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语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时间:2022-03-20 11:35:56

大学德语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8级电子机械工程班的大学德语课程为例,重点阐述了该课程的思政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两方面。课程内容包括引入思政文献德文版与德国文化;课程形式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及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最后,就这门课程的思政改革进行反思。

关键词:课程思政改革;大学德语;课程内容;课程形式

一、引言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至此以来,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词。本文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8级电子机械工程班的大学德语课程为例,提出课程思政融入大学德语课堂的具体化方案。大学德语是我校电子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为高年级学生赴德交流深造打下语言文化基础,也为有意申请德国高校读研的拔尖学生提供指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对本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对本课程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还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队意识。

二、课程思政改革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1.引入德文版的时事文献。传统的外语课程内容主要是以指定教材为基础的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可以从外语教学内容入手。上海外国语大学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全英文授课的中外时文选读,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国家领导人在大会上的英文报告。2015年,上外德语系开设了德语经典文献阅读,德文版的《谈治国理政》,反响热烈。在大学德语课堂上,我们设置了“每课五分钟”这一环节。选取系列讲话、“一带一路”等时事热点内容作为阅读资料。首先,让学生对照中德两个版本的文献进行比照阅读。接着,挑一些重点词及语法点进行简单讲解。最后,让学生模仿的口吻,上台用德语朗诵一段。由于选取的都是最新时事,大家并没有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效果良好。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德语词汇,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国家方针政策,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阅读并讨论德国媒体关于中国热点问题的报道,了解中德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场,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2.辩证学习德国文化。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德语同任何一门语言一样,深深扎根于本国文化的沃土。外语教师可将课程思政教育渗透于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教育。文学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最能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其对人的影响可想而知。德语教师可以借助德语文学,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文学故事之中,汲思政之盐融化于文学清泉之中。读世界大文豪歌德的《浮士德》,树立不断奋斗的人生目标;品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思考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重读经典《格林童话》,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德国的工匠精神深深植根于德国传统的工业文化。德语中“Meister”一词,第一个意思是“工匠”,即一切手工业者;其次才指某个领域的大师或专家。由此可见,德国人对工匠的尊敬与推崇。德国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理性、严谨、务实、精准与坚持。德国人秉承这种工匠精神,努力发展工业化建设,使“德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会抽空讲一些关于“德国制造”背后的故EDUCATIONTEACHINGFORUM2020年3月第13期Mar.2020No.13事,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德国工匠精神,并将这种严谨踏实的精神运用到学习与工作中。在学习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问题。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会受到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德语教学中,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要一味夸大德国文化,忽视甚至贬低本国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辨别中西方文化,在学习德国特色文化的同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对比中体会两种文化的特色。(二)课程形式的改革。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传统的外语教学主要时间都集中在课堂。课后教师布置作业以后通常要等到下一堂课才能得到反馈。这就造成了课内与课外的断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法连续。学生之间也无法及时共享学习成果。我们利用“晓黑板”这一应用,联通课内与课外,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在“晓黑板”上实时班级通知、布置作业,一键提醒学生查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提交作业,作业形式多样化:视频、音频、文件等等。教师第一时间在网上批改,并设置成果成员共享。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外语学习贵在坚持。“晓黑板”上的“打卡”功能正好契合这一学习理念。在大学德语这门课程中,我们布置了“背单词”“阅读德语短文”“听德语新闻”等打卡任务,督促学生每天腾出一个小时学习巩固德语。大多数学生对“打卡”这一网红行为很感兴趣,都能坚持完成任务。针对个别未完成者,我们在应用上使用短信功能一键提醒,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课外监督。2.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与监督机制。我们把班级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监督机制。课堂上,如果小组成员有打瞌睡、玩手机、随意聊天等行为,成员之间应相互提醒。如果被教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发现,则扣除相应的“小组积分”。课外,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监督“晓黑板”上的“打卡”任务。课堂内外的所有开放性内容,我们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合作学习。针对一个难题,我们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针对一个情景,我们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上走上讲台向全班展示;针对一个主题,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制作PPT,书写演讲稿。小组通过这些成果展示获得相应的“积分”。在学期末,学生可以利用“小组积分”换取相应的奖品。这一机制有利于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辩证地对待讲义与课堂。我们会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而不是全盘接受。比如,我们会在讲义或黑板上故意写错一些内容,然后等待学生去发现,如果有学生能直接在课堂上指出问题所在,我们会予以平时成绩的奖励;如果没有学生能发现,我们会把这个问题点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结语

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思政教学效果,在对大学德语进行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道德标准,坚定了人生理想。然而,我们也看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堂上不合理地穿插思政内容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如何将思政教育毫无痕迹地融入教学中是个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改进。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12.

[3]颜维琦,曹继军.上海外国语大学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办学治校中[N].光明日报,2017-11-10.

[4](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禹,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5]曾敏.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5:172-186.

作者:陆飞凤 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