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财务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04:22:52

水利财务管理论文

水利财务管理论文篇1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国家水利部颁布了《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并逐步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水利工程监理行业的市场化经营已经成为监理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作为水利工程监理企业,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工程监理的业务,同时,作为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加强监理单位在项目监理过程中的资金监管、监理项目的成本核算及对整个监理活动经营效益的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水利工程监理的活动流程

根据每个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及项目法人要求的不同,项目监理的施工活动也不大相同,但是工作流程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水利工程监理的活动流程分为10个步骤。财务管理人员在编制投标文件时参与工程预算、人员确定,签订合同时审核付款条件、奖罚条款,监理活动开始后按工程量支付及收取款项,完工后做本项目的完工决算。财务管理在整个活动中起到了连接主线的作用。

三水利工程监理行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监理行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监督力度不够。虽然各监理企业已经制定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内容相对简单且对其重视不够。财务管理人员及相关领导没有严格按照资金管理的用途和适用范围来安排资金的使用,项目资金的划拨不符合程序,手续不完备。资金的使用过程缺少管理和监督,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改正。

2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强

水利工程监理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工作量大、专业技能强的工作,但是,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监理行业的财务管理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针对水利工程监理行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足,使得财务人员在工作中缺少指导,专业水平不高,有的财务人员甚至没有取得会计人员上岗证。有的财务人员不了解水利行业施工的特点,对各个项目施工监理的成本及到款情况估算不准。如:监理的工期长短、监理人员的配备数量及工作中需要配置的车辆、设备等不能很好地预测,导致预算与实际发生情况相差较大。

3拨付资金不及时

水利资金是由国家各级财政部门层层划拨的。但由于一些地方,尤其是偏远地区,上级下拨的资金往往会被滞拨或挪用到其他工程,导致水利工程的监理费用不能及时收回,甚至有的水利工程项目一直不能完成完工决算,要支付给监理公司最后的尾款有的甚至拖到10年都不能拨付。而这部分尾款有的达到整个监理费用的30%,使监理公司要垫付较大金额的资金,支付人员工资和其他方面的支出。对于一些流动资金不稳定、规模小的监理单位来说会出现资金运转的问题,为公司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四加强水利工程监理行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1完善水利工程监理财务管理制度

水利工程监理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强化财务的有效管理。一是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并落实到人。财务工作人员有了明确的规章制度后就有了自身行事的准则,才能在资金管理和会计管理上更加严格,作为企业责任人要“克己奉公、照章办事”,不越雷池一步。对已经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实时调整和改进,不断完善和健全。二是强化内控体系。由于水利工程监理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各项目工地人员素质不齐,因此监理单位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岗位、机构设置和工作程序上建立良好的内控机制。如:避免一人负责两种不相容的工作内容、配备水平高的内审人员,定期对各项目部进行审计等。三是完善资金预算管理。企业制定预算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完成各项战略和工作目标的基本保证。与一般企业相比,工程监理企业的业务更加分散、条件更加艰苦,因此对各监理项目要进行正确预算,规范资金的使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手续办理业务。要根据监理项目所处的地理环境恶劣好坏,发放不同的生活补贴;根据项目建设的规模大小,安排相应数量的监理人员。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对水利工程监理财务管理工作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人,只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有效管理财务。首先,企业要严格遵守公司制度及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地招聘人才。其次要对在职员工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继续教育,参加水利部门的业务培训。作为水利工程监理行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还要参与工程的审查、招标投标、计划管理、监理合同的签订以及竣工结算等工作。必要时还要亲临施工现场,参与工程量的验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最后,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还要政治思想过硬,不做金钱的奴隶,在权责上要合理使用,不符合规范、不按程序的一律不予办理支付款项。

3做好水利工程监理的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的关键是成本管理,做好水利工程监理的成本控制是开展水利工程监理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水利工程监理企业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监理人员的工资支出,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补贴等;开展监理工作的专项支出,如:房租费、差旅费、办公费、租赁费等;用于开展监理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支出,如:计算机、监测仪器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间接成本,如:除监理单位监理人员外的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培训费等。对于水利监理行业的直接成本控制并不是越少越好,但对于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开支要严格控制,例如:对监理人员的管理,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监理人员的数量,缩短监理工期,减少不必要的人员,选择工作能力强、专业范围广的监理工程师。对于水利监理行业的间接成本控制,要做到与水利工程监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对各项间接费用做到统筹安排,节约经营开发费用,限制管理费用过度使用,对其他管理人员进行统筹安排,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成本效益原则。

五结语

水利财务管理论文篇2

1.1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规范的财务行为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虽然大部分水利事业单位都有自身的财务管理办法,但办法本身内容过于简单,侧重于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忽视了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职能作用。

1.2财务科目分类不规范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与我国事业发展的现状相比明显滞后。多年的改革,使我国事业单位在性质、业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而引出了一些新的会计事项。而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于如何处理这些会计业务则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大多以生产精神产品或提供劳务服务为主旨,它不同与企业生产物质产品,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相对清晰的特点。事业单位的精神产品或劳务服务,很难准确的把当期的成本费用完整的摊销进去。因此对有形资产的管理以及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造成一定的困难。

2水利财经工作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2.1适应水利建设需要,加强制度规范

①切实加强水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基层水利部门要把涉及民生水利的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作为基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在预算安排、项目确定、落实配套、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等方面都需要明确责任,加强管理,科学安排,切实管好用好财政专项资金。

②规范财务票据。鉴于县财政收入主要来源靠税收收入的实际,为使税收收入按时足额缴入国库,同时为规范财务票据,在支付每笔工程款时,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代扣代缴税款,由纳税人向当地的税务机关提出纳税申请,经税务机关核准后,按照工程款的实际发生额核定纳税税额,缴纳税款,开具专用发票。一是规范了财务票据,为财务检查、审计等提供了有效合法的原始凭证;二是杜绝了纳税人偷逃税款、弄虚作假的现象;三是实现了“以票控税”的目的,取得了有效征税的良好效果。

2.2适应水利发展需要,加强资产经营管理

①加强水利资产价值管理。基层水利单位要现实解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必须着力抓好水利经营管理工作。以财政投入为保障,经营管理为补充,资产管理为基础,统筹推进基层水利单位改革和发展。大力开展水利多种经营,进一步强化资产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扩大理财范围。在全国3000多亿水利固定资产中,75%以上是为社会公益服务的,如堤防、闸坝、涵洞、水库、水土保持工程等,这些资产在基建竣工验收后,在水利事业单位的财务账目就不再作任何反映,其带来的效益及价值补偿,也得不到体现。必须加强这些资产的价值管理,在其寿命期内必须有账面价值,虽不提折旧,但在财务报告补充资料中应反映其磨损状况或反映其当期评估价值。

②加强水利无形资产管理。水利事业单位经过国家多年的投资建设和广大水利工作者的劳动,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宝贵资源和科研成果,如泥沙开采权、库区和河道两旁的土地使用权、堤坝的通行权、水面航行权、水面养殖权及流域水文地质资料、水利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以及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具有的良好的声誉等。长期以来,因产权不清或观念落后,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利用。通过明晰产权、统一制定产权经营管理办法、加强监督与考核等产权经营措施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可部分解决水利事业单位资金短缺问题。

2.3适应水利改革需要,积极争取各级公共财政投入

基层水利财经部门要紧密围绕新时期水利中心工作,把积极争取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作为水利财经工作的重点。要始终密切关注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大政方针,始终密切关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动向和财政政策的变化,立足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现实需求,深入研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公共财政更多的投入,积极配合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逐步推行综合预算,整合性质用途相近、规模较小的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2.4促进农田水利良性运行,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007年,中央财政已基本明确支持13个粮食主产区和4个主要产粮省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其中就包括我省。作为试点省区,我们务必要在工作中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推行农民用水自治,创新农业用水管理体制。要深化农业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抓好收费工作,收费标准的确定要以成本核算资料为依据。水利事业单位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加强成本控制,努力降低成本。同时,建立系统内统一的征收机构,逐步撤销分散于各个单位的收费单元,明确职能,明确分工,提高各项费用的收取率。

