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9:14:30

界面设计论文

界面设计论文篇1

关键词:格式塔网页设计视知觉

引言

格式塔一词来源于德文“Gestalt”的音译,本意指的是形式、形状、方式、实质。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与艺术有缘的心理学理论,其主要目标是探讨视觉感知及其与学习、思维的关系,它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而网页界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向网络媒体的延伸,主要是通过浏览者的视觉感知来接受网站信息。因此,研究格式塔理论在网页界面设计中的运用,无疑对网页界面的设计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格式塔理论在网页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网页设计是将特定的视觉信息要素,根据主题表达的需求在特定的页面上进行的一种编辑和安排,其基础是视觉生理学和视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派通过对视觉感知的生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视感知规律,其中包含了“图底”这个核心概念,和“简明原则”“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等视感知特性,将这些规律引入页面设计,有助于我们优化视觉时代“形象过剩”状态下盲目的网页设计,提高信息传达的速度与准确度。

1.图与底

在人的知觉系统中最基本的一种知觉能力是在图形与背景间作出区分。“图”是居于前部的区域,“底”被看成是用来衬托图的背景。相对而言,图比底,轮廓较为完整、封闭,形状较为规则,面积比较小,色彩比较鲜艳;此外,更重要的是,能组织成为一定意义的区域倾向于被感觉成图。

由于图与底之间存在的这种相对性质,在网页设计中,应当明确区分图与底,主体与背景。另外,主体自身结构要清晰明了,背景不能过于复杂,这样才有利于浏览者辨别需要了解的信息。在背景的色彩搭配上应尽量选用同一色系的颜色,尽量避免同时使用色相环中相对的颜色,大面积同一颜色宜采用低对比度,避免用强烈刺激的颜色引起浏览者的视觉疲劳与厌烦情绪。格式塔理论的图-底规则不仅说明了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条件,而且指出了背景在一个格式塔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网页设计中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背景的作用,图形是依赖于背景而存在的,要使主体感到存在,必然要有底将它衬托出来。因此无论在文字、色彩、图像,还是动画和视频方面都要坚持图底原则。

2.简明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知觉有一种“简化”倾向,所谓简化并非仅指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即物体中包含的成分少或成分之间的关系简单,而是一种将任何刺激以尽可能简单的机构组织起来的倾向。我们的眼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括太多不相关的单位,眼睛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否则,整体形象将无法被正确感知,这种形象势必会被人们忽视,以至拒绝接受。

我们可以将这一观点延伸到网页界面设计中。首先,在网页界面结构的设计上,应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网格结构,结构的设置应尽量简单明了,符合人的视觉流程,也符合人们对规则形的喜好,利于浏览者以最短的时间找到最需要的信息。

其次,在图像的选择上,应避免使用过于繁复杂乱的、容易分散浏览者注意力的图像,这样会增加浏览者找寻信息的难度。

再次,在进行文字编辑时,应该考虑编辑的最终效果。文字应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避免页面繁杂凌乱,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变化,使人易认、易懂、易读,不能为造型而编辑,忘记了文字本身是传达内容和表达信息的主体。在字体的选择上,虽然可供选择的字体很多,但同一页面上的字体种类最多只能有三四种,这样才不会显得花哨。字体的选择应依据段落大小和内容层次,由重到轻、由粗到细。字号的选择也应该依据内容层次由大到小,但到了节以下的层面,可以选用同一字号但用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分。在文本密度方面,文本应该以短小的组块形式出现,并且应该经过编辑,以简化内容。3.接近原则和相似原则

接近原则和相似原则的本质上都是简化和整体化知觉对象的组织原则,与前面的简明原则类似,人们在倾向于简化认识对象的同时,也倾向于将近似、接近的元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也就是说如果不同的文字或图形组成部分位置靠近,浏览者就比较容易看出它们是一起的。根据这一原理,对于页面上的任何元素,如果在功能或内容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较小的空间距离,做到“物以类聚”。比如,页面中用以解释图形或用以表明某一部分图形的文字就应当紧挨其所指的图形或部分图形。

相似的物体也很容易被认为是从属于一个系统,具有相似的功能。因而,需要通过将浏览者注意力集中于视觉范围内的关键概念,帮助他们获得信息。在网页界面设计中,可以通过强调、动画、对比色的使用或其他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假如一个图形中的组成部分都属于同一风格,这个图形就被视为一个整体。为了使浏览者重点关注图形中的特定部分,对这一部分可采用不同的颜色、动画、闪烁或其他区分方式。但是,如果一幅画面中区别过多,也会使浏览者难以注意需要获得的信息。因此,这些方法应该用于强调关键信息或图形的关键部分,而不宜用于大片信息。

4.闭合原则与网页界面设计

闭合原则是指一种完成某种完形的行动。这一规则表明,每一种视觉样式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陈述,对于模棱两可的视觉样式,人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按照不同的样式加以组织,这时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因此,在网页界面设计时,应当避免出现不完整的图形,以免使浏览者花费过多的时间去琢磨图形的含义,而不是从网页上获取信息。

闭合规则还表明,视觉形象被知觉的形式是首先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被知觉,然后再以部分的形式被知觉。因此,在进行网页界面设计时,要强调整体风格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结语

将格式塔心理学引入网页界面设计,目的是希望网页设计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浏览者对页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现在的页面设计大多还是从直觉出发,离科学的页面设计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要想达到科学的页面设计,就要在设计时遵照人类的认知规律,并且将这些规律正确地应用到设计实践中。而如何将格式塔理论与设计结合起来,仍是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方著.视觉传达设计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

[2]卡尔·考夫卡著,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界面设计论文篇2

1农机车载电子设备常用界面简介

农业现场的电子设备通常以监测控制为主,监测和控制设备一般是在农机运行前进行参数设置,在运行过程中进行数据显示,在很多情况下监测和控制是合二为一的,因此要求界面是非阻塞式的,能在各种状态下方便的相互切换,并可以通过菜单项选择实现一定的功能(如:启动,停止)。农业上常用的计量单位标准尚不统一,通常还需实现计量单位切换功能。工业控制常用的界面分为5种类型:菜单屏、变量屏、选择屏、设定屏和显示屏[5]。与之类似将界面类型分为:菜单选择屏、静态文本屏、动态文本屏和参数设定屏。各个类型界面的功能见表1。基于以上界面类型,参照一般人机交互的按键系统考虑到通用性及便捷性,系统设计时采用7键制,分别为:上、下、左、右、确定、设置、返回。以下介绍各界面的元素类型和操作分析:菜单选择界面主要用于自顶向下的树状界面操作,为界面设计中常用的类型,用户通过此类界面进行界面跳转,功能设定。静态标签一般为提示性文字,静态选项为带被选择功能文字。菜单选择界面的一般操作为:上下键变更选项,左右键翻页,确定键进入下一界面,或实现某一功能,返回键返回上一界面,设置键的功能一般不使用。静态文本界面主要用于显示固定的内容,一般用于信息提示,帮助文档,版权信息的显示,即它只包含静态标签。因为静态文本界面本身操作较少,所以其按键响应也相对简单,只包含滚屏和返回,操作方法与菜单选择界面类似。动态文本界面主要用于变量数据,运行状态的实时显示,用户主要通过这类界面实现对系统实时状态的了解,其界面由静态标签和动态标签组成,而动态标签又由固定文字,变量文字组成。像静态文本界面一样动态文本界面本身并不需要太多操作,所以其按键响应也相对简单与静态文本界面相同。参数设定界面也是用户界面中常用的界面,主要用于用户对系统中的变量进行设置。它包含了几乎所有的界面常用功能,其组成如图1所示。这里的动态选项指的是既可以被选中,又会因变量和单位的改变而变化显示内容的选项。参数设定界面的操作相对复杂,因其有两种状态,即选项切换和变量修改,其操作逻辑如图2所示。以上分析了界面的组成和操作。在操作上采用了和目前大多数手持设备相仿的操作模式,并且在各种类型界面间保持了操作风格的统一。

2农机车载电子设备界面的数据结构设计

目前常见的界面框架数据结构都以菜单为单位,缺少对菜单项的精细化分,这使得界面显示和操作函数对各种类型的菜单很难做到通用,而基于菜单项的菜单组织结构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将以上分析抽象为实际的数据结构,则形成菜单和项两种数据结构,其中项是菜单的子结构,为了适应较小的屏幕,并简化显示和操作函数,一项即实际屏幕显示中的一行。

2.1项数据结构设计项中含有文本内容,即格式化字符串,用于格式化输出的字符串;含有数据变量地址和单位变量地址,用于填入格式化字符串中的变量内容;含有项状态标志,用于区别项的类型,以便在显示和操作时加以区分;含有跳转菜单指针,用于表明该项所应该跳转的菜单。特别指出将数据变量类型定义为无类型指针,从而使得同一种数据结构可以实现多种数据变量类型的表示。其中第一个元素表示了要显示的数据和变量元素的显示格式;第二、三个元素分别是数据变量地址和单位字符串首地址,在设置模式时可以利用这些指针修改变量原始值,实现数据设置和单位更改;第四个元素是项状态标志,表示该项是可选中项,用于区分标题和选项;最后一个元素表示选择此项后跳转的目标菜单。通常定义项数据时是定义一个项数组用来组成一个菜单,以减少存储空间,并实现随机存储。

