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导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00:57:24

职业教导论文

职业教导论文篇1

职业道德自我教育的提高方式

(一)提高政治素养,用心感染年轻一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教育载体不断变化,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这些都对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辅导员职业活动的态度和方向,规范着其自身的道德准则,是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辅导员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其他素质的发挥。因此,辅导员要在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事业追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将政治上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辅导员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引导学生。要关注国际国内形势,能够科学分析形势、把握时代脉搏,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政治素质不但规范辅导员自身的道德准则,同时也影响着辅导员职业活动的态度以及学生的政治素质,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辅导员要认清自己肩负的重任,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用忠诚于教育事业的爱国情怀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先进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其自身也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政治素质的提高表现为:对基础政治理论的扎实掌握、政治觉悟的高度提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对党的事业认真负责的强烈愿望。

(二)有的放矢,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辅导员要把尊重学生作为开展工作的前提,把了解学生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把坚持公平、公正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工作重心,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的目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员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将科学的育人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工作中要把握“四个坚持”:坚持自我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热爱学生、坚持引导服务。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原副书记田建国认为:“新一代‘90后’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高、大、快、强’,即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性强。”他们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不但要在把握好主流的同时密切关注支流,实现某些支流向主流转化,而且还要把握好“显流与潜流”的关系,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对于健康向上的理念行为进行引导,对于消极落后的“潜流”,及时掌握,消除在萌芽状态。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对学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及时纠正,说清利害并循循善诱,掌握批评的艺术,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使学生能从内心接受教育。

注重内省与慎独,常怀律己之心

内省和慎独不仅是一种自我教育方法,更是一种职业道德境界。古人说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省察克治”、“吾日三省吾身”,都是有道理的。内省、慎独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工作的智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应成为师德垂范的表率,经常自我反思、淡泊名利,处处勤勉有为、精益求精。辅导员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学生的注意,影响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辅导员自身良好的人格特质会让学生受益终身。与此同时,辅导员的职业化成长发展离不开经验积累和日常反思。美国教育学者G•J•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科学公式也是高校辅导员要遵循的成长规律,即“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教育工作者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知、监控和调节。它就像一面镜子,使辅导员清楚地看清自我、分析自我、梳理自我、提高自我,最终超越自我。辅导员要深刻意识到,反思不是一种个体独立情感,而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动生成的情感,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思维情感相互碰撞的产物,辅导员要用宽容而不纵容的态度来对待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能,与之共同成长。随着工作经历、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辅导员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学习困难学生的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等。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开始慢慢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并用心反思有哪些不足,用经过提炼的、有价值的经验来指导实际工作。辅导员要保持撰写工作日记的良好习惯,将学生工作的感悟和思想的火花记录下来,形成宝贵的一手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也成为了德育工作的平台。辅导员通过网络表达心声、自我勉励并与学生共勉,时常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关心,于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强化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教导论文篇2

对于导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旅游文学素养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职高各专业用的是一样的语文教材,与专业不紧密,校本教材缺失,这是导游专业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瓶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为学生补充一些与旅游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观沧海》《岳阳楼记》《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等,或写景,或抒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陶冶学生性情,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旅游常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与旅游和文化相关的文章时,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收集与此相关的文学作品,开发专业化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以更好地为导游专业学生服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专业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要将学生纳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与本地区、本省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认真研读,就此来展开丰富的交流与讨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收集国内风景名胜,历代文人所留下的墨宝,将这些作品分门别类,并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图片等,从而制作出特色化的语文教学素材。这样更加利于学生了解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作品,可以通过此类文章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实现语文学科的专业化发展,突显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二、加强口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

与其他专业相比,导游专业对口语有着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导游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口才。一是要规范口语,避免方言的影响,要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二是表达时要条理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性。三是说话要得体,掌握交际的方法与技巧,具有很强的交际素养。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同时还要以导游的专业口语要求来制作实用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口语水平的整体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同时更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展开与导游相关的口语训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导游专业口语水平的提高。如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来表演旅游的整个过程,包括日常交际口语、接待口语、导游服务口语以及酒店服务口语等。全体学生全程参与,轮流扮演相关的角色,从而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旅游场景之中,让学生展开真实的交流。学生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更能增强情境的真实性,更能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导游职业,从而更有利于学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加强旅游写作训练,提高学生专业写作水平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导游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为此,我们要重视写作训练,尤其是要加强对记叙文和说明的写作训练。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上的例子来讲清写作的要点,同时要加强训练,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将这些写作知识真正内化。同时,教师还要加强旅游应用文的写作,如旅游解说词、旅游商品说明书等,采用优秀作品示范讲解与自主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更轻松,从而能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课外学习指导,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课堂内、教材上,而是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高。

1.推荐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的身心更愉悦,更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更加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如各地民俗文化、古诗词鉴赏以及语言艺术等类型的书籍,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

