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08:37:30

风险防控论文

风险防控论文篇1

(一)法律意识淡薄而引起的不合法事件

2011年发生了沙特井队十几人和中非1人相继被当地司法部门扣押的事件。两个事件都反映了员工法律意识较差,不经意间卷入了所在国的刑事案件,给个人和公司带来了损失。

(二)海外市场开发中的风险

签订排他协议、协议自动延期、费基数不明确或工作量不确定等问题。部分原因是为了拿下新市场,也有管理经验不足的因素。在沙特、也门、科威特等公司中存在的,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哈萨克、厄瓜多尔及阿尔及利亚项目税务及汇率风险

厄瓜多尔的税多且比例高,哈萨克和阿尔及利亚部分成本无法进入外帐,造成我方利润虚高,税额增加,利润减少。还有部分国家经常临时改变税法,给我方造成损失。

(四)用工风险

随着当地化要求越来越严,伴随而来的就是用工风险的增加。当地雇员经常以罢工等形式要求增加工资,同时沙特当地雇员近几年流失比例在80%以上。某些国家的劳工政策里还有强制进行分红的要求,且发生纠纷后当地法院最大限度维护当地雇员的利益,造成我方名誉及物质损失。

(五)也门政治动荡风险

2011年年初以来,也门政治局势动荡,反政府的活动至今也未能平息,我公司也门项目全部停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政治风险无法避免,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把损失降到最小。

(六)诉讼风险

由于各种情况导致发生的诉讼法律风险。在境外雇员官司不断,沙特海湾胜利仲裁案等,这些案例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费用,给公司经营造成较大的损失。

二、法律风险防范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组织体系建设

油田在涉外系统建立三级风险领导机构和联动风险防范机制。在海外工程公司层面设立全面风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油田涉外系统的防范方案并指导境外公司法律风险防范活动的开展等;在境外公司或者项目部设立境外层面的法律风险防范小组,负责本公司范围内的风险防范活动,指导基层队开展有关风险点查找或者其他活动;在钻井队、物探队等基层队,设立领导小组,负责有关本队合同开展,施工过程中的有关风险的查找、措施制定、出险时的应急措施等。

(二)职能作用发挥

法律风险管理办公室及时向境外公司风险防控点,指导境外公司和基层队查找本公司潜在的法律风险,形成各单位的法律风险评估报告,法律风险管理办公室形成油田涉外单位风险评估报告。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各单位法律风险防控的能力。

(三)考核奖惩措施

对风险活动中查找风险多、查找准确的基层队和员工进行一定的表扬或者物质奖励,在活动中表现不积极或者效果不好的队伍予以批评,并安排专门的学习,以便提高思想认识,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四)人员专业培训

开展关于法律风险管理的培训班,如中东与伊斯兰文化讲座、新版内控培训、各单位开展的风险经历学习等,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交流,提高了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实现了经验的共享,避免出现其他单位已经出现的风险,维护企业利益。

三、法律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计划

油田涉外系统法律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以构建完善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分工合理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职能体系;构建科学完备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构建高效合理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流程体系;构建健康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体系为主要目标。通过目标的实现,达到防范和控制企业法律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在工作目标的指导下制定法律风险管理的计划:以求在法律风险管理中选择最优路径、赢取效益和价值最大化。

四、对油田法律风险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以制度建设为根基,搭建全方位、闭环法律风险管理系统

从规划体系和制度建设入手,在控制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结果方面下功夫,基本摸索建成了一套适合公司实际情况的全方位闭环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由海外工程公司经营条法部统一管理、综合负责,各项管理规范相互联系、有机统一。

(二)加强宣传项目所在国法律法规,全面提升员工法治意识,推动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境外公司所有经营和管理行为都必须符合中国及所在国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司的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与其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在工作中要进一步明确专业部门和人员各自负责落实的法律法规遵循具体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措施和保障手段,同时也明确了监督检查和整改机制。

(三)通过案例梳理和分析,用实证方法建立法律风险识别、预防、评估、应对与整改机制

通过对油田涉外系统出现的法律风险案件逐一进行梳理和剖析,针对案件提出管理建议和整改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报告和风险库,为涉外系统财务、市场、人力、采购等各专业线分别提供了一套切合其实际的法律风险防范指导手册,为法律防范全面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四)以合同全过程管理为切入点,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的法律风险管理机制,提升法律支撑工作的标准化、工具化和规范化水平

油田涉外系统积极探索合同全过程风险防控的方法和手段。首先,合同由内部专门机构归口管理,配备具有较高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熟悉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知识的专兼职合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合同管理的日常工作和承办其他合同事务。其次,建立合同管理的配套管理制度。对合同前期意向沟通、谈判、招投标、签署、授权到履行、变更解除、合同争议解决等进行研究分析,理顺全过程所有参与者的角色和职责、关键环节、主要风险点和具体操作流程,制定配套制度,完善合同管理流程,全面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再次,建立与完善合同履行的监督制度。对合同履行情况及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合同各方能够完全、全面的履行合同。积极推广中石化合同信息管理系统,对合同进行实时、透明、全程的管理与监控,同时根据集团公司和油田的标准合同文本,制定涉外系统的标准合同文本,提高合同管理的标准化水平。

(五)以重大决策和法律意见书制度为纽带,将法律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经营管理流程

涉外系统要建立重大决策法律前置论证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审附属法律意见书制度。通过建立并有效执行这一制度,将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纳入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效法律支撑。

五、结语

风险防控论文篇2

一、深化认识统计部门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是县委县政府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湖南省2015年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实施办法》精神、《郴州市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桂东县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的重要举措。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统计工作实施部门和统计业务主管部门,加强统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仅是落实县委县政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部署的基本要求,更是统计部门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大创新性工作,对于推进统计改革发展、完善统计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促进统计部门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统计部门廉政风险防控,是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8月初,县委县政府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规范和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对象、工作步骤及工作要求。在统计部门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就是要把县委县政府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的各项具体要求融入业务工作和管理流程之中,落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要求,深入推进统计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确保各项统计权力行使依法合规,为统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加强统计部门廉政风险防控,是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重大举措。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与本职工作相适应、融教育、制度、监督、惩治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机制,有利于掌握反腐倡廉建设的主动权,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提高我们党拒防腐败和抵御廉政风险的能力,增强反腐倡廉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加大预防力度,有效防止权力滥用、等腐败风险,逐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最大限度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概率、降低腐败行为带来的危害;有利于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促进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做事、靠制度管人;有利于把反腐倡廉的要求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岗位,把反腐倡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综合效能。

3.加强统计部门廉政风险防控,是推进统计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廉政风险防控的核心,就是要摸清单位职责、职权底数,明确职责、职权界限,规范权力运行的流程和程序,构建一套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措施有力、监管有效、预警及时的权力运行机制。这对于进一步明确统计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职能,明确各个岗位人员的职责职权,不断完善统计工作制度和程序,深化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有效化解统计工作中的风险,预防统计弄虚作假,确保各项统计改革建设顺利推进,不断提高统计能力、数据质量和政府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4.加强统计部门廉政风险防控,是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就是要厘清各个工作岗位的权责界限,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廉政风险点,建立全面科学的防控机制,把廉政风险防控的要求融入广大统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有利于增强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提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党性、改进作风,提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统计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加重视、支持预防腐败工作,保障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

二、准确把握统计部门廉政风险防控的重点

廉政风险是指党员干部在执行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其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加强统计部门廉政风险防控,必须始终围绕统计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融入统计业务、统计执法、统计数据、财务监管、三公经费、公文管理、印章使用等方面,与加强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深化党务政务公开、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将领导干部和人、财、物、数等关键岗位、重要领域、重点环节作为防控工作重点,统筹部署,建立覆盖单位、岗位及权力运行各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不断提高统计部门预防腐败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1.把廉政风险防控与推进统计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统计部门必须将廉政风险防控融入统计改革发展大局,以防控廉政风险保障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以统计改革发展推动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廉政风险防控与统计改革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是要把廉政风险防控与深化统计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要以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为契机,全面查找单位、股室和个人岗位中存在的风险,努力克服与统计改革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不相适应的地方,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完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统计方法制度,健全统计工作机制,推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二是要把廉政风险防控与统计行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把统计行风建设作为防控廉政风险的重要措施,坚决抵制理想动摇、责任淡薄的思想意识,大力倡导和践行“真实可信、科学严谨、创新进取、服务奉献”的统计核心价值观,筑牢防控廉政风险的思想道德防线。三是要把廉政风险防控与以“企业一套表”为核心的统计四大工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减少对统计数据的各种干扰,真正使统计工作提效、规范、科学,使数据真实可靠,努力形成不能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防范机制。