2.2菜单数据结构设计菜单是用于表达一个界面内容和状态的数据结构。它应该含有项数组首地址,用于表示界面显示的内容;含有界面状态标志位,用于表明界面的状态和界面的功能;含有被选项,用于表明当前界面的被选项;含有页顶项,用于控制界面视图位置;含有最大项数,用于防止项数组越界;含有按键响应函数,用于相应按键操作。其中按键响应函数采用带参函数指针形式,利用界面的状态和按键共同决定需要执行的操作,既实现了统一接口,又增强了可扩展性。菜单间的关系只由项与菜单的指针决定,而与项的顺序无关。一个常见的菜单数据其中第一个元素表示了该菜单对应的项数据数组;第二个元素是菜单状态标志,表示该菜单是参数设置类型,该元素也可以在运行过程中被改为正在设置状态;第三、四个元素默认填充0,在程序实际运行中可更改,以变更选项或视图;第五个元素是菜单最大项,与项数据数组长度相当;第六个元素是操作响应函数,对应的函数为参数设定界面的操作函数。

3农机车载电子设备界面框架实现

3.1菜单显示将以上数据结构作为基础,菜单的操作实现也呼之欲出。界面显示函数,每次从PageTopSelect对应项开始显示,显示接下来的若干项到屏幕(受屏幕显示最大行影响),显示项数据时,先分析项字符串中的变量类型和显示宽度,再将项数据中对应的变量插入到显示字符串中。同时可以利用MenuSelect变量值反显选中行。如此可以显示超过屏幕长度本身的菜单,每次只显示对应屏幕大小的一部分内容,相当于扩展了屏幕。具体流程图如图3所示。

3.2操作功能实现树状菜单结构使用堆栈,即主界面为栈底,每次执行菜单跳转时执行压栈操作,菜单返回时执行出栈操作,并且堆栈操作都使用指针方式实现,这样既可以较少的代价实现多级菜单跳转,又将菜单的操作和菜单数据本身分离,使得在修改菜单数据时避免了对其他菜单关系的影响。每个菜单可以使用不同的按键响应函数,相同类型菜单之间还可以共用响应函数,兼顾了灵活性与复用性。将菜单显示和操作分开,用户可以将显示刷新放在定时中断中,将操作放在外部中断中,增强了编程的灵活性。一个典型的界面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菜单操作对应的软件实现方式见表2。

3.3菜单修改对于已经编写好的菜单对其修改非常简单,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菜单修改方式:(1)要增加(删除)菜单中某项,直接增加(删除)该项数据,并修改相关菜单数据的最大项参数即可。(2)要修改项数据显示格式,直接修改项数据中的格式化字符串即可。(3)要调节菜单项顺序,直接调整项数组的顺序而不用修改其他数据内容。(4)要修改某项跳转的菜单,直接替换掉该项数据后的跳转菜单指针。(5)要修改某项显示的变量,直接修改该项数据中的变量指针指向即可。(6)要将菜单中的某项移至同类型其他菜单,直接将相关项数据移至目标菜单项数组,并修改两个菜单数据的最大项参数即可。(7)要增加(删除)某菜单只需将与其相关的项数据同时增加(删除),并修改相关菜单数据的最大项参数即可。这些修改完全不涉及整个菜单的结构调整,项与项,菜单与菜单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在修改时也不会相互影响。

4结语

界面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眼动追踪;公交站牌;界面设计;认知心理学

引言: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把“以用户为中心”。①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旨在使用户更加简单、方便、快捷地使用人机界面获取信息和操作设备。人和各类数字化设备的交互的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的好坏。

如果在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中加入人性化设计,把认知心理学中理论结合在界面设计中,是否可以使得普通的界面变得不同,它的使用性能是否能因此而增加,面对这些问题,将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去证实。传统的对于人机界面可用性的评价方法则乏善可陈:或者主观判断其优劣而缺乏客观性和说服力;或者进行繁杂的问卷调查而工作量巨大;抑或者通过记录特定任务的完成时间和完成率来评价界面的效率和有效性,虽然相对客观许多,但是实验操作复杂且精度不高,提供的数据类型较为单一而且有限。通过与传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相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可以很好的对数字人机界面进行定量评价,并为设计师解决界面可用性问题和设计新界面提供一个可靠的线索。

1.前期准备

1.1研究目的

首先提出用眼动追踪技术的典型实验方案和分析方法;分析实验数据,评价公交站牌界面的设计结合认知心理学前后的优劣;基于研究结果为城市公交站牌界面的优化设计给予一定的建议。

1.2研究方法

选择公交站牌界面作为测试材料进行研究。用于测试的公交站牌旧界面为南京市现行公交站牌的界面模拟,用于测试的新界面是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基于人性化设计对公交站牌界面进行的全新设计。

实验部分运用眼动追踪技术,用任务流的方法对受测界面进行测试。实验是新、旧界面可用性的对比测试。

1.3研究创新点

提出了公交站牌界面设计的全新理念和思路,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基于人性化设计前提下改善了现有的公交站牌,设计了新的公交站牌界面,并提出了运用眼动追踪技术来实验得到数据证明新的公交站牌界面比旧界面使用性能强。

2.界面设计传统的评价方法

传统评价方法是以用户的主观评价为主进行界面可用性研究和进行用户绩效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出声思维法②、问卷调查法等,以传统的操作时间、完成率、主观感受与评价等指标作为衡量标准。传统评价方法获取指标的优点是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工作量较小,能反应用户的主观感受;但其也具有较大的缺点和局限性,如衡量标准单一,各项指标的精度不高,客观性较差、误差较大等,在越来越强调精度、深度和客观性的现代研究中就显得捉襟见肘。

3.公交站牌界面结合认知心理学优化设计

3.1公交站牌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公共导向系统是指出现于城市的公共场所,由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组合所形成的标志与箭头相结合所构成的导向识别系统,用以向人们提供某种公共信息的并引导人们选择方向③。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一种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没有感觉信息就没有知觉过程的发生。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刺激种类对应的绝对感受不一样,颜色的不同感受就明显不同,图形的大小,摆放的位置等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整齐排列中,突出的那个也会吸引人的眼球。刺激强度高的刺激常常优先被知觉。

3.2现有城市公交站牌的界面设计不足分析――以南京新街口北站为例

通过对南京市新街口北站公交站牌界面的调查研究,提取了新街口北站现行公交站牌界面设计主要理念,并提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南京市新街口北站现行公交站牌界面每一横向长条状模块代表一条公交线路,单元首或尾部用大号字体显示路线名称,其他地方显示该条线路包含的所有站点的名称,通常会用箭头等指向标志指示线路的运行方向;不同的线路模块竖向按一定编号规则排列。

这类设计之所以能占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公交站牌,应该归功于它的设计理念的简单。线路信息可以不经过加工或者少量加工即可被安排到界面上,且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其中的线路可以任意增删而不会影响其他线路的呈现,设计工作量小,设计、修改、替换成本低。然而对于用户来说,这类界面却具有很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界面上的文字信息量过大,排列方式过于死板,用户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查找某个站点十分费劲;重复站点信息很多,用户如果要查询到达某个站点的多条线路,需要进行多次搜索过程;信息量虽然很大,但是信息的种类却很单一,只有公交站点的信息,这在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和互补的大中城市中就十分不适用。比如若要寻找能换乘地铁的站点,在现行的这种界面内显然是不能找到任何信息的。可见,现行公交站牌界面的设计尽管使用度很高,经济性较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公交系统发展的新趋势和用户的新需求。

3.3结合认知心理学优化城市公交站牌界面设计

作为一种较新的并且快速发展的交通方式,地铁指示界面的设计或许能为我们队传统公交站牌界面的优化提供灵感和借鉴意义。

通过借鉴地铁图的设计理念

1、线路以带颜色的直线或折线表示,不同线路以不同颜色区别;

2、如果不同线路有重复站点,通过设计整合将线路的重复部分聚集在一起,站点名称只标识一次;

3、通过加入图标、颜色等设计元素以显示其他交通方式、重要公共设施等,将新界面有机融入整个城市的公共导向系统。

在结合认知心理学的指导下,对南京市新街口北站站牌进行了优化设计,用眼动实验对两类界面进行对比测试和可用性评价。

现行公交站牌界面简称为“旧”界面,优化后的公交站牌界面简称为“新”界面。为了控制变量以免字体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新、旧界面上相对应的信息字体类型和大小相同,如站点名称均对应相同的方正大黑体12号,线路名称均对应方正大黑体20号。

4.实验方案

4.1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并结合问卷调查,对比测试公交站牌新旧界面的可用性,评价新旧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并据此总结提出公交站牌优化设计的建议。

