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材料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21:2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材料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综合材料论文

综合材料论文篇1

从传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绘制方法基本有油彩、重彩、沥粉贴金、马赛克、湿壁画、木刻等几种简单的样式。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我国新时代的壁画创作出现了复兴与发展。北京机场的壁画创作融合了新的绘制材料,如丙烯、大漆,并将陶瓷工艺这种传统工艺手法在壁画创作中进行巧妙地运用。可以说为壁画创作中材料的研发拓宽了领域。而现代的壁画创作,材料更为丰富,不仅有我们熟悉的陶瓷、木材、石材,还有玻璃、金属材质等。纤维、棉麻等也加入到了壁画创作的新领域。特别是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光、电、声波等现代电子科技也融入到了现代壁画创作的材料阵容之中。大量充斥着人们视觉感官的现代壁画材料层出不穷。壁画材料制作种类不断增多,展现样式不断丰富,也使部分壁画创作者致力于材料的综合应用与表现。而综合材料壁画作为现代壁画创作中的一部分更使壁画的视觉效果呈现丰富化的趋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并拓宽了壁画创作材料的新领域。

材料做为壁画创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都被艺术创作者所追捧。而对新材料的不断探索,特别是综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更使现代壁画艺术呈现出了多样的面貌。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在壁画的创作中,对于材料的运用可谓花样繁多。多样材料的综合运用开拓了壁画艺术表现的新领域、新视野,也改变了单一材料的视觉乏味。使现代壁画创作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全新面貌。桑塔耶纳曾经说过:“假如雅典娜的神庙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它们将是平淡无奇的东西。”可见事物的外在形式与材料本身的质地关系密切,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脱节。而作为材料本身就具有其它材料所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材料本身美的特征,若能被恰当地运用并在综合材料壁画的综合表现中发挥其应有的魅力,那么壁画创作的材料画面肌理可有效地表现物象和渲染画面的整体氛围。材料在壁画创作中的综合运用不仅使画面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同时画面效果与材料的结合也是艺术创作者创作情感的有效体现。固然,材料间的结合可有效增强壁画的视觉呈现力。然而,材料间的有机结合绝不是简单、随意的叠加与拼凑,而应是在创作者积极的创作活动驱使下,创作者主观思想与客观事物在创作活动中的有机契合。壁画创作者应从画面的内在审美特征入手,深入挖掘综合材料的总体价值与视觉审美呈现内涵,而不是做表面文章的简单拼凑。壁画创作者情感的表达与画面整体视觉效果的呈现,可使综合材料在壁画创作中的运用有新的突破。对综合材料的感受与合理运用要贯穿于壁画创作活动的始终。材料的探索与综合运用,并不是单纯从理论层面入手就能发掘其表现效果,而应是在长期的实践体验中,将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积累并有效的与创作灵感、创作主题相碰撞从而以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创作主题相碰撞从而以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材料的综合运用可以得到单一材质所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大卫•西盖罗斯为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所创作的《大学与人,人与大学》的综合材料壁画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者将材料综合运用并与环境有效的结合,在该大学办公大楼的外墙上直接用水泥塑造了富有张力的人物浮雕,并在其表面运用了金属材质和天然石材,使作品既具石材的色泽又不失金属的质感。作品的局部又结合了部分合成材料进行制作,使整幅壁画作品各部分之间既相互融合又能融洽的与周围环境与建筑相伴而生。此种综合材料壁画作品独特的视觉效果与空间视觉体验,使行走其间的人们无法抗拒其视觉魅力而驻足观赏。又如齐地•巴纳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所创作的《生命的轮回》壁画作品,依据建筑本身的斗拱形空间,将陶、彩釉、金属等材料相结合来表现壁画创作的主题。既能有效的突出材料本身的特点,又不使多样材料在壁画表现中显得突兀,使材料个体与总体相融合。结合几种材料的各自特点,作者选取浅浮雕的形式进行创作,使陶的古朴与神秘、彩釉的色泽和明亮、瑰丽的金属质感完美呈现并融入周围的红砖墙之中。此类材料的质量感和质地感,不仅能对视觉有冲击力,而且感触性强。给停步观赏的人们带来多层次、多样式的视觉语言。综合材料内在的潜在特质不仅要借助于壁画语言与形式的完美展现,也要靠壁画创作者不断的在实验、实践表现过程中的摸索与发现。可以说,综合材料在壁画创作中的运用和表现比之于传统创作中那单一的手法与材料的谱写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如何使综合材料在壁画创作中的运用更加确切的传递出作品所要表达的言外意境,关键在于壁画创作者对创作主题的深刻体会和综合材料在创作中的恰当选择。材料的运用无论多有创意与视觉感染力,它与创作主题、环境相脱节,将决定其不能最好的发挥其应有的特定作用。

综合材料论文篇2

传统的插画指的是通过较强的手绘能力,借助颜料、铅笔、炭笔等一系列创作工具在各种二维平面例如纸张、木板、布等材质上,绘画出来的造型艺术。传统插画艺术作为诸多插画形式中最原始的一种,其造型要素的基本是点线面的构成。风格表现不外乎幽默写实与超写实等。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插画设计可以说是最具有表现意味的,它与传统的插画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插画艺术的许多表现技法都是借鉴传统插画的表现技法。有着传统插画艺术基垫,使得现代插画艺术在表现技法多样性有着坚持不懈的探究,在设计主题表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着量的进展和质的变化,展示出更加独具表现力的插画艺术独特魅力。然而,如今插画设计已成为现实社会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并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现代插画设计有着与时俱进的独特性与时代感。

二、现代插画综合材料的肌理

现代插画设计主张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无论每一传统元素的循环再生,无论每一造型独特构思,无论每一色彩搭配的巧妙设计,还是每一材质相融的精美绝伦,都致力出打造新颖独特的创意和独树一帜的风格,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以及生活品质的高要求。融会贯通,将设计与技艺完美结合起来,打破传统插画的特性在于其综合材料的运用,其中综合材料的运用在其特色在于材料本身独具的肌理美。不管自然特有肌理还是创造后肌理。自然最能体现肌理艺术美感灵魂的当然是纤维材料。无论是棉、绒、亚麻、羽毛等具有本身独特的纹理,还是经过加工得到的纤维,如涤纶、腈纶、棉纶、玻璃纤维,还是各种人造的实物作为材料如各种布料、手套、报纸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肌理美。无论材料以何种形式综合运用,将原生态构成、造型及色彩变化、再造和拓展等多个角度进行设计,它都有其特有的颜色、肌理、质感表现出新颖独特的创意和独树一帜的风格。不同材料的综合创意运用创作的艺术作品都会给人独特强烈得触觉感受与视觉感受。当我们的指尖接触到画面时都可以感受到画面材质的柔软、坚硬、光滑、粗糙的感觉,即触觉肌理所感应的触感即相当于画面给人的一种质感。当插画设计中将材料通过剪切、缝合、拼贴等综合运用创造独特的肌理视觉冲击效果。

