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06:08:32

耕作技术论文

耕作技术论文篇1

论文摘要阐述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论述该项技术的优势,并介绍推广该项技术的措施,以指导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集保护性耕作与轻型简约栽培于一体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少、免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节本、高效以及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内涵,是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大推广技术之一。

1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

(1)高原风沙区。推广一年一作小杂粮技术体系,采用留茬固土、免耕覆盖、轮作倒茬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该区域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的过程中,实现控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2)丘陵山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技术体系,普及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中耕除草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在重点实现培肥地力、稳产高产的同时,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的目标。

(3)盆地周围山区。推广一年一作小麦、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技术体系,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化学除草、深松浅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好治旱改土、保护生态、提高粮食品质。

(4)平川盆地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小麦—玉米两茬平作水、旱地技术体系。在水、旱地上普及应用免耕播种、多种形式秸秆覆盖、浅松、深松、化学除草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措施。立足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旱地水地并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5)丘陵盆地区。推广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技术体系。推广普及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技术,以达到蓄水保水、治旱改土,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

2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优势

(1)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改善了生态环境。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小麦免耕栽培试验区试验表明,试验区地表径流量比传统耕作减少51.2%,土壤蓄水能力比传统耕作提高11%~17%;寿阳玉米免耕试验区,地表径流量减少55%,土壤流失量减少95%,土壤蓄水能力提高9%~15%。根据初步估算,如果山西的440万公顷耕地全部实施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可达9520万吨,占全省水土流失量最大值的70%,这就能解决山西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另一方面,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对农田不再进行耕翻、耙耱等作业,实施作物残茬覆盖和留茬固土,能有效地减少土壤风蚀,可有效遏制沙尘暴的发生。

(2)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增强抗旱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所有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都能获得增产,而且越旱的年份增产幅度越大。2002年全省19.27万公顷示范面积,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9万吨,平均产量5138.1kg/hm2,比对照田增加19.57%,比2001年增加25.24%。尧都区是山西中澳项目试验区,也是部级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2000年在全区降雨量仅为328.1mm的特大干旱情况下,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区小麦产量达到2340kg/hm2,而传统耕作的只有1110kg/hm2,增产幅度达到110%;2003年项目区小麦产量达3600kg/hm2,比传统耕作区增产20%。潞城市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2002年保护性耕作玉米产量8874kg/hm2,比传统耕作区增产13.5%。

(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据我们对7个重点示范基地的调查,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比传统耕作作业次数减少1~7次,且减少了人畜作业量,农业生产成本比传统耕作减少11.4%~28.3%,粮食产量增加15%~18%。由于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粮食生产的效益显著提高,平均纯收入比传统对照区提高1350~3000元/hm2,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通过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能够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天然降雨冲刷和土壤的流失量。寿阳试验区玉米试验表明,玉米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0.046%,比传统耕作区增加35.74%,水解氮增加6.55%,速效磷增加16.4%,速效钾增加10.17%;尧都区小麦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达到0.065%。

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措施

(1)从实际出发,在引进国外先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不同耕作制度、自然条件和种植作物建立长期稳定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机理、技术体系、生产成本和应用效果作长期的试验研究,逐步形成和确立适合本地不同地区的一年一作玉米、一年一作小麦、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和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这些技术模式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抓好典型示范,由于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农业与传统耕作农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让农民通过试验区的效果认识和掌握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

(3)坚持农机、农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农艺技术,是靠农业机械实施到位的,因此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机具必须满足农艺技术要求,重点是在有作物残茬覆盖的情况下,保证播种质量和不翻耕的情况下如何除草。另一方面,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不同于传统耕作技术的新的耕作方式,要研究新的农艺规范,使农机与农艺互相适应,互相促进,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4)坚持连年实施,避免短期行为。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径流、提高土壤肥力,但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连续坚持数年,不得间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预期效果。据临汾市尧都区连续9年对采用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的小麦地调查,土壤有机质含量1992年为0.895%,2000年达到1.37%,这是一个逐步的量变过程。

(5)强化培训,普及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知识。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集成组装的综合性技术,需要综合运用秸秆还田、化学灭草、合理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种和免耕播种等技术。多年来,示范区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短期培训会议、讲座,对项目区的主要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从技术原理、操作规范、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并安排实施项目区农户、农机手、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

参考文献

[1]郭瑞,季书勤,王汉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7(7):5-9.

[2]许继光.保护性耕作的定位思辨和总体构想[J].当代农机,2007(6):34-36.

[3]田慧,谭周进,屠乃美,等.少免耕土壤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06(5):10-12.

[4]汪涛,庞蓉,刘远芝.浅谈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6(2):39.

耕作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2-0048-02

1 引 言

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具有干旱或者半干旱的地域特征,为了实现北方农业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旱作农业技术进行充分的推广并进行积极的创新。虽然我国北方各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条件、作物种类、种植制度以及耕作方式等有所差别,但是都应当以机械化的耕作技术作为旱作技术推广以及创新的重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技术的不断前进。

2 传统耕作方式与机械化技术

在我国农业耕作的历史上,人们通常都是采用传统的耕作农具,依靠人力或者牲畜来进行土地的耕作开垦劳动。由于这些传统的耕作工具性能比较落后,加之还要受到体力的制约,所以这种耕作方式下的耕作深度以及破碎与疏松土壤的程度都不易达到较高的耕种要求,而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性的劳动,这就形成了多耕、多耙、多耱的传统的旱作农业耕作方式。在使用了新式的耕作农具进行作业之后,土地的耕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拖拉机作为动力牵引的农具耕作,不仅能够加大土地的耕作深度,而且还有利于劳动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够直接达到秸秆还田的目的,从而形成以机械化劳作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土地的肥力以及蓄水能力得到了加强,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在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中,应当先使用铧式犁对土地进行耕翻,然后再用圆盘耙把土壤中的大块耙碎,之后又出现了旋耕机以及驱动耙的使用,上述这些劳动都被称作播前整地,进行完播种之后,在农作物的生长期还应当多次中耕除草以及松土。上述这种耕种方法具有增强土地蓄水能力、提高土壤增温透气能力的功用。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犁耕作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项重要的耕作技术,已经发展了上千年,在农作物的播种以及增产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会继续、持久地应用下去。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犁耕技术中存在的欠缺与不足,应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进行耕作技术创新的着力点应当放在消除犁底层、减轻对土壤压实以及节约能源消耗等环节上。第一,要进行耕整地联合作业机械的研究与创新,加强进行深松翻耕犁配套碎土装置的多功能作业机械的开发工作,争取实现只需一次作业就能把土地打造成理想的种床以及土壤“水库”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降低使用拖拉机作业的次数,减轻对土地的碾压等不利影响;第二,要加强土壤工作部件的新型结构以及新型材料的研究,积极寻求农机作业节能技术的新手段。

