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教学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0:01:20

导向教学法论文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1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程序设计;教学案例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应用专业也成了热门专业,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VisualBasic语言以其易学易用和功能强大,而且能够方便快捷地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等特点,而深受使用者欢迎。因此,其也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高级程序设计课的首选。VB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在进行软件开发时,要对用户需求及市场情况进行调研,再加上计算机软、硬件快速更新换代的特点,要求学生还要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终身的思想。对于这些要求来说,传统的教学难以做到。而使用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为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将会较好的实现这些教学要求。本文拟就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程序设计(VisualBasic)教学中,如何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在近几年从德国引进的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其目标层次是培养人的行为能力,方法层次是人的行为活动。即:这种教育以行为为目标,教学以行为为导向,教学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全面的教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来进行学习的过程。

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对学习者来说,学习目的是十分明确,即现在的学习是为今后的职业服务。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是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为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行为模式。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能力、个性能力),以达到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VisualBasic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现行的计算机专业类教材大多与其它学科式的教材一样,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教学大多以线性方式展开,适用于“循序渐进”的传统教学模式,以《VisualBasic程序设计》的教材为例,从语言基础、流程控制、过程与数组、窗体与控件、对话框设计、菜单、工具栏和状态栏设计等等,分章编排,在每一章的内容里,也同样按线性方式展开。如果,在教学中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章节讲授,势必降低的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也缺乏趣味性,这不但难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得教学双方都陷入困境,而且,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真实的情境中灵活地使用知识和运用技巧。这样的学习,是很难面对今后职业的。要改变这一现象的方法,比较成功的是运用以课题或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淡化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更多关注的是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学习知识、在综合运用中学习知识,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程序设计知识本身,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程序设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可行性

《VisualBasi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知识涉及许多抽象的术语,如:类、对象、过程、语句、控件等等,还有大量的开发工具的使用。仅就VB的开发环境为例,其中就包含了:窗体设计器、代码编辑器、对象浏览器、属性窗口、工程管理器、工具箱、菜单、工具栏等等。掌握和熟悉它们的最好,就是在不断的结合实际的“案例”(案例教学法)或“课题”(项目教学法)的操作实践中去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程包含在两到三个综合贴近实际的项目,给出案例,再把这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小项目(或模块)。例如:以开发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一个综合项目(教师首先给出案例演示,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再分别以“登录窗口”、“查询窗口”等为小项目进行设计开发,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在设计“登录窗口”的项目中,学生可以掌握“文本框、标签、命令按钮、属性设置、变量命名规则、变量定义、变量数据类型、变量的声明语句、赋值语句”等相关知识群)。学生在具有目标明确的项目驱动下,以“做中学”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乐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关键能力。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案例

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的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在开展项目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法包括了计划、实施和检查及成果展示的全过程。它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整个过程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个项目教学法的简案。

项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VisualBasic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项目的实施过程

三、需要重点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行为导向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是“双师型”的教师,老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咨询员、伙伴、朋友等角色出现在学生中,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为此,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二)项目设计的合理性

项目设计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可实践性,以保证学生可操作,并有收获。因此,项目的设计应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原则;项目的实施,则采用自下而上,由易到难,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2

【关键词】创业教育体验式教学法工商管理

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一是指进行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指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教育。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问题上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出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借鉴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经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培养、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扩张就业倍增效应的重要途径。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是系统研究工商企业管理全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课程,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掌握,但是,我们的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改变现状,笔者认为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地运用创业教育导向的体验式教学法。

一、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是指设置一定的模拟情况,要求学生扮演某一角色并进入角色情景中去处理各种事务、问题和矛盾。教师通过对学生在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测评其素质潜能以及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的方法。通过创业情景模拟可以让学生亲历实景,通过亲身的感受,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掌握知识,有助于让学生对创业知识,知道创业管理理论的实际内涵。

二、实地参观与调研

在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最有效的形式。因为管理理论的本质特点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结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两个以上比较研究的对象,引导学生深入到“比较对象”内部进行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参观与调研活动,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还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三、校企联合共建基地