2.把规范权力运行、数据评估认定及人财物管理作为廉政风险防控的着力点

规范权力运行是廉政风险防控的核心。统计数据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政府科学决策的“指南针”,是检验各项工作的“度量衡”。统计部门作为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基础部门,拥有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以及统计标准制定权和审批权,统计调查项目设立权和审批权,统计调查权,统计数据提供、公布和管理权,执法检查权和处罚权等

行政权力。统计部门防控廉政风险,关键是要规范上述权力行使,从权力配置、运行程序、监督制约等方面进行防范控制,确保各项权力的正确行使;数据评估认定权的行使关系到统计数据高低,地方政府也非常关注,对正确行使权力的要求也很高;人财物的管理权直接关系到干部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廉政风险很高。3.把防止统计上弄虚作假作为廉政风险防控的重点

统计上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统计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更加坚决地反对和制止统计上弄虚作假,奋力打造廉洁统计。要牢牢抓住统计部门各项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和廉政风险大的重要岗位,以人、财、物、数为重点,全面排查统计工作中可能发生统计弄虚作假的风险点,不断规范数据采集、上报、汇总、审核、、管理等各项工作流程和程序,从源头上防范统计弄虚作假的发生。要把坚持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和坚决反对、制止统计上弄虚作假作为统计系统守纪律讲规矩的基本要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将其作为统计人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把搞准搞实统计数据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坚守正道,弘扬正气,不断提高统计公信力,以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反映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服务新常态;要完善执法检查机制,强化执法检查责任,进一步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和查处统计弄虚作假案件的力度,坚决贯彻执行《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坚决公示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不断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能力,对数字腐败坚持零容忍态度;积极与纪检监察机关密切配合,有效形成查处统计上弄虚作假强大合力,确保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不断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三、统计部门廉政风险防控建设的途径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将现代管理科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际而形成的预防腐败工作新机制。腐败是社会毒瘤,清廉是人民期盼。统计部门作为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为政府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更优质统计服务的重任,做好廉政风险防控意义重大。

1.厘清权责,编制目录。明确职责职权是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的基础。首先必须明确查找方法,全面深入查找廉政风险,做到职权项目清楚、责权流程清晰、权力运行清透。要根据法律法规和“三定”规定,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厘清本股室、队、中心、站和岗位权力底数。在对职权进行分项梳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部门和个人岗位责任制,编制“职权和重要业务事项目录”,明确名称、内容、行使主体和依据等;绘制“职权和重要业务事项运行流程图”,明确办理主体、条件、程序、期限和监督方式等。只有明晰自己的职责,才有可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才能有效地预防失职渎职现象;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职权,才能设置科学的防范措施,确保职权依法依纪予以行使,为下一步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提供依据。

2.严格程序,查找风险。廉政风险防控的关键在于找准、找全廉政风险点,要结合统计部门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围绕单位、股室和个人三个层次,以界定工作职权为基础,从梳理工作流程入手,按照全员参与的要求,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岗位自查、同志帮查、领导点查、集体议查、组织核查的方法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外部环境中存在和潜在的风险,确保廉政风险点查找准确、全面。一是查找领导岗位风险。重点查找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关键部位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风险。二是查找重点岗位风险。查找行使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政处罚权力的重点岗位,排查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三是查找其他岗位风险。各类岗位人员要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行使自由裁量权、内部管理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

3.对症下药,制定措施。依据查找的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是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核心。其方法是对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查找风险点,分析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做好评估风险指数、界定风险等级等工作;结果是针对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方面存在的“三类风险”,建立起风险防范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道防线”,从而形成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一是要查找职责行使中的失职渎职风险,要依据厘清后的各项职责,从责任心、制度建设、规则执行、监督检查等履职的各个环节入手,全面查找可能造成职责缺位、规则缺失、执行松弛、监管乏力的风险点。二是要查找可能导致权力失控的廉政风险,重点查找制度缺失和制度缺陷等体制机制方面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要依据理清后的各项职权,查一查每项职权是否都有健全的制度予以规范,是否都有完善的监督措施予以制约,是否都有明确的违规责任予以追究。三是要查找可能导致权力滥用的廉政风险,重点查找权力过于集中、运行流程不够规范等方面可能导致的风险,在数据核实评估中是否可能出现不严格执行规定的情况,在人财物管理中是否可能出现不严格按照制度办事的情况。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关键是要在针对性和操作性上下功夫,针对查找出的各类廉政风险点和确定的风险等级,经深入分析和论证,按照“岗位定措施、部门定流程、单位定制度”的基本要求,依据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工作职责,制定“一对一”的防控措施。对制度机制方面的风险,要通过建立和修订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予以完善,确保有权力行使的地方就有科学的制度进行约束;对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要进一步完善流程和规范程序,科学设置岗位和职权,进一步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增强廉洁从政意识,加大提醒力度,将廉政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4.加强学习,筑牢防线。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既是一个改进工作的过程,也是对党员干部进行预警教育的过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规矩意识,把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廉政纪律和保密纪律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昂扬斗志,不断提高统计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法律法规,进一步

风险防控论文篇3

关键词:产业投资基金风险分析控制

产业投资基金概述

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规范的创业投资基金运作形式,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其特点可以概况为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分散风险、运作规范。但是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要比证券投资基金大。从产业投资基金风险产生的环节上看,可以将风险分为两部分:一是源自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对象的风险;二是源自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而这两方面的风险又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构成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因素很多,此外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基金市场发展初期,基金市场中各类行为尚未完全规范,因此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对这些风险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各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使产业投资基金得到健康发展。

产业投资基金风险分析

(一)流动性风险

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产业投资基金本身或者所投资的资金是否具有合理的流动性而产生的风险。产业投资基金的存续期有5-10年,投资对象是特定的企业,需要一定的投资回收期,所以流动性不是产业投资基金的固有特性。流动性风险是产业投资基金的最大和最突出的风险,产业投资基金能否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对流动性风险是否能够达到有效规避和防范。其次,由于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见效周期较长的实业、未上市企业或上市企业的未流通证券,因此其投资的资产缺乏流动性。缺乏流动性使资金的周转存在困难,一旦所投资项目经营状况不佳,基金的处境将会十分艰难。特别是当基金的存续期满后,基金仍不能从所投资资产中变现,那么,整个产业投资就以失败而告终。

(二)市场风险

产业投资基金的市场风险指市场主体因市场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盈利或亏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包括经济周期波动、利率变动、通货膨胀导致的购买力变化等宏观经济因素的改变而产生的风险,以及行业政策的变化所引起的行业供求关系改变所产生的风险。从微观环境来看,市场风险指投资企业产品市场风险,包括:市场容量的不确定性。其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商业总价值,产业投资基金一般投资规模较大,最后形成的产品对本行业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如果产品市场的容量不大,会导致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利润甚微或亏损。市场接受新产品的时间不确定性。产业投资基金所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是市场中尚未出现的新产品。新产品被市场认可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不确定的。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不管产业投资基金是投资于新兴产业或者是传统产业,都会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如果投资的产业市场竞争激烈,高的预期投资收益一般就难以达到,投资结果不理想。

(三)经营管理风险

产业投资基金的经营管理风险是指基金管理人的业务能力,及其在具体项目经营管理上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项目选择风险和决策管理风险。项目选择风险指由于对投资项目选择失误而产生的风险;决策管理风险则指由于管理技能缺乏或管理方式不当所造成的损失。产业投资基金运行,通常遇到的经营管理风险有:体制风险。体制风险是指由于产业投资基金所采取的设立方式,及其基金运作过程中责权利的划分方式而产生的投资风险。经营风险。主要由项目选择风险和规模选择风险两部分组成。项目选择风险是由于对项目的选择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项目的规模风险是指项目在选取规模和种类上存在的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人才的流失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个别技术人才的流失有可能导致整个技术的崩溃,因此人力资源风险也是时时存在的。