职业教导论文篇3

作者:臧玉 娄自强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空前,职业教育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保障经费来源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其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面对职业教育深化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职业教育引入集团化发展的理念,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把职业教育推向市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能力,提高自身办学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解决职业教育市场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可以说,从我国职业教育本身所面临的问题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的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创新,是实现职业教育“第二次飞跃”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离不开宏观环境支撑,政府政策的支持引导,职业教育集团自身的积极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吸收。从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考察,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宏观环境、政策导向、实践探索和经验借鉴等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并逐步走向成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在一国经济崛起,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德国为例,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比例仅为20%,有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德国甚至自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其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总理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凸显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位置。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这一转变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层次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政府的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文件,主要包括:《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等,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2009年年初,原教育部长周济在海口主持召开了“2009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重点研究和部署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会上发表了题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讲话,明确指出:“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效益”。随后,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职教集团建设在全国范围蓬勃兴起。此外,教育部年内将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出台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扶持细则。创造有利政策条件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必将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起到有力助推作用。正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积极实践与探索,一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成效;另一方面又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熟的理论总结为职业教育集团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经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集团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有资料显示,巴西的大型私立学校连锁机构Objec-tive/UNIP成立于60年代中期;Pitagoras学校集团诞生于1966年;津巴布韦的Speciss前身NCA建立于1965年;美国的阿波罗教育集团创始于1973年;巴基斯坦的私立教育网络Beaconhous学校系统创建于1975年。这一时期的教育集团数量不多,且多为私立学校连锁网络,也局限于一个国家和教育系统内部。进入60年代以后,早期建立的教育集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集团的数量急剧增多。如,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公司、阿波罗集团;德国的双元制、跨企业培训中心、技术转移中心;荷兰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鹿特丹航运中心(STC.Group)等等。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需要和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而宏观环境的支持、政策的导向、职教集团的实践探索以及对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经验教训的有益借鉴,为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客观必要性与现实可能性的辩证统一。

职业教导论文篇4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一支职业化、专家化、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既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以下简称《规定》)的重要举措。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摆在各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理论分析,缺乏实证研究。本文以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方法,从职业道德维度的相关性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为主、座谈访谈为辅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为该市6所高校的全体辅导员,问卷先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试测,正式问卷采用统一发放统一回收的方式,共发出问卷170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其中公办高校3所(共76份),民办高校3所(共83份);专职辅导员150人,兼职9人;在编32人,非在编127人。调查样本面较广,座谈访谈对象包括各所高校主管学工队伍的领导和辅导员,有其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自拟调查问卷。问卷设计主要结合《规定》第二章关于辅导员工作的“五大要求”和“职责”内容,对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职责进行细化。问卷从“三观”的树立,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树立与培养,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经济、就业等状况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发挥党团学、班级、思政骨干力量等外力作用的情况以及辅导员“职责”的具体表现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从职业理想、职业认同、职业态度、职业信心等10多个维度来分析辅导员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96.2%的辅导员认同当前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98.3%的辅导员认为自己能做到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并能兑现对学生的承诺。为更深入地分析此现状,对问卷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加以录入、逻辑校对和统计分析,对职业理想、职业认同、职业信心及工作满意度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究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辅导员的职业理想、职业认同、职业信心及工作满意度四个维度分别进行两个变量列联表分析,得出以下的tau—y系数及其卡方检验结果:

(一)职业理想与其职业认同的相关性非常显著

从表中数据看出:当以职业理想为自变量、职业认同为因变量时,其tau—Y系数0.120,卡方检验值x为0,表明辅导员职业理想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非常显著;也表示以辅导员职业理想的高低来预测或估计其职业认同的高低,可以消减12%的误差。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目标和工作类别的向往选择,以及在事业上将达到何种成就的期盼,它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勾画J。职业认同则是指个体当前对自己职业角色以及职业相关特征的感知。职业认同既指一个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指认同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笔者认为,职业认同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认同,更应是组织认同和社会认同,后者尤为重要。指出,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调查发现,89.9%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能实现其人生价值,72.3%的辅导员已经把该工作看作是一种可以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工作。访谈中发现,有较强职业理想的辅导员,一般其职业认同也较高。

(二)职业认同与其职业信心的相关性非常显著

从表中数据看出:当以职业认同为自变量、职业信心为因变量时,其tau—Y系数0.077,卡方检验值x为0,表明辅导员职业认同与职业信心的相关性非常显著;也表示以辅导员职业认同的高低来预测或估计其职业信心的高低,可以消减7.7%的误差。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心表明高校教师对于这一职业的满意度及继续深入从事学术职业活动的态度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科忠诚l5j。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离职意向具有负向预测性。《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由此可见,辅导员职业信心实际上就是辅导员对这一职业的满意度及继续深入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态度取向。调查发现,71.1%认为如果辅导员与学校机关人员有相等的薪酬且能相互调动,他们会选择继续当辅导员。访谈中我们也发现,职业认同高的辅导员,往往能够成功处理压力,积极应对各种变化,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自信心强。这既表明当前辅导员职业认同较高,也体现出职业认同越高,其职业信心也就越强。

