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数字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02:56:52

报业数字化论文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1

石磊教授的《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一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报业生态,但并不必然带来报业的衰落。报业同样可以采用新技术,在媒介融合中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与新媒体共生共荣。这种认识和论述,对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通读全书,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特色一:多年潜心研究的集大成

石磊教授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硕士点负责人、新媒体研究所所长。2006年7月,他发表了论文《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从那以后,他发表了《从媒介融合看报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报业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报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构建》、《媒介融合语境下媒介产品生产模式之变》、《培育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路径选择》、《新媒体语境下公共领域重构》等10多篇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论文。2009年10月出版了《新媒体概论》,并被北师大等许多高校作为教材。专著《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发展对策研究”、教育部社科项目“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研究”、四川省社科项目“媒体融合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战略”、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传媒融合发展研究”,担任“新媒体理论与实务”丛书副主编,四川省精品课程“新媒体概论”第一主讲教师。

2006年初,石磊教授在四川大学攻读文艺与传媒方向博士学位期间,为构思撰写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博士论文,并就相关问题多次与我进行研讨。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刚刚起步,颇具前沿性。2008年上半年他的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又认真听取了许多老师和同学意见,多次进行修改,终于在2010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这是他长期研究的成果,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集大成,是报业研究的可喜新成果。

特色二:努力构建数字报业研究的理论体系

该书将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放到数字化生存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报业发展的的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转型,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战略转型。他不仅强调报业在技术上与新媒体融合,还主张在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上进行重构和再造,破除阻碍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找到数字化的商业模式,构建起报业发展新模式。这样就跳出了一般性的数字化研究,使报业数字化研究具有了厚度和高度。

石磊教授对国内外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并将众多的转型路径精当准确地概括为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在内容融合上,以前单一的报业内容生产变成全媒体的数字内容生产,报业由“报纸业”变成“报道业”。在渠道融合上,以前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报纸、广电、新媒体等渠道有效地整合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实现全媒体融合。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将产生跨媒体跨地域的数字化现代传媒集团。这些分析论述,对当前我国传媒改革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特色三:多学科交融,理论联系实际

该书以新闻传播学为基本立足点,综合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注重从经典和前沿理论中寻求支撑。同时,注重从中外传媒实践中寻找答案,以开阔、创新的视野选用大量鲜活、针对性强的案例应证观点。将报业数字化转型放到国际背景下考察,运用了大量的国外理论成果和跨国媒体的生动案例。同时,注重中国语境,对报业数字化转型在中国遇到的特殊问题进行阐述,并在政策、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石磊教授在对报业数字化转型情况进行细致考察、对传媒发展众多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抓住传媒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探讨了报业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什么是数字报业、怎样进行数字化转型,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具有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2

关键词:计算机;报业;数字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312-03

Computer Enables Newspapering Entering Digital Era: Referring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Newspapering

CAI Yong-zhong

(Xuzhou Daily Newspaper, Xuzhou 221002, 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Wang Xuan to invented laser photocomposing machine,changed the processing pattern of Chinese character,enabled newspaper entering digital era. Along with the computer and network’s fast escalate and applications, newspaper developed fast too, accelerate it entering digital times. As a new “ six of one ” media,what challenges will digital newspaper face? How to response them? What bottlenecks in the proces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m.

Key words: computer; newspapering; numeralization; thinking

王选教授发明激光照排机,改变了汉字的处理方式,使计算机迈进了报业。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快速升级和应用,报业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并加速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报业是什么样子,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本文想从计算机与数字报业说开去――

1 告别铅与火,报业进入激光照排时代

激光照排系统,是北京大学748所以王选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研制出来的。它使我们告别了铅与火,在汉字信息处理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它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技术以来的又一场重大革新。

从前,印刷是十分辛苦的差事,首先要排版。工人们在一排排的字架前捡字、排字、打样、做出纸型,再上印刷机进行印刷。遇到不常见的字,还要高温铸字,十分辛苦,还容易发生铅中毒。而且,铅字印刷,效率又很低。以王选教授为首的科研人员,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终于推出了“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它包括书版、报版等部分,使出版印刷界告别了铅与火。而且,他们还推出了“方正彩色”出版系统,使新闻出版界得以“旧貌变新颜”。所谓激光照排过程,就是先用计算机录入文字,用一定格式进行排版;将这一格式的文件用打印机打印,使它的内容出现在纸上;如果用激光照排机发排输出,再经过冲洗,就能得到用于印刷的软片;经过拼版、晒版、上机印刷等工序,就从根本上取代了铅字印刷。

1979年,王选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第一台样机调试完毕。1985年,王选研制的照排系统在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正式投入使用。

众所周知,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为标志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则是以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为标志的。王选发明激光照排,被公认为是信息技术的第五次革命!

2 迎接光和电,报业进入数字时代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报业市场,报刊编辑正日渐意识到开发多媒体平台的必要性,以争取新的读者群。曾经“带领”中国报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北大方正,正利用其近20年的报业服务经验和技术,为全国报业建立数字报刊服务平台,计算机技术已经从开始激光照排、电讯收稿等应用过渡发展到报社的各个层面,计算机技术及其网络技术使报社快步进入数字时代。

“数字报业”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报业创新发展计划之一,该计划业已正式实施,以三年为期分步推进。该计划的目的是探索适应数字报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内容显示介质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运营模式,实现传统纸介质出版向数字网络出版的转型,推动报纸出版业的重大变革。通过数字报刊服务平台,可将报社的数字内容产品进行集中式的发行,读者可以在此平台上方便地选择订阅自己喜爱的数字报纸。目前全国有15家媒体成为该计划的首批试点单位。

“数字报业”从概念到实践还不到三年时间,这在我国行业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数字报业气势磅礴、不可阻挡,预示着传媒行业一场新的革命的到来。近两年,“数字报业”观点纷呈、面目不辨,多半媒体无所适从。数字报业技术复杂,工程浩大,全球瞩目,社会关切。如何深化认识和推进数字报业?从业界的角度对其进行辨读与研解,其意义和作用不可忽视。

3 数字报业是“多位一体”的新媒体

什么是“数字报业”?尽管众说纷纭,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数字报业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编码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视像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新兴报业。数字报业是基于报纸的又综合运用了多种科学技术的新媒体,数字报业是中国报业的必由之路。

“数字”和“报业”原本属于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正是计算机的出现使“数字”和“报业”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并呈现三种态势:一是数字技术撇开现存报业的独立前行和行业始创,从而生成另辟蹊径的“数字新传媒”;二是数字技术对传统报业的强制浸透和原型改造,从而形成面目一新的“数字化报业”;三是传统报业向数字领域的积极融合和自我转型,从而实现充满生机的“报业数字化”。

数字报业的内容是数字报业概念、内涵、本质的逻辑载体和实际构成。数字化报业,是用数字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报业,其内容包括“内容数字化、形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手段数字化”四个组成部分。“内容数字化”是通过编码技术和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报业新闻信息转换为用数字技术进行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式的内容。 “形态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将报业数字内容表现为与数字技术相对应的数字文本、数字视频、数字语音、数字图片等存在形式。形态数字化是内容数字化的载体,是数字化内容的表现形式。“流程数字化”是用数字技术处理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排版、传输、发行、交互、阅读、存储、检索等全过程。流程数字化是数字报业的关键,是内容数字化与形态数字化的技术要求和必然结果。“手段数字化”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基础平台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工具实现对报业信息的处理与管理。手段数字化是数字报业的技术标志,是内容、形态、流程数字化的装备支持。报业数字化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发展又充分利用着计算机的技术发展。

数字报业的必然性是由数字报业的鲜明特征决定的。数字报业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五点:一是即时,由于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新闻报道的出现几乎与新闻事实的发生趋于同步。二是互动,在数字报业平台上媒体和受众之间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流动,媒体成为交互中心。三是共享,数字报业没有信息的秘密可言,任何终端和节点都享有对全部资源使用的权利。四是兼容,数字报业从技术本质上说,是强制性标准和协议,在统一标准和规范协议框架内,各媒体的内容、形态、工具、手段等是兼容通用的。五是覆盖,数字报业把新闻的全区域性和通讯的无疆界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新闻”覆盖全球(“NEWS”的寓意就是北、东、西、南)。

数字报业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将网络即时性、电视直观性、广播覆盖性、通讯快速性、手机便携性和报纸信息性的六大特征“化”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给人全新感觉的数字报业新媒体。数字报业兼有网络、电视、广播、通讯、手机和报纸的六重功能,是六重功能的组合再造。即,首先,数字技术使网络、电视、广播、通讯、手机、报纸得到了数字化改造;其次,数字技术又通过统一平台使改造了的网络、电视、广播、通讯、手机、报纸,再一次按照标准和协议的要求得到协调和规范;第三,数字技术还为数字报业内容、形态和功能的扩大留足了容纳空间和技术接口。

4 “数字报业”的面临挑战与应对

数字报业向传统报业发出的严酷挑战已经迫在眉睫。一在时间上,全天候挑战办报节奏。传统报纸的办报节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时间上全天候的要求。二在空间上全覆盖挑战发行区限。传统报纸的发行地域性,与数字报业空间全覆盖的功能差距甚大。三在形态上全媒体挑战纸媒介质。传统报业惟以纸张为介质,这种单一纸媒介质限制报业生存和发展的状况,已经暴露出其弊端,必将被数字报业的全媒体介质形态所打破。四体现在管理上全平台挑战传统模式。传统报业除排版系统外,其他管理工作仍停留在手工阶段,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介入将使具有采编、发行、广告、经营等全部功能的全平台管理系统得以建立和应用。五在技术上全功能挑战行业存在。数字报业全功能技术的颠覆性和替代性不允许传统报业抱任何侥幸心理,顺之则存,逆之则亡。

传统报业应对计算机和数字技术挑战的具体措施诸如:明确战略定位,组建信息中心;突破传统观念,转变办报模式;建立数据仓库,奠定数字基础;架构功能平台,保障信息畅通;研制移动终端,简化便携工具;开发功能软件,创新阅报形式。总之是在新技术的发展上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建设数字报业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传统报业在建设数字报业的时候,要选择主攻点和突破口。第一,开发全平台数据库。全平台数据库是数字报业的基础,没有全平台数据库,数字报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数字报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持,对全平台数据库的投入永远都不会过时。第二,建设多版互动网站。多版互动网站是数字报业的基础平台,数字报业的一切业务流程都是通过这个平台实现的。“多版”是指音频视频版、图形动漫版、中外文本版、终端互动版等为一体,未来还会有新的版本补充进来。第三,研发移动采编系统。真正能够体现数字报业特点的装备改造应当是手机在采编过程中的应用。具有即时采编、快捷传输、海量存储、影视阅读和在线检索功能的3G手机将成为数字报业系统终端的主角,而且该功能的研发潜藏着巨大的市场商机。

5 “数字报业”的发展瓶颈与思考

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报业并不会像传统报业融入数字技术那么容易,其制约数字报业发展的瓶颈体现在:传统办报思维的困扰。认为数字报业“乱”不了天下,因而对数字报业无动于衷;传统办报思想定位的偏离;传统办报模式的约束等等。

传统报业在转向数字报业的过程中,也暴露出难以支撑的软肋。一是依附于网络。作为数字报业平台基础的网络技术、网线带宽、网关控制等,报业媒体无法左右。二是受制于通讯。作为数字报业主要功能的通讯技术、通讯设备、通讯费用等,报业媒体无法掌控。三是阻碍于音视。作为数字报业显著特征的音视技术、音视制作、音视权限等,报业媒体无法参与。四是无奈于技术。作为数字报业技术内核的编码技术、识别技术、安全技术等,报业媒体无法拥有。这些先进的计算机数码式技术并不像筹措资金那么容易。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同时产生的。面对数字报业发展中的瓶颈和软肋,我们的对策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政策保障方面。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都是靠政策的力量推进的,数字报业的建设和发展也必须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二是媒体合作方面。数字报业的投入是巨大的,其先期研制费用不是某个报业媒体所能承担的,因此必须由牵头机构出面组织若干报业媒体合作攻关。三是资源重组方面。即其存在形态要求传统报业必须按照数字化规律对机构、流程等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四是市场竞争方面。我国报业进入市场相对较晚,初级阶段的内部角斗影响了行业间的竞争。用数字纽带连接起来的整个报业应成为市场竞争的行业主体。五是技术武装方面。数字报业是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报业。传统报业必须积极用数字技术武装自身,主动改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设备结构和流程结构,以适应数字报业的技术要求。

