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营销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04:08:43

移动营销论文

移动营销论文篇1

老百姓平时所知道的数字电视实际是由彩电生产企业热炒的一个产品概念。数字电视包含的是电视节目采集、制作,信号传输、接收等整个链路的数字化,而仅信号传输角度又可分为三种方式: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数字移动电视其实就是地面数字电视,与传统的模拟无线广播电视相比,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支持在移动状态下接收。

二、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

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职能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和力量,这些因素和力量是与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容的扩大和自身各因素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营销活动发生影响。

三、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由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法律、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所组成。这些环境因素对移动电视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主要是以间接的形式而作用于企业的营销行为。

1、媒介自身的趋利性促使其不断地寻求新的经营增长点

在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兴的数字技术推动中国广电经营的升级、发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广电经营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探索新的经营突破口的战略姿态。当前的广电经营正逐渐转型,由一个已经恢复自主经营意识的个体,向一个具有自身发展逻辑和自身发展能动性的产业过渡。

2、人口因素与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是市场的主体,人口容量决定了市场规模,数字移动电视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城市的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车站的户外流动人口,他们大多处于无事可做的空闲状态。传统的电视针对的是在某一个地方相对“静止”的人群,而白天出行在外的人群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这个群体不仅流动性大,而且随时段呈现规律性变化,为移动电视开展市场营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有线网络资源积极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

数字化是一场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数字技术虽然只是充当了广电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效益的技术基础和手段,但它自身的优势是对营销的有力支持。

四、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及优劣势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本身、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前面我们提到,数字移动电视从传统的“盲区”中挖出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它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移动人群,这就是移动电视广告营销潜力蕴涵的根本所在。

1、受众群体的流动性大

以车内受众为例,乘客们乘车去往不同的目的地,在车内停留时问各不相同,这个时间因城市规模的差异而不同。

2、受众随时段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不同时段内,乘客的人员结构呈现明显的一致性。比如说,早晨6:30到7:00,乘客以10几岁的学生为主;7:00到8:30,乘客以上班一族为主,收入水平非常近似;16:30到18:30,又以20到40岁的上班族为主。因此,不同时间段的观众结构是可控,相对稳定的。客户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

3、对受众的垄断和伴随性传播

移动电视的行动路线长而且固定,它的流动也导致电视广告能不断在特定路线上反复,从而增加了广告受众的数量和接触频牢,决定了移动电视广告的优越性,能使信息更精确、更有效的击中目标受众。但另一方面,数字移动电视传播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比在家里更多,观众的心态也更浮躁不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注意力,虽然关注屏幕频次高,但是单次连续观看时间短。

4、无竞争传播空间

移动电视将电视媒体从户内搬到了户外,搬到了一个低干扰的环境里,抢占了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空间。但同时,观众也要求伴随在身边的移动电视能提供更实用,更有效更贴近的资讯。观众是媒介微观营销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媒体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或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把握,要从规模和观众需求的质与量两方面分析和了解,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考察,为特定受众服务,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五、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

环境威胁。环境威胁是指市场环境中不利于企业营销的因素,对企业发展形成挑战,对企业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对移动电视而言,环境威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目好坏是影响其经营的关键所在。由于乘客在车内停留时间不长,在公交车上的收视常常呈现为一种伴随性的行为,移动电视的覆盖率和渗透率相对大众多媒介而言,还是小众媒体。如果不能根据自身传播条件及特色来生产节目,将很难维持市场优势。要把握目标受众,移动电视应该按营销学的思路来组织和设计自身的传播产品,有效吸纳受众注意力,使观众获得满意的心理报酬,从而更有利于营销活动的开展。

第二,技术层面的问题对收视效果造成不利影响。音量的大小,人声与车声的嘈杂程度,乘客的密集程度,人群的流动性,移动电视图象信号的接收情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电视的传播效果。

第三,模式是运营中实际的问题。在模拟电视经营模式当中,主要是媒介、广告公司、客户之间的三角游戏。作为广告经营的重要依据,数字移动电视收视效果检测机制的建立速度远远落后于技术和节目的发展。此外,数字移动电视该如何赢利,依据什么样的价格体系,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才能赢利,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开拓用户市场等问题,仍具备一定挑战性。

市场机会。市场机会是指对企业营销活动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企业拥有竞争优势。

第一,媒介产品的质量是根据受众满意来定义的,数字移动电视可提供的实用性信息包括:时政新闻、交通路况、出行气象、车位引导、消费资讯、商场促销等,这些信息看似平常,传统电视媒体也可以提供,但因为移动电视在户外实时传播的媒介先天优势,使这些信息具有更大的实用性,也使用广告的传播更有效,人们可以根据实时交通路况选择出行路线,可以根据消费资讯改变吃饭的地点,可以根据商场的促销信息决定逛街的去向等等。

第二,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视已经实现了在手机终端梦想成真,实现了面对面的商业传播。所谓“得终端者得天下”,拨开趋同认识的雾障,彰显自己的个性才能赢得市场。

六、结论

市场营销环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移动电视作为营销系统整体,是一个由若干相对独立而又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的部门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同时又存在于一个由人口、资源、社会文化等组成的大系统之中,它既受大系统的影响和控制,又反作用于大系统。

广告媒介市场营销环境直接影响到广告传播价值和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移动电视在做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时,必须把与自身有关的环境和营销活动作为一个系统,统筹兼顾各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各个构成部分,才能产生增效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移动营销论文篇2

老百姓平时所知道的数字电视实际是由彩电生产企业热炒的一个产品概念。数字电视包含的是电视节目采集、制作,信号传输、接收等整个链路的数字化,而仅信号传输角度又可分为三种方式: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数字移动电视其实就是地面数字电视,与传统的模拟无线广播电视相比,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支持在移动状态下接收。

二、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

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职能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和力量,这些因素和力量是与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容的扩大和自身各因素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营销活动发生影响。

三、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由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法律、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所组成。这些环境因素对移动电视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主要是以间接的形式而作用于企业的营销行为。

1、媒介自身的趋利性促使其不断地寻求新的经营增长点

在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兴的数字技术推动中国广电经营的升级、发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广电经营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探索新的经营突破口的战略姿态。当前的广电经营正逐渐转型,由一个已经恢复自主经营意识的个体,向一个具有自身发展逻辑和自身发展能动性的产业过渡。

2、人口因素与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是市场的主体,人口容量决定了市场规模,数字移动电视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城市的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车站的户外流动人口,他们大多处于无事可做的空闲状态。传统的电视针对的是在某一个地方相对“静止”的人群,而白天出行在外的人群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这个群体不仅流动性大,而且随时段呈现规律性变化,为移动电视开展市场营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有线网络资源积极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

数字化是一场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数字技术虽然只是充当了广电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效益的技术基础和手段,但它自身的优势是对营销的有力支持。

四、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及优劣势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本身、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前面我们提到,数字移动电视从传统的“盲区”中挖出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它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移动人群,这就是移动电视广告营销潜力蕴涵的根本所在。

1、受众群体的流动性大

以车内受众为例,乘客们乘车去往不同的目的地,在车内停留时问各不相同,这个时间因城市规模的差异而不同。

2、受众随时段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不同时段内,乘客的人员结构呈现明显的一致性。比如说,早晨6:30到7:00,乘客以10几岁的学生为主;7:00到8:30,乘客以上班一族为主,收入水平非常近似;16:30到18:30,又以20到40岁的上班族为主。因此,不同时间段的观众结构是可控,相对稳定的。客户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

3、对受众的垄断和伴随性传播

移动电视的行动路线长而且固定,它的流动也导致电视广告能不断在特定路线上反复,从而增加了广告受众的数量和接触频牢,决定了移动电视广告的优越性,能使信息更精确、更有效的击中目标受众。但另一方面,数字移动电视传播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比在家里更多,观众的心态也更浮躁不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注意力,虽然关注屏幕频次高,但是单次连续观看时间短。

4、无竞争传播空间

移动电视将电视媒体从户内搬到了户外,搬到了一个低干扰的环境里,抢占了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空间。但同时,观众也要求伴随在身边的移动电视能提供更实用,更有效更贴近的资讯。观众是媒介微观营销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媒体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或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把握,要从规模和观众需求的质与量两方面分析和了解,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考察,为特定受众服务,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五、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

