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8:54:11

土建

土建范文篇1

关键词:生土建筑;生态文明;再生设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会能源的不断消耗带来了诸多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坚持以加强生态建设为战略重点,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优质发展新途径。生土建筑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能,不仅拥有保温隔热、调节室内空气温湿度的能力,还有就地取材方便、成本低廉、维护简单、低能耗、绿色环保等优点[1]。尽管专家从多角度肯定了生土建筑建筑的优点,然而传统生土建筑自重大、墙体强度低、抗震不利、耐久性差、室内采光通风效果不佳等问题成为人们所抛弃的主要原因。如何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对传统生土建筑进行再生设计,改善人们的人居环境,推动生态系统走向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了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

1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指主要用未焙烧的黄土、粘土或者仅仅简单加工的原生土作为主体材料,辅以石头、木、草等混合形成主体节构的一种建筑形式[2]。生土建筑不仅在我国,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我国的生土建筑主要分为覆土式和独立式两大类。覆土式生土建筑是指一部分或者全部被原生土覆盖,比如地室、窑洞等;独立式生土建筑是指由土坯砌筑或者夯土建造的不被原生土覆盖的独立式结构,比如土坯房、土楼等。不管是生土建筑的类型还是规模上,我国都算是一个生土建筑大国,目前仍有约6000万人居住在各种样式的生土建筑中[1]。同时,生土建筑的适应性极强,可以融入当地的生态环境,承载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造就了像黄土窑洞、新疆阿以旺、福建土楼等各具特色的生土建筑[3]。

2生土建筑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生土建筑的特点。生土作为建造房子的材料在世界各地已经沿袭了上千年,从生态的角度来讲,这种建造材料建造出来的建筑有着其他建筑无法比拟的优势。2.1.1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生土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生土建筑分布广泛,分布在各个气候区和省份[4]。我国幅员辽阔,受气候、地形、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在各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下,为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形成了多种样式的生土建筑。2.1.2因地制宜、易于取材。生土建筑建造材料来源广泛,很容易找到适合盖房子需要的土料,可根据不同地区生土土壤状况就地取材,取材方便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建造材料在搬运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浪费和能源的损耗。生土建筑一般会依据当地的自然状况、符合当地人文环境要求[5],进行适应性建造。2.1.3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生土建筑因其结构较为简单,不需要进行正规的设计,一般只是根据老匠人的经验来建造,也不需要复杂的工具,由当地的农民自己准备工具、自己完成建造。生土建筑材料也相对简单,主要材料是土、木、石,以土料作为墙体,以砖石作为基础、以木作为结构来确保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人力物力成本较少,据统计,我国生土建筑的造价仅为普通砖砌建筑的20%[4]。2.1.4保温节能、绿色环保。生土建筑因其建造材料的独特物理性能,蓄热能力和传热性能都很优异,生土建筑墙体可以储蓄白天接收到的太阳热量,然后在晚上释放热量,能有效地调节室内温度,使生土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生土建筑墙体多孔隙,因此透气性良好,具备吸收潮气的功效,有效调节室内的湿度,同时墙体还具有吸声、防火的性能。生土建筑的生命之旅属于“取之于土、形之于土、归之于土”的生态循环过程。在建造之初使用的都是天然材料,对环境破坏极小;建造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因其具有良好的冬暖夏凉的舒适性,在使用中还可以减少取暖和降温的能耗,节约能源;生土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固氮的能力,在其使用寿命尽头可以将墙体粉碎作为肥料回归田里增加肥力,也可以对土料再次筛选重新作为建造生土建筑的材料。因此,生土建筑的可循环利用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还符合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2.2生土建筑存在的问题。生土建筑历经沧桑,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高要求,生土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使用需求,其使用体验也越来越差。2.2.1室内空间受限。由于材料性能和施工技术的限制,传统生土建筑体量一般较小,开间设置也较小,平面布置一般采用一字型建造,中间为客堂,两端为卧房,空间布置受到限制,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4]。生产性辅助用房通常会直接搭建在原有建筑上,造成生土建筑的平、立面布局不规则,同时对空间的使用也不便。2.2.2室内环境差。既有生土建筑一般比较低矮,覆土式生土建筑由于其部分或是全部都掩埋在土层下,只能在朝阳的单面开窗,独立式生土建筑因为其整体性结构强度较低,开窗会较小,无法接收大量的日光和形成有效的自然通风,因此会出现室内采光通风效果不佳、容易起尘等现象,在以烧柴为主要生活能源的地区,更会因为排烟不畅造成室内空气质量恶化,影响人们身体健康。2.2.3建造质量差。长期以来,生土建筑的建造缺乏科学的专业理论指导,人们对建造材料的性能缺乏足够的认识,施工主要依靠建造人员的施工经验,因此质量较难把握。其中,生土建筑自重大,建造结构体系较为简单也是造成生土建筑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在遭受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者自然灾害时其抗弯、抗剪、抗折强度低,耐久性能较差,易发生墙体断裂、倒塌等危险。

3生土建筑再生设计策略

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要遵循以人为本,自然和谐共生,适应再利用,地域性,生态美学等原则为基础,结合各地区的不同气候、地形地貌,对土的存在方式进行确定,设计出生态环保的现代生土建筑。3.1科学选址。新生土建筑在建造选址时不能像传统生土建筑建造时那样一味地追求风水好,而忽略安全因素。选址应该科学、有根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低洼地段等处选址建房。3.2优化空间设计传统生土建筑的小开间,一字型住房空间布置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我们不得不考虑传统生土建筑的功能空间再设置问题。向心性的平面设计是一种由城市住宅户型转化而来的,重新优化的空间设计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程度,还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据相关研究表明,围绕主要空间布置功能性房间的向心性设计,能有效的防止室内热量快速散失,改善室内热环境[6]。3.3加强结构设计。3.3.1基础地面设计。万层高楼起于平地,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生土建筑因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常常会有不均匀沉降、地面受潮渗水的情况发生,既有居住安全隐患的存在又会影响生活质量。新生土建筑在建造前对建造区域的土质的承载强度进行认真论证,建造时要对基础的土质进行夯实,也可以采用当地周边的毛石来增加基础的稳定性。处理松散的地基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固化剂,不仅可以提高基础的抗压强度、抗渗性和水稳定性,而且还不会对生态性造成破坏[7]。3.3.2承重结构设计。承重结构是生土建筑的重要骨架,是房屋稳定性的重要保证。传统生土建筑多采用木架构体系和土木混合体系的承重结构,连接处理也较为简单,稳定性较差,在发生地震时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新时代生土建筑在采用木架构承重体系时,木架构各个组件可以采用连接性较好的牢靠的榫卯结构,避免简单的铁钉连接;还应给木架构预留足够的形变空间,避免填充土墙与木框架发生碰撞造成结构破坏。当采用土木混合结构体系的时候,墙体承受木梁的部分要局部加强,避免墙体因局部受到过大压强而被破坏[8]。为确保横墙与纵墙的可靠连接可运用新材料设置多道圈梁,增强墙体的稳定性,避免墙体在地震的作用下发生失稳破坏。3.3.3围护结构设计。围护结构的热损失占建筑热损失的绝大部分,增强围护结构的保温蓄热性和整体性,对提高室内热环境舒适性和生土建筑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9]。因此,提高围护墙体保温性可以考虑增加墙体的厚度,增大热阻,减少冬季热损失。其次,改善建造材料性质,可在生土材料中掺加一些保温材料颗粒,再进行夯实,可增加墙体的热阻,减少传热。采用多层玻璃门窗,门窗框架和墙壁之间的间隙可以填充诸如橡胶条之类的材料,以改善生土建筑的密封性,减少冷空气的侵袭造成热量散失。最后,减少不必要的开洞,控制合适的窗墙比、体形系数以减少对外散失热量。同样还可以利用砖材对墙体包面,或使用混合砂浆等抗冲刷材料进行抹墙,进一步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和抗雨水冲刷的能力。3.3.4顶层设计。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再生设计生土建筑的顶层来增加生土建筑的整体性、提高热工性能和改善采光通风是至关重要的[10]。整体强度上可以利用现阶段的先进建材作为支撑骨架,再覆以土料或者采用悬挑式屋顶来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同时还可以保护墙体不受雨水的侵袭;热工性能上可以在顶层铺设保温材料,或者在屋顶下设置吊顶形成空气间层增加保温;采光通风上,在顶层增设明瓦或者可开启玻璃天窗,既可以增加采光又可以改善通风不畅的问题[11]。3.4提高材料性能。我们现在可以运用物理手段和化学方法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建筑材料的性能。对土料成分进行分析,在素土中参入植物纤维,调整建造用土的配比,得出土料夯实的最优级配,通过对含水率的控制和机械夯击的力量控制提高土料抗剪、抗压、抗弯性能[1]。在土料中添加适量的保温颗粒、固化剂和防水组分,形成改性土料,提高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同时解决生土墙体的耐水性差、抗冻性差等问题[7]。3.5强化施工管理生土建筑的建造不能在仅仅依靠经验,还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建造材料不随意从耕田或堆积土中取用,需要认真甄别和筛选,去除土质中的有机质[11]。在土坯墙砌筑中,要规范施工,土坯尺寸标准模数化,砌筑时要错缝搭接,灰缝饱满。改进施工筑造所使用的器械,采用抗击能力更强、更耐用的合金模板,夯筑工具采用电气化工具,比如电镐、气动电锤等,提高施工精度和效率,建造出来的房屋不管是外观上的还是整体安全性上都有很多的提高[1]。完善施工体系,培养专业的施工队伍,加强专业性的指导,制定相应的施工规范,鼓励当地村民互助自建,这样不仅解决了人工方面的不确定性,节约了成本,而且又培养了一批建造工匠。