(三)职业信心与其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非常显著

从表中数据看出:当以职业信心为自变量、工作满意度为因变量时,其tau-y系数0.064,卡方检验值x为0,表明辅导员职业信心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非常显著;也表示以辅导员职业信心的高低来预测或估计其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可以消减6.4%的误差。海伦•凯勒曾说过,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信心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信心既是成功的精神支柱,也是战胜恐慌的源泉;信心既是迎接挑战的力量,也是成就事业的保证。辅导员职业信心具体来说是指辅导员自身对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自信程度,它直接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影响着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及专业化的发展。一个缺乏自信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往往容易被困难牵着走,意志不够坚定,工作效果也不如人意,其工作的满意度也就可想而知。相反,职业信心强的辅导员则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自我效能感也较高,有信心完成好各项工作,对工作的满意度也就相应较高。调查发现,87.4%的辅导员有信心成为一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77.4%的辅导员对工作满意。访谈表明职业信心越的强辅导员,其工作的满意度会越高。

四、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辅导员的职业理想越高,其职业认同就越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越高,其职业信心就越强;辅导员的职业信心越强,其工作的满意度就越高。要切实有效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就必须在教育对策上找到打开教育大门的“金钥匙”。笔者认为,职业理想、职业认同及职业信心是通往这一大门的三把“金钥匙”。

(一)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理想教育

强化职业理想教育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把“金钥匙”。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是高度显著的。辅导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各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都十分注重考察其政治觉悟问题,但我们必须承认,辅导员也是一个普通人,对于外界的各种刺激与诱惑,他们不可能自动产生“免疫”能力。加强辅导员的职业理想教育既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以人为本”不仅是以生为本,也要以师为本,片面强调前者而忽略甚至否定后者均有违“以人为本”的初衷。以师为本就是要关怀辅导员的生存状态与终身发展,使辅导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满足其合理的需要。调查中,94.3%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辅导员工作压力很大,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非常有必要。为此,在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给予辅导员足够的人文关怀,缓解其工作压力。

(二)加强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提高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这里不仅包括辅导员的自我认同,还包括组织认同和社会认同)有利于强化其职业理想教育,这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二把“金钥匙”。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辅导员职业理想越高,其职业认同越高(这里是指“自我认同”层面,77.4%辅导员对工作满意是有力的佐证)。然而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两个问题:一是问及“对当前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是否很不满意时”,67.3%表示同意。二是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进行tau—y相关测量时发现,其tau—Y系数0.050,卡方检验值x为0.003,表明辅导员职业信心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是显著的;也表示以辅导员职业认同的高低来预测或估计其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可以消减5%的误差。这表明从组织到社会层面对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认同较低,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组织和社会的认同度,仅靠辅导员一厢情愿的自我认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会导致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下降。“辅导员工作是一种良心活”,这是访谈中发现的最大共识之一。“良心活”,这既是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核心所在,也成为了许多辅导员工作的原驱动力。不少辅导员正是凭着这股“依良心行事”的干劲,始终站在学生工作的一线上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当前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在辅导员队伍中实行定期评优既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肯定,也是扩大辅导员这一职业社会影响力的有力举措。遗憾的是,这种部级或省级的评比无论是广度还是力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实际中,市级和校级评比的影响力往往更直接更有效,各市、校每年都有“三育人”等评比活动,访谈中发现,真正在辅导员队伍中产生“三育人”先进个人的比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高校在评优中对专任教师有所倾斜是对科研与教学的鼓励与导向,这本无可厚非,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能在评优中适当给予辅导员队伍一定的比例,既没有与前者相矛盾也非常有必要,不仅可以直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有利于提高其职业的自我认同度,也有利于提高这一职业的组织认同度及社会认同度。因此,在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评优力度,切实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尤其是组织和社会的认同度,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以促进辅导员职业理想的牢固和工作满意度的提升。研究表明,教师对他们职业认同的积极自我感知能够克服他们对恶劣工作条件的不满,强烈的职业认同会阻碍教师的离职意向,即使他们工作的团体受到相当大的批判。不同年龄段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看,20~29岁的高校教师在职业认同的得分最低,40~49岁之问的教师得分最高。这与国外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l8J。而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从事辅导员工作2—3年的人对职业的认同度占本年龄段的65.7%,属最低比例,而从事4~6年的占81.3%,7年以上的则达到100%。表明与别的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这表明我们在进行职业认同教育时必须对从事辅导员工作不同年限的人采取有的放矢的教育,教育才有针对性及层次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拓宽教育渠道,提升辅导员实现职业目标的信心

职业教导论文篇5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教育工作者日益广泛的关注。文章通过对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当前现状的分析,找出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文化导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措施和意见。

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sapir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是罗常培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语教师也较早地意识到了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集中论述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导入也日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等能力,从而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该课程在加强英语语音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3s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该教学模式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而服务的。3s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 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因素成为了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隐藏着文化意识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

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都在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实践工作当中,作为掌握了英语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许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涉外交际活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尤为重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语言知识的施展提供了平台。

