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改造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14:49:16

景观改造论文

景观改造论文篇1

(1)生态优先———注重生态保护,以生态、环境为先,绿化环境的创造及维护为根本,生态的功能总体体现;(2)注重文化、水文化设计———着重挖掘项目当地的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结合,既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又在打造水岸合一的同时兼具现代气息;(3)整体化设计、以人为本———景观带、水体与整个规划区的整体化塑造,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努力创造能满足市民日常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游憩需求的各类空间,营造宜人的滨水环境。(4)低碳环保———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利用水生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5)植物景观遵循因地制宜、生态、艺术、彩色、经济性原则。

2总体设计

2.1总平面图

红线范围:北岸总面积约102510m2,南岸总面积约156000m2,红线范围总面积约:258510m2,由于红线面积从市政道路中心线开始,并且包含了现有的一些民居,因此实际景观面积为北岸约:69000m2,南岸约124000m2,总景观面积大约:193000m2。

2.2空间构架分析图

本案分为“一线、两带”。一线(滨河绿线)———荡漾在沙溪河上,欣赏两岸绿意盎然的滨河风景,观赏两岸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两带(北带、南带)———北带(沙县古韵)———展现历史足迹的传承、重见、再塑。南带(沙县风采)———展现新城的迎新、创新、发展。

2.3景观序列分析图

本案滨河景观从北岸到南岸逆时针方向有序地展开景观序列,起景:叠石金影,通过北岸东头的金钟塔敲响沉睡的虬龙,奏起新景观的优美乐曲。前景:禅茶回香、虹桥飞渡、石阶晴阑、月下汲古、莲花石汀、闽道怀古。主景:闽眺望霞。序景—礌石遗韵、滚木声声、残垣飞渡。主景:惊涛拍浪。序景:石碑古韵、先贤集萃、四贤之阶。转折:龙飞凤翔。主景:虬龙飞天。序景:凝霞秋色、倚栏俯绿、风舞康龙。转折:眺烟影翠。高潮:波光艳影。转折:芦香步道、绿茵飞台。结景:尾舞龙音。创造有主有次的景观结构,产生有起有落、有高吭有低迥的赏景意趣,形成一个富有韵律与节奏的景观游览路线。

3景观分区设计

3.1一线

“一线”景观主要展示在沙溪河道上看两岸的岸线景观,荡漾在沙溪河上,欣赏两岸绿意盎然、层次丰富的台地式滨河风景,观赏两岸整改过地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

3.2二带

3.2.1北带。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过去的历史人文、历史痕迹,通过这些景观展现,让人们更了解过去的沙县,增强人们的认知感、认同感。景观分为经贸文化区、闽学文化区、军事文化区、先贤文化区。

3.2.2南带。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未来城市发展的面貌,通过景观表达沙县迎接新的历史、创造新的明天,巩固新的成果,焕发新的面貌的决心。沙县横跨沙溪,相传古时沙溪流经沙县城关河段,有一条“虬”。即“无角龙”,故此河段又称虬江,沙县县城亦称虬城。本案南段紧邻虬江西路,因此南岸采用虬龙造型打造景观形态,景观分为虬龙迎新区、虬龙创新区、虬龙立新区、虬龙焕新区。

4绿化设计

植物配置总的原则遵循适地适树,并充分考虑与周围建筑风格及河道相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配置原则

(1)以乡土树种为主,尊重自然。(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离地条件生长的植物。(3)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选择具有生态去污功能的植物,利于河道污染治理。(4)种类多样,远近结合。

4.2设计目的

美化、彩化、香化、净化。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春花秋叶。以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为主,下植耐荫常绿开花灌木,水边点缀可起到净化水系的水生植物,营造浓郁的带状景观,如香樟、大叶女贞、雪松、广玉兰、山茶、金桂、银桂、石楠、榕树、乳源木莲、中东海藻、蒲葵、乐东拟单性木兰、福建含笑、光叶白兰花、红豆杉、柳杉、苦楝、无患子、枫香、银杏、榉树、朴树、白玉兰、紫玉兰、紫薇、木槿等植物为主。

4.3配置方式

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的方式进行多样化植物配置。

4.4植物群落规划

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如休闲芳草群落、休闲观赏群落、密林群落、水土保持林群落、热带雨林群落、水生植物群落、生态岛。

4.5设计构思

设计将本地块分为3个区域,分别以绿、红、黄植物景观为主题。结合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常绿和落叶乔木的对比特征和丰富的季相变化,以大乔木、小乔木、灌木、低矮灌木、草皮、水生植物六个竖向层次全方位的反映自然生态特征,春天鲜花烂漫,夏天浓荫匝地,秋天丹桂飘香,层林尽染,冬天绿意盎然、寒梅傲雪,整个绿化配置与河道构成一幅亮丽的风景。绿色系绿地:配合人行道种植高大、浓荫的行道树。考虑自行车道的功能性,错落有致的行道树种植,形成时而林下浓荫时而开阔视野的景观感受。以主景树与高大乔木为主,配以观叶、观花植物,结合观景挑台、景观平台、广场等从功能性出发,做到植物配置保证四季有景观。红色系绿地:考虑到游步道的慢生活节奏,在观叶、观花基础上,增加观果植物,留出部分草坪区域,吸引人流驻足,享受大自然。考虑到20年一遇水位线,植物选择以深根性乔木及亚乔木为主,基调树种周围种植以观叶及观花为主的树种。黄色系绿地:以亲水性好的乔木和草地及水生植物为主,即保证景观效果,又不影响泄洪。

5专项设计

5.1河道及驳岸设计

5.1.1河道现状:本项目河道承担泄洪及航道的功能,两侧现有驳岸较陡,滩涂面积较大。

5.1.2河道设计目标:营造“亲水、生态、自然”的滨水空间。

5.1.3河道设计原则:平面上,以河道控制线为基础,遵循自然弯曲的原则,顺应河道演变规律,综合考虑景观布局、泄洪、排涝、周边用地规划、桥梁及各类构筑物控制点,因势利导,适当改善河道整治线。断面上,根据水文资料,确定枯水位,常水位,洪水位及河道宽度,从有利于植被生长、地方管理养护、防止水土流失、景观开展面等方面选择适宜的岸坡及岸坡斜度。

5.1.4护岸整治:多采用景石叠砌、砌石+木桩、卵石铺面等自然缓坡式入水岸。在用地受限、或因景观需要而设置各类硬质砌石驳岸时,通过墙顶置石、绿化覆盖来改善硬质硬质护岸的景观效果,通过顶板外挑、亲水台阶、亲水平台的设置来增强硬质驳岸的亲水性。

5.1.5驳岸规划:滨水空间是水体与陆地的交织面,是自然元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也是人们亲近河水、亲近自然的首选之地。因此滨水空间的人类活动和城市干扰非常剧烈,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护岸设计的质量,对滨水空间效果的影响巨大。

5.1.6驳岸设计原则:生态性: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安全性:打造城市防洪泄洪安全通道,使滨水人居得到安全保障;景观性:满足视觉上审美要求,在人群使用频率大的地方强化景观效果;经济性:在保证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前提下较少的经济投入。

5.1.7护岸形式:护岸一般可分为硬质驳坎和柔性护岸(生态护岸)。硬质驳坎主要有浆砌或干砌块石、预制混凝土块体、现浇混凝土、浇注沥青、及铰链混凝土沉排等形式。硬质驳坎作为技术较为成熟的设计方法,广泛应用于河道整治当中。柔性护岸有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运用其本身的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柔性护岸的设计的根本思路。不同于硬质驳岸惯用的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的方法,而是用自然的结构和形式来顺应自然的过程。

5.2停车场设计根据现场及考察情况,结合当地实际需要,设置了北岸170个小车位,15个大车位,南岸174个小车位,1020个自行车停车位,满足周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放。停车场地隐于绿化之中,采用生态停车场的方式,更加融于环境之中。

6设计相关及其他

6.1设计难点与重点

由于本次滨河位于城区,周边居民、车辆较多,因此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由此项目产生及涉及的土方工程、驳岸工程、环境保护等就变得尤为重要。

6.1.1土方工程:河道边需要动土,开挖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将部分挖方工程产生的土方运于就近周边场地的景观造型之中,从而减少对周边的影响,起到减少投资、保护环境及节能的效果。