我们应当对数字报业进行“冷”思考。因为在数字报业面前,我们容易走入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业界人们的认识上:一是数字化就是网络化。把数字报业仅仅理解为办网络版和电子版的报纸,以为有了“网上读报”就是数字报业了。二是数字化就是终端化。把数字报业仅仅理解为解决终端阅读问题,以为研制和使用了“阅读器”就是数字报业了。三是数字化就是视频化。把数字报业仅仅理解为将文本转为音视频,以为能够“在线直播”就是数字报业了。四是数字化就是技术化。把数字报业仅仅理解为数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为使用了数字工具就是数字报业了。其实,数字报业不仅是专项的而且是系统的;不仅是技术的而且是社会的;不仅是现存的而且是创新的;不仅是目标的而且是过程的。对数字报业简单地、狭义地、孤立地、静止地理解,都必然会走进枉付巨额学费和贻误宝贵时机的误区。

综上所述,我们建设数字报业需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运用科学方法,遵循客观规律,讲求工作效率。第一,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数字报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家的宏观发展观,也是数字报业建设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二,必须用战略性思维规划数字报业。建设数字报业必须有长期规划和动态目标,用阶段性任务的不断完成来逐步实现数字报业建设的滚动目标。第三,必须用系统论方法运作数字报业。对数字报业建设过程和运行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必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在整体的联系中促进功能的协调和结构的优化。第四,必须用数字化标准判定数字报业。国家应制定数字报业的产业和行业标准,以此来判定数字报业的性质、规模、外延、归属、目标等,并为出台数字报业的国家法律和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在目前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数字报业扑面而来之际,传统报业的心胸、姿态、动作和应变能力可能会决定自身的存亡。我们提倡和支持的正确态度是:积极热情科学谨慎迎接数字报业;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数字报业;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创新数字报业;满怀信心展望未来预见数字报业;紧跟潮头有所作为融入数字报业;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控数字报业。

参考文献:

[1] 付迁.弘扬知识时代的汉字文化[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9).

[2] 甘露明.论数字化时代的网络写作[J].求实,2005(S1).

[3] 刘涌泉.大陆人看海外中文报纸真累[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4(1).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3

记者:请问您如何看待大传媒时代中,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所面临的深刻挑战和机遇。

朱伟峰: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成长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媒领域正迎来大传媒时代,其主要标志就是渐趋成熟的多元化传播格局的形成。在迎接大传媒时代来临之际,传统报纸面临着深刻挑战:一是传播载体丰富多彩,载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的读者遇到了网络传媒、电信传媒、流动传媒等新媒体分流,读者自然减员和年轻读者增势缓慢,忠实读者减少现象突出,而更为严重的是读者阅读习惯、学习方式的改变正成为传统媒体读者流失的主因。二是媒体竞争日益市场化、多样化、国际化。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媒体依靠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不断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引导甚至主导年轻阅读群体,给报业在市场竞争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文化竞争也趋于扁平化和一体化。三是保护资源、降低成本的挑战。由于报纸媒体的纸介质载体的先天属性,在目前自然资源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要求保护资源、降低成本的压力已越来越迫使纸媒加快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面对这些情况,我国报业正主动适应,顺势而为。在牢固树立内容资源中心观的前提下,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积极拓展内涵和外延,努力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大力发展数字化内容产品,目前我国报业已经掀起数字报业的建设高潮,各报纸出版单位正努力把面临的挑战转化为下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机遇。

记者:大传媒时代,多媒体融合为受众提供了互动参与性、多媒体、便于定制和检索等诸多优势,但多媒体融合决不能以平面媒体读者的流失为代价,相反要为纸媒的核心信息增值提供机遇和渠道。纸媒体应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来实现这个转型?传媒单位应该怎样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并寻求新的发展方式?

朱伟峰:在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先进生产力总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并在发展中为自己开辟出道路,与其伴生的将是崭新的运行理念、机制和体制。当前新媒体的发展也是如此。新媒体在新技术支撑下所展现出来的及时、便捷、高效等特征,以其天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人的观念和做法,已经在我国报业掀起了不小的创新浪潮。许多报纸出版单位积极应对,主动实践,抢占新媒体发展先机,已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实效,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传统媒体在这种积极实践中收获的主要是创新的理念、机制和更为鼓舞人心的远景。报业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纯粹的竞争对手,它们既有竞争又互为依靠,总体态势是在竞争中发展、融合,在融合中成长壮大,最终将走向多媒体融合之下的共同繁荣。

报业在转型中,应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所在。充分认识传统媒体品牌的权威和公信,充分认识传统媒体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完善的营销渠道、丰富的客户资源,充分认识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独一无二性和长期积累的内容产品数据库的重要性。传统报业在高度重视内容、品牌、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发展数字化内容产品。特别要注意的是不管如何转型,品牌意识、品牌效应始终不能丢;不管传播方式如何改变,报业内容的质量关、导向关不能变。

在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中,报业如何在渠道垄断的夹缝中充分发挥内容为王的优势?如何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所拥有的品牌公信优势?我想这些问题的破解,既有赖于报业同仁们的努力和智慧,同时更有赖于体制、机制的创新。

记者: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媒版图发生深刻变革,垄断格局被打破。电信、互联网企业凭借高端信息技术实现了向传媒领域渗透,三大产业逐渐从分立走向融合。传媒版图急剧扩大,期间蕴含着无限商机。在这个变化的时代,新闻出版业如何保持并增强在舆论宣传上的主导权和传媒市场中的竞争力?

朱伟峰: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而出现的,因此新媒体将引发通信、传统媒体等多种产业的变革和融合。随着未来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新媒体营销价值的进一步凸显,新媒体将进入加速度发展的快车道。这就是报业必须承认的现实,发展数字报业正是报业在新形势下寻求突破的战略选择。

首先,发展是硬道理。“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报纸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迎接新技术的挑战,抓住数字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报业在不断巩固和发展报纸出版业传统业务的同时,应积极采用数字、网络、多媒体的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数字报业,促进产业升级,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潮流。

其次,通过大力发展数字报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报业作为党的宣传舆论阵地的重要作用。我们虽然在信息的数量、内容创新、政治把关等多方面拥有特别优势,但在发展新媒体、使用新技术方面,决不能满足现状,而把发展权拱手交给IT公司、通讯公司,使得自己被动化和边缘化。

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报业已经充分认识数字报业战略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融入数字报业的洪流,通过不懈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增强在大传媒时代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记者:大传媒时代,传统媒体垄断的传播权和渠道优势将逐步瓦解,新形势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课题:应如何创新管理方式,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更加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和行业管理?

朱伟峰:新闻出版总署目前正大力致力于在公共服务中实现行业管理和舆论引导。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4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理性思考 编辑 研究回顾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2-0041-06

The Rational Refle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What’s the Editor?

Wu Pi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4300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trospect of the studies on editing in 2016, the reflection and elaboration have been made on edit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edit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the editors are those who have clear editing ideas, who have the spirit of creation and craftsman, who are the essential human resources in digital publication, who are the practitioners of publishing theories, who promote their own development through strengthening teaching practices and accumulating vivid cases, and who have created the history of publication.

[Key words] Media integration Rational reflection Editing Retrospect of the study

“互联网+”如火如荼地发展让传统出版业和出版业中的编辑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有线网、移动网络三网融合,出版业态多样化,电子出版方兴未艾,自出版直接登场。“有数据显示,在Kindle上排行前100名的畅销书中,有28种是作家以自出版模式出版的;排行前50名的图书中,也有11种采用自出版模式”[1],技术对传统出版行业进行了彻底革命。既然如此,还需要编辑吗?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如果需要、存在合理,又该如何发挥好编辑的作用?过去的2016年让诸多出版人心存疑惑。

阅读不灭编辑就不会消失。《互联网环境下编辑的价值思考》[2]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自出版无法取代传统出版和编辑的作用,且将更加凸显“好编辑”的价值。它否定了技术派所持的“传统出版没有未来,编辑终究要被技术和机器替代”的观点。其中提到的“好编辑”一词意蕴深远。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是什么?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编辑思想是编辑工作的明确指引,清晰而鲜明的意识、理念在出版物的生产过程、热菪问缴系募中体现即编辑思想。并非所有编辑都有编辑思想,有人在编辑岗位上工作一辈子,平庸无为,得过且过,理念浅薄,难得建树。但优秀、杰出的编辑一定是有编辑思想的人,为达到目标付出的智慧、心血与顽强精神凝聚于出版物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编辑思想研究被大家所重视,并成为2016年的热点之一。

的编辑实践活动多集中在他的青年时代,编辑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过去有零散文章对此予以关照,但明显缺乏系统性、专业性。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李文邦的《青年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研究(1918―1927)》[3]。作为编辑思想专题研究著作,它较之以往的论文更具系统性、深刻性与专业性。该书是对青年编辑思想的全面总结,具有史料积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除此之外,《青年编辑思想模式及其现代价值研究》[4]系思想研究专项之“青年编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它从同志创办《湘江评论》《政治周刊》等编辑活动入手,概括其思想内涵,建构青年编辑思想模式,对现代编辑出版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备鲜明编辑思想的人有许多共同特征,他们以及他们编辑的书籍都会让人久久记住。编辑中有一批这样的人。

创新是编辑出版业深入发展的源泉,如何策划出既有特色又具新意的作品,一直是编辑出版学界和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论叶圣陶编辑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以英语教辅书的创新性策划为例》[5]一文将叶圣陶先生的中小学教科书编辑理论与当前英语教辅书籍出版有机结合,弘扬了以叶圣陶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家崇尚质量的编辑理念,以编辑理论指导编辑实务,以案例诠释创新,以历史启示现实,起到了宣传优秀教辅图书、鼓励创新的作用。杨牧之曾在中华书局从事编辑工作长达二十年,对编辑艺术体会深刻,见解独到。“马克思主义是杨牧之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唯物辩证法贯穿于杨牧之编辑艺术的各个方面”[6]。杨牧之编辑艺术中的唯物辩证法为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吴颖是高校学报界的知名编辑,是“典型的学者型编辑”,创办学报有声有色,提倡编辑向“学者化”“杂家化”方向发展,为留住优质稿源,求真务实。虽然他在编辑研究方面少有长篇大论,但因其思想有见地、实务有创新,《韩山师范学院学报》以《吴颖的编辑理论与实践述论》[7]为题进行了传播,希望供媒介融合时代的年青编辑们“认真研究”“发扬光大”。《游苏宁30年编辑思想述评》[8]同样展示了其作为优秀编辑的思想魅力。林穗芳是大家公认的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带头人,他的研究成果为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2016年第3期《中国编辑》刊登了刘杲四年前为《林穗芳自选集》所作的序文,无疑是想借林穗芳思想理论的进一步传播之机,为媒介融合时代深化编辑学、出版学研究,优化编辑出版工作质量提供新动力。

编辑思想研究不限于现当代编辑家,还有名留史册的编辑家,他们是带给我们厚重历史的人,在媒介融合时代也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迪。

《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研究》[9]是编辑思想断代史总结。作者分析该时期编辑思想的社会基础,总结概括存在于总集别集、经书史书、佛教典籍及书目等各种类型出版物中的经世致用、垂训鉴戒、精剪别裁、以事分类、通融古今等多方面的编辑思想。史料丰富,条理清晰,有点有面,在收获编辑思想断代史研究重要成果的同时,展示了作者的文史功力。

