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05:27:51 版权声明

数据通信论文

数据通信论文篇1

1.报文交换。所谓的报文交换,是指将用户的报文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当中,当所需要输出电路是空闲的时候,就将该报文发到所需要接收的交换机或者是终端,这种传输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断线和电路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

2.分组交换。所谓的分组交换,指的是将用户发过来的报文的整体分成若干个定长的数据段,然后将这些分好的数据段进行存储,在网内进行传输。每一个数据段也就是一个分组,每一个分组都标识着接收地址和发送的地址。同时不同的用户的分组数据都采用的动态传输,也就是同一条路径可以有不同的用户在进行分组传送,因此,这种方式的传输效率较高。

二、数据通信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一)移动数据通信在业务上的应用。1.移动数据通信的应用是利用移动通信的系统进行数据通信,它不仅可以作为固定的数据通信,还能够实现移动的图文传真、计算机联网、远距离传输等。由于移动数据的通信设备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数据传输的时候往往会由于一个网络端口会被人们多次使用,所以会经常出现拥堵的情况,由此便造成了多个连接终端不顺利进数据传输。但是移动数据通信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只需要根据正常的程序进行,一个终端只负责一个用户,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除此之外,移动数据通信还能够实现电脑与电脑之间的远程操作和简单的数据传送,这样就利于人们在业务频繁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数据传输,从而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由此可以发现,移动数据的通信可以使用户及时的收发消息。2.帧中继技术应用。所谓的帧中继应用,主要是指使用光纤作为主要的传输方式,由于帧中继由于具有出错率低的技术特点,从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为止,这种技术被作为主要的宽带数据接口,也是交换数据的一种手段。但是这种方式不适用语音或者是视频这类传输,其具有特定的服务特性。

(二)数据通信的发展前景。从目前的情景来看,数据的通信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人们的工作中还是学习中,都离不开数据的通信,只有通过大量的信息的传输和累积,才可以使我国的数据通信更加成功,如此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三、结束语

数据通信论文篇2

数据综合管制系统结合既定轨道中心网络进行无线结构改造,有关创新设备与数据传输通道的编排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相比之下,创新调试设备与车载VOBC之间的信息交流潜质更是全面卓越。按照轨旁中心网络与数据同步规范体系观察,有关系统架构与综合宽带信道开始独辟蹊径,学会运用灵活光纤进行主体空间节点衔接。因为目前既有设备主要由车站联锁区域控制媒介以及无线接收终端构成,而多点交织与系统调试功能便也在应景旅途中得到适当强化。中心网络在适应CBTC数列、信道同步追踪要求基础上,结合创新业务进行稳定传输,涉及异化与独立局域网络规整工作,在深刻验证承载ATS与联锁信号前提下,根据车辆-轨道计算机监控设备体系,主动执行综合数据的收集与管理职务。关于车辆-轨道无线信号优质化匹配工作,是为地铁专属CBTC系统开创适应基础的必要流程,在充分认证WLAN、IEEE标准之后,争取为落实交互式网络空间改造工作铺垫延展渠道。因为整体通信系统主要运用接口服务终端、车载网络单元进行科学整编,有关列车设备和地面综合规范技术便也受到严密注视。至于接口服务装置则运用区域控制ZC、中心协调端口进行网络沿线设置,确保ATS服务器与ZC控制终端的合理交接能力。CBTC属于先进城市交通轨道布置的重要疏通媒介,后期实用价值较为深厚,能够满足中国交通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优势标准。为了科学调试列车信号搭接动力需求,有关城轨交互式沟通机制要建设完备,这是目前轨道信息灵活应用的必要技术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的列控技术在我国设计经验已经足够丰厚,相信后期节点布局优势将更加无可限量。

2轨旁骨干网技术方案制定与对比分析

运用实际轨道交通与通信协调动机进行严密规范,涉及特定应用环境与中心网络的交织化整编工作可以具体围绕两类组网技术进行科学延续,包括以太网与综合业务传送平台。结合CBTC网络开发环境特征认证,轨旁中心格局掌控能力应该联合多重业务疏导潜质与信息传输媒介稳定功效进行同步开发、设计。

2.1节点独立传输功能

工业以太网体系建设工作主要依靠民用CSMA进行多路检测,并且依据多重业务数据执行无序状态下的信息传输工作,确保任何数据的综合调控绩效。CBTC系统在适应多元空间信息调试标准过程中,会面临数据识别、接收压力,如果任何细节工作处理不当,安全隐患危机便可瞬间释放。而MSTP技术按照各类虚容装置进行物理层障碍清除,并借此稳固业务数据的独立传输潜质,确保混乱空间效应下也不会滋生各类调停障碍,相对于传统工业以太网来讲,开发前景实在大有可观。

2.2故障调试潜能保障

传统工业以太网在进行环形网络架构梳理环节中,根据传输媒介故障隐患进行网络节点质量鉴定,如若产生2处以上不良反应结果,则整个布局任务失败。而MSTP则广泛适应多类型组网要求,同时提供2纤复用段保护措施,确保在不同媒介故障空间之内进行有序矫正。这类技术主张全面遵守国际规整要求,尤其在现下电信网络架构广布的阶段流程中,涉及既定产品成熟、可靠地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按照工业以太网与国家通用技术要领的矛盾状况进行相关鉴别,设备生产技能指标便由此得到全新定义。在这种流程标准下,CBTC系统显然适应了综合业务传送平台规整动力要求,并且在DCS轨旁中心网操作媒介中灌输灵活适应潜质。

