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10:42:42

实验教学法论文

实验教学法论文篇1

1.1网络书本相结合,充分做好实验预习工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兴趣与能力都不断增强。因此我们将传统的预习报告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充分帮助学生详细了解实验原理和意义,熟悉实验操作,增强实验意识。如在每次实验前,都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探索该实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有机玻璃的制备,学生可以了解到有机玻璃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装潢、铭牌制作上等等,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就相关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实验过程,这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和创新意识。同时,我们在实验中心网站上制作实验动画,展示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装置的装搭,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实验过程。并明示一些突况的处理方法,做到有备无患,例如在制备尼龙66的实验中,原料己二胺是强有机碱,强腐蚀性,我们通过动画的形式告知学生在称取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一旦沾到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用3%的冰醋酸或1%硼酸冷敷伤口。

1.2情景带入,边讲边做,让学生成为实验主导

实验课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学生应该成为实验的主导。我们每次实验开始前都会先创设情境,将现实问题的解决与实验紧密联系起来,把照方抓药的实验课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课。基于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课程中教师重点强调实验的重要环节和容易出现的意外事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会接到一个实验相关的问题,如在苯乙烯的乳液聚合实验中,向学生提问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的作用等,实验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问题答案。实验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跟老师交流,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实验中探寻答案,成为主导,教师从知识“传教者”变成“军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愿,提高了实验课的质量。

1.3认真总结实验报告,强化实验结果与理论的联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报告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只是简单记录实验过程。我们则要求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查阅资料予以解答,反思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联系,并尽量多的列举出其他相似的应用,以此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2量化考核标准,激励学生认真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

实验期末考核并不能真正说明学生的实验情况,出勤率、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结果和卫生,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实验考核中综合了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两部分。出勤率要求学生做到全勤,不迟到、不早退;预习报告要求书写规范,步骤详尽;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报告中实验现象分析是否客观,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课堂上的思考题是否总结到位等;实验结束后的值日工作,要求学生检查关闭仪器,整理教室卫生。期末综合考核以设计性实验为主,教师给出一个实验题目,要求学生提前搜集资料,结合本学期其他实验的操作方法,在考试现场自行选择仪器,装搭实验装置,处理实验结果,教师根据现场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评判。

3结语

实验教学法论文篇2

我们飞虹中学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学习困难的学生较多,学生思想品德差异也较大,特别是双差生比较 多。以往我们很少研究日常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备课和执教时往往过多考虑教材内容如何 讲清,教学资料如何充实、齐备,很少从目标上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对一些层次低的学生,教学效果不很理想 。据此,我们在市教科所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结合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律知识部分,进行法制 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实验,希望通过这个实验能探索出提高各层次学生法制观念、思想品德和培养良好的行 为习惯的方法,获得在思想政治学科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经验。

实验过程

一、分析情况,确定目标阶段

第一步,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制定总目标。

我们课题组根据把学生培养成“四有”公民这个中学阶段的教育总目标,根据总课题组提出的让学生“学 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初中阶段教育目标,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分析了教材的内容,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制 定了总目标。我们认为思想政治课不但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而且要通过知识传授,激发学生的情感,并贯 彻落实到行为上。因此,我们从认识、情感、行为三方面制定了总目标。

认识方面:学生能理解“法律”一词的含义,知道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及其作用、法律规范对青少年成长 的密切关系;知道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政治生活都离不开法律;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情感方面:学生在遵守国家的法律,惩治违法犯罪方面能表现出爱憎分明的情感。

行为方面:学生能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勇于维护宪法和法 律的尊严。

第二步,分析情况,进行学生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不能仅仅根据分数而定,因为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代表他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我们根 据这届学生进入中学后的表现,听取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意见,根据学生的法制观念、意识以及在遵守法 律、法规方面的表现,确定了由低到高的四个分层类型。

第一层:不知法、不懂法,并有违法甚至轻徽犯罪行为,沾染了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

第二层:有一定法律常识,但是非不分,看到同学违法犯罪行为不检举、不揭发,甚至包庇、间接违法。

第三层:有一定法律常识,能分清是非,自己基本守法,但对违法犯罪现象不闻不问,明折保身。

第四层:有较强法制观念,不但个人自觉守法,而且对于犯罪现象,敢于揭发甚至斗争

第三步,根据每一层学生情况,确定每一层所要达到的分层目标。

第一层目标:初步了解书本上讲授的一些基本法律常识,能分清是非,基本上知法守法。

第二层目标: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知识,尤其是和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制内容,是非分明,并能与违 法犯罪现象划清界限。

第三层目标:能知法懂法守法,在遵守国家法律,惩治违法犯罪方面能爱憎分明,勇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 尊严养成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良好习惯,能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

第四层目标:有较强法制观念,对法律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不但自己学法守法,而且还能积极宣传法律, 教育他人知法懂法守法,并能运用自己掌握的一些法律知识帮助他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四步,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分层目标

将课题总目标、分层目标印发给学生,教师详细解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分层 目标,同时对学生强调:所选的目标要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应该是经自己努力能够 达到的目标。另外学生在选择目标时,可以适度修改,甚至可以自订目标。

第五步,学生选定目标、教师调整,最后学生明确目标。

学生选定目标后,有的过高或过低。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帮助学生调整目标。经过师生共 同调整目标后,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同时教师也明确了学生的层次类型。

二、根据目标,进行分层教学、教育阶段:

1.课堂内分层教学

备课 教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时,必须考虑对各类学生的不同要求,要把一节课中的各个环 节上,高中低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形式写在教案上。

讲授 在课堂教学的讲授方法上,我们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采用搭台阶的方法教师搭一层,学生登一层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打开思路,在知识不断深化的同时觉得自己听懂了、学会了,激发学生继续登台阶的愿 望,最后达到课堂教学目的。教师不要求每个同学都达到最高台阶,不同层次同学达到相应的台阶就算基本达 到要求,并继续鼓励学生向高层次台阶迈进。(参见页底所示的在讲授权利义务时所搭四层台阶的示意图。) ────────────────────── │权利概念││具体权利││掌握权利的含义││权利义务相同点│ ──────────────────────

