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20:39:00

心律失常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篇1

【关键词】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非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是小儿常见疾病,期前收缩、快速心律失常较为常见。近年来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发现率、就诊率日渐增多,已成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提高对小儿心律失常的认识,并给予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极为重要。现对142例患儿临床选择用药的适应证及时机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科就诊心律失常的患儿142例,其中男79例,女63例;初诊年龄6个月~12.3岁;病程9d~3年。初诊时均给予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治疗,以及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各种心律失常。

1.2治疗方法

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及时有效的氧疗、纠正心力衰竭,营养保护心肌治疗,以及维持内环境稳定及酸碱平衡,改善循环等治疗。在此基础上部分患儿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下列条件来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必要性:(1)患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耐受性;(2)是否有基础心脏病;(3)心电图指标室性早搏Ⅲ级以上、室早合并其他类型早搏、传导阻滞、Q一T间期异常、ST一T改变,运动试验后早搏增加、Q一T间期延长、ST一T改变明显、出现多源性早搏。具备以上临床表现2条及2条以上者考虑给予抗心律失常药。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的起源来选用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具体如下:作用于窦房结部位,选用β一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洋地黄;作用心房部位,选用IA、普罗帕酮、胺碘酮;作用于房室结部位,选用洋地黄、β一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作用于旁路部位,选用普罗帕酮、索他洛儿、胺碘酮;作用于心室部位,选用普鲁卡因、奎尼丁、丙吡胺,或利多卡因、美西律、妥卡尼,或IC普罗帕酮,或胺碘酮、索他洛儿。

2结果

142例患儿中113例经治疗后心律转为正常,其中46例在治愈原发病后心律即恢复正常,29例经应用抗心律失常药亦未转为正常心律,与患儿基础病因、心律失常复杂程度及病程有关。不伴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心律失常发作轻,易恢复;病程2年以上的恢复较慢,大部分3~5年才恢复,极少部分病情反复或加重。

3讨论

小儿心律失常临床上常见,诊断及治疗正确与否对患儿愈后有重要影响,严重的心律失常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可引起严重的后果。小儿心律失常以早搏的发生率最高,其中以室性最多,房性次之,结性少见。室上性心动过速由预激综合征引起的占首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次之。

对于各种心律失常,应遵循下列基本诊治程序:(1)仔细询问病史,特别是既往心律失常病史和用药史;(2)生命体征检查,特别是血压,评定心功能状态对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尤为重要;(3)常规心电图检查;(4)若非紧急状态,行24h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X线片检查,以及采血查肌钙蛋白Ⅰ、肌钙蛋白T、CK一MB同工酶、抗心肌抗体、血沉、ASO、电解质等,以明确病因或除外器质性心脏病;(5)全面评估心律失常对患儿的影响及其可能预后;(6)决定治疗方案,包括是否需紧急处理或进一步观察[1]。

近年来普遍认为,一般性期前收缩无需用抗心律失常药,因为使用抗心律失常药虽可使期前收缩暂时减少或消失,但停药后又复出现,远期效果与不用药无明显差别[2],甚至长期以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和各种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带来的危害远较期前收缩本身更为严重[3]。急性处理应以终止心律失常为首要任务,长期治疗应以防止心律失常发生为目的。

严重顽固的心律失常,在药物治疗疗效欠佳时应考虑非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包括[4]:(1)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2)植入式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参考文献】

1谭建新,江钟炎.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6~8.

2北京小儿心肌炎协作组.心肌炎期前收缩远期随诊.中华儿科杂志,1999,24(4):222.