4.2实验材料、设备和人员

材料:受测数字界面(图片大小1024*768像素,格式为.bmp),新街口北站公交站牌新、旧界面各一张

设备:眼动仪一台、电脑主机及外设(键盘、鼠标、摄像头)、Clear view软件

人员:指导员2名、受试者不少于10名(男女各半,受条件所限,选取在校大学生)

其中受试者条件:无色盲、色弱、双眼矫正视力不低于1.0

4.3实验过程

受条件和时间所限,本次实验共有14人参加,其中男生7名,女生7名,均为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在校学生,年龄均在18~25岁之间,眼睛的生理状态符合实验要求。在本次实验前,14位受试者都使用过旧界面(即现行公交站牌界面),都从未使用过新界面。

由于所有受试者均未曾使用过新界面而对旧界面的使用较为熟练,为了减少由于不熟悉新界面而造成实验误差,在测试实验正式开始前,指导员都对界面(包括旧界面)的构成和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所有受试者都完整的参加了上机学习。但这也并不能完全消除受试者因为对新界面的相对陌生而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整个实验结束后,从软件中导出每位受试者完整的眼动数据,保存在个人存储设备中,检查确认数据完整无差错之后,清理软件中的缓存数据。

4.4新旧界面可用性对比

从表4-1的数据可以看出,受试者在新界面上的注视时间平均值及注视点数的平均值均小于旧界面,且差距较大。而从图4-2则可以直观的看出,尽管仍有1位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花费的注视时间比在旧界面的注视时间略长,但整体上旧界面的注视时间曲线明显位于新界面的注视时间曲线之上,即在新界面的注视时间比在旧界面上更短。用户在新界面的获取信息的效率高于旧界面,新界面的可用性优势比较明显。

图4-3眼动仪路径分析

从图4-3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使用旧界面时,由于旧界面包含的文字信息量大,且每一条线路可能存在与其他线路重复的站点名,因此在搜索某一目标站点时,受试者为了找全所有路线不得不对每一条线路都进行搜索;再者,在旧界面中,一条线路中的站点呈左右横向分散排列布局,而线路间的排列又呈现上下纵向排列方式,因此视线需要既要在左右两侧比较长的距离范围内来回移动,又要在上下方向移动,因而受试者的注视点呈现小而多、分散分布的态势,且眼动路径总体呈现“锯齿形”,所需的注视时间相对较长,中心点的位置不明确;而在新界面中,站点与线路都呈上下纵向排列布局,因为新界面将重复站点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文字信息量大大减少,且受试者在查找到目标站点之后不需要再去考虑是否界面上其他地方是否会有“漏掉”的线路,而只要顺着目标站点对应的线路向上搜索以确定线路的名称。因此,受试者在新界面上的注视点数较少且中心点位置集中,眼动路径清晰明确,所需注视时间更短。

从眼动路径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受试者使用新界面获取信息的效率比旧界面更高,新界面的可用性优于旧界面,这与注视时间、注视点数、注视频率和完成时间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图4-4热点

对热点图的抽样分析,可以显示出受试者在界面的哪些区域内停留的r间长。从图4-4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使用旧界面时,注视点多而分散,平均每个注视点的注视时间都较短,没有明显的注视重点;而在使用新界面时,注视点数量相对于旧界面明显少很多,目标站点和线路名称附近区域为注意力最高的地方,注视时间较长,而在目标站点和路线名称区域之外,注视点就比较少了。这表明,受试者在旧界面上往往要浏览大量无用信息才能找到目标站点,而在新界面上,用户能相对更容易锁定目标站点。因此,从热点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获取信息的效率要高于旧界面,新界面的可用性优于旧界面,这与注视时间、注视点数、注视频率和完成时间分析以及眼动路径图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4.5实验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受试者在旧界面搜索目标站点时,注视点多而分散,眼睛既要上下、左右运动交替,眼动路径呈现出锯齿形;而受试者在新界面上搜索目标站点时,注视点少而集中在目标站点和线路名称附近区域,眼睛以上下运动为主,眼动路径清晰、明确。这说明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获取信息的效率要比在旧界面上高。

5.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新的公交站牌界面并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对基于新、旧理念设计的公交站牌界面进行对比评价。实验的结论显示,相对于旧的公交站牌界面,用户在新界面上能更快的找到目标信息,新界面的对用户的引导作用更强,用户在新界面获取信息的效率整体上比旧界面更强。新界面的设计理念是成功的和进步的。

迫于时间、人力、经济、资源以及自身学术水平的限制,本次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由于眼动实验环境和设备的限制,实验受测公交界面只能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缩小显示在有限的屏幕范围内,而不能真正的模拟用户实际使用界面时的情形。由于界面的缩小可能引起实验结果与实际使用的产生差异。研究以新新街口北站一站牌进行研究,在线路、颜色等并未一一进行控制,如果对应每条线路有不同的颜色,相对庞大的公交线路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只能局限于每个站牌。最后实验迫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只测试了14位受试者且还有3个无效数据,样本容量不够大;受试者的来源单一(均为大学生),不能代表公交站牌的广大受众。

5.2研究展望

1、加强眼动追踪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探索眼动实验的基本设计方法,提取典型的眼动评价模型。

2、对新界面的设计理念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并逐步建立新界面的标准化方案。新界面尽管较旧界面是进步的,但其中还有许多不合理和值得进一步优化的地方。例如,“新界面颜色太多”的意见,可见,复杂线路界面颜色负荷过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而站点密度过大时新界面对站点如何合理安排、新界面的对某些信息的省略是否合理等问题也需进一步研究。而新界面的应用则还需要更加详细地标准化方案及设计元素库作为支持。

3、新界面设计的自动化。相对于旧界面,新界面有个不容忽视的缺点是设计工作量和复杂程度都很大,设计过程成本很高。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软件,能够根据输入的站点信息自动生成新界面,则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注解:

①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Gavriel Salvendy.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②周荣刚,张侃.可用性测试中的出声思维法[J].人类工效学,2005,11(3):55-56.

③陈晶,城市公共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④何亭,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络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9.

参考文献:

[1]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Gavriel Salvendy.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M].清华大学出版社

[2]周荣刚,张侃.可用性测试中的出声思维法[J].人类工效学,2005,11(3):55-56.

[3]张光强,沈模卫,陶嵘.可用性测试中的视线追踪技术[J].人类工效学,2001,7(4):9-13.

界面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网页界面;应用

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2014年互联网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94亿人,人均周上网时间为26.10小时,超越美国,成为拥有网民最多的国家。同时网民对浏览网页界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网页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功能和便捷性,审美标准也相应地提高,传统的设计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广大网民的需求。人们更多的是将目光转移到网页人性化的设计,而网页界面的情感化设计能否为网民带来愉悦感、舒服感,逐渐成为网站设计水平的标准之一。

一、网页应用界面概述

网页应用是指用网页语言编写的程序通过浏览器来运行的软件,它可以广泛应用于企业网站或互联网。由于网页语言程序可以直接应用于各个PC终端和手机移动终端,不需要像其他应用软件进行升级或运行前安装复杂的程序,深受用户的青睐,例如,较常见的有基于计算机终端的网络论坛、网络游戏、网络超市等,也有基于手机移动终端的APP、网页浏览等应用。

虽然我国网络化快速发展,但是,网页界面的情感化设计起步较晚,最早的网页界面概念是由国外发达国家提出来的,在国外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如欧美、日本等国家一方面提出了网页界面设计的理论基础,如依据艺术设计理论和社会心理、人机交互理论等理论进行情感化设计;另一方面,还要遵循简约化、一致性、统一性、均衡性等原则。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发展主要是针对网站的文字、色彩等视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设计,但总体上缺乏对情感化设计的深入探究。

二、网页应用界面的情感化设计分析

“情感”是人们对自身周围的事物以及对自身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体反映。根据唐纳德教授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的论述,情感化设计分为本能、行为以及反思三个层次。本能层次是用户通过外界的刺激而做出的第一反应,具有先天性,因此,在对网页界面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本能层次的物理特性,将本能层次的特征融入设计的界面当中。行为层次主要是指利用简单有趣的设计为用户提供最方便网页浏览布局和清晰明确的操作导向,使用户在运用中在情感上得到体验。反思层次是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最高的情感水平。网络用户通过浏览网页界面后产生的更深层次的感知和情感,往往受到不同主体认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情感变化。通常反思层次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建立起用户与产品的长期联系。情感设计的三个层次相互影响,在本能层次得到满足后,产生行为层次,然后体验后,产生对网络界面的反思层次,在对网络应用界面设计中应当注意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将情感化设计贯穿于三个层次中,提高用户的认知度,为用户带来情感愉悦和舒服的体验。

三、我国网页应用界面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情感化网页设计起步相对较晚,缺乏理论依据,存在着众多不足,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方面的问题