─────

│ 权利义务 │ 列出 举例 对照例子讲述 分析得出 │ │

│ 相互关系 │

───── ────────────────────── │义务概念││具体义务││掌握义务的含义││权利义务不同点│ ──────────────────────

第一层要求 第二层要求 第三层要求 第四层要求

提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和复习 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做到有的放矢。

讨论 课堂讨论采取三种形式:

同质组讨论:把同一层次分在一组内,不同层次的组讨论不同程度的问题,讨论有针对性,效果理想。

异质组讨论:混合编组,讨论同一问题,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同质组讨论,异质组交流:将同一层次的同学分在同桌,一起讨论属于本层次范围内的问题,然而请不同 层次的小组互相交流各自讨论的结果。

作业 作业分层有两种形式:

(1)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数量,不同内容,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对层次低的学生布置较少,较容易 的作业。而层次较高的学生布置较难、较多的作业。

(2)全班同学作业相同,但降低对低层次学生的作业要求,提高对高层次学生的要求,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2.课堂外分层教育

课堂外的教育应做到“二结合,一落实”,即:结合分层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落实重点,做到重 点学生重点帮教,每位政治课任课教师在所教班级重点落实一、二帮教对象(第一层学生)。一方面帮助他补 缺补差,另一方面经常向班主任了解情况,找学生谈心,了解目标达到情况,鼓励和帮助他实现目标。

对于层次较高的同学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在课外学法的兴趣,诸如搞了法律知识专题剪报小组,组织法律知 识竞赛,从而激发了高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在语文组配合下,参加了区政治小论文的评比活动,并获 得了此项比赛中的一半奖项。

三、形成性评价阶段

根据学生知识考核成绩,根据学生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师生共同评价。学期结束后,先进行知识考核, 命题兼顾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基础知识的题占60%,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题占30%,有一定难度的 必做题占10%,同时增加10%可以让高层次同学发挥的选做题,使试卷能反映各层次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程度。教师要求第一层同学只要达到50分,第二层同学达到65分,第三层同学达到80分,第四层达到90分,学 生只要达到这些要求就算合格。然后,让每个同学根据一学期的各方面表现,如出勤、早自习、课堂纪律、作 业情况,特别是行为习惯和校内外各方面表现,加上知识考核目标达到的情况,自己考核目标达到的程度,并 报出成绩,教师根据所了解的该生情况进得调整,并向学生说明调整的理由,最后在学生认同后,得出考核成 绩。不论哪一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自己订出的目标,就能得到好的成绩和评价。

实验结论

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法在我校实验了近两年,我们初步归纳了以下五点结论。

1.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递进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项活动中紧紧围 绕自己选择的分层目标进行有效有目的的努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教学,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 非实验年级,提高了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2.思想政治课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学生不仅知识掌握达到目标要求,而且在情感和行为上也达到了目标要 求,进而提高了思想觉悟。分层递进教学,克服了以往造成的思想教育目标高不可攀、学生由于达不到要求而 自暴自弃的弊病。现在学生可以通过一层层攀登,慢慢达到目标,学生思想觉悟提高的效果明显。

3.分层递进教学法,可以解决高层次学生“吃不饱”,低层次学生“咽不下”的矛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积极性。随着分层递进教学法目标层层达到,给差生以足够的学习和思想提高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 困难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习困难学生转变。

实验教学法论文篇3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3.3加大“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作用

实验教学法论文篇4

【关键词】基于设计的研究;设计性实验;仪器分析;开放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107―03

随着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基本技能日益重视和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教育改革日益以重视素质教育,强调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获得的品质为核心[1],更加关注实践教学改革及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改革活动。源于“设计实验”的“基于设计的研究”[2] 作为一种整合教育研究与设计的方法,不失为国内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目前,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在西方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关注有限,相关研究文献较少,涉及将该范式具体应用于国内项目的文献只有两篇[3]。本文就2007年我校本科教学基于问题学习法在《仪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课题中进行的教改试点,谈点体会。

一 研究背景

1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现状

仪器分析是化学、化工、环境、制药、食品等学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之一,其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采用特殊仪器对物质进行分析测定,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边缘学科,汇集了化学、物理学、仪表电子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仪器分析实验是仪器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单纯提供分析测试数据上升到从原始的分析测试数据或现场分析测试信号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的静态和动态物质信息,以解决自然科学各个研究领域中的关键问题。目前,仪器分析实验具有仪器台数少、实验采用循环式、实验与理论不同步、学生对昂贵精密仪器有畏惧心理等特点;实验教学侧重操作技能,忽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过程中教师负责实验内容的组织安排、现场指导与实验报告批改,学生则相应地进行实验预习、现场实验和编写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效果不甚理想。

2 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

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于1992年由学习科学研究者Ann Brown和Allan Collins首创,它以设计学习环境和发展理论为目标,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检测效果,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设计,直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4]。该方法是根据学生要解决的任务或问题、相关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参与活动的规则以及教师对这些要素的组织等设计学习情境,适时根据情境改变和来自实践的反馈变更或修正设计,研究情境改变过程中的关键性要素与设计,以及实施结果,将设计贯穿于整个研究之中,同时又将研究获得的结论反馈于设计,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是一种通过设计、研究来进行学习的新方法。

二 基于仪器分析实验的设计研究实践

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一种新涌现的研究范式,由于方法论尚未成熟,采用该范式的工作者缺乏统一的研究方法体系的指导,往往不得不在众多的可能性当中进行摸索 [3、5]。在基于仪器分析实验的设计研究中,教师应该作为研究者,以与仪器分析密切相关的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实际问题来设计学习情境;而学生作为实践者,在教师设计的真实学习情境中进行实验设计与研究,并在设计实验的实施、分析与再设计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提高自己的创新与设计能力。

