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20:35:17

普通话教学论文

普通话教学论文篇1

尽管普通话测试范围极为有限,但细致环节下对学生的语言思维控制技巧和应用水准上存在着严格的验证标杆迹象,因此必须透过学生认知原则实现入手改造,同时广泛搜集最新教学资料,实现厚积薄发的效用。

例如在字词部分的疏导控制,主要沿着学生在机测环节中容易引发的误读类型进行常见错误表达字词表格的整理,并且结合形近字、多音字以及外来词等做好结构补充;在分析学生语言缺陷的前提下,有关部门需要高度整合口令验证材料,令学生在相对丰富的语言练习环境中体会平翘舌以及鼻边音的区别样式。在作品朗读训练中,可以适当加入作品赏析元素,根据不同优秀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进行作品朗读技巧的把控,将朗读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效果一扫而空。

透过现实经验了解,学生对于优秀作品会产生整体机能的感性认识和局部细节的特别定位反应,甚至细微到单个字词的读音轻重处理层面,之后配合正确示范录音进行对照,将这些隐藏的细节技巧一一标记清楚,这样学生在朗读处理上的准确性就会略高一筹,这对于后期精准的语感体验和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稳固都将产生必要的辅助作用。学生实际朗读的短文中,除了课堂上的原文内容之外,还要提供详细的分析样本,透过不同记号的标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朗读的内涵。

命题说话考查过程中涉及话题基本与生活相贴近,若想真正把控话题的表达绩效,就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熟悉素材的挖掘,经过系统的剪裁和修复之后,做到清晰的控制思路和充分的内容理解调控。话题思路的追踪性研讨是有关部门丰富教材资料的首要任务,而相关生活内容的搜集便是第二要务。包括在社会公德的谈论上,其信息量包揽性质十分清晰,既可以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又可以涉及交通秩序的遵守和个人行为习惯的处理,任何层面内容目前都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整合,学生可以从中筛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利用不同角度实现分析。如果将这部分的资料搜集活动取消,任何学生就只能局限在自己的认知习惯上进行宽泛理解,完全不能响应时代呼吁的主体标准。

说话案例的长期积累和综合分析是教育机构丰富教材资料内容的又一途径,教师在平常生活中认真搜集相关代表地位的录音材料,同时严格记录学生说话过程中表现的各种问题,接着采集样本实现系统分析,这些行为都将成为特定感性范围的教材内容。经过这些生动样式的资料内容补充,学生说话表达上就拥有了质量维系保障,个人表达信心也随之上升。

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话课程提倡科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操作技术,这样能够达到足够直观、生动和便捷的调控效果,能够合理带动测试情境的还原效应,令学生群体可以更好地适应机测创新形势的需求标准。在实际学习环节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随性字词朗读指导和技巧示范,将说话过程情境清晰呈现,必要时候还可以实现重复播放,保证学生在反复观察分析的过程中领悟控制诀窍。在训练环节中,学生依靠多媒体设备进行模仿,将细致环节下的要点和不足问题完整记录,这是完善学生自我素质修整和客观分析的必要工具,并且有利于满足师生互动交流需求,实现课外网络途径的跟踪指导。

学生完全可以将生活中记录的学习状况进行邮件格式处理并发送给个人教师,之后完成个别状况的梳理和解决任务。这种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不但全面提升了普通话教学课堂的学习进度效率,同时还能够将教学从课堂空间拓展到外部环境之中,令机理安插效应更加灵活多变且贴近人性化标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生既定角色也产生了动摇,他们根据个人动力条件将被动局势扭转,透过现实反观措施能够正确发现个人的不足之处,加上网络资源丰富的趣味特征,使他们更加注重反馈掌控的机会,鼓励自己进行长时期的强化训练改造。

三、结语

普通话教学论文篇2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们的全民共同语,是全世界华人进行交际的工具。它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规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是文字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全民族共同了解、共同使用的民族共同语。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规定: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对于每个人而言,它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语言,它在促进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推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广义上来说,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字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推广普及普通话和规范字,不但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还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等等,因此,当前社会对普及普通话和规范字的需求日益迫切。从狭义上来讲,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孩子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将来升入高等学府或是走向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二、小学语文是学习普通话的基地。

乌申斯基曾说:“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复到它那里去。”美国阅读问题专家史蒂文斯也说,“如果忽视孩子掌握语言的意义,我们就失去了对人类生长发育的一个基本侧面的认识。”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言,它是人文性、基础性和工具性完美统一,如果语文教学不能把它作为基础性与工具性的语言能力发展当作首要任务,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语文教育是失败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是在六岁以前,进入正规化的学校教育后,随着年级的不断上升,情感化、程式化的东西逐渐取代了专门的语言学习,特别是面对“升学”这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许多教师不得不口里喊着“素质教育”,实际却在搞“应试教育”。这种对语言能力发展的忽视和对情感发展的过分强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导致学生初中毕业时,语言能力不合格。

学习语言,最好从小开始;从小就学,当然要靠学校教育。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学习语言文字跟学文化简直就是一码事,所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任务天然地归属于学校。儿童少年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的语文教学,是普及普通话的最重要基地。什么是“语文”呢?“语”就是语言。语言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所以,语文课其实就是语言课,其中所学的文字、文章都是为语言的记录、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服务的。

1956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则指出:“教给儿童的语言必须是规范化的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小学语文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贯彻在一切教学活动里。”建国之初到今天,小学共用过10个语文课程标准(或称教学大纲),初中共用过7个课程标准,高中用过4个课程标准,这些标准(大纲)无一不重视普通话的教学,目前正在各地试行的中小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

尽管现今已是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但语言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模仿力最强的阶段,语文教师是小学生模范的对象,为了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规范的语言因而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普通话,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示范规范的普通话,用普通话与孩子们交流并用普通话教学,而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在平时我们应该规范自己的语言,保证正确发音,注重将口语化的方言转化成规范的普通话,遇到语音不能确定的字、词,就查字典,及时纠正错误,以确保在孩子面前运用正确的语言。 并使孩子们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中得到了良好的规范语言熏陶和教育。

小学的汉语拼音教学是学习普通话大门的钥匙,是学习普通话的有力工具.因此,正确把握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要领,并掌握其主流的音变规律,普通话才能学的快而准. 汉语言文字的语音极为丰富,在普通话里,以平,翘舌音为例,平,翘舌音的字约有900个,其中平舌音约占30%,翘舌音70%.在这数量很大的汉语言文字语音中,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地让学生进行区别记忆,再加上是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那种枯燥的学习简直是一见不可思议的事,那么我们就要寻找记忆的方法,化复杂为简单!

