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十篇

时间:2023-03-14 13:08:41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篇1

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血压、冠心病、体内电解质紊乱等。而据临床医生观察,也有一些心律失常是由生活失常诱发的。 改变。据研究,人体在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除迷走神经张力有变化外,血液动力学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一些人由于适应、调节能力差,在由立位到卧位或由卧位到立位时,可出现短暂的心律失常,如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可见图像有异常改变。有人曾经研究心动过缓与之间的关系,统计了7000多例病人,发现卧位时出现心动过缓者占总数的13.2%,改为坐位或立位时,99.63%的心动过缓消失,心率平均增加20.3%。

吞咽食物。一些人在吞咽食物3~6秒钟时可突发心悸、头昏,甚至昏厥;有些人会出现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狼吞虎咽”时症状更明显。吞咽食物引起的心律失常,多数可自行消失,但也有反复发作而致死亡的病例。学者推测,这可能是迷走神经反射增强所致,也有人认为心动过速与吞咽食物时交感神经兴奋及其介质释放增多有关。因此医生告诫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应当缓慢吞咽食物。

穿衣。合成纤维衣服可使一些人出现室性早搏。这可能与机体对合成纤维过敏,导致组织胺类物质释放有关;也有可能是合成纤维衣服引起皮肤静电干扰,改变体表电位差,从而使心脏电传导异常。

吸烟。有学者观察,2―3小时内吸烟15-25支者,可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频发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专家们认为,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可直接刺激植物神经,引起心律失常。

饮食。过多饮酒可刺激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还可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牦氧量。大量喝咖啡,也会导致同样结果。

寒冷刺激。机体突然受寒,神经系统受刺激,血管突然收缩,血压升高,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剧烈运动。运动时通过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使心率增快,房室传导改变,心肌耗氧增加,诱发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篇2

老年人的心脏传导系统可以发生老化、变性,也可以因心脏长期的供血不足,使心肌兴奋与传导异常。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出现心律失常最多见的原因。当然,其他心脏病、全身各系统疾病以及发热、电解质紊乱等,也可发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下列几种类型。

1.窦性心动过缓。心脏的激动仍发自正常的窦房结,但频率低于60次/分钟。老年人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心肌供血不足,特别是窦房结动脉供血不足,致使窦房结的功能障碍,兴奋性降低,因而出现心动过缓。另外,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或者应用洋地黄等药,均可引起心动过缓。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和运动员都可以出现心动过缓,但无任何明显的自觉症状。严重的心动过缓可以引起头晕、晕厥。但是很少出现意识丧失。

窦性心动过缓如果有症状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口服阿托品、氨茶碱、胆茶碱等,也可以舌下含服喘息定片。如果发生晕厥、抽搐的“心源性缺氧综合症”时,应考虑安装人工起搏器。

2.窦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缓正好相反,窦房结发出的频繁高于100次/分钟,一般节律齐。如果心率超过150次/分钟时,并伴有心律不齐时,应及时做心电图检查,确诊疾病的性质。心动过速的治疗,一是要保持安静;二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或者奈洛尔等。如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应同时治疗原发病,真正的临床医生都懂得这一点。

3.过早搏动。过早搏动又称之为“早搏”,是指在正常窦性心律支配下,在规律的心动周期中,偶尔或者连续出现一个或者数个提前的异位搏动,此种搏动并非是有窦房结兴奋引起的。早搏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早搏和室性早搏三种。

早搏可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也可以因为各种疾病引起。偶发早搏不需要药物治疗。频发或有症状的早搏,需要去除病因,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进行治疗。低钾引起的早搏可选用口服10%氯化钾液。对室上性早搏(包括房性早搏和房室交界性早搏),可用维拉帕米、胺碘酮等。对室性早搏可口服慢心律片,普罗帕酮片等。

4.心房纤颤。心房出现了不规则的颤动。房颤心电波不能每个都能传至心室,因此,房颤时心室节律也极为不规则。根据心室率的快慢不同,又可以分为快速性房颤和缓慢性房颤。老年人多为缓慢性房颤。

心律失常篇3

心律失常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不止一种,可以分别根据心率快慢、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发生部位进行分类。比如,根心率快慢,可分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性心律失常;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以及室性心律失常。部分人认为房性心律失常往往预示着较差的预后,所以室性心律失常好于房性心律失常。这其实是个极大的误区,有些室性心律失常也是致命性的。所以今天我们主要探讨一下室性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以及哪些室性心律失常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

