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译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02:34:00

英语口译论文

英语口译论文篇1

【关键词】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目标高职教育

【Abstract】Thepurpose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todevelopappliedtalents.Accordingtothedemandofmarketdevelopment,BusinessEnglishInterpretingisofferedinmanycolleges,butit’sstillunderexploration.ThisarticleanalyzesseveralproblemsinteachingbusinessEnglishinterpreting,discusshowtosolvethoseproblems,improvetheteachingefforts.

【Keywords】BusinessEnglishInterpretingTeachingobjectiv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正不断提高,这种趋势也带来了对口译这种即时、高效的语言服务的巨大需求。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口译课程,口译教学日益成为热门话题,但仅仅靠高校培养的学生来满足日益蓬勃的市场需要是不够的,各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应该参与进来,培养符合不同市场要求的各类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主要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技能人才,专业设置灵活、以市场为导向。与本科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级口译人才的教学目标相比,多数高职院校更偏向培养能从事一般商务活动口译的人才,所以如何进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应是高职院校今后口译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一、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1.学生只关注过级考试,缺乏其他学科知识,学习方法机械化。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主要来源于高考第三、四批次的学生,学生的语言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是很大。面临高校扩展和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倍感压力,不得不忙于备考英语四、六级证书,但只经过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学习,能够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并不多,甚至一部分学生在口语和听力方面都未能过关。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很少能安排时间关注与自己所学英语专业或考级无关的学科,对经济、政治、商业、财务、管理等百科知识了解甚少。而商务英语口译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必修课,一般进入大三就会接触。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学这门课程就明显感到很难,基础知识和百科知识都缺乏,更别提掌握在具体商务活动中应用英汉两种语言灵活互译的能力了。这些学生大多只能采取机械的背诵大量商务英语词汇和句子的方法,但对一些术语的真正内涵往往一知半解,当然也就很难在商务口译活动中灵活地运用。

2.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经验,欠缺统一的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在2000年5月将口译课程列为中国高校专业必修课,有些重点院校或是翻译学校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口译教学的研究。但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对这门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欠缺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不少高职院校都只能借鉴本科院校的经验来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自身和学生特点,很容易造成目标过高,学生因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知识面较窄。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者。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任课老师除了要有教学能力还要有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虽然这两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有所提高,但在实践经验、师资组成、教学态度和国际交流方面仍有所缺陷。目前从事英语口译教学的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校英语教师;第二类是各种证书培训机构的培训师。但这两类教师都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着某些不足,如第一类教师基本没有商务英语口译实践经验,只会照本宣科,第二类教师未经过系统的口译理论培训,只研究考证内容和技巧,知识面较窄。

二、对策

1.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倾向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中小企业,一般很少能有机会进入国家经贸委、政府外事办以及跨国企业等充当专职口译员,多数情况下,招收他们的单位需要应聘人员工作后能身兼数职,口译能力只是其中一种,能接触到的口译内容为经济特别是外贸业务方面的题材。因此,高职院确立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盲目照搬本科院校,要求学生通过口译类的专业过级考试,而应该结合市场需求,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商务口译技巧,能承担商务谈判、商务会议等商务活动的一般英汉口译工作。总的来说,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相一致。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拓宽知识面。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口译这门课时,希望能较为娴熟的在具体商务活动中运用商务英语,但仅是机械的背诵记忆,积累词汇,很少花时间接触其他百科知识。有些学生对诸如中国邻国首都、国家领导人等的常识都磕磕巴巴反映不过来,更别提接触科技、财经类知识,而Gile(1995)提出的口译理解模式中就有百科知识(encyclopedicknowledge.)学生不花时间来接触其他学科知识,也在商务口译过程中暴露出了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问题。跨文化商务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交际(LillianH.Chaney&JeanettesS.Martin.)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是人类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交际方式。因此,商务口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就是将一种文化转化成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扩大知识面是当前学生学好商务口译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可在一、二年级开设一些专题阅读、跨文化交际或者视听课程,如《英美报刊选读》、《商务视听说》、《欧美文化入门》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定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书,可以是老师推荐的书目,也可以是网络等其他媒体上的畅销书目。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成功的教好商务英语口译课程,首先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商务和其他学科知识,扎实的口译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口译经验。在上文提到,高职院的师资力量主体分为两类,这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不足。针对目前高职院的师资队伍情况,加强口译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势在必行。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有关部门应派教师参加口译研修班,或是去专门的翻译学院培训学习,开拓视野,交流经验。同时也要增强实战经验,学院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下企业调研或是兼职。现在,很多高职院教师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不是同时上几门不同课程,就是一周十几节、二十节课,带一两百学生,连备课时间都不够,更别提挤出时间走访企业调研或是兼职,这无异于杀鸡取卵。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市场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在学校学到的是脱离市场的知识,或是滞后的信息,这都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宗旨。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外聘专家的形式,这些专家不一定非得是高校口译研究人员或教授,可以是来自企业的职业译员。这样既可以给教师减负,让他们有时间去企业兼职或是去参加修研班,同时还可以通过与这些职业译员的交流,吸取经验提高教学效果。培训师资队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学校的大力支持才能卓有成效。

4.现代多媒体手段帮助组织课堂教学,模拟真实商务口译现场。

口译课的实践性很强,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商务口译理论和技巧之外,要把绝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译操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目前大多数的商务口译教学活动虽然在语音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但是多数教师还是沿袭过去的笔译课程的模式,自己朗读课文或听磁带,然后学生逐句翻译,教师讲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学生只能机械地进行翻译,缺少主动性;二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协作的机会太少,缺乏真实口译环境的临场感;三是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调,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会感到枯燥,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及运用给商务口译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商务英语口译课的综合效率。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资源丰富,处理手段便捷,最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的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能再现真实商务口译的现场,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5.结合市场需求编写具有专业性与时代性的教材

学生、教师、教法及教材是教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构成因素。现在市面上的商务口译课教材大致分两类:一种是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传统教材,另一种是以主题为特点的各项交际能力型综合训练教材。前一种教材强调语言训练,内容过于书面化,对于语言程度偏弱的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而第二种教材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如果是国内专家编写的教材因编写时间较长,内容比较滞后;而如果是国外直接引进版的教材又脱离了中国国情,因此,这些教材都不太适合高职院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商务口译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地到企业单位调研,与一线的职业口译人员或行业专家研讨,根据具体岗位工作可能接触到的语言环境,编写出既适应学生实际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材料。

三、结束语

商务英语口译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既涉及到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对商务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两种能力融合的集中体现。商务英语口译与商务知识紧密联系,其专业性和时代性都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专家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特点,研究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Gile,DBasic.ConceptsandModelsfor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ing[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5