环境威胁。环境威胁是指市场环境中不利于企业营销的因素,对企业发展形成挑战,对企业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对移动电视而言,环境威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目好坏是影响其经营的关键所在。由于乘客在车内停留时间不长,在公交车上的收视常常呈现为一种伴随性的行为,移动电视的覆盖率和渗透率相对大众多媒介而言,还是小众媒体。如果不能根据自身传播条件及特色来生产节目,将很难维持市场优势。要把握目标受众,移动电视应该按营销学的思路来组织和设计自身的传播产品,有效吸纳受众注意力,使观众获得满意的心理报酬,从而更有利于营销活动的开展。

第二,技术层面的问题对收视效果造成不利影响。音量的大小,人声与车声的嘈杂程度,乘客的密集程度,人群的流动性,移动电视图象信号的接收情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电视的传播效果。

第三,模式是运营中实际的问题。在模拟电视经营模式当中,主要是媒介、广告公司、客户之间的三角游戏。作为广告经营的重要依据,数字移动电视收视效果检测机制的建立速度远远落后于技术和节目的发展。此外,数字移动电视该如何赢利,依据什么样的价格体系,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才能赢利,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开拓用户市场等问题,仍具备一定挑战性。

市场机会。市场机会是指对企业营销活动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企业拥有竞争优势。

第一,媒介产品的质量是根据受众满意来定义的,数字移动电视可提供的实用性信息包括:时政新闻、交通路况、出行气象、车位引导、消费资讯、商场促销等,这些信息看似平常,传统电视媒体也可以提供,但因为移动电视在户外实时传播的媒介先天优势,使这些信息具有更大的实用性,也使用广告的传播更有效,人们可以根据实时交通路况选择出行路线,可以根据消费资讯改变吃饭的地点,可以根据商场的促销信息决定逛街的去向等等。

第二,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视已经实现了在手机终端梦想成真,实现了面对面的商业传播。所谓“得终端者得天下”,拨开趋同认识的雾障,彰显自己的个性才能赢得市场。

六、结论

移动营销论文篇3

1.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力营销服务意识淡薄

思想和态度主导行动,电力部门管理者对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其建设的速度和效果。目前很多电力部门的领导者固守传统的思想观念,看不到新事物、新科技的发展趋势,甚至还抱着“电力老大哥”的态度,不愿意更新设备,对网络技术应用于电力营销反应冷淡。而从电力营销行业实际运营的角度来看,存在着用电报装流程复杂、智能化服务水平低、电价单一、收费方式杂乱等一些列现象。一些服务人员态度蛮横,往往以被动者的角色出现,从不主动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也不注重与客户之间的互动,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人性化的需求,造成电力营销服务发展滞后。

2.电力营销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要求电力部门建立标准化、统一化、科学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快速、高效的服务。从现今的电力营销模式来看,存在着操作过程复杂化、操作环节众多、操作时间过长等问题,再加上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的漏洞,一些用户的资料和业务档案没有很好的保存。

3.信息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网络安全问题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互联网模式下信息比较集中,如果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信息遭受窃取,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电力营销系统存储了大量的客户信息、电力市场信息、营业信息等,与客户和电力部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旦这些信息泄露,很可能对客户的财产安全和电力市场造成损害。在现阶段的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之中,一些部门过分的关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信息化安全建设则没有足够的重视,致使电力营销服务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服务人员素质亟需提高

电力营销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对电力营销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服务人员有基础的业务素养以外,还需要其具备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数字化处理能力、信息分析、汇总能力等。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很多电力营销服务人员并不具备系统而专业的电力营销知识,精通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电力营销的综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电力营销服务的措施

1.注重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电力营销经营理念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做出改变,应始终坚持客户至上的宗旨,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电力行业要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创新营销策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具体的措施如下:一是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优势,增强与客户的联系和交流,倾听客户的心声,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如利用微博、微信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或就相关服务问题与客户进行互动。二是利用网络技术为客户打造出一个不受交易时间、地点限制的网上营业厅,为客户提供实时而高效的服务。三是,科学规范管理,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高效化,提升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

2.建立科学、高效的电力营销信息化管理系统

按照“部分试点,全面推广”的思路,逐步完善电力营销信息化管理系统。一方面要确保电力部门之间信息无障碍传递交流,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客户交流、互动平台,按照统一部署,科学规划,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业务流程的指导方针,实现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统一化。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思路,重点拓展和打造营销决策分析、营销高效服务、营销实时监控等、互动服务等功能。

3.整合电力营销网络资源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电力营销服务水平离不开整合电力营销网络资源,具体的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构建完善的电力网络营销系统。电力营销人员要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精美的电力营销网页,并利用微信、微博、APP等平台及时向客户电力服务信息。二是要实现统一服务。拓展电力行业业务,与互联网、物联网、有线电视台、电信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统一服务。三是强化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的安全系数。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客户信息、档案信息、市场信息设置安全防火墙;强化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做到信息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严格信息存储、传递程序。

4.加强电力营销服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队伍,是提升电力营销信息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首先,电力部门应为电力营销服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定期开展基础知识技能与培训、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其次,电力部门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引进一批具有较高数字化处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和发掘高素质的电力营销大学生,为电力行业储备更多的人才。再次,提升电力营销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鼓励员工不断学习电力营销知识和信息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三、结语

移动营销论文篇4

关键词:移动营销;基础理论;消费者行为

引言

近年来,手机和PC等移动数码设备的需求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及定位技术日臻成熟,这些发展促成消费环境中衍生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新研究领域:移动营销。实施移动营销是企业有效应对激烈竞争,实现长远发展的理想选择。因此,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开展对移动营销理论的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移动营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移动营销的定义

关于移动营销,国内外学者和营销组织对其定义有很多说法。较为公认的定义是由移动营销协会(MMA)(2009)作出的,它在报道中指出:移动营销是组织透过使用任何的无线媒介作为信息传递和回应的载体、跨媒介营销传播的即时沟通程序,针对消费者对时间和地点敏感性的、个性化的互动性,打造出最适合消费者的营销信息。

(二)当前主要的移动营销形式

在应用中,移动营销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短信和彩信移动营销、微博和QQ空间移动营销、App移动营销、移动视频营销、微信营销和二维码营销等。从短信、彩信等单向传播,到以WAP广告为标志的移动营销,再到App、微博、微信为标志的深度互动,移动营销的位置化、交互性、易于社交分享的独特魅力愈发凸显,移动营销逐步成为不容忽视的营销新渠道。

二、移动营销的理论研究现状

本文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学者们对移动营销的研究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战略研究、消费者行为、政策法规及应用五大研究类别。

(一)移动营销基础理论研究

移动营销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对移动营销概念或性质的探索,主要包括移动营销的概念,移动营销的市场维度,移动营销当前的市场渗透力,移动化媒体的主要特点和独特价值主张,以及关于移动营销的未来发展和预测。这为移动营销理论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二)移动营销战略研究

Haaker等(2006)的在研究指出了移动营销战略的六个重要规则:(1)基于许可权限基础上的个性化增值服务;(2)必须是即时的和可认证的;(3)关注用户的隐私安全;(4)具有创新性且为用户容易掌握和使用;(5)移动技术要适用于各行业、各任务类型,利于价值链的有效整合;(6)以消费者为中心,移动价值链的参与者应该协作和创造合作。此外,国内企业界在移动营销的实际运用中提出了6A法则,即贴身(Any Time/Where)、关注(All Fun)、整合(All Cross)、互动(All Interaction)、精准(All Target)、可衡量(All Effect)。

(三)移动营销与消费者行为研究

目前移动营销领域,关于消费者采纳问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者们通过消费者变量影响和研究者关注程度,结合了消费者个体层次特点,来解释和预测移动营销中的消费者行为。

