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医保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07:30:50

民工医保论文

民工医保论文篇1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所雇佣的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参保手续,并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当农民工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可按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规定接续医疗保险关系。2012年,农民工被雇主或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占0.5%,比2011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2012年建筑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占1.5%,比2011年下降0.4个百分点。这表明,近两年解决和遏制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2012年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状况却没有明显改善,农民工与雇主或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占43.9%,与2011年基本持平,外出农民工与雇主或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变化不大,没有明显改善,农民工参保率不容乐观。此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出台,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民工的医疗困难,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这一措施主要针对农村常住人群,忽视了流动性强的农民工群体,使得农民工只能够享受到原属地的医疗保障,而无法享受在务工地点的医疗保障;农民工处于医疗保障制度的边缘,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也没有把他们的常规疾病纳入管理之中,农民工生病了也只能报销住院费用,门诊医疗费用仍然要由自己承担。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和医疗保障覆盖面狭窄等问题是农民工难以享受到医疗保障待遇的重要障碍。

二、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需求层面

1.农民工收入偏低导致需求不足

收入水平是影响医疗保险需求量和居民参保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收入水平和医疗保险的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2013年,农民工月均收入是2609元,比2012年增加319元。从农民工居住情况看,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49.5%的农民工由雇主或用人单位提供免费住宿,同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9.2%的农民工雇主或用人单位不提供住宿,但有住房补贴,同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41.3%的农民工雇主或单位不提供住宿也没有住房补贴。在当今物价水平较高、医疗费用昂贵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工资只能覆盖基本生活开销,根本担负不起医疗费用。收入水平低是限制他们参加医疗保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农民工对于医疗保险的需求比较低。

2.外部性导致需求不足

解决好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对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这在经济学上称为具有“正外部性”,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正外部性表明,这种产品产生的社会价值要大于农民工的私人价值,由于农民工实际享受不到这种外部受益或者说受益很小,从而导致农民工对医疗保险需求不足。需求曲线(D私人价值)并不反映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由于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社会价值大于私人价值,因此社会价值曲线在需求曲线之上。在社会价值曲线和供给曲线(代表成本)相交点得出了最适量。因此,社会最适量大于私人市场决定的数量。由于农民工收入偏低导致需求不足的问题,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虽然达到均衡量,但是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数量没有达到社会最优的产量,所以可以通过有效措施来缓解需求不足的问题,增加农民工对医疗保险的需求。

(二)供给层面

1.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市场化劳动关系不平等

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作为劳动力的供给方,在劳动力供求关系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农民工自身文化教育水平不高,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淡薄,进一步加剧了供求双方地位不平等的现状。许多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很少甚至没有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逃避企业责任,导致企业欠薪、工伤事故、盘剥农民工利益的事件司空见惯,从而使得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遭到侵害,越来越多的劳动争议事件出现,导致劳资矛盾加深。

2.医疗保障项目与农民工实际需求相脱节

目前,各地实行的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大体以“不建立个人账户,只建统筹基金”为原则,实行“建社会统筹、用人单位缴费、保当期大病”办法,来解决我国农民工整体流动频繁、劳动关系不稳定、社会保险账户接续困难等问题,但是,基金支付范围只涵盖大病医疗和特殊门诊。然而,我国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农民工总数的70%以上,青壮年居多,这类人群身体素质良好,大病住院与特殊门诊的概率相对较低,而常规疾病门诊则不可避免。因此,农民工实际更需要的是常规门诊的医疗保障,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并没有在小病医疗报销方面做到足够的覆盖。

(三)农民工自身层面

我国农民工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据调查,农民工初中及以下学历达70%以上。受教育程度低一方面导致他们对现有医疗保障政策的缺乏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导致农民工缺乏维权意识,与用人单位的“博弈”之中处于被动地位,在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合法医疗保障权益时,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

(四)政府层面

国家对医疗保险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民工医疗保险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农民工所参加的一部分医疗保险,不仅缴费比例高,而且采取以企业缴费为主的方式,这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阻碍了农民工医疗保险的顺利推进,并且从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国家对农民工医疗保险投入方面的不足。政府对于农民工医疗保险不仅应该负有组织和管理责任,也要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根据财政部的统计数据,2012年政府累计财政收入117209.75亿元,全国性财政支出为125712.25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分别为2048.2亿元和5753.73亿元,两者之和仅占财政支出的6.21%。政府在医疗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少,农民工个人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长此以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人几乎垄断了医疗资源,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工将无力承担医疗保障费用,无法享受医疗资源,社会不公平现象会日益严重。医疗卫生事业是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民生的重大课题,本应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然而,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推行医疗改革,但医疗投入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水平,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三、农民工维权与企业拖欠的博弈论分析

农民工维权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维权”和“不维权”,企业也有两种策略,“不拖欠”和“拖欠”。农民工维权方式包括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法院,向新闻媒体投诉,但这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假定这些成本可以货币化为Cf。如果农民工选择不维权,即不向企业要求缴纳医保,企业选择拖欠的情况下,农民工付出的成本几乎为0。假设企业在农民工维权时付出的成本为Ce1,拖欠医保本身的成本为0,但是由于农民工维权行为可能造成企业名誉上的损失,同时也有可能引起政府的介入,这部分成本把它货币化为Ce2,于是产生了如下表1的博弈矩阵:在这个博弈矩阵中,有唯一的纳什均衡(不维权,拖欠),它与另一个矩阵(不维权,不拖欠)一样为零和博弈,是有效率的。另外两组博弈矩阵(维权,不拖欠)和(维权,拖欠),它们的收益分别为-Cf和-Cf-Ce2,两者均为负数,是无效率的。在现实社会中,一般企业都会采取“拖欠”策略,因为在“民工潮”时期,劳动供给大于需求,农民工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现在假设Ce2<Ce1,那么“拖欠”就是企业的占优策略,(不维权,拖欠)成了企业博弈的优势均衡。这时,(0,0)这组收益矩阵对农民工毫无益处。另一方面,在企业实施“拖欠”策略时,就算农民工维权,企业也只损失Ce2,而农民工却要为此付出代价Cf,在工资本来就微薄的情况下,农民工是无力承担这种效率损失的,因此,无论哪种情况下,只要企业坚持拖欠,农民工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四、解决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缺失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

要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减少直至消除各种歧视农民工的现象,实现外来农民工与本地户籍人员的同工同酬、待遇均等。加强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工不仅能够在城市中就业,而且有能力选择薪水更高的职业、岗位,有能力在就业、创业中进入中高收入者行列。此外,还应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切实提升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农民工才能在维持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拿出一部分资金购买医疗保险,以保障未来的生活福利水平。

(二)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

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是农民工正常享有的权利,然而用人单位是“理性经济人”,认为让农民工参与这类缴费性的社会保险,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力成本。为了降低成本,用人单位在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时,经常性地规避保险内容,容易忽视农民工的权益。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对社会用人单位针对农民工的歧视和不公行为予以严惩。

(三)扩大农民工医保项目范围

民工医保论文篇2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5年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并且这一数字还将递增。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据新华社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工对高层次就业岗位的选择机会非常小,绝大多数只能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脏、重、累、苦、险的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低,而且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生活环境、饮食条件差,受伤和生病的可能性很大。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仅2003年上半年全国建筑行业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86起,受伤害的90%是农民工。2004年底在北京农民工某聚居地的调查显示,500份问卷调查结果中,有39.1%的人生过病,有些甚至多次生病,12.9%的农民工生病在3次以上;在生过病的农民工中,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另外40.7%花钱看病的人人均支出是885.46元,而所在单位为其看病的平均支出却仅有70.15元,不足实际看病花费的l/l2。农民工,作为农民与工人的结合体,他们是农民,又身处城市,而无法享受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他们是工人,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又无法同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平等的医疗保障待遇,他们往往被排除在城镇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缺失的原因探究

1.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在传统的医疗保障体制中,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是城镇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其中除公费医疗制度外,劳保医疗其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职工,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其经费来源于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其主体服务对象仍为广大城镇职工,农民工难以争得一席之地。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其主体服务对象为农民,采取个人缴纳为主,公共财政资助与合作信用保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工并没有被包含在这三个支柱的医疗对象之中,完全处于医疗保障网络之外。由于政策及制度设计的偏失,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些有关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等情况依然存在。虽然农民工是以青壮年劳动者为主的群体,但由于其总体工作环境较差等原因,生病在所难免。有资料显示,外来农村流动人口对医院服务的利用率大大低于当地居民。11%的人患病后不采取任何医疗措施;65%的人患病后靠自我医疗,因为花费较低;24%的人患病后虽去就医,但其中48%的人是利用基层卫生机构或私人诊所(多数是无照经营)提供的服务,只有在疾病严重时,才会去高层级医疗机构;而在应该住院治疗者中,有30%的人放弃住院,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住院费用。

2.城乡二元格局对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制约。我国目前仍为城乡二元格局的经济结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二元户籍制度的实行,虽然促进和加速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但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二元户籍制是城乡不平等的最大根源,使得农民进城后仍然无法摆脱“农民”的身份。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和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他们仍处于与城镇户口的市民身份不同、权利不等的“二等公民”的地位。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分割制度在医疗方面的体现是: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的落差。国家通过建立项目齐全、水平比较高且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市职工的低工资得到了适当的补偿,城镇企事业职工的医疗问题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承担,而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主要依靠家庭,国家对农民的社会保障的承诺却微乎其微,除少数农民工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得到少量的国家救济外,国家在农民工的医疗方面不承担任何责任,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农民工在医疗方面得不到国家的任何“照顾”。除民政部门提供的社会救济外,农村实际不存在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据有关统计显示,在2003年,占国家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30%左右的城市居民却占有社会保障费89%。城市人口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己是农村人均30倍之多。尽管现阶段,有一部分地区已经实行了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农民工来说,其“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并没有切实解决。