2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Mark&Moira,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梅德明.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英语口译论文篇2

(一)缺少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口译教材

目前的口译教材,基本上是本科生所使用的教材。适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口译教材,主要有外研社的《商务现场口译》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世纪商务英语口译教程》。上述两种教材在内容上,虽然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与水平,但在有的方面与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相距甚远,在“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缺乏实用性。

(二)口译课学时少,学生实践的机会欠缺

高职院校的学制短,有的学校安排将近一年的校外实习,实际在校上课时间只有两年。口译课有的学校只开设一学期,每学期16周课,一学期32学时。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班级、人数越来越多,在几十人一个班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在90分钟的有限时间里,效果可想而知。而口译课程是需要大量实践来完成的,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学生自己课外不抓紧时间大量练习,口译教师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三)能够进行口译教学的教师缺乏

由于我国口译教学起步较晚,从事口译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他们大学毕业直接登上讲台,缺少教学经验,更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师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口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况且班级学生多,上课学时数有限,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来实现口译教学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四)口译教学形式单调,方法单一

教师上口译课是给学生讲口译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口译实践。而许多口译课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说汉语,学生翻译成英语;或者教师播放汉语录音,学生翻译,最后教师点评的陈旧模式。课堂学生人数多、时间短,课堂上学生开口说话的时间就更少,记录正确答案反而是学生唯一的目标了。在信息化时代,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没能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实践。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语言上的充分锻炼。因此在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堂教学中,实行“项目驱动”下的合作式口译课程教学。也就是以项目为依托,把教学过程采用几个项目来完成,在方案设计上采用项目教学的模式,然后让学生以合作方式的方式进行口译实践,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二、以项目为依托,改进口译教学

(一)选择适合学生口译教学的内容,确定具体项目,自编教材讲义

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口译技能训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英语基础,还要具备较高的汉英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高职院校的口译课是一门高技能的实践课程,在选材上既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英语水平,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尽量避免太难、太深的内容。口译材料的准备要有背景知识介绍,并结合课堂所授技能和真实口译对学生进行课上口译训练。要“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内容从典型的工作任务出发,包括对外贸易过程中不同场景的口译训练。根据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模块,以一个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为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欢迎外宾、参观工厂及介绍产品、商务谈判、商务宴请、安排旅游、欢送外宾等。教学内容模块包括:模块一:欢迎外宾(接机、酒店入住、行程安排)模块二:参观工厂及介绍产品(参观并介绍产品性能、特点、功能等)模块三:商务谈判(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进行谈判并签订合同)模块四:商务宴请(致欢迎词及祝酒词)模块五:安排旅游(制订旅游行程及介绍地方特色)模块六:欢送外宾(表达进一步合作并赠送礼品)以第三模块———商务谈判项目模块为例,课堂教学设计如下:教学任务:模拟实践情景与客户进行商务谈判。地点:酒店咖啡厅人物:外贸业务经理、商务客户教学目标:①掌握商务谈判用语;②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商务谈判③在真实的情景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口译现场翻译能力。教学要求:①能够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②掌握外贸业务工作流程。教学内容及步骤:1.参观工厂,介绍公司,让外宾了解公司产品并介绍公司最新产品。2.进行商务谈判,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与外宾进行谈判,表达愿意与对方进行合作的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组有三名学生,其中两名学生进行对话,有汉语对话,英语对话,另外一名学生扮演口译员。训练之前,教师要安排好各自的角色、对话的内容及场景,这样学生由于事先了解一些所要进行口译的情景,做起口译来就会轻松自如。另外教师在进行口译训练中,还要进行角色互换,这样做对话的学生也有机会实践口译技能。在课堂训练中,扮演的角色都是熟悉的同学,完全没有紧张情绪,学生能够轻松完成口语训练。口译教学课堂应该选择多功能翻译实训室。因为该实训室采用了先进的同声传译训练系统,每位学生都戴耳机进行训练,对于学生对话内容,每位学生能够很清楚地听到,并对所听内容做好记录。另外,该训练系统还可以将训练的过程进行录音,使学生产生现场口译训练的感觉,还能进行查漏补缺,以便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二)教学方法

第一,授课前的准备。任课教师在进行每个教学模块教学前,首先把本模块能够用得到的常用的词汇,专业术语,及相关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英语知识,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该项目的内容,任课教师还要给出几篇与本项目有关的英语对话。在进行实践教学前,教师有必要事先检查学生对已给的词汇,专业术语,及相关表达方式,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些内容,并引导学生就教学内容在课外收集该项目的材料,编写对话。第二,课上演练。课上演练是指学生就事先准备好的对话进行实践,同时要求另外一名同学就他们的对话进行现场口译。这样在有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商务现场口译,显然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学生的口译技能也得到提高。另外,操练过程是在真实情景中完成的,使学生体验到了现场真实感。

(三)教师归纳总结

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在认真观看聆听其他同学的表演,并针对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在纠错时加以改正。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提问,其目的是看其他同学是否认真听讲,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没有弄清楚,并给出自己的观点。使每次总结,学生都能得到知识的提升,并对学生口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再作一次强调,加深记忆。

三、结语

英语口译论文篇3

[关键词]汉语四字格;口译质量;学习者语料库

1. 引言

作为汉语中独有的语言结构,四字格文字简洁、结构对称、音调和谐,极富表现力。在中国,无论是古典名著还是公众演讲,四字格俯拾即是。但是由于英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汉语四字格的翻译给译者特别是口译员带来了一些困难。本研究以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译与口语考试中的汉译英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从这些语料中选取学生对汉语四字格的翻译情况进行分析。

2. 研究背景

2.1 汉语四字格的英译

语言学家陆志韦于1956年提出“四字格”这个术语。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一个字一个音节。四字格,顾名思义就是有四个音节。语言学家吕叔湘(1989:189)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写到,在语音上四音节可分为“2+2、3+1和1+3”三种,结构上属于并列、偏正和动宾三种。他同时指出“2+2的四音节也是现代汉语里的—种重要的节奏倾向”。

概括来说,汉语四字格的英译策略主要有直译、意译、增译和套用英语习语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口译实践中允许口译员进行思考的时间极其有限。因此,口译员应该侧重于信息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语言结构和形式。

2.2 口译测试的质量评估

目前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就口译标准展开了论述。巴黎释意派代表勒代雷(2001)认为,口译是一种解释性翻译,其唯一宗旨是“达意”,标准是“达意、通顺”。中国口译专家李越然(1987:7)指出,口译的标准应该是“准、顺、快”,即准确、通顺、快捷。