三、多读多说是学好普通话的关键。

普通话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地方;师范学院;普通话;课程改革

普通话教学在我国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高等师范类院校中师范类专业或是非师范类中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都应该达到一定的普通话水平。贵州省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因长期受到地方方言和多个民族语言的影响,学生习惯说方言且民族语言情结突出,普通话水平相对全国而言比较低下。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学会讲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提高普通话实际应用能力及口语表达水平,并最终能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则意义重大。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总结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普通话课程改革。

1.普通话课程教学理念改革

(1)改变传统观念,重视普通话课程理论。普通话在大多学校往往是公共课或选修课,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产生普通话不重要的错觉,学生从主观上不重视普通话这门课程,认为只要能说普通话,或是能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就行,往往忽略了课程理论的重要性。普通话是一门语言课,更是一门技能课,因此,应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心理层面改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应重视普通话课程理论教学。

(2)改变以通过测试为主要目的的功利思想,着重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应用水平和能力。大多学校受到师范类学生必须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而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条件限制,把普通话教学的目标设定为使学生通过测试,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仅仅围绕测试来开展,缺乏口语表达能力的扩展训练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应改变以通过测试为主要目的的功利思想,着重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2.普通话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改变完全以理论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语音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课堂教学枯燥、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跟读,学生缺少大量练习的时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一地围绕理论和书本讲解,极少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讲解案例等辅助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普通话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同时应强化训练,让学生用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

(2)强调普通话教学改革中的审美教育。普通话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逼迫学生改变固有发音和用语习惯,其目的当然也不仅限于对语言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感受到普通话作为语言艺术其本身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和艺术馨香[2]。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赋予普通话以情感。

(3)着眼课堂,结合“听、说、读、练”方式提高学生语感。普通话感受能力是普通话语感能力的一部分,贵州方言区师范类学生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接触普通话的频率比较有限,从而形成了普通话能力比较低下的现状,因此,教师可以着眼于课堂,结合“听、说、读、练”方式提高学生语感。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可用于普通话语言教学的现代媒体很多,如语音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网络教学等,不仅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因素的限制,而且更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3.普通话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笔者根据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贵州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的普通话课程教学模式还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课程往往只有一个学期,共18或36课时。另外,普通话不仅是一门语言课,更是一门技能课,传统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提高能力的需要,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素质实际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

(2)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目前贵州所有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的普通话教学仍然是学,集中教学。但是由于学生的层次和需求不同,应该从“一刀切”转变为分层次教学[3],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素质采取选修、培训或是小班教学的形式进行分层次教学。

(3)学校教学与学院活动教育相结合。采取学校教学与学院活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二级学院普通话帮教小组,以学生带动学生,组织学院开展普通话学习和普通话课外系列活动。比如,开展每周每班的普通话学习日、普通话角、学生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普通话演讲、朗读、辩论、表演等,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说普通话的生活学习氛围,通过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和表达水平。

(4)“课内+课外+补偿”的教学模式改革。从目前大多地方师范类高校开设普通话课的情况来看,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不规范;二是教学课时少。应该单独开设普通话课程,并将其正式纳入教学计划。至于教学课时少,可建立“课内+课外+补偿”的课程模式,在课内计划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增加课外学生自主学习学时。课程最好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实施目标管理。课内计划学时以教师为主,以专题讲授为主;课外自主学习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安排,教师定期指导,期末考核。

(5)其他人文学科与普通话教学的相互补偿。在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如大学语文、现代汉语、中外文学史、语言学、文字学等课程,可以和普通话教学相互穿行,在这些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尽量使用较标准的普通话,也可以在文学教学中加入普通话文学审美教学,在语言文字和语音教学中可以加入普通话发音器官和发音规律教学、语言教育等教学,总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探讨普通话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使之相互补偿,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普通话课程教学实践改革

贵州省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中的学生大多来自本省,学生习惯说方言且民族语言情结突出,在校园内外多使用方言和民族语言。教师开展普通话教学实践时应引导学生积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对话,创造普通话生活氛围,使学生能说普通话,能使用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构建全新的教学实践平台。

5.普通话课程教学条件改革

贵州省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大多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几乎没有专门的语言实验室和普通话语音室,这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语音辨正、模拟测试等都受到了制约。应该尽可能改善普通话教学条件,建立和利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等,从而为教师提供快速提高普通话教学水平的教学条件和物质保证。

6.普通话课程教学评价改革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贵州省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采用的课程评价方式大多仍然为考查或是考试,笔者认为,在普通话课程改革中高等师范类院校应该尝试改变单一的考查或是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结合实践活动和多媒体自主学时计量、综合教学过程评价等方法,建立更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闫翠萍.高校普通话教学改革初探[J].文学教育(上旬刊),2013(11).

普通话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 中介语 普通话 大学生

一、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现状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方言众多且相互之间差异很大,这既不利于人们的社会交往,更无法适应今天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语言信息畅通传达的需求。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受过严格的学校教育的,他们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由于教师普遍采用普通话进行授课,因此学生在获得了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普通话的教育和熏陶。一般来说,中学毕业的学生,大多都能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地方普通话,就是“以标准普通话为学习的‘摹本’形成的、掺杂了方言成分的普通话,是一种不够标准的普通话”,实际就是普通话中介语。也就是说,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处在普通话中介语阶段。根据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的53.06%会说普通话,从年龄结构看,15―20岁为70.12%,30―44岁为52.74%,45―59岁为40.59%,60―69岁为30.97%。从教育背景看,受过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能说普通话的比例分别为56.08%、75.76%、86.77%。

二、影响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的因素

第一是学习的动机与态度。从影响语言学习的个体因素来看,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无疑是普通话学习过程中能否保持良好的自我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如果普通话学习者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态度,有意识地逐步放弃对方言的依赖,保持较高的普通话学习热情,通过连续性的学习是可以较快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素养的。

第二是所处文化环境。这包括两个方面,原来生活的方言区文化和现在生活的方言区文化。“不同的地方文化都在各地的方言中打下了自己的烙印”,每一个大学生都在其原来生活的方言文化区生活了十几年,这种影响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大学都处在某一方言文化区域内,学校所处地方的方言就成了强势语言,他们又会很自然地去模仿,希望融入这一区域的文化中。这些方言区文化,明显干扰了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第三是语言的负迁移。这也包括两种情况,母语的负迁移和目的语的负迁移。母语的负迁移是指将母语内的与目的语不相符的内容转移到目的语。目的语的负迁移“即由于学习者学的不对或学习不全面,目的语中的一个语言项目会对另一个项目产生影响而引起语内错误。这些错误是学习者根据现有的有限的目的语输入做出了错误的假设而产生的错误”。

三、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对策

第一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普通话作为我国全社会的标准语码,它已经成为全国共同使用的语言交际工具,占有主导地位。但是,“语言权威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语言使用的态度上。前者总是试图约束或控制后者对语言的运用。他们制定出各种标准要使用者遵循,目的是有利于语言使用者更好地完成交际活动;但使用者在不少情况下似乎并不领情,他们对各种用心良苦的规范表现出置之不理的态度”。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机和态度,让他们重视学习普通话。

第二要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环境对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普通话仅有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学生的普通话中介语就会出现更多的负迁移现象甚至过早出现石化。

第三要扩大普通话的培训面和测试面。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培训能更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更快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普通话测试员的培养;另一方面可采用梯级培训模式,即聘请在普通话测试中通过一级甲等的学生,先期进行普及培训,再由教师测试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前的强化培训。

第四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普通话培训教学中,许多教师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根据语言学理论,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应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要有针对性。二是要加强口语训练,不能总是教师一言堂的讲理论。三是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多向学生提供肯定的情感反馈,营造轻松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建强,陈建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J].教学与管理,2006,(10)理论版.