2.3多基站小区制系统规整

此类无线网络覆盖方案结合既定地铁系统布置要求进行中心集群式交换装置、调度媒介梳理,根据现下沿线与车辆段规范条件进行基站调度系统搭建。其中必要技术问题就是基站在实施有线传输通道连接环节中,有关中继器与同轴电缆的场强覆盖潜力指标的鉴定,进而稳固地下各站交流功能。不同站点在信道设置上共预留8个调试空间,尽管此类方案管控要领较为复杂,但是内部系统扩充容量与切换性能毕竟广占优势,因此后期多元改造活动已经势在必行。上述各类布置方案普遍存在优劣势迹象,尤其在落实单独建网工程中存在必要疏通限制状况。因为现在大多数地铁管理系统应用2.4G免费频段进行空间扩张,特定信号发射装置如若应用相同频段进行应对,会令整个地铁空间管理效应失去平衡管制能力,最终影响类车的调度应用前景;另外,技术人员在深刻考虑泄漏电缆安装工序基础上,仍旧无法摆脱成本归控因素。因此,在落实整体布局方案过程中,有必要联合多种调试技术进行现场规模调整,争取巩固覆盖空间的贮存功效,满足内部成本的有机搭配要求。这是现如今地铁管制工作的必要动机原理,应该按照CBTC系统细致延展标准进行逐层应对。

3结语

数据通信论文篇3

关键词:MSM6882;最小频移键控;无线数据通信

1引言

计算机与数据终端的普及使得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无线数据传输设备中,调制解调器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调制解调器的调制方式主要有频移键控(FSK)、相对相移键控(DPSK)等,其中最小频移键控(MSK)调制方式是FSK方式中较好的一种。MSK调制方式是连续相位频率键控(CP-FSK)方式的特殊情况,其调制系数为0.5。MSK信号在码元转换瞬间没有相位突变,因而信号频谱在频带之外的滚降会加快,占用频带比PSK信号窄,但却具有与PSK相同的性能,非常适合在无线通信中使用。

MSM6882是日本OKI公司生产的采用MSK调制方式的调制解调芯片。它的工作温度为-25℃~70℃,采用DIP22或SOC24封装,其主要特点如下:

片内滤波器采用开关电容结构;

数据传送波特率1200/2400bps可选;

片内发送滤波器可作为音频信号滤波器单独使用;

接收定时再生电路有两种同步方式供用户选择;

片内集成有振荡电路;

调制可采用正弦或余弦方式;

采用单5V电源供电(MSM6882-5)。

2MSM6882的引脚功能

MSM6882的引脚排列如图1所示,其引脚功能描述如下:

X1、X2:晶体输入脚。当外接时钟时,X1悬空。

MCS:时钟频率选择端。该脚为“0”时,外部晶振或时钟选择3.6864MHz,为“1”时,外部晶振或时钟选择7.3728MHz。

ME:调制器使能端。该端为“0”时,TI脚与发送低通滤波器相连,为“1”时,调制器与发送低通滤波器相连。

SD:发送数据输入脚。

ST:发送时钟输出脚。使用时可用ST信号的上升沿同步SD脚的信号。

SIN:正弦调制方式选择。

PRE:发送数据预置选择。为“0”时,SD脚信号输出至AO脚。

BR:波特率选择位。其选择方式见表1所列。

表1波特率选择表

时钟频率(MHz)MCSBR波特率(bps)

7.3728112400

101200

3.6864001200

SG:片内模拟信号地。

GND:芯片电源地。

TI:音频信号输入。

AO:调制信号输出。

AI:解调信号输入。

CDT,CDO:芯片测试脚。正常使用时,CDT脚应接地,CDO脚悬空。

RD:接收数据端。经解调后的信号由此脚串行输出。

RT:接收数据时钟。使用时可用RT信号的下降沿同步RD脚数据。

CF:快速锁相控制。该端为“1”时,RD脚和RT脚的输出信号相位差大于22.5°,相位校正将快速完成;如果相位差小于22.5°,相位校正以低速进行。而在该脚为“0”时,无论RD脚和RT脚的输出信号相位差为多少,相位校正均以低速进行。通常情况下该脚接高电平,即选择快速锁相方式。

CT:同步方式选择。为“0”时,锁相环在50比特内完成相位同步。为“1”时,锁相环在18比特内完成相位同步。

FT:自环测试控制。通常接高电平。

VDD:芯片电源端口。

3MSM6882的内部结构原理

MSM6882的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该电路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发送电路、接收电路和时钟发生电路。发送电路包括调制器、发送低通滤波器和两个RC低通滤波器。它在PRE和SIN输入信号控制下可完成对输入二进制数据的调制或输入音频信号的滤波。在完成调制功能时,首先由调制器将输入数据调制为MSK信号,再由发送滤波器和两个RC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分量并加以平滑后,输出到线路上。在完成音频滤波功能时,发送滤波器将与调制器断开而与TI端接通,从而直接将输入的音频信号滤波并送至线路。

