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4 17:52:20

技能教学

技能教学篇1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历层次逐步由早期的中专幼师、高职向大专、本科过渡,而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学生学前教育的理论学习得到加强,但技能课的学习却大多没有同时跟上,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多数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很强,而专业技能不足,从而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我们在本科学历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对技能课的安排有适当偏重。钢琴学习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技能课之一,课时的合理安排和课后学生练习时间的充分,是这门技能课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每周至少一课钢琴技能课的授课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必须的。钢琴技能课不同于其他理论类课程。对它的学习有一个接受、练习、消化的过程,绝不能因为有时间上课而集中安排大量课时,以至于学生根本无法练习和消化技术要点;也不能因课时不够而过度拉长课程周期,以至于学生的错误得不到及时地纠正,从而事倍功半。对一般而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一课时授课,并安排适量的作业,而学生需要在课后有一定的练习时间来保证学习质量,经过两至三学年的学习,基本可以保证正常的学前教育钢琴技能的需要。

立足传统,勇于创新,探索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钢琴基础以及对学生钢琴必修课的要求等,使得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技能课的授课形式是不同于音乐专业传统钢琴教学的一对一模式的另一种形式。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一类是以十人左右一组学生的小组课形式进行的,这种授课形式主要是基于师资条件、课时安排等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对学生进行个别授课。这种授课形式虽然在人数上不同于一对一的授课模式,由于学生人数相对大课而言还是一种小班化教学,学生对学习的掌握程度教师一般都能较准确地把握,也能及时对学生的不足予以指正。但由于钢琴教学是一门强调师生互动的教学,学生的主动高质量的回课(将作业演奏给教师听)往往会激发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扩展,而多人集中在一课内,在课時和教学进度的压力下,也使得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精雕细琢”,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的发展。另一类为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一般人数在二十四至三十二人左右。由于现代电子科技的进步,使得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成为可能,这种授课形成有其优势的一面,同时也存在诸多的不足。首先,数码钢琴是利用电子原件模拟钢琴发声,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的电子钢琴多以采样真实钢琴的音色为音源,并且在击键器的重力模仿上也有了很多提高,但它毕竟不同于真实的钢琴,在音色和触感上仍有所不同。但是数码钢琴除了钢琴音色外,一般都附加了多种乐器的音色,丰富了乐器的表现力。数码钢琴教室是通过电脑、中央控制台、投影仪、摄像机等高科技产品将数十架数码钢琴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通过电脑和控制台可以对学生进行单个、编组或全体演奏等教学,这是传统钢琴教学无法进行的辅导和授课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利用联机的耳机和麦克风与教师进行单个的有针对性的交流,同学间也可以通过联机进行合奏、重奏等多种形式的练习。通过大屏幕的投影仪学生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教师的示范演奏和教学。从实际教学上看这是一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学习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但是数码钢琴集体课是一种新兴的授课形式,还有许多不成熟和有待探索的地方。其一,由于集体课人数众多,在课堂上教师只能对作业情况进行抽察,很难对每位同学的练习情况有较完全的掌握,而集体大课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其二,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导致教师对学习进度的整体把握相对困难。其三,由于人数众多,教师不能及时对每位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下降。其四,由于数码钢琴集体课是一门新课程,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怎样的教材目前还没有经过一个统一的、权威的理论论证和实践考察,使得数码钢琴集体课的诸多优势暂时无法充分发挥功效。

整合资源,研究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在技乐课教学中,除了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外,教材的选用也是当前本科阶段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学习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学习教材建设还不完善,而专门针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材很少,而目前的本科钢琴教学基本采用原来的中等师范、高等师范,或者一些通用性教材(如车尔尼、拜厄、布格缪勒等)。这些教材缺乏本科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并不能满足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要求。实践证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更应该有过硬的艺术实践能力,才能满足本专业层次的工作需要。这就要求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培养中,不但要研究教学方法,更要重视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在教材建设中结合实际需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基本功训练,做好技术储备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的课时少,所以没时间进行太多的基本功训练,只要技术不走样就可以了,多学习一些乐曲对学生有好处。但实际对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掌握必要的基本功,夯实钢琴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能稳步持续的发展比短时期学会了几首乐曲要重要的多。2.兼顾主、复调音乐,协调平衡发展教材建设中平衡主、复调音乐训练,既培养学生的主调音乐感觉,强调旋律与伴奏的主从关系,同时唤起学生的复调意识,培养学生的听觉的立体结构和大脑的左右协调平衡。同时,复调对位作品对学生的节奏感及双手协调训练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可以为学生以后的键盘实际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3.拓宽曲目选择,突出学前教育特点,加强音乐审美情趣授课内容中曲目的选用对整个钢琴教学是否有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钢琴这件乐器诞生以来,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为钢琴曲库注入了浩如烟海的作品。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应广泛涉猎,曲目安排中以古典、浪漫派音乐的作品为主导,选入一定量的现代音乐、爵士乐,基至流行音乐中好的作品,丰富学生对音乐素材的积累。同时,适当选择一些富有学前特色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钢琴课不仅是一门技能课,同时作为一门艺术课程,无法回避其音乐审美的重要功能。音乐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学生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聆听音乐和演奏钢琴的音乐实践活动,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重键盘技能的实际运用学前教育