3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及优势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农作物的秸秆及其残渣留存在耕地的表层,形成一层地面覆盖膜,从而达到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减少水土流失以及耕地土壤水分的蒸发,充分利用微生物的松土作用,同时应用除草剂进行杂草的清除工作。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理论认为:在使用铧式犁对土壤进行了耕翻之后,虽然为农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苗床以及跟床的环境,但是由于之后还要进行若干次的机械化操作,就会使耕地土壤又被压实,这基本上同不进行耕翻的土地效果差不多。除此之外,由于土壤下层的肥力高于表层的土壤,所以没有必要把下层土壤翻下去,在耕翻的过程中还会引起表层土壤被风蚀以及水蚀的加剧。从我国十几年的试点实际作业来看,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具备抗旱保土的功能。使用农作物秸秆覆盖耕地表面以及减少机械进地作业的次数可以极大的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即便是在气候长时间干旱的时期,仍然会因为有农作物秸秆覆盖而使土壤能够保持在比较湿润的环境下。在长时期下雨的状况下,秸秆保护膜也能够起到缓解雨滴对土壤的冲击作用,从而增强土壤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功能,减少地表径流,避免水土流失带来的损失。

(2)具有培肥地力的功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使用秸秆覆盖还田,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3)具有防治农田风蚀水蚀的功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把秸秆在土壤表层进行覆盖,可以起到防风固土的作用,大面积采用能够有效地降低耕地沙尘现象的发生,防止或者减轻农田引发的沙尘暴气候。

(4)具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中机械进地作业的次数少、效率高,不需要进行灭茬、耕地以及精细整地等多个环节的频繁作业,大大简化了作业程序,不仅提高了劳动作业的效率,而且还能够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4 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及优势

地膜覆盖,也叫做塑料薄膜覆盖,是20世纪7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在我国北方旱区广泛推广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在我国多年的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的温度,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减少土壤的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等多个优势,特别是在冷凉干旱的地区使用效果更为明显。可以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的主要作物主要有蔬菜、棉花以及烟草等经济作物,还有在干旱冷凉区的玉米、小麦以及马铃薯等粮食作物。

推广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首先应当做的就是使用铺膜机进行铺膜。由于使用人工进行铺膜既费时又费工,而且比较难保证铺膜的质量与效果,所以可以采用机械化技术来进行铺膜,采用机械铺膜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保证铺膜质量。铺膜机的种类有很多,我们通常使用的地膜覆盖播种机具有膜上播种以及膜侧播种两大类。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人力式和机引式两种,从用途上分有单用途的机型和兼有旋耕、起垄、播种、施肥、坐水等功能的联合作业机型。单用途铺膜机的主要工作部件有卷膜辊、放膜装置、压膜轮和覆土装置等。使用铺膜机进行工作时,应当事先将卷膜辊上的塑料薄膜的一端在地头用土壤压住,然后再随着铺膜机向前行进,薄膜经放膜装置被铺放于地面,随后由膜面镇压轮将薄膜两个侧边压住,依次用土把薄膜固定。

近几年来,我国农机部门正在开展W型地膜覆盖模式的试验,将要开发新的更适应机械作业的地膜覆盖模式,以及新型地膜覆盖作业机械。这就需要与农机部门进行合作研究和改进,就作业机械来说,应当能够在垄沟成型、地膜覆盖作业的同时,进行精密播种和播后覆土。

参考文献:

耕作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 旋耕灭茬起垄机;播种;玉米;吉林省;湿润冷凉区

中图分类号 S513.0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031-01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属半山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 ℃,5―9月≥10 ℃积温2 600~2 800 ℃,日照时数2 379 h左右,无霜期120~130 d。耕地多以白浆土、灰棕壤、冲积土和草甸土为主。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坡度多在5°~15°,海拔高度400~700 m。近年来,采用旋耕灭茬起垄机播种玉米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玉米播种进度,为玉米适时播种提供良好的技术保证。同时,该项技术大大降低玉米播种所需的费用,为玉米生产节本增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更好地发挥该技术优势,提高旋耕灭茬起垄机播种玉米质量,为该区域玉米生产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提供根本保障,现将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旋耕灭茬起垄机播种技术总结如下。

1 适时科学起垄,苗全苗齐苗壮

玉米旋耕灭茬起垄机播种生产技术的特点为随时灭茬、随时起垄、随时播种、随时镇压的连环操作,各环节密不可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技术操作时,受到土壤温度的高低、土壤含水量大小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起垄质量、播种质量、出苗质量、除草质量,成熟后对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1]。当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 ℃,土壤含水量小于22%时,可以进行起垄,杜绝起垄产生垡块以及播种质量差等,保证播种后种子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达到出苗后苗齐、苗全、苗壮的目的。该区域的最佳起垄播种期为4月20日左右。

2 合理配套机具,作业优质快速

玉米旋耕灭茬起垄机播种技术,是玉米灭茬、起垄由旋耕灭茬起垄机同时完成。旋耕灭茬起垄机的型号,应选择作业幅度为55 cm,并且安装18把旋耕刀的机型。其能够达到最佳灭茬起垄的效果,灭茬率达到98%以上,碎茬块