三、综合材料表现形式与制作技艺

现代插画设计相对于传统的插画设计而言,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多元化的特性,在方法、材料和制作技艺上也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从材料上由传统纸、绢演变到布、牛皮、羽毛等。在制作技艺上也由传统勾画、缝、刺绣到粘贴、拼贴、剪切、镂空等。如镂空效果来源于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剪纸工艺。这是赋予民族宝贵财富又一次崭新的生命力完美利用伟大古人智慧的结晶。在表现形式上,不再仅追求是人们熟悉的平面型设计,平面型的插画设计主要表达的是画面优美感、主题设计的形象感,对材料和表现形式的意识感还是相对较浅些,主要是运用绘画类手法,色彩勾画,或是丝绢材质,勾勒、刺绣法等传统技法,创造出和谐细腻的平面插画作品。当今的现代插画不再限于某一风格,已远远超出了传统规定插画概念的范畴,打破以往单一使用一种材料的表现方式,为达到预想的效果,广泛地运用各种手段,使插画艺术的发展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如今的现代插画设计形式上更倾向于半立体型设计,呈现出开放、多元化特性风貌,其形式更倾向于浮雕效果,装饰性更强,通过对材料的技艺加工如褶皱、折叠、抽缩、堆积、镂空、撕、剪切、剪贴、缝合、悬挂、垂吊、粘合等方法,进而再设计将不同质地的材料的表面肌理和谐丰富起来,让其综合材料构造成浮雕式立体效果,创造一种特殊新鲜感和美感的肌理效果。

四、总结

综合材料论文篇3

【关键词】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资源库;网络平台

【Abstract】Because the students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mmon materials, and can not better use modern analysis and testing equipment to study material microstructure, this paper is aimed to construct the repository and network platform of material microstructure.

【Key words】Material microstructure; Repository; Network platform

0 引言

任何一种材料的宏观性能或行为,都是由其微观组织结构所决定的[1]。因此,熟悉常见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掌握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分析检测方法,分析微观组织结构的形成机理、演变规律,对材料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材料科学基础》、《固态相变原理》、《金属材料学》、《无机材料结构基础》、《材料热处理》等课程分别从不同方面介绍材料微观组织、晶体结构的类型、特点、产生条件、影响规律以及微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但每门课程都是以两三种典型材料为例进行介绍,且典型材料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多次出现,因此学生不熟悉常见材料尤其是新兴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近年来在工作面试和考研复试过程中,学生因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认识不清而被淘汰的例子并不少见。另外,各门课程单独开设,却又彼此关联,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有待加强。

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分析检测,需要运用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探针、热分析仪等一系列现代分析检测设备[2]。这些设备除金相显微镜外,均为大型仪器,台套数少。虽然相关课程会对仪器设备的原理、结构和测试方法进行介绍,但学生上机做实验的机会少,不会操作设备,因此动手能力差,不能较好的运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和研究,更不具备综合运用分析检测设备研究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能力。

本文针对学生不熟悉常见材料微观组织结构、不能较好的运用现代分析检测设备研究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现状,开展交互式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资源库与网络平台建设,培养学生仪器操作能力及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资源库建设

1.1 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检测方法资源库建设

为使学生掌握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分析检测方法,针对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热分析仪等常用仪器设备,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后,由学生详细介绍各仪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样品制备、实验参数的选择和操作过程,并拍摄视频,建立分析检测设备资源库。针对学生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较弱的特点,我们又拍摄了学生详细介绍Jade、Origin等常用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特点、功能和使用方法的视频,建立了数据处理软件资源库。以X射线衍射物相定性分析为例,利用X射线衍射仪得到原始数据以后,详细介绍利用Jade软件进行物相检索、分析以及衍射峰标定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如何将Jade软件分析结果在Origin软件中完整表现并输出的方法。通过分析检测设备、数据处理软件资源库建设,建立了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检测方法资源库,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学习各大型仪器的构造、原理以及操作过程,并掌握相关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

1.2 材料微观组织、晶体结构资源库建设

为使学生熟悉常见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老师指导学生制备常见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及部分新兴材料样品,利用各仪器设备检测样品微观组织结构,分析各样品的物相组成、微观组织、成分,标注制备工艺、热处理方式等信息后,建立微观组织资源库。同时,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晶体结构三维动画模型和实物模型,建立晶体结构资源库。通过微观组织、晶体结构资源库建设,使学生掌握不同材料微观组织、晶体结构的类型、特点、形成原理、影响规律以及微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3 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综合分析典型案例资源库建设

针对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进行综合分析能力有待加强的特点,根据学院优势科研方向,如等离子表面处理、环境净化、能源材料等,结合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设计典型案例;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案例并组成小组,进行文献调研、实验方案设计,与老师讨论后开展样品制备、综合分析检测、数据处理、理论分析等工作,完成案例分析检测报告[3],建立综合分析典型案例资源库。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综合分析典型案例内容要多样化并与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相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另外,典型案例要有综合性和设计性,每个案例的完成要涉及到各个仪器和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案例“B2结构FeAl合金中的有序-无序转变”,在对样品进行不同热处理后,需要利用X射线衍射仪表征合金的有序和无序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组织,热分析仪表征有序-无序转变过程,显微硬度计测量样品硬度,相关结果的分析涉及到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固态相变原理、材料热处理、材料力学性能等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综合分析典型案例资源库建设,培养了学生综合利用分析检测设备及理论知识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测试和研究的能力。

2 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网络平台建设

通过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资源库建设,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使更多的同学受益,我们以上述各资源库为主要模块,构建了交互式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网络平台。通过该网络平台,学生可自主地学习各分析检测仪器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熟悉常见材料的微观组织、晶体结构,了解综合利用分析检测设备和理论知识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的方法。各资源库建设主要由学生完成,这容易拉近网络平台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容易。另外,各资源库主要由视频、实物模型、动画、照片等组成,学生可以直观地进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各资源库模块的基础上,增设材料进展模块,结合当前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介绍新材料以及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开阔视野。例如,针对大家非常关心的PM2.5问题,介绍机动车尾气净化用贵金属催化剂、氧化物催化剂材料的发展,以及高温过滤领域固体颗粒物过滤材料的研究状况。新材料的出现往往和分析表征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让学生了解分析测试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可以加深对分析检测方法的应用及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以透射电镜为例,球差矫正器的出现使透射电镜的分辨率和应用范围得到显著提高,通过比较球差透射电镜和普通透射电镜在分辨率、成像质量、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既能加深对“球差是影响透射电镜分辨率的主要因素”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了解透射电镜的发展。

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网络平台除了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外,还应能提供学生、老师交流、讨论的共享环境,为此,我们设置了交流讨论专区。学生可以针对各模块中的每个具体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疑惑,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也可以将自己了解、收集的相关知识,上传至网络平台,与大家分享、交流。另外,针对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或学术热点,老师会定期抛出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比如在嫦娥三号登月期间,我们提出“玉兔号月球车需要什么材料?”这一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调研空间,学生根据月球表面路况、重力、温差、辐射、月球车着陆可能受到的冲击以及电力供应等问题,提出了钛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梯度功能复合材料、超塑性合金、超轻泡沫金属等各种材料,讨论非常热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了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学科的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要保持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就需要对平台中各模块内容进行更新、补充,以保证网络平台的实时性,使其更好地为师生服务[4],因此,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网络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不间断地过程。

