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贸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3:55:23

中韩贸易

中韩贸易范文篇1

1.1中韩贸易协定对山东半岛与韩国贸易关系带来的正面影响

(1)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利于实现山东半岛与韩国的共赢。从近些年的产业产值结构看,山东半岛的第二产业比较发达,而韩国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从产业要素互补条件看,韩国在资金、移动设备以及高技术等产品上具有出口优势,但是韩国缺少能源、劳动力等,因此山东半岛与韩国可以基于共赢的目的实现贸易的进一步扩大。(2)有助于扩大山东与韩国的贸易种类。据韩国海关统计:2015年1-3月,韩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情况(如表1所示)可知:中国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中国继续保持优势。通过实施中韩贸易协定,山东与韩国的贸易种类会更加丰富,比如山东的迪尚集团成功收购韩国著名的上市服装企业Avista公司,为加强山东与韩国金融领域的深度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3)有助于降低山东与韩国贸易的费用。依托中韩贸易协定,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实施双方贸易零关税制度,这样在具体的贸易过程中可以为双方节省大量的经济费用,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以韩国对山东出口的化妆品为例,实施自由贸易协定之后,韩国化妆品有望变得更便宜,这无疑会进一步提高韩国化妆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而且国内还可以享受到韩国医疗整形服务。

1.2中韩贸易协定对山东与韩国贸易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1)中韩贸易会造成技术差距进一步扩大。基于中韩贸易协定的签订,韩国高端电子产品进入山东的价格会更低,尤其是高端电子产品在中国的投资会提高山东高端电子技术的发展,但是从长期发展看,如果山东受到中韩贸易协定优惠的影响,而不思进取长期受经济结构精细化分工的影响,比如正是基于韩国高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价格比较低,因此中国企业就满足于当前的发展,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其结果是导致国内技术与韩国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双方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2)低质量的产业贸易会导致贸易逆差不断加大。中韩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虽然山东与韩国的贸易比较密切,但是双方在出口货物的附加值上却存在很大的差距,山东出口韩国的货物以出口量取胜,但是其很难弥补价值上的差额。另外韩国在山东投资的企业,其主要是从韩国进口精密配件,但是生产的产品却主要在中国市场销售,因此这些问题造成山东与韩国贸易逆差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依然存在。

2提升山东与韩国贸易的措施

2.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端产业贸易

首先山东要结合地域产业优势,选择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培育,加快山东重点产业的发展。山东要不断调整对韩货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增强山东在国家贸易中的分工,以此提高山东对高端产品的研发技术;其次调整出口贸易结构,解决山东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针对山东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特点,山东要加强信息交流与生产的组织协调,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并且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出口韩国产品的附加值。

2.2增加对韩国的直接投资金额

在中韩两国的经济贸易之中,中国应当加大对韩国产品的输出总量,不断地增加中国企业对韩国的投资金额,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对韩国进行投资,通过对韩国的投资增加我国产品对韩国的输出量。中国的政府部门也应当调整本国经济发展的结构,鼓励和支持中国的民营性质企业积极地开拓海外的市场,与国际之间的经济相互融合,加入到世界经济的产业链之中,增加我国对韩国的直接投资金额,这也是减少中韩两国经济贸易逆差的一个有效措施。

2.3培育规模经济、发展差异化产品

中韩贸易范文篇2

 1、中韩贸易结构的竞争性。中韩FTA缔结之后,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也做出了新的调整,中国与韩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数额在不断的增大,中国与韩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上具有较强的竞争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贸易结构的变化,由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为技术密集型。而中国与韩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数量下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与韩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竞争性日渐减弱。尽管如此,但是就当前中韩两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和韩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分工中还是处于不同的位置,中国主要生产、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而韩国则正相反,其主要生产、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如三星手机、LG电视等享誉世界。所以说尽管两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相似指数总体上逐步增加,但并不能改变两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竞争性的特征。2、中韩贸易结构的互补性。中韩两国的资源特点存在有较大的差异,这也促使两国在贸易结构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而贸易结构上存在的主要特点就在于互补性。在FTA缔结之后,两国的贸易交往更加的频繁和自由,在贸易交往的过程中,二者可以针对产业上的技术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就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交流,并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方案, 这些行为对于两国贸易结构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者之间的互补性比较强,如上文中提到的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而韩国则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二、中韩FTA背景下两国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1、利用中韩FTA改善对韩贸易结构。当前,中韩两国的资源及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就我国来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比较好,而韩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占据有一定的优势,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然而,中国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因素的影响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发展处于劣势,贸易持续逆差。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应当抓住FTA的优势,积极的引入先进的技术,调整经济结构,做好产业转型,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寻找适合两国良性贸易互补的新机遇,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 共同实现和扩大两国的经济利益。2、利用中韩FTA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发展对外贸易时,造成贸易结构的失衡根本原因就是产业结构的失衡。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韩国则已经跻身发达国家,韩国经济发展时间虽然不是十分长,但是其发展势头良好,技术密集型发展在亚洲地区占据较强的优势,而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时间短,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两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从我国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韩国优秀的发展经验,承接韩国转移的产业发挥自己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上的优势,尽可能的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国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3、利用中韩FTA扩大对外投资服务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中韩FTA是当前我国涉及别国贸易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自由贸易协定。中韩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和高水平的合作,根据两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尽可能的实现贸易和投资一体化。如可以在一带一路的基础上,扩宽韩国对外投资向中国流入的领域,加强多种类型产业的合作,消除政治隔阂,加强政治互信,加强在联合国、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活动中的合作,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共同谋求两国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中韩FTA的缔结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使两国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贸易结构的变化对于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相较于韩国来说,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其附加值比较低,市场竞争优势还不是十分的明显,在未来只有积极的做好转型工作,创新和研发新技术,我国对外贸易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效应研究[J].李杨,冯伟杰,黄艳希.东北亚论坛.2015(06)

[2]中—韩FTA的经济效应——对双边贸易流的经验分析框架[J].沈铭辉,张中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03)

中韩贸易范文篇3

与韩国为友好近邻,交往渊源流长,文化背景极其相似,这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结构互补,各有所需,也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现实性。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之相伴随,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存在的及原因

中韩贸易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取得这些成就当然可贺,但也属正常。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之策。

(一)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双边贸易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较直观的问题有:

1.贸易增长乏力直至为负

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的四年中,双方贸易可谓是大踏步前进,每年贸易增长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外经贸政策法规,加上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使我国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下降。韩国作为我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对其出口必然受到影响。同时,在双方贸易中担当重要角色的韩资加工贸易型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进口积极性也受到波及,从而使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贸易也有所放缓,致使双边贸易增长率从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势有所好转,双边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20.3%,但已与1996年以前的增长势头不可同日而语。1998年,双边贸易受亚洲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韩国还是当事国之一,这样,中韩贸易的增长步伐戛然而止。从1998年年底的统计数字看,双边贸易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负增长,降幅达11.6%。1999年上半年,双边贸易虽有所恢复,但增长速度并不快。

