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分析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6:08

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分析

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篇1

关键词:眼动追踪;公交站牌;界面设计;认知心理学

引言: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把“以用户为中心”。①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旨在使用户更加简单、方便、快捷地使用人机界面获取信息和操作设备。人和各类数字化设备的交互的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的好坏。

如果在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中加入人性化设计,把认知心理学中理论结合在界面设计中,是否可以使得普通的界面变得不同,它的使用性能是否能因此而增加,面对这些问题,将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去证实。传统的对于人机界面可用性的评价方法则乏善可陈:或者主观判断其优劣而缺乏客观性和说服力;或者进行繁杂的问卷调查而工作量巨大;抑或者通过记录特定任务的完成时间和完成率来评价界面的效率和有效性,虽然相对客观许多,但是实验操作复杂且精度不高,提供的数据类型较为单一而且有限。通过与传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相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可以很好的对数字人机界面进行定量评价,并为设计师解决界面可用性问题和设计新界面提供一个可靠的线索。

1.前期准备

1.1研究目的

首先提出用眼动追踪技术的典型实验方案和分析方法;分析实验数据,评价公交站牌界面的设计结合认知心理学前后的优劣;基于研究结果为城市公交站牌界面的优化设计给予一定的建议。

1.2研究方法

选择公交站牌界面作为测试材料进行研究。用于测试的公交站牌旧界面为南京市现行公交站牌的界面模拟,用于测试的新界面是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基于人性化设计对公交站牌界面进行的全新设计。

实验部分运用眼动追踪技术,用任务流的方法对受测界面进行测试。实验是新、旧界面可用性的对比测试。

1.3研究创新点

提出了公交站牌界面设计的全新理念和思路,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基于人性化设计前提下改善了现有的公交站牌,设计了新的公交站牌界面,并提出了运用眼动追踪技术来实验得到数据证明新的公交站牌界面比旧界面使用性能强。

2.界面设计传统的评价方法

传统评价方法是以用户的主观评价为主进行界面可用性研究和进行用户绩效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出声思维法②、问卷调查法等,以传统的操作时间、完成率、主观感受与评价等指标作为衡量标准。传统评价方法获取指标的优点是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工作量较小,能反应用户的主观感受;但其也具有较大的缺点和局限性,如衡量标准单一,各项指标的精度不高,客观性较差、误差较大等,在越来越强调精度、深度和客观性的现代研究中就显得捉襟见肘。

3.公交站牌界面结合认知心理学优化设计

3.1公交站牌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公共导向系统是指出现于城市的公共场所,由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组合所形成的标志与箭头相结合所构成的导向识别系统,用以向人们提供某种公共信息的并引导人们选择方向③。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一种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没有感觉信息就没有知觉过程的发生。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刺激种类对应的绝对感受不一样,颜色的不同感受就明显不同,图形的大小,摆放的位置等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整齐排列中,突出的那个也会吸引人的眼球。刺激强度高的刺激常常优先被知觉。

3.2现有城市公交站牌的界面设计不足分析――以南京新街口北站为例

通过对南京市新街口北站公交站牌界面的调查研究,提取了新街口北站现行公交站牌界面设计主要理念,并提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南京市新街口北站现行公交站牌界面每一横向长条状模块代表一条公交线路,单元首或尾部用大号字体显示路线名称,其他地方显示该条线路包含的所有站点的名称,通常会用箭头等指向标志指示线路的运行方向;不同的线路模块竖向按一定编号规则排列。

这类设计之所以能占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公交站牌,应该归功于它的设计理念的简单。线路信息可以不经过加工或者少量加工即可被安排到界面上,且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其中的线路可以任意增删而不会影响其他线路的呈现,设计工作量小,设计、修改、替换成本低。然而对于用户来说,这类界面却具有很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界面上的文字信息量过大,排列方式过于死板,用户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查找某个站点十分费劲;重复站点信息很多,用户如果要查询到达某个站点的多条线路,需要进行多次搜索过程;信息量虽然很大,但是信息的种类却很单一,只有公交站点的信息,这在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和互补的大中城市中就十分不适用。比如若要寻找能换乘地铁的站点,在现行的这种界面内显然是不能找到任何信息的。可见,现行公交站牌界面的设计尽管使用度很高,经济性较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公交系统发展的新趋势和用户的新需求。

3.3结合认知心理学优化城市公交站牌界面设计

作为一种较新的并且快速发展的交通方式,地铁指示界面的设计或许能为我们队传统公交站牌界面的优化提供灵感和借鉴意义。

通过借鉴地铁图的设计理念

1、线路以带颜色的直线或折线表示,不同线路以不同颜色区别;

2、如果不同线路有重复站点,通过设计整合将线路的重复部分聚集在一起,站点名称只标识一次;

3、通过加入图标、颜色等设计元素以显示其他交通方式、重要公共设施等,将新界面有机融入整个城市的公共导向系统。

在结合认知心理学的指导下,对南京市新街口北站站牌进行了优化设计,用眼动实验对两类界面进行对比测试和可用性评价。

现行公交站牌界面简称为“旧”界面,优化后的公交站牌界面简称为“新”界面。为了控制变量以免字体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新、旧界面上相对应的信息字体类型和大小相同,如站点名称均对应相同的方正大黑体12号,线路名称均对应方正大黑体20号。

4.实验方案

4.1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并结合问卷调查,对比测试公交站牌新旧界面的可用性,评价新旧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并据此总结提出公交站牌优化设计的建议。

4.2实验材料、设备和人员

材料:受测数字界面(图片大小1024*768像素,格式为.bmp),新街口北站公交站牌新、旧界面各一张

设备:眼动仪一台、电脑主机及外设(键盘、鼠标、摄像头)、Clear view软件

人员:指导员2名、受试者不少于10名(男女各半,受条件所限,选取在校大学生)

其中受试者条件:无色盲、色弱、双眼矫正视力不低于1.0

4.3实验过程

受条件和时间所限,本次实验共有14人参加,其中男生7名,女生7名,均为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在校学生,年龄均在18~25岁之间,眼睛的生理状态符合实验要求。在本次实验前,14位受试者都使用过旧界面(即现行公交站牌界面),都从未使用过新界面。

由于所有受试者均未曾使用过新界面而对旧界面的使用较为熟练,为了减少由于不熟悉新界面而造成实验误差,在测试实验正式开始前,指导员都对界面(包括旧界面)的构成和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所有受试者都完整的参加了上机学习。但这也并不能完全消除受试者因为对新界面的相对陌生而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整个实验结束后,从软件中导出每位受试者完整的眼动数据,保存在个人存储设备中,检查确认数据完整无差错之后,清理软件中的缓存数据。

4.4新旧界面可用性对比

从表4-1的数据可以看出,受试者在新界面上的注视时间平均值及注视点数的平均值均小于旧界面,且差距较大。而从图4-2则可以直观的看出,尽管仍有1位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花费的注视时间比在旧界面的注视时间略长,但整体上旧界面的注视时间曲线明显位于新界面的注视时间曲线之上,即在新界面的注视时间比在旧界面上更短。用户在新界面的获取信息的效率高于旧界面,新界面的可用性优势比较明显。

图4-3眼动仪路径分析

从图4-3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使用旧界面时,由于旧界面包含的文字信息量大,且每一条线路可能存在与其他线路重复的站点名,因此在搜索某一目标站点时,受试者为了找全所有路线不得不对每一条线路都进行搜索;再者,在旧界面中,一条线路中的站点呈左右横向分散排列布局,而线路间的排列又呈现上下纵向排列方式,因此视线需要既要在左右两侧比较长的距离范围内来回移动,又要在上下方向移动,因而受试者的注视点呈现小而多、分散分布的态势,且眼动路径总体呈现“锯齿形”,所需的注视时间相对较长,中心点的位置不明确;而在新界面中,站点与线路都呈上下纵向排列布局,因为新界面将重复站点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文字信息量大大减少,且受试者在查找到目标站点之后不需要再去考虑是否界面上其他地方是否会有“漏掉”的线路,而只要顺着目标站点对应的线路向上搜索以确定线路的名称。因此,受试者在新界面上的注视点数较少且中心点位置集中,眼动路径清晰明确,所需注视时间更短。

从眼动路径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受试者使用新界面获取信息的效率比旧界面更高,新界面的可用性优于旧界面,这与注视时间、注视点数、注视频率和完成时间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图4-4热点

对热点图的抽样分析,可以显示出受试者在界面的哪些区域内停留的r间长。从图4-4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使用旧界面时,注视点多而分散,平均每个注视点的注视时间都较短,没有明显的注视重点;而在使用新界面时,注视点数量相对于旧界面明显少很多,目标站点和线路名称附近区域为注意力最高的地方,注视时间较长,而在目标站点和路线名称区域之外,注视点就比较少了。这表明,受试者在旧界面上往往要浏览大量无用信息才能找到目标站点,而在新界面上,用户能相对更容易锁定目标站点。因此,从热点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获取信息的效率要高于旧界面,新界面的可用性优于旧界面,这与注视时间、注视点数、注视频率和完成时间分析以及眼动路径图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4.5实验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受试者在旧界面搜索目标站点时,注视点多而分散,眼睛既要上下、左右运动交替,眼动路径呈现出锯齿形;而受试者在新界面上搜索目标站点时,注视点少而集中在目标站点和线路名称附近区域,眼睛以上下运动为主,眼动路径清晰、明确。这说明受试者在新界面上获取信息的效率要比在旧界面上高。

5.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新的公交站牌界面并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对基于新、旧理念设计的公交站牌界面进行对比评价。实验的结论显示,相对于旧的公交站牌界面,用户在新界面上能更快的找到目标信息,新界面的对用户的引导作用更强,用户在新界面获取信息的效率整体上比旧界面更强。新界面的设计理念是成功的和进步的。