2.5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利工程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建设资金的安全运行,管好用好资金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确保工程建设“三个安全”特别是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的重要关口。财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做好重点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拓展财务管理的内容,创新财务管理的方法,把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与财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与工程造价管理结合起来,与项目审计稽查的要求结合起来,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要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和特点,学以致用,促进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①重视水利工程财务分析工作。财务分析是从投资者或经营管理单位的角度出发,考察货币收支、盈利和还贷能力。因此,要从水利工程的投资者或经营管理单位的角度出发,按实际支付的价格和现行财务制度,计算工程方案实际支付的费用和实际取得的效益,以评价其财务可行性的工作。凡具有财务收入的水力发电、农田灌溉、城市和工业供水等水利工程项目,都应进行财务分析。对于防洪、除涝等除害公益事业项目,则可不进行财务分析。

②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坚持“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账管理”的原则,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并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审批负责制。工程开工后,给承建单位预付工程启动资金,保证工程建设工作的展开,在建设期间,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进度、质量措施进行检查,阶段性建设期末,经验收合格后准于报账,并及时将工程启动资金扣回。工程款的报审流程设计为:建设方工地旁站人员核实工程实际完成量承建单位申报工程总监审核分管领导预审主管领导审定。这样,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防止了挤占、挪用和拖欠,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每笔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

③正确处理好财务工作与工程建设的关系。财务管理工作是水利工程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一方面要注意克服重工程建设轻财务管理的思想,彻底扭转把工程建设作为硬任务、财务管理当成软任务的倾向,把建设与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树立管理就是建设的观念;另一方面要防止将财务工作凌驾于工程建设之上,运用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在正确使用一级会计科目的同时,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客观形象地真实反映工程进度,设置切合实际的财务报表,提供真实、合法、有用的财务信息,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为努力创造优质工程提供保障。使投资发挥效益。

综上所述,水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适应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正确处理改革与加强财务管理的关系,更好地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顾乃刚.浅议当前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经济,2008,(1).

[2]桑琳.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财务与审计,2008,(3).

[3]张凤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财政工作,2008,(6).

水利财务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水利经济;财务工作;管理;重要性;建议

引言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经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水利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一直以来延续2009年的定额,已跟不上当前经济市场发展的步伐,税收政策的不断变化、原材料、人工工资、燃油费不断上涨,水利企业获得的经济利润愈发薄弱。再加上很多水利企业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效率不高、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以至于水利行业的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鉴于此,强化水利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是保证水利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的重要方法。

一、水利经济发展中水利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于控制计划外开支

水利预算管理工作作为水利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也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规范以及约束的依据。在水利施工企业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经常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例如制度不健全造成辞退职工上诉的诉讼费、与劳务公司签订合同时条款不严谨造成伤亡事故中连带的赔偿费等等、都使企业计划外资金支出增多,以至于资金出现周转困难的问题。而水利企业财务管理通过实施预算编制工作,可以有效控制各项计划之外的开支,使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成本以及费用支出更贴近实际。

2.有效节约成本

在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成本管理,水利企业的各项成本以及费用指标都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最大程度的节约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公车运行费等各项支出,从而降低资金成本的投入。在财务管理中,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收集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的成本数据,有利于发现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1]。

3.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水利经济发展中,资金是重要的前提以及保障,而财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水利企业应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水利企业已经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财务资金通常处于相对紧缺的状态,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并且根据资金的来源对资金进行合理划分,从而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促进资金的流入以及流出,强化了资金的统一管理以及宏观调控,最大化的遏制违规违纪情况的发生,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2]。

二、促进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建议

1.构建完善的水利财务管理制度

水利经济发展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根据国家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的。由于水利经济发展中的财务管理并没有直接掌控资金的运转情况,以至于在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应有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时,水利经济发展的财务管理不仅要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还应该建立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因此,为了保证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水利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强制性与规范性,使财务管理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另外,水利企业还应设置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比如相关的财务管理监督部门、审查部门以及监管部门,并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水利资金在法律的监控下依法运转[3]。

2.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想有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全面改革财务管理团队。首先,应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只有有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保证水利经济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因此,企业应通过开展经济法律知识讲座、辩论会,参加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举办的培训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有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其次,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改变其管理观念,让其积极学习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而促进水利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专业文化,让每一位财务管理人员都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从而保证水利经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

3.实现财务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第一,应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的管理,完善预算编制的预测以及前瞻性工作,进而对各类支出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与调整,并且有效控制一般性支出以及相关的公务接待、差旅费、公务车运行等费用。此外,还应保证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将财务预算评价结果作为制定年度预算的参考依据;第二,应严格落实各类项目资金的管理规定,按照项目资金支出的预算规定,大力推行项目与资金的有效整合,进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与协调机制,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水利企业而言,其应重视水利经济发展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新环境下,水利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鉴于此,水利企业应通过构建完善的水利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以及实现财务预算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自身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使其为水利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才学工.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研究[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6,2:18-21.

[2]管海英.对财务工作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9:143-144.

[3]于小敏.浅议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A].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二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1.

[4]郭丽萍.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经贸实践,2016,19:20.

水利财务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水利管理单位 财务管理 有效性 现状 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水利管理单位具体包含两种单位类型,即公益性的行政事业单位,又包括生产经营性的企业单位。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利管理单位也正经历着改革,并且已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所转变。在我国,水利管理单位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再加之公益性,使水利管理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相对落后。无论是在水利收费、水利工程管理,还是在利润分配等方面,财务管理都相对滞后。不仅造成水利管理单位的财务核算与管理混乱,还导致水利管理单位的基础管理关系相对复杂,经济关系也不清。严重影响与制约着我国水利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水利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其有效性

(一)我国水利管理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不规范

有效的管理离不开规范的制度予以约束,财务管理也是如此。然而目前,我国水利管理单位的财务管理效果普遍不佳。很多水利管理单位都没有适当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很多单位即使建立了财务管理机制,却多沦为“形式主义”,使制度成为空文。还有些水利管理单位的财务规章制度内容过于简单,只是集中于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而对于费用控制、经费支出审批、预算管理、财务分析等涉及不足。而被忽视的这些恰恰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

(二)水利管理单位不重视票据的管理与使用

目前,我国政府对水利管理单位的票据实行统一管理,各水利管理单位的会计票据具有统一性。虽然如此,但是我国很多水利单位都在运营中自行印刷或购买票据,而且对票据的使用与管理等相对混乱,缺乏有效规范。此外,目前我国水利管理单位也缺乏严格的票据管理制度,也缺乏专人负责票据管理。此外,有些水利管理单位在使用会计票据时不注意登记,票据遗失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些单位甚至存在钱款未要回,票据也未收回的现象。还有些单位没有对票据进行及时登帐,从而导致单位收入不实。会计票据管理不到位,间接导致水利单位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从而使财务管理效果不佳。

(三)水利管理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水利管理单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果。我国水利管理单位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管理单位历经了许多改革,并且在单位的发展中,无论是业务、还是内部管理等方面,均发生了诸多变化,并引出了一系列新的会计事项。而现行的水利管理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却并未随着这些变化和发展而有所更新。因此,原有的会计科目也已不适应单位目前的发展。再加之受传统经济模式和单位性质的影响,水利管理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相对混乱,“随用随设”、不考虑长远性和全局性。此外,水利管理单位不同于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在成本与费用、收入等方面的配比可能并不十分清晰,因此成本费用等可能难以在当期被完整的分摊出去。

(四)合同管理不到位,影响了财务管理效果

目前,我国水利单位对经济合同的管理不够严格。目前,在我国部分水利单位中,有些经济合同存在未经授权就对外签订的现象。而合同管理也不够规范和严格,存在很多隐患。而经济合同是财务管理的依据,经济合同的管理不善,势必会影响水利单位财务管理的效果。很多水利单位和合同管理中,缺乏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多是由办公室或者财务部门兼任。合同查找不便、合同丢失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很多单位在合同管理中,缺乏有效监管。

三、我国水利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之路

(一)我国水利管理单位应从制度方面完善财务管理

凡是管理,均离不开“建章立项”。因为唯有制度方是水利管理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制约与保障。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也是杜绝违法乱纪现象、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我国水利管理单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完善水利管理单位的资金监管机制。水利管理单位的每一笔资金运用都关系着民生水利,再加之大多数资金都是上级财政专款,因此,资金的运用尤为重要。水利管理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必须要切实加强对资金的使用监管。无论是资金用于项目投标建设,还是工程施工、正常运营,水利管理单位都应对每一笔资金严控落实与流向,以实现每一笔资金都能被合理科学的运用。第二,水利管理单位应完善财务票据管理机制。水利管理单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水利收入,财务票据甚至是水利收入的代表。财务票据的管控不力,将直接影响水利单位的财务管理效果。因此,水利管理单位的财务人员应配合上级单位工作要求,主动提交税务申请,经上级部门审核之后依照自身情况核定税种税额,开取专用发票,“以票控税”,缴纳税款。收取外交款项需要开具收据时,应开具正式、合规、合法的财务票据,并实行统一管理,以确保财务票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积极实施财务集中统一管理