可以与一些具有创业特征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去实习、实践,由企业和教师组根据实践的目的拟定实践教学内容,以便培养学生企业管理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共建基地可以实现学校、企业资源互补,企业在共建的过程中可以挑选合适的学生、可以从教师和学生这里得到新知识和信息;教师和学生则可以从企业获得实际的管理经验。

四、角色扮演教学

在角色扮演教学中,给一组学生提出一个创业企业管理的情景,要求一些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出场演出,其余人在下面观看,表演结束后举行分析总结,扮演者、观看者和教师共同对整个过程进行讨论。角色扮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一个逼真而没有实际风险的环境中去体验、练习各种技能,而且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可以训练学生灵活地运用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能力。

五、管理游戏

通过设计一定形式的管理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充当主角,可以体会角色的感受,理解团队精神,协作的力量,向自我挑战的勇气等,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六、主题辩论

教师就创业中的某一观点作为辩论主题,组织学生成为正反两队,经过课下的充分准备再在课堂上辩论,运用所学知识陈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既达到在情景中学理论的目的,同时培养了思考和辩论能力。

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很方便地把复杂的图表、图片、照片展示给学生,还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音视频资料,既提高了讲课效率、加大了信息量,又使学生感到生动、直观、活泼、易于接受,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八、多媒体视频案例的制作

利用购买、引进或录制的素材,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将相关录像剪辑成各种视频案例,案例主题可以涉及到创业企业管理的主要方面,特别是一些对企业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力的题材,诸如企业并购、公司上市、著名公司管理者、平衡记分卡、战略联盟、知识型企业等,通过视频案例的观看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的过程中,全面了解企业管理相关知识,并能对视频中的问题和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

九、运用管理实验室

随着管理实验室的建立和投入使用,模拟企业管理系统、ERP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教学软件可以更多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这些软件包含了战略管理、物流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和公司财务和行政管理等多个大型模块。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模拟创业企业运作,增进对现实中创业企业管理方式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掌握现代商务技能。

十、利用公用网络资源

利用公用网络资源如世界经理人,参与到该网站的管理论坛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就半月一题的管理沙龙主题发表看法,并根据学生参与论坛时发帖的篇数和质量来评定学生成绩等级,或者参加其他一些企业管理网站举办的管理模拟比赛,如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网站。

十一、邀请企业家和学者进行演讲

要积极关注企业管理实践,丰富体验式教学环境,还可以邀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进行演讲,就该企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邀请相关学者举行专题讲座和学术前沿报告,让学生了解认识企业创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借鉴他山之石。

十二、心理测验

在组织行为学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堂心理测验,包括人格测量、需要层次测验、对高分的期望心理测验等。适合于进行投射测验和成就需要测验。通过心理测验可以对学生的创业性格进行判断,并进行优化。

总之,创业教育导向的体验式教学法为工商管理专业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从读死书、死读书中解放出来;从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到我要学习;教师从“主角”变为“配角”;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辩论、陈述、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引用德国职业教育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职业化的教育模式,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是简单的几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而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扬长避短。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资料查询、项目的研究和学习,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今后就业所必须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按照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C语言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大体分为收集资料阶段、制定项目教学计划阶段、项目教学的实施阶段、项目教学的检查评估阶段。具体步骤如下:

1.收集资料阶段。

老师带领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查阅、需求分析等手段广泛深入地进行项目调研,将调研数据加工整理,筛选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项目形成项目库。主要包括学生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10个项目,这些项目的主要特点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比较好理解而且参考资料丰富。

2.制定项目教学计划阶段。

先由任课教师讨论,制定项目教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确定项目教学的步骤和教学使用的项目程序。项目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2.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项目教学的课程标准。

制定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标准要依据该课程的性质、目标以及内容等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使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C语言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是C语言和C语言能做什么。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C语言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实施建议、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2.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授课计划。

通过授课计划的编写,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可行性的将教学内容总的方向、总的结构、课时分配等作出全面安排。授课计划的编写要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3.项目教学的实施阶段。

