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需求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4:38:37

职业需求论文

职业需求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培育期;定向期;就业实践期

在21世纪,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那么,这一切取决于什么呢?我想莫过于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表现,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事业获得成功,那么首先就要提高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变动性的整体,各个因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欠缺,都会造成人的整体素质的降低。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注重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

1.供过于求。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每年都在做着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等好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并建立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职业道德行为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职业道德行为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应该说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比如机械工程系的远大班、中联班、博世班等。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高职学校教育中不同阶段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1.打好基础。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准备

顺利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长期规划。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大学生们在大一学期间就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大一是“培育期”,学生应多与学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职业的情况,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

在各类招聘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高职高专类毕业生企业普遍表示更欣赏他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据了解,参加招聘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包括著名的房地产集团、酒店、IT行业等等,显示出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渴切。而且在今年,企业“人才高消费”的观念有所改变,有不少企业就表示:“能用大专生,就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这说明,学得一技傍身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正逐渐以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企业也开始转变用人观念,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更加推崇“实用的才是最好的”择才理念。

因此,大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事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以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每学期为了考试而学习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是为了今后就业打基础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大一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在职场上拥有过人的实力,必须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为最终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打好基础。

2.扎实专业知识基本功,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基石。

大二为“定向期”,学生应考虑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我院推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希望学生积极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相关证书考试,在毕业时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招聘会上,参加应聘的人成千上万,用人单位凭什么选择你呢?在同等学历下,你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那就要懂得展示自己的优势,展示别人没有而你拥有的东西。作为大二的学生,不妨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一项专长。它会为你今后就业增加一项砝码。

3.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培养是养成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

职业需求论文篇2

作为学生走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体育教育阶段,高职体育教学在学生体育综合素质提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以职业需求为中心的高职体育教育体系是未来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主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训练,能够促使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设计训练计划,并形成良好的终身锻炼思想。二是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后的能力需求,针对其职业特点进行有目的的专业训练。三是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避免一些职业病的形成,使其更加健康的发展自己的职业前途。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以职业需求为中心的高职体育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定位呢?在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和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其次,要重视度体育内容的传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最后,要将文化与体育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2.以职业需求为中心的高职体育教育理念

2.1高职体育教育的课堂模式改变在经过多年来对体育教学的研究,不难发现,体育教育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课堂模式,下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堂体育课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基础阶段以及结束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当中,教师可以进行内容上的讲解,以及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最后一个结束环节就是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和内容上的整理。然而随着这种固定模式的不断应用,会对学生造成一种较大的负面作用,学生不断失去了以往的兴趣,开始厌倦甚至是排斥。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的单项交流,所以使得高职体育没有达到教育的要求。而改进的方法就是根据学生的要求来安排相应的课堂模式,减缓课上强度,通过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这种模式不被固定成任何一种结构,而是一种立体综合式的课堂模式。

2.2高职体育教育评分体系的改变目前所应用的高职体育教育评分体系是由高职院校进行考核,对学生打分,根据分数制定下来的标准,这种方式并不全面,而且也不符合现代化高职教育的核心思想。因为高职学生的各项运动情况以及身体素质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必须采用更为全面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打分。比如说可以构建三个评价标准,分别对学生的身体机能、运动成绩以及学习态度进行打分,综合以上内容给出相应的分数。而那些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应该继续努力学习、参加训练,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3.以职业需求为中心的高职体育教育结构的组建

之所以要以职业需求为中心来开展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并促使高校教育和社会、企业充分的联系在一起,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开辟更宽阔的道路,使其从学校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顺畅。因此在组建这种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并加强对其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必须要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体育技术技巧的培训,加强体育卫生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掌握更多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升。在具体以组建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要树立课堂教学的核心领导地位,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不仅要育体,还要育心,要将体育教育当做一个重要的育人事业来看待。另外,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所设置的游戏要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职业品质和综合素养,以充分发挥高职体育教学的作用。当然,高职教育中,师资队伍的作用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体育技能,掌握较多的体育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教育能力,要能够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使其综合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另外,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还要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理念中,因为只有树立这一理念,才能将体育作为一项事业发展下去,而不是为了学习体育而学习,为了工作而体育。只有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自我求知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走的更远,才能将体育变成终身受用的财富。然而当前很多高职学生并没有这种意识,且学习压力较大,心理负担也很重,会忽视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扭转错误观念,并在体育运行中调节心理,从而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

4.结束语

职业需求论文篇3

论文摘要:“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既可以是“职业对人”的需要,也可以是“人对职业”的需要。仅从前者出发,自上而下地考察,不但会使就业导向的研究范围受限,而且助长了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做法。从后者出发,则是自下而上地寻找有利于改善职业院校就业前景、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办学机制与制度因素,而不是越过求职谋生这一最基本的需要,直接从全面发展的目标入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应当结合起来。

近年来,有关“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话题一直受到关注,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经过归纳可以看出,现有的“就业导向”研究大致是沿着两条基本思路进行的:其一是从社会的经济需求出发,强调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其二则力图避免功利性,主张在就业之外突出人的全面或长远发展。

由不同立场出发的理论探讨均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均有片面的地方。

一、经济需求引发就业导向的理论剖析

从经济需求出发,产生“就业导向”观念的逻辑可以简单概括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由经济驱动的,就业导向能够使人才培养满足经济需要(更准确地说是契合岗位技能要求),因而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许多学者习惯从经济的视角解释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颇具国际影响的理论,如“人力资本论”和“人力规划说”成了他们的立论基础。按照人力规划,经济发展决定产业目标,产业目标决定劳动力需求,将这种需求进行细化即可作为教育规划的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则说明教育投资可以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当然,只是潜力而已,并非等同于时下流行的理解—职业教育把可能劳动力转化成现实劳动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而直接的人力支持。

