗斯的二手车市场也十分畅销,占据了35.5%的份额。

俄罗斯的技术法规和认证制度

与其他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俄罗斯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没有受到太多保护的市场之一。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一市场,就需要了解它的技术法规原则。众所周知,技术原则在这个行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人们的安全,这在汽车行业良性运作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技术法规方面,俄罗斯联邦曾经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协议,包括日内瓦协议、全球汽车技术法规协议、维也纳协议、联合国道路交通公约等,对于这些国际协议,俄罗斯都表示尊重和支持。除此之外,俄罗斯联邦也有与汽车行业相关的联邦立法,其中包括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当然,与汽车相关的技术法规是必不可少的。

与其他国家的情况相同,俄罗斯的技术法规也包括了一系列相对国际法规更加细化的具体要求。在全球标准方面,俄罗斯则直接受国际法规的影响。例如外部烟尘等方面的要求,在俄罗斯都直接适用国际法规。

当然,俄罗斯的技术法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体现了其延续性。在1993年以前,俄罗斯曾经施行机动车和挂车认证系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产品进入到了俄罗斯的法规认证系统中,这使得联邦政府在2009年开始制定关税联盟技术法规,并于今年开始施行。它的目的和俄罗斯的具体法规的目的是一样的。与国际法规相同,关税联盟技术法规对于乘用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内容包括车辆的自动电子制动系统、车道偏离警告系统等,都是汽车厂商在出口时需要特别关注的技术标准。此外,近年来国际上最为关注的汽车相关法规当属汽车排放技术法规,俄罗斯的关税联盟汽车的排放技术法规也是各大出口国所关注的重点。在排放法规上,俄罗斯施行欧盟标准,随着欧盟标准的变化逐渐推进,并将于2014年开始实行欧五标准。

另外,俄罗斯还有一套车辆符合性评估系统,它涉及了所有在俄开展业务的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对于刚刚投入市场的新车型,俄政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测试认证。以下是进行认证的简要程序:首先,制造商要向认证部门提交申请。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车型必须交一个申请,要对一个代表性的样车提交申请。第二步要提交认证编号,型式认证的应通知交警和海关;根据测试报告来分析生产商的生产条件,而这一步骤中的每一个测试报告都要包括之前提到的认证。第三步,认证部门将发放证书。产品每符合一个单项法规都会得到一个认证证书。第四步,认证部门将车辆型式认证,这是为了确保制造商能够继续按照俄罗斯联邦的要求生产质量统一的产品。除此之外,制造商需要每两年进行一次检验。第五步,进行技术检验的联邦机构要对车辆进行检查。

另外,俄罗斯汽车交通事故信息系统(ERA-GLONASS)也十分重要。它是为了能够针对轮式车辆的关税联盟技术法规进行修正而设计的。俄罗斯通过这一系统来减少在汽车事故当中的伤亡,并实现对安全规定的监管。在外国的车辆进出口过程中,俄方对这一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计划。最终,到2017年1月1日之后,所有允许通行的车辆都必须装配ERAGLONASS。

俄罗斯的市场准入

众所周知,2012年8月俄罗斯已经成为WTO成员国。自从加入WTO以后,俄罗斯应当下调汽车关税。从俄罗斯成为成员国之日起到2018年12月31日,汽车关税将逐步从30%下调到15%。为了能够保证环境安全,俄罗斯从2012年9月1日开始引入了废物处理的强制性税收,其征收对象是进口到俄罗斯的每一辆汽车。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俄罗斯的汽车零部件市场以及本土化也是重要内容。根据加入WTO的条款,2018年俄罗斯将向签订了有效期直至2020年的装配协议的公司提供零部件进口的全部优惠政策,为了满足当前的要求,一些生产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已出台。例如 “关于机动车辆、部件和总成制造商的政府支持”的法令初稿已经于去年获得批准,根据这项法令,签订协议的公司因其生产用货物的进口关税率提高而导致的损失将在2018年至2020年以补贴的方式获得补偿。

然而,总体来说,俄罗斯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仍然面临阻碍。这障碍主要在于低竞争水平和产品质量、技术发展的低投资水平、进口关税的降低以及由此引起的进口配件的关税减让、强烈依赖于OEM、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的数量小这些方面。

对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建议

虽然俄罗斯已经是中国汽车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但中国的汽车产品在俄罗斯的销售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不法进口商将不安全和劣质的产品带到俄罗斯。在俄罗斯东部地区,一些新商用车被作为“二手车”进口,车辆达不到标准要求,这种欺骗行为必须予以重视。

NAMI建议中国汽车制造商能够深入研究俄罗斯关于轮式车辆安全技术法规的要求,提供给俄罗斯进口商的产品满足UNECE法规以及其他技术法规的要求,并根据UNECE法规申请车辆批准,保证出口俄罗斯的产品质量。同时,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中国企业需要指定一名俄罗斯制造商代表,以负责进口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经销商网络的开发。确定真正的车辆管制体系,防止道路事故。

链接

俄罗斯的技术法规原则

从设计到生产到回收,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要保证汽车的安全;

国产和进口车要求一视同仁;

符合国际法规;

规定国家要求的指标;