通常网站网页是进行信息传播的承载体,往往包含了众多的内容,但在国内的一些网站网页设计时内容相对混乱,分不清主次。还有一些网站为了向用户传达更多的信息,对网页界面嵌入各种软件以及各种各样的内容,使用户感觉杂乱无章,忽略了页面设计的整体性和主次感。此外,还有一些网站为了商业利润,在网页界面中填充了大量的广告,容易让用户在使用时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情感化的体验效果,同时,网页广告界面往往自动弹出,强制用户“消费”,缺乏对用户的尊重。

2.网页界面板式雷同化严重,缺乏创新

网页应用界面在设计上大多都是遵照一种设计样式,除一些网站在设计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界面内容进行分栏分类,对色彩字体进行搭配,其他大多数设计的版本内容布局高度雷同化,缺乏创新,使用户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很难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降低了情感化的体验。

3.网页应用界面设计普遍缺乏情感

情感化的网页设计能提高用户在浏览网页时的舒服程度,还能提高用户的自我标识,但是在实际的网站网页界面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追求界面的效果,忽略了在网页中添加情感因素,在视觉色彩的应用上也相对混乱,造成用户情感体验的效果不明显。

四、网页应用界面的情感化设计

通常进行网页界面的情感化设计需要明确进行网络界面设计的目的,即构建一个使用户在视觉上产业愉悦的网站,以提高用户对该网站的忠诚度。一般来讲,网页界面设计目的包括实现网站服务、良好的视觉效果以及可行性和易用性三方面。因此,网站的网页界面的情感化设计需要围绕着上述的三个目的展开。

1.色彩的设计

网页的应用界面的色调通常包含了文字的颜色、主板的色彩、所含图片的色调等几个方面。首先,图片的设计是将抽象化的物体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效果,图片的色调可以直接进入用户的视觉体验,进而产生本能层次的情感,因此,图片色调的选择要符合主题内容,与整个网页的风格相匹配。其次,文字色调的设计,文字是传达网页内容的主要方式,是网页界面的主体,其字体的颜色需要与整个网页界面的设计搭配,使用户在阅读时不产生疲劳感;最后,主色调的设计,主色调是整个网页界面的背景,在对主色调设计时要遵照使用户舒服的原则,防止色调太强,而影响文字主体阅读的困难。

2.合理统一的布局

对网页界面合理统一的布局是指在网页界面有限的空间内,对文字、图片、色彩等元素进行统一的设计编排,使整个界面显得和谐统一,不至于出现内容混乱的局面。因此,在对网页界面设计中,既要加入人的情感因素,同时又要进行合理的布局,这样才能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依赖。

3.方便易用的操作功能

通常网页界面设计要以方便易于操作的功能为前提,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进行操作,并接受该功能的应用。

4.对网页界面的情感化设计的创新

创新是设计的动力源泉,一方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们提出新的需求,另一发面,创新是人们劳动性的创造,将情感和抽象思维相融合,设计到网页界面的布局中去,提高用户网页界面体验的情感效率。

5.和谐统一的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是指用户在浏览网页界面的过程中,人们从网页的内容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因此,交互作用是让用户在应用时产生愉悦心情的设计。在网页界面人机交互设计中,设计师要灵活运用设计方法,使人机能够充分进行信息交换,让设计出来的网页界面更能打动用户的心灵。

总之,随着我国网络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情感化是网页界面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人们在得到低层次的满足后,必然会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网页界面设计开始加入情感因素,使用户在浏览网页界面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得到视觉上、心情上的愉悦。

界面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设计;教育;民族文化

自前人以来,我们一直在复制与传承传统的文明,目的就是从古代传统的文明中借鉴智慧,为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或非物质的精神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各个行业的细化以及分工,需要我们根据行业的、时代的背景来重新诠释早期的传统文明。今天,在艺术领域内,人们受到世界经济文化融合的影响,教育领域所呈现出来的是全盘西化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文化营养没有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凸显出来,尤其是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的文化背景下更彰显出其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教育根本入手,把早期传统的民族文化精髓渗透到我们的教育中来,塑造符合本土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从而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的背景下提升本民族的传统设计观和设计教学理念。适应大的艺术潮流。

一、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天人合一”论

中国早期的先秦时期,就对“天人合一”的概念有过阐述,它的核心问题其实是用来解决天和人的哲学命题,从先秦时期开始到后来,对中国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国早期对人与天的研究基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自然说,一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二者虽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但都没有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以及后来多位哲人对其的重新拿论证和补充,最终形成“天人合一”的论点。

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如何把“天人合一”理论合理的纳入到我们的教学体系,是建立民族文化观教学框架的关键。在201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艺术学独立为第十三个学科大类,艺术学下设四个一级学科,其中包括艺术设计便是其一,如何在这个一级学科下建立这种理论框架或是理论研究点是目前较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天人合一”论在艺术设计领域主要应涉及到2个层面,一是理论思维阐述点,也就是在艺术设计教学及专业教学中,设计目的和设计切入点均可以以“天人合一”的理论来进行切入,从而来提升设计目的的厚度和广度,这一点在艺术设计二级和三级学科及专业中均可涉及。二是更为细化的专业教学强调,“天人合一”论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命题与专业衔接更为紧密的专业中,强调“天人合一”论。如,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家具设计等学科和专业领域。

通过在专业和教学中安排课程或课程中加入理论的方法,把“天人合一”论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把当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观合理的结合起来。

二、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中和为美”论

关于“和”的命题概念,应该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儒家的学说中,它体现的是儒家学说的根本,主要体现了人应具有包容的心理,具有了包容的心理势必繁衍多样性,呈现多元的社会状态,和所解决的就是平和多元的问题。扩展到艺术领域内,需要对不同文化状态下的艺术形态进行综合,尤其是要解决某些艺术领域内形式与内容的相融合性。如果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

在传统的哲学观念中,早期关于“中和”是独立开来的,这两个概念最开始是进行独立阐述的。他是民族哲学中较为重要的2个概念。“中”强调的是“适当其时”与“恰如其分”,儒家往往也强调“中”与“时”的统一。“和”中强调的是“协调差异达到和谐一致”,所以,最初这个两个哲学命题点,将“中”与“和”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是在《礼记?中庸》所阐述的。强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早期的“中和为美”论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本源哲学的精髓所在。

理解了概念的基本阐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如何适时的强调“中和为美”论,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因为,受到当代艺术设计观念的影响,夸张、对比等较为极端艺术手法的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较广,与“中和为美”论在教学中可能会有悖,这就需要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及其属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简单一些说,在适用于“中和为美”论的专业中可加大教学力度。如在表现适合国人传统情绪的作品中可以“中和为美”论来进行观点切入,而在需要张扬表现的作品中可能此类的表现主题就不要过分的宣扬了。所以说,主题确定方向。这一点在设计教育中应合理的把握。

三、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有法”与“无法”的辩证关系论

早期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于“有法”与“无法”的对立统一关系均有所论述,它是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问题的实质主要是研究如何对待艺术创作中的法度、秩序问题。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要强调“有法”,也就是俗话中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另外一方面,又要强调“无法”,主张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打破常规,但是二者的关系较为密切,是一种统一变化的辩证关系,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指出“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说的其实就是在艺术领域内,要有打破常规的意识,要有创新的精神,但是一定要在一定的法度之内进行变化,不要随意的不讲究章法,二者要辩证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的园林设计,其主张无法与有法的统一,“造园有法,但亦无法,有法是规则,无法是创造,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成法”就是对其最好的观点阐述。

在当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早期的框架基本是苏联或是法国的模式,即便在今天参杂了别的模式,但基本还是遵循着传统的大的框架和理论。可以这样说,“有法”是学院派艺术形式所追寻的文化格式,但今天世界大融合的今天,各种艺术思潮纷涌踏来,其大部分相对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来说是“无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如何做到二者的既对立又统一,是当代教学的难点与核心。要让学生既对“有法”的设计理念深入了解,又要在“有法”的框架下对其突破形成“无法”,这便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要把这种核心的东西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中的专业中来,细化到课程中去。

四、构建艺术设计中“艺术境界”论

关于“境界”的理论,在中国形成也较早,最初构建始于唐代。它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学和美学范畴。在早期的唐代,把“境”作为审美范畴来使用的一是王昌龄,二是皎然,三是刘禹锡,四是司空图。他们这对于“艺术境界”

理论的构建各自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最早的王昌龄在其“诗有三境”中主要是论述了“境界”的客体关系,没有上升主体。皎然认为“境界”具有虚实结合而实质为虚的特点,对于“境界”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这一观点可以说较为深刻的体现了境界的最基本的特征。他所阐述观点内容也就是象内与象外的关系、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到了司徒空,他的核心观点是“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比较而言,司徒空的哲学观点较刘禹锡有所提高,但目前来讲,是刘禹锡奠定了这一哲学范畴的基本美学规定。发展到现在,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别的言论,关于“境界”作为一种美学范畴,虽然直到唐代才出现,但是其理论的萌芽却早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中孕育着。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境界学说是以老子美学以及庄子美学为基础的,离开老、庄美学,不可能把握境界学说的本质。”

