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艺术十篇

时间:2023-03-20 18:46:38

授课艺术

授课艺术篇1

关键词:高校课堂 问题 授课艺术

一、高校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语言欠佳,缺少情感交流

对于一些高校教师,即使是博士、博士后,在专业方面很有建树,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评价却并不高。据很多学生反映,这些教师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到迷惑,不知从开始到结束究竟讲了什么,重点是什么,有什么层次关系,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干瘪,缺乏生动性,没有吸引力,学生从而厌倦了上该门课,甚至对该专业消极抵触。

还有一些高校教师“道行”很深,不管学生在讲台下干什么,仍能滔滔不绝在台上授课,不与或极少与学生交流,也不管学生对知识接受程度如何。有的教师即使注意到了台下学生的表现,也不去纠正,自顾把课讲完就谢幕。如果把大学的教与学比作买与卖的商品关系,那么相对于不成熟的学生而言,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少,缺乏创新精神培养意识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既是对国际教育大趋势的自觉认同和明确肯定,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明确要求。一般来说,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兴趣远比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要大得多,理论知识只有很好地联系实际去讲授,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且不易忘记,并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加以应用。有的教师本身就缺乏实践能力,难在课堂上有精彩表现。同时,很多教师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意识,也对创新精神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精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站讲变坐讲,过分依赖多媒体

站着讲课是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但现在有的大学教师却热衷于多媒体设备前的“坐讲”。他们把教材内容扫描到电脑上做成课件,上课时在多媒体设备前一坐,照本宣科,没有过多的讲解,讲课成了读课,老师念得累,学生听得困,何谈讲课艺术。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第一,不利于发挥教师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只是机械的重复课件内容,不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整个过程不能随意改变,教学效果非常差;第二,缺乏良好的应变能力,遇到突发或者紧急情况,象电脑故障、停电的意外事件,没有紧急应变能力。

二、高校课堂授课艺术化

针对上述高校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潜心研究授课艺术,以达到良好的讲课效果。一堂课,就是一场戏,演戏讲究戏剧艺术,授课自然就要讲究授课艺术了。授课艺术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与使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技巧融洽结合而体现出来的艺术教学过程,其中渗透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艺术处理的匠心,对教学对象接受教学内容而采取的独特的设计,当然还包括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的思想、能力、素质,个体性和独创性,也包括了教师个人优势、魅力等因素。

1.语言、形体艺术化

首先,语音抑扬顿挫,讲课节奏适当。除了需要较好的普通话的基本功外,对定义、描述、解释、强调、重复等应该讲究语调的轻重,不能让学生听觉上的疲劳。其次,语言幽默诙谐。语言的艺术可以说无穷无尽,教师无法与相声大师比拟,但将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用于课堂,就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最后,语句精心组织,表达准确简练。备课要反复的揣摩,这样一方面,不怕学生提出你意想不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课堂讲解不会“结巴”,语句流畅,成竹在胸。

2.课堂内容组织艺术化

一堂课的内容从哪儿开始,在哪儿结束;其内容的上下承接处设计是否合理;分断处对概念的整体性影响有多大等是教师在内容上必须设计出来的。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从实际出发,吃透两头,做到“备课又备人”。同时要力求课堂内容新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后,作为高校教师,要尽可能更多地提供教材以外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地做到让这些大学生睁开他的眼睛,真正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真正地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面,在课程里面,培养一些实用的东西。

3.课堂互动交流艺术化

课堂互动交流在讲课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通过交流能使学生把握重点,注意到一些容易忽视的知识点或出现理解偏差的地方;另一方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关注正在接收的信息,从而加深记忆,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学生有着很多的“未知”,对新知识的获得有着热切的渴望,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教师是否对学生倾注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关爱和呵护、肯定和鼓励、严格和严谨、宽容和容忍、信任和期待,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4.教学手段艺术化

教学中要合理地选择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使它们扬长避短、互补优势,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一味使用多媒体课件,它是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中是否使用、怎样使用多媒体课件应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需要。其次多媒体课件要简洁明快,课件是应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能够改善增加信息量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对课件不要片面提出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要求。

5.严格执行上课制度,维持良好课堂纪律

试想,如果学生把教室当市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怎么保证知识的传递?讲台下的鼾声、咀嚼声、窃窃私语声也会玷污了我们神圣的大学课堂。教师必须严格执行上课制度,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威而信,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尊敬老师,信服老师,从而摆正学习态度,努力奋斗。

三、结语

授课艺术是高校教师应有的追求,我们应不断发现讲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潜心研究,以教育智慧、教学机智进行教学劳动和再创造,凝练成教学艺术,并且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授课艺术。

参考文献:

[1]探索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精神[J].大舞台,2010,(8).