3 实施效果

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资源库与网络平台建设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在培养学生操作大型仪器设备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着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在资源库与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查阅文献并制定实验方案,掌握了样品制备以及常用分析检测设备的操作方法。综合分析典型案例的完成,培养了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检测设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熟悉常见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同时,建立了材料微观组织结构与成分、工艺及性能的联系。同时,资源库与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结束语

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在材料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资源库与网络平台建设,可以使学生熟悉常见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掌握综合利用理论知识和现代分析检测设备对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胡赓祥,蔡,戎咏华.材料科学基础(第三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周玉.材料分析方法(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综合材料论文篇4

摘 要:本文通过归纳综合材料的观念性表达以及综合材料艺术语言的多样性来表达综合材料在绘画创作中的形式美感。

关键词:综合材料;形式美

材料的形式感表现在艺术作品中,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形式美,只有当人们的心理和心理达到共鸣才会感知这种形式美。综合材料通常具有很强的形式感,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和表现形式,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形态,在创作过程中都具有不同的理念与方法。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表现,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这些性格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适合怎样的环境,材料也是如此,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表现,都有自己的性格。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都只选用几种材料,而并非全部,就是因为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质,在创作时,我们就要考虑选用什么材料,哪些材料更能体现艺术家的创意,哪些材料在一起制作更协调,哪些材料更具有吸引力。

综合材料画是用于界定现代绘画中那些非传统材料的绘画作品的。综合材料绘画没有既成的传统和体系,多半带有即兴色彩,由创作者的创作因素来决定。因创作者不同,创作的效果也是丰富多彩。因此,综合材料没有比较权威和比较全面的论述。

综合材料的材料运用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我们在画面上粘贴报纸、塑料袋、麻袋丝织物、金属材料等等,做出某种肌理效果,然后再进行创作。还有一种是现成品的直接利用,用哪种创作方式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境界。综合材料绘画无论在媒介材料和技法风格都趋向于自由、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在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的共性中,我们可以得到初步的定义。

材料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也迅速改变和刷新着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材料的本身也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质感。比如钢铁等金属物能表达冷,纤维、毛发就给人柔软的感觉;纤维作为综合材料更能体现出自然风,轻柔风来表现作品的形式美;木材的强度高,质地轻,肌理丰富,作为绘画材料容易造型,表现力丰富。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材料,只要合理的运用材料特质就会突出作品的主题,给欣赏者美的感受。艺术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凋零的鲜花,扭曲的塑料袋,还有老年人的皱纹,他们对质感的兴趣使各种绘画技法应运而生。我们习惯画人物用手涂抹铅使皮肤的质感更生动;画油画时使用刮刀,不同的笔触来让作品更逼真。身边细小的例子就已经表明我们在自然而然的利用材料的特质来创作更理想的作品。

综合材料绘画是以材料为媒介,能使绘画获得丰富强烈的视觉效果,更能直观的表达创作者的感觉。但是如果单纯追求材料的表现效果,为材料而材料,那么脱离作品精神的材料便无任何意义可言了,画面的艺术性也不复存在。各种各样的材料一经选择确定,便带有了主题印记,他们都是为艺术思想与观念服务的。

在创作过程中,合理的运用综合材料更能突出作品的特点,体现作品的主题,大量的运用综合材料是为了增加绘画表现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材料已经逐步演变为画家的一种艺术语言。绘画作品中的材料多种多样,绘画作品从单一材料到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从传统的绘画材料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材料或者工业材料,还有各种各样的绘画方式比如墙画、人体彩绘等,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材料的作用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常见的综合材料每一种都有材料本身独特的颜色、强度、肌理、形态等特征。在综合材料的创作过程中,材料的肌理类型多种多样,有相互的,有相反的,不同的材料所表达的效果也是差距甚大。他们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主题、形式美以及作品的感染力。在创作过程中要选择与创作主题一致的材料,在绘画过程中除了要选择符合主}的色彩,还要选择符合主题的肌理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主题表达出作品的真实含义。好的材料运用令人印象深刻,对作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合理的运用使人感到脏、乱、杂,有种哗众取宠的意思。所以综合材料的运用有一定的美感形式。

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尔姆.基弗(AnselmKiefer)就擅长用综合材料作为绘画材料。在基弗的作品中各种不用的材料充当了颜料在传统绘画中成为表现媒介作用,在他的作品中出现包括光底片、金属、玻璃碎片、烟灰、相片、头发、稻草、灰土、虫胶、石头、模型等等,他用这些材料和颜料一起塑造画面,利用材料的内涵、背景、文化等信息来表达他的创作思想,使欣赏者深感震撼。

尽可能的认识和掌握材料的基本属性,掌握熟练高超的表现技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在创作中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情感,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使画面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作者简介:

综合材料论文篇5

一、真题回顾

2013年高考中考查“对立统一”的主观题如下:

二、研究答案

通过比较以上试题不难看出,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对立统一”,设问指向分别是“说明……”、“阐明……”、“分析如何处理……”。可将试题的答案变通为符合我们思维的模式,即大纲全国文综卷第39题第(6)小题与浙江文综卷第40题第(3)小题的答案都可以理解为:①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材料;②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材料。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9题第(1)小题的答案可以理解为: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材料;②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大纲全国文综卷和浙江文综卷的答题思路基本上一致,但与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有着知识范围上的差别。

三、应对措施

一般来说,哲学的宏观答题模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如: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9题第(1)小题的设问指向是“分析如何处理……”,即重在考查“怎么做”。人教版《生活与哲学》(2008年3月第3版)第72页的框题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其内容有两个:“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所以此题的答题模式为;①“对立统一”原理的具体内容+材料;②“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两方面内容+材料。如果单独考查一个知识点――微观角度时,答题模式是“原理内容1+材料,原理内容2+材料,方法论+材料”。如:大纲全国文综卷与浙江文综卷考题的设问指向分别是“说明……”、“阐明……”,就需要从微观角度来组织答案。

做题时,按照新旧思维都无法拿到高分,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作答,同时还要把握结合的度,否则也无法拿到高分。学生对组织答案感到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审题不清,对设问指向不明确。二是对教材把握不到位,对课改新理念认识不够。三是对背景材料阅读不细,如上述三个试题中,大纲全国文综卷试题材料的主要内容是“金砖国家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浙江文综卷试题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试题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被大量的游客破坏”。当前,应落实新教材的理念――不太追求知识的体系化、重点在于知识生活化。我们对教材要仔细研读,要有革命批判精神,要持辩证否定的态度,既要重复昨天的故事,又要仰望明天的星空。

四、案例分析

例.(2011・海南政治・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节选)

