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07:11:15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1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 大学生科研能力 教学设计

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创造性、探究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形成了基本的创新素质,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以往该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采用的是授受式教学,授受式教学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具有一定的局限和弊端。探究教学法是一种需要学生设计研究、搜集信息、分析资料、构建证据,围绕从证据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的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本研究试图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结合《体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等有关本课题的论文及会议文献,课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有关的专著,为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2)教学实验法

①教学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实验检验在《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实验对象和样本量

实验对象为西安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参加选修《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学生96人。按教学分班进行随机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实验班为6-10班52人,对照班为1-5班44人。

③施加因素

对照组采用传统授受式教学法,对实验组施加的因素是探究教学法。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相关知识的起点,分析为达到目标,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步骤如下:

a.呈现教学目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b.教师讲授新课中的认知领域目标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

c.提出问题或给出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技能领域目标中的问题。

d.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e.教师让学生展示探究的结果,然后点评。

f.教师给出解题策略指导。然后,学生再次讨论前面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g.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相关技能运用于实际,布置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后作业,要以书面形式呈现探究结果,在下节课要进行讨论和评价。

④实验条件的控制

a.分组前先调查学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情况,尽量保证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起点相同。

b.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师是同一人,教学条件相同。

c.教师进行统一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专人进行统计处理。

⑤效应指标

a.认知领域的指标:以《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考试为手段,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b.技能领域的指标:以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为手段,检验学生结合实际运用体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能力,以验证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变化情况。

(3)数理统计法

运用 Microsoft Excel 和 Spss13.0 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探究式教学设计至少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的设计。结合体育科研能力的基本结构的内在学习顺序,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科研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功表达能力三个层次,就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展开具体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计

①确定领域目标的理论依据

布鲁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而且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活动不同,每一领域又分为不同水平层次的亚目标。

②确定重点领域目标的依据

探究式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和直接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方法。结合《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的教学任务,在设计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时重点在于认知领域目标和技能领域目标的达成,而且在技能性领域目标达成过程中已经融入了一定的情感态度。

③根据教学单元特点调整各领域教学目标

根据《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各章节中每个教学单元的特点,选择性地实施探究式教学。在选择时要遵循3个基本原则:一是执行相同的教学时数,以一次课为一个教学单元。二是本教学单元的内容及特点,难度适中,存在采取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是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应遵循规范性、操作性和具体性要求。

(2)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开发决定于对教学任务的分析,分析教学目标中包含的学习结果类型、学生的起点能力和从起点能力达到终点目标所需要的使能目标和其他支持性条件。第一步要通过复习或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应具备的起点能力;第二步要呈现教学目标,并根据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要进行的探究问题或解决实例问题;第三步学生采用独自或合作完成探究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展示探究结果;第四步教师提供解题策略,学生对刚才探究的结果进行再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第五步探究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布置作业;第六步对所有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作简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进入下一目标的教学。探究式教学环节见图1。

(3)教学效果评价的设计

认知领域目标的评价:该领域目标中的问题有标准答案,评价学生是否获得了正确结果,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把相关知识融入试卷中的问题进行考核。

能力领域目标的评价:能力领域目标的评价是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策略性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目标的评价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结合给定的相关关键词“××参加××体育活动××调查”,完成一个调查报告。

2.运用探究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分析

(1)学生完成调查报告质量情况的比较分析

实验班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整体质量要好于对照班学生的情况(P

通过学生确定的调查报告题目来看,由于时间和无经费的限制,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确定的选题范围处于适中和偏小的多些,选题难度不是很大;选题依据的表述基本清楚,两班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从选题新颖性方面,实验班的情况要好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认为确定论文题目较容易的学生占35.50%,较难的占到16.15%,对照班分别为15.38% 和27.76%,从数据看来,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过程中感觉难易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学生的调查报告中,搜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学生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或观察法为主,实验班71.24%的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法,20.75%学生采用了访问调查法;对照班为50.36%和45.82%。对照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少于实验班,而采用访问调查的较多。实验班学生运用搜集资料和经验事实材料方法达到较熟练程度以上的占60%,而对照班达到较熟练程度以上的占46.66%;实验班学生不太熟练和不熟练运用方法的共占到20%,对照班占到30% 。