6.1.2驳岸工程:沙溪河承载着泄洪的功能,因此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泄洪元素。现场已有部分场地进行下层驳岸维护,设计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分别采用浆砌块石、以及自然式驳岸等多种形式,阶梯式的驳岸设计。砌块石墙体采用重力式结构,自然式则采用松木桩维护入水为主要结构。最上层采用格宾挡墙,中层采用浆砌石块,下层近水面处,采用自然式驳岸及松木桩结合的形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驳岸工程施工量较大,因此设计过程中尽量结合工程现场,将可利用的驳岸利用起来,并要求施工时应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6.1.3环境保护:由于项目位于城区,且距离道路及居民、市场较近,因此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造成的噪音、粉尘的影响,将硬质景观主要设置在河道内侧。道路边侧以绿化为主。

6.2设计问题与建议

6.2.1自行车健身绿道的设计。自行车健身绿道的建设将极大的提高滨河景观绿地利用率,由于现场景观开展面较窄,因此通过多层次驳坎,即减少土石方,又可扩大景观面,设计将绿道控制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高层上,保证车行的安全。

6.2.2原北岸大型停车场的处理。原北岸大型停车场地处较低位置,傍晚后,由于水位上涨,停车场不能使用,因此进行了调整,通过增加土石方的办法改为两个高层停车场,上层停车场小车位87个,大车位15个,标高满足5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可全天24小时停车。下层停车场为临时停车场,小车位50个,标高满足104.6m,比常水位高2.6m,涨水时不能停车。

6.2.3三中自行车位的设置。西大桥南侧白天是三中自行车停车位,晚上是大排档,对该场地影响较大,根据要求该区必须解决1000个三中自行车停车位,考虑到自行车的使用情况,一半设置在现有场地高度上,前面以绿化带进行围合,保证广场的干净整洁,广场上采用树阵广场形式,方便人们纳凉聊天。自行车位不够的部分通过原有斜坡驳岸进行改造,将驳坎做成垂直驳岸方式,用挖方填方的方式做第2层平台,这样白天可放置三种自行车,晚上可供人们跳健身舞。

6.2.4盲文的设置。纵多设计中,只考虑市政的盲道设计,未将盲文设计作为考虑范围,设计应以人为本,因此在设计中处处需要为人服务而考虑,建议可在栏杆扶手、座椅靠背等多处设置盲文,以便盲人在此也能行动自如,也能更好地体验沙县的发展和关怀。

景观改造论文篇2

关键词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综述

中图分类号 TU98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34-02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如何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保存城市工业文化特色、并重新组构产业价值,使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将是城市发展与特色营造的重大课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1 相关概念

1.1 工业遗址

所谓遗址(Sites)即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1]。套用上述概念,工业遗址(Industrial Sites)就是人类工业活动留下的遗迹,其中包含2层含义:一是工业遗产[2](Industrial Heritage),属于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棕地[3](Brownfields),属于可改造再利用的闲置工业土地资源。

1.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就是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对具有历史、社会、技术、建筑、审美启发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闲置荒废的工业空间进行改造再利用,其空间主要包括场地、建筑、废弃工业设施、废弃材料、土壤、水体和植物等景观要素。其内涵不仅仅是将废弃的工业空间改造再利用,而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工业遗址的艺术处理,延续场地的工业文化特色。

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

2.1 发展历程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是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兴起,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国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4]:20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地艺术家参与废弃地的更新实践,矿区更新运动与大地艺术结合;20世纪80~90年代,生态思想与生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德国鲁尔区的更新标志着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成熟;21世纪初,科技的发展和生态美学思想的普及,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繁荣。

在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历程中,德国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废弃工业设施的循环利用和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促成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容纳和集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和理念,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实践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5,6]。

2.2 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遗址观设计实践,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德国的鲁尔区是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对于鲁尔区的复兴与其中的景观设计案例是国内关注的重点。王向荣[7]最早介绍了鲁尔区中的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和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含蓄地指出当代景观设计师应该大胆探索并使用能“体现当代文化的设计语言”。丁一巨[8]多次介绍了欧洲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实例,特别是对德国做了丰富的研究,提出了“工业化的花园王国”概念。刘抚英等[9]结合对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现场调研,重点分析了公园设计者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整体布局、生态对策、尊重自然演化进程等方面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措施。张艳锋[10]介绍了杜伊斯堡钢铁厂的改造,以期为国内类似的废旧工厂找到理想的开发模式。李建斌等[11]重点对德国工业景观的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分别从旧有工业景观更新再利用到新建工业景观设计和建设2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其中蕴含的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建设模式。罗萍嘉等[12]则从景观层次与废弃构筑物适应性再利用2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的设计手法。

此外,张杰[13]从政策、规划思想和开发实践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伦敦码头区改造的发展过程,深入探讨了这一改造与英国总体经济结构变化尤其是伦敦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孙晓春[14]则对理查德・哈格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这一划时代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在利用中合理保护”的做法值得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类似的工业废弃地改造学习和借鉴。虞莳君等[15]认为菲尔德设计事务所为纽约市清泉公园设计竞赛所作的获奖方案“生命景观”,开创了生态风景园的新形式以及工业遗址再生的新范例。张健健[16]认为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竞赛获奖方案“树城”的设计理念,无论是在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废弃地的恢复和重建方面,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鉴。

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是中国最早改造工业遗址最成功的范例,其设计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园林,更多地吸取了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等现代西方景观设计手法,表现出人们在生态学更新设计思想、美学和艺术思想、多元化思想3个方面的追求,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简圣贤[17]分析了歧江公园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认为设计师对于场地的认识与解读存在不足,过多地强调改造和再生而忽略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张艳锋[18]从建筑、文化和产业等不同角度对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改造振兴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手法。朱建宁等[19]介绍了改建日照市银河公园的指导思想,以场地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历史文脉作为设计重点,营造出既有自然文化特征,又与现代城市肌理融合的城市公园。俞孔坚等[20]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和设计案例,探讨了大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定位研究方法,以及工业棕地的生态恢复和工业遗产的利用途径,在满足大型会展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城市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性,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景观。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的都市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旧城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机,体现了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新思路。于雪梅[21]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探讨了在旧厂房与旧仓库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的途径,并对如何保护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了思考。李飞[22]把欧美出现的大多数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成果归为后工业景观的园林,认为这种园林流派立于功能主义之外而继承了文化。

对工业遗址的改造是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思想影响从“环境生态原型”生发出来的[23]。包志毅等[24]对土壤基质改良、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种植技术3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从环境生态特别是植被恢复角度探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反映了风景园林学科与建筑学科、城市规划学科不同的着眼点和理论背景。周曦等[25]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学的观点,对当前设计领域的所谓“生态设计”等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3 结语

工业遗址景观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现,是具体解决城市健康而有序发展的一个新手段,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景观设计领域,而更多的属于城市及全世界范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学术领域和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更多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中国工业遗址景观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对工业遗址景观价值的认识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造成目前工业遗址景观改造再利用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需要人们在对国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景观、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特色,对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展开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喻学才.遗址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45-49.

[2] TICCIH.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R].Paris:TICCIH,2003.

[3] 牛慧恩.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2):30-33.

[4]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5] 蔡海燕,彭震伟.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1999)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010)[J].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88.

[6] 迪特・哈森普鲁格(德Dieter Hassenpflug).德国在后工业时代的区域转型――IBA埃姆瑟公园和区域规划的新范式[J].刘崇,译.建筑学报,2005(12):6-8.

[7] 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1(2):50-52.

[8] 丁一巨,罗华.铁城景观述记――德国北戈尔帕地区露天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J].花园与设计,2003(10):11-13.

[9] 刘抚英,邹涛,栗德祥.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考察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11):77-85.

[10] 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1] 李建斌,王重亮.德国工业景观建设[J].工业建筑,2008,38(1):45-49.

[12] 罗萍嘉,钱丽竹,井渌.后工业时代的风景――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J].装饰,2008(9):67-69.

[13] 张杰.伦敦码头区改造――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再生[J].国外城市规划,2000(2):32-36.

[14] 孙晓春,刘晓明.构筑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理查德・哈格[J].中国园林,2004(3):11-15.