3.1项目教学法的课前准备。

根据项目教学计划和学生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按照教学计划准备教学课件、教案、教学材料,按照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分组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差异,好坏混合搭配,势力均衡,目的是好同学带动坏同学。

3.2项目教学法的任务分配。

教师根据项目中的情景,布置任务。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的相关知识点、设想或探索的路径供学生参考,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组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查阅资料或寻求教师的指导,最终完成任务。

3.3项目教学法的任务实现。

该阶段的任务是任务教学法最主要的一部分。教师在下达任务阶段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法后。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每个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即项目的代码编写、调试和运行,完成分配的任务。

3.4项目教学法的项目成果展示。

在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以后,每组选派一名本组成员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其他小组成员可根据任务相关的知识点提问疑问或请教交流,丰富彼此的学习体验。最后,教师对学生完成的项目情况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对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便对下一次的学习设计进行优化、改进。

4.项目教学的检查评估。

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项目教学的考核应根据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和要求,结合项目教学的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打分。考核评价过程主要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上课学生完成每个学习情境的情况和出勤情况,先由学生对自己完成的情景任务进行答辩,再由教师检查评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核为上机操作考试,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试题目通过抽签选取,题目的内容为学习情境中的同类型任务。最终成绩是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总和。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的目标。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4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黄兢(1971- ),男,江西全南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陈曦(1967- ),男,湖南岳阳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510665 )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48-02

行动导向法是由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教师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训练行为能力的方法,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独立精神;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探讨,培养合作能力;强调行动导向,培养创新能力。行动导向法日益得到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专家的推崇,中国各职业院校也纷纷开展相关培训,将其引入各门课程教学中。笔者曾接受过德国教育专家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培训,并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中做过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现做初步探讨。

一、行动导向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行动导向法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具体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探索教学法、教学及作业法、教学辅助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法在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备受关注。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赵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分为三大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获得体验;交流展示,评价总结。李霞提出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将理论中最精华的部分整合成若干专题,按照精要原则开展理论讲座,每个讲座结束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分别进行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讨论辩论和情景教学等。这些探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就笔者主讲的“概论”课而言,概念性较多,政治性较强,意识形态性较高,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同时内容丰富,涉及当今的热点难点问题,教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笔者对行动导向法的理解,将教学班级学生依据自愿或以寝室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进行文本研究活动、时事研究活动和实践探究活动三种类型的合作学习。

文本研究活动大致的教学过程为:以学习小组研读教材、从教材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或由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选择,然后由学习小组集中学习。如果有小组选择同一个内容,将在课上开展竞赛。集中学习遵循四个步骤:第一步,理清文本的逻辑线索、思路并确定文本的重点、难点;第二步,详细解释文本的内容;第三步,评价文本的得失,并总结学习文本的收获;第四步,就文本相关内容提出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或写作类似文本。集中学习后,每组要把学习情况制作成PPT或视频,并选出代表上台讲课,其他同学或教师提问,进行相互交流,最终以每个小组的整体表现作为成绩评定。学生没有选择到的教材内容由教师重点分析讲授。文本研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锻炼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读书,培养以研究性的态度阅读文本的习惯;并在学习中提高表达与合作能力。

时事研究活动大致的教学过程为:每组要选择最近发生的某一国内或国际新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集体研讨,背景分析;收集各层次人员对事件的观点看法;阐述小组成员对事件的认识;做好PPT,选出代表上台讲课,也可播放有关视频,然后回答现场师生提问。以学生整体表现来评定成绩。期末的自主命题考试将结合社会新闻出题(学院“概论”课期末考试分两部分:自主命题考试和全校统一考试,各占50分)。时事研究活动将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增强政治敏锐度,提高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和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实践探究活动大致的教学过程为: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实践项目主题,制订实践计划,进行项目实践,写出实践报告并制作PPT,选择代表上台交流并回答师生提问。成绩评定将以实践报告为本,按小组整个活动表现进行评分。上台讲课的小组代表实行不重复原则,让尽可能多的成员上台锻炼。除学生独立制定实践项目外,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一般也提供实践主题供学生选择,如各阶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调查;编排一个以“实事求是”为主题的表演节目;参观广州起义纪念馆、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一大会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中共三大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本地改革成就调查;人大代表素质来源调查;本地(村寨或社区)生产行业调查、家庭人口与性别调查、家庭收入和支出调查、本地企业调查、消费状况调查;高校学生会和其他社团机构情况调查等。向实践领域回归、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的必然要求,是培训人才的关键环节。实践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能力、协作和实践能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支持。

