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筑市场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23:00:29

水利建筑市场论文

水利建筑市场论文篇1

关键词:建筑企业;企业竞争;博弈

一、引言

2007年,中国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比2006年增长了20.36%,由41557.16亿元增长到50018.6亿元;完成建筑业增加值9769.6亿元,比2006年的8116.39亿元增长了20.37%;2007年完成的施工面积为473287.4万平方米,比2006年的410154万平方米增长了15.39%;竣工面积由2006年的179673万平米增长到了2007年的185965.9万平方米,均创历史新高。虽然近年建筑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问题也是令人担忧的。近些年建筑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增加幅度较大,市场中建设投资也增加较快,但生产能力的增加超过了建筑市场的需求,出现了市场的恶性竞争。建筑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导致建筑产品质量下降。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期,建筑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始终处于75%的水平,居高不下,有些大型国有建筑企业资产负债率甚至高达80%以上,高负债率使企业偿债能力差,生产资金周转不灵,经营困难重重。本文从我国建筑企业的竞争现状,建立建筑企业竞争博弈模型,进行理论论证并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四、建筑企业发展建议

以上两个结论都是在模型中的很多假设前提条件下得出的,对建筑市场中的建筑企业竞争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有益于我国建筑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建意。一是个体理性不一定能达致集体理性。从以上分析得知,寡头竞争的总产量大于垄断产量的原因在于每个企业在选择自己的最优产量时,只考虑对本企业利润的影响,而忽视对另一企业的外部负效应。这一结果表明,个体理性不一定能达致集体理性。理性个体间通过博弈而不是通过合作所达成的均衡,常常是一种低效率的均衡。当然这个不合作的结果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效率的,因为其增加了产量,降低了价格。近年,中国建筑企业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水平虽有所改善,但是还是较为落后,管理组织水平也较为低下,是一个十分依赖人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进入门槛低,建筑项目生产能力供大于求,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无序、不规范、过度竞争的结果,且平均利润大幅降低。而我国市场的现实是,建筑企业数量比较多,竞争非常激烈,超常的竞争,使得建筑企业总体利润下滑。二是加强建筑市场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促进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目前的建筑市场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阶段,市场行为不规范,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行业组织结构被严重分割,形成了一个条块分割型的企业组织结构。该结构具有空间和行业分布上的3大特点:大部分企业的业务活动主要在本地区,很难进入外地市场;部门保护造成很难跨越专业发展业务,许多大型企业只是某一专业的企业,从业范围较窄,缺少综合性企业;无论是哪一种企业,一般都只具备建筑业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能力,工程总承包能力匮乏。建筑企业急需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三是继续维持并发展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增强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民营建筑企业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在企业的产值规模、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仍与国有建筑业企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近年来国有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但国有经济在建筑业中仍然占据着主导位置,在企业规模、市场竞争力及科技含量上,国有企业特别是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依然主导着国内的建筑市场。因此,加强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是提高整个建筑业利润水平的必要措施。四是建筑企业需努力提高专业化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其盈利水平。目前建筑市场中普遍存在综合承包商凭借其上游的地位招标非专业化企业的行为,导致专业化建筑企业利润率水平过低。由于市场地位不高和利润水平低,大多数潜在进入企业将市场定位于总承包市场,而不是专业化承包市场,专业化企业发展不足也就成为必然。国外发达国家建筑业企业类型构成中,从事承包安装和装饰施工的专业化企业比综合性企业所占的比例要高得多。1999年,美国专业化企业占全部建筑业企业的比例为72.6%,日本为71.4%,英国为65%。我国建筑业综合型企业和专业化企业发展严重失衡。2003年我国总承包建筑业企业占全部建筑业企业个数的60.3%,专业承包企业仅占不到40%。着力建筑企业专业化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盈利状况。

参考文献:

1、ENR(2004) World market overview[J].Engineering News Record,2004(30).

水利建筑市场论文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海洋公园场馆 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各城市中的体育馆、游乐场 、主题公园得到兴建,更多的人将其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使得这些场馆中的绿色建筑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通过对保护环境、改造生态的知识、能力或物质手段的运用,来实现对环境保护的创新和对生态知识的应用。我们将以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场馆建筑设计和资源利用的分析,来探寻海洋公园场馆绿色技术的应用之道。

建筑设计绿色技术的价值

绿色技术的本质是探寻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重点在于强调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平衡的维护。尤其是当前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日益加剧,“人定胜天”的思想已经得不到支持。人与环境是种互动关系,唯有对当前的技术进行模式转换,从现代的高科技技术过度到绿色技术,才能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的进程。

绿色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绿色技术的开发、应用,总是在具体的区域内进行,例如体育馆、游乐场 、主题公园,不仅区域内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改善,也使相邻区域的环境得到了改,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作出了贡献。如果所有区域都开发、应用绿色技术,那么,困扰人类几百年的环境问题就可望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将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美丽、富饶的自然环境。