(四)投资环境风险

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环境风险指资本市场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主要包括三类:

第一,政策环境风险指由于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对待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发生了变化而引起收益变化。随经济形势的变动政策不断变化,从而使产业投资基金政策不明朗。

第二,法制环境风险是指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执法部门执法不力等造成对产业投资基金损害的可能性。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各种规范市场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特别是投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就可能存在与其它法规产生冲突、甚至由于理解不同而出现触暗礁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执法队伍的素质原因,在产业投资基金运作过程中与有关部门发生纠纷时,产业投资基金的正当权益保护就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第三,市场环境风险指由于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不完善而对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产生收益减少的可能性。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仍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干扰,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行政干预更加普遍。

(五)市场交易风险

产业投资基金的市场交易风险指由于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因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风险。我国产业投资基金一般是依封闭式方式设立的,与封闭式的证券投资基金和其它股票一样,产业投资基金一旦上市流通,就要接受市场法则的检验。普通股票的风险同样存在于产业投资基金中,买进卖出、市场炒作等二级市场的各种风险都会发生。另一方面,市场价格总水平的变动(通货膨胀)也可能使同样数量的货币在不同时期的购买力产生差异,从而引起产业投资基金收益变动。

(六)道德信用风险

道德风险指基金管理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或收益减少的可能性。投资过程是基金管理人对资金的运作过程,除了资金因素,还有投资水平、投资技术等因素。其中基金管理人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对基金收益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投资项目选择、论证决策、经营管理、获取收益等一系列环节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有关人员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同时,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秩序还比较混乱,专业性的组合投资和高素质投资队伍比较欠缺,资本市场特别是产权(股权)市场不够有效。最突出的问题可能是企业会计做假账,审计结果缺少诚信,使得产业投资基金无法对项目做出科学判断,增加投资风险。

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控制

产业投资基金在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避免和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需要不断探索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对策与方法。

(一)以预期的高收益性抵消流动性风险

由于产业投资资金大都投资于特定的企业,有一定的投资回报周期,因此,流动性风险是产业投资基金最大和最突出的风险。产业投资基金能否生存和发展,往往取决于对流动性风险能否有效规避和防范。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流动性不足是一个很大的风险。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产业投资基金常常是以预期的高收益来抵消。

(二)以科学的管理决策控制经营管理风险

对于项目选择风险的控制,一方面要具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使选择的项目具有相对稳定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要尽量利用有效的渠道争取到有益的项目。而对于基金管理风险的控制,则要求尽量提高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高素质的基金管理人才。要从根本上规避经营管理风险,还必须建立有效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使基金的运作过程有一套高效、健全的投资决策机制。

(三)以规范完善的市场法律体系控制环境风险

对于投资环境风险的控制,要不断地完善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行为,理顺政府职能,使行政干预从微观经济领域中脱身,让位于市场机制。同时,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等多种途径逐渐减少和消除这类风险。

(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并规范道德信用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外,要避免道德风险,最根本的措施是强化规章制度的管理,将个人收益与业绩真正挂起钩来,制定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让每一个基金经理在获得合理报酬的同时相应地承担风险及其它责任。

(五)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起运作产业投资基金

我国大部分产业投资基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由当地政府牵头发起,上报国务院申请设立。其发展思路是:先由地方政府设立一个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寻找投资人,再去寻找基金管理人。这种做法实际是本末倒置。很多情况下,地方政府不过是打着设立产业基金的旗号筹集发展资金,根本没有市场化思维,更无法适应投资者,特别是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产业基金可能会沦为地方政府操控投资的工具。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运作应该真正采取市场化的方式,从而杜绝非市场化造成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鲁育宗.产业投资基金导论——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战略选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敏.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基础研究[M].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3.徐燕鲁.产业投资基金风险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8.3

风险防控论文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1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1.1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分“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次级贷款,指的就是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购房屋为抵押的住房贷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风靡一时。2005年至2006年,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但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并未因此而停住脚步。放贷机构为了竞争,不断放松放款条件,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与此同时,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被美国的金融机构做到了全世界,危机发生,全球就为美国的次级债买单。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危机就发生了。危机一旦发生,就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使得危机愈演愈烈。

1.2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到2007年爆发,至今已经经历了4次大的冲击波。第一波冲击始于2007年8月份。当时危机开始集中显现,大批与次级住房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第二波冲击始于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美联储和一些西方国家银行被迫联手干预。第三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本点。第四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7月。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美联储拟注资250亿美元。第五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产最终引爆全球金融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监管缺失是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金融监管缺失使一些国家的金融失去监管,使金融杠杆不适当的放宽放大。

监管松弛和内部管理松弛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监管松弛表现为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管理层缺乏及时全面掌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动向和真实信息的有效制度安排及措施手段,缺乏对有关从业人员行为的有效约束,奖罚不明,渠道不畅。金融监管松弛的例子有很多。2008年12月15日,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麦道夫一直向其客户承诺每月约1%的投资回报,无论大环境如何他从未亏过。据估算,投资者们损失可能高达500亿美元。受害者名单却越拉越长,既有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众多银行和机构的投资者,也有为数不少的对冲基金,学校、慈善基金,甚至还有许多和他同为犹太裔的富翁。全球多家著名金融机构损失惨重。随着越来越多的案情细节浮出水面,美国公众的情绪从震惊演变为愤怒——在麦道夫涉嫌欺诈的二十年时间里,监管部门都干什么去了?!金融作家GuntherKarger已经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总检察长投诉,要求调查该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和其他委员是否履行了各自的职责。震惊全球的麦道夫案风波还未平息,美国又一起“大规模商业欺诈案”浮出水面。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以涉嫌“大规模商业欺诈”指控得州的亿万富翁、斯坦福金融集团的董事长艾伦·斯坦福及其旗下3家企业欺诈80亿美元。多年前,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曾发现美国得州大亨斯坦福集团涉及重大证券违法行为,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即将发生大问题的信号,但监管机构每次都让该公司缴相对小额罚款了事。近期,英国版麦道夫—一名外汇交易商涉嫌欺诈4000万英镑被捕。这是英国第一次因信贷紧缩而引发的大型案件。金融监管缺失状况从上述典型案例可见一班。

3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金融监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庞杂,本文主要从家监管目标、主体、依据、对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3.1金融监管目标要以安全优先,兼顾效率

金融安全,在更学术的层面上被称之为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其配置资源、分散风险以及清算支付的功能,而其在出现各种冲击以及结构性变化时,依然能够发挥其基本功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货币经济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金额维持推动力。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它的状况如何,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未来。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是现代银行经营的三个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现代银行在其业务活动中,应注重兼顾协调,通过资产和负债的综合管理来实现三者的要求。在金融实践中,金融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始终把安全性摆在首位,这是金融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这次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的警示。

3.2金融监管主体要加强合作,提高监管效率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型金融市场的不断涌现,金融监管主体出现了出现了分散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央银抓们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督,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则由政府专门机构,如证券市场委员会、期货市场委员会等行驶管理只能,对保险业的监管也由政府的专门机构进行。近年来,一些国家将银行监管部门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

在监管机构分离,渐趋专业化的同时,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就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从90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来看,微观层面上金融机构的稳健并不足以确保这个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业务方面的交叉发展也使得针对特定类型金融机构所实施的监管效力被不断削弱。所有这些,都要求对监管体系进行重新调整。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将其纳入到同意的体系当中,或者在保持专业监管机构独立的情况下,建立不同监管机构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的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以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