接收电路由RC低通滤波器、混频器、接收带通滤波器、限幅器、采样保持电路、延迟检测器、检测后置滤波器和定时再生器组成。接收信号经接收滤波器滤除杂波后,可由限幅器和采样保持电路变换为方波信号输入延迟检测器。然后由延迟检测器恢复出解调数据,经检测滤波送入定时再生电路以提取接收时钟,最后将接收时钟和解调数据输出。

图3

时钟发生电路可为整个电路提供时序信号。

数据通信论文篇4

网络编码是一种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信息交换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上对各条信道上收到的信息进行线性或者非线性的处理,然后转发给下游节点,中间节点扮演着编码器或信号处理器的角色。传统的网络传送数据所采用的方式是存储转发,这种传送方式除数据的发送节点和接受节点以外的节点都是由路由负责,其对数据传送的内容不会进行任何处理,在这个网络化的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数据传送很容易受到各种攻击,从而不能保障数据内容的安全,因此这种数据传送有着很大的弊端。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网络编码取代了传统的网络数据传送,网络编码是把不同的信息转化成位数更小的痕迹,然后在目标节点进行处理,从而避免了信息的重复操作,保障了信息传送的效率。

2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技术研究

网络编码的提出使得数据通信技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通信性能的需求,而且也为我国当代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通信技术发展,通信在人们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人们对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2.1网络编码的网络协议

基于网络编码,数据通信技术要想保障通信安全、可靠,网络协议是必须具备的。由于网络节点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在制定协议时,通常把复杂成分分解成一些简单成分,然后再将它们复合起来[2]。最常用的复合技术就是层次方式,网络协议的层次结构必须保证结构中的每一层都规定有明确的服务及接口标准。同时把用户的应用程序作为最高层除了最高层外,中间的每一层都向上一层提供服务,同时又是下一层的用户。把物理通信线路作为最低层,它使用从最高层传送来的参数,是提供服务的基础。网络编码改变了传统数据传送方式,避免了信息处理的重复性,在数据通信技术中,将网络编码引入到网络协议中,使得网络编码与网络协议精密结合,从而保障网络数据传送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

2.2网络编码的网路数据传输

网络数据传输对于数据通信技术而言是其技术得以体现的重要标志。我国当代人们对网络通信性能要求不断提高,而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里,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基于网络编码的网络数据传输根据数据通信传输的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数据的发送方和接收方通信的最大速率不能超过双方之间的最大流值或最小割值,网络编码的网络数据传输能够提高网络吞吐量,满足人们多网络数据传输的需求。同时网络编码的网络数据传统还能改善网络的可靠性,防止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受到攻击。

2.3网络编码的路由协议

在数据通信技术当中,路由器提供了网络互联的机制,实现将一个网络的数据包发送到另一个网络。在这个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路由是根据IP数据包发送的路径信息。为了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就必须实现制定规范的路由协议。基于网络编码的路由协议是网络编码实现及应用的基础,将网络编码与路由协议统一到一个较高层次,从而满足数据传输的需求。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数据通信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数据通信性能需求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就必须对其路由协议进行相关的研究。利用网络编码技术进行数据信息传送能够极大的提高信息传送效率。这不但是因为网络编码可以使网络数据单次传送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加,还在于网络编码可以减少分组的传送次数,保障数据传输的性能。

3结语

数据通信论文篇5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DCS网络包含有线部分和无线部分。有线网络部分是指轨旁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为信号系统提供专用有线信息传输,为控制中心、车站、场段之间提供有线传输通道,建立局域网连接。无线部分主要是列车上的移动无线设备和地面轨旁无线单元之间建立的车地双向通信。如上所述,在信号系统的DCS网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组网方式,构建不同的网络结构,形成连接信号系统相关设备的通信网。而在这样的网络中,传递的信息就包含大量的管理信息、行车数据信息、ATS信息、维护信息、数据记录信息等。DCS系统网络连接设备一般连接方式需要说明的是DCS网络结构是多样的,随着实际地铁线路情况、所连接的设备情况、以及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有不同变化。从图1中可以看出,信号系统DCS网络具有连接设备类型多、数量大,信息传输种类繁多的特点。如果在DCS网络中信息没有合理的传输定义,使网络中任何一个数据帧的传输都要遍及整个网络,导致所有与网络连接的设备都接收到,这样就会严重的消耗掉网络整体带宽。因此,在DCS网络传输信息量较大时(如早、晚运行高峰时等),如不对网络进行合理设置,就可能产生网络风暴。网络风暴发生时,与网络连接的部分设备也可能会由于无法应对网络流量的大幅波动导致故障,进而引发故障面扩大的情况发生,对运营产生严重影响,这就需要对网络中的信息传输进行合理优化。