二、文化导入的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各种实证及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突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上严重的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带的一年级班级为例,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好有坏、差距明显,各个层次分布不均。而且有些学生是从直接从中专或技校升入高职院校,之前所学的英语知识基础不牢固不够系统,例如在语音和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更大程度的因人施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大部分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式学习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学习感到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笔者也接触过很多这类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补充完善相关的语言知识成为了主要学习任务。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过程的深入化,进而对培养和强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挑战。

其次,由于学生基础不牢固、底子薄,教师多采取或不得不沿用中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更多的偏重于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课文的讲解也是主要围绕语言点知识的讲解展开,而忽略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和其他客观条件地方限制,在碰到某些文化现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对文化现象仅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了解即可,没有更深层次的讲解和要求。这样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下意识的传递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与文化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不重要,仅简单了解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就仅仅限于几个国外的节日或是简单的风俗习惯。这些浅薄的文化知识对于日后在工作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阶段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其实用性,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很强的涉外业务和日常工作当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课堂上文化导入的忽略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中断或失败。

再次,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停留在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上,缺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意识,不能很好地做到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语言基础,更为重要的而是使用语言的技能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获取各种相关的资历证书又是他们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语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使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退两难。

三、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结合以上所论述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笔者以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认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顺利高效的进行涉外业务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文化现象、找出文化差异、探究文化内涵等等,并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应用与实践。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文化导入模式、纠正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仅仅简单了解即可的错误观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文化知识导入。课堂教学应适当的向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侧重,改掉过去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的错误认识。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限于语言知识本身,还应拓宽到对语言知识的正确合理应用上来。

第三,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作出调整,使之更适应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层次不齐这一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许多学者提出了分层式教学的理念(林汝昌,1996)。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文化导入应当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在初级阶段,教学中注重传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浅层次易于掌握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隐藏在文化差异现象背后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第三个层次是实践阶段,也是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利用相关教材内容创造条件模拟现实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模拟。在课堂外,也可借助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文化活动、锻炼实际交际技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对各类涉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导入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会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知识导入,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提高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萨丕尔,(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交际导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8.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职业教导论文篇6

论文摘要:语用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不仅是中职学生素质的表现之一,也直接对他们的就业、生存发展和实现人生目标起关键作用。通过“以就业导向,以能力本位”的中职口语教学意义的认识,笔者深入地分析当前中职学生口语能力的状况与原因,最后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三个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绩效: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说”的欲望;二是突出技巧、破译说话规律;三是创新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技巧使学生有得说,喜欢说,善于说.

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存方式、生活质量、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服务、销售和生产行业未来主力军的中职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决定其就业、生存发展、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条件之一。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符合中专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口语训方法,是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都应不懈努力探求的目标。

一、中职学校加强口语教学的意义。

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际交往的频繁和扩大,口才已成为了衡量现代基本素质的重要依据之一。中职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口语能力是其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担负着“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重任的中职语文口语训练,在以下两个方面显现其重要性:

1.全面提高中职学生口语能力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中职学生的将来主要从事社会第一线生产、销售、服务工作的,其口语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近年来,中职学校毕业生反馈情况显示: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文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如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常将一个人说话是否准确、完整、简洁、有条理作为评判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2.加强口语教学是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因此,必须坚持“以就业导向,以能力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突出就业导向和岗位需求。为此,各门课程的教学应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怎样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突出岗位应用性?”是提高职教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所教班级专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加强岗位应用意识、应用环境的教育,为中职学生提供在工作岗位上应用的与语文课程相关的重要能力一口语表达能力。

1.入学前的基础较差。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低分段录取的,他们基础知识差,阅读量少,词汇积累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甚至是偏远的山村,由于所处环境的限制和教学条件的差异,这些学生平时较少参与到口语训练活动。不善言辞,即使开口说话也往往脸红结巴;部分学生受方言的影响,一些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好,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就不愿在人前讲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职业学生的情感开始具有内隐性,由此形成的消极的自我约束力促使其产生“惧说”心理。

2入学后接受有效训练的缺乏。中职学校开设的职业课程学科较多,教学时间偏紧。口语教学并未引起重视,通常没有专门的口语训练。而正是缺少有效的训练,导致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口语表达能力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加之缺乏提高的意识和锻炼机会,学生的口语能力就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3.学校环境的影响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部分中职学校不重视的校园的语言环境建设,没有严格地执行将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的规定。课余时间任由学生用方言交流;部分老师语言表达不符合职业要求,无法起到示范作用;甚至方言泛滥,成了地方语的聚集校。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口语素质与习惯的形成。

二、中职学生语文口语能力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口语表达能力如何,不仅关系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他们未来对工作、对社会的适应状况。然而,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口语能力却普遍比较低:在朗读时常出现声音细弱、语速不适、停顿不当、连续音变失误、语调生硬等问题;在被提问或上台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因紧张常出现:心慌意乱、喉咙发紧、声音发抖、表情尴尬、出汗脸红、不敢正视听众、搔头摸耳、说错了吐舌头等生理或心理反应。以致于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不少语文笔试成绩好的学生在招生、招工面试时,或面红耳赤、辞不达意,或抓耳挠腮、仪态欠佳,引起用人单位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怀疑。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欠缺,归结以下几方面原因:

三、中职学校语言口语能力训练探索

一般来说人的说话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说话方式的选择能力、语言形式的表现能力、体态语言的应用能力。根据中职学生说话能力比较弱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了如下措施,使学生有得说,喜欢说,善于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说”的欲望

“石本无兴,相击而发灵光”,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和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闸门一旦打开,学生的心智,敏捷的思维就会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大多学习成绩不太好,因此挫折感相对较强。教师可以讲著名的大演说家、雄辩家如林肯、丘吉尔、等刚开始演说时也非常紧张和失败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了当众讲话时产生畏惧心理是正常的。语言的表达能力主要是后天训练的结果,从而使他们克服了心理障碍,增强了练好口语的信心和兴趣。其次,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以鼓励为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对学生说话过程中出现的毛病要委婉地指出。还要充分肯定、及时鼓励说话能力差、平时极少说话的学生。

2突出技巧、破译说话规律

提高训练的质量,在训练中教师还要注意向学生传授一些有关口语表达的知识。逻辑学告诉我们思维应遵循的基本途径。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就不合理;文法告诉我们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则。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则不规范;修辞学告诉我们运用语言的方式。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则不生动。学生只有学习了这些知识,才能具备提高说话能力的基础。突出技巧、破译说话规律—从词汇的组织到声调的运用,从妙用谐音到巧换概念,从语言的通病到大胆的说话都要跟学生作了详尽的介绍。诸如怎样增强说话的形象性、说服力以及在各种场合下要注意的事项等,这些知识和技巧,显然有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3,创新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技巧

说话技巧训练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老师必须创新地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1)朗读和复述。

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口头表述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朗读的基本步骤是:①范读。可听教师范读,也可放录音带。让学生听规范的优秀朗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②模仿。由老师和学生从课内或课外精选一些美文,利用早读或课外活动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时有意识地运用朗读技巧。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地采用一些创新的活动,并取得较好的绩效。如把广告词引进课堂,很受同学们的喜欢。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记住了一则摩托车的广告,就是“风驰天下”。至于为什一么对这句话印象深刻,“‘风驰’一词很好地形容了摩托车的速度”、“这句话具有别的品牌无法阻挡的气势”等。再让同学们仿说这句广告词,看哪个同学在语气,语调,清晰度上表现的最好。

(2)利用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谈话和讨论能力。

上好每一次综合训练、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并激励其在课堂上发言,做好相应的评价。谈话、讨论本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如《论语》就对孔子的教学谈话作了许多实录。谈话、讨论是在互相切磋中进行的。在互相砒砺中,时时会闪现智慧的火花,这正是训练说话能力的良机。因发现很多同学喜欢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所以深受启发,就给同学播放一些大众化如周星驰的电影(把音箱关掉)。然后让几个同学根据画面模仿台词。比比谁模仿的到位,全班同学欢声笑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3)辩论式练习。

辩论要求学生能够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应变自如,临场发挥能力强。不仅要思维清楚而且要求思维敏捷。练习的形式有时采用自由讨论,有时学习电视上的“辩论会”,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辩论的题目主要是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热门话题。如:口才比文才重要?美丽是福还是祸?曾有一节课就“美貌在面试中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这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能力,还对中职学生在今后的就业面试也有些了解。这个辩论一直延续了好几节,同学们都觉得言尤未尽。

(4)配合专业课教学,训练岗位用语。

职业教导论文篇7

空间智能主要是指人对空间定位的正确的感官能力和体会能力,这部分人可以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的造型来较好的表达出自己的能力;人际交往职能指的就是人与人交往相处的一种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及时体察到别人的情感和意图变化,并随时做出相应的反应;自我认识的智能指的就是人对自身进行认识,理解和反省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人是否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评价自身的情感变化,并进而以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来形成一定的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自然观察智能指的就是人能够正确的辨别和区分各种自然界中的形态,并能够对自然和人造环境进行一定的观察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新的教学制度强调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智能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不仅很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会各种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努力培养学生对于将来工作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因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主要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的素养,不断的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促进学生利用理论去解决实际中的困难.那么,这里的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就是指人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尽力为培养这种能力服务,而这种能力又必须有一定的情境作为前提条件,因而,教师就要努力创设出一种类似于实际情境的教学情境或者真正置身于实际情境中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具体的内容和要求来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计划来,这样,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知识的动力,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知识的建构.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性英语教学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人都具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正是因为人的智能组合的不同,所以决定了不同人的天赋不同.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基础存在着差异的客观事实,有的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学习非常的轻松,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困难.因而,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采取有差别性的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就是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差异性来采用有区别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比原有知识储备和结构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教师也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特性以及知识基础情况,以便能够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学任务来使学生进行异质的分组合作,从而做到相互制衡和竞争关系,有利于学习的提高.根据智能结构的差异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元化智能理论是以个人的发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理论强调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们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唤醒智能特点,继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学生如果具备突出的人际交往的智能,这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非常的擅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交往流畅,所以愿意交往.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学生的智能优势对起培养的方式进行转变,摒弃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组织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的人际交往技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激情和动力,促进其学习动机的进一步引发,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还应该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能够以积极参与的主人翁姿态来主动建构各种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或者问题式或者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从而转变学生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地位,而是成为主动探究知识和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者,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促进他们的智能进一步发展.其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就是指教师能够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调动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使得学生为了团体目标而努力学习,有利于整个学习氛围的形成,从而更有利于达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容易形成互动的教学关系,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

