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贸易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01:38:09

中韩贸易论文

中韩贸易论文篇1

摘 要:文章立足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利用对贸易便利化政策及其理论的演进,根据中韩贸易合作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等,分析贸易便利化对中韩两国未来经贸合作发展的影响及前景。 论文关键词:贸易便利化;韩国;中国 “贸易便利化”泛指货物跨国界移动时,如何在确保在实现合法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和控制,从而减少相关的成本,使效率达到最大化。“贸易便利化”一词在理解和运用上迄今尚无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该词通常被一些旨在提高政府机关和贸易商处理越境管理效率的组织所使用。 1WTO贸易便利化规则下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 ①贸易不平衡。中韩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双方贸易逆差规模连年增长,以2008年1-5月为例,中国对韩进口466.4亿美元,出口291.8亿美元,双边贸易逆差达164.4亿美元。据相关数据统计,自1992年两国建交到2008年底,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额累计已达2900多亿美元,韩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最多的国家。如此巨大的贸易对中韩贸易的合理健康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隐患。 ②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由于中韩两国经济发展及产业重点的差异,韩国向中国大量出口的商品主要为资本及知识密集型产品,如技术附加值较高的通讯设备、高档家电、精密仪器、以及汽车机零配件,而中国向韩国出口的产品却主要是初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钢铁原材料、化工原材料、农业机械、重型机械以及诸如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据统计,2008中韩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电子产品142.2亿美元,中国对韩国出口电子产品仅86.9亿美元。正是由于双方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带来了贸易结构的不合理。 2 WTO贸易便利化规则对中韩贸易的影响 ①促进中韩贸易的发展。我国贸易便利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简化了贸易程序,减少了贸易往来中的纠纷,为我国赢得了许多商业机会。韩国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强烈的贸易往来需求为两国的贸易往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由于中韩两国贸易政策和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两国的贸易在近年来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性。贸易便利化进程的推进,可以贸易往来中降低税务执行费用、服务费用、处理程序的时间成本、商业机会成本等各项交易成本,为韩国在中国的投资以及出口,关税等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并可降低贸易成本,提高效率。 ②促进中韩贸易结构改善。贸易便利化下出台了一系列的新规则、新标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产业结构,面对便利化的国际市场贸易环境,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新规则、新标准制定新的企业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我国经济才可能获得相应的发展。目前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目的正在并且已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以内销为目的的服装加工业投资比重也在增加,中间产品也已成为中国对韩出口的主体。2008年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产品中中间产品位居第一位,占57.4%,增长2.4%,根据统计,我国从韩国进口的产品中中间产品由占2005年对韩进口产品的82%降到2008年的71.1%,同比下降了10.9%。可见,贸易便利化的实施对中韩贸易结构的改善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3贸易便利化条件下优化中韩贸易的对策 ①改善双方贸易结构。要优化双方贸易结构,首先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对中国而言,要注重加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打破“中国制造”的廉价印象,实现以质取胜,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乃至扩大市场份额。 ②扩大双方相互间的直接投资。由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相对于2007年,2008、2009年韩国对华投资件数、规模和比重都有所下降。2008年韩国对华投资项目个数下降19.01%,实际投资下降7.89%,致使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收到了较大的影响,在2009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环境下,我国国应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韩资根 据产业结构和地区发展的需要,到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投资,加快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要响应党的号召,全力实施“走出去”的策略,走到海外建厂,促进中韩贸易均衡发展。 ③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对于中国这样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强大比较优势的国家而言,要对参与国际分工做出战略上的调整,积极准备产业升级,大力提高科研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致力于开展利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中韩贸易论文篇2

【论文摘要】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是在东亚国家地区主义意识觉醒、区内贸易不断扩大以及中日韩三国经贸联系日趋紧密条件下提出的。要想使构想转化为现实,还有待于诸如农产品市场开放、政治互信及主导权等这些棘手问题的解决。 【论文关键词】 中日韩 自由贸易区 难题 构想 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想的必然性 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推进地区内自由贸易发展的区域组织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力量。与此同时,区域组织的迅速发展也推动着世界经济涌现出西欧、北美和东亚三足鼎立的格局。然而,西欧有着不断扩大的欧盟,北美拥有成熟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惟有东亚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区域经济组织。为了在国际经济事务包括多边贸易谈判中能以一个声音说话,东亚区域的整体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想的原因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想的动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应对外部地区主义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三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要求。归根结底,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驱动力是来自于中日韩本身的利益需求。 1、相互间投资的增长能进一步吸引外资 由于中日韩的经济利益和文化相似性,加上中国各种生产要素都偏低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自由贸易区,相互间将放宽投资市场准入限制、减少投资壁垒、完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等措施,这样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将会大幅度增长。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使企业把整个自由贸易区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市场而展开经营活动,可以使企业在区域内用更低的成本筹集原材料和零部件,构筑一个更有效率的生产体制,提高产品的成本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投资活动。 2、建立自由贸易区能促进三边经贸关系的发展 中日韩三边经贸关系的发展非常迅速,相互间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但三国贸易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三国间将形成统一的内部市场,而原先存在的贸易壁垒将被扫除,原先阻碍商品自由流动的因素也将会逐渐消除。交易成本的下降必然带来价格的降低,从而区内消费需求也会不断扩大。面对更加广阔的自由贸易区市场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扩大产量、重新进行生产布局将成为各个企业的头等大事,将会使三国贸易成倍增长。 3、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推进东亚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利于地区和平安全。当前三国间经济合作中最大的障碍是历史遗留问题,而欧盟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和保障地区安全的最好方法就是经济合作。历史的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合作不但使各个国家的利益保持一致,而且共同的经济利益又是区域和平地区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有利于东亚地区的持久和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对中日韩三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还会带动整个东亚区域合作与东亚经济圈的形成。