考虑俄罗斯国民经济发展重点。

重要提示

车型的符合性评估可由认证机构进行。认证机构需要根据《1958年日内瓦协议》认定为技术服务中心的测试实验室签订协议。

行业技术篇5

关键词:技术创新;博弈论;创新;模仿

引言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和巨大的风险承担。本身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盲目的进行技术创新,潜在风险是巨大的。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对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相关文献综述

1.1技术创新模式

希克斯按创新的经济效果,将技术创新分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创新以及中性技术创新;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按创新对经济系统的作用大小,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式创新、根本性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创新和技术经济模式的变革创新;傅家骥从技术创新来源上,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自主创新、模式创新、合作创新三种[1]。本文认为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引进购买或破译新兴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从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

1.2基于博弈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研究

国内学者利用博弈的视角来考察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取得较大成果。王强等(2010)研究价格竞争模式下,双寡头R&D合作与非合作博弈 [2]。杜跃平等(2011)基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分别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中小企业之间博弈以及中小企业一政府之间的博弈三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分析[3]。刘璐等(2007)结合行业特点、企业规模、信息状况等,分别从完全信息静态条件下和不完全信息动态条件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过程进行博弈研究[4]。但研究的不完善性普遍存在,如杜跃平等人的研究虽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实际,完整考虑大企业、同行中小企业以及政府三个方面的的影响,但考虑的博弈收益矩阵过于简单化,不具备实际意义。本文从企业产量、技术转移成本、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功概率以及新技术学习能力四个因素,综合量化考虑企业技术创新的博弈收益,以此分析企业在创新与模仿两种策略中的行为选择问题。

2、同行业企业间的技术创新策略选择博弈模型

2.1模型假设:

假设1:市场中存在n家企业;

假设2:企业之间信息在静态条件下是完全的,对各自的策略选择与收益有明确的认知。

假设3:企业只有两种策略选择,技术创新和模仿。

假设4:企业间的产品之间不具有互补性

2.2参数定义:

企业i产量为qi;企业j产量为qj;

企业i进行模仿创新的学习能力β(0

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成功的概率p;

技术转移费用为M;

企业i进行自主研发的投入程度xi,f(xi)表示自主研发投入成本,是xi的单调增函数。

2.3模型与解

本模型考虑将n家企业分开为两类,即进行技术创新企业群i和进行模仿企业群j。

情况一:两类企业都进行技术创新,收益矩阵如下:

表1两家企业均采取技术创新收益矩阵

j企业i企业成功(P)失败(1-P)

成功(P)xiqi-f(xi);xjqj-f(xj)xiqi-f(xi);-f(xj)

失败(1-P)-f(xi);xjqj-f(xj) -f(xi);-f(xj)

情况二:企业i选择自主创新,企业j选择模仿创新;

企业i的期望收益:xiqip-f(xi)

企业j的期望收益:(βxiqj-M)p

情况三:企业i选择模仿创新,企业j选择自主创新;

企业i的期望收益:(βxjqi-M)p

企业j的期望收益:xjqjp-f(xj)

情况四:两家企业都进行模仿创新,则两家企业的期望收益都为0。

3、模型结果分析

当qip

当xiqip-f(xi)>(βxjqi-M)p;xiqip-f(xi)>0且xjqjp-f(xj)>(βxiqj-M)p;xjqjp-f(xj)>0时,对企业i来说,采用自主创新策略是占优的。该种情况的经济意义体现在,第一方面,产量qi和创新成功概率p两个因素,具有较大产量或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较高的创新成功可能性的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是最佳策略。第二方面,较低的研发成本f(xi)和较高的技术转移成本Mp,采用自主创新策略也是占优。第三方面,学习能力β的大小对等式的影响也是明显的,现实中体现的是,具备较低学习能力的企业,更倾向于自主创新。对于企业j的分析是同样的道理,最终均衡策略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

当xiqip-f(xi)0且xjqjp-f(xj)>(βxiqj-M)p;xjqjp-f(xj)>0时,企业i不具备较大市场占有率、研发成功概率等等特性,综合体现为企业i的综合实力不够,那么始终坚定模仿创新的策略是正确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方面,高研发费用和研发风险,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来说都是承受不起的。其次,即使研发成功,依靠自身较少的市场占有率,实现的价值增值也是很少的,反而,行业中的主导企业或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企业,会依靠技术模仿和转移,从中实现更高利益。这一点戴维·蒂斯(David Teece)对互补资产的概念进行了鉴定,认为要从某向特定的创新中得意,不仅取决于创新本身,还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5]。企业j具有进行创新的原动力,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较大的创新成功概率等,集中体现为行业中大企业特征,该类型企业的最优策略为自主创新。这种情况体现的是博弈论中的,经典智猪博弈现象。最终的均衡策略组合(模仿创新,自主创新)。

当xiqip-f(xi)>(βxjqi-M)p;xiqip-f(xi)>0且xjqjp-f(xj)时,该种情况与上一种情况相似,分析同上。最终的均衡策略组合(自主创新,模仿创新)

4、结果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同行业中不同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策略。

(1) 同行业具备较大市场份额的主导型企业, 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策略是可取的。具备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拥有创新成功后的规模生产优势,能够实现更高的收益。其需要注重的是在技术研发环节成本节约。

(2) 行业中占有较小份额的企业,先天性的基础不足,决定其并非行业技术前沿的推动者。其应该培养技术学习能力,通过购买先进技术,挖掘出技术隐含知识,采取模仿创新模式,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傅家骥主编.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王强,李卫红,胡荣.价格竞争下的双寡头R&D合作与非合作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6):22-25.