迫于时间、人力、经济、资源以及自身学术水平的限制,本次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由于眼动实验环境和设备的限制,实验受测公交界面只能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缩小显示在有限的屏幕范围内,而不能真正的模拟用户实际使用界面时的情形。由于界面的缩小可能引起实验结果与实际使用的产生差异。研究以新新街口北站一站牌进行研究,在线路、颜色等并未一一进行控制,如果对应每条线路有不同的颜色,相对庞大的公交线路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只能局限于每个站牌。最后实验迫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只测试了14位受试者且还有3个无效数据,样本容量不够大;受试者的来源单一(均为大学生),不能代表公交站牌的广大受众。

5.2研究展望

1、加强眼动追踪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探索眼动实验的基本设计方法,提取典型的眼动评价模型。

2、对新界面的设计理念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并逐步建立新界面的标准化方案。新界面尽管较旧界面是进步的,但其中还有许多不合理和值得进一步优化的地方。例如,“新界面颜色太多”的意见,可见,复杂线路界面颜色负荷过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而站点密度过大时新界面对站点如何合理安排、新界面的对某些信息的省略是否合理等问题也需进一步研究。而新界面的应用则还需要更加详细地标准化方案及设计元素库作为支持。

3、新界面设计的自动化。相对于旧界面,新界面有个不容忽视的缺点是设计工作量和复杂程度都很大,设计过程成本很高。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软件,能够根据输入的站点信息自动生成新界面,则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注解:

①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Gavriel Salvendy.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②周荣刚,张侃.可用性测试中的出声思维法[J].人类工效学,2005,11(3):55-56.

③陈晶,城市公共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④何亭,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络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9.

参考文献:

[1]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Gavriel Salvendy.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M].清华大学出版社

[2]周荣刚,张侃.可用性测试中的出声思维法[J].人类工效学,2005,11(3):55-56.

[3]张光强,沈模卫,陶嵘.可用性测试中的视线追踪技术[J].人类工效学,2001,7(4):9-13.

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篇2

关键词:CA精密铸造计算机辅助工程

中图分类号:TG249.5 文献标识码:A

一、材料与实验方法

CA精铸可应用于不锈钢、耐热钢、高温合金、铝合金等多种合金,。三维模型可采用IDEAS、UGII、PROE等三维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工艺结构和模型转换采用MagicRp进行处理和修复,在AFSMZ320自动成型系统上进行原型制作,采用熔体浸润进行原型表面处理,凝固过程数值模拟采用PROCAST和有限差分软件进行计算。

二、CA精密铸造工艺的关键问题及相关技术讨论

近年来,与CA精铸技术相关的三维CAD设计、反求工程、快速成型、浇注系统CAD、铸造过程数值模拟(CPS)以及特种铸造等单体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成就的取得为集成化的CA精铸技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CA精铸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为了使各单体技术成功地用于CA精铸,必须消除彼此之间的界面,将这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产品开发中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先进设计+先进材料+先进制造。

(一)三维模型的生成与电子文档交换

如何得到部件精确的电子数据模型,是CA精铸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随着三维CAD软件、逆向工程等技术的发展,这项工作变得简单而且迅捷。在此主要介绍利用IDEAS进行实体建模和数据转换的过程。IDEAS9集成了三维建模与逆向工程建模模块。通过MasterModeler模块可以得到复杂模型),既可以进行全几何约束的参数化设计,又可进行任意几何与工程约束的自由创新设计;曲面设计提供了包括变量扫掠、边界曲面等多种自由曲面的造型功能。逆向工程Freeform可将数字化仪采集的点云信息进行处理,创建出曲线和曲面,进行设计,曲面生成后可直接生成RPM用文件,也可传回主建模模块进行处理。实体文件生成后需转变成STL文件以作为RP设备的输入。转换过程应注意选择成型设备名称,通常选用SLA500,三角片输出精度在0.005~0.01之间。采用MagicRp处理时应注意乘上25.4,得到实际设计尺寸。

(二)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原理

铸造是一个液态金属充填型腔、并在其中凝固和冷却的过程,其中包含了许多对铸件质量产生影响的复杂现象。实际生产中往往靠经验评价一个工艺是否可行。对一个铸件而言,工艺定型需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摸索,最后根据多种试验方案的浇铸结果,选择出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的铸造工艺方案。多次的试铸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铸造过程的模拟,可以得到各个阶段铸件温度场、流场、应力场的分布,预测缺陷的产生和位置。对多种工艺方案实施对比,选择最优工艺,能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成品率。

(三)铸造过程数值模拟软件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开发,世界上已有一大批商品化的铸造过程数值模拟软件,表明这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这些软件大都可以对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精密铸造和压力铸造等工艺进行温度场、应力场和流场的数值模拟,可预测铸件的缩孔、疏松、裂纹、变形等缺陷和铸件各部位的纤维组织、并且与CAD实体模型有数据转换接口,可将实体文件用于有限元分析。

ProCAST是目前应用比较成功的铸造过程模拟软件。在研制和生产复杂、薄壁铸件和近净型铸件中尤能发挥其作用。是目前唯一能对铸造过程进行传热-流动-应力耦合分析的系统。该软件主要由模块组成:有限元网格剖分,传热分析及前后处理,流动分析,应力分析,热辐射分析,显微组织分析,电磁感应分析,反向求解等。

它能够模拟铸造过程中绝大多数问题和物理现象。在对技术充型过程的分析方面,能提供考虑气体、过滤、高压、旋转等对铸件充型的影响,能构模拟出消失模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等几乎所有铸造工艺的充型过程,并对注塑、压蜡模和压制粉末材料等的充型过程进行模拟。ProCAST能对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类传热问题进行求解,尤其通过“灰体净辐射法”模型,使得它更擅长解决精铸尤其是单晶铸造问题。应力方面采用弹塑性和粘塑性模型,使其具有分析铸件应力、变形的能力。

对铸件进行分析时,简单的模型网格可以直接在ProCAST生成。复杂模型可以由IDEAS等软件生成,划分网格后输出*.unv通用交换文件,该文件应带有节点和单元信息。Meshcast模块读入网格文件后输出四面体单元用于前处理。PreCast对模型进行材料、界面传热、边界条件、浇注速度等参量进行定义,最后由ProCAST模块完成计算。

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篇3

关键词:黑盒测试;测试方法;综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4-0000-02

一、黑盒测试概述

黑盒测试技术是软件测试的主要方法之一。黑盒测试又称为数据驱动测试或者基于规格说明的测试。黑盒测试把程序看做一个不能打开的盒子,不考虑程序的内部逻辑结构和内部特性,直接测试程序的功能。测试人员只在软件的接口处进行测试,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能够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接收合理的输入数据而产生正确的输出,接收不合理的数据而有相关提示,及性能是否能够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通过黑盒测试可以检查软件的每个功能是否都能正常运行,因此,黑盒测试也称为从用户观点和需求的角度进行的测试。

由于黑盒测试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具体实现,而只关心软件实现的功能,所以许多高层的测试(如系统测试、验收测试)都采用黑盒测试。

事实证明,穷举输入测试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研究可行而高效的测试方法,通过有限的测试用例,最大限度地提高发现的问题的数量以取得最好的测试效果,成为软件测试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黑盒测试方法介绍

目前常用的比较成熟的黑盒测试的方法主要有: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因果图法和错误推测法。下面对这几种方法加以介绍并指出其优缺点。

(一)等价类划分法

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典型的、重要的黑盒测试方法,它将程序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然后从每个部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当做测试用例。测试用例由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的代表数据组成,从而保证测试用例具有完整性和代表性。

使用该方法设计测试用例主要有两个步骤:(1)确定等价类;(2)生成测试用例。

2. 确定等价类

等价类是指被测软件的一个输入数据的集合,该集合中的任一元素对于揭露被测程序中的错误而言是等价的,即若该集合中的一个元素测试程序发现不了某类功能上明显的错误,那么其它元素测试该程序也发现不了这种错误。

确定等价类是将每一个输入条件划分为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有效等价类指程序规格说明书中规定的、合理的、有意义的输入数据。通过测试有效等价类中的数据可以测试被测软件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书中预先规定的功能和性能。

无效等价类是有效等价类的补集,指软件规格说明书中没有规定的、没有意义的、不合理的输入数据集合。

2.生成测试用例

① 为每一个等价类设置一个唯一的编号。

② 设计新的测试用例,尽可能多地覆盖那些尚未被覆盖的有效等价类,直到所有的有效等价类都被测试用例所覆盖(包含进去)。

③ 设计新的测试用例,覆盖一个仅一个尚未被覆盖的无效等价类,直到所有的无效等价类都被测试用例所覆盖。

(二)边界值分析法

边界值分析法是对程序输入或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实际的测试工作证明,考虑了边界条件的测试用例比那些没有考虑边界条件的测试用例具有更高的测试回报率。这里所说的边界条件,是指输入和输入等价类中那些恰好处于边界、或超过边界、或在边界以下的状态。

利用边界值分析法设计测试用例的原则:

1.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值的范围,那么应针对范围的边界设计有效的等价类测试用例,针对刚刚越界的情况设计无效等价类输入测试用例。

2.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输入值的数量(包括个数的多少,时间的长短),则应对该数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及比最大值小一、比最小值大一的情况分别设计有效的输入测试用例。

3.如果程序中使用了一个内部数据结构,则应该内部数据机构的边界值设计测试用例。

4.如果程序的规格说明给出的输入域或输出域是有序集合,则应该取集合的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设计测试用例。