3.3依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活动,提升金融监管水平

为了对金融机构监管,每个国家都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制定出了一系列兼容监管法规作为金融监管的依据。就西方国家而言,其金融监管依据是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巴塞尔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协议和核心原则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它们对稳定金融体系具有很大作用,成为全球通用的银行监管文献。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银行经营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的资本协议已经那个越来越滞后于风险监管需要。2004年6月,在经过长达6年的的制定期后,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简称新巴塞尔协议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或巴塞尔协议Ⅱ)。新资本协议反引发了现代景荣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反应了全球化和国际金融活动的游戏规则。例如,审慎合理的风险承担、科学准确的风险衡量、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科学合理的资本配置和风险敏感的资本监管框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针对银行的经营活动面临的诸多风险提供了风险敏感性更强的监管框架;为金融业管理金融风险设定了资本标准;鼓励商业银行在防控风险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资本金收益。在这一系列措施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资本要求不仅仅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挂钩,而且还与其他实质性风险联系起来(比如支柱1下面的操作风险以及支柱2下面的利率风险等)。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国际银行界的“游戏规则。目前,很多国家还不具备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随着新资本协议在美国等十国集团的实施,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该行列。该协议将在商业银行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的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完整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的约束,、以及全球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3.4对金融创新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造就了大量新的金融业务:可变利率存单、金融期货合约、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使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速膨胀,金融期权、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派生型、杠杆性、虚拟性、高风险型使金融监管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高风险化。

二战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非金融机构。目前,非金融机构在发达国际中已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表现在机构类型日趋多样化,发展迅猛,并且其资产和负债规模所占的比重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银行金融机构,其业务领域日益拓宽,在金融创新、资产重组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因此,从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高风险考虑,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济影响和货币供给方面考虑,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应不得不重视和加强对对金融创新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3.5金融监管当局应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与其他合作,提升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应加强国际合。一是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及其产品透明度;二是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在遵循一致性原则基础上制定规章以及其他措施;三是监管机构加强同金融市场所有层面的协调和合作,其中包括跨国境的资本流动;四是监管者和其它相关当局应当在防范危机、加强管理和应对措施上加强合作;五是发展国际金融合作与协调,积极探讨必要十一的增加呢国际或作与协调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国际资源提升防范过金融危机的能力,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欧盟建议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9年2月25日

[2]2009年2月27日,商务部陈德铭部长在伦敦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电视主持人罗伯特·佩斯顿(RobertPeston)的专访

[3]《通力合作共度时艰》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的讲话2008年11月15日

风险防控论文篇5

关键词:信息;风险投资;博弈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是以股权或准股权形式投资于高成长性和潜在价值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企业,并向风险企业提供经营和管理服务,通过一定的退出渠道,最终获得预期高额收益的一种中长期投资方式。风险投资运行的主体由投资者(风险资本供给方)、风险投资机构(风险资本运作方)和风险企业(风险资本需求方)三方构成。风险投资运行流程首先是由风险投资机构向投资者筹集风险资本,然后经过筛选决策将资本再投向风险企业,通过帮助风险企业经营运作,资本得到增值,最后风险投资机构通过一定的退出渠道,收回投资和实现投资收益,再将收益回馈给投资者,由此构成一个集融资、投资和退出三方面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1-2]

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视角,风险投资机制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博弈框架。不同主体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与目标的不一致,必须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揭示其能力或促进其努力,而这些机制必然反应在实际制度上,笔者正是从这一视角来分析风险投资制度的信息含义,并试图从内生和外生的角度来提供较低交易成本的解决方案。

一、一个博弈分析框架

为了清晰地体现不对称信息与风险投资的联系,笔者从不对称信息角度来分析风险投资的整个流程,具体考察在每一步骤,是何种信息机制在起作用,并简单地评论一下相关的研究,笔者的分析框架基本涵盖了这一领域的重要文献。

资金从投资者手中出发,经过适当的信号机制,这里基本上属于信号传递,首先到达风险投资机构手中。如果信号机制下遴选的结果,风险投资机构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投资者与风险投资机构就形成一级委托关系。Sahlman、Hay和Abbott、Murray和Marriott等人证实,为了从最终投资者那里吸引资金,风险投资家必须提供必要的“市场信号”来证明自己的行为能力,最终可以通过合同形式加以强化。其次,如果信号机制下遴选的结果淘汰了风险投资机构,资金仍保留在投资者手中。从风险投资机构手中出发,经过第二个信号机制,这里有可能包括部分信息甄别,到达风险企业手中,这样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就形成了二级委托关系;如果风险企业遭到淘汰,资金仍保留在风险投资机构手中。Wright和Robbie发现,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就是导致很多后来很成功的企业一开始会被风险投资机构拒绝,以及只有很少量的风险投资机构在进行早期创业投资的原因。Berger和Udell等研究了如何优化合同设计,以减轻或根除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间的问题。再次是风险企业的运作,也即风险企业经历成长、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通过一个学习过程了解风险企业家的能力,从而作出决定由谁来控制风险企业。Yuk-sheechan等[8]与Dirk[9]均提出动态的风险投资模型以解释这一学习过程。Jeffery认为在缔约时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信息是对称的,其后不对称信息才发生。[10]最终,经由某种退出机制,资金自风险投资体系中退出,结束此次资金流动。如果不合乎退出机制的要求,那么资金将滞留在风险企业,等待合适的机会。Lerner[11]与Bernard和Ronald[12]都讨论了资本市场的不完美性对创新企业外部融资的影响。

二、契约——内生解决方案

契约经济学家认为,研究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涉及如何降低信息成本问题,而研究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涉及如何降低激励成本问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使用某种契约,改善信息劣势者的处境,加强对信息优势者的控制,协调两者的利益,最终实现双赢的均衡结果。

1.有限合伙制

在有限责任合伙制下,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不得参与合伙事业的经营与管理,一般只能以现金、财产等实物资产向合伙企业出资,承担有限责任;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在有限合伙企业中负责合伙事业的经营与管理,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投资者和风险投资机构双方签订的合同明确规定:(1)投资方承诺分段投资,保留放弃投资的选择;(2)对风险投资家的奖励与他们所创造的业绩挂钩;(3)确保风险企业向风险投资公司变现所投资的股权,确保一般合伙人向有限合伙人返回所有资本金和收益。

可见,有限合伙契约对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利益冲突的地方做了明确的规定,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问题:第一,在契约中,首先规定了风险投资基金的寿命期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基金投资者保留了重新选择基金管理公司的权利,若风险投资家行为不端,则下次募集将很困难。第二,风险投资资金不是一次到位,投资者保留了撤消后续资金投入的权利。第三,强制性分配政策解决了对出售投资资产所得收入分配问题,禁止了风险投资家从事一些谋求私利的交易。有限合伙制形式有助于区分风险投资家的优劣:好的风险投资家更乐于接受有限期的投资和与投资业绩挂钩的激励措施。

2.分阶段多轮投资策略

分段投资是指风险投资机构只提供确保风险企业发展到下一阶段的资金,对风险企业的业绩和状况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并保留放弃追加投资的权利。采用分阶段多轮投资的策略,有利于风险投资机构控制人的行为,以减少错误决策所导致的潜在损失。风险投资机构一般根据风险企业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和预期收益来安排资金投入,并对公司的前景进行周期性的重新评估。每一轮投资的金额通常限于使项目能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为止,并呈与次而增的趋势。

对风险企业家而言,分段投资即是激励又是约束:追加投资实际上稀释了风险企业家的股权,而且比例随分段投资的次数增加而递增,而且在企业经营不善时,风险投资家会终止投资,这意味着企业极难再获得其他投资者的资金支持;分段投资对风险企业家的激励体现在:一旦风险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他们得到的企业股权远大于从一开始就拿到全部风险资本所得到的股权份额。

3.投资工具选择

从实证上来看,可转换优先股是绝大多数风险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优先股特别是可转换优先股则兼具债务和普通股的优点,在投资成功时,投资者的收益有巨大上涨潜力,在投资失败时,投资者可在普通股股东之前优先得到资产清偿。因此,优先股既可控制投资风险,又有实现高收益的机会,是风险资本的理想投资工具。

以可转换优先股为投资工具相当于把一部分风险从风险投资机构转向风险企业家:通过以股权方式替换更高的当期收入,可转换优先股权使风险企业家败则一无所有,胜则满载而归,而风险企业家对风险的反应程度,可以让风险投资机构来评价风险企业家的信心和能力,这样大大改善了风险投资机构的信息条件。