从研究成果表达能力的各评价指标来分析,较差方面主要集中在摘要的表述,图表的规范性和得出的研究结论三方面。72.16%的学生对摘要内容的表述不够全面,有的缺少目的。图表的规范性主要因为学生平时缺乏实际操作,对统计图表的使用条件和格式不清楚,实验班操作的效果要好于对照班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研究结论的表述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从实验结果看,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无论是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效果,或是其中的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果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2)《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结业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学生考试分数整体情况,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成绩成正态分布,各班学生成绩集中在70-79分,不及格率很低,学生对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基础知识掌握良好。实验班学生70-79分和80-89分的学生人数要高于对照班的情况。

从学生回答卷面问题情况分析,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对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层面上看,即反映在填空题和简答题方面,从学生得失分情况分析,学生总体失分情况无大的差异。

学生在知识的运用、分析和评价层次方面的得分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即在辨析题和应用题回答方面,学生的失分情况相差较大,试验班学生得分率要好于对照班,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结论及建议

结合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探究式教学法运用的基本程序,探究式教学法在《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的教学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科研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果表达能力三个层次,就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展开具体的教学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掌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运用探究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校适当增加《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开课时数,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体育科研理论和方法。授课时间和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有一定的衔接性,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63.

[2]崔相录,曾天山主编.中小学探究教学实践[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3]皮连生等.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8.

[4] 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0.

[5]杨光翠.探究式教学方法浅谈[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49-50.

[6]陈珂.浅谈体育教师科研[J].时代教育,2009(10):19 .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2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长期存在的接受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早已习惯“填灌式”的学习方式。因而当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大部分学生有明显的不适应感,他们不想探究、不愿探究,还是习惯于老师的“满堂言”,缺少积极主动探究的兴趣。

因而,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做促使教学方式转变的推进者,做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推动者。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更是责无旁贷,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把学生思维激活,把课堂教学搞活,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性教学氛围。譬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向青春举杯”专题中的食指《相信未来》,教师就完全可以摆脱过去侧重诗歌分析的教学思路,可围绕“活动体验”和“问题解决”两个维度设计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要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读”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要以“问题”为手段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置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实现自主学习,“相信未来是否意味着当下现实的残酷,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现实残酷的内容?”“食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怎么去面对的?”等问题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走进作者、融进诗歌中去,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去把诗歌抒发的情歌内化为一种阅读体验。

二、培养质疑精神促探究

清学者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质疑善问,既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更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可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释疑的过程,学生敢于质疑,产生疑问才会主动去探究。敏于发现问题是引发探究的起点,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善学好问、思考质疑的学习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大胆地进行质疑,进而去思索、探究。比如,在上《道士塔》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王道士来提出问题,“敦煌文化遗产的流失难道就是他一个人造成的吗?”“如果不仅仅是他造成的,那么悲剧性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到底谁是敦煌文化流失的真正的罪人?”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使得学生自然会去探究疑团,同时学生通过探究,认识也就自然由浅入深。再如,对于“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诗句中的“木叶”一词,学生就应大胆质疑为什么不是“树叶”一词,有了质疑,我想学生自然会去探究这两者的区别。总之,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学问”“怎样问”“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引导学生不要囿于答案的条条框框。哪怕学生的问题不够成熟、不着边际,也不要指责或批评,而应保持耐心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敢问”和“多问”。

三、搭建平台助推深探究

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当今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搭建探究的平台助推探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深探究的引领下取得不同寻常的学习效果,从而真正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学课堂的开放性,给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去创设平台助推探究性学习向纵深方向拓宽。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是以专题形式呈现的,那么搭建一个专题学习讨论的平台,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专题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学习苏教版教材“求学之道”专题中的两篇文章《劝学》和《师说》,教师就可围绕古代论说文的说理论证方法搭建一个专题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围绕论证方法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探究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都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探究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好处。再如在教授苏洵《六国论》一文时,就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要求每一小组查询资料并比较“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的异同点;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各小组探究性学习成果的汇报和辩论。由于学生占有的资料不尽相同,加上各自理解的能力差异,学生的观点肯定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出现差异并不可怕,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就要把自己的想法呈献给大家,接受别人的批判和质疑,反驳别人的观点,不断充实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次探究性教学,对学生而言又何尝不是一次探究性学习呢?