专业学生在突出钢琴基础训练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键盘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技能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基本技能的提高和实际钢琴技能运用水平不能同比增长,这主要表现为有些学生钢琴基本技能很好,但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运用键盘的能力很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几点:1.钢琴视奏能力较弱在钢琴学习中视奏训练的缺乏,使得学生手、眼、脑的配合缺少快速协调的能力。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是零起点学习钢琴,对乐谱和键盘位置的熟悉度不足,如果不进行专门的视奏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对键盘乐器就很难达到运用自如。2.即兴弹奏训练不足缺乏即兴弹奏、即兴伴奏的专业训练,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的钢琴运用能力较弱。学前教育专业的即兴弹奏、即兴伴奏作为一门相对独立于钢琴演奏的键盘运用实践课程,有别于钢琴基础训练课程。即兴弹奏、即兴伴奏需要钢琴基本技能做技术支撑,结合一定的和声知识和调式调性知识,同时更需要学生发挥其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其所掌握的音乐素材为特定的场景或旋律配上合适的音乐。专门的即兴弹奏、即兴伴奏课程是学生掌握键盘运用方法,提高键盘运用能力的捷径。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使学生掌握运用和声语言、旋律风格进行钢琴弹奏。3.儿歌弹唱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学前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实际工作中的钢琴运用常常是带领幼儿进行儿歌的演唱。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自弹自唱的键盘运用能力。因此必须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技能课教学时,对学生的实际键盘运用能力的加强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可以学以致用。如何有针对性的解决学前专业学生在键盘学习中,运用能力不足的弊端,需要教师在合理选用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钢琴技能教法,创新教学实践,明确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弹几首钢琴曲,而是教会学生如何用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技能教学篇2

教师教学技能心得体会

教学技能和性质决定了教学技能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教学技能的习得与养成的过程中,成为教师掌握教学技能应当遵循的通则。

一、教学技能获利的情境性

教学技能的学习应当镶嵌于教学情境中,借助案例研究、行动参与等方式才有效。

二、教学技能表现的默会性

著名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曾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除了那些能用符号明确表述的“显性知识”外,教师拥有一种独特的知识,那就是一种凝结在经验里的、只可意会面而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美国学者舍恩称之为“行动中的知识”,日本教育学家佐腾学称之为“实践性知识”。教学技能是教师实践取向的“默会知识”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技能往往是在关于技能理念知识没有成“焦点意识”的情况下,按照“教育实践的逻辑”很顺畅而自然地加以应用的。

三、教学技能构成的复合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结构,具有整体性特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任何一种行为方式或具体操作,都是被教学活动的整体所决定和支配的,这也就使得各种教学行为方式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

通过教师教学技能的特点和教学技能的分类,使我明白了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工作总结《教师教学技能研修总结》。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学习环境的功能是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提供资源、工具和人际方面的支持。人际关系是指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产生学习行为的容器,是对学习行为的支持。

发挥情境的作用:教育情境是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与环境。

促进师生的交往:在学习环境中积极的人际环境最为重要,能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活动之主体的“应答性学习环境”或“参与型教学”环境、“对话型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应当是:充分的交往互动、平等的对话沟通、活跃的相互作用、和谐的心理气氛、共同的合作参与。

提供学习的“支架”:是“帮助学习者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习者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技能教学篇3

