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13:36:16

德语教学论文

德语教学论文篇1

(一)新课标下语文性质与功能确保了德育教育优势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第一次站在了与工具性同等的地位,这也体现了国家教育部门对语文德育功能的重视,体现了人文性的德育渗透,为语文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障。在指明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之后,人文性的重新回归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的双重功能,这也间接保障了德育功能的实现。无论字词还是诗词文赋,都包涵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和精神精髓,这些都是语文学科最为核心、最为精髓的部分。新课标将这些性质和功能重新发掘出来,无疑是语文的德育功能优势发挥出来,给德育教育提供了保障。

(二)语文教学内容展现了德育教育优势

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大量的文言文与诗词歌赋以其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人的情操和修养哲学,传达了人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此外,大量的中外现代文学作品继承了民族精髓,以其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多样化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情感都以人文道德为主线,提升了文学作品艺术境界的同时,也提升了读者的思想感悟和人生境界。新课标下语文教材及课外延伸纳入了更多的文言文及其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展现了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

二、深化语文德育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正确理解和运用三维目标

要全面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本身必须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意义与其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三维目标的深层含义与关系之后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实现透无声无痕、巧妙自然地渗德育教育的效果。在语文德育教育的三维目标中,这三个维度相互依存,互为支持,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其他维度得以实现和发展的依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高度,过程与方法保证了德育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好三者之间的整合工作,才能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

(二)强化儒家经典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新课标的改革,语文教材中的儒家经典文学作品更加丰富,使得基于儒家经典的德育教育重新发挥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和强化儒家经典文学的德育功能与作用,发掘其中的道德修养内涵,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产生自然的感悟,在潜移默化间完成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儒家经典作品《论语》现存20篇,492章,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主要理论道德思想以及治学思想,使其成为一个道德、修养、治学、求学的体系。但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内容毕竟有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将教材中未选入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择较为容易理解以及思想不相背离的内容作为学术课外阅读的重点,形成一个体系,完成儒家经典文学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从学生认知规律上设定教材顺序

德语教学论文篇2

文学作品的描写不仅客观,还灌注着作家的主观理想和愿望。所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思想和精神面貌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格,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全篇文字平平实实,渗透着一种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十分感人,不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是对母亲崇高精神和母爱的伟大的颂扬,母亲不仅养育了“我”,还改变了“我”的习性,在精神上给予了“我”一生的支持,是我的精神支柱。学习《合欢树》,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让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习《边城》,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学习《书愤》,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感受到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学生学习保尔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而《水浒传》中,许多见义勇为、豪放英武的梁山好汉及见义忘利、阴险歹毒的反面人物也是体现美丑、善恶的例子。如鲁达同郑屠,林冲同高俅、陆谦等,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英雄同恶霸,君子同小人的美丑、善恶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就体现了文学作品审美意识的教育作用,能让中职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符合中职生的现状

目前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不论是年龄上还是思想上,他们都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并且这些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当中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他们还正处在一个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心理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由于中职生一般都远离家庭住校,父母的管教相对少了,他们又处于半成人状态,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互助互爱意识不够,行为偏激,心理素质差;他们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不能谦让、帮助、团结、合作共享;他们知行不能统一,虽然明白尊师敬长,而行动上却很难做到;他们随意崇拜偶像,却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缺乏爱国热情。中职生的德育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诸多因素造成的中职生的这种道德素质现状,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中职生的心灵净化、情操的陶冶、是非的明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学生知道,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通过学习作品,明确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活在世上,要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而学习《致橡树》,理解的是作者的爱情观,并且要明白,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学生感悟的是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能培养他们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于完善中职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规划中职生美好的人生

现今社会,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对人生的合理规划的话,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去主动权。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中职生的人生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很大的帮助。