1 情境设计

情境的设计要源于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且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对理论的创造性应用。针对我校环境专业学生就业与发展趋势,结合校工程训练中心江西赣江机械厂电镀车间装饰生产线的环境监测问题,教师以设计性实验为背景,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学习情境。

2 情境实施

(1) 营造积极激励的学习氛围

学生设计实验与验证实验不同,它不单纯以实验方法的正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来衡量实验的成功与否,而是强调实验方案的拟定、实施与数据处理过程,以及对实验中遇到问题的分析、解决与再设计过程。实验教学中教师不是给予学生现成的真理,而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激励性的环境、创设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引导学生探索真理,诱导学生的创造力,唤醒学生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情境设计中应给予学生实验设计提示,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与图书馆检索文献,了解分析对象的性质及分析方法。在本实验中就是要依据影响铬离子与氟离子测定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根据所采样品的特性设计样品前处理方法,通过各采样点废水浓度的差异,确定分析方法,选择适宜的分析仪器和定量方法。

对于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只要基本方法和原理性正确,都应给予积极鼓励,教师不对学生的设计方案作太多的改动,只对明显的错误提出疑问,建议学生去修改和完善,允许学生带着疑问甚至是 “小错误”进入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实验为主,教师事先将实验项目所需的试剂、器皿和仪器设备准备妥当,在规定的教学计划学时数内,讲授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乃至实验成败的关键所在等内容,学生则按照既定的实验步骤获取实验数据。该教学方法虽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思维与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设计的研究是一种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研究和设计工作的新方法[6],是面向实践且具有强烈实践特色的应用研究,其具有迭代循环与过程导向性。基于仪器分析实验的设计研究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准备药品、试剂与仪器,实施设计方案,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分析与再优化实验设计,在有限的实验教学课时内,无法完成设计、实施、评价、再设计、理论形成等环节的多次迭代循环,难于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因此,教学中应采用开放实验室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自主地安排实验时间,通过预约进行实验。在本此6个班、46个小组的实验教学中,每个小组至少经历设计-实施-再设计过程三次,在设计-实施-再设计的重复迭代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思路逐渐清晰,实验操作不断熟练。实验结束后,多数同学发现自己还能设计更好、更快捷的方法,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培养。

(3) 撰写科技论文,提高科学研究素养

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也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实验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是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有效手段。因为它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也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撰写科技论文不是对解决某实际问题的方法、过程和技术的简单陈述,而是对实验、观察或用其他方式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见解,并用事实和理论对自己提出的科学见解或问题进行符合逻辑的论证与分析,甚至使之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因此,学生在经历了设计、执行、分析、再设计的持续循环后,通过撰写科技论文,能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思维更加严密,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三 应用成效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基于仪器分析实验的设计研究在05级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化学3个专业6个班的本科实验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实验任务与要求提前3周下发给学生,小组设计报告在实验前一周上交检查,检查合格后即可进入开放实验室内进行一周研究,教师监控并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与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探究科学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以定量分析曲线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5、回收率在90%-110%为基本标准要求学生。实验研究结束后,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科技论文写作基本格式,两周内完成论文,教师批注修改后,以班为单位进行小组论文答辩,介绍自己的设计研究过程与成果,并回答其他小组的疑问。

因为学生在此以前从未独立做过设计性实验,实验任务刚下发时,他们感到很难,不知如何设计。于是,教师立即给予引导,帮助学生理顺设计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第一轮的实验教学发现:学生科技论文写作与讲解能力普遍差,故在第二、第三轮的教学中增设了科技论文写作与论文演讲的内容,规范了论文格式,并上传3-5篇有教师修改批注的学生论文到师生公共信箱中作范文,引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提高其写作积极性。

实验后学生的反馈意见普遍反映,该实验教学模式自主探索氛围浓,学生实验积极性高,不仅能有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实验综合应用能力和文献检索得到明显加强,同学们深刻意识到“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 虽然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经历许多失败与挫折,但经过小组同学的团结协作,最终还是能够获得成功。因此,每个同学实验结束后内心都充满了成就感,也有效地培养了团队精神。同学在实验总结中写道:这次实验好比作登山,实验前的准备包括查资料、写实验设计报告等就好比山脚下的登山准备,实验-修正-再实验过程好似登山的艰难,实验结束也只来到了半山腰,只有圆满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才意味登上了山顶,这时就能见到美丽的日出与日落。

四 结束语

基于仪器分析实验的设计与研究是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初步尝试,虽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还需要许多实践性探索和教育理念方面思考,我们将继续努力做下去,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

参考资料

[1] 周云,张四纯,李景虹,李兆陇.仪器分析开放实验室的教学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07,26(2):129-131.

[2] 杨南昌. 基于设计的研究:正在兴起的学习研究新范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3] 陈维超,贾积有.基于设计的研究及其在“希赛可”项目中的具体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24-27.

[4] 梁文鑫,余胜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J].理论探讨.2006,159(7):19-21.

[5] Anderson, T. 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call centre innov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2005, 31(2):69-84.

[6] 吕林海.论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主旨、特征及案例简析[J].教育科学.2007,23(5):19-22.