可以说,中日韩三国间的制度性合作不仅有利于三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还有利于整个东亚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三国加强合作必将使东亚地区合作迈上新台阶。 4、促进三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如果在三国之间建立FTA,那么将会促进贸易和相互投资的发展,促进产业的重新布局,经济效率的提高可能部分抵销结构调整的成本,进而推动三国国内的结构调整。在三国间按照比较优势配置资源,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业和制造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日本在高技术产业和服务领域将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韩国将介于两者之间。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会伴随区内市场的扩大,以及来自内部和外部竞争的加剧,在三国之间重新整合、布局。从产业内的分工来看,在一些高附加值产品和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内,中日韩将会在产业链的不同生产环节和差异化的产品间开展分工合作。 5、增强防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有利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不仅有利于三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且有利于保障经济安全,是促进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必备条件。20世纪90年代末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给中日韩三国带来了强烈的警示,要求三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合作组织来共同防范金融风险和潜在危机。现今的国际金融体制是由当年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不能反映绝大多数尤其是亚太国家的利益,从而不利于这些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作为亚洲经济的经济核心 ,中日韩应当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合作,用一个声音说话,在金融体制、完善防范金融风险和化险体制等方面共商妥善方案以保证经济安全。 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想的难题 1、经济因素 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2006年,日本的人均GDP达到38533美元,是中国的20倍还多,韩国人均GDP比日本低得多,但15731美元的水平也比中国高8倍左右。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韩国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从经济体制看,日韩是成熟度比较高的市场经济,而中国仍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之中。虽然经济发展的明显差距表明经济存在较强互补性,地区合作前景广阔,但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国家间实施自由化贸易会对有关国家的产业造成较大冲击,差异明显的经济结构也使得各国需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的程度越高,对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影响也越深刻,从而面临的社会压力和阻力也越大。这使得找到实现共赢的经济合作模式变得困难,经济合作也很难向前推进。 2、政治因素 构建中日韩FTA的社会政治阻力欧盟(EU)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内部各成员国在社会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上的高度同质性。中日韩三国在此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中最难弥合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差异。此外,还有君主立宪政体、议会民主政体与人民民主政体之间的差异。政治关系滞后,造成在三国关系中都存在所谓的“政冷经热”问题,政治关系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关系。日本惧怕中国成为竞争对手,更怕中间取代其在东亚的大国地位,基于这些因素,日本政府采取了敌视态度,散布中国威胁论,恶化中日的关系。中日韩三国政治互信度较低,而政治互信对于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目前中日韩三国不存在尖锐的政治和安全矛盾,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使得三国间的政治互信基础不够牢固,日韩在独岛和中日在钓鱼岛的争端,以及中日韩海洋权益的分歧,都不可避免的将对未来的地区合作产生影响。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韩的野蛮侵略犯下罪行的历史缺乏足够的反省和认识,严重影响了曾受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两国人民对日本的信任程度,这也成为三国进行自由贸易合作的重大障碍。 3、外部因素 美国是中日韩一体化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 (1)美国利用自己与部分东亚国家政治军事同盟关系施加影响。美国虽不是亚洲国家,但它作为超级大国和“世界宪兵”,始终直接或间接插手亚洲事务,并以日本作为推行东亚战略的伙伴,同日本签订共同防务协定。近些年来,美国不仅充当日本的“核保护伞”,还力图将自己在东亚的一部分军事战略任务分给日本承担,督促日本扩大国防费用,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反应能力。因此日本受美国态度影响最明显。美国利用自己是部分东亚国家最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地位而施加影响力,利用其巨大的国内市场来影响中日韩之间的合作。 (2)美国通过对中国两岸事务的干预施加影响。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长期战略目标,一直在介入中国的两岸事务,阻止中国的和平统一。美国政府尽管一再声明恪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再表示要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但是美国又炮制了《与台湾关系法》,不断增加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不断提高出售武器的技术水平,这些做法严重违反了中美《8.17联合公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干涉了中国的内政。美国在两岸问题上也进行了危险的博弈,即采用了“模糊政策”威慑中国,阻止中国使用武力实现国家统一,向台湾当局发出错误信号,默认和纵容台湾当局一步一步地走向台独。 (3)美国与朝鲜的博弈将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产生影响。造成美国和朝鲜对立的根本原因是双方的敌意和由此而来的缺乏起码的相互信任。如果美国和朝鲜因为核问题而交战,那么韩国必将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日本、中国、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一地区的合作也将被迫中断。 四、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的建议 1、利用经济水平的差异,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 经济水平的差异并不一定会成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如果能够在交往合作中实现三国的资源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就能够实现中日韩的共同发展。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对三国都有利的合作模式,就可以实现资金与资源、资源与市场、市场与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繁荣“三赢”的局面。 2、摒弃政治差异,扩大政治和意识形 态的经济技术交流 由于三国之间在政治上存在较大的分歧,在经济合作之中,三国应相互承认彼此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从现实和长远利益出发,本着政经分离的原则,寻找经济上的共同利益,展开平等的对话,建立一种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经济技术交流,求同存异,实现经济上的共同发展。 3、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我们可以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采取灵活性原则,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内各个不同的产业和产品之间实行差别化的取消贸易壁垒政策,分步实施贸易自由化,减少和削弱三国开放市场的顾虑以及对本国市场带来的消极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日、韩三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地区经济合作,分别与不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但三国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却发展缓慢。中、日、韩三国间的合作,不是在政治圈内、经济圈内独自进行的,而是在政府和企业、国民的共同努力下推进的,是国家性的话题。因此,三国之间需要寻求相互间新的经济合作模式,通过制度性合作减少或者消除在相互投资方面的障碍,提高区域内的投资规模,深化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进一步增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度。这样就会不断增强三国国内支持贸易自由化的力量,使三国能更多的得到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利益,从而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必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