4结语

土建范文篇2

??结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而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关联。

??

??1.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

??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物和桥梁等土建结构的设计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上要比国外同类规范低得多。

??

??1.1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

????与结构构件安全水准关系最大的二个因素是:1)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荷载标准值),比如同样是办公楼,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现已确定在新的规范里将改回到200公斤),而美、英则为240和250公斤;2)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些用量值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安全系数,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而在可靠度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分项系数,体现了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表明安全度越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活荷载与恒载(如结构自重)的分项系数分别为1.4和1.2,而美国则分别为1.7和1.4,英国1.6和1.4;这样根据我国规范设计办公楼时,所依据的楼层设计荷载(荷载标准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值大约只有英美的52%(考虑人员和设施等活载)和85%(对结构自重等恒载),而设计时据以确定构件能够承受荷载的能力(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有关)却要比英美规范高出的10~15%,二者都使构件承载力的安全水准下降。日本与德国的设计规范在某些方面比英美还要保守些。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设计多根据发达国家的规范,就如我国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结构设计方法参照美国规范一样。至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至今仍分别以英国和参考美国规范为依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建筑物的活荷载标准值上,与国外的差别并没有象办公楼、公寓、宿舍中这样大。不同材料、不同类型的结构在安全设置水准上与国际间的差距并不相同,比如钢结构的差距可能相对小些。

????公路桥梁结构的情况也与房屋建筑结构类似,除车载标准外,荷载分项安全系数(我国规范对车载取1.4,比国际著名的美国AASHTO规范的1.75约低25%)与材料强度分项安全系数均规定较低。

????尽管我国设计规范所设定的安全贮备较低,但是某些工程的材料用量反而有高于国外同类工程的,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设计墨守陈规,在结构方案、材料选用、分析计算、结构构造上缺乏创新。

??

??1.2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除了结构构件要有足够承载能力外,结构物还要有整体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某处的局部破坏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对付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或因人为差错导致的灾难后果,可以减轻灾害损失。唐山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房屋结构缺乏整体牢固性有很大关系。2001年石家庄发生故意破坏的恶性爆炸事件,一栋住宅楼因土炸药爆炸造成的墙体局部破坏,竟导致整栋楼的连续倒塌,也是房屋设计牢固性不足的表现。

??

??1.3结构的耐久安全性

????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过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我国规范规定的与耐久性有关的一些要求,如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都显著低于国外规范。损害结构承载力的安全性只是耐久性不足的后果之一;提高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利于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使用寿命。

??

??2.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不同见解

????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有关。但是,能够对土建结构取用较低的安全水准并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而且业已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考验,这是国内土建科技人员经过巨大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安全储备较低,抵御意外作用的能力相对不足。如果适当提高安全设置水准将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提高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国内发生的大量工程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腐败和不善以及严重的人为错误所致。现在提出要重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主要是基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是由于我们现在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今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要满足今后几十年、上百年内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有些土建结构如商品房屋则更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商品属性的需要。国内近几年来已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设置水准组织过几次讨论,在如何调整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次科技论坛上同样反映了这些不同的见解:

????1)认为我国现行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是足够的,并已为长期实践所证明,而国外就没有这种经验。我国取得的这一成功经验决不能轻易丢掉,在安全度上不能跟着英美的高标准走;安全度高了是浪费,除个别需调整外,总体上不必变动。

????2)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度设置水准尽管不高,但在全面遵守标准规范有关规定,即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三正常”条件下,据此建成的上百亿平米的建筑物绝大多数至今仍在安全使用,表明这些规范规定的水准仍然适用;但是理想的“三正常”很难做到,同时为了缩小与先进国际标准的差距以及鉴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耐久性的需要,在物质供应条件业已改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应适当提高。这种提高只能适度,因为我国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

????3)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应该大体与国际水准接近,需要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出现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后果将愈益严重,而为了提高工程安全程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在整个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现在已愈来愈低,材料供应也十分充裕。过去的低安全水准只是适应了以往短缺型计划经济年代的需要,但决不是没有风险,如果规范的安全水准较高,曾经发生过的有些安全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规范的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三正常”的提法所掩盖。在建的工程要为将来的现代化社会服务,安全性上一定要有高标准。低的安全质量标准在参与将来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被承认,即使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能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由于我们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差,结构的安全性依然会有差距。

??

??3、结构设计规范的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

????自1984年国家建委和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以来,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已从80年代末期起抛弃了传统的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从而统一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可靠度设计方法;其它的工程部门如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的结构设计规范也正在或计划作这样的转变。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是参考国际上的相应标准ISO2394并经过国内科技人员努力后得以实施的。将可靠度设计方法用于结构设计规范,在国际学术界内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在工程内界则存在不同看法。尽管有了ISO2394,国外却鲜有重要或著名的结构设计规范已直接采用了可靠度设计方法,至今仍采用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或称荷载抗力系数法。在我国,对于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设计方法以及企图将我国各个行业的各种结构设计规范都用可靠度方法统一起来的做法,虽然工程设计界颇有微词,但学术界持赞成和肯定者是主流,不过仍不时有人对可靠度方法用于设计规范的适用性提出质疑。这次科技论坛上则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对规范可靠度方法的意见分歧。

????对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持肯定意见的专家认为这是重大的科技进步,可靠度方法对安全度的概率定义要比定值的安全系数更清晰、更科学、更合理,当然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本身尚有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结构设计规范所面向的是类型多样的复杂群体,在安全度上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与不确知性非常复杂,并不是“从统计数学观点出发的概率定义”所能科学描述或处理;规范可靠度方法在我国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它并没有给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带来明显实效,反而造成了安全概念上的某些混乱;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结构的安全度用可靠指标和虚假的失效概率表达后变得更加不可揣摩和模糊不清,不如安全系数那样从安全储备出发的度量方法更为直观和便于处理具体工程的安全问题;现行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方法很不成熟,存在不少根本缺陷;他们认为半概率的多安全系数方法更适用于规范,也不排斥可靠度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在综合判断安全系数的合理取值时予以考虑。

??

??二、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

??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这一正常功能包括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的适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

??