1.室性心律失常常多发于各种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最常见为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还有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均常见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另外,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等遗传性心脏疾病,也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2.正常人心脏结构及功能正常者也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并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疲劳、饮酒、吸烟、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等常为其诱因。

3.其他病因包括缺氧、缺血、麻醉、代谢障碍(酸中毒)、QT间期延长综合征,均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药物中毒,如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拟交感胺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均可引发室性心律失常。低钾、低镁等电解质紊乱也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此外,心脏插管术、心血管造影术以及心脏手术过程中亦可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危险性较大的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因发作时心率、发作时间以及原有心脏病程度而各有不同。患者可出现心慌、胸闷、胸痛,黑蒙、晕厥,精神不安、恐惧、心前区不适,头或颈部发胀及跳动感等不适。有时有部分患者起病初期没有任何症状而常常被忽视。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那么,哪些室性心律失常值得人们重视呢?

1.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连续3个或以上的心动过速,频率多为100~250次/分,简称室速。室速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表现取决于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以及心功能状况,典型症状是阵发性发作,突然发生,突然消失,发作时心率在100~180次/分,心律大致规则。发作在30秒之内自行终止者称非持续性或短阵性室速;发作时间持续30秒以上,或虽未达到30秒,但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需立即电复律者,称为持续性室速。非持续性室速症状较轻。持续性室速常伴有心慌、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当室速频率快、持续时间长,常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可发生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晕厥、心功能不全加重等严重临床表现。部分疾病的后期发展成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可蜕变为心室颤动,导致心源性晕厥甚至猝死。

2.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s de points, TD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多发生于先天性或获得性QT间期延长的患者。先天性见于遗传性长QT综合征;获得性QT间期延长可由药物引起,包括IA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胺碘酮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镇痛药美沙酮、乌头碱等,或发生于伴长间歇的心动过缓、电解质紊乱。尖端扭转型室速常可自行终止,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晕厥,但也可转化为室颤引起猝死。

3.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与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简称室扑和室颤。它们是极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往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室扑发生后可很快转变为室颤;室颤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室扑和室颤发作时心室不再有规律地收缩,患者表现为突然间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如不立即终止室颤,患者很快死亡。听诊心音消失,无大动脉搏动,血压测不到。这些患者若出现在医院外,目击者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实施徒手心肺复苏;住院患者应立即进行体外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及心肺复苏治疗。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且不伴有心源性休克的原发性室颤抢救存活率较高,复发率很低,预后较佳。不伴随急性心肌梗死的室颤,1年复发率高达30%以上。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改善心功能,并考虑射频消融手术及植入心脏除颤仪(ICD)以预防心脏性猝死。

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

心律失常篇4

心律失常很常见

其实心律失常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律代表着心脏的节律,通俗讲就是心跳。心律失常就是心脏的节律出现异常现象。

心脏内的激动起源或者激动传导不正常,引起整个或部分心脏的活动变得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或者各部分的激动顺序发生紊乱,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生改变,就叫做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颤等。

部分心律失常是由各种心脏病,或者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的。但有些情况比如情绪紧张、疲劳、饮酒、喝浓茶和咖啡等也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发生心律失常时,部分患者会有心悸、胸闷、眩晕、憋闷,气促、手足麻木和晕厥,甚至神志不清。但有些患者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只有做心电图等检查才能发现。

心律失常分良性恶性

在患有心律失常的市民当中,有不少人心理负担都很重,他们担心自己会心脏出问题导致意外。对此,医学专家表示没有必要。因为有些心律失常确实会导致猝死,但并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都是这样的。

根据危险性,心律失常大致可以分为恶性心律失常和良性心律失常两种。只有恶性的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猝死。并且在心律失常中,恶性心律失常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心律失常。良性的心律失常一般不会危及生命,甚至也不需要治疗。

对于市民害怕心律失常的问题,医学专家表示主要是因为对心律失常的知识不了解,在认识上存在误会和偏差,所以才会出现—旦发生或者发现自己患有心失常就怕得不得了的情况。

实质上分辨心律失常是恶性还是良性并不复杂。患者只要做一个心脏B超和动态心电图就可以基本了解。根据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相关症状,专科医生就能做出初步判断心律失常是恶性可能性大或者是良性可能。