1973年,某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芭比娃娃”由于式样陈旧、价格昂贵等原因而严重滞销,企业濒临破产。很多员工建议放弃生产“芭比娃娃”而转产,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这绝对不行,这不是自曝家丑吗?”企业总裁立即明确表示反对。

但这个年轻人据理力争并最终设法说服了总裁。不久,陈列200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失败产品”的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此后的3个月里,年轻人全身心地“泡”在博物馆里,听取参观者对“失败产品”的意见。他收集的500多条意见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令企业总裁惊喜不已。相关部门根据这些意见改进产品设计式样,调整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很快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此后的12年间,公司年业绩从4200万美元飙升到10亿美元。

今天,“芭比娃娃”已不仅是一种玩具产品的商标,而且是流行时尚、成功品牌的代名词,那位“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年轻人也被誉为“芭比之父”。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说明“芭比之父”通过“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原因。(6分)

综合材料论文篇6

关键词: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自助式;材料类专业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材料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对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许多高校对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开设了各种模式的综合型实验, 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经验。中原工学院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属于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金属材料的生产和科研奠定基础。

中原工学院材料类专业从2007级学生开始,独立设置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实验项目是给出一系列机械零件名称及所用的材料,提出技术要求,要求学生自由选择题目,根据题目要求制订热处理工艺方案,并完成相应的组织与性能检测。专业综合实验的开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学生的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课程组对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结合工程实际生产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加了一些新的实验项目,提出了专业综合实验“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经过3年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自助式”实验教学特点

“自助式”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围绕学生的思路进行辅导教学,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自由选择实验项目、仪器设备,自主设计、实施实验方案,独立获得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仅提供实验项目,提出实验要求,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自助式”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及作用:(1)实验项目数量充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题目,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一个实验项目一般由3~5名学生共同完成,大家相互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个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及组织能力。(3)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由小组学生自主完成,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4)实验设备由学生自己选择,设备的参数由学生自己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实践能力。(5)“自助式”实验不同于以往的简单验证性实验,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一个实验不仅需要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且需要一些未曾接触过的新知识,需要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6)学生自选项目多样,涉及的知识比较宽泛,需要指导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这样指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

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综合实验作为中原工学院材料类专业的一门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题是综合实验的第一步。在选题时,应充分考虑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的关联性,依托理论课程体系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平台构建相应的实验体系。同时,紧密结合各专业当前的发展方向,注重选题的新颖性。综合实验的题目可以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也可以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老师审定。每一实验项目的设计都以某一零件的材料选择为主线,综合运用了多门理论课知识和多项实验技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最后精选出三个方向的实验项目(每个方向的实验项目都有具体的实验内容及要求):(1)常用机械零件的热处理及组织与性能分析,要求每个小组在所给的零件中任选其一,然后进行组织和性能分析。(2)等离子表面改性处理及组织与性能分析,要求每个小组在给定的基体材料、熔覆粉末及处理方式中至少选择一种基体材料、一种处理方式,若进行熔覆处理只选择一种粉末,先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然后分析其组织和性能。(3)合金的设计与熔炼及组织与性能分析,要求每个小组在给定的材料中熔炼一组不同成分的合金,然后分析其组织和性能。每个实验题目由3~5人为一组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专业知识兴趣选择实验项目,指导老师只提出最终实验要求。这样的实验项目内容设计要求学生能够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与检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结合,达到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将热处理工艺操作技术、金相试样制备技术、金相组织摄影及分析技术、相关性能测试技术等相关实验技能结合,达到实验技能的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实验项目,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综合训练的目的。

三、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时间为2周, 主要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并具备了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具体做法是: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由小组拟定实验方案,独立操作与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最后进行汇报答辩。如果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零件,就要按照零件的技术要求,进行合理选材,安排加工工艺路线,画出热处理工艺曲线,明确如何检测热处理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经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按照制定的工艺路线进行热处理,制作金相试样观察组织并测试、分析材料的性能,比较处理前后材料组织性能的变化及其规律。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实验工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每一组学生都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两位教师)指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及综合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一个实验项目转变为自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锻炼了其独立实验技能,培养了其材料工程意识。

实验后的总结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将实验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果分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做成PPT,进行汇报答辩。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讨论,最终由教师点评。通过汇报、小组之间的提问及教师点评,有助于学生对各自试验结果与相似小组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复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材料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及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每个小组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其他小组综合评定,指导教师评价占60%,学生评价占40%。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小组的整体实验方案、实验进展情况、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情况、报告的质量及汇报答辩情况进行整体评价,给出每个小组的成绩。同样,每个小组也同时给出其他小组的成绩。综合教师和小组评定,最后给出每个小组的成绩。小组内每个学生的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小组组长根据其综合表现和实验报告质量在小组成绩基础上给出。实验评判鼓励创新,只要有创意,实验思路明晰,操作无误,分析准确到位,结果合理,就可以评定为优秀的实验报告。这样评分既公平,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四、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近几年的专业综合实验课教学训练,学生普遍反映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实验设备,熟练掌握熔炼设备、表面处理设备、热处理设备的操控及金相试样的制备、金相组织观察与摄影、力学性能测试等材料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一些新思维、新想法不断涌现,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具有开拓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此外,实验过程中需要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协作,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协调能力。

2.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自助式”专业综合实验课的开设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提供充足的实验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学生在综合实验及小组汇报答辩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有些问题需要指导教师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教师请教,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加以解决,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采用“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专业综合实验,提高了基本实验技能,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专业的认知、兴趣及工程意识,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及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晏井利,梅建平,王仕勤.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

[2]叶宏,田中青,许惠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0,(3).

[3]辛颖,雅菁,刘志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1).

[4]巴志新,王章,忠蔡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3).

[5]孙小华,胡宗智,黄才华.金属材料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

[6]李峻峰,邱克辉,林金辉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7]余红粒,欧阳庆华.“自助式”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2).

综合材料论文篇7

设置“综合性学习”板块,尤其是高年级段大综合性学习的编排,起到了改变语文课程学习环境。转换学习方式,整合学习资源,构建课内外、校内外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发展的作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一大特色,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亮点。

大综合性学习单元,不再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教材,而是围绕学生实施综合性学习提供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应有针对性地用好阅读材料,而不能上成阅读教学课。在这里,教材选文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教学的中心:学习选文只是围绕学习主题开展学习活动的~个部分。从属于综合性学习的需要和安排。教师应指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运用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设计、实践学习活动方案。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调换教材编排的顺序,可以延伸、放大学习过程(时间和空间),可以与阅读内容、表达手法相关的阅读教学单元建立联系。

二、对学生实施大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基本估计

从三年级开始至五年级下学期,经过十次综合性学习(九次小综合,一次大综合)的操练,学生已累积比较丰富的经验。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都应由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教师参与其中,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合理地设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及活动形式,做好督促检查,不要越俎代庖。

三、对教材的研读分析和实施设想

(一)《走进信息世界》(第十册)

1 教材所处位置及学习目标,《走进信息世界》是继五年级上学期《邀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围绕一个主题、课内外结合、学生自主程度较高的大综合性学习。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是: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知道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对我们生活、学习的影响;懂得正确利用媒体,趋利避害: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学习利用信息撰写研究报告的技能。