二、行动导向法在“概论”课教学中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5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5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Reform

ZHAO Zhenk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e writing abili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bil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pres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thesis (design) writing, propos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working ability 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thesis (design) guidance course.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本科毕业生进行四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同时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出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重下滑的客观事实。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合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① 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5):72-75.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6

论文摘要 《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发展性特点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掌握其原理并加以运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本文在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涵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重点阐述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在高职《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应用,并提出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 9.

[2]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天津大学,201 0.37.

[3]尹金金.浅析行动导向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当代职业教育,2 011,34.

[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1.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汽车维修专业;思考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从德国传入的一种教育理论方法,在1999年的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上,这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方法被大会所肯定和支持。传到我国以后,也被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被教育界的专家所推崇。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对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的一种革新,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行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行动导向教学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举,注重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应地对汽车维修人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对汽车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目前,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陈旧,教材的编写严重滞后;教学实习设备和仪器与维修实际存在较大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我们知道,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同时对基础理论要求也较高,多数专业知识来自工业生产中,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传统的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现代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单纯地用书本、板书、语言甚至图形很难清楚地表达,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是太好。更何况目前从事汽车维修专业学习的学生基本素质不是很高,入学时的文化基础并不是太牢固,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教学效果较差,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困难。

面对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应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值得广大汽车维修专业老师考虑并加以运用的一种方法。

三、在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思考

1.教师要熟知行动导向教学法理论,自觉转换角色

教师要想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首要的前提是自动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只有对理论知识达到熟知的地步,才能熟练地运用这个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以生为本”,充当好指导者的角色,并努力提高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这也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再经过同事之间的交流学习,提高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能力。

2.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该注重的几个环节

(1)合理导入,调动情绪。教师在每节课伊始,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导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一节完美的理论课程做好铺垫,避免一开始就是理论知识的宣讲。

(2)合理创设情境。我们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汽车故障的情境,把枯燥、刻板的汽车构造原理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实物来辅助教学。

(3)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践性特点也要求必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拆装、检测、修复等许多实际操作能力,也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升动手能力,所以必须创造条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动手操作中来。

参考文献: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高职英语;能力培养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它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评价它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一个先进的教育观念,一种指导思想,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一种新的思潮,一个改革的代名词。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用心+用手+用脑(职业活动)。

一、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

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但是,行动导向不同于以斯金纳的“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理论”和“行为主义”。

二、行动导向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学生互相配合工作和讨论问题,通过团队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结合书面资料或教师提供的虚拟的或实际的信息,在理想的情况下学生积极参与全部教学过程,这样做的学习效益是最高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标:不是看学生的成绩排名,是真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让学生做“一个有能力的人”;2.教学内容:不是传统的学科体系,是跨学科、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3.教材模式:不是有限的知识陈列,是如何去做的引导;4.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信息收集、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估6个环节组成的“完整的行为模式”;5.教学组织形式:不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6.教师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以传统的主角知识灌输、教学组织领导者变为行动的引导或咨询、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7.交流方式(教学方法):不是单向地灌输,是双向地传递和互动;8.激励手段(效果控制):不是靠分数激励,是不断取得成就的体验,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三、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的应用

由于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具有实用性,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地做到“思想和身体都行动起来”。教师要充当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重任,教师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人物和关键所在,故教师观念的更新与意识觉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变主导为引导,在教授理论知识时,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这么做,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只有行动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四、 行动导向教学对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曾指出,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做到:1.课程内容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从课程中应能找到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清晰联系;2.必须形成学生的任务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和任务整合起来。前者是课程内容开发中需要完成的,后者虽然也需要相应的教材模式的支持,但最终需要运用任务教学法来实现。“完整的行动”、综合职业能力必须依靠每一次教学来培养,围绕选定的训练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能力的实训过程”,整个实训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主要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等,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者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要“手脑并用,教学合一”,强调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并结合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显然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洁.“行动导向法”在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8(7).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9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应用写作 教学 运用