Course Design Based on Instrument Analysis Experiment

YANG Xiao-yan YAN Liu-shui WANG Mei LIU Yan

(Dept.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 330063, China)

实验教学法论文篇5

一、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展师范生的教学模式理念

研究和探索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积极展示和推进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活跃教学思想,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优化组合,提高教师素质,而且对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学模式理念,规范教学行为,培养从教能力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90年代初期以来,我有幸得到化学教育界老前辈刘知新、潘鸿章、马经德等先生的指教,在系统学习和掌握了化学课程论、化学教学系统文化 、化学学习论等化学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与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构建了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分层递进引导、组织探究发现为主旨,以“激趣——疑问——假设——验证——结论”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为主旨,以“定向——自学——讨论——精讲——演练”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自学”教学模式;结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构建了以实验探索发现学习为主旨,以“观察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串联实验——设计实验”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实验串联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总结论文多篇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运用上述教学模式执教的多堂公开课均获得好评。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将来在教学中能引导小学生教学中注重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这是对化学教学较高层次的探索。初期,我较多地采用在活动课程中进行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其一般程序可概括为: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信息加工处理成果交流评判。例如:引导学生就铜与浓硫酸实验中对浓硫酸浓度的选择和反应装置的防污染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操作、比较分析、查阅文献、归纳演绎等方法得出结论:当浓硫酸的浓度范围为84%~90%时,反应速度较快,反应现象明显稳定。通过研究,学生还设计了成套防污染实验装置,撰写的小论文《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条件选择》获省和全国中师生化学小论文评比一等奖。

二、加强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师范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化学的媒介,也是小学自然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虽不是重点,却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培养中师生化学实验能力,不仅关系到中师化学教学目标实施的质量,而且还关系到中师生将来能否适应小学自然教学和开展教学实验需要的问题。

我认为全面的化学实验能力应该是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多维的心智和动作技能等的结合体。在中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的最基本的实验能力应指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处理常见实验突发事故的能力。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全面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把教学重点由实验操作的机械模仿训练,转移到形成思维技能、提高实验能力以及学会处理问题的过程上来。其主要思路为:

1、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和制作具有很强的技能性,需反复多次,严格认真训练方能奏效。我通过开足开齐大纲规定的实验课,优化必修课中的实验教学,重视开设选修实验,加强课外活动实验,布置课外实验与制作等做法让学生多做多练。

2、确保实验内容的多样性。仅以学生实验为例,我们开设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关的探索性实验和验证实验,与小学自然教学联系的实验习题,有体现实验教学灵活性的选做实验,还有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课外研究的课外实验与制作。

3、强调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为培养学生从能力,我们开设了与小学自然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设计,从目的要求到完成方法以及成果评价等都带有一定研究性:如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反应物最佳用量的确定,实验条件的控制等。结合演示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将浓h2so4的氧化性,hno3的氧化性、碘的升华等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实验装置由敞开式改为封闭式,此外在选做实验和课外实验与制作的设计中还重视了其应用和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成分。

4、突出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在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教师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生分组实验的指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尝试设计和准备实验的全过程,渗透对小学自然教学的研究。例如在教授“氧和硫”一章中,考虑到小学自然教学中氧气的制取是难点,所以在选做实验中对氧气的制法提出了较高层次的教学要求:学会用kmno4、kclo3、h2o2等制取氧气,掌握实验的成败关键;并在氨气、甲烷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又恰到好处地重现氧气制法,这样举一反三,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并达到准备、灵活、协调的程度。

5、注重科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我把实验教学从单纯地当做一种直观工具和辅助手段的从属地位上升到科学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的高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自然观,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此迁移为中师生必备的教育能力,为将来创造性地完成小学教育工作打好良好基础。

三、渗透分层递进的学法指导,提高师范生的自学能力

从学法指导入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化学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指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并归纳重要内容。以化学概念和原理为主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种自学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以初中原子结构初步知识为指导来认识元素族性质变化规律的律前元素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最后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感知材料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加工信息获取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例如强调结构与周期规律理论的指导作用,体现“构——位——性”三者统一关系的律后元素的课文较为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使用的课前——课上——课后自学方法“三步曲”是:

1、课前预习法。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记忆要领,演练例题,粗解习题,初步了解和掌握教材基本内容。预习使学生主动学习、走在课文内容前面,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依纲发现法。课上揭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提纲和研讨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主动感知教材、实验、实物、数据、图表、录像等材料,结合研讨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实验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模式

由于地方院校实践教学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地方院校如何构建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怎样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一、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践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教育而实现的。

1.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1)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课程教学中,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内容划分为3大模块:①基础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本课程最基本的内容;②选择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与要求,由任课教师自主选择组织教学,以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现实性和研讨性;③动态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任课教师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介绍各种实际应用案例,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2)实验技能培训课。这部分内容涵盖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原理,基本试剂、基本实验仪器的性能及其操作规范。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专业论文写作课。这部分内容涵盖了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的含义和类别、特点和作用、结构和写法例文与评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写作特点与基本要求、一般格式、例文与评析;毕业论文含义和类别、特点和功用、选题、写作步骤、通用格式、例文评析。目的是训练学生论文或课程论文写作能力。

(4)创造学课程。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创造、创造的一般规律、创造者、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创造的方法等。目的是训练学生眼力,培养创新能力。

(5)科学研究方法论文课。这部分内容涵盖科学研究的体系与特点;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科技计划管理;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与开题;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文与著作及研究报告的写作、项目申报能力。

2.实践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1)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2)自主性实验。自主性实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性原则,根据专业学科发展动态,结合学院科研成果,及时更新部分实验内容、实验材料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科研能力、训练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

(3)实习。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感性认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4)设计。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处理问题能力。

(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综合性独立作业,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选择某一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撰写出用以表现科研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的文章。

(6)科研项目。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提出科研课题,也可由教师布置科研题目,介绍本课题研究思路,学生自己独立观察、查找资料、最终写出研究报告。目的是培养学生科研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技能。

二、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少数几门课程所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所有课程都应当为之做出贡献;也不是单纯地靠加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环节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要科学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设计。

1.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采取一讲、二讲、三带、四导模式

所谓“一讲”是指老师把专业课知识传授给学生,“二讲”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再进行反馈,“三带”是指接受知识快的学生带动指接受知识慢的学生,“四导”是指老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导学生,这种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2.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内容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