关于具体操作的口译测试评分标准,国内学者高亮和林郁如(1996)、杨承淑(2000)、刘和平(2001)以及陈菁(2002)等提出了各自的评分表。综合各家之说,好的口译一般均要求做到准确达意、意思完整、通俗易懂、地道自然、发音清晰、节奏流畅以及反应灵敏(冯建中, 2005:56)。

3. 研究操作

3.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英汉汉英口笔译语料库(PACCEL)中的口译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对象。PACCEL语料库分为两个子库:口译平行语料库(PACCEL-S)和笔译平行语料库(PACCEL-W),其中PACCEL-S的设计容量为50万词左右,语料全部源自我国大学英语专业八级口试的磁带录音语料,语料由人工转写,同时还对所有译文文本进行了文本头标注,包含每篇译文的成绩等信息,方便进行相关研究(文秋芳,王金铨,2008)。

本研究选取该库中2003年、2005年和2006年专业英语八级口试的汉英翻译语料共930篇,以并列、偏正和动宾三种四字格结构为观察点,对学生的口译情况进行分析。其中2003年语料182篇,2005年语料188篇,2006年语料174篇。本研究从这三年翻译测试的汉语原文中提取出3个观察点(以下中括号内均为标注码),其中并列、偏正和动宾三种四字短语各一个观察点。并列结构四字格为“辞旧迎新[l]”,偏重结构四字格为“伟大[a]创举[n]”,动宾结构四字格为“交流[vn]技术[n]”。

根据语料库中附带的译文成绩,本研究将口译文本分为三个质量组,其中60分(不含60分)为低水平组,60分至80分(不含80分)为中水平组,80分以上为高水平组。

本研究分别从译文总体情况和译文用词情况对学生的口译质量进行评估。译文总体情况的评估子项为漏译(完全漏译四字格)、欠译(部分译出四字格)、误搭配(英语用词搭配不当或者意思有偏差)、正确(正确译出四字格)和非流利([P],笔者自编码。停顿、重复和自我修正均为不流利现象)。其中漏译、欠译、误搭配和正确旨在考察学生进行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数据统计软件为SPSS(18.0),语料库检索工具为ParaConc。译文主要用词是统计两人以上(含两人)译文相同的情况。

3.2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 在口译汉语四字格时,不同组别英语学习者在信息传递完整性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2) 在口译汉语四字格时,英语学习者在词汇选择上有哪些共同点?

(3) 在口译汉语四字格时,不同组别英语学习者在流利性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4. 研究发现与讨论

4.1 并列结构四字格的翻译

按照音节的停顿,两两停顿的构成并列结构四字格。例如“春去秋来”、“物美价廉”。该结构四字格是汉语四字格中出现最多的。由于四字格是汉语独有的结构,译者基本无法寻找到在结构和内容上完全对应的英语译文。

观察点① “今天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也是我们回顾与展望的时刻。”(选自2005年专业英语八级口试的汉英翻译语料)

表1 观察点①的译文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

表2 观察点①的译文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百分比

结合表1和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翻译“辞旧迎新”时,漏译以及欠译的比例仅为总数的2%和13%,正确翻译的比例达到了73%。这说明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正确理解并恰当地将该四字格翻译为英文。在信息传递方面,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在正确率上的差距最为显著,前者比后者要低23个百分点。

在流利程度上,低水平组的非流利比例为70%,中水平组的非流利比例为57%,高水平组的非流利比例为45%。这说明在口译短句时,高水平组学生在流畅性方面表现较好。

表3 观察点①译文用词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

“辞旧迎新”是汉语祝词中常见的习语,即使学生没有背过对应的英文译文,一般也能够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其译出。表3显示,在翻译“辞”时,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say goodbye(farewell)to”,而“迎”则译为“welcome”。需要注意的是,在“今天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也是我们回顾与展望的时刻”这句话中,有一些同学将“辞旧迎新”和“回顾与展望”理解为一个意思,因此出现了把“辞旧迎新”翻译为“look back…look forward…”的情况。比较高中低水平组的用词情况,可以看出用词的差异不是很明显。

4.2 偏正结构四字格的翻译

偏正结构的汉语四字格由“形容词+名词”组成,是最为简单的四字格形式。翻译此类四字格时主要采取直译和顺译。翻译成功的关键在于相关词汇的掌握。

观察点② “近来,社会各界乃至全球华人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选自2006年专业英语八级口试的汉英翻译语料)

表4 观察点②的译文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

表5 观察点②的译文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百分比

结合表4和表5可以看出,“伟大创举”难倒了不少同学。该四字格的难点在于“创举”,不少同学不知道该如何翻译这个词,所以漏译和翻译不当的比例都非常高,这显示出学生在面对自己不会翻译的词汇时,缺乏足够的应变策略,或者说仍然拘泥于字对字的翻译。

表6 观察点②译文用词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

表6显示,能基本给出译文的比例较低。对于“创举”一词的翻译更是五花八门,用词不当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反映出学生在词义辨析上做的不够。在本语料中,学生经常搞混的英文词包括“act”、“action”、“creation”和“creativity”。结合“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进行分析,其实“举”在这里是个抽象词,指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翻译时可以摆脱原句的结构,将其翻译为“Zheng He’s pioneering voyages to the West”。

4.3 动宾结构四字格的翻译

动宾结构的汉语四字格由“动词+名词”组成。翻译时可以顺译,也可以根据句子形式调换词语顺序,改变原有词的词性。

观察点③ “我们希望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国内外广大生产厂家、经销商提供一个交流技术、展示产品的窗口和桥梁。”(选自2003年专业英语八级口试的汉英翻译语料)

表7 观察点③的译文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

表8 观察点③的译文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百分比

结合表7和表8可以看出,虽然“交流技术”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汉语四字格,但是学生正确译出的总比例仍然较低,仅为22%。在三个水平组中,漏译的比例占到总人数的41%。研究者认为导致漏译的主要原因是:该句子是一个含有较大信息量的长句。此外,欠译和误搭配的比例分别为29%和8%。

在非流利现象方面,三个水平组均表现不佳,高水平组的情况稍微要好一些,但是出现非流利现象的比例依旧超过半数。

表9 观察点⑤译文用词情况在各个水平组的频数分布

(下转第320页)

(上接第322页)——从表9可以看出,“to exchange technology(technologies)”是学生使用最多的译文。“to communicate technology(technologies)”和“to communicate”排名第二和第三位。出现“exchange”一词的次数为50人次,占总人数的27%。出现“communicate(communication)”的次数为46人次,占总人数的25。这些同学听到“交流”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communicate(communication)”,说明其词汇量以及词义辨析能力有待提高。

结合原文“提供一个交流技术、展示产品的窗口和桥梁”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动词不定式(to do something)结构来翻译“交流技术”。这说明他们是顺着四字格的结构进行翻译。在所有182条语料中,只有一位同学改变了原四字格的结构,将其翻译为“exchanges of technologies”。