一、行动导向教学产生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新、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变革,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目标的单向传授教学方式已不能承担起关键能力培养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行动导向教学应运而生。行动导向研究者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通过解决职业工作任务来实现的,因此主张在教学中要引入行动导向式学习,通过行动导向型教育或培训才可以使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如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将认知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将学习者个体活动和学习过程与适应外界要求的行动空间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

二、当前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由于技工院校应用写作这门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本质属性被忽视,应用写作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以文为本”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主要传授的是文章的构成要素、表达方式、语言特点以及技能技巧等写作理论知识,几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应用写作的社会背景和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应用写作的教育价值在技能人才培养中难以显现,使得人们对应用写作教学的价值产生怀疑,进而导致技工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其课程地位也日益尴尬。

2.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

应用写作理论不是很深奥,但较琐碎,有较多的规范,而且文体多、格式强,加上教学目标不明确,很多老师认为只要把写作的基本格式套路讲给学生就完成了任务。实际上,一直在校读书的学生接触应用文的机会少,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写作素材,仅靠写作理论和程式的学习,容易造成学用脱节、盲目操作的被动局面,写出的习作往往刻板、老套、不规范。一旦离开教材、笔记,学生便束手无策,无从下笔。这种“教师讲授写作理论知识,学生课堂上听讲做笔记,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课堂气氛平淡呆板,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教师的激情也难以被激发,最后造成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喜欢学的被动局面。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应用写作教学的目的,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从对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明确应用写作的教学目的就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思、辨的能力,以助职场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实现由“知识学习型”到“社会应用型”的转换,培养、塑造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关键能力的人才。

2.组建学习小组,形成团体协作的学生学习模式

根据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要求,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和编制好小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使学生能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或团体协作或个人独立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和信息(选择应用文文种、思考、写作并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个体比较、团队比赛等简单的良性竞争的同时,培养学生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沟通和协作等职业核心能力。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分组方式包括自愿组合(通常是比较熟悉的成员在一起)、老师有意指派、随机组合等。同时要注意各小组间“力量”应平衡,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尽量使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形成团体协作的学生学习模式,在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中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学习模式。

3.创设情境,提高认识

应用文缺乏形象性、生动性,语言平实浅显,学生一般不喜欢读和写。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通过再现应用文的运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使学生的写作角色意识逐渐转换和强化,引导其进入情境。同时,学生在特定和具体的写作情境下,以实践主体的角色作出一系列策略性的反应和创造,从而进入积极的写作实践。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写作环境,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环境氛围中,是强化角色实践的重要环节。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比如学习经济合同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合同有关的写作知识和背景材料,然后让学生充当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合同条款进行谈判协商,最后达成一致再写作成文;再如学习司法文书时,可将课堂设置为“审判庭”,由学生担任不同角色。通过审理一个典型案件,让学生学会写作书、答辩状、上诉状、判决书等一系列司法文书。

4.启发点拨,范例引路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不仅是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更是对学生的学习做具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应用写作的行文规范化程度较高,要掌握好它的基本写作技能,必须精心研究其写作原理和技巧,让学生在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应用文的特殊规律和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了解特定的社会工作环境下所担当的写作角色,从而自觉、经常地加强角色意识。讲解具体文种的写作时,教师应给学生介绍并分析一些规范、典型的例文,运用范例引路。这种方法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文章的具体结构形式和写作要求,引领学生步入实际写作能力的生成和发展轨道。在范例引路的具体教学方法上,通过学习小组、团队协作的方式灵活运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包括大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畅想落实法、展示法等,在课堂中进行团体比较、个人风采展示等,激发学生个体的参与积极性。