四、用真问题带动真探究

一些语文教学把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当成课堂教学作秀的手段,课堂热热闹闹,听起来叽叽喳喳,看起来舌战群儒,却给人一种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的感觉,表面热闹,本质空洞。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验证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70-03

目前,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贯彻不够彻底,仍采用了讲授式教学模式,即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及实验示范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性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实验项目结束后,对实验目的不够明确,缺乏探究的主动性,科学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地开展探究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与乐趣,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1],是本科生实验教学的主导趋势之一。本文以“氨基酸的分离鉴定”实验项目为例,尝试了验证性实验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活动,为开展探究实验教学提供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案。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探究性教学的开展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及要求,开放实验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资料查阅并深入讨论后,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课堂实践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对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教师最终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完成实验任务[2]。由于实验学时限制,采用教师指导模式[3],结合启发、引导、激励和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实验方案设计由学生在实验课前完成,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使其设计的实验方案能够顺利开展。与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方法相比较,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基础性实验及验证性实验[4],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其基本步骤包括:(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讲解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3)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技能,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4)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5)教师分析报告出现的问题等。其教学形式单一乏味,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其创新思维得不到体现,实验态度懈怠,部分学生对实验兴趣低,有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探究教学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内容之外,更在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进,不再是平铺直叙的讲述,更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基础性实验及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手段及方法也进行了革新,渗入探究教学方法,更突出学生探究能力。其教学过程为:(1)设置问题情境,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具体的实验任务;(2)学生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阅读、思考及整理后,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3)师生论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4)课堂教学,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践,观察实验结果;(5)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6)对结果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在实验方法中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并通过实验操作,亲自验证自己设计的方案,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探究实验教学组织与实践

1.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讨论。鉴于实验教学时数有限,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问题不能充分开展,故可将问题的提出设定在相关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结合理论知识,针对问题的可能结果进行讨论。科学家波普尔[5]曾提过,科学的第一特征即始于问题,一部科学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解答的历史。由此可见,问题的设置是探究教学的关键,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探究兴趣不足;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会放弃探究学习。所以问题的提出需在学生最近的发展范围内或略有扩展。

2.学生搜集文献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验工具书等,设计详尽的实验方案。其实验方案包括:研究目的、理论依据、仪器设备的选择与使用、实验材料的配制、具体的操作步骤、数据的处理方法、预期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进行方案的交流讨论,并对设定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最佳方案。在学生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地位不容忽视。

3.实验探究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已拟定的操作方案及步骤开展实验,认真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测定并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在操作中分工协作,积极思考,在讨论中学习。当实际操作过程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甚至鼓励小组成员间进行辩论分析,鼓励其继续探究。

4.小组内部讨论,小组间相互交流评价,教师点评。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在组间进行交流评价。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应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交流中相互批判,学会接纳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并用科学的思维反思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5.学会知识的迁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是学习的根本。在实践过程中,更要有所创新,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创新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乐趣的过程,从而也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三、验证性实验项目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验证性实验“氨基酸的分离鉴定”为例,介绍探究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将25个学生的实验班级分成A1―A55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5个学生。

1.实验准备。实验仪器与材料:层析缸,培养皿,小烧杯,长颈漏斗,毛细管,吹风机,电热鼓风干燥箱,层析板,层析滤纸,手套。实验试剂:已知的20种氨基酸纯溶液,4种未知组分的氨基酸混合液,扩展剂,显色剂,吸附剂,粘合剂等。搜集问题情境资料:将搜集的相关资料及网址发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前思考题,如目前的层析方法有哪些?如何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液?可以设计几种实验方案?

2.问题提出及方案制定。通过课前学习,学生发现层析技术是氨基酸的分离方法中的一种,其特点是快速简单,是利用不同物质理化性质的差异而建立起来的技术。所有的层析系统都由两相组成:一是固定相,另一是流动相。在此基础上提出本实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利用层析技术进行氨基酸的分离并进行氨基酸的鉴定。通过合作讨论,实验小组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各自设计实验方案。师生间论证实验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确定2种可行的实验方法。方法一是薄层层析,方法二是纸层析。教师进行实验任务分配,实验小组A1―A3实施薄层层析方案,实验小组A4―A5实施纸层析方案。