2VLAN技术特点及在DCS网络中的应用

VLAN技术是将局域网设备从逻辑上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数据交换。由于VLAN设置是在交换机上按逻辑来划分,而不是传统上的只能从物理上划分,因此VLAN技术的出现,可以满足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将同一物理局域网内不同用户逻辑地划分成不同的广播域需求。在设计VLAN并实现应用时,首先要确定如何划分VLAN。较为常见的VLAN划分方式包括:按照端口划分,按照MAC地址划分、基于网络层划分、以及基于IP广播和基于规则等方式。其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有效的,是按照端口划分的方式,这种划分方式是根据以太网交换机的交换端口来划分的,将交换机上的物理端口分为若干个组,每个组构成一个虚拟网。由于基于端口划分VLAN的优点是定义VLAN成员非常简单,只要在接入交换机上进行相关设置即可,操作相对简单,适合任何大小的网络。同时,这种配置方式适用于网络环境比较固定的情况,与DCS网络构建后即在运营中不会轻易改变的实际情况较为符合,因此在地铁信号系统DCS网络交换机的配置中,一般都可以使用按照端口划分VLAN的配置方式。以赫斯曼交换机为例,按照端口划分VLAN,为不同端口赋予不同ID后的界面显示情况综上所述,为了有效避免信号系统DCS网络风暴的发生,可以将交换机端口划分到不同VLAN中。其原理为:在不同端口发出的所有数据帧上增加一个代表所属VLAN编号的ID,各个交换机端口只有在接收到所属VLANID的信息时,才会对该信息进行拆分处理,而在收到标有其他VLANID信息时,只会将该信息按照目的地址进行转发。这样就实现了通过在DCS网络交换机上应用VLAN技术,有效控制网络流量、降低网络风暴发生概率的目标。并且通过在交换机上进行VLAN的划分,可以起到减少项目建设的设备投资成本、简化DCS网络管理、提高网络安全性的作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有必要找到适合于信号DCS网络的划分原则,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将不同级别的信息进行合理区分。

3适用于DCS的VLAN划分原则

由于地铁信号系统DCS网络具有连接设备数量、类型较多,信息传输种类繁多的特点,在按照端口划分的VLAN配置方法对信号DCS网络交换机等进行配置时,需要寻找到合适的原则,将信号系统DCS网络中不同设备、不同信息类型进行全网的统一配置,既能有效避免网络风暴,又有利于维护人员进行维修检查。这就需要根据网络端口是否有用、该端口在网络中的作用、所传输的信息内容和特点等特征,将网络端口有序划分。例如,在网络的列车自动控制(ATC)信息、列车自动监控(ATS)信息、维护管理信息等带有不同功能及目地的信息,划分到不同的VLAN中。在信息有效传输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建议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层层划分。

1)由于信号系统涉及列车行车安全,因此可先将交换机上多余端口统一划入“无用端口”的VLAN中,这样即使有其他设备接入到该端口上,也不会对有用端口间的网络通信造成影响。

2)进一步将有用端口进行分类,如该端口在信号DCS网络中只做收发,不对信息进行拆分和处理,即可将其划入“管理类”的VLAN中。

3)在DCS网络中,与“管理类”信息对应的是“业务类”信息,在此类信息中,建议先将涉及到列车控制安全的ATC信息独立划分出来,同时由于此类信息较为重要,需设计两路,可以划分至两个不同的VLAN中。

4)另外,“业务类”信息还包含其他非ATC信息,也就是非安全信息。对这类信息的划分,首先将其中的ATS信息独立划分出来,同样建议为两路。

5)同时,非安全类的信息也包含维护管理类信息,如维护支持、电源监控类等信息也需要划分到单独一个VLAN中,此类信息可以不进行冗余设置。

6)其他非安全类信息也可以通过实际情况进行VLAN设置,可以独立VLAN,也可统一划入一个VLAN,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即可。建议的VLAN划分原则,以及该原则对应在信号系统中的传输内容示意。

4总结

数据通信论文篇6

计算机网络系统防雷电波侵入,特别是高层建筑物内的电子计算机设备的供电电力线不可架空敷设进入大楼。已经这样敷设的地方,应采取改造措施,改用铠装电缆穿金属管埋地敷设进入楼房,并装上电源避雷器,会收到好的效果。数据通信的信号线在户外传输时不可架空敷设,应穿金属管埋地敷设,在两端信号线上装上相应的信号浪涌保护器,金属管两端应接设备保护地。金属管埋地线路要避开直击雷引线和接地体。信号线在户内传输时,不可与强电线路并排平行敷设。

二、防感应雷的措施

(一)电源系统的防感应雷

目前市场上有三相四线组合型电源浪涌保护器和单相组合型电源浪涌保护器,有箱式带雷击数计数的和简易型,单相又有并式和串式,还有多种直流电源浪涌保护器。各种场合均有相应的电源浪涌保护器。这些电源避雷器性能稳定,安装方便。一般应在总电力室、楼层配电屏和机房等设三级来防护电源系统的感应雷,采用者三级防护来实现逐级泄流的作用。

(二)数据信号线防感应雷

1、用交换网进行远程通信的广域网,在Modem前用两线信号浪涌保护器。

2、在异步串行通信端口用RS-232-C25针9线或9针9线速率在20Kbps或64Kbps以下的数据信号浪涌保护器。这种浪涌保护器使用场合较多,比如Modem与主机或终端间作为二级防护;以太网或Novell网总线结构粗缆网路由器与Modem间作二级保护;在终端服务器与终端间以保护终端服务器;各银行系统营业部服务器与各终端通过RS-232-C接口的地方都可使用这种避雷浪涌保护器。