5.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改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独特、新颖,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兴趣意识的现代化媒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策略。技工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以组建学习小组、形成团体协作的学习模式,在运用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的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方法中创设文种学习情境的同时,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应用写作教学质量,助推技工院校由“学习型”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转换,使得技工院校i学生综合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10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法学;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19-03

一、行动导向法应用于民办本科院校法学教学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

1.民办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生俱来具有二重性: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在我国的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学术研究以“985”、“211”普通高校为代表,职业教育以高职(专科)院校为代表,而作为夹心层,地方普通高校的定位比较尴尬 ,高不成低不就。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此就业结构性矛盾,目前,国家教育部已明确表明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即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其中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1]。因此,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是必然发展趋势。

2.法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是一个属于以成文法为基础的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规范体系严谨,客观上要求学生应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学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传统的讲授法又将学生置于学习的被动地位,法学理论知识枯燥、单调,一些学生上课参与度不高,他们常常是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刷微信,或看其他书籍、做考证课程的相关练习,他们甚至逃课,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人才需求,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对于法学专业的教学而言,如何实现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实现一专多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在此,本文借助于高职院校中推行的行动导向法,由此进行迁移,探究该种方法在民办本科院校法科教学中的运用,推动法科教学的改革发展。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行动导向法最早是由德国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德国创造的Handlung-sorientierung,英译为Action-orientation,翻译成中文为行动导向或行为导向。Meyer认为,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同一[2]。

除了德国之外,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在教育中也特别强调培养人的综合能力。英国在职业教育中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美国在实施教育改革过程中,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日本提出要发展学生在复杂的技术社会里承担领导重任所必需的想象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国内研究现状。行动导向教学是近年来我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教W理念,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马庆发学者认为,行为导向的教学论通常包括几种具体教学方法,即项目教学法、模拟、表演、案例研究、角色扮演[3]。赵志群教授认为,行动导向学习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本质区别。行动导向学习强调学习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建构,强调个体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的自我反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外部强化因素,把学习看作是外部控制的条件反射过程,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因作用[4]。在社会实践中,行动导向法是职业教育在一种新的概念与模式下的运作,它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中、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推行。

二、行动导向法的基本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行动导向法的基本思想

行动导向法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比较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它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5]。行动导向法的核心在于统一了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行动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今后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民办本科院校和职业教育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行动导向法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可以看作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在法学教育中可以吸收的合理内核。

(二)行动导向法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现在的大学生都是1990年后出生的,相对于“70后”、“80后”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

2.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背景基础上,无法由他人代替。对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教师和大学生处于同一个信息源的背景之下,教师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甚至有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信息更新比不上大学生,也是常有的事情。此时教师一方面要及时更新信息,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并注意提炼理论;另一方面就得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因势利导,和大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行动导向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行动导向法的核心意图是突出学生个体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下面笔者就这三方面的能力在法学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

(一)提升学生法学专业能力

法学专业能力是和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是通过专业教学获得的,是法科学生职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获取法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对于大陆法系的学生而言,他们必须接受法律系统的知识、原理和制度,但是法学理论知识枯燥、单调,传统的讲授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行动导向法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行动导向法主要是通过引导课文教学法的方法实施。即教师首先布置本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讲授出答案,并说明答案中哪些是需要加强理解的知识点,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进行适当的调控,直到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点为止。到后期,可以由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学习任务。这样法科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大大锻炼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该方法在施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它对法科学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对理工科学生不能适用。原因在于法律基本理论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社会生活经验理解课本上的专业知识。二是选取一本合适的教材。教材内容既不能过于简单,对专业性名词没有解释,又不能过于复杂,讨论的问题过多,让学生看不明白,类似于研究生教材,教材的选用应适合于本科生学习。

2.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法学知识的能力。对于法科学生而言,此种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一是案例分析法。法学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

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法科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案例情境,不断深化理解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形成一种分析、处理、迁移性的应用能力,学习过程潜移默化于案例分析的过程之中。该方法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案例。相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合适的案例一般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启发性等特征[7],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法学原理以及法律规范的适用,提升他们的思考高度,培养他们全面的思维能力。