二、武汉海洋极地世界的绿色技术探索

(一)武汉海洋极地世界基本情况概述

武汉海洋极地世界主要包括展示区和工作区:

1、热带馆:恒温热带鱼类,内部展示区全部为玻璃构造,设有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

维生系统是生命维护系统的简称,运用现代的水族科技模仿自然环境为养殖生物创造了人工的水环境。一个维生系统的正常运行需具备五个系统:机械过滤系统、蛋白分离系统、杀菌系统、加温控制系统、生化过滤系统。

通过对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的使用,使海洋馆内的海水在系统的内部形成循环,大大的提高了海水的利用效率。

2、极地馆(含室外表演区):室外表演区为海象海狮,极地馆类为企鹅馆,北极熊,北极狼等极地动物。整个场馆的设计根据内部游览流线进行,增加了游览和观光的趣味性;顶部局部设大大小小采光顶,节能采光,馆内展示区全部设双层亚克力玻璃,根据温差计算设置不同厚度空气层,室外表演区既避免阳光直射,又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

3、主表演馆(含互动馆):造型为亲近自然概念——大鲸鱼带条小鲸鱼亲子游憩,大鲸鱼造型内部为朱表演馆,设伪虎鲸、白鲸、海豚等生物表演场所,设计观演人数1700,整个表演馆采用壳体建筑结构,金属屋面保温结合了声学设计,同时在地下室设置了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小鲸鱼造型内部为互动馆,游客可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配备专业装备,下水与海豚游戏。

(二)从武汉极地海洋世界的绿色设计谈建筑设计绿色技术的原则

场馆建筑设计的绿色技术应用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则:

节约能源原则

节约能源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也是建设绿色场馆的基础。节约能源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的顺应自然界中的风向,根据当地的气候因地制宜的进行场馆的平面设计和总体布局。从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以及其他相关公园场所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场馆中的采光、空调系统都尽可能将太阳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发挥到最大值,亚克力玻璃、玻璃采光顶等都大大增加了场馆的采光面积及趣味性,使场馆的光照基于自然光线的采集,因此减少了场馆内照明设备的使用,凸显了能源利用的绿色特性。

节约资源原则

节约资源原则是指在建筑的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理,尽量减少对资源的使用,同时要尽可能使资源可再生使用,尤其是对水、废纸、木料的再次使用。在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中,水的使用是最多的,在场馆内使用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能够将海水进行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对水资源的利用,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

回归自然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建筑本身要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建筑内部应使用对人们、动植物不产生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室内空气清新、自然、湿度适当,使其中的游览者产生舒适的感觉。武汉极地海洋世界的最大特点就是游览人员与海洋环境的结合、人与动物世界的结合。在游览的过程中,人们打破了原有的生物之间的隔阂,不断地产生互动,极地馆室外表演区及主表演馆附属的互动馆都凸显的亲近自然概念,让游客可以直接与海洋生物交流,做游戏,进一步的拉近了人类与各种生物的距离,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大自然带来的绿色、舒适感觉。

三、结语

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绿色技术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对于海洋公园场馆建筑设计来说,绿色技术也是创新建筑设计的必经之路,唯有将人融入到大自然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类营造更加舒适、健康的休闲、游览场所。绿色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还需要全体建筑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以推动我国的建筑、场馆向着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森. 海洋公园场馆包装的视觉表现[J]. 美术教育研究,2012,05:104-106.

[2]杜文更.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企业绿色化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许剑峰,黄珂. 绿色工业·绿色思想·绿色技术——论可持续发展的电信建筑设计[J]. 工业建筑,2002,08:15-17.

水利建筑市场论文篇3

关键词:水工建筑;施工;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U652.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队水工建筑需求不断增加,工程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水工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初步形成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施工管理制度,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施工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保障水工建筑施工顺利实施。

1水工建筑施工技术的作用

水工建筑的施工技术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水利水电主要是通过利用水流所产生的能量转换为动能,从而促进电能的产生阻水设施排水设施所构成的建筑系统,以及引水发

电系统是构成水利工程的主要单元水库中的水平面达到一定高度,就会受牵引流入动力系统,之后转化为电能最初所形成的电能压力并不稳定,利用压力变更后,通过传电设备流向所需要的地区水利施工技术让能量转化变为现实,完善施工技术,研究操作手段,开发创新技术,从而加快能量转化的速度此外,在水工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虽然不能立即看到效果,但是管理作为工程项目的一部分,是重要的软件环节好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指导能提高员工的技术应用水平,让员工精神饱满,尽心尽力进行项目施工,甚至可以激励他们对技术的研究,最终达到企业和员工多方面的共赢。