一、从职业技能大赛入手,摸索技术文化为主的课程内容,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倡导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它的价值文化核心所在。怎样倡导?怎样提高?一直是职业教育者研究的方向,职业院校的教学如何把准市场脉搏,使学生学以致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是非常难得的导向标。例如2011年江苏省“建筑CAD”项目,采用计算机上机操作方式进行,软件为中望ZWCAD2011教育版,考察参赛选手使用该软件绘制建筑工程图的能力,如:按图录入、图纸转换与保存打印等。要求参赛选手熟练掌握建筑工程图的图示内容和图示方法,具备建筑工程图识读的基本能力,能够按照国家建筑制图标准和规范绘制建筑工程图。熟悉国家相关制图标准:《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GB/T500014-2001、《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显而易见,它所显示的是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教学要求,这正是职业院校课程内容的改革方向,通过参加技能大赛,职业院校就能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以及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有利于职业院校明确教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也有利于职业院校课程内容的调整。技能大赛为职业院校确立教学内容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为实践教学中,如何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导向。

二、从职业技能大赛入手,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给技能教学带来生命线。

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衡量专业能力的是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主要评价标准是学生的综合实力,与过去老“三段式”教学方式相比,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职业教育中专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务实。(1)技能比赛的开展有效地更新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以实用为目标。通过研究技能大赛组委会的文件,下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学习等途径、方式学习比赛项目的内容,邀请企业专家来现场指导,这更清楚地表明了职校学生所必需掌握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实用操作技能,以及所需技能的深入与广度,同时帮助职校解决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节的原因,明确教学内容的教授程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2)职业学校教师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具体实现者。所以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高低,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高低。我国的职业教育与企业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而职业技能大赛则是一个促进教师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从我校的具体参赛情况分析,专业教师带队参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明显的作用。要想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就必须要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从原有的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带学生实践操作,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促使教师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职业教育能真正走向实践、走进企业、走入社会。而且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学校都会组织一些集训,教师会接触到很多新设备、新技能,从而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三、从职业技能大赛入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给技能教学注入源动力。

技能教学篇4

技能动作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及时反馈两个过程。以钳工实训技能当中的锯割为例,许多学生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太重视规范的操作方法,结果锯下去后发现锯缝是歪歪斜斜、参差不齐的。实际上,规范的锯割操作,从锯条的安装方向、起锯的角度、锯弓的握法、站立的姿势、身体与胳膊运动的配合、锯削的力度与频率、眼睛的前后观察都有明确的操作要领。学生一开始训练时就要对这些方面反复练习,逐步加强动作规范性,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随着训练的持续,逐渐提高锯割的精度,锯削后的余量在0.20mm—0.30mm之间才算达到锯割技能的训练要求。再比如锉削加工时,学生对锉刀的握法、站立的姿势、左右手的平衡用力等方面的掌握也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如何将锉刀端平,更是需要学生反复训练、反复纠正的。学生对自己的训练情况往往会“当局者迷”,所以通常会安排两个人一组,互相检查从而使锉削的结果得到及时的反馈。只有这样,锉刀在加工过程中才能尽量保持水平,避免中凸的出现,从而获得较高的平面度。

二、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教学实践的结合

这里涉及到心理学知识当中的两个专业术语:练习曲线和高原现象。

(一)练习曲线

技能水平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用练习曲线来描述。练习曲线就是时间与训练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以钳工锉削技能训练的练习曲线为例,有以下几个特点。进步的速度先快后慢。在练习的初期进步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先快后慢的主要原因是:开始练习时,教师往往把复杂的学习分解为一些比较简单的任务进行练习,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加之练习初期兴趣浓,情绪饱满,比较努力,所以练习初期进步较快;训练后期对锉削表面的粗糙度、与大平面的垂直度及尺寸精度要求提高,单个表面的加工速度变快,加之后期训练的积极性可能会降低,所以提高较慢。教师在指导时,应加强后期的指导和训练。经常变化训练任务,逐步提高训练难度,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训练热情。比如开始训练时可以只要求学生把锉刀端平,保证平面度和表面粗糙度合格。接下来就要求学生提高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最后进行锉削配合训练提高配合精度。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虽然练习曲线有共同趋势,但因为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当然也会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个别差异的原因会有多种,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如设备问题、工具、量具有缺陷外,主要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习方法和努力程度有密切关系。练习中既然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差异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单独指导学生练习,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以顺利巩固和提高。