根据经济增长目标作出系统的人力规划是有必要的,政府(特别是市、地一级政府)据此对职业教育事业进行统筹,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就业市场供需,规范办学机构的行为,防止盲目扩张。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人力规划,其着眼点在于职业对人、而不是人对职业的需要,单从人力规划的角度谈论就业导向,需要考虑的不过是在各种类型的岗位上安置合适的劳动者,而非个人获得工作的具体方式。由此出发,研究职业教育就应集中在教学领域,重点关注受教育者能否达到岗位要求,以及该如何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增加人力资本。一旦出现了就业困难,即多半归咎于学校培养手段欠缺、学生专业能力不足,还有择业过程中的种种落后思想,归因虽然容易,提出的对策却往往无的放矢。

事实上,劳动者技能低下并非导致失业的必要条件,就业市场上行为主体的选择也都有各自的充分理由。例如,现今求职者所持的教育凭证常常无法准确反映本人的知识与能力,用人单位因此希望通过提高学历门槛来减少风险,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排挤,于高职表现得尤为明显。教育体系内外诸多因素的限制,注定了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在某些专家眼里,就业导向真的成了“人职匹配”的万能药,“一导就灵”,只要校方“紧跟经济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管理一线培养人才”,就能大幅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如此等等。且不论职业教育是否具有绝对的就业功能,单是把就业导向等同于“就业率导向”,便早已招致了大批教育工作者的激烈反对。鉴于这些反对者几乎无一例外地主张职业教育重在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素质培养,以下姑且称之为“素质本位论者”。

二、‘.素质本位论者”批判的得与失

“素质本位论者”对于就业导向抱有另外一种思路。在他们看来,职业教育的利益主体不仅是国家或社会,也应当包括受教育者个人,必须从经济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两个方面看待职业教育的使命,而不只是把它当作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素质本位论者”普遍排斥“即插即用”的就业导向,认为它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只见“人力”不见“人”,只顾眼前利益,漠视长远利益,最终也无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对广大毕业生而言,这样的就业导向简直无异于学校将他们一次性地打发到企业中去,然后就撒手不管,任其下岗。为了正本纠偏,不同的研究人员反复提起若干相似的建议,包括拓宽知识基础、灌输职业意识和加强创业教育等,目的皆在于增强学生素质,实现“人的发展”。

考虑到就业确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素质本位论者”大多不再从根本上否定就业导向,而总是试图兼顾就业与发展,寻求经济与人之间乃至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的平衡岁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叙述方法: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高于以往的要求,职业院校要为学生负责,就不能不有针对性地改革现有的教学环节……以下便一如经济需求引发就业导向的论证逻辑,只是在手段上有所不同,素质与发展的内容被补充到具体的任务技能之外。

基于“人”和基于“人力”的研究方向似乎正逐渐合流,“素质本位论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由经济驱动”这个前提,而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就业导向能否使人才培养满足经济需要。在指斥任务本位局限性的同时,通过充实就业导向的内涵,或者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探讨,不少开头强调发展功能的文章都设法将“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结论包容进去,单是“就业率导向”遭到了反对。

前提决定结论。“经济驱动职业教育”这个共享前提,决定了“素质本位论者”与众多从人力资本出发的研究者的对立只是策略性的,争论的实质只是课程内容的丰富或专门,以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或单一,即通过何种手段可以使受教育者达到何种目的,至于受教育者究竟从何而来,则照例是被忽视的。

三、个人教育需求能否作为研究起点

几年之间,普通教育的快速扩张已令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受到限制,即使已被录取,也常有学生不来报到。适龄青少年为什么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难道仅仅是因为传统文化造成的鄙薄技能的偏见吗?笔者以为,回答上述问题与研究就业导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与有效需求

最近有学者将职业教育的驱动力细分为多种,经济因素不过是其中之一。令仁文尝试采用一种更加简单的二分法,将推动职业教育进展的外因归结为“职业对人”与“人对职业”两个方面,前者指的是经济部门对生产服务第一线人才的需要,即通常所说的经济需求,后者则是适龄青少年通过选择教育类型与层次逐步完成职业定向,实际反映了个人的教育需求。经济需求和个人需求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研究者倘若不能全面地认识,或者将二者混为一谈,论证就要至少失掉一半的合理性。

有的研究者也曾注意到学生及其家长的人学选择,却又轻易地把它视为主观需求,轻易地把公众对于普通教育(尤其是精英高等教育)的偏好等同于偏见,而不去进一步寻找观念产生的深层原因。按照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社会化”和“选拔”同为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两个基本功能,通过社会化,个人不仅在技能上,而且在人格上都能胜任社会角色,个人社会地位的升迁则要通过选拔功能来实现。单从经济发展思考就业导向的人只看到技能的培养,“素质本位论者”也只兼顾了社会化的两个方面,而恰恰是为人忽略的选拔功能使得受教育者必定倾向于具有良好前景的教育机构,这也恰恰是那些所谓“偏见”存在的客观基础。存在决定了意识,而不是相反。

(二)个人教育需求的层次与就业导向

个人教育需求是现实的,又是分层次的。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对职业既有较低级的求职谋生的需要,也有较高级的个体发展(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在目前情形下,受教育者求职谋生的需要普遍没有且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必然要主动地关心求职,关心就业,⑥为了谋求更高地位的职业而在可能范围内选择教育路径,即便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由此可见,只要劳动仍然作为谋生手段,职业仍然代表社会地位,就业的愿望即是职业院校学生(及潜在学生)全部需要的基础。如果愿望难以实现,求学者“用脚投票”,远离职业院校,那么再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都没有用武之地。就业是民生之本,跳过了就业,个体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某些“素质本位论者”动辄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批评就业导向,如此立论是否真正“以人为本”就很值得怀疑。

(三)“以人为本”与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

按照“以人为本”重要思想,职业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将人的全而发展作为奋斗的终点或方向,又必须从小处着手,尽量满足适龄青少年的人学要求。既然就业前景是学生优先考虑的,并且实现就业的愿望是追求全面发展的基础,关于就业导向的研究就必然存在着一条以个人教育需求为起点,探讨如何确保受教育者根本利益的路径,正是它将职业院校的“人口”阳生)与“出口”(就业)直接联系起来。

