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投资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10:54:29

土建投资论文

土建投资论文篇1

以施工合同承包总价为投资控制目标,创优良工程,严格执行合同,加强工程信息管理、工程投资分析工作和协调工作,实现工效最大。

1.总监理工程师岗位职责

总监理工程师对监理工作负全面责任。要督促、检查本合同工程开工前的准备情况,严格事前控制工作,组织施工设计文件复查,并负责主持研究各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的优化和改善方案,向有关单位提出建议,参加工程质量检验、评价与验收,抽样检查关键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质量,参加变更设计会审并签署意见,审查签署并汇编本合同工程季、年的验工计价总表等文件。投资控制工作总监重任在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工程监理的投资控制首先应做好施工方案审核工作。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要求监理人员在施工方案的审核中,注重采用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综合比较评价,以迈好投资控制第一步。

2.信息管理工程师岗位职责

要根据工程建设监理合同文件规定,完善工程信息、文件的传递流程及各项信息管理制度,完善信息存储、检索、统计分析和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合同支付款项目标控制工作,督促施工单位按合同规定,及时编制工程报表,监理人员应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监理记录,并定期进行整理与反馈。要为投资控制规范化、制度化奠定坚实基础。

3.造价工程师岗位职责

造价工程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具体负责工程造价控制:依据“施工规划”编制工程项目执行概算,编制工程项目的年、季、月的投资计划,负责审核施工承包单位提交的用款计划,编制本合同用款计划和费用图表,受理索赔申请,进行索赔调查和谈判,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处理合同变更,下达变更令,审核因合同项目变更引起的有关单价及费用的调整。参加监理工作协调及有关投资控制(合同变更、索赔、争议等)会议。协助建设单位编制有关费用调整、统计和竣工决算报告。依据工程进展情况和资金到位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工程费用分析,编制每月工程财务支付报表、合同完成后工程款项财务支付报表及年、季、月工程投资分析报告。造价工程师应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的支付。要善于使用工程进度款支付这一投资控制的有效手段,同时做好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工作。

二、投资控制的方法

做好投资控制的先决条件是熟悉合同,要强化合同管理,即投资控制必须以合同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的投资控制计划,通过一系列控制方法进行日常投资控制,及时进行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的对比,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达到投资控制的目标。

1.投资计划的制定

监理部首先协助发包人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分年度投资计划,并要求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施工总进度计划的基础上编制资金流计划。监理部审核并报发包人同意后,即以此资金流计划作为日后投资控制的基准。

2.投资目标的分解

投资计划确定之后,需进行合理的目标分解,以及时发现实际投资情况与计划投资情况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对策。

(1)按时间分解

根据审核后的资金流计划,将投资控制目标分解到月,制定每月投资控制目标。

(2)按工程部位分解

根据施工承包合同工程量报价清单的实际情况,将投资控制目标分解到具体的工程部位,制定具体工程部位的投资控制目标。

3.日常投资控制重点

监理工程师日常投资控制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的随时掌握,确保所签发的计量和支付凭证实事求是,符合施工承包合同的相关规定。

(1)高度重视工程量清单项目

(2)把好价格调整关

对施工中发生的材料差价、设备差价、人工费、运费、台班费价差,在进行调差时进行严格控制,注意调差品种和取费范围,调整时间界限和合法依据,严格按调差及承发包合同报价规定办理。对手续不全者,及时提交不予验收拨款建议。(3)严控工程变更

(4)妥善处理不可预见因素增加的工程量及费用

要妥善处理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为预防自然灾害所采取的措施费用以及因设计变更所引起的废弃工程量问题。对由于不可预见因素增加的工程量及费用,在控制上较为困难,且常与合同的索赔条款联系在一起,因此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好预先分析,并提出相关报告供发包人参考。

(5)加强督促指导,鼓励施工单位采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要督促施工单位严格实行项目工程核算制,所有项目管理制度、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管理网络都公布上墙,严格执行。要求施工人员严把质量关,杜绝返工浪费,以严格管理创造经济效益。要组织均衡性持续性的施工,节约人工费,加强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减少场内二次搬运费用,采用先进工艺、新技术措施,加快周转材料的运转,杜绝质量事故,严控质量故障成本。文明施工,做到工完料清,加强工程成本核算,生产消耗核算,资金核算及财务成本核算工作,并精心组织审图,以减少浪费。

4.投资完成情况的检查与计划的调整

投资控制是随施工进展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监理部每月必须进行当月投资完成情况汇总,分析实际完成投资与月控制目标的差距产生原因,同时也应对当月投资完成情况按工程部位进行分解,并与各工程部位投资控制目标进行对比。在透彻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在确保总体投资控制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下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适时修正,使之更符合施工现场实际,并以投资控制动态报告形式及时上报发包人,主动做好应对工作。要规范工程变更操作,实行事前把关,主动监控。

5.投资的事后控制

控制重点是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结算书,公正地处理施工单位提出的索赔要求。竣工决算是监理工程师进行投资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监理工程师要做好竣工决算资料的收集工作,重点审查内容为:各项费用的增减是否合理、各项费用的增减是否满足合同规定、各项费用的增减有无原始凭证、各项费用的增减计算是否正确、各种费用调差、各种取费标准是否正确。

三、结语

投资控制是监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投资控制绝非偷工减料的托词。强化工程投资控制,绝不能以牺牲工程质量与工期为代价,而要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坚持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精细化管理,其最终目的是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投资效益。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又好又快的战略方针,精心安排,合理组织,有效实施对施工全过程各环节把关,积极主动地做好投资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就一定能真正有效地控制土建项目工程造价,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敏:如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J].中国审计,2007(13):65~66

[2]姚宝永:公伯峡水电站引水发电工程施工监理实践与体会[J].水力发电,2004(8):59~62

[3]田正茂:浅议监理工程师对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J].煤炭工程,2004(B05):109~110

[4]王玮:浅谈提高现场监理水平的途径[J].建设监理,2001(6):19~21

[5]吴锡桐:新编建设工程监理实用操作手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6]吴龙生:加强工程监理制度建设严格施工质量控制程序[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5):8~10,12

[7]王远发: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研究[J].工程经济,2007(11):34~35

[8]蔡明祥李萍卢爱萍:造价工程师对工程投资的控制[J].人民长江,2007(12):44~45

[9]许积羽:工程监理在施工阶段投资控制中的实践体会[J].建设监理,2006(6):38~38

[10]胡振宇:浅议建设单位施工与决算阶段成本控制[J].会计之友,2007年(06Z):43~43

土建投资论文篇2

【关键词】房价 地价 价值关系

一、概述

房地产有土地、建筑物、房地三种基本存在形态。本文探讨的房地产估价中房地价值分配问题,是针对房地这种存在形态。房地专指土地与建筑物的综合体,房地价值既包含土地价值,也包含土地上的建筑物价值。房地价值分配即是指:把包含土地价格和建筑物价格在内的房地产成交价格或购买价格;把包含土地收益和建筑物收益在内的房地产租金;把评估出的包含土地价值和建筑物价值在内的房地产价值,在土地和建筑物之间进行分配。

土地价值可以独立存在,房地价值则不然,它必须附着于土地之上,在实物形态上与土地连为一体,没有土地就没有房产。房价总是与地价结合在一起的,房地价值是土地与建筑物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的价值,土地价值、建筑物价值融于房地产价值之中。

依据马克思的成本价格理论,商品价值可以表示为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之和,商品的成本价格表现为生产商品本身的实际费用。房地产价值构成关系式为房地产价值=土地成本+建筑物成本+剩余价值(增值)。房地产整体价值在土地和建筑物之间合理分配问题的关键,是剩余价值(增值)的分配。

二、价值分配分析

对于土地与建筑物投入成本之外的增值如何分配,存在土地贡献学说、建筑物贡献学说、联合贡献学说三种学说,且各有其理论基础。

(一)土地贡献学说

其理论基础为区位理论,主张不动产价格是由于区位影响而产生不同的价格,因此,无论是平面可及性还是立体可及性都是由于土地区位的贡献。土地贡献说源于土地永续收益的基本理念,因土地具有永续性、无折旧、可永续保持利润的贡献度,建筑物则有耐用年限的限制。相同的建筑物建于不同的土地上,其产生市场价格的差异,主要是不同土地的特性使然,故建筑物仅提供建筑物本身价格之贡献,其余贡献均应归于土地。

(二)建筑物贡献学说

其理论基础为消费者对房屋是直接需求,房屋能直接提供居住效用,满足消费者的欲望,而消费者对土地的需求是引申需求,土地并不能直接提供居住效用。土地上如果没有建筑物,则房地产整体价值就无从产生。因此,不动产价格中,土地仅提供土地成本之贡献,其余贡献均应归于建筑物。建筑物虽然有耐用年限,但既有折旧提存仍可永续。