中韩贸易论文篇3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贸易结构、产业发展、技术水平三者之间内在本质必然联系,以中日韩三国在新世纪以来主要贸易数据为依据,分析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结构及三国区域内的贸易结构,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韩国 产业技术水平 贸易结构 一、引言 在产业链系统中,贸易属下游环节,贸易结构的高度化是产业竞争力的显示性结果,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产业技术。因此,可以说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贸易结构。 中日韩三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典型代表,三国产业不同的技术水平透视出其产业竞争力的梯度,同时也反映在产业链终端的贸易结构上。所以,用产业技术水平分类方法解析中日韩贸易结构具有经济战略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贸易结构、产业发展、技术水平三者之间内在本质必然联系,以中日韩三国在新世纪以来主要贸易数据为依据,展开中日韩贸易结构分析。 关于产业技术水平分类,当前较多采用的是OECD的统计方法。本文将产业按技术层次的高低分为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等,其具体行业分类见表1。 二、中日韩三国贸易收支比较分析 从中日韩三国贸易收支总体比较而言,如表2,2000-2007年期间,中国的贸易顺差已扩大到10倍以上,同期韩国微幅上升,日本则有所下滑。 但从不同技术水平分类来看,中国在中高技术产业仍出现贸易逆差,而其他产业是贸易顺差,2007年低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贸易顺差额相同,且2000-2007年期间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逆差也不断减少。八年来增幅最大的是高技术和中高技术产业,说明中国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同期,日本在高技术产业贸易顺差不断减少,中高技术产业顺差上升,中低技术产业贸易逆差扩大,低技术产业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总体上说,日本的贸易结构在相对弱化。韩国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均出现小幅增长,但中低技术产业贸易逆差增多,低技术产业贸易顺差在减少。 三、中国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 首先,从出口结构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2002年以来,高技术产业出口所占比重一直领先,2008年1—4月期间已达到33.2%,中高技术产业仅随其后,现已达到21.7%,其出口出现持续增长趋势,增长幅度也是最大的。从主要增长行业来看,由于信息通讯及广播设备、电子配件等产品的出口强劲,带动高技术产业出口高速增长,在中高技术产业中,一般机械及装备、精密仪器的出口比重明显增加。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的出口比重下降。2000-2008年期间,中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由23%下降到21.7%,同期,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由24.8%持续下降到16.1%,主要是由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比重下降引起的。 其次,从进口结构看。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进口所占比重较大,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仅随其后,三者比例大体相当。2008年1—4月期间,中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高达29.5%,近八年来一直占30%左右,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小幅波动之后仍保持26.1%的水平。中低技术产业占24.3%,其中石油及煤炭制品的进口大幅上升。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明显持续下降。2000-2008年期间,由10%下降到2.7%,主要是由于木材及纸制品、纤维、衣物进口比重下降引起的。 再次,从贸易收支看。高技术产业2000-2008年1-4月期间,由贸易逆差已转向贸易顺差,2007年最高顺差达到1183亿美元,仅次于低技术产业的贸易顺差。中低技术产业一直以来保持小幅顺差,中高技术产业虽一直以来都处于贸易逆差中,但逆差幅度在迅速在减小。 四、日本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 首先,从出口结构看。日本的中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明显偏高。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0%左右,2008年1—4月期间,高达63.2%,主要是汽车、化学制品、一般机械及装备出口比重上升带动的。其次是高技术产业出口 ,20002008年期间不断下降,主要来自电脑及信息通讯设备出口下降。中低技术产业出口小幅上升,是由天然金属制品、非铁金属制品、船舶出口带动的。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甚少,2008年1—4月期间只占1.7%。 其次,从进口结构看。在日本的进口结构中,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最高,2008年1-4月期间高达41.8%。除了石油及煤炭制品进口比重上升之外,其他中低技术产业进口不明显。而同期中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达到17.8%,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出口呈下降趋势。 再次,从贸易收支看。日本产业贸易顺差主要出现在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呈贸易逆差。中高技术产业贸易顺差由2000年的1583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2555亿美元,主要是由汽车、化学制品、电子电器的贸易顺差带动的,而高技术、低技术及中低技术产业则出现贸易逆差扩大或顺差减少的情况。 五、韩国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 首先,从出口结构看。韩国中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最高,其次是中低技术产业,2008年1—4月期间,中高技术产业出口占39.3%,中低技术产业占28.4%,高技术产业占26.3%,低技术产业出口占4.1%。从变化趋势而言,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上升,2000-2008年期间,由25.0%上升为39.3%,其中汽车、一般机械及装备、精密仪器出口比重上升,而电子电器比重有所下降。但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36.8%下降到26.3%,其中宇航、医药的比重保持原有水平,电脑出口比重有所下降。 其次,从进口结构看。中低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较高。2008年1-4月期间,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高达41.9%。从变化态势而言,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持续上升,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持续下降。2000-2008年期间,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由31.3%上升为41.9%,其中石油及煤炭制品、船舶、天然金属制品进口比重上升,塑料、组合金属、电子机械则保持平衡,其他均持续下降。同期,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26%降为16.3%,主要是由电脑、办公设备、信息通讯、电子配件产品比重下降带动的。 再次,从贸易收支看。韩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在高技术、中高技术和低技术产业中出现的,中低技术方面出现逆差。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顺差持续出现,2000-2007年期间,贸易顺差由63亿美元上升为607亿美元,增幅达到近10倍,主要是精密仪器、化学制品、家用电器、汽车的贸易顺差较大,同期高技术产业贸易顺差由218亿美元上升为413亿美元。另一方面,中低技术产业的贸易逆差2000年126亿美元,2007年扩大到405亿美元,主要是由非金属矿制品、天然金属制品、非铁金属制品的贸易逆差增大造成的。 六、中日韩三国区域内的贸易结构分析 (一)中日两国间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 1 出口结构分析 如表3,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最多,其次是低技术产业,除了低技术产业比重下降之外,其他产业比重均上升,其中高技术产业的增幅最大,来自于电子配件、电脑及办公设备、信息通讯制品等比重的上升。 2 进口结构分析 如表4,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结构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是中高技术产业,2000-2008年以来一直占40%以上,2008年1-4期间高达45.4%,主要是化学制品、汽车的进口比重增多所致,高技术产业比重2008年1—4月期间略有下降,是电脑和办公设备的比重下降的结果,中低技术产业有所上升,是非铁金属、组合金属制品的比重上升引起,同时,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明显下降。 3 贸易收支分析 如表5,中国对日本的贸易收支中,除了中高技术产业出现贸易逆差并呈逐渐扩大以外,均出现贸易顺差,尤其是低技术产业贸易顺差最大,并呈小幅上升。中高技术产业贸易逆差2000-2007年期间由67亿美元扩大到252亿美元,主要是汽车、化学制品、一般机械、精密仪器等进口扩大引起的。同期高技 术产业增幅较大,已与中低技术产业贸易顺差持平。 (二)中韩两国间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 1 中国对韩国出口结构分析 首先,中国对韩国出口比重最多是中低技术产业,2007年其所占比重高达33.4%,2008年1-4月期间上升为36.4%,主要原因是天然金属制品、非铁金属制品的比重上升。高技术产业出口仅随其后,2008年1-4月期间占29.8%。 其次,从变化态势来看,除了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有所下降之外,中高技术、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都在上升。其中低技术产业2000-2008年期间从17.4%下降到9.7%,主要是纤维、衣物类出口减少造成的。 2 进口结构分析 首先,中高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最多,2008年1—4月期间高达45.1%,且2000年以来持续上升,主要是汽车、精密仪器的比重上升。其次是高技术产业进口达到30.9%,但2008年1-4月期间有所减少。电子配件、电脑及办公设备、信息通讯及广播设备等上升。低技术产业进口持续下降,主要是纤维、衣物类、木材及纸制品比重下降。 3 贸易收支分析 中国对韩贸易总额一直以来都是逆差,而从技术层次细分,中低技术产业及低技术产业都在迂回中走向顺差,主要来自非金属矿制品、第一次金属制品、电子机械的贸易顺差增大。而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则持续贸易逆差,中高技术产业贸易逆差增幅较大,主要来自汽车、化学制品、一般机械及精密机械产业。 (三)日韩两国间产业技术水平及其贸易结构分析 1 韩国对日出口结构分析 韩国对日本出口结构,中低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最多;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32%以上,2007年后,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不相上下,但从变化趋势而言,高技术产业的出口比重到2011年最高达到40.6%,但2006年又明显下降,而近两年略有回升,主要原因是电子配件、信息通讯、广播设备等出口比重增加所致。而中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上升,是化学制品、一般机械、精密精密仪器等出口扩大引起的。然而,低技术产业出口比重则明显下降。 2 韩国对日进口结构分析 从2000年以来,一直是中高技术水平产业进口居第一位,2008年1—4月其比重高达47%,中低技术产业进口占32.7%,两者加在一起占80%左右,高技术产业进口持续下降,到2008年1—4月,已降到18%。主要是电脑、信息通讯、广播设备等的比重减少。中低技术产业进口比重持续增加,主要是塑料制品、第一次金属制品和船舶的比重增加带来。 3 韩国对日贸易收支分析 韩国对日贸易收支重要的特点是除低技术产业没有出现逆差以外,高技术、中高技术和中低技术产业均为贸易逆差。尤其是中低技术产业由2000年1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转向2007年为78亿美元逆差。主要是石油及煤炭制品、塑料、非金属矿制品贸易逆差扩大引起的。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逆差扩大,是化学制品、一般机械、家电、精密仪器的贸易逆差扩大所致。 七、结论 第一,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贸易结构出现高度化趋势。中高技术产业逆差持续迅速缩小,正在逐渐实现中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替代。同时,低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贸易顺差已达到相同规模,贸易结构日益呈显出“两头大,中间小,偏向中低”的特征。相反,日本的贸易结构由高技术产业向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倾斜,显出“由高向中”的特征。韩国的低技术产业贸易逆差减少,同时中低技术产业贸易逆差增大,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渐上升,显出“由中向高,并偏向中高”的特征。 第二,中日韩三国间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比重上升,其比重已达到61.3%,同时低技术和中低技术产业贸易比重减少,说明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结构日益高度化。但与欧盟区域内的贸易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要促进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FTA的建设是首当其冲的选择。 第三,从中日韩三国区域内的贸易收支情况而言,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对日本的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的出口,而日本的贸易顺差则来自于对韩国的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出口,韩国的贸易顺差却来自于对中国的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出口。总之,已在三国间形成循序流动模式的贸易顺差特征。 第四,从中日韩之间贸易结构比较来看,我们要着力改善的是在中高技术产业 培育大量强有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并注重引进中高技术产业内的外资企业,尤其是在引进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时,加大择优选择中高技术产业的力度