3.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建设的影响。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是前者的近5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城市集中了我国大部分卫生资源,而城市卫生资源又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医院,也就是说80%左右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中80%的卫生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而农村的合作医疗开展难度较大,缺医少药问题严重。卫生部原部长高强在其报告中曾指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与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医疗资源严重缺乏而导致的老百姓就医困难不同,现在看病不容易更多的是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造成的。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消费愈演愈烈。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者不相信当地医疗机构,只奔大城市大医院,从而让这些医院陷入门诊的海洋中。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卫生系统的绩效被列为全球191个国家的第144位,卫生筹资的公平性被列为全球倒数第4位。

三、创新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未来15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约合1300-1500万人,需要大量吸收农村转移人口,而农民工是最有可能成为城镇人口的潜在人群。如果农民工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根本不可能在城镇稳定下来,势必影响城镇化进程及其质量,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1.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选择。目前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一种变相的社会身份等级制,在这种结构框架中,农民工的权益被排除在社会权益保障的范围之外。农民工权益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是恢复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是承认和扩大公民权利问题,是一视同仁地保障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当前最重要的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真正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平等权。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既要适应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保证其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又要便于同改革后的城镇社保相衔接。体现这些要求的一个关键,是为农民工医疗保险专门建立过渡性的个人账户制度。其优势是缴费有选择的弹性,便于农民工低费率进入,易为用人单位接受;账户权益可累积计算;增强待遇的可携带性,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需要不断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情况,保证其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便于通过个人账户折算,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对接。

2.发挥政府的作用是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产品,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属社会保障制度范畴,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是以确保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为目标和宗旨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农村社会保障职责的主角是政府,理应由政府来提供。纵观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从其诞生之日起,都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是一种政府行为。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再分配,在构建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国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政府有义务根据国家财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来构建并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以之替代土地保障制度,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民工在农村都有承包地,有基本的生活资料。但土地属于国有,农民工只对其所承包的土地享有经营权,对土地进行承包权的转让则缺乏相应的政策依据,因而对土地承包权的转让自由度很小。当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进城务工时,就无法通过转让承包地来获取基本生活保障,一旦得病更无力承担医药费用。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政府的责任重大:一方面,政府承担着推进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任务。各级政府应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农民工成为城市居民的门槛。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快进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及早出台一些土地流转政策。如:农民工如何将承包土地交给国家以取得一笔土地经营转让金,然后存入个人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的相关账户,作为基本医疗保险金,也就是学术界和政府正在研究的“土地换保障”机制。同时,政府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3.创新和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农民工这一群体所从事的工作一般是工业、建筑业、餐饮业和服务业,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环境艰苦,有许多工作甚至存在着安全隐患问题。由于他们的流动性大,工作更换频繁及缺乏培训,加上多数休息时间不足,导致事故发生概率进一步增高。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共有10.8万农民工因生产意外致死,死亡率0.08%、伤残率高达0.5%,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工伤、医疗、养老等问题。因此,首先为农民工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应当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优先加以建立。该保障项目对农民工是一种职业风险的分散机制,对用人单位则是符合国际惯例和建立在《劳动法》基础上的工伤赔偿机制。探索对农民工的综合社保制度,上海市2002年开始实行农民工综合保险制度,包括老年补贴、工伤(或者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三项保险待遇。综合保险费率为12.5%(其中7%为养老补贴),由单位缴费;费基为上年度该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到2005年6月,有180万农民工入保,占农民工总数的近50%。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商业保险公司运作。这种办法简单易行,本人不需缴费,易为农民工接受,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工面临的工伤和大病医疗风险防范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近期,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借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的运作方式,提出通过建立“农村意外保障体系”来解决农民普遍担忧的意外事故风险。政府可以借鉴在“新农合”试点和推广过程中建立积累的客户和运营经验,利用其强大的公众影响力、宣传渠道和相应的基层组织积极推广和普及“农村意外保障体系”。保险企业则负责包括销售、核保、理赔等一系列具体的运营服务。在推广“农村意外保障体系”的过程中采取这种“由政府负责主导、保险行业具体实施”的方式,有利于实现运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缓解政府的救助压力,释放社会保障资源,消除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从而进一步增强社会稳定性,为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保证。

4.推进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制度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经济制度,要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并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保证其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而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都需要法律来维护。立法是制度生死攸关的保障,实现社保的法制化,是国外社会资金管理的成功经验,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平稳过渡的重要事业,依靠行政部门的规定、办法很难维持其强制性和社会认同感,必须正式立法,以体现社会保障的法律规定性。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社会保障法规,农村社会保障一直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进行引导,强调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参加的原则。因为政策不具备法律效力,很容易受到国家政治、经济等变化的影响,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存在很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因此,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个重大举措。国家应尽快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将关系到国家稳定和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社会保障中的有关各方承担的责任以法的形式明确下来。通过立法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管理体制以及各种保障形式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方式做出明确的规定,将农村社会保障的运行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国现在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改变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一,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之享有和城市职工平等的受保障的权利,这是消除社会保障体系上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大跨越,是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一大跨越,这一步跨越,托起了农民工的梦想,也托起了国家的希望。这不仅因为我们是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度,农民问题仍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根本的问题,而且农民工是城乡联系的桥梁,也是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关键点。这一跨越在缩小城乡差别的同时,充分体现了社会公正和公平,它有助于社会建立起城乡均衡发展的理念,树立起公共资源共享的平等价值观,而这深层观念上的革新,将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摘要: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对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现状,指出农民工医疗保险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城乡二元格局的制约以及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提出要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创新和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等方面,全面构建农民工医疗保障体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民工;农民工医疗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延杰.中国公共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O4.

[2]郝模.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政策研究[J].复旦大学学报,2003,(4).

民工医保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障,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仍然占到总人口的70%以上。套用舒尔茨的说法,中国经济可谓是典型的农业经济或农村经济对策,或者说是农民经济、穷人经济,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问题在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民工的本质是农民问题,农民工是农民中比较先进的、比较积极的部分,他们是带头和开路的。解决农民工问题也就是解决农民问题。

对中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农民工可谓功不可没。据中国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统计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对我国GDP贡献率达21%,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约为1.5亿人,在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7.6%,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2%,在建筑业中接近79.8%;在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对策,农民工占到52%以上。

然而,长期以来,受人为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远离了人口众多而又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国家社会政策缺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农民工医疗保障程度低,相应的医疗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一、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价值分析

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需要。据统计,目前农村有1 .7亿剩余劳动力,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大部分来到城镇,而来到城镇的农民工60%表示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回去。这些失业或没有工作的农民工因生活所迫,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随着风险的增加和保险意识的增强,他们也要求有平等的医疗保障待遇,而从整个社会来看,也只有为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农民工才能安心工作,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2.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加大及体现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的需要。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民靠天吃饭,依赖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转入市场经济后,一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社会、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使得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功能弱化,而且机械化大生产条件下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出现的各种职业病,失业、养老等老弱病残问题都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风险和生活风险。这些市场化风险对他们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大量存在的今天,社会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安全网,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镇居民可以充分享受医疗保障,而农村居民却相反,社会长期默认农民的医疗保障就是土地和家庭保障,而没有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这不利经济的发展,不利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此把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就成了必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有其建立的必要性并不代表就有其建立的可行性,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一样,对其可行性必须认真论证。

1.农民工应该建立什么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为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障这已取得了高度一致的认同,但对农民工提供什么样的医疗保障,应该由谁来提供,这是理论界一直有的争论。我认为单纯地把农民工医疗保障归入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内是不够的对策,因为农民工毕竟与纯粹的农民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且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要。我认为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应该是整体上归入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内,但同时应该根据农民工的特殊性,建立与农民工迫切需要相符的医疗保障,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实现农民工医疗保障与农村医疗保障的统一,然后再实现农村医疗保障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统一,最终建立高度一体化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2.建立归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内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农民工身份特殊,其迫切需要的是解决突出的基本健康保障问题,因此应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走分阶段逐步完善的道路。其实际情况表现在:一是农民工虽然现在身在城镇,但仍是农民,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落脚点是农村。据北京市对农民工的调查,有89 .7%的外出农民工表示最终将回到家乡,吸引他们回家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土地,这是其生存保障和健康、养老保障的最后防线,因此把他们归入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内,这既符合人们的正常思维又符合目前农民工的实际。二是农民工是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不具备像城镇居民那样的缴纳医疗保险金的能力,其医疗保障大部分是依赖政府和社会的救济。

二、构建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设想

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构建过程中要有周详的对策,应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从其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健康保障入手,走“渐进式”发展的路子。具体对策有:

(一)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工数量庞大,流动性极强,不能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显然不合适,而应该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建立分层次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首先将农民工进行分类,可将其分成三大类:一类是经过在城镇的长期生活,有了一定的积蓄并打算在城镇长期定居的农民工,可将他们按富裕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使其接近城镇医疗保障,享受较高级的福利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待遇;一类是短期在城镇生活,到了一定年龄返回农村的农民工,这类农民工不好管理,需要建立一整套的配套措施来构建其医疗保障;另一类是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这类农民工的重心仍在农村,只是农闲时才到城镇打临时工,农忙时还得回去务农,对这类农民工可将其纳入相应阶段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内。各层次的医疗保障应建立项目齐全的医疗保障内容。农民工医疗保障是一种基本保障,为了满足某些农民工基本保障之外的保障需要,可建立商业性保障作为辅助保障。

(二)加强配套改革。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需要改革一系列相关的阻碍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只有为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扫清了障碍,它才能得到顺利发展。因此,需要改革一系列相关制度和政策。主要有:一是改革户籍制度,放松对户口的管制。二是改革劳动力用工制度。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对不同的劳动力有不同的态度,如对待农民工就有歧视,表现在工资收入上的歧视,工作分工上的歧视,子女入学的歧视等。三是改革土地制度。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土地分散的制度不利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让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机械化大生产。集中土地的可行办法是让土地自由流动,甚至可以自由买卖。农民工转让土地所得的费用转入其个人账户用作医疗保险。四是改革计划生育政策。尽管我国的计划生育采用了严管政策并取得了成绩,但是仍有大批农民想方设法多生,这种现象归结其原因就应该是农村医疗保障不健全。只有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他们放弃超生的念头。五是各实践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监管工作。农民工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还难以彻底维护其合法权益。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就是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典型,各实践部门就应该从工资、住房、工作条件等各方面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拓宽保障资金来源渠道。扩大基金来源渠道,设立个人账户并保值增值资金是医疗保障制度运行的“血液”,没有充裕的资金, 医疗保障制度就无法运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为增加资金可考虑:一是把土地转让金转入个人账户。二是把买断“二胎”生育权的所得收入转入个人账户。(买断“二胎”生育权是指农户主动放弃生第二胎的权利,从而政府给予资金一次性买断生育权。)三是国家财政拨款。四是个人缴纳的费用。五是发行福利。六是社会救济和救助等。

(四)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目前, 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严重阻碍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对于刚刚起步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更应该加强制度建设。由于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宏观上归入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因此首先要加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权威的农民工医疗保障管理机构。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由于《社会保障法》的缺位使得现行法规缺乏约束力,导致制定和实行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时没有法律依据,形成混乱局面。在立法的过程中,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际组织制定的规章和原则,借鉴各国医疗保障立法的经验制定一部确立医疗保障性质、目的、宗旨和原则的法律,规定国家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司法部门、劳动部门等在内的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在医疗保障体系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和协调医疗保障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以保证医疗保障制度能被公正、合理、有效地执行,并能达到医疗保障的目的。

总之,把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障体系,既是对他们为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的一种认可和回报,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措施。只有公正地对待他们,给他们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保障的本质。这也是一个社会公平公正与否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学(2002年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3.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5.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6.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民工医保论文篇4

2011年以来,丹阳市医保工作紧紧围论文联盟绕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总体要求,以“政策体系有新完善、参保扩面有新突破、平台建设有新跨越、服务形象有新提升”为工作目标,强化管理,倡导诚信,优化服务,确保工作伴随经济创新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2011年9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医改在基层”系列报道播出了丹阳市医保改革工作的成功经验,央视评论指出,丹阳市探索“城乡医保衔接”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国进行推广。

丹阳市医保中心工作的主要亮点有:

医保扩面稳中有升,基金运行基本平稳

截至2011年11月底,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78.42万人,其中,参加基本医保人数16.06万人、居民医保1.97万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60.52万人。基金征缴4.3亿元,其中,基本医保2.2亿元、居民医保972万元、新农合2.01亿元(含政府补贴1.05亿元)。基金支出3.9亿元,其中基本医保支出2.1亿元、居民医保支出866万元、新农合支出1.8亿元。

医保监管力度逐年加大

2011年通过网络和实地,对门诊报销的零售药店开具的票据1665人次进行了稽查,追回不符规定报销金额3.48万元。同时,对385人次外伤人员重点核查,其中,未刷卡227人次;追回不符合规定4例10.4万元;对外伤人员刷卡住院核查158人次,杜绝违规3例,追回金额2.8万元;查处违规使用ic卡12人,金额10.65万元。

民生优先,强化服务

一是政府出资,解决困难群体连续参保的问题。基本医保个人参保已占单位人员参保的30%,个人参保中,困难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占个人总参保人数的二分之一。为解决这部分人员的暂时困难,确保连续缴费,对这部分人员实行优惠政策,按全市社平工资的70%缴纳。二是为全市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重残人员和优抚对象办理居民医疗保险,共计2344人次,政府投入资金155万元。三是按照市政府要求,全年对“40”“50”人员医疗保险补助进行发放(2011年为第4年),把补贴资金按时按质发放到位。全年符合“4050”条件人员2715人次,补助资金260万元。四是实行医疗救助一体化管理。2011年享受农保医疗救助对象15134人,对符合补助条件的人员进行了补助兑现,共补助2014人次,补助金额170万元。

完善医保政策体系,不断提升保障水平

一是医保险种相互转换,更加便捷。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已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对象转换成职工基本医保的,以上年社平工资为基数,按9%的比例按实际参加农保年限一次性补缴保费差额;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已参加居民医保对象转换成职工基本医保,以上年社平工资为基数,按7%的比例按实际参加居民医保年限补缴保费差额。二是缴费比例下调10个百分点。全市按照上级要求,将全市原医疗保险最低缴费70%比例调整为以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缴费。三是逐步施行单病种结算办法。针对近年来全市血透

转贴于论文联盟

病人数量增加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学习周边县市好的做法和经验,于2011年7月实施了针对血透病人年度及每月费用封顶的规定,规范了血透病人的医疗行为,有效控制了单病种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现象。

2011年以来,医疗保险在丹阳市全民参保目标已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医保经办工作重心正在从以扩大覆盖范围为主向以强化基础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为主转变,着力加强医保工作的社会化服务、规范化服务、人性化服务、效能化服务,为构建和谐医保发挥其职能作用。

以完善政策体系和巩固扩面成果为重点,打造更加公平和谐的医保

为做好《社会保险法》的宣传工作,丹阳市医保中心出台了相应措施。首先,组织职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全面系统学习《社会保险法》的内容和意义,使每个职工深刻领会和掌握该法的核心内容。其次,中心组织专业人员下基层,走进社区、市民广场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同时由主任带队,分组分片深入到大中小企业,发放《社会保险法》手册,广泛宣传医保政策,让市民及企业员工更多地了解《社会保险法》,以更好论文联盟地维护参保人员的权益。

以强化服务质量为前提,全面提升经办能力

民工医保论文篇5

【关键词】维吾尔医;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003-05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Uighur Medicine

Maituoheti・Julaiti1,2Abudoula・Aisha2Abibai・Abudoukadier3

1.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20062, China;2.Hotan teachers college,Hotan 848000, China;3.Department of surgery ICU, peoples Hospital of Hotan area, Hotan 848000, China

Abstract:Silk road was one of the main channel in ancient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Uighur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Xinjiang, it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For a long time, with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form spread i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value. The author discussed Uygur medicine’s cultural patterns, features, valu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Hope to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Keywords:Uighur Medicine; Features; Value

新疆古代称西域,居住有汉族、回纥(回鹘)、乌孙、羌、鲜卑、突厥等民族、古民族。自西汉时汉武帝派遣张骞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新疆较成为东西方交通要道,同时成为东西方文化和医学交流的汇聚点。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各地区各民族习俗都涌现于这个关隘地带,为维吾尔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在此过程中维吾尔医汲取了汉族医学、阿拉伯、波斯、古印度医学和藏医的内容,将它们融为一体,为维吾尔医的独特发展奠定了基础。

1维吾尔医的起源

11历史沿革维吾尔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中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维吾尔医学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维吾尔医学的起源溯源于西域上古新石器时期。那时,原始的游牧部落常以寻水草和猎获物往返迁徙,常因食草木果实和生肉而伤害肠胃,也因穴居野外,抵不住风雨寒暑的自然侵害而感染疾病。《淮南子・卷十九》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蛇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2]。”

古代维吾尔祖先,公元前5世纪前就从事牧业、农业于北至贝加尔湖,东至巴尔喀什湖、额尔齐斯河和天山南北及塔里木河流域,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早已懂得利用一些自然因素来处理简单的疾病。如:用粘土、蒜汁和草香涂于肢体来预防害虫;用温泉浴、披兽皮和灼热的细沙埋肢体来解除关节疼痛;用放血减轻沙漠干热性头痛,割破耳后静脉医治骑马性关节疼痛。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期,除了朴素的草药、物理疗法外,巫术治疗也曾经占有重要位置。当时,古代维吾尔医信奉萨满教,男巫师叫萨满,女巫师叫乌答,他们既占卜、除鬼,也用祷告、药师治病。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维吾尔人古代祖先就有了较为先进的医药活动。如:用水浸柳叶裹身、热敷炒麸皮、沐浴草药水、按摩、烤灼、接骨及尸体防腐的方法等。从墓葬出土的骨骸中可知,早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维吾尔人已有较高水平的外科技术和接骨方法,从一些头颅骨的钻孔表明其技术是相当先进的[2]。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发展维吾尔医取得了更好的发展。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勇[3]1。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汉唐盛世之际,在西域(中亚、新疆一带)、敦煌等地。不仅有中外宗教、政治、文化思想、物质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而且也存在着多民族医药学的相互影响。可以说,古代西域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外医学交换的地区[3]28。