从个人教育需求出发,决定就业导向成功与否的关键莫过于毕业后的出路。理性的求学者不止看重就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就业的质量,只要还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就会通过学校或专业之间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的综合比较作出自己的决策。职业院校的“出口”决定了“人口”,由此推出的就业导向即应着重研究怎样为求学者呈现一个良好的愿景,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消除就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鉴于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用人单位的参与,又高度依赖社会制度因素,就业导向的研究便不仅包含着产学合作,而且会涉及有关就业的制度安排,例如实行就业准人制度,凭证上岗,或者是制定学历最低工资标准,防止人才高消费。研究起点决定了研究视野,对个人人学选择的考察最终必然落脚到学校教育体统之外,而在相当程度上,职业院校的教学领域倒不妨以“黑箱”视之,因为就求学者而言,某些具体的教学环节并不在其考虑之列。

以个人需求作为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首先是充分理解“以人为本”,尊重人对职业的需要,进而去探寻满足需要的条件,直至研究宏观层面的制度因素,这与那种从职业对人的需要出发,据此改进教学手段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是一条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从全面性的角度衡量,无论是单纯的自上而下,还是单纯的自下而上,都难以涵盖就业导向研究的全部内容,而只是代表了研究的一个方向、一种思路,它们不是充分的,却是必要的。自上而下的研究偏于教学过程,自下而上的研究重点则在教学之外,双方互为补充。

四、简短的结论

职业需求论文篇4

随着科学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从而就促进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这问题对国内与国外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职业教育的异同之处,并从这些异同之处寻找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尚需改进的地方,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为国内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导思路、实践经验。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不同之处 

(一)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侧重点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向包括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导游方向等。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服务类课程,“文化”含量较高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偏少。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知识稍显单一,缺乏“文化”的厚重感,实际工作的潜力不足,离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些差距。 

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他们在理解旅游行业基础上,认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本质特色,是服务于大众,突出服务特色为宗旨。国外对旅游管理设定了特定的专业,对整个与旅游管理相关的服务类专业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重视学生文化底蕴修养方面的教育,培养素质全面的接待管理等人才。因此我国与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侧重点区别,主要在于培养的人才方向上不同。 

(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系统性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系统性不同,在于中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不够系统,对于具体专业的划分过于片面,专业设置仍有空档,不能紧跟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市场实际需求的人才有些地方也有脱节的现象。此外,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因常年奋战在教育第一线,在旅游行业中的实践经验较少,不能及时掌握旅游行业的前沿动态信息等,所以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整体师资在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也需不断提升。 

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各项设施、师资力量等都具备一定的基础,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学过程都是以实际课程需要为主,如旅游有关的教学会在专业的酒店进行,体现实践教学,学以致用的原则,有效的避免理论脱离实践的空谈现象的发生。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在极大的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从专业程度、职业规划、教学实施等方面系统的提升了教学质量。造成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系统性不同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方面。 

二、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相同之处 

(一)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都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迫使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崛起和发展。相对应,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建立新的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旅游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以下是几点表现: 

1、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对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发扬,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行为的持久发展。2、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对自然的保护和热爱,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进。3、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间接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收入,服务了人民群众。所以国内外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其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都对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非常重视。在培养旅游管理类人才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让人才处在实践的环境中去理解,以便于人才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人才学习的兴趣,提高人才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教授人才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得人才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印象深刻,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讲究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有利于为人们的旅游寻求服务,成为个人的生存手段,实现人生理想的奠基石。2、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推广行动的进行。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职业需求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 课程体系 构建 研究

医学文秘是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现代医院管理和文秘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与文秘工作,他们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效率为目的,运用医学、文秘知识和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为群众健康提供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和推进,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事业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医药公司等单位要求医学文秘必须是能够辅助决策、当好参谋、提供综合服务的人才。

为了使医学文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相一致,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深层次问题,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1-2012年度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项目《医学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自启动以来,深入研究21世纪医学文秘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医学文秘职业技术领域和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医学文秘专业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目标,以市场人才需求引导课程改革,形成适应医学文秘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对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通过网上档案资料收集,对兄弟院校专业同行的电话访谈,专家座谈,毕业生访谈、调查问卷,就业市场现场采访和问卷调查等调研方式进行了全国范围医学文秘专业现状调研。调研内容围绕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从课程设置、就业情况、就业岗位、胜任岗位工作需具备能力、支持岗位能力的课程等24个方面展开调研。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项目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文献研究以“医学文秘”为关键词,对1979-2011年图书期刊数据库文献(CNKI:维普等)、网络文献(教育部、卫生部及各院校网站,百度等)进行检索,收集医学文秘相关资料,以便了解医学文秘专业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搜集开办医学文秘专业院校的资料介绍,掌握医学文秘发展现状。

第二,现况调查以访谈、研讨会、问卷调查等为主要形式。访谈主要包括电话问询及一对一交流沟通。

问卷调研国内开办医学文秘专业的学校,吸取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验。目前国内已经开办医学文秘专业的4所学校是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江苏健康职业学院、昆明医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进行访谈,广泛开展招聘单位、用人单位、毕业生问卷调查,进行工作岗位的调研。对用人需求、职业能力、工作任务等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医药卫生行政职能部门访谈对象包括各区卫生局业务副局长、办公室主任、医政科长,各区防疫站站长,各区卫生监督所所长。行业、企业(含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访谈对象包括行业、企业(含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医院院长、院办公室主任、医务科长、科室主任、档案中心主任、秘书,医药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办公室人员,医学相关企业主管、管理人员。

第三,邀请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卫生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根据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结构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归纳出核心能力与支撑能力结构图表。