[3]杜跃平,汪超.基于博弈论的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2011.18:1-4.

行业技术篇6

2*年1月,农业部从事劳动司和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召开了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座谈会。会议在全面总结年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了《2*年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点》,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认真安排好今年的职业鉴定工作。

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坚持“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努力开创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宣传

认真组织学习国家有关推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政策规定,以及新《农业法》中有关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认识。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及电视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影响力。由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牵头、各行业指导站配合,创办《全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动态》,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及各地、各行业实行就业准入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交流工作情况。

二、积极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部内各行业司局、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概要根据既定的工作方针和规章制度,抓好农业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组织实施。要紧密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把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与加强行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积极配合劳动监察、工商等部门对用人单位违规情况进行查处,使持证上岗制度落到实处。在做好首批14个职业(工种)就业准入工作的同时,颁布第二批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并组织制度实施方案。

三、努力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的覆盖面

主动适应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要求,积极开发新职业、新工种、新技能的鉴定,逐步扩大鉴定职业(工种)的范围。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努力为农业劳动者和需要转移出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逐步扩大鉴定的职业(工种)范围。指导种类农业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做好“双证制”及“双师制”工作。

四、切实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

年内组织召开一次加强鉴定质量管理的研讨会,就加强鉴定工作各环节的管理、提高鉴定质量进行研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加强考评员聘任及管理,不断提高考评喘气考评技术和考评质量,完善考评员资格认证培训考核办法。年内组织一期考评员考评技术班。加强鉴定质量督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意见》要求,逐步推选“各鉴定机构在组织鉴定过程中就配备一名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人事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委派督导员,负责现场督考”的规定,对鉴定过程程各环节实行全面监督。组织完成两年一次的鉴定质量大检查。布置第三次全国农业职业技能优秀鉴定站的评选工作,对年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部门及仆人进行表彰。加强鉴定试卷管理,严格执行试卷管理办法。

五、继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建设

组织完成第二批农业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根据职业标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丛书。继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建设,不断充实,完善现有题库,尽快启动第二批鉴定题库的开发工作。对农业领域两年新职业、新工种进行调查研究,拟定暂行职业标准,编制培训大纲,建立试题库。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部门增加投入,配备必要的设备,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保证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继续推进农业质量的考评工作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要在总结农业技师考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扩大试点工作。技师考评应坚持“以考为主,以评为辅”的原则,采取鉴定与评审相结合的方法。技能鉴定由各职业技能鉴定站实施;综合评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应通过组成技师考评委员会来评审。

行业技术篇7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部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

3.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

(1)农业机械

工业发达国家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向高效、节能、保护农业环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问题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可靠性差,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MTBF值国外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我国仅100余小时。品种上:大型缺,小型杂,不成系列。

2)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少,重复生产、小规模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农机领域重点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拖拉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11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可靠性系数从0.5~0.7提高到0.9以上;

3)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烘干仓储机械)农村产业化和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需要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

4)节水灌溉设备喷、滴灌设备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及寿命指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2)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是国民经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的关键设备。我国已初步具备16个大类,31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一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寿命、可靠性、安全舒适性等指标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产品结构性短缺,成套服务能力差,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机械基本上还要靠进口;三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着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施工机械重点发展:

1)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

2)汽车起重机、大型叉车;

3)摊铺机、压路机;

4)无开挖式管道铺设机;

5)江河湖库清淤设备。

发展目标:

大型工程机械可靠性指标达到400小时,寿命指标达到10000小时。

4.轿车关键技术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卡车为主要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轿车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轿车产量达到52万辆。

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无序竞争,难以集中形成实力,发挥规模效益。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九五”期间仍偏重于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包括多数中外合资的零部件企业对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几乎没有投入。目前,国内对轿车产品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引进技术。

近期轿车重点发展:

(1)经济型轿车

以轿车车身为突破口,利用技贸结合、与国外公司合作等方式,先抓车身联合研制,并建立经济型轿车的公用设计数据库,与CAS、CAD、CAE、CAM等技术结合,形成我国汽车工业在经济型轿车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

(2)轿车动力总成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国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联合开发,在国产汽油机上普及电控燃油喷射技术(EMS),并研究开发缸内直喷(GDI)技术,开发应用电控机械变速器(AMT)技术。

(3)轿车关键零部件

以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部件为突破口,从引进技术、合资入手,在保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抓紧下一代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重点是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AirBag)、高效稳定的汽车尾气三元催化转换器,并达到与整车同步或超前发展。

(4)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和客车

重点开发各类高性能专用底盘。对专用汽车以低底盘车辆和沙漠越野车辆为主;客车以低地板城市客车为主,要求具有良好的动力性、操纵性、舒适性和低污染。

5.环保装备

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柱产业。全世界环保机械的年销售额约2000亿美元,集中于美国、欧州、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基础弱、起步晚,年产值仅100多亿人民币。随着各方面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环保机械将成为机械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机械行业主要差距在于:

(1)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少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具有当代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少,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在目前3000多种环保机械产品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由于性能、可靠性、适用性、结构设计等原因,应该限制生产或限期淘汰。大型烟气脱硫、脱氮成套设备、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大型城市垃圾处理厂成套设备目前主要依赖进口,高浓度有机废水、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

技术及设备发展缓慢。

(2)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

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规格型号、基本性能参数不统一,质量检测无依据。

(3)生产企业规模小、开发能力薄弱

规模小、装备条件差、检测手段不全的中小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78%。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全行业的3.2%,并且主要集中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等少数几种产品生产领域。

近期环保机械重点发展:

(1)烟气脱硫设备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炉内脱硫脱硝技术(CFPBC、PFBC技术)、大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及装备(IGCC技术)。

(2)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移动曝气法为主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日处理10~25万吨污水处理厂为目标,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泥利用和处置成套设备、控制和监测系统。

(3)城市固体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装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焚烧、堆肥技术及装备,以日处理100吨、300吨处理厂为目标,提供垃圾处理成套装备。

(4)环境监测仪器

便携式多功能多参数水质监测仪、12种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监测仪、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仪器和系统以及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产品档次、水平、可靠性和精度。

主要目标:

(1)大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一般工程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行业技术篇8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部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

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

3.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

(1)农业机械

工业发达国家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向高效、节能、保护农业环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问题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可靠性差,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MTBF值国外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我国仅100余小时。品种上:大型缺,小型杂,不成系列。

2)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少,重复生产、小规模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农机领域重点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 拖拉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11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 联合收割机可靠性系数从0.5~0.7提高到0.9以上;

3)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烘干仓储机械) 农村产业化和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需要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

4)节水灌溉设备 喷、滴灌设备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及寿命指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2)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是国民经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的关键设备。我国已初步具备16个大类,31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一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寿命、可靠性、安全舒适性等指标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产品结构性短缺,成套服务能力差,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机械基本上还要靠进口;三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着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施工机械重点发展:

1)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

2)汽车起重机、大型叉车;

3)摊铺机、压路机;

4)无开挖式管道铺设机;

5)江河湖库清淤设备。

发展目标:

大型工程机械可靠性指标达到400小时,寿命指标达到10000小时。

4.轿车关键技术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卡车为主要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轿车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轿车产量达到52万辆。

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无序竞争,难以集中形成实力,发挥规模效益。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九五”期间仍偏重于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包括多数中外合资的零部件企业对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几乎没有投入。目前,国内对轿车产品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引进技术。

近期轿车重点发展:

行业技术篇9

热点一:稳增长

上半年经济增长和就业保持在合理区间,为工业企稳回升奠定良好基础。

记者:工业运行下半年压力依然很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工业经济运行目前还面临着哪些突出的问题?下半年的走势如何?在稳增长方面会采取哪些积极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可以用三个字描述:一是“稳”,二是“进”,三是“忧”。“稳”,是缓中趋稳,“进”是稳中有进,“忧”是进中存忧。从“稳”的角度来说,当前经济运行趋稳迹象明显增多,趋稳的力量也是在不断地集聚。比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连续3个月处在回升的状态,PMI连续4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另外,4、5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的利润增幅也由负转正。从拉动工业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投资在4、5两个月都出现了回升的势头,这都是很积极的方面。

对于下半年形势的判断,上半年还有一个有力支持条件是稳中有进。一是这几年转型早、调整快的省份在整体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它们的下行压力要稍微小一些。比如上半年江苏、山东、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是8.3%、7.4%和7.4%。还有一些省份,像河南、安徽、江西、湖北、重庆的增加值达到8%以上。二是政策鼓励支持的行业形势比较好,新兴产业发展得比较快。三是中央出台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的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效应在陆续释放。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6%,利息支出同比增幅回落到2.5%,去年同期这两个数字分别为增长17.4%和10.5%,这说明我们为企业减轻负担的政策发挥了作用。

经济运行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完成全年任务目标还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上半年投资、消费处在近些年来的低位,这两个月投资、消费、出口有一些好转。我们觉得力度还要来得更猛一些,有利于工业的稳定增长。第二个“忧”,就是行业、区域分化比较严重。像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这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比较困难,产量下降、效益下滑。另外,一些资源型和结构偏重的省份,经济运行比较困难一些,比如像东北、西北。

上半年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但总体来看,还是要看主流和积极的方面。对下半年的工业形势,我们充满信心。信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宏观形势稳,上半年经济增长和就业保持在合理区间,宏观稳,就可以为工业企稳回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二是工业大省稳,江苏、广东、山东和一些中西部省份都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大省稳了,市场预期和社会信心就比较稳。三是多数行业稳。我们算了一下,在41个大的行业中,上半年有23个行业的增加值增速是快于平均水平的,占的比重在六成,平均增速达到了8.4%。另外,在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速有三、四个行业保持增长,平均增幅是12.1%。四是三大需求出现了止跌回稳的迹象,曙光已经显现了。五是稳增长的政策效应正在发挥作用。这些方面都是支撑了下半年工业经济运行处在一个企稳回升的状态。预期下半年工业经济形势应该要好于上半年。

热点二:“互联网+”

实施“互联网+”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大量的基础设施加以支撑。

记者:在工业领域工信部将有哪些具体措施推进“互联网+”战略行动?