1.消费者采纳研究

Carroll等(2005)在研究中指出,许可、内容、无线服务提供商的控制和信息的发送这四种因素对于移动营销的采纳有着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Varnali等又考虑了外在环境因素和消费者个人特质,认为消费者对移动营销信息的采纳受到如下因素影响:消费者的个性、态度及个人感知;人口统计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媒介因素;内容的相关性和可信性;对信息发送者和无线服务商的信任水平;移动营销信息的情景因素;使用者的许可及使用者对内容的控制;营销信息的传递时间与频率等。此外,不少学者使用了既定的信息技术接受模型来对消费者采纳进行了研究,还有学者对移动营销中的消费者体验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采纳进行了实证研究[2]。

2.消费者满意度研究

尽管消费者对移动营销的采纳在研究领域中被过度关注,但是对于消费者满意度与忠诚度研究则乏善可陈。有学者提出移动信息的质量(包括连接质量、内容质量、和互动质量)对消费者的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忠诚度。

(四)移动消费的政策法规研究

除了上述消费者个性与心理等因素对移动营销的成功有重要影响以外,何军红(2010)[3]也指出了政策法规不容忽视的地位。这方面的文献主要关注在移动领域中消费政策问题,以及有关的法律框架。然而,移动消费政策领域的学术研究热度相对较低,移动消费的政策法规发展较移动技术的发展而言相对滞后。因此,未来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

(五)移动营销的应用研究

关注移动营销应用方向的文献主要侧重于其当前和未来的独特的功能应用以及未来商业潜力的预测;研究基于位置共享的服务及其商业化价值;评估移动游戏的商业潜力;测量移动优惠券的有效性;以及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电视等商业模式和市场潜力的探讨等方面。

三、现有移动营销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虽然已有不少研究者回答了移动营销理论的一些问题,但在研究时仍然存在如下薄弱环节:

(一)在消费者采纳问题的研究方面存在较大分歧

在现有文献当中,对移动营销消费者的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零散,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分歧。如有研究者认为移动广告的娱乐性对消费者采纳意愿有比较强的直接影响。但有研究者持不同观点,认为娱乐是通过影响消费者态度来影响采纳意愿的。另外,有些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者考虑得比较少,如营销因素。实践表明,在移动营销领域,企业自身移动营销的设计能力对消费者的采纳意愿影响明显。

(二)缺乏对消费者购后行为的研究

学者们在整体上对消费者采纳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然而并未对消费者的购后行为进行深入的跟踪和评价,没有对初始行为与持续行为进行划分,也缺乏对行为后阶段的关注。由于开展移动营销活动的企业希望消费者在参与一次移动营销活动后能继续参与,因而未来应加强对该方面的研究。

(三)忽略了消费者采纳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

研究消费者采纳行为动态演化过程的文献极其缺乏。对于开展移动营销活动的企业而言,其营销对象既有移动营销的潜在参与者也有正在参与者或者曾经参与者,既然不同行为阶段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那么有必要依据其动态演化过程加以区别性研究,这将有助于指导企业针对不同行为阶段的消费者开展移动营销活动,进而提升企业移动营销成功的可能性。(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Manecksha,F.(2000)Moving ahead with mobile commerce [J].Computimes Malaysia,63-71.

移动营销论文篇5

(一)移动营销概念的研究

美国的移动营销协会MMA 2003年给出了移动营销的定义:移动营销就是利用无线通讯媒介作为传播内容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所进行的跨媒介营销。该定义是目前业界较为公认的定义。这里的无线通信媒介无疑就是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Amo Scharl(2005)认为,移动营销是指向消费者提供具有时间价值、价值和定制化的产品、服务或理念的信息,并以此来获得收益的一种无线营销方式。此外,IMAP(2003)将移动营销定义为:移动营销是指消费者通过无线渠道接收营销信息,以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商业活动。

(二)移动营销成功的影响因素与成功的测量因素研究

有关移动营销成功因素的研究极为少见。1961年,Daniel提出“成功因素”概念,并被Rockart在1979年首次用在信息系统的评价中。术语“成功因素”作为特定市场成功的必要条件也得到广泛认同(AMA 2004)。然而,很多组织仍然努力去定义或测量移动数据业务的成功因素(Arno,Astrid,Jamie,2005)。2004年,Arthur D. Little公司对161家德国公司进行调查显示27%的公司无法评价公司移动数据服务的成功(Wilfert, Wamser,2004)。Arno, Astrid, Jamie提出的成功短信广告的评价模型显示了成功因素与成功的测量因素如消费者信念、消费者意愿和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关系。该模型通过定型调查和先前的研究将移动营销成功的因素分为两类:信息因素和媒介因素。这些因素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服务的态度,对服务的感知和最后的消费行为(Arno,Astrid,Jamie,2005)。

Davis对消费者信息技术接受度的研究(Davis 1989)和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Ajzen 1991,2001,2002)表明消费者的态度与可观察行为之间具有联系。态度,对移动服务的感知有用性(Davis 1989;Koufaris,2002),感知易用性(行为控制)和同辈压力(主观规范)影响行为意愿,行为意愿先于实际的行为(Ajzen,2002)。Hung等人认为这四类因素具有广泛的预测价值(Hung,Ku,Chang,2003)。消费者注意、消费者意愿和消费者行为是测量短信营销成功的因素(Arno,Astrid,Jamie,2005)。

(三)移动营销消费者接受意愿的研究

Arno等(2005)的研究将消费者的意愿作为测量短信营销成功的因素,而大多数研究并未直接研究移动营销成功的影响因素,而是集中在研究影响消费者移动营销接受意愿的因素上(Hyunjoo, Daejoong, Jungho, Sungjoon,2010;Ran Wei,2008;Buyukozkan,2009)。在以往关于移动营销的研究中,四种因素被确定和证明对于移动营销的接受有着显著的影响:许可、内容、无线服务提供商的控制和信息的发送(Carroll,Barnes,Scornavacca,2005)。另一模型指出消费者通过手机接收移动广告的意愿主要由四种因素驱动:移动媒体在营销组合中的任务、技术的发展、一对一的营销媒体和相关规章制度(Lepp,KaJjaluoto,2005)。一项对移动电话用户的调查显示消费者认为移动营销的好处是省钱、省时、提供有用的信息,消费者认为同意许可是决定参与移动营销的重要因素。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许可是影响移动营销的消费者接受的一个核心因素。研究表明,很多消费者使用手机获取信息主要是为了娱乐需求和打发时间,如Hyunjoo等的研究。消费者自身的其他因素对移动营销也有影响,创新性的消费者比落后的消费者更愿意使用手机接受信息,对移动营销中增值服务的了解也有助于消费者使用相应的服务(Kim等,2010)。冲动性购买倾向强的消费者更容易使用短信等信息服务(Robert, Laszlo,2009)。Arno等的研究还表明手机设备及网络技术对消费者使用移动营销服务有影响,进而影响到移动营销的成功。

(四)现有研究需要加强和完善的方面

总体上看,移动营销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移动营销消费者接受问题,移动营销中不同营销方式的应用问题,移动营销的价值链问题及移动营销中有关消费者安全与隐私的保护等。除了Arno等人系统地研究了移动营销成功的影响因素外,大多数研究只是零星地在相关文献中提到某些因素对移动营销的影响。作者认为,Arno对移动营销成功因素的概括并不是很完整,对于某些因素的归类尚存在不合理之处,研究主要是局限于短信营销,对于其他营销方式的指引作用尚待斟酌,而且虽然文章提出了一些影响移动营销成功的因素,但并未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与移动营销成功之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众多文献中零星提到的影响移动营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炼出影响移动营销成功的几类因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新添了政策法规、消费者个性与心理等因素,以对移动营销成功的影响因素做出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并会在有关移动营销成功影响因素的后续研究中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验证,在本文中由于数据收集的时滞暂不做此工作。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假设

研究一:对移动营销成功的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度量

本部分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哪些因素会对移动营销产生影响?对这些因素具体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测量?数据如何收集?

研究二:建立移动营销成功的测量维度指标

如何评价移动营销成功?从什么样的视角进行评价?

研究三:探讨移动营销成功的影响因素对成功测量维度指标的作用机制

各影响因素是如何影响成功的各测量指标的?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如果是间接影响,中介变量又包括哪些?