(三)因果图法

因果图法也是较常用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是一种简化了的逻辑图。因果图能直观地表明输入条件和输出动作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帮助测试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程序功能有关的输入组合上。

因果图法是一种适合于描述对于多种输入条件组合的测试方法,根据输入条件的组合、约束关系和输出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从而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

利用因果图法设计测试用例的步骤:

1.将规格说明分解为可执行的片段。该步骤必不可少,因为因果图不善于处理较大的规格说明。

2.分析并确定可执行片段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原因是指输入条件或者输入条件的等价类,而结果指输出条件。

3.为每一个原因和结果赋予唯一的标号,并根据规格说明书中的描述,画出因果图。

4.通过仔细地跟踪图中的状态变化情况,将因果图转换成一个有限项的判定表。表中的每一列代表一个测试用例。

(四)错误推测法

错误推测法是基于以往的经验和直觉,参照以往的软件系统出现的错误,推测当前被测程序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有针对性地设计测试用例。

用错误推测法设计测试用例的基本思想是:列举出程序中可能犯出现的错误或容易发生错误的特殊情况的清单,然后根据清单和已经设计好的测试用例来编写特定的测试用例。例如,程序中出现的输入数据为“0”或者字符为空就是一种错误易况;在出现输入或输出的数量不定的地方,数量为“没有”和“一个”也是错误易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规格说明时联系程序员可能做的假设来确定测试用例,测试人员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考虑输入信息,而不必去管这些信息对于被测程序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输入。

三、黑盒测试方法的比较

(一)等价类划分法

核心:“分类”及代表值

优点:通过把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进行分类,选用分类中的代表值,在保证了测试覆盖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测试用例的数量,使测试工作变得简单高效。

缺陷:若无清晰的需求分类,可能造成覆盖泄露。

(二)边界值分析法

核心:边界值和边界两边的邻值

优点:大量的程序错误往往发现在输入的边界上,考虑了边界值的测试用例能更高效的发现程序中的错误和缺陷。

缺陷:此方法的目的性过强,导致其注定只能完成测试的一部分,单独使用时,整体覆盖率得不到保证。

(三)因果图法

核心:测试元素逻辑关系图,即因果图

优点:该方法擅于处理逻辑事务的测试目标,协助用例设计人员搭建用例整体框架,实现从上至下的用例设计理念。

缺陷:适用范围有限制,需结合其他方法才能得到最终用例

(四)错误推测法

核心:测试人员的经验和敏锐性

优点:测验人员依据自己已有的测试经验,针对现在被测软件,设计有针对性的测试用例,能够发现系统隐蔽的不易被发现的潜在错误和缺陷。

缺陷:该方法依赖于测试人员的测试经验和测试的敏锐嗅觉,没有通用的可以遵循的规则。

四、测试策略

以上研究的每一种方法都可以提供一组具体的有用的测试用例,但是都不能单独提供一个完整的测试用例集。针对该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以下测试策略:

1.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不是互斥的,也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关系,具体到每个测试项目里都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2.首先进行等价类划分,包括输入条件和输出条件的等价划分,将无限测试变成有限测试,这是减少工作量和提高测试效率最有效的方法。

3.如果程序的规格说明中含有输入条件的组合情况,应考虑使用因果图法来补充测试用例。

4.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用边界值分析法。需要注意的是,边界值分析可以产生一系列补充的测试因子,但是,多数甚至全部因子都可以被整合到因果图分析中。该方法设计出来的测试用例对发现程序中的错误非常高效。

5.可以使用错误推测法追加一些测试用例,这需要测试工程师的智慧和经验。

6.对照程序逻辑,检查已设计的测试用例的逻辑覆盖程度。如果它没有达到要求的覆盖标准,则应增加足够数量的测试用例,以使覆盖准侧得到满足。

7.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必须确保测试用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考虑测试点的组合测试,减少测试用例数量,提高测试效率。

五、结束语

本文对黑盒测试的常用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使用场合,对测试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结合实际工作给出了测试用例设计的综合策略,有助于读者设计合理、高效、全面的的测试用例。

参考文献:

[1]William E.Perry.Effective Methods for SoftwareTesting[M].Second Edition.John Wiley&Sons,Inc,1999:20-30

[2](美)梅尔斯(Myers,G.J.)等著,王峰,陈杰译.软件测试的艺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3]Pfleeger S L. 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Prentice-Hall,2001

[4]万琳.软件自动测试方法研究.博士论文.装甲兵工程学院,2003

[5]古乐,史九林编著.软件测试技术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篇4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失败原因

一、 案例背景

A集团是国资委属下某上市公司的控股企业,该集团业务覆盖地域广,下属机构众多且分布在多个省市,企业员工日常内部流动频繁,人事信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人事信息维护工作量大。然而,由于缺乏联网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日常无法实时掌握全集团的人事动态信息,关于人事信息的收集,一般都要经过下属各级单位进行层层上报,之后由集团公司人工进行数据汇总来获得,工作量极大。同时,集团的上级总公司也无法掌握全总公司实时的人事变动信息。为了加强人事基础信息的管理,总公司委托专业公司开发了一套网络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并要求下属各集团公司也要开发网络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且开发的系统其数据库结构、各类代码要与总公司的系统相对接,以便未来可以实现数据共享。

按上级的要求,A集团的领导安排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部门自行开发网络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由集团人力资源部配合实施。A集团内部各级人事工作人员均希望通过开发的系统,能够提高日后的工作效率,理顺工作流程,减少日常工作量。然而,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开发,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上线了,虽有远程数据录入、存储、查询的功能,却由于用户界面不友好、模块功能交叉、操作效率低等原因,无法满足集团内部提高人事工作效率的需求。

系统开发失败的代价是成本、时间、效率等各个方面的损失,为了利用好已有的开发成果,A集团计划基于现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下文将分析该系统的开发实施过程,找出其实施失败的原因,并尝试为该系统二次开发提出改进建议。

二、 系统开发实施过程

A集团信息技术部门在接到系统开发工作安排后,立即着手实施系统开发计划。部门内部开会进行研究,指派了负责开发的工程师,并与总公司相关部门联系取得了数据库的源代码与结构设计标准。信息技术部门同时联系了A集团的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牵头,召集了全集团下属各个单位的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开了一次系统需求研讨会。参会时,由于是临时通知,大部分参会人员对此次会议的目的认识比较模糊,并没有做充分的准备,会上主要是告知参会人员集团公司将开发网络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事,并要求各单位全力配合,没有更进一步的细节方面的讨论。会后,信息技术部便着手开始进行系统开发,负责该项目工程师团队在开发过程中常与集团人力资源部的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人力资源部门对系统应用的需求。系统开发过程中,每有阶段性开发成果,信息技术部就将开发好的模块开放供用户试用,要求用户录入数据,以测试系统是否运行正常,再调试修正系统。大约一年后,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三、 系统开发失败原因分析

关于系统开发项目的失败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过较系统的研究。Linberg(1999)的研究认为影响软件项目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包括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氛围、技术要素、可行的计划、专业的人员等要素[1]。Kappelman等人(2006)归纳了导致IT项目实施失败的首要的12个原因,并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相关的原因,包括:缺乏高层管理的支持、项目管理力量薄弱、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足、项目开发团队的责任心不强、项目成员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企业专家工作太忙没时间参与;另一类是与开发过程相关的原因,包括:缺乏书面的需求分析文档和成功的标准、缺乏项目变更管理的流程、开发日程不合理、利益相关者之间沟通不畅、没有足够的资源、由于首次开发缺乏既有的开发经验而得不到组织上的支持与相关资源,因为管理者不知道要投入多少资源进行支持[2]。Linberg和Kappelman等人的研究对本案例的分析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为了准确分析各类导致失败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发生作用的过程,需要将这些因素放入具体的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生命周期法对A集团的系统开发过程进行分析,生命周期法是是一种常用的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体系,它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五个阶段[3]。分析A集团的系统开发过程,可以看出该集团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方面只做了少量的工作,系统设计与开发同步进行,开发与调试、实施同步进行,最后投入运行,可见A集团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系统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这三个阶段工作的跨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系统规划不足。

系统规划不足的第一个问题是系统定位不清,体现在系统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不清晰。由于该系统开发前上级与下属单位之间的各层管理人员未进行充分沟通,导致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各有各对系统的期望,始终没有界定清楚项目的范围与最终的质量标准。

系统规划不足的第二个问题是在系统开发前未做系统总体结构规划。该系统是典型的边设计边开发,导致了项目后期系统修改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资源投入也随着大幅增长。

系统规划不足的第三个问题是规划的资源投入不足。A集团由于是首次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因为缺乏以往的成功案例,不知道要投入多少资源进行开发,导致投入该系统开发的技术力量、时间资源均严重不足。

二是需求分析不充分。

需求分析不充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系统开发前集团召开的需求分析会并没有实质性的工作成果,人事工作者作为项目开发的重要参与者的作用没有发挥好。二是信息技术部的技术人员缺乏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经验与技术经验,没有进行系统规划、用户需求分析并形成项目计划书的工作经验,在系统开发前没有采用科学的调研方法详细地调查了解人力资源部日常的业务工作流程及其需求,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以设计者主观思维为导向,忽视了用户的需求。需求分析不充分是信息系统开发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三是系统功能设计不实用。

该系统在开发前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功能设计并形成设计说明书。系统功能设计不实用是导致用户最终不肯使用系统的直接原因,系统功能设计不实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系统批处理数据的功能差;用户界面功能相似的入口众多,常令用户找不到准确的数据录入与查询入口;界面模块功能分类交叉,人事工作人员在录入一项业务的数据时,需要在系统中进行多次页面切换,且这些页面切换被用户认为是根本不必要的。