1.培养学生面对困境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发现他们的亮点,树立起他们的职业理想。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每个人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都有未被挖掘的潜能,有自己的特有优势领域。在语文课上,教师可采用师生换位、辩论会、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方式,给每个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找到改正不足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感受肯定中得到自信。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两位作者艰难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当上帝关闭你的一扇门时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鼓励学生不怕挫折,让他们认识到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又如学习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时,让学生明白,在选择职业之前要为自己定一个目标,选择职业时不仅需要一份对职业的热情,更需要有冷静的研究,进而认清该职业的分量,并了解它的难度,还要结合自身的体质,不能跨越自己的体质。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此外,作为教师可以大量搜集关于成功人士、优秀创业者的成长历程或先进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

德语教学论文篇3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长征》、《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后来进步了。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还主动担任全校的厕所卫生员,被评为文明学生。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育工作的整体阶段,即根据学生中带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有侧重点地突出一个重点,解决某一个问题;另一层是教育内容的分段进行,即:低、中、高年级的教育内容就不一样,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各段重点,在教低年级爱莫能助教育时,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张海迪》等教材的教学,我都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卫生要求、艰苦朴素要求等。结合单元教材写作文重点。记人就记本班学生、写事就写本班事情。这样班级里模范同学生先进事迹就得到了彰扬,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的样样工作都走在了前面。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自尊、自强感也增强了。个别学生的讲吃、讲穿、随便花零钱,逃学、进游戏厅等不良行为得到了彻底改变。

四、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德语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1.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1.1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教育的核心。

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取向,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

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教育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知识是通向道德的阶梯。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

1.2 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迫在眉睫。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科学思想方面的,审美的及其它方面的,加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1.3 以智育德,以德促智,正确把握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德育的发展对于智育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资源。有的心理学家把各种智力因素称作“操作系统”,把各种非智力因素称作动力系统。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沉睡。“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健康而积极的思想感情,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并且达到高度复杂的水平,而健康积极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尝试

2.1 读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具体特点,随机进行。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

2.2 德育教学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讲授《詹天佑》一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用渗透理论。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教师在导读第三段时,要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可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困难身先士卒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导读第五、第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对祖国衷心地热爱。

3.德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渗透理论和指向理论,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实施和运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德育渗透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而且还要在备课和作业中去设计。作为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又在运用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每篇课文教学之后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平台,以使学生与作者共鸣,达到境与情的交融。

德语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大学语文;德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7-02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语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肩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的未来军人来说,素质教育和德育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些内容的学习贯穿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根据这点,笔者认为军校更应该重视开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将大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军事教育之外有益的补充。

一、当前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节精彩的大学语文课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的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从小学到高中,多年来语文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丧失了自主意识,沦为考试的奴隶,教育的人文意义丧失殆尽;再加上现代社会现实主义与拜金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越来越觉得大学语文离生活和工作本身太遥远,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上,继而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究其原因,表现为三个方面:

1.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要求存在着偏差,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这种偏差的存在,特别是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面对着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学生们对大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无用”心理和“敷衍”心理。

2.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是“你说我听”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我们只注重强调教育的灌输,却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的培养;我们只注重理论的说教,却往往导致了大学语文课的空洞、枯燥、虚假。

3.社会现实与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存在着偏差,弱化了德育的说服力。在学校中,我们总是从正面去教育和引导学生,灌输的往往是美好的理想化的东西,而当他们一旦接触到不良的落后的社会现象时,往往会觉得社会现状与自己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对正面的教育会产生怀疑,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思想意识。面对这样的困境,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我们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把德育渗透于军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之中,让“空洞”的语文课堂丰富起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二、军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德育渗透的思路

1.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其中,不乏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以及催人泪下的剧作等。这些文章都不但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同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中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军校作为大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以及军人未来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都要求我们在挖掘德育因素时应该具有特殊的倾向性。爱国主义精神则是军校大学语文德育渗透的首选内容。大学语文教材中到处都有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选取这些作品给学生直接的、感性的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牢固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意识。其次,由于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再加上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特点,在他们心中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而军校大学生作为未来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的特殊使命的承担者,集体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优秀的蕴含集体主义精神的作品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著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等都是我们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仔细的琢磨,认真的选取。