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班超继张骞之后,治理西域,保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他们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进行了医药交流。他们将中原先进的医药卫生知识介绍到西域,与此同时又把西域的医药卫生知识带回到中原[4]。

维吾尔医药学是维吾尔族先祖长期同疾病不断做斗争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并吸收了中医及古希腊―阿拉伯医学精华,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具有特色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几千年来,维吾尔医药不仅护佑着生活在这片疆土上的芸芸众生健康繁衍,也为东西方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中西合璧维吾尔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医学的影响并同时也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对新疆地区来说接触西医的时间比较晚。据笔者了解,目前从事西医的医务人员不太相信维吾尔医的治疗效果,同时从事维吾尔医的医务人员也认为自己从事的医学比西医可靠。所以形成了互不相信的一种现象。中医和维吾尔医使用药物的来源和性质都属于草药,它们之间没有排斥的现象。笔者相信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西医、中医或者维吾尔医将会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他者的长处,为了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健康一起努力。笔者相信在新疆的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会更好。

13发展传承维吾尔族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彼此交流,互相融合,创造和发展了自己民族的传统医学,形成了目前以四大物质为理论体系,具有民族特色和丰富经验的民族医学。

维吾尔民族传统医学不仅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而且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维吾尔医具有悠久的历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荟萃之地,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交融之路,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不是纯粹的移动过程,更不是简单的到达,而是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西汉时期,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开拓了一条贯通亚欧商贸、融汇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民族医药迎来了很好的发展环境,维吾尔医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的维吾尔医药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维吾尔医疗机构在天山南北雨后春笋般出现。过去许多闲散在民间的游医,经过挑选穿上白大褂走进了各个民族医院。20世纪70年代,各地不断成立维吾尔医学学校,极具权威的新疆维吾尔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也随之成立,新疆医科大学也开设了维吾尔医学专业。维吾尔医药教育实现由单纯的师承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发展的历史转变[5]。

2维吾尔医药的特点

21维吾尔医定义维吾尔医是指以维吾尔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当中所创造的具有独特医疗理论与实践的民族医学。维吾尔医主要注重人的自然气质,运用自然药物材料和自然物质进行治疗和预防[6]。维吾尔医与巫医等传统民间治疗根本不同,其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理论上以四大物质学说为基础,“艾尔康”[6]1-3包括火、气、水、土,世界上万物的生、长、盛、衰均受四大物质的影响[1]17。

维吾尔医还有“四津学说”,《赫列特hilit》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其大意是混合液体,即津液。津液由四大物质结合而产生,是人体所食用各种营养物质的结果,从人生的开始(胚胎时期有母亲的血供养)至生命的窒息为止。人体健康成长,需要的四种体液是血液质、粘液质、胆汁质、黑胆质,在维吾尔医中称为四津,即血津、痰津、胆津和黑胆津[1]22。维吾尔医根据这些理论基础,识别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并采取预防治病措施的理论,称之为四津学说。

22国内外其他民族医药和维吾尔医药的相互影响“丝绸之路”是世界“文化之源”,是东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的桥梁,同时是医药文化交流的枢纽。

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和中原地区各个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强,建立了丝绸贸易渠道,汉族的医学知识传入了西域,而西域丰富的医药文化也继续传入到内地。内地和西域交流医药技术的史实,不绝于书,从1972年武威汉墓出土的78枚医药简册,和“斯坦因在中国中亚细亚(指西域)一系列巧妙的发掘中获得了一些木片的手稿…由75片木片组成的一整卷手稿。不难看出,其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医药事业的发展[1]4。随着丝绸之路上地不断交流发展,尤其是喀拉汗王朝时期伊斯兰教逐步传入本地区,阿拉伯医学也进入了西域,丰富了维吾尔医药文化的内涵,继续受到波斯和印度、藏医的影响,同时维吾尔医也影响了周围的中医、藏医和蒙医。

23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显著维吾尔医药文化是一种传统知识体系,它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与本地特有的宗教、哲学、民俗等学科门类息息相关,其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医德伦理都蕴含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医学科学,它既不同于古希腊医学,也不同于古阿拉伯和印度医学,它是我国古代西域古维吾尔人民和各族人民几千年来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1]1。同时,维吾尔医药与该民族居住地区的气候、地理动植物区系和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因此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资源特色。

3维吾尔医药的价值

31传统文化价值民族医药的物态形式、医药习俗等都是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c自然资源同等重要的财富。同时,新疆维吾尔民族在长期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本民族的医疗技术,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并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使民族传统文化体系更加完整充实。和田(古代称于阗)是维吾尔医的发源地,就全新疆而言,维吾尔医的文化价值全面体现在和田人的日常生活中,和田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维吾尔医,它是和田地区露天的维吾尔医博物馆。维吾尔医药学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之中,光辉灿烂。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引下,维吾尔医药学必将为保障和增进各族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32实用价值维吾尔传统医药,以其确切的疗效以及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法和数以万计的验方、秘方一直深受人们的信赖。在我国古代的史书和医药典籍之中,记载着种类繁多的维吾尔药物。维吾尔药物也以优良的质地和独特的疗效闻名于世。同时也为现代医学寻找新的药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维吾尔医的治疗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整个南疆地区对维吾尔医的认同较好,他们信赖维吾尔医的治疗效果。从维吾尔医药中寻找新药,正是20世纪人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观念的具体体现之一,而维吾尔医药的有形资源(维吾尔药物资源)和无形资源(维吾尔医药经验),为人类追求更自然、更健康、更和谐地医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3经济价值维吾尔医药作为一种资源,具备了可供市场开发的经济要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的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区域[7]。新疆作为丝绸之路核心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发展维吾尔医必须抓住这个机遇。目前,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和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医学院及一些维吾尔医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对维吾尔医药的研究和整理已取得较大进展,维吾尔医药理论体系已得到国内外学术专家的认可。根据维吾尔医药理论及验方开发的产品很多,例如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院等维吾尔医院和维吾尔医药厂开发了爱维心口服液、祖卡木颗粒等几十种维吾尔成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研制出更多地维吾尔药以提高经济效益。

4维吾尔医药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维吾尔医的发源地是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各个绿洲,尤其是古代于阗绿洲(现在和田地区),因历史和地理环境原因各个绿洲的维吾尔族祖先过着比较封闭的生活方式,所以维吾尔医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民间的自发状态,以民间医学的形式存在于各个绿洲之间,传承方式也一样。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维吾尔医药受到空前的重视[8]。尤其是在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维吾尔医药的理论研究、临床及实验研究、药物开发、标准建立、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同时初步形成了医疗、教育、科研、药物生产协调配套的发展格局,维吾尔医药事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新疆民族文化体系一部分的维吾尔医药文化,在进行保护时候要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41大力搜集和挖掘经大量临床验证的维吾尔医验方、秘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研究,用科学方法阐明其作用机理,赋予现代科学说明,取得世人认可。让其产品达到国际国内先进的管理规范标准,以确切的疗效和质量保证来打开市场,进而创立拳头产品,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42开发新疆特色维吾尔医药保健品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问题,提高生存质量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因此对安全可靠的保健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随着维吾尔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在疆内的很多维吾尔医药公司抓住这个机遇,在新疆本地特色植物药红玫瑰、沙漠人参-大芸/肉苁蓉、薰衣草等材料基A上研究出了各种保健品,其中有些项目引起了国外研究机构的关注并在我区内收购原材料,在国外生产,然后出口其他国家。这些保健品来源于大自然的野生植物,污染少,较化学制剂保健品、生物制剂保健品副作用小,容易制作加工,原材料成本低。

在研制新的保健食品方面,一定要有效利用维吾尔医的各种优势,将传统与发展紧密结合,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开发出更多优良品种。这不仅是创造效益的路子,更是发扬本民族文化遗产,让世人了解的好方法[9]。这些保健品的开发和生产对维吾尔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带来了实际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43建立特色的维吾尔医药古籍数据库各民族医药在发展历史进程中,均通过文献、典籍、碑刻、口耳相传等形式进行传播、传承和发展。但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传承,有遗失、破损、有传承人断代致家传秘籍不能传承的危境等等。为此,需开展各民族医药古籍的保护性整理研究工作。近年,中国政府对古籍文献的保护整理工作极为重视。2007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古籍保护工作进入到科学、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由文化部牵头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10]。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支持、搜集、收集、整理、出版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方针指引下,广大维吾尔医务工作者行程几万公里,走访数百名民间医生,搜集民间上百种维吾尔医学古籍资料,经数年钻研,整理出了大量维吾尔医药学典籍、抄本、石刻本,有力地促进了维吾尔医药学的发展,并为深入、细致、科学地研究维吾尔医药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永久性地科学保存古籍文献内容也已成为可能,这也是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重点。开展维吾尔医古籍的数据库工作,即使用多种高科技手段、科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过整理后实现数字化、电子化的古籍形态,从而对维吾尔医古籍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研究建设。这对维吾尔医的发展和保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4进一步加强高等医学教育这是发展维吾尔医学专业、建立维吾尔医人才的重要基础。新疆维吾尔医专科学校成立之前维吾尔医的专门人才主要靠师带徒。因此,在层次、水平和质量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制约。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及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新疆地州、市、县有40余所维吾尔医院、研究所。新疆维吾尔医专科学校、自治区维吾尔医研究所等相继成立,对维吾尔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开发的人才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新疆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中,将维药列为重点开发项目,因此,培养和储备维吾尔医药人才是十分必要的[11]38。