二是角色扮演法。角色理论是通过分析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动逻辑,以阐述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这一方法可以运用在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去分析人的动机、策略和现实效果。在法学教学中,角色扮演的特定情境是案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任何一个诉讼案件都会包含不同的角色定位,如原告、被告、证人、法官、律师等,不同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需要,每一种角色都会选择有利于自身的最佳行动策略,纠纷的最终解决是在尊重法律原则、规则的前提下多种策略相互博弈的结果。在整个角色扮演过程中,抽象枯燥死板的法律原理、规则被活化在具体的案件纠纷解决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案件、解决纠纷的职业能力。

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这两种教学法关系密切,案例分析的情境中常常可以穿插角色扮演,但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案例分析一般以“事件”为纽带,关注事件发展的最终结果,角色扮演以“人”为中心,强调角色扮演、角色冲突,充分展现不同角色的利益博弈。

(二)锻炼学生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需要的工作方法。对法科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具备独特的批判性法律思维。批判性是一种独立的、多角度的分析视角,一名律师需要从多元角度对同一事实和法律提出不同意见,一名法官需要有兼听各方意见并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8],不

能出现舆论审判。

在某种程度上,批判性思维能力比法学专业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在信息时代和法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

生在短暂的四年时间内,很难学习完多如牛毛的法律知识,即使学完了全部法律知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法律也会被修改,新的法律会不断产生。所以学生在校学习的不仅仅是现有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形成法律思维,这种思维方法取之不尽,有助于学生应对将来法律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解决各种复杂和新鲜的问题,成为合格的法律职业者。

另外,在培养法律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区别开,日常生活中应有“和为贵”的精神,如果学生之间发生纠纷,应该注意包容,会不争辩,惹不起躲得起。但在学习中需要争辩,要培养像法官、律师那样的思维,进行全面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各自站在原告、被告的立场上去分析问题。方法能力的获得可以通过前文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进行,也可以通过现场讨论法进行,在现场讨论中,要求学生从学习的角度去进行辩论,不得进行人身攻击。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个人所具备的社会交往、沟通,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单指法律职业,它具有职业普遍性。对于法科学生而言,这种能力体现在,一名合格的法学毕业生应当不仅仅了解法律条文,具备批判性的思维,还应当有与各种相关人员打交道的技能、出庭发表法律意见的技能等。就像一名合格的律师,他除了应当对社会现象有所了解,有能力对事实进行判断,把握社会动态外,还要有能力与各种当事人打交道。但相对于法学专业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言,这种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往往被学生忽视。

社会能力的训练可以在多种实践场合进行,不必局限于课堂,如学生的社团活动、兼职、创新创业活动等都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当然在课堂内也可以进行,如角色扮演中的角色互动就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另外,现场讨论法和小组分析法也是比较好的训练方法。现场讨论法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高人的沟通能力,这毋庸置疑。小组分析法,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6―7个学生一组,通过小组讨论,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可以培养学生共同的学习情感,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

四、行动导向法考核机制的构建

第一,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机制。有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能不参加会尽量不参加,对于此种情形,可以通过抽签的形式逼迫其参与,将他们拉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并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记载的重要依据。

第二,选出参与度高、分析能力强、表现积极的学生,用班费给予适当奖励。一方面,鼓舞他们再接再厉;另一面,对其他学生而言,也可以树立榜样,创造良好的氛围,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第三,在学生期末考核中,减少卷面中仅靠记忆就能得分的题量,而要侧重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增加案例分析的分值和比重。

总之,行动导向法改变了教师上课一言堂的教学格局,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导他们学会“思维”和“行动”的统一。行动导向法在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法学教学中的表现是培养学生的法学专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实现一专多能,满足用人单位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庞丽静.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酝酿大变

[EB/OL].2016-07-10].http://.cn/2014/

0509/260258.shtml.

[2]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

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

[3]马庆发.行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新取向――职业教

育教学论研究之二[J].外国教育资料,1997,(2).

[4]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J].职教论坛,2008,(20).

[5]w莉丹,李建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

学法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2).

[6]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海南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7]郝晶.新建本科院校法学案例教学法探析[J].牡丹江大

学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