2 重视“单元导读”的解读。带领学生走进信息世界,需要认真阅读、理解“单元导读”,帮助学生弄明白这次综合性学习的社会背景、自身需要、学习目标。“单元导读”的学习应该让学生生成“我的五官所触及的都是信息”“我就浸泡在信息里”的感受,生成“马上开始关于信息的研究”的急切心态。一句话,要充分发挥“单元导读”的功能,使学生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目标明确、充满激情。

3 用活“活动建议”,①根据需要活用阅读材料。教材选编了五篇针对性很强的阅读材料,必须充分利用。这是为学生提供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必需的资料,特别是对于无图书馆可去、无网络可上的农村小学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按照第一条“活动建议”,展开研究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词读这些资料,讨论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根据第三条建议作活动准备时,可以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这些材料,提取现代传媒对人们生活影响的信息,作为辩论发言的素材。当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引导学生拓宽搜集资料的渠道,更广泛地了解信息的传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②一次调查结果两次运用。用活“活动建议”第二条,调查前,引导学生设计好调查记录表,培养学生事前做好准备工作的良好习惯;调查中,引导学生通过留心自己和家里人获取的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后,指导学生填写调查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分析,发现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规律,以及信息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分类保存资料,做到一次调查结果两次运用。为第二阶段利用信息、撰写研究报告作准备。③灵活选择“辩题”,重视前期准备。用活“活动建议”第三条,一要根据当地实际灵活选用辩论主题,二要重视辩论的前期准备。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拟定讨论或辩论的题目,指导学生多渠道收集正、反两个方面的资料。辩论由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引导他们辩证地看问题,防止“走极端”。辩论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辩论提高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组织语言、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觉性。④拓展活动内容,多角度体会”影响”。教材选用的活动建议是面向全国各地小学生的。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针对当地、本校或本班的实际,设计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城市的学生可以搞“天下事我关心”新闻摘要活动,感受现代信息的影响:开展“购物方式的变迁”调查活动,了解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等。农村的学生可以开展“与致富专业户零距离接触”,看他们是怎样获取致富信息的,信息给他们的生产、销售带来了什么好处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4 学习写“研究报告”的五个步骤。“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综合性强、难度大,是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次全面锻炼。通过阅读“活动建议”旨导学生分五个步骤进行。①研读例文,打开思路。引导学生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让学生认识到像“爸爸咳嗽”这样的小事也可以进行研究。进而形成这样的认识:科研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留心观察生活,注意收集信息,就可以进行。从而打消学生的顾虑,打开思路,畅谈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激起“我也要研究”的欲望。②选定主题,制订计划。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问题,从“小小的陀螺”到“神秘的UFO”,几乎都感兴趣,他们列举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涉及面很广,有的会有一定的难度,甚至稀奇古怪,即使研究也不可能有结论,像“有没有外星人”等。因此,教师指导他们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合适的研究主题至关重要。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选题首先得是自己感兴趣、乐于研究、适合研究的;选题设计的内容尽量浅些,范围尽量小些,多着眼于身边的现实问题。如“从玩具的变迁看小学生的消费观”“环保与卫生习惯的内在关系”等。确定选题后,小组制订研究计划。③搜集信息,分类整理。计划确定之后,要引导学生运用第一板块学习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如“我们家生活的变化”这一选题,就可以通过调查家人、亲朋,从衣着、家具、电器、过节消费、交通工具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归类整理。④阅读资料,形成观点。小组成员要充分阅读整理好的资料,每个组员都要注意筛选为自己观点作支撑的、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小

组讨论达成共识,为撰写研究报告作准备。⑤研究写法,形成报告。再次研读两篇研究报告,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报告的不同写法。必须让学生清楚:研究结论的得出是以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撰写研究报告要做到问题明确,资料充足,分析合理,结论清楚。掌握基本写法后,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并集体进行修改、完善。

5 展示交流,总结反思。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可以布置展览,展出这次综合性学习中进行的各种调查结果、活动纪实、研究报告:可以召开主题报告会,报告小组的研究成果,或个人收获、感悟、发现。搞好活动的评价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结束时以“庆功会”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的进步,共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进行反思,为今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借鉴。活动结束后将全部资料编辑成册,把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呈送相关部门。

(二)《难忘小学生活》(第十二册)

六年级下学期,小学生面临毕业,心态是复杂的。这六年,学生会经历许多令其喜悦、忧伤的事:这六年,对老师、同学的教育帮助也会有一些不理解、不领情。人教版教材把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安排在六下,让学生在回忆美好小学生活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表达情感,学会感恩,继续培养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把一份珍贵的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永久地珍藏在记忆中,真是匠心独具。

1 提前进入,做好铺垫。针对毕业班实际情况,我们不能等学完前五个单元才进入综合性学习。应该一开学就带领学生进入“难忘的小学生活”的回忆之中。这一环节的前移,可以使学生在开学伊始就进入依依惜别的情感状态,有效地抑制厌恶学习、讨厌老师的不良情绪滋生,引领学生在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顺利度过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

2 周密计划,保障实施。本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围绕“读、感、忆、写、寻、做”(认真读读阅读材料,感受师生深情:回忆小学生活,写难忘的人和事:寻找班级“成长足迹”,制作班级纪念册:写临别赠言:为母校做点事:筹划一台毕业联欢会等)实施。但是学习周期长,容易出现松懈、走过场现象。这就需要对学习时间周密计划,对内容、形式精心策划。譬如“同学情深”“师恩难忘”“光荣集体”“爱心献母校”“依依惜别”系列主题的什么内容在课外进行,什么活动在课内实施,个人、小组完成任务的时间,何时进行主题转换等,做出计划书。在教室醒目处设立“提示牌”,提醒大家按计划开展活动。

3 联系选文,有机结合。认真研读六下选编的五组课文。我们发现每一组都可以与本次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第一组课文,在学习作者借“学下棋”“种桃花心木”表达人生感悟的方法时。可引导学生体会老师批评教育自己的良苦用心,增进对老师的理解。制作班级纪念册,要做到图文并茂,编写精炼独到的文字说明。第二组是说明文,它们对不同事物特点体现的准确说明、生动描述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学生回忆小学经历,收集、阅读了相关资料,激起了表达情感的欲望。但用语言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部分学生尚有困难。第三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等几篇回忆文章的不同叙述顺序,第四组“名篇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都称得上是闪亮的“范本”。我们可借以指导学生写好“成长故事”,可以是整篇,可以是梗概,可以是精彩片段,由这样多种文体编排而成的“纪念册”,更能彰显个性。

4 临别赠言,表情达意。互题赠言已成为小学生毕业前夕重要的交际活动,用好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师生、生生情谊,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往由于缺乏指导,学生的赠言往往内容空泛。语言乏味,甚至低级庸俗。在学生题写赠言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示范引导。开展最佳赠言评选,激励学生用心去写,使写临别赠言成为学生表达深情厚意、展示个性和展示才情的平台,可提高这一活动的价值。