[2]高校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

授课艺术篇2

【摘 要】一堂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不亚于一部好影视剧的艺术效果。故此,潜心探讨授课艺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文章从一堂课开头、结尾的设计,授课内容及方法,思维训练,情境创设等几方面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授课艺术做了浅探。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授课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55-02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课堂授课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一堂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不亚于一部好影视剧的艺术效果。故此,潜心探讨授课艺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历史课堂教学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既不像语文、数学课那样以应用为主,也不像音乐、体育课那样以演练为主,历史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性学科。教师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讲求授课艺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构建课堂结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授课艺术方面进行了浅显地探讨。

一、一堂课的开头要引人入胜,结尾要余音绕梁,生动形象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听的乐曲,开头就要扣人心弦。令人凝神的开场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其主要做法是:开宗明义,巧设悬念,故布疑阵,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讲《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时,可设计这样的开场白:“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发明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千百年来,始终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站在世界的前列。然而,为什么她在近代落伍了?”这样的开场白能发人深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尾要结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余味来:一堂课的结尾不仅可以体现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如讲秦的统一、三国归晋,第一、第二次国共合作乃至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统一,都可以说明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这样言简意赅,可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将思维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以学生为主要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而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即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培养思维能力,必须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创设、优化有益的学习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各种形式的授课方式,或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要按照教材结构与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分析、选择能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的结合点。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历史教师必须摈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感受,必要时,还可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如讲到台湾、香港问题时,可畅谈今天,回顾历史,让学生思考、回忆、归纳,最后得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香港是被英帝国主义一步步从中国割占出去的,中国收回香港是历史的必然。只有授课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才生动、活泼。

三、创造历史教学情境,增强历史情感教育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对每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及相关环节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然后选择启情点,设置教学情境,使之既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又具有艺术性、情感性。授课时,教师可让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激起感情波涛,从而使他们受到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如笔者在讲“九·一八”事变时,先播放了歌曲《在东北松花江上》,课堂气氛马上沉静下来,学生们的耳边仿佛响起了当年日本法西斯蹂躏东北3000万同胞的铁蹄声,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在为日本法西斯的野蛮侵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义愤填膺,这自然地唤起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和历史责任感,教学效果颇佳。

四、授课内容精当,区别轻重缓急

新教材的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新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要使用好新教材,挖掘新教材的各种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为其设计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授课内容要精心设计,合理剪裁,主次分明,对重点内容重点点拨,如中国近代史主要讲授帝国主义的侵华史,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使学生明确:要使中华民族不受外侮,必须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授课时,教师要做到用语确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重点突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矛盾的实质,同时,对次要内容要几句带过,不拖泥带水,以免喧宾夺主。除此之外,教师语言还要讲求含蓄,含而不露,教学时只引导思路而不急于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着意进行烘托和暗示,可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意在让学生思而得之。

五、知识讲授要有趣味性,寓教于乐,要让学生乐在其中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享受课堂”、“快乐课堂”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历史课如何使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已成为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强调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研”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求知的导向和感知事物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讲授的趣味性,会使学生处于认真探究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而增进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拉丁美洲独立革命》时,为让学生记住取得独立的国家,编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建都巴西,它下辖的中美联合省,有一位智利惊人的少女名叫玻利维亚,她每天用秘鲁划着阿根廷,唱着墨西哥,在海地捕捞着营养丰富的甲鱼:巴拉圭和乌拉圭。这样,11个取得独立的国家就在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中形象地留在了记忆里,这样做,克服了知识传授的抽象性,增加了知识传授的生动、形象化,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了他们的积极情感。

学海无涯,艺海无边;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有法,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遵循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如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量变到质变、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等等,违背了这些规律,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教无定法,教学是具体的,背景不同,基础不同,课堂习惯不同,个体差异大,在实际教学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摸索出最切合实际的恰当方法。教师只有不断总结经验,研讨教学新法,才能在三尺讲台上,在四十五分钟有限的时间里,导演出一幕幕令学生着迷的活“话剧”,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授课艺术篇3

一、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风趣的语言表达,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例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讲势能时,可对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没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说:“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它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二、教师授课要有丰富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理智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 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

三、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讲解它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四、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五、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授课艺术篇4

一、说唱中导入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来源于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喜欢的歌曲、儿歌和英语学习结合起来,学生们必会乐学易学。例如我在教授英语教冀教版第七册Lesson17: Seasons 有关天气内容时先把学生在四年级三、四册学的月份儿歌、天气儿歌(自编)拿来,让他们边拍手边说几遍,再配上柔和的音乐,学生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 ,个个喜笑颜开,他们既复习了以前所学内容又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为下面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一月 一月 January 七月 七月 July

二月 二月 February 八月 八月 August

三月 三月 March 九月 九月 September

四月 四月 April 十月 十月 October

五月 五月 May 十一月 十一月 November

六月 六月 June 十二月 十二月 December

Sunny sunny 太阳照

Windy windy 风儿刮

Cloudy cloudy 云儿飘

Rainy rainy 雨儿下

Snowy snowy 雪儿飞

二、玩中导入

巧妙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猜谜导入法:

英语组李智慧老师在复习第八册Lesson5: A Basketball Game和讲授新课Lesson6: Who Won? 这两课时运用猜谜导入新课的方法,结果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显著提高。她先放了一段篮球明星姚明所在的休斯敦火箭队的比赛,又放了他们几张队员的训练照片,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队及取得胜利队的名称,学生们你争我抢,纷纷回答。学生既复习了上一课内容,教师又很容易就引出新授课单词won.这种导入法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降低教学难度,学生喜欢学习。