水利管理单位是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若要有效加强财务管理,笔者认为水利单位应实行财务集中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管理单位所面临的外部检查和财务风险都与日俱增,外部审计力度也有所加强。在此背景下,水利管理单位应注意统一协调各项财务政策,做好财务监督工作。此外,水利管理单位还应统一好招投标工作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工作,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予以核算与管理,并制定相关的考核机制,对各项目支出做好跟踪审查,杜绝经费超支现象的发生。

(三)水利管理单位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出色的财务人员是水利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的保障,并能直接决定财务管理的最终效果。然而,纵观我国水利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却不难发现,很多水利管理单位由于单位性质等方面的影响,不仅单位管理者对财务工作重视不足,而且很多财务人员本身能力不足、专业素养不高。甚至很多财务负责人并不具备应有财务管理能力和长远的战略意识;或者很多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相较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对滞后。财务专业培训的不足,是导致这些现象的一个显著原因。因此,我国水利管理单位应于日后的发展运营中,适当加强财务培训。尤其是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务政策)的变更等及时组织培训,并且,要根据单位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水利财务培训学习和政策研究。以实现“有的放矢”、集中力量解决最紧迫问题。此外,水利管理单位还应定期组织全体人员的财务学习,健全费用报销程序,灌输原始单据的要求,带动全员都参与到财务管理活动之中来。

(四)水利管理单位应加强财务审计监督工作

只有管理而无监督,管理的效果将难以保证。而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不仅能有效保障财务管理的效果,而且还能促使水利管理单位的各项运营行为都不偏离正轨。因此,水利管理单位应在不断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积极做好审计监督工作,并且要认真研究财务检查和审计的具体步骤和程序,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我国水利管理单位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社会中介一起实施“联合检查”与审计。具体措施为:水利管理单位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的专业性人才,因为这些人才的专业性更足,经验也更加丰富。但是,水利单位不能以“委托”代替“联合”,因为只有本单位的人员才更熟悉单位情况。此外,水利管理单位还可以实施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审计监督的工作。通过各部门联合,发挥各部门的长处,并促使各部门之间相互补充,有问题及时交流探讨,妥善解决。

(五)水利管理单位应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满足水利工程的发展需要

资产管理也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点。因此,水利管理单位还应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做好资产管理的相关工作。具体措施有两点:首先,水利管理单位应不断加强资产的经营管理工作,不断推进水利单位的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多种方式并存的经营模式,强化单位资产管理。目前,我国水利资产高达数千亿,其中,大多数资产都用于投资社会公益性的水利服务。这部分资产在竣工验收之后,收益无法被充分体现。因此,水利管理单位对这部分资产更应进行规范管理。其次,水利管理单位还应关注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目前,我国很多水利单位都拥有许多科研成果和经验,还拥有很多水库的土地使用权等。这些无形资产能够给水利单位带来一定的社会声誉。但是目前,我国的产权观念意识不足,导致水利单位的资源尤其是无形资产没有得到良好的管理与保护。因此,水利管理单位应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合理利用有限资源。

参考文献:

[1]顾乃刚.浅议当前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治淮. 2013(01)

[2]王永刚.浅谈公共财政体制下水利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J].海河水利. 2012(02)

[3]张红兵.水利财务管理改革不断推进 水利投入持续增长[J].中国水利. 2011(24)

[4]李广霞.新时期水利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3(30)

水利财务管理论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理论的关系,对如何优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财务管理目标应为民管企业价值最大化,对务杠杆利益是衡量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指标,并在分析影响民营企亚资本结构有关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优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提出了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年6月财政部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首次将民营民营企业列为检查对象。今年1月8号,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报告显示,大部分民营民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士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人、粉饰报表的现象比较突出。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很多企业之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英年早逝,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破产与持续经营只是一步之遥。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财务管理,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丧失现金支付能力,不管其规模多大都会破产。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最优目标,对于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确定资本的最优结构,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确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出发,分析财务管理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并运用资本结构的计量指标(财务疚杆利益),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民营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认为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一)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

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考虑民营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人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民营企业或同一民营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它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取得的同一利润额所用的时间不同,其价值不同,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还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生产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导致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将民营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考虑了报酬与风险的关系,使民营企业的前当收益与未来收益都对民营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有效地避免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对务管理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

在我国,有人认为应将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人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它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第二类、第三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人了时间因素,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由于反映民营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民营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民营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人良性循环状态。因此,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当代财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民营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民营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民营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民营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二)资本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即这一财务命题;而且认为客观上存在资本结构的最优组合,并使我们对资本结构有了以下几点明确认识:

1、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在民营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民营企业所得税前支付,而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要求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筹资,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

2、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

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作用和影响,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民营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民营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时,无论是民营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从而使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

3、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

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它筹资式,但不能用单琐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民营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民营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

三、衡,资本结构孟要指标一一财务杠杆利益

由于民营企业一般都采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其杠杆比率即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财务杠杆利益就成为衡量民营企业资本结构,评价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

财务杠杆利益是民营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财务杠杆理论的重心是负债对股东报酬的扩张作用。其计量公式如下:

普通股利润率=投资利润率+负债股东权益x投资利润率一负债利率x(1一所得税率)。由上式可见,当民营企业全部资金为权益资金,或当民营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一致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不会形成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利率时,借人资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润,表现为正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低于举债利率时,则普通股的利润率将低于税后投资利润率,股东收益下降,表现为负财务杠杆利益。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经济周期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既不会较长时间的增长,也不会较长时间的衰退,而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即为经济周期。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民营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财务状况常常陷人窘境,甚至恶化,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期间,民营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即零负债朋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一般来说,由于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供求趋旺,大部分民营企业的销售顺畅,利润水平不断上升,此时,民营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二)市场竞争环境因素

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民营企业,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民营企业,如我国目前的煤气、自来水、电力等民营企业,以及在同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民营企业,由于这类民营企业的销售不会发生问题,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利润稳中有升,因此,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以利用债务资金,提高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巩固其垄断地位;而对于一般竞争性民营企业,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易于波动,利润难以稳定,因此,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超级秘书网

(三)行业因素

不同的行业,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同,其资金结构相应也会有所差别。商品流通民营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资,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变现能力较强,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一些;而对于那些高风险、需要大量科研经费、产品试制周期特别长的民营企业,过多地利用债务资金显然是不适当的。

水利财务管理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理论的关系,对如何优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财务管理 目标应为民管企业价值最大化,对务杠杆利益是衡量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指标,并在分析影响民营企亚资本结构有关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优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提出了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年6 月财政部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首次将民营民营企业列为检查对象。今年 1月8 号,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报告显示,大部分民营民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士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人、粉饰报表的现象比较突出。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 2.9 年。很多企业之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英年早逝,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破产与持续经营只是一步之遥。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财务管理,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丧失现金支付能力,不管其规模多大都会破产。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最优目标,对于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确定资本的最优结构,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确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出发,分析财务管理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并运用资本结构的计量指标(财务疚杆利益),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民营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认为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一)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

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考虑民营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人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民营企业或同一民营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它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取得的同一利润额所用的时间不同,其价值不同,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还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生产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导致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将民营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考虑了报酬与风险的关系,使民营企业的前当收益与未来收益都对民营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有效地避免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 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对务管理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

在我国,有人认为应将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人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它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第二类、第三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人了时间因素,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由于反映民营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民营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民营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人良性循环状态。因此,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当代财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民营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民营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民营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民营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 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二)资本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即这一财务命题;而且认为客观上存在资本结构的最优组合,并使我们对资本结构有了以下几点明确认识:

1、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在民营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民营企业所得税前支付,而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要求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筹资,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

2、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

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作用和影响,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民营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民营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时,无论是民营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从而使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

3、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

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它筹资式,但不能用单琐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民营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民营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

三、衡,资本结构孟要指标一一财务杠杆利益

由于民营企业一般都采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其杠杆比率即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财务杠杆利益就成为衡量民营企业资本结构,评价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

财务杠杆利益是民营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财务杠杆理论的重心是负债对股东报酬的扩张作用。其计量公式如下:

普通股利润率=投资利润率+负债股东权益x投资利润率一负债利率x (1一所得税率)。由上式可见,当民营企业全部资金为权益资金,或当民营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一致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不会形成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利率时,借人资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润,表现为正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低于举债利率时,则普通股的利润率将低于税后投资利润率,股东收益下降,表现为负财务杠杆利益。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经济周期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既不会较长时间的增长,也不会较长时间的衰退,而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即为经济周期。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民营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财务状况常常陷人窘境,甚至恶化,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期间,民营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即零负债朋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一般来说,由于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供求趋旺,大部分民营企业的销售顺畅,利润水平不断上升,此时,民营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二)市场竞争环境因素

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民营企业,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民营企业,如我国目前的煤气、自来水、电力等民营企业,以及在同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民营企业,由于这类民营企业的销售不会发生问题,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利润稳中有升,因此,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以利用债务资金,提高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巩固其垄断地位;而对于一般竞争性民营企业,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易于波动,利润难以稳定,因此,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三)行业因素

不同的行业,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同,其资金结构相应也会有所差别。商品流通民营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资,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变现能力较强,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一些;而对于那些高风险、需要大量科研经费、产品试制周期特别长的民营企业,过多地利用债务资金显然是不适当的。

水利财务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财务战略管理;基本假设;具体假设

在科学和学科建设领域,假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而任何基础理论的形成都需要事先提出若干基本假设。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理论,同样也不例外。财务战略管理假设一般由基本假设、具体假设和派生假设两个层次组成。前者是假设中的基本构成,由理财主体假设、货币时间假设、资金增值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构成。具体假设是财务战略管理在上述四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所演绎推理出来的,主要由十项具体假设构成。派生假设则是具体假设的进一步延伸。下面主要就十项具体假设展开深入讨论。

一、有效资本市场假设

有效资本市场假设,事实上是关于理财行为的一个环境假设。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是以下列假设为出发,即:“金融市场上各种证券的价格完全地反映了所有可得信息。”[1]p672该假设实质上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金融市场的延伸,它是联结财务管理与金融市场的基本纽带,是财务战略投融资的基本前提。有效市场的有效性表现在资源配置有效性、市场运行有效率(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要完善,使市场运作能够有效率的自如进行)、评价的有效性和信息有效性。有效市场的形成是投资者相互竞争所引起的,作为投资者都竭尽全力研究所得到的信息,研究的结果使所有信息都发掘殆尽。有效市场分为弱式市场(市场最低程度的效率)、半强式市场(高于弱式效率程度的有效性)和强式市场(市场最高程度的有效性)三个等级。其划分的意义,在于人们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信息对有效资本市场的公允对策模型进行经验上的验证。三个等级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符合半强式有效性的市场必然符合弱式有效性,符合强式有效性的市场必然符合半强式有效性和弱式有效性。实证研究表明,强式有效市场只是一个抽象而已,大凡有内幕交易的市场或市场中存在“犹抱琵琶半遮面”刺激别人去猜相关信息就不具备强式效率。一般而言,人们研究证据往往与半强式假说一致。有效资本市场假设,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市场没有记忆、相信市场价格、没有财务幻想、投资者自我选择、公司股票的需求是有较强的弹性以及内部信息是极其重要的。对投资者而言,该假设提供如下启示:⑴股价不能被预测,而只能被现在不知道的未来事件所影响;⑵带着寻找价值被低估的个股的企图而对个别股票作详细分析是没有用的;⑶投资者应尽量减少交易的次数,以使交易成本最小化;⑷在投资活动中,资本规模是非常重要的;⑸最佳的管理是组合管理;⑹应充分认识到投资的风险;⑺对投资专家、顾问的言论不能完全相信,因为市场有效,投资者根本不可能通过他们的建议获取超额收益。[2]p9该假设的内涵还派生出市场公平假设和资金借贷无限制假设。前者是指理财主体在资本市场上公平竞争,不存在内幕交易;而后者则指无论哪个理财主体都可以依市场利率水平借贷所需资金。

二、财务风险与收益均衡假设

现代财务领域中有关风险与收益均衡理论主要包括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旨在寻求一种最佳的投资组合,按照美国著名学者马科维兹的观点,有效投资组合是一种具有预期收益水平下的最小风险或一定风险水平下的最大预期收益的投资组合。它对于企业进行多角化投资,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具有重要作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多样化投资组合中资产的风险和所需要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套利定价理论认为,风险性资产的收益率不只是同单一的共同因素之间具有线性关系,而是同多个共同因素之间具有线性关系。财务风险与收益均衡假设意味着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由于高风险项目的预期收益较高,所以投资者有时也会选择风险高的投资项目。问题的关键是此时人们更加关心如何能够降低风险,使收益率一定的时候风险最低,或者风险一定的时候收益率最高,以及如何确定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来帮助企业作出合理的财务战略决策。该假设还体现在:融资风险与融资成本的逆反性和资产流动性与收益性的互换性。财务风险与收益均衡假设是评估股票、债券以及新投资机会价值的重要前提。由于此假设作用的发挥,企业竞争性财务战略制定与选择才具有生机和活力,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许多著名的理财数学模型都与财务风险与收益均衡假设有关。

三、财务资源稀缺性假设

受资源稀缺经济学思想的影响,研究战略财务管理必须建立在财务资源稀缺性前提下探讨财务资源的配置问题。财务资源通常指企业所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财务专用性资产。财务资源比资本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尽管资本是财务资源中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形态。基于财务资源稀缺性假设,战略财务管理者一方面应策划、提供并控制为实施和保持一个有效和高效的战略管理体系以及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须的财务资源;另一方面则应考虑开发具有创新性的财务战略方法,将有限的财务资源配置出最佳的财务利益,以支持公司或企业的业绩改进,进而实现战略财务管理目标。

四、财务战略管理者———理性人假设

财务战略管理者———理性人假设是指从事财务战略管理者的所有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的或随机的决策,他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大化。财务实践中,可以利用这一假设,设计出一套完善的利益调控机制,按理性人的原则去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当战略管理者面临种种选择时,一定要选择最有利于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实现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社会价值的全面实现。如果理性人发现正在执行的方案是错误的,都会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使自身行为由不理性变为理性。该假设也是企业建立各种财务战略决策模型的基础。因为对不同方案的比较分析都是假定财务战略管理者从理性的角度出发的,从若干财务战略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如战略管理者总是选择最佳的筹资方案,形成最佳的资本结构;总是选择那些风险相对小,而收益相对大的投资组合;总是选择有助于建立健全战略管理者激励机制,将管理业绩和物质利益挂钩,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该假设可派生出另外一项假设———资金再投资假设,即指企业有了闲置的资金或产生资金的增值,都会用于再投资。财务管理中的货币时间价值原理、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的计算等都是建立在此项假设基础之上的。

五、非对称信息假设

非对称信息是指财务战略管理各方当事人拥有不完全相同的信息。其含义有两点:⑴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⑵交易双方对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地位是清楚的,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缺乏相关信息,但可以知道相关信息的概率分布,并据此对市场形成一定的预期。非对称信息的产生,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前者称之为逆向选择现象;后者称之为道德风险现象。这些概念来源于信息经济学,但也是企业从事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前提。该假设在财务战略管理中将直接转化为收益和风险。一方面,资产持有者会因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而要求较高的风险报酬;另一方面,资金需求者也可能因非对称信息较少而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进行财务活动,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增值。这就要求财务战略管理者在资金供需双方之间,进而在财务风险与报酬之间实现一种均衡。

六、财权占优假设

财权是现代财务的核心概念,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预决策权等权能。这一支配权显然源于原始产权主体,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附、相伴随。而随着产权的分离,财权的部分权能也随着原始产权主体与法人产权主体的分离而让渡和分离。这样,法人产权主体在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产权权能的同时,也拥有了与此相联系的收益权、投资权等财权。[3]p9该假设的含义之一是公司是否拥有独立自主的法人财产权与公司是否能独立理财在涵义上是协同的。对财务战略管理者而言,财权是否占优,财权占优机制有无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投融资决策和利益分配决策的结果。如企业投资决策权不到位,企业就无力对投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企业融资决策权不到位,企业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因规模扩大而筹措所需的资金,有效的资本结构也就难以形成;企业收益分配决策权不到位,就无法真正体现利益分享原则,利益激励也就形同虚设。也就是说,没有财权占优这一假设,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机制的运行及其目标的实现,就成为一句空话。