医学专家提醒,患有心律失常,无须过于担心,但要到专业医院进行检查,确定性质,再根据情况应对即可。

恶性心律失常要高度警惕

心律失常篇5

【关键词】心律失常;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59-01

心律失常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心脏冲动形成或起源传导异常而使心脏的活动频率、节律发生紊乱。正常窦性心律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频率为60~100次/min。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的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0.12~0.20s。多发生于各类急、危重病人及器质性心脏病人,以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最常见。一些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长时间窦性停搏等心律失常,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常可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心律失常可能发生着,如急性心肌梗塞、心衰、心脏手术后病人,以及已发生心律失常患者,必须进行严密心电监护,作好观察记录,整理和归纳监护资料,结合心电图结果全面分析,才能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及时治疗,加强监护,提高抢救成功率。

1临床资料

我院心内科2002~2003年共收治各类心律失常患者204例,其中男性165例,女性39例;好转203例,死亡1例。

2心律失常的观察

2.1正确选用监护导联多年来,临床上习惯使用二导联作为常规监护导联,因为此导联P波较清晰。但选用V1导联,能提供较多信息,更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①V1导联能在左、右室异位激动时根据QRS的主波方向作出鉴别。②容易区分左右束支阻滞图形。③心房激动在右胸导联上最清楚。容易鉴别异位P和窦性P波。

2.2正确安置监护电极一般安装三个电极(LL、LA、RA)。阳电极(RA)放在V1处,即胸骨右缘第2肋间;阴电极(LA)放在V3或V4处,即胸骨左缘第2肋间;零线(LL)放在左肩或V5、V6处,即左锁骨中线第5、6肋间。安装部位的皮肤应保持清洁,以便更好的接触电极。

2.3强调监护护士的责任,认真做好24 h动态心电图监护和心电图的观察记录监护护士实行轮班制,严格交接班。每个监护病人每天应常规记录一段监护结果。遇有异常随时记录后附在病历上,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心梗病人还需动态观察记录心电图全图结果,以便了解心梗病人病情的演变情况。心律失常者也须每日做心电图,以便了解心肌的供血情况和全面分析心律失常的部位、原因。例1:患者男性,68 a,干部,因心前区疼痛1个半小时急诊入院。入院诊断:①冠心病。②心绞痛?门诊心电图未发现异常改变。入院后给予护心、扩冠等治疗,并行心电监护和心电图检查。4 h后,全导心电图可见V1-V3导联的T波升高,ST-T呈单向曲线,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酶学检查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梗。立即按心梗治疗护理,并持续心电监护。心律失常是心梗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此例患者于入院后6 h在监护仪上出现频发室早,呈二联律。立即给予利多卡因25 mg稀释后静脉注射,并予以11浓度持续静滴,12 h后,室性早搏消失,维持给药3 d 后逐步停药。心肌梗塞最有效的治疗是溶栓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溶栓治疗后,因冠脉再通而引起再灌注心律失常,最常见于室性心律失常。因此,要注意加强此期心电监护,发现室性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医生,立即给予利多卡因静脉给药,控制输液量,避免加重心脏负荷。

2.4加强对夜间心律失常的观察夜间入睡后,迷走神经的张力增高,心肌兴奋性降低,心率相对减慢。病态窦房综合征、传导阻滞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低氧血症类病人常发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和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常是心脏病人夜间猝死的主要原因。例2:患者女性,58 a,心前区疼痛反复发作约5年,有一过性晕厥和抽搐病史,曾在外院诊断为冠心病、病态窦房综合征,入院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缓,每分钟48次。夜里心电监护发现其心率每分钟只有30~40次,而且有2秒以上停搏现象。医嘱给予异丙肾上腺素1 mg加5%GS 500 ml维持静滴8~10滴/min,将心率控制在50~60次之间,未再发生窦性停搏现象。

2.5与起搏器有关心律失常的观察在此,主指安装永久起搏器的病人。可定期行动态心电图观察,也可行心电监护;在有自主心律时,须定期作全导心电图分析起搏效果。当起搏器与自身心律相互作用时发生不规则的心律失常如室性竞争性心律,这是正常现象。安装起搏器病人也可发生自身心律失常,其取决于基础心脏病状态。主要为房性、交界性心律失常,一