2.贸易不平衡趋势渐大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韩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是越来越大的,到1997年已达到58.1亿美元,占到从韩国进口商品总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韩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纤维制品、农矿产品、零部件等跌幅更为突出,1998年中国对韩出口额仅为6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时,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也不及预料的好,半导体、汽车、机床、船舶、通讯设备等品及家电等一般消费品的对华出口上半年还有大幅增长,下半年就逐步萎缩,到年底,对华出口总计149.9亿美元,增长仅0.4%。1998年全年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达87.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贸易逆差仍有扩大的趋势,为44.6亿美元。笔者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扩大,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3.韩国对华投资出现“缩水”

1997年以前,韩国对华投资的整体规模每年都在扩大。正当中韩两国努力促进双方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演进急速冻结。1998年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项目仅为1309个,实际投入资金18.0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5.3%和15.9%,特别是一些回收期长、规模较大的项目都面临压缩投资、延期投资或予以撤资的情况。此外,大量韩企的驻华分支机构、商社等纷纷撤离。由于中韩双边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在华的韩资企业承担的,投资的大规模“缩水”势必会影响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较直观的、表象化的问题必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1.亚洲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祸首

1997年8月一场以韩元加速贬值和股指深幅下泻为表征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整个韩国,使韩国国内经济一片混乱:许多大企业集团相继倒闭或陷入困境;资金周转困难;失业人口激增;银行拒开进口信用证。在此形势下,韩国企业当然无法进行正常时日的进口。而我国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相对增加了出口成本。韩国企业给中国的订单明显减少,而转向从东南亚国家进口,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韩国政府为了增加外汇储备,借韩元贬值之机,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贸易盈余由负变零,越来越大。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必然受到韩国进口产品的冲击,这样就使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上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应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由于担负双边贸易的相当多企业是在华从事进出口加工贸易的韩资企业,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其进口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进口增幅还小于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国国内需求萎糜,导致进口需求减弱,使韩国的对华出口并未出现大幅攀升,故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出现下滑局势。

上述同样的原因,使韩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的成本增加,而多数韩资企业都把“降低成本”作为来华投资的首选动机,这样,韩国的对华投资必然会大幅减少。况且,韩国企业面临国内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缺少资金来源,也无暇进行海外投资,从而使对华投资出现了“缩水”现象。

2.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在宏观层面上确实符合这一理论的要旨,即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产品等,即使中国向韩国出口一些电子产品,也多以零部件为主。正是这种较单纯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基础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从总体上看,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商品与从韩国出口的商品相比,其价格弹性相对要高。在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前者更易受到冲击或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廉价商品充斥国际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提高必然会丧失较大份额的市场。换言之,即使在韩国不是危机当事国之一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的差异也会使贸易差额更加扩大,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总之,这种以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3.韩国在华投资的特征因素也是双边贸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70、80年代其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的发展,国内工资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削弱,部分劳动密集型及部分重化工业(如水泥)也逐渐归入了夕阳产业之列。韩国政府为了鼓励新兴产业如、生物工程、航空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而与韩国地域相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又低,农矿资源丰富,成为韩国进行该类产业投资的首选对象。据统计,韩国对华投资中有60%以上集中于纺织服装业、电器组装业、木家具及鞋类、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是韩国在华投资的产业特点。

再从单项投资规模看,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多为中小型项目,投资金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约占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项韩国直接投资平均规模仅为137.8万美元,不仅低于韩国海外投资的平均规模,也低于所有来华投资的平均规模(229.6万美元)。

由于中韩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由在华韩资承担的,上述两大特征的存在,导致双边贸易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也导致在华韩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竟争越来越激烈,多数中小韩资企业不堪重击,普遍面临经营困境。由于在华韩资企业所表现的这种脆弱性,使由投资所带动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受到很大。此外,由于韩国对华投资的行业及规模特点的存在,必然会出现许多韩资企业在管理中一味强调降低成本的情况,从而导致劳资双方矛盾的激化,这也影响了双方贸易及投资的发展。

三、知难而进,积极应对

从长远看,中韩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目前两国贸易受到重创,但其发展的基础如文化类似、地域相近、经济互补等依然存在。特别是韩国经济,目前虽受一时之困,但那些曾创造经济奇迹的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强烈的进取精神、开放的贸易体系等等并未丧失,并将为韩国走出危机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或放弃韩国这一重要市场。并且,两国在彼此对外贸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双方长期努力的结果,因而要本着积极的态度,知难而进,采取相应措施以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当然,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中韩贸易,关键还是要扩大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市场,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多属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类产品的竞争最激烈,受冲击最大,因此加快我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不仅是必然的。近两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仍很明显。为此,一是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故可加大这类产品如机电产品零部件及产成品(电视机、电话机等)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尽快从‘‘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竞争中保住乃至扩大市场份额,使出口产品真正成为高创汇产品。同财,也希望韩国方面结合我国工业化建设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石化产品及成套设备等。总之,双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中韩两国的技术贸易

70年代,韩国侧重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如重化、汽车等工业,故其在许多领域的技术已具相当水平。若能从韩国引进该类技术,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都相当有益。而中国在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和开发上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双方在技术合作中的发展潜力很大,双方可加强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两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双方商品贸易的发展。

(三)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韩国的对华投资方面,一是应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使韩国企业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能源、、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二是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中国在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搞好政府服务方面多下功夫。这样,韩国大企业集团也会从长远、全球眼光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继续加快来华投资的步伐。此外,中韩两国也要注意加强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从而使韩国的对华投资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此外,中国也要加快向韩国投资的步伐。目前,双方的资金流动更多地表现为韩国对中国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双方合作的持久稳固发展。随着中国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办厂定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而韩国作为中国地缘相近、文化背景类似的友好国家,也会成为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故中国企业应尽快改变那种仅在韩国设立贸易办事处的作法,加大对韩国的生产性投资,这样不仅可以使双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带动对韩国的出口,减少中方逆差,从而促进贸易的均衡发展。目前,韩国政府正积极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开放本国的资本市场,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为中国企业进入韩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时机。特别是韩币贬值及工人工资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资成本降低,也为中国的对韩投资提供了现实性。

中韩贸易范文篇4

关键词:FTA;食用菌;DTL;TC

一、引言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临近,历史文化相似,贸易往来频繁,自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的贸易发展也十分迅速,韩国已成为中国在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的食用菌贸易也呈总体增长趋势,从1992年的537.65万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1.94亿美元,增长了约35倍。经过14轮的谈判,两国政府在2015年6月正式签订中韩自贸协定,该协定的签订必然会推动两国贸易的发展,对两国食用菌贸易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中韩两国食用菌贸易现状