A集团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之所以在这三个阶段发生了跨越,没有做足这三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因素可以从Kappelman等人的研究结果中对标识别,一是人员的原因,系统开发项目管理力量单薄,没有采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控制措施;技术力量单薄;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即企业的人事工作专业人员没有充分地参与系统的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工作;二是开发过程中的原因,系统开发周期中,几份关键性的阶段性工作文档没有完整地形成,它们是系统规划说明书、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并由于企业是首次进行系统开发,经验不足,资源投入不足。

四、 系统二次开发工作建议

针对A集团系统开发已经存在的阶段性状况,本文尝试为其二次开发提出改进建议。A集团开发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由于采用了其总公司系统中成熟的数据库结构,所以就数据库结构、数据逻辑本身而言是合理的,之所以不被用户采纳,主要原因是用户界面不友好、实用性差。基于这两个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1、重新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界定系统功能范围与质量目标。A集团人力资源部要指派专家配合信息技术部门制定出详细的用户需求分析计划,采用科学的调研方法,梳理各项人事业务流程及这些流程涉及到的文件、工作人员及其权限,并形成书面文档,开发前将各项细节与用户进行确认。

2、精简界面,优化模块设计。从有效的管理幅度来说,同一用户界面的模块入口不宜过多,系统的模块功能设计需要优化,以做到功能清晰、简洁直观为目标,对用户操作界面进行优化。模块功能要相互独立,减少功能交叉项,减少数据冗余,优先在最常用的人事信息管理功能上对系统进行优化。

3、优化数据录入方式。一是增加批处理数据功能,方便人力资源部门将大量既有管理数据批量导入;二是通过工作流程由系统自动更新数据,尽量减少工作流程与数据修改分开操作的情况;三是录入数据的界面要以工作事件为导向,方便用户就一项工作涉及的数据在同一个界面全部录入,改变原来的根据数据文件结构设计用户录入界面的模式。

4、重新设计系统业务流程。人事工作业务网络化是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最能提升人事工作整体效率的价值所在。人事工作业务网络化需要高效的业务流程设计,高效的业务流程设计需要从实地调研中产生,并需要调整改进企业即有管理模式中不合理的低效率部分,同时充分研究影响业务办理的各个控制节点及其权限以及工作流。系统业务流程须经仔细调研后,最终形成书面文档,并经用户确认后再进行系统开发,可以减少系统开发后期因需要修改而产生的大量工作量。

五、 总结

从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来看,成功的系统开发必须做足前期的用户需求分析、系统规划、系统设计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的完善将大大降低系统开发项目的风险与成本,是后续项目开发、调试直至最终实施运行的胜利保证。本文以A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作为研究切入点,具有一定的研究局限性,当采取不同的系统开发方式时,或在不同类别的资源受到局限的情况下,不同的企业系统实施失败的原因有可能是多样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Linberg, K.R., Software developer perceptions about software project failure: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1999. 49(2): p. 177-192.

[2] Kappelman, L.A., R. McKeeman and L. Zhang, Early warning signs of IT project failure: The dominant dozen.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6. 23(4): p. 31-36.

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篇5

【关键词】钢结构;稳定性;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 TU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座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高层建筑中应用最普及的也便是各式各样的“钢结构”——轻钢结构、混组合结构、重型钢结构等多种钢结构体系均已在当前建筑行业中得到了重要的运用。其主要原因在于钢结构具有易安装、环境污染少、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等优势。目前国内对钢结构设计时,考虑最多的是其稳定性的设计,其主要原因是钢结构失稳的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在钢结构的应用中,掌握其稳定性的设计方法至关重要。

二、钢结构建筑的优势和不足分析

1.建筑钢结构的优势

首先钢结构具有自重轻,延性好的特点,因此将其应用在建筑中,可以很好的突出抗震优势。主要因为钢结构的总质量较小,其地震力效应自然也小。良好的延性同样对地震效应有着很好的缓冲作用。通常混凝土施工时管道需要通过梁底,占用了较大的空间,迫使楼层的净高减少。而通过采用钢结构,可有效提高各楼层之间净高效果。除此之外,与传统“肥梁胖柱”才能建造出开间较大的结构相比,钢结构由于其轻质高强的特点,可简单实现复杂结构及大跨结构,有效实现开放式住宅建造目的。

其次,钢结构建筑还具有地域应用优势。与其他结构相比,钢结构施工速度较快,这一特点对于不利于施工冬季较长的西部地区来说,优势非常明显,它不但保证了施工质量、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还可有效减少因施工带来的温度等问题。

第三,钢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北方地区冬季室内采暖期较差,部分地区可达半年之久,引起对外墙保温措施的要求相对较高。钢结构与传统砖墙结构相比,其墙体通过选用相配套的建筑板材,可有效确保其良好的保温性能,从而满足北方用户居住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有效实现了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2.建筑钢结构的不足

因其优势,钢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钢结构住宅也促进了国内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尤其是钢结构的环保性能,更是符合当今世界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和基本额需求,给社会带来了良好的效益,但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钢材本身耐火性和耐腐蚀性差,因此使用过程必须严格注意其防护工作,且防护工作的费用远远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虽然钢材本身具有一定耐热性,但温度一旦达到150℃,钢结构必须由隔热层进行保护。钢材不耐火的缺点,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结构,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进行保护。钢材强度高,多数构建壁薄且截面小,因此往往在受压时为了使稳定和强度之间取得最优,在满足了稳定要求时,却使得强度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等。

三、钢结构稳定设计特点

1.失稳和整体刚度:现行规范通用的轴心压杆的稳定计算法是临界压力求解法和折减系数法。

2.稳定性整体分析:杆件能否保持稳定牵涉到结构的整体。稳定分析必须从整体着眼。

3.稳定计算的其它特点:在弹性稳定计算中,除了需要考虑结构的整体性外,还有一些其他特点需要引起重视,首先要做的就是二阶分析,这种分析对柔性构件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柔性构件的大变形量对结构内力产生了不能忽视的影响,其次,普遍用于应力问题的迭加原理 。在弹性稳定计算中不能应用,这是因为迭加原理的应用应以满足以下条件为前提

a.材料服从虎克定律变成正比;

b.结构的变形很小。

而弹性稳定计算一般均不能满足b条件,非弹性稳定计算则两个前提都不符合。了解了一些在钢结构设计中应该明确的一些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在设计中更好地处理稳定方面的问题,随着新型钢结构体系地不断发展,我们对稳定问题的研究要求也不断地提高,之所以在设计中出现结构失稳问题,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新型结构稳定知之甚少,也就是目前钢结构稳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钢结构稳定性设计

通过对钢结构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以后,得知钢结构设计中必须注意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钢结构的稳定性设计。各类钢结构中,因钢结构的失稳而造成的伤亡事故屡见不鲜,为了确保其足够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性,确保其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必须对钢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详细设计,以便发挥其最大优势。

1.钢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了解钢结构设计原则之前,必须清楚钢结构稳定和强度的问题,二者的区别及联系,钢结构的强度属于一个应力问题,通常我们所说的极限强度取决于材料基本特性:如混凝土等一些脆性材料,必须取其最大的强度:对于钢材这种材料则通常取其屈服点。但强度和稳定问题却并非同一概念,要想解决强度问题,必须先找出不稳定的平衡状态,该状态主要存在于构件内部抵抗力和外部荷载之间,也就是变形快速增长的那个状态,由此我们可知强度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变形的问题。基于此,钢结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钢结构整体布置必须符合所有组成部分及全部整体稳定性的要求。当前钢结构大多以平面体系进行设计的,如框架的设计等。若想确保这些平面结构不出现失稳的问题,必须通过整体布置,综合考虑钢结构的整体布置,也即是设计必要的支撑构建,防止失稳现象的出现。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平面结构构建的结构布置和平面稳定计算必须具有一致性。

(二)设计结构中的细部结构和各构建之间稳定计算必须一致。设计工作者在处理构造的细部时,对于传递弯矩及不传递弯矩的节点连接做出相应要求时,均要考虑其应具备的柔度和刚度,还必须注意桁架点的位置,尽量减少杆件的偏心,一旦构造上特殊情况需特殊考虑时或不同于强度的要求时,这些涉及构件稳定性能时,必须对其进行综合考虑.