(三)联合贡献学说

无土地承载,建筑物将无以依附;无建筑物高度利用,则土地形同空地,难以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土地与建筑物需充分配合,方能达到最高最有效利用。不动产价值的产生,是结合土地、资本、劳动、企业家等四种生产要素,其中土地成本与建筑成本均为已知,企业家对土地与建筑物做最高最佳利用时,方能获取最大利润,该利润是由土地与建筑物的结合产生的,缺一则无以实现最大利润。在公平原则的考量下,土地与建筑物结合构成不动产时,应以土地及建筑物的贡献,按效用比率将价格进行公平分摊。而且,不同的不动产利用形态,土地与建筑物的贡献比率不同,应做适当的效用分配。

三种分配学说各执一词,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到底哪种更为合理呢?下面我们从土地价值理论入手做进一步分析。

(四)土地价值理论分析

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判断土地商品是否有价值,根本的依据在于人类是否对土地投入社会劳动。一旦有资本投入本不包含人类劳动的土地,土地物质便成为土地资本的载体,由于有了社会劳动的投入,土地也就由单纯的无价值的土地物质转化为土地物质与土地资本的综合体,也就成了有价值地产。人类在地产上继续投入资本和社会劳动,建造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等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就形成了房地形态的房地产。依据土地价值理论,人类投入的土地资本越多,土地的价值就越大。当人类对同一块土地进行追加投资时,先前的投资仍然在发挥作用,尤其是那些存续时问较长的固定资本,从而使土地资本的价值得以积累而不断增大。由于土地资本价值的积累,开发建设完成后的房地产中的土地价值不同于建设前的土地价值,即房地形态中的土地价值不同于空地价值。空地价是纯就土地估价而言,不受地上建筑物存在的影响,属于独立估价;房地形态中的土地价值则受地上建物存在形态的影响,属于部分估价,是一种附有建筑物的房地分地价。当建筑物为最高最佳使用状态且为全新建筑物时,房地分地价可能会高于净地地价;当建筑物现状容积率低于法定容积率,且建筑物较老旧而又未达最高最佳使用状态时,则房地分地价可能会低于净地地价。如此看来,联合贡献学说较之土地贡献学说、建筑物贡献学说更为合理。现实中的房地产整体价值并不是地价加房价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供求关系和收益能力决定。

三、结论

房地价值是土地与建筑物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的价值。我们通过对房地产价值构成理论、三种贡献学说以及土地价值理论的分析,得出结论:房地产价值=土地成本+建筑物成本+剩余价值(增值)。房地价值合理分配的关键是增值的分配,理论上讲比较合理的增值分配方案是按土地及建筑物的效用比率进行公平的分摊,但估价实践中增值的归属需依据估价目的和地价定义而确定。

参考文献:

[1]柴强.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王辉龙.房地产价值构成与价格分解[J].社会科学辑刊,2009(3).

土建投资论文篇3

关键词:土地要素;土地出让金;经济增长;广州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62-04

一、背景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活动的载体,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

土地出让金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就之一,它是通过无偿划拨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转变为必须通过缴纳土地出让金才能获得土地使用权,来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产的转化。这种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交易,使地方政府扩展了收入来源,也获得了大量收益。据统计,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已达到29 397亿元,同比增长106.2%,而2010年的财政收入为8.31万亿元,土地出让金占35%。有些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到了财政收入的一半,有的作为预算外收入甚至超过了财政收入。我国各个城市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土地出让金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1]。贾奇峰等(2006)认为,土地出让金调动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积极性,激发了地方政府的趋利行为。汪利娜(2009)指出,针对土地出让金建立收支专户,并将土地出让金全额纳入地方预算,从而实现透明化管理。辛波等(2010)在探讨土地财政与GDP 增长的相关性研究中,将土地出让金作为土地财政的一部分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土地财政对经济有较强的影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土地要素一直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2004年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以来,量化土地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已成为学者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测度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时,基于要素价值而非数量的计量模型的研究结果会更准确。而中国土地市场的出现使土地价格逐步显化,因此,直接测度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得可能。国内外学者对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作了许多研究。黄裕婕等(2000)对福建省各市土地生产力与土地利用关系进行了检验[2]。王爱民等(2005)用二次函数的形式研究了深圳市土地投入总量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深圳市土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166[3]。熊鹰等(2006)对湖南省城市化中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数据分析,提出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观点[4]。李明月等(2005)研究了土地要素投入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土地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4%,与资本和劳动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35%和3.40%基本相当[5]。

由上述可知,目前对土地出让金制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所引发的消极问题的分析,且多是定性研究,而缺少在土地出让和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分析方面的研究。因此,有必要重点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边界的扩大,在地方政府成为利益主体的背景下,分析土地出让金规模与土地要素投入力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探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和土地要素投入贡献率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土地出让金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提高实施效果。

二、理论方法

(一)理论与方法

在定量分析要素投入对于经济增长时,大多数学者都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构建分析模型,其基本形式为:

Y=AeλtLαRβμ (1)

式中,Y、L和R分别表示为t时间的为资本总产出、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α和β表示为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要素的弹性产出,表示该生产要素的投入改变对于资本总产出的影响;A为非零常数,λ为科技贡献率,μ为随机干扰项。

传统的生产函数未考虑土地要素作为生产要素对于经济的影响,根据CD函数原理,为了测算土地要素的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土地要素加入生产函数,则其式可写为:

Y=AeλtLαRβSγμ (2)

其中,S表示土地要素的投入量,γ表示土地要素投入弹性。对于该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

lnY=lnA+λt+αlnL+βlnR+γlnS (3)

为分析单位时间了总量变化,将(3)式对于时间t求导可得:

■×■=λ+α×■×■+β×■×■+γ×■×■ (4)

其中,■×■表示为单位时间t内经济增长率,α×■×■表示为单位时间t内劳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β×■×■表示为单位时间t内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γ×■×■表示为单位时间t内土地要素投入对于资本增长的贡献。

(二)计算与检验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构建面板数据模型:

lnY=lnA+λt+αlnL+βlnR+γlnS (5)

其中,总产出 Y选用第二、三产业的GDP总和,劳动力投入量 lnL选用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资本投入 lnR选用第二、三产业固定Y产投资总和,而土地要素投入lnS则选用建设用地总量表示。以表1中2005―2013年广州市统计年鉴数据,结合SPSS软件作回归分析得:

lnY=+-135.977+0.404t+0.002lnL+0.138lnR+0.732lnS (6)

R2=0.999,sig=0.000

从式(6)可以看出,土地要素投入S对于第二、三产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732,表明城市建设用地每增加1%,对于第二、产业总产值可带来0.732%的增长;劳动力投入L对于第二、三总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002,表明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增长幅度为0.002%;资金投入R对于第二、三产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138,即资金投入每增加1%,对于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可带来0.002%的增长。其中,在资金、劳动力、土地要素三个要素中土地要素的弹性系数最大,表明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对于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作用。

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和土地要素投入三者的规模报酬总系数为α+β+γ=0.872

对于要素投入替代率■≈0.2

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两者同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两者也常常被用来比较。而两者也具有密切的联系性,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收入量;反之,财政收入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履行职能、促进消费与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基础,对于GDP的增长至关重要。因此,为分析土地出让金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将选择2005―2013年广州市土地出让金与财政收入情况进行分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土地出让金与财政收入正相关性明显,对于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收益功不可没,2005―2013年的数据显示,土地出让金收益所占财政总收益比重均值为26.86%,超过了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三、结论和建议

本文运用加入了土地要素的生产函数模型,对2005―2013年间土地要素、资本、劳动力投入对于广州市的经济发展贡献程度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据统计,证实了土地出让金对于广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土地要素投入对于广州市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整体边际报酬递减而言,需调整建设用地规模、资金投入与劳动力投入三者的比例,在适宜的建设用地规模上调整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以达到效益最经济。

2.资金投入对于广州市经济发展也十分重要,需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设立发展战略专项资金,高效拉动广州市二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3.土地出让金依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其创新机制将是各级政府推进土地出让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合理高效地对之进行管理利用。另外,土地出让收入具有不稳定与不可持续的特性,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土地出让收入可能发生较大波动,在统筹经济发展制定相关规划时应考虑周全。

参考文献:

[1] 张昕.土地出让金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11):16-21.

[2] 黄裕婕,赵晓丽,香宝.福建省的土地济评价[J].资源科学,2000,(3):66-69.