我国食用菌贸易发展迅速,食用菌品种高达900多个,已成为世界上食用菌生产、消费、出口的大国。韩国食用菌起步较晚,但韩国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实施工厂化栽培管理,尤其是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成本不断降低,产量和贸易量都呈不同程度的上涨趋势,韩国食用菌产量已在2008年进入了世界食用菌产量的前十位。中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2015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已超过世界总产量的2/3,出口额占世界食用菌总出口额的85.5%,韩国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饮食习惯相似,是我国食用菌贸易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而中国已成为韩国食用菌最大的进口市场。从表1可知,中国对韩国食用菌贸易呈巨额顺差,且顺差在不断扩大。2001-2015年中韩两国的食用菌贸易额总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速为122.14%,两国食用菌贸易发展速度很快。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两国的食用菌贸易额有所下降,2012年韩美FTA正式生效,中韩两国的食用菌贸易也受到了影响。

三、中韩食用菌贸易的关系

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degreeoftradelinkageindex,DTL)和贸易互补性指数(tradecomplementarityindex,TC)来进一步分析中韩两国食用菌贸易的关系紧密程度。1.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是用来衡量两国在某类产品贸易上的相互依存度,通常用DTL表示,其数值越大,说明两国作为贸易伙伴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计算公式为:其中表示i国(中国)对j国(韩国)的食用菌贸易的结合度,表示i国食用菌出口总额,表示i国食用菌的出口总额,表示j国食用菌进口总额,表示世界食用菌进口总额。若>1,表明i、j两国在贸易方面联系紧密,若<1,表明i、j两国在贸易方面联系松散。从表2可看出2001至2015年中韩食用菌贸易结合度指数始终大于1,说明两国在食用菌贸易方面联系密切。2.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是指一国出口某类产品与另一国进口该类产品的贸易互补性。用TC表示,公式如下:其中,表示i国(中国)k类产品(食用菌)出口与j国(韩国)k类产品进口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表示用出口衡量i国在k类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表示用进口衡量j国在k类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表示i国k类产品的出口额,表示i国总出口额,表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表示j国的总进口额,表示世界k类产品出口额,W表示世界的总进口额。当≥1时,说明i国k类产品的出口与j国k类产品的进口之间存在贸易互补关系,且的值越大,贸易互补性越高,当<1时,说明i国与j国在k类商品不存在贸易互补性。从表2可看出,除了2008年,中国食用菌的出口与韩国食用菌的进口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大于1,这是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发展,整体来说,中国食用菌的出口与韩国食用菌的进口之间存在贸易互补性。结合中韩食用菌贸易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来看,中韩两国食用菌贸易关系紧密,互为重要的食用菌贸易伙伴,应该抓住中韩FTA的契机,大力发展两国的食用菌贸易。

四、中韩食用菌贸易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我国食用菌产品标准化水平低。目前,我国食用菌的制种技术和生产加工技术水平相对比较低,我国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低,标准化水平不高,经常遭遇韩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应该利用中韩FTA的契机,引进韩国相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水平,积极与韩国沟通,了解韩国食用菌进口的标准,同时我国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高科学研发水平,增加我国食用菌的产品附加值,提升质量水平,促进两国食用菌贸易长久发展。2.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严苛。农林业是韩国的敏感产业,韩国通过设置较严苛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的食用菌产业免受我国的冲击,我国应该努力提高食用菌的质量和标准化水平,减少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曾杨梅等,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竞争力和贸易潜力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6(6):8-17.

[2]李杨等,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5(6):91.

中韩贸易范文篇5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中韩贸易

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指的是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范围内行使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功能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人民币逐渐从中国的主权货币发展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自然形成与政府导向的结合,而且也是整个国际力量博弈的过程,更是中国软实力增强的过程。通常一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化的常见标准主要包括:该国货币在世界外汇储备的比重;该国货币在国际结算货币中的比重;该国货币在国际债券计价货币中的比重和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交易货币的比重等。通常在当前“一超多元”的国际货币格局之下,人民币想要真正改变整个国际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美元、欧元的使用惯性和路径的依赖,不断强化网络效应,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中国经济和贸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凸显出来。[1]

一、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2018年商务部和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韩国是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之一,而中国又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两个经济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韩国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和越南。2018年,韩国在中国的出口额则达到了1621.6亿美元,且增长的幅度为14.1%,基本上占据了韩国总出口额的26.8%;韩国进口排名前三名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和日本。韩国在2018年则从中国进口了1064.8亿美元,这样中国的进口增长率为8.8%,主要占据了韩国进口总额的19.9%。通常韩国的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日本、德国和中东的产油国家,而贸易顺差则主要是来源于中国、中国香港和越南。但2018年,对中国的顺差额则达到了556.8亿美元。这两个国家在发展贸易的过程中主要是因为各个要素的禀赋不尽相同,而韩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产业都比较完善,且主要出口的零部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资金充足,所以需要有较大的市场。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韩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出口的是一些丰裕要素资本的产品,而中国则主要出口的是密集型的丰裕要素劳动力的产品。中韩两国是在1992年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让两个国家从此结束了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2]中韩两国家在政治经贸方面的往来不断加深,贸易规模发展不断扩大。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进行关税下调,并逐步将进口限额和进口审批等限制性的措施取消,让中韩经济贸易更加的深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具体影响