3.实验方案的验证与操作探究。5个实验小组,依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开展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A1―A3实施薄层层析,混合液样点中各组分移动距离与薄层制作的厚度、样品在原点大小的关系。A4―A5进行纸层析探究活动,同样思考样品中各组分的移动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如层析滤纸的纤维走向,样品中氨基酸的结构、极性、分子量大小等因素。教师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针对各实验小组,对上述问题以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验结束后,各实验小组在组内分析层析结果,讨论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中的不足与失误,并进行改进。最后,计算Rf值,确定混合样品中的氨基酸组分。

4.组间交流与讨论。各探究小组讨论结束后,即可在组间进行交流。从Rf值讨论,分析同一氨基酸采用薄层层析及纸层析两种方法,为什么同一种氨基酸其Rf值不同?不同氨基酸的Rf值是否一样?为什么?两种方法进行对比,提出其优缺点。师生间相互提问,共同讨论交流,薄层层析与纸层析的原理是否一样?两种实验方法的结果是否一致?结论可靠吗?怎样减少实验误差?如何解释实验的现象与结果?有没有其他的设计方案?通过讨论,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5.总结与评价。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与总结。教师对实验探究过程总结时,要指出实验中的不足,尤其是对错误的实验操作进行纠正。但更应该捕捉学生独特观点及创新性的想法,去伪存真,帮助学生提高判断、分析能力。从方案的设计、探究过程的实施,到最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要求学生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写出实验总结,进行自我评价。要求每位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作为终结性评价。

四、教学效果思考

探究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乐趣,在探究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这比掌握知识点本身对学生更具有长远的意义。问题的提出,仅靠学生自身往往不够准确深入,故而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及时启发、引导学生,从而完成探究过程,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懂得,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团队合作的基础。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较,探究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在资料查阅能力、方案设计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协作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施探究教学活动中,且不可忽视讲授式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不可忽视对实验原理的讲授,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通过探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教师和学生来讲,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学科知识的深度及广度,也要求学生能真正地去思考、实践与反思,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学习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途径,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高等教育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但是,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课时的限制,故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考虑授课内容,更要考虑到实施的细节,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掌握好时间。另外,学生性格各异,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创造共同探究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根据授课需要,结合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教师的充分准备是实验探究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3],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更新思想观念,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汪健军,刘青,毛长丹.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中应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25(1):105-108.

[2]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4

关键词:语文探究式教学

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和基本理念之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将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来广为推广和恰当运用,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其浅谈如下自己的观点: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法及其优点

所谓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探究式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教(为辅)、学生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有如下两点:

1、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三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2、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从“以学生发展为本”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方法,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它主张在教师诱导、点拨的“导”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的过程。从而构建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一种全新的教学,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语文课堂,通过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解决原有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2、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要求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自主探究”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有充足探究时空,去自读、自悟、自得自用,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自学探究中,我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我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究,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习作由学生点评。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从不过多解释,而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的方向。

3、反思探究法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学生形成反思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首先学会自我提问。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5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部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73-02

引言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积极向前推进。教学实践特别强调: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调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因此,课堂教学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时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最佳学习方式。

1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探究式教学时以探究式未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着两层意思:即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和什么是探究式实验。“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2]。探究式实验即重视规律的验证,实验技巧的培养,又强调让学生通过实验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得感性体会[3]。简单的说,探究式实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探究式实验开放性比较大,实验的设计、数据分析以及实验结果评价等离不开学生自己,完全不同于那种:“已知化学原理――验证――应有”的“照方抓药”的模式[4]。

2 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

探究式化学实验要求学生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对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现有条件制定不同的方案、验证方案、得出结论。其中,科学性、创新性、简约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原则引起设计者给予足够的重视。

2.1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探究式实验设计的核心原则。科学性是指探索性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都是必须与化学理论知识、试验方法论、实验教学论和实验研究过程相一致。

2.2 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探究式化学实验设计的灵魂。创新性是指实验设计要敢于突破陈规,独到于新颖、独特、巧妙之处,能反映新事物、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思维等。一个成功的探索性实验设计必须反映实验设计者独出心裁的构思。

2.3 简约性原则:所谓简约性是指要尽可能的试验方法和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仪器,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完成效果明显的实验。

2.4 趣味性原则:实验内容除课本外,也应该选用有关日常生活、环境、军事、能源、生产等实际中的问题,通过探究来解决与人类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长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创造欲。

3 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模式

在具体操作实践中,探究性试验教学可因实验内容不同,实验主题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但其基本步骤应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实验假设,结论及应用。