??1、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

????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部门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二、三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据199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一份材料估计,他们需要有1.3万亿美元来处理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工程存在的问题,仅修理与更换公路桥梁的混凝土桥面板一项就需800亿美无,而现在联邦政府每年为此的拨款只有50~60亿美元。另有资料指出,美国因除冰盐引起钢筋锈蚀需限载通行的公路桥梁已占这一环境下桥梁的1/4。发达国家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路桥梁为对付除冰盐侵蚀及冻融损害,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从50年代的2.5cm逐渐增加到4cm、6cm直到80年代后的7cm,而混凝土强度的最低等级也从50年代的C25增到后来的C40,桥面板混凝土从不要求外加引气剂、不设防水层到必须引气以及需要设置高级防水胶膜并引入环氧涂膜钢筋。而我国遭受盐冻侵蚀地区的公路桥梁在耐久性设计方面至今仍无明确要求,对混凝土保护层和强度的要求仅为2.5cm与C25,与上面提到的加拿大50年代水准一致。国内按这种标准设计的一座大桥,建成后仅8年,由于盐冻侵蚀,现已不得不部分拆除重建。

????我国建设部于8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海港码头一般使用十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顺筋开裂和剥落,需要大修。京津地区的城市立交桥由于冬天洒除冰盐及冰冻作用,使用十几年后就出现问题,有的不得不限载、大修或拆除。盐冻也对混凝土路面造成伤害,东北地区一条高等级公路只经过一个冬天就大面积剥蚀。我国铁路隧道用低强度的C15混凝土作衬砌材料,密实度和抗渗性差,不耐地下水与机车废气侵蚀,开裂与渗漏严重;对几个路局所辖的隧道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漏水的占50.4%,其中1/3渗漏严重,并导致钢轨等配件锈蚀以及电力牵引地段漏电,影响正常运行,而1999年颁布的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仍未能对隧道的耐久性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如适当提高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和在混凝土中掺入化学纤维等。

????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们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仍未吸取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还沿着老路重蹈覆辙。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桥,仍没有在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冻融和盐害的综合措施。甚至大型工程如2000年投入运行的珠海莲花跨海大桥,其主体结构在浪溅区仍采用不耐海水干湿交替侵蚀的C30混凝土与3~4cm厚的保护层厚度。

????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高潮还可延续20年,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年的高潮,这个高潮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

????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原因有:

????1)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份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而国外则同时还要求不高于规定的最高值,如果强度超过了也被认为不合格,这种要求还有利于水泥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2)工程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尤其是政府行政领导对工程进度的不适当干预。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国内媒体上大加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建成一座大桥、或盖成一幢高楼的工程以及抢工献礼工程,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期的在国外要被罚款,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到损害的可能。

????3)环境的不断恶化,如废气、酸雨,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

????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尽快编制桥梁、隧道、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耐久性设计的技术条例,修订补充现行规范中对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种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在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必须有使用寿命的要求和论证。当前在建的众多工程在耐久性上之所以仍然沿着重蹈覆辙的道路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在耐久性上没有可资遵循的新依据。更为严重的是现行规范中的有些条文,本身就对耐久性有害。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国外有的规范甚至规定在桥梁等混凝土结构中必须加入粉煤灰等掺合料,而我国的铁路混凝土桥隧施工规范仍在明文禁止使用。此外,工程技术界还存在长期形成的一些过时的看法,对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造成阻力。例如,顾虑会影响混凝土强度而不愿使用引气剂,而引气本应作为改善混凝土耐久性和工作性的常规手段;又如,希望加大水泥用量来保证混凝土强度,而尽可能低的水泥用量本应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

????在修订规范的耐久性要求上,交通部于2001年颁布的港工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已为其它土建工程行业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参照国内外已有的资料和经验,尽快编写出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文件以应急需,另一方面则要安排系统的研究项目,加大耐久性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国际上结构工程学科最为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当落后。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离不开原材料和环境等特定条件,需要考虑本国的特点,是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研究成果的。

????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1/5~1/6,而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我国现在每年生产5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20多亿方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国际上对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多为100年,有的如英国为120年。考虑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国际上近年来有要求将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寿命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如提出城市环境中的桥梁至少应有150年。

??

??2.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

????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工程倒塌事故,例如最近四川宜宾的南门大桥发生桥面坍落事故,就是因为桥面结构与主拱之间的吊杆在连接处发生锈蚀,如果有定期的检测要求,这样的事故很有可能避免。有些国家对于结构的损坏可能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隧等公共工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事故操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较多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制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虽然政府已作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现在国内有大量土建工程因步入老化期需要诊治,也有大量已建的违章工程需要评估,更有许多工程发生病害需要诊断和加固,各地已涌现了不少从事土建工程诊断、治理与加固的队伍,并有蓬勃发展成为一种新兴行业的趋势。出现问题和病害以后再来治理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更加强调预防。对于在役土建工程的检测和评估,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标准,要有从业人员的注册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予以规范。

????从国家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对工程设计的要求来看,需要有工程整个使用期限即全寿命费用支出的论证。只注意工程项目建设的一次投资支出,很少考虑工程建成后需要正常维护与修理的长期费用,不但可能损害工程使用寿命和正常使用功能,而且经济上算总账会很不合算。在发达国家,由于新建工程少,用于维修的费用往往更为主要,英国1978年的土建维修费上升到1965年的3.7倍,1980年的维修费占当年土建费用总支出的2/3。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大兴土木,可是过去建成的大量工程已经或过早老化。国内40%公路桥梁的桥龄已大于25年,加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交通量猛增,超载严重,以往的设计标准又低,路、桥的维修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养护维修费用得不到保证,造成工程安全隐患并在以后需要支出更多的大修费用。在土建工程的投资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已建工程维修的费用。

????为加速路桥等公共工程建设,国家现在鼓励投资公司出资并给以一定期限如30年的经营收入作为补偿。如果对重要土建工程有必须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就能保证这些工程在一定期限后归还国家管理和经营时的良好功能,对于设计工作寿命为100年的桥梁,至少还可正常使用70年,而不至于30年到期后国家接收的已是一个破旧的工程。

??

??三、技术规范的作用与管理

??

????这次科技论坛对于土建结构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管理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往往视技术规范为法,将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等同于法律条文来对待。技术规范或规程,与各种技术条例、技术要求、工法、指南等技术文件一样都是技术标准,本身不具有法律作用,只当工程各方(业主、设计、施工企业)认同作为设计与施工的依据并在契约的基础上,才能作为法律仲裁的依据。将技术问题法制化并强制执行,不利于技术进步和创造性的发挥,反而容易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当然,政府部门从国家和公众的整体利益出发,需要在安全、环保等重大原则上对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但法规一般并不需要提供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的具体技术途径和方法,后者是技术标准的任务。政府也可以原则认可或批准某些重要的技术规范或其中某些内容使用。

????土建工程有着强烈的个性,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具体特点去解决设计与施工问题。所以规范作为技术标准宜强调其指导性而不是强制性。如果规范条文看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条文,就有可能束缚设计施工人员的主动创造性并阻碍新技术的应用。。我国土建工程在结构设计上与国外相比的最大差距就在于方案与技术上的创新,这与以往过分强调规范的法律地位从而形成所谓“结构设计就是规范加计算”的倾向不无关联。我国的技术规范在编写风格上也有模仿法律的倾向,极少提及使用者需要注意规范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或允许并鼓励使用者在某些问题上可以另辟蹊径。如果在设计施工中要取代规范中已经落后过时甚至有害的技术规定,则无异于违法行为。相反,只要墨守规范,即使出了事故,就可不负法律责任。这样就在客观上降低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要求与职责要求,不利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参与今后的国际竞争。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并杜绝钻规范条文的空子进行偷工减料,应有必要建立这样的共识并作出规定,即遵守了规范条文并不意味着就可免除法律责任。国外有些规范就是这样规定的。

????企图不断加强技术规范的强制性来解决屡禁不止的工程事故,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有关主管部门将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部分条文抽出来,明确列为强制性条文,同时规定各个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须通过有关部门或其授权委任的其他企事业设计单位的审查,而审查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对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其任务已类似于执法;这种做法是否明智似可商榷。我国土建工程事故频繁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不善,特别是管理环节上的腐败;其次是施工操作人员素质低,又难以短期解决;过分强调规范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建立与规范配套的完整标准体系,比如缺乏指南、工法等更为详尽具体的技术文件,可以用来指导和规范设计与施工的各个具体环节,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设计角度看,出现事故主要不是由于没有按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而是方案性的错误或忽略主要的设计条件;也有一些工程则因过去的设计标准过低,耐久性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应有的例行检测而导致失效。其实,要做到设计规范强制条文的要求最为容易,为此请专业人士审查似无必要。重要的工程设计应规定请专业单位全面审核,其要点也应在结构方案、构造方法与计算分析的原则上。从结构设计的国家规范中抽出的强制性条文不免支离破碎,个别条文的规定也不一定适合某些地区和某些工程的具体特点,反而造成麻烦。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力量悬殊,环境条件各异,客观上要求规范能给设计人员更多灵活性,少一些强制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去解决问题。总之,在规范标准上,要摆脱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的过分强求统一、较少考虑个性和缺乏实事求是灵活性的倾向。要提倡和鼓励各省市编制地方性规范,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上,可有不同的设置水准。比如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应该高些,在抗震防灾要求上,更应区别对待。全国性的规范订得愈详细,其适用性可能变得愈差,造成的混乱也可能愈多;特别象岩土工程那样的规范更是如此。

????技术标准中的强制性越多,也意味着政府有关部门在具体技术问题上需要承担的责任越重,而这些本来不该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规范中的要求是最低要求,在安全设置水准上,政府需要干预的也应是保证公众安全的最低要求。对于土建结构的抗震设计,政府有关部门至今仍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抗震的设防标准(建抗586号文件)。事实上,如将商品房的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抗震能力可提高约1倍,而增加的房屋造价相当有限,在众多城市中可能仅及居民用于室内装修费用的几分之一。政府的这一规定无异于限制居民只能购置抗震安全质量标准最低的房屋,如果发生地震造成损害,有关部门如何解释?