戴震为乾嘉学派朴学大师,充任纂修官时曾亲手校订《仪礼集释》《大戴礼记》《水经注》等近二十部书籍,《清史稿》曰:“震为学精诚解辨,每立一义,初若创获,乃参考之,果不可易。”[10]戴震编校之功与其编辑思想密不可分。《戴震的编辑思想与实践述论》[11]一文将戴震“及物求理”“因物求则”的哲学思想与编辑实践相结合,赞扬他灵活调整、删削处理旧志体例的方法,推崇他重视校对、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保证书籍质量的举措。戴震为训诂者提供了推求本字的思路,为今人总结乾嘉学派书籍出版的编辑思想拓展了新径。

民国时期的出版业十分活跃,除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实力派出版机构的先锋引领作用外,各中小型书局对出版市场的充实作用也值得探讨。《在追随大势中找准势态:会文堂新记书局的出版特色和图书广告营销》[12]总结会文堂凝聚出版方向、明确设计理念、拓宽促销思路等方面的出版特色,为媒介融合变化中的编辑提供了学习启示的蓝本。

媒介融合是发展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解编辑之困惑从出版历史发展中可得其思想、析其优劣。上述研究证明,无论何时、无论何种社会状况,编辑都需要把握方向,认真思考,积极行动,以鲜明的编辑思想指导具体工作。

2 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是具有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人

在传播技术和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媒介形态日益改变,原来的单一形态转换为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整合形态,这个变化使传统编辑难以适应,但变化的时代更加需要编辑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的人。创新意识是开放进取理念,工匠精神是专业技能素质。2016年的编辑学研究中不乏类似的讨论。

《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活动主体论》[13]一文认为,媒介融合带来编辑主体构成、地位、职责三方面的变化。主体,“从一体多元到立体多样”;地位,“从要素中介到组织中心”;职责,“从选择完善到聚合交易”。不同传统媒介线上线下的交互发展引领商业模式的改变,社会各行业正在“建构以数据库为基础的新的商业模式”,引发“大批以数据库运营为中心的新的编辑主体迅速崛起”,同时不断分化,媒介生成的枢纽性强化了“整合者”的地位,因而,应注重发挥编辑的“整合功能”和“交易功能”,强化创新意识,从精神力量转化为工作动力,正确面对和处理复杂多样的媒介关系,服务于出版。《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哲学思考》[14]认为数字出版时代是推动编辑工作发展的动力,编辑工作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这个时代的编辑工作是凸显先进性的精神产品物化工作,凸显专业性的信息知识优化工作,凸显文化性的两个效益转化工作。同样,《哲学视阈下的青年编辑职业道德:从尊重与责任谈起》[15]从辨析编辑道德概念入手,引入哲学层面的尊重、责任理论,探讨了青年编辑的职业道德精神。

媒介融合现状不仅使图书编辑感同身受,期刊编辑亦然。《从大数据时代看现代期刊编辑意识形态的转变》[16]论述现代期刊传播途径与印刷形式的革新,分析时代对现代期刊编辑的挑战,编辑必须改变工作方式,提升综合素质。文章认为“编辑本体意识一般在审稿中体现,编辑统筹意识是体现本体意识的关键”,现代期刊编辑应注意导向性统筹组稿,发展创新思维,推进期刊数据化迈向正确的轨道。《互联网+在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17]根据自身办刊实践,总结在线投审稿系统、数字化校对工具、数字化出版的具体情况,对学会应用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发挥复合型网络编辑高级人才在科技期刊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目的是“实现科技期刊信息化管理和全自动办公”。这些是增强编辑创新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的一批研究成果的代表。

编辑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精神源于职业认同。《科技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的理论研究现状》[18]一文,认为职业认同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在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仅影响编辑的职业行为、编辑自身的成长,也事关编辑活动的开展和出版物的质量。文章查阅了2003―2015年间关于职业认同的29篇文章,认为现有研究大多是从专业、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对编辑职业认同关注得很少,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认同现状调研、职业认同与编辑行为相关性的研究更是鲜有论及,缺少具体量化指标,期望能够构建一个科技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的理论体系。《我国青年编辑职业认同研究》[19]认为职业认同是“编辑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积极和肯定的评价,是对编辑职业基本性质、职业价值、职业规范、职业群体等要素的认可程度”。《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实践》[20]提出了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原则、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确保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当编书匠其实不简单》[21],当编辑不容易,创新意识要在专业素养中体现,有工匠精神的编辑追求精益求精的完美,他们至少要有“敬畏文字的精神”、“继承和创新的精神”和“甘于平凡的奉献精神”。

3 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是数字出版重要的人力资源

自从有了数字出版,出版物更加生动和丰富,但从业者却呈现出“有职务无职称”的“无政府”状态。被称之为数字出版主任、数字出版分社社长的出版人在职称序列中找不到相应的位置,或者只有出版编辑、副高级编辑的头衔。这种职务与职称不匹配或者不完全匹配的情况终于在数字编辑职称确立后被终止。数字编辑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推动媒介融合的重要人力资源。

2016年初,《北京市新闻系列(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出台,正式启动了数字新闻、数字出版、数字视听等编辑专业领域职称评价工作。半年内,北京市分别完成了首次数字编辑初级(助理级)、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的评审工作,组织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它“极大地提高了数字出版从业者的积极性,增强了从业者的信心,有利于整个数字出版行业健康、快速、科学地发展,也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22]。《我国数字辑职业化历程回顾与价值分析》一文介绍了数字编辑职称制度从无到有、从一个整体到九个细分方向的相关内容。数字编辑职称首创“三横三纵”体系:“三横”指数字新闻、数字出版和数字视听,三领域构成数字传播产业的主体和核心;“三纵”指内容、技术、运维,贯穿数字传播产业链的全部环节。“三横三纵”职称体系首次梳理和概括了我国数字传播产业的主体和产业链,从业者的具体构成和业务环节由此也得到官方的认可。

数字编辑职称序列为:初级编辑、中级编辑、副高(主任编辑)、正高(高级编辑)。与传统编辑职称序列比较,数字编辑职称没有沿用编审、副编审的称谓。副高系列以“主任编辑”命名,命名初衷虽然无法知晓,但一定含有“对数字出版负责人多年来辛勤工作官方认可”的意义。数字编辑的职业化是“数字出版从业者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23],它既明确了数字出版部门主任、内容编辑、技术编辑、运维编辑等的职务属性和内容,也以法定化、公开性的政策文件确认了数字出版从业者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数字出版编辑发展先后经历了兼职、部门主任或分社社长、公司高管、高管后四个阶段,此四个阶段也是数字出版发展模式的反映。北京市数字编辑职称辅导教材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概括和阐述了近年来数字新闻、数字出版和数字视听领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考评结合”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方式,既重视助理编辑、中级编辑的数字传播能力与知识结构,又强调副高、正高级数字编辑应有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前瞻性业务把控能力。相信该篇文章会引起诸多数字编辑和数字编辑研究者的兴趣。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社从单一出版领域向综合领域发展,逐渐建立了面向不同学科、领域的选题策划部门。新部门的产生与发展,带来编辑、部门之间的一些不良、无序竞争。《论公平理论视角下的出版社编辑部门内部竞争》[24]认为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是出版社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它倡导依据公平理论,明确策划边界,避免领域重叠,建立健康、有序的竞争制度。

2016年的编辑学研究有许多关于出版理论与编辑实践关系的探讨。这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二者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不二选择。

一直以来,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始终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联,当人们认为理论“不起作用”时,实际上是“它对编辑实践互联互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关注不够”。《论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调适》[25]明确了“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是以共生共荣为特征的互汲与互渗关系”。作者认为“编辑理论与实践间的深层内涵就在于它们的互汲与互渗关系”,明确提出“编辑理论依靠编辑实践生存”,“编辑理论只有汲入并融进编辑实践才有可能实现自身”,并指出“编辑理论与实践互汲的路径是自然配置和相互适应”,“互渗的有效方法”是“边缘渗入”。文章的实质是“在理性的编辑年代,要让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间的互渗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就须对二者保持适度的观照,对二者的任何偏见都是不妥的”。

近年来关于新闻编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取得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我国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新闻编辑实践的错位探讨:以报纸民生新闻的报道为例》[26]认为,报纸民生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之间出现“低俗化、琐碎化、媒介角色错位”现象,主要是快速发展的民生新闻实践与滞后的民生新闻理论引发的矛盾所致,民生新闻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自然容易偏离发展的轨道。文章提到“报纸民生新闻的文化价值”,并说明首先是政治价值,即舆论的监督与引导;其次是文化价值,即提升民众的精神理念。文章条理明晰,观点有新意。与此类似的还有《我国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新闻编辑实践的分歧:兼论我国新闻编辑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27]一文。文章认为新闻编辑理论研究的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原理和规律,新闻编辑实践负重于工作方法,它们之间理想的关系应当是理论引导实践,实践检验和推进理论。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新闻编辑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较为明显,注重微观技术,忽视“专业”思想。

《选择・浓缩・聚合:文摘期刊编辑工作的三大环节及其编辑学意蕴》[28]认为文摘是“期刊中的期刊”,高度体现了编辑工作的本质。“文摘期刊编辑活动主要包括发现稿件(选择)、加工稿件(浓缩)、组配稿件(聚合)三大环节”,作者选取国内《读者》《青年文摘》和国外《农业万用手册》《读者文摘》《连线》等著名杂志主编及编辑家的感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指出文摘编辑“通过发现选择、浓缩加工和聚合组织等编辑手法”,不仅使文摘期刊获得生命、意义和价值,也补充、完善和丰富了经典编辑学理论。

出版业跨界大融合大发展时期,“跨行业、跨媒体、跨国融合的发展态势初具规模”[29]。长江传媒旗下的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与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合并成立山东长江水浒文化传媒公司,凤凰传媒投资影视业,时代出版社与安徽大学携手成立影视中心……在互联网、有线网、移动网络三者的初步融合中,读者由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变为信息传播者,传播内涵与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时代的编辑应该有什么变化呢?《出版业变革时代传统出版社图书编辑的应对策略》一文,明确提出三网融合状态下的编辑应更加重视目标读者和内容资源。作者认为,“尽管传播媒介在更新,传播向度在变化,传播环节在缩减,但‘内容+传播’的规律没变”,因而,可对编辑实行项目管理制,发挥各自专长,让策划编辑提升策划效率,让文字编辑静心案头工作,提升编辑力。《基于科学化理念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实践》[30]也针对科技期刊编辑长期超负荷工作的现状,提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科学化理念,以利于期刊的良性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出版进入产品数字化、业态多元化的时代,《学术编辑在“互联网+”转型中的变与不变》[31]提出,“在转型中,学术编辑需要面对读者需求的改变、编辑角色的改变、媒体元素的改变和编辑知识结构的改变”,不变的是学术编辑的价值追求、责任、读者群和作者群。传统出版业的教材编辑也需要创新实践,加强学习,重新定位编辑角色。《教材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与实践》[32]主张教材编辑应成为“先进教学理念的引д摺薄澳谌葑试吹恼合与策划者”“优质教学内容的集成者”和“新兴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专业学术图书审读及编辑加工的三个能力:以社会学类图书为例》[33]一文作者为一线编辑,从工作经验出发,提出社会学类图书编辑审读和加工应注意提升“语言文字规范能力”“专业学术问题处理能力”“专业学术图书尺度的把握能力”,既有规律总结也有很强的实践性。

5 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是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积累鲜活案例并带动自身发展的人

培养后备编辑队伍的编辑出版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数字出版专业等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深感压力与动力。作为应用性学科,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全媒体时代报刊编辑实践教学的“六个转变”》[34]提倡高校报刊编辑实践教学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实现教学目标、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考核方式六个方面的转变。《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35]一文作者工作于高校,给本科生上课,十分熟悉教学工作,制定了明确的“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课程目标,认为出版物“选题要兼具商业与文化双重属性”,成品要“兼具技术与艺术双重特征”。为了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作者所在专业引入了过程性评估与监督机制,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了《书刊编辑实训手册》、《书刊制作实务手册》及《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暨“四年一本书”教学项目学习与实训手册》,内容细致周全,操作性强,授课模式、考核方法有许多改革之举,相比一些大而空的研究来说此文应点若干个赞。