2.竞赛导入

西三教小学高霞老师曾用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采用竞赛形式导入新课的方法让我记忆颇深。她先准备一个箱子,将需要单词的实物放入其中,学生们闭眼用手摸一摸,猜一猜看哪组同学猜得又对又快,如book pencil pen ruler等等熟悉的单词,奖励胜组,然后逐渐让学生摸到新单词如rubber chalk eraser ,从而导入新课冀教版第四册Lesson4的学习。

三、演中导入

我经常用表演情景或故事导入法。比如在教授一些动作的词如walk forward walk backward turn round 等,可让学生表演已学过的动词,跑、跳、走等,教师逐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边做动作边思维,由此进入新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让学生表演有关的情景对话,我们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相应的情景导入,或者我们可以进行讲小故事或编故事让学生表演等形式。洛克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注意。”故事导入的魅力正在于此。生动形象的故事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假如在生动形象的叙述中再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恰如其分的、带有情趣的细节描述,那么这种语言的效果更突出,导入更加精彩。但这种导入需要注意的是语言要尽量使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学过的词语和句型,而学生通过听故事或表演故事也可以接触新的语言知识。因此以故事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力于新课进行。

四、问中导入

用悬念或疑问导入新课。悬念,指的是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往往给人一种急于探索的心理冲动。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巧设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学生产生疑问,关注疑问,到破解疑问的学习过程。例如,教材第一册Lesson13中学习方位词“in 、on、under”,赵云老师采用悬念导入法,课前将几位学生的学习用品藏在不同的地点。教师装作发现其中一位学生的书不见了,就问“Where’s your book?”学生自己此时也感到很奇怪,全班同学也都将目光关注到他的身上,她接着又用手势比划着问:In your desk? In your bag?这位学生找了找,摇摇头,于是她又对全班同学说:“Let’s help him find the book”,全班同学都在好奇和疑问中兴奋地四处寻找起来,其中一位学生(他的同桌)迅速在他自己的桌子里发现并举起来,教师引导他说出“Oh!It′s in my desk”,新授单词“in”在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麽on under用同样的方法也很快导出。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又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亮点。因此我们要“导入”的科学合理,而不应是盲目生硬。导入只是呈现新课的一个小环节,一节新课开始的信号,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在进行导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所教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尽量多采用形式活泼、手段灵活的方法来导入教学内容,同时要注意形式内容不要太花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喧宾夺主。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明确课堂导入的功能及其重要意义,要不断掌握学习课堂导入艺术的基本方法,导入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努力探索课堂导入艺术,运用灵活多变导入方法,努力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争取在课堂导入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2008 年1―12期

授课艺术篇5

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教学方法很重要,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政治理论教学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政治理论课必须贴近官兵的生活实际

 

政治理论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教育人、培养人,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因此,讲课离不开讲革命的大道理,不愿讲大道理,或者以小道理代替大道理,那就会使政治教育课失去应有的意义。但是,讲大道理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贴近官兵生活,这样,受教育者才愿意听,乐意接受。

 

一要触动学兵之心。有的教员认为,理论是严肃的,界线是分明的,政策性是很强的,讲不好就会犯错误。这种想法是对的,我们讲政治教育课,必须站在党的立场,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宣传的内容必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否则,就会犯错误。有的人为了避免“犯规”就去抄书抄报,学兵想听的不讲,不想听的却讲个没完,结果适得其反。诚然,一些报刊书籍讲的大道理都是对的,也是可以引用的,甚至可以拿到课堂上来学习。但是,授课时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讲好大道理,必须摸准学兵的心理,把课讲到学兵的心上,根据他们的“兴奋点”——他们最关心的人和事,因势利导地讲。比如,讲艰苦奋斗,开始时可从学兵们身边的各种浪费现象讲起,抓住其心;接着针对浪费现象的根源引导学兵们发言剖析,使其明理;最后,用我军历史上艰苦奋斗的事例旁征博引,升华教育主题,使教育目的入耳入心。这样,所讲内容与学兵们思考的问题能紧紧地贴在一起,他们就能愿意听、乐意接受。

 

二要联系学兵之利。讲政治理论课,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联系之利。所谓联系之利,就是要联系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马克思说:“人所奋斗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有关。”如果我们讲政治教育课不和受教育者的利益联系起来,抛开他们的切身利益讲大道理,海阔天空地讲了一大套,听课人不知道和自己的利益是个什么关系,结果是空对空,干巴巴没人愿意听。再者,如果仅仅联系听课人眼前的利益讲大道理,就事论事,甚至迁就许愿,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结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以及国家的政策形势、社会的发展规律讲道理,既承认社会群体中个人利益的一定合理性,又引导大家自觉摆正个人利益,这样,大家听起来就容易接受。

 