(一)促进了中韩双边贸易规模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有效降低了中韩企业在双边开展贸易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能够有效减少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中韩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因受到现有的贸易结算体制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在与韩的贸易过程中采取美元进行贸易结算所占据的比例达到了80%。从2009年开始,当人民币试点作为国家的结算货币时,部分企业便逐步摒弃了美元开始选择人民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美元变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尤其是我国在与其他各个国家开展双边贸易的过程中,人民币的币值不仅相对稳定,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认可度。[3]因此,通过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便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双方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将人民币应用于中韩贸易企业之间的结算,便能够让人民币的“硬通货”的地位真正得到巩固。中韩双边贸易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旅游带来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让中韩双边的交往结算手段中存在的不足点得到了缓解,逐步推动了双边经贸更好的发展。(二)改善了中韩双边贸易结构。人民币国际化对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不管是在产品结构,还是贸易的方式、双边贸易的地理分布均具有影响,也让中韩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尤其是在2009—2018年这几年间,韩国对中国所出口的机电类产品的金额和占比变得越来越高,且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等出口金额也主要呈现出上升后再下降的趋势。然而,塑料、橡胶的出口量则主要是先上升,而近几年则略微有点下降的趋势。同时,矿产品的出口额则先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后几年才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在2009—2018年之间,韩国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所占据的比例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工类的产品进口量也主要是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尤其是光学、钟表和医疗设备的进口额更是呈现出快速上升再下降的趋势。[4]中韩两个国家在2009-2018年期间的贸易进口结构均在发生变化,而韩国主要是在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业方面更占优势,而我国则主要是在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占据主要优势。根据大卫•李嘉图的优势理论分析,中韩两个国家便能够在双边贸易上达成分工。将美元与人民币进行对比分析,美元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具有结算成本低的优势。[5]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韩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比较优势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性。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程度逐步变深的背景下,两个国家便可以直接利用人民币进行简化交易,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规模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议价权,所以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机电产品类的贸易占比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而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化,如化工、纺织品等,则在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中的占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6]通过表1中的数据能够清晰的看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受益的产业在整个贸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三)对双边贸易的保护作用。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均对出口具有一定的保护和缓冲性作用。这种情况主要是从美元供给转移效应和人民币的海外存量缓冲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其中,美元供给转移效应主要是为了发挥国际支付结算的职能作用,这样当外部需求的增量一定的时候,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民币对美元所需的升值幅度。在这样的基础上,人民币的海外存量缓冲则主要发挥的是储藏职能。当人民币在既定升值的幅度下,便能够有效降低对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长远的发展方向来进行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两大职能能够有效降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冲击。因此,当人民币长时间处于升值的结构性中的时候,其不仅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发展有利,而且还对我国在进口方面所占比重较大的国家进口商有利。(四)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知识点,便可以在人民币自由流动和完全可兑换的基础上无法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其中,这三个目标最多只能够同时满足两个目标。尤其是在人民币朝着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更是存在一些浮动的汇率制度,但这样容易出现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人民币汇率波动容易加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在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偏低的状态下,当中韩贸易在结算时的货币主要为美元;当人民币在兑换美元时,汇率呈现出大幅度的波动状态,便容易增加双边贸易的风险。通过从整体上分析中韩贸易,大部分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比较担心风险,所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常常都会采取套期保值的措施,而这样也需要付出一些的成本。在一些出口型企业的竞争力较弱的情况下,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存在的弹性和市场替代性也比较大,而如果单价的利润较低的情况下则对市场所占据的份额不敏感,无法产生规模效应,这样则难以更好的应对世界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价格波动风险。根据相关的测算,当人民币升值3%的时候,中国的一些低利润行业,如纺织业则会出现亏损的状态;当人民币的跨境可流动性和可投资性呈现出增加的状态下,国外的一些资金则会追求一些更高的利润,让人民币虽然在短时间内会出现贬值的情况,但将会出现长期升值的状态。2.严重影响出口,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当人民币在升值的过程中让一些出口的产品无法在价格上产生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成本,并降低了对外贸易行业的利润水平。通常当出口减少的情况下,国内的总需求量也会随之降低,让经济的增长速度严重受到影响。同时,在利率提高的情况下将会直接提高投资的成本,严重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样在外资企业资金减少的情况下,便会严重阻碍双边贸易的开展。3.国际游资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外贸的风险。通常投资者在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市场操纵的情况下,再准确把握全球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将会严重阻碍中韩双边贸易的开展。

三、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双边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加深双边贸易合作,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在中韩两个国家进行货币互换的过程中,中韩两个国家先后三次签订和续签了货币交换协议。尤其是在2019年,韩国央行便开始动用与中国央行所签署的应用于贸易结算的货币互换安排,让人民币在结算方面所占据的比重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中韩两国在开展贸易时使用人民币结算所占据的比重较大,这也是当前中韩两国在货币合作方面推动双方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案例。同时,构建人民币离岸市场也是货币合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7]因此,根据美元和人民币的使用经验,便能够在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加快在世界金融中心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以此来强化各个地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联动发展。(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由于中国向韩国主要出口的是原材料或者是一些中间的产品,而能够真正进入到韩国市场的终端消费者所占据的比例较低。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逐步引导中国的资金由以往的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尤其是立足于微观层面上进行分析,相关企业更是应该增加科研的投入量,充分凸显出产品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还应该强化整个行业内的合作,让各个企业在不断发展中能够真正形成规模效应。这样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竞争力越强的时候,企业在开展的跨境贸易谈判过程中的话语权则更多,自主选择结算货币的可能性则更大。因此,为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双边贸易,便需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有效推动中韩两国贸易发展。(三)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双边贸易发展。为了能够将人民币国际化对贸易的作用充分凸显出来,便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金融体系。尤其是立足于相关理论和实证结果来进行分析,“三元悖论”则充分说明了人民币国际化在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化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弹性;人民币在跨境流动过程中的难易程度也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建立起具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但能够提高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让贸易双方均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依然需要使用公开的市场操作调控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避免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波动的时候将会对两国的贸易产生较大的冲击,以此推动双边贸易发展。

四、结论

总之,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两国的贸易结构也随之得到了改善,货币间的合作也随之增加,有效提高了两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通过就人民币国际化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影响,发现一国的货币国际化并不单单是一个国家政府推进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种被动选择和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需要中韩两国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长久的活力,立足于多个层面来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雨辰.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9(12):7-8.

[2]颜璧娇.人民币国际化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3]姚淑梅.中韩经贸合作中人民币结算现状、问题及前景[J].中国经贸导刊,2013(24):45-47.

[4]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人民币国际化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5]乔阳,沈孟,刘杰,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对外经贸,20119(3):39-41.

[6]叶留娟,赵有广.国际知识产权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9(4):55-57.

中韩贸易范文篇6

中韩贸易结合度分析

中韩双边贸易发展可用贸易结合度来直观反映。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TCDab=(Xab/Xa)/(Mb/Mw)(1)

式(1)中,TCDab表示a国对b国的贸易结合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出口总额;Mb表示b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ab>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紧密,如果TCDab<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松散。

依据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历年贸易数据,分别算得自1992年至2004年间中国对韩国和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其中,建交的第一年(1992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为1.33,以后各年份,数值逐年递增。到1997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增至1.84。然而,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数值下降至1.37,1999年又激增至2。到2000年,达到历年最高点,为2.88。2000年以后,该数值略有下降,但都在2附近波动。另一方面,韩国对中国的贸易度亦呈逐年递增趋势。1992年的数值为1.75,增至1997年的3.99,达历年最高点。1998年同样下降至3.33,而1999年又回增至3.81,以后各年均在3.3附近波动。

通过对12年间两国贸易结合度数值的分析,可以看出:

1992-2004年中韩两国相互贸易结合度远大于1,且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属于高贸易结合度之列。以美国为例,2002年中国对美国贸易结合度为1.22,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为0.88,对比结果表明,目前中韩之间的贸易联系十分密切。

1992-2004年中韩之间贸易结合度呈稳步上升趋势(1998年除外)。说明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量突飞猛进,增长迅速。

两国贸易结合度数值的波动保持一致。但各年份的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均略高于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结合度,说明韩国在商品贸易方面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要更高一些,这与中国在韩国主要贸易伙伴中的地位是相符合的。

1998年两国贸易结合度有所波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重创,韩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不变,导致对韩国出口大幅度下降,而中国进口总额对比上年仍有所增加,以至于对韩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幅度大于韩国从中国进口在世界进口额比重下降的幅度。

2003年以后中韩两国贸易结合度趋于平缓,增幅有所减小,主要原因是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加剧,相互间的摩擦逐渐增多,而入世以后,中国出口总额大幅度提高,使对韩国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总进口额在世界进口额中的比重增加,从而对贸易结合度的数值产生影响。