3、局域网总线结构细缆网BNC连接速率100Mbps的数据信号浪涌保护器,用于以太网、细缆Novell局域网与终端串接,安装方便。

4、通过HUB采用星形连接方式的10BASE-T网络,用RJ45连接器连接双绞线传输的数据信号浪涌保护器。

5、两线平衡传输的数据信号浪涌保护器,用于监控系统或自动控制以及电流环的地方。

6、采用卫星数据通信的广域网,在室内收/发单元或室外单元使用卫星数据通信同轴浪涌保护器。这些信号浪涌保护器安装方便、性能好,能有效地防止感应雷击。安装后不影响数据传输和通信。具体安装多少个信号浪涌保护器,要根据具体单位的设备位置和布线来确定,一般是信号线上楼或到别的房间要考虑安装,以防感应雷击。

三、防止地电位反击

系统的接地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的看法是防雷与接地是一个整体,而且接地是做好防雷的基础。我们主张接地系统能分开则分开好,分不开或高层建筑物及综合通信系统应采取联合的接地方式。或采用分开接地方式,对于弱电电子设备,各接地系统应相距20米以上。这样的接地体才是独立的,不致于造成地电位反击。因为雷电流是属于高频冲击波,在地中传播时,电压随距离的衰减成一个嗽叭口的曲线形状。按照GB50174-200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中的规定,计算机机房应采用四种接地方式:

交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欧;

安全保护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欧;

直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按计算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若设备较少,接地电阻可以为2欧;若设备多,其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欧;

数据通信论文篇7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数据通信是以“数据”为业务的通信系统,数据是预先约定好的具有某种含义的数字、字母或符号以及它们的组合。数据通信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而兴起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是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一、通信系统传输手段

电缆通信:双绞线、同轴电缆等。市话和长途通信。调制方式:SSB/FDM。基于同轴的PCM时分多路数字基带传输技术。光纤将逐渐取代同轴。

微波中继通信:比较同轴,易架设、投资小、周期短。模拟电话微波通信主要采用SSB/FM/FDM调制,通信容量6000路/频道。数字微波采用BPSK、QPSK及QAM调制技术。采用64QAM、256QAM等多电平调制技术提高微波通信容量,可在40M频道内传送1920~7680路PCM数字电话。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长距离传输的特性进行的,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长及抗干扰性强的特点。目前用于本地、长途、干线传输,并逐渐发展用户光纤通信网。目前基于长波激光器和单模光纤,每路光纤通话路数超过万门,光纤本身的通信纤力非常巨大。几十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并有各种设备应用,接入设备、光电转换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网络设备等。光纤通信设备有光电转换单元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两部分组成。

卫星通信:通信距离远、传输容量大、覆盖面积大、不受地域限制及高可靠性。目前,成熟技术使用模拟调制、频分多路及频分多址。数字卫星通信采用数字调制、时分多路及时分多址。

移动通信: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调制技术、纠错编码和数字话音编码。

二、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

数据终端(DTE)有分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两大类。分组型终端有计算机、数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TeLetex)、用户分组装拆设备(PAD)、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PABX)、可视图文接入设备(VAP)、局域网(LAN)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组成,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DCE通常就是调制解调器(MODEM),它的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数字信道,DCE的作用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传输信道除有模拟和数字的区分外,还有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专用线路与交换网线路之分。交换网线路要通过呼叫过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拆除;专线连接由于是固定连接就无需上述的呼叫建立与拆线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中央处理器用来处理由数据终端设备输入的数据。

三、数据通信的分类

3.1有线数据通信

数字数据网(DDN)。数字数据网由用户环路、DDN节点、数字信道和网络控制管理中心组成。DDN是利用光纤或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信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也可以说DDN是把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迁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交叉连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数字通信网络。数字信道应包括用户到网络的连接线路,即用户环路的传输也应该是数字的,但实际上也有普通电缆和双绞线,但传输质量不如前。

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PSPDN)是以CCITTX.25建议为基础的,所以又称为X.25网。它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将用户送来的报文分成具用一定长度的数据段,并在每个数据段上加上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带有地址的分组组合群体,在网上传输。分组交换网最突出的优点是在一条电路上同时可开放多条虚通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由选择功能和先进的误码检错功能,但网络性能较差。

帧中继网。帧中继网络通常由帧中继存取设备、帧中继交换设备和公共帧中继服务网3部分组成。帧中继网是从分组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帧中继技术是把不同长度的用户数据组均包封在较大的帧中继帧内,加上寻址和控制信息后在网上传输。

3.2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数据通信也称移动数据通信,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线数据通信依赖于有线传输,因此只适合于固定终端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移动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来传送数据的,因而有可能实现移动状态下的移动通信。狭义地说,移动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无线通信。它通过与有线数据网互联,把有线数据网路的应用扩展到移动和便携用户。

四、网络及其协议

4.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就是通过光缆、双绞电话线或有、无线信道将两台以上计算机互联的集合。通过网络各用户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如文档、程序、打印机和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网络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网际网、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四种。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际网;广域网一般指连接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网络。广域网一般分布距离在100-1000公里之间;城域网又称为都市网,它的覆盖范围一般为一个城市,方圆不超过10-100公里;局域网的地理分布则相对较小,如一栋建筑物,或一个单位、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大房间等。

局域网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计算机网络,一个单位可使用多个局域网,如财务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财务帐目,劳动人事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人事档案、各种人才信息等等。

4.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网络对话所使用的语言,网络协议很多,有面向字符的协议、面向比特的协议,还有面向字节计数的协议,但最常用的是TCP/IP协议。它适用于由许多LAN组成的大型网络和不需要路由选择的小型网络。TCP/IP协议的特点是具有开放体系结构,并且非常容易管理。