3.1 提出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思维,需要探索的问题当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解决又不能很好的解决时,就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直至最终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创设实验探究问题情境,制造探索的氛围[5]。当然,这些问题应当是通过探究活动能够解决的,并且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3.2 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是学生运用已有化学实验和实践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3.3 设计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给学生以不要的方法指导,注意实验设计的层次性和典型性,使学生逐步掌握统筹问题、分析问题及控制实验变量的意识,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而确保实验结果的公正性。

3.4 进行实验并验证假设:通过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科学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引导下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3.5 结论及应用:这一阶段包括学生诊断和教师评价。在各小组做出实验结论后,组内成员首先要认真总结自己的实验和探究过程;然后进行各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索过程和思维结论,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调整或重新设计实验方案,使自己的实验探索过程更加合理;最后,老师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和评价[6]。并将好的方案应用在实践中,拿到新的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7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先复习和日常生活引出新课,再由演示提出语文概念,最后通过解题巩固知识。这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呆板、贫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我们已有所认识,创建探究式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师仍然要走出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强调探究过程,忽视探究结果”。重视学生参与的全过程,重视知识的推导过程,但是对结果不重视,草草收尾。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好探究的重点,组织不够,时间不集中,也不宽裕,探究结果来不及分析推理,来不及应用巩固。传统教学的“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不对,但走向另一个极端“重过程,轻结论”,也是不对的。

误区二:“重视学生参与,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场面热热闹闹,学生一个接着一个发言,表达流畅,条理清楚,而教师站在一旁,三言两语,点评点拨。整个课堂都是学生自发合作,教师显得多余。这是华而不实,事先教师设计好的表演课,根本不是探究式教学。学生的科学探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探究,而且是在有限时间的探究。知识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劳动的结晶和智慧的积累,我们不可能让学生重复先辈迷漫的、长期的摸索,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索,获得知识和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在有限时间的课堂内达到探究的目的。

误区三:“只要探究学习,不要接受学习”。把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对立起来,把探究式教法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是片面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必要存在。现在强调探究学习,目的是要找回探究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并非贬低接受学习的价值。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引导学生在近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近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学习方式更为有效。这也是一种达到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目前,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教学的主流。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要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就必定要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带动和影响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我们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按照科学探究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获得思维发展的情感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积累知识和方法。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提供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安排丰富的教材,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整合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资源,以问题为主线,不断从提供的资源情景中产生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探究,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那么,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坚持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是由探究问题而引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一个共同的探究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指导,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最后解决问题。问题是探究教学的关键因素,每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问题。而该节课的标题也就揭示了探究问题的主题,因此教师必须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通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如果学生学习上提不出问题就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就意味着科学的止步。这是因为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流传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唯书本、不唯教师、不唯现成的结论,倡导学生多向怀疑,大胆猜想,鼓励学生针对怀疑的某一课题,多方面收集资料和信息进行探究,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自主探究

新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创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尤其是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从围绕高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向人才培养方面转变,因此,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改善思维模式,发挥学生自觉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承担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一、基于新课改的高中历史课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理念的区别之处,在于除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外,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新形势下,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已成为激励国人奋发有为的精神象征,基于新课改的自主探究教学在高中历史课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规律,在多渠道、多元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用中,逐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基础。(二)创新了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应试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围绕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教师教,学生被动地学的基础上,以此产生的教学方法就是照本宣科,讲解知识点,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历史常识和问题答案。新课改背景下,突出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注重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创新了教学理论体系,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习能力。

二、基于新课改的高中历史课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践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9

一、以教材为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人教版新教材中的许多篇章闪耀着作者探究的发现之光,探究的睿智之光。在教材的教授过程中,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使探究性学习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里,自主学习是“本”,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可或缺。教师应循循善诱,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从而能够解决问题。

二、立足问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课堂上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是伪问题,老师连珠炮式地发问,将过去的满堂灌改成满堂问,这也不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

一方面,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要切合语文学习的目的、特性和规律,让学生学会探讨学习材料中负载的信息,学会探讨语文系统知识,学会获取语文实践能力。理想化的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地将教学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新的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学生通过自读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提出:自古文人逢秋即寂寞,作者笔下的秋也同样是凄清落寞的,为何作者却愿意用生命去换取秋天呢?如何理解这里的情感?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另一方面,要精心组织探究性的讨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探究性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性特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在教学中的反映,这是一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先进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大可以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作为参与者提出个人的看法,学生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课外的语文活动也是如此,学生想研究《红楼梦》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老师要进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参与的程度和范围加大了,就能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性特征。