[15] 虞莳君,丁绍刚.生命景观 从垃圾填埋场到清泉公园[J].风景园林,2006(6):26-31.

[16] 张健健.从废弃军事基地到城市公园――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及其启示[J].规划师,2006(3):94 -96.

[17] 简圣贤,何志华.我国工业遗址设计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园[J].园林,2006(11):14-15.

[18] 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9] 朱建宁,郑光霞.采石场上的记忆――日照市银河公园改建设计[J].中国园林,2007,23(1):18-24.

[20] 俞孔坚,凌世红,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J].建筑学报,2007(2):27-29.

[21] 于雪梅.在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J].德国研究,2006(1):55-80.

[22] 李飞.1960年代以来的当代园林流派[J].城市规划学刊,2005(3):95-102.

[23] 苏龙,金云峰.现代景观形态原型及案例解析[J].规划师,2005(2):99-104.

景观改造论文篇3

关键词:康复景观;医疗花园;风景园林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21-03

Abstract:Therapeutic garden/landscape design has become a growing area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recent years. To achieve the better effects of healing/rehabilitation,therapeutic garden design has been applied into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design of medical institution. In our innovative project,we have chosen two general hospitals and two special hospitals in the city of Suqian as research targets,which engage us in the research of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rapeutic landscape in their green open spac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research,we will identif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 suggestions which shall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herapeutic landscape.

Key words:Therapeutic landscape;Healing garden;Landscape architecture

h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早在人类不同地域的文明就已经认识到了,1977年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环境医学模式,人们逐渐认识到医疗环境中户外景观对病患生理、心理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康复景观开始受到重视。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对这类景观已经有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如园艺疗法的专业化发展和循证医学的引入都客观推动了康复景观的进步。但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关于康复景观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还不完善。

1 康复景观简介

康复景观是指能对病人生理、心理和精神具有积极作用的一些户外活动空间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康复花园是由美国开始兴起的一种园林形式,它的英文是Healing garden或Healing landscape,也可译作康健花园、康复景观、疗养花园或是医疗花园等。

密歇根州立大学乔安妮・韦斯特菲尔(Joanne Westphal)教授认为,康复花园能为病人提供消极或积极的恢复身体功能的机会,重点强调的是从生理、心理和精神3个方面或其整体的健康[1]。杨欢、刘滨谊等认为,康复花园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可帮助病人尽早恢复健康,减轻使用者的压力,改善其生理和心理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

康复花园有3个益康过程的特殊层面:(1)生理症状达到某种程度的缓解或是降低症状的知觉;(2)压力的降低和个人在经历医疗环境中,情绪及生理上增加慰 藉程度;(3)提升健康的整体感觉,以及个人在经历医疗过程中的希望感,协助身体的改善[3]。

2 康复景观设计原则

关于康复景观设计有很多的理论依据,如园艺疗法相关理论、传统中医相关理论、POE评价分析理论、城市环境五感刺激相关理论等。本文结合勘查现场的实际情况主要设计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园艺疗法相关理论和克莱尔・库珀・马库斯针对康复花园提出的相关理论。

园艺疗法是对于有必要在其身体与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植与园艺操作活动从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26]。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提出了以下4条康复花园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1)创造运动和锻炼的机会;(2)提供私密、可控制的空间;(3)有社交和聚会的场所;(4)提供与自然正面接触的机会[4]。在此基础上,她通过观察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4个国家的100多所康复花园,提出6项设计要求:(1)可视性(Visibility);(2)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3)亲和性(Familiarity);(4)安静(Quiet);(5)舒适(Comfort);(6)积极向上的艺术性(Unambiguously positive art)[5]。

3 康复景观设计实践

3.1 宿迁市人民医院康复景观营造 宿迁人民医院始建于1905年,医院占地面积59741m2,建筑面积64160m2。其中绿化分布较散,院内绿化覆盖率虽较高,但后期养护不到位或前期规划不合理,园内草地、枝丫残败、园路破碎,整体景观质量较差,绿地利用率较低,并未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康复疗养效果。主要改造措施有:

3.1.1 分区设置 将医院绿地划分为社交活动区、入口景观区、休息冥想区3个主要功能区域。在出入口设置了识别性强的假山置石和结合具有动态水景;社交活动区设计了多种康复锻炼设备以及易操作、噪音小的园艺活动设施,帮助病人进行康复性的物理治疗;休息冥想区主要营造一个静谧祥和的气氛,为使用者提供接触自然、散步、休息、冥想以及家属会见的空间。

3.1.2 水景设计 “石为园之骨,水为园之脉”,水与植物一样赋予康复花园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园内布置动静结合的水景。“智者乐水”,疏影横斜,静水流深,引人坠入放空冥想之境;园内布置涌泉,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宣泄感,同时提高环境湿度、安定使用者的情绪,并给人视听上的双重美感。

3.1.3 道路设计 考虑到医院内主要群体的特殊性,院内交通体系设计应简洁,避免较多的交叉路口和不平坦路面,使其便于识别和起行。人行道局部设置了一些台阶和坡道便于特殊病患的需要。路面使用防水、防滑、防眩光的铺装,且在坡道单侧设置扶手,供特殊患者使用。

3.1.4 景观小品设计 针对院内不同患者的座椅需求,采用固定式和移动式座椅相互结合,座椅都设有扶手和靠背且采用防腐木、竹材、藤编等较为自然的材料。院内休息亭、长廊为主要休息类设施,可结合栽植一些花美、驱虫、无飞絮的攀援植物来丰富休息设施的景观效果。可结合环境设置一些象征医院服务理念的雕塑小品,点明关怀病患、协助病患早日康复的宗旨。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造,大大提高了医院绿地利用率,使宿迁人民医院绿地可以为更多人提供健康景观的户外绿色治疗,为宿迁市市民创造出一个绿色健康的康复环境。

3.2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景观营造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宿迁市市府新区,占地面积22hm2,绿地率达到40%,绿化面积较大。院内功能较齐全,包括主入口景观、体育锻炼区、职工生活区、医疗建筑区等,康复景观区主要集中在全院的北侧。但院内植物造景布置较为单一且康复景观节点及场所布置较少。主要改造措施有:

3.2.1 增设康复场所景观 增设雕塑花园及冥想花园。可以充当座椅使用的雕塑、矮墙等静止的花园要素可以鼓励来访者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同时也加了园区的人文性质及原地的可观性。亦可运用石墙围合,将原有廊架改造为座椅,营造相对围合的冥想空间。

3.2.2 植物配置 嗅觉和记忆有着紧密的联系,香味可以刺激大脑、唤醒记忆。因此可增设如薰衣草属植物和紫锥花属植物及蓝羊茅属植物对视觉障碍人士和认知功能下降的病患尤为重要。在道路两侧植季相性变化的观赏树木如枫香、乌桕、银杏等以及一些花灌木,通过植物芳香且艳丽的色彩给使用者带来良好的感官体验。

3.2.3 空间类型 场地内座椅周边种植植物或用狼尾草及金鱼草等进行围合,或用高大的冠层树种如榉树和栾树等乡土作为背景树种,营造开敞和半开敞空间,且铺装纹理、形状、色彩等相协调,可以将病患的注意力从自身转向植被,给人以舒适的冥想体验,有效缓解精神压力。

通过以上3个方面适当改造,使得整个园区的康复景观得到针对性的改善,刺激患者的感官、提高免疫反应能力、促进身体疾病和心里疾病的恢复,为病患同时也为医护人员创造更好的环境。

3.3 宿迁市儿童医院康复景观营造 宿迁市儿童医院位于宿迁市青海湖路与环城西路的交叉处,其建筑面积133880O,较为集中绿地的面积为400O。医院内绿地面积较少,为规整方形,主要存在问题有:植栽品种单一,主要为大叶女贞,草坪地被遭收严重破坏,逆向演替为贫瘠黄土地,另外休息座椅零星散乱,且安全性堪忧,总体几乎无康复疗养效果,更没有针对儿童病患的特殊关怀。主要改进措施有:

3.3.1 空间类型 丰富院内空间形式,既有利用丰富植栽相创造的私密空间,以供病人冥思静养,在花园中又有阳光大草坪这样的开敞空间,可供儿童在草坪上享受日光浴。

3.3.2 地形及道路 整个花园以平地为主,中央缓坡草地结合一些微地形。园路为简洁明确,安全防滑,沿路一侧设扶手,供轮椅使用者户外活动之用,活动筋骨促进身体恢复的同时也利于康复信心的建立,让其找回游玩乃至生活方式主动权是促进病患身心恢复的内在原理。