3 细心观察操作,实现增产增收

在操作旋耕灭茬起垄机起垄作业时,机械运行速度以2档为最佳,过快运行容易造成垄体大小深浅不一,过慢运行降低成垄的工作效率[5]。控制起垄耕深应调节旋转犁深手轮,以使耕深深浅适宜。旋耕深松耕层深浅调节螺栓固定在孔2为最佳[5],旋耕深松灭茬效果最好,使起垄平整且深浅适宜。在作业过程中,随时观察旋耕机旋刀是否正常工作,发现旋耕刀丢失或者损坏应及时安装旋耕刀;观察作业幅度大小变化,及时调整机械作业方向使其符合要求的作业幅度;观察起垄后播种床面是否有残留根茬的存在,发现后及时调整机械作业方向,提高旋耕机械旋转速度[6-7]。在坡耕地灭茬起垄,要从坡的上方向坡下方开始起垄,提高犁铧翻土能力,减少动力的消耗,能够增强机械作业的稳定性。坡耕地起垄作业时还要注意坡向、坡势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机械作业的速度、犁铧翻土的深浅以及犁铧入土的夹角。操作机械时,保持机械匀速平稳运行,新的垄体要平整大小一致。旋耕灭茬起垄机起垄工作时,一定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不论何时停车、地头转弯、向后倒车,首先必须拨动离合器杆,使动力完全停止输出状态,待旋耕机完全停止作业时,再进行向左、向右、向后的操作工作,这样可以完全避免机械伤人的情况发生[8-9]。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旋耕灭茬起垄机进行玉米播种可达到苗全、苗齐、苗匀和苗壮的目的,为玉米高产优质提供有力保障。

5 参考文献

[1] 郭庆法,王庆成,汪黎明,等.中国玉米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00-517.

[2] 李维岳,才卓,赵化春.吉林玉米[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63-381.

[3] 方向前,边少锋,柴寿江,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7,27(4):296-297.

[4] 方向前,边少锋,孟祥盟,等.不同株型玉米单产达12 000 k量构成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5,30(6):13-14.

[5] 方向前,边少锋,柴寿江,等.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四密25”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183-185.

[6] 高德全,方向前,李伟堂,等.浅谈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应用滚动式播种施肥器播种玉米体系的特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14-115.

[7] 方向前,曹文明,于世伟,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1(1):119-120.

耕作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油菜;免耕直播机收;传统种植方式;效益

中图分类号 S6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024-01

近年来,开化县油菜免耕直播机收的面积逐年增加,通过试验和生产实践,解决了免耕直播油菜的草害和菌核病危害等问题,省工节本及经济效益都相当显著。但仍然有大量农户采用育苗移栽、人工收割的传统方式,认为育苗移栽的油菜产量比免耕直播高,人工收割脱粒比机收干净,不愿意使用免耕直播机收技术。为了更好地推广油菜免耕直播机收技术,研究人员于2013―2014年度、2014―2015年度进行油菜免耕直播机收与传统种植方式的效益比较试验,考查2种种植油菜的经济效益,为科学高效种植油菜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年的试验都设在开化县村头镇前村头村某农户责任田进行,面积0.14 hm2,前茬为水稻。

1.2 试验设计

根据种植方式的不同,试验设2个处理,即水稻收割后进行传统种植(面积0.7 hm2);免耕直播机收(面积0.7 hm2)。油菜大田田间管理相同[1-3]。

1.3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油菜。效益计算方式:从播种到收割后油菜籽晒干,记载人工用工数、机械操作费用、种子、肥料和化肥成本,计算投入产出比[4-6]。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本

如表1所示,油菜采用免耕直播机收的费用明显比传统种植方式要低,一般可省工节本6 000~7 500元/hm2。采用育苗移栽、人工收割的传统种植方式,不仅流程多,而且费工;应用免耕直播机收技术,农户不要育苗移栽、不要收割脱粒,大田管理同育苗移栽的差不多,流程简化,节约了用工,减轻了劳动强度。

2.2 产量

油菜籽晒干后,测量油菜籽实际含水量,再折算成标准含水量,实际产量和相关经济性状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传统的种植油菜产量同免耕直播机收基本一致,因为机收(都用柳林牌收割机)的损失率要比人工脱粒的高一点。

2.3 投入产出比

如表3所示,传统种植方式的投入产出比小于1,免耕直播机收的投入产出比大于1。传统种植油菜费工、费力,经济效益差,2014年、2015年的效益分别为-1 096.5、-4 061.7元/hm2,亏损的幅度分别是6%、21%。采用免耕直播机收栽培油菜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2014年、2015年的效益分别为6 147.0、4 678.2元/hm2,赢利的幅度分别是63%、44%。

2.4 生态效益

传统种植方式既要秧田,又要翻耕,容易造成水土和肥

料流失;油菜采用免耕直播既保护土壤耕作层,又减少水土流失。

3 结论与讨论

随着劳力价格的不断上升,加上油菜籽价格受国际价格影响,传统方式种植油菜效益也将越来越差。因此,油菜种植必须采用免耕直播机收方式才能减少农户用工,才能赢利。采用免耕直播机收与传统方式种植可省工节本增效6 000元/hm2以上,效果显著。同时,油菜采用免耕直播既保护土壤耕作层,又减少水土流失。但是,免耕直播油菜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是草害防治问题[7-9]。在种植过程中,要做好播前除草、芽前除草和苗期除草,防止杂草丛生,影响油菜的生长发育。解决了草害问题,并与其他田间管理配合,免耕直播油菜才能获得高产。

4 参考文献

[1] 徐建祥,舒佳宾,郑校平.浙大619油菜直播机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5-37.

[2] 汪成法.油菜新品种浙大619免耕直播机收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44-46.

[3] 陈慧芳,胡潮水.油菜直播机收技术推广价值探讨[J].农业机械,2009(19):74-75.

[4] 邓秀兰,祁胜媚.油菜产量与种植密度的新探讨[J].作物学报,1993(3):276-281.

[5] 王学芳,孙万仓,李芳,等.中国西部冬油菜种植的生态效应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9(3):647-652.

[6] 姚月明,沈明星,孙华,等.稻茬套播油菜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成分枝习性的关系[J].上海农业学报,2005(1):29-32.

[7] 张琼瑛.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栽培的特点与技术[J].作物研究,2002(3):139.