????规范等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亟待改善。建国以来,由政府部门负责统管并指定有关企事业单位分别承担每本规范编写和修订工作的做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有些在经费和人力上得不到保证,平时基本上没有专门人员去搜集了解规范使用中的问题并及时修改补充规范条文;面对新的结构型式、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规范的过时条文不但成为推广新技术的阻力,而且有被误用或盲目套用而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发达国家有关土建结构工程的规范及与之配套的各类技术标准多由行业协会或专业学会编制及管理,规范的翻新周期短,不象我们要长达10年以上。我国的学会与协会重复设置,分工不明,并且至今还依附于某一政府部门,基本上只起到政府职能部门非官方代言人的作用,距离独立和富有活力的健全机构还差的很远,如何发挥这些机构在技术标准编写和管理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建议随着改革的深入,整顿合并有关的学会、协会,加强其职能,并逐渐成为技术标准编制管理的主体。

??

??四、准备提交政府有关部门考虑的建议

??

????为了改善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这次论坛中提出了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考虑,:

??1、桥梁、隧道、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已是当前亟待采取措施应对的重大问题。否则,一些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将得不到有效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会蒙受巨大损失,并将给生产和公众生活带来长期困扰。

????建议国家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主管土建工程设计标准的部门,能对工程的耐久性要求作重点审查,明确土建工程的设计应有最低使用寿命的要求,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应有正常使用寿命和耐久性设计的独立章节与论证;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重点支持;

????建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在近期内编订有关法规标准给以立项资助;

????建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在其咨询研究项目中,联络国内有关专家,促进土建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导性技术条例的编制。

??

??2、土建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应有定期的检测和正常的维护修理加以保证。对于重要土建工程,我国尚无必须进行安全检测的法规。在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上有重新建、轻维修的倾向,不利于工程寿命和投资效益。

????建议对桥、隧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内实施强制性的定期安全检测。为此,需要制定法规,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检测与评估,需要建立从业人员的注册制度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与监管体制。凡属已建工程的安全诊断也可一并归入这一行业。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桥、隧、道路等土建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上,根据需要,加大工程维修费的比例。

??

??3、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管理体制,发挥学会、协会在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淡化技术规范条文的强制性质;鼓励编制地方性规范(标准)和企业标准,适应不同地区在环境地质和经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并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土建范文篇3

摘要:传统资源怎样转换为一种当代的建筑实物存在,既需要寻找到传统建筑形式上的当代因素与材料,技术上的当代运用及拓展,又要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达到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契合。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1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文化是根,在建筑设计领域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从文化入手,寻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从如下方面做起:

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为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与环境相融合,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分子,找寻天人合一的惬意。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一方面能本质节俭节约的原则,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来,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在建筑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比如,川西地区传统的养身休闲文化,使人们乐于找寻并享用幽雅的生态环境,成都人潜意识中大多具有盆地意识,小富即安,安逸自在,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上班、下班、菜市场、茶馆、回家,几点一线,周末假日闲暇时到附近休闲放松,有滋有味,其乐融融,也是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就要体现出文化背景设计构思感受体验这一过程,使人们在建筑中亦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

2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层面

2.1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

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为适应不同区域的物理环境,需应用不同的建筑物理学。高纬度地区需保暖,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区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区特别要注意防震等。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纬度差别大,气候差异也非常明显,造成了各地建筑设计的差异,从而会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建筑文化。

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材料地域性的影响。建筑用材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所占造价比重甚大,因此必须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力学的、美学的特长。产石地区多石构,生土地区有土筑窑洞,产木的地区用木构,产竹地区有竹楼,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

2.2非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性,除了表现在物质层面外,还表现在各种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地域性的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类机体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也表现出某些差别,这是建筑文化地域性的民族性或国家性之缘。其次,各个在民族或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一定地方界限的社会生活联系与规则。这种地域性的界限一方面联系着种种经济、政治及宗教性质的公私活动,形成了与建筑文化相互关联的规则、法律、习惯、规范、道德、情操、宇宙观等,另一方面,在不断的联系交往中也沉淀下了各个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并反映在地域性的建设文化上。再次,由于礼制的不同,各个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礼制文化与礼制建筑。宗教信仰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宗教建筑,如西方的教堂、中国的庙宇,如欧洲史前的圆环巨石建筑等。丧葬制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陵墓建筑,官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官场建筑,这些都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与文化。最后,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建筑文化与建筑活动也必然会产生差异,最终形成地域性的建筑文化。如我国各个地区不同的家庭习惯、村规民俗对宅区、村镇建设的影响就非常典型。

综上所述,建筑地域文化的非物质基因表现为人们通过不同仪式化行为和标志边界等各种方法将文化意义赋予场所和行为。建筑中不同的符号、材料、色彩、形式、空间组织和景观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种文化意义。当意义、空间与活动系统相互一致时,彼此之间就加强;当建筑变得与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致时,就有归属感。

3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当代转换

3.1形式的当代借用

将乡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呈现上升为一种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式的形式语言。使当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的距离,表现出创造性。这牵涉到对传统形式的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方式,完成形式上的“差异性转变”。

3.2与技术上的运用与拓展

吸收乡土建筑就地取材的优点,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包括使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同时继承乡土建筑多年积淀,业已形成的一套建筑手段与技术,因为手段与技术同材料及建筑环境的关系极为紧密,继承可以是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进行,对原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做相应的修改,目的的为整个建筑的过程和最终效果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要求服务。

3.3旧有生存经验与当前生活方式的关联

人类的意识形态与接受尺度源自于生存经验的积累,而生存经验又来自生活经历,所接受的教育,生活习惯等的传承叠加。这注定了一定地域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传统与习性的亲切感,也就是一种血脉中的“趋向传统意识”,即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容易感召受众的生存经验,达到接受角度的共鸣。而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的生存方式中,在传统积留的生存经验记忆中选取与之对应的设计元素,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时尚感的情况下追溯回忆,幻想与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精神释放与安逸。

3.4文化保护意识与当代文化建立意义上的共存

土建范文篇4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做一个有用的人才,我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年获得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大专文凭,同年考上长沙电力大学同专业的本科在读。

年月份,我服从电气施工处领导的安排,来到项目部电气工地,从事#6机组接地线的敷设工作。由于接地线的工作需要赶在土建单位回填前进行敷设,那就要求我们施工人员随时注意土建单位的施工进度。因此我每天来到工地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施工现场,看看是否达到可以施工的条件,及时向班组的师傅和有关领导汇报,做到积极主动,从而避免延误施工进度。目前,电气工地人员少任务重,为了不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只要有需要爬高上低的地方,年轻力壮的我二话不说,扎好安全带,领头开始工作。

一干就是半天,累得腰酸腿疼,但我没有丝毫的怨言,任劳任怨。有一回,下午点钟得到土建单位的通知,主厂房米层第二天要回填,而接地线的工作还有大量的工作未完成,我作为临时负责人,感到任务相当艰巨。接到通知后,我和班组上的其他4个施工人员开始工作,大家一起把将近70根60X7的扁铁运到施工现场。眼看着天色渐暗,而焊接任务繁重,我随即拿起焊把焊帽开始工作,虽然时间紧迫,但必须要求施工工艺和质量,一直到晚上23点50分,终于保质保量地完成了400多米的工作量,得到了监理单位的好评,为项目部和工地获得了荣誉。随着土建单位施工进度的加快,电气工地的任务日益繁重。在工地领导的安排下,我开始厂用电盘柜基础的安装工作。