[3] 李明月,胡竹枝.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软科学,2005,(6):21-23.

土建投资论文篇4

[论文摘要] 笔者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投资 为引线,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现状,主要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角度出发,浅析福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隐患,简明扼要地剖析问题与隐患的成因,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我省是人多地少的省份,人均耕地只有0.6亩,全省47个县市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警戒线,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全省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分布零散,按照“生态省”的要求,坡度较陡的地块不但不能开发,还要安排部分退耕还林,大面积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开发整理是我省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年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践,我省已 总结 出一套相对合理、简练的工作机制。然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在国内的进展历程毕竟有限,很多方面的工作仍然需要不断摸索、实践、总结。笔者曾参与多项省内外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设计,通过自我总结心得,对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见解,希望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成效。

1 存在问题与隐患

1.1 重点设施无法落实,总体规划缺乏完整性

就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省内投资的而言,土地整理亩均投资约为2000元,高于国家投资项目的土地整理亩均投资。但是,项目一旦涉及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型水工 建筑 物,就很可能面临资金窘迫的境况,使得项目的总体规划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例如,2004年省级投资的仙游县大济镇土地整理项目:项目总面积约为4102.98亩,总投资约为824.39万元。项目区地处木兰溪中游和大济溪下游两侧,以省道242线为界,分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南片区位于木兰溪北岸;北片区则有木兰溪支流大济溪自北而南方向。项目区所涉及的木兰溪和大济溪都是径流较大的两条河流,如果将防洪工程和桥梁工程设计纳入该项目的土地整理工程设计范围,投资资金明显存在较大缺口。可如果不予考虑,则必然存在一连串与防洪工程密切相关的安全问题;其次,由于河床宽度较大,如将大跨度农桥纳入投资范围,资金更是捉襟见肘。而如果不纳入投资范围,则必造成项目区 交通 系统总体规划上的不完整。

如果说,仙游县大济镇土地整理项目只是特例,那么对于闽西和闽北的项目,类似问题却是屡见不鲜。原因是这些项目区周边大都为被丘陵山地环绕的盆地,或分布在河流两岸的狭长河流阶地,总面积不大,总投资也不过在400~500万元,可又往往很需要建设占投资相当比例的防洪工程。而防洪问题总是项目区农田建设的大前提,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设计单位只能“委曲求全”,强行压缩其它工程投资,从而造成项目区总体规划由于资金短缺而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1.2 投资重复,规划相异

在省内各县市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踏勘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在项目区内存在几乎同时或者正在施工,由农发办投资的田间设施,或者由 水利 部门投资的防洪排涝设施,或诸如新 农村 建设、村村通之类的道路设施。于是,某些业主单位为了充分“利用资金”,挖空心思将这些设施“融”入土地整理项目投资范围内,从而造成投资重复。

然而,从规划设计角度考虑,这些“已经存在”的水利设施同样可能给新的规划带来一定的设计麻烦。原因很简单,由于资金渠道不同,投资部门不同,规划理念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项目总体规划要求与标准也就必然不同。比如,省内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一般要求排灌分开,而农发项目则大都采用传统的排灌结合设施。因此,如何做到充分利用已有田间设施,合理科学规划,需要设计单位深入项目区,实地认真勘查,实测现有沟渠断面尺寸,才能做到新旧结合,前后一致。

1.3 新增耕地数量斐然可观,耕 地质 量良莠不齐

从我省近五年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中,针对提高新增耕地质量的工程措施有如凤毛麟角。新增耕地面积不大,而且可能散布在项目区各个角落,更是难为人所重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从历年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费用表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列入这方面投资的内容寥寥无几。即使存在,也不过是“蜻蜓点水”,仅仅是一些示意性的、简易的措施,比如客沙或客土之类的。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新增耕地”在项目实施前是荒草地,项目竣工后依旧如从前。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的新增耕地完全是为了应付竣工验收,草草翻耕了事。

1.4 预算编制不合要求,投资总额难符实际

2007年5月22日,闽财建[2007]57号文《福建省 财政 厅、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的颁布,标志着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开始正式采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以下简称“国土定额”)。但从笔者近期参加的施工图技术交底会、设计变更会以及2007年省级项目的审查会,许多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反应的问题,大都与预算密切相关。现就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问题,做一些探讨:

(1)人工预算单价滞后。根据闽建筑[2006]24号文,建筑工程于2006年5月1日起已经对人工预算单价做了调整。以松溪县渭田土地整理项目(总面积3220亩)为例,按照国土定额标准的人工费(六类工资区)计算,总投资约为644万元。如果直接将人工预算单价直接由原来的26.40元(甲类工)、15.89元(乙类工)直接增加到31.40元(甲类工)、20.89元(乙类工),总投资则将增加到678.85万元。前后两者比较,总投资增加5%,亩均投资无形中增加了108元。

(2) 材料 预算单价与项目区实际价格差异较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材料大都直接采用信息价,而大部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往往在比较偏远的地区,材料 运输 方面大都存在二次搬运。

(3)定额与施工组织设计脱节。比如,沟槽土方开挖,按照国土定额,除上口宽度超过16m的渠道及上口面积大于80m2基坑土方工程采用人工与 机械 配合施工外,土方开挖都应采取人工开挖,但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大多采用机械与人工配合的施工方法,难以符合预算定额标准。

(4)项目设计过程虽根据设计进展分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三个阶段,但并没有因为设计阶段的不同,对工程量采用相应的扩大系数,这可能造成后阶段的进一步设计内容的调整压缩。

综上所述,由于预算编制的种种不符合标准现象,极可能给项目施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定额本身就是规定必要劳动消耗量的标准,“标准”一旦“失真”,总投资预算过程的重复性差异叠加,势必造成项目总投资与实际投资的存在大幅度的偏差。再加上某些施工单位为了中标,不顾后果地压缩标底,尤其是某些采取最低价中标的地区,对后期工程实施无形是“雪上加霜”,其后果很可能是降低工程质量、施工单位半途退场、蓄意增加设计变更,等等。

1.5 框定工程费用比例,约束总体规划内容

根据省内外多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审查会经验总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施工费的费用组成结构大致是:土地平整约占20%,农田水利约占40%,田间路工程约占30%,其它工程约占10%。有些省份甚至要求农田水利占施工费的比例不得小于40%。如果土地平整工程或田间路工程比例增大,都可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因为多数人认为只有农田水利工程才是土地整理项目的重要部分,大量投入资金在所不惜。而不为重视的土地平整工程,在有些省份甚至被硬性要求不得超过施工费的10%。否则,设计单位将可能被要求重新优化总体平面布局,重新安排资金投入。

而值得深思的是:如果撇开“土地平整”,规范大田块、合并小田块,“田成方”又从何而言?提高耕作效率,均匀灌溉又从何而言?从长远来看,如果不利用当前大好局势,我们的耕作田块又何时才能规范化,下一步土地整理的工作又将如何推进?笔者认为“土地平整”乃是区别于其它类似工程最独特之处。

2 问题成因分析

2.1 程序尚未成熟, 投资 无法放开

实际上,国内土地开发整理真正开展应该是起始于新

2.2 不同部门步调不一,设计理念有待统一

不同部门对相同项目区投入资金,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属正常的现象。首先,投入资金总额的不同,可能就已经定格了不同项目总体规划的思路。根据资金宽裕情况,结合现场实际要求,解决项目区内最紧要的设施,也是每一位设计者、策划者或业主预先考虑的问题。这就基本确定了项目设计方向,局限了总体规划的思路。其次,由于部门职能的不同,对项目建设的出发点不同,或由于不同部门策划者本身对投资项目不同程度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直接影响了项目设计的方向。所以往往形成有的工程内容重复建设,有的倍受冷落或刻意规避。

2.3 重数量,轻质量

由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因此很多地方单位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数据上的“一本账”,对于后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果不够重视,耕 地质 量问题往往不能顾及。与耕地质量息息相关的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土壤改良、地力改善等措施视觉上大都难以辨别,难以技术 检验 ,工程量审核只能通过签证来体现,效果也是滞后的。因此,为了避免投资资金不落到实处,只能“忍痛割爱”,从而使得耕地质量问题遭受冷落。

2.4 定额标准贯彻力度不够,单价高低人为因素影响大

在“国土定额”未出台之前,省内均采用的福建省 水利 水电厅闽水电[1997]计201号文颁发的《福建省水利水电 建筑 工程预算定额》(以下简称“97水利定额”)。因此,很多设计单位、审查预算专家甚至投资审核部门,对新的定额标准理解可能还不是十分透彻,影响项目投资。