第四,根据核心能力与支撑能力结构图表,组织召开由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分析会议,相应地开发核心课程及相关支撑课程,初步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第五,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没有设立相应的医学文秘工种,也没有开设相应的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考试的现状,项目组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学历证书课程内容融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保证了学生在学完本专业全部课程后,基本掌握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要求,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在同一层面得到了落实,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增加了“双证”持有率。

第六,项目组同时试图构建一个崭新的“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体系,根据医学文秘岗位需求,在传统文秘课程体系中增加医院管理、医学课程。

第七,根据对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分析成果,以“必需、够用、实用”三个要求为准则,整合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突出技能训练,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如:整合《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实务》、《卫生经济实务》、《秘书学》、《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部分内容来开发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新课程《医学文秘写作》。

第八,根据岗位需求,制定核心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的依据,对突出能力本位、规范教学行为、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前期对工作能力分析和课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制定出课程标准。这一系列的课程标准以医学文秘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同时满足学生职业生涯需要,适应劳动力市场及技术进步对职业教育课程提出的现代化和前瞻性的要求。课程中教学内容的取舍,由相应的职业岗位职责而确定,即针对相应的职业岗位必备的综合能力及其专项能力去安排,教学要体现能力为本位,强调理论教学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以职业工作(项目)来选择课程内容并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零距离接轨。

二、研究内容

(一)以能力为本,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通过对医学文秘专业职业面向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医学文秘职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厚的医学和文秘复合的知识背景,医学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为出发点,以满足岗位需求为主要目标,结合“能力为本”的要求,根据工作岗位调研,进行医学文秘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分析,经过行业专家论证,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准则,构建起崭新的医学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它由职业思想道德模块课程、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组成的。该课程体系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医学文秘的职业岗位(群),具有“宽专多能”的特征,既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又能适应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1)进入医学文秘课程体系的每一门课都建立起与医学文秘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的一一对应关系,即根据对于医学文秘职业岗位(群)主要能力的分析,归纳出核心能力与支撑能力,相应地开发核心课程及相关支撑课程。

(2)“双证”课程合一。双证,是指学历证书和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合一,是在文秘课程体系中增加就业岗位(群)需要的医院管理、医学课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做到学历证书和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设置融合。课程设置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将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和学历证书课程内容融合,并把文秘(四级)考核项目与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之中,使得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通过国家统一考试能够获得行业职业资格。二是增加就业岗位(群)需要的医院管理、医学课程,构建一个崭新的医学文秘课程体系。

(3)以“必需、够用、实用”三个要求为准则,整合课程内容。如: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整合《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实务》、《卫生经济实务》、《秘书学》、《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部分内容来开发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新课程《医学文秘写作》。

(二)根据医学文秘岗位需求,制定核心课程标准

建立突出医学文秘专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标准的制订,突出了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融合。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及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该项目对《医学文秘写作》、《医学文秘原理与实务》等核心课程制订课程标准。

三、主要成果

本项目通过对医学文秘专业职业面向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得知,医学文秘职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厚的医学和文秘复合的知识背景,医学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为出发点,以满足岗位需求为主要目标,结合“能力为本”的要求,根据工作岗位调研,进行医学文秘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分析,经过行业专家论证,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准则,构建起“123”新型课程体系。它由职业思想道德模块课程、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组成的。该课程体系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医学文秘的职业岗位(群),具有“宽专多能”的特征,既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又能适应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1)“1”指的是进入医学文秘课程体系的每一门课都建立起与医学文秘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的一一对应关系,即根据对于医学文秘职业岗位(群)主要能力的分析,归纳出核心能力与支撑能力,相应地开发核心课程及相关支撑课程。

(2)“2” 指的是“双证”课程合一。双证,是指学历证书和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合一,是在文秘课程体系中增加就业岗位(群)需要的医院管理、医学课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做到学历证书和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设置融合。课程设置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鉴于医学文秘是文秘大类的一个分支,所以,本着“厚基础,宽就业”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将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和学历证书课程内容融合,夯实从事文秘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把文秘(四级)考核项目与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之中,使得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获得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行业职业资格。

第二,在以上的课程设置之上,增加就业岗位(群)需要的医院管理、医学课程,构建一个崭新的医学文秘课程体系。此课程体系具体为:根据就业岗位(群)需要,在文秘课程体系中增加医院管理、医学课程,如《医院管理实务》、《解剖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概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卫生信息管理实务》、《卫生法实务》、《卫生经济实务》、《医患关系和医疗安全》、《医学文献检索》等。

(3)“3”指的是以“必需、够用、实用”三个要求为准则,整合课程内容。如: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整合《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实务》、《卫生经济实务》、《秘书学》、《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部分内容来开发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新课程《医学文秘写作》,并形成《医学文秘写作》教材。

医学文秘课程具体如下:

4.根据医学文秘岗位需求,制定课程标准

建立突出医学文秘专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标准的制订,突出了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融合。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及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

四、学术价值

本项目通过深入研究21世纪医学文秘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医学文秘职业技术领域和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医学文秘专业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目标,整合开发部分医学、文秘课程,形成适应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的新课程(如《医学文秘写作》综合类课程)。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实现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课程的无缝对接,解决医学文秘的岗位资格问题。形成适应医学文秘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的医学文秘复合人才,借以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同时对其他同类院校起引领和示范作用。

2011-2012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课题研究,课题批准号:06-10

参考文献

[1] 刘志梅.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高校招生,2010(7).

[2] 刘志梅,严虹,贾小青,杨鑫,胡楠,于群.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J].文教资料,2012(2).

[3] 蒋姝蕾,陈燕.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课程标准的开发[J].职教通讯,2007(5).

[4] 王敏杰.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设置[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2).

[5] 李春彪,生素巧.从系统集成看高职课改与教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6] 高莉.文秘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7] 陈文蕾.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8]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9] 陈玉仑,吴向前.办公文秘专业技能培训教程[z].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4.