土建范文篇5

H形劲性柱翼缘、SRC柱内型钢的连接。混凝土梁与此类钢柱连接采用套筒连接或是在钢柱腹板上开孔。在工程结构设计中,劲性柱的外包混凝土厚度通常达不到梁筋锚固要求,梁筋在钢柱翼缘板位置多采用套筒连接。套筒在柱翼缘板上的布置要考虑几个方面问题:梁筋数量、箍筋肢数、钢梁上栓钉、柱主筋的位置等。(1)梁筋数量。根据梁筋数量和梁宽确定套筒的位置。(2)箍筋肢数。因在钢梁位置无法穿过箍筋,在钢梁以外位置要留有足够梁主筋放置箍筋。(3)钢梁上栓钉、柱主筋的位置。需焊接的套筒数量确定后,套筒的位置要考虑柱主筋穿筋的位置,不能和柱主筋冲突。套筒的位置不能和钢梁上的栓钉位置冲突,以免梁筋安装不上。

2图纸的审核

梁筋与圆管柱少采用套筒连接,多采用焊接环形连接板连接梁筋。焊接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环形钢板的宽度。梁筋焊接多采用双面焊接,钢板至少要满足钢筋双面焊接5d长度的要求。(2)多层钢筋的连接。梁筋通常都有2层,甚至3层。多层钢筋的焊接采用阶梯形式的环形钢板,即双排钢筋中的上排钢筋的环形钢板宽度小,下排环形钢板钢筋的宽度大,这样易于焊接。(3)同一个圆管柱和多个梁的连接节点若梁高和标高一致,则在梁相交的部位角筋可能重叠,导致无法焊接。这种情况宜修改为相邻的梁梁底标高错开,焊接双层钢板,相邻梁筋不影响。3.1柱主筋和箍筋在钢梁上的开孔,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柱主筋在钢梁上开孔。柱主筋孔的大小一般比主筋公称直径大8mm,柱主筋孔要避开栓钉的位置或者将栓钉长度改短,使之不会与主筋位置冲突。(2)柱箍筋在钢梁上开孔。梁箍筋开孔的位置要根据保护层的大小,并考虑箍筋在制作过程中的偏差,通常情况下,箍筋尺寸存在±5mm左右偏差。为保证柱箍筋和柱主筋的紧密绑扎,柱主筋孔和柱箍筋孔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可以有2mm的交错。(3)混凝土墙变截面位置柱筋打孔。核心筒墙体会随着高度增加递减,墙体多次变截面。墙体变截面位置需要同时考虑下层柱筋收头和上层柱筋下插的打孔。(4)梁上生柱、柱位置改变地方打孔。此时的墙体内有时会有双层钢梁,在打孔时需要考虑两个钢梁上都打孔。随着梁位置的改变,钢柱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如某钢柱,每隔几层会发生5cm的移动,在打孔时也需要注意到这些变化。(1)在设计中有很多的柱子箍筋都穿过钢柱。若柱子箍筋和钢柱腹板垂直,则开孔简单;若柱子箍筋和钢柱腹板不垂直,就要考虑开成长条孔,尽量避免过大的削弱柱子截面。(2)模板对拉螺杆在钢柱上的开孔核心筒墙体采用爬模施工时,爬模的对拉螺杆直径一般为16mm,但爬模施工时因光线等原因对拉螺杆穿孔比较困难,在不影响钢柱承载力的情况下,将钢柱上的爬模孔直径深化为50mm。墙厚大于等于600mm的短墙肢,可采用16mm厚钢板设置“[”形连接键和箱型柱连接,“[”形键净宽200mm,高100mm,间距300mm,“[”形连接键长度范围内增设钢筋。

当土建结构的深化部分和钢结构深化部分结合,形成钢构件的加工制作图后,深化部门需要对最终加工制作图纸进行审核。尤其是地下室的图纸,因为构件开始从地下室部分制作,土建结构和钢结构在现场的冲突问题会在地下室构件安装时暴露出来。其次钢结构部件在图纸上的表示方法和土建的表示方法会有不同,如二者对于标高的表示、套筒的符号等,这需要深化人员在图纸完成后并在制作之前进行磨合,确保图纸能反映双方的意图并被加工厂理解。

3结束语

土建范文篇6

因此,在这09岁末、结构封顶之际,对本工程资料工作进行总结,对于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更好地开展未来工作实为必要。

工程伊始,为保证本工程资料工作有条不紊、标准规范地进行,本工程编制了《资料目标设计》、《资料编制统一标准》以及《施工及资料管理流程》。《资料目标设计》明确了本工程资料的整理编制目标(结构长城杯)以及收集、整理、编制范围还有各个资料编制的具体要求;《资料编制统一标准》对本工程中各个资料的字体、间距、方案的封面和内部审批表、交底的格式等等格式都进行了统一规定;《施工及资料管理流程》明确了施工过程中工程资料的编制、收集整理等各个资料各个环节的责任人,由项目经理签发,是工程资料工作顺利有效进行地强有力保证。

说易,做难。虽然在工程初做了充足地准备,但由于各个资料相关人员工作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不管是资料的编制填写还是流程地执行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些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一、流程中个别环节执行不力,造成上下环节脱节。如混凝土拆模报告有时不能及时从试验室取回,影响了拆模申请,继而又延误了现浇结构外观尺寸检验批验收。

二、工程资料的编制填写不够严谨。如试验报告中个别代表数量缺失;检验批中个别检查项目数据过于虚伪,一看即假;个别资料附图不够详细、清晰。

针对如上问题,工程过程中采取以下四个措施应对:

一、明确责任分工,督促流程执行。

二、及时收集整理,及时问题反馈。

三、定期资料整改,再次资料核查。

四、目录及时跟进,完美资料归档。

通过以上措施,及时发现了问题,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整改,坎坷而又圆满地通过了一次次检查。

对于各个资料的填写要求,资料规程及长城杯指南中都有详细要求,在此不一一重复。现仅通过本工程地探索归纳,对各类资料需要重点注意的几个方面概述如下。

一、施工技术资料严格受控。

施工技术资料是指导正确、规范、科学施工的文件,以及工程变更情况的正式文件,而且变更、洽商、图纸会审要经过设计、建设单位签字,施组、方案要经过公司级审批,交底要施工队签认。一旦遇到工程纠纷或其它特殊情况,此类情况是解决纠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料,因此,对此类资料要严加管理,一般不外借,谨防丢失,不得不借时,执行严格的借阅登记制度。

另外,本工程边设计边施工,工程变动频繁,设计变更、工程洽商多。设计变更、工程洽商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展、工程结算。如果因为变更、洽商传不及时而造成经济损失,那么整个项目部的辛苦工作便失去了意义。因此,一定要及时把变更、洽商发放到项目部相关人员手中,并由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内以交底形式传达到施工最前线的施工队。

二、施工测量记录要图示详尽。

施工测量记录是确保工程定位、尺寸、标高、位置等的资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由于放线的疏忽给后续施工带来麻烦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测量资料一定要有详尽的图示以确保测量施工的准确。如楼层平面的放线记录,洞口放线要画剖面简图,注明放线的标高尺寸,应有平面简图,若是平面放线要求注轴线尺寸,说明墙柱断面尺寸、门窗口位置尺寸,轴线控制线和墙柱边线尺寸,若是外墙、门窗洞口放线要画剖面简图,注明放线的标高尺寸。

三、施工物资资料要齐全有效,有可追溯性。

工程中物资种类繁多,且来自不同厂家,把好物资质量关,便为整个工程质量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各种物资进场均要提供产品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因为这些物资全部来自外单位,因此,此类资料的可追溯性尤为重要,鉴于此,资料质量证明文件要尽量使用原件,当不得不使用复印件时,要清晰、齐全、有效,并且加盖原件存放单位公章,注明原件存放处,并有经办人签字和时间,并注明进场时间及使用部位。

四、施工记录内容要详细具体。

施工记录是施工过程中形成的,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各种检查、记录等。记录中的内容要详细具体,不可泛泛而言,并要与技术交底保持一致,如钢筋绑扎隐检,要写清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锚固和接头位置、搭接长度、保护层厚度、钢筋及垫块绑扎和钢筋除锈等情况。当出现数据时,要计算出具体数值,避免使用规范性语言。当发生变更、洽商时还要写清变动内容并注明其编号。

五、施工试验记录要及时、齐全。

施工试验合格是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验收的前提条件。如钢筋连接试验报告是钢筋安装检验批验收的前提,混凝土试验报告是混凝土施工检验批验收的前提。所以施工试验记录要按部就班的进行,以免遗漏,影响后续施工。

六、检验批验收记录检查项目要填写齐全。

检验批是工程验收的最小单位是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基础。因此检验批中各项评定合格与否直接影响到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检验批中各个应检项目不应漏填。如有预埋件部位的钢筋安装检验批中的预埋件项,有施工缝部位的混凝土施工检验批中的施工缝项。