综合材料论文篇8

江西宜春版画的辉煌已成过去,进入21世纪如何发展值得大家思考。本文主要论述综合材料版画是宜春版画发展的路径之一。实际操作就是在传统的凸版,凹版,平版,孔版基础之上,恰当运用材料,综合进行制作,将各式材料的特性与物性淋漓尽致发挥,糅合其它的艺术形式,充分表达作品的艺术主题。综合材料版画的优点就在于“综合”二字,既能综合各版种优势,又能综合其它画种的优势,因此成为众多艺术家喜爱的版画表现形式。因为与单一版种而言,综合材料版画在创作中运用技术与材料的自由度是其它版种无法比拟的。

综合材料版画,使艺术家获得了又一自由创作的选择权。这种综合是艺术家们以自身对版画艺术语言掌握的一次升华,艺术家们对不同版种(当然有时更延伸到其它艺术种类)进行重组,赋予其特有的表现魅力进行创作。综合材料版画,打破旧规,以凸代凹,以凹代凸,转印、油水、漏印、撒贴、加实物、刻划等等。材料上有纸版、沙版、胶版、蜡油版、脱胶版、丙烯树脂等手法。借用压力、加热、隔离、腐蚀等制版技法将材质属性发挥极致以产生效果显著的痕迹。

数字化时代必然诞生数码版画,计算机的功能是强大的,在图像处理上,数码技术可任意获取图像,处理图像,并进行深入创作。正如本雅明所言:“原作(original)的韵味通过复制的可能性而渐渐衰竭,数码技术都赋予每一件副本(every copy)自身以独特的韵味。因此数字技术为版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大的契机。特别是数位板。数位板产生的韵味是可以模仿各种各种传统人工版画痕迹,并且还可以产生数字技术独有的笔触,这可以大大的拓展版画的艺术语言。

当然,数字技术还产生了数字印刷。它不同于传统的凹、凸、平、孔四大印刷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印刷模式,这对于版画的拓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有待于版画家们去具体实践。当然每一种新生事物必然有质疑声。数码版画能不能称之为版画,业界有很多意见与分歧。焦点集中在:“数码版画”在“版”的物质性以及由“版”而“画”的过程的特殊性上是否认同”。

争议归争议,有了争议才是好事情,有了争议对于版画的发展是有益的,也有助于我们对新技术介入版画的深入思考。既然是综合材料版画,就不得不谈材料了。纸板、沙板、玻璃、石膏、橡胶、布、树叶、毛发等等。因此大自然千千万万的材料如何选用,以不同材料制成不同版也是一门学问。做得好,可以表现丰富的版画视觉语言,有时更是宛如天作之物。以铜版为例,数字技术制版与铜版肌理结合,克服了传统版画没有平缓过度的色调。足见综合材料的运用,拓展了版画的空间,丰富了版画的语言。

版画制作中有因刮刀间接调理颜料绘制的“刮刀法”,借鉴到版画中以“乳胶”类制品模仿油画刮刀法。可以制作立体效果,丰富版画画面,展现印痕艺术。也可借鉴漆画的制作。各种材料的镶嵌,填色,拼贴,刻划,用期创造特有的视觉效果。

版画最大的特点需要印,传统宜春版画,主要的承印物为纸类。综合材料既然讲究“材料皆为我用”之特性,自然承印物的范围也就大大拓展。宣纸、皮纸、卡纸、铜版纸、棉布、亚麻、绢纱、木板,塑料,乃至于印在生活当中的各种实物。版画家对承印物的自由发挥也充分体现了对不同材料的实验与应用。

时展推动艺术变革,宜春版画的振兴、繁荣,政府部门也需要宏观考虑,具体的创作还是版画家们的事。在多元文化与变革的今天,如何发展宜春版画,固然道路不止一条。本文单单谈论综合材料,也是由于笔者视野有限。但是综合材料与多种艺术形式的应用,确实可以为宜春版画的创作开辟一片新天地。当然,材料的应用属于“技”的一面,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更需要关注精神层面。“技”与“道”两个层面皆完美才是作品的成功之道,这是通理,在此不必多言。在多元化的今天,综合材料的运用是版画创作的一种探索,艺术家们也创作出了许多成功的作品。版画这种艺术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引申拓展。“间接性”、“印痕性”是版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标志。跨版种甚至跨画种是发展宜春版画的手段。这是一种动态发展。更具有实践性、研究性、文化性、历史性。例如,徐冰的作品《鬼打墙》(1990年创作),它的意义已超越了版画本身。为版画的发展增添了色彩。

宜春版画有过辉煌,经过低潮,如今又处于一个好的契机。这个契机有两个方面:其一,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很强,而综合材料版画正好与此不谋而合。其二,国家层面的战略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这些契机,江西的版画家们不囿于过去。将当代审美观念与现代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材料相结合,创作思维上,艺术语言与形式上,勤下功夫,重创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宜春特色,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版画艺术。这必将推动宜春版画以至江西版画的发展。

(作者单位:新余学院 抱石美术学院)

综合材料论文篇9

一、纲举目张:突破答题瓶颈的基本要求

非选择题的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考查考生理论知识的储备与运用,而且考查考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关注考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特别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与运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确立答题逻辑的关键。答题逻辑不清,实质是思维方法的问题。坚持能力立意的高考试题,特别注重考生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等思维能力的考查。考生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思维)的欠缺,是当前考生非选择题得分偏低的深层次原因。

确立答题逻辑,“有话好好说,把话说清楚”,是解答非选择题的基本要求。这里的答题逻辑,是指审题和解题的思路。答题逻辑分为“大逻辑”和“小逻辑”。“大逻辑”是指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基于材料信息和问题呈现方式的不同,答题“大逻辑”主要有四种:“事实”逻辑、“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小逻辑”是指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基于设问指向不同,答题“小逻辑”各异,如描述事物,要求概括“是什么”;阐释事物,要求说明“怎么样”;论证问题,要求分析“为什么”;探究问题,要求回答“怎么办”;等等。不论哪种指向,组织答案时,都要求将学科理论与材料信息结合起来进行演绎分析。其中,在论证问题时,还需要采用“三段论”推理的范式。

“大逻辑”强调“构思”,说的是从哪些层次回答问题,“大逻辑”合理,意味着答案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小逻辑”强调“构答”,说的是这些层次如何展开,“小逻辑”合理,表明论证充分、思维缜密。

纲举目张,“大逻辑”引领“小逻辑”,“小逻辑”呼应“大逻辑”,答好非选择题,两者缺一不可。就当前备考实际来说,答题“大逻辑”是考生的软肋,亟待提高。在备考中,既要重视答题的“小逻辑”,更要重视答题的“大逻辑”。如何确立答题的“大逻辑”是当前解题指导的重要方面。