2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2.1是时代的需要

纵观古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面对新的世纪,如何建立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适应市场需要,适应提升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需要的项目施工管理模式,努力走一条“创新、改革、发展”的一体化道路,是水工建筑施工企业亟须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2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形成,生存、发展靠市场、靠自己的观念已经形成并被加强。水工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大的变化,机制不活,长此以往,必然不能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要不断创新和完善项目施工管理,但水工建筑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因素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水工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对体制进行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2.3是建筑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着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仍然是普遍现象。业主由于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的要求、不平等的条款,使业主摆脱责任,承包商地位十分被动,设计和监理不能很好履行职责,也难以履行职责,职能错位常常不自觉地发生。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存在以上种种问题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但无论怎样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建筑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2.4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

科学管理就是通过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用计算机进行模型模拟,应用于管理,减低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将日益完善的管理科学的理论及时运用于项目施工管理和企业管理中,提高生产力,进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3施工管理创新措施

3.1 观念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3.2组织机构创新

水工建筑施工企业走过了多年的历史,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把项目定义为合同签订后合同明确的范围作为项目,然后对此项目进行管理。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着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企业与项目、项目与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创新来加以解决的问题。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需要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过程出发,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来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即将对项目部进行定位和设立。

3.3体制创新

首先要确立有限责任制度。企业是项目分公司的投资主体,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做到产权清晰,依法建立新型的产权关系,作为所有者的企业退居到控股公司的位置,用股东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职责,同时承担有限责任,用这个办法来界定企业与项目部各自的边界责任。第二就是要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使项目部拥有一块边界清楚的财产,用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承担法人责任。这样项目部才能真正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的承担法人责任。

3.4机制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方案确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公司的体制,并相应建立起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基本具备了,但这一方案的有效运行还要有创新的机制,方能使这一创新方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创新的机制就是要使项目部分公司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牢牢占有已有的市场,不断开拓和占有潜在的市场。要增强企业实力,实际上就是加强项目部的建设,提高其赢利水平、社会形象和市场敏感性,必须对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类、各层次的人才脱颖而出,为人才创造环境,要给人才适应的土地、阳光和雨露;建立风险机制和决策机制,来规范项目部决策层的行为,实行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回避市场风险。

3.5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4结语

水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对水工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施工企业除了对设备进行改进外,更要坚持与时俱进,从管理上不断创新,提高使用设备的效率以及管理效率。创新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源泉,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水工建筑施工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有利于保障水工建筑施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佳云.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技术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4):126

水利建筑市场论文篇4

【关键词】建筑项目;监理工作;问题改善;出路

引言

质量是建筑的核心,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监理是甲方委托监理单位对施工的质量、投资、安全等方面进行监督指导,从而顺利完成建筑施工。监理工作是建筑质量的保证,然而由于我国监理工作发展起步晚、监理人员素质不高、监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监理工作正面临困境,改善监理工作迫在眉睫。

1.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概况及面临的困境

1.1我国建筑监理工作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在我国当前的建筑监理市场中,建筑项目的监理工作相关制度不够健全,部分监理人员对监理的认知不够,监理工作不到位。很多监理单位隶属于一些企业或公司,不属于独立的监理部门,一部分委托单位滥用自身的权利,对监理费用进行强行压价,以使自身从中获取利益,这样一来,监理单位不得不降低监督服务质量来降低成本,才能适应这种市场不正当竞争模式。这样不健全的监理制度,监理单位和委托方责任分工不明确,从而使得建筑监理市场中出现不正当竞争,建筑项目监理工作出现质量下滑的趋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1.2建筑工程监理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起步较晚,监理相关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技能不够完善、监理服务意识不够明确。许多监理人员以前都是从事工程设计、项目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建筑监理工作的行业规范不了解、不熟悉,在思想上对监理工作存在误区,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管理经验不够丰富,质量意识较差,从而造成监理工作进行过程中出现疏忽和漏洞,对建筑的质量和安全等关键问题造成巨大的损失。

1.3建筑监理市场竞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工作发展起步比较晚,在其发展的初期,监理市场的管理机制并不健全。监理的理论和实际情况“脱轨”,在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下,衡量一个监理单位服务质量的标准只是施工单位的质量水平,忽视了监理单位的真正工作意义在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安全问题的控制和指导等,从而造成了建筑监理的工作理论脱离实际,误导人们对监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监理综合控制效果的实际工作效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建筑监理市场健康繁荣的发展。

1.4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体系不够规范严谨

由于我国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市场竞争具体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监理人员经常出现工作落实不到位、,监理体系不完整,监督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建筑质量和施工进度没有得到协调和控制,监理单位没有实行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监理单位和施工队伍之间缺乏及时的交流和沟通,造成施工质量不过关,监理人员过多重视自身利益,影响监理单位的信誉度,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造成很大不良影响。