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张峰:工信部在贯彻“互联网+”指导意见中,工作主要定位在“两个重点”和“两个支撑”。这“两个重点”叫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和“互联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同时还有“两个支撑”,这“两个支撑”就是推动全社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跟上全社会“互联网+”的需要。要实施“互联网+”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大量的基础设施加以支撑,所以这作为我们支撑的一个重点。同样,在支撑“互联网+”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设备,比如“互联网+”的器件、软件、芯片等等,也要跟得上“互联网+”,才能够使“互联网+”更好地为全社会提供高速的宽带基础设施和软硬件产品应用的服务支撑。

为加快“互联网+”的发展,工信部将以改革的思路和决心,推进“互联网+”。主要是立足部门职责,改进和完善互联网的管理以及降低互联网的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流程,加大对企业的指导,推动完善产品和服务,促进新业态的培育,促进创业和创新,为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工信部成立以来,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重点,在工业35个重点行业、4万家企业中开展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和对标引导,组织实施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等专项行动,开展了国家标准的制定和贯标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钢铁、石化、医药等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

下一步,工信部将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发展智能装备,组织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加快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组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互联网+”制造创新中心、实验验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还要推进重要工业云、工业领域大数据中心建设。

二是以创业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互联网+”小微企业。加强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探索利用互联网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完善“创客中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智慧型小企业创业基地,打造创业创新生态。

三是以高速宽带网络建设为抓手,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支撑水平。落实网络提速降费指导意见,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同时还要加大5G研发力度;研究部署工业互联网,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建设工业互联网试验网,研究制定网络架构方案、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营造安全网络环境。

四是以关键技术和产品为突破口,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水平。继续组织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及专项工程,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基础软硬件;实施智能硬件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性新产品;推动安全可靠计算、存储等设备产业化应用,发展专业信息安全服务;建立自主可控CPU+操作系统工业应用平台,突破可编程控制器(PLC)、智能工控等关键技术。

五是加强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推动出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服务型制造、工业云和大数据等指导意见,加快法律法规制修订,组建“互联网+”制造的标准推进联盟,制订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

热点三:创业创新

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

记者:请问下一步工信部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还有哪些最新的举措?

张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工信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积极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创业和创新的发展。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一是参与起草《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从扶植创办小微企业,打造众创空间,改造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落实的具体措施,同时也就有关政策进行了解读。二是印发了《关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有关通知》,在全国中小企业系统开展相关落实的工作。三是参加了九个部门联合实施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把大学生创业作为提升小微企业创业水平和改善中小企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在全系统认真组织实施。四是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打造支撑小微企业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新型载体,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五是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

第二,营造良好的条件。一是支持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建设,出台了《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优化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小企业创业基地打造众创空间。目前经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已经有1700多个,基地入驻企业12万家以上,提供就业岗位420多万个。二是完善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提供找得到、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认定了500多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的示范平台,其中创业服务和技术服务的示范平台将近400家。会同财政部支持各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参与建设的平台有800多个,带动社会服务资源6万多家,年服务中小企业140多万家。三是建立创业辅导师制度,持续开展创业辅导师培训工作,累计举办了14期培训班,培育500多名创业辅导师,为创办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小微企业存活率。

第三,开展专项活动。一是实施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以“扶助小微、转型成长”为主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二是组织实施“互联网+小微企业行动计划”,以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为目标,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小微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和两化深度融合能力。三是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中小企业。四是支持开展“创客中国”大赛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

下一步,工信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落实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任务,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二是推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带动,规范创业基地发展,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提供便利条件。三是推动移动互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融合,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提供环境支撑。四是会同财政部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加大对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投入。

热点四:化解产能过剩

目前,行业两极分化严重,困难行业拉低了总体工业增加值增速,也拉低了工业效益。

记者:对于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企业,“十三五”规划中对它们将有什么措施?

黄利斌: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比较突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困难问题,都和产能过剩有直接的关系。目前比较好的是一些高技术产业,比较困难的就是产能过剩的行业,包括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这些行业的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前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规模扩张,有这个原因,也有当前经济处在下行周期的原因,加上结构调整任务比较重,行业比较困难。这几个行业今年上半年的生产都处在下滑的状态,像粗钢产量上半年下降了1.3%,水泥产量下降了5.3%,玻璃产量下降了4.2%。从效益情况看,煤炭1―5月份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0%多,水泥、玻璃行业利润下降了60%多,冶金行业利润下降了36%。所以,这些行业是比较困难的。

行业技术篇10

农业技术是由多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单项技术所构成的技术体系。农业技术进步既表现在单项技术的创新上,也表现在单项技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上,还表现为建立在这二者基础上的整个技术体系的换代升级上。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