中韩贸易的互补关系分析

对于互补关系,并不存在严格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A国的强项是B国的弱项,那么这两国就存在互补关系(关志雄,2002)。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两国的贸易就具有互补性(于津平,2003)。但以上两种观点着重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的两国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垂直互补(或产业间互补),即两国通过贸易达到调剂余缺,取长补短的目的。而贸易互补应包括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与产业间互补相比较,产业内互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产业内互补的物质基础是在于产业内分工。一方面产业内分工使生产要素更容易适应环境,调整成本更低,另一方面,产业内分工使贸易双方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联系机制。贸易双方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就更紧密。为了更深入揭示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本文使用贸易特化系数从产业间互补与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对其加以衡量,贸易特化系数(Tradespecializationcoefficient,TSC)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TSCi表示中国对韩国在i类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表示中国对韩国出口i类产品的金额;Mi表示中国从韩国进口i类产品的金额。一般认为,-0.25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强;当TSCi<-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弱,以上两种情况表明中韩贸易处于产业内互补状态。

参考两国2004年商品贸易数据可得出在目前各类商品贸易中的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特化系数。其中,中国在粮食,渔类以及其他食品和服装类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均大于0.8,其中服装的贸易特化系数最高,达到0.93。而在化工,集成电路,汽车,机械,仪器等类商品上,中国的贸易特化系数均小于-0.8,其中,数值最小的是汽车和科学控制仪器产品,分别为-0.9和-0.89。数值处于-0.25和0.25之间的商品主要有矿石,燃料,有色金属,办公和电信设备,电机,发动机以及日用品等几类,除有色金属类数值为正外,其余各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均为负。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在农产品和服装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上的竞争力比韩国强,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机械,电子,化工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方面的竞争力弱,具有比较劣势。中韩两国在上述产业间互补。

中韩两国在相当一部分产品上具有产业内互补关系。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商品的双边贸易额较大,共占总贸易额的43.5%。

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各类产品绝大多数的TSC值为负,说明在韩国在这些类别的产品中对中国出口额要大于从中国进口额,在此类产品的贸易具有的竞争力略高于中国。

无论是产业内互补还是产业间互补,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在中韩双边贸易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占双边总贸易额的41.2%。

中韩贸易存在互补的原因

中韩在各自竞争力强的几个产业具有产业间互补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与韩国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农产品,服装,电器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韩国的资本相对丰裕,技术水平先进,管理经验丰富,因此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在办公设备,电信及矿产类资源密集型产品方面产生产业内互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产业内分工。技术经济理论认为,工业化水平越高,产业分工就越密切,经济联系就越紧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与韩国产业内分工不断细化,异种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了中韩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中韩在矿产业的贸易互补度很高,双方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原因是中国是一个矿业进口国,进口量远远超过出口量,特别是近年中国工业迅猛发展,国内矿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到2003年底,矿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逆差量,在从中国进口的大量矿产品中,从韩国进口的比例非常小,而在中国出口的少量矿产品中,向韩国出口的比例却很大。进口绝对值上的小差别和比例上的大差别造成TSC的值很小。消费需求的相似性和重叠性。根据林德尔(Linder,1961)的相似需求理论,具有相似购买力和产品消费偏好的国家之间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尽管中韩两国人均收入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对双方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

产生重要影响。文化的相近是一种特殊资源,厂商可以借此出口合乎邻国消费需求的产品。

本文通过结合两个指标对1992年来中韩贸易做了实证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双边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双方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结合度不断提高。

中韩贸易范文篇7

关键词:贸易便利化;韩国;中国

“贸易便利化”泛指货物跨国界移动时,如何在确保在实现合法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和控制,从而减少相关的成本,使效率达到最大化。“贸易便利化”一词在理解和运用上迄今尚无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该词通常被一些旨在提高政府机关和贸易商处理越境管理效率的组织所使用。

1WTO贸易便利化规则下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

①贸易不平衡。中韩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双方贸易逆差规模连年增长,以2008年1-5月为例,中国对韩进口466.4亿美元,出口291.8亿美元,双边贸易逆差达164.4亿美元。据相关数据统计,自1992年两国建交到2008年底,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额累计已达2900多亿美元,韩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最多的国家。如此巨大的贸易对中韩贸易的合理健康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隐患。

②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由于中韩两国经济发展及产业重点的差异,韩国向中国大量出口的商品主要为资本及知识密集型产品,如技术附加值较高的通讯设备、高档家电、精密仪器、以及汽车机零配件,而中国向韩国出口的产品却主要是初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钢铁原材料、化工原材料、农业机械、重型机械以及诸如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据统计,2008中韩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电子产品142.2亿美元,中国对韩国出口电子产品仅86.9亿美元。正是由于双方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带来了贸易结构的不合理。

2WTO贸易便利化规则对中韩贸易的影响

①促进中韩贸易的发展。我国贸易便利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简化了贸易程序,减少了贸易往来中的纠纷,为我国赢得了许多商业机会。韩国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强烈的贸易往来需求为两国的贸易往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由于中韩两国贸易政策和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两国的贸易在近年来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性。贸易便利化进程的推进,可以贸易往来中降低税务执行费用、服务费用、处理程序的时间成本、商业机会成本等各项交易成本,为韩国在中国的投资以及出口,关税等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并可降低贸易成本,提高效率。公务员之家

②促进中韩贸易结构改善。贸易便利化下出台了一系列的新规则、新标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产业结构,面对便利化的国际市场贸易环境,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新规则、新标准制定新的企业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我国经济才可能获得相应的发展。目前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目的正在并且已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以内销为目的的服装加工业投资比重也在增加,中间产品也已成为中国对韩出口的主体。2008年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产品中中间产品位居第一位,占57.4%,增长2.4%,根据统计,我国从韩国进口的产品中中间产品由占2005年对韩进口产品的82%降到2008年的71.1%,同比下降了10.9%。可见,贸易便利化的实施对中韩贸易结构的改善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3贸易便利化条件下优化中韩贸易的对策

①改善双方贸易结构。要优化双方贸易结构,首先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对中国而言,要注重加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打破“中国制造”的廉价印象,实现以质取胜,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乃至扩大市场份额。②扩大双方相互间的直接投资。由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相对于2007年,2008、2009年韩国对华投资件数、规模和比重都有所下降。2008年韩国对华投资项目个数下降19.01%,实际投资下降7.89%,致使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收到了较大的影响,在2009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环境下,我国国应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韩资根据产业结构和地区发展的需要,到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投资,加快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要响应党的号召,全力实施“走出去”的策略,走到海外建厂,促进中韩贸易均衡发展。

③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对于中国这样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强大比较优势的国家而言,要对参与国际分工做出战略上的调整,积极准备产业升级,大力提高科研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致力于开展利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葛晶.中韩贸易中的互补与竞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2]赵云龙.中韩贸易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中韩贸易范文篇8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中韩贸易

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指的是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范围内行使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功能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人民币逐渐从中国的主权货币发展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自然形成与政府导向的结合,而且也是整个国际力量博弈的过程,更是中国软实力增强的过程。通常一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化的常见标准主要包括:该国货币在世界外汇储备的比重;该国货币在国际结算货币中的比重;该国货币在国际债券计价货币中的比重和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交易货币的比重等。通常在当前“一超多元”的国际货币格局之下,人民币想要真正改变整个国际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美元、欧元的使用惯性和路径的依赖,不断强化网络效应,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中国经济和贸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凸显出来。[1]