如一年级上实验技能培训课;二年级上专业论文写作课;三年级上创造学课;四年级上科学研究方法论课。

3.创建一个以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研究性实验为核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方案。技能实验为必做实验;综合实验采取必做与选做并行的方式;研究性实验采取自主选题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从学科的单一性向多科性发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开展行业、地方和学校全方位的密切合作,成立三方合作办公室;二是建立联合机构,加强长期合作;三是签订合作协议,逐步深化合作,主要模式是与企业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

5.将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本科生指导小组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论文开题阶段,围绕科研项目让学生提出创新性课题和实施方案;在科研实施阶段,进行具体科研方法和创新方法的教育训练;在论文的撰写阶段,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主要期刊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格式、方法和技巧。

6.师生科研一体化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两种模式:阵地模式和载体模式。“阵地模式”就是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生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载体模式”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将采集到的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作为载体,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讨论这一过程,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李锦春.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4).

实验教学法论文篇7

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展师范生的教学模式理念

研究和探索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积极展示和推进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活跃教学思想,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优化组合,提高教师素质,而且对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学模式理念,规范教学行为,培养从教能力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有幸得到化学教育界老前辈刘知新、潘鸿章、马经德等先生的指教,在系统学习和掌握了化学课程论、化学教学系统文化、化学学习论等化学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与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构建了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分层递进引导、组织探究发现为主旨,以“激趣—疑问—假设—验证—结论”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为主旨,以“定向—自学—讨论—精讲—演练”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自学”教学模式;结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构建了以实验探索发现学习为主旨,以“观察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串联实验—设计实验”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实验串联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总结论文多篇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运用上述教学模式执教的多堂公开课均获得好评。

加强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师范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化学的媒介,也是小学自然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虽不是重点,却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培养生物工程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不仅关系到生物工程系化学教学目标实施的质量,而且还关系到生物工程系学生将来能否适应小学自然教学和开展教学实验需要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全面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把教学重点由实验操作的机械模仿训练,转移到形成思维技能、提高实验能力以及学会处理问题的过程上来。其主要思路为:

1、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和制作具有很强的技能性,需反复多次,严格认真训练方能奏效。我们通过开足开齐大纲规定的实验课,优化必修课中的实验教学,重视开设选修实验,加强课外活动实验,布置课外实验与制作等做法让学生多做多练。

2、确保实验内容的多样性。仅以学生实验为例,我们开设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关的探索性实验和验证实验,与小学自然教学联系的实验习题,有体现实验教学灵活性的选做实验,还有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课外研究的课外实验与制作。

3、突出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在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教师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生分组实验的指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尝试设计和准备实验的全过程,渗透对小学自然教学的研究。

渗透分层递进的学法指导,提高师范生的自学能力

从学法指导入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化学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指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并归纳重要内容。以化学概念和原理为主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种自学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以初中原子结构初步知识为指导来认识元素族性质变化规律的律前元素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最后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感知材料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加工信息获取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例如强调结构与周期规律理论的指导作用,体现“构—位—性”三者统一关系的律后元素的课文较为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使用的课前—课上—课后自学方法“三步曲”是:

1、课前预习法。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记忆要领,演练例题,粗解习题,初步了解和掌握教材基本内容。预习使学生主动学习、走在课文内容前面,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依纲发现法。课上揭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提纲和研讨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主动感知教材、实验、实物、数据、图表、录像等材料,结合研讨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实验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土工实验 教学改革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153-01

引言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内容广泛,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1]。该专业实践性很强,实验课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随着建筑科技的发展进步,施工日趋复杂化,对本科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实验能力要求日益增强[2]。为保障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本文对土木工程专业土工实验展开分析。

1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建立工程背景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3]。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加环节,以一种从属关系,对理论教学进行有益补充,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方面,而相关实验成为验证理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 土工实验教学现状及特点

2.1 土工实验教学现状

土工实验依托理论课为《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由承载板实验(6学时)、击实综合实验(4学时)、固结实验(2学时)、直剪实验(2学时)、三轴实验(2学时)等五个部分组成。实验开展期间,实验室及实验指导教师固定,学生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根据课程表安排进行实际操作。

2.2 土工实验特点

土工实验是继理论课《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开设的,主要是基础性、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具有“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特点。

2.2.1 基础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主要考察学生学习《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理论课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通过理论课的学习,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考核合格后可参加实验。实验围绕理论课学习的内容,做到实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实验总结相关理论的专业知识、概念、假设条件、约束条件、定理和结论,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2.2 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主要帮助学生学习《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理论课后,对理论课程中涉及到的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针对课程中提及的某种假说或实验,为验证这种认识、假说和实验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是强调演示和证明科学内容的活动。

2.2.3 综合性实验

土工综合性实验为测试土样的含水量、液塑限、最优含水量及最大密实度等指标,即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准备好的特定土样开展的一系列实验,可有效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系统性,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土工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土工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3.1.1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安排不连贯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理论课教学开设于第五学期,而土工实验教学开设在第六学期的第17周。从培养方案来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间隔一个学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土工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已经严重脱节,不连贯且缺乏系统性。

3.1.2 实验学时偏少

土工实验开设1周时间,共16学时,近200名学生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进行实验室实验操作。由于实验室资源紧张、实验教学时间短等原因,实验教学被削弱,效益性不高。

3.1.3 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灵活

由于实验室资源及实验时间安排等条件限制,三轴实验只能作为演示性实验操作,与实际工程脱节,无法得出有效的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同时,实验内容均为实验指导教师设计好,且编写有固定的实验指导书给学生参考,用较为单调的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且不能有更多的实验供学生选择,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3.2 土工实验教学对策探讨

3.2.1 优化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体系,进行了有益的集中,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式,是较好的探索。培养方案应进一步优化,实验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后续教学工作,应统一在同一个学期,使其具有更好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有助于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