七、委托———假设

公司企业在本质上是由若干个人之间的一组相互重叠的“契约关系的综合”。根据这一契约,一个人或若干人(委托人)雇佣另一个人(人),授予其一定的决策权力,使其代表雇主的利益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委托———关系的本质体现为各方经济利益关系,委托人和人之间各有不同的“个人利益”,他们受个人利益的驱动,从市场进入企业,以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该假设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基本内容都产生较为强烈的影响。在投资领域存在着委托人投资权益被架空的担心与人投资饥渴症之间的矛盾,从而在战略财务管理中产生委托人的投资决策权集中于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行为。即使人履行一定的投资决策权,委托人也必须以一定的投资报酬率指标约束和考核人的投资行为。在筹资领域存在着委托人增值的稳健性与人的增资扩张性,委托人的防范股权稀释与人的增资扩股行为,委托人的风险防范意识与人的负债经营的矛盾。上述两者的权衡与妥协促成了以杠杆利益为核心的筹资决策技术的形成和应用。在收益分配领域存在着委托人既得利益的实现与人企图留有大部分收益以便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股利分配政策。[5]p45

八、竞争财务优势源于创新假设

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目的之一是要谋求获得某种竞争财务优势。竞争财务是“一种以顾客价值为目的,围绕企业竞争优势,以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宗旨,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财务管理”。[6]p1“顾客价值”,是竞争财务管理中最核心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是竞争性财务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一般意义上讲,竞争与战略是相辅相成的,竞争财务本身可以看作是财务管理与企业竞争战略有机结合的产物。在竞争财务实践中,企业往往借助于竞争战略制定相应的竞争财务预测、决策模型,并围绕培育与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以获得和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地位。竞争财务优势真正的来源在于管理者的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形成竞争财务优势的源泉。

九、利益相关假设

利益相关假设的提出是源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大多遵循“股东至上主义”逻辑,认为企业的“所有者”就是那些投资于企业专用性资产并享有“剩余索取权”的人,这种思想在英美外部治理模式中体现的较为充分。但事实上,股东并不必然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作为一种契约性组织,是由各个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契约联结体”,其所有权不同于财产的所有权,不能简单地用物权的方式来定义企业所有权的归属。在现实的企业中,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主体,不仅仅是出资人或股东,企业管理人员、一般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样参与了这些权利的分享,从而成为影响战略财务目标的利益集团。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要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需要。企业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使企业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健康的生存和发展。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可能立即危及企业自身的生存。由于企业管理者需要管理价值的欲望日益强烈,致使曾是水火不相容的两大管理学分支———公司战略与财务,经剧烈冲突后融为一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作为财务战略管理者,在制定、选择和实施财务战略过程中,就必须把利益相关作为其战略管理的基本前提,企业的财务行为与财务关系应紧紧围绕着相关利益集团的不同要求而均衡展开,并最终实现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该假设旨在引导财务战略管理者既考虑出资人或股东的利益,又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当前战略制胜时代的要求,又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它又派生出道德经营假设和信任合作假设。前者在承认企业是盈利性组织的现时,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后者则是缘于管理从来对信任有着天然的依赖。财务战略联盟的形成,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十、财务战略选择:环境决定假设

管理要适应环境并能改造环境。把握环境的现状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利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是制定财务战略的首要问题。如果把整个企业财务战略工作看作为一个系统,那么,企业财务战略以外的并对企业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便构成财务战略环境。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总是处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之中的,环境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政治法律环境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强烈的刚性约束特征。经济环境主要由经济体制、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公司治理结构、行业竞争、投融资管理创新、全球经济一体化等要素组成,它既影响企业财务的规模和质量,又影响着企业财务的内容和活动方式。社会文化环境诸如教育、文化、科学和观念等,也会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产生持久的深远影响。[9]p36-39特别是企业文化,它是一种管理文化,更是一种经济文化。企业理财是在一定文化背景基础上的一种理性活动,它不应与自身的文化传统有明显的对立与冲突。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著,李扬、贝多广等译。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2]杨松,西方学者对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的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7,(1)。

[3]伍中信等。高级财务管理理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4]宋献中。财务理论与机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水利财务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财务工作;管理会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8-0129-02

1 管理会计在高校应用的必要性

1.1 为确保高校绩效考核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就目前我国高校绩效考核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名目繁多、内容复杂、主观性指标多于客观性指标等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指标在设施上出现形式化的现象,使其有效性变差,大大地降低了高校的管理效率,对高校做出正确性的经济决策产生了负面影响。然而,将管理会计引入到高校绩效考核当中去,有利于提升高校绩效考核工作的效果,提高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高校进行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以说管理会计保证了高校绩效考核的有效性。

1.2 有利于推进高校建设的现代化

高校要肩负起培养和向社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的社会责任。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这一历史时期,高校必须在建设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推进治理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起到模范作用。而推进高校建设现代化的第一任务就是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首先,高效利用信息是管理会计的主要着眼点,并以此作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其时代性和先进性是比较明显的,可以对高校管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高校中广泛的应用管理会计可以帮助高校理顺不同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切实提高管理效率,推动高校建立起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现代高校管理制度,从而最终实现高校建设现代化的目标。

1.3 有利于满足财政体制现代化的要求

管理会计中比较重要的学术思想是评价和绩效考核。近几年来为了适应财政体制现代化的要求,财政部了一些关于高校管理的红头文件,在文件中既突出了绩效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作用,又体现了“勤俭节约、统筹兼顾、讲求绩效、量力而行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将管理会计应用到高校财务工作中,既可以正确的评价财政在高校科研、教学、创新改革的绩效水平,又可以提升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和科学理财水平,由此可看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应用满足了财政体制现代化的要求。

2 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工作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量本利分析的应用

在高校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其自利也在不断的加大。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就可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的扩大办学规模,招收大量的学生。同时,高校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办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高校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相关的办学活动。高校可以根据量本利分析原理,对招生人数的临界点进行预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控制最低的招生人数,保证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量本利分析的方法既可以保证高校学生的质量,又可以将管理会计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同时,利用量本利分析方法也可以确定基本的教学模型。而对高校本身来说其主体是学生,而学生又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把握好学生可以对高校管理会计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应用量本利分析的方法会对高校的管理会计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2.2 责任会计的建立

在管理会计当中责任会计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客观角度来说,如果高校管理会计工作中缺少了责任会计,那么高校经济管理工作就不会有很好的成果,甚至受起到负面的影响。然而,在一些高校中并没有认识到责任会计的重要性,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再采用措施弥补,导致高校经济管理的滞后性比较严重。因此高校为了提高管理会计水平,就要积极做好责任会计的相关工作。

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责任会计标准,高校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其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使责任会计更好的服务于高校经济管理;其次,要通过建立责任中心,才明确的奖罚标准。而责任指标的差别可以通过业绩报告来反映,更有利于调动起高校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3 预算控制

在高校的经济管理中要想将管理会计更好地应用到教学管理当中去,就要做好预算工作,因为通过预算可以将高校的财务支出和收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可以使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高校要认识到预算控制的重要性,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通过预算控制可以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概率,而高校在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时候,要以业务管理和财务的一体化为目标,努力实现财务预算和规划的对接。不仅如此,高校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内部风险的控制,对各项财务指标做出科学的分析,做好高校的业绩考核工作。

2.4 设置资金管理中心

管理会计是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因此,在高校进行决策分析的过程中就需要运用一些新的成本概念,即设置资金管理中心。将不同用处的资金交给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例如:出纳员只负责现金管理和资金收入的管理。使得相应负责人管理相应资金和收付相分离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样就可以降低等问题发生的概率。同时,设置资金管理中心可以提高对资金控制的透明度,又能保证高校资金管理的有效运行,保证高校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2.5 积极采用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比较适宜于应用在间接费用较大和品类繁多的企业中,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对于作业价值和价格的控制,而高校提供的“教育产品”(专业、教育类型等)也同样是种类繁多,间接费用(人工费用、教学辅助费用、设备折旧费用等等)比例较大,所以理论上比较适宜于应用作业成本法。而且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能够区分教育工作中的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通过成本动因对投入产出比进行计算并分析,能够得出各专业、各教育类型见的成本差异及原因,近而根据分析结果,对于不同教育项目、类型给予不同的资源投入,以提高整体教育效益。

3 提高高校财务工作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途径

3.1 创新管理会计观念和方法

在管理会计理论中涉及到了很多观念和方法,高校如果想在财务工作中应用好管理会计理论,就必须学会树立新的管理会计观念,运用新的管理会计方法。

首先,高校管理者要打破传统的管理会计观念,认识到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作用,将管理会计真正应用到财务工作当中去,而不仅仅是走走形式;