一、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2018年商务部和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韩国是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之一,而中国又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两个经济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韩国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和越南。2018年,韩国在中国的出口额则达到了1621.6亿美元,且增长的幅度为14.1%,基本上占据了韩国总出口额的26.8%;韩国进口排名前三名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和日本。韩国在2018年则从中国进口了1064.8亿美元,这样中国的进口增长率为8.8%,主要占据了韩国进口总额的19.9%。通常韩国的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日本、德国和中东的产油国家,而贸易顺差则主要是来源于中国、中国香港和越南。但2018年,对中国的顺差额则达到了556.8亿美元。这两个国家在发展贸易的过程中主要是因为各个要素的禀赋不尽相同,而韩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产业都比较完善,且主要出口的零部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资金充足,所以需要有较大的市场。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韩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出口的是一些丰裕要素资本的产品,而中国则主要出口的是密集型的丰裕要素劳动力的产品。中韩两国是在1992年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让两个国家从此结束了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2]中韩两国家在政治经贸方面的往来不断加深,贸易规模发展不断扩大。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进行关税下调,并逐步将进口限额和进口审批等限制性的措施取消,让中韩经济贸易更加的深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具体影响

(一)促进了中韩双边贸易规模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有效降低了中韩企业在双边开展贸易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能够有效减少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中韩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因受到现有的贸易结算体制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在与韩的贸易过程中采取美元进行贸易结算所占据的比例达到了80%。从2009年开始,当人民币试点作为国家的结算货币时,部分企业便逐步摒弃了美元开始选择人民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美元变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尤其是我国在与其他各个国家开展双边贸易的过程中,人民币的币值不仅相对稳定,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认可度。[3]因此,通过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便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双方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将人民币应用于中韩贸易企业之间的结算,便能够让人民币的“硬通货”的地位真正得到巩固。中韩双边贸易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旅游带来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让中韩双边的交往结算手段中存在的不足点中国商务部贸易国别报告数据得到了缓解,逐步推动了双边经贸更好的发展。(二)改善了中韩双边贸易结构。人民币国际化对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不管是在产品结构,还是贸易的方式、双边贸易的地理分布均具有影响,也让中韩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尤其是在2009—2018年这几年间,韩国对中国所出口的机电类产品的金额和占比变得越来越高,且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等出口金额也主要呈现出上升后再下降的趋势。然而,塑料、橡胶的出口量则主要是先上升,而近几年则略微有点下降的趋势。同时,矿产品的出口额则先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后几年才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在2009—2018年之间,韩国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所占据的比例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工类的产品进口量也主要是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尤其是光学、钟表和医疗设备的进口额更是呈现出快速上升再下降的趋势。[4]中韩两个国家在2009-2018年期间的贸易进口结构均在发生变化,而韩国主要是在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业方面更占优势,而我国则主要是在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占据主要优势。根据大卫•李嘉图的优势理论分析,中韩两个国家便能够在双边贸易上达成分工。将美元与人民币进行对比分析,美元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具有结算成本低的优势。[5]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韩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比较优势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性。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程度逐步变深的背景下,两个国家便可以直接利用人民币进行简化交易,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规模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议价权,所以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机电产品类的贸易占比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而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化,如化工、纺织品等,则在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中的占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6]通过表1中的数据能够清晰的看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受益的产业在整个贸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三)对双边贸易的保护作用。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均对出口具有一定的保护和缓冲性作用。这种情况主要是从美元供给转移效应和人民币的海外存量缓冲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其中,美元供给转移效应主要是为了发挥国际支付结算的职能作用,这样当外部需求的增量一定的时候,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民币对美元所需的升值幅度。在这样的基础上,人民币的海外存量缓冲则主要发挥的是储藏职能。当人民币在既定升值的幅度下,便能够有效降低对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长远的发展方向来进行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两大职能能够有效降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冲击。因此,当人民币长时间处于升值的结构性中的时候,其不仅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发展有利,而且还对我国在进口方面所占比重较大的国家进口商有利。(四)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知识点,便可以在人民币自由流动和完全可兑换的基础上无法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其中,这三个目标最多只能够同时满足两个目标。尤其是在人民币朝着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更是存在一些浮动的汇率制度,但这样容易出现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人民币汇率波动容易加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在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偏低的状态下,当中韩贸易在结算时的货币主要为美元;当人民币在兑换美元时,汇率呈现出大幅度的波动状态,便容易增加双边贸易的风险。通过从整体上分析中韩贸易,大部分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比较担心风险,所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常常都会采取套期保值的措施,而这样也需要付出一些的成本。在一些出口型企业的竞争力较弱的情况下,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存在的弹性和市场替代性也比较大,而如果单价的利润较低的情况下则对市场所占据的份额不敏感,无法产生规模效应,这样则难以更好的应对世界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价格波动风险。根据相关的测算,当人民币升值3%的时候,中国的一些低利润行业,如纺织业则会出现亏损的状态;当人民币的跨境可流动性和可投资性呈现出增加的状态下,国外的一些资金则会追求一些更高的利润,让人民币虽然在短时间内会出现贬值的情况,但将会出现长期升值的状态。2.严重影响出口,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当人民币在升值的过程中让一些出口的产品无法在价格上产生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成本,并降低了对外贸易行业的利润水平。通常当出口减少的情况下,国内的总需求量也会随之降低,让经济的增长速度严重受到影响。同时,在利率提高的情况下将会直接提高投资的成本,严重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样在外资企业资金减少的情况下,便会严重阻碍双边贸易的开展。3.国际游资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外贸的风险。通常投资者在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市场操纵的情况下,再准确把握全球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将会严重阻碍中韩双边贸易的开展。

三、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双边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加深双边贸易合作,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在中韩两个国家进行货币互换的过程中,中韩两个国家先后三次签订和续签了货币交换协议。尤其是在2019年,韩国央行便开始动用与中国央行所签署的应用于贸易结算的货币互换安排,让人民币在结算方面所占据的比重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中韩两国在开展贸易时使用人民币结算所占据的比重较大,这也是当前中韩两国在货币合作方面推动双方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案例。同时,构建人民币离岸市场也是货币合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7]因此,根据美元和人民币的使用经验,便能够在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加快在世界金融中心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以此来强化各个地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联动发展。(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由于中国向韩国主要出口的是原材料或者是一些中间的产品,而能够真正进入到韩国市场的终端消费者所占据的比例较低。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逐步引导中国的资金由以往的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尤其是立足于微观层面上进行分析,相关企业更是应该增加科研的投入量,充分凸显出产品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还应该强化整个行业内的合作,让各个企业在不断发展中能够真正形成规模效应。这样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竞争力越强的时候,企业在开展的跨境贸易谈判过程中的话语权则更多,自主选择结算货币的可能性则更大。因此,为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双边贸易,便需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有效推动中韩两国贸易发展。(三)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双边贸易发展。为了能够将人民币国际化对贸易的作用充分凸显出来,便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金融体系。尤其是立足于相关理论和实证结果来进行分析,“三元悖论”则充分说明了人民币国际化在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化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弹性;人民币在跨境流动过程中的难易程度也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建立起具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但能够提高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让贸易双方均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依然需要使用公开的市场操作调控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避免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波动的时候将会对两国的贸易产生较大的冲击,以此推动双边贸易发展。

四、结论

总之,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两国的贸易结构也随之得到了改善,货币间的合作也随之增加,有效提高了两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通过就人民币国际化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影响,发现一国的货币国际化并不单单是一个国家政府推进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种被动选择和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需要中韩两国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长久的活力,立足于多个层面来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雨辰.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9(12):7-8.