5. 结论与启发

“词”到用时方很少。汉英口译中的“遣词”一直是困扰学生的老大难问题。本文以PACCEL-S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学生对汉英口译中汉语四字格的翻译情况。研究者选取3个观察点对语料进行频数统计和分析讨论,得出以下三方面结论:第一,学生在翻译策略上缺少变通,基本上还是逐字逐句的“忠实”翻译,鲜有学生做到“得意忘形”,在理解整个语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第二,学生的产出性词汇量严重不足,词义辨析能力较弱,误用近义词的现象非常普遍。第三,学生缺乏足够的口译应变策略,无法妥当地处理不会翻译的词语,导致口译的流畅性大受影响。由于受研究条件限制,本研究只选取了3个观察点,仅局限于汉语四字格的翻译,还无法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学生的英语“遣词”能力。

总之,利用好学习者翻译语料库这个大平台,就可以对英语学习者翻译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归纳出一些共性特征。充分发挥翻译语料库对口译教学的反拨作用,对于高校翻译教学模式改革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菁.从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51-53.

[2]冯建中.论口译测试的规范化[J].外语研究,2001(1): 54-58.

[3]高亮,林郁如.英汉/汉英口译教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4]勒代雷.刘和平,译.释意派口笔译理论[T].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5]李越然.充分发挥口译的社会功能[J].中国翻译,1987(2):6-10.

[6]刘和平.对口译教学统一纲要的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2002(3):6-10.

[7]吕叔湘.吕叔湘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89.

[8]文秋芳,王金铨.中国大学生英汉汉英口笔译语料库[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英语口译论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总结了本校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一、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西交流的增多,口译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需求量逐年增加,因此各高校也逐渐开始重视英语口译课程。但是,英语专业学生有专业口译课程,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英语口译的训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政策指导,现实需求和笔者对本校部分学生的调查情况都表明了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的必要性。而且,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当前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环境也为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提供了可行性。笔者根据两年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经验和2009年07级非英语专业学生“3+x”教学模式中的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启示。希望能对本校或其他高校推动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起到积极作用。 

 

二、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课程的必要性 

(一)现实的需求 

一方面,社会的现实需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各领域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急需既懂专业又能进行英语口译的人才,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因其专业和人数的限制,无法满足各行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译技能的人才成为我国英语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现实需求。多数大学生的口语和听力依然薄弱,远远落后于读写能力。口译过程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听力理解能,所以毋庸置疑口译的练习能加强听辨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词汇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很低,造成积极词汇量很小。因此,口译的练习可以用来加强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用较高级的词汇来表达有一定深度的思想感情,扩大口语积极词汇量。 

(二)调查的结果 

笔者曾在2009年对07级非英语专业的200人做了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9%的学生认为口译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重要,87%的学生希望学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语口译课。该调查表明,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口译感兴趣,并已经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希望能参加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的学习,有很大的英语口译学习热情。 

 

三、教学实践与启示 

本校对07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3+x”改革实验。前三个学期教授原来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即到大二的第一学期结束,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四级考试,甚至有些已通过了六级考试。这时,2009年9月,即07级学生大学英语的第四学期开始,我们为全校07级非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些esp课程备选,其中就有英语口译课,而且有240人选修了英语口译课。这一学期的英语口译教学实践对非英语专业引入英语口译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实践和启迪作用。下面根据笔者两年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经验和这次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译课程的实践,总结一下在具体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启示。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参加本课程学习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英语口译,所以不能过高的期望他们能经过一个学期的口译学习就能达到英语口译等级证书的水平。所以大学英语口译课的教学目标应围绕以下方面:了解口译一般知识,掌握交替口译的基本技能,能承担生活口译和间隔长度为2~3分钟的基本专题的交替口译,为应对将来的挑战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筛选 

教学内容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现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编写的英语口译课本,所以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选择。 

在本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译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确定了基础理论导入和口译技能训练这两部分教学内容。基础理论导入对于学生学好口译有理论指导作用。比如,释意派翻译理论的介绍,对于学生摆脱语法思维模式,理解口译过程,建立以意义作为口译单位的理念,都有必不可少的理论指导作用。 

英语口译课是一门技能课程,很多学生选修口译就是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的上,能增长一门技能。所以口译基本技能训练应该作为另一部分教学内容。英语口译过程中的技能比较多,到底选取哪些作为大学非英语口译训练的教学内容呢?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院长鲍川运教授曾建议,大学阶段英语口译技能的培训可以主要围绕听辨能力、预测能力、原语复述能力、语言转换能力、无笔记记忆能力,这里鲍川运教授强调了这个阶段最好不要涉及笔记训练。 

在确定了基础理论导入和口译技能训练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作为主要骨架之后,专题内容选择可以由学生来决定。技能的训练可以以专题内容作为载体,而专题的选择,笔者把决策权交给了学生。笔者对这2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投票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最喜欢和最需要接触的专题内容。下面为投票百分比排名前五名的专题内容:奥运等体育话题投票百分比87.5%;旅游观光投票百分比84.2%;礼仪款待投票百分比83.3%;文化交流投票百分比82.1%;商务谈判投票百分比79.2%。 

了解了学生感兴趣的专题,教师来选择相关专题的文章。选择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背景知识范围来选择,避免文章内容太技术化或者专业术语过多等现象,应尽量一般化或者有代表性。然后把口译技能的训练融合到各专题的文章中,同时还要注意拓宽学生背景知识。 

另外,为了提高口译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在相应的专题里加入一些电影片段和歌曲的现场口译练习,比如,笔者曾在奥运等体育专题中增添了对奥运歌曲进行现场口译的环节,在文化交流专题中,挑选了一些经典电影的对白和独白片段让学生进行现场口译练习,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摆脱了口译相对严肃话题时的压抑和紧张情绪,口译实践练习得主动而精彩。 

在学期结束前,笔者对选修口译的学生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95%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是个挑战,67.1%的学生认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自己的口译能力有了很大提高,70.8%的学生认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自己的听说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结语 

本校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实践初步显示是成功的,但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而且,目前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还不完善,尤其是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测试方法等方面。因此,大学非英语专业引入口译课程是任重而道远的,然而又是拥有广阔的科研空间和巨大发展活力的。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2]蔡晓红.以跨学科的事业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2. 

[3]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李卫华.通过口译提高说的能力[j].邯郸师专学报.2004.12. 

[5]刘和平,鲍刚.技能化口译教学法原则——兼论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j].翻译教学.2000.3. 