中韩贸易论文篇4

关键词:中韩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直接投资;技术差距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11-0012-08 收稿日期:2011-04-27 一、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加速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也日趋频繁。然而由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错综复杂的原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全球的贸易格局呈现出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两种贸易政策合流的新形式――区域性自由贸易,即集团内部贸易更加自由,而在集团之外则形成一定的贸易壁垒。这种新的贸易政策形式的集中体现便是不断蓬勃兴起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全球自由贸易区正如火如荼建立的大背景下,中国也在积极寻求和努力争取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机会,力求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区域贸易份额和发展机遇。中国身处亚洲,与亚洲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自然成为其加快区域性经贸合作的首选。继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之后,中国逐渐将注意力投向了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韩贸易论文篇5

【关键词】中韩 贸易 FDI 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本土经济迅猛增长的背景下,却是以中国投入大量的资本、劳动和资源为代价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所造就的,这种低附加值、低效率的粗犷的发展方式对中国资源与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技术的进步,使得低能耗、低投入与高附加值成为可能,在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下,中国正鼓励发展高新技术,积极将其运用到经济产业中,努力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韩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家之一。2014年,韩国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是中国的第三大国别出口市场,2013年韩国是中国内地的第四大直接投资来源地。与此同时,中韩自贸协议的签订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中韩双边贸易与投资。韩国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国家,中韩的跨国界贸易与投资活动对于中国的产业技术进步具有怎样的影响?中韩贸易与投资这两大技术溢出渠道又是为何会产生如此影响?如何正确引导中韩双边贸易的结构与韩国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布局?这是本文想要回答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Keller(2001)认为,在开放条件下,国家之间的知识溢出主要将通过贸易和FDI的方式进行传导。国家之间的知识溢出将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渗透到本地形成本地的科技技术生产力。

在研究贸易与技术进步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普遍认为跨国界贸易通过提高本国行业生产率与丰富国内产品异质性的渠道,会极大地影响了本土整个行业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理论与实证方面都得到了国外学者的阐述与证实(Jacquemin,1982;Kumar,1994;Wagner 1995;Lin,Hui-lin,2010;Goldberg,2010)。其中,Romer(1986)作为新增长理论的代表,认为国际贸易存在技术扩散效应,在进行扩国界的贸易活动的同时,会促进本国技术进步。Coe 和Helpman(1995)利用1971~1990年21个OECD国家及以色列的面板数据,证实了基于进口贸易的国际性技术外溢显著促进了进口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国内学者在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相互关系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结果同样表明跨国界贸易对我国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李小平等(2006)证实国际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效果确实存在,对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有影响。张建清等(2011)通过实证认为,在中国范围内只有进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技术溢出,进口贸易仍然是国外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

在FDI促进本土产业技术进步这一领域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FDI发挥促进作用具有多种渠道,包括“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竞争与示范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等(Gorg & Greenaway, 2004;Moran, 2010;傅元海,2013)。同时一些学者也发现,FDI的来源国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同样也影响FDI的作用效果,同南-北国家之间的投资相比,南-南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能够起到更高的促进技术发展的效果(Lipsey & Sjoholm, 2011)。张建清等(2011)研究证明,中国仅有东部地区的研发、人力资本、制度的完善以及经济的发展才能显著促进FDI的技术溢出。

由此可以看出,贸易与FDI对技术进步是否产生作用、作用的效果如何,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结论。并且可以发现贸易与FDI两者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效果会因为作用对象的异质性而产生差异。从贸易角度,进行贸易的方向不同,即是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这一行为对本地产业的技术进步的作用强度与作用方向也是不同的;从FDI的角度,如果进行跨国界贸易的国家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即贸易发生在南-南国家之间与发生在南-北国家之间,对本地产业技术进步产生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并且不论是贸易还是FDI,均会因为地区的经济条件的差异,对技术进步产生不同的溢出作用。

从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内文献大多集中于中国对于全世界总体的视角,忽略了不同性质国家对于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性,难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贸易及产业政策。因此,本文选择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与FDI作为技术溢出的研究对象,研究作为中国重要战略合作国家的发达国家韩国与中国之间的经贸活动对于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二、变量与模型介绍

(一)数据说明

在实证中所使用的原始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和韩国贸易统计信息中心网站。本文所用指标均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之上,计算加总获得。

文章将中国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东部是指最早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中部是指经济次发达地区,而西部则是指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内蒙、广西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各地区的数据通过各地区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数据加总得到。

(二)各地区技术水平的测算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技术水平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有很多种,本文采用由Head 和Ries(2003)提出的 HTFP,HTFP以C-D 生产函数为基础,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为 ,所以 HTFP的测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 。为了求出HTFP测算公式中所需的u和lnA,需要对中东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样本回归。假设带有截距项的回归方程为: ,i 代表单个行业,Qi代表行业i的工业实际总产值(亿元),Li代表行业i的固定资产存量(亿元),Li代表行业i的全部从业人员人数(万人)。其中HTFP公式中的lnA为回归方程截距项c和残差εi之和,因为这恰好是除了资本与劳动以外其它影响企业产出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索洛残值”。

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时需要用到固定资产存量这一指标,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通过公式 获得该指标。其中Kt为第t年的固定资产存量,It为第t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θ为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本文借鉴张军等(2004)的研究成果,认为各地区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为9.6%,以其研究结果的2000年为不变价格的2000年各省份固定资本存量为基础,根据公式与各年的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一步计算得到以2003年为不变价格的2003年的各地区固定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u的估计的结果为1.3081。

东、中、西部地区计算所得的2003-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见下表。

(三)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

以中国三大经济地区为分析单位,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时间跨度为2003-2012年中韩之间的进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果以及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由于中韩之间进行的商品贸易是以美元作为结算单位,所以将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到模型中。

其中,αi为地区的固定效应,Xit为中国t地区向韩国的出口贸易额(亿美元),βx为中国向韩国出口对该地区生产率的影响, Mit为中国t地区由韩国进口的贸易额(亿美元),βm为中国进口韩国产品对该地区生产率的影响,FDIit为韩国对于中国t地区的FDI投资额 (亿美元),βf表示韩国对中国的FDI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果,βf是控制变量汇率Eit的影响系数。其中,i代表时间,t代表中、西、东部地区。

三、 实证分析

考虑到各变量数据的平稳性及协整关系,首先对各地区的原始数据:全要素生产率HTFP、中国对韩国进口贸易额、中国对韩国出口贸易额、韩国对中国FDI以及历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进行ADF单位根平稳性检验,发现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不平稳但均表现为一阶单整,进而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发现残差序列项平稳,说明序列变量之间的不平稳性可以在回归模型中相互抵消,因此通过协整检验,所以可以采用原始数据直接进行分析。

由于本文的变量个数要大于个体观察数所以不能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又分为变截距模型与变系数模型,具体选择哪个模型需要通过F检验进行确定。在通过F检验之后,判定本文选择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在确定模型的类型之后,运用Eviews 7计量软件,得到回归结果见下表。

通过观察获得的回归结果,可以从数据的数值以及所代表的意义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中国向韩国进口额的影响系数为0.00006,中国向韩国出口额的影响系数为-0.00007。虽然进口额与出口额这两个变量的系数均10%的水平上显著,但由于数值较小,可以认为中韩之间进行的贸易渠道所产生技术溢出效果很小。韩国对于中国的FDI对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为0.00438。对于该地区的技术进步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个体固定效应差异大,这说明不同地区明显的初始优势差异。这种初始优势是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模型的重要补充。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中韩贸易及FDI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大框架下,中部地区具有最好的初始优势,东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的初始优势最弱。

四、 原因探究

(一)对韩进出口贸易对于技术进步影响的分析

从实证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对韩国的进出口贸易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都相当微弱,并且从进口来看,贸易对于技术进步具有微弱的促进作用,而从出口的角度来看,贸易对于技术进步出现了微弱的抑制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中韩之间的进出口贸易行为对于本土技术进步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呢?本文试图从中韩贸易的主要贸易类型产业内贸易的结构进行解释,由于进出口贸易影响系数数值均比较小,所以就不从地区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主要从全国总体进行探究。

中韩之间的贸易主要集中于产业内贸易(李准晔等,2002;吴宏等,2009;汤碧,2012),产业内贸易又分为垂直产业内贸易与水平产业内贸易。通过运用格林纳韦等(Greenaway et all,1994)的公式计算,将 作为界定的标准。在各产业内,如果符合这个范围,就将该产业内的贸易类型划分为横向产业内贸易,若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就将该产业内部的贸易类型定义为垂直产业内贸易。本文将HS编码前两位作为分类标准,以2012年中国对韩国进口额前十位的产业为研究对象,计算2002-2012年10年间这前十位行业的平均出口单位价格/进口单位价格的取值,发现只有行业71、61、62属于垂直产业内贸易,其他七个行业均属于水平产业内贸易。计算的结果见下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中韩产业内贸易结构主要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这一产业内贸易类型实际上保持着由资源禀赋条件所决定的产业间贸易的特征。产业间贸易主要是利用各国的自然禀赋优势,并由此具有该要素的价格优势,从而产生成本优势。中国在与韩国的贸易关系中,拥有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中国主要从事产业链中增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在该环节对于技术的要求微乎其微,也不会涉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面。由此导致了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对于中国地区生产率的影响微弱,甚至出现了负的微小作用。