此外,对项目总投资影响较大的因素还有投资审核单位。他们可能依据以往审核项目对送审项目的单价进行人为限制,以达到降低项目总投资的目的。

3 对策与措施

3.1 开拓筹资渠道,汇集多方力量

土地整理资金的充足与否是土地整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必要前提。目前筹集资金的渠道主要来自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资金渠道还可作进一步拓展,以争取充足的资金:一是组织农民投资、投劳,以及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 社会 资金的投入;二是利用国内 金融 部门贷款;三是积极引用外资、如亚洲 银行 等国际性投资。

为了克服同一项目存在上不同部门投资,不同理念的规划,必须尽快构建起一个将管理行为与跨部门协作联系起来的组织架构,汇集各方有效力量,凝聚各方投资资金,合力攻克诸如项目防洪堤、引水干渠之类涉及项目安全隐患的重点工程,有系统、有保障地全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保项目实施后安全稳定地运行。2006年由国土资源部门与农业综合开发办联合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这一举措,笔者认为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里程上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一步。

3.2 规范定额标准运用,实事求是编制预算

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经济 核算的基础依据,因此,规范使用预算定额是编制投资预算的根本。从省内的国土定额运行情况,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以臻规范运用、实事求是的目的:

(1)邀请预算定额标准编制人员或者预算专家,对设计、施工、审查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深刻理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内在含义,掌握预算定额的使用条件,从而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2)由土地开发整理管理部门组织各设计单位、资深预算审查专家、优秀的施工单位,以技术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技术交流,并形成定期举办的惯例,逐步规范。

(3)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为 调查 对象,广泛征询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意见,组织预算专家,通过讨论研究,总结并改进预算定额标准中与省内不相吻合之处,循序渐进,提炼出一套符合福建土地开发整理实情的预算定额。

3.3 结合实际情况,开拓工作思路

从土地开发整理定义出发,土地开发整理就是采用工程或生物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或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的活动。因此认为,无论是土方平整、道路工程还是其它工程,均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故应当一视同仁。

当然,借鉴以往项目投资情况,总结投资各组成比例,也是检验项目规划合理与否的传统手段之一,但如果把它当作一个框框来生搬硬套,则不合理。比如,在一个水利设施完善,道路设施缺乏的项目内,投资重心就应该往田间道路工程倾斜,而不是生硬地套用比例框框。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哪个分项工程,只要情况属实,项目区内确实需要加大投资,都可以大胆投入资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合理规划。

3.4 加强资金 财务 管理 ,实现项目“综合治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财务管理的重点是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控制支出,是项目按时保质完成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项目“综合治理”(本处指对田、水、路、林、村全方位进行治理)的前提条件。以下就如何加强资金管理力度,提一些浅薄的建议:

(1)划清各项费用开支界限,严格遵守资金支出程序;

(2)认真审核支付凭证的真实性、可靠性;

(3)加强资金支出责任人签字制度;

(4)建立完善的 会计 核算工作制度;

(5)加强工程项目的 审计 力度。

4 结语

土地开发整理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 农村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工程的综合性、复杂性、季节性、区域性等特点,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制度,使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真正成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土建投资论文篇5

摘要:实践表明,导致融资平台会计核算混乱的焦点集中在土地出让主体、土地出让金的性质和委托代建界定这三个问题上,本文从实务角度出发,对这三个问题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试图为政府债务准则的制定寻求理论依据。

关键词:政府债务;融资平台;会计核算;基础理论

作者:周林林(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审计局)

一、土地出让主体

按照我国现有土地制度的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并由各地人民政府负责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目前土地流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出让。即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通过一级土地市场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二是转让,即土地使用者将通过交易获得的土地使用权通过二级市场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目前融资平台开发的土地大多先由政府划拨获得,通过融资平台的拆迁安置、土地整理后再由国土部门代表政府出让。实务操作中,融资平台为了使土地成为质押品,往往先由其交纳土地出让金,在获得土地使用权证后再用于贷款抵押。正是这一环节使一些会计人员误认为这时的土地使用权己归融资平台,误认为该地块的土地出让金也应归为融资平台的开发收入。

通过对融资平台土地出让过程的剖析可以看出,因融资平台的土地是通过划拨获得而非交易获得,虽然其交纳了土地出让金并获得土地使用权证,但并不具备出让资格,只能由国土部门挂牌出让。按照这种流转方式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应当属于政府收入,而不是融资平台的收入。

上述结论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也得到印证。以2015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为例,在“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科目”中,103/01/48号科目列收项目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12/08号列支项目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其中列支的内容有: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城市建设支出等。可见,在总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上,土地出让收入已列入政府预算收入;征地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和城市建设支出已列入政府预算支出。从支出的内容看,融资平台从事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政府应当行使的职能,只不过融资平台代为行使了这部分职能。

土地出让与转让的区别列示如表1所示。

区分出让和转让对制定会计准则有重要意义:政府是土地出让的主体,法人或自然人是土地转让的主体;通过一级市场交易的土地出让收入属政府基金收入;通过二级市场将有偿方式获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入属企业收人;融资平台为了融资,用划拨的土地挂牌自摘,土地使用权未发生本质转移,其费用不应列入土地开发成本,应由财务费用承担。

二、土地出让金的性质

要想弄清政府拨付给融资平台的土地出让金的性质需厘清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土地出让金的所有者,即这是谁的钱?从前面讨论结果看,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通过一级市场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的政府基金收入。与收入对应的支出是征地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和城市建设支出。可见,在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上,己将土地出让收入和支出列入其中。因此接收土地出让金的融资平台不能再第二次计作收入或支出,除非政府与融资平台间发生政府回购或租赁等交易行为才能将拨入的土地出让金作为政府的支出和融资平台的收入。

第二,土地出让金的用途,即准备作什么用?笔者认为,平台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分税制改革不彻底所导致的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不对称的直接后果。在地方政府无法进行“赤字预算”和政府贷款的情况下,平台公司成为地方政府获得贷款和其他形式融资的选择。对于我国一些地县级政府而言,预算财政是“吃饭财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划拨的土地出让金扣除融资平台已经垫付的开发成本后,其结余款项则是地方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准备金。

第三,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方法,即如何使用?财政资金进入融资平台的渠道包括注资、追加投资、交易、代建和经营补贴五种方式。上述各种渠道可以归为两类:资本性投入(如注资、追加投资)和开发性投入(如代建、回购、租赁等)。如果政府将土地出让金作为资本性投入,划拨的土地出让金则转化为融资平台的资本金;如果政府将土地出让金作为无偿代建项目成本的补偿,则划拨的土地出让金应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予以核销;如果政府将土地出让金作为有偿代建费用或回购资产的购买款,划拨的土地出让金则成为融资平台的收入。因此土地出让金作为政府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准备金的方向是确定的。至于各个建设项目是采用交易方式还是行政方式则取决于政府的意志或双方约定。从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方向看是确定的,从其使用具体内容看它又是不确定的。应当明确的是:无论政府釆用何种方式,土地出让金是财政资金的属性是不可改变的,都应当按财政口径列支,都应当接受财政部门的审核。因此,政府拨入的土地出让金在其列支前应作为“专项应付款”视为负债,专项应付款这时便起了“蓄水池”的作用。

明确土地出让金性质对制订政府会计准则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一级市场出让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属于政府收入。二是拨入的土地出让金须待政府项目的结算方式确定后,才能确定资金的使用性质以及融资平台的账务处理思路。三是在投资模式下,土地出让金转化为融资平台资本金;在代建模式下,土地出让金是对成本的补偿,应当予以核销;在交易模式下,土地出让金转化为融资平台收入。四是政府项目完工后应当按基建程序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经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融资平台与政府结算的依据。

表1

三、委托代建的界定

1.财政资金进入融资平台的渠道

融资平台通过代替政府融资人的角色,完成了应由财政完成的社会再分配过程,而不是一般工商企业的商品交换过程,这仅是从职能角度作出的结论,其实,在政府赋予融资平台代行部分财政职能的同时,还存在着经济方面的联系。要想厘清政府与融资平台的经济关系,必须从经济角度分析政府资产或资金进入企业的渠道和性质。如前所述,政府资金进入融资平台的方式有注资、追加投资、交易、代建和经营性补助五种,这五种方式可以分为行政行为、交易行为两种性质。其中:注资、投资、无偿代建属于非市场的政府行政行为;回购、租赁、有偿代建属于交易行为。经营性补贴虽然是无偿的,但那是在市场做不了或市场做不好的条件下,政府为了保证公共产品的供应而对经营此类业务的企业给予亏损性补贴,所以它依然应当属于市场行为。因注资、追加投资、交易、补贴属于一般工商企业的行为,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已有所规范,故不列入本文研究范畴,本文重点讨论的是融资平台与政府间发生的特殊行为——委托代建。