2.钢结构稳定性分析的方法

通常我们对钢结构稳定的分析均是针对外荷载作用下钢结构存在的变形的条件进行的,此变形与所要研究的构件或结构失稳时所出现的变形相互对应。荷载与结构变形之间呈非线性关系。稳定计算过程采用二阶分析方法,属于非线性的几何问题。因此所确定的无论是极限荷载还是屈曲荷载,都可视为计算构件或结构的稳定承载力。

(一)能量法

该方法是求解稳定承载力的近似方法,能够通过势能驻值原理和能量守恒原理求解临界的荷载。势能驻值原理可实现临界荷载的求解。势能驻值原理也即是指:由于结构受外力的作用,当位移出现微小变化,但总势能保持不变,其表达式为:

dII=dU —dW =0 式1

式1 中d u—— 指虚位移动引起的结构内应变化,其总正直dW ——指外力在虚位移上所作的功。能量守恒原理来求解临界的荷载。通常将保守体系处于平衡状态时,结构体系中贮存的应变能等于外力所作的功,并将其成为能量守恒的原理。通常将临界状态能量关系表达为:

U = W式2

式2中的u ——也即是应变能的增量;

w——也即是外力功的增量。

(二)静力法

静力法又称静力平衡法,主要根据已经发生了的微小变形结构的受力条件来建立平衡微分方程,并以此解出临界荷载。建立平衡微分方程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事先假定,并根据相应假定来建立平衡微分方程,并将其带入相应边界的基本条件,从而解得临界荷载。

五、结束语

钢结构自身的强度高、自重轻等特质,使得它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相信通过对其进行局部稳定、整体稳定及平面稳定等方面的设计,克服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必定使其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张彩霞 王丽 钢结构稳定设计的相关概念山西建筑-2012年5期

[2]梁弢 钢结构稳定性问题探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1期

[3]陶然 锅炉钢结构设计的步骤及特点电站系统工程-2011年5期

[4]白家铭 段宁 钢结构稳定设计浅谈江苏建筑-2011年B12期

[5]白银广 浅谈建筑钢结构及其稳定性设计方法科技风-2011年19期

[6]张媛媛 程健 建筑钢结构及其施工稳定性建材世界-2011年5期

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篇6

关键词:地籍测绘;精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领域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卓越进步,人们对地籍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相关的地籍测量工作者是一种提升能力的机会,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准确的地籍测绘是保证地籍测量精准度的首要条件。

1 地籍测绘的适用环境和基本精度

地籍测绘是指对土地所属权的规定界线的界址点进行坐标限定,并精确的对其进行测定,把土地及其它附着物体的特定位置、面积大小、所属关系和徒弟利用情况等基本要素,将其绘制在设计图纸上或准确的记录到测绘工作册上,以便地籍测量工作的开展。地籍测绘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和表述出地块和地块上的建筑物(称作不动产)的权属关系、地理位置、地势样貌、土地大小等相关信息,为这些不动产进行规划统计、环境保护、面积计算等多方面用途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基本资料。地籍测绘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籍基本要素调查、地籍基本要素的测量、地籍图的绘制、面积计算等。

地籍测绘的基本精度包括地籍图的精度、地籍控制点的精度、权属界址点的精度、地块建筑物各角顶点的精度。

1.1 地籍图的精度比相同的比例尺绘制出的地形图的精度要高一些,地籍图上的坐标点的最大误差控制在0.1mm左右,相邻的两点间的间距误差也控制在图上的0.4mm左右,和其它地界点较为相近的控制点间的点位误差也不能查过图上的0.5mm左右。

1.2 地籍控制点的精度是指地籍的平面控制点从起点到止点的点位误差应控制在0.05m左右。

1.3 权属界址点的精度分为三个等级,根据土地的使用价值、开发规模、利用价值程度和长远性的建设规划来进行选用。一般各等级间的界址点与相邻近的坐标点间的误差超过50m的都要按照以下规定:一等级限差±0.10m,中误差±0.05m;二等级限差±0.20m,中误差±0.10m;三等级限差±0.30m,中误差±0.15m。若误差没有超过50m,间距不能够超出计算的结果。

1.4 在测定地块建筑物各角顶点的精度坐标时,无需按照地籍图的精度标准进行测定,按照权属界址点的精度等级进行对照比较就可以了。

2 各项先进测绘技术对施测精度的影响作用

2.1 传统的测绘技术(全站仪、CASS6.0)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2.1.1 应用意义:我国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挥推动了电子仪器的智能化发展,大量的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出现给我们的测绘工作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为测绘工作省去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全站仪与CASS6.0软件的同步使用,可以快速的获取精准的测量数据,绘制出准确的成果图。二者的相结合大大的提高了设侧的精准度和工作效率,降低了施测成本,便于管理。

2.1.2 优点:利用传统的测绘技术绘制出的地籍图,缩短了工作周期,提高了施测效率:省去了大量的人工绘图环节,降低绘图者的任务难度,有利于地籍测绘向小型化、稳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土地所属权的调查功夫可与施工测量同时进行,还能够及时解决权属界限的问题,保证了施测精准度的科学可靠性。

2.1.3 缺点:电子仪器较为昂贵,需要投入的资金较高仅适用于大型工程的地籍测绘和那些要求更高精度的城市地籍测绘工作等;仪器绘制耗时较人工绘制时间长,而农民的用地收入较低,对土地的施工测量精度的要求相应降低,所以全站仪与SASS6.0绘图软件并不适用于农村的地籍测绘工作。

2.2 GPS测绘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2.2.1 应用意义:GPS最显著的特点既是快速精准的高精度定位。GPS可以自动的接收相关信息,对数据进行处理保存,无需手工计算大量繁琐的数据,可以快速作出测量结果的计算,提高施测精度的可靠性。

2.2.2 优点:精确地三维定位系统装置,全天24h可供免费使用,降低了人力支出成本;采用大地测量的双频型进行接收信息,定位精度较高,目前可以达到的施测精准度为1ppm;GPS的体积很小,携带方便,便捷的操作方法,全自动化装备;它可以根据间距的长短自由设置坐标点,不受一般因素的控制和影响;GPS可快速的提供最为精准的三维信息,它的计算是国际统一的,因此它的计算数据可以全球共享。

2.2.3 缺点:GPS接收机相当贵重,对操控技术人员的要求十分高,不适用于农村的地质测绘;GPS靠卫星接收信号,在一些高楼大厦密集区信号很容易被遮盖,导致卫星收到的数据不够完全,施测的标准精度就会受到影响。

2.3 遥感测绘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2.3.1 应用意义:国家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使土地的开发利用也不断的变更。而利用遥感测绘技术就可以及时的掌握土地价值的动态,得到准确的测量数据。

2.3.2 优点:能够快速捕捉到静态图片,不受大动态变化的影响;可以重复勘测难以接收信号的偏远山区;可以观察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光波,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可全天勘测;施测的精准度较高,精准度高达几厘米甚至是几毫米。

2.3.3 缺点:不能自动检测动态,受人为控制;获取数据的速度很慢,测绘存在误差;受经济条件制约,遥感技术并不能普遍应用。

2.4 摄影测绘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2.4.1 应用意义:为我国的大面积土地的开发利用及相关信息提供测绘的基础,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铺垫。

2.4.2 优点:运用摄影测量技术绘制出的地籍图都具有精准度高且均匀、速度较快、工作周期较短、操作方式简单等特点;全自动化的操作,人工成本低,大大提高了建设的经济效益。

2.4.3 缺点:摄影测量在进行地面测量时,建筑前景可能会遮挡住建筑后景,导致地面工作者的难度加大;摄影测量在进行空中测量时,测量位置不易控制到标准点,摄影图片容易曝光。

3 结语

通过对地籍测绘在不同地域环境下施测精度的分析,我国应意识到地籍测绘对施工建设的重要性,应意识到各种先进技术对提高施测精准度的强大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先进仪器的多方面优点,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选取最为适用的一项进行精度观测,以保证施测精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尝试着运用不同的测绘仪器进行施测。对于测绘仪器存在的缺点问题,我们可以努力改良其设备,为施测精准度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春光.浅析GPS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5).

[2] 付世峰.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7).

[3] 杨剑华.浅析CASS软件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矿山测量,2011(2).

[4] 郭贵海.“地籍测绘”教学有关问题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篇7

关键词:会计理论;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

巴普洛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成就而前进的。”[1]由此可见,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其研究方法是紧密相连的。在目前的会计学科中,自从实证研究方法得以承认并应用于会计学科中之后,它与规范研究方法之间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事实上,这两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都是进行会计分析的方法,是当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既相互联系又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分析方法。[2]基于此,本文从概念的界定出发,比较两种研究方法的各自优缺点,同时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今后如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选择提出些许建议。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会计理论

笼统的说,会计理论可以概括为:从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会计一般规律。[3]知名学者陈美华这样以为,会计理论也称会计理论系统,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边界及运行机制的概括总结,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4]我国会计学奠基人阎达五教授在《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一书中指出:会计理论是能够揭示会计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能够预测并且指导会计发展的知识体系。[5]

由上述相关介绍可知,理论界并未对会计理论的定义进行标准化,与此同时,各个学者对会计理论的定义并不统一,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上定义中总结出关于会计理论的下列特点:第一,会计理论来源于实践,即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进行概括、归纳综合得出来的;第二,会计理论是用于指导会计实务的一般规律,即这种会计的规律性普遍存在于会计实务当中,并且应用于会计实务;第三,会计理论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要素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原则等等。

(二)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主要借助于演绎法来推导出会计概念、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等,进而对会计实务进行指导。会计研究人员更注重政策改进和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分析和解释现行的或可接受的实务。[6]

这种研究方法基本的思路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它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结合一定的主观思想,通过价值判断,概括得出一般性的原理,然后经过分类、汇总,最终揭示其规律性。会计规范性研究并不注重“是什么”的问题,而仅仅是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的宗旨就是会计理论远远高于会计的实务,并且强调其应被用来指导会计实务,而非解释会计实践中的问题,并且还不会受到会计实务的约束。

(三)会计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是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经过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对已经事先确定的假设进行假设检验,从而求得近似正确性结论的一种方法。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命题、设定假设检验、建立模型、采集数据、分析检验、解释结论等。

由上述的介绍可以总结出,会计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注重实际。它通过分析、解释现实的会计实务数据等,来寻找其发生的原因或是对已设定的假设进行检验,而不是凭空想象而已;第二,不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用客观中立的方法来对其所依赖的会计理论进行有效性的检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主观的干扰,进而得出客观中立的结论。

二、 对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分析

在会计学科的有关理论研究中,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既相互联系又对立统一,两者共同存在于会计分析方法体系当中,而不是完全独立、彼此分割的。下面就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进行简要探讨分析:

(一)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比较

1、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1)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优点

对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理论建树也是相当的丰富。并且,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显现了其长来已久的优点,主要有:

首先,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相对来说是普遍的。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会计基本概念的研究,也可以用于会计基本原则的研究,还可以进行应用理论的研究。