3.3.3 基础设施 每组座椅旁均配套设计了点滴挂杆结合景观灯柱一体的基础设施,解决室内空气不畅,病菌滋生,气氛乏闷的问题。此外还设置了长廊,结合早园竹做背景,在炎炎夏日营造出清新解暑的半开敞户外休憩空间。在花园设有栏杆搭配种植藤本植物,藤蔓盘旋,自然成趣。

3.3.4 植物配置 花园内种有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果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等多种类型,如:日本晚樱、木香、绣球花;枇杷、香橼;萼距花、荆条、;龟背竹、海桐球、散尾葵等,并保留了原有的大叶女贞做基调树种。另单独特置了一处花境,运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香味的花卉勾起人们某种特定的嗅觉记忆,使儿童感到温馨。

3.3.5 文化氛围 通过设置景墙,向儿童或家长普及儿童保健知识。并在墙上外挂有涂鸦板,作为儿童创作发挥的小天地。“月光花园”节点作为户外交流空间的主要场地,其中置有一个睡莲池,作为儿童取放玩具的“宝库”,设立于木地板之下的埋地灯带和场地射灯,可以在夜晚营造出童话世界般的梦幻氛围。

通过以上5个方面设计将这块地改造成符合儿童心理、方便儿童活动、缓解儿童不安、利于儿童康复治疗的小花园,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这块绿地的利用率(如图1)。

3.4 宿迁市D产医院康复景观营造 宿迁市妇产医院地处市政府南侧,交通便利,占地面积2.93hm2,建筑面积为7万m2,其中绿化面积为470m2,经勘测多为规整长方形。医院内因其主要建筑住院楼位于场地中央,绿地多为建筑附属绿地,所以不便开展较大面积的改造。主要存在问题有:景观过于单一,植被种植稀疏且缺少休息区,没有体现对其特殊服务对象女性及孕妇的关怀。通过以下几点措施将该绿地设计成一处可供女性使用者放松身心、休息疗养和社交的户外空间。

3.4.1 植物配置 丰富其植物种类和密度,采用白、粉、蓝、紫等女性气息明显的色彩的花卉,营造浪漫和谐的轻松氛围,便于舒缓女性患者在病期或者孕期的焦躁不安情绪。主要的植物种类有:玉簪、丛生福禄考、白花随意草、彩叶杞柳、白美人狼尾草、蓝雪,鼠尾草,矮牵牛等(如图2)。

3.4.2 基础设施 墙下映射灯过于明显,适当用灌木作遮挡,建议采用原木色铝方通+蔓性藤本植物这样的垂直绿化来丰富单一的墙面。半遮阳结构廊架,使患者在秋冬春季充分接触阳光。

3.4.3 细部设计 在坡道处设置防滑条,铺装减少硬质瓷片铺装,避免孕妇及抱孩子的人磕碰打滑。园路、构筑物等多采用柔和曲线,营造和谐舒畅感。减少尖角设计,避免伤害和心理误区诱导。

4 结语

康复景观作为医疗机构户外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生理、心理及精神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从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来看,综合性医院的康复景观设计较宽泛,而专科医院的康复景观由于其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其康复景观设计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总之,康复景观的研究值得推广,希望能将其推广到更多的公共空间中去。

参考文献

[1]WESTPHAL J M. Hype. Hyperbole and Health:Therapeutic site design[C] //BENSON J F,ROWE M H. Urban Lifestyles:Spaces,Places,People.Rotterdam:A.A.Balkema,2000.

[2]杨欢,刘滨谊,(美)帕特里克・A.Miller.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9,07:13-18.

[3]MARCUS C C,BARNES M.益康花园:理论与务实[M].江姿仪,吴珠枝,林凤莲,译.台北:台湾五南出版社,2007.

景观改造论文篇4

关键词:矿山公园发展历程 存在问题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矿山公园是运用景观设计方法,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集旅游、生态、科研等多种价值于一体的特定的空间区域。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矿山区域开采废弃地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当地可持续发展,矿山遗迹的改造逐渐提上日程,矿山公园发展建设应运而生。

一、国内矿山公园发展历程

我国矿山公园发展起步与国外相比较晚,按照时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0年代-2000年)

1987年,原地质矿产部在《关于建立地质保护区规定的通知(试行)》(地发[1987]311号)中,首次以部门法规的形式,提出对包括采矿遗址在内的地质遗迹建立保护区。

(二)发展阶段(2000年-2004年)

2000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77号),将“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作为地质遗迹景观主要内容之一。2000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的四川自贡,将“保存有世界最早的采盐油气井”列为“主要人文景观”。2003年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的“广东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也将“明代采石遗迹”列为主要地质遗迹保护对象。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56号),正式命名了国家矿山公园,并启动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与建设工作。2006年1月28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强调做好矿山地质工作,进一步促进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全国28家单位获得批准,正式申报国家第一批矿山公园,由此拉开了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序幕。其中,经过数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有一批国家矿山公园脱颖而出,如浙江绍兴东湖公园风景区。

二、矿山公园建设存在问题与思考

我国矿山公园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问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划理论体系不成熟、公园功能特色不突出。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缺乏具有权威性、针对性的矿山公园建设和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指南》(第一版)对矿山公园建设有指导性意义,但是在缺乏实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不够完善。

(二)建设理论体系不成熟

矿山公园的发展建设涉及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多学科有机融合于一体,指导并服务于矿山公园的建设,是今后矿山公园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缺乏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

现有的矿山公园虽然成功的解决了人地矛盾,降低了人类干扰对自然环境景观的破坏,成功的实现了当地产业转型等,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过度的在自然环境背景下依靠人为造景,没有充分利用工业遗址造景,生态群落单一,绿量不够等。

三 、矿山公园可持续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一)生态恢复原则

美国生态学会对生态恢复提出了以下定义:生态恢复就是人们有目的地把一个地方改建成定义明确的、固有的、历史上的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竭力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其变迁过程。生态恢复手段包括毒性处理与污染治理、基质改良、工程安全处理和植被恢复等途径,利用现代景观艺术手法将采矿废弃地上的各类要素应通过设计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利用,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并且塑造新的景观。

(二)场地精神原则

尊重矿山废弃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景观生态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对场地景观采取最小的改造,对原有景观进行修饰,保持原有场地的形式和内涵,是景观设计中对场地精神的一种保护态度。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对原始景观的拆除或新事物的添加都应该慎重新增的景观要能融入这个场地中,不论是广场铺地、植物配置还是建筑形式等都应该从原始环境中提取元素,让矿山公园的功能依附在原始场地中。

(三)利用与保护原则

矿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场地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得到传承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于挖掘矿山后的遗址等历史遗产,要以景观塑造为设计重点,突出矿山景观要素,提供多角度观景点,如充分利用矿坑遗址打造恢宏的矿冶景观来体现矿山独特的矿业文化风貌。

(四)景观独特性原则

每个矿山公园的矿业景观本身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矿区与矿区之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却是完全不同的。坚持矿山公园个体的景观独特性就是要坚持在设计时深度挖掘这些不同点,从矿山的历史、传说、地域风情、矿业文化入手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做到差异化的景观设计。矿山公园设计,对既有景观的特殊改造利用以及特色景观的引入,塑造出新的特色景观,并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

四、结论和展望

矿山公园是一个新型的公园形式,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等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研究需结合我国的现实,吸收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和策略方面,对具体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加强重视。

(2)鉴于矿山公园建设中牵涉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因此在研究中应从多学科的不同角度介入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3)山与旅游资源结合,加强矿山公园设计与当地人文、自然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保持景观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李宏彦,孙小培,曹妲妲. 国内矿山公园研究综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30(2):113-116.

2.聂庆娟,韩炳越. 生态恢复设计对被破坏地段的景观整合[J]. 工业建筑,2006(36):163-140.