(二)高原现象

学生在练习中期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即所谓练习曲线上的“高原期”。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改变旧的训练方法,而代之以新的训练方法。在学生没有完成这种改变之前,技能水平的进步就会处于停顿状态,甚至在适应新的训练方法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暂时的退步,一旦适应新的训练方法后技能水平又会提高。以钻孔技能训练为例,刚开始练习的时候,钻孔的精度要靠打样冲的准度来控制。这时孔的位置精度可以保证在0.20mm的公差范围之内。但是当孔的位置精度要求提高到0.10mm的公差范围之内时,原先打样冲的钻孔方法就无法达到现在的精度要求。这时就需要采用修孔的方法进行加工。二是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之后,兴趣和积极性降低、身体疲劳,甚至出现厌烦情绪,这也会造成高原现象。学生在训练当中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指导他们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或者是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使其重拾训练信心,突破高原期从而继续进步。另外,当技能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会出现成绩相对稳定,曲线上升呈几乎停滞的状态,似乎训练已经到达了“极限”。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每个人对技能的掌握水平与其机体的生理限度和心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理限度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是实际上钳工技能是划线、锯削、锉削、钻孔、铰孔、螺纹加工等多项技能的综合,不可能每一项技能都同时到达生理“极限”,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比如自信心、锉削配合时的耐心、细心等。所以说,进一步提高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尤其对青年学生更是如此。许多参加过技能大赛的优秀学生在加工同一套零件时一次比一次完成得出色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不能轻易说某人的技能水平已经到达了极限,不能再提高了,应当指导他们改进工艺结构、调整好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制定合理的训练任务

通过练习曲线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技能发展水平。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任务。训练任务是根据教学模块进行制定的,每个实训任务都应该体现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根据钳工技能教学的特点,可以把教学模块大致分为:划线、锯削、锉削、孔加工、螺纹加工和综合锉配六个部分。例如,在进行锯削模块教学时,就要针对锯削技能训练要求给学生布置实训任务,专门进行锯削训练。训练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当一个班级中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达到锯削合格要求时就可以考虑进行下一个模块的实习教学。至于其他个别还没有达到合格要求的学生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督促,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训练任务的教学实施过程一般分五个阶段进行:

(1)根据教学模块制定出相应的实训任务。此时实训任务的难度要根据学生当前的技能水平,比上一个任务的难度有适当的提高。以常见的燕尾锉削配合为例,开始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在燕尾处钻工艺孔或者进行沉割处理。当学生逐渐掌握燕尾角度的加工方法后就要提高任务难度。不再钻工艺孔和沉割处理,而是让学生利用锉刀结合锯条进行“清角”处理。这样训练下来学生的技能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2)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加工工艺流程。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意见,允许存在不同的工艺方案。

(3)任务实施,学生明确工艺流程后进行零件的加工。加工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规范操作习惯。

(4)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加工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再由教师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加工当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5)总结归纳并进行点评。点评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到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锉削配合模块是钳工等级考核当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锉削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如锉削面不平、量具使用不规范、测量方法不正确、工艺安排不合理等等。这些都要在实训时给学生指出,使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另外,总结评价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在进步。即使是对学生进行批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过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总结

技能教学篇5

传统的植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大多依靠教师语言、图片描述和示范指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让学生看视频,学习基本的显微镜操作、徒手切片和临时装片制备等技术。视频重点突出实验规范操作和关键步骤,让学生清楚观摩,可以重复播放演示。植物学实验的形态学部分主要任务是用生物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显微结构及其形成规律。由于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展示内容直观、丰富,因此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制作实验课件,可大大提高实验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了自己做的鸭跖草保卫细胞内的叶绿体后,播放黑藻的叶绿体视频,通过观看叶绿体环流加深对细胞动态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设计

由于传统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单一且验证性实验较多,学生的基本技能得不到提高。通过安排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植物分类部分的实验课程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资源调查。从而使学生认识了华南地区的特色植物,如夹竹桃、凤凰木、野牡丹等。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学会了如何区分荔枝和龙眼,学习兴趣高涨。