其次,会计规范研究方法能够保障有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的建设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其推理的结论是独特的,从而可以保持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科学性,避免理论上的漏洞。

最后,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可以指导会计实务操作。由规范性研究方法得出的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从而为我国国家制定统一的法律规范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实现了对具体实务操作的统一,进而提高了对我国会计界的管理效率。

(2)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缺点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在有其自身优点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有:

第一,在利用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研究会计理论时,在制定规则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个目标,从而降低了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准确性。

第二,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所采用的某些会计和审计实践规范,不是建立在可识别的经验观察或方法的基础上的。即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只是代表一些人的个人想法,缺乏可识别经验以及有关的数据的支持。

第三,研究方法缺乏准确性。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侧重的是定性的分析,无论是利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进行理论研究时,都是对事物的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第四,不关注会计主体的本身行为做法因素,忽略了会计信息是可以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结果的,只是将不同会计环境中不同利益个体机械堆砌为一个整体,从而得出堆砌在一起适用于各种个体的论断。

2、 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1) 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优点

首先,会计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是什么”而不仅仅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它所看重的是事实实际,而不仅仅是主观上的抽象,是采用客观中立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而不是价值判断的方法。

其次,会计实证研究方法使用大量的客观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增强了客观的说服力。这种方法采用与时俱进的定量分析技术,获得精准度更高的实证分析结论。

最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实务相结合,对实践工作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就是说,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是通过系统的收集数据来获得现象和做法的证据。

(2) 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不足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虽然具有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所没有的优越性,但它自己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本身也有一定缺点,最主要表现在下面:

第一,会计研究人员的教育背景、社会人际关系以及生活观和价值观难免会夹杂在实证研究的过程当中,这多多少少会对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可靠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其所使用的理论模型和所研究的课题的选择带有主观性。

第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有时候会过多的强调数据的模型化。这种模型化的盲目性,是“为实证而实证”,经常会选择性的忽略掉一些次要的因果关系,从而简化模型,导致一定的系统偏差,使得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降低。

第三,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也就是说,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建立在以往的大量的数据当中。这使得得到的数据是过去的数据,得到结论是与过去相关的结论,这种结论未必能够对未来的预测产生很好的解释作用。

第四,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总是试图用有限的数据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从而实现对现实的解释作用。这种思想指导下得出的结论难免会带有一定的概率性或者偶然性,从而降低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精确程度。

(二)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联系

新的会计理论知识的获取,是会计规范研究和会计实证研究完美融合的产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地方:

1、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互补的关系

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这两种方法虽然存在着重大不同,但是二者并非完全相互排斥的有你无我的关系,而是相互关联,彼此补充的关系。实证研究方法虽然建立在大量的客观的数据基础之上,但是其进行假设检验、模型选择、数据选择、结论分析与预测等都离不开规范性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同样地,如果只有规范研究而没有实证研究相辅助,则缺乏客观的事实支持。

2、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无论缺少哪种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论都是不完善的,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认识这两种不同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才能使得会计学科的相关研究更上一层楼。可以说是它们从不同的层次和不一样的角度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运行规律进行反应。

三、 目前会计研究方法中的主要运用

在现实中,有多种多样的问题出现。正如哲学上的方法论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对于不同的会计理论问题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考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需要侧重采用规范会计研究方法

会计规范体系包括法制方面、道德方面和会计准则规范方面等多种具体的规范形式。会计准则体系的制订过程,需要以抽象地基本原理作为基础,进行有关的概括、汇总及归纳研究。通过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人们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性质、内容、制定程序和层次结构及基本功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会计规范性研究方法

就目前而言,我国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尚不完善,仍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对这些制度的制订,理论界主张以相关的法律规范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利用会计规范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逻辑一致性。

(三)资本市场的研究需要侧重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大量数据的涌现,使得资本市场上出现了难以依靠规范法单独解决的问题。而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出现无疑为这种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尤其是对股价和会计盈余的资本市场上相关信息关系的研究,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已经成了众多学者探求解释资本市场如何以及为什么对会计报告作出反应的无可厚非的选择。

综上所述,在现今会计理论发展过程当中,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互相依存、彼此渗透的关系。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是基础,而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结合一定的规范性研究进行的,需要有会计规范性研究方法的支持。总之,规范性的研究对于会计实证方法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细致的理论分析,才能对问题有所识别和认识,进而明白其中的作用机理,从而明白变量之间的关系,为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如果缺乏相关的理论的分析,盲目的进行建模分析,只会得到一些无意义的统计数据 而没有实质性的实际意义,甚至会对理论研究产生误导。所以,在今后的研究当中,一定要结合两者的优点,共同应用于实际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 袁 迎. 论会计研究方法――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J]. 财务会计,2012-01(下):21―22.

[2] 许腾晖. 对会计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争议的科学哲学思考[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I.

[3] 章道云. 论会计理论研究[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03,22(1):55.

[4] 陈美华. 会计理论系统研究[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8.

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篇8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 数据库访问 监控技术 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011-02

当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在日趋严峻和复杂的气象灾害形势面前,气象服务对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在站网密度、观测自动化、观测要素拓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夏目前已建设了900余个自动气象站,大大增强了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水平;另一方面,为了在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中进一步增强气象预报服务能力,全区计划建设更为密集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区域自动气象站长期运行在野外恶劣环境下,随着运行的年限增加,设备故障的多发性、不确定性因素也逐步增加,对设备的全面技术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确保自动气象站长期、稳定地运行,切实发挥自动站网建设效益,建立完善的运行监控系统,已成为当前重要地气象探测设备保障工作之一[1]。设计一个实时监控与分析系统、并将自动站异常信息及时反馈给值班监控员显得非常重要。

1 技术路线

全区自动气象站采用了多个气象仪器厂家的产品,虽然结构不同,但传输到区局的数据格式是一致的。因此,在区级建立一个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控平台,对气象站上传的每小时正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检查、分析出整点资料是否缺测或气象要素是否异常。系统对数据资料进行不间断监控,保证全区自动气象站探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出现故障及时响应维修。

如图1为系统结构示意图。首先,系统加载站点信息配置XML文件,从中逐条检索自动气象站区站号及站点名称信息,然后以区站号去数据库中检索整点小时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对整点数据出现缺测或超越常规值的区站号、站点信息及有关要素值等异常信息显示到监控平面中。

在上层软件设计中,论述了数据质量控制理论和系统开发中的数据库查询优化技术。然后对自动站上传的气象要素值进行逻辑分析,即当前要素值存在且出现在合理范围内时,则认为设备运行正常;反之,如果检查出要素值缺测或超越常规值,达到示警条件时,异常信息自动在监控系统中告警提示,从而体现了整个系统的监控能力。

2 软件设计

2.1 质量控制技术

质量控制是指利用气象学、气候学等原理,以气象要素的时空规律及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为基础,分析气象资料是否合理。随着气象资料的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对资料的连续性分析代替了对单要素数据的检查分析[2]。文章主要介绍气候界限检查的资料分析。

依据气象局对测报业务的要求,区域自动气象站正点后15min内,正点数据必须上传到数据库中。因此,在正点15分检索数据库,如果在服务器上没有检索到数据,则该站计缺测;如果有数据则按瞬时值控制技术[3],检查瞬时值是否在合理界限内,超出合理界限范围,则该站数据异常。瞬时值合理性检查见表1。

2.2 数据库访问

访问服务器中的数据库有多种技术,由于.NET框架中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程序组件,该文选用技术[3]。支持两种访问数据的模型:无连接模型和连接模型。无连接模型是将数据下载到客户机上,并在客户机上将数据封装到内存中,然后可以像访问本地数据库一样访问内存中的数据。而连接模型依赖于逐记录的访问,要求始终保持与数据源的连接。由于全区气象站在中心站服务器中有多个表,每个表对应一个站点,每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存放于对应的表中,而站点信息存放于XML配置文件,在数据访问时需要依据XML配置文件逐记录的访问每一个表中的整点小时数据,故系统选用连接模型[4]。

由于全区站点信息存放在XML配置文件中,因此首先利用XElement.load()方法逐记录的读取站点信息,包括区站号、站点名称及所属机构;然后用这个区站号去服务器中获取数据,方法是利用SqlConnect类的Open()方法连接数据库,并用State属性判断数据库的连接状态;进而利用Command类的ExecuteReader()方法与DataReader类的Reader()方法读取指定区站号的当前整点小时数据。

2.3 数据分析

软件程序以Visual studio2010为编译环境,运行于.NET Framework4.0上的C#为程序设计语言。软件以Form窗体结构,并利用timer1控件设置时间判断语句为1 s,当检测到主机时间为xx:15:00时,运行主程序,并利用2.2中的方法逐记录的获取站点信息及当前正点小时数据。

获得的小时数据包括气温、地表温度、相对湿度、气压、极大风速、风向、瞬时风速、小时降水等气象要素。如果数据缺测,则在上一正点时次的缺测记事本中检索该区站号,判断在该缺测记事本中是否第N+1次出现(N≥0),如果是,则在当前缺测记事本中站点信息更新为该要素第N+1次缺测;如果有数据则按照2.1中的质量控制方法,检查瞬时值是否在合理界限内,超出合理界限范围,则将该站点信息及相关要素存储到数据异常记事本中。

当遍历完XML配置文件中所有气象站,退出主程序,将缺测记事本及异常记事本中的信息响应到监控平台,为值班监控员快速掌握当前自动站的运行情况提供帮助。

3 结语

自动气象站无论在观测手段、运行机制、站网密度等方面与传统的人工观测都有很大的不同。为提高自动气象站的持久、可靠的运行,提高当地经济的服务能力,需要对自动气象站运行状况进行必要的实时监控。经实际测试,监控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可以真实的将异常信息的自动站情况实时反馈给值班监控员,为技术保障员快速发现故障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其他气象探测设备的运行监控技术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旭,刘光博,李晓玲.海南省自动气象站监控系统建设[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3):133-136.