其次,为了更好地学习到新的管理会计方法,高校财务人员要在财务管理人员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评价的考核方法、合理组织的方法、有效控制的方法、科学规划的方法等,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改变原来事后报账、算账的工作模式,保证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

再次,高校的财务人员也要积极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改变原来被动的报账模式,对原有的管理会计方法进行创新,促进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3.2 完善高校管理会计理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管理会计的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很多高等院校仍然长期受传统管理会计相关理念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应用受到许多的阻碍。所以,我国高校要想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取得成效,那么就要在管理会计理念以及实际应用方面进行完善及创新。

首先,我国高校要学会借鉴国内以及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经验,以此作为基础,将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一套具有本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其次,根据我国高校管理会计的发展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完善,制定一套适合我国高校管理会计发展的理论体系,促进高校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建立高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如果想提高管理会计的水平,就必须建立会计信息系统。

首先,高校要建立信息查询平台和数据库,保证高校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这样有利于管理会计人员查询和分析学校的资金收支情况,也有利于相关财务管理部门对高校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避免高校违规使用资金情况的发生;

其次,高校要选择和软件开发商进行合作,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发软件和选择软件,将最适合本学校的软件应用到财务管理当中去,这样既提高了财务预算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又有利于高校对财务管理部门进行业绩考评,更好的发挥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再次,软件的研发商也要加大对管理会计软件的研发力度,并将先进的管理会计软件在高校中进行推广,使高校可以应用到最先进的管理会计软件,进而提高高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水平。

3.4 加强高校管理会计队伍建设

对高校来说,管理会计人员是高校管理会计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是提高高校财务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也是十分必要的。就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会计理念上,不具备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高校管理会计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该定期对其管理会计人员进行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更新培训,主要的培训方式有聘请外来专家授课和外派学习等,这样就可以保证不断更新和完善高校管理会计体系,使得高校管理会计人员工作更加快捷简便;其次,在录用管理会计人员时,要择优录取。可以采用公开招募的方式招聘一些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同时要更加注重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努力为高校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再次,高校管理会计人员自身也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水平。

4 结 语

综上所述,推进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管理起到重要作用,所以,高校的管理会计人员要认识到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更要积极主动的研究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认真分析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工作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 务,2014,(36).

水利财务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信息失真; 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 自然资源审计; 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0-0122-07

一、引言

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由于自然资源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相关联,相应的治理机制也越来越多,自然资源审计是其中之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自然资源审计,INTOSAI(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s)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我国仅以占世界7%的土地、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承载了世界22%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为尖锐[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与自然资源审计实践相伴随,自然资源审计的相关研究也得以开展。从自然资源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自然资源审计包括的内容较广泛,涵盖的审计主题包括自然资源财务信息、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自然资源相关行为和自然资源相关制度。现有文献缺乏关于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基础性问题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对这些基础性问题的系统探究,提出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①。

本文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从非财务信息审计角度,梳理自然资源审计的相关文献;然后,从理论上分析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形成一个关于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基本理论的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自然资源审计有不少的研究文献,一些机构还组织专门的研讨会,研究主题涉及自然资源审计的若干基础性问题,包括审计动因、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式方法、审计准则等[2-3]。一般认为,自然资源审计包括自然资源财务审计、自然资源合规审计和自然资源绩效审计[4-5]。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包括对自然资源绩效信息的审计,这些绩效信息包括非财务计量的自然资源信息,一些文献提出,由于利益驱动,这些非财务计量的自然资源信息很可能纵,所以,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审计,一些文献还讨论了这些信息的审计方法[6-9]。

现有文献虽然确认了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的审计需求,有些文献还涉及到审计方法,然而,总体来说,关于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拟致力于此,从理论上分析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提出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基本理论框架。

三、基本理论框架

(一)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赋予全人类的资源,由于人类社会存在国家,所以,有些自然无国界,属于全世界人民所有,而许多的自然资源有国界,属于某一国的人民所有。然而,自然资源的管理、使用并不是全体人民,而是一部分人,这样一来,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自然资源的管理及使用者之间就形成了委托关系。在这种委托关系中,人民作为所有者是委托人,而自然资源的管理及使用者是人,在许多情形下,自然资源的管理及使用者还区分不同的层级,例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及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从而出现委托链。处于这个链条中的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具有自利和有限理性这两大类人性特征,在信息不对称和环境不确定的情形下,人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也可能发生次优行为,从而出现问题和次优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自然资源问题,甚至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中国来说,一方面自然资源稀缺,人均淡水资源拥有2 113立方米,仅是世界平均人均淡水资源的1/3;我国人均耕地为1.43亩/人,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矿产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我国森林人均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10]。另一方面,资源利用效率低,据《世界能源统计回顾2011》数据显示,就单位GDP能耗,2011年度中国GDP能耗是日本的4.39倍、德国的4.18倍、美国的2.38倍、印度的1.07倍。②同时,长期以来,中国官员的晋升概率与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这种过分关注GDP的晋升锦标赛模式,使得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逐渐形成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谋取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所以,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峻[9]。

在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中,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失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由于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自然资源管理和使用者提供的自然资源信息失真,通过这些失真的自然资源信息获取利益,例如,就森林资源来说,对于采伐森林资源,采伐的实际数据远多于报告的数量;对于植树造林,则报告的造林面积远多于实际造林面积,无疑,这种信息的失真有利益驱动下的故意操纵[11],其他的自然资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针对严重的自然资源问题,相应的治理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同时,还针对不同的自然资源,颁布了专门的法律,例如,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此外,还有许多的行政规章。通过上述法律法规,建立了自然资源治理机制,其中包括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失真的治理机制,审计是其中的治理机制之一。

审计成为治理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与审计的技术特征相关。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属于统计信息,都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程序,如果信息报告人遵守了这些计算方法和程序,一般就认为自然资源信息不存在失真,如果严重偏离了这些计算方法和程序,就认为自然资源信息失真[12]。从技术特征来说,审计恰恰就能对特定事项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发表意见,就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来说,特定事项就是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既定标准就是关于这些信息的计算方法和程序之规定,审计可以采用系统方法,围绕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收集证据,对这些信息是否存在失真形成判断。当然,审计成为治理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失真的机制只是一种可能的需求,是否真正得以成为现实机制,还要依赖于委托人对不同治理机制的治理成本和效果的综合考虑,如果审计机制的治理成本低且效果好,则审计就会从可能的需求成为现实需求。

(二)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本质

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本质是指什么是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很显然,它离不开审计一般,也离不开自然资源审计,具有审计一般的属性,属于自然资源审计的一部分。一般认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13],自然资源审计也应该具有上述本质特征,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特有的本质属性,根据这个原则,笔者认为,自然资源审计可以表述如下:自然资源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自然资源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个概念将自然资源审计的对象限定到自然资源经管责任,自然资源审计是将审计一般应用到自然资源经管责任,或者说,是审计一般在自然资源经管责任中的体现,当然,由于审计范围的不同,自然资源审计也会呈现自己的一些特征,例如,审计客体、审计主体、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等。一般来说,审计一般的审计主题包括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行为、制度,自然资源审计是对自然资源经管责任作为审计对象的审计,其审计主题同样包括上述四个方面:自然资源财务信息、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自然资源相关行为和自然资源相关制度。

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属于自然资源审计的主题之一,根据自然资源审计的定义,笔者认为,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可以表述如下: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自然资源经管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个定义,进一步限定了审计对象的范围,从自然资源经管责任收缩到自然资源经管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信息,关注问题的角度仍然是问题和次优问题,当然,这里的问题和次优问题是与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相关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和次优问题,综合表现为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失真,包括由于自利而产生的有意操纵,以及有限理性而产生的无意错误。

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本质还有一个涵义,就是其审计功能。一般认为,审计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个功能,对于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来说,上述三大功能可以同时具备。就鉴证来说,前已述及,可以采用系统方法,围绕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收集证据,判断其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这已经体现了鉴证的本质内涵。就评价来说,一些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体现了人的自然资源经管责任履行情况,如果能找到恰当的绩效标杆(例如,工作计划、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单位),可以将鉴证后的自然资源经管责任绩效信息与这些标杆进行比较,以确定人自然资源经管责任绩效的等级。就监督而言,对于发现的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失真,如果委托人授权,审计机构可以对直接责任人或责任单位进行处理处罚。总体来说,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可以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当然,这三大功能能否成为现实功能,依赖于委托人的需求和决定,委托人会根据其自身的利弊得失做出选择,但是,无论如何,鉴证功能是基础性,不具有选择性。