耕作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农机;保护耕地;技术培训;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13

农安县农业机械化学校是县级农机推广培训部门,主要对新技术和新机具的使用进行组织培训。农安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也是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之一,承担一部分阳光工程的专业技术和职能的培训工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专业技术的重要一部分,通过这项培训,可以将先进技术向农民传达,以达到大面积推广和保护耕地的目的。

1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

2013年8月7日,农安县农业机械化学校承担的阳光培训来到了洼中高村,展开了为期两天的以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主,玉米膜下滴灌技术为辅的培训。

1.1培训前准备

首先,通过村委会将这次培训的内容、意义及具体安排事先传达给农民,并引导农民主动参加。其次,通过选拔选聘,最后选定包括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在内的9名有高级职称的培训讲师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满足农民对技术的需求。培训教师在培训前深入到农民中间进行调研,了解农民需要了解的科技知识,并组织编写了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等培训资料,并免费发放给农民。最后,培训教师根据选定的培训内容制作课件以及实物挂图等,让农民充分了解科技知识。准备工作做的充分,保证了教学内容和秩序有条不紊。

1.2培训中突出重点

对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培训的是农安县著名农机专家姜新华教授,姜教授主要向农民介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几项核心内容,即改变土壤耕翻的传统模式,实现少耕或免耕;耕作后用秸秆进行覆盖并用农作物残留的茬固定土壤;机械播种,复式作业;用农药控制杂草等。从秋季收获后土地的整理到翌年春季的机械播种,到用农药除草并深松追肥,收获后保留高茬等都做了介绍。同时还着重介绍了秸秆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深入松土并配合施肥可以提高耕层为农作物提供养分等。讲授的课程深入浅出,使农民意识到传统耕作对农田的破坏,同时限制粮食增产,只有通过保护耕作技术才能使农业生产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让农民更直接的了解讲授知识,利用挂图分析了土壤深松整地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拖拉机功率小,太深拉不动;二是机具不配套,用的不是深耕机器;三是人为导致的浅耕,为了节省成本。此次培训让农民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机械的原因导致深耕不到位,不能起到理论上的作用的不认同甚至抵触情绪完全被化解。

1.3培训后跟踪服务

培训结束后,农安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将每位培训教师的联系方式都留给农民,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咨询,学校也会不定期进行回访。另外,学校制定了培训计划,以巩固之前培训内容。洼中高村党委书记董宝占全程参加培训,并表示培训后,一定要按照培训内容来种好村里的责任田,用事实说话,让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洼中高村生根开花,让理论用于实践。

2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2.1加强领导

要成立由农机推广站、植保站等部门的技术专家组成的技术推广实施小组,负责宣传技术,并开展技术培训,包括机器使用演示、跟踪服务、技术指导等,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2.2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

可以在每年秋收前结合前几年农作物的免耕播种情况,组织人员编制知识问答,并将问答印刷发放到农机手和农民手中。聘请专家进行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讲座。深入农民家或田间进行现场指导,并解决农民现场遇到的问题。要在电视、网络中加强播放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短片,进行多渠道宣传。

2.3做好跟踪服务

要跟踪以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项目实施到位。根据各县、镇、村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落实到村、到个人、到地块。与项目示范村和农户签订协议,以确保项目中的任务实施到位。

2.4做好对比实验

由于各村各地块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所以操作工序也不能完全一致。工序不同、地块情况不同都可能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效果。为了进一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必要在各个重点示范区进行对比试验,主要是进行玉米秸秆还田,不还田直立的情况下免耕播种和传统播种的对比。对比的试验田要采取统一供应种子、统一安排机车作业,并委派专人对试验田进行播种到收获的全程观察,以方便在同样情况下采集第一手资料。可以组织农民对试验田作物的各个生长期进行参观,使农民现场体验,切实体会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

3Y语

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机部门和科研部门联合进行学研产一体化的结果。要想这项技术顺利推广,就要把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做好,让农民充分了解这项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对于粮食增产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让农民自觉运用这项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不断扩大应用面积,逐渐形成保护性耕作地带,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地块保护耕作技术的创新研究,形成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推进农机农业服务产业化发展,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彩侠.浅谈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J].新视角,2011,(09).

耕作技术论文篇6

(北京市大兴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北京 102612)

摘要:为了改善北京地区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项目自2009年开始在北京市延庆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对比分析了免耕和免耕+深松2种技术模式对土壤容重、含水量、水分入渗率及作物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免耕+深松技术模式0-30 cm土层内,土壤容重降低了约4.0%,平均质量含水量增加5.9%,稳定入渗率提高了62.5%,增产7.10%。

关键词 : 保护性耕作;深松;蓄水;犁底层

中图分类号:S1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570-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09

深松作业是传统耕翻作业的替代技术,是现代农田整地的重要技术措施。采用深松机对土壤进行深松作业,减少动土,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增强土壤入渗速度,从而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抗旱能力[1-3]。

北京自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但是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求农田常年采用免耕作业,农田土壤在机具压实及农田降雨等因素的影响下,土壤一定程度上有所下沉,导致土壤耕作层紧实度升高,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下降,影响了作物根系的生长,从而制约了作物产量的提高[4,5]。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深松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一些学者开展了深松对土壤水分保持及特性的研究[6-8],孙彦君等[9]针对不同深松深度的土壤蓄水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宫秀杰等[10]在黑龙江兰西县开展了有关深松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深松能够改善土壤特性,提高作物产量。但科研工作者尚未在北京地区针对一年一熟区玉米种植区综合研究深松对土壤水分特性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定点试验田进行对比试验的方式,研究长期免耕与免耕+深松两种处理模式对土壤蓄水量、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为北京地区深松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延庆县康庄镇马坊村,该地块为一年一熟春玉米,土壤为沙壤土,占地1.33 hm2,地力中等,有水浇条件。播前土壤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3 g/kg、全氮10.6 g/kg、碱解氮43.2 mg/kg、速效磷10.4 mg/kg、速效钾82.2 mg/kg。参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

播种前基施腐熟牛粪45 m3/hm2、科霸复合肥600 kg/hm2。5月7日播种,播种量60 kg/hm2。6月28日玉米拔节期追施尿素450 kg/hm2,7月20日抽雄期追施尿素300 kg/hm2。6月29日、7月25日、8月7日浇水灌溉。

1.2 试验处理

每个地块设计2个处理,3次重复。

处理1:免耕+深松。使用1SZ-230型深松整地机,幅宽2.3 m,试验地深松深度为30 cm。

处理2:免耕。

1.3 测试方法

1.3.1 土壤容重与含水量 通过人工打剖面的方法,使用环刀(高5 cm,直径5 cm)分别取0-10 cm和15-30 cm的土样。然后在105~110 ℃条件下烘干至恒重,测定土壤容重和土壤质量含水量。

1.3.2 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采用土壤农化常规分析方法测定。

1.3.3 土壤水稳定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 采用双环入渗法测定。内环30 cm,外环60 cm。每个处理3次重复。