在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对资料员来说,将收到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归档,编制分项目录是很繁琐的一个过程。在本工程中采取以下两个措施应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工作质量。

一、编制动态资料总目录,便于资料检索。

资料总目录以规程中的八大类资料分类,具体到盒内每册资料。资料总目录随施工进度、资料的增加,不断更新,并在总目录中每册资料后设备注栏,标明每册资料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总目录,对所有资料情况一目了然。

二、分项目录采用Ecel编制。

一般人都用Word编制目录,但与Ecel相比其效率及功用就望尘莫及了,Ecel编制目录的优势主要如下。

1、操作简便快捷。首先其同一窗口中多工作薄模式就为统一分类管理资料提供不少便捷,另外其单元格自动填充、自定义数据格式功能更使其快捷操作如虎填翼。如输入“2007年11月15日”,自定义数据后只需输入“9-11-15”即可显示“2009年11月15日”。

2、协助统计汇总。利用其“筛选”功能,能按条件进行数据筛选汇总。如要查询钢筋连接试验报告见证批次是否够,只要在筛选条件中选“见证”,Ecel便将所有见证试验报告列出来,用见证试验报告数除以总报告数,便钢筋连接试验见证百分数。或者要对工程中C40砼进行强度统计评定,只要在筛选条件中选“C40”,所有C40试验报告便一一列出了,包括成型日期、施工部位、强度等报告内容。

3、智能纠错功能。在Ecel中,可以对单元格中数据的取值范围进行限定,当超出范围时,弹出提示对话框。如钢筋原材试验报告中的试验结果“屈标比σs实/σs标”合格值应≤1.3,在Ecel中设定后,当输入值>1.3时,系统即弹出“不合格”提示,避免了输入错误或协助发现不合格资料。

土建范文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管理方法

1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是一项庞大复杂的项目,土建施工又是项目中最基础的施工内容。在土建施工中,使用的人员和机械设备都比较多,施工要求也比较严格,且对于现场的施工环境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土建施工现场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科学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不仅能够保证土建施工的工程质量,降低安全风险,还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工期的顺利完成,对于企业的社会信誉度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对于一个施工企业来讲,如果没有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是很难保证工程的正常完成的,对于整体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也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2土建施工现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问题。土建施工材料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材料的随意堆放和材料的浪费。土建的施工材料比较多,主要是水泥和钢筋等材料,如果在施工现场随意堆放,不仅会显得施工现场非常的杂乱无序,而且也影响现场的施工通行。且类似于水泥和钢筋这样的材料如果保管不善,会因为受潮变质或者生锈,严重影响施工材料的特性,会造成施工材料的严重浪费,或者是影响工程质量。土建施工用的机械设备比较多也比较庞大,施工机械主要是线路的随意摆放和不按要求的连接,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不仅影响施工设备的使用,很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2.2施工进度的问题。土建施工时建筑工程施工的最开始的阶段,如果土建施工进度出现问题,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工程都会受到影响。施工进度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工程是否能够如期完工,也对施工的质量来说是一个侧面的反应。而且对于企业来说,施工的进度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若是由于施工管理方面的影响造成施工进度的延期,则会对施工企业的人力和设备造成巨大的经济影响,对于企业的信誉度也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2.3施工安全隐患的问题。安全隐患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问题,尽管建筑施工中明文规定的安全措施是十分严格而且完善的,但是每年都会有建筑工程项目中出现安全事故,不仅对经济和项目施工受影响,而且会造成家庭和社会的悲剧。在土建施工中,最主要的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和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当然,一个健全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是根本的保障。施工现场的穿插作业也是造成现场安全事故的很重要的因素,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各部门一定要切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3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方法对策

3.1全面提升现场的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的管理。土建施工的现场施工材料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采用专人负责制,对于施工材料的采购、存贮和使用,都要做到严密的管理。负责人员及时与工程进度管理人员进行沟通,确保施工材料和施工用的机械设备能够做到合理的使用,避免因为施工进度造成的设备和材料的浪费。对于材料的保管,负责人员应该做到严格的控制,避免因为现场作业和恶劣天气造成的施工材料的损坏。3.2建立合理的严密的施工方案,保证施工进度。土建施工的进度与施工方案的编写和落实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把握土建现场的施工进度,首先就要完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各专业负责人确认,项目总负责人签字后进行实施,施工方案一旦生效,各专业人员就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土建施工的质量控制和施工的各个节点都要进行有效的把控,这样,整体的施工进度才能不受影响。此外,对于因为特殊环境和其他因素造成的工程延期,施工方要与监理及建设单位沟通协商,避免因为过度追赶工期而造成的工程质量的影响。技术人员在编写方案时,也要考虑施工地区的天气特点和环境状况,尽量将施工进度的浮动保证在可控范围内。3.3完善落实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土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应该自上而下进行安全管理教育和安全规定的落实,对于各专业管理层来说,一定要树立安全第一的工作意识,这样才能对于所有施工人员引起重视。此外,对于安全措施也要进行完善,投入适当的资金进行劳保用品的发放、使用和更新保障。对于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要做到严格的控制。项目施工中,要对所有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管理规定的培训和教育,使施工人员时刻保持安全作业的意识,才能最大程度的将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土建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提升建筑工程进度的重要措施,在现代化的施工要求中,要做到人员和设备合理分配,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行业树立先进的榜样。

参考文献

[1]贾军艳,孙利新.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123.

[2]陈晓明.论建关于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探讨[J].民营科技,2017(3):108.

土建范文篇8

一、建筑的环境现状分析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自然的土地上创造了很多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建筑的出现,为人类居住环境提供一个休息生活的场所,贡献是巨大的,建筑的发展从山洞到现代建筑从未停止过,但是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也有消极的一面,对自然的破坏也是不可估量的,这就要求我们如何看待社会的发展与建筑环境的关系协调的问题。

1.从社会发展方面来分析。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和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很多的房地产和居住别墅区等等,这些都在无意识地破坏生态环境和土地,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特别是建筑污染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为以前对环保建筑材料运用特别是低碳建筑应用不够,特别是现在国内大力开发旅游业、城乡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传统建筑和乡土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暴露出国人对生态观念的严重滞后思想,再加上国土树木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以破坏生态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利益的严重后果。因此,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如何处理好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来越显得重要。

2.从外来文化影响来分析。我国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单纯的小农经济影响下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发扬,不管是建筑、服装、交通工具等等并有中国特有的文化、文明,延续着几千年的灿烂的传统文化,但是从清朝中后期,国内的很多文化受外来影响较多,有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等,这种影响带来了新的形式和变化,特别是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的变化也有时体现在对事物的需求方面,当然对事物审美意识也随着变化了。这里我们谈建筑的变化和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很多,比如硬山、悬山、歇山等等,但是由于外来的文化影响,我国局部地区建筑开始了新的形式,即使不是完全照搬也是整体建筑形式和建筑元素在来回运用,这些都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别是审美意识、衣食住行被间接的殖民化。而我国传统文化对现在的人和后代越显得如此陌生。但是也有建筑在中国融入比较有地方特色的就是岭南的骑楼,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所以说,中国的现代建筑环境是寻求一条符合和适应展示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

二、乡土建筑形式特点与环境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乡土建筑主要是说乡村建筑,主要包括民居、寺庙、学堂、书院、祠堂、戏楼、桥、亭等类型建筑,因为有了这些建筑所以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建筑群,即民居的生活聚落。在这里人们解决有衣食住行和劳动休息地,同时这些建筑的布局与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习性相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自然环境创造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反映不同的时代特征,由于他们处在落后的地区和交通不便的地方,所以受到技术和经济限制,就迫使人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发挥和挖掘当地材料,因而积累和发展了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例如:具有大家风范的徽派古村落群、朴实无华的西北古村落群、小巧精致的水乡古村落群、富贵的北方大院建筑、个性鲜明的岭南古村落建筑群、清秀灵逸的湘黔古村落群等等。以西南少数民族的花溪镇山村为例,石板房、山、水、田、园、林、路、舍、船,鱼、鸭、鹅、鸡、鸟,这是花溪镇山的自然本色。石板之乡———花溪镇山村地处花溪水库中段,坐落于三面环水的半岛之上,风景秀丽。