心律失常论文篇2

关键词:心律失常药物应用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不同病例以不同的方案处理,即贯彻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是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与触发、纠正传导障碍及消除折返激动的发生。依据药物电生理效应归纳为4大类。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膜稳定剂主要作用机制是该类药物抑制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快通道钠内向电流,降低动作电位,减慢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以及延缓应激性的复极过程。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此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动作电位上升速率,并能抑制传导系统中儿茶酚胺诱发起搏电流。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类药物主要电生理作用是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及不应期,延长复极时间。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类药物属于钙通道阻断剂,主要电生理作用为抑制动作电位2、3位相,抑制心脏依赖于慢电流除极的部分传导系统。

一、I类药物

1.利多卡因仅应用于室性心律失常。负荷量为1.0mg/kg,3~5分钟内静注,而后以1~2mg/min维持静滴。

2.美西律起始剂量100~150mg、1次/8h,2~3天后可增减50mg。

3.普罗帕酮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口服初始剂量150mg,1次/8h,如需要,3~4天后加量至200mg、1次/8h,最大200mg,1次/6h。静注可用1~2mg/kg,以10mg/min静注,最大剂量不超过210mg。而后以1~2mg/min维持静滴。

二、Ⅱ类药物

美托洛尔,5mg静推(5分钟内),可间隔5分钟连续给3次,共15mg,然后口服12.5~100mg,2次/d。也可应用其他药物。

三、Ⅲ类药物

1.胺碘酮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促心律失常反应少。静注负荷量150mg(3~5mg/kg),10分钟注人,10~15分钟后可重复,随后1~1.5mg/min静滴6小时,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0.5mg/min。24小时总量一般不超过1.2g,最大可达2.2g。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往往与注射过快有关)和心动过缓。尤其对于心功能明显障碍或心脏明显扩大者,更要注意注射速度,监测血压变化。超级秘书网

2.索他洛尔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口服:40~160mg,2次/d,80mg/片。静脉1.5~2.0mg/kg加入葡萄糖液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

3.依布利特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室性心动过速。1mg静脉点滴,10分钟滴完。

四、Ⅳ类药物

维拉帕米用于控制房颤和房扑的心室率,减慢窦速。口服80~120mg、1次/8h,最大剂量480mg/d。静脉注射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和某些特殊类型的室速。剂量5~10mg/5~10min静注,如无反应,15分钟后可重复5分钟内5mg。

五、其他

心律失常论文篇3

目的:讨论胺碘酮在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思路和治疗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00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组讨论使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将以上300例患者随机分配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0人,包括男性患者80人,女性患者70人,年龄范围在40~80岁,平均年龄为(50±2.3)岁,以上患者排除其他重大疾病干扰;对照组150人,包括男性患者78人,女性患者72人,年龄范围在42~80岁,平均年龄为(50±3)岁,以上患者排除其他重大疾病干扰,两组患者在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病史因素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胺碘酮;心衰;心律失常;治疗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81-02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的高发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功能的减退和紊乱造成的,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血液循环障碍等情况的发生[1]。心律失常是在心脏活动初期传导障碍引起心脏的节律失常,因此选用抗心脏节律失常的胺碘酮可以改善心脏初期的传导不良,有效的规范心脏的节律,疗效显著[2]。心律失常的患者死亡率高,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提早发现提早治疗,采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意义重大[3]。我院为给患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医疗环境的保障特采用分组治疗的方式讨论出最佳的治疗措施,提高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选取我院近3年内收治的300例患者进行分组讨论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我院的300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组讨论治疗,分别使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50人,其中包括男性患者80人,女性患者70人,年龄范围在40~80岁,平均年龄为(50±2.3)岁,以上患者排除其他重大疾病干扰;对照组为150人,其中包括男性患者78人,女性患者72人,年龄范围在42~80岁,平均年龄为(50±3)岁,以上患者排除其他重大疾病干扰,以上300例患者的病程都在1~10年左右,所有患者经过检查和判定均为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并且病史单纯,两组患者在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病史因素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积极配合医疗工作者进行常规治疗,采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等的抗心衰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的临床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胺碘酮注射液,首次注射在20ml盐水中加入150mg胺碘酮,静脉注射持续10min,然后进行静脉滴注1.0-1.5mg/min,当患者病情出现缓解后,静脉滴注调整为0.5mg/min,每天用量上限为800mg。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四周,要注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情况,在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和机体功能恢复情况,对患者的心率进行定期的观察和记录。