(二)韩对华FDI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分析

韩国对华FDI的影响系数为正且数值相对较大,可以认为韩国对华的FDI对于中国的技术进步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角度,韩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及批发和零售业。2012年,韩国对华投资制造业项目444个,占韩国投资项目总数的34.0%;实际投资金额20.9亿元,占其实际投资总额的68.7%。2012年韩国对华的主要项目有:三星电子在陕西西安总投资210亿美元建立10纳米闪存为主的存储芯片工厂,在苏州投资30亿美元建立大型液晶面板生产线等。韩国对华的FDI由于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这一资本、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高的产业,FDI的进入会带来行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这主要的原因是韩资企业相对与内资企业拥有更高的技术水平,中国可以借鉴韩国的先进技术,为本土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技术进步提供示范作用。

从地区的角度进行分析,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2002-2012年,东部累计吸引韩资384.4亿美元,占同期韩国在华累计投资金额的95.4%。2012年,东部吸引韩资25.5亿美元,占当年韩国对华投资总额的83.9%。东部地区近年来吸收了大量的韩资,韩资对于当地经济的技术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将资金投入到中部会有更高的技术溢出效果。由于沿海的东部地区是最早进行改革开放,最早吸收外资进行发展的地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相对于东部,中部地区的发展潜力更大。

五、结论

本文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政策实施的差异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将地区作为变量,考察不同地区的中韩贸易与FDI对于本地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地区,在中韩贸易以及FDI对于本土技术进步的促进上拥有不同的初始优势。其中,中部地区具有最好的初始优势,东部地区次之,最后是西部地区。(2)中国在中韩两国的贸易关系中仍然表现为低端的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的贸易结构特征,导致中韩之间的贸易产生的技术溢出效果微弱。(3)韩国对中国的FDI具有相对明显的技术溢出效果,这源于韩国对中国的FDI主要集中于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行业。

参考文献:

[1]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J]. 经济研究, 2004 (10).

[2]张建清,孙元元.进口贸易和 FDI 技术溢出的比较研究――基于技术溢出内生性的实证检验[J]. 世界经济研究, 2011 (12).

中韩贸易论文篇6

一、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

1 中韩农产品水平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由表1-1可知,2002-2008年除2005-2006年表现出强产业内贸易特点,2003-2004年表现出产业内贸易稍微强于产业间贸易外,其他年份均表现为产业间贸易较强的特点,并且表现不够稳定。两国间的贸易变动除了表现出产业间贸易为主导的特点外,还表现为较强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点,除2004-2005年和2006-2007年以外,都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强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二、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

对2002-2008年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表明,中韩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呈很强的互补性。中韩之间的贸易变动主要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导,产业内贸易主要由技术差异为主导。这说明中韩两国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主要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安排,由此看来,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巨大的贸易逆差

近年来,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2005年达到30.53亿美元,15年增长了近3倍,但与总体贸易所不同的是,韩国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较高,2005年达到25.61亿美元。[11]与两国贸易总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产品贸易比例很低,目前仅占2.7%,且大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中韩两国之间经贸往来的更加频繁,巨大的贸易逆差将会对中韩贸易产生不小的影响。

2.激烈的贸易摩擦

近年来,由于韩国从中国进口农产品的迅速增加,使韩国农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2000年发生的“大蒜风波”就是韩国单方面采取贸易手段而导致的一场中韩贸易大战,自此以后,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知道2005年的“泡菜风波”,又将中韩贸易摩擦提升到了重大贸易纠纷的高度。[12]不断的贸易风波,对中韩两国长久以来建立的友好贸易合作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3.失衡的贸易结构

目前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为谷物和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2005年这两项的出口额占中国对韩国出口农产品总额的56.2%;肉、鱼和水生动物的制品以及蔬菜类的出口虽然在中国对韩国出口农产品总额中所长比例不高,但其出口额的增长却十分迅速。韩国向中口的农产品主要为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和糖及糖食,2005年这两项的出口占韩国向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0.6%,食用水果及坚果的出口额虽然不大,但增长速度却很快。

三、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1.产业内贸易理论可以用于分析农产品贸易。它的前提假设更加贴近于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并且可以反映出贸易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贸易壁垒影响的情况,所以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比,还具有一定的优势。

2.中韩是密切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韩国设置了高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这一矛盾引发了中韩农产品贸易领域的许多贸易摩擦问题。发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可以有效缓解这一情况发生。

中韩贸易论文篇7

一、模型的建立

本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考虑到中韩两国的贸易现状,加入人口规模、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韩FTA等变量,建立模型如下:lnTij=α+κln(Yj)+γln(PiPj)+δln Dij +ρln CPIj+ηEA+λAPEC+μij(1)。其中,Tij表示两国双边贸易总额,Yj 代表伙伴国的GDP总量,其越大,该国潜在的进口需求量越大,从而促进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增长。PiPj代表人口总量,即一国国内的市场规模,以往研究表明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人口规模呈负相关关系。Dij代表两国间的距离,即两国的运输成本,两国间的距离与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呈负相关关系。CPIj代表消费者物价指数,即一国市场价格的基本动态,与居民的购买力相关。伙伴国的CPI越大,居民的购买力越小,需求降低,从而影响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EA代表中韩两国的一体化组织,理论上认为制度安排会促进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由于中韩两国的贸易伙伴国主要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APEC),所以APEC必定对中韩两国各自的贸易流量产生积极影响。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中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中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见方程1、2)韩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见方程3、4)

由方程1的结果显示,该方程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R2值为0.64,对于截面数据来说,拟合优度尚好。D-W值为1.988,说明不存在自相关。就各个变量具体来看,回归系数符号均与预期符号相同。除伙伴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两国的人口规模未通过检验之外,其他变量都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部分原因在于,影响一国国内居民对商品需求大小的因素有很多,CPI不能完全反映出伙伴国对进出口商品的需求状况。鉴于此,本文依次对方程1中不显著的变量进行剔除。为了分析EA变量对中国贸易流量的影响,最后在回归中加入EA变量进行测量,得到方程2。从方程2可以看出,伙伴国的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中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将增加0.44%。APEC的促进作用较大,系数达到0.74。同时,EA变量的影响系数超过APEC,达到0.87。而两国的人口规模、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却不显著。也就是说,如果中韩两国建立FTA,将对中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并可能会大大超过APEC对中韩贸易影响的力度。这进一步说明,中韩两国间区域贸易协定签订的必要性和签订的长远意义。

(二)韩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利用同样的方法,对韩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国的相关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得到表1中方程3、4。由方程4可知,韩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国的双边贸易流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伙伴国的GDP总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双边贸易流量将增加0.41%;两国的人口规模乘积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双边贸易流量将减少0.38%;两国间距离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双边贸易量将减少0.61个百分点。这说明中韩两国对距离变化反应敏感。值得注意的是,变量EA的引入,使得距离系数的绝对值下降0.1个百分点。同时,回归结果显示,EA变量对韩国对外贸易的影响非常显著,系数达到1.78,说明中韩签订区域贸易协定后,会大大增加韩国的对外贸易量,促进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敏,李淑艳.东北亚国家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及潜力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2)

中韩贸易论文篇8

关键词:中国;韩国; 贸易结构;实证分析

纵观中韩贸易历程,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1年及以前i以民间贸易探索为主,贸易量很小。第二阶段是从1992~1997年,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中韩关系尤其经贸急速升温,同年5月签订了中韩投资保障协议,8月中韩正式建交,9月双边贸易协定生效。两国直接贸易额由1991年的44亿美元至1997年达到237亿美元,年均增长32.2%。第三阶段是从1997—2001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年均增长率下降为7.4%。第四阶段是从2001—2005年,期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韩国成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五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三大进El来源地。第五阶段即从2005年至今,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和重工业化的进程,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商品实现名列世界之首的多样性结构变化,并由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工业产品转变,遂使中韩贸易结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韩贸易新变化总的结构特征是由垂直向水平分工、从产业互补为主向产业内竞争转变,根