[10] 蔡超,杨锋.现代秘书实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秘书国家职业标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

[12] 陈文蕾.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化趋势[J].秘书,2005(6).

[13] 韩玉芬.国外秘书要求新趋势对我国高职文秘教学的启示[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14] 金海燕.关于新时期秘书专业建设的思考[J].秘书之友,2005(8).

[15] 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6] 李丽.国外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J].秘书,2005(2).

[17] 周争艳,王静.秘书职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8] 王海梅.地方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职业需求论文篇6

【论文摘要】在21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人才需求面的角度出发,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所需职业技能需求做了调查研究。

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不论来自何种途径,其所需的基础知识及职业技能的训练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但是,在现阶段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并为企业所用,学校教育的课程与训练活动是否能跟得上时代;在现今失业率的不断提高,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已刻不容缓,特别是高职院校。

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本研究从人才需求面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所需的专业技能,以作为高职教育专业规划与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1研究范围

职业所需的能力要求大致可区分为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能力、工作态度、判断能力概念能力等六项本研究主要针对专业能力,即职业技能。

2研究流程与步骤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产业界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通过文献回顾了解国际贸易公司从业人员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与能力,确立国贸专业技能的基本内容;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形成问卷初稿;通过相关从业人员业者问卷预试并修正后,再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以了解相关企业认知的国贸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及其排序;通过量化分析,归纳出研究结论与建议,以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与实训设计的参考。

3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围绕调查业界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需求,从商务英语(贸易英语会话能力、英文阅读能力、英文商业书信能力);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信用证实务、国际货物运送实务、国际货运保险实务、关税法规与通关实务、国际商务仲裁、国际贸易谈判技巧);国际营销(国际营销基本理论、市场调查、贸易参展实务);贸易法律(民法、商法、贸易法规);国际金融与汇兑(进出口贸易财务操作、国际汇兑暨厂商外汇操作)五个层面进行题项设计,受访者依其认知的各项能力的重要性分别回答。问卷采用采李克特尺度衡量各项能力的重要性,r非常重要j5分、r较重要j4分、r一般重要J3分、r较不重要j2分、r非常不重要J1分,N不计分。同时为了解职位自身背景对答题的影响,针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国际贸易行业的工作年限设计了个人资料部分。

4资料搜集

本研究采E—MAIL邮寄问卷调查法,发出问卷285份,回收有效问卷l79份。有效回收率62.81%。对回收问卷,计算各题项平均数,了解国贸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与排序,以作为高职校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计的参考。

职业需求论文篇7

关键词:CDIO;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77-02

CDIO是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国际著名工科院校创立的国际组织所提出的一种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理念,强调让学生在构思(Conceive)一设计(Design)一实现(Implement)一运行(Operate)的系统过程中学习工程的理论和实践,是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一套工程教育体系。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将CDIO作为改革工程教育的工具。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本文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实践,在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研究以行业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科学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方法,构建交通土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设置若干CDIO项目、构建体验式的CDIO教学环境,使学生置身于工程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中,有效避免工程教育与产业的脱节,对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CDIO的交通土建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交通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认真研讨CDIO标准的基础上,从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抓起,针对交通土建专业以培养交通行业需要的道路、桥梁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特色的实际,进一步明确CDIO理念在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和具体研究内容。以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工程环境下生存和成长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职业技术能力和素养为主要目标。根据CDIO标准大纲要求,采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将相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树立“项目是课程的运用”理念,将学生的工程教育置于现代工程背景下,使学生得到构想、设计、实现和运行完整的过程体验。

1.以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必须从社会和行业调研入手,认真分析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根据国家及行业发展需求确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职业所需要的“构想—设计—实现—运行”能力为主线,按照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分析与目标设计;提炼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要素,明确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内容,以此为基础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图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等联合培养单位共同制定,从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分析到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订与论证,均为校企双方合作进行,校企合作贯穿始终。体现了研究生人才培养对行业发展需求的主动服务和主动适应,体现了研究生教育与行业发展的有机统一,增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建设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改变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的传统,应按照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为此,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从行业发展需求出发,在遵循学科和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在组织课程体系时,实行以学期项目为中心的课程模块。一个课程模块,是针对某一工程任务领域的学习领域课程与职业素质课的组合,更是针对学期项目的课程组合。①通识和素养教育模块:课程主要包含自然辩证法、科技英语、高等工程数学和职业道德与文献检索等。主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品德、较高的学术基础和职业素养,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意识和必要的知识素养。②方向模块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适当把相关职业资格认证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总结凝练,融合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部分课程及相关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若干模块化课程,为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应试打下基础,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衔接,使学生具备一些岗位需要的专项知识和能力;根据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路桥工程方面建设的实际,该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路桥工程所必须的核心工程知识和技能。按照交通土建工程主要由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等部分组成的现实,核心能力知识模块分为路线勘测设计类课程模块、路基路面类课程、桥涵工程类等若干模块。③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模块:是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环节,是在各方向模块课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经过企业综合实践,结合项目进一步锻炼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职业综合能力。

二、构建体验式CDIO教学环境

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施,需研究建设体验式的CDIO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

1.建设校内CDIO创新实践中心。为保证CDIO项目的实施,需要搭建一个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CDIO创新实践中心,作为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平台。CDIO创新实践中心实行开放制度,使师生可以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进行项目制作等活动,保证课程体系的开展,促进了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2.营造产学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作为面向特定社会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如何真正达到行业认可、企业欢迎,搭建对接平台、实现校企融合是重要途径。为此,学校成立了研究生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与部分设计施工单位合作建立部分校外CDIO实习基地。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建立,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主体学校单一化格局,为使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到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来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3.情境化教学方式。注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运用项目教学、小组合作、项目汇报等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培养过程中,除了重视科学教育外,还要注重职业道德和人格养成的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和各项实践环节都要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突出职业道德和素养教育;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等同交通土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教学环境下真枪真刀地学习实践。