1.3 疗效判断标准:

两组患者疗效的判断标准分为三种,显效、有效和无效。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率和血压值的测量,在治疗过程中有无出现不良反应,显效:室性早搏次数明显减少,室性心动过速明显降低,心脏功能恢复到Ⅰ级或Ⅱ级以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室性早搏次数减少,室性心动过速降低,心脏功能基本可恢复到Ⅱ级或以下,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室性早搏次数没有减少,室性心动过速没有降低,心脏功能也没有得到改善,临床症状没有改变。

1.4 统计学指标:

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诊断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构成比(n(%))表示,不同组别之间的对比进行t检验,当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的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比对照组有效率高,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明显下降,身体各方面的机能恢复水平也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患者的情绪稳定,对照组少数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但是得到我院医护人员的及时疏导,现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对比情况

3 讨论

据相关报道称心律失常的死亡率很高,因此心律失常的治疗规范应受到重视,心衰合并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是比较危险的疾病,如果治疗不妥当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此使用恰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具有研究价值。

通过本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未使用胺碘酮的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也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在采用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疾病时,患者没有出现恶性不良反应,因此此种治疗方法具有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心律失常论文篇4

【关键词】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老年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7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到来, 老年患者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 已经成为了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ICU内的老年患者通常还合并有心肺功能的衰竭,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 3]。本文将对ICU内的120例严重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ICU进行治疗的12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6例, 女44例, 年龄62~89岁, 平均年龄(77.13±5.95)岁。排除标准:轻度心律失常者,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偶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在ICU内死亡且死亡前因机体内环境发生严重紊乱而导致心律失常者。

1. 2 研究方法 120例患者自进入ICU开始, 全天候使用多功能监护仪进行心电监护, 同时每天进行血常规、血气分析及生化检查, 由专人每天详细记录老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类型及当天的血常规检查、氧分压、pH值、电解质等。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发生心律失常的基本情况 120例患者在进入ICU后共新发生心律失常34例, 占28.33%;各种心律失常41例, 占34.17%。见表1。

2. 2 发生心律失常的诱因 34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中, 器质性心脏病者17例, 占50.0%;86例非心律失常患者中, 器质性心脏病者42例, 占48.84%,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发作时, 合并有严重感染者27例, 占79.41%;有明显缺氧者13例, 占38.24%;有电解质紊乱者9例, 占26.47%;胸水、酸中毒、手术刺激等其他因素4例, 占11.76%。感染、缺氧和电解质紊乱3种因素为常见诱因, 与其他因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疾病之一, 而ICU内的老年患者多数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器官衰竭, 此时如果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将对机体造成重大损伤, 甚至引起生命危险[4-7]。

本研究通过分析ICU老年患者常见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诱发因素, 发现ICU内老年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主要以心房纤颤为主,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与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无关, 其主要诱发因素为感染、缺氧和电解质紊乱[8]。感染是由于老年人抵抗力差;缺氧是由于老年人肺功能下降, 排痰能力减弱, 易造成气道堵塞;电解质紊乱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内环境代偿功能减退[9, 10]。

综上所述, 为预防ICU内老年患者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控制感染、通畅气道和维持电解质平衡是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贺文, 冯艳平, 周东民,等. ICU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27(27):6660-6661.

[2] 陆玉满. ICU胺碘酮治疗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外医学研究, 2014, 3(3):20-21.

[3] 张朝晖, 张蓉, 曾超,等. ICU应用微量泵中心静脉补钾治疗重度低钾血症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12(12):97.

[4] 姜晓艳, 史克华. 心外科ICU中常见心律失常及其治疗.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1, 3(3):166-168.

[5] 戴琴, 冯正直, 谢刚敏.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2002, 7 (7):488-490.

[6] 陈竹青. 老年人近期感染与心律失常100例临床分析.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8):1074-1076.