TCP/IP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网络协议,是有关协议的集合,它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ransportControlProtocol)和因特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TCP协议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传送数据,IP协议用于在程序与主机之间传送数据。由于TCP/IP具有跨平台性,现已成为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网络协议分为如下四层: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和发送物理帧;网络层:负责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传输层:负责起点到终端的通信;应用层:提供诸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要把数据以TCP/IP协议方式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数据需经过上述四层通信软件的处理才能在物理网络中传输。

目前的IP协议是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的,如202.0.96.133就表示连接到因特网上的计算机使用的IP地址,在整个因特网上IP地址是唯一的。

数据通信论文篇8

本工程利用35KV输变电工程的杆塔,采用ADSS电力专用自承式8~16芯光缆落地到各个闸房,按照要求进行光缆接续工作,配备传输网络设备解决干渠沿渠自动化的通讯问题。其中4~12芯作为传输主干光缆,4芯作为沿渠各个自动化站点的交换设备的级联光缆。光缆进入闸站机柜后,使用小型光缆终端盒接续,采用FC型耦合器以及FC型尾纤进行连接。同时配置一定数量的FC-LC和FC-FC跳纤,供设备之间互连和光缆纤芯的跳接使用。南干渠传输网为工程区SDH传输骨干网一部分,分为巩留段和察县段两部分。骨干网主要由专用电力线路伴行的OPGW光缆、ADSS光缆线路及分布在电厂、变电站内的光传输设备组成,采用中兴通讯的ZXMPS320设备组成保护环网,传输容量为622M。巩留段闸房利用沿线电厂和变电所内安装传输系统,将临近闸房网络设备汇接至变电所网络设备后与S320传输设备相连,通过传输网络实现与指挥调度中心进行互联。察县段传输系统根据环网需求设置海努克变电站核心结点一个,采用2.5G的ZXMPS330设备将整个工程区传输骨干网连接至数据网络控制调度中心。下设四个分支节点,端站节点使用中兴通讯155M的ZXMPS200设备进行组网,其余闸站通过以太网技术连接至分支节点,从而完成对所有闸站水情、闸门自动化控制、视频监控、内部电话的应用。为保证察县段传输可靠性,在核心节点和端节点架设环形保护网。南干渠传输网拓扑图见图1。干渠传输设备均为中兴通讯模块化设备,采用系统主板+插板的架构,根据需要选配STM-16、STM-4、STM-1光接口和E1接口与各节点传输设备进行互联对接[2]。根据业务需要,配备FE端口以提供对MSTP应用的支持,其中4端口FE的业务板采用虚拟局域网的模式,选1个FE端口给管理区域网络使用,选1个FE端口给控制区域网络使用;6端口FE的业务板采用透传模式,其FE端口只给控制区域网络使用。重要单板都配置了1+1热备份,网管使用中兴通讯网元级网管ZXONME300实现对一个网络上所有ZXMP系列传输设备的实时管理。

2网络系统设计

南干渠数据网络是依托自身的SDH传输系统为通信平台,利用SDH技术采用全套Cisco的系列设备,包括交换、路由、安全等设备,建设了工程区专网,采用CiscoSolarwinds网管系统进行专网内的统一网管,通过以太网方式承载工业控制、闸门监控、视频监控、语音通讯等数据传输。根据传输网络的架构,南干渠海努克变电站是工程区622M传输环网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与指挥调度中心伊宁市基地通过2.5G带宽实现两地传输之间的互联,因此在伊宁基地设置1台带三层路由功能思科中档模块化4503交换机,此交换机满配端口高达116个10/100/1000M自适应端口,带三层路由功能[3]。在海努克变电站配置1台Cisco2821路由器,实现南干渠察县段各闸站网络设备的汇集,同时提供不同VLAN间路由交换的作用。配置1台WS-C2960G-24TC-L千兆交换机,提供主机或终端的网络接入;配置1台山石网科公司千兆级SA-2010防火墙设备,实现控制区域网络与管理区域网络之间的逻辑隔离,同时提供对控制区域服务器的安全防护作用。南干渠巩留段变电站采用Cisco2811路由器+(WS-C2960G-24TC-L)交换机配置,其余闸站配置IE3000交换机设备。察县段分支节点配置Cisco2811路由器+IE3000交换机,其余闸站均配置IE3000交换机。网络拓扑图见图2。不同路由器通过SDH传输系统以MSTP组网方式实现互联,组建各节点局域网。在有光端设备的节点,路由器通过100M以太网口与SDH传输设备的以太网接口相连,通过MSTP技术将多个2M电路捆绑到一起,以实现路由器之间的高带宽和平滑带宽连接。这种组网方式不需要中心节点的路由器具有很高的2M端口密度,从而减少设备的成本投入。在各闸站交换机与其上级管理交换机之间,采用Trunk方式进行互联,这样可以将各闸门监控点上VLAN信息透传到上级交换机上。为了保证控制系统的带宽不被监控系统挤占,在路由器上运行QOS。