3.2.2 优化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因具有“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特点,应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宽裕的实验时间、自由的实验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自由发挥,尤其是综合实验方面,开展出更多的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验设计能力。

3.2.3 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法”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师生共同通过讨论研究并实施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属探究式教学法。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在选定项目时起主导和引导作用,把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而在具体实施和完成项目时,学生起主导作用,如此可以把理论寓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以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为目标,做中学,学中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在拟定设计方案、反复修改、讨论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设计能力,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另外,以项目小组的方式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也能够提高学生团体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未来职场环境的适应。而更重要的是此种教学法既能够切实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又创作出一种公司工作的实习氛围,经过这样的项目模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4 结语

先贤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加环节,二者应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又可启发学生思考理论的来源和正确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章对实验教学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可较好辅助理论教学,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在土木工程专业土工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志明主编.土木工程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

[2]张永兴 等.土木工程综合实验模块式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55-157

[3]冯晓彤,王艳.土木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47-47

基金项目:

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项目(CQAWS2013Y-006);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1401332);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16jcyjA0463);重庆市博士后科研项目特别资助基金项目(Xm2014108)。

作者简介:

王思长(1981- ),男,山东滕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教学与研究。

实验教学法论文篇9

关键字:化学课程;化学教学论;形成;学科结构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7–0075–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2 初步形成(从“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五·四”运动提出了要民主要科学的口号,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受到批判。同时,美国的杜威(John. Dewey)、孟禄(paul.Monroe)等人先后来华讲学、游说。西方各种教育思想流派纷纷传入我国,美国的影响逐渐取代了日本的影响,设计教学法、分团教学法、启发法、自学辅导法、道尔顿制等在我国也局部流行[20]。这时,一些学校做了一些中学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例如1922年后,东南大学附中、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北方艺文中学等学校试行道尔顿制,但“无甚成效”。这一时期中学化学的“教学改革”主要是着重实验。同时各种译著增多。到20年代末,全国高中化学课本已出版20多种,初中化学课本有10多种,还有相应种数的实验教材[8][16][21]。

此时,师范院校的课程“颇多变更”,一些大学成立了教育学系,课程教材每每由各校自定,并不统一。在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强调师范生专业知能的训练,要求师范毕业生“教育原理、教授方法之知能丰富”,规定“研究实验各种教育方法”是新制师范大学的三个任务之一[19]。“新学制”公布之后,南京、广东、武昌、沈阳几所高师陆续改为综合大学,直隶高师停办,经过论争,北京高师改为北京师范大学。直到1932年才又规定师范单设[8]。

为了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一些地方开设过中学教师暑期讲习会或暑期学校,讲授有关化学科学知识和化学教材、教法、化学实验及设备研究等课题。最早是1923年南京东南大学开办的暑期学校。1924年和1925年,北京清华大学等单位举办的科学教员暑期讲习班中,化学组的讲授内容包括化学教学法在内,还有关于教学设备、教材、教学方法等问题的讨论[21][22]。1932年,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开始开设《中等学校化学教材教法》课程[23]。

1932年8月,中国化学会成立。为“求化学在国内之普及”,1934年1月,由戴安邦教授主办的中国化学会刊物《化学》创刊。戴安邦教授为《化学》提出的3条宗旨中,第一条就是“改进我国化学教学之方法”。中国化学会还成立了化学名词、化学课程标准委员会。在许多化学教育家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1934年规定了初中和高中学生实验仪器、药品的普遍标准和最低标准,拟订了化学示教实验仪器药品单。在武昌、福州、太原、兰州、上海等地建立了公共实验室。有的城市中学开始有学生实验。1935年颁布了《中等学校各科暑期讲习讨论会办法》,并从当年起由指定大学会同各地教育行政机构办理,共举行7届。化学科目的内容中,约有一半是化学教学法和教材研究。1936年制订的六年制中学课程标准草案规定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为:①使学生获得化学的根本知识和明确概念;②使学生了解化学与衣食住行、与国防的关系;③引起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养成随时随地重视自然现象的良好习惯;④养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精确的思考力[16][24]。一些化学教育工作者自编了部分化学教材。

这一时期,德国阿伦德(R.Arendt)和威尔布朗德(F.Wilbrand)、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等人的化学教学法观点被介绍到国内[15]。国内出版了为数不多的化学教学法著作。例如,1937年出版的顾文卿《最新中学化学教学法》除介绍了“教室教授法”外,还介绍了在欧美风行一时的“实验室教授法”以及“教室会议”(seminar,专题研讨)。书中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提倡“养成学生的发明家态度”[25]。

“七.七事变”以后,当时许多学校被迫内迁,图书仪器损失严重,教学条件极其困难,但许多师生仍坚持教学。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成了西南联大并设立师范学院,其中辖有理化系[26]。北京师范大学也迁往西北地区坚持办学。1938年的师范学院规程中规定在《中等教育》科目中包括中学普通教学法,训育问题及升学就业指导。1942年8月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规定除教育基本科目外,还要进行“专业训练”。内容为“分科教材教法研究”与“教学实习”。“分科教材教法研究”在第四学年学习,包括教,材选择、教科书批评,课程标准研究、教学研究、课程组织、教具设置及应用等内容。“讲授,阅读、参观与其他研究方法并用”。在这一时期,一些化学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和抗战的需要,编写了部分教材。为了保证化学教师的质量,规定检定中学化学教师时的考试科目为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化学、工业化学概论及化学教学法[16]。

抗战胜利之后,国统区高师化学系师生也面临着失业、饥饿和迫害的威胁,被迫奋起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学校教学已无法正常进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由于敌人的频繁进攻,以及原有经济,文化基础的限制,化学教育不可能有很大发展。仅管如此,延安大学还是设有教育系和化工系,教育系的课程包括“中等教育”和“教材研究”等内容。各学校都很重视发动师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和教学经验总结,解放日报等报刊也宣传推广先进教学经验。郭化若的《教学法》一文就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2年)总结出来的[27]。