[7] 刘波. 老年患者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5, 3(4):73-74.

[8] 梁发杰, 孟庆云. 老年患者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188例临床分析. 吉林医学, 2011, 32(15):3050-3051.

[9] 魏晓霞. 急诊老年人心律失常147例临床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5):13-14.

心律失常论文篇5

[关键词]步长稳心颗粒;老年;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082-02

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指经2~3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恶化,除外电解质及药物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常见,尤其是在老年人更是多见,且易复发㈣。那么临床上除积极的病因治疗,去除诱因等处置外,正确地选择心律失常的药物也非常重要。本文意在探讨步长稳心颗粒在治疗老年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上的疗效,共观察48例患者,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老年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在70~89岁,平均(73.5±3.0)岁。病程1~3年,其中冠心病38例,高血压病10例。治疗前均曾多次反复服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慢心律、心律平、胺碘酮、莫雷西嗪、B受体阻滞剂、心律宁等,但疗效均不佳。

1.2临床检查

48例患者均行心脏超声检查,40例心脏大小正常,8例左心肥厚,7例左心室扩大。接受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前均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1周,并行普通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律失常情况。服药后1、3、6个月复查24h动态心电图。

1.3治疗方法

所选的48例患者均停用其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给予步长稳心颗粒(步长稳心颗粒是由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出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50026)1包(9g),1 d 3次,口服,并观察1、3、6个月动态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基础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1979年中西医结合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判断效果,显效:24 h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消失或减少90%以上;有效:期前收缩减少50%以上;无效:未达到有效水平;恶化:治疗后期前收缩比治疗前增多。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l0,0版本,计数资料用x。检验。

2 结果

2.1室性早搏发作次数比较

服药前与服药后1、3、6个月室性早搏发作次数的比较,取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得到的早搏次数为观察指标,服药1个月后早搏次数就明显减少,3个月后减少的更明显,至6个月早搏几乎消失。见表1。

2.2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

见表2。1个月时总有效率为82%,3个月为92%,6个月为98%;3个月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时间推移,总的有效率在增加。

心律失常论文篇6

【关键词】心律失常;早搏;中药;养心复律

【中图分类号】R25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129-1

心律失常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中医多见于心悸、怔忡、胸痹、肺胀、喘证、痰饮、痹证等病中。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32-81岁,平均63岁;病程1个月-17年,平均5.2年;房性及房室交界性早搏18例;室性早搏12例,其中包括室早二、三联律1例;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6例;房颤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9-83岁,平均62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5.5年;房性及房室交界性早搏16例;室性早搏13例,其中包括室早二、三联律2例;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6例;房颤3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心律失常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诊断依据心电图及Holeter结果,标准依据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制定的心律失常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治疗原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肺心病等,心律失常重者适当应用ß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对照组除上述治疗外,采用自制中药养心复律汤,基本方:人参10g,丹参20g,赤、白芍各20g,生龙、牡各25g,生龙齿30g,桂枝10g、川芎10g、麦冬20g,五味子15g,甘草10g。阳气偏虚、脉结代者,桂枝可加至15g;阳虚明显脉沉或迟缓者,加附子10g;阴虚明显的去桂枝,加生地20g,百合20g,龟板15g;胸闷者去白芍药,加瓜蒌20g、枳壳12g;胸闷痛或紫绀明显的,加薤白15g、红花10g;心火偏旺者,加栀子10g、苦参15g;少寐多梦者,加炒枣仁20g、夜交藤25-40g;心烦易怒、心慌汗出、心肝失调者,加浮小麦30g,大枣10-15枚;痰蒙头晕的加半夏10g、白术10g;心悸、咳喘、下肢浮肿的加泽泻20g、葶苈子10g;便干者加肉苁蓉20-30g。中药治疗组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型使用相应方药,150ml/次,每日2次,早晚温服。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观察症状、心律失常发作时间、次数、程度、持续时间等变化。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治愈:心律失常未发作;显效: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少60%―80%;无效: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少60%以下。