三要合乎学兵之情。俗话说:“情理相同,情到理到,情阻理难达。”搞教育一定要合乎情理,每讲一个问题都要考虑学兵是否能够接受,是否能够打动学兵之心,是否合乎学兵之情。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要讲好大道理,光有针对性、光结合切身利益还不够,还要把大道理和听众的困惑结合起来,这样讲道理才能理通气顺。比如,针对学兵们关心的将来退伍后怎么办?不能一味地强调服从组织分配,保持革命战士本色等大道理,可以结合党的惠民优扶政策,解读地方安置工作的政策法规,介绍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使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有信心到社会上再创佳绩。

 

二、政治理论课必须具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讲课的内容和形式,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环节。如果教育者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就会片面地去追求某种体裁格式,以致使自己的讲授徒有虚华的外表,给人以密叶遮花、浮云蔽月之感,就会使学兵不愿意接受。那么,讲政治理论课时,如何把内容和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讲课的效果发挥得更好呢?

 

一是授课内容要新颖。教员在讲课时,力争在“新”字上下功夫,给受教育者提供一些新的知识或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教育者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阅读量,坚持读书看报,主动接受新生事物,把握最新的时讯;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和利用身边的新材料,注意新观念、新事例的运用,不断挖掘和充实已有的素材,保证每堂课使受教育者都有新鲜感;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对象使用不同材料,不能一味求新,哗众取宠,否则,“阳春白雪,和者甚寡”,同样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是授课形式要灵活。根据人们在接受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具有“喜动厌静”的特点,在讲课的形式上必须突出一个“活”字。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教育内容一定要有好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是依赖于一定的教育形式表现出来的,教育形式的选择,是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条件而定的,一定要实事求是。例如,搞优良传统教育,可针对学兵思想中存在的训练怕苦怕累、艰苦奋斗意识差、爱买零食乱花钱、说话不文明等各种倾向性问题,让每名学兵依据身边的题材画一幅漫画,并进行展览,并让每名学兵谈自己漫画作品的创意、表现的主题、自己的认识。这样以漫画的形式,就可开展一次非常生动的启发式自我教育,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授课针对性要强。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节课,内容是正确无误的,形式也是生动活泼的,学兵听课兴趣也是很浓的,但就是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在接受教育时,还有一个“喜真厌假”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政治理论课时,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来选择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要在针对性上突出一个“准”字。一方面,要根据教育内容来选择形式,不能摆“花架子”,也决不能单纯地为形式而搞形式;另一方面,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来选择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要克服“一刀切”、“一锅煮”,在形式上要克服单一化的现象,要适应青年学兵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针对他们的需求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既不能一味地满足、迁就,又要适应他们的心理需要,将灌输与启发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政治理论课必须蕴含浓厚的真情实感

 

乌申斯基说:“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畏惧惩罚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都要强有力得多。”讲好一堂政治理论教育课,不但要有充分的说理,而且还要有真挚的情感。教育者应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富有感情的表达和各种艺术手段,把教育内容所包含的 “情”深刻地传递给受教育者,才能引起对方的共鸣,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政治理论教学中,有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的教员在讲课时,底气不足,语气乏力,使受教育者听不入耳,不愿接受。原因就在于讲课者信念不是很明确,听课者怎能去信服?我们讲政治理论课,既是对教育对象提高认识的过程,又是对教育内容中情感的体验过程。讲课不仅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教育对象,而且也应该把教育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真情实感移植给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从教育者的情感流露中,感受到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鄙视什么,歌颂什么、抨击什么。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真正领会教育内容的思想内涵,才能从教员坚定信念的情感流露中受到启迪。

 

二是对所讲道理坚信不移。古人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传道者不信道,授业者不敬业,解惑者自己还弄不明白、甚至不信,那么,对受教育者来说,也就不可能信服,这样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其目的。因此,针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难以解答的问题、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等,教育者必须对所讲的道理坚信不移,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讲政治理论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理论课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大家熟悉的,是带有立场倾向性的。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必须灌注真诚的情感,特别是讲到难点问题时、讲到大家疑虑不解的问题时,只有教育者坚定不移,讲得理直气壮而不呑呑吐吐,受教育者才能有坚定感。比如,讲反腐败问题,按理论上的要求必须讲清“腐败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如果教育者本身对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都心存疑虑,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去说服别人。所以,教育者必须对所讲的道理坚信不移,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别人。

 

三是对受教育者要有爱心。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当代青年学兵经历多、见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情感丰富的同时,对情感的需求也特别迫切。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如果引不起受教育者的愉悦情绪和体验,那么,这种教育一定是呆板、沉闷、枯燥乏味的,就会使受教育者昏昏欲睡,不愿接受。因此,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必须有爱心,才能在讲课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足他们情感的需要,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同频共振,而且也产生情绪上的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效果。

授课艺术篇6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应善于应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利用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沸点”时,教师可播放一段视频:有位男子自称是神的化身,他可以将自己的手放进油锅里,而且他真的这样做了,并且没有任何损伤,围观的人都惊叹不已。此时,教师将视频暂停,提问:你们相信这些吗?学生有的说相信,有的说不相信。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揭穿这一骗局。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