2.改善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措施和新出路的探索

2.1完善国内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相关法律制度

为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良好规范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水平,必须制定一套健全、规范、公开、透明的法律制度,建立完善的监理单位工作体系。当前随着国际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在迈向国际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自身建筑行业实力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提高的前提保证,而建筑工程竞争商家的信誉度至关重要,因此为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必须完善我国相关的建筑监理制度法规,使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有法可依,在法律的保障下规范良好的展开,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国际竞争水平和综合实力。

2.2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在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中,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是监理成功的又一前提条件。为提高监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素养和监理专业知识技能。同时,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监理市场不断出现新的竞争要求,监理人员应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职业工作技能。因此,建筑监理单位应该适时组织一些对员工的培训活动,让员工了解当前的竞争局势,分清自己的职责,提高监理行业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进而提高监理工作团队的整体素质。同时,监理人员在参与培训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服务理念,转变工作态度,不断强化自己的法律意识和业务技能水平,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增强责任感,重视监理工作的每一处细节,强化监督和管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效益和监理单位的信誉度,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增强。

2.3完善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市场竞争的制度

由于新时期建筑行业的发展,监理工作的竞争市场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要求,为了保证建筑施工行业市场规范良好的发展,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国际竞争水平和综合实力,必须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竞争市场的相关制度,构建标准化监理行业市场监督机制。在完善过程中,建筑监理单位要积极运用法律相关知识和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而保证监理工作依法、顺利地进行。同时,通过法律武器的维护和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的保障,确保自身监理工作中避免出现不正当竞争,从而,有利于维护科学合理的监理竞争市场,规范国家建筑监理行业合理高效的发展,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2.4健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整体理论管理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监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竞争机制,监理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的实力水平和专业技能,制定一套完整的监理管理体系,转变监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态度,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和方案,制定合理的施工质量检验标准,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建筑行业的质量发展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根据施工的特点和进度,调整监理方案和动态控制,提高监理工作的质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加快我国建筑行业良好迅速的发展。

3.结束语

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规范建筑工程竞争市场,保证建筑项目施工质量,必须要规范、改善监理工作。建筑工程监理工作面对当下的困境,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出路,通过规范市场竞争机制、完善自身监理体系、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出路,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建立.强化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之探析[J].中华民居,2012,(4):377.

水利建筑市场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要素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065-01

1 我国建筑产业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2010年,中国全社会建筑业的增加值为26451亿元,比2009年增长12.6%。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3422亿元,增长25.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90亿元,增长35.0%。在未来的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预示了建筑业更广阔的市场即将到来。这正是采取措施,实现我国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时机。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运营状态仍然处于高投入、高消耗换取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低效,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丧失竞争力,阻碍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周宇,2006)。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现存主要问题为:①发展模式粗放,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大;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较低,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少;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③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④政府监管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促进建筑节能减耗的规范和措施,但其力度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Wang et al,2010)。

国内学者对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调查研究结果比较一致,普遍对其现状感到担忧(胡其高,2002;巩天真,2005)。例如:朱和李章华(2007)对我国的建筑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尚未达到系统展开的水平。吴坤顺(2009)为确保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包括宣传、示范、加强监管、经济扶持政策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李红艳和徐明(2005)认为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并建议了相应的宏观对策,其中包括政府健全法律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胡其高(2002)提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发展环保建筑材料以及国家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正在进行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的谈判过程,国外跨国大型建筑及相关服务公司越来越多的进入我国建筑市场,同时国内的建筑企业也走向国际,激烈的国际竞争正考验着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提高核心产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国外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对建筑理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方面,如绿色建筑概念,生态建筑概念,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原则等的提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从建筑设计延伸到了整个建筑物生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材料选择、建造、运行以及报废回收的整个过程的考虑。建筑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对整个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也逐渐被认识。

而本文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概念不同于“建筑可持续发展”,后者强调建筑过程、建筑产品的绿色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含义:①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即建筑产业中各企业能够分工合作设计、生产出绿色建筑,减小资源消耗、能耗和污染的能力;②规范化的建筑市场体制,即所在的行业环境是公开、透明和公平的竞争环境;③完善的人才输出机制,即能够保证建筑企业不断发展前进、保持行业竞争力的持续性的行业人才教育和培养机制。具有绿色竞争力的企业是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成熟透明的建筑市场是其健康生长的环境;而合格的人才队伍是其成长的动力,三者缺一不可。