般无须特殊处理,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要严密观察和积极治疗。

3心律失常的护理

①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保持舒适的卧位。必要时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给低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保持排便通畅,切忌排便过度用力,尤其是心动过缓者避免摒气用力,以免兴奋迷走神经加重心动过缓。②根据病情和分级护理要求做好生活护理。③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给予心理支持。特别是60 a以上的老年病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治疗缺乏信心,心理不良反应多,因此,保持情绪稳定极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病人,向病人讲解情绪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尽可能避免突然紧张,过度兴奋,过度疲劳,恐惧等不良刺激。帮助病人解决思想上的顾虑和生活中的困难,并做好家属的指导工作,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做好病情观察,病重者按医嘱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24 h动态监测心率、心律变化,常规做全导心电图。⑤做好治疗观察,严格掌握和控制心律失常药物的给药速度、药物浓度和给药剂量。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中毒表现(如奎尼丁所致血压下降;利多卡因致头晕、恶心、甚至抽搐;心律平本身所致心律失常;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所致心律失常等)。⑥做好各种检查的配合,如血气分析、血生化、血清酶及B超等检查。

4健康教育

①控制原发病,避免诱因,戒烟、减酒、减咖啡,保持排便通畅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②遵医嘱用药,严禁随意增加药物剂量以防增加药物不良反应。③自我监测脉律和脉率,教会病人及家属测脉搏的方法。④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方法以备紧急抢救之用。

心律失常篇6

分类:缓慢和快速两大类

心律失常,就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一般可分为缓慢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两大类。

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房结功能低下(即病窦综合征)和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正常,但在传导路径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阻滞)两类。主要表现为心跳过慢,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症状。

快速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即早搏)、心动过速及颤动三类,它们又可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分为房性(来自心房)和室性(来自心室)两种。主要表现为心跳过快,患者通常会有心慌、胸闷、脉搏不整齐等不适感觉,严重者可发生晕厥,甚至猝死。快速心律失常的发作时间可长可短,短则数秒钟,长则数分钟、数小时、数日,甚至一直持续。

检查:24小时心电图最“准”

常规心电图对发作时间很短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不高,往往等病人赶到医院,心律失常已自行终止,再做心电图时,已经正常。24小时心电图监测是用仪器记录下患者在24小时内的所有心跳情况,能显著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尽管从理论上说,24小时心电图监测比常规心电图"准",但由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简便、快速,依然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筛查心律失常的手段。

原则:先评估 后处理

如果患者没有心律失常所致的不适症状,且经医生判断该心律失常不会导致其发生危险,则无需治疗。在临床上,这部分患者占大多数。

如果经医生评估后认为,该心律失常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即使患者自身没有任何感觉,也必须治疗。

介乎两者之间的临床情况,如心律失常不严重(如房早、室早、窦缓等),但患者有不适症状等,则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治疗。

处理:因“人”因“病”制宜

早搏:主要包括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两类。若心脏结构和功能均正常,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史,患者在发生早搏时,也无明显不适,通常都不需要针对心律失常本身进行治疗;若早搏引起了患者的不适症状,则可选择心律平等药物进行治疗;若早搏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如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则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心律失常篇7

【关键词】 倾斜试验;心律失常;晕厥

Arrhythmia in Tilt Table Testing

XU Jin-yi, ZHAO Gui-hua, QIN Qiao-yun,et al. Department of Heart Function, He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Zhengzhou 45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arrhythmia appears in the tilt table testing in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syncope,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rrhythmia and vasovagal syncope.MethodsArrhythmia appeared in the tilt table testing in 2 100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syncope were analyzed. ResultsArrhythmia appeared in 1 150 patients. All sinus arrest, atrial arrhythmia and atroventricular block occurred in the course of syncope or the portent of syncope.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occurred before syncope or the portent of syncope. Atroventricular arrhythmia occurred after or in the course of syncope or the portent of syncope.Conclusion Most arrhythmia appears in the tilt table testing in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syncope are not the cause of syncope. Thi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yncope.

【Key words】

Tilt table testing; Arrhythmia; Syncope

倾斜试验(tilt table test, TTT)是用来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金钥匙”[1],也是鉴别不明原因晕厥的一种无创检查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临床。许多晕厥患者无糖尿病、高血压及贫血等疾病,并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无创心脏电生理、超声心动图、脑电图、头颅等检测无异常发现,但在TTT过程中却出现一些心律失常。为探讨其发生机制及其与晕厥发生有无关系,我们对1995年11月至2003年1月的来检2 100例患者作了调查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试验接受者须满足下列条件:曾晕厥发作数次;询问病史无与晕厥发作有关的临床疾病; 经过“经典”TTT前必要的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试验前禁用有关心血管及神经等方面的药物。满足上述条件的受检对象,资料完整者2 100例,其中男750例,女1 350例,年龄13~68岁。