各高校也围绕编辑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新疆大学编辑出版专业为例》[36]讨论了实践教学的不稳定性,强调通过制度保障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编辑实践能力。学院配套建设了数字出版实验室,以实现培养目标。《全媒体时代新闻美术编辑如何转型创新:以湖北新闻美术实践为例》[37]提出转变理念、创新方法。《浅析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38]归纳了“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与新闻媒体实践脱节、教学实践不足、滞后于实务发展、教学方法蔚鳌⒋葱滦圆蛔恪钡任侍猓探讨有助于课程改革,有助于为新闻媒体提供优质的新闻编辑人的路径。《思维创新理念在电视编辑中的探索与实践》[39]认为创新思维因素应是每一个电视人着重把握的重点问题。

网络编辑专业办学历史不过四五年,有的学校是在编辑出版专业中设置数字出版或网络编辑方向,无论是否独立,都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40]的作者专门设计了一个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图,含实习、文献阅读、技能训练、创新设计、综合实践五部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网络信息编辑教学方法实践探讨》[41]实地调查了陕西多家电子商务企业,了解到企业对网络信息编辑岗位的技能要求,提出“教学做教学法”,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以此方可提高网络信息编辑课的教学效果。《数字化时代〈报纸编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42]提出注重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增加实验设备,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考试方法等思路。现代汉语是许多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编辑出版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与编辑实践之对接》[43]认为当下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对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培养及编辑实践能力的提升,编辑出版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与编辑实践对接的主要途径是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编辑是出版历史的创造者,通过编辑的书来“发声”,通过电子产品记录与传播人类知识,通过数字出版、网络传播显示自身的存在。从2016年综述类的专著、述评集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

《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著作,该书对我国1949―2009年的编辑学学科史、学术史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展示了中国编辑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60年的发展历程。《编辑学研究的集成与创新:评〈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44]从“系统梳理了编辑学学科发展的脉络”“深入研究了编辑学学科史”“以创新理念为编辑学修史立传”三方面展开评价,认为该书“既凸显了中国编辑学研究的系统性与发展历程,又具有扎实的材料基础和鲜明的理论取向”。该文既有书籍内容的介绍,也有为读者导读的指引,无论编辑学研究者还是初学者均可从中受益。

类似总结性的论文还有《近五年我国编辑学理论与实务研究述评》[45]、《长三角区域作者发表编辑学论文的统计与分析》[46]等。前者聚焦2011―2015年中的编辑学基本概念、原理、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肯定“大编辑”鲜明的时代性,显示编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实务研究集中在全媒体数字时代编辑工作的变革与创新、报刊体制改革等方面,研究者较多地将当前媒介融合、体制改革与编辑工作创新结合起来,且将编辑过程、编辑环节与数字出版技术紧密联系,呈现出务实的研究特点。后者反映长三角区域编辑学情况,发表文章多的期刊发展态势良好,说明“编辑人才的高素质和刊物的高影响力互为促进作用”。

2016,还有许多编辑学研究文章未能在此叙述,主要论点难免挂一漏万。但值得肯定的是,无论外在空间发生多大变化,编辑都将从自身与外界的交流中获得发展动力,增强信心,让媒介融合为出版服务,为研究定重点,为自身拓展定位,为编辑角色注入时代气息。这就是编辑。

注 释

[1][2]赵明霞.互联网环境下编辑的价值思考[J].出版广角,2016(3)上

[3]李文邦.青年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

[4]杨宇勃,汪全莉.青年编辑思想模式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出版科学,2016(5)

[5]李立云.论叶圣陶编辑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以英语教辅书的创新性策划为例[J].出版广角,2016(1)下

[6]税少兵.杨牧之编辑艺术中的唯物辩证法[J].出版广角,2016(5)上

[7]温优华.吴颖的编辑理念与实践述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8)

[8]唐慧.游苏宁30年编辑思想述评[J].编辑学报,2016(6)

[9]段乐川.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6

[10]赵尔巽等.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08

[11]徐玲英.戴震的编辑思想与实践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12]吴平,李昕烨.在追随大势中找准势态:会文堂新记书局的出版特色和图书广告营销[J].中国编辑,2016(5)

[13]段乐川,路畅.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活动主体论[J].出版科学,2016(3)

[14]吴平.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哲学思考[J].出版科学,2016(2)

[15]吴硕.哲学视阈下的青年编辑职业道德:从尊重与责任谈起[J].出版广角,2016(3)上

[16]孔九莉.大数据时代看现代期刊编辑意识形态的转变[J].出版广角,2016(7)上

[17]舒安琴等.互联网+在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16(1)

[18]曾敏莉.科技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的理论研究现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1)

[19]周畅.我国青年编辑职业认同研究[J].出版科W,2016(4)

[20]代艳玲,朱拴成.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编辑学报,2016(2)

[21]陈鹏鸣.当编书匠其实不简单[J].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06

[22][23]张新新.我国数字编辑职业化历程回顾与价值分析[J].出版广角,2016(3)上

[24]邢剑飞.论公平理论视角下的出版社编辑部门内部竞争[J].出版参考,2016(6)

[25]郑确辉.论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调适[J].编辑之友,2016(2)

[26]段锦娅.我国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新闻编辑实践的错位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6(5)

[27]梁燕.我国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新闻编辑实践的分歧:兼论我国新闻编辑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J].西部学刊,2016(8)下

[28]李钊平.选择・浓缩・聚合:文摘期刊编辑工作的三大环节及其编辑学意蕴[J].中国编辑,2016(2)

[29]张立武.出版业变革时代传统出版社图书编辑应对策略[J].出版科学,2016(1)

[30]黄雅意,等.基于科学化理念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实践[J].编辑学报,2016(8)

[31]贾晓巍.学术编辑在“互联网+”转型中的变与不变[J].出版广角,2016(6)上

[32]侯良健.教材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与实践[J].现代出版,2016(4)

[33]谢蕊芬.专业学术图书审读及编辑加工的三个能力:以社会学类图书为例[J].出版广角,2016(1)上

[34]薛冰华.论全媒体时代报刊实践教学的“六个转变”[J].中国报业,2016(12)

[35]李新祥.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J].现代出版,2016(2)

[36]彭静,等.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新疆大学编辑出版专业为例[J].新丝路,2016(2)下

[37]张大磊.全媒体时代新闻美术编辑如何转型创新:以湖北新闻美术实践为例[J].传媒,2016(11)

[38]李云雅.浅析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J].采写编,2016(2)

[39]赵海霞.思维创新理念在电视编辑中的探索与实践[J].西部广播电视,2016(10)

[40]陈敬宇,张阿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新闻传播,2016(1)

[41]苏秋芬.网络信息编辑教学方法实践探讨[J].亚太教育,2016(16)

[42]刘阳,李斯媛,等.数字化时代《报纸编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9)

[43]刘英玲.编辑出版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与编辑实践之对接[J].武陵学刊,2016(5)

[44]王建平.编辑学研究的集成与创新:评《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J].中国编辑,2016(5)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5

【关键词】改革;民文报;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62-01

2003年全国共有12种民族文字的报纸88种,分布在11个省区。进入2006年后,有99种民族文字报纸,用13种民族文字出版;有223种民族文字杂志,用10种民族文字出版。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贴近基层群众的新闻媒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族文字报纸取得了长足发展。报纸的绝对数量虽不多,但种类趋于齐全,呈现多样化态势;报纸质量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队伍日益壮大,人员素质及业务不断增强;技术不断改进,日益现代化。激光照排技术的采用,给少数民族报刊的编排印刷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闻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意识形态宣传和信息传播功能得到较好发展,少数民族报刊继续发展。辐射发展的少数民族报刊网络,使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地区、多种类、多文字的报刊体系更加完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遍布全国各个民族地区。几乎所有创制了文字的少数民族,都已有了自己本民族的报刊。文种之多、种类之全、读者之众是空前的。这些报刊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提高各民族的文化水平,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民文报在本民族地区发挥的作用

德宏团结报各民文版在传播信息、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在本民族地区起到重要作用。对于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语言文化,繁荣少数民族传统语言文化创作,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进步,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民文报改革发展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爆炸年代,信息知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要获取新鲜、真实有价值的信息,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报纸。新世纪新形势下,新闻传媒方兴未艾,报业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报纸的生存与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如何加快民文报的改革发展是多年困扰我们办民文报工作者的一个大问题。我认为当前亟待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学术水平问题

这是促进民文报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关键所在,而提高民文报整体的学术水平关键是提高每一位编辑的学术水平。因此,应注重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要加大引进力度,进行政策创新。同时,要加大培养力度,鼓励、支持民文编辑记者攻读硕士、博士,要坚持学术活动、专题报告会、讨论班、读书班。要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和职称工作,个人成长是和集体成长融汇贯通的。要走出编译室就多申请纵向、横向课题,不要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二)管理水平问题

我们要不断提高编辑队伍的管理水平。首先要一心为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要讲团结,讲稳定,讲发展。团结才有战斗力。其次要学会工作,学会创业,要善于工作,努力贯彻全社一盘棋的同时一定要主动出击,寻求与各单位、各部门更多的发展机会,工作中要有创新精神,不要墨守成规,按步就班,单位上肯定是会支持大家工作的。每年的各民族文新词术语翻译工作一定要做好。

编辑工作是报纸的中心工作,因此,提高编辑水平是当务之急。最近集中收集了一些读者的反映,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编辑处理、编辑方法、思想观点、理论深度问题等。需要不断地进行锤炼,需要加强编辑队伍理论知识。

(四)发展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民文报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的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大胆改革,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一定要把民族文编辑队伍的工作做好,努力探索体制创新的工作,争取办好与时俱进的民文报,进一步扩大民文报的办报规模,增强民文报办报实力。

三、民文报改革发展要与时俱进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6

电子商务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由美国带头发起并迅速向全球发展。根据目前企业电子商务的运作情况和发展趋势可将其划分为二个应用层次:一是普通电子商务层次。主要表现为单个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上商务活动。二是电子商社(E-businessCommunity,简称EBC)层次。在电子商杜中,互联企业通过InternetExtranet(企业外部网)、Intranet(企业内部网)和确保安全的虚拟专用网VPN等网络手段和企业运作规则把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资源迅速组合成超越空间约束的统一经营实体,以最快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电子商社是电子商务应用的高级阶段。

电子商务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也改变了传统会计运作的环境。随着我国商务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下的会计问题将会逐步显现出来,以下十个问题仅是笔者的初步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任何会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与实务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环境,也必然对会计选论带来影响。如电子商社是建立在两上的一个经济组织,但无论从组织上还是地理上都是一个虚拟企业,且在内部成员的组成和整个组织的存续时间上存在不稳定性,这给会计主体的认定、是否持续经营的判别带来困难。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将受到冲击。又如被誉为新兴数字经济最大和最明显推动力的数字化产品,不仅表现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物质资产,也无法用物质资产的方法对其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传统的会计要素理论及相应的计量原则需要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相关会计法规的冲击

传统商务活动从签约、履行合同到款项结算,伴随业务过程的信息流、资金流等一般均以书面形式出现并由经办人签字确认,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结算制度、审计制度等均离不开这些原始资料。电子商务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数字签名代替了纸面签名,这必然对传统的适应于纸面交易的现行商业法规(包括会计法规)带来冲击。需要解决的问题有:(1)交易双方身份认证办法在会计上的确认,即制定为参与网上交易的各方提供法律认可的认证办法;(2)电子合同的合法性程序在会计上的确认,包括电子合同的规则与范式、构成有效电子书写文件和原始文件的条件;支持数字签名和其他身份认证的手续规则;数字凭证合法性有效性的规定等等;(3)电子支付管理,即规定电子支付命令的签发与接收规范以及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三、电子商务对传统货币及其结算体系的冲击