英语口译论文篇5

关键词: 本科口译教学 语言教学 教学翻译 翻译教学

1.引言

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口译课程是翻译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翻译人才,语言课程和翻译课程有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口译教学的特殊性。关于本科口译教学,以往的讨论主要针对本科口译教学作为整个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如何体现口译的特点,本文旨在探索本科阶段口译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作用。

2.本科口译课程的定位

谈到本科教学中口译课程的定位,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鲍川运教授在“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与教学”中指出“关于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区别,过去进行了许多讨论,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教学翻译,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其重点为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异同;为培养译员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其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穆雷,1999)”(鲍川运, 2004:27)。笔者认为,虽然口译课程有其特殊性,从总的培养翻译人才的角度看,口译应该属于翻译教学,即口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市场需要的译员;但是由于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因其局限性,因此应当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估。关于这一点,鲍川运教授明确指出“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性质是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手段”。鲍川运教授主要从大学本科口译课的局限性得出这一结论,这里的局限性指的是本科口译教学无法满足口译训练所需要的训练时间和训练量。除此原因之外,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历和实践经历,将本科口译教学应归为语言教学而不是翻译教学范畴的原因总结如下:

第一,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基本语言能力与一个合格的口译学习者应具备的语言能力相差较大。一定的双语能力是一名合格的译员必备的素质,这一点无可争议。对于实战中的口译员来说,不管接收信息的语言语速多么快、词汇多么生僻,译员都要听懂理解;不管其接收的信息多么复杂、信息量多么大,译员都要从容地将其译出。吉尔在《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型》中指出会议口译的译员应能够“发表与发言人演讲语言质量相当的演讲”(Gile, Daniel, 1995:5)。对于这种语言质量标准,绝大多数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很难达到。根据大纲要求,口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应该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即大三或大四开设。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英语专业的四级过级率仅为53%, 而每年全国平均四级过级率也大概在50%~60%。这表明,全国普通本科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口译工作所需要的语言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一方面,口译教学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另一方面,在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还是继续夯实语言基础。

第二,从语言学习和口译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看,在口译教学中凸显其语言教学的作用很有必要。从英语专业本科的专业设置看(见表1)。

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的课程: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等,教学目标是针对听说读写中的某一单一方面。语言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实际的教学和学习说,学习者在基础英语课上通过学习课文掌握的词汇、短语或表达,既可以在听力方面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篇章,又可以在口语和写作方面帮助其更好地表达。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在不断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不断在脑海中强化所习得的语言知识。然而,这些课程的教学都是相互割裂开来的,也就是说,在一门课上积累的语言知识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应用和巩固。相比之下,口译课程在这方面就有独特优势,因为口译的本质决定了口译训练是不断循环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过程。这样,口译训练的过程实际上可以对学生是否掌握所涉及的语言点进行及时检测和巩固。

从宏观方面来说,即使是一名合格的译员,其语言能力,尤其是外语能力也是需要不断提高的,而语言能力的提高与口译能力的提高又是相互促进的。一直以来,关于口译教学的研究都侧重于语言能力对口译能力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开始关注口译培训对学习者语言能力提高所能起到的作用。

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考虑,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口译学习抱有浓厚兴趣,并具有良好动机去了解口译、学习口译技能,但是将自己未来的发展定位为从事口译工作的学生只占极少数。这在较大程度上归因于口译工作要求比较苛刻,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往往需要从本科到研究生较为系统的培训再加上数年的实践,成本和投入比较高。这就决定了本科口译教学,相比口译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口译教学,以及联合国、欧盟等的职业化口译培训,所面临的学生的需求很不一样。从这个角度说,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与职业化口译培训还是要做一定的区分,才能充分发挥口译课的作用,体现口译课程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

表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3.结语

口译课程虽然肩负着引导学生学习口译基本理论及技能的使命,但是在本科阶段,由于学生语言水平不足,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语言学习而不是翻译训练,同时学生学习口译课程的目的不全是成为一名职业口译员,因此本科阶段的口译课程应该定位为一门语言课程,而不是翻译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口译课程的语言教学作用足够的重视,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Gile,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ion Training [M].Amsterdam:Benjamins,1995.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3]王文宇,段燕.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能力问题探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4]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27-31.

英语口译论文篇6

关键词:目的论 戏剧翻译 《茶馆》

1、引言

本文把目的论和戏剧翻译的基本理念与译本的对比相结合。文章首先概述了目的论的理论依据,讨论了戏剧语言的特点。然后从戏剧语言特点的层面探讨戏剧翻译的具体实现方式,并以《茶馆》的两个英译本为蓝本,探讨戏剧翻译者如何借鉴剧作者创作剧本的语言特色突出译本语言的戏剧化特色,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剧本的戏剧潜能。

2、理论依据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目的论,也即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流派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它了原文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把译文从对原文绝对忠实的束缚中解救出来。总之,按照目的论的理论,这给译者在处理戏剧翻译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3、目的论指导下的戏剧翻译

3.1戏剧的特点

戏剧具有双重性即作为文学文本的可读性和作为表演艺术应具有的可表演性。“有些批评家认为戏剧文本(即剧本)只是半成品,有待导演和演员完成创作的另一半(王虹,2006:16)。”“戏剧的价值在于上演,用黑格尔的话说:‘提供内在的戏剧价值的主要是一种便于上演的动作情节’(余秋雨,2007:187)。”这类观点之所以将译本的表演性放在首要位置,与创作和翻译剧本的目的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舞台戏剧的创作还是翻译,其主要目的都是获得舞台表演的成功。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戏剧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等。根据戏剧语言的特点,笔者试着提出戏剧翻译的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

3.2戏剧语言特征和戏剧翻译的三原则

3.2.1口语化

口语化是戏剧语言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口语化的语言在戏剧创作中大量被使用,它能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译本语言同样需遵循这一规则,从而使译本在译入语文化中也能被大众理解和喜爱。

《茶馆》的语言是老舍从活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生动形象,表达力强。这就需要译者选取口语化的词汇与句型来体现这一特征。

例1.原文:秦仲义: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房子也都卖了(老舍,2000:15)。

英若诚译:QiZhongyi: Oh, yes, I can. Not only the houses, but also the shops in the city and the land in the countryside. I’m going to sell them all(1999:36).

霍华译:QiZhongyi: Not only am I going to repossess my buildings , I’m going to sell off my farmland and my establishments in the city as well(2001:45).