1.2 方法 整个试验过程按时间先后分两组。

1.2.1 基础倾斜试验(Baseline tilt table test, BTTT)组:静卧一夜、晨间空腹得来检患者静卧于晕厥试验床上10~30 min后,倾斜该床60°~80°,持续25 min放平。

1.2.2 异丙基肾上腺素倾斜试验(Isoprenaline-stimulated tilt table test,ITTT)组:患者静卧10 min, 2μg/min静脉滴注异丙基肾上腺素5 min后再倾斜试验床60°~80°,持续10 min后放平,同时停止滴注,患者再平卧10 min后,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5 min。血压、心电监测下重复上述操作,且每5 min测血压、描记心电图、记录症状1次,必要时每分钟进行1次,若患者发生晕厥或晕厥先兆或达到试验阳性诊断标准[2]时,立即终止试验并放平倾斜床。

2 结果

受检患者例中,1 150例出现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4.76%, BTTT组出现60例,占2.85%;ITTT组1 090例,占51.9%。上述心律失常按起搏点起源不同分以下4类:①窦性心律失常(不包括及药物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62例,均为2~13 s的复合的窦性停搏62例,有53例在BTTT里出现,有9例在ITTT里出现(在BTTT中,将患者由平卧位转为倾斜位时窦性心率增加达到或超过下列标准判断为性心动过速:心率增加幅度≥25%或绝对心率≥120 bpm,符合此标准的心动过速例);②房性心律失常250例,其中房性逸搏心律69例、加速性房性逸搏181例,均发生于ITTT;③交界区性心律失常1 100例,其中交界区性逸搏心律263例,加速界区性逸搏心律837例,58例发生于BTTT,其余均发生于ITTT;④室性心律失常242例,频发室性早搏116例,偶发室性早搏114例,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12例,均发生于ITTT;此外一过性II~III度AVB 7例,均发生于BTTT。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见表1。

上述心律失常中,复合的窦性停搏[3]、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均发生在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出现时;而偶发或频发室性早搏出现于晕厥或晕厥先兆前;交界区性心律失常症状出现在晕厥或晕厥先兆当时或以后,平卧位后均逐渐消失。

3 讨论

3.1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复合的窦性停搏是一种复合性心律失常[3],是指包括窦房结在内的2个或2个以上起搏点的停搏。本文有62例患者出现复合的窦性停搏,但其窦房结功能并无异常,推测该种停搏与逸搏心律及一过性II~III度AVB的发生机制大致相同,即:在倾斜过程中,晕厥或晕厥先兆发作时,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异常增加,致窦房结伴其他潜在起搏点自律性暂时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致窦房结到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阻滞,作为代偿机制,房室交界区或心房自律细胞暂时替代窦房结而发生交界区性或房性逸搏心律,以交界区性占多数,因为交界区属于二级起搏点,是一级起搏点窦房结停搏后的通常替代者。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排除有潜在的窦房结或房室结病变,因为在此前的心电生理检查中,并未进行有关交感神经阻止及或副交感神经兴奋的试验,只不过是迷走神经兴奋成为上述心律失常的诱因而已。加速性逸搏心律的产生,可能与异丙基肾上腺素的应用有关。本文各种加速性逸搏心律1 030例,占心律失常的绝大多数,BTTT中无一例出现,更支持这一推测。在晕厥或晕厥先兆发生时,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增加、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同时异丙基肾上腺素使心房、心室或交界区的自律性增加,由于迷走神经分布的不均一性,使加速界区逸搏心律发生高于其他起搏点。室性早搏的发生除与异丙基肾上腺素对心脏有较强的直接兴奋效应有关外,尚与改变后血液动力学变化有关,由平卧位到直立位,血液重新分配,300~800 ml的血液由于重力作用流至下半身,回心血量减少,于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会使心室肌的兴奋性和自律性增加,导致室性早搏[4]。当晕厥或晕厥先兆发生即迷走神经张力反射性增加时,室性早搏消失,更加说明室性早搏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张力增加有关。

总之,上述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与自主神经张力在倾斜过程中的变化密切相关,并非心脏有器质性病变所致。