[2] 游泳,王小兰,余海蓉,等.四川省自动气象站质量控制技术简介[J].四川气象,2007(2):40.

[3]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2-3.

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篇9

关键词:岩土 优化 方案设计 勘察技术 工程特点

勘察方案设计是工程勘察的核心技术工作,是岩土工程勘察成果质量保证的基础。

通常意义的勘察方案是针对具体的场地和建筑工程条件,按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条件,分为勘探点设置和勘察技术手段,优化设计的意义未得到充分的体现。随着建设项目的日趋复合化和复杂化,同一建设项目可能同时包括各类建筑基础、基坑工程等设计或施工必须的岩土工程科学分析评价内容。还可能涉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相关技术要求,致使同期勘察任务中涵盖了不同层次的勘察目的。如果是简单地按单一的岩土特点划分勘探项目,实施分地段或分划的岩土工程勘察,则可能出现部分勘探工作布置重复、勘察技术工作布置针对性差等现象.甚至引发部分勘探点技术工作不能满足规范或技术要求.其自身后果是显现勘察经济效益欠佳,同时会影响勘察工作质量,造成不良后果。

勘察方案优化设计的目的就是在实际技术工作中进一步追求科学性,最大可能地实现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工作布置和采取充分的代表性样本,以较小的经济投入满足设计施工技术参数的获取和相应的进一步针对性的岩土工程特性分析、评价工作。

优化设计的意义不仅是简单地进行勘察工作成本的控制.还在于使勘察技术工作能够趋于完全地符合拟建工程所涉及的各项岩土工程特性要求,同时为勘探样品的采取、原化测试、观测、监测等现场的技术工作满足应用技术要求和工作质量要求提供得以实现的管理性保证措施。

勘察方案优化设计的意图就是在实际勘察技术工作中进一步追求技术工作布置的科学性,促使勘察工作布置的针对性最大可能地实现全面地逼近符合性,在获取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技术参数的同时控制相应的经济投入,并应为顺利完成相应的进一步针对性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工作提供可靠的保证。

勘探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勘探点位的布设、勘探点功用的划分、勘探深度的设计、勘探类型的确定及技术工作手段的选择和采样点布置等。在日常的岩土勘察实践工作积累中.我们结合实际勘察技术管理工作对勘察方案优化设计进行探索,并初步确定出实现勘察方案优化设汁的八项管理主控要素.具体工作内容及要求如下:

1.岩土工程特性分析

岩土工程特性分析的目的就是明确勘察目的,以指导勘察技术工作方向。全面细致和科学的进行岩土工程特性分析可使勘察工作计划对实现勘察目的具有针对性和勘探、测试工作与工程实际条件的切实性。

岩土工程特性是场地条件和建筑工程条件相结合而产生的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各项直接或间接的突出岩土工程问题集合岩土工程特性分析通常是建立在充分收集场地和工程的技术条件各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的。

充分理解拟建设项目的岩土工程特性,可正确指导包括收集相关基础资料、编制勘察工作纲要和制定勘探测试技术工作措施的各项勘察技术工作。其中占有充分可借鉴的区域地质资料及认真分析本场地或相邻场地的工程信息和岩土工程条件是制定具体的针对性和切实性勘察方案的必要条件。当无可借鉴的前期勘察资料或前期勘察资料不全时,应建议业主补充勘察工作,如果缺少初步勘察资料,则应按一次性勘察技术要求布置勘察技术工作,以满足相应岩土工程特性分析确定的各项勘察工作意图。

2.确定勘察工作依据

勘察工作必须服从工程所在地的法律、法规约束及符合行业和业主的各项技术要求。勘察技术工作的依据是在岩土工程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建设工程设计或施工要求来收集确定的.包括主要的工作标准和技术工作指导规范、规程等。

通常情况下勘察工作应遵循的法规和标准是系列性的和复合性的,鉴于不同标准间界定的差异,勘察上作依据的一系列标准在某一方面的界定往往是一定范围内的控制值,实际勘察工作执行时必须通过分析研究归纳为某一确定的界定标准,并使之完全符合系列标准限定的范围,或克服所收集的系列规范中相互矛盾的界定值。

3.布置勘探点位

根据勘察场地范围和建设工程特点,依据研究确定的界定标准初步布置勘探点。初步布置的勘探点位一定要体现其代表性,确实代表拟建设工程的岩土工程条件,同时还须明确相关点位的布置示意图。

勘探点位布置应确切保证能够控制勘察研究的地域范围,其中的针对性分析的勘探点,必须严格布置在勘探点位上,对于一般性勘探点则可结合针对的建筑工程特性适当调整勘探点位.以便形成复合功用勘探点位。勘探点位的调整应结合场地条件进行而不失其代表性,决不可超出标准要求进行随意的简化。

另外.追求布置工作平面的简洁,便于进一步分析工作的进行,也是优化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4.勘探点功用划分及点位调整

勘探点功用即是勘探点布置的目的或意图的集合.勘探点功用的划分是勘探工作布置优化设计的重要环节。

调整合并同一勘探点附近不同针对性的勘探点位,以确定复合功用的勘探点位,同时注意复合功用的勘探点位应保持符合已经研究归纳的各项勘察技术工作设计的界定标准值。

复合功用勘探点位的形成.可适当减少勘探点数量,但应注意保证勘探获取一手资料或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须进一步强调勘探点布置的工作同的。

5.确定勘探类型及勘察技术手段

勘探点类型应结合勘探点功用和场地岩土层条什及地层鉴别精度和样品采取、原位测试要求的数量和技术等级综合确定。

通常钻探是普遍适用的勘探方法,因此,钻孔是常见的勘探类型。若勘探深度不大.且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时,应首选探井法:对于须划分岩土分区界线的勘探点位,探槽法是应考虑选择的方法。

确定勘探类型的同时尚应结合勘探点功用确定基本设计参数.如钻孔口径等。对于复合功用勘探点位,应按适合全部划分功用的参数(如最大直径)设计勘探点基本参数。

勘察技术手段须结合勘探点共用,按全面满足勘察设计要求,且同时具有可靠性保证的条件设计和布置。复合功用勘探点应结合勘探点布置目的设置相应的勘察技术手段,实际工作中的复合功用勘探点往往同时布置多项勘察技术手段。

6.勘探深度设计

勘探深度应结合勘探点功用及相关标准界定值进行设计。勘探深度设计时,岩土工程师应依据勘察意图进行科学分析,结合场地岩土层条件,分别按勘探点功能设计计算勘探深度。设计勘探深度时应避免盲目地“依托”某类规范,而忽视前期协调分析确定的个体技术意图或要求。

具有复合功用的勘探点位的勘探深度应按满足已归纳确定的界定标准.通常按最深要求的勘探点功用设计勘探深度。必要时同一勘探点的代表性范围内应布置多处不同勘探功用或类型的勘探井(孔).以取得本勘探点的各项勘察目的性的功用要求。

7.布置技术工作点,标示技术工作要求说明

结合勘探点功用。辨明相应的重点探测部位(深度范围),按勘探、测认侧重等级(如主要受力层位)针对性地布置勘测技术点位。

单一的技术工作点布置技术要求或简单的技术说明,一般尚不能保证在实际工作执行时完全掌握技术质量控制的实质性要求,因此必须标示每个勘探点位的技术要求和说明,包括勘探深度的控制要求等,以确保勘探布置优化设计得以实现。

8.实施信息化勘察

勘探工地现场工程师应随时收集和分析已取得的勘探资料。并判断原有初步工作布置的符合性,如若出现偏差,则应尽快予以修正或及时调整勘察方案,使勘察技术工作意图与建筑工程特性和场地、地基条件最大限度地趋于符合,为最佳设计施工程方案的设立提供科学、可靠和规范要求的勘察成果条件。

信息化勘察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建立持续改进和及时补充的勘察场地综合地质柱状

图和相关工程特性参数,及时制定和修正勘探工作现场描述样板及其他针对性要求及增强勘探鉴别等级等。

勘察方案设计是勘察技术工作的策划过程,而勘察方案优化设计是进一步理解勘察目的及勘察工作目标,了解场地工程条件及前期相关工作内容及深度,预测各种岩土工程问题,并使之符合相关要求的多次循环性的过程。

诚然,勘察方案的优化设计尚难以归纳成某一特定的模型或函数以进行完全量化型的分析计算.但可按组合类的优化问题实施设计,且勘察工作布置的优化设计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勘察方案的优化设计工作应要求钻探、原位测试、检测技术人员共同介入工作。使优化设计的结果真正成为能够在现场条件下的易于实现的优化方案,同时应注意增强勘探布置工作方案的应变性,以确保勘察成果的技术工作质量。

优化设计不能以牺牲基本要求为条件,不是降低勘察工程价格就是优化,本文提倡的优化设计,是满足勘探技术要求的复合性勘探点位和结合工程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联合性优化设计。

界面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篇10

在2000年以后,我们公司迅速发展,工程项目多、电源机组容量大、管理人员缺乏,部分电源工程建设存在管理不到位,遗留问题多、扯皮多,导致不能及时完成竣工验收。在质量、进度、投资等方面与同类型电源工程有差距,电源工程不能实现“优生”。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不断寻求新的建设管理模式,在电源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探索采用总承包模式,同时也不断改进和优化总承包模式,但是仍有部分人员对总承包单位能力和投资控制持怀疑态度。