三、数码互动显微镜的应用

数码互动显微镜教室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网络化教学设施。显微镜下的图像通过百万像素高清晰度的数字摄像机采集到微机中进行图像处理,并通过网络互动教学软件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教学活动。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形态结构部分内容多为微观结构,单纯依靠老师对显微镜下图片的描述,学生难以快速找到相应的结构,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数码互动显微镜能够将显微结构以真实、放大的图像展现出来,既便于教师示范讲解,也便于学生观察、学习和掌握,是优化植物学实验教学的理想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植物根的初生结构观察过程中,学生通常难以找到凯氏带或凯氏点。通过数码互动显微镜,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屏幕上放大的图片,指导学生寻找内皮层和凯氏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此外,通过数码互动显微镜,学生可以将观察的照片存盘,作为学习和复习的资料。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教学中,学生实验课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所反映,导致学生过度重视实验报告,反而忽视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因此不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实验是一项复杂的表现性活动,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将操作过程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此外,可以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配制试剂、完成实验并撰写小论文,从多个角度培养了学生的学术能力。

五、规范操作

在生物学研究中,实验的成败直接受到学生操作的影响,因此动手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学生从开始进入实验室就要养成良好的、规范的实验操作手法。例如,显微镜操作中,要求学生从低倍镜到高倍镜逐步更换,且在物镜转换时,手握物镜转换器,而不能直接用手扳物镜,这样会导致物镜脱落。

六、良好的科研习惯

良好的科研习惯可使学生获益终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和科研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植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摆放各物品、实验后如何收拾台面等。例如,试剂瓶等应尽量摆放在桌子里面,防止不小心碰倒打碎。剪刀、镊子等工具用完应放回盒子,防止扎伤等。

七、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象

大学的首要职能是培养各专门人才。在大学教育中,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五种能力的培养,即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其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精髓。因此,大学教育中,教师并不仅仅是将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该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特别是如何自学。因此,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适当地提问和提出假设,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适当的引导,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正确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在植物学实验课程“植物的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先安排学生观察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之后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会总结出二者的主要差别,如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可以无限生长,因此是无限维管束,而单子叶植物茎是有限维管束,等等。学生回答完后,再安排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植物,哪些是单子叶植物,哪些是双子叶植物,哪些植物茎粗,哪些植物的茎细,有何规律?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由于是无限维管束,可以进行加粗生长,因此大多双子叶植物茎比单子叶植物的茎粗。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和课堂安排,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良好。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对有限维管束、无限维管束这一理论知识的认识更深入一层,而且由于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技能教学篇6

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使得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所学校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人才。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是教育改变了他的一生!奥巴马曾在竞选中表示:“现在是最终履行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的道德责任的时候了因为全球经济竞争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懈怠。米歇尔和我之所以今晚站在这里,唯一的原因是我们获得了教育的机会。”而这次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努力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中,我感触很深,如果说在培训期间我能有一些进步和收获的话,那要归功于培训班的领导和培训班主任梁斌老师以及各位授课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在这里我对你们为我提供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付出辛勤汗水的培训班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通过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信心。在彼此的研究、讨论中,提高了教学的方法的掌握。在相互的观摩中,我的业务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回顾本次培训的全过程,感触比较多。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把掌握的教学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学技能的特点,教学技能有以下3个明显特点:

教学技能和性质决定了教学技能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教学技能的习得与养成的过程中,成为教师掌握教学技能应当遵循的通则。

一、教学技能获利的情境性

教学技能的学习应当镶嵌于教学情境中,借助案例研究、行动参与等方式才有效。

二、教学技能表现的默会性

著名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曾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除了那些能用符号明确表述的“显性知识”外,教师拥有一种独特的知识,那就是一种凝结在经验里的、只可意会面而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美国学者舍恩称之为“行动中的知识”,日本教育学家佐腾学称之为“实践性知识”。教学技能是教师实践取向的“默会知识”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技能往往是在关于技能理念知识没有成“焦点意识”的情况下,按照“教育实践的逻辑”很顺畅而自然地加以应用的。

三、教学技能构成的复合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结构,具有整体性特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任何一种行为方式或具体操作,都是被教学活动的整体所决定和支配的,这也就使得各种教学行为方式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

通过教师教学技能的特点和教学技能的分类,使我明白了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学习环境的功能是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提供资源、工具和人际方面的支持。人际关系是指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产生学习行为的容器,是对学习行为的支持。

发挥情境的作用:教育情境是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与环境。

促进师生的交往:在学习环境中积极的人际环境最为重要,能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活动之主体的“应答性学习环境”或“参与型教学”环境、“对话型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应当是:充分的交往互动、平等的对话沟通、活跃的相互作用、和谐的心理气氛、共同的合作参与。