研究四:验证上面所涉及到的各因素指标之间的关系

所要验证的假设包括:

假设一:营销信息因素、产品因素、技术因素、用户因素、政策法规因素对消费者注意有正向影响;

假设二:营销信息因素、产品因素、技术因素、用户因素、政策法规因素对消费者态度、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主观规范有正向影响;

假设三:消费者态度、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主观规范对消费者意愿与消费者行为有正向影响;

假设四:消费者注意对消费者意愿有正向影响;

假设五:消费者意愿对消费者行为有正向影响;

假设六:消费者注意对消费者行为有正向影响。

三、后续研究过程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将建立各因素的测量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测量指标拟定调查问卷,并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网络问卷调查,完成数据收集,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验证概念模型中所拟定的各种关系,提出研究结论。

移动营销论文篇6

关键词:能力营销;营销方式;选择机理

一、现有企业能力理论特别是营销能力理论很难解释产业市场上企业之间的营销沟通活动。因为在产业市场营销中,企业之间的沟通越来越聚焦于供应商的资源和能力,而不是当前所要销售的产品。例如,在资本类产品交易会上,参展商往往倾向于向客户介绍来自研发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不是把当前所要销售的产品作为介绍的重点;在纺织品展销会上,参展商往往用各种时髦的时装表演来演示其产品能力,而不是展示各种具体的棉纱或羊毛等材料;在医疗器械专业展览会上,供应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般喜欢讨论病理学的发展和研究技巧,而不是探讨各种器械本身的具体特点等等。由此看来,在实践中,许多参展商向顾客所展示和沟通的重点并非是各种产品,而是潜藏于这些产品背后的、能为客户带来增值甚至能弥补客户能力缺口的各种能力。

而供应商或参展商为什么将营销沟通的内容聚焦于能力而非产品呢?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具体的产品太明显,顾客想要知道企业或产品中的各种技术和能力是如何支撑他们的业务活动以及能否支持特殊的创新项目。例如,在现场沟通过程中,我们甚至还能看到,一些企业为了证明那些难于演示的能力的可信度,还可以现场免费讲解和传教一些技术知识。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顾客努力寻求一些相对不易贬值的要素(如战略性资源和能力)取代产品来评估和选择供应商。根据能力来评估供应商的价值创造潜力已成为客户企业采购与营销的一项战略活动。越来越多的管理实践也表明,产品和服务是客户评价供应商创造当前价值大小的核心要素,而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衡量其将来价值创造潜力的关键指标。因此,供应商有必要向客户推销、沟通和营销自己的能力。而主流文献,特别是企业资源基础观或能力基础观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活动,它们把资源或能力(本文将资源和能力视为可替代使用)视为组织流程的输入要素或者看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转移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征的企业内部要素。特别是有关能力在要素市场上具有不可转移性的观点与实践中企业能力的沟通和营销现象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很明显,利用现有的资源基础理论并不能解释商品交易会和展览会上的“能力沟通和营销”活动。为了澄清和解释这一冲突,一些学者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例如,DyerandNobeoka(2000)、Laseter(2001)分别以TOYOTA和HONDA为例探讨了日本汽车产业能力转移的成功做法。PrevotandSpencer(2006)采用案例对比研究方法比较了巴西物流产业、制药产业和电信产业的能力转移实践,发现能力转移的战略目标、所转移的能力类型和转移机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nZerbinietal.(2006)也采用案例对比研究方法研究了意大利的纺织产业、汽车制造产业以及美国的IBM公司的成功实践,识别了能力营销的主要特征和机制。

从实践来看,“能力营销”对企业的采购和营销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的内容主要聚焦在对企业能力营销现象的理论解释、概念界定和机制探讨,国内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为此,本文将在回顾能力营销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能力营销的方式及其选择机理,以从理论上揭示选择能力营销方式的情境条件和作用机制,为企业制定能力营销策略和有效开展能力营销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

“能力营销(marketingofcompetence)”概念最早是由ColfettoandMazursky(2004)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传统的营销研究并没有看到企业营销实践中一种特殊营销形式(如意大利纺织行业中的能力促销和销售现象)的存在,他们把这种特殊的营销形式称作为“能力营销”。Gibbertetal.(2006)也指出,企业能力基础观并不能解释产业市场中企业所开展的能力沟通和交易的活动。而且,他们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能力营销”,并把它定义为“企业在产业市场中进行能力促销、转移和销售的工具和流程”。Moiler(2006)也支持“能力营销”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例如,企业为了强化核心能力建设往往把一些非核心的能力外包出去,那么这些合适的外购商在逻辑上就成为这些外包商的能力销售商,出售给外包商所需要的能力。Ritte(2006)认为,所有的市场沟通都是基于能力的沟通,但是能力沟通和营销的内容随着市场导向的类型和顾客需求的不同而改变。BloisandRamirez(2006)也认为能力可以作为一项能够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

从概念来看,能力营销对资源基础观的逻辑基础提出了挑战。因为,传统的营销资源或能力研究遵从资源基础观逻辑,主要是解释消费者市场中营销能力如顾客关系能力、市场导向和优越的渠道设计技能等是如何影响竞争优势的。但是这种逻辑认为绩效的差异来自于所输入的或投入的要素在市场上不可移动、深深嵌入于组织程序之中,并且通常具有很强的粘性,从而很难在内部进行转移,更不用说在外部进行转移。而能力营销观认为,一些能力并不像资源基础观认为的那样不可流动,事实上,作为输出要素的营销能力在要素市场上能够购买到。这就表明传统认识对营销能力存在狭隘的理解,将营销通常作为一个形容词,因此,“营销能力”就成为了具体营销能力(如顾客关系能力、渠道管理技能等)的一般或统一标志。实际上,营销还可以作为一个动词,从这个意义来看,营销能力可以被理解为能力的促销、转移、销售和联盟。

为此,上述观点引发了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重新进行思考和新的探讨。例如,从理论上看,既然企业能力可以进行“促销、转移、销售”和可作为“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那么相对于作为主流的产品或服务营销而言,能力从作为一个输入因素变为一个输出要素,这与资源基础观构成挑战,我们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冲突?从实际来看,既然能力营销是“企业进行能力促销、转移和销售的工具和流程”,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些能力营销活动呢?开展这些活动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在总结能力营销活动或方式的基础上探讨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机理以回答适合能力营销的情境问题。

三、能力营销的方式

能力营销是企业进行能力促销、转移和销售的工具和流程。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能力营销可以采取促销、转移和销售等方式。根据产业市场中的企业能力营销实践,结合上述文献,我们将企业能力营销归纳为三种方式:能力沟通与展示、能力销售和转移、能力联盟与共享。每种方式又有多种不同的具体手段。但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力营销的方式和手段具有差异性。

1能力转移与销售

能力转移与销售是企业借助一定工具和手段为客户提高整体解决方案或直接为客户植入所需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能力转移和销售可以采取人际沟通、编码传播、内嵌转移、人员交换、管理者迁移、团队工作、现场参观、业务外包等具体形式。这种方式对营销双方的互动程度要求较高,而且主要是以业务流程和管理活动为载体的互动,但对双方所需作的组织与流程调整以及制度变革的要求较低。

2能力促销与沟通

能力促销不同于能力的实际销售,因为能力的角色是促销而不是销售。也就是说,在产业市场中,能力不仅自身可以作为一种产品或产品的附加价值能够被销售,而且还能像广告一样作为一种促销手段促进其他产品和服务进行销售。如一些纺织企业利用时装表演就是向顾客展示和沟通其生产的纺织材料制作下游最终产品的能力。产业市场中常见的能力促销与沟通手段有参与展销会、制造公共关系事件和邀请媒体宣传等。这种方式需要营销双方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互动,但这种互动更多地使用介绍、讲解、演示和体验等手段,对双方所需作的组织与流程调整和制度变革的程度最低。