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国古代有人利用金属丝来引导闪电,最终发生了电死人的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金属丝,而不是棉线与毛线?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富有艺术性可以增加教师的魅力,并且巧妙地运用语言也是教师的基本要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语言,可以把深刻的物理道理和规律生动地再现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语速过慢,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语速过快,会让学生应接不暇;语调太低,学生会走神;语调过高,学生容易产生精神疲劳。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语速和语调,在讲解基础知识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快语速,在讲解重要的定理和规律时要放慢语速。另外,教学中教师语言要温和、风趣,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不会对教师产生畏惧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语言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的效果,而且可以起到对难点的缓冲和软化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能使一些原本抽象的概念简单化;教师的语言幽默,可以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语言简练,能够促使学生打开思维。因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简练。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授课艺术篇7

关键词:艺术类选修课;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06-02

艺术类选修课是工程类高等院校课程体系里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是工程类院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属于为培养新时代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工程类人才而设立的公共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工程类院校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艺术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目标在2006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表示如下:“在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同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发,可见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然而,由于工程类院校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使得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甚至出现了学校、学生都不重视的局面,没有充分体现艺术类选修课程类选修课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人格的教学效果。

为此,我们针对工程类院校大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工程类院校大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的情况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在有代表性的工程类院校进行。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全国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按照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所调研的工程类院校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美学》、《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任意性艺术类选修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合唱艺术》等。

调查数据显示,在工程类院校21%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53%的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程是一知半解,而只有26%的学生认为在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31%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上课形式单一陈旧;72%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多是基础知识的授课,没有与所在的地方特色相结合;23%的学生对于上课内容不感兴趣;高达79%的学生反映,艺术类选修课的课堂从来没有让学生接触过相关辅助器材。

授课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授课老师所使用的辅助器材,其中87%的是基本的放映器材,如,幻灯片、电脑、多媒体教室等。

二、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调研结果分析

根据调研的结果可知,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存有以下问题。

1.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掌握的艺术知识含量不对称

工程类院校的学生中理科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理科生往往不重视艺术类课程,对艺术知识知之甚少,艺术知识的基础非常薄弱,这样便造成无法理解和掌握某些专业性较强的艺术类选修课。

同时,很多工程类院校对艺术类选修课也不是十分重视,因此有部分教授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师也是“半路出家”,并不是艺术专业出身,由此,这些教师所教授的艺术类选修课的课堂内容主要由艺术基础知识构成,而这些艺术类的基础知识又是可以从图书馆或者网络上轻易获得的;同时,由于教课教师的水平有限,缺乏艺术实践能力,也无法从

深层次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因此,这样的授课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形式僵化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工程院校中有87%的艺术选修课教师仅仅使用幻灯片、电脑、多媒体进行授课,讲授的内容也多以知识介绍为主,几乎没有学生的实践环节训练,都是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器械不足,教学形式缺少变化,这就降低了很多学生刚开始选修艺术类课程的浓烈兴趣。

3.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

根据实际调研,有90%的艺术类选修课程是在结课时进行笔试的,甚至有的工程类院校将艺术类选修课和其他专业课一样出试题卷进行考试。这种侧重理论知识记忆型的考核模式经过实践证明并不适合丰富多彩的艺术类选修课程。

三、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调研数据显示,有82%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是工程类院校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类型;69%的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程还是具有较高期望值的。因此,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应该通过教学改革来提升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达成学校、学生、教师三者对艺术类选修课的共同满意度,满足社会对新时代工程院校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根本需求。

1.确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

艺术类选修课程应该根据工程类院校对学生“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培养目标确立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之本,是衡量教师教与学生学必须达到的刚性标准。 确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也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确立教师的授课目标,二是要确立学生的学习指标。

由于艺术类选修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应该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鉴赏能力三个层级来进行刚性标准的确立。这样,才能真正为提升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准则与基础。

2.整合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程类别

在很多工程类院校中,艺术类选修课程名称繁杂,不利于确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因此应该整合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程类别。

工程类院校大学生现在对艺术类选修课程进行区分的方法是两种:一是在课程性质上进行了区别,划分了限定性选修课与普通公选课;二是在时间上进行了区分,限定性选修课是周一至周五上课,普通公选课是周六上课。

这种区分方法并不科学,因为有些课程内容相似但名称不同(比如音乐艺术类课程就有五门),如果相似内容课程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标准,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讲衡量的标准都很难精准界定,也无法达到明确的区分,不利于此类课程刚性标准的确立。

因此,应该根据工程类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实际情况,将十几门课整合为四大类:音乐类、美术类、影视类、文化文本赏析类。这样,制定各类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才能做到找准靶心,有的放矢。

3.精化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一次备课,一劳永逸。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应该在考查分析工程类大学生艺术知识和艺术素养的宏观现状的基础上,精化教学内容,以使艺术类选修课程符合工程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制定三种教学内容模块体系:理论知识传授模块、实践技能交流模块、鉴赏能力提升模块。通过这三大模块组合,可以提高各艺术类选修课授课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可以随时根据每学年选课学生的特点、专业的需求、求职市场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调整个别模块内容结构,使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社会、市场、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接轨,与时俱进。