1.3.4 产量 按照“之”字形随机选取5个点,将每个点上所在的玉米行上6 m范围内的玉米全部取回,3次重复,进行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容重

容重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是衡量土壤紧实程度的一个指标[11,12],表1为2011年玉米出苗期和玉米收获后0-15 cm和15-30 cm两个土层的土壤容重情况。在播种前,由于两种处理模式均未进行深松,所以无论是在0-15 cm和15-30 cm土层,两种处理模式的土壤容重略有差别,可以忽略。然而在秋季玉米收获后,由于免耕+深松处理模式在玉米苗期进行了行间深松作业,在0-15 cm土层,与免耕模式相比,免耕+深松模式土壤容重下降了3.67%,差异显著。在15-30 cm土层,免耕+深松模式土壤容重下降明显,下降了5.23%。

2.2 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是土壤水分特性的一个重要测试指标。图1和图2分别是试验田玉米播种前及收获后0-100 cm土层内土壤水分分布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在春季玉米播种前,两种处理模式的在0-100 cm土层内的土壤含水量差别并不明显。但在秋季玉米收获后,两种处理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从图2可以看出,深松+免耕技术模式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免耕模式,土壤含水量可平均提高5.9%左右。

2.3 土壤水分入渗率

耕作活动可改变土壤的水力学特性,影响土壤的持水和导水能力[11]。土壤水分入渗性能是影响土壤质地好坏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降水或灌水水分入渗进入土壤的数量和深度,从而影响土壤的储水量和地表径流等。土壤的入渗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空隙和导水率等因素,因此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可对其产生一定作用。

两种不同耕作处理的土壤水分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深松+免耕和免耕方式的土壤初始水分入渗率分别为3.15 cm/min和2.25 cm/min,深松+免耕处理的土壤初始水分入渗率比传统旋耕提高了约40%,有利于强降雨条件下改善土壤水分的快速入渗,特别是在雨水比较多的季节,较好的入渗条件有利于增加雨水的收集。

不同处理模式下土壤水分的稳定入渗率结果(图3)显示,深松+免耕处理在44 min后达到0.65 cm/min的稳定入渗率,而传统处理在40 min后达到0.40 cm/min的稳定入渗率。与免耕处理相比,深松作业稳定入渗率提高了62.5%。

2.4 土壤累计入渗量

从图4可知,60 min后深松+免耕模式和免耕模式的累计入渗量分别为37.65 cm和23.81 cm,同等条件下深松+免耕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水分累计入渗量,提高了约58%。

2.5 玉米生长特性及产量

2.5.1 叶面积 从表2可以看出,在四个玉米主要生育期,深松+免耕处理模式的叶面积均大于免耕模式,尤其是在吐丝期和成熟期,二者差异显著。

2.5.2 干物重 从表3可以看出,在玉米生长4个主要生育期,深松+免耕模式的单株干物重均高于免耕模式,其中在吐丝期二者差异显著。

2.5.3 穗部性状及产量 从表4可以看出,深松+免耕模式玉米穗部各项指标均不差于免耕模式,其中穗长增长了4.7%,秃尖降低了33.3%,差异显著;穗粒数增加了3.06%,千粒重增加了1.90%,增产7.1%。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与免耕处理相比,深松+免耕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疏松土壤耕作层。与免耕模式相比,采用深松+免耕处理,在0-100 cm整个土层内的土壤平均质量含水量增加5.9%,土壤稳定入渗率可提高62.5%,表明深松+免耕模式可以显著改善土壤入渗性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由于深松+免耕处理可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因此,与免耕相比,深松+免耕模式玉米产量达到12 486 kg/hm2,增产7.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是免耕播种,北京市人民政府自2009年开始,在全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由于试验田长期采用免耕播种,农田土壤被拖拉机及农机具压实,加上降雨、灌水等导致土壤下沉,耕作层紧实度显著上升。机械化深松可松动耕层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13-16]。

通过定位试验可以看出,在春季播种前,由于未进行深松作业,两种处理模式的土壤容重差别并不明显,可以忽略。但在玉米苗期进行深松作业后,在玉米收获后土壤容重的测试结果发生了明显变化。深松+免耕模式比免耕模式的土壤容重降低了3.67%~5.23%。由于土壤容重的降低,改善了土壤结构,促进了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表现出了较好蓄水特性。与免耕模式相比,深松+免耕模式在0-100 cm土层内土壤平均质量含水量提高5.9%。由于深松作业打破了农田犁底层,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入渗能力,通过双环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深松+免耕模式的土壤稳定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均显著高于免耕模式。由于深松作业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水分,其增产在7%以上。因此,深松作业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 进,李洪文,高焕文.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62-67.

[2] 梁金凤,齐庆振,贾小红,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与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4):945-950.

[3] 马根众,王 健.山东土壤机械深松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建议[J].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137-140.

[4] 孟庆秋,谢佳贵,胡会军,等.土壤深松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00,25(2):25-28.

[5] 孙淑娟,于文敏.如何应用好机械深松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2(4):65-66.

[6] CRESSWELL H P,PAINTERD J,CAMERON K C. Tillage and water content effects on surface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and short wave albedo[J]. Soil Sci Soc Am J,1993,57:816-824.

[7] MEEK B D, RRCHEL E A , CARTER L M, et al. Infiltration rate of a sandy loam soil: effects of traffic, tillage, and plant roots[J]. Soil Sci Soc Am J , 1992, 56: 908-913.

[8] PYNDAK V I, LOBOIKO V F, PAVLENKO V N. Deep chiseling of soil under irrigation conditions[J]. Russi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 35(2): 132-133.

[9] 孙彦君,司振江,应 杰,等.振动深松改土蓄水效果的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0,41(11):67-77.

[10] 宫秀杰,钱春荣,于 洋,等. 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17(5):134-137.

[11] 马耀光,张保军,罗志成,等.旱地农业节水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2] 高焕文,李问盈.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3] 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 18(5):1609-1614.

[14] 魏 才,邢大勇,任宪平.黑土区耕地资源面临的形势及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3(5):32-33.