当前在我区大部分的维吾尔医药人员,因知识面窄、学历层次低、语言单一等情况,无论是在医疗,还是在对外交流方面,都无法更好地承担为各族人民服务的重任。由于维吾尔医学专业的教育发展滞后于藏医、蒙医,所以导致维吾尔医药产业发展缓慢、滞后,并且严重困扰着维吾尔医药在发掘、整理、总结、研究、开发的步伐。只有开展维吾尔医学专业的高等教育,注重提高维医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作好人才的培养工程,才能更好的为发展维吾尔医药事业作贡献;才有可能将维吾尔医药产业打造成为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11]55。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维吾尔医专业人才,就要建成全国一流的、面向世界的维吾尔医高等教育。

45加大对外宣传,提高维吾尔医药文化的知名度维吾尔医药文化是祖国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吾尔族祖先在悠久的历史中与疾病不断作斗争而创造的较完整的医学体系和医药文化体系。继承和发展维吾尔医药文化对弘扬维吾尔族人民的优秀民族文化,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造福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几年来维吾尔医药学的医疗、教育、科研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显示出灿烂的发展前景。宣传的重点包括:提高部分青年维吾尔医药人员对维吾尔医学的认识,增强他们对维吾尔医药发展前景的信心[12]。同时大力宣传维吾尔医药文化与维吾尔医药产品。努力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将维吾尔医药文化和维吾尔医药产品相结合进行特色旅游开发,主要途径有:①将维吾尔医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新疆的地域特色为基础积极对外开放沙漠治疗(埋沙疗法)和沙漠旅游相结合的特色旅游项目;②和田是维吾尔医药的发源地,维吾尔医药文化非常丰富和浓厚,利用这种环境优势,结合维吾尔医药学的传统配方及养生方法,开展多种主题的健康旅游;③做好维吾尔医药类旅游商品的开发与流通。可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邀请国内外有名望的专家到新疆参观访问。

5结语

维医药学以其独具特色的辨证理论学说体系及丰富的诊疗经验以及其独特的地域、独特的文化、独特的理论、独特的配方、独特的疗效,昭示着悠久而古老的历史。不仅曾造福古人,也为居住在西部地区的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过重大贡献,且惠及今人,迄今还是新疆防病治病、保护健康的一支重要力量。

维吾尔医药学是世界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自然科学之一,维吾尔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华民族医药事业是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事业之一,维吾尔医药是我国开展国际交流和可占有健康产业市场主要份额的重要力量之一。

参考文I

[1]朱琪.维吾尔医药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2,17,22,4,1.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药研究所.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4.

[3]王孝先.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1,28.

[4]陈明.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1-02.

[5]王平.维吾尔医药学概述[J].中国穆斯林,2010,4:12-15.

[6]阿吉・阿布里米提・玉素甫.维吾尔医学基础理论(维文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8-9.

[7]国务院研究中心.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双文版)[M].北京:民族音像出版社,2015:25-26.

[8]黄秀兰,周秋兰.维吾尔医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3):223-228.

[9]阿不力孜・艾拜都拉.关于开发维吾尔医药膳食保健品的思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8:68-69.[ZK)]

[10]李雪,冯岭.民族医药古籍保护性研究意义及现状[J].世界中医药,2015,10(4):606-612.

民工医保论文篇6

[ 关键词 ] 农民工 医疗保障 权利

一、农民工及其医疗保障现状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涌现出了一支特殊的劳动力大军――农民工。他们在户籍身份上依然是农民,但不以从事农业生产为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土地的束缚,进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的苦、脏、累的工作。正是由于这种职业与身份的背离使得针对他们的制度建设显得尤为困难。在过去几年里,党和国家也给予这一群体特殊的关注,在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方面做出了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医疗需求与参保保障方面的矛盾。据调查,从参加医疗保险的情况来看,有63.73%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而仅有13.89%的农民工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9.43%的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项针对重庆市农民工的调查表明,仅有54.47 %的参加医保,参保率不高,且主要是参加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便如此,也有很多农民工对此不满意。这一情况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企业的行为、社会的因素、农民工自身的认识等等。本文从影响参保的农民工自身的原因出发,将参保意识与农民工的权利相结合进行分析。

二、基于权利视角的分析

关于权利的争议早已有之,为我们所熟知的多数情况下它都与义务相提并论。古今中外的人类社会中所涉及的权利和义务极为广泛,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分别赋予权利与义务不同的含义,比如具有代表性的天赋人权说、自由说、利益说、资格说、选择说、主张说、意志说等等。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将社会保障权利纳入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的范围,它体现的就是生存权,这种权利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公民普遍享有的权利。而且,在现实中这种权利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文章运用利益论的观点分析现实情况。

揭示权利背后的利益的是可以称之为法学家的耶林,后续的研究者丰富发展了权益的利益说。根据D.里昂斯、D.N.麦考米克和J.莱兹的理论,一个人提出某种要求,是因为所要求的东西对他自己有利;一个人提出诉求,是因为他的利益被剥夺。不论权利客体是什么,对权利人来说,它总是一种利益。离开利益,权利就空无所有了。因此,在充分享有某种权利的条件下,对于每一个个体,是否做某事是基于对这一行为成本和收益的衡量,成本即人们为此行为付出的一切代价,收益即人们依此行为而得到的利益,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则个体会积极地作为,否则就会逃避、抵制某行为。不管他们对这种行为成本收益的衡量是否科学合理,但这种主观上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衡量却真实地决定了个体的行为。

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障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以期今日的行为能在将来的需要下获取应得利益,使生活有所保障。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农民工在政治、财产、时间、信息等方面的权利的缺失致使他们无法完全信任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政治与财产方面的权利缺失容易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时间与信息日益成为与利益密切相关的因素,下面我将作进一步的分析。

1.政治权利的缺失

如果把一国的人民按照他们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划分为上中下三层,毫无疑问,在这个与政治地位相关的权利金字塔之中,最难以保障的便是底层人民的权利,农民工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他们在身份上依然是农民,户籍制度、城乡二元体制限制了他们的身份转变,职业上的要求使得他们必须在城里居住生活,不难知道,他们既不能正常参与农村的建设、管理,也无法作为真正的市民参与城市的政治生活,这就使得他们的利益要求无法及时准确地得到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和实现,也无法对与自身利益有关的政策措施进行监督。再者,从乡土中国走出来的农民工,由于小农经济的影响,他们向来都是政治冷漠,不具备政治参与的意识和基础条件。因而,对现行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认可度有限,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即使不得已而为之,也不能保证这种制度在各方的积极参与下取得预想的效果。

2.财产权利的缺失

医疗保障是为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那么农民工对于是否接受这种制度的考虑更多会基于其在未来是否能发挥实质的作用,在需要时候得到利益保障。

首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农民工参与了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其医疗保险缴费、医疗费用补偿等都受到严格限制,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都会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在实际操作中,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缺乏透明度,不向缴费人定期公布缴费记录和累积投资收益情况,这就使他们丧失了对其财产的自由支配权,而所得的利益不足以交付财产权的成本。因此,同样是为未来买保障,他们宁愿选择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享有完全的支配权利、自己买保障的方式,而不是将资金集中到不受自己监督的机构手中。

其次,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下,无论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还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保险基金的统筹,未能很好地解决异地接续的问题,在有些农民工看来,他们觉得自己身强体壮,没必要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他们会出于对财产权利丧失的担心而拒绝参与医疗保障制度。

最后,长期以来农民工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交往就是交钱办证,而政府也把服务简化为“收费”,一项对农民工不愿参加医疗保险的调查显示,15.1%的农民工不相信合作医疗管理或认为享受不到。这些都增加了农民工失去财产权利的恐惧,也因之产生了制度排斥。

3.时间权利的缺失

时间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因为在充分支配自己时间的情况下人们可能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他们在衡量某一行为代价时,也会将节省时间列入考量范围。从根本上来讲,医疗保障是资金的筹集与发放,那么在医疗费用补偿的环节,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便暴露无遗。第一,在庞大的运作机构面前,他们无法保证医疗费用补偿的充分性以弥补丧失自由支配时间的成本,也无法把整个过程所花费的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就有可能导致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其既定利益的获取,比如误工等。第二,农民工是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群体,在他们的工作地点发生变化时,发生转移接续的时间成本更令他们苦恼。农民工医疗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时间权利的缺失,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益补偿,因此他们对这一制度产生了排斥。再者,现行医疗保障实行的是定点医疗,而在这些定点医院接受医疗服务的等待成本也影响到了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障的积极性。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有300万农民工,由于他们流动性强,社保金不能随人转移,退保手续复杂、等待时间漫长等原因,绝大部分农民工未参加社会保险。民盟重庆市委调研室和茶江县政协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近1.5万农民工中也有83.2%不愿购买目前推行的社会保险。可见,异地转移接续中的复杂手续所产生的时间成本是农民工对现行制度认可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4.信息权利的缺失

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21世纪的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我们认可某事物是基于对他的较为全面的了解,更是因为我们肯定了与这种信息相关、符合我们利益的要求。但是,大多数农民工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架构及其运行知道的不多,而对于参加医疗保障制度后享有的权利更是知之甚少,这种充分了解医疗保障信息的权利的缺失引发了他们对自身医疗保障利益的深切担忧,因而在影响了其制度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对农民工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状况的调查显示:只有3.3%的调查对象表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非常了解,而58.1%的人表示不了解此项医疗保险制度,有35.8%的不知道该参加何种医疗保险。