2工程总承包的特点决定为什么选择总承包模式

2.1工程总承包模式优缺点

国内外通行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有平行承包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管理模式、设计或施工总分包管理模式、联合体承包模式、CM模式、NC模式等,我国大部分采用平行承包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总承包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的质量、工期、造价等向业主负责。总承包单位可依法将所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作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单位,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工程总承包的具体方式、工作内容和责任等,由业主与总承包单位在合同中约定。业主对总承包工程进行整体的、原则的、目标的协调和控制,业主对实施性工作介入较少,而对阶段性检查和监督较多。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最重要特点是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总承包单位共同寻求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实施工程建设。在工程竣工验收时,业主按合同的要求对工程项目以及其中的设备进行严格检查与验收。通过专业总承包单位的建设管理,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转整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出现的突出矛盾,使工程建设获得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效果,业主协调工作量小。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业主可以通过总承包将实施工程的风险进行部分转嫁,其管理也相对简单。有利于理清工程建设中业主与勘察设计单位、业主与承包商(施工单位、设备厂家)、总包与分包、执法机构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使得各方界限清晰。(2)实行工程总承包减少了资源占用与管理成本,让业主摆脱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杂乱事务,避免了人员与资金的浪费,解决人员短缺和经验不足的问题。(3)业主减少了变更、争议、纠纷和索赔的耗费,使资金、技术、管理各个环节衔接更加紧密,由于总价包死,基本上不用再支付索赔及追加项目费用。(4)由单一总承包单位牵头,可以防止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责任推诿,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缩短工期。但是工程总承包模式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类似电源工程的大型、复杂工程项目对总承包单位的要求很高。由于建筑施工管理体制的行业割裂原因,目前国内的总承包单位,不具备包括设计、施工、制造等一体化综合能力,大部分承担总承包的单位只是设计院、施工单位、设备厂家、项目咨询公司等单一类型企业,或者以上单位组成的联合体。(2)工程大部分风险由总承包单位承担,风险承担过于集中。(3)对业主而言,由于电源工程总承包合同金额较高,所以能够承担总承包的单位选择范围小。(4)由于业主技术和能力限制,业主对总承包单位的监督控制不强,经常出现“客大欺主”现象。

2.2传统发承包与总承包比较的缺点

传统平行发承包模式是按照设计—招标—施工的路径进行工程建设,设计单位在招标前负责整个设计过程,而施工单位无权参与。因此,在设计与施工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界面,这一界面经常使各方沟通不良并导致工程变更、争端和索赔,这些困难在大型复杂的工程建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发承包模式下业主根据设计文件,分别采购设计、施工、设备等各专业承包单位,这样导致业主负责的界面数量进一步增加,界面管理难度加大。在传统发承包模式下,遇到问题时工程建设各方往往相互推卸责任,而不是合力解决问题,容易导致合同纠纷,一个设计错误将导致数月或更长时间的工期延误,工程的组织结构需要重新设计,以适应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传统发承包模式的界面管理对业主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3决策总承包模式

3.1发展的需要决定决策总承包管理模式

我们公司快速发展期工程技术管理较弱、工程管理素质较低,控制能力较弱,但是又遇到资源综合利用低热值煤电源项目快速发展的机遇,需要大量管理和技术人员,由于没有足够的管理和技术储备,经过慎重考虑、分析和比较,认为采用总承包模式进行电源工程建设是较好的选择,开始工程建设总承包模式实践,并不断完善总承包模式。

3.2总承包单位的优势决定决策总承包管理模式

总承包单位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有工程管理的基础,有拓展产业的愿望。以设计院为例,高等学历、高级职称的人才大量存在,这些人都有展现个人才华、体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愿望,只是缺乏一个平台。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四部委在全国不同行业的1500多个甲级设计单位中,选择确定了13家单位开展工程总承包试点。于是就产生了体现企业价值、做强做大的条件,一些单位也开始走总承包道路。这些单位依靠一批懂专业、精管理、注重实干的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实现了从单项工程到整体工程,从传统技术到高新技术,从设计咨询服务到“全生命周期一体化集成解决方案”,从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到专业化、系统化的集成总承包工程管理。

3.3市场的需要决定决策总承包管理模式

工程总承包体制的出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建设领域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它涉及健全运作的市场环境宏观层面,还涉及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综合运用以满足市场多样性需要的微观内容。国家为工程总承包优秀单位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使其健康成长,从而保障工程总承包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并发挥其巨大作用。市场也引导加快设计等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角色转换,即由单纯的工程设计者向工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转换。

3.4定量分析模型决策总承包模式

浙江大学李海研究生学位论文《建筑工程业主方项目管理模式优化选择研究》中,运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的的定量分析模型,我们采用其研究成果对是否采用总承包模式进行电源工程建设进行最终评价,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经过分析计算,最终决定是否采用总承包管理模式。

4选择什么类型单位承担总承包工程

4.1承担总承包单位类型

在决定采用总承包模式进行电源工程建设时,在现实中,由于受到传统建设体制影响,在基本建设产业链上形成了多行业相互割裂的状态,形成采购、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四足鼎立,能够集采购、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的综合性公司很少,国内承担电源工程建设总承包有设计单位、设备厂家、施工单位、咨询公司等,以及以上几家单位组成的联合体。

4.2各类型总承包单位优缺点

各类型单位承担电源工程建设总承包优缺点分析如下:(1)主体设计单位:主要指勘察设计甲级的电力设计单位,他们总体控制能力较强、技术能力较强、施工组织能力较弱。(2)主设备厂家:主要指锅炉、汽轮机厂家,他们关键主设备供货好保证,总体技术能力较弱、设计能力弱、总体控制能力相对弱。(3)主体施工单位:主要指电力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单位,他们电源工程建设施工管理能力强、总体控制能力相对弱、设计能力弱。(4)咨询单位:总体控制能力较强,设备控制弱、设计能力较弱。(5)总承包联合体:总体控制能力较强,可以发挥联合体各自优势,内部管理较弱。

4.3建议采用的总承包单位类型和形式

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往往在10-80亿元之间,投资大、时间长、系统复杂和管理难度大。运用较科学的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的定量分析模型,结合我们公司实践和电源工程特点,同时也由于主体设计单位在总承包方面表现出的优势和设计单位的强烈愿望,所以建议采用主体设计单位或者主体设计单位与其他单位组成的联合体作为总承包单位,承担工程总承包任务。对于主体设计单位承担总承包时在施工组织能力方面较弱的缺点,可以约定其分包的施工单位在业主确定的短名单范围内进行招标,约束其选择较优秀的施工单位。这样既可以发挥主体设计单位承担工程总承包的优势,同时也利用自身内部管理规范和自控能力较强的施工分包单位,克服一些设计单位承担总承包时在施工控制方面的弱点,形成发挥各方优势的总承包进行工程建设。

5总承包模式仍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

5.1业主的心理问题

投资是花钱,投资者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因此业主认为这个钱只有他自己花才行,别人动不得,有一种控制欲,因此要处理好合同的责任和业主的控制欲望问题。由于电厂的投资大、工期长、影响的因素多,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对总包单位控制能力的担心。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设计、安全、质量、进度等诸多风险,对于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如何处理业主也有担心。业主这些担心也是不无道理,所以需要明确合同责任,既要信任总承包单位,发挥总承包模式优势,又要业主加强监督总承包单位的建设行为。

5.2合同技术规范深度问题

在电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大部分总承包工程踩着工程标准的底线建设,设计标准不高、项目不够先进,业主经常或多或少不满意最终工程,又找不出处罚、返工、索赔的具体依据。我们的总承包定义强调是合同约定,而不是设计概念,总承包概念中的“合同约定”在有的资料被解释为概念设计,根据我们经验,必须将概念设计细化和合同化,形成详细完整的技术规范条件,以合同形式对总承包行为和结果约束,否则在合同执行时容易形成推诿扯皮,增加投资。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完整地表达电源工程总体性能的、系统的、能够用于合同约束的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即使有可能也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争议,因此在开始签订合同时应有可操作的、较详细技术规范和变更处理的原则。这一套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我们公司已经基本形成,能够做到对总承包单位的约束。

5.3总承包团队能力和素质问题

电源工程投资大,涉及的专业多,因此对于工程总承包团队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同管理应不仅能够解决合同约定问题,更应能解决合同规范以外的事情,正确处理合同纠纷;设计技术要做到熟练的掌握规范,灵活的应用规范,同时通过研究系统,及时的向设备提出要求,既不保守,也不教条;设备管理既能够加强对于设备厂家的控制力度,又可以不断提高设备性价比,又研究设备,提高设备可靠性、提高技术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施工管理应有驾驭工程质量、造价、进度、安全的能力。经营财务管理要有造价控制的能力和资金运作的能力,更能有效地控制过程中费用。这些能力和素质人员的需求决定业主对总承包单位能否胜任的担心,所以应严格控制总承包项目团队入场关,考察每一个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促使总承包单位形成复合型高素质的工程项目管理团队。

5.4在总承包模式下业主仍要加强过程监督问题

虽然有总承包单位进行工程建设管理,但是业主仍需加强建设过程监督,以过程保结果,不断利用社会咨询力量加强过程监督。这就是业主在采用总承包模式的基础上,引进施工监理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进行管控,引进设计监理对工程设计进行监控,引进设备监造对设备的制造进行控制,引进计经监理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建设单位通过引进四个专业的咨询公司和定期专项咨询对工程总承包范围内的各项管理过程进行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这些咨询单位对业主负责,即解决了业主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又有效的对总承包单位进行了全过程的监控,促使各方自觉履行合同和义务,促成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