2.委托代建的涵义和判别标准

委托代建是融资平台特殊职能的体现。尽管目前我国已在试行委托代建制,但这种代建与融资平台为政府代建是不同的:前者没有融资的职能,后者需同时承担融资和建设职能;前者必须通过招投标程序确定代建人,后者由政府直接指定代建人。在现有会计专业教材、论著、词典中几乎没有从会计角度对融资平台的代建行为作过表述,因此笔者借用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委托加工物资”科目的描述,由此推导出政府委托代建的涵义:委托代建是由政府下达建设计划,由融资平台建设,完工后交给政府作为社会公益项目使用,政府以土地或土地出让金作为建设成本补偿的一种建设方式。

通过一般工商企业的“委托加工”与政府“委托代建”的对比,笔者认为委托代建项目有以下判别标准:(1)建设项目由政府确定。(2)完工项目产权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确定完工资产接收人。(3)项目用途属社会基础设施或社会公共产品。(4)建设成本由政府补偿,或由政府支付代建费。前者为无偿代建,后者为有偿代建。当上述判别标准同时满足时,则可判别为政府投资项目。

土建投资论文篇6

关键词:地租;土地经营;利益分配

土地资产经营是我国现阶段城市经营中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我国城市土地经营发展迅猛。从1980年深圳市率先试点收取土地出让金开始,到2005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已达5500亿元。据国务院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在不少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已占到地方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由于城市土地使用权价值特别高,又涉及国家、城市政府、供地企业、土地使用者、居民等多方的利益,是一个矛盾集中的利益交汇点,使土地成为城市经营中一个极为不易处理的问题。在城市经营实践当中,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甚至连连不断。因为土地问题涉及多方利益,所以利益分配成为土地问题的核心。利益分配恰当与否,直接决定着土地问题解决的顺利与否。因此,城市土地经营中的利益分配成为具有相当实践价值的一项课题。针对国内城市土地经营利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从马克思地租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现行土地所有权制度,尝试探讨一种新的城市土地利益分配机制,以期在土地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实现城市土地利益的恰当分配,供国内城市土地经营实践借鉴。

一、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城市土地经营的适用性

马克思地租理论原本考察的是农业这个特定领域的资本收益分配问题,要将其应用于我国当前进行的城市土地经营活动,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的条件。

(一)市场经济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城市土地经营,正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行城市土地的配置。所以,市场经济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城市土地经营领域是满足的。

(二)明确的土地所有权

在马克思地租理论中,土地所有权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及受益对象。如果所有权不明确,则其它行业资本可自由进入,农业参与全社会的利润平均化,使形成绝对地租的超额利润流出农业部门。而在我国,城市土地是国家所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文规定:“城市市区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也就是说,我国进行城市土地经营,有明确的土地所有权,有具体的绝对地租受益对象。

(三)明确的土地使用权

在我国,城市土地实行使用权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而且无论是划拨土地还是有偿转让土地,国有土地使用证上都载明了使用期限,土地使用权是明确而稳定的。

(四)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

我国的城市土地,其所有权和使用权是明确分离的,如前文所述,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单位或个人。这种“两权”分立的城市土地制度,使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应用变得必要。

(五)土地等级差别

在城市土地中,“等级差别”更加明显,表现为区位、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等方面的差别。这些方面的差别使得城市土地产生了不同的使用效果,区位差别导致了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和市场影响面等方面的差别,基础设施差别导致了生活便利度和舒适度等方面的差别,环境状况的差别导致了健康状况和主观心理满足程度等的差别。所有这些差别,共同支撑着城市土地级差地租的产生和存续。

因此,在市场经济的中国,马克思地租理论可以适用于城市土地经营领域,解决城市土地经营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可以应用马克思总结的地租理论。

二、马克思地租理论在城市经营中的土地利益分配的应用

马克思地租理论考察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用地收益的分配规律。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地租的本质是超额利润。在农业中,平均利润归租地农场主,超额利润归土地所有者。下面将马克思地租理论具体应用于城市土地经营活动,提出一种城市土地分配机制。

(一)国家凭土地所有权收取绝对地租

在马克思地租理论中,与土地等级没有联系的地租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获取绝对地租。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以后,党和国家着力推行土地公有制,其中对城市土地实行的是国有制,国家是城市土地的所有者,那么国家凭借对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可以无条件地对使用者收取绝对地租。而且,绝对地租与土地区位、基础设施状况和环境状况没有联系,无论开发什么样的土地,都要向国家交纳绝对地租。

在马克思地租理论中,绝对地租的标准是一致的,无论租种什么等级的土地,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单位绝对地租都是相等的。所以,国家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绝对地租,其收取标准应该具有一致性。使用者都按相同标准交纳绝对地租,与使用者的身份无关。只有当土地所有者――国家直接使用土地(如军事用地)时,绝对地租才不会以独立的形式存在。绝对地租标准还应该是确定的,这一点毫无异议。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之间没有互动机制,绝对地租不会因为级差地租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绝对地租应该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加。

对应于绝对地租的收取,国家也有应该承担的义务。首先,作为土地所有者,国家应该采取各种必要措施,确保自身土地所有权的稳固性;其次,国家还应该监督城市政府对土地的经营,使它的具体经营行为合乎规范,对土地收益资金的使用方向合乎规范等。

(二)城市政府经营土地收取级差地租

我国城市土地经营的主体是城市政府。无论是土地所有者国家还是省级政府(直辖市除外)都不可能直接经营城市土地,因为城市土地经营与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规划息息相关,只能由城市政府来进行。这意味着,城市政府的积极性直接决定着城市土地经营的成效。所以,要充分调动城市政府的积极性,并合理分配利益给城市政府。城市经营的具体方式,是先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等,将土地规划成某种特定的用途;再进行拆迁,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将“生地”变为“熟地”;最后进行市场招标和拍卖,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具体的使用者。

在马克思地租理论中,与土地等级相联系而发生的地租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等级的差别,形成的原因是对明确的土地使用权。级差地租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是指等量资本投在面积相等但肥沃程度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的各级土地上所产生的地租。级差土地租Ⅱ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的资本而有不同的生产率,由此产生的级差地租。这些投资,无论是连续追加到哪一级土地上,一般都会提供出不同的生产率。这些追加投资提供的生产率,只要高于劣等地原来的生产率,就会产生超额利润,并形成级差地租Ⅱ。

城市政府具体负责城市土地的利用规划、土地的整治、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市场配置前的增值环节,也是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形成的主要环节。级差地租Ⅰ是土地因肥沃程度或地理位置较优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是因为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回投资产生的。对城市土地而言,肥沃程度无关紧要,而地理位置受城市规划影响巨大,城市规划改变了特定地块在整个城市当中的相对位置,可以创造级差地租Ⅰ。而城市政府在特定地块上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既是在改变地块的相对位置,也是在对地块的生产力连续追加投资,也就是既可以创造级差地租Ⅰ,也可以创造级差地租Ⅱ。例如,一块被征用的农用地,原本位置偏避,交通不便,水电不通,远离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服务场所,那么它的出让金会很低,可收取的地租很少,但是城市政府将其规划为建设用地,使其位置由郊区变为市区,然后再投资将土地平整好,将道路铺通,将水电接通,将其它服务设施修建齐全,那么该地块的出让金会大幅增加。因此,级差地租主要是由经营土地的城市政府所创造。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级差地租与马克思地租理论中的级差地租在性质上是存在区别的。地租理论中的级差地租,都是本身附着在土地上的等级差别引起的,从土地所有者向使用者出租使用权这点上看,是土地本身所固有的等级差别。而上述城市土地的级差地租,无论是第一形态还是第二形态,都并非国家提供的土地本来就能带来的,而是城市政府的投资经营带来的,其实质并非真正的“地租”,而是城市政府投资的“租金”。城市政府的投资被附在了城市土地上,随同土地本身一起被租用,一起产生收益。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这种级差地租理应由城市政府获取。