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一直处于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之中。为此,教学中要善“问”,会“问”,“问”在知识能力的重要处,“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问”在切切实实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点。根据问题的性质,要着重组织好以下几种类型的课堂讨论:

质疑式讨论。此类讨论的结论(如作者的见解)往往是正确的,而设计者却运用质疑的方式提出问题,目的在于通过讨论,使学生在明辨是非(正误)的过程中加深对结论的认识,并从中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

比较式讨论。在探究性学习中,比较是常见的方式,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又有多种形式,如原稿与修改稿的比较(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眼看”与“忍看”“刀边”与“刀丛”的比较),不同版本的比较(如《项脊轩志》中“借书满架”与“积书满架”以及“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与“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比较)以及采用调换(字词)的方式进行比较等等,教师应视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一而足,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培养。

此外,还可以运用引申式讨论、联想式讨论以及综合式讨论等有效地组织探究性学习。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10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农业政策学;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07-02

农业政策学是具体研究农业政策的经济原理和方法、农业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及调整和各项政策内容、目标和措施等,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农业政策学内容丰富,具有理论性强、现实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需要灵活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探究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探究课程教材内容,以现实生活和素材为参照对象,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自己,教师只是在整个教学中扮演引导的角色,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引为主”角色的转换;二是注重学习的体验性,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可以实现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三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索,有效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

探究性学习或称探索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最早提出了在教学中使用探索方法。他认为,科学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大量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所运用的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索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索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索式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索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索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美国20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改革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50年代末创立了发现法,并把它在美国施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认为发现法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学习的方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并无高深玄妙之意。与前人相比,布鲁纳更注意探索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使之具有科学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出台,尤其对科学探究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研究: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的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由此说明科学探究已经成为世界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

二、探索式教学法的重要性

1.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政策理论。农业政策学理论性较强,在讲解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农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进行重点分析。整个理论体系相对比较完整,借助一系列公式、模型和图形对政策的制定和效果进行深入剖析,这使得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农业政策理论时面临一定的困难。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农业政策理论的过程中,对农业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目标和手段等问题进行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探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政策理论。

2.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获得新知。农业政策学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它同时也是一门现实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农业政策学介绍的诸多农业政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也是处处得以体现的。探究式教学法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三农”问题的探究,把枯燥的理论学习生动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农业土地政策,可以让学生对农业土地流转的形式,农民对农地产权的认知和耕地保护的意识进行思考;学习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可以让学生思考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差异,农民工市民化现象以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政策措施;学习农村社会发展政策,可以让学生讨论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问题,教育的城乡差异及根源,新农保和新农合在农村实施中存在的障碍因素等。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现实“三农”问题的探究,将所学的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农业政策学教学中之所以适用探究式教学,除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政策理论,将所学的农业政策理论与“三农”问题联系起来剖析,还因为农业政策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观察现象、理解问题、获取知识,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主动探究,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4.有利于实现了课堂教、学、研的统一。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关注点等应用到探究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尝试进行科学研究、科研项目申报和论文写作,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研究有效结合,实现教学研相生相长。在对科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都可以进入学生的视线,在对问题的讨论、查阅和分析当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思想,获得人生的成长。而且通过研究实践,学生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开创性的思维模式和意识。

三、探究式教学法实施中的注意点

1.注重研究问题情境的创设。感性认识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合适的情境创设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讲解问题的情境,形成“现象—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课堂教学活动迅速地进入高效的学习空间。实际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热点和难点事件,让学生求知心理与知识内容之间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引起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自主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注重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潜力。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其原理和问题的根源、解决路径及办法是开展好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探究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分析推理、设计问题、实验检验的过程,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尝试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教师成了学生探究的“服务者”和“引导者”,这样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注重开展课堂交流和考核评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和考核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考核过程要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探究,合作程度如何,探究的结果怎样等。考核办法是引导学生将探究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汇报交流,相互评价。教师要对学生课堂表现、讨论内容、创新点等进行记录,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报告自己如何进行探究学习及结论等。通过这些方法鼓励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探究性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其浓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39-42.

[2]卞淑贤.探究式教学法在西方解决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