3网络安全设计

根据应用的分类,南干渠在数据网络上建立工业控制区域、视频监控区域、语音通讯区域3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这3个区域在数据交换机上有各自相对应的VLANID和IP地址。在各分支节点,均采用路由器+交换机的方式,组建各节点局域网,安全设计采用单臂路由二层Vlan技术将不同的安全区域隔离开,使各安全区域间的相互通信必须经过路由器,这样就可以在路由器上采用ACL过滤技术,实现各安全区域间的安全。因此,区域间的逻辑隔离是由交换设备利用VLAN技术实现,区域间的互通是由路由设备实现,这样在路由设备上通过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可以自由的限制区域间的互通。同时,通过路由器也起着隔离广播的作用。网络示意图见图3。

4结论

数据通信论文篇9

关键词:数字电视,图文信息,接口

 

1引言

数字电视图文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给用户提供所需的关于医疗卫生、教育教学、农产品价格和供求等相关信息,对信息资源做到集中管理、共享访问,最终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图文信息服务系统。论文参考,图文信息。为了使各部分模块之间能够顺畅的衔接,本文介绍了数字电视图文信息服务系统接口的设计方案。

2图文信息服务系统外部接口的设计

2.1与门户的接口

图文资源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平台,与门户登陆系统之间通过接口传送机顶盒登陆数据信息,如图1所示。

图1 门户系统接口结构图

门户系统接口:功能是获得当前机顶盒的MAC地址。论文参考,图文信息。

接口协议:通信采集用HTTP协议,通信的数据格式采用XML1.0标准。

2.2与合作方网站的接口

对于开放站点数据库的合作方,由于不同的合作方其数据库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图文采集子系统的数据迁移模块中,分析合作方数据库结构的协议需要与开放站点做接口。

传输数据:合作方向资源中心提供的信息数据。

接口协议:合作方数据源的数据格式协议。论文参考,图文信息。与开发站点数据库的通信采集JDBC2.0标准;与XML格式数据源通信,数据格式采用XML1.0标准。

2.3短信平台接口

此接口留待扩展,当用户选择接收手机短信时,有新的留言信息会有手机短信提示,可和现有的短信平台对接,实现图文的短信增值。

传输数据:留言发件人、留言标题、留言正文。

接口协议:与留言系统数据库的通信采集JDBC2.0标准;与短信平台接口数据格式符合短信平台的协议。

2.4与中小学教育信息系统(PSTIM)接口

2.4.1数据同步

数据同步部分主要功能是基于TCP协议建立socket连接的方式,将中小学教育信息系统中的年级、年级所学科目、年级所学科目版本、知识点、教学周等信息传递过来,并将此信息转化为图文栏目层次的数据关系,通过此关系可以对学习资料图文信息进行组织。在图文中PSTIM传递而来的数据将组成为图文中一个子系统进行管理。

1.接口结构图

图2PSTIM门户系统接口结构图

2.协议和规范:

TCP协议:从PSTIM中获取数据采用的协议。

JDBC:数据转入图文数据库中遵守的规范。

HTTP:接口程序与图文数据库通信采用的协议。

3.接口实现:

接口实现分为五个模块(类):中间表、socket通信模块、传输数据分析模块、数据结构转化模块、图文库操作模块。论文参考,图文信息。

1) 中间表:

图3 接口图文与中小学教育数据结构图

2) Socket通信模块:

采用成熟的基于TCP协议的socket通信的代码搭建。根据双方沟通和《教学管理系统与EPG等系统的接口协议.》文档,接口同步程序作为socket通信的客户端。论文参考,图文信息。根据配置的IP和PORT向服务端发送数据请求。论文参考,图文信息。服务端数据发生变化由系统外通知,数据通信请求由手动方式触发。

3) 传输数据分析模块:

传输数据分析类根据文档《教学管理系统与EPG等系统的接口协议》制定数据传输协议编写。

4) 数据结构转化模块:

数据结构转化完毕后在栏目表中层次结构为:中小学教育信息系统->年级->年级所学科目->年级所学科目版本->知识点->图文学习资料。转化完毕在图文中中小教学系统传递而来的数据作为一个图文中一个子系统进行管理。

数据同步完毕后在接口图文与中小学教育表中层次结构为年级->年级所学科目->年级所学科目版本->知识点。

5) 图文库操作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操作栏目和操作接口图文与中小学教育两个表。功能分为:

a) 对这两个表进行插入、修改、更新操作。

b) 获得同步数据在图文中所属的rootid。

c) 删除栏目(删除其下所有子栏目和信息)。

3总结

数字电视图文信息服务系统为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设计适合信息服务平台各类信息模块联接的接口,是图文信息服务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本文所设计的方案,满足了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为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晓燕.广播电视台图文信息频道制播系统的升级和改版初探[J]. 技术与市场,2009,(04).