[2][11]王磊,张颖.普通话中介语负迁移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张建强.“地方普通话”研究刍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5,(7).

[4]肖劲松.普通话中介语的系统成因[J].南方论刊,2007,(4).

[5]刘华卿.邢台地方普通话语言特征分析[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2,(1).

[6]王群生,王彩豫.略论“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6).

[7]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8]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9]武文杰,徐艳.中介语的产生及其应对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07,(4).

[10]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P68).

普通话教学论文篇5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我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普通话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广范,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现了“汉语热”。 国家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将语言文字工作推上了新的舞台。各行各业对各层次人才的普通话口语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市场人才运作机制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旅游市场高级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口语技能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方面不能停留在公共课程基础上,必需进行教学改革,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竞争优势。

1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口语技能训练

普通话口语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程[1]。“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中明确规定:公共服务行业的解说员、导游员等特定岗位人员持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上岗[2]。”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将普通话口语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之一,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口语强化训练。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普通话口语表达是各项技能中的基础技能,是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要做到踏踏实实地投入学习。

2改革教学内容,提升专业口语技能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口语技能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加上足够的实践训练,才能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技能。学习普通话首先要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语音知识:掌握声母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掌握韵母的发音、开口度以及音位滑动的过程,并注意唇的圆展,舌的伸缩;掌握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调值,特别是上声的调值。认真发好普通话每一个音节。其次要掌握上声的变调、“一”和“不”的变调、“啊”的变化以及轻声、儿化的音变知识。南方人说普通话没有音变规律,特别是轻声、儿化的音变知识在南方口音中基本不存在,对于南方学生来说不容易掌握,因此需要做较精心的讲授。有了一定的语音基础之后再进行实践训练,重点练“读”和 “说”。根据声母、韵母、声调的语音知识读好单音节词语;根据音变规律多读多音节词语;准确读好每个音节之后,进入到多读绕口令、经典诗文、优秀导游词等的朗读训练中,促使学生形成普通话语感;最后进入到说话训练,让学生完全脱离文字凭借,用标准的普通话边思维边流利地表达。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技能。

2.2注重学习方法

2.2.1提倡多读多练

提高普通话口语技能的最佳方法是多读多练,首先教师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并做示范正音;然后让学生反复练读并相互听音、正音,相互点评;最后教师给予纠正,学生再读。直至字音规范。课后布置学生反复练读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养成多读多练的好习惯。

2.2.2加强平翘舌、前后鼻音训练

广西大部分地区的普通话发音都不规范,就声母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翘舌音,或平翘舌音不分,或分不清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就韵母而言,广西人由于受方言区影响,大部分人说普通话或没有后鼻韵母,或没有前鼻韵母,或前后鼻韵母不分。针对这种现象,将平翘舌声母及前后鼻韵母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做为重点讲清楚,指导学生对翘舌声母zh 、ch、sh、r,前后鼻韵母en-eng、in-ing逐一反复训练,然后带出相关字、词进行练习。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朗读短文、说绕口令等方式进行强化训练。

2.2.3增添趣味朗读与会话训练

朗读是从普通话训练到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过渡的桥梁,对于逐步掌握普通话语音系统,形成熟练讲普通话的技能,具有重要作用[3]。在做好单音节和多音节词训练的基础上,进入朗读和会话训练。朗读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要做到以下几点:1)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基调.读出真情实感;2)发音清晰、准确;3)语调朴实、自然;4)语速适中(3分钟左右读完400个音节);5)注意读好

转贴于

具有区别词义、词性作用的轻声、儿化及其它音变现象,轻重格式的把握;6)注意停顿、断句无误,情感自然、真切,并能恰当处理语言节奏,力求以声传情,声情并茂;7)多读多练达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回读的熟练程度。教师可指导学生练读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议论性、抒情性、叙事性的散文,也可以朗读报纸新闻。

会话训练作为常规训练的最终环节,是最能体现说话者的口语水平,要求说话者脱离文字凭借,用标准普通话准确流利表达所思所想。为体现专业特点,笔者认为必须增添旅游管理专业术语及有关当地著名景点导游词的训练,达到熟能生巧,学生能用标准普通话准确流利自主导游的目的。

3改革教学形式,拓宽教学场所

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觉地修正错误的发音,教师可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形势,利用绕口令、朗诵会、角色朗读、短剧、导游等多种形势对学生进行听音、辨音、正音的训练,让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自觉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可改变教学环境,拓宽教学场所,将这门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语言训练要与语言环境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利用语音室以及电化教学设备来组织教学,也可以走出课堂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进行训练[4]”。如导游专业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周边景点或农庄做临时导游员,利用“黄金周”或寒暑假期间做兼职导游,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充分感悟语言运用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发音方法,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据调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学习普通话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学生认为普通话人人都会说,没什么学问,只要别人听得懂就行;另一方面,学校及专业老师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没有为旅游专业学生开设普通话必修课,学生只能在课程不相冲突的情况下选修,学习时间不充足,没有获得专业性口语技能指导。因此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普通话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4.1用老师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老师在上课前可用3-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语言熏淘,可通过标准语音、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加上适当的眼神和体态语作声情并茂的配乐诗朗诵,也可作配乐导游词解说,或说一段绕口令,充分展示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在口语训练的教学方法上,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朗读模式,尝试让学生采用短剧、角色朗读、绕口令、朗诵会、讲笑话、排练小品、表演相声、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导游词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觉地修正错误的发音,提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4.3教给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普通话口语教学中,学生很难丢弃原有的方言习惯,不能在短时间内牢记普通话的标准音。必需交给学生一套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

4.3.1记少不记多。广西人学习普通话最大的难点是发不出平翘舌音、前后鼻音,或分不清哪些字发平舌音、哪些字发翘舌音、哪些字发前鼻音、哪些字发后鼻音。可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识记。即记住少部分的平舌音或前鼻音,当看到不在我们记忆当中的字就判断为翘舌音或后鼻音。转贴于

4.3.2记声韵配合规律。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声韵配合是有规律可循的,如ua、uai、uang只拼翘舌声母zh、ch、sh,韵母ong拼s不拼sh。