3 实现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建筑产业中涉及的企业众多,包括建筑企业、建筑服务业、绿色节能建筑企业、智能建筑企业等。这些企业是建筑产业的主体,他们能够分工合作设计、生产出绿色建筑,减小资源消耗、能耗和污染的能力也就代表了我国建筑产业的整体绿色竞争力水平。在全球环境运动的背景下,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成为各国建筑产业发展的方向。从英国国家节能计划和美国的建筑物能源标识,到北欧国家的被动式房屋(Passive housing)计划、荷兰的绿色碳税、英国的建材回收利用(WRAP)计划及建筑规划制度改革等,各国都在采取各种规制措施,也相继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修订了建筑节能规范。许多发达国家还制定了绿色采购政策。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这些国家建筑业的自主创新,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各国建筑企业也在不断采取措施提高绿色竞争力,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未来极有可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政府采购协议》,届时我国的建筑产业将遭受国际建筑市场的冲击。要增强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首先就要提高建筑产业中相关企业的绿色竞争力,使之能与国际同行业企业相竞争。

公开、公平、透明的建筑市场是保障建筑产业内相关企业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公开的竞争市场给予各企业同等的机会,促进建筑竞争中的企业优胜劣汰,有利于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公平竞争的环境可以促使相关企业集中精力致力于自主创新,努力提高管理效率。透明的招投标机制可以避免建筑业中腐败工程的发生,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建筑产业从业人员众多,是提高我国就业率的重要的产业。从业人员的水平也决定了我国的建筑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建立成熟的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才能保证我国建筑产业整体水平的持续发展和提高。

水利建筑市场论文篇6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复合式、城市文脉、城市失落空间、城市街道形态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是一种复合式的设计方法,是综合考虑城市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史、城市文脉、市民生活习惯等人文因素,用以解决城市问题、引导市民活动、协调建筑之间关系、美化城市形态的城市空间整体性设计。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无数问题,美国规划师罗杰・特兰西克在其著作《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中将失落空间总结如下:“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是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失落空间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之地;失落空间也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弃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更便利,或也许是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址郊区的工厂旧址。”这些都是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在设计实践中没有遵循整体化的复合式设计方法。无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单体设计还是景观设计,都是一种包容式的、彼此相互依托、相互映衬,并共同构筑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在正文中的设计实例“上海虹口区外白渡桥区段城市景观规划概念设计”中,通过场地分析、理念阐述、总体设计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一个景观方案从场地理解到设计构思,再到方案总体设计,最后到方案细节设计的完整思维过程。并以此表现一种更科学的设计方法,即通过“激活”、“重塑”两种手段以解决城市区段存在问题为出发点,以贯穿城市文脉为主线,表现整体区域空间魅力的复合式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一、场地综合空间分析

本地段由于其位置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整体设计中其空间元素应该是多元的。现综合场地特征,从三个角度阐释该空间的特性:

(1)区域尺度形态

区域的尺度形态应该是在设计前期最先被认知和理解的。该区段在区域尺度形态上有两个重要特点: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街道尺度。

经过实地踏勘,场地内道路尺度和街道尺度现状良好,道路中间有绿化带,且有长势良好的植物分布。而街边、道路和建筑之间距离比较宽阔,街道尺度比较怡人。滨水区段中,道路和城市河流距离适中,利于营造滨水私密空间,同时与城市公共空间较容易产生联系,利于营造风景秀丽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

(2)城市建筑文脉

该场地周边分布有优秀的历史建筑,行1846年建成的浦江饭店,到1856年建成的外白渡桥,再到1934年建成的上海大厦,场地中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光辉历史。且历史建筑保存现状良好,风格独特、古香古色,仍然是该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另外该场地是承载上海市历史文脉的重要区域,尤其是外白渡桥,可以说是上海近代文化的标志,很多知名影视剧拍摄于此,如《上海滩》、《情深深雨蒙蒙》、《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是上海早期城市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上海传奇文化的诞生地和象征。因此在设计中不仅仅要延续历史建筑的风格风貌,更要充分考虑城市文脉,保持整个区域景观建筑风格统一的同时,充分展示上海文化特色。

(3)区域景观结构

该场地拥有极佳的景观视线,以苏州河为依托,其景观视线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近景为外白渡桥主桥体、中景为上海英雄纪念碑、远景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三个景观层次形成整个区域的视线核心,因此在设计中,如何结合视线要求,组织人在场地中的活动成为了设计重点之一。因此,在设计中要将外滩的风貌融入场地,并充分考虑游人在场地中的功能活动。

二、方案生成过程

(1)基于城市形态下的景观平面肌理生成

充分考虑场地与城市、周边街道的关系,设置两条主要景观轴线,一条是充分考虑街道形态的主轴线,并根据主轴线布置由滨水广场开始贯穿整条街道的曲线景观肌理,强调视觉中心的同时完善场地景观结构;另一条轴线充分考虑城市景观视线下的景观辅轴线,将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外白渡桥、滨水景观广场三点一线相连接,并布置景观设施满足景观功能要求,进而完善城市景观结构。