3.2 心律失常与晕厥的发生关系 业已证实,TTT诱发的晕厥为血管迷走性,心脏外周血管副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低下,最终使心率和/或血压下降,致大脑供血不足发生晕厥。在TTT过程中,只有占心律失常少数的复合的窦性停搏及一过性II~III度AVB出现在晕厥或晕厥先兆时,而室性早搏均于晕厥或晕厥先兆发生时消失,即与血压下降无关;加速性逸搏心律包括室性在内,均属主动性心律,频率多在70~100 次/min,尽管该种心律失常发生在晕厥或晕厥先兆当时或以后,但不会直接引起血压下降,在过去曾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心律失常。逸搏心律虽慢于加速性逸搏心律,其频率也大多在40~60 次/min,不至于使受检者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事实上症状发作时心率减慢程度相对小,血压下降程度相对大,且平卧位或停药后加速性逸搏心律与血压两者恢复时间也不一致,故这些心律失常与晕厥或晕厥先兆的发生无关。由此可见,除复合的窦性停搏及一过性II~III度AVB外的绝大多数心律失常是TTT过程中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时的一种伴随现象,并非是引起患者晕厥或晕厥先兆的直接原因,且在晕厥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要加以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 Benditt DG, Ferguson DW, Grubb BP, et al. Tilt table testing for assessing syncope. J Am Coll Cardiol,1996, 28:263-275.

2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514.

3 马向荣.临床心电图学词典.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411-545.

心律失常篇8

心律失常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包括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前者常见的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纤颤、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等。几乎每个人一生中均有心律失常。调查显示,每4个人中,就有1人是心律失常患者。心律失常还和年龄、工作压力等紧密相关。年龄越大,工作强度越高,精神越紧张,发病率越高。

心律失常也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并可相互转化。应密切观察,及时干预,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治疗。在临床上,患者和家属存在诸多误区。最常见的莫过于以下3方面。

误区一:能吃药就绝不介入手术。不少患者、家属,只肯用药,觉得手术肯定是有创的。事实上,心律失常的治疗药物和手术,如同汽车的日常维修和大修。药物虽然用起来简便,但有近30%的人用后无效;即使有用,也是治标不治本。用药时间长了,还会产生耐药性、副作用,需要加药或换药。与其勉强维持,不如大修一次。目前,根治心律失常多采用微创的射频消融术。其创伤小,恢复快,适用范围广,不良反应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典型房扑、特发性室速等都可以通过导管射频消融获得治愈。80%的阵发性房颤、50%~60%的持续性房颤,都可以通过此方法治愈。器质性心脏病室速消融治疗成功率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误区二:手术是“最后选择”。树叶蔫了,浇些水,或许还能焕发生机。若已经枯掉,就无力回天了。对恶性心律失常来说,手术可以避免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防止常年患病造成的心脏扩大,减少心肌病、心衰等发生率。越是拖延着不做,并发症、不良反应就可能越多,而且以后再做成功率可能降低。

心律失常篇9

从“痰瘀”辨证论治心律失常,并区分标本虚实及气血脏腑的病变;从气阴亏虚、心肾阳虚、肝郁气结、心脾阳虚、痰气阻肺致痰瘀阻滞分别论述,并举典型病例2例。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痰瘀 心悸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心悸”、“惊悸”、“怔忡”等范畴,临床表现为自觉心搏异常,忐忑不安,神情紧张,心跳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终止,症状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常伴胸闷咽堵,头晕乏力,心烦等症,老年患者可伴胸部阵痛、气短,甚则汗出、肢冷,严重者出现晕厥或猝死,可有疾、数、缓、迟、促、结、代等异常脉象[1]。心电图可见频发、偶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或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房颤等。

致病因素

气血亏虚是心律失常发病的根本原因。《内经》中形象地记述了本病的基本特征“心中澹澹大动”、“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如悬若饥状”。究其病因,不外六淫外袭,内侵于心;或七情损伤心脉;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痰湿内生,阻碍气机而发病;或病后虚损,气血阴阳不足等。属本虚标实之证,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所养而生心悸;标实为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心血瘀阻,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心悸。病本在心,关乎五脏,其证候常因人而异,一般以虚实夹杂为多见,辨证以虚实为纲。WWW.11665.Com

痰浊、瘀血是心律失常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是顽固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病理产物。痰浊、瘀血既可相互转化,又可相互为病。痰浊既成,留而不去,阻滞气机,气之升降出入不畅则血流滞缓,留而成瘀;又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运血无力则留而成瘀。《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医宗金鉴》云:“(脉)沉弦细滑大小不匀,皆痰气为病。”《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生痰,痰居心位,以惊悸之所以肇端也。” 《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景岳全书·痰饮》云:“痰涎皆本气血,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既成痰涎。”可见瘀血可以转化为痰浊,瘀有坚结之性,痰禀胶着之质,无论何者为先,终成痰瘀互结之势。