本原因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提升使分工细化联系紧密,也会促进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实际上新变化过程中的中韩贸易结构的竞争和互补关系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所以,片面简单地说互补或竞争是欠科学的。

基于评价新变化解决新问题的诉求,本文深入中韩两国产业行业、贸易品目、产品阶段,分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整体贸易等方式和低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层次,以HS2002版本4位品目分类标准,选取1992—2006年期间中韩两国海关统计的相关资料为样本,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111’)、贸易结合度指数(TII)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中韩贸易结构竞争与互补关系的实证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 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的分析

1.产业内贸易指数 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指标是经过调整后的格鲁贝尔一

劳埃德(Grubel—Lloyd)指数。

GLtij是i国对j国k品目产业内贸易指数;

x。tj是i国对J国k品目出口额;

M。ij是i国从j国k品目进口额;

wtu是i国对j国总贸易中k品目的比重。

产业内贸易指数GL值介于0和l之间,趋向0表示主要为产业间贸易,接近l说明产业

内贸易所占比重大。产业内贸易比重大一般可认为趋向竞争,但不能一概排除互补,不同行业、贸易方式与性质、技术层次,产业内贸易比重引申意义有区别,如下多角度计算旨在避免以全盖偏。

2.检测结果与分析 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样板数据计算结果,从制造业看如表1所示,

产业内贸易指数由1992年的11.9%至1J2006年上升至34.1%,反映中韩产业内贸易有了长足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向韩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农产、原煤及原油等一次产品、纺织、初级的钢铁和化学产品,而从韩国进口高级钢材、合成树脂、石化产品、汽车、家电等,体现了典型垂直分工和产业之间的贸易结构。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状况得到改善,尤其是电子电器产业内贸易指数2006年已达55.37%。

从按技术层次检测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看,各种高度技术层面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呈现出上升趋

势,从而也体现了中国外贸商品结构高度化发展,其中,高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表现最为突出,1992年为22.22%,1995年大幅上升至50.93%,之后一直保持在高位,意味着中韩贸易竞争在高技术行业日益激烈。

从按产品阶段检测产业内贸易指数看,零部件和资本材的产业内贸易活跃,一次产业、半

成品、消费材产业内贸易指数低,多属于单向贸易。

从按产品阶段检测产业内贸易指数看,零部件和资本材的产业内贸易活跃,一次产业、半

成品、消费材产业内贸易指数低,多属于单向贸易。

二、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TlI)的分析

1.贸易结合度指数也有称贸易强度指数或贸易密集度指数,经常用来测定出LI市场的

中度,也是一项可用来衡量国家间贸易互补程度的指标。

TIIu:鱼/旦 Xi Mw

TIItj是i国与J国的贸易结合指数;

x日是i国向J国的出口额;

Xi是i国的出口总额;

Mj是i国从j国的进口额;

M。是i国从世界的总进口额。

若两国贸易整体的TII大于1,表明该国向贸易对象国的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大于该国从贸易对象国的进口额在世界总进口中所占比重,意味着两国问的贸易结合度高于各自与世界市场贸易的平均结合度,同理,若两国某类商品贸易TII大于l,说明两国这类商品贸易具有比其与世界市场贸易平均水平高的互补性。两国地理越近且贸易互补性越强,越应缔结互惠的贸易协定,而互惠的贸易协定越会加大贸易的TII。

2.检测结果与分析 根据贸易结合度指数检测结果如表6所示,除化妆品、塑料制品、

机械、精密计量仪器、造船之外其他所有行业,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指数都是大于1的,其中水产品和服装基本维持5,而韩国对中国,除矿产、造船其他行业贸易结合度指数都大于1,其中服装达到lo以上,化妆品最高曾出现过96的纪录,2006年下降也有近34的水平。 三、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分析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V,vRCAii≠等 Ai/^oRCAu是i国J品目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u是i国J品目向对象国的出口额;Xwj是i国的J品目向全世界的出口额;X是i国的进口额;Xw是全世界的总进口额。一般来说,若RCA>I,则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反之,则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2.检测结果与分析 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检测结果,主要反映了中韩在世界市场上的

竞争关系,在纺织服装、电子电器、铁金属行业,中韩两国都有一定的实力从而竞争是激烈的,所以具体显示为电脑、AV器材、家电、电子配件、其他电器、纺织、化纤、钢铁等行业品目的RCA值都大于l。

中国RCA值大于l而韩国RCA值小于l的即中国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有水产、服装、通讯器材、其他纤维制品、无机化学、塑料制品、非铁金属、非金属矿产、其他工业制品,而韩国RCA值大于l而中国RCA值小于l的即韩国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有合成树脂、造船、汽车、有机化学、橡胶、精密仪器等。 ’

在农产品、食品香烟、石化产品、化妆品、医药品、其他化学制品等行业,RCA值小于l说明中韩两国都缺乏竞争力。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 综合上述多指标、多层次、多视角的计量与分析,中韩贸易总的结构特征是从

产业互补为主向产业内竞争转变,但具体细化为产业内贸易和非产业内贸易两个方面,再分竞争与非竞争产业范围,归纳出两国有无比较优势的行业,进而得出结论,趋于产业内贸易方面属于竞争产业范围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产品维度,呈最强的竞争关系,而趋于非产业内贸易方面属于非竞争产业范围一方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产品维度,呈最强的互补关系,交织中间各层次竞争和互补强度的行业及品目,其系统在时空连续区间相对稳定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中韩贸易复杂、多层次的立体动态结构,这一结构在总体上发生了从互补转向竞争的新变化,具体细分评价如下。在产业内贸易方面,属于非竞争产业范围,两国都处于比较劣势的有木材和纸制品等11个行业,中国一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非铁金属、毛皮、无机化学、其他工业产品等12个产业;在属于非竞争产业范围,两国都处于比较优势的有电脑、AV器材、电子零部件、其他电子电器、化纤等7个行业,尤其汽车、造船、电子电器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两国都处于比较劣势的有化妆品、医药、一般机械、其他化学制品等7个行业,中国一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通讯器材、塑料制品等个行业。

从非产业内贸易方面看,在属于非竞争的产业范围,两国都有比较优势的是钢铁产业,两

国都处于比较劣势的是石化产业,中国一方在服装产业有比较优势,韩国一方在橡胶、精密仪器产业有比较优势;在属于竞争的产业范围,两国都处于比较劣势的是农产品、食品和香烟,中国一方在非金属矿物、其他纤维制品等16个行业有比较优势,韩国一方在有机化学、合成树脂等13个行业有比较优势。

必须着重指出,在做出中国出口结构技术层次逐渐走高,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不再仅停留和

限制在初级产品上,中韩竞争会愈发激烈判断的同时,还要看到中国商品出口半数以上份额是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的产品,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加工贸易的扩展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其产品在中国向境外出口,通过出口统计放大了判断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贸易显示性指标。仅据韩国进出口银行统计,2006年韩国在华投资企业采购来源中国、韩国、第三国分别占43.9%、40.9%、15.1%,销售地中国、韩国、第三国分别占50.2%、16.5%、33.4%,反映到中韩贸易统计数据指标上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述检测结果,所以判断结论不容乐观。即使在高技术产业,能与韩国相媲美的也主要是高能物理、航空航天等尖端技术领域,而民用产品还有相当的距离。

2.对策建议 针对结论要从3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发挥

后发优势讲求企业的技术学习效应,从而提升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层次,以自主核心技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出口竞争力,获得对称的贸易利益;二是调整制度和政策供给,提高利用外资和出口效益;三是加强中韩贸易、产业、行业、技术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以双赢、多赢的规则安排,尤其是建立中韩FTA,以期在激烈的出口竞争中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l】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6.