(2)区域景观功能定位

根据景观肌理分布景观功能,将整个区域分成两个功能板块:滨水景观广场区和沿街景观区。沿街景观区以沿街绿化为主,零星布置街边小广场和停车场等,并结合建筑功能布置与之搭配的景观功能;滨水景观广场作为整个区域的主要景观板块,在区域整体定位中布置市民休闲活动广场、游客拍照参观区、休闲区、主题雕塑、水景区等,最大化丰富和满足整个区域的景观功能要求。

(3)对人行为活动的引导

根据景观功能定位,引导人的行为活动。根据分析大体有三类人群会到场地活动,即游客、商务人士、周边居民。而根据不同人群的活动特性,归纳出游览参观、休闲小憩、拍照留念、交流沟通、餐饮娱乐、锻炼身体、绘画写生、婚纱摄影等人的行为活动,并布置相关景观小品满足相应人的行为活动。

(4)融入历史风貌・建立场所精神

深入挖掘场地历史文化,并将其融入场地中,建立完整场所精神,让有有丰富景观体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文化之美。在场地中主要在三个方面表现历史风貌;首先是滨水广场景观区,以数字组合1856、1906、2009几个数字结合雕塑,以纪念外白渡桥160余年的光辉岁月,并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上海城市历史;其次是在外白渡桥畔,加入人物雕塑,纪念曾经以外白渡桥为外景的《上海滩》、《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视电视剧;最后是在街边广场以上海大厦建成时间1934年以纪念这座著名建筑,同时将黄包车、老式麦克风等老上海标志抽象为景观小品予以点缀。

(5)细化节点细部・完善街道尺度

在以上基础上继续细化场地景观细节,完善街道尺度。在景观构筑物上,主要设计一个空中观景步道,横架于苏州河之上,可遥观外滩风景,以满足人们观景。休闲。沟通交流等活动。另外,还设计一滨河双层看台,可遥观外白渡桥及陆家嘴,也可以用于拍照留念、拍摄婚纱照、绘画写生之用。

三、结语

无论是“激活”还是“重塑”,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终究一定是要解决城市问题,最起码也是要缓解城市问题,而不是制造更多的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单体设计、景观设计是由整个城市文脉和地域特征所贯穿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推崇的设计不应该是表现自我卓尔不群的特性,而是充分考虑周边场地空间特征、充分考虑场地历史文脉、充分考虑人在场地中的行为活动、充分考虑场地生态因素等等方面的复合式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 罗杰・特兰西克

[2]《街道的美学》――日本 芦原义信

水利建筑市场论文篇7

关键词:园林建设 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园林设计在我国应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们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又是近几十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出现过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一般地讲,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建筑符号,成为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国情,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介入城市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

1、园林的铺地设计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尤其以广场设计表现突出。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对于铺装的研究,特别是仔细琢磨似乎还不够。不是去研究如何发挥铺装对景观空间构成所起的作用,而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以为这样就好,其实不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高档的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国外,在这方面研究的很深。如巴黎艾菲尔铁塔的广场铺装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而没有选用高档次的花岗岩板,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同时,也可利用铺装的质地、色彩等来划分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使用效应。如在一些健身场所可以选用一些鹅卵石铺地具有按摩足底之功效。盲道与正常人的铺装也应加以区分,从而方便盲人行走,这在东营市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已经得以体现。

2、园林建筑的设计

2.1在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规划选址除考虑功能要求外,要善于利用地形,结合自然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

2.2.要情景交融,园林建筑应结合情景,抒趣,尤其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常与诗画结合,加强感染力,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2.3.在空间处理上,在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上,尽量避免轴线对成,整形布局,力求曲折变化,参差错落,空间布置要灵活通过空间划分,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增加层次感,扩大空间感。

2.4.在造型上, 园林建筑在造型上更重视美观的要求,建筑体型、轮廓要有表现力,增加园林画面美,建筑体量、体态都应与园林景观协调统一,造型要表现园林特色,环境特色、地方特色。一般而言,在造型上,体量宜轻盈,形式宜活泼,力求简洁明快,通透有度,达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统一。

3、园林水体的设计

水是园林的灵魂所在,尤其在南方纵横交错的水乡。因为地理关系,岭南园林喜欢设置亲水、环水建筑。或动态的水体,体会精致的趣味;或静态的水体,体会祥和之美。与江南园林、北方园林相比,广东园林水体面积很小。但在现在的有利条件下,新园林可以放开手笔去做,吸收北方的大气,在组团中及一些片景中凸现岭南特色。而西方园林无论是意大利台地园林的跌水、法式喷泉湖,还是伊斯兰十字型水渠,一样都很注重水体设计,只是东西方欣赏的角度各有不同。因此设置水体,关键不在于水本身,而是你如何去布置、如何引导游人去观赏。俯瞰的、平视的、仰望的;戏水的、亲水的、望水的。。。。。。往往都有不同的感受。