二、题组反思:掌握答题逻辑的基本方法

1.概括材料信息,基于“事实”逻辑答题

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学生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高考试题关注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学生将信息转化为有价值资源的能力。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基本能力。因此,基于材料信息,依据“事实”逻辑展开分析是答题的基本要求和“铁门坎”。以2016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9题第(2)问为例: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违背生理学”“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了二十多分钟,始终一动不动”。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0分,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3.35,难度0.34,属于中等难度(0.30~0.70)试题。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简单照搬教材关于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要点,不会结合材料信息,从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出发分析问题,导致得分偏低。

[试题分析]从设问指向看,本题属于探究措施题。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提出的措施一定要有学科理论依据,答案要点应采用演绎式表述,即把抽象的理论知识演绎到具体的材料信息中,形成具体措施。

本题材料反映的问题是:有人捏造抹黑英雄形象的谣言有人误信并传播谣言英雄形象被抹黑,价值信念动摇、迷失。针对上述问题,从正面来“立”,首先是“拒绝”,即不信谣(教材理论: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能力。表述时要结合材料信息加以演绎);其次是“抵制”,不仅不转发谣言,而且要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事实真相、批驳错误言论;再次是“宣传”,即奏响主旋律,利用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宣传和弘扬英雄精神。

大逻辑: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三个层次:拒绝抵制宣传)

小逻辑:基于材料信息和理论依据进行演绎分析(调用关键词回答怎么办)

[参考答案]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描述信息、探究措施类问题多以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材料信息较为丰富,信息呈现较为具体,材料信息的层次决定答题的层次,材料信息的逻辑直接“呼应”试题的答案。由于这类问题一般没有较为固定的“理论”逻辑支撑,或者说需要考生依据材料信息的逻辑临场重构理论逻辑。因此,忠实于材料信息、基于“事实”逻辑调动和运用知识储备,是解答此类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016年全国文综试卷中,基于“事实”逻辑答题的典型试题还有如卷Ⅲ第38题第(1)问: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本题的“大逻辑”有三大层次:一是中央是如何做的;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做的;三是国务院(发改委)是如何做的。“小逻辑”为:概括材料信息+演绎分析。

2.分解设问层次,基于“问题”逻辑答题

作为选拔性考试,近年来高考试题经常设置较为复杂的设问,以保持一定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对于此类问题,切莫“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需要灵活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合理分解复杂设问,“化繁为简”,在分解设问的基础上形成“问题”逻辑,引领问题的分析,做到“条分缕析”。回顾全国新课标试卷,最为经典的是2015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第39题第(1)问: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2分,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2.60,难度0.22,属于高等难度(难度值0.30以内)试题。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是,理论依据(时政知识)不熟悉,设问指向把握不住,问题的层次分解不到位,答题逻辑混乱。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复杂的关系论证题,设问较为复杂,需要考生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分解设问层次,然后结合材料信息,调用学科(时政)理论展开论证。设问要求说明“记住乡愁(A)”“传承中华传统美德(B)”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的作用。先分解:一是B何以影响C?(思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A何以影响C?(思路:记住乡愁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综合: A、B何以影响C?具体分析如下:

依据《文化生活》理论,文化影响人的价值观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要建立“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必须引入“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亦即: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乡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混合着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上传奇故事的记忆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依恋等。材料将“记住乡愁”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联,设问将“记住乡愁”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并提,已经提示了建立“乡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路径,亦即:记住乡愁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立起“乡愁”“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后,再回归论题,阐明“记住乡愁(A)”“传承中华传统美德(B)”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的意义,即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大逻辑:基于设问分解的“问题”逻辑(三大层次,先分述后综述)

小逻辑:三段论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大前提),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小前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结论①,分述:BC)。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依恋之情(小前提),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结论②,分述:AB);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总结论,总述:A+BC)。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归因论证类问题多以基于设问分解的“问题”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完全支撑问题的回答,设问规定的知识范围也较为宽泛,而设问中蕴含的信息较为丰富,答题时需要进一步分解设问的层次,然后调动和运用相应的学科知识展开分析。

2014年北京卷第38题第(4)问也具有典型性,值得大家关注: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传统上由政府政投资兴建地铁,现在为什么要通过市场化引入民间资本。本题的“大逻辑”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什么要改变地铁投资方式(由财政全额投资到“PPP模式”)?第二层,为什么要引入民间资本修建地铁?第三层,为什么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民间资本?小逻辑为:必然性分析+重要性分析(关键词:财政、民间资本、市场化手段)。

3. 拓展知识层次,基于“理论”逻辑答题

高考试题的每个问题要求考生运用的知识类别一般会指明清楚,或宏观布局,或微观具体。为考查考生对理论掌握的深度,考查考生阐释事物的能力,命题人经常设置基于某一具体知识阐释某一问题的问题。考查的具体知识,往往是学科中思维含量大、逻辑层次强的核心主干知识。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试题,且多为哲学试题。回答此类试题,既需要考生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也需要考生拓展具体知识的层次确立“理论”逻辑展开分析。以2015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第39题第(1)问为例: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0分,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2.60,难度0.22,属于高等难度(难度值0.30以内)试题。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是,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结合材料信息演绎分析不到位。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哲学具体知识演绎分析事物,属于阐释类问题。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能动的反作用又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014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Ⅲ第39题,是要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教学观念的作用,主要考查“指导作用”;而本题要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来分析抗战精神的作用,主要考查“调节与控制作用”。本题答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表述原理;第二层次,结合“调节与控制作用”演绎抗战精神的作用,即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第三层次,结合材料分析抗战精神作为精神动力的具体表现,即激发斗志、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持久抗战。

大逻辑:基于知识拓展的“理论”逻辑(围绕意识的能动作用展开)

小逻辑:理论依据+演绎分析(理论隐藏在材料分析之中,概念转换+保留关键词)

[参考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阐释类设问多以基于知识拓展的“理论”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不仅要求考生对知识本身有深刻的理解,而且着力考查从“普遍”到“特殊”的演绎分析的能力,对思维深度有较高的要求,考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层次性决定了演绎分析的深度和层次性。

2016年全国文综三套试卷都有此类试题,如卷Ⅱ第39题第(2)问: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卷Ⅰ第39题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卷Ⅲ第39题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考生在答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设问中限定的“具体知识”的范围、层次把握不全面、不深刻:二是习惯归纳分析,不习惯演绎分析,演绎思维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到位。演绎分析的基本方法:第一步,根据试题要求,找到需要运用的一般理论(哲学原理或方法论);第二步,以理论要点为线索,按图索骥,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理论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第三步,用材料中的具体信息“置换”理论要点中的抽象概念及关系(类似于数学中的“代入法”),实现由抽象到具体、一般到个别的转化,从而将理论要点转换成试题答案要点。

4.联系社会实际,基于“生活”逻辑答题

新课标政治试卷,经常设置开放性试题,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侧重考查考生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现象和问题,具备综合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全国新课标试卷,历年的第39题第(3)问多为此类问题,最为经典的是2015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第38题第(2)问的“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

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为7.4%。2015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为7%。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做了加力增效的部署,其中,2015年财政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 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财政赤字率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8分,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2.50,难度0.18,属于高等难度(难度值0.30以内)试题,是近几年内难度最大的非选择题。多数考生只能答出财政的三个作用,得分很难超过3分。