3 经受考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结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改革,进行院系调整,着手改革学制,改革课程,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在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齐全;各校普遍建立教学研究组;各级学校的教学设备和仪器药品逐步得到充实和更新;增设高等师范院校多所,各师范院校化学系普遍开设化学教学法课程,在教师中普及了教育教学理论,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8]。

化学教师积极开展对教材各章节、课题教学法的研究,从1953年到1957年,仅在《化学通报》上刊出的教研文章就达768篇。同时,也开始了总结我国优秀化学教育工作者经验的工作,1957年《人民教育》杂志连载《介绍刘景昆先生的化学教学经验》一文就是一例。各师范院校与中学教学实际的密切配合,总结我国化学教学的经验、编写我国自己的化学教学法著作的工作启动,为化学教学法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57年,中央教育部委托北京师大编写的《化学教学法讲义》出版,其内容主要是教材分析和教法讨论。它结合我国实际,汲取了我国化学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为培养中学师资和倡导开展教学法研究起了一定作用。这一时期在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大气候”下,苏联的化学教学经验被大量、系统地介绍,多种苏联的化学教学法著作被翻译出版,使我国的化学教学法受到苏联的较大影响。

1958年,在“”运动中,教育战线掀起了“教育大革命”,克服过分强调学习苏联、结合中国实际不够、过分强调统—性而缺少必要的灵活性等缺点,强调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是,当时政治活动和生产劳动搞得过多,各地自编教材很不统一,教学质量有所下降。1961~1962年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陆续制订了大、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我国教育开始走上自己的轨道,教学质量逐步提高。1963年,教育部又制订了新的12年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并开始供应第四套全国统一的12年制初、高中化学课本。这一新大纲和新课本,参考了中外古今编写中学课本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建国以来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编写中学化学课本的经验,着重抓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联系实际,调整了编排体系,课本作了全面改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被誉为“建国后第一套最好的教学指导文件和教材”。1963年,我国化学教育工作者广泛开展了怎样贯彻“少而精”,“启发式”的讨论和试验,并在报刊上宣传、介绍上海育才中学的教学经验,对化学教材教法的改革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可惜这场讨论和试验不久就因“”而被迫停止。

这一时期我国化学教学法以哲学认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问题,传统教学法得到推广,后来也开始注意到进行启发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29]。

在“”期间,化学教学法课程和原有教材被作为“修正主义货色”受到批判,原有中学化学教材也停止使用。在“”后期,为了适应“复课闹革命”的需要,各地自编中学教材。许多地方打破原来的理化生课程体系,分设“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把一些化学知识(主要是钢铁工业、合成氨工业、硫酸工业以及土壤、化肥等)分散到这两门课中去,不设独立的化学课。经过实践,一些地方后来又恢复单独开设化学,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受到师生欢迎。在教学方法方面,许多地方进行“教育革命”,如“开门办学”、“以典型产品组织教学”、“自学”、“开卷考试”等等,教学往往徒有形式,实为自流。一些认真进行教学的教师被诬为“复旧”、“回潮”、“走修正主义路线”、“阶级斗争新动向”……有些教师在困难形势下仍进行教改试验,可惜未能进行总结。在高师化学系,化学教学法课程往往以“做中学”为由被取消。

1976年10月,“”被粉碎,我国化学教育进入“拨乱反正”时期。在“四化”建设高潮中,不但有关高校恢复了“中学化学教学法”课程,一些院校陆续编写出化学教学法新教材,还开始开设各种选修课。原有的教师大多“归队”,而且队伍逐渐扩大。《化学教学》《化学教育》等专业刊物先后创刊。1979年4月,中国化学会决定正式成立化学教育工作委员会,以推动我国化学教育工作更快地发展。1983年,全国化学教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对化学教学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进行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高涨,积极介绍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对中学化学课程中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980年,华东师大率先招收化学教材教法研究生。1983年,北京师大、东北师大也开始招收化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生,此后招收化学教育研究生的院校越来越多。化学教学法的发展呈现了十分可喜的局面。

4 几个问题刍议

4.1 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分期问题

本文将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形成过程大致划分为前奏期、初步形成期和经受考验期三段。前奏期自19世纪40年代近代化学传入我国开始到1932年化学教学教法成为高师化学系课程止,大约历时90年左右;初步形成期自1932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历时约17年;经受考验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后的“拨乱反正”结束,历时约30年。经受考验期的结束意味着化学教学论学科的正式建立以及发展期的开始。这三个时期共同组成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形成阶段,即“中学化学教材教法”阶段。

初步形成期终止时间的确定比较复杂,主要表现在“化学教材教法”和“化学教学法”两个名称同时并存(实际上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是以学科内容的主流(教材和教法)及其稳定性来确定初步形成期终止时间的。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内容没有大的变化,但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学科内容差异较大,所以把这两段时间都划入初步形成期。在经受考验期,化学教学论学科主要经受了“”和“”两次大的考验,显示了它的存在价值和“砸不烂”的生命力。

4.2 处于形成阶段的化学教学论的学科结构

所谓“教学法”原本是“方法学”的意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化学教学法”逐步吸纳了对中学化学课程目的、任务、基本内容、体系以及教材编写、教材选择、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教学原则和学习原则,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化学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内容,由只研究教授法,发展到研究教材和教法,再发展到研究“教学法”、研究更多内容,但其基本内容还是教材和教法。

同时,“化学教学法”也逐步形成了包括总论(理论部分)、分论(具体应用),及中学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与研究3个组成部分的相对固定的体系。其中,“分论”涉及具体的教材分析和教法问题,比重较大。理论部分分量最小,内容多为借用教育学、心理学或者哲学有关理论。例如,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化学教学法多以哲学认识论作为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理论部分的单立对于强化化学教学论理论探究和创建意识有着刺激和鞭策作用。