为了提高城市土地的生产力,产生级差地租,城市政府必须进行先期投资。这种投资的资金需求是巨大的,仅靠税收无法满足,必须从生产力得以提高从而产生级差地租的土地本身得到补偿。从城市经营的实践来看,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缺口都比较大,全国城市每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缺口达4000亿元左右。在进行土地经营后,它们都是依靠土地出让金收入进行滚动投资,以满足先期投资的资金需求的。因此,城市政府也需要获取城市土地的级差地租。获取的方式是向土地使用者收取土地出让金。与级差地租相对应,城市政府也有相应的义务。除了前文所述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基础设施投资外,还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控制土地供应总量,调整土地供给结构,配合国家掌握好土地供应这道经济“闸门”;(2)切实履行用地协议,不随意中止使用期限,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3)对土地市场进行充分的市场运作,公开操作程序,避免权力寻租,最大程度实现级差地租;(4)规范土地使用用费收入的使用途径,将级差地租收入主要用于城市土地经营,以及用于弥补因土地经营而给居民造成的直接的或潜在的损失。

(三)土地使用者开发土地获取平均利润

马克思地租理论中的农业资本家没有土地所有权,只是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他们像工商业资本家一样,按投资额获取平均利润。在我国城市的土地经营中,土地使用者也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只是从国家手中购买土地使用权,即租用土地。所以,土地使用者是不能参与超额利润的分配的,只能按投资额获取平均利润。当然,利润的平均化不是在土地市场范围内可以实现的,这有赖于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土地使用者的义务是遵守用地协议的规定,在土地利用规划框架内对土地作具体的投资(包括建筑房屋和修建部分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土地,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创造社会财富。土地是稀缺资源,土地闲置是巨大的浪费,土地使用者必须履行开发土地的义务。对于长期闲置的土地,国家可以无条件收回使用权。

土建投资论文篇7

关键词:跨国公司;前向联系;技术溢出

abstract:

forward linkage is an important outlet of the mnc's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to the local companie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ncs in zhuhai and raises some proposals on how to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

一、问题的提出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内部渠道或外部渠道向东道国本土企业转移技术。例如,可以向其子公司转让技术、专门知识与技能;也可以通过许可证交易向他国本土企业转让技术与管理经验。除了以上直接联系外,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还存在间接的联系,即还存在着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其中前向联系是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本土企业发生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

前向联系中的跨国公司是东道国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外部知识源。本土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的各种前向联系也成为其进行技术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本土企业如何有效地吸收前向联系中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强化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珠海外商投资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其技术溢出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前向联系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源于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理论。hymer(1976)指出,fdi的主要动机是跨国公司为了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控制生产和市场营销,以便充分利用其专有的知识和技能资产。hymer的论述表明,创建跨国公司的必要条件是必须拥有专有知识和技能的所有权优势,否则跨国公司无法在与东道国本土企业的竞争中取胜,因为本土企业往往具有市场环境、消费者行为以及商业经验等方面的知识优势。然而,在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频繁接触中,跨国公司的专有知识和技能可能不通过市场交易就转移到东道国的本土企业中,即发生技术溢出效应。一般认为发生技术溢出效应的渠道有示范和模仿、竞争、人力资本流动以及联系等。

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其子公司与本土的供应商或客户发生联系时,本土企业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子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发生了溢出效应。即使跨国公司子公司会向本土供应商或客户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攫取本土厂商从中获得生产率进步带来的全部利益。这类溢出渠道按照溢出的对象可分为后向联系的技术溢出和前向联系的技术溢出两种。

所谓前向联系是指外国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本土企业之间通过市场关系长期形成的一种供应方面的契约,在这种契约关系中,跨国公司作为供应商向本土企业或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通过这种契约关系形成的关联,对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这种关联,大量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从外国子公司转移到本土企业。

与后向联系相比,有关前向联系的实证分析要少得多。aitken & harrison(1991)认为,来自前向联系的溢出在大多数行业都很重要。事实上,与跨国公司的前向联系比后向联系对本土企业更有益处,因为前向联系有助于尽快形成本土的生产体系,开发其制成品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术的国际扩散还会引起另一种层次的前向联系。如资本内含型技术的国际扩散,如果只是从产业联系的角度来衡量,起码促进了技术引进国本土有关技术设备维修业务的发展;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分析,还可能促进本土r&d产业的进步。

以下部分将对珠海外商投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以把握其基于前向联系的技术溢出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基于前向联系的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珠海外商投资企业的问卷调查

根据文献研究、推导和演绎,本文就前向联系的技术溢出渠道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以相对平实、易于理解的语句分别表达出来。2006年11月共向182家珠海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发放了问卷。回收61份,其中有效问卷5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30.8%。

(一)样本企业的特征

在回收的56份有效问卷中,除了选择“其他”选项的12家企业外,产业分布排在第一位的是电子产业,共有11家企业,占总数的18.6%,第二位的是家用电器产业,共有9家企业,占总数的15.3%,第三位是纺织服装产业,共有6家企业,占总数的10.2%。第四位的是机械和轻工业,分别有4家企业选择,占总数的6.8%。总体来说,产业分布较分散。

样本企业的投资方式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共有36家企业,占回答企业总数的65.5%,中外合资企业有19家,占回答企业总数的34.5%。没有一家企业选择中外合作形式。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资股权政策的放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外商在华经营经验的积累,外商独资企业成为跨国公司进入珠海的首选方式,这一结果与杨学军(2004)结论相同。

样本企业的来源国家(或地区)以欧美、日本企业为主,共有26家,占样本总数的58.5%,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港澳台投资企业,这与珠海毗邻港澳有直接关系。

(二)本土销售水平

样本调查显示,中国市场对多数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有45.5%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了50%以上的产品,其中,有16.4%的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了75%以上的产品。有45.4%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少于它们产品四分之一。外商在中国市场产品销售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

对外商投资企业产品本土销售情况分析表明:

第一,外商投资企业具有一定的出口导向的倾向。文献研究显示市场进入和技术转移能力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一倾向显示通过技术转移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一些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的外商企业开始转向国际市场。

第二,大多数外商在珠海投资项目是下游产品生产。样本中,53.7%的企业属于相对容易转变为本土销售的组装或最终消费品生产。

对外商投资企业本土销售与企业状态特征关系调查分析显示:

外商独资企业更加倾向于产品出口,有50%的企业本土销售不到25%,而中外合资企业这仅有36.8%的企业本土销售不到25%。这与hoyle(1990)的分析结论即合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足以吸引本土的消费者,但是没有高到足以进入世界市场上去竞争,大致相吻合。

企业的设立方式与本土销售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表现为:嫁接企业对本土市场的依靠程度较高,有62.5%的样本企业显示其产品本土销售比例超过50%;而非嫁接企业具有比较高的国际市场导向,有58.4%的样本企业显示其产品国际市场销售比例超过50%。分析表明,外商选择嫁接方式设立合资企业的主要动机在于合作伙伴的国内市场网络,以合资形式组建的非嫁接企业的主要动机在于外方的国际市场网络。

投资者的区域来源在本土销售状况有一定的差异。港澳台企业和日资企业表现出较强的国际市场倾向。样本中,有58.9%的港澳台企业,有53.3%的日资企业,有44.4%的欧美企业将50%以上产品销往中国以外的市场。这与frank(1980)的西方投资表现出高的国内渗透而日本人的投资或多或少地像重建一个工场的结论有相似之处。

外商投资企业的本土销售对本土企业产生了前向联系技术溢出效应。其效应水平与其在本土销售的目标市场和方式,即买方是本土消费者还是本土企业,有较大关联。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53.7%)的样本企业的产品为最终消费品,直接进入消费品市场。只有7.4%的样本企业将本土企业列为目标市场,与其产生直接的前向联系。样本中,有33.3%的企业将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列为其目标市场。这种类型的本土销售有两种情况:一是成立时就以其他外商投资企业为目标,其企业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其供应配套;另一个是成立之后目标市场从本土公司转为外商企业。以上数据说明本土销售对提高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效果还很有限。

(三)本土销售的效果

无论本土的买方是消费者还是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本土销售的主要作用,在经济学意义下被广泛定义为进口替代。但是通过外商投资企业本土销售实现的技术扩散作用在这两种类型的买方之间是不同的。

本土买方是企业时,通过前向联系的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扩散能从两个层次上观察到。第一个层次通过外商投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对本土企业作用效果得到反映。样本调查数据表明,83.3%的样本企业都认为他们提供的产品帮助本土买方提高它们产品的质量。第二层次的技术扩散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其他活动密切相连。这些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本土买方的售后服务和员工培训,主要是在高科技项目中,尤其是电子行业,因为本土买方对这类产品不熟悉。其过程通常伴随着产品功能展示与操作技巧传授,这将加速本土买方对特定新技术发展过程的熟悉;另一类通常在传统行业的生产领域。这些行业的激烈竞争迫使外商企业提供更多技术信息以保证本土买方提交他们的订单。同时,本土买方企业通过向其先前的供应商展示外商企业提供的样品,也将激励这些供应商提高其产品性能、质量和服务。调查显示有64%的外商投资企业向其本土买方提供了售后生产技术服务和培训指导,这是主要的溢出途径。另外有12%的企业向其本土买方提供了产品技术信息。