[试题分析]高中生对财政并不陌生,不论是历史学科,还是政治学科,对财政都有集中讲解,因此,财政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本题的特殊性在于,材料没有揭示财政赤字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无事实依据),设问没有提出可用的具体知识,属于“双无”(无具体材料信息、无明确理论依据)问题。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考生掌握财政赤字资金的“常识”,对考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用好财政赤字资金,需要从财政赤字资金的性质角度来论证,还要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要注意财政赤字资金的公平性。从客观实际来看,用好财政赤字资金,首先需要做好预算,这就需要优化预算赤字资金支出结构,优化即能够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其次是管理到位,要把赤字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就需要加强赤字资金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再次是注重公平,与企业资金不同的是,财政赤字资金安排属于再分配范畴,要更加注重公平,即需要遵循财政分配原则,维护赤字资金支出的公平性。

大逻辑:基于现实问题的“生活”逻辑(熟悉财政赤字资金使用的“常识”)

小逻辑:调用关键词回答怎么办(计划、管理、公平)

[参考答案]化赤字资金支出结构,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加强赤字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遵循财政分配原则,维护赤字资金支出的公平性。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开放性问题多以基于现实问题的“生活”逻辑回答,其突出特点是试题既没有太多的具体材料信息支撑,也没有具体的知识范围提示。从试题的答案来看,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信息,又要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究的结论不拘泥于基本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对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具体演绎。回答此类问题,要求考生运用各种方法寻找理论支撑,并将理论推演到具体实践中,重新组织储存在自己记忆中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创造性思维,这对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达到这一层次,需要考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实际,积淀生活常识,形成学科素养。

综合材料论文篇10

例题 高中历史课本(人民版)提到:“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

材料一 (甲)民国初年,全国报纸品种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 (乙)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的材料,分别得出怎样的结论?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

(3)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解释时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1)甲同学: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大大提高了国民的参政意识。乙同学: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等。(2)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回答“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是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亦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一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3)注意:证据要全面,不要武断下结论;孤证不立。(或“收集证据要全面,运用、分析史料要辩证”)。

该题选材精当,设问新颖、灵活,要求同学们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来评价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集中考查了同学们对历史材料的阐释能力和基本的史学素养。但大部分同学对此题感到颇为棘手,在答题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阐释历史材料的方法不当。不少同学对材料的解读停留在对材料内容的简单概括甚至是个别词句的摘抄上,不能从宏观上分析理解整个材料反映的问题,并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影响范围小,底层社会始终没能接受民主思想,但相当多的同学只能答出农民对辛亥革命缺乏了解等;又如第(2)小题通过对材料一、二的对比可以认识到辛亥革命对城乡影响的差别较大,而不少同学不能对组合材料进行综合和对比,由于孤立地看待材料,只能单方面地提炼材料信息;也有同学没有结合材料引言解读材料,不明确整个试题的主题是研究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而答出辛亥革命在其它方面的作用。这些都反映了同学们没有掌握解读材料信息的基本方法。

2.脱离课文去分析材料结论。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意图之一就是要考查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而试题必然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引用的材料大多既能反映教材内容,又高于教材内容。不管试题的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同学们在解题时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只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如第(1)小题阅读材料得出结论,在对材料的认识时应联系课文中关于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进行分析,但事实上相当多的同学在阅读理解材料时由于没有课本知识作铺垫,只能对材料内容作简要概括或说明,不能形成结论。如对材料一的结论不少同学答成“民国初年报纸多宣传‘民权’、‘民国’等民主思想,民国初年报纸发行量大,报纸的影响范围广”,“辛亥革命借助《民报》宣传三民主义”,“报纸的内容被公众或私下议论”等。

3.解题时不明确问题的要求。如第(2)小题要求综合两则材料从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得出新的结论。这就是要求将多个材料进行对比或整合,然后形成结论。如本题通过对材料的对比,说明辛亥革命的影响在地区上有明显的城乡差别。但有不少同学在方法上缺少对材料的宏观把握,仅从材料二中老农与某君的对话内容中说明辛亥革命未能发动广大农民。甚至有的同学没有对材料进行解读,而是照搬课文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课文是从总体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高度的概括,而材料仅从辛亥革命的地域差异这一个方面加以说明,如果照搬课文结论就违反了“论从史出”的原则了。也有同学对试题的设问要求不能准确把握,如第(13)小题要求回答的是运用史料解释历史应注意的问题,但有的同学理解成评价历史事物时应注意的问题,造成答非所问。

如何解决材料解析题解答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轮复习不是单纯的综合训练,应结合试题的解析加强对答题方法的指导,学会从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和整理具有价值的信息,并由此来处理新情景、解决新问题。对材料的解读应该做到:

1.重视对材料引言的阅读。材料解析题的引言是对本题主旨的高度概括,它能反映命题者的基本观点和总体意图。重视对引言的阅读能有助于快速领会题意,把握解题的方向。如该题要求“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同学们在阅读设问后,并不明确试题要求回答的是哪一方面的结论,有的同学回答的是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成果或不足,从而偏离了题意,但如果结合引言内容思考,就能明确试题要求回答的是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可以说引言内容反映了试题最大的有效信息。

2.分析材料间的相互联系。历史材料的组合是有一定逻辑性的,二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_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个中心而设计的。试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图文之间联系紧密,会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实的本质,共同说明一个历史问题。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间的相互关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解读材料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内容,同时又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要注意其内在联系。如试题通过对材料的对比说明辛亥革命的影响在地区上有明显的城乡差别,这就轰要求综合两则材料从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得出新的结论。

3.寻找材料与课文的关联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材料内容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材料以课本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设问需要通过课本内容来确定解题方向,三是材料所呈现的一般是具体史实,而课文概括的是相关的历史结论。把材料或题设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的史实、结论相对照,确认材料信息与课文内容的关联点,再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迁移,通过归纳、推断形成历史结论。如我们可以把材料一的内容概括为“民国时期报纸数量多,发行量大;以宣传民主思想为主要内容;读报的人群延伸到社会底层的群众。”通过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可见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课文关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有明确的结论,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如果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对材料进行阐释,就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作用的结论。

4.仔细审读设问的要求。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读材料确定方向,同学们在阅读材料时能够依据设问来确定和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材料信息的捷径。如第(1)题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在解读材料时就不能仅仅是对材料内容的简单概括,也不能仅仅是提取材料的局部信息,必须通过对材料的宏观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历史结论,这就说明如果对设问的要求解读不明确就会使解题不能到位。所以,正确解读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才能有目的地对材料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概括出结论。

5.运用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受到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落后的史学观点的影响。我们在解读材料时必须去伪存真,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首先,要用辩证的观念去运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如我们在综合材料的基础上,既要看到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要看到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其次,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待材料信息从而看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最后,利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时还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认识。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历史观来对待材料,才能形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正确认识。

历史小贴士

古代科举考试名称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