(一)单项农业技术的创新过程

单项农业技术的创新过程,是指该项技术从研究到应用再到淘汰的全部历程。这一过程可粗略分为技术问题的提出、研究项目的选择、研究目标的确定、技术成果的研究、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术成果的更新换代等六个阶段。创新过程随时间先后递次推进的关联关系,表示前一阶段工作的结束是后一阶段工作开始的条件;而向左的箭线则反映了新过程的反馈关系,表示后续阶段工作可以发现前面各阶段工作的缺陷,并要求返回原阶段加以修正。该图描述了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完整生命周期。

(二)单项农业技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单项农业技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是指用高一层次的技术创新去取代低一层次的同类技术技术创新(如用生物工程育种取代杂交育种)。这一过程由多个不同层次的单项技术创新过程组合而成,整个过程可用框图2示意。图中描绘了同类的单项农业技术由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发展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差异显著的单项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如虚线框所示)通过嵌合而成。即高一层次的技术创新起始于低一层次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且要同低一层次的技术更新换代相衔接。

(三)农业技术体系的换代升级过程

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主要在换代升级上。这种换代升级主要依靠农业技术体系中各单项技术的创新和层次发展来完成,特别是依靠关键和核心的单项技术的创新和层次提高来推动。因此,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过程实际上是众多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综合。

(1)农业技术体系中,各种单项技术进步的快慢不同,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也不一致,这种速度和阶段的差异使各单项技术进步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合力最终决定整个农业技术体系的进程;

(2)农业技术体系中,各种单项技术进步的层次不同,其中关键和核心的单项技术的发展层次决定整个技术体系的层次,关键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对其它单项技术的进步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3)农业技术体系中,密切相关的各单项技术(如品种技术与栽培技术)进步在阶段上和层次上的协调推进,对农业技术体系进步的有效性和总体推进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必须指出,上述分析仅说明农业技术进步的工作过程。这一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还要看是否具备必要的制度保证、人才条件、资金和物资保证、信息支持。

二、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主体的识别

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主体,是指直接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或直接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条件保障、并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作出实际贡献的机构和人员。按照这一界定,可以从参与农业技术进步活动和提供条件保障两方面对其主体加以识别。

(一)参与农业技术进步活动的主体

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各个阶段,直接参与技术进步活动的机构和人员是不相同的。在同一阶段,直接参与技术进步活动的机构和人员也有多个。表现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的多元性。在技术问题的提出阶段,某些问题是由农业生产者在实践中遇到技术疑难而提出的,某些问题是政府机构在农业管理工作中发现技术障碍而提出的,某些问题则是由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在科技实践中发现原有技术的缺陷而提出的,并通过不同的渠道反映给决策者。在研究项目选择阶段,项目的选择可能由政府机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作出决定,也可能由技术成果使用者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作出决定,亦可能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根据技术发展需要作出决定,还可能由民间团体(如各类基金会)依据其宗旨作出决定。在研究目标确定阶段,具体的研究目标可以由政府机构(如科技管理机构)提出,也可以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提出,还可以由农业生产者提出。在技术成果的研究阶段,承担项目研究任务的既可能是公共的专门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中的研究机构及人员,也可能是民间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阶段,从事推广工作主要是公共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人员,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也承担部分推广工作。直接应用农业技术成果的是众多的农业生产者。在技术成果更新换代阶段,既涉及到旧技术的淘汰,又涉及到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这一阶段的直接参与者,几乎包括前五个阶段的所有参与机构和人员。

(二)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条件保障的主体

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为其提供条件保障的机构和人员也同样具有多元性。政府为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法规,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实施管理与调控。教育部门通过培养各种专门农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撑。政府为推动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者为获取更高收益,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为获取技术地位或经济利益,一些民间机构和人员为了特定社会目标,会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图书情报设施、通讯设施、各种信息网络则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服务。

(三)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主体的功能定位

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全过程中,尽管直接参与各阶段工作或为其提供条件保障的机构和人员众多,具有典型的多元性,但发挥关键作用和起主要推动功能的,则是政府(或政府机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农业生产者,他们是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最重要的主体。上述四大主体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政府主要行使管理决策和提供有力的资金、物资支持,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主要是创造和提供农业技术新成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主要是宣传、传授并组织生产者应用农业新技术,而农业生产者则主要接受和实际应用农业新技术。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四大主体的功能格局,是由农业技术自身特点及我国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农业技术研究周期长、投资大、风险程度高,农业技术成果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可局部化(被少数人占有)、可商品化程度低,具有明显的公共和准公共性。我国地域辽阔、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极大,加之人平农业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众多人口对农产品需求形成的压力,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更为迫切也更加严格。我国农业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超小型化,农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不高,农民主动获取或靠自己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薄弱,靠农户投资开发新技术或完全有偿使用新技术较为困难。这便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充当管理决策者和资金、物资主要提供者的角色,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制度保障和基本条件保障;要求拥有全国性和区域性公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及一支学科门类齐全、攻关能力强的精干农业技术研究队伍,为技术成果的创造提供组织和人才的保证;要求拥有全国性和区域性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一大批既掌握先进技术、又具有实际生产经验和组织能力的农技推广队伍,为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充当“二传手”;也要求广大农业生产者提高掌握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及自觉性,以扩大农业技术需求,并为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提供保障。

三、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行为

在分析主体行为时,有三条基本假定:其一,各主体相对独立,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行为选择自主决定;其二,各主体具有理性,在行为选择时遵从社会所认可的价值标准;其三,在分析的过程中,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