当本土买方是消费者时,本土销售对提高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效果非常微小。但也有两个层次的信息流产生。第一层次是由于消费者市场中高质量产品的增加,从而通过产品的展示产生了技术溢出。调查显示有55.2%的企业提供了售前产品功能展示。第二层次的技术扩散有两种途径。第一是营销管理示范。外商投资企业大多数都是自己销售产品而不是通过本土的分销网络。除此之外,由于利益保护,中国市场的地方化趋势比较明显,在不同的地区外商企业要重复他们的市场活动。这些因素使得本土公司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外商企业的销售技巧。调查显示,有72.4%的企业提供了售后服务。另一种途径是消费者教育。对本土销售目标市场进一步分析显示,大多数以国内消费者市场导向的外商企业产品为其市场的高端产品。在他们的本土销售中,由于其产品相对高的技术含量,消费者教育经常发生。这种教育不仅在传统的售后服务中发生,而且通过采购前的消费者培训发生。通过这一过程,还没有真正采购时一些技术知识就能被扩散。结果是,消费者变得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有识别力。这一结果的反面是迫使本土企业提高他们的产品标准。调查显示,有66.7%的企业认为其在本土销售消费品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识别力,另有51.9%的企业认为刺激了同类其他企业产品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外商投资企业本土销售状况反映了其与中国本土企业前向联系与影响。调查表明,尽管有45.5%的珠海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土销售了一半以上的产品。但由于其大部分产品为最终消费品。因此,实际上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前向联系很弱,只有7.4%的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发生了紧密的前向联系。这表明,通过前向联系,外商投资企业对本土企业的技术溢出体现为一种间接性为主导的方式,其主要的渠道是知识运用、消费者教育和市场演示。

经验研究证实,技术溢出的增加是与本土企业吸纳能力相联系的。如果国内吸纳能力不足,就不能形成联系效应。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大,则它与本土企业建立前向联系的难度也就越大。如果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很难形成彼此间的配套合作关系。因此,本土企业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对技术的溢出效应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引进技术能否在所处的环境中尽快产生溢出效应,还要看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看它是否能迅速地模仿、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促使跨国公司转让更先进的技术,从而造成新一轮的技术溢出。

强化跨国公司基于前向联系的技术溢出效应,微观上不仅需要本土企业的努力,宏观上也需要政府政策环境的引导。其中,有两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第一,鼓励产业集群化,加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联系效应。产业集群化程度越高,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联系效应越强,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越显著。政府应形成清晰思路,进行缜密的可行性研究,确定适宜国内发展的产业,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营造形成产业集群的制度环境。当具有较强技术关联度的产业实现空间集聚后,政府可通过建立相关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基地,强化共同技术池的知识累积效果,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化,为本土企业技术学习提供基础。

第二,提供信息,缩小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联系机会的“信息缺口”,通过收集和有关关联机会的信息,并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政府可以发挥服务的作用。促进关联的主要任务使克服信息隔阂。首先,加强信息的可获得性。如建立、更新有关双方信息的专门网站,经常发放宣传册,举办各种交流会、见面会等。其次,与存在可能的本土企业进行关联撮合。此外,可引导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建立高密度、强关系的企业联系网络,使其彼此间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政府要大力建设促进企业间知识交流的合作网络,为技术溢出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 peter bruun(1995). case study of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aspects 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to china.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41109-114.

[2] cowan, robin and diminique foray(1995). quandaries in the economics of dual tecfhnologies and spillovers from military to civili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policy, 24:851-868.

[3] 杨学军.跨国公司在华增资扩股的动因研究[j].南方经济2004(12).

[4] 杨学军.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股权安排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4).

[5] 朱桂龙.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技术转移[d].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土建投资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PE投资,杠杆收购,信号传递博弈

 

国外的实践证明,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简称PE)投资对一个国家就业机会的增加、企业利润的增长、技术创新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E投资的迅速崛起并没有局限在美国,过去几年中,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业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但是,我国本土的PE投资基金与外资PE投资基金相比,无论是在组织形式的选择上,还是在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上,都显得较为薄弱。这就导致了在面对大的收购案时,本土的PE投资基金不得不让位于外资PE投资基金,从而进一步限制了我国本土PE投资基金的发展壮大。杠杆收购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将其运用到PE投资中信号传递博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本土PE投资机构在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尴尬。

一、本土PE投资基金采用杠杆收购的必要性

(一)本土PE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国际PE投资基金进入中国市场,我国本土的PE投资基金也在快速崛起。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向好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激发了我国PE投资行业的爆发式发展,投资活跃度逐年上升。从PE投资机构新募集资金的情况来看,新募集的基金数从2002年的34个增至2008年的116个;募集金额在2003年和2004年进入一个低谷后重新开始增长,从2003年的639万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7310.07万美元,增加了约104%论文格式。从PE投资机构的投资情况来看,其投资的案例数量从2002年的178起增至2008年的535起(见表1)。[1]

表1 2002—2008年本土PE投资基金的发展情况

 

时间

新募集基金数

募集金额(万美元)

案例数量

2002年

34

1298

178

2003年

28

639

164

2004年

21

699

194

2005年

29

4067

298

2006年

39

3973.12

362

2007年

58

5484.98

415

2008年

116

土建投资论文篇9

关键词:房地产投机 投机度 预期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2-139-03

1 研究背景

1.1 概念界定

1.1.1 土地投机与房地产投机

土地投机是为短期内通过再出售获利而购买土地的行为,往往对土地的利用实效不感兴趣。投机者希望快速获利,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往往长期囤积土地,而并不对土地作任何利用或仅作低效利用。而土地投资者只想获得合理的预期收入,特别关注土地收益的长期性、稳定性及规则性。因此土地投机与土地投资的区别主要是对土地收益的时间定义和可预测性,以及持有土地的目的。

房地产投机是指房、地结合在一起的投机活动。这种投机活动较为隐蔽。实际上,在社会稳定物价平稳的情况下,投机行为大多源自于人们对投机标的物价值价格的不确定从而对其未来价格产生的预期。往往市场信息不对称或者垄断程度高透明度较低的市场更容易出现投机行为。现实中,由于国家法律的限制真正从事单纯的土地投机活动则并不多见,土地投机往往以房地产投机的方式表现出来。

1.1.2 泡沫和房地产泡沫

泡沫是价格运动的一种现象,是由投机导致的资产价格脱离市场合理基础,并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一般来说泡沫有两层含义:(1) 指资产价格脱离市场合理基础并持续急剧上涨的过程或态势。(2) 指资产价格高于由市场基础决定的合理价格的部分。而对于房地产泡沫则是指由投机导致的房地产价格超过其市场基础决定的合理价格而持续上涨。

1.2 房地产投机行为理论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Hirshleifer (1975)和Feiger (1976)认为主观信念的不同会导致投机行为。投资者知道某些资产价格高于其真实价值,但他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人愿意以更高的价格来买走,因此投资者在现阶段会不断买进该种资产。Harrison和Krep(1978)认为与投资者长期持有某种资产相比,如果投资者随时会出售该资产,那么投资者就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在这个过程中显示出了投机的特征。Muellbaucr和Murphy( 1997 )认为投机收益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假设资本收益为零,收益是从物业的使用中获得。二物业所有者预期价格变化导致其资本收益的变化。用下面的公式表示房地产价格构成:=+,为t期房地产价格;为资本收益为零时的房地产价格;为房地产预期资本收益的现值,可表示为: =/(1+),为下一期预期资本收益;i是t期的利率。

国外的研究中大部分都强调预期是决定未来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而认为房地产投机产生于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

1.2.2 国内相关研究

在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房地产投机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又结合我国实际对房地产投机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周京奎(2004)认为房地产投机行为产生的理论框架为:(1)房地产具有特殊性,比如建设周期长、自然寿命长以及土地供给有限性等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短期供给是无弹性的。(2)买卖双方同时存在于房地产市场中,其合同的签订存在时间差,这就为房地产的投机创造了条件。(3)房地产价格的增长率超过银行贷款利率时,同样也会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从而引起投机的可能性。(4)预期土地价格上涨,也将导致房地产价格投机。(5)预期未来高档房地产价格上升而导致的投资行为也会引起房地产价格投机。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可以把上述方程改写为: = /(1+),其中,r是土地价格增长率。该式表明房地产的增值主要是由土地价格上涨引起的。根据正反馈机制,房地产本期的资本收益与前一期相关,用下面公式表示: =f(),可以表示如下:=(-)/,P为房地产价格。为资本收益为零时的房地产价格,代表从物业的使用中获得收益,并与收入 y 和土地价格增长率r有关。因此,可表示为:=f (,),r为土地价格增长率。可得到如下表达式:=f (,)+f()/1+。通过分析房地产价格投机形成的原因,奠定了房地产业投机度检验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2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假设条件