4.创新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

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鉴赏欲望和实践渴望,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还应该注重对有实践渴望的学生进行指导,甚至可以与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原创与艺术实践能力。因此,注重师生之间互动、合作、实践的教学方法更适合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授课。

5.完善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模式

艺术类选修课程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选择适当的考核模式非常重要。如果对学生考核的模式不准确、不公正,会破坏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完成学习指标。

工程类院校现在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模式是:总成绩实行两级分制,考核内容包括

平时出勤考核和期末试卷考核两部分,平时缺勤达三次及以上或期末试卷考核没通过为不及格,除此之外均为良。

现阶段,由于工程类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庞杂,这种考核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较难反映艺术类选修课程刚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因此应该从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鉴赏能力考核三方面完善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模式,使之更适合工程类学生的实际。

6.追踪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

考察、反馈、反思工程类大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接受水平与接受效果,从而帮助大学生自我拓展艺术视野和人文视野,系统梳理已学知识,获得创造性研究和思考的能力,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7.艺术类选修课课堂上应融入地方色彩与元素

授课艺术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调研;公共选修;艺术社团

本文作者作为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二组四名专家之一,参加了2017年6月26日至30日为期5天的广东省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的高校包括广东药科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火炬职业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共22所高等院校。总体来说,各个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与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或者活动,无论是艺术类院系的专业课程还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并且起到了提高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作用。在本次调研中,很多高校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员都非常细致地阐述和介绍了所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教育亮点。当然,在本次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各高校对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普遍问题和忧虑。下面将简单阐述在艺术教育开展中,一些高校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亮点,同时也将简单阐述各个高校在艺术教育开展中遇到的普遍困难。

一、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的开展和亮点

本次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例如在绝大多数没有艺术类院系的高校中都成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类似的艺术教育机构。这些艺术教育机构大都隶属学校团委或者是学校的通识教育中心,并且都配有艺术专业的相应师资。这些教师除了平常指导和组织文艺活动之外,还担任着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总体来说,各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包括音乐类、美术类、设计类、摄影类,等等。由于各个学校教师专业的不同和所在地域的地方特色的迥异,所开设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也有所不同。除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以外,各个高校都有多个艺术类学生社团,如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街舞团等学生艺术社团。这些学生社团大都依附于学校团委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没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的艺术生活的匮乏。在参与此次调研的众多高校中有几所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非常有特色。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顺德本地流行的民族乐器葫芦丝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大力开展葫芦丝的教学、比赛和演出,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介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全校共有6000多名师生学习葫芦丝演奏,该校的千人葫芦丝表演一举创下了葫芦丝同时演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除了以葫芦丝为特色的校园艺术教育文化之外,该校的团委为众多的学生艺术社团创造了优质的活动空间和奖励机制,在没有任何音乐艺术类院系的情况下,该校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50多间钢琴房、乐队排练厅、舞蹈排练教室、街舞教室等艺术活动的场地,为该校艺术教育的展开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校还设立了学分制换的制度,即学生在艺术类比赛中取得的奖项可以置换学校规定的相应课程的学分。这一体制的设立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艺术类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广东工业大学为了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设立了艺术教育类的必修课程,并且聘请业内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和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成立了49个艺术社团,其中高水平的艺术社团5个,要求所有艺术社团的学生必须修满196个课时的相应艺术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有专业艺术院系的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艺术资源优势,开设了公共艺术部来开展面向全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其中一种以音乐专业术语“复调”命名的教学形式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并且教学效果卓越。例如,在教授法国印象派音乐的课程中,同时由相关的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来共同授课。美术教师从美术的角度入手结合艺术作品讲述法国印象派的由来以及特点,并且同时由音乐教师进行相应的印象派音乐的演奏来展现印象派艺术对音乐的影响。这种教学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形式,用生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最直接的知识传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华南师范大学也是一所拥有专业音乐学院的高校,为了提高整个大学的艺术教育素养并且结合音乐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音乐学院派出音乐学生到大学的各个院系成立合唱团并且定期进行比赛和演出。这样在提高全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还锻炼了音乐学院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此次调研,不难发现每个学校对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展开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展开的普遍困难和不足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高校在艺术教育的实际开展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三个:

(一)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学分设定

此次调研中几乎所有高校负责艺术教育的主管领导都认为教育厅应该对各高校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开展和教学下发指导性文件。是否可以考虑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可以像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类思想政治课、大学生体育课一样被指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具体应该开设什么种类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给予指导性的规定。例如此次调研中发现有的高校本只有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院系,但是没有音乐艺术类的专业院系,因此这样的高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和艺术设计相关缺乏音乐舞蹈类的公共选修课,从而造成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偏科。因此,教育厅制定和下达对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指导性文件将是未来各个高校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的积极性与职称评定问题