三、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2025年前中国将面对“40%至50%城市人口都将是农民工的事实”。因此,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保护其权益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上述分析表明,农民工因为其自身诸多权利的缺失而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没有很高的参与度,这些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大局着眼,在实践中将各种政策措施细致化,以推动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

1.法律先行

因其在大的政治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整个政策运行中也处于蒙昧状态。作为追求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现代政府,保护好民工的益责无旁贷。但在诸多的方式中,法律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在实际调研、保护好农民工的政治、财产、时间、信息权利的基础上,制定反应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要求的法律,保障其在权利要求上、工作上、工资上的平等权益,并在司法中保护这些利益的实现。

2.制度优化设计

农民工各种权利的实现被阻碍,获取应得医疗保障权益得不到保障,不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相关的还有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等等,所以应对相关制度进行整体的优化设计,比如采取措施解决异地转移接续问题,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采取合理的医疗费用补偿制度,整合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加快定点医疗机构的改革步伐等等。

3.宣传跟进

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未能得到广大农民工群体的广泛认同,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相关宣传不到位,这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医疗保障的具体规定及政策运作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已经进行的相关宣传可能超过了这一群体的接受能力,未取得良好成效。改善这一状况可采取定时定点宣传咨询的方式,或者在培训农民工工作技能的同时,辅以相关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知识培训。印发宣传册也是一种好的方式,但应保证宣传的内容通俗易懂,能够被对象充分接受。

参考文献:

[1]姜晓兵:农民工医疗保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71

[2]唐贵忠 钟晓妮 张苑 张靖 杨景涛 王亚冬 许瑞:重庆市农民工医疗保险现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7)

[3]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10-311

[4]baike.省略/view/64422.htm

民工医保论文篇7

一、中国传统医药的定义

传统医药是和现代医药相对而言一种的医疗系统,是指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为本国或本民族所广泛认同、世代相传的医疗知识的总称。世界范围内主要包括中医药学、印度医学(主要是阿育吠陀学——Ayu九,eda)、阿拉伯医学等。中国传统医学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的传统医药主要由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构成。按照李致重先生的定义,“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方法,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L2o而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物。中医药具有系统成熟的理论,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和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在西医传人中国之前的中国人医疗体系中扮演着主要、重要的角色。现代医学从明朝逐渐传人中国,但是直到上世纪30年代后才慢慢在中国发展壮大,并逐渐占据了中国的主要医疗战线。中医和西医是两个有各自特点的不同的医疗体系。共同为人类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彝医药、侗医药、土家族医药、回回医药、朝鲜族医药等等。少数民族医药植根于各自的文化土壤,在长期的防病治病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等。例如藏医药治疗高原疾病,维吾尔医药治疗白癜风,蒙医治疗骨伤。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与医学积累。在55个少数民族中,已整理出传统医药资料的有30多个民族。各个民族医药都不是中医药的某个分支,而是中医药的姐妹。至于民族医药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一个新创立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而是多种民族医药成分聚合在一起的一个学术总称和工作定义,从其民族性、历史性、传承性而言,它们和中医学有着相似的哲学思维、医疗特点、用药经验和历史命运,都属于中国的传统医药。[3】

二、中国传统医药的特点在世界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中医药学作为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是世界医学的前沿,在中国的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华文化和中医药学在西方的传播,为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启蒙发展做出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

1.中国传统医药历史悠久、发展不平衡

中国传统医药知识历史悠久,体系完整,理论成熟,资料丰富。民族医药的发展由于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是不平衡的。有的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医学体系。有的正在总结整理,梳理和提炼出系统的理论来。有的则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单方验方和医疗经验。有的甚至没有文献记载。

2.中国传统医学受现代医学冲击处于弱势地位

政府对传统医药学在人才培养、科研投入等方面与现代医学相比严重不足。据统计,1949年,全国有中医人员27.6万人,1972年下降至不足2l万人,1999年为33.7万人。50年间仅增加6.7万人,即增长了22.1%(按万人中中医人员数看,比50年代初期下降了一半还多。1949年,全国西医人员仅8.7万人,以后逐年增加,1999年达169.6万人。50年间增长了18倍。1999年全国有综合医院10793家,而中医院仅2449家(其中不包括医学院校附属的综合医院和牛医院数),二者相差悬殊。【41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中医的经费只有西医的10%。民族医药更是处于弱势。.

3.传统药学价值引起世界的重视,医学价值被忽略

随着化学药品开发难度的增大,在过去的lO多年中,越来越多的生物技术、制药业和健康保健行业投资转向于植物药。利用当地社区居民公知的传统知识,,加速了从植物药中提取新的化合物的进程,从而为投资机构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人统计过,在119个从高等植物中提取的已批准上市的药物中,有74%是从传统医学的草药中发现的。口1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现代医学发达,所以一般药品的研究机构都采用还原论的方法,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从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并申请专利进行保护。但是他们不了解也不理解甚至鄙视传统医学的理论,割裂了传统医药之间的依存关系。、

4.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医药市场,中药产业方兴未艾

尽管如此,由于中医药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我国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有浩瀚的中医药典籍,有全世界最强大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有广大的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从心理上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民群众。所以目前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医药市场。旧-据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信息中心统计,2005年我国实现中药工业总产值(现价)1169.6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86.25亿元,利润总额102.09亿元,在全国医药工业占比分别达到26.4%、25.8%和29.O%。2002—2005年,我国中药工业(含中成药工业和中药饮片工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O%、18.5%和11.6%,呈逐年递增之势,发展态势平稳。中药行业集中度提高,技术平台建设不断加强L7J,。

5.民族医药在我国卫生事业中的地位

截至2005年底,全国有藏、蒙、维、傣、壮、朝、苗、瑶、回、彝、土家、布依、侗、哈萨克、羌等15种民族设有本民族医药的医院。全国民族医医院已由1995年的121所发展到195所。民族医医院无论门诊还是住院,其费用大约相当于中医医院的1/2,综合医院的1/3。1999年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开考以来,有3477入通过考试取得了民族医医师资格,其中执业医师1864人,执业助理医师1613人;藏医1303人,蒙医1557人,维医617人;全国民族医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达到4853人,比1995年增长了171%。县级以上民族医药科研机构从1995年的15所增加至2005年的35所。部分高校和企业也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机构,涵盖12种民族医药的科研人员近1500人。民族药企业从1995年的不足lO家发展到2005年的156家,其中90多家通过了GMP认证。民族医药成为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s】。至目前为止,全国的民族药企业约130家:主要包括藏、蒙、维、苗、傣、彝六类民族药,2003年销售约50亿元。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医药处于相对弱势,但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我国应采取的保护措施笔者认为,基于我国传统医药知识的现状了解和前景预测,结合世界传统医药知识国家的态度,我国可以一边在实际中加大对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一边在国际上积极呼吁加强传统知识特殊体系的构建。但应以前者为战略重点。本文拟按照我国传统医药知识的分类讨论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

1.数据库的建立要适可而止,不要精益求精

由于中医药知识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强势地位,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到《伤寒论》、《本草纲目》等著作,总结记录了中医学的辉煌成就。历代中医药科学家迄今开发出12万种中医药配方,其中3万多种配方被详细记载。同样,民族医药在传承方面也有一些著作流传。截止2007年年底,我国已经出版了《中国民族药志》、《朝医学》等100多部民族医药著作。其中羌、侗、毛南等少数民族的医药文献发掘整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中国还组织进行了《中华本草》藏、蒙、维、傣4种民族药卷的编纂工作,收录藏药396种、蒙药422种、维吾尔药423种、傣药400种o[93这部分的传统知识按照目前的知识产权制度就处于公有领域。在讨论过多次的著名的姜黄案中,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授予申请人提出的“姜黄在伤121愈合中的应用”专利(专利号为5401504)。该专利获授权后,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CSm)要求美国专利和商标局重新审查该专利。CSIR指出,姜黄被用于愈合伤口和治疗皮疹已经有数千年了,因此其医药用途并不是新的,并要求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复审这一专利。CSIR的主张得到了有关传统知识的书面证据,包括一份古代梵文文本和1953年印度医学协会出版的一份文献。尽管专利权人反对,但USPTO支持了CSIR的异议并撤销了该专利。这个案例的影响巨大。姜黄案的本质是第三世界国家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一次胜利,获胜的原因在于有文献支持使审查员认定该发明属于现有技术。在中国有专利审查员在审查实践中遇到过一件外国专利申请,其中涉及一种含有松叶提取物、竹叶提取物和梅实提取物的生发剂“用于治疗头皮瘙痒”促进毛发再生。然而通过对经过整理并重新出版的中医药文献汇编的检索发现,早在约1300多年前中国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公元652年)中就有松叶和竹叶用于生发、梅实用于治疗头痒、头疮的记载。申请人面对记述详细,成书年代清楚的古代中医药文献,最终撤回了其专利申请。该审查员同时注意到“由于缺乏对相关文献的了解”,美国和欧洲先后对该申请授予了专利权。【loJ以上两个案例都是涉及处于公有领域中的传统知识被“不正确”地授予了专利。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发掘、整理传统医药知识,建立相关数据库,可以有效地防止各国审查员“不正确”地授予传统知识专利。在涉及传统医药和现代药物专利申请的审查中,丰富翔实的传统医药文献都是判断申请新颖性、评价创造性所不可或缺的资料库。我国实际已经建立的多个关于传统医药的数据库对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建立了“中国中医药信息网”和“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报刊文献数据库”等。然而“文献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阻止传统医药知识被“盗用”的同时,也把传统医药知识“主动地”挡在了专利制度的门外。尽管为数不少的传统医药知识的公开仅仅停留在文字记载的基础上“而从未被商业使用过”。笔者认为这是我国目前建立数据库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版权保护的是表达的形式而非思想。因此对传统药物研究机构而言,数据库就像浩瀚的中药资料库,用起来方便快捷而且免费。例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院学者MichaelmeCulloeh等在权威主流医学期刊《美国公共卫生杂志)2002年92卷第10期发表了有关中草药与干扰索治疗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meCuUoch及其同事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英文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中医药的随机对照试验报道极少。而中文医学期刊中则可提供大量的相关研究报告检索到的345篇相关文献,其中346篇来自中医药文献数据库。【11I西方国家制药企业基于西医还原论的传统,研究我国传统医药的路径主要是从药物中提取“有效部位”或“单体”,这些提取物因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而可以申请专利进行保护。我国的数据库成为是他们筛选最佳药物的方便之门。相对我国制药企业,传统药物中复方是我们研究的强项,但是数据库却成为阻碍我们研发的复方申请专利的“陷阱”,因为数据库的公开使复方丧失“新颖性”或“创造性”的几率大大增加。提取物是否是我国制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有不同意见,但现实是我国企业长于复方研究短于提取物研究,国外制药企业恰恰相反。这样的力量对比是我们制定政策时不得不考虑的。而另一个重要事实就是:新药不等于好药,我国传统复方是经历了千百年的筛选而保留下来的精品。我们的政策应该保护她。而不是扼杀她。因此笔者认为,数据库的建立要适可而止,不要精益求精。这对保护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利大于弊。