电子商务对企业传统货币及其结算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支票、现金的主导地位将逐步被数字货币所替代。数字货币是采用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在市场上流通的按照法定货币单位来反映商品价值的信用货币。它实际上由一组数字构成,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等内容,并以字节形式储存在个人电脑中的数字价值单位(DVU)。数字货币可以通过Internet从一个作为付款而提供的帐户上下载,也可以用数字信用卡从网上购买。与数字货币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则是没有银行大厅没有营业网点只有Internet站点的网上银行(或称虚拟银行)。数字货币的出现也造就了新的金融犯罪和各种形形的舞弊行为的出现。如何保证自己的某些数据不被窃取,怎样保证对方的真实性等安全问题将成为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最突出问题。

四、数字产品的会计核算问题

在传统商务活动中,诸如计算机软件、报刊影视产品等是以实物产品形式出现,在会计上作为存货以历史成本原则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进行进、销、存数最金额核算并反映到会计报表上。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数字产品已超越了资源限制的约束,数量和内容可无限制地复制,按实物产品方式?quot;映资产价值失去意义。在具体会计核算上,这些产品无法反映具体存货数量和金额,只有销售数量和销售额。数字产品的广泛应用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特征,并必将成为未来的遁要产业之一,因此,会计界需要从会计理论到实务:包括会计准则)对数字产品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

五、建立网上实时会计报告模式问题

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一般指企业对外提供会计报告方式,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揭示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上的,不管是提供定期信息还实时信息,是提供综合信息还是明细信息,具向债权人、投资者提供还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技术限制已不复存在,建立网上实时报告模式成为可这给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表现在会计报告的目标上,传统会计报告模式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反映管理人员经营责任的信未来将更侧重于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息;(2)表现在会计报告周期上,建立在分期假设成本--效益原则约束之上的定期报告模式,将被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实时动态报告模式所替代;表现在会计报告要素上,传统模式把会计报告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几大多已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划细会计报告要素以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是发展趋势;(4)采用上述网上实时报告模式,还须研究如何通过会计法规和准则来规范和约束报告司的会计行为,以及如何进行网上审计等问题。

六、会计的国际化问题

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全球性的。近几年来在美国的推动下,WTO、APEC、OECD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相继发表了电子商务文件,国际电子商务框架正在形成,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将面临深刻变革。另外,电子商务也给多国企业合作、国际证券市场等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运作空间。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差异提出挑战,不同的会计准则反映不同的会计信息,如果这种差异需要投资者、合作双方甚至多方在网外经过特殊调整后才能解决,将影响电子商务作用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及,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再过份强调会计准则的本国特色,不符合时展的潮流。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7

1、技术支撑

2008年以后,微博在我国开始加速发展,大量微博网站出现,如新浪微博、嘀咕微博等。从形态上看,微博集成了Web2.0时代网络交流工具的许多特征,包括博客的记事,聊天室的即时滚动,论坛的跟帖排列,SNS的好友添加、即时通信的快速交流和传递等。

2、个性魅力

⑴短小快捷。大部分微博都只有百字左右,效率高、速度快。博友不仅可以上传文字,还可以上传图片和视频。

⑵形成互动。微博与传统媒体形成成熟的互动后,可以形成更好的内容把关和舆论引导格局,随时随地传播信息。

⑶多方同步。用户可以利用QQ、MSN、GTALK、飞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或借助其它插件进行多点;一个用户若有多个网站的微博账号,可选其中一个作为更新的主地址,使更新的内容“同步”到其他微博账号上。这种“同步”最大化了用户的舆论影响力,使用户可以一人对多个网站进行传播。是微博影响舆论的新特点。

⑷公民动力。微博上可以凝眸每个微主的公民动力。每一个普通的公民都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

⑸链式反应。一个微博用户发表的内容可以即时被跟随者或好友看到并转发,而每个转发者的好友或跟随者又可以看到被转发的内容,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链式反应的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

微博与博客都是自媒体,二者的区别可以视为,博客是自说自话,微博是结网而存。二者最大的相似点是价值主体,都是个人。

六、数字报纸, 流动指尖的新闻大餐

1、技术支撑

数字报纸是指通过多媒体数字技术把信息内容转换成各种数字终端可以阅读使用的格式,并保留传统纸质报纸版式样式的一种新兴的数字媒体。大多数多媒体数字报纸都是通过网络在计算机终端呈现给读者的,也有少数多媒体数字报纸已经开始支持PDA、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多媒体数字报纸一般可分为基于版面图的HTML网页式、基于版式文件的CEB格式或PDF格式、基于FLASH等格式的在线多媒体版、离线多媒体版等四类。

2、个性魅力

数字化报纸的发展是纸质媒体利用新技术、在网络空间中探讨适合报纸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尝试。目前,报纸数字化进程继续加速,不仅仅是内容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把传统纸质报纸的版式直接上网,保持原有纸质报纸的风貌,让读者产生一种阅读传统报纸的亲切感。不仅可以欣赏报纸的版面编排方式,也可以浏览文字内容并增加了多媒体功能,同时,尊重了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加人性化,保持了传统报纸内容的完整性。

数字报纸轻松实现数字报纸的制作,覆盖传统发行渠道延伸不到的读者,增加广告的浏览量;与组版软件集成,高效率完成数字报纸的标引制作,降低数字报纸的制作成本;基于HTML模板的开放式形式,易于被搜索引擎收录,便于内容的推广;完善的期、版索引,方便历史资料的查阅,报纸资料存储检索的另一种方式;采用强大的内容管理系统进行数字报纸的管理,管理功能完善;能够提供标准化的系统接口,方便数字报纸内容的再次利用。

数字报纸还给读者带来了方便,她既保持了纸报原汁原味的报纸版式,又符合受众阅读纸报的传统看报习惯,还融合了网上看新闻的方便和快捷。

3、前景无限

2008年3月5日,《朝鲜日报》启动新概念数字报纸“ireader”服务,推出同时具备报纸的高易读性和网络报纸的便利性的新概念数字报纸。在家里、办公室里、街头、出差地,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电脑能上网,就能阅读清晰的《朝鲜日报》的报道文章、照片和图表。这将给外交官、企业驻外人员、留学生等远在海外的读者带来直接买报纸阅读的感觉。

国内目前已确定以报纸网站、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刊、数字化平台、手机二维码、电子商务、户外数字媒体、电子阅读器、移动采编系统等九大类数字报业项目为传统报业创新方向。一些报业集团已积极地进军新媒体领域,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提出了“i-news(手机报)、i-mook(电子杂志)、i-paper(电子报纸)、i- street(公共新闻视屏)”为内容的“4-i”新媒体战略。

七、IPTV,传与受间的互动进行

1、技术支撑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2、个性魅力

IPTV将大家非常熟悉的两个词“IP”和“TV”组合起来,这两个词联系着IT领域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和经营者――通信网络提供者和广播电视节目提供者。

⑴高质量媒体服务。用户可享受到接近DVD水平的数字信号。

⑵丰富的业务种类。用户可自由选择宽带IP网上的视频节目。

⑶第三方增值业务。IPTV采用的播放平台能根据用户的选择配置多种多媒体服务功能,包括数字电视节目,可视IP电话,互联网游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信息咨询、娱乐、教育及商务功能。

当然,IPTV相对于数字电视来说也有一定的劣势。比如,对于数字电视来讲,开展广播电视业务非常方便,而对IPTV而言,则涉及对电信运营商的承载网络进行改造。因为从现网来看,不能很好地满足IPTV对组播和QoS等需求,可能出现的时延或抖动,都是电视用户不可接受的。IP技术是互联网的技术,优点在于“点对点”,而“点对面”是数字电视的优势。

八、 全媒体,不可阻挡的波涛汹涌

“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1、技术支撑

从传播载体工具上分可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等;从传播内容形式上涵盖了试、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所用的技术支持平台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基于互联网络和电讯的WAP、GSM、CDMA、GPRS、3G、4G及流媒体技术等等。

2、个性魅力

⑴载体集大成者。全媒体是形式、内容以及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

⑵受众全面覆盖。全媒体的传播范围广泛,互相整合填充受众的各个注意力空间,对受众的全面覆盖。

⑶需求下的细分。全媒体在以受众需求导向下表现为超细分服务,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类型,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实现最佳效果。

目前国内传媒集团纷纷向全媒体集团转型,加快建立多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和数字化传播网络,加快建立多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和数字化传播网络。抓紧培养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的新闻人才,积极地推荐流程再造,优化资源配置。“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已经成为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8

摘要:民国报纸在长期积累中形成完整系统的地方史料,已成为地方文献近代资料专藏的主体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民国报刊都面临着遗失或是损坏的危险,从保护历史文化、抢救珍贵文献的角度来看,民国报刊的数字化有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意义。文章以作者实际经验阐述图书馆应如何进行民国报纸数字化工作,并针对民国报纸数字化资源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个人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098-03

1民国报纸在地方文献中的重要地位及数字化的意义

报纸是地方文献专藏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类型之一,包括地方上出版的综合性报纸及内容上具有地域特征的专业性报纸。由于具有涵盖内容广泛,出版周期短,信息报导及时等特点,使得报纸的情报性极强。民国报纸作为地方文献中近代资料的重要一环,以当时人报道当时事物,在内容上相对客观、准确。随着连续性的出版,民国报纸在长期积累中形成完整系统的地方史料,已成为地方文献近代资料专藏的主体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民国报刊都面临着遗失或是损坏的危险,从保护历史文化、抢救珍贵文献的角度来看,民国报刊的数字化有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2国内图书馆民国报纸资源建设及服务现状

目前,国内图书馆对民国报纸的数字资源建设大体分为:外购商业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两种。从单一品种的资源完整性和用户体验角度看,商业数据库明显优于自建数据库。但自建数据库也有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选取上。自建数据库一般以地方资源建设为方向,因而有其独特性。

笔者选取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家图书馆,从数字化报刊品种、资源数量以及服务方式等方面看民国报纸资源建设现状(见表1)。

在对以上数据进行采集时,笔者发现当前图书馆报刊数字资源以期刊为主,报纸资源在品种上所占比例较小。从服务方式上看,能够提供跨地域免费公开信息的图书馆比例较小。而两个省馆所建设的报纸资源均为在当地创刊、发行的报纸,属地方文献范畴。

3地方文献民国报纸数字化建设实践

3.1加工品种选取并调研

本阶段需要依照一定的原则或需求选取报纸加工品种,并对选取品种的现有纸质破损情况、印刷清晰度情况、内容的信息价值情况及连续性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就选取原则而言具备以下情况者优先选择:①年代为清末民初的且只以纸质载体形态保存的品种宜最先选取。民国时期老报纸保存期限较短,受到空气中有害物质及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读者的反复翻阅,年代越久远的越不容易保存。②具有地域特征的专业性报纸品种优先考虑。该类报纸一般不易被其他地域外机构所关注,因而降低重复建设的概率。③馆藏文献内容完整性强的品种优先考虑。图书馆文献数字化脱离不开坚实的馆藏建设。报纸作为连续出版物,馆藏收录的完整与否决定了品种的收藏质量,零散或缺失严重的报纸种类一般不会优选选取,除非具有极高的珍稀性。

在确定对某种报纸进行数字化加工后,还要对报纸的不同载体版本进行选择。报纸的文献载体形态有纸质和缩微胶片两种。目前国外的一些图书馆数字化项目,如: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报纸信息化项目采用缩微胶片进行数字化制作,原因是缩微复制比原报扫描要快速且价格低廉。但从实际数字化后的图像质量来看,缩微复制差于原报扫描,这种情况在原件印刷质量较差的文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对于加工文献载体类型的选取上,笔者建议在纸质报刊形态较完好的情况下遵循纸质文献即原始形态优先的原则。

3.2加工标准制定并扫描

所制定的加工标准应包括:文件扫描标准、唯一标识符标注规则和存储规则。以上标准规范均是在加工过程中必须要参照的,因此在扫描前要将标准和规则制定完备。

3.2.1文件扫描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行业标准《WH/T46-2012图像数据加工规范》要求,报纸数字化扫描标准具体内容见表2。考虑到数据质量以及未来灵活转换,笔者建议存档文件选取色彩为24位彩色。