“境界”学说也称“意境”论,它是中国民族艺术所追求的极致,不仅体现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中,也体现在园林艺术中。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也应用较广。在设计中它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内容,很多的设计落脚点最终要归于“意境”论的设计高度下。如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的创意切入;环境艺术中的空间表现;绘画艺术中的形体变形和夸张等均与“境界”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合理有序的把“境界”论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体系中去。同其他的民族文化理论一样,可以作为一门课程也可以作为一种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设计观,从而把本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界面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交互;教户;界面;技术

交互界面设计定义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是一种如何让产品变得易用,让使用过程变得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发生交互活动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交互设计已经涉及到多个学科,再研究交互设计时,需要和多领域多背景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当今的交互设计原则主要是以用户为设计中心,参考UCD理论的设计过程。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Centered Design)设计理论可以算是一门哲学也可以算是一个过程。设计来源于用户的需求、目标和环境这一系列前提。UCD的设计过程侧重以人为本,比如用户的认知、感知和物理属性,以及用户的使用条件和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教户"界面设计概念

也许你是第一次听说"教户"设计这个名词。但是我觉得你应该不难理解。如今所谓的交互界面设计注重的是如何向用户传递信息。而忽略了用户主动提出问题与界面交流的环节。换一种简单的说法。如今的交互设计就像一栋花园洋房,虽然有许多房间可以让用户随意选择进出,但是无论从哪条路,进哪个房间都是系统所事先设计好的。而用户没有改造房子的权利。这种看似让用户随意操作的单方面系统我觉得并不能称得上交互设计。

如今我们评价某交互界面是否合理人性化的测试标准时看使用者能否在初期使用时就能无障碍得使用,并掌握该界面的主要功能(易学易用)。所以我觉得既然如此注重不借助外界帮助,靠系统自身让使用者学会使用这一标准的话,那如今的交互界面设计其实注重的只是一个"教户"功能。

因此我定义如今的交互界面设计依然停留在"教户"阶段。或者说如今大部分存在的交互界面设计都只能算是"教户"界面。

影响交互界面设计的决定性因素

说道现代交互设计大家一定有所概念,所谓交互设计从字面理解就是和用户能够交流,互动的设计形式。目前谈及交互设计时,我们脑海中一定会产生许多称得上为交互的设计案例或者模型。界面设计是交互设计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而网站设计又是界面设计中已经较为成熟的设计形式。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这样2个模型

模型一:

说明性的介绍网站,它主要起到让用户根据自己需求查询,阅读,浏览信息的作用,是公司与消费者了解沟通的一种互动形式,也是大多数企业宣传推广自身形象的重要途径。我们俗称这一类网站为静态网页。静态网页占据了如今互联网上80%左右的存在比率。

模型二:

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批批动态网页相继问世。一些网页运用Flash这一工具,通过与用户之间的进行游戏,提供娱乐平台等特殊交互形式,(如为使用者自动生成照片,在线游戏等)给浏览者意想不到的酷炫效果与反馈。使用体验远比静态网页深刻。

在对比之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后者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前者。(虽然这两个模型都还没有真正做到与浏览者的交流互动,浏览者只是单方面的接受信息而已);两者的区别就好像学生在课堂上和老师互动,与学生和魔术师在舞台上互动的情况很类似。在和老师的互动中我们提出问题,等待老师单方面的回答。而在魔术师面前我们无法预测将要发生的是什么,或许下一秒"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虽然都自称是在互动,但后者给我们的意外效果使我们得到极大的满足。在老师和魔术师这个职业层面上说是技术和技巧的问题。同样,如果深化到界面设计的层面上来讲,说白了就是技术的力量。

交互设计的众多理论体系,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了当时技术的局限,也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研究消费者身上,隐喻(设计师要好好研究使用者,更好的研究他们的习惯,对使用者的行为进行准确的预判,这样才能用最简单的技术最好地向他们传递信息!)虽然这些用户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依然觉得交互设计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如果有成熟的应用技术,设计就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需求就有更多的呈现方式,就更容易被满足,信息也更容易传达。正所谓房子小才要螺丝壳里做道场,如果你身居豪宅,家具怎么放都很宽敞吧。

中国交互界面发展缓慢原因

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交互领域,虽然交互设计在近年3G-4G发展的阶段,网络数据信息传输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仅是下载速度,用户的上传反馈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但是传输的方式和形式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9年Microsoft公司推出的Move Touch技术使国人大开眼界,认为"谁说鼠标键盘是最好的沟通形式"的宣言打开了进入交互新领域的大门。但是,谁又知道这只是微软推出的技术是已经在美国沉淀了好几年的"箱底货"呢。

我想信,中国绝对不缺少技术的创新人才,在电子商务的兼职经验体会告诉我,中国网络用户体验发展缓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利润的驱使。以网络购物为例,很多时候当商家发现有价值的消费领域--即网上购物形式,就希望尽快占领市场,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交换信息,取得利润,(产品能上架,能生成订单,能收到汇款就行了)就简单得做一些界面布局设计,而不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开发更好的体验型界面,将交互界面做得更合理,体验更深刻。所以目前我们国内真正能称得上交互的界面设计在商业中的运用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交互界面设计"只具备了单方信息传递反馈的"教户"能力。

在这里有要申明下,我并不是主张如今交互设计理论学习无用的"无用论",良好的用户研究是如何正确适当运用技术的前提保证。况且技术的发展是不能拔苗助长的,如果在需要的技术还没有成熟的前提下,那我们就必须要学好互设计理论的必修课,好好学习当今交互设计理论,做到成功的"教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请允许我将当今大多界面设计归类到我自定义的"教户"领域。)我只是希望通过此文能促使设计研究与技术研究相结合的合作机遇。毕竟理论脱离了技术就无法实现,技术脱离了理论研究就无用武之地。我相信只要我们注重技术在交互理论中的结合运用,"教户"界面一定能够完成向交互界面进化的完美蜕变!

【参考文献】

界面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GUI;M文件;仿真实验

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电力电子器件为基础,应用电路和设计理论以及分析开发工具,实现电能的高效能变换和控制[1]。该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和工程性很强,但是,由于教学学时不足和实验设备的短缺等原因,造成了进行教学实验的困难。另外,目前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台在设计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学生实验复杂,还容易出错,实验设备损坏率较高,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的电力电子技术仿真实验系统,在抽象的理论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生动的实验演示,让学生实时地观察到参数改变对电路的影响。

MATLAB软件因其强大的科学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已广泛应用于科研和工程领域。它提供了用户图形界面开发程序GUIDE,支持可视化编辑,并根据用户设计的GUI布局,自动生成M文件的框架,用户使用这一框架编制自己的应用程序[2]。这种编程方式直接方便,容易上手。本文设计的电力电子技术仿真实验系统是一种建立在MATLAB平台上的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的软件,它将理论知识与传统的模拟实验结合在一起,可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1.仿真实验的设计

本仿真实验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共分为两大模块:电力电子器件部分和电力电子变换电路部分。电力电子器件部分包括常用的半控型器件晶闸管和四种全控型器件;电力电子变换部分包括五大变换电路,各变换电路又分设具体的变换电路。仿真实验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总体结构图

2.GUI的设计流程

系统的总体框架完成之后,就要利用MATLAB的GUI来设计每一个实验界面。一个完整的GUI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个阶段是图形界面的结构设计。利用设计向导构造整个图形界面的布局,合理安排控件,设计菜单,进行必要的属性设计。第二个阶段为功能设计。即为控件和菜单编写相应的回调函数(Callback),具体实现界面的各种功能[4]。

3.仿真实验主界面

在仿真实验的主界面中,采用下拉菜单选择要进行的实验模块;利用静态文本框显示仿真实验的文字部分;设计了按钮,用于进入实验系统和退出系统;设计了坐标轴,用于加载图片。分别设定各控件的属性,包括String和Value值等。合理布局,确定各控件的位置之后,建立一级菜单文件、编辑和帮助,设置一级菜单和子菜单的属性,得到仿真实验系统的主界面如图2所示。

保存之后会自动生成一个同名的M文件,必须在M文件中修改和添加各控件的回调函数代码,才能实现控件的功能。在主界面中选择“电力电子器件”或“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再继续选择所需要的实验项目,就会进入相应的二级界面。

图2 仿真实验系统的主界面

4.电力电子器件实验的界面设计

为保持界面风格的一致性,二级界面的设计基本相似[5]。在主界面上选择电力电子器件实验,点击“进入”按钮,就会调用电力电子器件实验的二级界面(如图3所示)。例如,在列表框中选择“晶闸管”元件,就会进入到相应器件的实验界面中(如图4所示)。通过axes( )和imshow( )语句在特定的坐标轴中显示器件的实物及模型等图片,利用静态文本框对器件的功能和特性进行介绍。点击“器件特性测试按钮”,进入晶闸管特性测试界面(如图5所示)。通过滚动条输入门极电压的数值,单击测试按钮,在显示区域,就会显示回路电流和器件管压降数值,以此判断器件的导通情况。