4.3.3声旁类推。一个声旁是翘舌音,其带出的其它形旁的字大多是翘舌音,如主(zh)——拄柱注驻住蛀炷砫疰。

4.3.4 对比练习。将读音相近或字形相近,平翘声母或前后鼻韵母不同的词作对比练习,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4.4营造活泼、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选择尝试播放一些著名电影录音剪辑、经典电视节目解说词、优秀导游员现场导游音像、散文诗歌朗诵、名人演讲、辩论比赛、幽默小品等等,营造一种活泼、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切地领略到普通话的美感。

4.5与相关的考试、比赛活动接轨。鼓励旅游专业的学生参加相关的考试,除了跟普通话等级考试接轨外,还可以跟全国导游员考试、森林讲解员考试以及演讲、朗诵、辩论等活动接轨。在今后的全国导游员现场考试中,还可以尝试适当提高现场语言表达的分数比例,在客观上使学习普通话、进行口语训练成为一种“必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5改革教材及其他相关内容

5.1教材的改革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技能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或《普通话口语技能训练》等,仅可满足公共课程的教学、满足测试使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真正能让旅游专业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能经常运用上的教材还没有。因此应尽快组织人力编写生动有趣、实用的教材,教材编写时可增加:“乘客、风光、导游、餐饮、服务质量、旅游费、线路、行程、住宿、游览、购物”等旅游专业词汇,可选用《导游西安华清池》、《中国旅游胜地40佳》等旅游景点优秀讲解词及地方景点导游词,也可选取历史趣事、幽默笑话、中华经典诗文等作为学生口语技能训练的配套学习材料,以适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5.2增加教学时数

据调查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话口语技能课时数与公共课程时数相同,远远满足不了专业口语的训练。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应增加教学时数,从30课时增加为46课时,并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授课时数。笔者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口语技能课程的全部学时中,理论知识的讲授学时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课时应留给训练,加大学生训练时间,确保训练效果。

5.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承担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良好的普通话能力,而且要具有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正音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有语言训练的理论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训练的指导能力,能够具体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直至使学生形成完美的表达能力[4]。但是,目前各院校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毕业于中文专业,有较扎实的汉语知识和语音学方面的知识,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尚有待充实[5]。而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导游实务与技巧》、《导游讲解与促销》等的教师的普通话口语水平不高,没有达到一级乙等,甚至带有浓重的方言口音,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时没有得到标准普通话语言的感染,在指导学生进行导游实践时没能结合普通话全面指导,导致学生导游水平不高。因此需要现有教师通过学习或进修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全方位满足旅游专业的教学需要。

普通话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普通话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H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19-01

“因材施教”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的教学方法。普通话作为我国在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交流及沟通技能,自其实施以来,不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亦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就目前我国在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来看,其掌握水平及层次参差不齐,就如何提高和改善在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并达到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成为学校普通话教学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普通话的分层教学模式应用而生,并逐渐深入到各学校的教学体系中。

一、普通话分层教学模式的依据

1.普通话分层教学的现实依据

我国虽自普通话推广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究其授课目标的完成与教学大纲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生源地范围的扩大,各入校生的普通话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口语表达能力相差亦很大,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差异尤为显著。这一现状的存在导致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普通话的掌握程度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学生的普通话学习起点参差不齐,成为普通话分层教学的重要现实依据。

2.普通话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普通话分层教学模式是指,将接受学习的群体依据其当前的普通话掌握水平、学习能力、文化程度等,把其分成若干层次的不同小群体,再根据不同小群体的自身特点,实行有差异的普通话教学,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普通话分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因材施教”。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儒学大家,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主张教学应遵循“深其深,浅其浅”,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陶行知先生亦曾提出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融合进普通话的教学中,并最终形成了普通话的分层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使所有水平上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并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普通话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

1.制定标准化的分组层次

也即在分层教学模式实施的该阶段要依据一定的普通话标准对同班级的学生进行普通话掌握水平的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以及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般将这些学生分为三类,分别是:A类,也即此类学生的普通话掌握层次较高,发音较准,地方口音不明显;B类,也即此类学生的普通话掌握层次中等,发音有一些小错误,地方口音较为明显;C类,也即此类学生的普通话掌握层次处于最末端,发音错误明显很多,且地方口音浓厚。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这些分组里的成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低组成员普通话水平有所提高,是可以向高组转变的。

2.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

也即在该阶段要依据划分好的层次小组,针对A、B、C三个小组成员普通话的不同掌握水平分别制定出高级、中级、低级的层次化教学目标。

A类成员的普通话基础较好,且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强,能够做到自觉纠正错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及训练好,为其制定出普通话标准的一级甲等或者是一级乙等的目标;B类成员有着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学习积极性较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及时纠正其错误,为其制定出二级甲等的目标;C类成员的普通话基础最差,缺乏学习主动性,且自信心不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其普通话基础的联系,如平舌音、翘舌音的区分等,培养其自信心,为其制定出二级乙等的学习目标。

3.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也即在该阶段,教师要依据大纲要求,对普通话学习进行难易程度的划分。A类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较好,发音校准,在此过程中,针对其的教学内容应以声韵母的发音练习为辅,长句、语段练习为主,培养其普通话自由运用的能力;B类学生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但存在一些发音错误,应着重于培养其声韵母的发音方法及技巧的掌握,完成重点字词的朗读;C类学生的普通话基础最差,应注重于其普通话语感的培养,并增强其与人进行普通话交流的自信心,以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基础为主。

此外在此过程中,针对A类学生,应着重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使其达到教学大纲的较高要求;针对BC类学生,要重在监督,督促其完成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

4.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也即在该阶段对各层次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时,要实行差别化的评价标准。针对A类学生,要着重于其情景对话的考察,以评判其实践及创新能力;针对B类学生,要着重考察其普通话基本知识及发音的掌握程度,适当考察其普通话运用的灵活度;针对C类学生,要着重考察其单个字音、字词的发音准确度。