职业教导论文篇8

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常规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以及检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办公厅于2004年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这进一步指明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江苏省高职院校人才水平评估工作中,也将毕业设计(论文)列为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组织了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而且对高职毕业论文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考核。面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日益突出,而别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日趋低下,甚至很多高职院校得出取消高职毕业论文。其实,我们需要反思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出应对的措施。结合我执教国际贸易专业以来多年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的经历,试着对此进行分析。

一、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偏离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国际贸易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应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涉外实践应用型人才。而目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还是沿袭学科本位下的“学术性”的论文模式,“学科本位”观根深蒂固。近年来,部分高职教育老师认识到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并在相关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如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教育的课程观、教学方法等。然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选题、撰写要求等方而,仍然采用传统“学科本位”的论文标准,强调毕业论文对学生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功能,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这与高职教育以实用性、应用性为目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不合理

通过对我校及周边四所高职院校近五年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查阅发现,目前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学术性”影响根深蒂固,近五年四所学校的论文选题中绝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的,平均选题理论研究型占比达到86%;而实践研究型、调查报告以创业计划书,这些反应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方面的选题占比都不过10%,具体见下表1。而且在查阅四所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论文时发现,很多选题连年选用,选题固守没有创新。

3.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方面存在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多(83.8%)为扩招后普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而普通院校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基本模式与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相同,很多论文指导老师当年本科毕业论文或研究生学位论文就是这么东拼西凑“写”出来的。由此看来,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的重学术轻实践应用是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种延续。另外,有国际贸易专业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一周两三门、20多节课的教学任务已使他们难以招架,很少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学生论文所涉及的问题知之甚少,其结果必然导致毕业论文指导成了师生间“空对空”的文字和思维游戏。更何况,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师生比逐渐拉大,教师指导毕业生论文写作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外聘指导老师又受资源所限,管理者不得不“赶鸭子上架”,让那些并不具备论文指导能力的青年教师去指导。

4.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方面存在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在绝大部分院校都是放在大三的下学期,即第六学期。而这段时间内学生需要顶岗实习、准备就业。这就使得学生为了实习和找工作,花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对少了很多;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实习和工作时,与论文指导老师缺少面对面的指导,这都影响最终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与应届毕业生的交流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与自己的实习内容甚至学校所学关联性不大;也有学生把这段时间内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视为一种无意义的负担。

二、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的改进

1.紧扣培养目标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工作

对于类型和层次不同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应有区别对待,这便是教育界一直推行的“因材施教”。“应用性”人材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国际贸业专业的教学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不可能、也不应该写成“学科本位”意义上的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从:学生岗位实习或社会调查等实践中遇到的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着手,以贴近“实用生”和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方面来选题。毕业设计(论文)可以是调查报告(综合性的或专题的)、以顶岗实习单位经营管理分析、创业计划书的设计等等。

2.合理安排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时间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大都安排在第六学期,由于学生需要进行顶岗实习和找工作,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与论文的写作与生活中的其他工作安排相冲突。因此,建议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时间适当前移:从第4学期开始,对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课,同时指导学生开展文献检索、社会调查、数据统计等写作准备性技能;第5学期指导学生选题(选题可以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及实习岗位),并确定写作进度,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准备;第六学期学生进行论文的撰写,并定期与指导老师联系、商量论文写作。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的师资

由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应重“实践性”轻“理论研究”所以,在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的选择上应该选择懂高职教育理念又具备国际贸易实践经验的老师进行。在具体论文指导时可以形成: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及企业兼职专业老师为辅的论文指导团队进行。突出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教高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2004.