提供学习的“支架”:是“帮助学习者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习者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技能教学篇7

 

本文拟从会计技能教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入手,结合当前教育背景的创新与发展特点,从而分析在全新背景下,实施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思路。

 

1 引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我们已经进入整个教育体系成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完善,加上教学实践改革日益推进,如今传统教育理念和思路,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时代要求,教学模式改革变化势在必行。

 

会计学科是培养整个社会经世致用人才的重要学科,也是我们必须重视发挥其学科作用和价值的学科,但一直以来,由于我们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放在了对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上,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这就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到自身就业所需知识。

 

2 会计技能教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分析

 

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状态的必然产物,而现代会计更是商业经济高度发达的重要表现。而想要精准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有效发展自身经济,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须丰富会计教学内容,有效提升会计技能水平。事实上,经济活动是应用性强,极其注重实践性的活动,所以只掌握会计理论是无法满足具体经济活动需要的,因此必须注重开展会计技能教学,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客观实践活动。

 

通过创新会计技能教学模式,提升会计教学的职业度和应用度,通过有针对解决当前整个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根本上确保整个会计技能教学与经济实践应用相匹配。通过有效开展会计技能教学,能实现以下价值和意义:

 

首先,实施会计技能教学是在全新社会发展环境下所做出的具体变革,通过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将帮助我们有效培养创新、实用型的会计学科人才。现阶段,整个会计教学所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为传统教学思路,其注重教学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具体培养。

 

随着我们经济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必须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技能要求,从而探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在当前社会转型发展新阶段,教育必须深化调整、改革,通过转变教学方式,从而适应时代要求。

 

其次,实施会计技能教学是在丰富会计学科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该学科价值所做出的具体变革,因此实施会计技能教学,将帮助我们深化发展会计学科价值和作用,助推会计学科的发展、深化,以往会计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对会计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因此在会计技能实践应用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通过此次深化会计技能教学,必然为整个会计学科的发展创新提供重要基础和保障。

 

最后,实施会计技能教学是在会计行业具体应用环境下所做出的具体变革。会计学科的主要价值在于经济活动应用。随着整个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整个市场的经济活动变化多样。在这一背景下,对会计行业及会计学科的要求就更高,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教学思路与内容,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会计技能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融入了实践所需,同时更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创新与发展,因此通过完善开展会计技能教学,必然能够实现新发展环境下会计学科的发展。

 

3 新背景下实施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思路

 

可以说,无论是时展需求,还是人才培养要求,乃至整个会计学科的具体应用,都使得我们当前在开展会计技能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完善教学思路,从而为整个会计教学达到理想效果提供重要保障。而目前想要实现会计技能教学目标,就必须从当前会计教学存在问题入手,针对实践技能要求,实施教学方案的改革与创新。

 

3.1 现代实践技能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特点分析

 

当前开展现代实践技能教育,其首先要做的就是创新。之所以要创新,这与当前整个时代特点有很大关系。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创新已经成为这一时代的象征,只有创新和融入,才能适应时代要求。事实证明,只有会创新,才能实现整个教育价值与目标。所以,会计教学必须融入创新元素,也就是要事实会计技能教育。此外,就是发展。所谓发展,一是只有适应需求,才会发展,也就是会计学科要想发展,必须融入实践需求,通过从实践中挖掘需求点,进而实现教育目的。二是认识其动态发展规律,要将整个会计教学放在不断发展的状态中,去考虑问题。

 

3.2 转变会计教学模式和思路,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想要实现技能教学目标,首先必须着重转变教学模式和实施思路,通过重视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整个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进而达到会计实践技能教学目标。随着整个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会计行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以往注重会计理论学习转化为理论与技能共同学习,技能更重的教学思路。而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达到会计教学的目的,从而在提升会计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整个教学模式优化与人才培养的协调与融合。

 

3.3 完善会计教学内容与考核模式,重视对学生技能的有效培养

 

如今会计行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其不仅需要从业者掌握丰富的理论素养,同时更需要从业者能够将实践理论与技能充分融合,通过技能的具体掌握,从而满足整个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在就业导向要求下,只有学生具备了会计行业从业的具体实践技能,才能满足岗位需求,因此可以说完善会计教学内容,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客观要求。其次,会计教学,还要转变考核机制,从以往注重考核理论内容,逐渐深化发展为注重对具体实践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让教学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相融合。