3能力联盟与共享

能力联盟与共享是营销双方在资源和能力互补的基础上,基于某一技术、能力或市场开发等战略的需要共同所进行的能力研发、整合和共享的联盟活动。整合企业之间的能力并组建能力开发联盟可以采用组建跨文化团队、相互调整、任务标准化、流程定义、目标共享、发展共同的战略逻辑和标准以及共享价值观等具体手段,但是为各个联盟企业分配不同的角色是有效利用上述手段实现能力整合和联盟的前提。这种方式对营销双方的互动要求最高,不仅需要知识的讲解和培训,而且需要组建合作团队就研发项目进行职能分工和流程整合,同时,这种方式对双方的组织和制度调整与变革的程度和范围也最大。

四、能力营销的选择机理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我们认为,能力营销是能力属性、营销双方特性、双方组织文化距离、双方关系质量以及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等变量的函数,但这些变量与能力营销之间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从而影响不同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如图1所示。

1能力属性因素与能力营销

能力是一系列复杂的内嵌于组织规则的技能和知识。能力的最终本质是知识。但知识的明晰性与默会性、简易性与复杂性均会影响企业之间的能力营销活动,特别是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首先,知识的明晰性与默会性程度不同,会导致知识对其所依附的载体或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粘性”。因为,一方面,默会性程度越高的知识就越难进行编码和表达,从而造成传播困难;另一方面,默会性程度越高的知识经常内嵌于企业的任务、规则、惯例和内部人际网络以及外部协作网络之中,它的价值只有在特定人际和组织环境下才有效,单纯模仿只能学到知识的表面,很难把知识与承载这些知识的单元分离开来,并把它注入到另外一个行为主体的知识基础。由此,默会性程度越高的知识,很难利用沟通和培训来向被营销方来分解、剖析知识的内涵和结构,因此不适宜像营销明晰性知识那样可以选择能力沟通和销售的方式,而应采取基于项目的共同开发的营销模式。合作双方利用某一项目共同开发能力,能够让双方都熟悉能力所依附的组织情境,了解能力产生效应的机制和所需搭建的支撑平台。这种共盟式的能力营销方式,不仅克服了一些默会性知识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而且还有利于在被营销方企业中为所接收的能力,营造一个与其发展相匹配的“组织暖箱”。为此,我们认为:“营销”能力的知识明晰性程度越高,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就越有效;相反,所“营销”能力的知识默会性程度越高,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就越有效。

除了能力的知识特性以外,能力营销还必须考虑所“营销”能力的复杂性。从能力的复杂程度来看,能力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个体能力、职能能力、群体或团队层面的能力、跨职能间的能力和组织间能力。这些能力因其复杂程度不同,熟悉和掌握这些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基础以及相互间所需要开展和介入的组织活动也不一样,因而其营销的方式也就不同。一般而言,所营销的能力越简单,对营销双方的沟通程度要求就越低,需要双方调整和变革(如对组织结构和流程的调整以及对制度和规则的变革)的范围和程度就越小,营销的过程也越简单,所需时间也越少;相反,所营销的能力越复杂,对营销双方的沟通程度不仅要求越高,而且对双方的变革和调整范围与程度也就越大,营销的过程也就越复杂,所需时间也就越长。例如,团队能力的营销并不像物流技能的营销那样可以采取分发和学习物流指导手册与操作流程等沟通和转移的方式就可以达到其目的,其最佳方式应该是组建咨询团队与客户企业员工一起工作、反复进行现场指导和跟踪。当然,这其中采用合适的团队组建方式(如师徒式工作、项目参与式工作等)是提高这种能力营销效率的关键,因为供应商利用合作项目派专人指导可以监测执行的结果和了解细小的不足与失败,进而能够让客户企业人员及时进行纠正。基于此,我们认为,所营销的能力越简单,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就越有效;相反,所营销的能力越复杂,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就越有效。

2营销双方的特性因素与能力营销

企业之间的能力营销方式选择还与能力营销双方的特性即意愿、目标和能力有关。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强弱一方面反映了双方感知能力营销活动对双方各自战略目标的潜在重要性。一般而言,企业之间开展能力营销往往具有不同的目标,包括追求财务回报和利用外部能力等能够为营销双方创造直接效应的目标;寻求反馈效应、获取关系租金和共同创造能力等能够对双方能力产生间接影响的目标;转移公司战略和实施网络管理等对双方战略产生间接影响的目标。但是,实现上述不同的能力营销目标要求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能力营销方式。一般而言,能力营销对营销方的战略目标越重要,则营销方就会更加努力去控制能力营销的结果和倾向于采用互动要求高的营销方式,如能力联盟与共享等。另一方面,双方能力营销意愿的强弱反映了双方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程度,而信任水平是企业之间开展长期能力合作的基础。因此,如果营销双方之间具有坚实的信任基础,同时双方均感知到能力营销对各自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则双方更倾向于采用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相反,若营销双方之间的合作时间不长,彼此还并不完全了解,开展能力营销对双方也没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则双方一般倾向于采用能力沟通、促销和转移的方式。为此,我们认为,营销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越强,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相反,营销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越弱,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沟通、促销和转移的方式。

除此之外,选择不同的能力营销方式还需要营销双方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或者吸收能力等加以支撑。因为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越强,则双方开展能力营销的方向、努力程度和速度就更符合所制定的计划和预期。一方面,营销双方之间的学习方向一致,表明双方的能力发展战略和积累路径大体相同,这会提高能力销售和转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双方之间的沟通能力越强、学习努力程度和速度越大,则能力转移的过程就更为简洁、沟通的效果就更好。相反,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较弱,这种以培训讲解和模拟操作为主的授教式方法可能难以奏效,需要双方采取项目合作,利用干中学等实践操作的方式才能达到能力营销的目标。为此,我们认为,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越强,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相反,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越弱,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

3营销双方的组织文化距离与能力营销

文化距离(ClturalDistance)是一个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标准不同于另一个企业的程度。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企业之间进行跨边界的能力营销要比处于相同文化中的企业之间营销更为复杂和困难。因为能力转移和营销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管理形式,是一种跨文化交易行为。另外,文化距离还可以增加资源和技能分配与知识的粘性,因而可能会增加能力营销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对能力营销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学术上一般均采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等文化维度,因为它们反映了社会的差异性特征和人们处理信息的不同方式,本文也采用这些维度来分析文化距离是如何影响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是一个社会强调个人或集体成就以及人际间关系的程度。研究表明,这个维度影响个体分享其知识和能力的意愿。来自或处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特别强调对组织的认同,不太倾向于与组织之外的成员分享知识和能力,而处于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和获得他人的钦佩,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和宣传自己的实力,因而更乐于与组织之外的成员沟通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权力距离维度强调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平等或不平等的程度。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里,人们认为社会不平等和呈等级形态是很自然和正常的社会规则。权力距离的存在导致企业之间的能力营销往往讲究“门当户对”。在权力距离大的企业之间,他们的行业和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烈,更倾向于开展能力沟通、转移和销售等营销活动;而在权力距离小的企业之间一般更容易产生能力合作研发等联盟行为。不确定性避免维度是指社会对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具有高不确定性容忍的个体因能接受更高的风险而更愿意沟通和转移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更倾向于选择能力沟通和转移等方式。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维度关系到营销双方对能力营销意义的战略认识。持有长期导向的企业一般有较强的关系营销观念,将对方视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更倾向于与对方进行能力共享和联盟等长期活动;而持有短期导向的企业往往有较强的交易营销观念,更倾向于与对方开展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等短期项目。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均为个体主义文化的、权力距离大的、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或持短期导向的企业,更容易进行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活动;均为集体主义文化的、权力距离小的、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或持有长期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展能力联盟等项目。

4营销双方的关系质量与能力营销

关系营销理论表明,企业关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方式,因为它们有助于激活特殊的关系流程和机制,从而推动和刺激双方之间的互动以及甚至最复杂的和默会性能力的转移。这种观点为理解一些顾客为什么向供应商寻求技术知识和技能支持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也为企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成长路径。