数据通信论文篇10

论文摘要:随着短信越来越多地以证据的身份出现在民事诉讼中,短信能否作为证据的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和司法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相关立法的不完善,导致此类案件的处理成为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文章首先对短信进行了概述。重点论述短信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能力,最后对短信的证明力进行了讨论。 论文关键词:短信;证据能力;证明力 1 短信概述 所谓短信是用户通过手机或其他电信终端直接发送或接收的文字或数字信息。短信是伴随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而产生的一种电信业务,通过移动通信系统的信令信道和信令网,传送文字或数字短信息,属于一种非实时的、非语音的数据通信业务。 伴随着短信从手机扩展到小灵通及固定终端、从数字移动通信网扩展到固定电话网,人们对短信的认识也不再仅看作是数字手机的“专利”,业务形态在改变、网络要素在变化、信息内容在丰富,这一过程中始终不变的只有两点:一是短信的信息长度,始终是不超过160个英文或数字字符,或70个汉字,这与短信基于通信系统的信令网传送内容的机制密切相关。二是短信传递的方式——存储转发,当用户无法接收时,短信不会丢失,暂时存放在短信中心,当用户重新登录进网的时候,短信会迅速递交到用户手机上。 这些与生俱来的特点,使短信具备了传递准确可靠、迅速及时的优点,使短信具备了影响人们的习惯的基本条件。因此,短信走进法律领域也就成了一种必然。但短信能否成为证据,以及其证明力如何的问题却依然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2 短信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能力 所谓证据能力,一般认为就是证据的可采性,但也有观点认为证据可采性与证据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由于诉讼模式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证据能力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为避免过多论述,这里只将证据能力简单地解释为能否成为证据的资格。 短信要成为证据必须具备相关性和可采性。由于证据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具体的案件情况,不能单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论证。而对证据可采性的判断需要满足3个标准,即相关性、可靠性和正当性。 短信操作流程决定了短信数据存储于SP的平台时存在着数据被改编的风险。这是技术上的漏洞,但技术上的漏洞只能说明短信有被篡改的可能。换言之,被篡改只是一种可能性,只会影响该证据的证明力,而不能妨碍其可采性。在这一点上,国际社会已有立法实践: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第9条第1款除了明确数据电文可以作为一种证据外,还规定。在任何法律诉讼中,证据规则的适用在任何方面均不得以下述任何理由否定一项数据电文作为证据的可接受性(admissibility):①仅仅以它是一项数据电文为由;②如果它是举证人按合理预期所得到的最佳证据,以它并非原件为由。另外,加拿大1999年12月制定的《统一电子证据法》第4条规定,输出数据形式的电子记录,如果已经明显地、经常地发挥作用,并且被依靠或用来作为存储在输出数据中的信息的记录,那么它就是符合最佳证据规则的记录。 我国在这一方面也有立法实践,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对数据电文的证据能力问题上就有重大突破。该法第7条规定,“数据电文不得仅因为其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而被拒绝作为证据使用”。 因此本文认为,短信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成为案件事实认定的证据。事实上,实务中也已经这样操作了,如“梁灏英诉覃军勇名誉侵权纠纷案——短信息侵犯名誉权案”。在这个案件中,原告就是利用了一条短信作为名誉侵权的证据被法院采信,从而赢得诉讼的胜利。总而言之,短信不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有资格进人诉讼流程。短 信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来源: [ 10-06-19 16:37:00 ] 作者:黄建英 编辑:studa20 - 3 短信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力 3.1 短信当属电子证据 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和功能,讨论短信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力问题,必须先解决短信属于哪种证据形式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现行法律对其的适用,也涉及到对其证明力的判断标准问题。当前学界对短信这类电子证据的归属存有很多争议,其中主要的有两种: (1)认为电子证据是视听资料。理由是:电子证据和视听资料储存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来反映;都是运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制作、传播、识别和感知;易删改;易复制。另外,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将录音、录像、计算机存储资料等划归视听资料这一新的证据种类,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仍有许多学者支持将电子证据视为视听资料之一的主要原因。 (2)主张电子证据属于书证。根据是:电子证据和书证一样都是通过内容表达中心思想;我国证据理论和立法上都已经将书证扩大到数据电文形式;国外理论和立法也大多承认电子证据相当于书证。 本文认为,目前可以明确的一点是,短信属于电子证据,但学界对电子证据的归属存在不同看法。当前,许多人都建议将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证据,本文赞同这种观点。本文认为,电子证据在证据保全、采集、审查和开示上各需要有独特的方法以及专业人员的支持,不同于一般的传统证据。并且,2005年4月1日生效的《电子签名法》虽然不是对电子数据文件的专门立法。但是它至少说明了数据电文是有别于书证和视听资料的证据形式,具有单独成为证据形式的可行性。因此,我们不妨大胆突破现有证据的表现形式,承认电子证据为独立的证据种类。 3.2 短信可以作为原始证据 短信作为电子数据文件的一种,其证明力究竟如何?本文认为,短信证据具备原始证据的资格。短信发送后经过sP平台储存并发送给接收人,只要向对方不能证明这个过程存在瑕疵,短信证据就可以被采信作为原始证据。上文论述了短信既不是书证也不是视听资料,那么我们就不能固守着书证和视听资料证据力的判断标准。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承认了电子证据原件与副本的这一特性,如加拿大《统一电子证据法》第5条规定,没有相反的证据可以认定产生或存储记录的电子记录系统的真实性。我国《电子签名法》第5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数据电文,视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要求:①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②能够可靠地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但是,在数据电文上增加背书以及数据交换、储存和显示过程中发生的形式变化不影响数据电文的完整性。”因此,本文认为,只要不能证明短信本身的真实性遭到破坏,则在关联性和合法性的前提下,就应当认定其为原始证据。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短信只要符合相应的条件, 其证明力就不应被否认。只有明确肯定其证明力才能更好地处理相关案件,同时,也有助于我国证据法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