景观改造论文篇5

关键词:景观;应用型人才;改革;综合素质

现代园林发展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的基础上,经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以强调建设和谐的人居户外空间环境为基础,把工程技术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并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植物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科学艺术手段,为人类建立了一种适合生存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室外生活环境。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因此风景园林应运而生。由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风景园林学科的时代背景、发展前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社会发展、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使得风景园林专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风景园林的任务是丰富多变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正是基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开设了景观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通过优秀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演变、景观资源的类型及评价方法及城市与区域的景观与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了与景观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景观设计的原则,熟悉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因此,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模块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体式学生理论实践创新思维模式。

1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概述与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景观概述、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空间设计、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表达、各种类型景观设计。此外,还有景观设计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指导意义。景观概述: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景观的概念、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师)。发展历程:古典园林的传承、现代景观的产生。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功能因素:(功能属性、功能构成、功能、布局)空间因素、人文因素、生态因素、技术因素。景观环境与行为心理(人对环境的需求、环境感知与环境认知、个人空间与感觉尺度、私密性与领域性、环境行为规律)。空间设计:空间设计基础(空间概念、讲解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空间处理手法(空间构成、空间类型、空间操作、空间界定、空间与功能)、空间要素与设计原则。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地形、道路与场地、植物、水体与山石、景观设施与小品、照明设计、景观建筑单体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讲解一般景观设计的程序与主要内容以及各阶段的注意事项。设计表达:景观制图、景观透视。各种类型景观设计: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区、庭院、滨水、道路景观设计。讲解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存在问题:第一,课程内容空洞,理论缺乏实际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二,课程内容浅显,未能满足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需求;第三,整个课程为48个学时,基本以理论课为主,未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学时,未能很好达到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效果。

2课程改革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2.1课程内容与实践、实际项目相联系

将课程与招标网的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点赋予相应的设计项目无缝衔接,配合指导老师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园林学科相关设计竞赛,以团队进行考察的形式,从中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2多维度、多地点进行设计考察

从理论课堂与室外课程进行呼应,通过案例图片和现场实际参观考察进行,把景观设计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设计类别进行阐述,对一些设计热点,如生态停车场设计、海面城市、雨水花园、美丽乡村等相关案例进行重点剖析。

2.3网络平台资源的利用与整理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专业网站,搜集相应素材。国内比较有名的,如生生景观、秋凌景观设计、国际新景观、筑龙园林景观、园景人、田园志、微设计、景观派等。借助这些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以及理论思想,并且提供相关设计素材丰富设计作业的层次感。

2.4师生互动

平时课程作业让师生充分互动,进行思考,课堂上由一组学生讲解他们所欣赏的景观设计案例,内容包含案例的概括、案例优缺点、由此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5专项作业训练

快速设计与草图表现能力是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设计训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快题设计方案构思。例如,选择永川兴龙湖公园、观音山公园、渝西广场等地方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3结语

景观改造论文篇6

关键词历史街区;公园改造;设计;理念;主要内容

abstractparks in the urban historical street are special park type,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eets. its transformation is significant i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urban historical streets’ culture,improving their environment,satisfying urban dwellers’ functional need and promoting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historical streets.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design of the yuhu park,the key points,the difficult points and main contents were analyzed,so as to offer helpful references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urban historical streets’ park.

key wordsurban historical streets;park transformation;design;ideas;main contents

城市中的历史街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载体,反映着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记载着城市发展的信息。随着城市旧城区的改造,历史街区更新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那么,处于历史街区中的公园,将如何进行改造,如何通过改造使得公园整体综合效益的发挥既符合历史街区的尺度和风貌,又适应历史街区发展的需要,笔者将就这些问题对城市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设计进行探讨,以期为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寻求一条合理有效的发展道路。

1公园概况

雨湖公园位于湘潭市老城商贸中心城正街街区内,该街区从北宋时期到革命战争年代,一直是湘潭市城市中心,街区内场地复杂,拥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和废弃工业用地,这些场所都是不同时期湘潭市历史风貌的展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公园建于1954年,是一座模仿前苏联文化公园设计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总占地面积约20 hm2,其中水体面积12 hm2,园内建筑及游乐服务设施占地面积1 hm2,以风格迥异的七星桥、八仙桥分隔成上、中、下三湖。通过场地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雨湖公园改造可依托的优势所在,而如何处理复杂的场地,解决公园与街区“融合”的问题,则是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2公园改造的理念

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注重景观的空间实用性,在满足休闲娱乐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借助城市自

身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塑造特性多元、舒适宜人的环境风貌和人性化的城市空间[1]。因此,在公园改造设计中应重点强调融合、传承、关怀的理念。

融合——围墙建园曾经是中国公园景观的一大特点。像雨湖公园这些20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公园多以围墙、栏杆等形式加以封闭,既割裂了其与周边街区的联系,又不利于使用者的进入,使得公园这一为公众享有的城市开放型空间变得孤立而封闭。既影响了公园自身效益的发挥,也不利于整个街区的协调发展,因此融合是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的核心理念之一。

传承——文化建园是历史街区中的公园设计的重点之一。公园处在历史街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具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可以去挖掘,其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公园设计的优势,在设计中应注重对街区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工业景观的改造、地域特色的体现,并把这些历史信息经过加工和提炼融入公园的设计中,从而塑造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新公园景观。

关怀——“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在公园的改造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以及公园使用情况,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最大限度创造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合理组织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公共游憩设施和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为市民多种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场所。

3公园改造的主要内容

3.1 对公园边界的改造设计

为了达到与街区融合的要求,公园通过3条绿色生态走廊和4条人文景观走廊与周边街区相连,同时通过拆除公园围墙,修建特色入口广场、沿江休闲景观带、北入口广场等形式与周围街区紧密结合,形成开放式边界。公园主入口广场以大面积树阵形式为主,既能起到绿化城市干道的效果,又能分割人流,同时大面积的树荫也给游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沿湖的下沉喷泉广场与负1层的餐厅通过地形的改造,形成高差错落的复合空间结构,丰富了景观空间。沿江休闲区则以沿江风光带为背景,结合小景墙和成片的竹林、廊架,形成休闲、娱乐、赏景的休闲空间,与城市的沿江风光带融为一体,构成城市的绿色长廊。

3.2对公园内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大文学家雨果曾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艺术写在石头上。”即建筑是文化的表述,任何文化无不在建筑上打上自己的烙印[2]。雨湖公园内包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在公园的改造中,如何将这些不同现状、不同特征的形形的历史建筑所代表的历史片段在城市空间中寻找到新的存在方式,是公园改造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公园改造过程中,遵循对历史建筑古物的保护和恢复重建原则,通过保存、保护、整饬、更新等方式将雨湖公园内遗留的双壁坊、万寿宫、陶公祠、凤竹庵、发源殿、斗姆阁等古建筑进行更新,恢复其原有的风貌,展现其地域特色。

3.3对公园内历史人文景点的恢复与重建

历史是独一无二的,场地及其环境中所蕴含的历史因素使场地具有自身的特征。一件普通的景物,如果不以历史和现实生活为背景时,只是一般的器物,仅有功利方面的作用;但当它与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等相联系时,它就会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2]。在历史街区的公园改造中,将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中发现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人文景点进行重现,会给园林增添历史文化魅力,使观者能从视觉上了解到与场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增强其对场地的认同。在公园改造中,引用了朱育帆先生在园林设计中关于文化传承的并置、转置和介置的“三置论”理论,恢复了原有“雨湖八景”中的六景:“雨湖春记”、“凤竹禅林”、“雨湖烟柳”、“鳌山夕照”、“平湖晚眺”,同时新增了部分景点如明珠塔、水云塔、历史文化浮雕景墙、八仙桥等,这些景点在公园历史景观的基础上,采用和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符号和建筑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建筑建筑设计方法和材料进行全新的诠释,形成景观的相互响应。通过并置、转置和介置的手法,解决了场地中历史与现代之间并存的矛盾,使公园既做到了文化的传承,又饱含时代精神。