但是,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不同关系质量(如正常的业务交易关系与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能力营销的方式选择。正常的业务交易关系只是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营销行为,并没有长期合作的持续关系导向;而且这种交易关系主要受市场价格等信息的影响,是纯粹的产品交换活动,或为支撑产品使用而提供相关的能力和技术方面的沟通和转移等服务,除此之外,并不含有任何其他额外能力的输出和联盟等内容。这就意味着只要价格稍微发生变化,企业就很有可能更换或改变合作伙伴。然而,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不会因市场的变化而更换合作伙伴,因为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投入使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很高,㈣他们已经为合作和融合的需要而对各自的组织、流程和制度作了适度调整和变革,这意味着他们的知识基础和主导逻辑越来越趋向一致,因而更容易产生能力的合作与共享等长期性的联盟行为。基于此,我们认为,有一般业务交易关系的营销双方更倾向于选择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等方式;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营销双方更倾向于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

5顾客价值、企业价值与能力营销

上述所讨论的因素如能力属性、营销双方特性、文化距离以及关系质量等虽然能够影响能力营销的方式,但最终所要营销的能力到底用何种方式,主要还是受企业对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综合权衡而决定的。例如,企业对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投资在价值回报上就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方式是将先进制造技术作为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的驱动要素,也即采用能力转移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将其作为可交易的资产或者作为交易物的组成部分,也即采用能力销售的方式。但是在实践中,我们通常发现,企业在安装和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后的初期,往往采用能力转移的方式,即将其作为一项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改进产品质量的驱动因素,但是到了利用这项技术能够获得预期的规模经济效应的时候,企业就会采用新的方式如能力销售的方式将其作为可交易的资产来直接利用它。譬如有的企业看到一些客户一直实施标准化的零部件采购模式而苦于回避昂贵的非标准化部件采购的做法时,企业就会使用这项新技术来进行定制化生产,而且以更低的价格将零部件提供给顾客。从而这种方式直接降低了顾客的成本或者使顾客从其客商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回报。因此可以看出,企业对能力选择何种营销方式来源于对顾客价值的观察,特别是对顾客价值中的成本与利益成分的识别。因为,供应商必须思考它所拥有的任何一种能力对降低顾客价值中成本成分或提高利益成分的潜在贡献。如果所拥有的能力或拟投资开发的能力具有能够对顾客价值直接做出贡献的潜力,那么将能力采用销售的方式就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但是,能力应为顾客价值做出贡献只是能力营销方式选择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在这种营销方式还能够提高企业自身创造价值能力或价值获取能力的情况下,能力才有可能用这种方式来营销。因为虽然理论上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帮助其他企业顾客创造价值,但是只有在它们预测能够获得或分享其中一部分价值的时候,企业才有可能帮助其他企业或个体创造价值。因此,供应商需要从顾客和自身的观点来评价每种能力的价值创造潜力,在对能力选择何种营销方式之前,供应商必须对因向顾客提供更大附加价值而所获利益与因此而造成收入减少的损失进行权衡。总之,不论企业所拥有的能

力属于何种类型,营销双方的意愿和能力有多强,双方的组织文化有多接近和双方的关系质量有多高,对顾客价值和企业自身价值的贡献是企业最终决定营销方式选择的两个前提条件。基于此,我们认为,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能够对能力属性、营销双方特性、文化距离和关系质量等因素与能力营销方式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五、结论

本文在总结能力营销方式的基础上探讨了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机理和影响因素。其主要结论有:

1就能力营销的客体属性而言,能力的默会性和复杂性影响知识的可沟通性和能力与组织环境的粘性,因而,对所“营销”的能力而言,其知识明晰性程度越高或越简单,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就越有效;其知识默会性程度越高或越复杂,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就越有效。

2就能力营销的主体特性而言,企业之间的能力营销方式选择还与能力营销双方的意愿、目标和能力有关。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强弱,反映了双方感知能力营销活动对双方各自战略目标的潜在重要性。一般而言,营销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越强,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相反,营销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越弱,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沟通、转移和销售的方式。另外,选择不同的能力营销方式还需要营销双方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或者吸收能力等。因为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越强,则双方开展能力营销的方向、努力程度和速度就更符合所制定的计划和预期。因此,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越强,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相反,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更为有效。

3就能力营销的文化情境而言,营销双方之间的文化距离及其不同维度是影响能力营销方式的重要情境变量。我们发现,均为个体主义文化的、权力距离大的、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或持短期导向的企业,更容易进行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活动;均为集体主义文化的、权力距离小的、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或持有长期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展能力共享和联盟等项目。

4就能力营销主体的关系质量而言,营销双方之间的不同关系类型反映了双方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以及对关系发展的投入和承诺水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双方对能力营销方式的不同选择。有一般业务交易关系的营销双方更倾向于选择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等方式;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营销双方更倾向于选择能力共享与联盟等方式。

移动营销论文篇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微营销;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引言

2012年以来,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加快,至2014年我国的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5亿。手机产品的科技进步使得屏幕越来越大、运行速度越来越快、消费者的上网体验越来越好。随着我国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三大运营商加大4G业务的推广力度,不断降低上网接入费用,消费者不再担心上网流量不够,企业也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2015年的双十一为阿里巴巴创造了912亿的惊人销量,移动端占比达到68%,两个数字的背后说明移动互联网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带来了巨大变化,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网络营销形式。移动互联网随时在线的特性,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快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速度。无论是企业营销营销平台和营销形式的变化,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都在推动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因此探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变得非常有意义。

1、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影响

1.1移动互联网营销的新变化

(1)社交工具带来的微营销

微信这类社交工具的迅速普及在拉近各个关系圈的同时,也在牵引着智能手机用户随时在线。除了实时的文字、图片的交流,增加了视频、音频的分享,交流内容越来越生动,信息含量更大。很多企业看到微信带来的市场推广机会,构建自己的微信平台,利用二维码导入客户,并精准的推送信息。朋友圈的分享讨论也成为了营销活动的关注和延伸。为企业营销、产品营销带来了变革。

(2)移动互联网营销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营销更加突出精准营销,利用背后的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精准的推送客户关心的信息;通过摇一摇、集赞等互动形式增加了客户的关注,利用设定的话题、场景可以引起与客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帮助企业和消费者双方互相了解;更丰富的内容、更多的视频资源,都改变了以电脑为接入终端的营销手段,也在创新着营销模式。

(3)支付工具正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文/李峰支付宝、微信通等支付工具的线下推广,为手机支付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工具这在推动OTO的进展,线上线下的融合,不仅迅速改变传统的渠道策略,使得传统门店成为一家家体验店,而且苏宁云店的出现也在推动传统企业重视渠道变革。

1.2移动互联网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在线,大量的时间用于聊QQ、微信、看视频和新闻,从积极的方面讲可以提高学生的联系程度,也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广度。学生只要愿意可以及时了解政治、经济大事,但是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分析判断能力不足,还不具备准确把握事实的能力。

1.3移动互联网给教学资源带来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为教学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资源,除了互联网本身的资源,QQ、微信平台的应用会产生更多的信息资源。而且以前以文字、图片、声音为主的网页形式,正在增加更多的影像视频资料,使得营销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形象。无处不在的网络广告,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更有深度的商业文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广泛的教学资料。

2、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然企业的营销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就必须实施更新。因为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接触互联网资源,教学活动也就需要适应学生的新变化,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痛点设计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营销规律,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能力。因此实施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3、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学教学的改革内容

3.1教学资源改革

互联网有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丰富而鲜活的营销案例,实时的营销信息都为教学资源改革提供了基础。教师可以在依靠自己关注营销资源的同时,发动和要求学生共同收集营销信息,然后再分阶段整理营销资料,加工形成案例库,而且可以做到不断更新。案例包括企业产品上市推广案例,企业之间发动营销战的案例,以及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深度剖析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成为营销教学的极好素材,也是学生课下阅读拓展的教学资源。

3.2教学方式改革

由于学生掌握信息的速度和接触信息的广度已经超过了教师接受信息的程度。所以以前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师已经不能靠过去老旧的案例打动学生,而只能依靠综合分析能力征服学生。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一些营销方法和营销理论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以及从一些典型案例中提炼出营销规律的能力。所以要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环节,给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实施翻转课堂,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能力、推销观点的能力以及营销方案的撰写能力。