4、园林小品的设计

园林小品的种类很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要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西方文化广场由于不可能在广场上摆满坐凳,只好在狭窄的道路旁摆了一排坐椅,因为没有其它可坐人设施,游人只好坐在上面,但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可见,设计必须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园林绿化的设计

无可否认,现代西方园林在视觉冲击上比东方的要大。而其配置的植物,也会相对在视觉上要干净利索,而且相对比较注重几何形状。但在日照长、气温高、降雨量大的广东地区,在园林绿化配置中,就不能一味追求几何造型,追求单纯的气势,还要考虑遮荫。比如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建筑与室外的过渡等,都需要有冠幅宽大的林荫遮蔽。举个简单例子,像南方很多村落,村口都会有棵风水树。常常能看到一个场景:村民们三五成群坐在树荫下纳凉,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影子,旁边小河静静,枝叶飘飘,堤上谈笑风生,一幅很有味道的广东乡村风情画。因此,不要忽略植物的作用,往往一棵大树就能提气,成为一个交流场所、一个视觉焦点、一个标识、一种怀念。

6、园林景观构筑的设计

它包括雨水井、检查井、灯柱、垃圾筒等必要设施。过去,人们只是一味注重大的景观效果,而疏忽了对一些景观构筑的艺术考虑,从而产生总是对一个设计项目感到美中不足。现在,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人们逐渐将景观细部加以考虑。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在国外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检查井井盖的处理,在中国,对井毫不修饰,虽然已出现一些预制的褐色井盖,但其视觉效果一般。而国外则对井盖进行细部研究,他们将井盖的颜色加以修饰,五颜六色的图案被恰当地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与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7、结语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博大精深,在全世界亦享有崇高的声誉。中国园林构图自然、布局灵活、巧于借景、因地制宜的创作手法,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园林设计工作者,我们既要善于学习古典园林的传统特色和神韵,又要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这样才能让园林设计更好的为人民的生活所服务。只有不断的营造中总结经验,才能慢慢的摸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水利建筑市场论文篇8

关键词: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有效的运用创新的手段,使建筑工程管理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国建筑业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本文分析了建筑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的方向。

1.创新是建立现代建筑企业制度的需要

1.1创新是建立现代建筑企业制度的关键,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企业提高自身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按照一定的规范来进行建筑工程管理,才可以使建筑业平稳健康的发展下去,并为建筑公司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使建筑工程项目顺利的开展。

1.2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也是时代的要求,作为建筑企业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并不断的创新才可以使建筑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从一定度上来说,如果建筑企业在创新模式上没有空前的紧迫感,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边跑,直至被淘汰出局,因此,建筑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管理模式,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得到有效的改善,才可以使建筑企业在社会上站稳脚步,从而提高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的质量。

1.3创新是管理科学的要求

所谓管理科学是在满足现实的需要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能够为企业工程管理提供较为科学的方法,从而使企业工程管理从理论转变成行为,这对建筑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十管理科学中大多注重理论研究,却忽视了人内心的想法,因此,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促进当今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创新正好在这个时候满足了管理科学的要求,使建筑工程管理得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我国建筑企业一直以来都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的限制而无法大力发展建筑工程管理,所以目前的项目管理水平比较低,存在管理不到位、组织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管理手段滞后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管理现状方面的不足。

2.1建筑工程管理的管理手段现状。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最主要的问题是管理手段滞后,跟不上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脚步。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还在沿袭着旧有的管理手段,以行政命令及硬性指令开展强迫性管理,而不是采用科学、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我国建筑企业在制定工程项目的工期时,忽视工程的总体规划,编制的工程进度计划和其他预算明显不合理、不科学,在实际和施工时会出现不少问题,进而影响了工程进度。

2.2建筑工程管理的人员管理现状。建筑工程管理通过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方能实现,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包括能力、事业心、责任感和技术水准等都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事故多是因为人员管理不善才发生的。因此要注意建筑工程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对施工质量的管理,多方位地宣传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工程施工理念,提高施工人员的思想责任意识,做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人人都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在每天的工作中时时刻刻在都加强对自身环节质量的控制,这样才能全员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2.3建筑工程管理的材料管理现状。建筑工程所用的材料种类繁多,材料管理主要包括管理成品、原材料、构配件和半成品及贮存、运输材料等。建筑工程的材料验收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严格检查并验收工程所用材料,以把好材料质量关为管理前提和重点,禁止使用质量不过关或者是来路不明的材料,避免这些不合格材料进入工程。要建立、完善工程的材料台账并保管好,避免人为混入不合格材料。

2.4建筑工程管理的施工管理现状。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主要管理工程施工方案和实施,管理方法要符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并能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难题,采用正确的施工管理是实现工程质量管理目标的核心。很多工程项目都是因为施工管理方法选用不当而导致工期加长,工程质量不过关和工程总造价加大等质量管理问题。