结语

普通话在我国校园内推行多年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在现实的普通话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之间普通话水平差异化的存在,并以此为依据,综合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同时,提高其普通话的学习及掌握能力,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学生的普通话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普通话教学论文篇7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我国通用的语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当前,语言文字的应用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某些滞后现象,有些地区方言盛行,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风气。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促进民族间的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学院招生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毕业生供需招聘会上,大家逐渐认识到良好的语言面貌对面试成功,顺利就业起着重要作用。而提高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改善学生语言面貌的关键,所以在普通话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我校开设普通话口语课有十余年了,但课时很少,最多36课时,最少只有16课时。怎样在有限的课时里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普通话口语课不是普通话知识介绍课,也不是教学生说普通话的课程,普通话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说普通话,还在于让学生在掌握普通话知识的基础上,语言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目的,探索教法,提高普通话的教学效果。 一、示范与模仿 普通话语音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语流音变、语调几个部分,课堂上不能只重视语音知识的传授,总结学生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寻找两者之间的对应规律,这种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而且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很被动。 普通话教学是一种技能训练的教学,技能的掌握不能仅靠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能指导提高语言操作能力的理论以及在实践练习中揣摩理论的正确性,寻找解决实际应用难点的方法。 示范和模仿是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学习语言,听辨能力很重要。课堂上,教师要示范规范的读音来训练学生听普通话的能力。从教学实践看,练耳(听)———练口(读、说)———练脑(记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是十分有效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发音要领,反复示范练习,让学生观察模仿,掌握要领,形成技能。学生模仿的过程,是与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对比的过程,模仿者能够较容易地发现自身语言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有意识地纠正和改进,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口语发音的标准程度和口语表达技巧。 长期的模仿还会自动地将正确的语言信息储存于大脑中,在需要表达时脱口而出。 为了训练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还可以学说绕口令,并进行比赛,看谁说得快说得准,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二、从朗读到朗诵 因为受到课时限制,常会使任课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语流音变、朗读技巧时,注重普通话水平测试60篇规定篇目的反复练习,而忽略了60篇作品以外更广阔的优秀文学作品。 我在普通话教学中,有意地选取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作品,选择一些报纸杂志上的美文小品作为朗读技巧训练的补充材料,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或听录音,让学生反复练习,纠正不纯正的发音,先做到朗读音准流畅,这是朗诵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思考作品内涵,体会作品意境,教师再指导学生划朗读符号,学习停连、轻重、快慢、高低的处理以及轻声、儿化、音变等方面的语音技巧,有感情地朗诵。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不仅训练了朗读技巧,还体会了作品的美,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精深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文情怀。最后进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三、听说训练结合,创设开放的练习语境 在普通话测试中,有些学生读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和作品朗读能做到音准流畅,但在说话测试中,却表现得磕磕巴巴、词不达意、语意混乱,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语法失误。这种普通话语音较为规范,但语言表达却很糟糕的情况,反映出普通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只重视语音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普通话教学应该以普通话测试为检测手段,以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终极目的。因而,普通话不仅要通过字、词、句、文章等书面材料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要大力加强学生使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和交际训练,只有这样,普通话课程才能有效地实现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对于语言的学习而言,语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在普通话课堂上,采用听说结合的训练方法,创设开放的练习语境。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就此语境下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叙事、议论、说明或抒情,而其他同学用心听完,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并指出发言人在说话时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解剖分析,找出正确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选用准确词语、修正语法错误。练习语境的设置可以是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如爱情、友情、诚信、金钱、考试、就业等,也可以是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的片断、感触。这样的开放式语境说话练习可以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进行,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学生们轮流循环进行口语训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心理承受力,还可以增强学生们使用普通话的信心。当然,开放式语境设置练习对普通话任课教师的要求除了具备相当的语言专业知识外,还应当能够对学生说话内容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能力。让学生们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无形中提升了其道德文化修养,端正其看待世界的方法、态度。 四、激发说话潜能的配音练习许多教育家都倡导 “以学生、活动和任务为中心,采取启发、研讨、辩论等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学习性研究教学法等,激发兴趣、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的教学本来是很枯燥的,在课堂中,练习方式的多样性可以很好地避免课堂气氛冷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新颖、生动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新时期语言教学发展的趋势,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如给影视片进行配音活动,就是一个集趣味性、教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那些能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影视片,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情感,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环境中学习普通话。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会使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另外,为影视片进行配音活动也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全面训练。学生首先要理解人物的对话内容,为了配音流畅,学生要在理解和掌握了语言的基础上,反复熟读乃至背诵,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他们的语感。经历了充分准备、精心表演的过程,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得到了美的享受,口头表达能力上得到了实践性锻炼。从而使学习形式不再只是过去的“听讲”,而是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从而更易于记忆和消化。#p#分页标题#e# 除此之外,这种练习活动为学生们展现自我提供了舞台,学生也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了胆量,提高心理素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际证明,在普通话教学中,采取以上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当众说话的胆量,使他们在毕业招聘的面试和以后的工作中都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普通话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窗口服务人员,普通话培训,现代技术

目前我市窗口服务行业人员虽然在各种场合能较高频率地使用普通话,但根据我们的调查,窗口服务行业人员普遍存在语音不标准,语法不规范、运用场合单一的问题,这些夹带方音的“普通话”在与本地人交流问题不大,但与外地人交流时却有着一定的困难。这说明本地窗口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通话水平亟需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集中培训时间短,占用员工的休息时间;二是受培训人员文化程度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三是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探索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有效地进行普通话培训。

一、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能有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普通话语音教学

普通话语音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语音学习。它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内容。窗口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虽然绝大部分在小学的时候已经学过汉语拼音。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从业人员对汉语拼音方案已感陌生,对普通话语音更缺乏系统的认识。对如何准确发音,了解音素区别,以及发音系统的三个部分没有准确的、形象的认知。我们在培训中,通过引入现代多信息技术,可以更形象,更直观地把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相关的截面清晰地展示给学员。从不同侧面、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展示每一个发音器官的细微之处。而我们用动画、视频形式地展示每个器官的活动机理,有利于学生准确、迅速地掌握发音系统的每一个器官的运用和保护常识,迅速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动画音像材料,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突破语音教学难点,把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用动程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整个发音过程。比如在声母的教学中,学员比较难把握舌尖、舌叶、舌面、舌根、舌边等部位的动作。通过动画材料,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把这几个部位及发音方法展示出来;通过音像材料,也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听到音标的发音,保证了音标发音的准确性。由此可见,通过现代技术,可以让学生更系统,更有效地系统地学习普通话。

二、利用普通话学习软件,因材施教,分层进行普通话语音教学。窗口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来源不一,有着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发音习惯的差异。而且文化程度也不一致。如果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会极大伤害学员的积极性。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无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针对学员不同的背景、认知水平,学习习惯来进行分层教学。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利用软件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讲普通话的共性和普遍性。而普通话的个性及特殊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软件解决问题。不同背景的学员,对普通话有着不同的认知。在软件中,我们可以收集不同的方音素材,把同类方音的学习内容归类。让学员可以通过方音引擎搜索到与自己方音联系的普通话语音学习材料,有选择性地学习。这样既有针对性,也有目的性的培训,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普通话语音学习,避免了一堂灌的传统教学的无效性。