首先,在选词上,《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第六版》将“establishment” 一词界定为正式词汇,而shop 相比来说口语化一些。英若诚选词更能突出体现口语化的特色也更接近源于剧本的风格。其次,在句式的选择上,两位译者也有所区别,霍华将此句译成里一个复杂句,但英若诚将此复杂句分为两个简单句。在翻译人物对白时,简洁明快的简单句更能体现语言的口语化特征。在此例中,英若诚的译文更接近原语特征。

3.2.2动作化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戏剧的又一典型特征。那么,什么是语言的动作性呢?“能够集中概括地说明人物内心复杂细致的思想活动的台词,才叫做有行动性;能够叫人听了一句台词,就懂得了很多存在于他心里而并未说出来的话,这才叫语言有行动性(阳翰笙,2005:233)。”

因此,译者在翻译剧本时应选用动作化的语言,是原剧本的动作文本在译本中得以体现,使人物的内心活动能够通过语言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茶馆》中语言有丰富的动作性。

例2.原文:康六:刘大爷,把女儿给太监做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老舍,2000:11)?

英若诚译:KangLiu: But Master Liu, please, how could I ever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the wife of eunuch(1999:21)?

霍华译:Sixth-born Kang: How could I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a eunuch’wife(2001:9)

康六是个穷苦的农民,他为了活下去,托人贩子刘麻子卖女儿,但得知刘麻子要把女儿卖给太监做老婆,痛苦万分,整句台词饱含哀怜乞求的语气与神情。英若诚大胆增加了“please”一词,加强并集中凸现了康六绝望、无奈、哀求的神态及语气,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译文恰当的再现了原文所传达的言外之意以及话语背后的动作性,从而使英译作受到广泛欢迎。

3.2.3性格化

戏剧语言除了口语化,动作化之外,另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性格化。如何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有效地传达鲜明生动的人物个性,塑造典型的戏剧形象,是戏剧及其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对戏剧人物语言的要求是“话到人到”,即要求作者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和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茶馆》中几十个人物,绝大多数人物性格鲜明,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物的语言富于个性。

例3.原文:老林:还有个娘儿们(老舍,2000:36)!

英若诚译:Lao Lin: Us and a woman (1999:117)!

霍华译:Old Lin: Our bride(2001:119)!

在汉语中,娘儿们是一种对妇女带有贬义的称谓,但这种极其不礼貌的称呼从老林口中说出非常符合他的身份。老林是个逃兵,未受过良好的教育。“bride”意为新娘,是个礼貌用语,这未能体现出老林这样意为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物形象。与霍译相比,英译在选词上更能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跃然纸上。

5、结束语

舞台戏剧翻译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剧本的表演。对戏剧理论的研究学习发现,为了保证能够成功将剧本搬上舞台,剧作者经常使用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的语言进行创作。这为戏剧翻译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效地手段。译者在翻译时如能将上述因素考虑在内,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剧本的可表演性,从而更好地为上演剧本这一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霍华.(John Howard-Gibbon)译茶馆[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2]老舍著.《茶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马会娟.论英若诚译《茶馆》的动态表演性原则.[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5):46-50.

[4]英若诚译《茶馆》[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36.

[5]余秋雨著《舞台哲理》.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6]阳翰笙编《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7]王虹著《戏剧文体分析:话语分析的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英语口译论文篇7

关键字:翻译;高校;教学;英语

英语的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翻译教学是为了翻译的本身,是为了教授学生翻译的技巧和翻译的知识,而教学翻译只是针对英语教学的一种工具,所以说,在大学的专业英语中,翻译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翻译,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翻译的课程又是英语学科的主要课程,主要分为口译和笔译两种,所以说,如何搞好翻译的教学,如何培养出更多的翻译人才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教材与教法、课程的差别、笔译与口译的差别、中文和英文的差别、传统翻译和电脑辅助翻译的差别进行探讨,探析大学专业英语翻译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教材与教法的问题

(一)教材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载体。传统的翻译教材有很多优点,对于以往的翻译教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当今社会的飞快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日益紧密,社会也更加需要能够体现最新翻译理论和最新社会需要的英语翻译教材,当今的翻译教材应该不仅仅在微观上能够向学生们介绍各种翻译上的技巧,更加应该能从宏观上辅助学生分析和领会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别和文化上的差别,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创新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二)在专业英语翻译的教材上,教师不应该单纯的只选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以一种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不要用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来表述,而是要注重体现不同的文体,还要注意汉英、汉英的比例文体。

(三)专业英语翻译的教学应该是有互动的、双向的、开放的,是要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把翻译理论用于翻译的实践,并且能够从理论的高度来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评价。

二、翻译课程与其它课程的问题

翻译能力强弱的不同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体水平,翻译能力的培养也不光是靠翻译课程来完成的,一般的高校都是把普通的基础课和技能课放在课程的前段,而这些基础课和技能课则是为翻译课程奠定基础的。与翻译的课程都有着很大的联系,基础课以及其它的文体学、语言学、词汇学等课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的向学生指明翻译和基础课的关系。

很多学生在翻译的练习中错误百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关的课程教学不能够自觉的向学生介绍明白翻译课与自己所授课程的关系,所以很多同学只是在词义的层次上进行翻译,从来没想到过运用文体、语用等方面去翻译和理解,比如说,学生如果缺乏了问题方面的常识,那么在翻译产品说明书或者公共语言的时候就会用一般的记叙体进行翻译,不会懂得应该省略哪些词,也不会懂得应该增加什么词,或者是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这样就会导致翻译的不准确。

所以说,英语专业基础课和英语的专业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翻译课与专业基础课的的联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科学的岸炮,使二者之间能够项目补充和渗透,这样能够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翻译的能力。

三、中文和英文的问题

一般大学英语系的专业课都是能够互相渗透的,英文和中文的关系更是如此,所以说,良好的中文功底和中文素养对于外语的翻译和学习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我国的许多著名作家的事例都能够充分的说明这一点,他们创造或者翻译了许多著名的精品,我国著名的医学翻译家认为,翻译的工作必须要强调中文修养的重要性。

由于很多的原因,许多的英语专业的学生的中文水平差,具体的表现是文字不用,标点乱用,词义误解等等现象,这就严重的影响到了译文的质量问题。

比如对于我国的古代诗人名字为例,翻译他们的名字的时候就设计到了很多知识,如果不能够了解这些知识,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会出错,

比如宁献王、太上隐者、僧惠洪、释处默等佛教人物和历史人物就应该分别译为:Parince Ningxian;An dof Hernit;Huihong,a monk;Chumo,a Buddhist。

比如令狐楚、皇甫圣华、司空弯弯等人用的是复姓,则应该分别译为Linghu chu 、Huangfu Shenghua、Sikong Wanwan。

因此,想要做好英语的翻译,就必须要解决现在学生普遍的中文低下的问题,通过加强学生的语文功底和文学素养,才能够让学生能够对每一个翻译中的具体问题,比如说词义、词性、语法范畴、句子结构等问题都能够尽量的用汉语的情况先加以比较,通过汉语水平的提高,才能够更好的对需要翻译的语言逻辑加深理解,才能够让翻译的更加准确。