4.报酬体系

笔者讨论了在有限责任合伙制下风险投资机构的报酬,一般由固定的管理费和变动的利润提成费组成。同样,这种线性的报酬体制也适用于对风险企业家的支付。其报酬可简单的表述为:

风险企业家报酬=现金收入(固定)+所有权收入(变动)

这样的一种报酬体系,对风险企业家而言是激励与约束并存的。一方面,风险企业家持有普通股或股票期权,从根本上来讲,股权激励改变了人的机会集合,使其提高努力程度,降低其在职消费程度。另一方面,这种报酬体系能够惩罚风险企业的不良业绩。如果企业经营不良,管理层可能会一无所获,而持内部职工股的雇员可能被开除,所有未配给的股权或选择权都被企业收回。这种奖罚措施,有效地防止了风险企业家追求或有求偿权的冒险冲动。

三、机制——外生解决方案

整个风险投资体系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内生的契约安排是难以解决全部问题的,而且如果不放置在一个合适的外生机制内,契约的制定与履行成本都是极其高昂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合理的外部机制,或者说一个适宜风险投资发展的软环境。

1.法律框架

当前,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这些障碍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并且与我国法律制度的建设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和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消除或者减弱这些障碍因素对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影响。

(1)建立完备的资金准入法律机制。风险投资需要长期资本的投入,因而,在国外通常都是由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在我国,应当对现行的养老基金管理办法、保险法和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进行合理的修订,适当放宽对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限制,允许它们适度地参与风险投资。

(2)完善风险资本组织形式立法。在国外,有限合伙制被认为是最适合风险投资特点的组织形式,然而在国内由于立法的限制,风险投资机构只能选择公司制或合伙制,较低的激励与较高的运营成本淘汰了前者,双重纳税与连带无限责任又淘汰了后者,因此,需要尽早对我国现行的《合伙企业法》进行修订,充分重视有限合伙制在处理出资方式和投资者责任形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立法上将其作为我国新的《合伙企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目前,政府对风险投资活动的支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要解决风险投资的市场准入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法律需要。第二,加强政府对国产高科技产品的采购力度。目前的政府采购并没有体现出产业导向和政策倾斜方面,应尽快制定有利我国高科技产业和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法》,使政府采购成为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是密切相关的,其作用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机制或者场所,而且它还是风险投资的出发点与归宿:资本从资本市场流向风险投资机构,再依赖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支持,从风险投资机构流向风险企业,再从风险企业流回到二板甚至一板市场。发展风险投资,需要完善资本市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定位于新经济的二板市场。二板市场或者说创业板市场的建立是为了使那些亟待发展的高科技企业有一个规范、方便的筹资渠道及为使风险投资有一个顺畅的资金退出通道,这就有其特殊的要求:较低的“上市门槛”,全流通性市场,完善的监管体系,合理的退市制度,严格的上市保荐人制度,等等。2004年6月25日,深圳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开盘,相应的市场模式、上市机制、上市标准、交易制度和监管等都在逐步完善之中。

(2)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风险资本的投资周期一般为3—7年,其流动性较差。资本一旦投入,很难在短期内退出,同时一些持不同判断的投资家则可能进入。为了满足资本流动性的需要,应相应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如场外市场、二板市场、一板市场,以提高资本的流动性,保证在风险资本的整个投入期都有一定的进出入机制。

(3)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培育机构投资者。按国际上通行的标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比应为1∶1,而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仅占全部融资额的9%左右,差距十分明显,所以直接融资应该是发展的重点。从风险投资的特点来看,直接融资是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发展直接融资可以有效地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

3.风险投资家市场

如同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反映企业质量,完善的风险投资家市场可以反映风险投资家的质量,这就可以大大缓解风险投资经理人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不仅在风险资本家选择风险企业时存在事前的信息传递,而风险投资家市场则构成了事后的信息传递,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建立规范的风险投资家市场,这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在风险投资家市场的系统框架下,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家必须在市场规则的约束下进入市场进行双向选择,通过竞争机制构建双方在市场规则约束下的平等契约关系。在企业家市场中它们是平等的法人和自然人关系,保护了各自的合法权益,防止不正当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2)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家市场的宏观管理职能。政府要有计划地制定风险投资家市场管理法律、法规,保障公平交易、制止打击违法活动和不正当竞争,保护国家、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家的合法权益。政府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制定风险投资家就业政策,规范和引导风险投资机构人事制度;综合运用政府职能,调控和引导风险投资家的就业方向和企业的用人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3)大力发展面向风险投资家市场的教育培训组织。必须大力发展与风险投资家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和培训组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举办各类风险投资家培训组织,使其能够有不断的再教育的机会,了解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做到对风险企业的审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俞自由,李松涛,赵荣信.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Sahlman,William.TheStructureandGovernanceofVentureCapitalOrganization[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0,(27):473-521.

[4]Hay,M.andAbbott,S.InvestingfortheFuture-PromotingSeed,Startup,andEarlyStageVentureCapitalFundingofNewTechnology-BasedFirmsintheUK[Z].(LondonBusinessSchoolandAdventLtd),1993.

[5]GordonC.Murray,RichardMarriott.WhyhastheInvestmentPerformanceofTechnology-specialist,EuropeanventureCapitalFundsBeen.SoPoor[J].ResearchPolicy,1998,(27):947-976.

[6]Wright,M.,&Robbie,K.Venturecapitalandprivateequity:Areviewandsynthesis[J].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ccounting,1998,(25):521-570.

[7]Berger,A.N.,andG.F.Udell.TheEconomicsofSmallBusinessFinance:TheRolesofPrivateEquityandDebtMarketsintheFinancialGrowthCycle[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8,(22):613-673.

[8]Yuk-sheechan,DanielSiegel,AnjanThakor.Learning,CorporateControlandPerformanceRequirementsinVentureCapitalContracts[J].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1990,(31):365-381.

[9]DirkBergemann,UlrichHege.Venturecapitalfinancing,moralhazard,andlearning[J].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98,(22):703-735.

[10]JeffreyJ.Trester.Venturecapitalcontractingunderasymmetricinformation[J].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98,(22):675-699.

风险防控论文篇6

树立税务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管理人员应积极向企业高层管理者灌输税务风险防范理念,增强高层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企业自身及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纳税部门也要牢固树立纳税服务意识,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征纳氛围,认真开展税法宣传,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税收宣传的目的是让人们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纳税服务意识,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企业管理人员要树立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积极预防和控制税务风险,做好税务风险防范工作,不仅做到及时纳税,正确纳税,还需要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安排各项税务活动,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应健全内部会计核算体系,完整、真实和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及时办理税务登记,依法诚信纳税,准确计算税金,按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除了正确计算纳税额并进行会计处理外,还要分析影响税务风险的各种因素,防止企业因为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必要的税务风险,发现税收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时,及时向税务机关进行咨询,根据税收法律规定进行合法合理的税务筹划,减少不必要的税收负担,降低企业经济利益流失的可能性,制定控制税务风险的规程,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加强税务风险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是控制税务风险的基础,建立税务信息沟通机制的目的是降低税务风险,税务信息沟通应当渗透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确保税务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企业应当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建立内、外部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通畅,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将重复性、规律性的事项固化为标准化的操作和流程,进行自动控制,减少税务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使税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传递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领域中,防患于未然。企业必须在遵守税法、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加强税企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税企互动机制,加强税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加强企业财务人员与税务人员的沟通,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是某些税收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上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企业应当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税务筹划方案经税务部门的确认,开展合法合理有效地税务筹划活动;特别是企业发生对外投资、资产处置和会计政策变更等重大事项时,企业财务部门应该主动与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联系和沟通,咨询相关的税收法规,认真听取税务机关的意见和建议,保证税法和税务机关的一致性,从而降低税务风险。