因虚致瘀生痰是心悸发病的根本,痰瘀互结是心律失常发病的重要原因,在 治疗 上要虚实兼顾,分清主次,灵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从痰瘀辨证时既要区分标本虚实、气血脏腑的病变,又要贯彻痰瘀并治的原则,坚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攻不伤正,补不滞邪,以收到痰化瘀祛,气血调畅,五脏安和,病则安缓之效。

气阴亏虚,痰瘀内阻 不少心律失常病情顽固,乃痰瘀阻滞之结果,其病机多兼见气阴两虚,心阴心气不足,心脉运行失调,心脉不通,心神失养而悸动不已。临床症见心悸,胸闷痛,气短乏力,头晕目眩,遇劳加剧,舌质暗红,舌苔中间薄腻,舌尖无苔或薄苔,脉细结代无力。治以豁痰化瘀,益气养阴。益气养阴之法从本而治,旨在提高脏器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故与活血化瘀法有殊途同归之妙。

心肾阳虚,痰瘀内停 《素问·逆调论篇》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肾阳虚衰,气化不利,则聚津成痰,致痰浊壅塞,心脉闭阻。病位在心,病本在肾,元阳衰惫,心阳不振,命门火衰,温运推动无力,血行迟滞,气虚痰瘀,水实邪丛生为其主要病机。临床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动则加剧,畏寒肢冷,小便短少,肢体浮肿,面色青紫,舌胖质黯,脉细数无力或结代。治以温阳化痰蠲饮,活血宣畅复脉。

肝郁气结,痰瘀阻心 肝主疏泄,性喜调达,一有怫郁,则变证丛生;心主血脉,以通为顺,心血之运行有赖肝气之疏泄功能协调。《证治汇补》云:“有郁悒之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心神不宁,脉必沉结或弦者是也。”《景岳全书》云:“惟情志之郁,则如弦紧,沉涩迟细短数之类皆能为之。”《圣济总录·肝脏门》云:“夫肝受邪,则令气血不通。”《薛氏医案》又云:“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肝与心之间存在着母病及子的关系,肝失疏泄,气血逆乱,心气失和,心脉失畅,而生心病;或肝郁化火,灼津凝痰,痰火扰心,壅遏气血,心脉阻滞,脉道不通,心君为之不宁,母令子虚,则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临床症见:心悸胸闷,头晕昏蒙,抑郁寡欢,两胁肋痛,心烦急燥易怒,女子月经失调,经期乳房胀痛,口苦口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结代或数,患者的发病与情志状态相关,治以疏肝化痰,祛瘀安神。

心脾阳虚,痰瘀心脉 脾胃虚弱,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而致气血瘀滞,阻于心脉致心悸不安,心律失常;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津液不化,聚津成痰,结于胸宇,致心脉不畅,心动悸不已。临床症见:心悸气短,腹胀纳少,舌胖质黯,苔白,脉细数或结代。治以健脾化痰,通脉复律。

痰气阻肺,瘀阻心脉 心主血,肺主气,肺有助心行血之功。肺气郁滞,病久势深,津液不归正化而成痰浊水饮与血瘀,痰浊蕴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循行,血行不利,瘀阻心脉。症见心悸胸闷,胸脘痞满,气短喘促,痰多肢重,怕风易汗,唇、舌、甲床紫绀,舌苔薄腻或浊腻,脉滑细不调。治以化痰顺气,活血通脉。

典型病例

病例一:夏×,女,34岁,心悸阵作半年余。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曾用西药 治疗 好转后又多次发作,症见心悸乏力,劳累后加剧,胸闷不适,心烦懒言,神倦纳少,夜寐不安。二便可,舌质暗红,苔薄腻,脉细结。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4083次/24小时。中医诊断:心悸,证属气阴亏虚,痰瘀内阻。治以益气养阴,化痰祛瘀。处方: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生地10g,炙甘草9g,茯苓15g,半夏10g,菖蒲15g,栝楼15g,丹参15g,当归15g,红花6g。每日1剂,同时口服心律平150mg/次,3次/日。用药14剂后,临床症状减轻,复诊时心律平改为50mg/次,3次/日,续药14剂。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早546次/24小时。三诊,心悸明显减轻,加用生晒参10g/天,以加强补益之力。后此方服用2个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早搏控制在250次/24小时左右。