3.3作业评价改革

学生作业是评价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手段。学生在整个学期对QQ群平台的贡献,学生在资料收集、文案撰写、课堂展示中表现出来的市场调查能力、推销能力、策划能力应当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平时成绩要改变以教师评价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改为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成绩评定。对学生贡献的评价要交给学生,对文案、课堂展示的评价要有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成绩公平感,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继而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4、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4.1教师要不断学习

教师要有随时充电的意识,利用好移动终端不断学习。教师有比学生更广泛的圈子,每一届的学生、教师之间、朋友之间都在不断为任课教师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握更新的信息,并能够抽象提炼出一些新的规律,成为授课应用的素材。教师也应看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已经成为现实,面对几十名学生,他们的兴趣和关注点不同,信息搜集的速度也很快,所以教师也应当向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开展教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4.2抓住新产品推广机会传播营销方法

新产品营销随时在发生,手机、汽车的新品,房地产的开盘活动,既是产品的性能展示,又是各种新产品促销手段的密集应用。微信圈、各种资讯网站、各种视频网站的综合利用,扩大了新产品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广度。因此教师应当抓住某一新产品的上市机会,和学生一起分析其采用的营销手段和产品定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新鲜感,也可以使学生学到现在企业正在用的最新鲜的营销方法。4.3及时跟进事件营销每当社会上出现一些大型事件,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3.15、地震、奥运会、禽流感,都会发现很多有意义的营销方法。或者企业慷慨赞助、或者企业在消费者的不满意下危机公关都充满着营销智慧。教师此时要对这些事件给予及时的关注,不断引导学生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企业应对的方式,营销的手段带来的利弊,带领和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会更容易理解事件营销、公共关系,深刻地领会营销道德、关注社会利益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4.4通过话题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更多的在课堂中引入讨论方式,设定一些实际应用题目引起学生的讨论。比如企业为什么做市场调查,怎样做市场调查?为什么改名、为什么开发新产品,如何定价、如何看待朋友在朋友圈内的推销、二维码应用方式等都可以是讨论题目。根据课程的进展,以及社会当时发生的实事比如每年“双十一”带来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移动互联网到底给营销带来了什么影响,企业应当如何面对这一渠道挑战?颠覆传统渠道?进而去思考传统的批发商、零售商该何去何从,销售管理方式该如何变革等

4.5师生实时互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要应用好QQ群、微信群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关注互联网营销,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利用好课上课下的时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既要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又要把握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要时刻围绕着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目标去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营销调查能力、营销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以及规范写作能力,要将表现较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要对课堂表现好的同学给予正面的鼓励,而对表现不够好的同学也要多沟通,不轻言放弃,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领会和掌握基本的营销知识和营销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吉义,李文娟,黄剑平,章剑林,陈德人.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01).

[2]杨婷.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研究.安徽大学,2014.[3]戴慧祺.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微信营销探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4.

移动营销论文篇8

分销/直销行业也由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电子营销、电子商务种种营销方式正在蓬勃兴起。但是,当前在分销/直销行业、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确远不如在零售行业广泛。分析下来,这应当与形成运作商业模式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环境有关。比如,分销体系、机构的最终销售基本还是在‘专卖店’、‘商场联营’、‘团体采购’形式中完成,增加了分销/直销需要更为灵活的模式和自由的空间,由此导致了行业规范/标准的形成具有更大的难度。

信息化技术应用开发商们知道,越是运作灵活、自由空间大的行业的应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就越是难以完成,因为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最大的风险就是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信息化应用开发商/解决方案提供商们面对营销市场占很大比例的分销/直销行业对于分销/直销行业采用的主要还是Case By Case的做法,‘度身裁衣’为企业定制解决方案。

营销活动,不论是零售、分销、直销还是其它销售模式,其最为基本的和最为关键的就是‘销售’。而分销/直销行业销售信息化确恰恰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分销行业,在广泛的区域范围建立销售机构、渠道,并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着,并且主要销售模式:专卖店和与零售企业的联营还有一部分销售人员的移动销售,总之怎么能够卖就怎么卖;而直销则更是一种特殊的销售方式,在杨谦的《中国直销市场的发展趋势》已经对这种营销方式做了详细的描述。分销/直销营销模式的特点决定不能够与零售行业一样放置收款机等在那里等人家付款。由此,市场对‘移动商务解决方案’提出了需求。

移动商务解决,首先需要配备能够移动的数字化设备。为大家所熟知的比如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脑(又叫可移动PC)、PDA等,笔记本电脑功能强大,能够做很多的事情,不过价格还是比较贵,而且专用性不强;移动PC则需要即时的电源;而PDA具有蓄电池、能够方便携带、价格便宜,也没有那么多的功能(作为销售终端多余的功能在一定情况下会成为累赘。)。并且主要的几大数据库厂商如:IBM、甲骨文(Oracle)、赛贝斯(Sybase)和微软(Microsoft)都开发了支持PDA嵌入式商务应用的数据库和开发工具。

赛迪网(ccid)在2004年3月11日文章《Sybase移动商务解决方案》中讲述了关于Sybase对于‘移动商务解决方案’的一些介绍,的确如‘赛迪’所讲,‘移动’的、跟随人一起的方案能够使员工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另如‘赛迪’所说的,“永远可用”模型正是企业开发移动应用的关键。而‘赛迪’还说,“永远可用”模型不仅使员工在网络连接的情况下访问企业信息和应用,而且允许员工在离线的方式下,利用本地数据存储,访问企业的重要信息和应用,并在网络接通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同步。 “永远可用”模型是一种全功能的应用,它是常连接的应用(即应用永久连接到一个服务器上)和偶连接的应用(即应用单独或定期连接到服务器)的结合。“永远可用”模型不仅可以提高电池寿命和应用性能,还可以节约网络的连接成本。而又接踵分析和论述了‘设备与应用相匹配’、‘投资回报率最大化’、‘综合考虑’等累累问题,帮助商家企业从实际出发考虑了许多,最后提出了‘Sybase iAnywhere Solutions移动商务解决方案’较全面地介绍了相关产品以及系统的部署等等。的确是思考全面,具有实操性的‘移动商务解决方案’。其实业内的人很容易能够理解,所谓‘移动商务解决方案’就是对于‘可移动数字设备’在企业信息化应用中的部署、开发。

大家能够注意到‘赛迪’在‘Sybase移动商务解决方案’中讲到:在网络接通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同步。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不论是什么样的‘可移动设备’都要使用‘数据库的同步’技术与后台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连接,以实现数据的相互传送。为了说明问题,赛迪还特别强调了:“永远可用”模型是一种全功能的应用,它是常连接的应用(即应用永久连接到一个服务器上)和偶连接的应用(即应用单独或定期连接到服务器)的结合。这说明,不论是‘常连接’的应用或是‘偶连接’的应用,则都必须在数据进行传送的时候,要求‘移动设备端’与‘数据库服务器端’要同时在线才能够实现‘数据同步’。那,这就要求使用的企业,要么要有‘数据库服务器’长期在线(‘常连接’应用)或约定时间或进行数据传送时不定时要求‘数据库服务器’端上线(‘偶连接’应用),这些要求均对于使用者提出了限制:‘常连接’应用,要求企业要有‘数据库服务器’24小时在线;‘偶连接’应用,要求企业要么规定数据传送的时间(所有移动用户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数据传送),要么在有用户需要进行数据传送时候,通知‘数据库服务器’端上线。的确,‘Sybase iAnywhere Solutions移动商务解决方案’的确一定程度上地解决了移动商务问题,但是也确有一定的问题在里边。

移动营销论文篇9

【题目】移动宽带产品营销有效方式探究

【第一章】某企业移动宽带营销研究绪论

【第二章】市场营销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三章】某公司移动宽带业务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第四章】 【第五章】移动宽带业务市场营销策略

移动营销论文篇10

摘 要:O2O电商作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电商,其营销活动与传统电商相比有着更大的挑战,传统的4P、4C理论已经很难满足实际的营销需求。4I理论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注意力经济时代如何获取用户注意力的问题,为O2O电商的营销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O2O;电商;移动;营销;4I;营销原则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普及和应用,网络营销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和潮流,而对O2O电商来说,其本身特性决定了网络营销是其营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营销环境与传统营销环境相比存在巨大差异,而且在网络环境下,无论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还是消费者的需求、消费方式以及消费习惯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兴的营销原则组合随之产生。