三、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与改革

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实施的是一种能力为本的教育。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专业研究生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面向特殊需求项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改革传统的对学术型研究生考核评价方式,将对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扩展到用行业的要求和执业能力来考量,重点着眼于掌握本专业或职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中尽量结合行业规范,采用与企业实际相近的成果验证和评价方式进行考核,体现职业考评特色。整个考核评价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三个阶段。

1.课程学习阶段考核评价。在课程理论知识考核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和实验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专业内的执业资格考试,对于在培养期间通过或部分通过某一国家规定的执业工程师考试(如注册监理工程师、检测工程师、物流工程师)的研究生,直接给定相关课程的测评通过成绩或抵用相关课程的学分。

2.专业实践阶段考核评价。以职业能力评价为基本要求,从实践计划的编写、实践过程考核、实践结果汇报答辩等各个环节评价实践质量。参照执业工程师(相关的注册工程师等)的对能力要求的内容,改革传统研究生教育的考评体系,着力构建工程实践考评体系,使考核工作与工程实践更密切地结合。专业实践阶段的考核评价,以企业培养基地的第二导师为主,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实施。

3.学位论文阶段考核评价。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要求学生围绕某一实践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论文内容与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类型。对学位论文的考核评价,打破单一学术性论文评价的考核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能否被相关部门吸纳和采用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把学位论文是否具有行业实用性,是否符合行业规范是评价其水平的重要依据;评定为“优秀”的专业学位论文要求不仅对企业实践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而且能为实践部门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评阅及答辩中,来源于工程企业的专家评委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专业学位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对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社会水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本文借鉴CDIO国际先进理念,结合山东交通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践,以行业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先导,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等进行的探索与实践,较好地促进了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与职业任职资格制度的有效衔接,使得学生在完成校内教育以后,仍然需要通过大量时间的复习,甚至再进行系统的实习与实践,通过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考试后才能获得职业准入资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有效地发展动力。出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错位脱节等问题。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与人事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应密切合作,以职业为导向,促进学历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密切关联,尽快构建起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的一系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便广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雪梅,孙子文,纪志成.CDIO方法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08,(5).

职业需求论文篇8

关键词:MBA教育;职业能力;评估 一、 引言

现有文献围绕MBA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培养模式、教育满意测评和能力素质构建与提升等主题展开了研究,但多侧重于策略性探讨,缺乏理论解释性和数据支撑性。有关MBA职业能力素质构建的研究也多立足于学校或学者本位,鲜有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视角来系统开发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测量体系。为此,本文将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视角,采用扎根访谈方法开发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概念化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其妥当性;最后讨论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及其对MBA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的策略启示。 二、 理论背景

1. 职业能力素质的概念。职业能力素质又称职业胜任力。它是将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和深层次的持久品质与特征(Sandberg,2000)。其核心内涵包括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二者共同影响个体行为(MeClelland,1973)。综合现有文献,职业能力素质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即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可对未来绩效进行预测;与工作岗位相互联系,具有动态性;能够区分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服务于企业的用人需求。只有真正面向企业、适应企业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素质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为此,本文将MBA职业能力素质定义为MBA学生在特定企业文化氛围、组织环境及工作岗位中所具备的能区分优异绩效与一般绩效的、可被客观衡量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2. MBA职业能力素质的维度。自MeClelland(1973)提出以职业能力素质而非智力作为评价雇员和管理者的工作绩效及能力的理念和方法以来,现有文献围绕MBA职业能力素质构成维度展开了持续的讨论。然而,分类依据与研究视角差异使现有研究并未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维度和下位构成属性(即指标体系)达成共识。Saxena(2014)基于企业管理者的实证调查分析了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构成及相对重要性,但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提炼过于概略抽象,对培养实践的具体策略启示有限。余国婷等(2014)将MBA职业能力素质划分为决策、交往、沟通、领导、执行、创新能力,但其维度划分主要依据文献分析与主观推演,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MBA职业能力素质归根到底要满足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仅从学校本位或学者本位探讨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是不够全面的。经验性和思辨性的维度划分也缺乏理论解释性和数据支撑性。为此,本文接下来将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视角,采用扎根访谈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构成维度与指标体系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三、 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概念化模型与评估量表开发

1.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探索性地开发MBA职业能力素质内涵维度概念化模型。作为一种探究构念内涵的质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旨在通过全面收集、分析编码原始资料,从中获得充分事实与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对概念和范畴进行归纳提炼,进而建构理论。为此,本文围绕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构成维度和属性展开扎根访谈和量表开发。

2. 资料收集。本研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就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构成维度和属性展开扎根访谈并收集资料。受访者均为对MBA教育有所了解或体验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小组讨论按照理论饱和原则抽取27人随机分成5组,对其中4组进行了访谈讨论,第5组留作理论饱和度检验。每组访谈时间约为60分钟。

3. 逐级编码。

(1)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旨在通过分解访谈资料,比较资料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异同,从而将资料概念化。初步分析和筛选资料后,共得到282条原始语句。通过将多于三次指向同一概念的原始语句进行概念化,客观地得到经管知识、英语、计算机、阅读、写作,正直、诚信、宽容、感恩、尊重他人,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勤勉好学、创新意识、冒险精神、自信、自我调节、公正理性、实事求是、自我反省,团队意识、无私、融洽共事、换位思考、引领动员、沟通交流,经验丰富、善于思考、眼光前瞻、明辨共30个相关概念和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素质、人际交往、经验认知共5个范畴。

(2)主轴编码。主轴编码即通过将开放式编码所得范畴建立关系联接,从而具体化属性和维度。本文根据McClelland的能力素质内涵和范畴间的相互关系与逻辑次序把MBA职业能力素质内涵划分为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两个维度。MBA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是其职业能力素质的内在表现,体现了内在更深层次影响其发展的隐性素质。MBA学生的知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经验认知是其职业能力素质的外在表现,体现了影响其发展的显性能力。