3.2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4例,占10%;显效13例,占32.5%;有效19例,占47.5%;无效4例,占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4例,占10%;显效11例,占27.5%;有效18例,占45%;无效7例,占17.5%;总有效率82.5%。两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讨论

纵观古代医家论述,结合临床,分析心律失常之病机多为心脏气血两虚,损及阴阳,阻滞脉络,临床常虚证为主,虚中夹实,证型不外乎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水饮凌心、痰浊遏阻、阴竭阳脱等,治则多为益气养阴(血)、调和阴阳,佐以活血通络等。本方为生脉饮、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炙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等套裁,而且可有多种配对方式:生脉饮加丹参、芍药补益气血,其中人参(也可用党参)、甘草相配补益心气,麦冬、五味子滋养心阴,丹参、芍药补血,芍药、甘草养阴,桂枝、甘草相配又温通心阳,龙骨、牡蛎、龙齿潜阳安神,川芎、赤芍、丹参活血宁心通络,诸药合用使气血得补,阴阳调和,血脉通畅。

临床研究显示,生脉饮可改善心肌细胞代谢、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对临床多种心律失常具有治疗作用;龙骨、牡蛎、龙齿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作用;川芎、赤芍、丹参能降低血粘度,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脏传导功能和心肌缺血、缺氧。目前困扰心律失常治疗的最大问题就是西药的毒副作用,许多药物治疗的有效剂量与引发毒副反应的剂量非常相近,用不够剂量不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用足剂量又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增加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因此近年对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渐增。笔者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中药养心复律汤治疗心律失常确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锦鸿主编.新编常用中药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8.

[2] 宋国庆,等.复律煎剂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社,2004,31(10):861.

心律失常论文篇7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6638

国内刊号:11-3859/R

邮发代号:82-88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心律失常论文篇8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及起源部位的异常。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1,2]。可引起心悸不适,因心排血量减少而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有基础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心力衰竭、心绞痛等。本文首先论述了早搏的流行病学情况与机制分类,然后具体综述了其诊疗情况。现报告如下。

心律失常中早搏的流行病学分析

心律失常中的早搏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同时又是心内科急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早搏起源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房性、室性和结性[3]。早搏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最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等疾病;也可见于奎尼丁、洋地黄中毒;血钾过低等;早搏也见于正常人,或见于饮浓茶或咖啡、情绪紧张也可能引发早搏[4,5]。

心律失常中的早搏发生的机制分析

心律失常中的早搏发生的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触发活动、自律性增高和折返激动。早搏表现症状有心脏突然提早的搏动、停跳感或心前区有被挤压一下或有悬空的感觉等。体征多为面色少华,舌质淡红或暗紫,脉象细弱或结代[6]。我们认为,心律失常中的早搏可以是器质性疾病,其他尚可见于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原因不明。

心律失常中早搏的诊断分析

早搏患者的诊断主要取决于心电图。但室性早博要引起重视,对于有临床症状的室早患者,需作运动试验、记录长程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尽量明确引起室早的原因,再对室早进行正确的危险分层及预后的评估。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室早不影响其健康,一般不太主张过于积极的药物治疗[7]。

当前采用导管电生理或非创伤性检查方法指导用药、预防复发及评价疗效已有30余年历史。电生理刺激方法反映了激发状态下的发作,而非创伤性检查适用于自发性发作的检查,二者可互补;不论何种方法均有较高的复发率,分别为32%和41%;尚缺乏前瞻性、安慰剂对照的研究[8]。