职业教导论文篇9

一、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是指从事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工作包括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等中的规则。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社会性。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有重要价值的发明和发现(包括科学中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提出),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之外,几乎都是在他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创造而来的;几乎都是与他人合作的结果。绝大多数也都要使用公共资源。即使是完全由个人辛勤探索获得的成果。要成为被他人承认的知识,也需要一个由人们进行独立判断并决定是否接受的过程。这种社会本性决定了毕业论文研究的基础在于公认的学术规范平台上。

2.学术规范可以减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易错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之所以容易犯错误,一是因为客观世界本身极为复杂,且又不断发展变化,任何研究都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是因为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都受着自身条件的制约,如思维方式、知识背景、个人情感等等的局限,这就使得个人对研究课题的认识和把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因此需要相应的规范,需要学术共同体来共同努力以尽可能减少这些偏差和错误。

3.学术规范可以消除个人机会主义倾向。如果没有必要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不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可能想方设法地去走捷径、去投机取巧地多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甚至会出现种种越轨的行为,如伪造、作假、抄袭、剽窃等等,必将严重地损害个人、单位以至整个研究领域的声誉。

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建设的思考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规范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虽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目的,导致研究过程差别很大,但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毕业设计还是有一套通行的研究方法,通行的毕业论文研究步骤主要包括:(1)发现或确定研究对象;文献研读分析,提出研究问题;围绕文献进行综述,论证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起点;(2)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模型构建,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测量,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案;(3)数据采集过程;数据分析,解答各研究问题;(4)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等。由此可见,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必须应该将毕业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过程的方法介绍等,以流程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我国每年有大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通过,但在国际、国内引用的却很少,原因就在于所用得研究方法不明确,所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合理正确就很难判断,只有清晰合理的研究过程才是证明其研究结果有效性的主要尺度。

2.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建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至少应包括:(1)选题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对于论文的质量和价值具有决定意义,着眼于选题的质量,主要是看选题是否有新意。(2)观点规范。观点是否鲜明、正确,有独到见解,有创新性。(3)论据规范。论据是否充分、翔实,论据要具有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正确性,要能有力地阐述观点。(4)论证规范。论证是否严密,富有逻辑性。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言之有序。天衣无缝。做到概念判断准确,有层次、有条理地阐明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5)结构规范。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绪论、本论、结论各部分的主次详略要得当,段落划分要合适,全文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6)语言规范。语言是否符合论文的语体风格,是否准确、简明、平易、通畅。(7)格式规范。格式是否规范、项目构成是否完整。毕业论文应由以下项目构成:封面、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每一项目都应符合规范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3.加强指导,实施指导教师责任制。职业技术教育指导教师责任制是指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包括:(1)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选题,确定研究方向,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2)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查阅相关文献,介绍查阅方法,搜集该选题前沿资料及相关信息;(3)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分析等;(4)负责设计调查(实验)大纲、实施方案,分析是否切实可行;(5)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问卷(实验研究方案)的撰写,及时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帮助本科生立论和分析调查(实验)结果;(6)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按规定格式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如毕业论文结构规范,中外文摘准确,参考文献引录正确等;(7)本科生撰写完成毕业论文后,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对毕业论文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论点论据、结构布局、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问题,写出有针对性的鉴定意见;(8)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论文答辩,针对毕业论文答辩中提出的问题,指导本科生进行修改;(9)通过答辩后,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按考核标准和答辩情况评定最后成绩。

4.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过程制度的规范建设。在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评审中,由评阅人和专家共同构成学位论文评阅组,评阅组人员的组成中通常至少应有一名同一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送审到提交评阅意见应保证评阅人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评阅论文。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当聘请同行专家和校友作评阅人,增强了论文的认同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各职业技术高等院校对于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应该采用量化的方法,在本科生学士学位评审过程中,分项、分栏列出对论文评阅的要求,对毕业论文选题的先进性、论文结论的正确性、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主要贡献、论文的错误及有待讨论的方面、对论文的修改意见等分项评审给出鲜明、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这种量化的做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更有依据,一方面要求作者综合考虑论文的各个方面,不应忽视论文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激励评审人尤其是专家提出具体中肯的意见,使论文评审更有针对性。

职业教导论文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 硕士层次 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卢军(1970- ),女,山东莱芜人,聊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韩涛(1970- ),男,山东新泰人,聊城大学工程建设发展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研究生层次中职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YY12022)、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科学研究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职教师补充对接研究”(项目编号:sdxh12b09)和2012年聊城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以聊城大学文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201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81-0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腾笼换鸟’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就需要有大量的双师型师资”。我国职业院校和私立高校方兴未艾,需要大量双师型师资,地方高校应抓紧机遇培养硕士层次的双师型职教教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创特色道路。

一、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国内与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同类的研究主要有:职业教育学硕士、中职硕士的研究、教育硕士等培养模式的研究、地方高师院校转型的地方综合型高校教师教育研究等;国外的同类研究如美国、德国等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形成众多成功经验,但由于国情不同、教育体制不同,照搬其模式会出现“半工程师、半教师”的非成品,但对其经验可参考和借鉴。

职业教育学硕士由职技高师类院校按照学术性学位进行培养,其培养定位是面向高职学院培养师资,但招生指标少,如黄胜的《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及其养成》;中职硕士教育按照学术性学位进行在职培养,但其培养定位模糊,如秦红卫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困境及对策》;教育硕士教育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可借鉴其“双导师制”“联合师资培养”等方法,如杨根伟的《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摭谈》。师范类高校有坚实的教师教育文化基础,在教学型硕士教育中贯通职前培养、入职训练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如李的《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