(三)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目标

一般来说,审计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前者是审计委托人的目标,后者是审计人的目标。就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来说,审计委托人授权或委托审计机构对非财务信息进行审计是要支付费用或支出成本的,是将审计作为治理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失真的机制,审计机制与其他的治理机制组合起来,其最终目标是抑制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也就是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失真。通过审计,如果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失真越来越少,则委托人的目标就达成了。

对于审计师来说,在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中,其直接目标是提供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这些审计产品包括鉴证产品、评价产品和监督产品。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鉴证产品的主要内容是鉴证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是否存在问题和次优问题,也就是是否存在失真,也可以称为信息的真实性,通常以审计鉴证报告的形式出现。评价产品是在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表征人自然资源经管责任履行绩效的情形下,将鉴证后的信息与一定的标杆进行比较之后得出的绩效等级结论,通常以评价报告的形式出现。监督产品是指将人在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方面存在失真的情形下,委托人授权审计师对直接责任人或责任单位做出的处理处罚,通常以审计决定的形式出现。上述三种审计产品中,鉴证产品是基础性的,不具有可选择性,而评价产品和监督产品是否出现,由委托人的需求所决定。

(四)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客体

一般来说,审计客体是委托关系中的人,是经管责任的承担者[13]。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其审计客体是自然资源信息经管责任的承担者。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属于国有,然后通过法律程序交付一定的单位来使用,所以,自然资源信息委托关系也区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政府层面的委托关系,二是单位内部的委托关系。这两种情形下的审计客体不同。

就政府层面的委托关系来说,由于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具有较大的领导作用。在不考虑上级政府的情形下,就某一层级的政府来说,自然资源委托关系及其审计客体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可能的审计客体用虚线表示。自然资源监督部门是本级政府的人,而自然资源使用单位、自然资源管理单位、自然资源生产单位,在政府自然资源监督部门的监管下,履行各自的与自然资源相关的职责,上述四类单位都是自然资源经管责任的承担者,都要提供某些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都有可能成为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客体。那么,政府本身是否要成为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客体呢?首先,各级政府都是本级公众的人,所以,也存在自然资源经管责任报告问题,也应该成为审计客体,但是,此时的审计主体可能就不能是本级政府本身建立的审计机构;其次,在单一制国家中,各层级政府之间也存在委托关系,下级政府是上级政府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下级政府也有责任向上级政府报告自然资源经管责任履行情况,所以,也要成为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客体。

至于单位内部的自然资源委托关系及其审计客体,主要存在于自然资源使用单位、自然资源管理单位、自然资源生产单位,如果这些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则其内部也形成了自然资源委托关系,从而下级单位有责任向上级单位报告其承担的自然资源经管责任履行情况,这其中就包括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所以,这些下级单位也成为审计客体。

(五)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内容

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内容是自然资源实物量统计与核算信息,包括两类信息,一是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现状及利用情况,二是自然资源各分类实物存量和增减流量统计与核算信息,按照《中国自然资源手册》,自然资源资产分为土地资源资产、矿产资源资产、能源资源资产、水资源资产、气候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资产、草地资源资产、海洋资源资产和其他资源资产九大类资产,这些自然资源都分别有各自的实物量统计与核算信息[14],归纳起来,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内容如表1所示。

当然,自然资源实物量统计与核算信息会有一定的核算体系,1993年联合国统计司建立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相一致的、可系统地核算环境资源存量和资本流量的框架,即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SEEA-1993)。2003年,联合国修订了SEEA-1993,修改后版本简称SEEA-2003,这个版本详细说明了自然资源的物理量、混合环境-经济账户及其估价方法[15]。2012年,SEEA中心框架(简称SEEA-2012)应运而生,该框架增加了环境退化及相关措施和评估方法的讨论[16]。一些国家还颁布了自然资源会计准则,澳大利亚颁布实施了水会计准则,以物理流量为计量单位,采用复式记账法,由水报告主体定期编制三张水会计报表,即水资产和水负债表、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损益表)、水流量表,通过这些表格来描述、计量、记录和报告重要地区水资源的增减变动[1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这里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关于自然资源的信息系统,按实物量编制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就是非财务计量信息。

(六)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的基本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独立性,二是专业胜任能力。由于专业胜任能力是动态的,现时没有的专业胜任能力,假以时日,是可以建立的,从长远来看,专业胜任能力并不是实质性审计主体的实质性条件。所以,笔者主要从独立性角度来讨论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主体。

对独立性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独立性是审计师独立于审计客体;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师要同时独立于审计客体和审计委托人。

在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中,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可以成为审计主体,但是,不同情形的独立性不同。

对于政府审计来说,图1所示的审计客体中,政府审计能独立于自然资源监管部门、自然资源使用单位、自然资源管理单位和自然资源生产单位,但是,不能独立于本级政府,所以,一般情形下,除了本级政府之外的审计客体,本级政府审计机关都具有独立性,当本级政府作为审计客体时,一般要由上级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当然,由于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各级地方政府都处于国有自然资源委托链中,对于上级政府是人,对于下级政府是委托人,由于这种双重身份,本级政府可能基于本地区的利益而干扰本级政府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下属单位的自然资源相关审计客体的审计,从而使得本级政府审计机关独立性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由上级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就更具有独立性。

对于民间审计机构来说,是接受业务委托,对一定的审计客体进行审计,从理论上来说,对于所有的审计客体都可以进行审计。但是,从传统习惯及审计权威性来说,在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客体中,民间审计适宜作为自然资源使用单位、自然资源管理单位和自然资源生产单位的审计主体。在某些情形下,民间审计还可以接受业务委托,对内部审计范围的审计客体进行审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民间审计是广义的,包括具有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和资质的各种中介机构。

就内部审计组织来说,其审计客体是本单位内部实行分级管理的下级单位,如果自然资源监管部门、自然资源使用单位、自然资源管理单位和自然资源生产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并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则这些单位内部的下属单位都是其内部审计组织的审计范围。

总体来说,不同情形下的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主体归纳如表2所示。

关于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主体,最后要讨论的问题是,自然资源监管部门能否作为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主体?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监管部门可以结合其监督工作,一方面可以作为下级政府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的审计主体,另一方面,对于受到监督的本级政府下属的自然资源使用单位、自然资源管理单位、自然资源生产单位,完全可以作为这些单位的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主体。从专业胜任能力来说,自然资源监管部门完全可以作为这些单位的审计主体。然而,审计主体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独立性,所以,自然资源监管部门能否作为审计主体的关键在于其能否保持独立性。笔者认为,在许多情形下,可能并不具有独立性,就本级政府来说,自然资源使用单位、自然资源管理单位、自然资源生产单位的自然资源信息,如果汇集起来,可能就表明自然资源监管部门的绩效,如果上述单位操纵自然资源信息,结果是粉饰了自然资源监管部门的绩效,从而就会失去审计所要求的独立性;当然,如果上述单位操纵自然资源信息,结果是损害了自然资源监管部门的绩效,这种情形下,审计所要求的独立性并没有损害。但是,事先并不知道这些单位会如何操纵自然资源信息,所以,就本级政府来说,自然资源监管部门不宜作为审计主体。就下级政府来说,在许多情形下,上级政府自然资源绩效是下级政府自然资源绩效的汇集,如果下级政府操纵自然资源信息,其结果是有利于本级政府自然资源绩效,自然资源监管部门就失去监管独立性;如果下级政府操纵的结果是损害于上级政府自然资源绩效,则独立性并未受到损害。但是,事先并不知道下级政府如何操纵自然资源信息,总体来说,自然资源监管部门不宜作为下级政府自然资源信息的审计主体。更为重要的是,自然资源监管部门还负责执行甚至制定自然资源相关政策,而自然资源信息很大程度上可能表明这些政策的绩效,自然资源监管部门对于这类信息无疑不具有独立性。

(七)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包括的内容很丰富,从基本审计理论的角度出发,这里仅讨论其中的审计取证模式。非财务信息审计取证包括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18],对于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来说,各种模式都有可能应用。