3.2.2唯一标识符标注规则。对象数据的唯一标识可以理解为扫描图像或元数据文件定义的名称。清晰的唯一标识体系能够使资源管理者仅通过文件名称便可了解数据对应的纸质文献信息,从而节省了大量数据查找时间。唯一标识符一般为数字型,包括资源信息和数据序列两部分,如报纸品种代码+出版时间+版号+其他辅助信息。

3.2.3存储规则。文献加工前需制定统一的存储规则,以便于加工数据的管理。报纸数据一般按照报纸品种、数据格式、对象数据文件三级顺序进行存储。数据存储时应将加工过程中的说明文件一并存入。

3.2.4元数据设计并著录。元数据是数字资源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时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数据加工制作和系统设计与功能实现的基础。元数据方案决定了系统的整个架构以及系统设计的需求,设计时必须详尽地考虑和满足资源管理、保存、揭示、检索、利用等各方面需求。这里所设计的元数据并非将报纸作为一种文献载体进行揭示,而是将报纸的内容作为可查阅、检索的信息载体而进行描述。

根据文献加工深度不同,报纸元数据的设计一般分为三个层级:版次级、篇目级和全文级。版次级元数据一般所具有的元素详见表3。篇目级元数据可分为以版为单位设计的元数据和以单篇文章为单位设计的元数据,后者较于前者灵活性更强,因此,篇目级元数据一般以文章为单位进行描述。全文级元数据可视为文献内容信息揭示的最高级,为文献检索提供最便利的条件。在元素设定上一般是在篇目级元数据设计基础上加上全文字段,标注时注意关联资源和全文部分要相互对应即可,篇目级元数据所具有的元素详见表4。

4民国报纸中地方信息选取

在进行篇目一级元数据制作时,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对于是否进行民国报纸资源中地方信息的专门性提取存在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应该进行提取,理由是希望在选取过程中排除报纸里与地方资料无关的信息,从而建立地方文献精粹资源。但在信息选取过程中势必会受到选取人员对地方信息了解程度、知识层次深浅的影响,造成收录不全面的现象。而不认为有提取必要的人觉得全盘元数据制作可以不受人员限制,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的缺失,同时还可以保留报纸数字化品种在内容上的完整性。但是这样也确实造成大量与地方无关数据的产生,并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两种选取方式各有利弊,因此在做资源建设时需根据自身情况加以考虑。

在收录范围上有关本地区过去的、现在的、人文的、自然的有文献使用价值的资料均应在选择范围之内。其中自然地理的资料选择宜宽。如:跨区域的河流、山脉;在体裁方面包括新闻报道、时评社论、纪事调查、杂文、文学(诗词、小说)等。关于军政事件、政治运动资料的选择:一般以本地区发生的军政事件、政治运动为主要选择对象。关于国际交流资料的选择:本地区各种代表团、机构及知名人士在外地(包括国外)的活动资料应详尽选择,这类资料大多可反映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或国际上的影响以及区域间、国际间经济交流的状况。关于文化交流资料的选择:本地区文化团体在外地(包括在国外)举办或参加的各项展览、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资料,均应列入地方文献,在本地区举办的各种上述活动也应予以收集。关于各种学术会议资料的选择:中央召集的各种全国性会议,凡涉及本地区或有本地区代表参加的各项活动、言论等资料;本地区举办的,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会议资料亦应选择。关于人物界限的选择:不论籍贯、居住时间长短,反对地方历史形成影响力,且不论好坏的人士均可收录。

5民国报纸数字资源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服务

5.1为地方参考咨询工作的检索提供极大便利

在以往的参考咨询工作中,当咨询人员面对浩如烟海的报纸资源进行信息查找时会望而却步。基于此种原因,首都图书馆在70年代开展了《北京报刊资料索引》的制作工作,尽管当时因条件制约只能制作索引目录,却也为咨询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如今,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扫描的报纸影像数据已经完全可以替代纸质报纸,通过一系列检索机制能够快速查找资源,并按需获取必要的电子文献。如: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在为用户进行《北京地区道教遗迹资料》《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历史文化资料汇编》《国子监、孔庙清末、民国年间相关资料查询》等课题咨询时,曾大量使用首都图书馆数字化加工的《益世报》《京报》等报纸资源,在对内容检索之后可以直接调取电子文件或对其进行纸质复制,这与图书馆传统剪报服务相比大大提高了咨询工作的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因多次翻阅、裁剪或静电复印而给旧报带来的伤害。

5.2是建设地方特色专题数据库的有力文献支撑

建设并利用好民国报纸数字资源,不但可以为地方文献的参考咨询工作带来益处,同时也为图书馆特色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特色资源一般指地域性较强的资源或某一专业领域的资源。报纸具有信息量大、报道及时、信息连续、出版周期快等特点,使它在信息内容的广泛性、新颖性以及时效性方面远远优于一般书刊资料。面对这样一种文献,无论是在内容上汲取专题性资源进行整合或是以地域为限定将报纸资源品种进行综合性分类展示,都将是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一笔重彩。

5.3为地方文献的复制再版提供可能

在数字资源铺天盖地的今天,图书馆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目前纸质文献的阅读需求依然远远大于电子形式的文献。民国报纸限于当时造纸材料和制作工艺等原因,时至今日很多已难以保存和修复,导致其使用价值的流失。而报纸作为记录人类文明活动和人类思想的重要文献载体,如果因其原始形态的消融而使内容信息丢失实属可惜。为此,首都图书馆做了相关工作,如对《戏剧旬刊》《剧学月刊》等民国刊物进行了再版。尽管再版的这些不是报纸,但却能让我们对行将消失的民国报纸文献的重生看到了希望。

6结语

民国时期的报纸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人文风物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曾经有位读者感慨自己在图书馆阅读一年的民国报纸胜过之前十年的图书文献研究。由此可见,报纸作为图书馆文献专藏的主体之一,其文献史料涵盖广泛,内容的丰富是其他文献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地方信息现已被广泛利用和重视,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不仅有助于民国文献内容的保存及利用,同时还将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地方文化远播至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王玲丽.民国报刊文献数字化建设探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2):235-238.

[2]周崇润.谈谈图书馆纸质文献的酸化与脱酸[J].图书馆界,2004(4):55-56.

[3]钱承军.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与利用[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8(1):76.

[4]郭伟德.民国文献数字化是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延续[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6):32-33.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9

【摘要】技术的革新、受众的转变催生了报纸数字化的变革,在报网融合的背景下,报纸数字化经历了从简单的内容复制到数字化平台搭建的过程,并且,如云报纸、交互式新闻纸等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也促使了报纸数字化新的尝试。我们在肯定技术影响了报纸数字化经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一些非技术性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报纸 数字化 转型

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再到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尼洛葛庞帝就已经预言了当今世界将会是一个以数字化生存的世界,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也决定了我们的生存。面对新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报业的生存和发展无疑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从采集、制作、到接受都发生了变化,读者越来越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得信息,一些报纸的发行量在不断下跌。而微博和SNS 社区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网络内容的更新速度也得到了飞速提升,传统纸媒的“一日新闻”正在不可避免地被网络媒体的“一秒新闻”所替代。以往,互联网媒体采编权的限制使得网络媒体不得不从传统媒体上获取新闻资源,但以微博为首的自媒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关系,互联网媒体开始为纸媒提供源源不断的话题和谈资,例如“元芳,你怎么看”无厘头地在网上走红,引曝微博讨论,几天后不少纸媒竟然花很大的版面来报道,不得不让读者发问,纸媒的深度何在。

《小康》杂志2012 媒体信用调查显示,微博公信力首超广播、杂志。在“公众心目中公信力最强的主流网络媒体”排行中,新浪、腾讯远超人民网和新华网,微博排在了“受访者心目中公信力最强”媒体类型的第四位,位列广播、杂志之前。由此可见,在议程设置,创造社会流行语,引导公众舆论上,传统报纸媒体表现乏力,纸媒的公信力逐渐流失。

但是,在面对网络媒体的快速崛起时,传统纸媒似乎并没有以预期速度衰落。不论是纸媒的“消亡论”、“寒冬论”还是“春天论”,经过十几年时间的检验,几乎任何一种论调都无法真正印证。1967年,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效果一览》中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以环境作为特定的比喻,生态意味着让不同的媒介能够共生共存而不是消亡。互联网时代,报业的发展不是以取代为目的,而是以报网融合,数字化转型为目标。

在报网融合的道路上,我国的报业数字化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1995 年至2000 年是报纸电子化阶段,这一阶段就是简单将传统纸媒内容复制粘贴进网络,供网民浏览。1995 年10 月20 日,《中国贸易报-电子报》在人民大会堂开播演示。这是国内第一家正式在互联网上发行的电子日报。而到1997 年1 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的正式推出,预示着中国媒体的中坚力量出击互联网。

2000 年之后报业网站盛行,于是便进入了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性网站阶段,通过改造传统媒介的网络版,利用多样化的多媒体形式来满足网民的需求。早在1995年的12 月《中国日报》网站开通,成为了在中国开全国性日报办网站之先河。2000年8 月21 日《人民日报》也完成了从单纯的网络版到“人民网”的转型,确立了由“综合新闻网站”到“集团新闻网站”的战略定位。自此,全国数千家报纸媒体建立了专属的报纸新闻网站。在此基础上,因为手机上网用户的飞速增长,这些报纸新闻网站也逐渐关注手机媒体,于是,在传统手机报的形式之上,WAP 新闻网站开始兴起和发展。

而在进入web2.0 时代后,面对手机及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的进一步普及,纸媒出现了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尝试,例如全国各大报纸媒体纷纷开设官方微博与微信账号,对热点事件进行微博直播、调查、微信精编推送等,至此社交媒体在时效性上的优势被广大报纸媒体所熟知。与此同时,一条新闻以即时在社交媒体上的的形式传播后,并不意味着这条新闻生命的终结,纸媒随后可以以深度报道的形式跟进,而微博则能很好的利用圈子效应为后续报道积聚人气。

随着新的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广泛运用,报业数字化进程必将向前迈出历史性一大步,这种趋势在新出现的一些报业数字化形式的探索中可见端倪。

例如英国研发的“数字化新型纸张”便给报纸数字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作为智能纸张,人们通过触摸来与纸上的内容进行交互。交互式新闻纸能够给一张纸连上网,纸上带有按钮,去报纸上戳按钮,就可以播放内容的音频版、分享社交网站。同时,交互式新闻纸可以用于收集点击量、关注时长和等待信息等,供出版者和营销人员进行分析,因此拿来印刷交互式广告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报纸的广告收益。交互式新闻纸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实体报纸的生命力,更增加了其趣味性与互动性。

除此之外,一种前景较为明朗的报业数字化形式——“云报纸”,也开始出现在读者的日常生活中。2012 年5 月17 日,《京华时报》在北京首次旗下的“云报纸”,这也是全球首家将图像识别技术与报纸相结合的媒体。“云报纸”每周四随报纸发行,读者可根据需要下载Iphone 或Android 客户端,对准加载了云技术的图片拍照,便会体验到该条新闻的相关视频、图片和更多文字报道,同时读者还可通过拍摄“云报纸”完成在线购物。

新技术的发展给报纸媒体带来了新希望和新思路,为此“技术决定论”的影响被夸大。我们不可否认技术团队的组建对于打造报业数字化的重大意义,但是也不能将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完全寄予技术变革的身上。技术提供的只是一种存在形式的保证,而真正推动报业数字化发展的则是另外一些非技术性因素,如内容、渠道、接收终端、并购经营等。