建立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有助于税务机关提高管理效率,税务风险评估应以风险识别为起点,充分识别企业税务风险是有效管理企业税务风险的前提,税务风险评估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关键,全面系统地评估税务风险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的发生,将税务风险降到最低。在风险识别过程中企业必须在计税、报税、纳税和税收筹划等环节上加强各个风险点的控制与防范措施,企业应当查找出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目标相关联,评估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及对实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结合企业风险承受程度,权衡成本效益关系,合理制定企业风险管理应对策略。按照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造成影响的大小,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划分为避免、转移、小心管理或承担等不同情况,针对不同风险的程度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发生机率较大且影响程度超出企业承受程度的税务风险,企业应当采取避免的策略,放弃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损失;对于影响程度较低、发生可能性较大的风险,可以采取转移的策略,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对于影响程度较高、发生的可能性较小的风险应当小心管理,力求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影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都较低的风险,可以选择承担的策略,不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要高度重视税务风险的管理,在战略执行过程中,企业管理层运用税务思维考虑识别税务风险,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税务风险进行全过程管理与评估。在全面识别和评估税务风险的基础上,企业应重视税务申报和税款缴纳,重大交易决策中的税务问题,经营过程及供应链中税务问题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提升企业税务人员素质

风险防控论文篇7

中小软件企业的经营特定与一般企业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比如说,中小软件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具有服务性质,软件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是产品的研发与服务阶段,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是最为宝贵的资产之一。因此,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人力资本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融资风险。其中,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产,如果对它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发技术风险以及人员风险等,从而对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主要就是指中小软件企业的主要业务就是开发软件,而软件项目能否成功会直接关系到资金的回收状况。一旦回收不利,就会引发财务风险。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中小软件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化,另一方面则是中小软件企业的融资利息较高以及软件项目开发周期长短与结果如何。

2中小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风险与企业的发展规模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当企业发展规模较大的时候,其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大。那么,中小软件企业由于发展规模不是很大,因此,它面临的财务风险并不是最大的。然而,由于中小软件企业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较大,它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比一般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大。就上述所言,中小软件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分为人力资本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融资风险三种。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其特征进行详细的解析。具体来说,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特征表现为:软件企业资产组成的不确定性、软件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软件企业融资的单一化。这些都是造成中小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根源。

3中小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监控的主要内容

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监控与一般企业有着很多类似之处。具体来说,中小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对核心财务指标的监控、对财务支付能力的监控以及对财务结构的监控来对整个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监控。其中,对核心财务指标的监控主要就是指对企业现金比率、流动比率等指标的监控,对财务支付能力的监控主要就是指对企业资产变现能力等方面的监控,对财务结构监控则是指对企业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等几个方面的监控。

4中小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控防范措施

(1)中小软件企业应该切实提高自身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中小软件企业作为一个受到科学技术影响较大的企业,其财务风险的监控防范必须要从领导层与经营管理者方面入手,切实提升他们的财务风险认识水平与监控防范意识,引导他们充分意识到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要让他们在风险防范意识的指导之下,着手去采取一些有效监控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比如说建立相关防范机制,建设相关防范制度等,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监控防范的执行能力。此外,中小软件企业还应该聘请专业的风险防控人员来企业进行相关的讨论,并给出一些可行性报告,比如说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或者在进行软件项目开发和营销的时候,软件企业可以聘请财务分析师来对潜藏的财务风险进行专业评定,并设计出几套有效方案,根据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把资产负债比例与结构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当然,中小软件企业还应该充分加强全体员工对于风险防控的科学认识,引导软件开发人员随时关注财务风险的防控工作,不断提升软件开发质量与运用效率,并建立一个配套的财务风险防控监督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全体员工的风险防控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降低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

(2)中小软件企业应该做好财务风险的事前评估工作。

这就是说,中小软件企业在进行软件开发与投融资的时候,应该做好相关的事前评估工作,并让整个评估过程做到全程化与规范化,还应该有选择性的借鉴其他成功软件企业的先进经验与科学理念,提升财务风险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与能力,并引导他们使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评估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评估方式,让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具有可行性特征与全面性特征。当然,这种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行性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有效实施,离不开财务风险的正确识别与有效评估工作。这就需要中小软件企业的领导与财务人员做好相关经济环境的认真分析,并严密监控企业财务活动与软件开发活动中的各种潜在风险,还应该预测并评估好有可能对企业盈利能力造成冲击的风险,提前做好财务风险的监控防范准备工作。

(3)中小软件企业应该做好事中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

这就是说,中小软件企业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首先,中小软件企业应该控制好投资风险。这就需要中小软件企业尽快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财务风险监控防范体系,并通过该体系的运用来有效做好企业的财务风险预测与预警工作。那么,中小软件企业就应该提前对对方公司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分析工作,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察对方公司的资信状况,最终让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被控制在最小化范围以内。其次,中小软件企业还应该做好融资风险的监控防范工作。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不少中小软件企业的开发资金更多的来源于自筹资金,然后才有一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而中小软件企业的融资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企业在融资前做好相关的融资预算,充分考虑清楚融资的资金规模与来源渠道,并基于此来进行整体融资方案的确定,以更好的应对各种融资风险。当然,中小软件企业还应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融资方式,并设计好融资结构,尽量把融资成本与风险控制在最小化水平。再次,中小软件企业还应该做好资金回收工作。这就是说,中小软件企业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财务核心指标进行监控与管理,关注企业的现金比率等多个指标,确保软件企业的财务监控,有效监控防范财务风险。此外,中小软件企业还可以设立相关的专门部门来进行回收资金的管理与控制,也可以更好的促进财务风险的弱化。只有中小软件企业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事中财务风险控制,才可能真正确保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4)中小软件企业还应该做好业务流程再造工作。

中小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监控防范的重要障碍物之一就是企业的一些经营管理环节是冗余的,一些业务管理流程不够规范。因此,中小软件企业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自身的业务流程与业务系统进行全面且系统化的调整与重塑,并对未来的业务发展趋势进行及时的关注与有效的监控,尤其是要在及时监控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再造和重组业务流程,切实提高中小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监控防范系统的整体作用与效果。

5结束语

风险防控论文篇8

「关键词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证券经营机构的经营风险指证券经营机构在证券买卖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观原因造成的风险主要是指证券经营机构自身的管理、操作失误引起的损失;客观原因引起的风险主要是指因证券市场不可预见、客观因素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一、证券经营风险的种类

证券经营风险从证券经营机构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经纪业务风险和自营业务风险。由于证券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的性质、特征不尽相同,因此,引起风险的原因也不尽一致。

(一)经纪业务的风险

经纪业务风险指证券经营机构在办理买卖证券业务时,由于种种原因而对其自身利益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一般包括信用交易风险、交易差错风险、系统保障风险及其他风险。

1、信用交易风险

信用交易风险是指证券经营机构在经纪业务中由于给予客户融资而可能带来的损失。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一些证券经营机构为了争取客户,增加佣金收入,或者采取口头承诺方式,或者采取签订协议方式向投资者融资。与经纪业务的其他风险相比,信用交易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最为严重。

2、交易差错风险

交易差错风险是指由于种种原因,交易结果违背委托人意愿而造成的损失。证券经营机构接受客户的委托为客户买卖各种证券时,要经过开设帐户、填单、审查、输入、成交后清算、交割等系列操作环节,由于操作环节较多或管理不严,在操作中很可能出现失误,导致交易差错风险。

3、系统保障风险

系统保障风险是证券经营机构交易保障系统(如电脑设备、供电、通讯设施等)在容量、运用等方面不能保障交易业务正常、有序、高效、顺利地进行,从而完不成经纪业务而可能带来的损失。系统保障风险一般来自于硬件设备的容量、运营状况、业务高峰时的处理能力等方面。

4、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包括开户风险、服务质量风险等。

(二)证券自营业务风险

在证券自营买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证券经营机构发生损失,这种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证券经营机构从事证券自营买卖的风险。自营风险一般可分为基本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

1、基本风险证券自营业务基本风险是指由于证券市场不可预见的客观因素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通过主观的努力也很难避免,而且这种风险与收益基本是对称的,即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

2、经营管理风险证券自营业务的经营管理风险是指证券经营机构在证券自营买卖过程中因主观的经营水平不高、管理不善所带来的风险。

二、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社会经济发展

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券商,应逐渐由粗放经营向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集约经营转变,建立一个系统、高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