(1)2001年至2010年,假设我国的土地市场上不存在投机行为,也即是人们的预期对土地价格无影响。

(2)2001年至2010年,建筑材料、建筑技术、以及房屋各建筑属性的改进等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不显著,即满足同质可比性的要求。

(3)假定除居民可支配收入、土地交易价格的增长率,人们对房地产价格的预期之外其他因素对房地产价格影响不显著,可以忽略不计。

2.2 建立房地产投机度检验模型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很多,在模型建立中我们选取了对房地产价格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土地交易价格的增长率等。人们对房地产价格预期是其从事投机活动的首要动机,那么这种预期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程度就可以作为房地产市场上投机程度的测度标准。预期大小主要决定于前期房地产价格实际的上涨幅度,依据上述假设,土地市场上不存在投机行为,所以我们选用前期房地产价格的涨幅扣除土地价格的当期上涨率作为人们对房地产价格所持有的预期的指标值。建立如下房地产投机度检验模型:= ++(/1+) + ,其中:为当期房地产价格,为当期居民可支配收人,为当期土地价格增长率,是前期房地产价格的增长率,/1+为对房地产价格的预期指标值, 代表随机误差项。

2.3 样本和数据选择

选取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这四个直辖市作为我们的分析样本。优点在于:较具代表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房地产市场发育处于不同阶段。其次,作为直辖市,它们的相关经济数据相对来说较为齐全、也较为准确。为了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方便,在保证不影响模型分析结果的前提下,我们选取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代替房地产价格,土地交易价格指数的增长率代替土地价格增长率,选取2001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40组数据分别建立上述模型,分析各城市的投机度。

2.4 回归结果

3 实证结果分析

(1)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房地产业的繁荣程度。从实证分析的结果中可知,房地产投机度列第一的是北京市,第二的是上海市,而天津市比上海略低,针对重庆市,价格预期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不显著。这些恰恰与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今后发展潜能相吻合。

(2)在此四个直辖市中,北京的投机度最高,为0.675,超出我们预先设定的0.5的警戒线。也即是说,人们所持有的价格预期对实际房价的影响超过了50%。我们认为北京市房地产市场中的高投机度应该作为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认为北京市房地产市场投机已经给该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

(3)上海的投机度低于北京,为0.414,尚未达到0.5的警戒线。上海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不显著,在回归分析中该因素变量未通过回归检验,排除了这一变量。这也说明了该城市收入的变化尚不足以形成有效需求对房地产价格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上海的房价比北京要高,但是投机度却小于北京,这也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因为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与北京相比发展更快,而且相对较为成熟,市场信息更加公开透明,这也就减少了这一地区的盲目投机行为,使得该地区的投机行为更趋向理性化。

(4)天津市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度为0.392,较接近于上海。这说明了天津市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往往市场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投机行为的日趋猖獗。虽然此时市场上一定程度的投机行为对房地产市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仍要警惕,着重引导投机行为更加理性、稳定。另外,可以看出土地价格的上涨是引起该市房价的上涨最主要原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尚未形成有效需求以对房地产价格产生显著影响。

(5)重庆市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度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不显著。收入的回归系数为0.759,是影响价格的最主要因素。这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收入是房价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一普遍规律。同时这一情况与重庆市本身所特有的地形特征是密不可分的,虽然重庆市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但是房地产的价格却并不低,这是因为受地形的影响该地区的房地产建筑成本较高。而对房价的预期则受限于该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尚不能形成有效需求对该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构成显著性影响。

(6)从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来看,房地产价格与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投机现象只是短暂的过程。随着市场更加完善和有效,投机价格将被长期均衡价格所取代,房地产投机行为将逐步消失,房地产价格也将逐步回归到真实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京奎.房地产价格波动与投机行为――对中国14城市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5(7):19-24.

[2] 周京奎.房地产投机理论与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4(1):92-94.

[3] 高雷.我国房地产的投机性研究[J].统计观察,2005(7):86-87.

[4] 贺有利.析土地投机[J].中国土地科学,1996(10):55-57.

[5] 余珍明.土地投机的形成机理和防范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02(4):46-48.

[6] Hirshleifer,Speculation and Equilibriumc: Informatian Risks and Markers, 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9,519-542,1975.

[7] Harrison & Krep,Speculative Investor Behavior in a Stock Market with 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2,323-336,1978.

土建投资论文篇10

从2014年开始,辽宁省学位办加大了对硕士论文的抽检力度,2015年抽检数量为2014年的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相关培养单位的重视。根据2014年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价结果显示,在此次抽检中被抽到的两本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中,一本论文的评价结果为良好,一本的论文的评价结果为一般。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评审专家主要从论文的选题、文献资料的阅读、论文的成果与创新性、研究手段与技能、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的掌握、综合分析能力实验或计算能力及写作能力与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评定。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论文质量还有待于提高,主要缺点体现在:近几年的文献资料和参考文献较少;开展有针对性的试验比较少;缺少对实验的针对性分析;缺乏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例或实验室数据的对比等等。我们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此专门组织了研讨会,将评审专家的意见反馈给我们的专业指导教师。在会上,指导教师们对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希望对我们今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我们除了参加省学位办对硕士论文的抽检之外,还把我们的专业硕士论文送到一些兄弟院校进行同行评审,评审的结果也同时作为学校评价专业硕士论文质量和专业指导教师能力的依据。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校内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校内导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加强硕士导师的遴选工作,使得专业素质过硬,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走上硕士生导师的岗位。辽宁工业大学制定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了一名合格的专业硕士生导师应该达到诸如学术道德、学术论文抽检情况、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研究生就业情况、科研指标等方面的标准,凡是达不到硕士导师考核要求的教师将被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另外,学校定期进行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吸收符合条件的教师进入到硕士生导师队伍中来。通过督促硕士生导师加强自身的学术水平,来提高对硕士生的指导能力。比如,学校规定一个硕士导师在一个聘期内(一般为三年)导师应该完成的科研任务:获得的纵向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完成的横向课题进款;获得的省部级奖励的数量及奖励等级;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等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辽宁工业大学在考核专业指导教师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导师的工程素质,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标准,专业导师将被暂时停止招生或取消专业研究生导师资格。上述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专业导师加强自身的工程素质、在指导专业研究生时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校外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土木行业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开展联合培养制度,即双导师制。与学术型导师相比,专业型导师的能力体现在工程实践的丰富性和对土木工程技能掌握的熟练性上。我们所聘任的校外专业导师,来自辽宁省内的土木工程行业,如锦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东北电力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宝地集团的高级工程师等等,这些导师都是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都具有很强的实践专业技能,他们指导的研究生涉及到的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包括设计、施工、土木工程检测与加固、工程管理等等,符合三师【1】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善于在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并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有能力指导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当中出现的复杂的技术问题。校外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虽然很强,但是敬业和投入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让各个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很困惑的问题。校外导师和培养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校外导师的人事关系又不隶属于培养单位,培养的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出现了问题,校外导师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而且,培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成才,对于校外指导教师来说也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利益,因此他们缺少投入精力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解决校外导师的精力投入问题,是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难题的破解需要各培养单位、硕士生专业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努力,比如采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到其导师所在的企业就业、或是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共同分享、或是培养单位和企业联合报奖等,这些均是可行的办法。

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护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依托辽宁工业大学的实践教育平台,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建立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校外实践基地。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重视实践基地开发工作,规范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加大投入保障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维护和发展与专业实践基地的关系。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负责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定期对签约的实践基地进行走访,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也了解到在基地实践的专业硕士的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加强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同时,也是对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的一个促进。通过建设专业硕士实践基地,达到学校和实践基地所在企业互惠的目的,从而使专业硕士实习基地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在对企业进行走访的同时,也邀请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专业硕士指导教师来学校座谈,为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献计献策。

四、加强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

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培养基地进行至少连续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一般时间定在第三学期,参加实践的研究生按期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及报告,实习完毕以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组织专门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答辩会,专业研究生参加由学院答辩委员会(校外指导教师参加)组织的答辩会,对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接受委员会的答辩。答辩成绩采取两级分制,分为“合格”或“不合格”。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督促其按照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一段时间之后再组织答辩。通过这样的考核,使专业硕士研究生认识到在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加大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精力的投入。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