2.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事实上,很多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有时候由于教师一味的灌输和讲解,限制了学生思想上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拓展,使其丧失了兴趣,所以,有了好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研讨式教学法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讲解有关课文之前,提出讨论题,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研究论证,形成发言提纲或是评论性的文章,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点,从而让学生在自我的学习中总结和顿悟出教学内容所体现出的德育内容,达到潜移默化的渗透效果。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并同时提高了他们的道德水平,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发现式教学法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事先布置的题目,如找出历史上“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知识积累,查阅资料,进行交流,达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的现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在军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面临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的艰苦程度都不尽相同,再加上今后包分配、无压力、无选择的就业道路,使很多学生在学校期间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不喜欢所学习的专业或是不喜欢未来从事的工作等问题。所以在教管分离的军校里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动向更加的关心,及时地与学生、管理干部进行沟通,根据其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德育内容的渗透。军校采用军事化管理,环境相对封闭,却更容易受到外来社会思想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多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现实情况进行展开,讲解现代当代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古代文学更要和社会实际相联系,揭开他们所接触不到的社会的神秘面纱,引导他们通过自我的价值判断能力去认识这个社会,并自愿的选择和热爱现在拥有的生活。

总之,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作为一名军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而大学语文学科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具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比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具有情感性和感染力,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学者要持之以恒地挖掘其德育资源,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促进教学相长,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爱丽.浅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9).

[2]吴寿松.大学语文中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德语教学论文篇6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结构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的,而介绍时代背景能使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亲人”指谁?“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简单的几个问题,很快从情感的角度把学生拉进了课文。接着,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同志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中朝人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国侵略者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出朝鲜回国。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生从审题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中领会了“亲人”的含义,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也深切地体会到中朝人民那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在表演中渗透

表演,既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真实的还原,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内容,结合语言文字的理解巧妙地运用表演法,能真正地起到文道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巨人回来时,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的?巨人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斥责孩子们,孩子们怎样的呢?”在表演时,引导学生尽量用姿体语言把当时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内容真实地再现,也从表演中深深地明白:“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在朗诵中渗透

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来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它主要是通过声音、手势、姿态等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在朗诵时关键是要带着某种感情,向听众传达一种思想。如《落花生》一文中,对“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等果实那样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句子的朗诵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几种事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强调花生的果实与其他的不同,从而向听众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开国大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地震中的父与子》、《养花》等等,通过朗诵不仅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国家的教育,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在小结中渗透

小结主要是围绕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的。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是学习完一个或几个自然段后,也可以是学习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后,还可以是学完全文后对整篇课文进行综合性总结与延伸时。总之,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小结都是教师有目的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时机。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当学完第二段,“眼前的场景”和“人们的回忆”以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小结:“这样把眼前的现实和对过去的回忆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后,教师用一句话作归纳小结:“这样写,更能体现出人民失去总理、国家失去栋梁的悲痛情景”。学完全文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一步作总结:人民为失去这样的总理而悲痛,,人民的好总理,您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人民永远怀念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热爱、怀念和崇敬之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牢牢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

【摘要】传统的思想教育以苦口婆心的说教为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早已不适应新形式下的德育教育。只有在潜移默化的中,德育才能起到真正育人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精读课文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德语教学论文篇7

    人为万物之灵,我们除了衣食住行的生活以外,还要有“道德”的生活,这也就是说,道德是我们生活之一,它对于人生,就好像衣食住行那样的不可缺少的。知识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谋生的知识,另一类是立身处事的智识,前者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后者有益于我们的德行,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不可偏废。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学校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