 

3.4 构建会计教学课堂内外一体化的融合教学思路

 

无论是实践技能教学,还是理论知识教学,想要发挥两者的作用和价值,必须以融合为切入点,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其实现最大价值。这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客观要求,更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此外,作为实践应用为主的学科,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应用课下时间,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融入到具体教学活动中,才能在具体实践应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对整个教学课堂的丰富认知。当然构建内外一体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必须突出对教学实践技能的足够重视,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具体教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有效总结。

 

4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和弊端日益突出。以往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全忽略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与融入,因此整个教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脱节现象。在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发展背景下,培养懂技能、会实践的人才就成为我们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落脚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趋于理性,加上当前整个社会人才结构失调,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体系,日益重要。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以实践技能创新背景切入,改革与创新会计技能教学。

技能教学篇8

关键词:电子技能 入门教学 贴近生活 融合技能 以点带面 多媒体技术 过关考核

《电子技能》是一门实践技能课,是电子专业学生实践操作的入门指导课程。该课程开设在一年级第一个学期,教学任务是学会识别和测试各种元器件、掌握各种装配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熟悉电子产品的装配和调试技术等,为后续专业实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教好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可以弱化困难。特别对于当前的职校生源状况:思维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自信心不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关键之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学生刚入校门时,对专业的认识还一无所知,这时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时机。教学中,从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跨入专业大门,其中生活中的例子,多为学生有体验的内容,学生有较多的经验,学习起来有熟悉之感,实用之感,自然也就有了学习兴趣。

二、由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引出新知识

以身边的应用例子做为新知识的导入点,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比如:介绍电容器时,如何让学生理解、接受这一新事物呢?本人从同学们熟悉的例子引出教学内容:家里用的电风扇之所以能转动,靠电容器起动;洗衣机之所以能转动洗衣,也是靠电容器起动;连大家熟知的楼梯灯延时开关也是靠电容器实现的延时功能。然后,进一步指导同学们从实验室的电风扇和洗衣机中找到电容器这一元件,从而引导出电容器的外形和结构,这样同学们就知道电容器离我们是多么得近,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学们的兴趣有了,接下来的许多知识难点都会迎刃而解。

三、合理使用生活常识来比喻教学

比喻教学法可以将一些难懂的知识点通俗化、形象化,使之变得浅显易懂,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来理解它,适当的比喻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电子的兴趣。这样,同学们很容易就接受了型号这一个新概念的作用和意义,接下来,教师便可以进一步分析型号中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达到了水到渠自成的效果。

四、融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电子技能》课程中,讲授有关于导线、常用装配工具和仪器的内容时,若是各部分知识分开学习,学生会产生枯燥、乏味。教师可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设计出一个训练项目,项目中融合进这些技能知识和训练内容。本人设计进一个《照明线路安装》实训项目,让学生在一块木板上练习安装照明线路,该线路的负载有:白炽灯、日光灯和插座,当然,还有控制、保护电器和电表等,线路虽然简单,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概括了家庭照明线路的总体结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仅验证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还了解到导线的类型和导线的连接;认识了常用装配工具并学会了使用方法;巩固了万用表的使用方法等技能。在线路安装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指导、示范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布线、接线训练任务,探讨故障原因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在训练中,每位学生心里充满了期待,向着“灯亮”的目标努力,学习气氛浓烈,通过讨论交流促进知识的积累,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法上以点带面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会表现出个体水平高低和个人兴趣等的不同,同时全班同学的知识基础也存在差异,所以,在电子技能教学中,如何使全班兴趣爱好不同、综合素质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技能课中愉快地学习,缩小同学之间的水平差距,是教学的关键。事实证明,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点带面”教学法,即通过先掌握技能的同学带动、辅导学习能力差的同学,以达到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集中讲解教学内容并示范实验操作过程,让领悟力强的学生先了解操作步骤和要领;然后,以“手把手传授”的方法,点拨引导这些学习好的同学,让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实验内容;最后,让这些“学成”的学生协助教师对其他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六、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电子技能的教学过程,把抽象的、枯燥的文字化为生动形象的影像和声音是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使教学内容变得非常直观、容易理解,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同时应该明白,多媒体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并不是教学的全部,电子技能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的课堂讲解和课堂训练为主,适当地利用影视资料和虚拟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不仅可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过关考核驱动学习