2.利用CBD规则,修改国内立法,保护被利用的传统医药知识

南非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CSIR)因受到南非的布西曼族(桑人)以咀嚼名为Hoodia的仙人掌类消除饥饿和口渴的传统知识的启发,在1995年从Hoodia中分离出活性物质,并且获得了Hoodia抑制食欲的成分(P57)的专利。1997年他们将P57许可给英国生物技术公司。1998年,美国辉瑞制药公司以高达3200万美元的使用费从英国生物技术公司手中得到了开发和销售P57的权利,打算将其开发成减肥药和治疗肥胖症的药品,其预计的市场价值超过60亿英镑。这种利用传统医药知识进行创新所获得的技术方案是可以被“正确地”授予专利的。即使桑人提供出“hood—ia消除饥饿”的书面记载,也不能主张其提取的P57专利无效。因为按照现行的专利法规则,分离出的P57是一种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活性物质,可以合法地获得授权。2002年3月,CSIR和桑人达成谅解,其中被认为是与Hoodia植物相关的传统知识的保管人的桑人将会分享以后的所有专利提成费。尽管桑人在该案中可能只得到最终销售额中的极少份额,但是潜在的巨大市场意味着所涉及的金额仍然会是相当大的。该案成为传统知识拥有国民族对他人利用传统知识开发获益后要求获益分享的一个典型案例。传统医药知识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中国制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样面临着传统医药知识被无偿利用的情况。如韩国等多家公司采用高科技仪器对贵州省苗族著名的感冒良药“观音草”进行分析研究,试图解析出其有效的分子式组成,然后注册药物专利为其所用。因此我国对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形势非常急迫。在战略上,我国应该联合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谈判,呼吁建立保护传统知识的国际机制。在战术上,利用CBD(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相关规则,修改我国《专利法》等法律条文,建立知情同意、利益分享制度。维护自己的利益。(1)基于CBD的相关规则,加快国内立法CBD公约第15、16、18、19条,明确了遗传资源的取得;技术的取得和转让;技术和科学合作;生物技术的处理和惠益分配等原则。知情同意原则是指各国对其拥有的自然资源享有,能否采集遗传资源的决定权属于各国政府,采集遗传资源应当经资源提供国的事先知情同意。这一原则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得到了确认,也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目前已经有190多个国家加入CBD。在这一有利形势下,我国应加快国内立法,如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法》、《传统知识保护法》等法律效力较高的法律法规,对传统医药知识全面系统地进行保护。中国地大物博,基层组织在财政投入、人员配备方面都不太可能有效防止发生在本地的“生物剽窃”行为,所以,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赋予海关检查出关的植物动物来源是否经过所属地知情同意的职权。(2)修改《专利法》,要求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实施知情同意原则并要求提供材料来源地证明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实施知情同意原则并要求专利申请人提供材料来源地证明,是防止传统医药被不正当利用并进行利益分享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中国家大力提倡并采用该保护方法,我国正在进行《专利法》的第三次修改,应该在专利申请中增加此项要求。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就知情同意和公开生物资源来源地的要求有所规定,包括:印度《专利第二次修改法案(2002)》规定:申请人必须公开任何代替说明而交存的生物材料的出处和地理起源,并在第25部分(反对授予专利)规定:如果“完整的发明物说明没有公开或没有正确提及发明所用生物材料的出处或地理起源”,就允许对该专利提出反对。《生物多样性议案》规定,当地人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可通过对该知识予以注册进行保护,获取这些资源和知识之前应该获得(印度)国家生物多样性管理局的批准,以确保公平分享使用生物资源及相关知识带来的收益。国家生物多样性管理局在批准获取该资源和知识时,将规定确保收益的公平分享条款和条件。南非《保护和促进本土知识》的法律草案规定:所有印刷出版物以及在与向公众传送的信息内,凡涉及到可确认的本土知识的,都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指明其来源,否则将受到罚款。安第斯组织(《安第斯第486号决定》在第26款)和哥斯达黎加(《第7788号生物多样性法律》第80款)除了要求专利申请人提供原产地证明书,还要求提供事先知情同意的证明书,如果不能提供这些信息,将会导致不能申请专利或撤销专利。欧盟在有关生物技术发明法律保护的《指令98/44))第27条叙述条款规定:专利申请应当在适当时包括有关生物材料地理起源的信息(如果知道的话)。但这完全是自愿的,因为它不会影响到专利申请或被批准专利权利的有效性。2002年4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BD—cop)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准备“关于与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有关的公开要求问题的技术研究报告”,2003年在第三十次联盟大会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批准了向生物多样性公约提交的技术报告,CBD—COP第七次会议审议了该报告,并再次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就知识产权制度中要求公开遗传资源来源的相关问题进行审查

3.处于秘密状态的传统医药知识,由政府组织整理,建立保密的数据库进行保护

无论是中医药还是民族医药,都有一部分是依靠口传心授而流传下来,并作为传承人的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商业秘密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保护传统知识的方式。因为权利入是明确的,保护客体也未公开。这部分秘密的传统知识收集应本着自愿、有偿原则。关键的问题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部分属于群体的传统医药知识后继乏人,无人愿意继承、使用,使这部分传统医药知识濒于灭绝。这个问题很急迫。解决该问题投入时间长,短期见效慢i公益目的强,所以,公权力的适当介入可能是必须的。最佳的选择是由政府支付费用,领导组织专人进行收集整理。如果采用整理后出版,获得著作权保护,可以说得不偿失。因为我们都知道,著作权只保护表达形式,而出版后的资料,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免费地研究开发。所以对这部分传统医药知识在收集整理后,笔者认为目前最适合的办法就是用保密的数据库保护。收集整理人负有保密义务,如果泄密应当承担相应责任。任何企业或个人要开发,必须经过知情同意和预先协商合作条件,包括利益分享的细节,用合同约束双方的权利义务。而分享的利益应专款专用,专门用于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从制度层面,该解决方案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一个群体的传统秘密知识权利人。传统知识代代相传,每个传承人其实并不是该知识的所有人。但我们可以确认该社区或群体作为传承人,并赋予其行使所有权人权利的权利。至于社区或群体应该怎么划分,划分的原则,怎样确定代表人以及代表人的权利义务等细节问题,建议由各地方政府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由地方性法规或者部门规章进行规范。此外,传统医药特别是民族医药的开发中,利用商标和地理标志进行保护是很好的措施。如贵州的从江瑶浴药已申请了证明商标,其开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江县技术监督管理局甚至着手制修订了《从江瑶浴服务规范》等企业标准,并对其进行了登记备案。对从江瑶浴服务规范的术语、定义、服务规范、产品要求、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和包装等都予以严格限定。这种务实的做法值得借鉴。

民工医保论文篇8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和中医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中药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行。

第三条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第四条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

第六条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中医药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第七条对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做出显著贡献和在边远地区从事中医药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第八条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九条中医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第十条依法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第十一条中医从业人员,应当依照有关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服务活动。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十二条中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相应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应当具备中医药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中医诊疗知识、技术,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条中医医疗广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申请并报送有关材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核发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决定。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发给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中医医疗广告。

的中医医疗广告,其内容应当与审查批准的内容一致。

第三章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第十四条国家采取措施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医药临床实践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

第十五条设立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并建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

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医药教育机构临床教学基地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

第十七条承担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专长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30年以上并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年以上。

第十八条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育、科研机构从事中医药工作,并担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九条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以及继承人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本地区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按照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的要求,对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为中医药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十一条国家发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将其纳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重点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重视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取措施开发、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成果,促进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