图3 电力电子器件实验界面

图4 晶闸管实验界面

图5 晶闸管特性的测试

5.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实验的界面设计

在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的主界面中(如图6所示),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变换的功能,就会在另一侧的列表框中显示相应的具体电路。例如选择可控整流电路中的单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单击“进入”按钮时,可以通过关闭主界面close(figure(mainplat)),figure()打开相应的界面,跳转至单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的界面。整个界面主要由电路原理图、参数设置区、结果显示区、仿真波形显示区以及按钮组成[6]。

图6 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实验

图7 单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实验

(1)电路参数的设置

如图7所示,如果是电阻性负载,参数包括负载电阻阻值、电源电压和移相角。设置参数后点击“计算”按钮,结果显示区中会自动显示常用量的计算结果。各文本框之间数据传递的相关代码为:

Voltage=str2num(get(handles.edit2,’string’));%取得电源电压数值

YiXiangJiao=str2num(get(handles.edit4,'string'));%取得移相角数值

FuZaiVol=0.9*Voltage*(1+cos(YiXiangJiao*3.1415926/180))/2;%计算负载电压值set(handles.edit8,’string’,num2str(FuZaiVol));%将负载电压显示

DianZu=str2num(get(handles.edit1,'string'));%取得电阻阻值

set(handles.edit10,'string',num2str(FuZaiVol/DianZu));%计算负载电流

set(handles.edit9,'string',num2-str(FuZaiVol/(2*DianZu)));%计算晶闸管平均电流

(2)仿真波形的显示

在M文件中,利用plot指令分别画出单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带电阻性负载时负载电压、负载电流、晶闸管电流以及晶闸管电压的波形。只要输入移相角的数值,单击“波形”,就会在指定坐标轴中显示相关波形。相关代码如下:

alpha=(str2num(get(handles.edit4,'string')))*3.1415926/180;

x=alpha:pi/180:pi;

y=sin(x);

x2=alpha+pi:pi/180:2*pi;

y2=sin(x2);

x3=alpha+2*pi:pi/180:3*pi;

y3=sin(x3);

plot(handles.axes2,x,y,x2,abs (y2),x3,y3)

plot(handles.axes3,x,y,x2,abs (y2),x3,y3)

plot(handles.axes4,x,y,x3,y3)

根据输入的移相角和电源电压的不同,仿真波形会相应变化。四个仿真波形纵向对齐,使学生可以很方便地看到移相角的不同,各个波形会同时在转折点处发生变化,非常直观,清晰,有助于学生对电路原理的理解。如果对仿真结果不满意,可以重新设置参数继续仿真。仿真结束后可以选择返回的界面。整个实验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

6.结论

依托MATLAB的GUI界面为平台,将仿真实验引入电力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6],对电力电子电路进行仿真,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过程整合一起,便于演示及交互操作,对研究参数变化对电力电子装置的影响,并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验设备不足的主要问题,是一种低成本的实践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黄家善.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赵广元.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验[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3]黄瑛.基于MATLAB GUI的电机学仿真实验系统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87):38-39.

[4]罗华飞.MATLAB GUI设计学习手记[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5]安树,赵霞,徐小华,等.基于MATLAB GUI的整流电路仿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1,4(34):155-158.

界面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跨界 艺术设计 思维

一、跨界设计的国际化现状

跨界(crossover)的原意是指不同领域间的跨界合作,现在一谈到跨界即给人以时尚、新锐感,它代表着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跨界也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一个全新设计策略,跨界已经成为多个设计领域关注的热点。在国外的艺术设计中,汽车与服装、平面与室内、混合媒体与平面等多个领域已开展跨界设计,尤其是一些国际一线品牌通过跨界合作,获得了巨大商机。不同领域的各大知名品牌高调合作,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在营销界,也一直有着跨界营销的理念。苹果完全符合人体工程学需要的高端笔记本电脑,结合人体工程学与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来设计,获得来自市场的广泛好评,其高端的价位也成为业界领跑者。LV奥迪R8的面世,奢华与灵动的完美结合,让人耳目一新,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LV与奥迪。在国内的一些一线城市,企事业形象的多媒体展示、楼盘的三维情景表现,都是把立体设计融入到平面设计当中,把单纯的视觉形式拓展出服务于综合需求的互动性和多样化。这些跨界的整合,适应了时展的需要,迎合了大众日益提高的感官感受需要。

在教育界,日本与英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就很注重对学生的跨界思维方式进行培养,跨界思维已从流于表面到了立体化的多元素融合。德国平面设计大师马蒂亚斯在中国授课时,把“创意”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所谓创意就是把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结合起来。设计,被认为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传播企业形象、传达产品理念以及执行营销策略,都需要各种设计贯穿整个过程。所以,在今天的设计领域,除了为实现销售目的而进行的外观高度融合设计,跨界思维还包含了其他各种层面的融合。例如不同行业对设计的特性需求、不同产品的诉求、不同材质的肌理与色彩和工艺上的结合等。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对设计师基本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对其综合能力、应变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当前国内艺术教育思维定势较狭窄

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发展至今,已培养了许多的艺术设计人才。随着现在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发展,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快速感受着多种形式的视觉语言,常规单一的视觉设计只会带给人们感官上的疲劳。如果还是按照我们以往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设计上易形成惯有思维定势,设计之路将会变得越来越窄,不同领域“界”的划定制约了学生吸收其他土壤的营养,很难获得新的设计语汇,在设计构思时视域不开阔。实现设计超越必须思维跨界,这是当前艺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困惑与难题。目前,在国内艺术院校的设计课教学中,大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有关思维拓展训练的内容则较弱,学生的逆向性、发散性等多种思维方式欠缺。就课程而言,对设计构成、图形创意等设计基础课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我国大部分的艺术类院校艺术专业理论课教学还停留在表面的文化传承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跨界设计的思维意识,固有思维造就老套设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跨界思维拓展训练是一项新的课题。

三、跨界思维方式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所在

首先,跨界是一种通过不同媒介和多种渠道来实现的设计思维上的嫁接。但这种嫁接不仅仅是思维的叠加,而是一种设计意识的全新再造。跨界是当今设计界一个新锐的设计态度和设计方式,通过跨界思维,在继承所跨之界各自的优秀特性的基础上,创造出超乎寻常的创造性价值。跨界设计作为当前一种科学、理性的设计思想和创新理念,可以说是当代艺术与传统历史再生整合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设计师在转换角度之后对所创造对象的重新解读。

其次,跨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设计视野。跨界是全新的设计策略,对跨界思维理念的开发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法论,从而使单一的创意模式转向多元化的创意模式,拓宽了学生的设计视角。

再次,跨界成就了一套全新的思维模板。跨界促使学生在思维领域形成创造性及多面性,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模板。这种新的设计模式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巨大的思维爆发力,这也是一种全新设计思维的衍生。这个通过跨界融合产生的混血儿也折射出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在由单一向多样发展。

界面设计论文篇9

【关键词】仿生学产品设计仿生设计趋势

一、仿生学与仿生设计

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特殊本领的一门科学,仿生学一词来自于希腊语“Bio”,代表“生命”,同时词尾“nic”代表“具有……的性质”。同时笔者认为“仿生学学科领域是研究以具有生物系统特征的方式、以类似于生物系统方式或者是以模仿生物系统的系统性科学”。仿生学是一门现代才兴起的跨领域科学,他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但是在后面的极长的时间里,人类产生了大量出色的仿生设计。本文将选取一些汽车设计与灯具设计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它们都反映了产品设计世界中富多彩的仿生设计产品。

同时仿生学界也有一种观点“自然系统已经产生大量的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而且可以给人类带来灵感,帮助人类在气候控制、食品科学领域进行大量的社会性创新”。然而,回望过去的设计历史,从新艺术运动到流线型运动,设计领域虽然有大量的模仿自然世界的系统论和产品,但是仍然紧紧是在模仿自然世界对象的表面意象,对人类世界的产品和艺术形态进行美化和雕琢。作为现代工业设计的代表性行业之一,汽车设计和灯具设计行业始终徘徊在炫目的形态游戏与表象的仿生学边缘。

二、仿生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和分析

(一)仿生学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在汽车设计中,仿生学是一种有历史意义的设计方法之一,它的应用角度一直在企业界和学术界产生极大的讨论和关注。汽车设计在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对汽车车身进行差异化的装饰和包装,追求商业上的眼前利益。然而随着汽车产生的进一步发展,汽车给人类所在的生存环境带来很多消极的因素:能源危机、大气污染、城市堵塞等。这些负面现象使得设计界对汽车仿生造型设计的设计方法论进行研究和讨论。

目前汽车设计依然在模仿自然界生命的意象形态。在修辞学方面,人造产品是由特征、原理、情绪三种系统性科学论据组成的,在对象外部形态体现了汽车产品的表面特征。作为“自然界的翻译者”的著名产品设计师路易吉·科拉尼,参考自身对于自然世界的独到见解,运用曲线模拟自然界生命意象,设计出历史性的生物意象形态,进一步将它用到汽车设计中。