耕作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退耕还林;无人航摄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712;P20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3.056

新一轮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经费少,基层工作人员少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无人航摄技术的应用解决很多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确权发证工作就是采用无人航摄技术,那么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同样适用,这两项工作同时进行既能避免重复测量,又能节省成本及工作时间,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1 无人航摄技术与其他测绘方法的对比

目前,林地测量的方法有:利用GPS实地测量法;通过传统的绳测量法;通过无人航摄测量技术获取测试地区地形图。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都不能提供影像底图,外业实测需要大量外业测绘人员,投入的成本较高,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加低效,需要的外业人员及花费的时间更长,受地形的影响测量起来比较费时,并且出错率高。第三种方法较前两种方法具有较大优势,能非常清晰的提供退耕还林地块影像图,一目了然,并且成本低、执行方便、自动化高、准确度高、效率高。所以,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中采用无人航摄获取基础地形图数据是较为可行的方式。

2 无人航摄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2.1 操作简单

适用于低空飞行,只要天气晴朗,地面上无积雪覆盖就能进行摄影,对起降场地要求低,机动灵活,可快速到达测量地区。

2.2 效率高

不受地形影响,无论是平原、盆地、高原亦或是林地、草地、耕地都可以实施摄影,也可进入各种复杂地域拍摄,无论是林地、高原、盆地、水域都可以实施摄影,获取数据全面准确,有效拍摄时间长、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

2.3 准确度高

准确度高是数字通讯技术、高清摄像机、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集合,各种设备技术的发展和系统整体集成技术相对成熟,可获取超高分辨率数字影像和定位数据,所获取的图片清晰,退耕农户能够很快地确认出自己的退耕地块,通过电脑测算精准确定退耕面积、四至,且高效率、无误差。

3 无人航摄技术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中的应用

新一轮退耕还林需要制作1∶5000比列尺土地测绘工作底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地籍调查和权属调查,核定权属、界线、核定面积、明确四至,并进行登记,只要退耕农户指正无误,能做到准确无误。

无人航摄技术测量法对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内的土地进行数据采集、影像拍摄,获取高精度的地表三维数据,绘制较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其外业工作量少、工序简单,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传统的工作方法无法与之相比,能更快更准地推动新一轮退耕林工作基础数据的采集,为日后办理林权证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通过无人航摄技术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中的应用,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面积的核实、确认,四至的填报工作,比起传统的测量方法和工作效率得以大大提高,外业工作量几乎没有,节约的时间可以进行内业工作,以往一两年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3~4个月就能完成,而且准确度高。随着无人航摄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数据采集的作业效率和成图精度也将不断提高,更能够适应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无人航摄技术还可以被灾害救援、应急、森林防火、环保、国土勘测等行业所利用,不仅能快速准确的提供测量数据,更能避免传统测量带来的各种矛盾及隐患,因此无人航摄技术在新一轮退耕还林中的应用是最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07).

耕作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机械深松技术;棉花栽培;应用;分析和阐述

随着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机械深松技术在棉花种植领域被不断应用,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意义,提高了棉花种植的效率和产量,增加了农业种植人员的种植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种植业的发展。

1机械深松技术在棉花栽培中的作用

机械深松技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以为棉花的种植、生根发芽、棉花的生长营造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利用机械深松技术来进行耕种,可以对深层的土壤进行运作,保证深层的土壤具备较好的松软度,保证土壤结构的合理性,保证上层土壤的灵活性;利用机械深松技术,也可以把不同土质的土壤进行整合,保证土壤肥沃且合理分布,增加土壤固相和液相与气象的合理性,为棉花种植创造一个良好的种植环境。利用机械深松技术来进行耕作,也可以创建一个优越的发芽和种床环境,保证土壤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利于对种植作物进行杂草的处理,以及对种植作物病害和虫害的管理[1]。

2机械深松技术在棉花栽培中的应用

2.1机械深松技术的操作规范

对于棉花种植来说,在实际栽培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技术规范。利用机械深松技术来进行棉花栽培,在实际栽培和耕作过程中,要注意对土壤的栽培性质、适合栽培度、土壤水分含量进行观察和分析,保证在利用机械深松技术进行栽培时,土壤的水分含量在15%~21%之间最为适宜;利用机械深松技术进行耕种时,其土壤的耕种深度要高于21cm;在耕种过程中,要降低开、闭垄现象发生,保证闭垄的高度在10cm以上,保证开垄的宽度低于35cm,保证开垄的深度在10cm以内;在进行机械深松耕作时,要保证实际的耕作范围和犁耕作的相同性,避免在实际耕作过程中,出现反复耕作现象;在利用机械深松技术机进行耕作时,要保证立垡和回垡的合理性,保证其发生的频率低于3%;要保证利用机械深松技术进行耕作时,耕作深度的稳定性,保证植物的覆盖率的合理性[2]。

2.2机械深松技术的耕作质量要求

早利用机械深松技术对棉花进行栽培和耕作时,棉花的栽培质量需要满足,深度、透度、直度、整齐度、有无、小的感耕作要求。对于机械深松技术的深度来说,主要是其在实际耕作过程中,要保证每一株棉花栽培深度的浅显合理性,保证每一株棉花具有良好的相同的生长环境。机械深松技术的透度主要是保证需要栽培的土壤的细碎度,保证其没有较硬的部位,保证土壤具备较好的松软度和透性。机械深松技术的直度,主要在耕作开墒过程中,保证耕作的幅度较为一致,保证栽培耕作的整齐度。机械深松技术在无,主要是在棉花栽培和根耕作过程中,没有2次耕作现象的发生,没有遗漏耕作的发生。机械深松技术的小,主要是要保证在对棉花进行栽培时,墒沟度合理性和伏脊的最小化[3]。

2.3机械深松技术的合理应用

对于棉花的栽培和耕作作业来说,机械深松技术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性。但是为了保证机械深松技术的应用效果最大化,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应用的合理性。在进行棉花栽培耕作时,由于机械深松是一项高负荷的作业,因此在实际耕作过程中,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保证机械配套设备的准备全面性,保证安装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合理化的土壤深度耕作目标,保证其满足棉花种植要求;在利用机械深松技术进行深层的耕作作业时,要在其耕作的深度合理性和机械深松频率的科学性,依据棉花实际种植的土壤类型,来建立合理化的深松目标,保证棉花作物可以具备较好的肥力吸收能力,保证棉花作物具备较好的生长环境;要把握好机械深松技术耕作时间的合理性,保证其在合理化的时间进行深松作业。

3结论

利用机械深松技术来对棉花作物进行栽培和种植,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性。机械深松技术具有机械化特点,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保证在对土壤进行上翻作业时,下部分的土壤较为整齐,不受到影响,为棉花的栽培奠定坚实基础。机械深松技术在当下种植业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棉花栽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植物进行土壤耕种过程中,机械深松技术是主要的耕种方法,可以保障种植作物具有较好的生产产量,是当下应用较为广泛的增产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晓洁,张桂芝,陈传强,李浩,王志伟,蒋帆.黄河三角洲棉花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效果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6(02):64-67.