[2]颜璧娇.人民币国际化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3]姚淑梅.中韩经贸合作中人民币结算现状、问题及前景[J].中国经贸导刊,2013(24):45-47.

[4]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人民币国际化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5]乔阳,沈孟,刘杰,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对外经贸,20119(3):39-41.

[6]叶留娟,赵有广.国际知识产权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9(4):55-57.

中韩贸易范文篇9

关键词:中韩;电子产品;贸易现状;问题;对策

一、前言

中国和韩国同处于东亚,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临近,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两国正式建交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得到快速发展。自2012年以来,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而韩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与日本的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双方对于彼此经济与贸易的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中韩两国之间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受到两国地理位置相邻的影响,更是与两国之间产业结构较互补、资源互补有着明显的关系。电子产品作为中韩两国贸易中重要的一部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就受到了较高的重视。多年以来,中国积极吸引外资以推动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效果显著,我国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整体来看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规模也不断在扩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FTA)的逐步落实,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不断深化,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中韩两国贸易的基本现状,然后考察中韩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中韩电子产品贸易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为促进两国电子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

自1992年我国与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有了良好的互动,并在多个领域展开两国合作,在经济和贸易上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在中国和韩国经过八年的精心准备和共同努力之下,在2015年6月1日两国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双方之间的合作又上了一步台阶,更进一步推动了中韩双边经贸的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近年来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额整体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中韩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高达2273.8亿美元。虽然在随后的两年里,中韩因为“萨德事件”等原因导致贸易额有所下滑,但并没有影响两国长期合作的良好趋势,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贸易迅速重回增长的轨道。在2017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快速回升,贸易增速达到了13.5%;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686.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9%,继续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由上可知,近年中韩两国的贸易发展速度与规模都展现出良好态势。总体来看,未来中韩两国的贸易与合作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两个国家不仅地理位置毗邻、在文化习俗上相似,而且两国在贸易合作的各个领域上都在努力逐步推进,这些共同努力与客观因素也为中韩两国贸易的更进一步合作提供了便利,两国贸易发展前景较光明。

三、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电子产业的逐步崛起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电子产业开始从军用走向民用,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市场化历程逐步走向完善,现代化的电子信息企业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第二阶段是摸索阶段,主要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到九十年代的末期,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改变我国长期单一的电子产品加工制造的现状,包括909工程、金关、金税等,中国的电子产业发展的重心逐渐转向软硬件的研发制造。第三阶段是追赶阶段,主要是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加入了电子产品的价值链的全球分工中,并尽可能把生产组装的环节留在国内。总体来看,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我国的电子产业发展较快。与中国相比,韩国电子产业起步较早。自1959年开始,韩国电子产品产业进入进口替代型的发展阶段。之后的十年间,韩国电子产品产业经历了成功的转型后进入了出口导向型的阶段。从1969年至1989年间,韩国电子产品产业进入了出口促进阶段以及保护型转移阶段。最后,自1997年至今,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电子产品正式进入创新阶段,电子产品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为高技术生产结构。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电子产品多年来占据韩国出口量的榜首。电子产品作为中韩双边贸易中最重要的产业,其贸易额也随着中韩经贸的发展快速上升。2015年,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1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8.3%,2016年和2017年两国电子产品贸易总额分别为1010.0、1175.4亿美元,2018年两国电子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339.3亿美元。由此能够看出,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整体来看依然处于较快的发展中,贸易总额在不断增加。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两国电子产品贸易总额在中韩双边贸易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二分之一,这一比例预计将继续上涨。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国向韩国出口的电子产品主要集中于零部件,类型主要是电信设备零件、电话机以及无线电话等。而中国从韩国进口的电子产品绝大多数是最终产品,产品类型大部分为通信设备类与广播影视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对于电子产品需求的类别越来越明确,表现为我国从韩国进口的电子产品种类越来越集中。