    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一些知识技能的教育,道德人格的教育已经在现在的大中小学占的比例愈来愈微薄。无论学校、家长都在关注孩子的成绩:“你考得怎么样啊,又考了多少分啊,怎么又低了呢”,天天就关心这个。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思想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中。尤其是中学生处于成长期,面对一些不良的外在影响,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抓紧德育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平时可从以下几个面抓起。

    一、利用语文学科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郁的情感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如只要提起《岳阳楼记》,大多学生就会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佳句。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亲情和友情方面的教育。《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的感人力量;《伟大细胞》让学生学会友爱、重视友谊。再次,在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很重要。《紫藤萝瀑布》就是一曲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

    二、及时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针对贪图安逸、自私自利意识在学生中较为流行的现象,可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倡导生活要有危机感,要有忧患意识。

    三、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各种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可用《十三岁的际遇》鼓励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可用《敬业乐业》教育学生如何最好地对待生活。

    四、通过课外阅读感染

    课外读物对学生影响很大。中学生正处在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又具有模仿性强的特点。所以,选读思想内容健康的读物,对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制观念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外读物中可供学习的材料很多,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这个途径,帮助学生选好书、读好书,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把挖掘青少年自身潜力贯穿于教学始终

    青少年时期正是富有活力,身心处于关键发展的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让他们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不断创造。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大好时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打牢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同时,因材施教,传授给青少年丰富的知识,使其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使其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教师要做好德育的“形象大使”。

德语教学论文篇8

一、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的现状要求重视德育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中小学,广大任课教师总是自觉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角色,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教师不可避免地偏重教学。轻视德育教育。在大学,由于有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广大任课教师在意识中似乎只有教学一项任务。事实上,仅仅靠几个教学管理人员从事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德育教育工作必须得到与学生接触最亲密的广大任课教师的合作。而英语的课程特征决定了从事教学的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英语是一门主干课;而在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是所有在校生的必修课。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接触的全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思想,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品质。

二、从教材出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要紧密联系教材,更要把它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结合教学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把真理、经验、知识、思想、价值、意义、情感、态度都显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理解去辨析和接受。而当今的大学教材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多篇课文涉及亲情,友情,爱情的人性之美。现在的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从起始阶段的文明礼貌、尊师爱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遵守纪律等思想品德题材到富有时代气息的人口教育、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航天技术等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只要教师善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就能自然而然地融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

三、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严格要求,是指在政治、思想、学业上严格要求学生。而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具体到英语教学而言,首先教师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人手,从每一次听课到每一次作业,小到一个字母的发音大到对整个英语语言的掌握都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严谨治学的作风和认真严肃的态度。其次还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要求。全面培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的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诸如用英语实现交际,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等:不仅让学生学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和技巧:不仅让学生掌握与英语语言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国内国际的发展趋势等。最后,教师还要敢于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良倾向进行批评教育。当然这种批评教育应当是实事求是的,应当是善意的和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是应当讲究分寸和场合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心服口服。

尊重爱护学生一方面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高高在上,只有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还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教学中的差错,及时地向学生道歉或对学生的哪怕是丁点的进步进行表扬,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尊重的。而且自己的努力是得到了老师的承认的,这样不但不会使教师的面子受损,反而能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另外,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然而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自尊心很强,非常害怕犯错误,认为这样是丢了面子,因而不愿尝试一些较难的问题和活动。那么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以适时的鼓励,及时对正确回答问题、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尊重爱护学生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课外接触中。这不仅是班主任老师应该履行的职责,也是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决不只能是“上课来,下课走”,而是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接触,更加充分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四、为人师表,做好思想品德教育