一、营销理论组合发展

4P和4C是营销中经典的营销原则组合,4P是指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要素,由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J.Mccarthy)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4C由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组合而成,它由美国劳之朗(Lauterbom)教授在80年代提出。

4P理论是明显以生产者导向的,它隐含的观点是生产者在制造产品后,通过生产者控制的渠道以一个生产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将商品售卖给客户,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营销活动。与4P理论不同,4C理论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它隐含的观点是生产者在制造产品之前就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用一个客户能够接受的价格在客户方便接触的地方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从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4C理论相对于4P理论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信息的产生呈现大爆发状态,而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仅仅考虑用户的需求已经很难适应新的营销环境。

对企业来说,在注意力经济时代,4C中的沟通(Communication)是一个营销难点,如何让产品引起用户的注意是营销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吴胜、苏霞在2012年提出了网络营销的4I原则,即兴趣原则(interesting)、利益原则(interests)、互动原则(interaction)及个性化原则(individuality),4I原则完全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吸引用户注意力,鼓励用户参与为基本目标,符合注意力经济时代营销的基本要求。

二、O2O电商营销存在的难点

O2O(Online to Offline)是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有机结合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3]。这种线上线下渠道结合的特性,让O2O电商的活动营销也与传统电商营销有着很大的区别。总的来说,O2O电商活动营销中有以下难点:

1.商家实体化:与传统电商不同,O2O电商的商家都有线下实体,这是O2O电商的性质决定的。在商家实体化的情况下,如何让线上营销活动转化为线下实体的消费是O2O电商面临的最大挑战。

2.移动化特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丰富,网民已经习惯于使用移动设备联网。根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的《2014年1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38亿户。在移动环境下,如何适应移动环境下的营销需求是O2O电商面临的适应性挑战。

3.消费即时性:与传统电商物品交易通过物流后才能使用不同,O2O电商交易的是“服务”,支付和“使用”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用户一般在使用移动端购买之后直接消费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营销让用户在短时间内做出购买决策完成交易是一大难点。

4.注重用户体验:O2O电商用户的消费具有移动、实体和即时消费的特性,用户行为流程更加复杂,因而消费者对体验的要求也更加苛刻,O2O电商必须更加注重用户线上、线下体验的有机结合。

综上,O2O电商与传统企业、传统电商在用户、商家、交易和消费方式上存在这很大的不同,因而在营销策划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

三、4I原则在O2O电商营销活动的应用

根据4I营销原则的观点,网络营销应该从兴趣、利益、交互、个性四个方面去策划设计,这四点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网络营销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我们将讨论其在O2O电商营销活动中的应用。

(一)兴趣原则

有趣原则是指在营销活动加入趣味性的内容,增加用户参与营销活动的主观意愿。在注意力稀缺的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对“硬”广告已经产生了免疫。在这种情况下,营销活动必须要遵循兴趣原则才能获得用户注意力,这是营销成功的基本前提。兴趣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文案和视觉趣味化,在营销文案中使用趣味化的词句。文案是用户接触营销活动的原点,只有在文案有趣的情况下,用户才有进一步参与营销活动的意愿。相比文字而言,图形在传播中更直接,形象生动,视觉冲击力更大,通过采用美观趣味的营销图片,才能够提高活动对用户的吸引力。

二是游戏化设计。游戏化(Gamification)是指将游戏思维和游戏机制,注入到原本并非游戏的内容中,用来增加用户的粘合度以及解决难题。赵丹妮(2013)认为,游戏化设计可以强化企业与用户关系,增加用户黏合度、满意度与忠诚度。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游戏化设计是激发用户兴趣,提高用户参与度的有效手段。

(二)利益原则

打折、促销、返券等形式激励用户是电商最常采用的营销手段,这类手段都遵循4I的利益原则。在O2O电商营销活动中,给用户提供的利益主要包括经济上的利益和心理上的利益。经济上的利益是指通过返现、抵现、打折等方式减少用户在交易过程中的花费;心理上的利益是用勋章、等级、称号等方式满足用户“炫耀”、特殊对待的心理需求。总之,就是要让用户能从营销活动中感受到“收益”。

(三)交互原则

交互是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营销最重要的特征,也是网络营销区别于传统营销最基本的点和最具革命性的优势。交互能够加强用户品牌的了解程度、消除用户对品牌的疑问、增加用户的忠诚度,是有效的营销手段。网络营销活动的交互原则一般包括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交互。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用户不单单是指产品的用户,而是所有网民,因为在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范围广,一条信息理论上可以传播到每一位网民。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是指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参与与营销活动有关的沟通交流等,这种交互能够帮助企业形成口碑传播。企业可以通过设置话题、建立社区等多种方式引导用户之间进行交互。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交互指的是用户与O2O电商企业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能够缩短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感,主要有SCRM(社交媒体客户服务)、社交媒体营销活动等方式。

(四)个性化原则

刘翠萍(2006)认为,个性化的营销强调在观念上充分关注每个顾客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并以国际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持,识别每个顾客的个性化需要,并相应做出营销反应。从上面的描述可知,个性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识别个性化需求,二是营销反应,对O2O电商营销活动来说,个性化体现在目标用户上个性化筛选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在目标用户的个性化筛选方面,电商可以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户购买行为、地域信息、消费特征等数据进行分析,将用户分众化,并针对不同用户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在最终用户体验方面,可以根据用户信息显示个性化的内容,让用户感觉到特别对待。总的来说,不管是个性化筛选还是个性化体验,其目的都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转化率,让营销有的放矢。

四、案例分析

美团网是国内典型的团购O2O网站,2014年美团网在网站成立四周年之际开展了一系列以品牌推广、用户拉新、用户激活为目的的营销活动,活动包括积分兑现、游戏得积分、周年盘点等项目。本文将以美团网四周年活动为例对4I营销原则作出相应阐释。

美团网在四周年营销活动包含了以“ALL 4 YOU”为主题的捡肥皂、转盘抽奖、测节操抽2亿、积分抵现、用户盘点、微博抽奖等子项目。活动充分考虑了O2O电商线上线下结合的特点,活动整合线下、PC、移动的微博、App推送、网站和App广告位、线下传单等渠道对活动内容进行了推广。

在文案和营销图片上,活动普遍采用如“节操高的人,能得土豪金!”等有趣的文案和图片,吸引用户参与活动。同时捡肥皂、转盘抽奖、测节操抽2亿等营销小游戏也符合4I中的兴趣原则。

在满足利益原则方面,活动包括了积分抵现、微博抽奖、转盘抽奖等项目,通过现金奖励的方式满足用户经济上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盘点”等项目,让用户回顾自己在美团的消费情况,通过消费金额、称号等因素满足用户“炫耀”的心理需求。

另外,美团网通过网站和App上的分享链接引导鼓励用户将活动信息分享到各种社交媒体上,促成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另一方面,美团官方微博、各地微博、各业务线微博组成的微博营销矩阵通过微博解决用户疑问、秀用户评论等,加强了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交互。

在个性化营销方面,美团网按生命周期和品类购买习惯将用户分组,在活动中对不同分组的用户设置不同的优惠条件。同时,活动中的“盘点”项目根据用户购买行为自动生成个性化的盘点页面。

最终,美团网在四周年营销活动中鼓励用户通过#美团四周年#微博话题分享营销相关内容,数据显示参与讨论的微博达到55万,测节操抽奖游戏、积分抵现、盘点参与人数均达到数百万。

五、总 结

4I营销原则是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兴起之后被提出的,此原则完全从用户角度出发,它比传统的4P理论、4C理论更适合注意力经济时代的营销环境。O2O电商作为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电商,采用4I原则作为营销活动的指导能够吸引用户关注并参与到营销活动中,能够让营销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吴胜,苏霞.出版社微博营销的“4I”原则[J].出版发行研究,2012(11).

[2]周荣庭.运营数字媒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