3.4对公园周边工业废弃地的改造与利用

城市中的历史街区曾经是城市中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拥有众多的工业和商业设施,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街区经济地位的衰落,这些工业和商业设施逐渐被废弃,对街区的生态环境和整体风貌产生很大的影响。将这些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对街区的整体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公园周边工业废弃地的改造与利用,也是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的一个重点。每个时代、每个城市都应拥有自己无法复制的历史,人们逐渐意识到当为城市的更新而努力时,对城市工业废弃地从建筑的史料价值和派生的文化情感上进行成功的再利用也是一种保持对城市历史性特征的体验方式[3]。在雨湖公园周边废弃地的改造中,充分尊重了场地精神,运用后工业景观营造中保留和再生的手法,对原有废弃工业设施有选择地进行删减,保留原有砖瓦厂部分厂房和机械设备,并将厂房改造成文化艺术展览馆,向人们展示场地的工业文明遗迹,同时对厂房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将其扩建成休闲文化广场,并设置一些休闲活动设施,为市民进行文化休闲活动提供场所,通过改造既解决了街区生态环境和历史传承问题,又增加了市民休闲活动场所和公园影响范围,同时提升了周边区域土地利用价值,使这些废弃地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3.5对公园内自然景观的改造设计

3.5.1植物景观的改造。植物景观是公园自然景观改造的重点之一,雨湖公园植物景观按照保护优先、强化主题、生态设计、营造特色的原则,以适合当地植物为主体,通过各种群落组合,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以体现优良生态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特征。通过各种植物和绿地景观的配置使公园具有相应文化环境氛围的精神场所,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它们不但具有优美的姿态,而且是生命的有机体[4],通过地域乡土风情和植被文化的协调,传递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使人们的各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相交融,在接受植物群体传递的文化信息时产生共鸣与联想[5]。

3.5.2地形的改造。地形是绿地骨架,通过地形的变化,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同时也为游人提供更多的空间环境,为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改造地形地貌,建立以林地为主的开放式园林,即以人为本、市民可以自由进出并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相联通的绿地。在雨湖公园改造中,在规划用地南部、西部区域及中心广场周边地带设计了高度为1.0~1.5 m的地形,形成不同的围合空间。公园的地形基本保持原来地形,局部进行小地形的改造,由于考虑到湖岸线景观单调,对下湖景区的改造工程进行了较大的地形处理,主要进行人工湿地景观的营造。

3.5.3水体景观的改造。人们向往水,希望悠闲地沿着河流或湖泊漫步,在水边休息以享受其声其景,或穿过河流到达彼岸,这是人们亲水的特性[6]。在改造中,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对湖泊原有驳岸进行改造,增加多种形式亲水平台,以满足人们亲水需求,同时在部分地段进行了河道开挖,将上、中、下三湖贯通联系,形成水系的循环和整体的水体景观,在中下湖之间利用地形的高差形成自然叠水的景观,形成水体分割、丰富的水体景观形态。

4结语

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街区中的公园的改造更新,其实质就是在突出文化的传承中处理好设计场地内外新与旧、传统与时代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改造,对公园中存在的历史文化建筑、历史人文景点、工业废弃地、自然景观等进行保护与更新,充分保护挖掘街区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解决公园与街区“融合”的问题,充分发挥公园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使得公园的改造既达到与历史街区的“融合”,又可以平衡人们与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关系,在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提升街区的整体环境品质,促进街区的良性发展。

5参考文献

[1] 马利波,曹荣林.城市公园设计的重新审视[j].华中建筑,2008(7):129-131.

[2] 陈敏.浅析城市园林设计中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表达[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3] 张静.城市后工业公园剖析[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4] 傅孙萍.城市化进程中的泉州城市公园人文化建设[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79-83.

景观改造论文篇7

【关键词】城市建设;立面改造;夜景工程

一、调研背景

(一)参考材料

1、建筑立面改造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因素

立面改造活动,是在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结构等方面大体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建筑的表皮进行的改造活动,通俗的说法可以等同于“外观装修”。这种将建筑外观独立提出迸行装修的做法,受到不同建筑理论和建筑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其他众多方面的制约。

1.1建筑价值观的变化

立面改造活动是对建筑表皮所进行的改造活动,与建筑表皮观念紧密相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理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由此形成不同的建筑价值观。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反对将注意力集中在建筑表皮上,不主张对建筑表皮进行单独装饰,立面的改造活动并不多见。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反装饰”的价值观,注重建筑表皮的装饰,因此,后现代建筑师大多借用历史样式、古典的风格来进行表皮的纯装饰。高科技风格及解构主义等思潮,赋予了建筑表皮新的内容和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建筑价值观的变化,为当代社会的建筑立面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1.2社会审美心理的要求

建筑立面改造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社会审美心理变化的影响。虽然只相隔数十年.但在当今社会,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等影响下的建筑审美标准,早已与当时相差甚远。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当今社会,“经济、实用、美观”的建筑评价标准已不再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已不局限于功能的满足和形式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1.3社会经济资源条件的制约

近些年来,虽然永安市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总体来说,永安市还是一个煤铁金属资源相对匮乏、科技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把城市中大量仍在使用的旧建筑拆除,重建符合当代审美观念的新建筑,这需要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是较为困难的,并且这些建筑并非不可使用,仍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因此再对其进行拆除重建就会使部分市民难以理解。因此,对其进行立面改造,无论从经济上讲,还是从节约资源的角度来说,都是值得提倡的。

2、我国城市建筑立面改造的主要方式

建筑立面改造大致有这样三种类型。目前在我国,建筑的立面改造大多属于更换墙体饰面材料的类型。因为主要由政府规划部门组织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这类大规模的建筑改造,以形成统一协调感和视觉连续性。更换墙体饰面材料的方式造价低、工期短,正好适合大工程的实际情况。无论从规划、设计,还是施工、造价等方面考虑,对墙体饰面材料进行改造的方式都是最具优势和可行性的。

(二)永安市城区主干道建筑立面改造及夜景工程建设概况与现状分析

1、永安市城区主干道建筑立面改造概况

1.1改造范围

本次城区主干道立面改造及夜景工程整治范围为燕江中路、燕江东路、解放北路、江滨路、五四路、新西路、步行街等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构筑物立面及夜景,共包含186栋楼体建筑、3个广场、2个公园。按涉及沿线建筑楼栋数量划分为16个标段。

1.2立面改造

(1)对改造范围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分别采取保留、整治和拆除措施。

(2)对违法建筑和各类有碍于景观的临时建筑及构筑物,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限期自行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责任标段及单位组织依法拆除。

(3)各类建筑物外立面应当按照景观规划和设计要求进行整治。建筑物不得设置遮阳、遮雨篷帐,外墙布设的各类管线、防盗网、空调外机应当按照设计方案指定位置规范安装。

(4)各类店牌店招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改造,书报亭、广告牌、市政设施等设置在道路上的应满足景观要求且不影响道路通行,否则予以拆除。

(5)对道路沿线的景观树种按规划设计要求更新改造。

1.3夜景工程

对全市建成区道路沿线两侧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夜景工程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分步实施。并根据省住建厅甲供名录,选择省内有实力的厂家参与我市夜景工程投标,择优签订合同。同时要求在建和已建楼盘按整体夜景工程设计进行建设,后方给予竣工验收。

2、沿街建筑立面现状问题分析

2.1沿街建筑外立面广告杂乱无章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商业竞争的时代,为招揽生意设置的店招广告,无限地渗入城市空间。过多的、杂乱的广告却也会带给人们视觉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烦躁。比如:缺乏与建筑风格本身相协调的楼顶广告、巨幅店招广告等等,都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

2.2沿街建筑立面本身设计缺乏整体风格规划

由于建筑建立时代为20世纪70、80年代,受当时建筑理念影响,并且因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老式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参差皆是,使现在的永安市市区段建筑呈现一种“四不像”的建筑形态,损害了永安市的城市形象,大大影响了永安市市容市貌,有损永安“中国魅力城市”称号。

2.3沿街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纷繁无章

永安市市区段沿街建筑缺乏进行色彩整体规划,许多单栋建筑为了凸显自己选用和旁边建筑区别很大的高纯度涂料,效果虽然十分明显,却破坏了整条大道的色调和谐。

2.4沿街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沿街建筑各自修建的年代有所不同,使得其建筑保存至今的质量也不尽相同。从大体上说,永安市市区段建筑整体质量不高,急需整体改造换代更新。

二、调研方案设计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福建省永安市的市民进行了关于城市立面改造知多少,目前实施情况以及市民对“城市立面改造与夜景工程建设”的认识与评价等内容开展了调查。