【2】国际统计年鉴,1993—2006.

【3】 铂寻嘈.2007.吾哥跫查旱田L}芒}毽司l宅I鬯翻召嘈曾哪是q珥^1^}穗.牟鲁硼瑚瑁硼,3氆立.

【4】瑚剐刁矧召捌钽干越.2007.世詈FTA舌甘旦卫^1:世吾F1’A皇1召捌召直斗斗孕且01寄.

中韩贸易论文篇9

一、中韩FTA现状分析

中韩两国为了更有效发展双边贸易关系,为签订FTA付出了很大努力:2004年9月召开的ASEAN+3经济长官会谈上,为了签订FTA,两国着手研究和协商了具体事务;2006年11月召开的APEC长官会谈和中韩通商长官会谈上,双方就自2007年起召开中韩FTA产官学联合研究达成了协议,并依据该协议于2007-2008年间进行了五次FTA产官学联合研究活动;2010年5月28日,在两国首脑出席的活动中两国通商长官签署了产官学联合研究相关谅解备忘录;2010年9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韩FTA政府间第一次准备协商会谈;2011年4月11日举办了中韩通商长官会谈;2012年2月24日,韩国举行了关于开始韩中FTA谈判的听证会,正式启动推进中韩FTA的准备程序;2012年3月1-2日在首尔召开了中韩FTA相关事前务实会议;同年3月22日-23日以及4月5日,在北京又召开了中韩FTA推进相关事前务实会议,并于2012年5月2日在北京正式发表了开启FTA协商的宣言①。

中韩两国推进FTA的目标各不相同。韩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在目前国内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为寻求能搞活国内市场的通道,保证本国企业的稳定生产,确保海外投资国进一步扩大对韩国投资,以此达到国内经济发展目标。FTA是非常有效的应对方案。

这种战略要点是开拓出口市场,以求激活国内企业的出动;通过服务、投资领域一揽子协商,进一步扩大萎缩的韩国海外直接投资,增强国内经济增长动力,并通过中韩FTA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国贸易的可能性,将最终构建能和EU、NAFTA抗衡的经济圈;在政治、外交领域,通过和中国的FTA加强外交关系,并针对和中国关系很密切的朝鲜,创造更多交流合作机会,加强东北亚三国经济合作,谋求东北亚局势的稳定发展。

与此对应,中国希望通过FTA吸收韩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以此来提升中国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农产品、轻工产品、化工产品等和韩国相比占优势地位的产品出口开拓本国出口企业通道。在政治外交领域,考虑到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强势地位,通过和韩国的FTA来巩固中韩外交关系,并牵制美国,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外交秩序,不久的将来还可通过中日韩三国FTA来力争东北亚地区的主导权。

二、 中韩FTA相关损益展望分析

在韩国,我们以韩国企业为对象进行了实施中的中韩FTA损益展望和倾向性调查。调查对象共有3000家企业,按照贸易类型和贸易主要品种划分为多个领域,其中包括是否从事中国贸易一类。需要关注的是,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19.2%的应答者回答对韩国有益,而24.6%的应答者回答对韩国不利。尽管如此,58.8%的应答者对中韩FTA表示赞同,36.8%的应答者表示反对,这充分说明中韩FTA协商的必要性。在中国出口企业中,37.4%的企业回答说有较大利益,只有12.2%的企业回答说不利,75.4%的赞成票远高于21.1%的反对票。从事对中国出口业务的企业反映,和中国做贸易时的最大困难是关税问题,这间接表明这些企业对FTA有所期待。而且,在韩国对华贸易进口企业的回答中,有33.7%的回答说有利,14.1%的回答说不利。可是,韩国对华出口企业中,75.2%表示赞同,23.7%表示反对,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希望FTA协商。

从产业类别来说,中国占有优势的农林水产行业和服装业以及目前竞争力急剧上升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企业对中韩FTA相关损益展望的回答是有较大损害;而在韩国有较强优势的化工企业和塑胶企业也回答说对韩国不利,只有在精密机械相关企业的回答中,18.3%回答说有利,16.2%回答说不利,但差距不太明显。这种现象说明,中韩FTA签订后,会增强原本有价格竞争力的中国产品竞争优势,对韩国企业造成极大冲击。可是除化工产品、日用品和钢铁行业之外,所有行业的企业都对中韩FTA表示赞同。这种结果说明,和对自身企业不利的预测相比,大多数企业支持对整体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的政策。

三、 中韩两国贸易竞争力比较

中韩FTA的成功签订,将推进两国拥有竞争力产业的发展。从这一点上讲,两国在协商FTA时需要慎重考虑两国有竞争力的产业。大体上,韩国的汽车业和化工产业较强。拿汽车业来讲,韩国不仅在整车领域,而且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也很强势。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过程中,中国通过招商政策,可从先进汽车制造国得到技术转让的同时,大力支持本国品牌企业的成长。在电子产业领域,中国和韩国具有互补性。韩国在家电、手机、通讯设备及半导体、LCD等领域有较强优势,中国则在周边机器及信息自动处理机、有线电话等领域有优势,其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半导体等领域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在纤维化学领域,韩国占据整体优势,如上表显示,韩国占有中国20%石油化学进口市场份额。但中国充分发挥农业大国地位,在肥料等领域有较强优势。在纤维及服装类,韩国在中韩贸易初期占有优势地位,但随着价格竞争逐年加剧和中国服装产业技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韩国只有在高档及功能性服装类占有一定优势,而在中低端服装及纤维类,中国占据明显优势。在纤维及服装类国际市场上两国处于竞争状态。

近期朴番顺的研究论文表明,2010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为14.8%,低于2011年19.0%的增长率。2005-2010年韩国对中国出口增长了25.1%,2011年下降到24.1%,2012年7月下降到23.3%。中国内需萎缩和韩国主要出口企业业绩低迷是韩国对中国出口下滑的两个主要因素,后者因素更为关键,主要原因是中韩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另外,自2000年起,韩国对中国出口的高端技术产品数量迅速增长。2001年,韩国对中国工业品出口总额达到180亿美元,其中,高端技术产品40亿美元,占工业品总出口额的22.2%; 2004年,工业品出口额达到500亿美元,高端技术产品20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39.6%;2007年高端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370亿美元,占工业品总出口额的46.1%;2009年高端技术产品出口额400亿美元,在工业产品出口中占比最高,达到47.8%。

以上数据表明,韩国对中国出口结构变化很明显。高端技术产业出口额快速增长,中高端技术产业出口持续保持原有状态,中低端技术产业出口呈下滑趋势,低端技术产业出口额大幅下滑。这说明过去劳动密集型低端技术产业为主的出口转换成技术密集型高端技术产业。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只能用中国的技术发展来解释。

韩国对中国出口也因中国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贸易结构和交易金额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韩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品种中,石油化学产品持续呈现强势。石油化学产品出口额1992年达到4亿6千万美元,在全部出口产品中居第二位;1997年出口额达到20亿美元,位居第一;2001年达到30亿美元,保持第一位;2006年达到110亿美元,位居第二位,2011年达到200亿美元,保持第二位。电子部件出口发展也很快,1992年达到6千8百万美元,仅位于第九位,但到1997年就已达到5亿8千万美元,一举上升到第六位;2001年达到16亿美元,位居第三位;2006年达到130亿美元,位居第一位;2011年达到380亿美元,保持第一位。很显然,中国的技术开发成果促成了这种现象的产生。中韩贸易初期,电子部件的对华出口额很小,但呈垂直上升态势,近年连续保持对中国出口业绩第一位,这说明中国的技术发展带动了电子产品的生产活动,即中国的技术发展使得中国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变化为韩国对华出口产生了积极影响,最终改变了两国贸易结构。