美国教师教育的启示为改革教师资格制度,建立专业学位教育与任职资格的通道,提高教师地位是根本保证等,如任立梅的《基于美国PDS发展学校的启示》;德国“双元制”教育则以技术等级考核标准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如刘爱真的《德国研究生教育的项目管理模式》等。

二、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设计

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硕士的培养采用职业定位分类培养和完全学分制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其他职业类型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各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法不同,但主要环节类似,即“三三三”培养模式,即在“三对接”(研究方向与职业需求、选修课程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原则下,经“三导师”(高校导师、企业导师、行业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三种证书(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或职业资格证),在2~5年内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即可毕业。

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在培养理念上应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即以职业为导向、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确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一定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一定创新精神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时,需选定专业研究领域和培养类型,在经过有较强责任心的导师充分评估其专业水平和考虑职业需求后,与学生及家长充分沟通,提出合理的培养建议和计划(如下图)。

“三三三”培养模式主要有四个培养环节。第一学期:学习内容为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完成总学分的70%~80%。第二学期:在职业院校进行实习,每位(或几位)学生跟一位有经验的职业导师一起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学习要求为考取教师资格证,或微课教学比赛获奖、教学技能考核达标。第三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行业企业)进行相应专业实习。学习要求为实习工作量饱满;撰写完成实习报告,经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认定合格。第四学期:在校内导师、职教导师、企业导师共同对科技项目、论文/设计等进行联合指导下进行论文/设计的撰写,并完成毕业答辩和学位申请。

三、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

1.培养主体为学校+行业。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校作为唯一培养主体,在“三三三”培养模式中学校既是责任主体,更是管理与服务的平台。硕士层次职教教师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可以在校内学习,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等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来培养。

在课程模块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研究方向与职业需求、选修课程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三对接。学位基础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公共课学院教师教授;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由所在学院资深教授或研究生导师教授,这两种课程均通过课堂教学/考试进行考核;专业必选课程主要由本学校“双师型”教师或专业资格培训机构教师教授,通过应试教学/考查进行考核;专业选修课程由各研究方向导师讲授,通过讲座、课堂/考查进行考核;跨专业先修课程主要指本科阶段非本专业的学生,要修读相应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考试考核;学术活动,学生参与同行专家教授组织的讲座、论坛,通过总结报告进行考核;专业实践由行业企业专家组织(与职业需求和论文选题相对应),通过实习实践/考查进行考核。

2.课程内容的设计优化。一方面,要求教师按照专业和专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学术期刊最新发表的论文和科技新闻内容以及介绍教师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在接受最新学科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前沿科研工作往往建立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还要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紧密联系。强化在实际工作中“有用”知识的学习,淡化纯学术性问题的探讨,协调好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习者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推行新型的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法。学生要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要完成三种教育经历,还要进行论文/设计撰写等,如学生不掌握导向型自主学习法便很难达到学习要求。同样,教师也要掌握运用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法,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从传统的“导向型师主学习”向“导向型自主学习”转换,成为“促进者”“向导”和“带路人”。

4.注重个人培养方案制订。在专业硕士入学教育阶段,引导专业硕士毕业后到职业院校就职,将个人培养方案制订、导师选择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后,在导师的帮助下制订个人培养方案。不同类别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主要区别在选修课的确定上。

5.合理进行专业师资配备。在理论教学中,选择一些与实际结合较紧密的课程,安排一些有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或有丰富经验的校外导师讲授。在实践课中,以校外导师为主、校内导师监督的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6.建立充足的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和安排实习实践工作,每年举行研究生导师聘任仪式,邀请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招生面试和毕业答辩;研究生实习期间进行每月一次校企联合检查。

7.制定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的保障制度。建立以分管校长牵头,由研究生院(处)、研究生工作部、财务处、人事处、服务地方办公室、相关学院和企业等组成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如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双师型”教师的职务聘任办法、企业教师待遇等制度和办法。

8.开展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质量评价。每半年召开一次毕业生质量问题座谈会,邀请联合培养基地和用人单位交流成功经验、研究共性问题、提出建议、检查学校方案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分析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撰写检查报告和工作改进建议意见,委托行业协会和企业进行教育评估。

四、培养硕士层次职教教师的难点探讨

如何引导专业硕士毕业后到职业院校就职是实现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人才培养的前提。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对有志投身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毕业研究生优先录用;其次,高校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将培养计划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联系起来;最后,职业院校积极与本地区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师资,深度参与职教硕士的选拔、教学、实践和论文工作等。

实行完全学分制成为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平台的难点。教育部规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是2~5年,理论上可以实行完全学分制,但多数高校一直采用学年学分制,改革难度较大,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亟须转变观念和提高认识。

面向职业教育培养师资,既可以开展职前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可以开展非全日制的在职研究生教育。教育部数据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有近47万师资缺口,54万在岗教师也亟待提升学历,高等职业学院同样存在研究生层次师资缺乏的困境。职业院校应积极组织在岗教师攻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努力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胜.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6).

[2]秦红卫.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困境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22).

[3]杨根伟.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摭谈[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4]李.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