从内容上来说,要适应报网融合,就需要改革内容采编流程,做到内容创新。目前,以社区化媒体为代表的自媒体形式正在改变受众以往的信息接收模式,人人都是信息的者和接收者,信息更新的周期进一步加快,促使传统意义上纸媒的突发性新闻成为“历史”,新闻失去了时效性,从简单的告知层面来说,纸媒已经失去了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砝码。由此看来,要与网络媒体竞争,便需要从内容上进行深度把握与创新,改变传统新闻采写方式,强化深度报道,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从事件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开掘。同时,纸媒的内容需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受众的多寡是吸引广告主投放广告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想要适者生存,黏住老受众,吸引新受众乃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掌握核心受众资源和精品内容优势的传统纸媒在内容经营上也探索出了新的盈利模式,开始尝试贩卖数据库。一些纸媒网站将珍贵声像、图片、文字资料进行数据库处理,建立特色“媒资库”,重新整合利用,从而实现通过媒资库向用户收取费用的获利方式。同时,它们也通过建立用户智能数据库,进行“数据库营销”。

从发行和接收终端看,内容的融合是由于受众对信息规模化的需求,网络的融合是由于受众对信息的即时即地的需求,而终端的融合是由于受众对信息的多样化和一体化的需求。因此,纸媒必须对内容发行的渠道和终端予以拓展和提升。

就发行而言,目前最火爆的莫过于付费墙模式的应用与实践。在纸质印刷版订阅人数减少,广告收益微缩,新闻制作成本增加等多重压力下,付费墙的勃兴似乎已成趋势。在美国,以《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代表的报纸媒体在其网站上已设立付费墙,并取得了初步成功。付费墙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纸媒对于广告收入的依赖,从而有助于维持报业的正常运转。

就接收终端而言,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的移动终端必将成为报业数字化的又一厮杀阵地,接收的随意性成为受众选择数字化纸媒的重要衡量标准。以Ipad 为首的平板电脑为例,Ipad 一出现就被赋予了“最佳融合媒体”、“加强版报纸”等头衔,纸媒纷纷开发自己的APP 应用,力求为受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新闻阅读体验,通过Ipad 受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浏览或者深入阅读,同时也能更好的将新闻内容分享至社交网站,从而进行互动和及时反馈。

诚然,纸媒地位的下降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轻率地断言“纸媒将死”,恐怕有失偏颇,所谓的纸媒的衰退和死亡,仅仅是介质上的衰退和死亡,或者准确说是“纸”的衰退和死亡,而新闻业永不会消失。当今的报业数字化经营转型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让报业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应当看到,在当下社会纸媒依然有着其难以取代的社会作用,社会发展还不足以让网络完全取代纸媒,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媒体更需要的是适应与进化,融合与重生。

参考文献

①尼洛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2011

②石磊:《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③徐雅兰,《付费墙模式的应用实现》[J]《. 新闻界》,2012(7)

④孙志刚、吕尚彬,《〈纽约时报〉付费墙对中国报纸的启示》[J].《新闻大学》,2013(3)

⑤郝香,《基于报纸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定量分析》[J]《. 中国出版》,2014(6)

⑥刘西平、连旭,《从内容提供到综合信息服务转型——数字战略中报业定位的思考》[J]《. 中国记者》,2010(11)

⑦郝香《, 云报纸:传统报纸数字化转型的新范式》[J].《新闻知识》,2014(6)

⑧周珂,《地市级报纸数字化转型路径分析》[J]《. 新闻大学》,2014(1)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10

20世纪初叶,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兴起时期;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是其曲折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3个阶段:三四十年代是初步发展阶段,五六十年代是进一步发展阶段,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又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特殊的发展阶段。自7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末,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是其空前繁荣的时期。

一、兴起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兴起于20世纪初叶。最初的10年,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用蒙、藏、朝、维等民族文字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在内蒙古地区出版发行的《婴报》(蒙汉合璧,1905年)、在拉萨出版的《西藏白话报》(1907年)、在东北地区出版的朝鲜文的《月报》(1909年)和在新疆地区出版的辛亥革命时期唯一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伊犁白话报》(1910年,汉、维、蒙古、满四种文字出版),是一批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到了民国时期,还有在北京出版的《蒙文大同报》(1912年)、《蒙文白话报》、《藏文白话报》、《回文白话报》(1913年)。这个时期,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最多不超过10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的出现一方面打破汉文报刊一统天下的格局,同时也反映了少数民族同胞在辛亥革命前后参与社会政治论争的积极性。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尚处单一性的发展阶段,除了报刊这个媒介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媒体了。虽然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发展缓慢,品种单一,但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迈过了古代原始状态,径直进入近代化报刊,显示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发展的跳跃性。

二、发展

三四十年代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时期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数量、种类增多,蒙、维、哈、朝、锡伯、满等7个民族有本民族文字的报纸,尤以蒙、朝、维、哈、锡伯等五种文字的报刊较比发达,并已具有现代报刊的特征和办报规模。在蒙、朝、维等文种中的党报和党的报刊(即统一战线报刊)最发达,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报经验。新疆的哈文报、锡伯文报纸在其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这一点上,是其它文种无可比拟的。1936年4月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创办的《新疆日报》(先后以维、哈、俄文出版)和1947年元旦创办于王爷庙(今乌兰浩特)的《内蒙自治报》,尤其是在从9月1日起正式成为中共内蒙古党委机关报之后,是我国最早的省级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它们的创刊标志着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进入了发展时期。从刊期的种类上看,又以蒙文和朝文报刊最多,月刊、隔日刊、三日刊、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等,办出了水平,办出了特色,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内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党报和党的报刊是在与各种反动政治派别的民族文字报纸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1930年东三省民国报纸调查》一文中有这样记述:“中国政治未上轨道,政见亦不统一,民众经济横遭破坏,因而新闻事业实属艰难。特别是东三省,困难更多。东三省的新闻事业完全处于日本言论势力笼罩之下,所有中国报纸的发行份数加在一起,恐怕也不能与《盛京时报》、《满洲报》、《泰东日报》三社相抗衡。”①这里指出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艰难、迟缓的原因,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也应包括其中。而中国进步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又是在与敌伪报刊、国民党报刊和形形色色的民营报刊的竞争中艰难地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党报和党的报刊不仅有不同文种、不同刊期的铅印、石印、油印的省地县各级的机关报,而且为了满足需要还办起了《蒙汉联合画报》和《内蒙画报》,以通俗的文字和生动的画面向农牧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满足了文化水平较低、识字不多的少数民族同胞交流信息、了解时事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出版了我国第一张地方性的少数民族文字画报。这是项开创性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在新闻业务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东北地区报纸的版面和栏目逐渐增多、内容日益丰富。重视当地的新闻报道,把少数民族关心的事件作为重要内容放在显著位置发表,对于重要新闻重大事件配以社论、评论,造成声势,形成舆论,注重效果。新闻体裁已从单一的消息跳跃出来——通讯、特写等作品开始出现,而各个报社已有自己的记者采编的新闻通讯稿件,试图改变民族文字报纸就是汉文报纸的翻版现象。文艺副刊所刊载的诗词、散文等文艺作品的质量普遍提高,更自觉有效地配合要闻版的中心内容,要闻版与副刊、专刊逐渐统一和谐,更集中地宣传中心任务。同时注重版面的美化、出现了插图和照片,遇有重大新闻还要用红色套版印刷,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在编采业务上的一大进步。

各级党组织的重视是党报和党的报刊发展的主要原因。1938年《中共中央关于党报问题给地方党的指示》、1941年《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还有1944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指导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理论,也是办好少数民族文字党报和党的报刊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党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落实在各自的办报实践中。内蒙地区党委在此期间就办好《群众报》、《内蒙古周报》、《内蒙古日报》、《绥蒙日报》专门做出决定。这些决定规定了办好这些报纸的方针、政策、办报宗旨、读者对象,以及建立通讯员组织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对如何办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也同样做了具体指示,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路线,以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吸引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由于各级党委的重视,各个报社非常重视自身的建设,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摸索、总结办好党报和党的报刊的经验,培养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逐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内蒙自治报》最先在《把报纸办好》的社论中提出了“大家办报”的观点,并在第四版开辟了《新闻工作》的专栏。“共同研究一些新闻业务上的问题,籍以推进新闻工作的发展。”报社领导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采编人员提供学习、研究民族语文的机会,把办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与提高民族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党报和党的报刊能够迅速发展又一个原因是,各个报社的采编人员既按照各级党委的指示办事,又与新闻工作实践相结合,遵循新闻工作自身发展规律。1945年底,党中央在《和平建国纲领草案》中指出“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其自治权。”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对于自治权利的实施。从此,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就在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发挥各个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利的形势下发展起来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党报和党的报纸兴起和发展的可靠保障,没有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政策是不可能有少数民族文字党报和党的报刊的创办与发展的。勿庸讳言,办好少数民族文字的党报和党的报纸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但是,办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还应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党早已赋予的民族地区的自主权。这说明办好少数民族文字的报刊就要正确处理党性原则与自主原则的关系。把这两者的关系处理好,报纸就办得好,就能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

三四十年代,尤其是进入40年代之后,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开始打破单一性的发展。不仅在主要的民族地区出现了民族文字报纸,而且开始出现民族语言的广播事业。30年代,新疆的广播事业已经兴起,进入40年代之后,广播成了新疆获得各种信息的有力工具。新疆各族人民通过广播了解许多省内外、国内外的政治时事。但是由于广播节目比较单调,尚不能满足各民族听众的要求。1941年底,广播的内容才比较丰富起来;除广播新闻外,还播放时事政治报告和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唱片以及各社会团体的歌咏等文艺节目。直到1949年初,在新疆才真正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维吾尔语广播。

新疆的广播事业虽然在我国民族地区比较发达,但是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事业最早并不始于新疆地区。1935年,在西藏地区首先出现了藏语广播。我国第一座少数民族语言播音的电台是创建于1949年11月1日的延边广播电台。朝鲜语的广播兴起较早。在日本入侵延边时期就建有间岛广播电台,以日、朝、汉语同时播音,推行奴化教育。日本投降后,苏联红军接管了这座电台。1946年4月苏军撤走后由人民政府接管,转播延安广播电台的节目。当年6月,这座电台更名为延吉新华广播电台,用朝鲜语和汉语同时播音。朝鲜语广播累计约50分钟,主要是汉语节目翻译成朝鲜语后播出的。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事业的出现,打破我国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单一性。同时,这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进入发展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时事期刊《蒙古农民》和《反帝战线》的出版,也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逐步进入发展时期重要标志之一。1925年在北京创刊的《蒙古农民》(半月刊)是由中国共产党第一个蒙古党支部主办的,它是农工兵大同盟的机关刊物。该刊以辛辣、通俗、流畅的文笔向广大蒙古族劳苦大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指出蒙古民族求解放的正确道路。李大钊同志直接领导了这个刊物的创办。他撰写的《蒙古民族解放运动》一文的发表,为创刊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拿到创刊号后,高度评价,热情赞扬了这个刊物的主要负责人多松年(蒙古族),说:“真想不到你搞得这样漂亮,完全像个老手办的!”《反帝战线》是新疆最早的综合理论刊物。1935年9月创办于迪化市,由新疆反帝联合会主办。自1940年三卷第四期起改为月刊,并出版维文版,它是新疆最早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刊物。该刊由共产党、进步人士以及革命青年组成的编辑委员会主持工作。

五六十年代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进一步发展阶段。1950年,我国有少数民族文字报纸21种。195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各少数民族地区,凡有条件的就应创办民族文字的报纸。”并强调说,“少数民族地区的报纸,应注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并按照当地的特点适当地进行关于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宣传。”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基本上都有了本民族文字的报纸,如《内蒙古日报》、《新疆日报》、《西藏日报》、《延边日报》等等,形成了多层次(甚至多文种)的党报系统。60年代前后,在已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绝大多数兴办了自己的报纸,除蒙、藏、朝、维、哈、锡伯等民族文字报纸在过去已创办外,这个阶段又有柯尔克孜文、傣文、景颇文、傈僳文、壮文等报纸继续创办。从地域上讲,从中央到地方,从首都到边疆,尤其是民族地区都有了少数民族报刊,甚至在一个县内也能出版一种或两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

五六十年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的版式显示了新的特点:民文与汉文合刊。这种版式的特点是民文与汉文两个报头,第一版由民文和汉文分别出版,二三版则是汉文版,没有民族文字。如《喀左县报》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报》就是蒙汉文合刊的民文报纸。虽然这种版式留下了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发展初期的印记,但也不失一种独特的形式。