可见,随着中国的生产技术高速发展和出口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两国贸易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两国在产业结构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四、 中韩FTA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很不稳定,FTA正是能打破这种局面的最佳应对方案。从这一点上讲,中韩FTA对两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提案。朴番顺在其《韩中FTA意义和主要争议》中曾论述,中韩FTA开启后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将增长。徐小余在《建立中韩贸易自由贸易区(FTA)的探讨》中也曾论述,在汽车和钢铁产业,中国希望通过中韩FTA吸纳韩国技术,稳定中国的海外市场,提升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如此以来,中韩两国都迫切希望FTA成功开启,但中韩FTA中也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

第一,农业领域的协商在韩美FTA协商中经历了严峻考验。中国拥有比美国更强的农业竞争力,在这种状况下,农业领域的协商无疑会面临巨大挑战。朴番顺的《韩中FTA意义和主要争议》中表明,“汽车、纤维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将大幅增长,农畜牧产品进口剧增,若将农畜牧产品的关税下调100%,其进口增长率会增至目前数据的两倍,这有可能对农业领域造成极大损害”。

第二,贸易不均衡问题。目前中国最关注的问题是中韩贸易不均衡问题,中国担心中韩FTA的签订会进一步恶化贸易不均衡。朱桂方在《从韩国对外贸易政策看中韩贸易逆差》研究论文中指出,中韩贸易不均衡状况日益加剧,解决方案是技术发展和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服务市场、知识产权以及劳务市场开放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迄今为止,中国在FTA协商过程中采取渐进式方式,并不愿意开放服务市场,这说明中国想保护尚很脆弱的本国服务市场。可是,对拥有较强服务市场的韩国来说,则希望一揽子协商服务及知识产权市场。而且,劳务市场开放后,中国廉价、高质量的劳动力将大举进军韩国,这将成为两国FTA协商中一大障碍。在服务市场和劳务市场的开放问题上,两国会遭遇尖锐的对峙状态。拥有劳务市场价格竞争力的中国和拥有服务市场品质竞争力的韩国需要从互补原则出发,妥善解决劳务及服务市场问题。

总体而言,随着中国的技术发展,两国贸易产业互补性将日益增强。中韩贸易初期,两国贸易结构具有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形态,而今正转变成产业内贸易和横向产业内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指标也呈上升态势。因此,两国产业互补性的不断加强,给中韩贸易结构带来良性变化,对中韩FTA谈判的期待值也会日益增大。

注释:

① 韩国外交通商部韩中FTA官方网站 fta.go.kr/china/.

参考文献:

[1]朴番顺著《韩中FTA意义和主要争议》,三星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11年04月.

[2]崔秉日著《韩中FTA协商精确周密的接近必要》,韩国开发研究院政策提案2012年02月.

[3]赵胜大《关于韩、日、中FTA制造企业问卷调查结果》,国际贸易研究院2010.

中韩贸易论文篇10

[关键词]FTA;自由贸易区;产业互补;绿色产业;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55-02

1背景介绍

中韩自建交以来,经贸规模增长了50余倍,在我国整体外贸中所占比例为66%[1]。2013年,双边贸易额274248亿美元,2013年,韩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韩对华投资方面,截至2013年12月底,韩累计对华投资项目数56224个,实际投资金额5595亿美元[3]。随着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中韩两国对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期望越来越高,2012年5月2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式开始,2014年8月,主席访韩,双方确定了加快自贸区建立的意向,预计2015年,两国将正式签订自由贸易的协定。从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看,自贸区建立后,两国之间资本、技术的跨境流动会更加频繁,原材料的往来也更加便利,这对于提升两国整体的竞争力也有益处[4]。江苏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与韩国的交流尤其经贸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韩国已经跃升为江苏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在江苏投资的韩资企业已经达到4500家。在中韩即将签订FTA的背景下,对于江苏来说,机会与挑战并存。

2中韩签订FTA后经济效应

中韩如能正式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FTA),那么其作用不仅是在生产品的往来自由化,也包括其他领域如服务、技术、资本等;建立自由贸易区能明显促进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经济效果分为静态和动态效果,如表1。

4对发展江苏与韩国的经贸交流及互补产业的启示

41江苏可与韩国扩大绿色及能源产业的合作

双方可以构建绿色产业有关战略、技术等合作机制,加大技术和商业创新力度,为中韩经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及江苏的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双方可以开始或扩大绿色产品贸易,加强在第三国的能源市场的合作。[6]通过合作,保障传统产业部门能源资源供应,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也能通过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合作,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为能源资源领域的新技术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致力于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制定积极有效的促进政策;通过示范性项目的实施,将能源合作落到实处。[7]

如果将世界水准视成100分,韩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分分别如下:风力68~79分、太阳能61~88分、氢燃料电池50分、煤炭燃气化发电56分、智能电力网85分;韩国在电子、半导体产业能在太阳能电池、化学产业在太阳能材料领域;钢铁机械产业在风力发电的单一零件领域;造船重工业在海上风能、发电涡轮机、汽车产业燃料电池等领域有较强的优势。[8]江苏在绿色产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拥有良好的太阳能及新能源产业,具有大型的石化能源产业,因此在构建绿色产业及能源产业合作方面可以走在全国其他省份的前列。

42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服务业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服务贸易业是中韩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在金融、信息服务、医疗保健、旅游、电子商务、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出口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而中国服务市场容量大、发展快、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江苏是教育大省,文化强省,金融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中小企业发达,电子商务业正在兴起,医疗保健市场有巨大的需求。

43不断扩大投资合作

截至2013年年底,韩国对华投资比建交时扩大了440倍,目前韩国对江苏省的投资的企业在中国所有省份中位居第一位,2012年6月,在江苏投资的韩资企业已经达到4200家,实际投资90亿美元。而中国对韩投资相对却很少,只有10亿美元。因此双方合作的空间很大,尤其中国对韩投资方面。江苏应该抓住双方产业互补的优势,大力引进韩国的投资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同时,双方应大力支持工业园区的合作,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促进科贸结合,加强成果转化。

江苏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赴韩国投资发展,尤其在中韩FTA背景下,江苏的企业完全可以在太阳能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中药生产、医药保健、蔬菜生产、河豚鱼、泥鳅、海产品、水果、园艺产品、绿色植物、济州岛旅游开发、机械产品、消费电子、电池、服装业、纺织业、酒店用品等产业,江苏在以上的产业中都是具有很好的优势,可以通过独资、合资的方式进入韩国市场,做大做强。

44进一步密切双多边协作

多年来,中韩建立了经贸联委会、投资合作委员会、财经界高层对话、民间经济协议会等政府和民间交流机制,签署了电子商务、劳务、产业、质检等谅解备忘录,合作编写了《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报告》,为推动经贸合作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5结论

本论文重点探讨了中韩FTA背景下,江苏的可为之处,探讨了江苏应该和韩国重点发展的产业及政府部门应该为此所做的各项工作。在本论文的结尾,本人还想强调的是,韩国既然已经与美国、澳大利亚、南美和欧盟多个国家和机构签订了FTA的协议,因此江苏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中韩合作的形式,充分利用FTA带来的产业优势和贸易优势,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徐长文中韩FTA时代的经贸合作展望[J].区域合作,2012(11).

[2]王刚,田泓2013年韩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EB/OL].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03/4871370html.

[3]陈青松中韩贸易额20年增长了50余倍[EB/OL].http://techsouthcncom/t/2014-03/26/content_95981276htm.

[4]中韩FTA拓展合作潜力“敏感领域”需特殊对待[EB/OL].http://intlcecn/sjjj/qy/201205/04/t20120504_23295039shtml.

[5]邓莹中韩产业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6]张鑫森“中国梦”与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EB/OL].http://wwwfmprcgovcn/mfa_chn/dszlsjt_602260/t10280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