此次调研中各个高校反应的另一个问题是艺术类教师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不高。首先,在没有艺术类院系的大学中,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大多在校团委或者学校的通识教育办公室工作。很多这类高校反应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无法提供这些教师评定职称所需的必要条件,甚至连职称评定所必需的课时数量的基本条件都无法保障。即使很多教师愿意开设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学校也不能提供与其他学校内专业老师相等的评定职称的条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没有艺术类院系高校的教师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些教师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即使在具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中,专业的艺术类教师也不是很情愿去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绝大多数艺术类教师更喜欢教授本专业的艺术生,因为教授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施展教师自身的专业才华,并且所教授的学生也更容易在本专业内取得成绩。然而,教授公共选修课所面向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并且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大多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修养为目的的相对浅显的艺术类普及课程。相比于教授公共选修课的非艺术类学生,本专业的艺术学生在业内取得成绩会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更有帮助。因此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在授课和专业提升方面很难和教授专业的艺术生所比较,从而教授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专业方面的成绩。再就是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经常安排在晚上授课,因此很多艺术专业教师在其本身的课时和工作量都已经足够的情况下就更不愿意去开设艺术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教师开设课程的积极性不会很高。因此,如果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有相对灵活的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对于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热情,同时也会减少艺术类教师的流动性。

(三)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场地问题

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和提升学生整体的艺术素质需要相应的硬件条件支持。在此次调研中,很多高校都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很多高校没有很好的专业活动场地来安排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如果教育厅制定相关政策,要求每个高校都应该有一个可以开展学生演出和外来文艺团体演出的音乐厅或者综合的活动中心的话,各个高校将会更方便和更好地开展校园艺术教育。因此,拥有合适的艺术展演场地和配套设施是各个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所必要的前提条件。

总结

授课艺术篇9

“艺术概论”课程旨在培养掌握全面的艺术常识,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学生。“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系统掌握艺术学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自主查阅艺术设计类英文文献,以及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因为艺术学学科知识在不断发展,学生们个性多样,所以“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方法需要长期地探索和实践。

二、“艺术概论”双语教学实践

针对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们毕业后,多从事视觉艺术类工作的特点,本校的“艺术概论”双语教学课程,选用美国学者帕特里克•弗兰克(PatrickFrank)主编的《艺术形式:视觉艺术导论(Prebles'artforms:anintroductiontothevisualarts)》①作为英文教材,辅以李世葵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导论》作为中文教材[1]。经过两年的艺术概论双语教学实践,本校教师努力在传授艺术学知识和培养专业英语能力之间寻找结合点,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艺术理论的同时,记住专业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方式。1.培养学生对艺术学理论的兴趣“艺术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如下几点,才能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理论学习的兴趣。(1)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传授丰富的知识。教师除了讲解以外,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包括文字、摘要、图片、影片,等等。教师还可以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结合课外阅读材料,适度发挥和展开,来扩大学生视野。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教学,可以节省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教师将一些重要的艺术学知识点制作成直观、形象的动画,学生通过看图片和文字说明,听英语解说,很容易就理解了艺术学理论知识,从而保证课堂信息量不会因为要花时间解说英语而减少[2]。(2)联系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让艺术学理论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例如,讲授“艺术的本质”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当代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与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所持的艺术本质观,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从而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形式。(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例如,让每位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艺术问题或者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PPT并在课堂上讲解,教师组织同学们针对演讲内容进行讨论。又如,提出一些艺术问题,让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相互评价。这些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和教材的体验者,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2.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运用恰当的激励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改变学生学习的行为。激发并且维持学生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热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法。(1)目标激励法。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兴趣与信念。每一节课都告诉学生这次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在首次给学生授课的时候,播放一些往届优秀学生学习“艺术概论”课程的英语演讲录像,告诉他们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也可以达到用专业英语流利发言和演讲的水平,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野心。(2)情境激励法。“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不是把知识强塞给学生,重点是在于引导、启迪和诱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结合教学内容,教师适当准备一些实物、照片、录像,并通过听说读写、提问、唱歌、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营造出特定的交际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英语交流气氛中。情景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学英语词汇的印象,获得用英语交流想法的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手段很多,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所学的艺术知识,根据艺术史和艺术家传记,编成有趣的英语故事,先让同学们阅读,再通过问答练习促进学生思考和记忆。或者让学生扮演成自己仰慕的艺术家或者设计师,先用汉语陈述其艺术流派的创作理念,最后用一句英语概括。或者由教师提出一个艺术学话题和正反观点,让学生组队自由辩论。另外,师生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艺术学专业英语角,等等。(3)赞美激励法。奖励是一种正强化,通过适当的表扬和肯定,来鼓励学生继续做某事和采取某种行为。奖励的手法多样,包括口头赞美、集体鼓掌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变得更有活力。学生渴望被赞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鼓励和赞扬用英文发言的学生,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有努力学习的动力[3]。举办一次“艺术学知识英语抢答竞赛”并给予奖励,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1)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可以精选一些知识点作为切入点。教师可以先双语讲解一些容易理解的章节内容,诸如“艺术的社会功能”、“二战以后的现代绘画”,等等。并要求学生背诵常用的专业英文词组、语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收获后,再推进学习难一些的章节内容。(2)在教学方法上,先中英文混合授课,随着学生熟悉了艺术类英语词汇之后,再增加授课的英文内容,最后实现全英文授课。进行“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前期,是教师采用英文课件、中文讲授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为浅显的内容,如“艺术的娱乐作用”等用英文教学,而重点和难点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典型”等用中文讲解。在课程的后期,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设计艺术的种类及其基础知识”等内容时,采用英文课件、英文讲授的教学方法。4.把英语贯穿到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要提前把课堂教学用语的电子文档发给学生,保证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听懂授课指令。让学生看图评论时说:“Lookatthepicturesandreviewit(看图并且评论之)”;当学生回答得不完善的时候说:“Notquite,cananyonehelphim(不止如此,哪位同学能帮帮他吗)”;对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和颜悦色地说:“Itdoesn'tmatter.Ithinkyouwilldobetternexttime(没关系,下次你能答得更好)”;等等。教师要多用微笑和肯定的眼神,来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和讨论问题。每节课要给学生讲授20个艺术与设计类英文词汇;在讲解英语语法时,引导学生寻找英汉语种的异同点,把英语句子与相类似的汉语句子进行比较分析,找到表达规则与结构的相似之处,降低专业英语的学习难度;每节课后布置一道英文作业题,要求用英语回答;教师在每个教学单元末为学生提供中、英文学习小结,方便学生对单元知识查漏补缺;试卷中英文考题占30分,英文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和论述题,要求用英语写出答案。在考试前,教师将分散在课本各单元中的专业英语知识归纳起来,指导学生系统进行复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艺术学基础知识、抓住重点和难点,多复习主要问题。同时,教师还应介绍考前复习的方法,并提供往届考题,以便学生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考题的难易度。5.师生互动,及时反馈(1)营造师生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课堂氛围。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由学生、教学资源、教师这三者构成的动态体系,通过人际沟通来传播信息、沟通情感、交流观点[4]。因此,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前提条件。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创造和谐气氛,引发师生互动。(2)提倡生生互动以及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共享、互动和竞争关系,能够提高效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相互监督和检查任务进展情况,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和调查研究,相互讨论问题并寻找答案,以小组竞赛方式来巩固认知。通过分组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小组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给出建议,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实施办法,使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能够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要做到勤上网上论坛,及时回复学生的帖子。学生在考后要提交学结,反思双语学习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组织学生学结大会,有助于同学们通过积极的相互交流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安排。教师应该随时依据学生状况来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后要认真、细致、及时地批改作业,同时有效地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系统、QQ班级群,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由于学生听英语比听中文要困难一些,因此在课堂上有一些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对教学会有很多建议。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全班座谈或者问卷调查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困惑,再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备课,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更新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形式。