我们还可以通过制作培训课件对解决普通话语音分层教学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支持超链接和大组合,随时增添和删减内容。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针对学生对普通话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的学员,通过直接搜索或者下载基本的语音素材进行反复的学习;对于一些年轻,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语音基础较好的学员,可以通过链接模块进行进阶学习,点击自己喜欢朗读、演讲及论辩等语音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员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来进行口语表达与交流。我们培训的重点不仅在于如何说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会用标准的普通话来与别人交流。然后共同讨论、评论,共同切磋,相互修改。使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自己的口语表达水平,并能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我们还可以把修改前和修改后的录像回放给学员看,让他们通过一次次的对比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要提高学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网络和现代技术的科技,让学员随时可以播放自己想听的声音。通过网络搜索,让学生观看高水准的演讲,以及观看各届的辩论赛。要求学员在看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模仿以及讨论,培养自己的语言逻辑和应变能力,领略语言表达的魅力,培养学员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的能力。总之利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于一体的传播媒体,通过满足学员的视听和心理需求来有效达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表达艺术的教学目的。

四、通过建立培训网站进行网络教学,解决培训时间短,学习时间不固定的问题。

普通话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方言 词汇 普通话 教学

涪陵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是一个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在元代及以前即为多民族杂居区,元末至清代因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湖广、江西等地移民大量迁入,形成了以湖北话体系为基础的涪陵方言。涪陵方言属四川方言川东方言片区重庆话属的一个方言点,所以涪陵话与重庆话比较接近。涪陵话的基本词汇中许多是与普通话相同的,但相当一部分也有差异。涪陵人把当地人说的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称为“椒盐普通话”,就是因为虽然运用了普通话的语音和语法,却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汇。

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从根本上说主要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培养师范和非师范本科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则主要靠高等院校的教学。长江师范学院是一所位于涪陵的高等师范院校,有相当数量的在校生来自于涪陵本地。涪陵话中的大量方言词汇成为学生学习普通话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难点问题。当地学生在普通话测试过程中常常因方言词汇而降低了分数,影响了其普通话水平的提高。笔者拟以长江师范学院的学生在普通话测试中出现的方言词汇为例,探讨方言词汇与提高高校普通话教学的应对策略,以就正于方家。

一、涪陵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主要偏误类型

(一)名词

涪陵方言的基本名词词汇与普通话相同,如“天、地、男、女、牛、羊、花、草”等,但也有部分差异。

1.与普通话词素相同,词序不同。

2.与普通话部分词素不同,但意思相同。如:

“后脑壳”即“后脑勺”;“晚黑”即“晚上”;“开盘”即“开始”;“牯牛”即“公牛”;“荒瓜”即“南瓜”;等等。

3.与普通话的词干相同,词缀不同。

(1)在涪陵方言中,名词大量采用重叠形式,普通话多以单音节词、双音节词或儿化,以及如词缀“子”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例如:

草(普通话)――草草(涪陵话,下同)

毛――毛毛 角落――角角 皱纹――皱皱

坎儿――坎坎 壳儿――壳壳 帽子――帽帽

夹子――夹夹

(2)有的方言名词重叠后还可以儿化,普通话则用双音节词、儿化或词缀“子”表示。例如:

抽屉(普通话)――抽抽儿(涪陵话,下同)

簸箕――簸簸儿 圈儿――圈圈儿 刀儿――刀刀儿

棍子――棍棍儿 绳子――绳绳儿

(3)涪陵话常在名词后加“子”“巴”“杆”“头”等词尾构成方言,普通话则往往不用或所用词尾与方言不同。例如:

鞋(普通话)――鞋子(涪陵话,下同)

虾――虾子 嘴――嘴巴 盐――盐巴

胳臂――手杆 小腿――连二杆 锅里――锅头

屋里――屋头

(4)与普通话同一概念,但构词语素完全不同。例如:

便宜(普通话)――相因(涪陵话,下同)

寝室――歇房 馄饨――抄手儿

扒手――摸包儿 筷子――篙竿

台阶――梯坎儿 玉米――包谷 老鼠――耗儿

(二)动词

涪陵方言与普通话动词差异较大。

1.涪陵方言使用的动词与普通话的动词相同,但词义比普通话宽泛。有时方言中一个词可以表达普通话的好几个词的意思。

2.同一动词,涪陵方言比普通话使用范围窄。如“买”,除“买东西”用“买”与普通话相同外,“买肉、买酒、买盐、买布”的“买”分别用“割、打、称、扯”等词表达;“叫”,除表叫声相同外,其余的“呼唤、命令、雇、被”等义项,涪陵话分别以“喊(喊个车来)、准、请、遭”等词表达。

3.普通话有动词重叠式,重叠式的动词大多有尝试的含义。涪陵方言的动词一般不重叠,动词加“一下[yi21 ha31]”①或“哈哈儿”表示尝试或短暂动作。例如:

重庆话 普通话

九寨沟值得去看一下。 九寨沟值得去看看。

刚吃完饭,你出去转一下嘛。 刚吃完饭,你出去转转吧。

人还是要经常活动一下身体才好。人还是要经常活动活动身体才好。

这件事先讨论一下再说。 这件事先讨论讨论再说。

你等我一哈哈儿。 你等等我。

4.涪陵有些地区动词有“A一A”的格式,作谓语、状语或补语。例如:

他飞一飞的跑。

肚子痛得绞一绞的。

5.涪陵话中有些动词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具有描写色彩,很形象生动。如“梭了”即“溜了”;“抿[min31]笑”即“微笑”;“办灯儿、算坛子”即“开玩笑”;“挨吵、遭[zao35]章”即“挨批评”;“灌脓”即“化脓”;“杀屉”即“收拾”;“掌桥、掌脉”即“把关”;“加杆”即“预防”;“起叫、杀桷、抽灶、幺台”都表示“完成、结束”;“惯使”表示“溺爱、迁就、敷衍、姑息”。

(三)形容词

1.涪陵话有的形容词,在普通话里找不到对应的词,例如:“莽[man55]”表达“傻、憨、身材粗壮”之意;“刁住”即“故意”;“火信儿”即“快”;“猫杀”即“威武、性恶”;“毕水”专指“好猫善捕鼠”之意。

2.涪陵话的形容词相当丰富。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语缀构成更加生活化的形式,表达不同的状态或感彩。比如“A+BB”的格式,“A”表示中心意思,一般能独立成词,“BB”是叠音后缀,表示某种状态或感彩。

(1)多为形容词性语素,但也可以是动词性语素或名词性语素,组成的“ABB”格式都是形容词。例如:

红扯扯 瓜兮兮 慢梭梭 飞叉叉 闷湫湫 闷笃笃

(2)相当一部分ABB式形容词可变换为“ABAB”格式,语意较“ABB”式略轻。例如:

活甩甩/活甩活甩 慢吞吞/慢吞慢吞

白卡卡/白卡白卡 酸叽叽/酸叽酸叽

(3)大部分“ABB”式是由“A+BB”构成,但有些可以认为是AB重叠B而构成的,它同时存在AB的重叠式“AABB”。例如:

光生/光生生/光光生生

伸展/伸展展/伸伸展展

死板/死板板/死死板板

热乎/热乎乎/热热乎乎

3.涪陵话中的形容词短语丰富,有些很形象、生动。如“渣渣垮垮、灰灰把把、腊里腊刮、黑古尘秋”都表示“不讲卫生、不干净”。“长篾吊线、牵诗架文、皮踹[cuai31]”表示“拖泥带水、不干脆”;“伸腰马杆、阴司倒阳、软不哪垮”都是没有干劲的样子。

(四)数词和量词

涪陵方言中常用量词大多数情况下与普通话相同,但仍有一些与普通话不一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物量词:有些名词、动词与什么样的量词搭配,涪陵话与普通话有很大区别。重庆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时不能及时将方言量词转换成普通话量词的表达方式,会留下很重的方音,甚至会让人听不懂。例如:普通话中“(那样)一种人”,涪陵话说“(那样)一号人”;涪陵话“一泼人”表示普通话“一群人”之意。下面列举一部分

2.复数:普通话在表示复数时,一般在指人的名词后面加上词缀“们”,比如“人们、老师们”等等;或者在指物的名词前加上数量或指量词组,比如“两只狗、那些马”等等。但在涪陵话里,是用“些”这个字表达不定量的复数概念,比如重庆方言中加“些”的名词:“人些、老师些、学生些、书些、衣服些、商店些、车子些”等等。

如果表达量多,涪陵方言用“量(数)词A+打+量(数)词A”和“量(数)词A+打+量(数)词A+的(或家)”的句式表达。如“这条鱼百打百斤重”“这部书尺打尺厚”“山是山家的大树”“车是车的钱”。

如果表达数量少,或不足道,可用“量词+把”表达。如“(一)块把钱,小意思”“百把斤重,挑得起”。

3.涪陵话中表次第,一般爱用“的”。如“一的条、二的条、三的条”等,即“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等。

(五)副词

涪陵话中的一部分副词,如“不、没有、也、也许、太、还是、一直、陆续”等,都与普通话相同,但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

1.涪陵话表示程度的副词较多,也与普通话相差较大。例如“嘿[hê44]”这个副词,是涪陵方言中最常用的程度副词,就是普通话“很、非常”的意思。这个词在同是西南官话区的成都话里却是没有的。例如:

他做的菜嘿难吃。(他做的菜很难吃。)

她嘿迁翻!(她非常淘气!)

外头嘿热,你没事不要出去。(外面很热,你没事不要出去。)

2.在涪陵话中还有很多用于修饰形容词的程度副词,这类副词多为单音节词,构成形容词的前缀,具有鲜明的方言特色。例如:

飞:飞辣 飞烫 飞快

焦:焦苦 焦湿 焦黄

稀:稀脏 稀烂 稀孬

3.在涪陵话中,还将“惨了”“很了”等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后作补语。在普通话中却用另外的许多表达方式来表示程度很高的意思。

4.还有一些与普通话完全不同的时间副词和表范围的副词,如“的[di35]倒”即“一直”;“二天”即“以后”;“阵阵家”即“有时”:“先个儿(èr)”即“刚才”。表范围的副词有“囊共”即“总共”;“干净[jin55]”即“全部、都”;“单之”即“单独”等等。

二、提高普通话教学效果的应对策略

涪陵作为汉、苗、土家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区,方言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民族地区的方言是一种民族文化载体,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在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废弃民族地区的方言,抛弃民族文化艺术。笔者以为,高等院校只有把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要求纳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促使学生普通话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呢?

(一)编好推普教材是基础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民族地区高校普通话教学必须要有合适的教材。目前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教材不仅与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不相适应,在文化背景上也与少数民族地区有较大差异,给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造成较大困难,可首先组织人员编写《重庆民族普通话推广课程标准》,使普通话推广工作有本可依,按纲授课。同时结合本地的实际组织编写普通话推广的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建议梳理出普通话词汇与当地方言常用词汇对比表,找出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差异。编写本土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对比表,使相关内容进入教材进行教学至少有三大作用:一是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这种推普教材在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中的特殊作用是其它推普教科书所无法取代的。

(二)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是关键

语言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实践过程。任何一个方言区的学生学习普通话,都不是简单机械地学习和消极被动地接受,而必须有心理的积极参加和语言的相互交流。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从未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过普通话,致使他们在高校的普通话课堂上,最大的障碍来自于不愿说普通话和不敢问老师的心理状态,害怕发音不准或讲错了丢面子。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用普通话或进行自我介绍,或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如苗族的“四月八”、土家族的婚嫁等)、民间文学(如苗族古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等)和风景旅游点(如丰都鬼城、石柱黄水、龚滩古镇等)。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错误不要苛求;学生发言或提问时不要轻易打断或纠错,而应当在学生讲完后再指出缺点,给予帮助。当学生学习普通话遇到困难时要多加鼓励,防止讥笑说方言的同学,消除学生的害羞情绪。在教学以外的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尽量多用普通话交流,以创造一种语言环境,要为学生提供多听多说的机会,使学生尽可能同时具备方言和普通话思维,养成习惯,增强语感。只有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树立和增强了学习普通话的信心和勇气,才能提高普通话水平。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重点

听和说都是语言交流,也是语言交流活动的主要形式。听是说的基础,即理解、吸收是表达思想的基础。说是目的,即能够表达思想和活用语言是学习汉语的目的。练习内容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包括自由讲故事、命题说话、辩论等。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克服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局面,学生的活动应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左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可以咨询员的身份给予帮助,使整个语言交流操练得以和谐进行。在“以听导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努力营造热烈、紧张、宽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使普通话的课堂教学活跃而不零乱、安静而不呆板、紧张而不郁闷、愉快而不松散,取得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同时,可开展多种课余活动,如演讲比赛、普通话比赛、辩论赛等,给学生提供说普通话的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

普通话教学,教师是根本。从事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必须要具备两种最重要的素质。一是专业理论素质。教师既要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同时必须熟练地掌握所讲授普通话课程的专业知识。目前高校的普通话培训教师大多是由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承担,他们本人具备了普通话教师的等级要求,但专业知识上还有欠缺或不足,形成了普通话教学的“瓶颈”。针对这种师资,必须加强对普通话任课教师《现代汉语》课程的培训,这有利于他们在普通话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多元文化素质。从事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如果缺乏对少数民族语言、本地方言的认识,不懂得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面对来自主流民族取向的普通话教材和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对学生实施跨文化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多元民族的态度和价值,对学生的不同文化及各民族、群体的文化与历史因素有充分的了解,能从多元文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语言中的诸多问题;具备代表社会文化的多元性,能把由年龄、性别、宗教、民族、种族、语言或任何这些因素结合而成的文化,主动地包容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课程考试和组织模式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熟练地掌握普通话理论,又要具备多元文化素质,即便是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时方言较多的情况,也能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教学的效果。

注 释:

①本文注音以汉语拼音为准,调值的标注在必要的地方用数字式五度标记。

参考文献:

[1]李高云.贵州方言区师范生普通话教育[J].贵阳师专学报,2001,(3).