1.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运用。镇山村石板房是贵州山地民族独创的一种民居建筑艺术文化,这里的石板房大多居住的是布依族,把岩石板变为千姿百态的石瓦、石墙、石径、石板房。“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遗存发现颇多,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很多都在贵州境内发现。这说明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贵州远古文化。贵州不仅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史迹。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经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石板房以一块块极其普通的石板,好像是随随便便地堆叠起来,石板与石板之间,没有泥土的胶着,钢材的固定。这些石板,无须打磨,更不用上色,完全保持一种原生状态。从外面看是石材,建筑里面的构架其实是木材。石地、石墙、石瓦、石院、石柱、石窗、石门、石径、石板屋,还有露天的石桌和石凳,都充分显现出贵州山地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地域风格和山地特色,采用当地的石灰岩进行修建。因为这里的山石就是石灰岩,容易加工与开采,为修建这样的石头建筑提供了原始材料。

2.建筑环境与布局。因为依山而建,从山顶到山脚形成了无数阶梯型的院落,每个院落又多为一正两厢的布局。“文化的形成与特定的地理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促成不同的建筑文化。”贵州石板房建筑基本为三开间,中间开间为堂屋,堂屋大门为双扇对开木质门,凡面对合院的房屋均为木雕刻花窗,三吊格或万字塔图案,建筑只有一层,而两端的房间各为一楼一底形式。院落接着院落,地面连着屋顶,全是石板缀成的鳞甲,纵向看,层层叠叠,横向看,鳞次栉比。每一条石径,连接着座座院落,而院落的石墙,又将每一条石径封闭成一条条悠长的石巷,隐现着诸葛亮布局的八阵图。花溪镇山的乡土建筑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掘了地方材料,这些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形式,也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与布依族生活有关,山地文化和气候决定了这种特有的建筑结构和乡村面貌。

三、乡土建筑的保护意义

目前国内比较有特色的建筑基本都是在比较偏僻的乡村,中国乡土建筑遗留着那种自给自足、封闭的空间结构,与“天人合一”的人和环境和谐共处的态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能保存一些传统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乡土建筑,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去保护它、利用它。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正在创造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在规划建设中,涉及到具有古村落的建筑群,我们要加以保护,为创造新的建筑形式提供依据,可以有新旧建筑对比,为以后传统建筑设计思维不受到隔离,让当代以至今后后代人了解前人民居的形式,它反映的是地方文化、民族习性、生活习惯、气候特征以及时代特点,同时可以开发旅游业,对于地方经济有促进作用。另外,乡土建筑常常成为大量艺术家的写生基地,并为艺术创作保留下来创作的灵感源泉,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民居建筑设计提供参考的依据,在新旧民居的建筑风格上不会出现冲突,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综上所述,要完成中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上的建构,最重要的是要发掘中国乡土建筑环境所展示的当代价值,做到本质思想与工程技术的密切结合。

四、乡土建筑对现代居住建筑的影响

1.乡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结合运用。在乡土建筑中,我们将由风水学说产生的中国乡土建筑称之为中国乡土生态建筑。这种由风水学说产生的乡土建筑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各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其中“水”、“风”、“土”、“气”的论述类同于当代科学中注重地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和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及动物植被等生态关系与资源的处理、运用。也正是当下我们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乡土建筑中风水学说深深植根于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以及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特质。例如,客家土楼徽州民居、陕北窑洞北方四合院等,都是在各类功能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它们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环境的借用范式,实现其形式上的再造。因此,在现代居住建筑环境设计中,我们需要借鉴其精华部分。这有利于在当代运用传统文化的景观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情趣,又不失本土文化韵味的环境。

2.乡土建筑环境与现代建筑环境的结合运用。乡土建筑与城市建筑相比,更为自由,在建筑的选址和布局上能够紧密结合自然地势,在建筑形象和装饰结构上吸收地方文化与民间艺术养分,所以很多城市居民向往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特别是有特点的乡村中的乡土建筑形式,感觉更为亲切。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有了更好的掌握和认识,因此,新的建筑形式有了新的材料出现,不再是单一的木或是石为主的建筑形式,色彩上也更为丰富和富有情趣。以广西崇左明仕山庄为例,中越边境山水风情大新明仕山庄于风光如画的明仕河边,中国最美的乡村度假营地,建筑形式和风格融入壮族民族特色,风格独特。壮族民居特色的建筑点缀在清淡雅的山水之间,宛如世外桃源境地。明仕山庄的周围村寨的乡土建筑保留不变,与之相呼应。首先,大新明仕山庄建筑空间融入壮族民居的建筑风格,两层骑楼式依山而建。屋顶依然采用悬山式,房间装修融入壮族风情特色风格,设计新颖。在这桂南喀斯特地貌中,营造了具有着“不是桂林,胜似桂林”之村。由于本地方靠近越南,因此,明仕山庄的靠水长廊在造型上吸收了东南亚的建筑形式,造型优美,与山的形式相吻合。因地制宜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环境得到了体现。其次,明仕山庄的建筑材料是选用本地的山石进行营建,基本是仿木结构,墙体主要采用砖混,色彩纯朴和厚重,把乡土建筑的形运用到了新的建筑上。这些建筑材料没有污染,均为低碳建筑材料,有益身体健康,明仕山庄与周围的建筑对比,风格具有一致性,相互呼应。

3.乡土建筑形态和功能与当代生活方式的结合运用。乡土建筑多以自然为本,它根据当地地理气候,在实现采光、通风、御寒等方面都力求利用自然条件。我国北方气候寒冷,人们在房屋建造时为了抵御寒冷保暖,把阳光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乡土建筑的平面布局多为向阳且比较封闭,是为了避免相互遮挡阳光,而且建筑间距也较大,北京的四合院可以看作这类住宅的典范,它的显著特点是严格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及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别内外,且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南方则不同,由于四季温差变化不大,夏季酷热多雨,故对防潮、通风、散热、遮阳、挡雨等措施分外讲究。如徽州明清住宅,它通过设置天井、巷道、高大墙垣来达到通风、散热、遮阳,平面布局较为开敞,一字形L形、工字形外廊式居多。

土建范文篇9

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及审美情趣,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闽南的建筑风格,闽南传统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等极具闽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其中,泉州地区的红砖古厝已经成为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风格。

(一)红砖建筑文化的起源

红砖建筑文化起源并发展于泉州。泉州地区盛产含有三氧化二铁的土壤,经过烧制加工就能得到颜色绚烂的红砖,产量高成本较低,且该红砖耐久性,耐腐蚀性强,非常适合闽南地区潮湿、温差大及台风多的气候条件,因此在闽南地区得到极其广泛的使用[1]。厦门、漳州,台湾地区都有大量的红砖建筑。在泉州古街古巷中还保存着大量具有西洋风格的闽南红砖古建筑,俗称“洋楼”,把闽南民居古建筑的文化元素和西洋建筑的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成为泉州闽南民居古建筑的又一特点。

(二)泉州红砖建筑的传承

泉州的红砖建筑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承与发展。位于泉州清源山风景区内的锦绣庄民间艺术园,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整个民间艺术园完全按照闽南传统红砖建筑文化风格建设。锦绣庄采用闽南独有的官式大厝形制,闽南人称之为“皇宫起”,即按皇宫式样建造的大厝。建筑的屋顶脊饰则采用燕尾脊,建筑正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按照民间流行的说法,只有举人以上的官宅方可使用,但泉州地区的居民对于燕尾脊的使用十分普遍[2]。锦绣庄的部分外墙装饰则采用闽南的烟炙砖,拼接出各式各样的造型,其中以“万字封壁”最具代表性。这些图样寓意吉祥,内容讲究虚实平衡,形成了独具韵味的墙体艺术[3]。泉州市政府在旧城区的改造中也体现出了对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涂门街、北门街、东街等民居的整体改造就传承了闽南红砖建筑风格,这样的改造既让旧城区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城区街道焕然一新,又不失老泉州的韵味,可谓一举两得。

二、提高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一)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呈逐渐消亡趋势

虽然泉州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保护,但整体上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元素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多具有闽南传统文化特点的古建筑的现状令人堪忧。由于年久失修,很多红砖古建筑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很多屋主由于常年居住在外,没有对红砖古建筑进行修缮,导致这一部分红砖古建筑被长期废弃。而有的红砖古建筑虽然进行了修缮,但是采用的却是现代化的修缮手段,使得很多红砖古建筑原有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被现代气息所覆盖,失去了其应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现象在闽南地区还较为普遍。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保护意识的缺乏,是导致传统建筑文化呈逐渐消亡趋势的重要原因。