4.3 处于形成阶段的化学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虽然许多化学教学论著作或教材包含有“理论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处于形成阶段的化学教学论并没有独立的、具有化学学科个性的理论,其内容基本上属于经验范畴,致使不少人仅仅把它看作是一门经验学科,似乎只要有教学经验就能从事化学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了。

由于借用了大量的教育学理论,它似乎只是研究教育学理论应用技术、培养教师技能的专业课程,然而,它并没有全面应用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其实践指导性也差强人意。而且,教育学并不能完全满足其理论需要。

由于借用了大量的教育学理论,所以它常常被看作是教育学的一部分,而不是教育学的分支。不过,它不仅借用教育学的理论,也借用了不少心理学、哲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所以又不能只看作是教育学的一部分,造成学科定位的困难。

化学教学论能有自己的理论吗?怎样建立化学教学论自己的理论?在明确处于形成阶段的化学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之后,需要努力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能使它有所发展。限于本文已经够长了,作者将另文予以讨论。

参考文献:

[20]王倘等.中国教育辞典[M].上海:中华书局,1930.

[21]华东师大化教组.中学化学教学法讲义(讨论稿).1982.

[22]北京师大化教组.化学教学法(讲义),1980.

[23]北京师大化教组.化学教学法讲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4]南京大学化学系.戴安邦与《化学》.化学通报,1982,(9):37~38.

[25]顾文卿.最新中学化学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6]清华大学校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实验教学法论文篇10

关键词:医学院校;目标驱动;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8-02

一、背景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是国内外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较为重视的一门学科,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喜爱。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水平和能力,除了教授学生数据分析的常见方法之外,还将引导学生如何对实际的问题进行建模,如何对模型进行简化和求解。利用实例教学等方法,可以很好地将数据挖掘中的抽象概念、模型、公式等阐述清楚,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诊断、治疗、器官移植、基因研究、图像分析、康复、药物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成果。运用各种数据挖掘技术了解各种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总结各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我们学院也把这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把计算机与医学结合,使得学生的培养方案全面包括了计算机与医学的知识点。由于该课程原本属于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教材也大多侧重于介绍体系结构、算法原理、效率分析与改进等理论知识,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比较深,许多知识都超出了本科生的接受范围,此外,教材对相关理论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说明也比较少,不利于安排实验教学。因此要实现“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综合考虑学时多少、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因素,灵活地加以选择安排。

二、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为主,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创造性因此被严重扼杀;②教师对专业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重视,对课程体系的讲解不到位,造成学生在学习时课程之间联系不上,知识衔接不好,对知识的运用和融会贯通比较差;③实验与理论脱节。“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理论讲授的算法与实验软件中的算法有很大差距,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比如对于理论上讲授的关联规则算法,实验中使用SQL SERVER 2005中的商务智能工具做实验,学生发现有很多参数与理论上讲授的有很大不同;④医学院校的学生对纯粹计算机理论知识接受困难。由于该门课程是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数学、统计学等知识,如果学生的其他学科学得不好,就会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障碍;⑤教师讲授没有把理论课程结合到实际应用中。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的意义,老师没有很好引导学生,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目标驱动的教学框架

对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体系,设计了一套基于目标驱动的教学框架,把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从教学大纲的设置,教材的选择,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全面引导学生从初步了解到深入学习的过程。对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有两个专业的学生要学习这门课程。一个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个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于两个不同的专业,我们设置不同的教学大纲。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为54学时,实验为36学时。

1.理论教学。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设置如下的教学计划,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我们教材选择韩家炜的《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第一部分:第一至四章为数据挖掘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介绍;第二部分:第五、六章介绍了数据挖掘的算法和工具;第三部分:第七章是数据挖掘的聚类分析的实际应用。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了解基本方法和应用背景。掌握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建立,掌握数据挖掘的主要步骤和实现方法,数据挖掘的常用算法,实现数据挖掘的具体操作。理论学时的安排,第一章绪论(6学时);第二章数据仓库(4学时);第三章数据预处理(8学时);第四章数据挖掘发现知识的类型(8学时);第五章数据挖掘中常用算法(12学时);第六章数据挖掘的工具及其应用(8学时);第七章数据挖掘应用实例(8学时)。

2.实验教学。本课程配合理论教学,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建立以及各类数据挖掘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能在认识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数据挖掘方法,依据实际例子,写出解决方案。学生应在实验课前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然后针对相关问题写出解决方案。实验时对实际方案的运行结果应能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最终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①理解数据仓库的工作机理及其构建过程;②掌握典型的数据仓库系统及其开发工具的使用;③理解数据挖掘技术的工作原理与流程;④掌握典型数据挖掘工具的使用;⑤掌握几种典型的数据挖掘算法;⑥掌握使用SQL SERVER 2000和SPSS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教学过程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各占50%。实验过程表现成绩包括: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规范、基本技能掌握程度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等方面。实验报告成绩包括:实验报告格式是否正确、原理是否论述清楚、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是否符合逻辑,报告字迹是否清楚等方面。

3.课程设计。理论课和实验课接近结束时,我们把最后三周作为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由于本门课程很多算法不容易理解,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结合到医学应用中是课程设计的关键。比如我们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每人选择一个老师给定的题目,课程设计有详细的要求,比如题目“数据挖掘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能把本门课程相关的算法结合使用,最后给出详细的分析。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发现,学生对本门课程更有兴趣。

4.毕业论文。我们把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三的下学期,也就是说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就做了该门课的课程设计,使得学生对数据挖掘相关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择。毕业论文毕竟是反映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也对他们将来就业起到提前培训的作用。把理论结合实践,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也十分重要。

我们根据医学院校的特征,提出了一套目标驱动的教学理念,从学生认识这门课程到学生理论课的学习,实验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的完成,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我们的考核体系,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