(一)主体的行为动机分析

主体的行为动机,是指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或为其提供条件保障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主体的行为动机由自身属性所决定,并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者,参与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农民的小康与富裕;促进农产品的稳定增长,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基本保证;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促进农业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很显然,政府的行为动机带有很强的宏观性、长期性和公益性。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的类型不同,其行为动机存在较大差异。公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中的研究所室)和人员,从事技术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履行政府赋予的工作职责,通过创造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去实现政府的行为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攻克技术难关,占领农业技术制高点,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赢得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再一方面通过新技术成果的创造,为自己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其行为动机既带有公益性,也具有功利性。民间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研究农业技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具有典型的趋利性。而大型农业企业中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研究农业技术问题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本企业的技术问题,促进本企业生产发展,具有明显的内部服务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也存在不同类型,各自的行为动机亦有较大差别。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从事技术推广的目的:一是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去实现政府的行为目标;二是通过有成效的工作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同和更多的扶持,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三是利用技术推广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其行为动机既有公益性,也具功利性。民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则主要是通过技术推广服务获取经济利益,趋利性特征明显。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有时也参与推广工作,其目的有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扩大社会影响,有时则是为了实现政府目标或为了谋求经济利益。

(二)主体的行为准则分析

主体的行为准则,是指有关机构和人员对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进步过程决定是否参与或以何种方式参与时,所依据的价值标准。主体的行为准则由其行为动机所决定,并体现行为动机的要求。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准则主要表现为:对全国或大型区域农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对先进适用和覆盖面大及推广应用条件容易满足且需追加投资少的技术、对大范围农业生产中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发挥重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技术,在技术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给以优先支持;对全国或大型区域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对重要农业部门发展和重点农产品生产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在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给以重点支持;对农业发展带来突破性变革的技术,对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充分合理利用具有重大作用的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在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给以连续的支持;对其它类型的农业技术,则在研究和推广应用上有选择的支持。公共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政府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还要加进一些体现自身利益的标准。这些标准为:对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有明显作用的技术、对增强自身技术实力及增加发展机会具有明显效果的技术、对获取经济利益有较大保证的技术,主动积极参与研究和推广;对自身功利不带来好处的技术研究和推广,一般加以拒绝或逃避参与;对其它技术的研究推广,则选择性参与。民间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主要以自身利益为准则。具体表现为:对市场需求量大(用户多)且可商品化程度高的技术、对研究推广风险小且周期短及盈利高的技术、对树立自身社会形象和提高技术地位具有显著效果的技术,主动积极参与研究和推广;对其它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以拒绝。农业生产者在技术进步中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农业技术成果的接受和应用上。其行为准则一般体现为:对先进适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应用条件易于满足,所需追加投资少、风险小、获利高的技术成果主动接受,积极采用;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农业企业,对高投入、高产出、高盈利的高新技术成果,也有应用的积极性;但对投资大或见效缓慢的技术成果,增产不增收或盈利低微的技术成果,应用风险大的技术成果,一般不予接受,更不会采用。

(三)主体的行为方式

主体的行为方式,是指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方法和形式。行为方式由主体的行为动机,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它自身特点所决定。

政府在社会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通常以下列四种方式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1)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将农业技术进步纳入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的轨道,使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利用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力量,规范其他主体的行为,调动他们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积极性;(2)通过组建一批公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建设一支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组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网和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农技推广队伍,使全国农业技术研究有稳定的基地和人才保证,也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能迅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3)通过农业技术发展规划的引导,以及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有选择、有重点的经费资助,使农业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能得到优先研究和应用,并使农业技术保持一定的储备;(4)通过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承担者的招标选择,以及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的择优扶持,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在活力,并使农业技术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政府组建的公共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目前是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骨干力量,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1)通过向政府提出农业技术发展的决策建议、咨询意见,使政府农业技术发展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完善,更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总体进程;(2)通过竞争性投标,承担政府资助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先进适用的常规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成果,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普及应用;(3)接受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集团)的委托,有偿为其研究农业技术成果,或为先进技术成果在企业的应用提供有偿服务;(4)以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经营手段,自主研究和推广技术成果,并以此获取经济利益,在农业技术成果的经营中,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5)通过内部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增强内部活力,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进取精神与创新精神,使农业技术人才资源的潜能充分发挥,在微观基础上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源动力。

民间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目前尚少,在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中仅起辅助和补充作用,他们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1)以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经营手段,自主研究和推广技术成果,并以此谋取经济利益,在农业技术成果的经营中,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2)接受生产经营企业的委托,有偿为其研究农业技术成果,或为先进农业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提供有偿服务;(3)在能谋取一定利益的条件下,通过竞争性投标,承担由政府资助的农业技术研究或推广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成果和推进技术成果的应用。农业生产者在技术成果转化中起决定性作用,他们以技术成果使用者所特有的方式参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主要表现为:(1)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发展并提出技术问题,反映技术需求,为农业技术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农业技术成果的研究和推广提出具体要求,使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2)通过对农业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扩大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反过来又刺激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之间形成良性循环;(3)某些大型农业企业或产业化集团,在企业内部建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对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成果进行研究和推广,或资助公共和民间的研究及推广机构,对某些农业技术成果进行研究和推广。