1.命题论证模式

会计报表审计采用的是命题论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将审计总命题(也就是审计总目标,即会计信息真实性或公允性)分解为各种具体命题(也就是具体审计目标),围绕具体命题获取证据,通过具体命题的证明来证明总命题。这种取证模式的前提是存在可追踪的信息链,例如,从会计报表追踪到会计账簿,从会计账簿追踪到记账凭证,从记账凭证追踪到原始凭证,从原始凭证追踪到实物、交易对方或当事人,等等。在某些情形下,某些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也具备完整的信息链,此时,也可以采用命题论证模式。例如,澳大利亚政府部门制定并颁布实施了水审计准则,它借鉴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准则,把水审计的保证作用分为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两种类型,对审计目标、职业怀疑和职业判断、审计计划及重要性、理解水会计报告主体和环境,以及确认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反映并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期后事项的审计、审计质量控制、形成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等做了具体详细的规定[17]。

2.数据流程模式

当信息本身无法鉴证时,如果信息产生的过程是值得依赖的,则信息本身也就具有可依赖的基础。一些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本身未能形成完整的信息链,从而不具有可追踪性,此时,如果这些信息的产生流程是可以评估的,当评估结果的流程值得依赖时,根据这个流程产生的信息也就值得依赖;当然,如果流程评估的结果不值得依赖,则不能就此推断其产生的信息也不值得依赖,而是无法表示意见。

3.数据分析模式

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之间,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可能具有某些逻辑关系,数据分析模式通过各种方法,验证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的逻辑关系,通过逻辑关系是否存在来判断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是否失真。当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逻辑关系存在时,可以判断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基本值得依赖;当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逻辑关系不存在时,要作为疑点进行追踪,如果追踪发现了具体的失真事件,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追踪未能发现具体的失真事件,则是无法表示意见。

4.专业测量模式

许多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是对自然资源物理量的表征,在许多情形下,可以通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或人士对自然资源物理量进行测量,以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例如,对于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可以通过航测的方法确定其数量。当然,这种取证模式的成本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时间要求。

上述四种模式中,不同取证模式所支持的审计意见保证程度不同,一般来说,命题论证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支持合理保证审计意见,而数据流程模式和数据分析模式支持有限保证审计意见。如果审计委托人只要求有限保证审计意见,则数据分析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其审计成本低、效率高。

(八)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理论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审计环境如何影响审计,二是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从审计环境对其影响来说,一方面会影响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实务,另一方面会影响其相关的审计理念。就前者来说,重要的路径之一是审计环境影响其审计取证模式的选择,例如,没有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就不可能有航测等技术在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中的应用;就后者来说,审计环境会影响人们对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的认识,例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人们并没有将自然资源审计作为很重要的事项,但是,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后,社会各界对自然资源审计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是否要审计,而是如何审计,政府环境对自然资源审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于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总的路径是通过审计终极目标的达成,抑制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失真,通过信息失真的减少,进而促进自然资源信息使用、管理、生产及监管行为的优化,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四、结论和启示

由于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可能失真,审计是治理机制之一,本文从理论上分析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的几个基础性问题,提出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从审计需求来说,由于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导致严重的自然资源问题,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可能失真是这种问题的内容之一,也是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审计特征的技术属性,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成为应对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

从审计本质来说,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自然资源经管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可以同时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的三大功能。

从审计目标来说,最终目标是抑制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也就是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失真;直接目标是提供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这些审计产品包括鉴证产品、评价产品和监督产品。

从审计客体来说,自然资源信息经管责任的承担者都是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客体,包括政府、自然资源监督部门、自然资源使用单位、自然资源管理单位和自然资源生产单位。

从审计内容来说,是自然资源实物量统计与核算信息,包括两类信息,一是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现状及利用情况,二是自然资源各分类实物存量和增减流量统计与核算信息。

从审计主体来说,政府审计机关是国有自然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的主要审计主体,民间审计机构接受委托可以对任何审计客体进行审计,内部审计组织对单位内部的自然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进行审计。

从审计方法来说,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都有可能应用,命题论证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支持合理保证审计意见,而数据流程模式和数据分析模式支持有限保证审计意见。

从审计环境来说,一方面,审计环境通过审计实务和审计理念两个路径影响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审计;另一方面,这种审计也通过其审计产品的使用,作用于审计环境,影响自然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包括非财务计量自然资源信息在内的自然资源审计是应对自然资源问题的重要机制,而要真正建构这种审计机制,并且使其发挥作用,必须系统思考,协调考虑相关的审计制度元素。

【参考文献】

[1] 耿建新,胡天雨,刘祝君.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初探――以SNA2008和SEEA2012为线索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5(1):15-24.

[2] 张宏亮,刘恋,曹丽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题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14(4):58-62.

[3] 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5):3-9.

[4] INTOSAI(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s).Natural Resources Accounting[A].1997.

[5] WGEA(Working Group on Environmental Audit in INTOSAI).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草案)[S].审计署农业资源环保司,译.2002.

[6] 张宏亮,王秀华.我国政府自然资产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7(2):47-49.

[7] 李成艾,孟祥霞,周学军.创新型水资源审计模式研究――基于宁波市的审计实践[J].财会研究,2011(7):64-67.

[8] 赵梅.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审计,2014(3):25-26.

[9] 黄溶冰,赵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审计的探讨[J].审计研究,2015(1):37-43.

[10] 陆亚洲.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和对策[J].自然资源,1994(6):1-8.

[11] 周国相.对森林资源审计的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1994(1):56-57.

[12] 曾五一,王开科,许永洪.统计数据质量基本概念研究[J].经济统计学(季刊),2014(1):42-47.

[13] 郑石桥.审计理论研究:基础理论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4] 吴优,曹克瑜.对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问题的思考[J].统计研究,1998(2):59-63.

[15] BARTELMUS P. SEEA-2003: Account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1(4): 613-616.

[16] UN, et al. 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 Central Framework[Z]. New York: United Nations,2014.

水利财务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决策;控制

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的资源和行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的部分。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环境日益复杂,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新形势下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和内容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由财务管理的定义可知,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

第一,企业财务活动。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和资金分配活动等一系列行为。其中,投资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投资活动是指对外投资活动和企业内部使用资金行为;狭义的投资活动仅指对外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活动和资金营运活动的需要,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企业筹资活动通常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资金来源:一是企业权益资金;二是企业债务资金。资金营运活动是指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发生一些列资金收付行为,如企业采购材料或商品、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支付工人工资和其他营业费用等行为。资金分配活动是对企业通过投资和资金营运活动所得收入,在补偿成本、缴纳税金后,依据有关法律进行分配的行为,包括发放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等行为。

第二,企业财务关系。财务关系是指企业资金投放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资金运营活动和分配活动中,与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的关系。这些财务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供货商、客户、职工之间的关系等等。随着企业追求的目标函数的变化,即由企业利润最大化到股东价值最大化,最后演变为企业所有相关利益最大化,财务关系有着多元化和平衡化的趋向。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席卷下,我国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活动实践取代了业务管理活动,慢慢占据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层面,为我国企业迎接即将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市场提供了管理支持。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理论也日新月异,从简单的车间成本控制和商品价格形成理论,到下游企业利润控制和货币价格(利率)形成理论,到最后的投资决策控制和资产价格形成理论,为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职能

第一,决策职能。要使企业的产品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保证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确保企业永远充满活力和竞争力,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每一项决策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定量、定性”分析,必要时,建立科学的数字模型,把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借助于现代科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所有项目经济业务的预测和决策。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具备科学决策的才能,同时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具有决策职能。

第二,控制职能。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层次高低,主要是检验其内部所有控制系统的“科学、严谨、有效”。财务管理工作应力求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现代化”的目标。财务管理的“四化”目标是衡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唯一尺度,也是保证一个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没有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较强的“自我约束与控制”功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反馈职能。企业财务“超前性、动态性、全面性”的特性,要求财务管理部门除按时、保质、保量对企业的一定会计期间的生产经营成果进行被动反映外,更要求要迅速、准确保证把每一“有价值、有效益”的会计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或管理当局,使他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和适时的修正,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环节、每一过程都处于高效、可控的轨道之中。

三、企业管理创新下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思路

第一,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创新的着眼点。有关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很多,哪些可以作为理论框架的元素,理论框架应包括多少元素,它们是什么关系,确定这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还得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着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理论是人们基于对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活动对财务管理理论构成元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其功能在于界定财务管理理论的覆盖内容与容量,揭示其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梳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指导和推动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

第二,构成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元素。以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为出发点,可以归纳出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应包括如下元素: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的性质、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客体、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体制。

总之,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管理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问题,内容涉及很多,本文触及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许多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因此,必须重视不断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尤其是运用财务信息系统和技术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企业集团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世香.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战略方式探寻[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