3.创新原则

3.1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适应市场的需要

市场是动态的、变化的。只有适应市场的创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获得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企业占有市场、开拓潜在市场的关键。如果所施工的工程质量不好,进度滞后,那么企业产品形象将会受损,获得市场就很困难。项目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合同项目所规定的范围,从市场的角度,我们应把项目延伸到市场,即从市场中得到项目,在市场中执行项目,在项目的执行中增强竞争力,然后参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从广义上,是使项目的内涵前后延伸,在深度上,能更好地建设好项目,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增强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

3.2项目施工价理的创新共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

只有高素质的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及时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才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要求,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否则,市场已经变化了,你还没有弄清楚,不能具备应变能力,这样的企业就会迅速被淘汰出市场。所以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有利十提高企业的文化及品牌效应这一重要问题。

4.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研究

4.1建立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

搭建创新型人才平台,增强创新能力,要努力创造一个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建立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建立创新型人才保护机制,关键和重点是在于是否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在根本上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增强企业的创新管理意识。实现推动企业整体系统的管理模式创新,以完善建筑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切实意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和长期性。将创新工程管理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而对于搭建创新型人才平台,需要对人才进行科学管理,对创新型人才取得成就就要大力鼓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鼓励他们不怕失败。知难而进,不断探索,坚持攻关,乐于奉献,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

4.2建筑工程管理在机制上创新

机制创新主要是指建筑企业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上占有

重要的地位,建筑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依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企业

对整个市场的判断力。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应该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这对改

进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和员工的工作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企业还应该加强

项目部的建设,提高其盈利水平,树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建

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由此可见,作为建筑企业想要提

高工程管理的质量,就应该实行机制创新,使建筑企业的机制创新具备极强的生

命力。

4.3组织机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把项目定义为合同签订后,合同明确的范围作为项目,然后对此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经理部随着合同的签订而诞生,随着合同的终止而完结。项目部代表建筑施工企业,但它本身又并不是企业,无法承担这一明确的有界限的责任,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将项目部的运作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项目经理拥有人、财、物的处置权,拥有指挥、决策权,企业对项目经理有责任书,但缺乏有效的制约;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着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企业与项目、项目与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创新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5.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步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从而改变建筑施工中很多问题,最终达到提高施工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雪峰,盖波.浅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城市建设,2010(32).

[2]许飞.论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价值工程,2010(15).

水利建筑市场论文篇9

关键词:华东智能建筑优势WTO挑战

一.华东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4.加强团结,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学术水平

华东地区以目前三地(上海、浙江、江苏)学会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在举办报告会、展览会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有条件时争取举办国际智能建筑研讨会,以提高我国学术地位与声誉。

5.加强宣传,提高建设业主的认识,搞好定位和管理能力

由于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过于迷信,必然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智能”就应该无所不能,更有甚者将该项目的投资仅作为提高“身价”的目的,不清楚智能化建筑工程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物业管理重要的基础,认识不到日常运行中所需的微利投资能得到高额利润的回报。因此,建议应该有国家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强制性的将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纳入正常轨道,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6.协助政府搞好注册电气工程师复习培训工作,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水平

据了解,国家人事部将在2003年6月第一次开考注册电气工程师。其中,建筑电气业属于此系列,智能建筑弱电设计师大部分也要参加此系列考试。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编写复习参资料,建议华东地区也要作好考试复习培训工作。最后作者衷心希望华东地区智能建筑业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在业主、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努力下,营建出更多的高质量优质智能建筑工程。新晨:

参考文献

1.徐兴声,《WTO与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4.4,P34—P38

2.路更可,《试论面对入世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的对策》,《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2.2,P31—P34

水利建筑市场论文篇10

关键词:华东智能建筑优势WTO挑战

一.华东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4.加强团结,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学术水平

华东地区以目前三地(上海、浙江、江苏)学会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在举办报告会、展览会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有条件时争取举办国际智能建筑研讨会,以提高我国学术地位与声誉。

5.加强宣传,提高建设业主的认识,搞好定位和管理能力

由于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过于迷信,必然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智能”就应该无所不能,更有甚者将该项目的投资仅作为提高“身价”的目的,不清楚智能化建筑工程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物业管理重要的基础,认识不到日常运行中所需的微利投资能得到高额利润的回报。因此,建议应该有国家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强制性的将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纳入正常轨道,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6.协助政府搞好注册电气工程师复习培训工作,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水平

据了解,国家人事部将在2003年6月第一次开考注册电气工程师。其中,建筑电气业属于此系列,智能建筑弱电设计师大部分也要参加此系列考试。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编写复习参资料,建议华东地区也要作好考试复习培训工作。最后作者衷心希望华东地区智能建筑业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在业主、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努力下,营建出更多的高质量优质智能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徐兴声,《WTO与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4.4,P34―P38

2.路更可,《试论面对入世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的对策》,《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2.2,P31―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