要对学生实施英语德育教育,教师应具有很高的素质和修养,正像《礼记》中所说的那样:“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在授课时''''展现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教师的整体形象。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形象会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教书育人,离不开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教书育人的最基本要求。言传身教相结合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综合效果。所谓言传就是教师通过有声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在课外进行辅导,都是不同形式的言传。那么所谓身教,则是教师以自己的形象和行为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和感染作用。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言传和身教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而教师的行动则是无声的语言。”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结合,言传晓之以理,身教导之以行。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是青少年学生,他们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对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面引导教育。为此,教师一方面要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五、适时给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师在英语课上要结合课文给学生讲授相应的背景材料,指导学生在课外读些与此有关的简易英语读本,以扩大学生对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和文化习惯的了解。同时,还要让学生多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由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尤其是我国加入了WTO,北京申奥、上海申博的成功。英语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要不断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学生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竞争是无情的。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必须努力学习。优化自我。发展科技。壮我国威。在课堂教学时。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营造“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使学生在旧常学习中形成一种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未来的社会化、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团队协作成为人们完成工作必不可少的精神。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可要求学生进行一些groupwork或pairwork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在群体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为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德语教学论文篇9

作为一名职高教师,除了教书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育人。但是在现在的教学情况下,许多老师往往忽视这一点,他们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育人的任务通常被丢在一边。所以,通过提高广大英语教师的德育意识,也可以改变教师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对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有促进作用。作为一名职高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还要有渊博的学识,要再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要树立标杆,要为学生的学习榜样。正如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才行。总之,要想方设法,彻底改变职高教育中智育和德育教育失衡的状况。

二、从学习目的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促进德育教育

其实在职高英语的教学中,不要只为教英语而教英语,我们一定要担负教育和培养的双重责任。平时教职人员要多收集信息、材料等,通过课堂教学把新的知识,经验等传授给学生,让同学们在英语课堂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的目的,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从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上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学好英语,消除害怕学习英语的心理,进而引导不论在学习和生活,只要采取这种方法,最后会达到目的。

三、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进行德育养成教育

据调查,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下滑,最为严重的还是我们的中职学校,生源来源于在中考中被刷下来的那批,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如果一味强调提高他们的书面知识,是看不到效果的,我们只有把个人素质,日常行为,交际往来贯穿到课堂中去,并把爱国情操,社会责任等德育教学内容渗透进去,这样能看到明显的效果。作为一个中职教师,我们肩挑着社会的使命,怎么才能不辱使命呢,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其次,自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加强自我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同时要多学习专业知识。最后,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个同学都互动起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行程一个良好的习惯,拥有人生的正能量。

四、结合职高教材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任何语言都是用于沟通和交流的,英语也不例外,就跟汉语一样,很多经典的对话,段落,文章中都有丰富的道德修养知识。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起来因材施教,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要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多组织学生练习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能充分的发现教材中的德育价值。另外,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准确的找到符合实际意义的训练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这样可以防止教育内容的空乏,学生的精力集中不到课堂中来。我们也要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教育他们自己要热爱劳动,不能什么事都是由父母帮着做。自己应该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

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如果我们只会生硬的讲语法,背单词,读课文,安排课后作业等,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同学们失去上课英语课的积极性,他们要不就听不进去,要不就打瞌睡,更谈不上要把德育教育贯通到课堂中去了。所以我们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利用现在的科技技术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搞笑英语视频,经典的英语歌曲,缓解学生的情绪,让整个课堂表现出一种轻松何跃的气氛。做到课堂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与个人思想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学丰富化,知识化,可行化,让同学们积极的参与进来。

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德育渗透

在职高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可行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直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直接进行德育教学,也可以旁击侧敲,从文章中引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进行教学,还可以在对话中谈论思想,谈论生活等等。我们要再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和总结不断的发现新方法。要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放下思想包袱,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新课程理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七、结语

德语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在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一)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 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 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地发挥:作为学生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 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二)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育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一《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老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怎样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如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在中央台重播时正值寒假,一般同学都能抽空看。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对这部电视剧进行讨论,看剧中主人公刘慧芳美在哪里?王 沪生的形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评、自己辩,通过这项活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电影也一样。如学生观看了故事片《焦裕禄》,语文教师便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认识到,当官要当清官,做人要做真人!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其次,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 ,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 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作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谭嗣同舍身变法等等。这次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和道德情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