2.访谈法:对永安市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并深入到永安城市各处对市民们开展了面对面的访谈,到主干道、沿街店面发放问卷,了解市民在实施改造工程中生活的实际情况,以便深入了解此次城市主干道立面改造和夜景工程对城市和市民的影响。

3.对比研究:通过把其它地区的改造成果与永安市改造计划相对比,在充分考虑永安市各方面条件的前提条件下,引进、吸收和创新相关改造措施,改进当前我市改造工程中的不足。

(二)问卷分析

总体来看,对“城区主干道立面改造及夜景工程”感到很满意和满意的市民达到39.21%。而一般的达到了50.98%,很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有9.80%,说明这一改造工程还不是完全成功、十分令市民满意的,分析问卷统计得出,有以下的方面需要改进。

三、调研感想和结论

在“城区主干道立面改造及夜景工程”中,我了解到了永安市政府在工程中积累下的优秀做法和宝贵经验。

1.做好宣传发动

由于立面改造及夜景工程涉及的社会面广,影响较大,要通过发放宣传单、广播、电视、宣传专栏等方式,并组织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入户宣传,广泛发动。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部的牵头下,广电局和文明办等相关单位参加,积极做好了此项工程的宣传动员,营造氛围,减少工作阻力。

2.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此次改造工程的圆满完成,专门成立了永安市城区主干道立面改造及夜景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全市各部门、各局、街道办事处组成,指挥部全面负责工程的协调、组织、督查工作,为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落实工作责任

建立了领导挂包制度,各级领导对各标段的工作进行挂包。分工负责:各责任领导作为挂包标段的总负责人,负责牵头协调、落实本标段立面改造及夜景工程的相关工作;各相关责任部门负责本标段所属建筑物立面改造整治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好违法建筑拆除,空调外机、防盗网、墙外各类管线、店招的规范设置安装及外立面清洗等工作;各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协同做好辖区内楼栋的入户动员、协调工作,协同做好违法建筑的拆除和建筑立面改造各项工作。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做好此次立面改造及夜景工程实施工作。

4.多方筹措资金,共建美好城市

整治改造资金由市财政和相关产权单位(人)分别承担。市财政和相关改造建筑单位和产权人按比例分别出资,为工程的资金问题扫清障碍,共同建造美好新永安。

参考文献:

[1]何露珂,程亮,陆宜旺.浅谈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的沿街建筑立面改造-武夷大道市区段沿街建筑立面.福建建筑,2010,8

景观改造论文篇8

关键词:城市化;园林景观;变迁

1 园林景观与城市文化的相互映衬

园林景观作为城市面貌的具体表象,其也反映了园林文化的演变。因此,本论文以园林景观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演变和趋同的规律及其原因,期望由此探讨解决园林文化趋同、塑造独特城市景观之道。园林规划是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园林艺术设计规划方案的编制、实施、监督,将园林规划方案变为现实,从而塑造园林空间、形成园林景观。

2 景观特色的美学价值、城市规划管理中政府行为理论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自然景观和我国当代有些美学理论中讲的“自然美”是两个范畴。概括地说,前者是具体的审美对象,属于审美形态范畴,是与欣赏主体相对的;而后者是抽象的美,属于审美哲学或美的哲学范畴,是与审美主体相对的。美育活动中直接涉及的是自然景观,不是自然美。当前美育理论界常常把美育活动中具体的自然审美对象与形而上的自然美混为一谈,是不合适的。景观的范围十分广阔。

随着人类的感知范围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不断伸展,由于人类生态意识的不断发展,新的审美景观不断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人类对景观审美价值的确认也是发展变化的,大量以前不受关注的景观如今深受人们的喜爱。例如,许多动植物以前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如今却深得人们的赏爱,在这方面,生态意识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或可以说,景观存在于人类生存着的整个环境之中,几乎是无处不在。

3 园林景观美学价值的生成过程

我们把自然景观界说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对象”,它同人文景观、艺术作品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自然景观本身不具备人工产品所具有的那种被赋予的“形式”。任何审美的创造,不论其构成材料如何,都内含者一个关键性的要素,那就是创造者对材料赋予一种形式,使其具有人工的构造特性。这个体现了人工构造特性的形式其实就是把材料组织起来的内在关系,它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事物原先的组织结构,按照创造者的意愿对材料进行创造性的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艺术品。例如,一堆泥巴在雕塑家的手中被创造成为一个雕像的过程,就是泥巴被雕塑家重新赋予形式的过程,雕塑家的创造实质上正是体现于这个形式之中:作品的各个部分都是有序的安排,这种安排使一堆平凡的泥土成为一座有生命的艺术品,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理念、技术创新等等,也正是体现于所构造的这个形式之中。

4 改革开放以后园林设计面临发展的迷茫与城市景观价值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期。在这一时间阶段,城市空间景观发展演变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造成了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景观,体现出城市文化转型期的景观特征,具体表现在城市空间规模膨胀与边界模糊、街道级配的失调与社区割裂、水系绿地的破坏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建筑风貌的杂陈与空间挤压等诸方面。我国传统园林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气呵成,形成了许多独特、鲜明的特点,其中某些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适应性,延续至今成为优良的传统,依旧在现代园林建设中继续发挥着他们的积极作用。中国园林作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性。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园林的功用性与服务对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于传统园林的理解与欣赏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着――精巧别致的曲桥流水、山石花草,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早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给园林建设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多元化局面。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功能要求下,如何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的园林形式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责任,值得我们深思。同样,中国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其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便如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势必会导致其艺术生命活力的丧失。

5 结论

景观美育是学校美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各地还开展得不多。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从八十年代开始就每学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附近各地观赏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这项活动不仅学生十分喜爱,而且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它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以及身心健康有显著效果,因而是值得推广的。和谐―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魅力―园林自我展现文化的魅力。和谐、魅力园林景观经营与发展是加强现代化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城市的真正意义上的要达到和谐和展现城市魅力,要从多方面的考虑,全面发展才是一座现代化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城市!

参考文献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 2008年02期

[2] 梁雪,刘莹;意随景象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3] 焦雷.邢燕 城市景观中的水景设计探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景观改造论文篇9

关键词:城市公园;文脉传承;公园改造。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上海中山公园始建于1914年,1944年6月21日,由兆丰公园改名中山公园。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长宁路780号,面积约为20.68公顷,集英式自然风景和庭院风貌与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于一体,是迄今为止上海近代保存原有景观风格较为完整的老公园之一。

二、中山公园整体改造中文脉传承设计思路分析

中山公园起源于英式园林风格,后经过多次扩建,中式传统园林风格凸显。在改造方案中结合现有英式园林和中式传统园林风格提升公园景观。公园在解放前多次遭到破坏,公园内原代表英式园林风格雕塑和景区已破坏严重甚至消失,故此次借公园建园100周年改造,保护、恢复和传承历史英式园林风格。在此将粗略探讨中山公园整体改造方案设计中对公园文脉传承思路。

公园改造总体定位:寻回和传承城市记忆;

保护公园精心保留下来的英式园林景观:大理石亭景区、大石桥景区、后园门景区以及大悬铃木景区。

恢复公园历史文化中能唤起人们重要记忆的标志性小品:“四不象”雕塑、铜钟、铜亭、露天音乐台。

公园改造总体构思:①注重优化公园的总体布局,传承风貌、保护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重点改造与市民游客需求不相适应的区域,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绿化景观,强化公园与城市环境之间的融合;②进行公园实地的观察和调查分析,从延续历史风貌、体现公园功能定位、适应公园对游客免费开放的新需求等角度出发,对现有公园现状进行评估;③恢复公园某些历史上原有景观,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公园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历史风貌。

中山公园整体改造项目中,主要对公园的绿化景观、水体驳岸景观、水质改善、园路系统、给排水系统、围墙改建、桥梁修缮、园林街俱小品等内容进行综合改造提升,新增技防照明系统,应急避难设施。并在改造过程运用节能环保理念,在对公园进行保护、修复、修缮、提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恢复公园十二处景点,新增四处景点(花圃温室区域、月季园区域、樱花林区域、大理石亭)。增设四处小品雕塑(音乐台、铜亭、铜钟、四不像雕塑)。在整个改造方案中,从地面铺装、围墙、园林街俱小品及灯具等景观元素选择具有典型英式风格和传统中式风格形式,对公园英式园林风格和传统中式园林风格进行传承和提升。