四、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行为协同

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既使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机会得到充分发挥,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增添多重推进动力;又使各主体可以按不同的结构和方式进行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农业技术进步主体集团,使农业技术进步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和通过多种渠道加以推进。但多元主体在行为动机及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行为选择的自主性,又容易带来他们在行为方向上的歧异性、工作衔接和配合上的困难性,使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受阻。鉴于此,对各主体行为加以协同,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应当发挥的功能组合到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同步轨道上,实现多主体对农业技术进程的协同推进,便显得十分必要。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各主体行为的协同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使多个主体在行为上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进步;二是使多个主体集团在分别参与不同单项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

(一)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协同

在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协同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各个参与主体对该项农业技术进步要有高度的认同,各主体间要有相互合作、共同推动该项农业技术进步的意愿。只有如此,不同的主体才有可能组织在一个集团中,并承担一定的工作,完成相应的任务。其次,各主体在工作程度上要相互衔接,递次推进。当有关主体提出农业技术问题后,决策主体就要根据技术问题及时作出研究项目的选择和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主体便要按目标要求随之进行研究并提供技术成果,推广主体便应适时对成果进行宣传、示范、对使用者进行培训,而应用主体则应主动接受和积极采用技术成果。各主体在工作程序上的相互衔接,使单项技术进步过程得以连续和有序的推进。再次,各主体在工作质量上要对应匹配。即在某一层次上的单项技术进步,各主体的工作都应按该层次的质量要求来完成。这就要求决策主体科学的选择研究项目,研究主体创造出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推广主体准确有效的宣传和示范技术成果,使用主体正确应用技术成果,以保证该项技术进步过程每一阶段工作的有效性。最后,各主体在功能上要配套发挥。即某一主体功能的发挥,要充分考虑和满足其他主体功能发挥的需要。如资金、物资提供主体要满足技术成果研究和推广主体对资金、物资的需要,而技术成果研究主体又要充分满足使用主体对技术成果的具体要求,以实现对该项技术进步过程的整体推进。

(二)农业技术体系进步中各主体行为的协同

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既表现为众多单项农业技术的进步,也表现为各单项技术进步关联关系的发展变化。所以,农业技术体系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协同,除包含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协同的全部内容外,还应当包含体现单项技术进步关联要求的内容。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与不同单项技术进步过程的同类主体(如承担不同研究项目的多个研究机构和人员)之间,要加强横向联系、联合、相互提供信息、相互提供发展思路和技术手段,有时甚至需要相互提供推进条件,共同促进多个单项技术的进步;二是参与推动相关的单项技术进步的各主体集团,应在各单项技术发展的层次和发展速度上保持协调,以保证这些相关的单项技术成果同步发展,并在生产上组合应用;三是不同的主体集团应有适当的分工协作,应按各自的特点和能力的大小,选择相宜的参与项目,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实现不同类型的主体集团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优化组合。

(三)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协同主体行为的手段

对参与主体的行为加以协同,将他们分散的力量组成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合力,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协调者,又需要有相应的协同手段。在目前情况下,能对各主体行为加以协同的只有政府,而政府协同各主体行为的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政策调控。政府通过制定农业技术政策、法规、制度和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对各参与主体行为加以指导和规范。通过政策的鼓励或约束,使相关主体在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因彼此协同、有效推进技术进步进程而受益,或因各行其事而受到限制和遭损。从而使各主体在政策的框架内,自愿地或被迫地协同行为,共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第二,资助诱导。目前有相当大一部分农业技术进步项目是由政府财政资助的,政府可以利用项目资助这一强有力的手段,要求相关主体协同行动,推进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的进步。并通过严格的项目管理,使相关主体相互协同配合去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同时,各相关主体为求得自身发展,亦会组成“利益共同体”,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联合,去争取更多的政府资助项目和更好地完成这些项目。

第三,分工协作。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不同类型的主体进行指导性分工,让他们在不同的农业技术进步领域发挥作用。例如,对公共性和准公共性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主要由政府资助并重点依靠公共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去完成;而对可商品化程度高的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主要由民间研究和推广机构完成,或由公共研究和推广机构自主开发及推广。使不同的主体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各得其所,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共同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

除了上面政府采用的协同手段外,市场也是一种有力的协同手段。随技术需求的扩大、农业技术成果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可以促进众多主体联合起来进行农业技术投资、研究和推广,并形成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主体多样化协同的新格局。

五、简要的结语

将上述分析归纳为以下结论,作为本文简单的结语。

1.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由多阶段构成、多层次发展、多门类综合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的各阶段、层次、各门类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任何一个部分和环节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只有不间断地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才能实现。

2.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有众多相对独立而功能又各异的主体参与,正是通过不同主体特定功能的发挥,才使农业技术进步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工作得以完成。也正是多个主体或主体集团的相互配合,才使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得到全面推进。各主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各主体的配合推进,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

3.参与农业技术进步的主体虽然众多,但政府、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农业生产者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决定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由农业技术自身特点和我国具体国情所决定,政府在农业技术进步中充当管理决策者、资金物资主要提供者、其他主体行为协调者等重要角色,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和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