四、笔译与口译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教学等很多原因,很多学校在英语的翻译教学中主要都知识开设笔译的课程,学生在学校的期间很少接受口译上的训练,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够胜任口译的工作。

口译是高校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通过讲授口译的基本理论和口译的背景以及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来使学生能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口译的基本技能,要上好口译课,首先必须要上好笔译的课程,因为笔译的所学的理论和技巧能够治愈对口译课的时间,要上好口译课、除了要有合适的教法和教材外,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多多的参加口译的实践,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教师在口译课堂上的练习内容应该更加的侧重于实际的需要,内容应该涵盖在多方面的,比如说:体育、军事、教育、政治、文化等领域,口译的课程与之前学习的听力、口语的课程时密切相关的,所以,要加强这些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加强了学生口译的训练,才能够从实践的要求上来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能够锻炼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翻译的实践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电脑辅助翻译与传统翻译的关系

很多年来,无数的翻译人员用自己辛勤的劳动翻译除了很多的国外精品著作,为我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做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地区和国家在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开始了广泛的合作和甲流,所以,社会对于语言翻译的需求是越来越强烈的,传统的手工翻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信息加速流通的需求,电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实现,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各种语言翻译软件的问世也极大的加快了语言翻译的速度,虽然翻译软件在很多地方还是有不足的,但是翻译软件在处理一些标准化的问题上还是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因此,大学专业英语翻译的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接触和使用这类软件,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了解软件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翻译的速度,让学生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有更加强的自身实力,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六、总结:

在大学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密切注意上述的几点问题,要注意翻译课程和基础课程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还要在重视笔译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英语口译的教学,还要注意教法和教材的关系,同时,学生除了要有良好的英语功底外,还要拥有良好的中文素养,此外,还应该培养学生与时俱进,能够把一些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手段来引用到教学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的提高翻译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琰.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几个问题[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8)

英语口译论文篇8

【摘要】大型会事论坛标题及宣传口号的翻译,一是要简洁,二是要达意,它直接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对外宣传形象,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多加小心。标题及口号翻译的英语译语是否能完整贴切而又简洁地表达其汉语内容并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直接关系到与会外宾能否很好地理解所参与的活动内容和宣传氛围,了解产业文化,所以英语译语的斟酌过程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数据 数博会 论坛标题翻译 口号翻译 汉译英

贵阳市近年来正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一年一度的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有许多外宾参加,笔者有幸参与了贵阳市2016年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各分论坛标题及宣传口号的汉译英审校工作,对于译语的斟酌,有一些体会可与同行分享,以下通过几个鲜活的例子,说明译语选择上要考虑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例一:论坛标题:数字领先聚势谋远――数聚力量:“中国汽车行业大数据论坛”

译语:Visionary Plans Led by Big Data―Gathering Digital Strength:“China Automotive Industry Big Data Forum”

斟酌过程:“数字领先聚势谋远”这种中文四字结构在翻译时得根据意思转化成“大数据引领的有眼光的计划”,“数聚力量”在翻译时得转化成“聚集数字的力量”。

例二:论坛标题:跨界与融合:媒体大数据创新高峰论坛

译语:Summit on Big Data Innovation for Media:Cross-Border and Integration

斟酌过程:此标题翻译的关键之处在于弄清“媒体大数据创新”应该拆分为“(媒体的大数据)的创新”还是“(媒体的)大数据创新”,仔细斟酌之后,确定应理解为后者,即“借助大数据对媒体进行创新”,故翻译成“Big Data Innovation for Media”而不是“Innovation for Media’s Big Data”。

例三:论坛标题:医药大数据的专业化回归与突破

译语:Return of Specialization and Breakthroughs in Medical Big Data

斟酌过程:本想译成“The Specialized Return of Medical Big Data and Its Breakthroughs”,但仔细思量,发现“专业化回归”不应该理解为“(专业化的)回归”,应该理解为

“(专业化)的回归”,故终译为“Return of Specialization and Breakthroughs in Medical Big Data”。

例四:论坛标题:电商物流快递服务分论坛

主题:决胜最后一公里

译语:Forum on E-Commerce Logistics and Courier Services

Theme:Securing the Crucial Service at the Ultimate Stage

斟酌过程:“快递服务”之前准备翻译成“Express Delivery Service”,最终换成了一个更简洁更专业的词“Courier Services”。“决胜最后一公里”最初翻译时是按字面意思翻译成“Securing the Last Mile”,仔细考虑后觉得应该翻出这句话的潜台词,也就是“保障好最后阶段的关键服务”,故改翻成“Securing the Crucial Service at the Ultimate Stage”。

例五:宣传口号:数据创造价值、创新驱动未来

译语:Data Creates Value,Innovation Brings Better Future

斟酌过程:此句中“驱印辈灰松硬地译成“drives”,而应该考虑到英文上下文词语的搭配和英语的表达习惯而译成“brings(带来)”。

例六:宣传口号:大数据开启智能时代

译语:Big Data Unlocks the Smart Era

斟酌过程:此句中“开启”翻译成“launches”没有翻译成“unlocks”直观和形象。

例七:宣传口号:把发展大数据作为贵阳市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新途径

译语:Take the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as Guiyang’s New Way to Catch Up With Developed Areas

斟酌过程:此句中的中文四字结构“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在翻译时不必逐字翻,可以直接简化意译为“赶上发达地区(Catch Up With Developed Areas)”。

大型会事论坛标题及宣传口号的翻译,一是要简洁,二是要达意,它直接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对外宣传形象,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多加小心。标题及口号翻译的英语译语是否能完整贴切而又简洁地表达其汉语内容并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直接关系到与会外宾能否很好地理解所参与的活动内容和宣传氛围,了解产业文化,所以英语译语的斟酌过程尤为重要。此篇介绍了译语斟酌过程中要考虑到的一些重要因素和要顾及到的一些语言处理和润色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学平.通过翻译学英语-150实例使你迅速提高汉译英能力[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李长栓.汉英口译入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英语口译论文篇9

【关键词】市场需求 口译 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翻译在我国乃至整个世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对翻译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内的翻译教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受到了教育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翻译教学的论文和论著大量问世,这些都体现了教学界人士在翻译教学领域的努力。很多文献资料都指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目前中国的翻译产业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翻译人才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导致该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

近些年来,中国口译学术界出现了“口译职业化” 和“职业化发展” 的强烈呼声。2004 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国际口译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口译实践、教学与探究会议” 上首次将“口译专业化: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发展” 作为会议主题,对中国口译职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6年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六届口译大会以“进入21世纪的高质量口译” 为议题,对中国职业口译的市场要求与质量评估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2008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七届口译大会则以“口译在中国――新趋势与新挑战” 为主题,对口译职业化培训与专业化教学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