1、设立面向最高层负责的风险决策委员会。该机构对公司的风险进行评估、规划,参与公司业务战略的制订,并对业务授权和限额指标进行审批。

2、风险决策委员会下设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处理日常风险事务,与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平行运作,其职责是制订风险管理程序,设置业务活动的风险控制或预警标准,进行风险检查、评估和审核,提交风险控制建议和风险控制报告。

3、依据管理职能设立若干风险控制小组。对每项具体业务、部门设定风险责任人,负责每项业务的日常风险控制,将风险控制延伸到每一项具体业务中去。

4、实行多线负责制。风险控制的组织结构按不同业务、不同地区划分。业务的开展依据需要分设不同的风险责任人,多线对业务风险进行评估、控制。这种多线负责制可以有效地制约领导层一个人完全控制下级的情况,使领导层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以上风险控制构架的特点是:风险的监控渗透到每一项业务活动中,各项业务必须在业务指导部门、管理职能部门和风险控制部门三方的共同协调下开展,与矩阵式的经营管理体制相结合,形成一个多维立体型的组织构架。

三、加强自律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风险控制作为法人的自律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健全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所采取的一套制度,概指公司本身的组织规划,及其所采取的各种协调方法与措施。一般而言,各种管理办法、程序、规章及手册分散于各部门中,必须通过内控制度的原则加以贯穿,才能形成一个整体。

从广义的范围讲,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内部会计控制;(2)内部管理控制。前者主要是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提高会计系统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后者是为了增进经营效率,促进、监督并检查管理政策的实施,以保证经营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

内部控制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一套平衡机制。其基本原则是:(1)对各项业务根据需要划分作业流程,在每一流程中,设定若干责任人,负责检查该项业务有无差错,是否符合规定等。(2)不允许任何一项业务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包办到底,每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必须受到其他人对其所履行职责的检查核对;(3)重大业务决策不能由一个部门、一个主管、一支笔全权包办,应有横向部门予以评估确认。

证券经营机构应着眼于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视角的风险控制机制:

1、营业部授权经营,三权分离原则。券商要加大对分支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分支机构实行授权经营制度,明确其业务范围。同时,营业部的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电脑负责人三个重要职位,从人事组织上进行三权分离,即财务人员、电脑人员实行由总公司委派制,行政上分别归总公司财务部、电脑部管理,实行总公司对分支机构对口部门的垂直领导,分支机构财务、电脑负责人的任免、工资奖励等与营业部脱钩,直接对总公司财务部、电脑部负责。

2、重要岗位轮换原则。部门负责人可考虑每二年到三年一轮换;财务负责人、电脑负责人也确定二年至三年必须轮换;而且,部门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电脑负责人三人在同一部门中同时任职不能超过三年以上。作为重要岗位轮换原则的延伸,对某些关键岗位可实行“强制休假制”和“一天休假制”。

3、加大内部稽核审计力度,建立高效的稽核审计体系。稽核审计部门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对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业务的合规合法性、内控的完善性及遵循情况进行检查。为充分发挥内部稽核的作用,证券经营机构必须建立经常性稽核和专项突击审计相结合的稽核制度,扩大稽核审计的频率和范围,全面覆盖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点和主要风险点。凡是有经营权、财权、物权、支配权的部门,除保证专项稽核外,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常规性稽核。

4、资金结算实行法人统一结算制度,以利公司对清算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及时监控,并且有效地防止营业部挪用客户资金。

风险防控论文篇9

【关键词】 银行; 内部控制; 财务预警; 财务风险防范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金融风险的严重性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其中银行财务风险的防范就是金融风险防范中的重点之一。我国先后出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等政策来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关于“审计是免疫系统”的新理念,其中就提到了要加强金融审计来防范金融风险。现有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系统中,侧重于运用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手段,期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仅仅依靠加强内部控制来防范财务风险已遇到了瓶颈,因为银行面临的环境和经营的业务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财务风险变得更加复杂。笔者在搜寻关于银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文献时,发现理论、实务工作者主要从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两个方面来研究和实践。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张将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两种手段结合运用到银行风险控制中,着重对两者的结合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并阐述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一、银行内部控制与银行财务预警

银行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银行财务预警一般从系统角度来说,方庆煌(2009)将它定义为“以银行的年度报表、经营计划等相关资料和信息为依据,利用财会、统计和金融等手段,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等进行分析与预测,以尽早发现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发出警报,督促相关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风险演变为实际损失”。简而言之,前者是对银行内部的经营活动进行不断衡量和校正,以保证银行的总体目标以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的过程。而财务预警则是通过财务方面的信息反馈于经营活动,通过提前发现异常来阻止危机的发生,其实财务预警相当于是一个警报器,需要内部控制的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进行结合之理论探讨

要将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结合来控制银行财务风险,首先必须找到两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唯物主义认识观认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于理论。财务风险的控制对银行非常重要,寻找合理、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法对处于高风险领域的银行来说是长远之计。本文已在前面提出了运用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结合的风险控制系统来防范风险,以下就阐述将两者进行结合的理论依据,即解决两者进行结合的可能性问题。

不完全契约理论是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结合的先决条件。我们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契约组成的,契约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基础,银行也是以契约存在为前提的,如果不存在契约,便不会有银行家来经营银行,更不会有银行高风险之说了。不完全契约理论指出契约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完备的程度。由于人们生活的时空限定在对某一事物作出判断时不能做到完全理性,而只能做到有限理性;再者人们在缔结契约时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可能是信息不对称,也可能是掌握所有信息的成本过高,即不能在考虑到所有相关方的情况下订立了契约;最后一种是契约所指的对象――交易事项是不确定的,若交易事项都是模糊的,那么契约便永远不可能达到完备。基于以上3种原因,要明晰所有的产权关系非常困难,所以生活中绝大多数契约都是不完全的,而不完全契约是风险产生的根源,由于契约永远不可能完备,这样风险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去防范,而不能完全根除。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银行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都不可能完全防范财务风险,它们都只是对不完全契约的一个补充,都只能从特定的角度上防范财务风险,而不能将财务风险完全根除。再从财务风险的范围上来说,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更加侧重于防范来源于银行内部引发的风险,内部控制系统从设计、执行、发现到解决整个过程中,主要就是从内部去解决银行业务中存在的固有风险。但财务预警系统刚好相反,它更加侧重于防范来源于银行外部的风险,由于这个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当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财务预警系统就能显现出异样特征值警示风险防范人员,以便于他们在风险恶化前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重大损失。最后从财务风险的控制期间上来说,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更加侧重于防范银行当前业务的风险,它主要是针对银行目前正在执行的业务,对当前银行内部运作的各个行为施加一定的控制,通过控制以防止风险的实际发生,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标。而财务预警系统主要侧重于对未来远期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预警系统只是对未来风险的一个预测和警示,如果不另外施加行为,财务预警不能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恶化。它不像内部控制系统一样可以直接控制财务风险的恶化,但它可以警示未来风险可能发生从而促使相关人员采取必要措施去规避风险,所以它只是间接防控,而不是主动出击。

系统理论为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可以有效结合奠定了客观条件。从系统理论角度分析,银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财务预警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简单加总。同时,整体中的每一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发挥着某种特定的功能,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也就是说当我们研究银行财务风险时,必须研究银行内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系统、财务预警系统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变动的规律性,最后达到优化整个银行系统结构、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目标。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理论表明,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预警系统要最大化发挥防范财务风险的功能,都必须置于银行是一个整体的大背景下,既然它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财务风险,那么就要具体分析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素和财务危机的因素,在这基础上进一步确认哪些因素是内部控制所能有效控制的,哪些危机因素是内部控制无法覆盖的,而那些内部控制无法覆盖的危机要素就是财务预警系统应该关注的关键点。将内控系统和预警系统结合在一起来防范银行财务风险,既能最大化覆盖银行的风险因素,又能提高银行资源的利用效率,它们都是银行防范财务风险的不可或缺的保障系统,无论缺少哪个,银行都有可能存在风险漏洞,无法真正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协同理论为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的有效结合奠定了主观条件。协同理论认为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银行组织中的不同系统之间也是如此。通过内部系统的协同,使银行自发地形成一种适宜于特定时空的有序结构。协同论关键在于将单个子系统的无序结构转变为整个系统的有序结构,该理论为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的结合奠定了主观条件。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在各自的领域中防范财务风险,如果它们覆盖的领域有重叠的部分,那么不仅会形成资源浪费,而且还有可能相互削弱彼此的防范能力。如果它们覆盖的领域不全,即“防范不力”,那么两者相结合不仅能够达到互补的效用,甚至还可能相互促进。