三、结语

经过“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将能够自主获取英文专业知识和开拓国际视野,从而能够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的艺术设计成果和发展动态,走在学科的前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认真准备教案、课件及参考资料,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设计双语教学授课方式,还要以平等的心态主动亲近学生,形成愉悦开放的互动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大胆质疑追问,主动探索艺术学前沿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包括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努力学习,才能够实现艺术学理论知识和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双丰收。

作者:李世葵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世葵.艺术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331. 

[2]晋建秀,陈艳峰.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实践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88-290.

授课艺术篇10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莫小新,在“人体艺术与人性意识教育”现场教学研讨会上,当众赤裸着向几十名学生及老师阐述自己对人体艺术和人性文化的理解。他认为这是一种“阳光教育”,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要让学生克服在人体艺术创作和研究方面的心理障碍和羞耻心。然而,为什么艺术总是会与裸体纠缠不休呢?“全裸授课”怎么就成了“阳光教育”呢?如果“全裸授课”就是“阳光教育”,终日着衣整齐地上课难道是“阴暗教育”?

所谓“阳光教育”,是指通过人性化的情感关怀和人性文化的教育措施,引导学生建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的精神和品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以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阳光少年”为目的的教育行为。“阳光教育”的核心就是和谐、温馨、光明。但是,我们发现,莫小新的“全裸授课”达到的却是这样一种课堂效果:大多同学显得十分惊讶和不自然,有的同学低着头侧耳倾听,有的目光呆滞地仰视,有的同学则尴尬地埋头“专注”着地面……莫小新自己也说,“学生都惊呆了”。如此“阳光教育”,究竟给了学生以怎样的情感关怀?引导学生建立起了怎样积极的生活态度?“目光呆滞”、神情“尴尬”的学生又如何感受到了“和谐、温馨、光明”?

莫小新还认为,“全裸授课”就能“避免人因为暗地了解性知识而产生的变态心理”。难道“全裸授课”,学生就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性知识了?学生就会“克服在人体艺术创作和研究方面的心理障碍和羞耻心”了?难道学生暗地里了解性知识就会产生变态心理?在我看来,“全裸授课”在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震撼和无地自容的同时,恐怕只能给学生带来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和无可回避的羞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