心律失常早搏的治疗分析

早搏的治疗除了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包括电治疗和外科治疗。因此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仍然是药物治疗[9]。西药中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因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和加重已存在的心律失常等因素,或其他副作用,及疗效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但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起效较缓、疗程较长,但药性相对和缓、安全,不良反应少[10,11],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近年来,人们注意到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显示了很好的心律失常抑制作用,但最终的死亡率却较安慰剂组明显升高,认识到不能把心律失常抑制作为治疗的最终目标[12]。国内的一项前瞻性双盲及随机试验,以安慰剂与索他洛尔进行比较索他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29例患者依次服用索他洛尔160mg/日、240mg/日、320mg/日各1周,索他洛尔组的总有效率65.5%[13]。说明索他洛尔在小剂量(160mg/日)时,治疗室性早搏和室上性早搏的疗效高,但长期容易出现新的心律失常。这使人们更加关心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更加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目的是降低死亡率而不是单纯减少心律失常的次数。近几年射频消融术逐渐在早搏领域有所突破,给早搏的治疗指出了很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树青.早搏灵治疗过早搏动82例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2000,41(7):410-411.

2 陈平娥.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11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6(3):124-125.

3 郭红旭.针刺治疗心律失常81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4):250-251.

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55.

5 周风生.中成药与西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2):148-149.

6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索他洛尔临床研究协作组.索他洛尔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0,4(2):7-10.

7 陶萍,龙露,诸俊仁.索他洛尔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24(6):408-410.

8 蒋文平,朱俊,戚文航.如何对待心房颤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7):483-486.

9 戚文航.低剂量索他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9,3(2):106-109.

10 周达新,李志善,李瑞,等.老年心律失常病人的普罗帕酮药代动力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17(5):195-196.

11 朱健华,沈浮.从索他洛尔电生理作用评价其抗心律失常作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2):116-118.

心律失常论文篇9

[关键词]心律失常;胺碘酮;心律平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3(c)-060-01

我们通过大剂量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房性心律失常收到了良好效果,无其他严重的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100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相同的条件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0~70岁,平均(56±13.6)岁;冠心病所致的房性心律失常30例,高心病所致6例,扩心病所致10例,风心病所致4例;短阵房速5例,成对房早15例,二联律15例,房颤5例,频发房早10例(每分钟≥15个)。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45~70岁,平均(54±10.9)岁;冠心病所致24例,高心病所致16例,扩心病所致5例,风心病所致5例;短阵房速8例,成对房早20例,房颤7例,二联律5例,频发房早10例(≥15个/min)。所有病例除外离子紊乱原因所致的心律失常,排除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心功能Ⅲ~Ⅳ级。

1.2 方法

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均用微量输液泵调整单位用量。治疗组:给予胺碘酮,首次剂量75~150 mg(1~3 mg/kg)稀释于生理盐水20 ml静脉推注,时间5~10 min,30 min后效果不满意,可再给予75 mg静推,继之以5 mg/min持续静脉滴注。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第一个24 h用量≤2 000 mg,时间3~5 d,不超过1周,并同时开始口服药物治疗,剂量600 mg/d。对照组:心律平首次负荷量75 mg静脉推注,继而0.5~1 mg/min持续静点,若无效,30 min后可再给予75 mg静脉推注,6 h后无效,改用胺碘酮。所有病例若伴有血流动力异常,均行电复律治疗,试验前化验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监测心电图,1次/d,测量校对值Q-Tc间期,若>0.44 ms,可停用胺碘酮。

1.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心电监测的同时给予动态心电图监测3~5 d,房早减少90%,成对房早、短阵房速、房颤转律为显效;房早减少60%,成对房早、短阵房速减少80%为有效;室性早搏减少40%,成对房早及房颤未转律或转律后又房颤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50例,显效39例,有效9列,无效2例;对照组50例,显效25例,有效16例,无效9例。6 h用药无效35例,6~24 h无效4例,无效者改用胺碘酮后可转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2 副作用

用药结束后所有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未见异常。监测校对值Q-Tc间期均<0.44 ms。

3 讨论

胺碘酮是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延长心房肌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抑制房室传导,并可扩张冠状动脉,不影响自律性,且不抑制心肌收缩力,安全范围大,为一种良好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具体特点为:①增加电的稳定性;②扩张血管;③无负性肌力作用;④致心律失常作用极低,故而其在发挥高效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同时可使外周血管扩张,从而有效地对抗了它的负性肌力作用,不会引起心功能不全,且长期应用未见致死性心律失常作用[1,2]。胺碘酮因其药理作用的重要性和抗心律失常的广谱性,使其成为当今治疗恶性的心律失常的最有效的药物。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剂量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房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张长域(译).胺碘酮转复持续性房颤的观念[J].心血管学进展,2000,21(2):126.