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版式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创办的报纸,一般都是“民文与汉文合璧”式,比如《婴报》就是“蒙汉合璧”,即在这张报纸上既有蒙文,也有汉文,其内容基本一致。这种版式大多在这种文字报纸的初创时期,从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角度来说,则是民族文字报业的兴起时期。接着,是民族文字报纸与汉文报纸分刊出版,民文报纸基本是汉文报纸的译报或者两者的内容大同小异。这种版式的民文报纸大约出现在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创办的报纸大多数也是这种形式。“译报”满足不了广大少数民族读者的需要,也不符合少数民族读者的阅读习惯,因而现实向报社提出新的要求,即少数民族文字的报纸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并且要培养和造就精通本民族语文的新闻工作者,提高民族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各级各类报纸上上下下增强责任感实行自编自采,独家新闻始见报端。从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分刊形式出现,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的一大进步,由初创阶段逐渐步入了发展阶段。但是,以上各种版式的民族文字的报纸,没有一家报纸有自己独立的报社②,都是与汉文报同属一个报社,这就是民族新闻传播事业中一社多报的现象。

这个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彻底打破了单一性,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事业初具规模。1949年12月21日,迪化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翌年始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呼号。建台之始使用汉语和维吾尔语进行广播。50年代中后期,增办哈萨克和蒙古语广播。如今,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维、汉、哈、蒙、柯5种语言用20多个频率广播,每天播音80多个小时。社会主义民族广播事业日益壮大发展。1950年11月1日,内蒙古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建立并正式播音,1954年3月6日改名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地区广大蒙古族同胞是以本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和思维工具的,因而这座广播电台一成立就

以蒙汉两种语言广播,使蒙古族同胞享有现代政治文化生活的权利,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它是我国最早的省级广播电台之一。在60年代前期,该台先后建成一座较大功率的中短波广播发射中心。前后两期工程完成后,蒙汉语言两套节目所需发射技术已具备,变蒙、汉两套节目交替插播为分机播出,延长了播音时间,收到更大的宣传效果。在这个阶段,内蒙古各盟市先后建立了广播电台。1959年初,自治区已有7盟2市创建了电台,形成了以内蒙古广播电台为中心的无线电覆盖体系。 西藏地区在1956年自治区筹委会成立之前,中共西藏工委宣传部就开始筹建拉萨有线广播站。1958年,广播站启用无线电广播。1959年元旦始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进行播音,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每天播音时间为8小时。从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之日起,就以办好藏语节目为主,从机构设置、干部配备、频率分配、节目时间等方面,总是优先考虑和满足藏语广播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为全国各族人民服务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专门开办了少数民族广播节目。1950年5月22日,为配合西藏解放,首先开办藏语节目,以后陆续开办蒙古语、维吾尔语、壮语广播。

总而言之,在这个阶段,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从中央到地方,尤其在少数民族同胞聚居的民族地区已经形成了网络和体系,它跟报纸一样,成为党和少数民族同胞联系的纽带,负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使命。

“文化大革命”动乱的10年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特殊发展的年代。在这场空前的浩劫中,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跟全国的新闻事业一样,成为重灾区。绝大多数民族文字报刊被查封,或被迫停刊,保留下来的主要是自治区首府的党委机关报或者历史比较悠久的几张报纸。这些报纸,除了以少数民族文字印刷发行之外,已无特色可言。再有,绝大多数民族文字报社实行军事管制,民族新闻工作者以莫须有罪名遭到迫害,各种专业技术人员锐减,“文革”之后出现了人才的“断层”。虽然如此,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团结政策还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即是在党的新闻工作传统遭到严重破坏的十年浩劫中,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业也有新的发展,尤其是在广大民族新闻工作者逐渐认清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后的70年代,又有一些民族文字报纸创刊、复刊。如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察布日报》的蒙文版就创刊于1971年。又如少数民族文字的《参考消息》在动乱的十年中又增加了哈文版(1975年8月1日创刊)和蒙文版(1973年4月1日创刊),1975年开始向全国发行。维、哈、蒙三种文字的《参考消息》都由新疆日报社翻译出版。三种民族文字的《参考消息》都从帮助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和各界群众开阔眼界,认识世界,正确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形势,满足少数民族日益增长的新闻欲的角度出版发行的。因而无论是哪种文版的《参考消息》都是以报道国际政治时事为主,特别是美国、前苏联以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技术、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情况,反映变幻无穷的新世界发展形势,并以刊登外国通讯社、港台报刊的报道与评论的原文为主,内容丰富,信息广泛,能及时传播世界瞬息万变的动态。

民族地区的电视事业也在这个阶段诞生发展。内蒙古电视台和新疆电视台都筹建于1960年,1970年两座电视台开始播放黑白节目,揭开了自治区电视台历史的第一页。云南电视台1969年10月正式播出。这个阶段,还有一批地州盟的电视台创立,1971年包头台创办,1973年呼伦贝尔台创办,1977年延边台创办,等等。民族地区电视事业的诞生为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又增强了一个年轻的伙伴,电视事业从无到有的飞跃不能不让人高兴。

三、繁荣

八九十年代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繁荣时期。据统计,80年代末,全国已有17种少数民族文字的报纸84家,和用11种民族文字出版的153家期刊。“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得到尊重和保障。”(伍精华语)1994年民族文字报纸发展到136家,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地区、多种类、多种文字的民族报刊体系。到1999年底,全国具有国内统一刊号和地方报刊登记准印证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共计144家,其中维吾尔文50家,蒙文27家,藏文17家,朝鲜文13家,哈萨克文16家,新老傈僳文共4家,苗文4家,傣文、彝文、布依文各2家,壮文、景颇文、载瓦文、纳西文、侗文、柯尔克孜文和锡伯文各1家。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体系更加完整,更为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报刊时效性增强,信息量增大,注重服务性,适应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适应提高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内蒙、新疆、西藏等自治区早已形成以首府为中心、幅射状的民族报刊网络,使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地区、多种类、多种文字的报刊体系更加完善,也更加明显。近两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和民族地区报刊同全国其他新闻媒体一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发展本地区经济、宣传国有企业改制情况,报道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作为工作重点。同时,各民族地区的报纸也注重报纸自身的建设,针对本地具体情况,加以改进。如《内蒙古日报》(蒙文版)除了加大蒙文新闻自采率外,还努力办好“草原曙光”、“民族团结、进步”,“致富之路”等一批在读者中已享有一定声誉的专栏、专页。并从1999年元旦起,将原来的周日版改为“社会周刊”,新增一个“经济周刊”,以适应读者需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的报纸更注重到生产生活一线去挖掘新闻,以确保读者能了解身边发生的最新变化。如《伊犁日报》把基层报道作为重点,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农村改革一线去撷取生动的事实,反映基层改革的进程和成果,让读者看到基层发生的深刻变化。

此外,民族地区报纸还根据自身特点,策划了一些专题报道。如199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西藏日报》为配合这一纪念活动,自3月29日起,推出题为《雅江行》的一组大型系列报道。报社组织4个采访小分队,从雅鲁藏布江源头起,行程5000多公里,对沿江30个县市进行了深入采访,以典型的事例、细腻的描写,充分、生动地反映了西藏民主改革40年来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再现了西藏高原的秀丽风光和多彩生活。

广播电视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的产物。广播电视事业是新兴的新闻传播媒体。自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兴起之后,到今天已有六七十年了。据统计到1998年底,从中央到地方,包括省(自治区)、地(州、盟)、县(旗)共办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壮、彝、傣、傈僳、景颇、拉祜、哈尼、瑶、佤、纳西、白、羌、布依、水、侗、苗、柯尔克孜、锡伯等24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各地办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电台(站)已达165座电视台141家。少数民族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了745%和74%。1981年6月1日,中央台汉语“民族专题”节目(即现在的《民族大家庭节目》创办了,这标志着对民族广播事业的认识更科学化、更全面、更正确。近两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深化改革,增强针对性,在提高收听率方面进行探索,并已见成效。如藏语广播开办《空中信箱》栏目,一年内共播出内地西藏中学的藏语家信1100多封,收到来信来电近千封(个),效果显著。更为可喜是中央台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全部实现“上星”,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史上一件大事。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也有新的发展。到1987年我国已有省地县三级广播386座,7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省区有55座,其中内蒙古21座、宁夏6座、新疆10座、广西7座、西藏1座。在县级台中,创办较早的是云南陆良人民广播电台,1983年10月开始播音。其新闻节目有大幅度增长。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蒙语部年发各类新闻近5000条,其中重点报道120余条,专栏、特别节目64组,全年新录制蒙古语说书2000小时。数来宝20首,诗歌40首,散文35篇,全年共播出文学专题160组(每组30分钟)。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设有全国唯一的省级朝鲜语广播,每天播出5小时节目。从1998年起,有一个小时的节目通过亚洲2号卫星的转发扩大覆盖面,并向韩国放送公社(KBS)每年传稿540余件。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藏语部办有康巴语《藏语新闻》节目,每天20分钟;康巴语专题节目《雪山草地》,每周播3次,每次10分钟。全年播出新闻节目636组,约165万余字。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办有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傈僳语、景颇语、拉祜语等21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每种语言节目为45分钟。各种语言广播每天安排上星节目一次,每次45分钟。全年共播出民族语言新闻节目260组2300余条,专题165组270条,周末节目260组1200多条。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四种民族语言广播,并录制维、哈、蒙、柯四种语言的歌曲。一年共录609首新歌曲,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品位较高,录音质量上了一个档次。如今,新疆电台已形成了卫星、短波、中波、调频四位一体的交叉覆盖网,和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听众联系,成为全国开办语种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省级广播电台。

电视事业到了八九十年代有了飞跃性发展。新疆电视台1979年开播彩色电视。1984年4月,新疆电视台通过电视通信卫星,录相转播中央电视台的当天新闻当天播出,结束了从北京航寄中央台新闻的历史。1986年7月1日,该台利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的空档,租用邮电部米泉地球站,使维、汉语电视节目上星传输,成为全国第一家上星的省级电视台。1997年8月28日新疆电视台通过租用亚太一号卫星,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实现了维、汉、哈三种语言卫视节目的分频道播出,结束了三种语言共用一个频道轮流播出节目的历史。新疆电视台的节目不仅覆盖全疆,而且波及全国和亚太地区。

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是解决老少边穷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的重要方面。自1998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在贵州召开“村村通广播电视”现场会以来,民族地区加大了兴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力度。云南省起步早,当前基本实现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网。全省84%的人口可看到电视。到1996年底,145个边境县(旗、市)共有中波调频广播转播台170多座,电视转播台2200多座。电视发射机3000多部,卫星地面站4000多座。广播电视节目在质量上有 了了显著提高。

新疆西藏等自治区的广播电视节目建设已步入快车道。1998年底,全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290%和8453%。各类电台、电视台星罗棋布,遍布全疆。有的电视片、连续剧、广播剧在全国广播电视节目评奖中荣获大奖。

1997年,新疆经济电视台与湖北经济电视台、广东经济电视台、内蒙古经济电视台、西安电视二台,成都经济电视台等联合筹资举办全国经济电视台1997年春节文艺晚会”,第一次向全国各族人民展示了经济电视台协作体的凝聚力。到1997年底,成立已有5年的新疆一台,已形成了全日播出覆盖半径145公里的传播网。

当前,西藏广播电视事业也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1996年初,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以拉萨为中心,覆盖邻近郊县,具有城市电台特点的高频立体声板块直播节目。每天播出10小时,该节目融新闻、专题、服务、知识、教育、欣赏、娱乐、信息为一体,深受广大藏族同胞的喜爱。30多篇作品分获“中国广播奖”、“中国新闻奖”、“首届全国藏语节目奖”和“自治区新闻奖”。西藏电视台全年播出5975年小时,比上一年增加了365小时,其中《第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金瓶掣签仪式在拉萨举行》等三个专题片获中国电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七色风》专栏和译制片《封神榜》获第六届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