口译人才培养要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课程设置上强调主动贴近和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本地及周边地区工农业特产推介、本地特色文化输出、旅游景点对外宣传、服务于本地大中小型企业建设等挂钩,把课程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力求实现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错位发展;实现教学条件现代化,充分利用数字化、功能齐全的语言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课内语言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校内口笔译职业技能实训,使之真正成为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培养目标

要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比较扎实的英汉双语基础知识,熟悉翻译基础理论,具有较为流利的双语表达能力、系统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具有较宽阔的国际视野,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熟练运用翻译工具,具有较强的口、笔译实践能力,并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在外事、经贸、旅游、文化等领域中从事一般难度的口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1)了解英语国家历史、社会与文化,我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2)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语言基础知识,汉语写作基础知识。(3)掌握一定的翻译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4)掌握翻译需要的相关知识,包括中外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与文学知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翻译工具的知识,国际商务知识,公共外交知识。(5)了解翻译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了解翻译专业的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

2.能力结构。(1)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3)具有扎实的英、汉语语言基础,较强的英汉语口头表达能力。(4)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5)具有较强的从事英汉口、笔译实践能力(获取相应的口、笔译资格证书)。(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运用翻译工具进行翻译实践的能力。(7)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专业核心课程

基础英语系列课程、英语口语系列课程、英语语音、英语阅读系列课程、英语语法、英语听力系列课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中国文化概论、英语写作系列课程、基础笔译、基础口译、汉语修辞与写作、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翻译基本技能训练、笔译综合技能实训、翻译流程认知实习、口译综合技能实训、翻译工作坊、翻译综合技能实践、同声传译实训。

五、结语

高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和目前市场的需要出发,努力建设和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和科学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新的较为科学合理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如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地方输送能胜任的应用型复合翻译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小城市必须将翻译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结合,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翻译产业职业化以及本地化的途径,才能为地方经济、文化繁荣及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英语口译论文篇10

关键词 文化翻译观 文化交流 汉译英 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0 导言

广东省是国家最早进行对外贸易的地区,随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的深入开展和外国友人的接踵来访,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早已被摆上重要的教育地位,从广东的各大高校开展的英语翻译教学程度看,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大学生的听说能力提升明显,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在学习过程中熟练地用英语交流,而且能就日常话题与外国友人进行顺利的英语交谈。倒是在英语的翻译上,许多学生表现得不知所措、难以应付,归结起来原因有三:一是大学生片面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导致在阅读写作、翻译能力培养的缺失;二是部分高校对大学生传统的翻译能力教学重视程度不足;三是翻译缺乏文化理论指导,普遍出现“中国式英语”。因此,本文想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 Bassnett)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选择大学英语汉译英这一侧面,谈谈如何抓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1 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的重要性

从最高层面来看,加强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是国家走向开放的必然要求。按照2007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大纲:“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的翻译能力达到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较高要求的翻译能力达到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美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科普文章,并能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汉英译速为300个汉字。译文基本通顺、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更高要求的翻译能力达到能借助词典翻译英美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科普、文化、评论等文章,汉英译速为每小时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误译现象,文字通顺、达意,语言错误较少。”由此看出,教育部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量化的重视程度。而从区域层面看,加强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是广东对外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广东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实际商务办公中会接触到翻译工作,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除掌握口语和听力技能外,还需提高翻译能力,特别是汉译英水平。

2 文化翻译观对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的指导作用

“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在的文化之中,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翻译理论上,巴斯奈特继承发展了前人成果,揭示了翻译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强调翻译过程中文化的第一性、信息的第二性;这不仅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一种突破,而且受到国际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和拥戴。为此,笔者大胆利用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指导翻译教学,取得明显效果。

一是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我们知道,每一种语言都与各自的文化息息相关,文化是跨语言交际重要的语境要素;而苏珊·巴斯奈特(Susan , Bassnett)更是升华了这一认识,强调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我国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习语英译如能以文化翻译论为指引,将使得翻译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如习语翻译——事后诸葛亮(To be a wise man like ZhugeLiang after the event.)、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To send the feather of a swan one thousand li- the gift in itself maybe in-significant, but the good will is deep.),其中诸葛亮、送鹅毛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如果刻意采用顺应译语国方式进行翻译,将违背文化翻译论的基本观点,出现不伦不类的英译内容;同时学生也很乐意接受这种文化传递方式,觉得更有亲切感。诸如这些翻译教学,以文化为单位,超越语篇,既充分考虑到我们汉语的文化内涵,又能给译语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趣味性,真正达到推广文化、促进交流的目的。

二是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因此,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我注重给学生教授英美系国家的文化知识、文化情景和价值认知等,让学生在翻译中灵活运用语境,英译出符合信、雅、达标准的译文。如中国人有在正月十五晚上吃元宵、赏花灯的习俗;正确翻译为The Chinese have the custom of eating yuanxiao(sweet dumping made of glutinoud rice flour)and watching festive lantive on the fifteenth evening of the first month.我们知道吃元宵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如果在翻译教学中片面地强调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过分重视“重视”),或过分利用顺应他国语境,必将导致翻译出现文不达意,甚至出现文化交流过程受阻现象。所以,在翻译教学中,要尽量保持文化的差异性,对“元宵”等文化名词进行注解,促进文化移植,并要使翻译符合译文国的语境,使译文能在传递文化信息基础上圆满完成交流。

三是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苏珊·巴斯奈特(Susan , Bassnett)认为,“翻译要重视不同的服务对象和原语的文化功能。”这给了我重要的教学启示,大学生机械地背记课本原有的译文是错误的,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的翻译方法。如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正解为Honest advice sounds unpleasant,just as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作为学习多年中国文化的大学生来说,对“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理解没有难度,但翻译成英语时很多学生无从下手。究其原因,许多大学生对译语国文化不了解;其实在中英文化中,良药是“尝着”(tastes)苦口,而忠言是“听着”( sounds)逆耳,两者在某些文化内涵上是功能等值的。因此,翻译的确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只有考虑到中英相互的文化功能等值,才能把以上这类句子翻译正确。

四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历经多年的努力,苏珊在继承发展亨伯特(Umberto Eco)文化论和奈达(Nida)功能对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翻译论,这本身就是翻译界的一种原则、新规范。因此,我们在教学生汉译英时,要全面理解文化翻译论的深刻内涵,并利用文化翻译论来指导现时的翻译教学工作,切实为推进各国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努力。

3 结束语

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来探究大学生的英译教学问题,既是新时期翻译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有利于突破传统的翻译理念,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化传递和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7-09-26

[2] 许钧.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