心律失常论文篇10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

作者单位:838200新疆鄯善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新疆鄯善县人民医院于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10年间共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65例,其中伴心律失常24例。本文对该组并心律失常的发作类型及发生率以及病因、机理、治疗、预后进行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系住院患者,均诊断为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本组65例肺心病伴发心律失常24例,占36.92%,其中男性40例,并发心律失常16例,女性25例,并发心律失常8例。年龄在38~85岁,其中以50~65岁居多。原发于肺结核40例,并发心律失常15例,原发于慢性支气管炎15例,并发心律失常6例,原发于支气管哮喘10例,并发心律失常3例。本组全部病例均于入院及治疗前后进行常规X导联心电图描记。

2 观察结果

2.1 心律失常类型 同一患者如始终出现一种心律失常,不论作心电图次数均按一次计算,如有两种心律失常改变,则按两种心律失常计算,共计35例次,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0例,房性早搏12例,室性早搏6例,房颤4例,短阵房性心动性过速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

2.2 心衰程度、呼吸衰竭程度、电解质紊乱与心律失常 本组6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6.92%。65例有不同程度呼吸衰竭37例,并发心律失常22例,占59.46%。65例出现电解质紊乱50例,并发心律失常21例,占42.00%。

2.3 合并症与心律失常 本组65例有合并症45例,并发心律失常21例,占46.67%,其中冠心病伴发心律失常为92.31%(12/13),肺性脑病为37.50%(3/8),感染为33.33%(2/6),休克为25.00%(2/8),上消化道出血为25.00%(1/4),高血压性心脏病为16.67%(1/6),提示有合并症伴发心律失常明显多于单纯肺心病伴发心律失常。

2.4 心律失常与预后 本组65例中,死亡12例,24例伴有心律失常者,死亡8例,无心律失常41例,死亡4例。其中死于室上性心律失常5例,占62.50%,死于室性心律失常3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死于心律失常6例,夜间死亡5例。

3 讨论

3.1 肺心病心律失常的原因 肺心病并心律失常的原因多而复杂,如低氧血症、肺动脉高压、急性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药物等。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肺心病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

3.1.1 本组资料呼衰伴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9.46%,凡呼吸衰竭必定存在着缺氧,而低氧血症可引起各脏器功能性和器质性损害。低氧对窦房结和房室结副交感张力增高,心室交感活动增强,它可以刺激颈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窦房结、心房、心室的兴奋性增加,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如严重缺氧时,还将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

3.1.2 从合并症分析 以并发冠心病伴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因肺心病本身可致心肌缺氧,纤维组织增长及小灶性坏死等,而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更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损伤,心电活动不稳,导致心律失常。

3.1.3 从电解质紊乱方面分析 肺心病并发低钾血症时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本组资料达83.33%,因肺心病并发心衰,大多以右心衰为主,胃肠瘀血,钾吸收障碍,以及使用强力尿剂,钾丢失过多,并肺心病在急性期,患者往往食纳减退,摄钾减少而导致低钾血症。因低钾时,引起蒲氏纤维与心室纤维的动作电位时间差别增大,形成折返,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其二为潜在的自律纤维的自律性增高,兴奋阈值下降,易发生各种异位心律。

3.2 肺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和预后 除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外,最根本的治疗是原发病和并发症,加强对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等疾病的防治,积极控制能引起低氧血症和严重呼吸衰竭的病情,改善通气功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正确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适当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避免应用心得安等β受体阻滞剂,以免引起支气等痉挛。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的快速性心律紊乱,可根据指征,必要时电击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