病例二:李××,男,56岁,反复胸闷心悸2月余。症见心悸不安,腰膝酸软,胸闷口干,畏寒,劳则加剧,纳差,夜寐不安,二便尚调,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细结代。查体:神志清,两肺呼吸音清,心率61次/分,闻及早搏5~6次/分,双下肢不肿。心电图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房性早搏、室性早搏5870次/24小时,多发于凌晨1~8时,中医诊断:心悸,心肾阳虚,痰瘀内停。处方:生熟地各20g,淡附片10g,桂枝10g,干姜10g,炙麻黄10g,当归20g,党参15g,桃仁10g,红花6g,茯苓15g,白术15g,参三七9g,7剂后复诊:症情缓解,心悸减轻,胸闷不明显,心率65次/分,闻及早搏3次/分,继续上方加减,用药2个月后,心悸逐渐减轻,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房早、室早控制在300次/24小时左右。

结 语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西药治疗有较好疗效,但长期服用西药出现疗效减弱,或限于毒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服药者,也不在少数。运用中医 理论 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即可掌握心悸发生 发展 规律 ,认清病变深浅,悉知病情轻重,看透疾病转归,如心悸涉气、涉血病浅,伤阴者病深,阴伤及阳者病重,阳衰欲脱者病危。中医中药从气血阴阳及五脏的根本变化而治,疗效确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减少终末事件的发生率,取得较好疗效。

心律失常篇10

王玉柱

临床上,常可碰到一些心律失常病人,据统计大多数仍属生理性。对于这一部分患者,如稍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法与技能,象反复出现的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切合时宜地作些简单处理,常可使之终止,症状往往也可减轻。如常用筷子刺激咽喉部使其呕吐,压迫眼球等等,但这些若要自己处理尚有些危险,有时也不易掌握,下面重点向大家介绍治疗室性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这两种心律失常的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疗效较佳的方法。

根据国内外的报道,笔者近几年来应用咳嗽治疗多例室性心动过速,频发的室早病人,收到良好效果,多数则通过咳嗽即可终止心律失常。咳嗽的方法是,嘱病人深吸一口气,随后即大声用力咳嗽,连续数次,通常连续咳嗽6~8次,一般即有效,如无效时,可停5~10分钟重复进行。目前认为咳嗽用来转复频发性室早、室性心动过速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既无损伤又无合并症,且可迅速进行,不受条件限制,适应自我处理的原则,对经常出现上述心律失常的读者不妨一试。

应用潜水反射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也属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之法。操作前患者坐起,在自己面前放一小盆5~10℃的冷水,深吸一口气不要呼出,然后将面部放入水中20~30秒钟抬起头再呼气,复律往往在数秒内成功。如无效可休息几分钟重新操作。此法要求患者耐心合作好,其转复成功率较高。应指出的是,上述两种方法最好是已确诊,在医生指导下多次应用本法反应良好的患者,可考虑自行操作。但本法不能防止心动过速的复发,故对频繁发作者还需用药物预防。

腹部手术与半卧位

陈育民

腹部手术一般都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腹部手术之后,为了防止坐立时脊髓腔内压力增高、脑脊液沿穿刺点外漏,造成脑脊液压力降低而引起的头痛,需要去枕平卧六小时。若六小时后血压平稳,医生通常都要病人取半卧位。那末,腹部手术与半卧位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我们人体腹腔的表面和腹壁内侧各有一层腹膜保护着腹腔脏器。它的总面积甚为广大,几乎与皮肤的面积相等。在正常情况下,腹膜能分泌少量的“油”――浆液,以腹腔,使内脏活动时减少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同时,腹膜对液体和微小的颗粒又有强大的吸收机能,特别是对液体的吸收,每小时可多达体重的百分之八。然而,腹膜各部分的吸收能力又有所不同。上腹部的腹膜(膈面腹膜)吸收能力强。下腹部的腹膜(盆腔腹膜)吸收能力弱。

根据腹膜的这一解剖与生理特点,腹部手术后的病人取半卧位,则腹腔内的炎性渗出物脓液或手术后的渗血可因重力作用沿着肠谨间流向膀胱直肠窝(男)或子宫直肠窝(女),而聚集局限在盆腔内。这就缩小了腹膜与脓液、炎性渗出物的接触面积,避免了感染的扩散,对脓液中细菌毒素的吸收也减少。即使形成了盆腔脓肿,也便于医生处理:男性病人可从直肠壁、女性病人可从后穹窿部切开引流,使病人得以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