(二)现代建筑缺失地域特色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钢筋混凝土高楼大厦已经成为城市的新面孔,城市正在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失去了地域的建筑文化特色。泉州地区新的建筑已经很难找到闽南文化的特点,取而代之的则是设计风格日趋雷同的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现今大部分的工程和建筑项目都采用招投标的方式,但最终选择方案时,很少考虑建筑与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协调,更多的是盲目地追求建筑物外观的新潮,最终导致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消失。主要原因首先是决策者以及设计师们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今国内的建筑市场,决策者和开发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设计师的设计,对于设计师一些关于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观点并不认同,一味追求建筑的现代化,扼杀了不少包含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方案。其次,土建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设计师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设计师直接借鉴国外的建筑设计方案,而忽视了城市的传统建筑文化元素,设计时很少考虑建筑方案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导致了城市传统风格的缺失,泉州也不例外。

三、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提升的对策

(一)政府应为土建人才的传统建筑文化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政府可建立土建从业人员的考察实践基地。可定期组织土建从业人员,特别是设计人员参观具有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和含有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现代建筑。泉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红砖建筑就是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蔡氏古民居于清同治六年(1867)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主体建筑均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因此,蔡氏古民居可以作为一个亲临体验学习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实践基地,让土建从业人员对闽南传统建筑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政府应加大对于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提升的投入。展示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可作为土建人才的传统建筑文化素养提升的教育平台。泉州最具代表性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博物馆是闽台缘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主体建筑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南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博物馆内展示了闽南传统建筑样式、闽南传统文化生活内容、闽南传统工艺品等闽南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博物馆可以作为土建人才培养的教育平台,来提升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还可以在即将进行改造的旧城区中规划一些展厅、小型博物馆来展示闽南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生产施工工艺、建筑设计的独到之处、建筑文化与民俗风情的关系,例如红砖的烧制过程、墙体出砖入石的砌筑方法、泉州红砖古厝“皇宫起”的建筑特色和产生原因等。这些博物馆、展厅不仅可以作为土建人才重要的教育平台,又可以成为新泉州人了解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窗口。当然,教育平台的建设、教育展厅的布展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经费的投入,并作为闽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土建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土建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行业协会可为会员单位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咨询与服务,为会员的信息交流、业务交流和业务培训提供机会和搭建平台。因此,土建协会要在每年的培训计划中,有意识地设计闽南传统建筑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泉州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闽南建筑文化与泉州当地民俗的关系;泉州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的文化成就;闽南传统建筑艺术欣赏、建筑技术学习、建筑人文思想介绍、建筑案例点评等等,渐进式持续地对土建人才进行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渗透,不断提高土建人才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素养和建筑技艺。而且行业协会在本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权威,一般能够参与制订本行业政策、法规,具有一定的法规制定与管理权限,并成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因此,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土建行业协会要充分重视发挥这一桥梁和纽带作用,把传承和发扬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责任与政府的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使之成为政府城市规划的参考依据。

(三)土建人才继续教育要重视传统建筑文化元素

土建范文篇10

关键词:土建工程;技术管理;问题;措施

在建筑企业中,施工技术的应用不但能保证工程质量,还能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在项目工程建设施工中,应结合工程实际和作业要求,合理选用施工技术,从而保证工程建设的科学性、有效性。但是在部分工程施工中,并未发挥技术管理的作用,发生原因和技术管理存在问题相关。对此,必须采用有效措施强化技术管理,使其在适用于土建工程施工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企业效益。

1土建项目工程建设施工中技术管理的意义

随着建筑行业对土建项目工程要求的提高,将技术合理应用于土建施工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1)保证土建工程顺利施工。土建项目工程施工复杂,需要很多工种和技术相互配合,特别是相关人员的管理。将人员和技术管理合理应用于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选用有效的方法,规划和组织各项要素,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活动,不但能为各项作业的开展提供保障,还能推动土建工程的建设进程。(2)提高企业效益。结合土建工程情况,将技术管理贯穿全程,能预防不良因素的发生,促使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发挥机械设备、施工人员等要素的作用,从而提高工程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1]。

2土建项目工程建设施工中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安全工作不到位。土建工程是一项烦琐、系统的工程,耗时长,费用高,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因此,在施工技术的管理过程中,要求有着广泛的覆盖面,并全面把控相关的影响因素,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在实际管理中,由于施工单位不重视施工安全,未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条例。而且,施工人员也不重视安全问题,对待工作不够严谨,导致施工中出现各种隐患,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2.2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施工技术管理需要按照管理内容和重点分层组织,来保证管理活动的有效性。为满足该需求,需要结合工程实际,制定有效的管理体系,支撑和规范施工技术管理行为,保证各层次技术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然而由于部分项目经理不够了解技术管内容,未明确管理组织,导致各环节频繁出现安全问题。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不仅会影响施工材料、技术的使用性能,还会增加经济损失,降低管理效率。2.3施工技术管理活动监管不到位。在当前的土建工程管理中,很多单位不够了解管理重点,多将其放在各阶段的技术规划和应用上,忽视对施工设备、材料和技术的监管,导致整个施工过程不够系统和规范,影响监管工作的进行。出于对土建工程特点的考虑,施工过程中要求技术和机械设备、材料相互配合及协调,确保所用技术和材料满足要求,一旦各要素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技术管理效果。另外,施工技术管理期间也未有效落实监管措施,只重视工程建设,不重视管理,使得施工技术管理仍停留于表面,影响最终的管理结果。

3加强土建项目工程建设施工中技术管理的措施

3.1健全技术管理体系。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是落实管理工作的关键,为了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就要结合土建工程实际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完善和优化土建工程中的技术资料标准。制定完善的权责结合管理制,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激发工作热情,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2]。在土建工程施工初期,做好施工技术的交底工作,加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交流力度,确保每位施工人员都了解图纸内容和要求,进而做到工程的规范施工,提高施工质量。3.2提高施工安全意识。为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相关人员提高对施工安全的重视程度。首先,企业领导需要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教育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等,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工作行为。最后,制定安全施工的标准和要求,将其贯彻落实到整个工程。3.3加强各施工阶段的监管。施工技术管理应贯穿工程全程,才能在提高工作效率的情况下,提高施工质量。对此,土建工程施工前需要了解施工图纸和施工期间的注意事项,在仔细研读施工图纸的情况下,与设计人员进行交流,避免施工和设计矛盾的出现。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设备、人员和材料是施工现场的重要组成,因此,技术管理应集中于对这几点。对于施工材料而言,需要在投入使用前审核和监测材料质量及数量,预防施工期间材料短缺或质量不合格给土建工程带来的影响。对于施工人员而言,应提前选拔,确保其素养和技能水平满足要求[3]。对于机械设备而言,除要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外,还要定期保养和维修,确保其能正常使用。在工程竣工验收时,无论是监督人员,还是技术人员,都要详细审核工程各部门图纸和施工技术的使用情况。此外,还要存档、整理重要技术的资料和数据,及时整理施工问题,并采用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发挥技术管理效能,推动土建行业发展。3.4建立施工技术创新机制。为了创新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相关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创新机制,并对其进行完善。创新机制的建立可从这样几点考虑:第一,激发人员的创新意识。组建创新团队,开设培训班,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发展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树立。第二,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当员工发现创新后的利益时,就会提高创新主动性,更好地落实创新行动。为预防员工恶性竞争,企业建立监督机制监督员工行为,保证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3.5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现阶段,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模式不断引入国内,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工程项目的管理行为,提高了管理效果,尤其是施工技术管理。信息时代背景下,相关人员需要革新技术管理,即将信息技术引入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充分发挥技术管理的作用。为了应用信息技术,首先,就要转变土建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全方位地了解信息技术在技术管理中的重要意义[4]。其次,分析土建工程实际和施工技术管理的需求,选用合适技术优化配置现有资源,优化技术管理流程,为土建工程的顺利施工奠定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土建施工技术管理作为一项烦琐的工程,管理效果和工程施工、企业发展有着直接关系。分析得知,在当前的施工技术管理中,普遍存在安全工作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不利于土建行业发展。基于此,需要制定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施工技术创新机制,加强对各阶段的管理,结合工程实际使用先进技术手段,在发挥技术管理效能的情况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永.土建项目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技术管理[J].四川水泥,2015,18(9):226.

[2]黄昭.土建项目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技术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33(24):3534.

[3]苗飞.论土建项目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技术管理[J].建筑与装饰,2017,29(1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