公园具有英式园林景观区域:月季园(芳圃吟红)区域、温室花圃(旧园遗韵)区域、英式大草坪(绿茵晨辉)区域、大理石亭(石亭夕照)区域。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园林风格区域:桃花林区域、樱花林区域、后山区域(双湖环碧)、陈家池(水榭絮雨)区域、自然山水园(林苑耸秀)区域、植物标本园(独木傲霜)区域、荷花池(荷池清月)区域、牡丹园(花墅凝香)区域。针对每个景区特色和历史文脉,采用保留、再现、转化等文脉表达手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重塑的空间环境中借鉴了古典英式园林风格布置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中式园林概念,通过适宜性选择和表面材料与色彩上的整修,将大理石亭、露天音乐台、四不像雕塑、铜钟、铜亭变成了公园精致的标志物。让人们在享受当代休闲乐趣的同时,寻味到红色年代的空间痕迹,在不同角度上感悟到城市历史文化的异常魅力,体现了场地的历史文脉。

中山公园的绿化景观改造设计是公园整体改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公园的园景综合改造与调整是在尊重前人“治园理水”的理念上,主要通过植物造景特色的恢复和提升,使之成为中心城区名副其实的面积最大、植物品种最全、景色最美的城市公园。

公园绿化改造遵循原则:调整、丰富、挖掘、科普、保护、安全

调整:尊重原有植物群落,充分保留原有大树,适当清理中下木;特别是植物标本园和自然山水园及后山区域植物过密,对原有上中下层植物进行梳理;在自然岛式花坛内增加诸如香豌豆、金鱼草、紫罗兰、夹竹桃、马鞭草、罂粟花等自然生长灌木地被,形成步移景异视线观赏点。

丰富:进一步丰富、充实、提高每个景点观赏效果,提高林下地被和灌木质量,增加色叶植物和观花闻香植物及特色造型树,品种如银杏、皂荚、洋槐、棕榈、石榴、木本象牙红、麻叶绣球等,在林缘及路口增加花境,选择耐荫的特色地被,如赤胫散、云实、紫金牛、花叶络石、玉簪和扶芳藤等。

挖掘:结合公园的特色树种,如银杏、水杉、樱花、桃花、竹园、杜鹃花、樱桃、腊梅等,形成特色植物观赏区域,如观花区(月季园、桃花林、樱花林、梅林)、芳香区(桂花林、温室花圃)、色叶区(银杏林、水杉林、杏林、槭林及竹林)等,增加植物铭牌,又能起到让人们掌握了解植物知识的科普教育作用。

保护:保护公园内百年古树和特色名贵树种,如古刺楸,针对古树地理位置及特性,采用树下满铺松鳞、半径3米外周围设置座椅和布置花镜提高古树名木观赏性。

安全:考虑儿童活动区域的安全性要求,严格控制户外活动区内带刺植物的种植,同时调整人群集中活动区域内带有毒性植物的种植。

整个中山公园景观改造提升中,充分挖掘公园历史文脉,修复公园历史小品,保护英式园林风格,提升园林景观的品质,使之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活力的城市精品公园。

三、结语

人们对城市环境空间的认同,除了它的物质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感受和体验其依存的文化,印证自己的意象,进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公园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性,用恰当的文脉表达来形成其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使公园能够作为表达历史文脉的城市空间而产生永恒的价值。在公园设计中,只有积极地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丰富园林设计的素材、增加公园的文化内涵,才能很好地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保持城市固有的文化特质而不至于迷失“自我”;“造园可以尊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景观改造论文篇10

关键字:城市滨水 生态修复 原则 策略

引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不仅承载着城市生活的愿望,塑造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更是城市水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文化失衡等现象,导致城市滨水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重大威胁。因此,以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理论,探寻一种能够恢复与重建城市滨水区自然生态环境,保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以及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和方法,这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山水城市”理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滨水生态恢复的定义

生态恢复,指利用生态工程学或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的原理和技术方法或手段,对受污染或破坏、受胁迫环境下的生物(包含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改善、改良或恢复、重现。其中包含对生物生存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善和对生存“领里”食物链环境的改善等。

二、滨水生态景观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地的水系紧密相关。历史上它们具有防御、运输、防洪、防火和清洁城市等功能,同时,它们是多种乡土生物栖息地和空间运动的通道和媒介。城市水系更是城市景观美的灵魂和历史文化之载体,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因此,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界面,恢复和改善因人类经济活动破坏的生态环境,是构筑城市和谐发展重要篇章。

三、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恢复的原则

1 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生态恢复是以合理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基本任务的生态规划手段,其目的在于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和即将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恢复和保持。所以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观必然是首要的原则,否则,会再次加剧场地环境的破坏。

2 提高滨水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主要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的相关关系。遵循多样化的生态恢复原则,对于增进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绿地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滨水环境的空间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提高滨水空间形态的异质性,以提高生物群落多样性。

3 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所为“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强调生态恢复的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一致性,因此在规划中必须协调好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林业、防洪系统、城市建设等子系统间的有序和平衡。

4 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滨水空间生态恢复是一种综合性工程,特别是在河流综合整治中既要满足于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以及旅游等需求,又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需求,必须确保工程的安全,同时应遵循风险最小、效益最大的原则,必须做出系统的经济分析。

四、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1 整体控制、局部调整

滨水景观生态修复,不仅仅只是解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它还涉及到政策规划、公众参与、经济文化等诸多的社会因素[3]。因此,在滨水区规划设计时,应重视滨水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处理,协调该城滨水区景观设计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滨水空间在城市中的定位和价值,并综合考虑滨水区各景观功能形态的组织与建构。通过这样的逻辑关系,使整体与部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

2 生态修复、理念指引

在遵循景观生态学为核心的设计原则下,理性运用生态修复机理,正确处理好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生态关系,构架滨水生态走廊。滨水空间的整合上,尽量避免对滨水地表机理的破坏,恢复河道自然形态,优化滨水景观生态格局。

其次,深入挖掘区域自身特色,通过功能的组织、对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植入,运用设计手法,达到一种意境美的营造,以更好延续滨水景观的地脉和文脉。此外,应充分利用景观生态系统的自净化、自修复等功能,寻求自身独特的景观生态修复模式。

植物生态保护方面,恢复滨水区受损的植物,保护乡土植物和原生性植物种群。依据滨水区不同的水湿条件,对植物群落进行合理配置和有序恢复,营造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群落。同时,利用植物四季色彩的变化,丰富的植物群落季相景观,为滨水生物提供繁衍栖息的优质生态环境。

3 修复技术、合理运用

(1)GIS和RS技术。运用GIS和RS等技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标准,建立滨水区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滨水区地形环境、生态环境和水文环境做出定量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功能空间的组织、景观系统的重构,总结滨水特色景观营造的生态安全策略和规划调控方向。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做到及时检测、反馈与再修复,以促进景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水质生态修复技术。在保存现有水系自然形态的前提下,利用底泥疏浚、气体抽取等技术进行水体污染物的收集与处理,控制水域外源性污染源。由于气候因素,水系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之分,应及时实施水体的调度对策,以确保良好的供水、补水和弃水状态。

(3)生态驳岸修复技术。生态驳岸是指恢复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是基于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和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延续,而采取的以生态为基础、安全为导向的工程方法,以减少对河流自然环境的伤害[4]。这种驳岸应具有提升生态环境、亲水性、安全性等综合功能。从分类上生态驳岸可分为自然型驳岸、柔性生态驳岸和植物生态护坡驳岸等。在生态修复技术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生态修复技术。保障生态修复与景观控制相结合,促使滨水景观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

结论:

城市滨水区是人们休闲交流的重要空间,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一定要坚定走生态之路,在开发与保护合理适度的前提下,运用生态学原理,营造生态型景观。这里所提到的生态型景观除了指运用植被来营造外,其硬质景观也包括在内,要求这些硬质景观必须是生态的、环保的。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景观良好的宜人空间,提高滨水空间景观的综合价值,提升整个城市的魅力。城市滨水区景观环境的生态修复不仅需要设计理念的升华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更需要运行机制与实践过程中的密切配合和制度保障,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配合,才能建设一个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 吴丽萍.景观一致性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7.36

[2]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