[2]王慧杰,郝建平,冯瑞云,南洋,杨淑巧,南建福.微孔深松耕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棉花产量与种籽品质[J].农业工程学报,2015(08):7-14.

耕作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措施

保护性耕作是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等作用[1-2]。从世界农业发展的耕作现状看,保护性耕作已成为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性潮流,已构成世界农业进步的时代特征。

1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1.1机械深松

机械深松主要作用是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强降水入渗率,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以有效提高产量。深松方式可选用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松,深度25~50 cm。深松的适耕条件是土壤含水率为15%~20%。对已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深松周期可结合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次数而定,一般为2~3年[3-4]。对新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存在犁底隔层,应先进行1次深松,打破犁底层。深松一般应选在秋季进行,并要及时进行表土处理保墒。

1.2秸秆与表土处理

秸秆与表土处理是为了保持良好的地面覆盖,同时又不过分影响播种作业。若地表秸秆过多、起堆、地表不平时,则需要进行表土作业。秸秆及表土处理的主要方法有秸秆粉碎、浅耙、浅旋等。这些作业属于选择型作业,在保证播种质量的前提下,作业项目越少越好,作业深度越浅越好,最多不超过10 cm。

1.3免耕施肥播种

应选择丰产、优质、生育期短、抗当地病虫害的优良包衣种子,根据当地农艺要求及地块情况,选择适宜的免耕播种机播种。若播种时地表有干土层,则应采取深开沟、浅覆土的方法,保证种子种在湿土上[5]。播种深度一般为5~6 cm。种肥分施,要保持5 cm以上的间隔距离。为减少蒸发,要尽量减少开沟动土量。

1.4病虫草害防治

病虫害主要靠农药拌种预防,发现虫害后及时喷杀虫剂。保护性耕作一般比传统耕作容易产生草害,故必须随时观察,发生问题,及时处理。可采用喷除草剂、机械和人工除草等。

2推广措施

2.1优化和完善保护性耕作模式

保护性耕作在国内外发展应用多年,形成了多种比较成功的技术体系。但由于各地的机械化程度、生产规模、种植工艺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一定要在遵循保护性耕作技术生产机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和完善适合本区域及当地农艺特点的保护性技术模式[6]。

2.2典型示范带头,由点到面推广

农机示范区、示范点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载体。要做到规划科学、组织合理、技术体系可行、实际效果明显,才利于群众接受和应用。

因此,应首先选择积极性高的农户建立示范点,规范操作技术。初期进行小地块、多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并及时进行对比总结,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看到保护性耕作的效果,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由政府的推行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在示范区、示范点取得成效后再在全县大面积迅速推广。

2.3抓好人才培训,做好技术服务

通过培训,让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学会技术推广方法,不断帮助和教育农民提高技术认识的程度和操作机具的水平。技术指导人员要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现场进行指导和服务,从技术、经济、文化、理念等方面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培训,倡导机手和农户在诚实守信的前提下积极合作,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要发挥有关专家的作用,定期讲座,深入一线,及时排解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难题。

2.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要注重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的宣传,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各媒体的优势,同时结合宣讲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热情。充分利用技术试验成功典型,主动向上级领导宣传汇报,以争取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扶持;积极向村干部宣传,让村干部组织带动全村开展推广;向农机大户宣讲培训,发挥农机户主力军作用,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5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是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的支撑力量。应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以农机重点工程建设、常规农田作业、农机维修、农机科技推广、教育培训、信息中介、组织服务等为主要内容,以县级农机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农机服务站为辅助,以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的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

2.6争取资金投入,发挥最大效益

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国家、集体、农民个人共同努力,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措资金,形成国家引导、地方配套、集体扶持的多位一体的投入机制。在资金使用上,要建立专户,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3结语

近10多年来,我国保护性耕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推广应用面积却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2%,发展任务还很艰巨。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复杂的问题。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发展道路,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抓住技术、机具、机手、机制这4个关键环节,把握好上述各项重点因素,把工作做实做强,才能够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快速发展。

4参考文献

[1] 李庆荣.关于尿素转化过程的研究资料[s].哈尔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1978.

[2] 郑庆伟.2bsf-12a型小麦深施肥播种机[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98(4):28,31.

[3] 王淑宏,赵祥,顾长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节本增效[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0(2):113.

[4] 耿德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2):74-75.

耕作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基本途径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3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107-05

在农业院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积极培育校园的农耕文化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大学校园环境为空间,以全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手段,通过开展农耕文化育人活动,将素质教育全面有效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学习生活等全过程。充分发挥校园农耕文化在培养大学生价值引领、人格塑造、道德修养、情操陶冶、内在激励、行为规范、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教育、熏陶和感染师生,不断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现农业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中的知识育人、技术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有机融合。

一、农耕文化及其特征

农耕文化特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需要为中心、融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的风俗文化。主体主要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浓缩精华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其显现出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农耕文化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当前所倡导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的重要精神源泉。

二、农耕文化在农业院校的传承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两千多年,古人创造了瑰丽的农耕文化历史。那么我国古代的优秀农耕文化如何在大学校园里进行传承呢?在此,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农业类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开展具体的研究。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农院”)是一所成立于晚清时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的农业院校,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百年农业院校之一。苏州农院初名为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园艺与园林职业教育的发祥地。该院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现设有国务院扶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农业部苏州培训中心等机构,是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职教学会农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花卉协会理事单位,中国职教研究会农林牧专业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一个多世纪以来,该院秉承“励志耕耘,树木树人”的校训,弘扬“勤勉崇农,实干创新”的精神,培养了近六万名高素质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促进“三农”发展与苏州地方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苏州农院作为农业类的百年老校,高度重视优秀农耕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前,面对20世纪90年代出生乃至即将到来的“00后”学习农业各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们,有必要让其了解我国古代优秀农耕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除了通过书本途径,还要通过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让他们在充满农耕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中,充分感受我国古代优秀农耕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的教育,从中感悟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上,要将学好专业知识与爱国、爱家、为学、为人结合起来,做一个有功于国家、有利于家庭、有成就于自己并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从而获得人生真谛,创造人生的美好未来。