四、中韩电子产品贸易发展中的问题

1.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中国从2005年到2018年对韩国的电子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地位,并且从整体变化趋势上看,逆差金额在持续扩大。其中,从2005年起,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态势就开始凸显,贸易逆差从162.0亿美元升至422.3亿美元。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是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的难题,逆差的出现不仅与两国技术水平的差异有关,还与长期以来中国和韩国的产业结构较为互补、韩国政府坚持严格的贸易保护有关。从长期来看,两国电子产品贸易逆差的出现和持续增长对于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容易引起两国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以及阻碍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良性发展,甚至影响中国与韩国的贸易关系。2.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问题。随着我国加大对电子产业的扶持,近些年我国电子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国际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声誉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当前我国电子产品产业结构和韩国电子产品的产业结构的相似度逐渐提高,两国的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日益加大。为此,韩国政府制定了不少明显或是隐蔽性较强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来保护其国内市场,例如提高进口电子产品的技术门槛,设置严格的技术贸易壁垒;在配额管理方面透明性较差,阻碍外来电子产品的进口等;对中国出口韩国的部分具有竞争力的电子产品设置了报复性关税和调节关税;对部分中国电子产品关税征收过高,超过200%。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对韩国的电子产品正常出口贸易。3.技术创新不足与贸易的产业结构失衡。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电子、科技、实业等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我国的电子产业技术相比过去提高了很多,但相比于韩国等技术较成熟的国家,我国电子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依然比较薄弱。目前,中国出口的电子产品以代加工与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为主,其中主要都是来料加工和简单组装,电子产品的附加值低。从贸易结构上看,我国因经济的不断发展等原因对高技术的电子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我国不断从韩国进口高技术类的电子产品;而韩国因电子产品成本等原因从我国进口大量低价的低技术类电子产品。长此以往,这样的贸易结构直接导致了中国与韩国在电子产业上贸易利益的巨大偏差。4.较低的品牌认知度。在我国,许多韩国的电子产品有关企业可以说是名气不小,并在全球市场拥有较多的忠实粉丝群体,如韩国三星企业、SK海力士企业等。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走出国门,赢得外国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除了其自身技术实力过硬,如韩国三星企业和SK海力士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半导体领域、存储器等领域的技术前沿者,这些企业较高的品牌认知度也是他们能成功走出国门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显示,当消费者在购买那些未体验过的产品时,他们往往会根据他们对这些产品的品牌熟悉度去做选择,并会优先购买那些品牌认知度较高的产品,像电子产品这种较昂贵且技术要求较高的产品更是如此。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会使他们更容易相信该产品的质量保障。而多数韩国的电子产业有关的企业以其较成熟的技术,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多年来,在我国市场上销售情况整体不错。而我国的电子产品相关企业,有较高品牌认知度的企业较少,除了华为,其他诸如小米、OPPO、魅族等电子企业在韩国的知名度不高,在韩国的销售情况也不甚理想,难以在电子产业发达的韩国市场脱颖而出。5.国际竞争力较脆弱。在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中,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因为我国电子产业的有关企业奉行的低廉市场战略和过剩的生产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力较脆弱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电子产业的有关出口企业由于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产品并不多,产品难以售出较高的价格,大多数产品所运用的运行系统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电子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推动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调整出口结构,优化市场结构。目前,中国的电子产品贸易主要是通过量的积累来提高利润。但是,长期通过扩大中低端电子产品的出口规模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两国电子产品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在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等方面都与韩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亟需调整电子产品的出口结构,制定相应的政策推动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并减少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并在改善产业结构的同时,优化市场结构,从而改变贸易失衡和逆差的状况。2.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韩国常以本国对电子产品的高技术要求和生产标准等理由拒绝进口我国的部分电子产品,因此,我国从事电子产业生产的企业必须更加严格地管理和生产有关产品,针对韩国对进口电子产品标准的相应要求,尽量调整去适应,避免因贸易壁垒造成的大量企业利润流失。此外,随着中韩FTA的进一步深入落实,两国政府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按协议约定降低两国商品贸易的关税,也包括为降低电子产业贸易的关税做努力,共同为中韩两国电子产业贸易的发展与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3.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重视人才引进。长期以来,我国向韩国出口的电子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偏低。这其实也是中韩两国在电子产业上贸易结构失衡与贸易逆差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想要改变现状,我国必须要加大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的投入,加大有关人才引进的力度,积极推动适宜电子产业发展与创新形成的环境,提升我国电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争取改变逆差和产业结构失衡的现状。4.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增加有关营销投入。为了提高我国电子产业有关的企业在国外市场包括在韩国市场的品牌认知度,我国企业应该强化自身的品牌意识,重视品牌建设。企业要意识到对于如电子产品类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说,品牌的重要性尤为关键,它极大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固有印象,对企业的成长和生死都至关重要。因此,企业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提高国外消费者对自身品牌的认知度,例如增加企业文化以及形象的宣传、提高有关营销投入等等。其次,由于电子产品是较特殊的产品,售后服务和安全性能的要求都较高,企业除了应该不断提高其售后服务和安全性能外,为了防止出现突发的负面事件对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有关企业还需要提高公关部门对应急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像前几年新闻爆出的“三星电池门”事件,因危机公关部门处理不妥当等原因致使整个三星企业品牌形象和三星企业旗下的手机销售受到的负面影响都很大,这些都是我国电子产业有关企业在走出国门时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5.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合理安排有关产品的生产数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变我国多数电子产业出口企业目前的低廉市场战略的关键。一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我国电子产业有关企业就能在韩国市场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是依靠于低价售卖产品,而是依靠于企业自身的某种独特的技术或是产品,从而使得我国电子产业的有关企业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此外,为了避免有关产品的生产过剩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我国电子产业有关的企业应该提前规划,做好生产计划和应急准备,合理地安排有关电子类产品的生产数量。针对于那些热销、低成本的电子类产品,如电子零配件等可以把预期放宽,在一定时间内多生产多储备;但针对于销售情况不佳或是成本高昂的电子类产品,如电脑和家电等,企业应该尽量避免大量库存堆积,提前合理地计划生产数量,避免生产过剩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

六、结束语

自中国与韩国正式建交以来,中韩两国的电子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两国的电子产品贸易发展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对韩国电子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韩国对我国出口的电子产品设置高关税和隐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我国出口的电子产品技术水平整体偏低、贸易的产业结构失衡、电子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较低、国际竞争力较脆弱等问题仍然存在,威胁着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总体来看,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成果辉煌,特别是2015年中韩FTA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对于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电子产业相关的企业如何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上制定策略、扬长避短,是我国电子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从中韩两国的贸易现状以及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出发,对当前两国之间电子产品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了对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推进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魏安,何文颖.中韩FTA环境下对电子产品的影响[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11):20-21.

[2]陈彬楠.中韩电子产品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崔智元.中韩电子产品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7.

[4]施锦芳,方庆亮.中日韩建立FTA面临的问题、可行性及对策分析[J].日本研究,2013(1).

[5]谢建国,徐苹苹.政治冲突与国际贸易:韩国萨德事件对中韩贸易的影响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40(06):106-113.

[6]谷金生.中韩经贸合力再上新台阶[N].国际商报,2019-12-27(T05).

中韩贸易范文篇10

关键词: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意义;不足

党的十七大后,我国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韩国自2003年将国家间自由贸易协定(FTA)列为国家外交战略。韩国总统朴槿惠就任后对负责对外经贸(含FTA协商)机构进行了专业化改革,更加凸显对经贸和国际关系的重视。2012年5月中韩自贸协定谈判正式启动。在当年11月于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上,两国元首宣布结束中韩自贸区谈判,进入推进落实阶段。2015年6月,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尹相直签署《中韩自贸协定》。同年11月经韩国国会批准,12月20日正式生效。

一、双边贸易快速发展为自贸协定出台打下基础

2000-2014年,中韩贸易增长了8倍,贸易总额从312亿美元跃升至2354亿美元,中国在韩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从9%上升到12%,成为了韩国的最大进口和出口对象。双边服务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46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361亿美元,年均增长约7%。占韩国对外服务贸易总额的16%,仅次于美国的21%。韩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自2000年以来每年平均增长21%。过去20年内中,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349%,其中对华投资增长了6倍。2014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占所有外商投资的18.4%,大多集中在移动通讯和IT生产设备方面,同时也开始更多关注中国消费需求,如化妆品等。

二、协定对促进两国经贸往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海外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国。中韩自贸协定是中国与他国签署的涉及范围最广、水平最高的自由贸易协定,既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双向投资,还包括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电子商务、环境、经济合作等11个规则领域。经过20年过渡期,中方零关税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方最终零关税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中韩自贸协定将为两国经济增添新的增长点,将全面惠及两国企业和人民。目前,韩国对华出口依赖度高达26%,中国市场对韩国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协定生效后,预计将有超过730亿美元的韩国商品可享受零关税优惠。韩国企业对华出口每年将可节约关税超过50亿美元。仅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当日,就有958类对华出口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2016年1月1日第二次关税下调后,有5779类韩国对华出口产品享受到关税优惠。同时,协议给中国的机电产品、金属制品和农产品出口韩国带来机遇。沿海港口、陆路交通、航空运输、商业贸易等领域将成为中韩经贸合作的新亮点。两国间将逐步实现货物、人员、资本自由来往,避免同质恶性竞争,促进两国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

三、协定在诸多方面仍存在妥协和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