(3)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即在范畴中对核心范畴进行挖掘,通过描述现象的“故事性”对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再基于相关资料和理论对各范畴及其间关系进行动态地完善,从而达到理论饱和要求,最终形成概念化模型。本文从企业用人需求出发,通过文献探讨、扎根访谈和编码甄选过程将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为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两维度位阶结构,并追加第5组进行理论饱和性检验,最终形成MBA职业能力素质内涵故事链(维度模型)。隐性素质指MBA学生应具备的由一定心理特征构成并决定其价值观、人生观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考察MBA学生道德品质优劣及社会心理成熟与否的内在标准,决定并支撑着MBA学生外在的显性能力。显性能力是指MBA学生的技能、知识、行为范式的总和,它是能力素质的外在表现。结合文献考察和扎根访谈,43测项初始测量量表也同时被开发出来。 四、 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模型与评估量表的实证检验

1. 构念测量。扎根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论建构,而基于扎根构建的理论是否科学合理则需量化数据加以检验。为此,本文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采用扎根访谈提取的初始量表对“思想品德”等5个构念进行测量,以检验本研究开发的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模型和量表的妥当性。运用7分Likert尺度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测量应答者对各研究构念的认识。

2. 数据收集。本研究以MBA研究生和企业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350名被试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收回问卷306份,剔除无MBA学习经历者和未完成问卷34份,最终有272份问卷被应用到数据分析中,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7.7%。

3. 量表评价与提纯。

(1)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Varimax回转主成分因子分析检验初始量表单一维度性。KMO值为0.93,抽取样本较为充分。Bartlett球形检验验证值(p=0.00;

(2)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AMOS20.0进行一阶与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模型收敛效度。一阶因子分析中修正指数10以上思想品德SX7测项、知识技能ZS1测项和人际交往RJ1测项因交叉装载被删除,其余测项单一维度性显著,模型拟合度较好。二阶因子分析中修正指数10以上验认知JY1测项因交叉装载被删除,其余测项负荷值介于0.55~0.78,均大于0.05显著水平和200以上样本装载值大于0.4的基准,收敛效度和模型拟合度良好。

(3)整体测量模型评价。使用AMOS20.0在修正指数10以上检验MBA职业能力素质整体测量模型。各测项单一维度性和模型拟合性较好(见表1)。各构成因子的平均变异抽取值AVE介于0.61~0.70,符合0.5以上基准。概念信度介于0.81~0.91均符合0.7以上基准。AVE平方根均大于任意两个因子相关系数(0.40~0.65),构成因子判别效度得以检验,两维五因子区别性充分,能够代表MBA职业能力素质整体概念的不同方面。MBA职业能力素质测量量表最终提纯为39测项,各测量尺度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基准,最终量表的信度得到确认。

4. 模型评价。为检验MBA职业能力素质维度模型的妥当性和普适性,在量表提纯基础上,本文使用AMOS20.0对该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推荐基准,显示出良好的模型拟合度,说明将MBA职业能力素质界定为包括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的两维度五因子位阶结构在统计学上具有合理性,其普适性也得到大样本数据支持。 五、 研究结论与培养策略

职业能力素质决定着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绩效。为探究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从理论上回答“适应企业需求的MBA职业能力素质构成及测量”这一基本命题,本文采用扎根访谈和实证检验方法,系统开发MBA职业能力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取得了富有价值的结论。其一,MBA职业能力素质是一个由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构成的两维度五因子位阶结构。其中,隐性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显性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及经验认知水平。其二,隐性素质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相对贡献度大于显性能力,较显性能力更大程度地决定了MBA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水平。

就理论贡献而言,本文开发的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模型科学揭示了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丰富发展了能力素质理论。MBA教育是市场化产物,对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要以企业的实际用人需要为导向。本文从企业用人需求视角实证性地探明了MBA职业能力素质是一个由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构成的两维度五因子位阶结构,系统揭示了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核心内涵。本文开发的职业能力素质测量量表为评估MBA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构建企业用人需求导向的MBA培养体系,以及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测量工具。

就实践启示而言,本研究为MBA培养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提供了丰富的策略启示,也为企业选用MBA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MBA教育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等隐性素质的塑造,知识技能、人际交往和经验认知等显性能力的培养。需要强调的是,隐性素质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相对贡献度大于显性能力。其意涵在于,企业用人看重人才的内在素质更胜于其显性能力。此外,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需要量化考核与追踪评估来保证培养的有效推进。

当然,本文开发的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模型和测量量表虽然在统计学上得到确认,但可能存在样本数量局限和受访者认知偏差的影响,其妥当性和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究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以及组织战略、组织环境、组织文化、行业背景等因素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Saxena P, Bendale S.The management education(MBA) challenge a study of managerial competency needs & how well MBA's differentiate.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4,(11):642-653.

[2] Sandberg J.Understanding human competence at work: 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1):9-25.

职业需求论文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性 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32-01

1 职业教育职业性

职业教育来源于传统的手工业学徒形式,起源于职业社会。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创造一定的工作条件,以便于获取实际工作的职业资格,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劳动形式获取生存条件、实现自身价值是就业的本质,它是以专业教育的形式获得的。因此,作为培养劳动者职业劳动所需技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世界本身具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性就是对此种紧密相连关系的总体概括,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差异。

2 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缺失的现状

2.1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具有缺乏市场导向、专业分支过细、专业交叉覆盖现象严重的缺点,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企事业单位不认同职业教育毕业生,严重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学知识相对较老,陈述性概念、定义和原理较多,实践课程设置在内容和课时上较少。课程设置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与社会实际需要严重不匹配,导致毕业生知识框架不合理,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2.2职业教育缺乏职业性理论指导