银行要提升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不能仅仅依靠加强内部控制或者健全财务预警,而是需要将两者进行协同,在特定的财务风险下,将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进行动态整合,优化银行风险保障体系的结构,这是银行能够高效率防范财务风险之关键,只有将这两个系统进行有效整合,银行才能将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使风险保障系统发挥出最大效用,不断提高银行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及时规避财务风险是银行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在某些关键时刻,财务风险可以决定银行的成败。协同机理运用于银行的风险防范系统,就是要将能够覆盖所有财务风险的系统在特定情况下进行动态整合和交互协同,驱动两者的协同效应,不断提高银行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三、银行中将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进行结合的必要性

1.银行财务风险来源广泛,内容复杂,仅仅依靠内部控制系统或财务预警系统都不能全面控制风险。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以前潜在的风险已经逐渐暴露出来,还有一些以前不对银行构成威胁的风险也逐渐成为银行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目前我国银行主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进行风险管理,初始阶段效果比较明显,也有少许银行对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了创新,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同时开发了银行财务预警系统,但是真正将财务预警系统运用到风险管理中的实例却很少。能够认识到将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结合来控制财务风险的银行固然好,但是多数银行还是侧重于内部控制系统,在认识上、手段上配合跟上银行业务发展对风险控制系统的高要求,风险防范系统必须对内、外部环境有及时、敏锐的反应。财务预警系统不仅可以对现有内部控制系统的不足进行及时的反馈,还可以在内部控制系统不能涉及的领域发挥它固有的优势,可以说是对现有风险控制系统的必要补充。

2.全面风险控制要求银行必须将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预警系统进行动态整合。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设计时,不仅要全面考虑到银行现有的风险,而且还要对各类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哪些风险是传统风险,哪些是新兴风险,哪些风险主要来自银行内部,哪些风险是来源于银行外部,在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的基础上,就要设计能够有效控制各类风险的最佳方法,目前银行风险管理中主要有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两种方法,而两个方法各有长处和不足,若能结合使用就能相互促进。当对不同风险设计好控制方法后,就要在特定控制系统下对各类风险进行集中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银行的风险控制系统要能够覆盖银行当前或未来能够预测的各种风险,而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预警系统又有各自的缺陷,仅仅依靠两者之一都不能满足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这就客观上要求银行在设计风险管理系统时,应该将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相互补充,还可以扬长避短。

3.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固有的缺陷要求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由于银行资源有限,无法照顾到内部控制的方方面面,所以内部控制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这些缺陷有些是控制成本过高而放弃设置的,有些是因为现有的管理人员无法预测到相关风险而未设置的。这时如果存在另一种手段,能对远期的风险进行预测,那么就可以弥补内部控制的不足。相同地,如果银行只设置财务预警系统而不设置内部控制,不但成本较高,因为预警系统需要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作为后盾,而且利用财务预警系统进行风险防范是一个间接的防范过程,需要配合其他的手段,而且防范速度没有内部控制来得及时。因此,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预警系统各自的缺陷客观上要求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使银行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可以最大化防范财务风险。

综合以上三大原因,银行有必要将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两个保障系统进行有效结合,利用它们共同来防范复杂的银行财务风险,尽量做到以最低的成本发挥最大的风险防范效力。

【参考文献】

[1] 徐光华.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耦合分析――一个基于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分会2010学术年会,2010.

[2] 张友棠.基于内部控制的多维财务预警系统设计[J].财会月刊,2008(1).

风险防控论文篇10

一、完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1.明确目标。长远的战略目标是通过一系列预防腐败工作制度、措施和机制的建设,实现预防腐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当前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具体目标应以腐败易发多发的领域和部门为重点,针对各级政府和工商、税务、海关、国土、财政、金融、产权转让、城建开发等容易发生权钱交易腐败行为的领域和这些部门中涉及干部人事管理、财务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大宗物品采购等环节,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重点突破,全面覆盖。建立权力结构配置科学、权力运行规范透明、预警处置准确有力、风险防控措施及时有效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2.基本原则。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原则。紧紧围绕党中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体战略,把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工作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相结合,在宏观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纳入国家惩防体系整体布局统筹考虑。

改革创新原则。在廉政风险防控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尊重基层单位和普通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构建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措施有力、制度管用、预警及时的防控模式和工作方式。

从实际出发原则。针对不同地区、部门、岗位的特点,合理确定本单位、部门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按照不同行业、部门特点和廉政建设发展水平,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实现预防腐败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创新管理方法

1.构建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制定相关制度。结合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体制、司法体制、财税、投资、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规范公共资源的交易以及管理,从体制、制度、机制上滋生和泛滥的条件、机会,有针对性地制定廉政风险防控的相关制度和措施,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廉政风险行为发生的因素。

规范权力运行。科学配置行政权力,通过分离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强化权力之间的制约关系。进一步明确权力的边界范围、运行程序和实施标准,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避免权力被滥用。

完善各项配套机制。加快风险动态管理、廉政风险预警处置和检查考核评估等机制建设,对权力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及时调整廉政风险防控的内容和方法,落实廉政风险防控措施。

2.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容易出现廉政风险的重点对象。在日常行政管理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中负有一定责任的领导干部,具体工作部门中分管人事选拔调整、纪检监察、行政审批、司法裁判、行政执法、行政监管等权力的领导干部和分管人、财、物等关键岗位的具体工作人员是风险防控的重点对象,要对他们的用权标准和用权过程进行重点监督。

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点领域。涉及基建工程建设、产权交易、征地拆迁、安全生产、土地出让、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的领域容易出现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这些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要集中精力,重点防范。

容易出现腐败问题的突出环节。要合理分解与配置重点岗位的权力,加强对这些岗位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例如,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管理要实行评审、决定和绩效评估分离;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要实行投资、建设、监管、使用权力的相互分离;专家评审事项要实行审裁分离及对专家管用分离,重大、复杂、敏感的事项要实行集体决策;政府采购要实行管理、采购的机构、职能、财务、人员分离;公共资源交易过程要实行主管、办理、评审、监督权力相分离;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的管理要实行调查权、决定权和执行权的分离。

3.建立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系统。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网络公开运行及在线电子监察系统,把廉政风险点、公共资金使用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情况纳入电子监察的范围。根据部门权力运行流程把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把廉政风险防控制度、措施等内容逐步纳入电子监察范围中。

建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将行政权力运行的程序、权限、时限等数据,通过程序设计固化为工作流程,实现用制度管理人,用机器管权,如有违反程序、逾越权限、超过时限的行政行为,系统会自动进行风险提醒。同时,将政风行风评议、投诉处理、举报、风险等级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等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纳入廉政风险综合信息平台之中,实现各系统信息有序连接。

研发预防腐败信息分析和预警系统。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现代管理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廉政风险信息收集,搭建廉政风险防控信息库,收集、分析廉政风险点,并设立相应的监察点,依托网上监察系统实现对风险点的动态、实时监控。建立廉政风险信息分析评估、预警处置和督促整改机制,实现风险信息跟踪记录信息化评估分析模块化、监控预警动态化。

三、建立健全配套措施

1.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提升全社会认识水平。积极宣传廉政风险防控的必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头脑中树立起廉政风险意识。消除“风险防控无效”论,引导民众树立廉政风险防控的信心和决心,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增强公职人员的危机意识与责任感。紧密联系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实际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党的宗旨、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有关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之中,将廉洁从政转化为各级官员的职业操守和自觉意识。

树立人民群众的反腐信心。强化人民群众对腐败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廉政风险防范、对党员干部的人文关怀与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形成廉洁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