[2]贾晓玲.民族高等院校推广普通话的思考[J].前沿,2009,(12).

[3]李良品.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4]四川省涪陵市志编纂委员会.涪陵市志[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5]高廉平.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普通话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培训策略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自1994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对全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PSC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PSC是衡量高校规范用语、用字教学水准的重要手段,与高校的汉语言教学密切相关,它标志着国内应用语言学科实践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高职学生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已不陌生,但将其真正视为重要考试科目的寥寥无几。大部分考生希望高校不断丰富普通话教学形式,通过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普通话培训取得时效性的进展。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高校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思路。要搞好高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重点在于持之以恒,就是要在长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探索进程中,逐步构建一个涵盖普通话教学、培训和测试三大模块的综合教学体系。

1 PSC及其性质、目的、意义

PSC的提出是国内普通话推广应用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具体考察应试人普通话运用过程中所用语音、词汇、语法是否准确规范,是否能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PSC检测就是在应试人用普通话表达过程中,考察其词汇、语法和语音是否准确、规范,基于考察结果衡量应试人普通话能力等级。普通话口语能力测试是由国家语委和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发起,以深化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程度,提高全社会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口语测试项目。PSC不仅应用于高职院校普通话能力训练中,同时也是教师、主持人等职业语言人资格认证的一个单项鉴定。单就普通话教学而言,我们首先要需要厘清一些概念:PSC是针对应试人母语(汉语)标准语水平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它并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测试,也不是外语测试,而且与文化考试也有一定差异。PSC是基于个体测评情况来整体评价群体推广普通话的效果。它的目的是参考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通过测评对应试人普通话能力等级进行评定与认证,这是本国普通话推广和普及工作逐步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PSC的全面开展能够促进全社会语言规范化建设,而且会对全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2 PSC的内容简介

根据现阶段国内最新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基于本省普通话推广应用的工作要求及其百分制的测评要求,可按PSC的内容将其细化为读单音节字、读多音节词、朗读、说话四个模块,以便综合测评应试人的普通话应用等级,提高测评工作的科学性。声、韵母及声调的发音能力的测评是读单音节字模块的测评重点。读词语是基于声韵调测试,进一步考察轻声、儿化、变调的发音,难点音、主要音变的辨别能力是重点考评项目。测试员基于单音节字和多音节字的测评能够对应试人的语音概貌有概括的认知。朗读模块除了考察应试人通篇朗读是否流畅、速度把控是否得当以外,还考察语气、语调、声韵调读音、连续音变、停顿、断句等内容;说话就是应试人在不参照文字的情况下考察其普通话表达是否规范、流畅,其中,说话者词汇语法规范度、言语流畅度和语音标准度是该环节重点测评项目。

3 PSC的培训策略创新思考

3.1 普通话培训的基本原则

3.1.1 针对性强,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培训前结合受训学生所学专业和成长地域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步骤、内容、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训练中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辅导的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力求在规定的课时内达到强化学生普通话能力的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能力等级。

3.1.2 教学内容安排得当。教师应该根据课时数量和学生的语言能力科学规划普通话培训内容。重点讲授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注重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训练,提高课时的利用率。普通话训练需要长期坚持才见成效,培训的目的在于入门训练,使之成为继续训练的起点。

3.2 普通话培训的具体方法 普通话培训是一个短期集中组织行为,因此,普通话教学所面临的对象复杂性、时间紧迫性、任务艰巨性都比较大。笔者认为,在培训实践中不妨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3.2.1 端正态度,激发兴趣。在普通话教学培训中,学生往往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老师讲授的都是以前小学拼音知识的重复,所以多数人最初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语音面貌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容易对测试产生轻视和自满情绪,不能认真对待测前培训,其结果是在测试中不能突破自我,难以发挥最佳水平。而有部分学生因为根深蒂固的方音影响而导致语音面貌较差,因此在培训中表现出羞涩和自卑情绪。这些心理状态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不能主动参与训练,从而影响培训效果。针对这些情况,培训教师要用生动、贴切的语言巧妙地导入课程,同时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视频音频文件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更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多采用顺口溜、方言与普通话对说、绕口令接力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无形中融入到课堂中来。

3.2.2 精讲多练,实践为主。培训阶段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的发音和正音。①基于语音理论,对普通话的声、韵、调和各种音变进行全面概括的分析。培训时,先让学生对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有整体的认知,而后由浅入深,通过有关发音的讲解和示范逐步接受声、韵、调的发音训练。②找出母语方音和普通话语音之间的对应规律,能使普通话学习事半功倍。发音训练时,教师应着重讲解普通话中的声、韵母与母语方音的差异,并借助常用字举例来讲授个别难点音,以强化记忆,增进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知程度。③针对常见的轻声词、多音多义字、难读字和儿化词等特殊字词,在培训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强化的训练。

3.2.3 传授技巧,培养语感。依据笔者多年测试经验,大部分普通话水平在临界状态( 三甲至二乙段、二乙至二甲段、二甲至一乙段)的应试人由于不了解测试评价依据和应试技巧,往往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从而取得应该取得的等级。因此,在普通话培训教学内容中应试技巧的讲授显得尤为重要。培训课上应详细讲述应考时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进入预备备考室的15分钟内,如何突出重点,做好临考前的最后准备。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仅仅把读准单个音素或音位作为学习目标,而应该建立习得语言语感,形成良好的语音面貌。在普通话学习中,包括轻声、儿化、变调在内的语流音变,是形成语感的重要因素,是普通话的特色。培训中,教师要加强普通话语流音变的训练,通过不断的模仿和演练,使学生养成读轻声、儿化、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及“啊”音变的习惯,不断提高普通话语感,从而全面提升语音面貌。每个人的有声语言(外部语言,即“读”与“说”)都是内部语言的自然流露与外化。如果学生内部语言是方言,那么测试中的“读”和“说”就是方言而不是普通话的一种自然的流露与外化,因而测试时难免出错。普通话测试测前培训课程的课时有限,更多的训练必须由学生自己在课后去自发完成。因此,在培训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课下要坚持用普通话思考、表达或处理语言信息,不断强化能力训练,逐步实现方言向标准普通话的转变,从而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同时树立语言规范意识,进而达到规范整个社会的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合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刘照雄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仲哲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A].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刘兴策.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指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贺桂兰.普通话课程的教与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37.

[7]张志伟.建构主义理论与语言教学[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117.

[8]罗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中心开拓普通话教学新思路[J].陕西教育(高教),2011(3):4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高职院校PSC培训课程教学理念及实施模式创新研究”XJK012BYW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