实践的发展是理论形成的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实践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为实践提供先导性的指导。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客观现实中,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指导却严重缺位。职业教育职业性理论的缺乏导致其理论指导的缺失,这进而会导致职业教育职业性缺乏有效的内涵论证和本应具有的理论支撑。职业性在职业教育的诸多特性中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特性,关键是我们应怎么把握职业性,全面理解职业性的发展的、全面性的内涵。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职业教育职业性理论指导与研究。

2.3没有给予创业教育足够的重视

强化创业教育是当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但是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具体操作中,创业教育被“业余化”。在现实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被分离开来,并未将充分融合于职业教育的整体教育体系中,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是通过课外业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教学,导致创业教育无法获得学科专业的有力支持,进而导致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在定位中,创业教育被表面后。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通常只停留在口号和纸面上,落实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再次,在范围上,创业教育被局限化。创业教育起源于创业比赛,具有很强的精英气息,各职业院校通常挑选少数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以便让他们能迅速发挥招牌作用,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

3 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回归的对策

3.1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科技发展要求和经济结构产业优化的需要,职业院校应逐渐调整学科专业构架,不仅要调整学科专业,如设置综合交叉学科专业、新兴学科专业,进行学科融合和渗透,强化综合性学科专业建设,还要调整课程结构,如,实行主辅修制、全面学分制等。各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既要考虑自身客观情况,又要考虑当前经济发展需要,要不求攀高求全,只求自身特色,力求办出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真正起到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作用。

3.2加强职业性理论研究,准确、全面的理解职业性内涵

理论源于实践,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事物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当前,我国在职业教育职业性上,比较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以至职业性理论缺位比较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进步,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准确、全面的把握职业性内涵,强化职业性理论研究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进步的首要基础。职业教育将职业就业和职业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全面把握和理解职业性内涵,不但要注重就职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理解,更要注重职业道德思想建设等的综合性发展的理解。让职业劳动者获得全面、综合发展与进步是职业性的根本内涵。

3.3注重创业教育,为毕业生奠定创业基础

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向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的时代要求。为实现这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进行创业课程设置,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想要有效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快速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必须注重创业课程的设置。不但要注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二,提高创业教育认识。创业教育不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意识,还是职业教育匹配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第三,注重创业教育氛围的营造。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基本的课程设置,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例如,成立“创业社团”等,组织各种创业集体活动,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担任活动指导,拓展学生知识面。

4 结语

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发展速度相当较慢,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理论尚未完全脱离于普通教育原理,还没有建成完善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也就很难发挥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与引导作用。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回归必须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课程和专业设置,实现职业引导全程化、实用化和专业化,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合理有效的进行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翟海魂.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4(19).

[2]周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4(07).

[3]米靖.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职业需求论文篇10

关键词:文秘专业 教学 职业能力。

一、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多年来,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对办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过多地强调,导致课程安排更接近于传统的汉语专业,且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传授多于以学生为主的实际工作过程训练和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故现实中出现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企业却找不到满意的文秘人员的矛盾状况。这种“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由于学生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因此,培养文秘专业的学生成为既有较强办事、办文和办会能力,又有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市场能力与营销能力;既有团队精神又有创新精神;既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又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应用型职业人,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

二、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只有把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既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对学生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才能走出一条健康长效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1.调整培养方向,改革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多年来,文秘人才培养一直是以公文处理为主的“秀才型”培养方向为主,定位于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服务,并以此设置教学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使学生获得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能力,“秀才型”的文秘人员不能适应广大民营企业的需求,况且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对秘书工作者的需求是有限的。故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只有把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和培养目标放在首位,既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文秘工作的操作技能,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把他们培养成高级的综合性文秘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改革课程设置,强化文秘学生职业能力。

传统的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只强调常规文秘专业课程,如秘书基础、文书处理、公关礼仪等。且理论化的课程较多,专业口径相对较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毕业生就业后的转岗能力也较薄弱。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确定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这样才能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笔者学校处于闽南三角地带,该地区中小民营企业众多,这是近几年学校文秘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这类企业规模小,文秘的分工不可能太细。据毕业生反馈,这类企业经常要求文秘人员既能当文员,还能兼管财务、统计方面的工作,甚至也能涉及外贸、商务、摄影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要求文秘人员是个“杂家”“多面手”,能一专多能。所以本校增加了财会、营销、贸易、外语等方面的课程或课量。根据行业、市场需求,文秘专业的职业能力不能停留在公文处理、文档管理、事务管理为主的职业能力培养上,还应增设电子商务、英语写作、财务管理方面的实用性课程,并且要重视摄影、摄像、速记、驾驶等课程的学习,加强与职业相关的能力的培养。

3.改变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从总体上看,传统文秘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的问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来调动学生的上课情绪,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去分析,去表演,去比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直观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如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录像,展示图片、实物,让课堂成为多媒体的教学时空,实现学生学习情感和思维的迁移,增强感性认识与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使学生“学中乐,乐中学”的同时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查阅、分析各种信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性与实践性的一种有效手段。这样,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共同进步,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打好基础。

4.加强校内实训,提升实践职业能力。

加强实训是培养文秘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在教学中突出应用与实践,取缔纯理论化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训在模拟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掌握处理事情的过程,强化实务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秘书工作的特点以及职业定位,使理论学习成果得到初步巩固。

据笔者多年的文秘教学经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实训室模拟实训外,还可配合学校活动,如文化艺术节、运动会、迎新生、毕业生文艺晚会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筹备工作,如承担起草开幕词、资料打印排版、装订相关资料等,让文秘专业的学生承担起各种会议的组织、安排与接待工作。本校还充分利用校本资源,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油印室、档案室、图书馆等部门轮流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训练,懂得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职业能力。

5.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现实中,在文秘专业教学一线的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有实际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较匮乏。

甚至有的专业教师是从中文专业转型而来的,没有从事过文秘或相关工作,对文秘工作的理解只局限于书本,缺少对文秘工作的真实体会。故加强对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过硬的职业能力的学生。

所以,“专业教师下企业,企业能手进课堂”的模式能真正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文秘人才打好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