在设计界,甲壳虫汽车在模拟自然系统生命对象的设计论中当属最典型的案例。著名设计研究者帕帕奈克在情感化设计与仿生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甲壳虫汽车的造型设计进行了评论。他论述说:较小的生命形态特征让人觉得需要呗保护和温暖,并且将这种造型特征在汽车设计中应用,可以让大家获得对这辆车的情感化认知。甲壳虫的造型设计为汽车带来了独特的特征和味道,而且让设计说话,带给大家充实而生动的情感体验。

仿生设计不仅在产品造型的角度发挥巨大价值,同时也关联产品和服务构成强大的生态系统,能将全方位可持续的体验带给消费者。奔驰公司在进行可持续未来汽车产品设计的时候,运用仿生设计的系统论保证了汽车在能耗、安全性、低阻力等方面的优势,并且在汽车从设计、生产、驾驶、维护、废物销毁、再循环使用的全生命周期都进行仿生设计研究,力图打造汽车生态系统。该公司的所有设计师都从自然界生物的流体力学研究出发,不断从植物和动物身上获取灵感,最后发觉出提升汽车整体架构强度、降低成本消耗、极大降低能耗和风阻的系统性设计方法,而且使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对整体形态造型进行计算,这样就保证汽车在进行测试阶段非常安全,同时汽车也获得了极大的轻量化设计。最近几年,奔驰汽车不断将自身的跨学科研究结晶向更高的领域推进,他们研发的BIOME汽车现在可以从自然系统设计中脱离出来,研发人员在经过深入研究后,使用最先进的能源技术将汽车减轻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而且在成为废品后可以自动降解,形成极大的再循环,而且汽车还是用太阳能这一无限循环资源对传统能源进行替代,在环境友好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

(二)仿生学在灯具设计中的应用

在灯具设计中,仿生学也可以产生巨大的作用,在结构仿生设计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力学机构可以模拟自然生物的身体全部分,包括植物的叶子、茎部、根与动物的骨骼等部分。

设计师JohnWischhusen通过仿照人的骨骼设计的一个灯具,至今让人回味无穷,感慨设计师强大的洞察力和勇气,让世人感受仿生设计带给大家生活的独特魅力和审美品位。

还有的灯具设计借鉴蜂巢的六角形排布结构设计,利用其稳定、节省原料、高强度等特点。而且设计师使用蜂巢结构设计为产品带来很多优点,诸如隔音隔热、重量轻等等,在各大交通器设计领域都经常运用。

在仿生形态趣味性方面,本身仿生的形态来自自然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将他们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带给大家可爱、温暖、自然的全方位感觉。比如著名的蜜蜂台灯设计,他的反光板运营蜜蜂翅膀的形态,灯泡运用蜜蜂头部的形态,支撑结构的造型来源于蜜蜂的脚形态,整个台灯的设计完全模拟了一只休息的蜜蜂,非常传神和有趣。

三、仿生设计的未来展望

仿生设计强调跨领域、独创性、边缘化,不管仿生设计的理论、内容、方法的发展,这些特征都是表现的很明显。

(一)技术与艺术的齐头并进

仿生设计用句古话说就是为了活着而设计,它是一种人类将科技和艺术结合产生的造物方式。虽然这种生存理念被束缚在生命繁衍和延续的理性层面,但是这种生活方式却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

近现代仿生设计在世界经济、文化、生产的大背景下,依靠现代先进的技术和设计,在社会完成现代化的同时,依靠自身的思想的绽放和启蒙,会产生出大量的造物和思想意识的变革。里面混杂了科技是一切的实用意识形态,也有人本思想的人性化意识形态,而且他们总是各自在自身的领域发展着,不相互合作、欣赏,让技术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分离,整个进程缺乏前进的动力和欲望,降低了前进的脚步,最后仅仅是为商业服务做出自己的微弱贡献。

将来的仿生设计肯定会将技术与艺术齐头并进发展,会更多的追求先进技术、情感化的全方位发展,在实用价值、情感价值等多角度发挥巨大的作用,让设计们更多的探求这种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可行性方案。

(二)实践应用和科学研究并行系统化发展

仿生设计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不仅要依靠同仿生学相关的电子、信息、物理、化学等科学的系统性科学理论支持,而且也要获得感性工学、科学艺术甚至到达哲学层面的学科支持。例如“基于蚁群算法的产品服务系统规划分析”、“基于进化算法的仿生造型基因进化”、“进化算法在产品创新设计的应用”、“簇群空间和新陈代谢仿生设计”等课题都是现代仿生设计中关于仿生过程算法、仿生结构算法(神经网络)、仿生行为算法(群体智能)等仿生智能计算方法的应用研究。

未来的科学研究与理论实践定会形成从理念、到数据、再到方法论、最后到目标等方面的有机仿生系统,这个系统由大量的元素有机组成,而系统本身也属于一个大的宏观思维下的系统。以后的仿生设计不会仅仅是关注几个单体设计元素和理念,更加注重与系统性的整合。该系统通过进行基础性科学研究,注重仿生设计元素和相关元素的系统性研究,必将仿生设计理论推动到更高的战略发展层面。

(三)以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标

仿生设计通常以研究自然生态为对象和目标,强调对自然世界整体趋势和变化的把握,注重对自然生物与其关系的研究,从物质到非物质、复杂到简单、高端到低端等不同层次的系统研究,同时也包含着在跨学科基础上的多样性多层次研究,这样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人和自然共同工作的系统。但是人和自然的工作方式不是独立和封闭的,而是沟通顺畅、融合的、交叉的、开放的系统,这样才能谋求在未来获得持续发展和社会整体和谐。人类在接近自然系统的同时,给大自然提供一定的保护。未来的仿生设计必将是从以人为本的设计转化为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从战略层面保护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以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存为目标准则,造出一种更加自然和随性的选择境界,挖掘出任何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仿生设计以其特有的设计思想、理念和方法,把个体系统的需要放到整体系统中衡量,用符合生态学的环境科学原理的观念去指导行动,将不断去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寻求技术与自然、人类的协同一致,试图预见并创造更高层次的人——自然——社会环境系统,这是现代仿生设计发展的趋势和理想目标,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追求。未来的仿生设计将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类现在及未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参与到人和自然的共生与持续发展这个哲学命题的认识和反思中去。

参考文献: 

[1]姜娜,杨君顺. 仿生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J ]. 包装工程,2006, 27 (12) : 306 - 312. 

[2]刘青春,何霞. 产品仿生设计探究[ J ]. 包装工程, 2006, 27 ( 4 ) : 194 - 196. 

[3] 王元建. 论现代设计文化及其兼容性[ J ]. 装饰, 2006, (18) : 13. 

界面设计论文篇10

如果在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中加入人性化设计,把认知心理学中理论结合在界面设计中,是否可以使得普通的界面变得不同,它的使用性能是否能因此而增加,面对这些问题,将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去证实。传统的对于人机界面可用性的评价方法则乏善可陈:或者主观判断其优劣而缺乏客观性和说服力;或者进行繁杂的问卷调查而工作量巨大;抑或者通过记录特定任务的完成时间和完成率来评价界面的效率和有效性,虽然相对客观许多,但是实验操作复杂且精度不高,提供的数据类型较为单一而且有限。通过与传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相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可以很好的对数字人机界面进行定量评价,并为设计师解决界面可用性问题和设计新界面提供一个可靠的线索。

1.前期准备

1.1研究目的

首先提出用眼动追踪技术的典型实验方案和分析方法;分析实验数据,评价公交站牌界面的设计结合认知心理学前后的优劣;基于研究结果为城市公交站牌界面的优化设计给予一定的建议。

1.2研究方法

选择公交站牌界面作为测试材料进行研究。用于测试的公交站牌旧界面为南京市现行公交站牌的界面模拟,用于测试的新界面是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基于人性化设计对公交站牌界面进行的全新设计。

实验部分运用眼动追踪技术,用任务流的方法对受测界面进行测试。实验是新、旧界面可用性的对比测试。

1.3研究创新点

提出了公交站牌界面设计的全新理念和思路,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基于人性化设计前提下改善了现有的公交站牌,设计了新的公交站牌界面,并提出了运用眼动追踪技术来实验得到数据证明新的公交站牌界面比旧界面使用性能强。

2.界面设计传统的评价方法

传统评价方法是以用户的主观评价为主进行界面可用性研究和进行用户绩效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出声思维法②、问卷调查法等,以传统的操作时间、完成率、主观感受与评价等指标作为衡量标准。传统评价方法获取指标的优点是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工作量较小,能反应用户的主观感受;但其也具有较大的缺点和局限性,如衡量标准单一,各项指标的精度不高,客观性较差、误差较大等,在越来越强调精度、深度和客观性的现代研究中就显得捉襟见肘。