三、农耕特色校园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农业类院校加强优秀农耕校园文化的普及尤为重要。这不单单是因为农业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与“三农”有关,还是由农业类院校本身的文化特色和专业特点所决定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农业类院校自身的文化特色,所以有必要在校园中开展大学生的农耕文化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教育。

当前,在一些农业院校中,无论本科还是专科院校,都非常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知识传授、专业课程的建设,这是各类农业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生命线,这是大家的共识,是硬件建设。但对涉及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却少有关注。究其原因,不外乎认为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和硬性要求,在效果上不能立竿见影,因而被大多数院校所忽视。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书记安蓉泉曾有过较为中肯的论述,他认为,文化是职业院校发展的DNA,只重视技术而不重视文化,发展之路会越走越窄,甚至步入死胡同。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大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以“就业”为唯一目标,那样的教育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大学不能沦为职业培训所,读大学更应该是一个悟道的过程。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知识结构不错,动手能力较强,但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谈困难的多,谈享受的多,职业兴趣不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少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缺少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热情,缺少责任担当和团队合作精神,缺少文化内涵和个人修养,未来发展的后劲不足。

当前,中央正在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的教师,都知道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也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但收效甚微,甚至还会受到来自用人单位、家长、社会的责难。究其原因,不是农业职业院校不想重视文化育人,而是存在多重原因。

(三)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历史传承与条件

苏州农院校园里农耕文化设施较多,现有的或即将兴建的场所主要有三大类,即农耕文化馆、农耕展示馆、农耕体验馆。详细的可分为“江南农耕文化馆――校史馆(图文陈列馆)”“江南农耕文化展示馆――植物标本馆”“江南农耕文化展示馆――昆虫标本馆”“江南农耕文化展示馆――花艺馆”“江南农耕文化展示馆――园林技术馆”“江南农耕文化体验馆――相城科技园(3A级景区)”“江南农耕文化体验馆――东山现代农业园(茶艺馆)”等。在校本部建立农耕文化馆和农耕展示馆,在相城科技园及东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耕体验馆。农耕文化馆主要是校史介绍、农耕文化文字图片宣传;农耕展示馆主要是植物标本、昆虫标本、花艺、茶道等展示;农耕体验馆主要在相城、东山校区,现场体验现代农业耕作的具体过程、经历等(如花卉、庄稼、果树的栽培与收获过程,茶叶的栽培、采摘、加工过程等),增加实习(实训)大学生(或参观、参与者)的感性认识,体验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

主要思考的路径有三点:一是从学院历史和学科特点出发,将农耕特色文化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来研究,通过现场座谈、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科学论证,力求使研究内容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二是从专业特点和大学生年龄特征进行考虑,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接受新知识快、对实物展示的农耕特色文化比较感兴趣,通过学习能够展现本专业的文化底蕴,在将来的工作中与农民交流更接地气,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三是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进行思考,农业院校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农耕特色文化,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途径。

(四)资金上重点倾斜打造精品

苏州农院深入开展农耕特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校园中,通过农耕文化实物d体的展示,活跃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开阔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升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校园环境中,感受农耕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人文知识素养,提升文化生活品味。这是对农业类大学生专业课程中缺少人文精神内容的重要、有益的补充。大学生们通过学习农耕特色文化的丰富艺术内涵及表现形式,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从而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自尊自爱、勤奋学习、勇于创新。

苏州农院率先开展校园农耕特色文化教育,弥补了农口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足,这是对整个农业专业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对弘扬时代精神的有益补充,是对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有益补充,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

苏州农院积极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农耕文化创新研究,培养师资队伍,努力打造农耕特色校园文化精品工程。一是建立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成立了素质教育中心、江南农耕文化研究所教学科研机构,有经费、有编制、有办公场地。二是编辑出版一批学术专著和自编讲义。在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农耕文化教材《文化印象》1本、公开出版《书香满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指导》教辅书2本、自编讲义《江南农耕文化》《学说苏州话》《吴文化》《苏州园林楹联赏析》《昆曲赏析》《评弹赏析》等6本。三是开展农耕文化学术研究。近五年来,学院教师申报并立项农耕文化类的苏州市、江苏省、国家教育部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课题15项,参加全国、省、市级学术研讨活动5次。四是举办系列高端学识讲座。学院每月一次举办的系列《耕读讲坛》,邀请到中国工程院唯一的一位茶叶研究院士陈宗懋教授来院做《茶叶与文化》学术讲座,邀请中国02专项首席科学家、我国获得者许从应博士,邀请苏州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刺绣大师姚建萍研究员,同时还邀请苏州大学知名教授、南京体育学院知名教授、部队首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州电视台知名主持人等来院给师生做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在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在苏州市已形成知名的校园文化品牌,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五是举办校园文化展演活动。开展“吴文化研究”“农耕文化研究”“国学经典诵读”“非遗传承”“农耕文化展演”“农耕文化操表演”“书画展览”“戏曲戏剧表演”等文化学术活动,通过演、唱、诵、看,将校园农耕文化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身在其中,深受教育。同时,对打造学院的对外文化品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六是广泛建立校外传统农耕文化实践基地。学院与苏州博物馆、苏州革命博物馆、苏州公民道德馆、苏州市民俗博物馆、苏州状元博物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常熟蒋巷村江南农耕民俗馆、张家港永联村江南农耕文化园、用直农耕文化园、苏州草鞋山农耕文化遗址公园、三山岛古人类遗址公园等苏州周边的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文化场馆、公园等联系,建立校外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

(五)考核上三方评价科学有度

苏州农院在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结果的考核、评价与运用。一是由学院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农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定期上报、通报情况,确保重点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由国家、省、市教育或社科科研部门,对我院申报立项的农耕特色校园文化系列科研课题成果进行学术评价或鉴定,其中有两项成果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二等奖。三是由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如通过国内知名的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评价的专业公司――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进行科学认定。四是由社会组织或用人单位进行评价。五是由学生家长进行评价。六是由社会对学院整体的美誉度进行评价。通过第三方的评价,其结果比较科学、客观、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