第二十二条中医药科学研究应当注重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防治研究。

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科研的协作攻关和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

第二十三条捐献对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的,参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国家支持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重大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对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医药技术,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批准,防止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

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确需转让、对外交流的,应当符合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

国家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投资等方式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二十六条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包括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

获得定点资格的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有关单位和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重要中医药文献资料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九条国家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扶持濒危动植物中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药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鼓励建立中药材种植、培育基地,促进短缺中药材的开发、生产。

第三十条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应当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审、评估,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鉴定,应当成立专门的中医药评审、鉴定组织或者由中医药专家参加评审、鉴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中医药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获取其他利益,,,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审批机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取消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一)不符合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

(二)获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未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

第三十三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未按照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许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四条中医药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审批机关予以撤销:

(一)不符合规定的设置标准的;

(二)没有建立符合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的。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和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泄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或者破坏中医药文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损毁或者破坏属于国家保护文物的中医药文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篡改经批准的中医医疗广告内容的,由原审批部门撤销广告批准文号,1年内不受理该中医医疗机构的广告审批申请。

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撤销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后,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查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条例所称中医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院、门诊部和诊所。

民工医保论文篇9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我院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在旗委政府及主管局的正确领导下,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指导,努力发展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事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科右中旗贡献着一份力量。

一、党和政府重视,推动着民族医药进步

我院(所)成立1973年,是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旗县级民族综合性医院(所)。1980年自治区科研机构调整中因成绩突出而唯独保留的旗县级蒙医药研究机构。建院(所)初始,只有5名职工,三间土房。建院(所)三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和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民族地区民族医药的发展壮大,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推动了院(所)健康快速发展。现院(所)占地面积14400平米,建筑面积4000平米,固定资产1000万元。编制床位80张,职工147名。设有内、外、妇、儿、五疗等12个临床科室,检验等5个医技科室和药剂、预防保健等5个辅助科室,护理部、医务、总务等5个职能科室,糖尿病、宫颈糜烂等4个专科和四个疗区。拥有ct、彩超、黑白b超、电子胃镜、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4小时动态心电监护仪、动态血压监测仪等万元以上设备31台件。医疗设备的改善,环境的优化,业务领域的拓展,医疗质量的提高,服务意识的转变,赢得了社会的信任,患者的信赖,医院两个效益不断提高,20__年门诊患者达到了28861人次,住院患者达到了1868例,近年来业务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今年可望达到600万元。

二、坚持蒙医药科研工作挖掘、提高民族医药宝库、为各族人民健康服务

几十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坚持民族医药宝库的挖掘、整理、提高,发扬和科研创新工作。克服了人员、环境、资料、经验、资金少等等诸多的实际困难,发扬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硬骨头精神,先后编写出版《蒙医常用方剂选》、《蒙医乡村医生手册》、《宝音扎布肝病防治》、《斯日吉米德》、《长寿奥秘》等171万字的医学工具书,丰富了民族医药宝库。多次承担旗旗、盟、自治区,乃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科研任务。其中《蒙医药实验治疗肝病》、《哈屯塔拉哈治疗宫颈糜烂》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尼哈其塔拉哈治疗妇女病》成果获兴安盟科技进步二等奖,《呼和散治疗出血病》课题完成了各项实验任务,待专家坚定。《蒙医药治疗糖尿病》课题市级立项研究。《雅顺赛音治疗骨质增生》、《其顺格根治疗高血脂》准备申请立项。

三、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推动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

医院是以医务人员业务技术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医院医疗技术的高低取决于医务人员技术素质。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基础。我旗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我们始终把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专业技术的提高做为推动医院发展的根本来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实施。一是把专业基础理论强,业务技术过硬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选拔到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上,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达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的目的。二是抓好抓实继续教育工作,坚持以“三性”、“四新”为主,紧紧围绕蒙医蒙药特点,积极申报继续教育项目,并一一落实。三是结合日常工作,加强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训练。采用床边教学、病例讨论、床头交接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三基内容”,不断巩固医学基本功。四是鼓励他们报考专业对口的学历提高班。参加长短期专业培训,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全院专业技术人基本都到省级医院进修深造一遍,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他们开展的乳腺癌根治术,脾、肾切除书,大隐静脉高位分段拨脱术、胃癌根治术、胆囊切除术、大面积心肌梗塞抢救治疗以及脑外、手外、骨外等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医院技术空白。五是定期邀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来院讲学,进行技术指导,在临床实践中以传帮带的形式帮助提高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良好的学术气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学科发展信息动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发表部级论文25篇,省级论文42篇。医务人员学历档次逐年上升,专科以上学历人员数占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56。

四、民族医药传统情谊,团结友谊开鲜花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各民族的团结。我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蒙古族占总人口的83。我院职工队伍也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由三个民族组成。蒙古族占职工总数的92。医院日门诊量90人次左右,其中53为蒙古族,40为汉族,7为其它少数民族。医院做为公益场所,各民族频繁交流是一大特征。医院职工之间、职工与患者之间团结和眭,对医院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为了加强职工与职工、职工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医院要求蒙族职工学汉语、汉族职工学蒙语,做到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相互理解,互通有无、相互友爱、相互尊重,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为了便于汉族同胞了解蒙医药,药品说明书用蒙汉两种文字表述。在人才的使用上无论汉族、蒙族,只要有能力、有技术、就可以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医院不仅要求职工搞好内部的团结,要求职工与患者之间也搞好关系。有一次叫王秀艳的汉族患者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hy;,患宫外孕生命垂危,当时其家属不在场,身上仅有80元钱,正在这位患者六神无主的时候外科主任双宝同志果断决定,抢救生命要紧,其它问题后考虑;一边联系血源,一边做手术,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这位患者病愈临走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知怎样感谢才好,激动的 说:“蒙医院不愧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啊!”。还有一次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内科来了一位汉族姓佐的心梗患者,已不省人事,家属又无力搬动毫无办法的时候,内科主任包长顺不顾自身有高血压病,亲自背患者上病房进行几个小时的抢救,次日凌晨才安全地把这位患者从死亡线上解救过来。在该院这样的例子很多。医院这些年来从未发生过民族矛盾而影响工作问题。由于民族团结工作搞的好,医院多次受到旗、盟、自治区表彰奖励。

五、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人民满意的医院

民工医保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

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区建设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但是在高速建造社区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性。社区卫生服务保证我国社区建设的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宣传与健康服务。我国居民在进入高科技时代后,产生了懒惰的休闲心理,烟酒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渗透让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导致不同病症同时出现,影响我国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健康医疗必须要从我国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始。

2 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分析

(1)中医全科医生是我国社区全面卫生保障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体系与卫生保障的发展基础与核心,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居民卫生服务工作中,利用专业卫生理论进行工作指导,会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产生质的变化,中医全科医生能够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锻炼的理论基础,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也能对全体社区居民的健康活动提供专业的监督与指导,能真正提高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水平,优化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对居民健康工作中,中医全科医生能够遵循着最系统,最科学的理论依据,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卫生体系的发展核心与重点。

(2)有利于我国从基层建设全面的健康医疗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健康医疗组织的工作步骤提供建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全科医生为全体居民进行健康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我国居民的医疗与病症的新动向与新问题,由工作人员进行总结,为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系统提出意见,提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建议,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进行中,不断进行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系统,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同步发展,让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确立我国健康服务人才的过硬的思想基础。因此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的引入与全国社区建设典范的互补性,不断提出工作建议,完善社区健康工作的手段与措施。

3 探究提高中医全科医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性的措施

(1)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健全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我国社区建设的重要管理部门就是政府,对于卫生服务,属于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应该有政府进行投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赞助。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建设范围较大,对全体社区的健康服务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因此要在政策上进行保护,为社区的资金招纳颁布优惠机制,而且在这方面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积极为社区与大医院进行联谊与合作,通过引进中医全科医生,进行全体社区居民体检的方式来达到与医院,政府等部门的多方共赢,在健全居民社区健康体系方面获得成功,并能为社会获得经济效益。

(2)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完善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加强社区内部健康服务管理人员结构的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进行社区人员的裁剪,优化社区管理部门内部的人员结构,培养更多的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需要可行的制度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的人员制度,它规定了社区管理部门内部对人员管理的标准与准则,强调了人员工作的合格标准,避免了人员在健康服务工作中的消极懈怠,在众多制度中,奖惩制度与约束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人员奖惩使社区管理部门的内部人员结构形成有机的淘汰制度,能大大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人员工资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中医全科医生的加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最优化。

(3)正确认识当今时代主题的变化结合时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整体的思想与精神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与发展,而现如今我国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深深融入到社区人民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说当今时代的主题就是高速与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模式工作的创新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也能更加贴近居民社区的整体思想水平,因此在进行社区要及时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手段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健康服务宣传工作的传播程度与有效性,有利于社区各个单位与部门健康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当今全体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当前形势,推动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进步与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社区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社区的基本结构健全,包括物业,管理部门,以及健康服务管理部门,对于我国社区居民来说,健康服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要引入中医全科医生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桥梁,潘耀东,朱昆鹏,姚芳,俞浩.健康城市示范路健康促进活动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10) .

[2]潘耀东,姚芳,黄桥梁,俞浩.苏州市健康城市示范路健康促进活动效果评价[J].健康服务与健康促进,2008(1).

[3]沈丽宁.国外健康信息服务现状扫描及启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6).

[4]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九个方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