3.公交站牌界面结合认知心理学优化设计

3.1公交站牌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公共导向系统是指出现于城市的公共场所,由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组合所形成的标志与箭头相结合所构成的导向识别系统,用以向人们提供某种公共信息的并引导人们选择方向③。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一种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没有感觉信息就没有知觉过程的发生。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刺激种类对应的绝对感受不一样,颜色的不同感受就明显不同,图形的大小,摆放的位置等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整齐排列中,突出的那个也会吸引人的眼球。刺激强度高的刺激常常优先被知觉。

3.2现有城市公交站牌的界面设计不足分析――以南京新街口北站为例

通过对南京市新街口北站公交站牌界面的调查研究,提取了新街口北站现行公交站牌界面设计主要理念,并提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南京市新街口北站现行公交站牌界面每一横向长条状模块代表一条公交线路,单元首或尾部用大号字体显示路线名称,其他地方显示该条线路包含的所有站点的名称,通常会用箭头等指向标志指示线路的运行方向;不同的线路模块竖向按一定编号规则排列。

这类设计之所以能占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公交站牌,应该归功于它的设计理念的简单。线路信息可以不经过加工或者少量加工即可被安排到界面上,且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其中的线路可以任意增删而不会影响其他线路的呈现,设计工作量小,设计、修改、替换成本低。然而对于用户来说,这类界面却具有很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界面上的文字信息量过大,排列方式过于死板,用户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查找某个站点十分费劲;重复站点信息很多,用户如果要查询到达某个站点的多条线路,需要进行多次搜索过程;信息量虽然很大,但是信息的种类却很单一,只有公交站点的信息,这在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和互补的大中城市中就十分不适用。比如若要寻找能换乘地铁的站点,在现行的这种界面内显然是不能找到任何信息的。可见,现行公交站牌界面的设计尽管使用度很高,经济性较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公交系统发展的新趋势和用户的新需求。

3.3结合认知心理学优化城市公交站牌界面设计

作为一种较新的并且快速发展的交通方式,地铁指示界面的设计或许能为我们队传统公交站牌界面的优化提供灵感和借鉴意义。

通过借鉴地铁图的设计理念

1、线路以带颜色的直线或折线表示,不同线路以不同颜色区别;

2、如果不同线路有重复站点,通过设计整合将线路的重复部分聚集在一起,站点名称只标识一次;

3、通过加入图标、颜色等设计元素以显示其他交通方式、重要公共设施等,将新界面有机融入整个城市的公共导向系统。

在结合认知心理学的指导下,对南京市新街口北站站牌进行了优化设计,用眼动实验对两类界面进行对比测试和可用性评价。

现行公交站牌界面简称为“旧”界面,优化后的公交站牌界面简称为“新”界面。为了控制变量以免字体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新、旧界面上相对应的信息字体类型和大小相同,如站点名称均对应相同的方正大黑体12号,线路名称均对应方正大黑体20号。

4.实验方案

4.1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并结合问卷调查,对比测试公交站牌新旧界面的可用性,评价新旧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并据此总结提出公交站牌优化设计的建议。

4.2实验材料、设备和人员

材料:受测数字界面(图片大小1024*768像素,格式为.bmp),新街口北站公交站牌新、旧界面各一张

设备:眼动仪一台、电脑主机及外设(键盘、鼠标、摄像头)、Clear view软件

人员:指导员2名、受试者不少于10名(男女各半,受条件所限,选取在校大学生)

其中受试者条件:无色盲、色弱、双眼矫正视力不低于1.0

4.3实验过程

受条件和时间所限,本次实验共有14人参加,其中男生7名,女生7名,均为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在校学生,年龄均在18~25岁之间,眼睛的生理状态符合实验要求。在本次实验前,14位受试者都使用过旧界面(即现行公交站牌界面),都从未使用过新界面。

由于所有受试者均未曾使用过新界面而对旧界面的使用较为熟练,为了减少由于不熟悉新界面而造成实验误差,在测试实验正式开始前,指导员都对界面(包括旧界面)的构成和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所有受试者都完整的参加了上机学习。但这也并不能完全消除受试者因为对新界面的相对陌生而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整个实验结束后,从软件中导出每位受试者完整的眼动数据,保存在个人存储设备中,检查确认数据完整无差错之后,清理软件中的缓存数据。

4.4新旧界面可用性对比

从表4-1的数据可以看出,受试者在新界面上的注视时间平均值及注视点数的平均值均小于旧界面,且差距较大。而从图4-2则可以直观的看出,尽管仍有1位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花费的注视时间比在旧界面的注视时间略长,但整体上旧界面的注视时间曲线明显位于新界面的注视时间曲线之上,即在新界面的注视时间比在旧界面上更短。用户在新界面的获取信息的效率高于旧界面,新界面的可用性优势比较明显。

图4-3眼动仪路径分析

从图4-3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使用旧界面时,由于旧界面包含的文字信息量大,且每一条线路可能存在与其他线路重复的站点名,因此在搜索某一目标站点时,受试者为了找全所有路线不得不对每一条线路都进行搜索;再者,在旧界面中,一条线路中的站点呈左右横向分散排列布局,而线路间的排列又呈现上下纵向排列方式,因此视线需要既要在左右两侧比较长的距离范围内来回移动,又要在上下方向移动,因而受试者的注视点呈现小而多、分散分布的态势,且眼动路径总体呈现“锯齿形”,所需的注视时间相对较长,中心点的位置不明确;而在新界面中,站点与线路都呈上下纵向排列布局,因为新界面将重复站点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文字信息量大大减少,且受试者在查找到目标站点之后不需要再去考虑是否界面上其他地方是否会有“漏掉”的线路,而只要顺着目标站点对应的线路向上搜索以确定线路的名称。因此,受试者在新界面上的注视点数较少且中心点位置集中,眼动路径清晰明确,所需注视时间更短。

从眼动路径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受试者使用新界面获取信息的效率比旧界面更高,新界面的可用性优于旧界面,这与注视时间、注视点数、注视频率和完成时间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图4-4热点

对热点图的抽样分析,可以显示出受试者在界面的哪些区域内停留的?r间长。从图4-4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使用旧界面时,注视点多而分散,平均每个注视点的注视时间都较短,没有明显的注视重点;而在使用新界面时,注视点数量相对于旧界面明显少很多,目标站点和线路名称附近区域为注意力最高的地方,注视时间较长,而在目标站点和路线名称区域之外,注视点就比较少了。这表明,受试者在旧界面上往往要浏览大量无用信息才能找到目标站点,而在新界面上,用户能相对更容易锁定目标站点。因此,从热点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获取信息的效率要高于旧界面,新界面的可用性优于旧界面,这与注视时间、注视点数、注视频率和完成时间分析以及眼动路径图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4.5实验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受试者在旧界面搜索目标站点时,注视点多而分散,眼睛既要上下、左右运动交替,眼动路径呈现出锯齿形;而受试者在新界面上搜索目标站点时,注视点少而集中在目标站点和线路名称附近区域,眼睛以上下运动为主,眼动路径清晰、明确。这说明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获取信息的效率要比在旧界面上高。

5.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新的公交站牌界面并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对基于新、旧理念设计的公交站牌界面进行对比评价。实验的结论显示,相对于旧的公交站牌界面,用户在新界面上能更快的找到目标信息,新界面的对用户的引导作用更强,用户在新界面获取信息的效率整体上比旧界面更强。新界面的设计理念是成功的和进步的。

迫于时间、人力、经济、资源以及自身学术水平的限制,本次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由于眼动实验环境和设备的限制,实验受测公交界面只能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缩小显示在有限的屏幕范围内,而不能真正的模拟用户实际使用界面时的情形。由于界面的缩小可能引起实验结果与实际使用的产生差异。研究以新新街口北站一站牌进行研究,在线路、颜色等并未一一进行控制,如果对应每条线路有不同的颜色,相对庞大的公交线路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只能局限于每个站牌。最后实验迫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只测试了14位受试者且还有3个无效数据,样本容量不够大;受试者的来源单一(均为大学生),不能代表公交站牌的广大受众。

5.2研究展望

1、加强眼动追踪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探索眼动实验的基本设计方法,提取典型的眼动评价模型。

2、对新界面的设计理念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并逐步建立新界面的标准化方案。新界面尽管较旧界面是进步的,但其中还有许多不合理和值得进一步优化的地方。例如,“新界面颜色太多”的意见,可见,复杂线路界面颜色负荷过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而站点密度过大时新界面对站点如何合理安排、新界面的对某些信息的省略是否合理等问题也需进一步研究。而新界面的应用则还需要更加详细地标准化方案及设计元素库作为支持。

3、新界面设计的自动化。相对于旧界面,新界面有个不容忽视的缺点是设计工作量和复杂程度都很大,设计过程成本很高。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软件,能够根据输入的站点信息自动生成新界面,则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注解:

①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Gavriel Salvendy.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②周荣刚,张侃.可用性测试中的出声思维法[J].人类工效学,2005,11(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