电脑游戏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的过关、升级特点能够调动人的求胜欲和探知欲,从而实现主动探索,同样,学习需要动力,电子技能教学中,每完成一部分内容就进行一次阶段性考核,过不了关的得补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考核不仅可以检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技能训练的重视并加强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还能从考核中发现尖子生,为“以点带面”教学方法的开展创造条件。当然,教师设计考核的内容时应注意难度适宜,着眼于基本的技能要求,考查大面积学生的基础情况,使大多数的学生在考核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像这样的过关性考核,能起到化压力为动力的效果,使学生能有像打电子游戏一样的心情去学习。

除了上述做法之外,还有成立电子制作兴趣小组、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实物训练结合虚拟实验以及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等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都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应用。我们只要能做到,让学生总能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发挥自己的特长,有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也有“柳暗花明”的体验,就必然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整机装配工艺与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

技能教学篇9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6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亦在同时,教育部为了落实这两个文件精神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此,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序幕。“淡化音乐知识技能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要正确认识 “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就必须结合素质教育这个大时代背景来认识。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育公平和民主的一种教育。简言之,它是有别于应试教育的一种教育。以往的音乐教育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灌输、机械训练,也过于注重音乐学科知识的体系性和难度,“非艺术化”和“专业化”倾向严重。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普遍“喜欢音乐的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导致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音乐审美功能的丧失,也更谈不上对德育、智育、体育的渗透作用,这是我们必须引以重视的。这样,“淡化音乐知识技能观”的提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淡化音乐知识技能”不等于轻视音乐知识技能或不要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没有审美能力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是绝难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知识、技能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音乐知识的掌握,有助于音乐技能的形成,而音乐知识掌握和音乐技能形成,才能推动和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音乐审美能力又制约着音乐知识掌握和音乐技能形成。掌握音乐知识形成音乐技能,又是以一定音乐审美能力为前提的。音乐审美能力往往制约掌握音乐知识以及形成音乐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因此,我们对待“音乐知识技能”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既不能不进行“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也不能完全按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来进行“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来掌握好“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度”和教学方法。只要能够根据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在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基础上,在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参与的音乐实践中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多少都是必要的,而且,随着国民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多的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将越发显得重要。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知道,音乐理论界对音乐的社会作用公认的观点有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其中美感作用是音乐诸社会功能网中的一个核心环节。音乐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都是从审美这个环节出发而加以渗透的。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样,如何将客观存在的音乐作品的美,通过教学,唤起学生意识中的音乐美感,就成了音乐审美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因此,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须要传授有关音乐作品的音乐基本表现手段的基础知识,训练能感受、表现和欣赏音乐形式美的有关感官和能力。这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也是其他课程不可能做到的。倘若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音乐知识技能内容,忽视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实施美育就成了空中楼阁。但是,也有些中小学教师抓住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从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角度出发,作出片面的理解,把“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理解为实际上在实践中等同于轻视甚至取消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这种看法也不奇怪,他们的实质是从大美育出发,过于强调了两者的共性。他们的理论根据往往是这样的:音乐有两个根本的属性,即,非造型性和非语义性。非造型性决定了音乐不能描述任何具有造型性的事物;非语义性决定了音乐不能象文学语言一样表现约定俗成的概念性、逻辑性的内容。音乐能带给我们的最基本信息是人们对音乐基本情绪、情态的体验。音乐中的基本情绪、情态是一种非社会性意义上的情感反映形式,它几乎对所有机体健全的人来说都是熟悉的。如:一个健全的人听了欢歌不会感到悲伤,听了哀乐不会感到高兴。因此,音乐有人类共通语言的美誉。一时,“音乐何需懂”成了音乐教育界的流行话语。音乐不以掌握多少音乐知识技能为前提就能理解音乐似乎有了足够的理论依据。诚然,音乐是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有其独特性的。但是,音乐毕竟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如果不理会这种工具,无视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难道说,通过其他渠道来表达情感,进而达到美育的目的不行吗?如果象以上观点认为,音乐还有必要开设吗?甚至在家庭里或在社会上来解决不也行吗?进而,我们也可以推知,其他艺术课程也不一定要单独开设,艺术综合课程倒是较为理想的开设课程。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推测,没有艺术综合课程难道就没有情感教育的途径吗?显然,连艺术综合课程的存在都似乎没有必要。这好象又回到了以前的认识上来,其结果当然是可以想象的。因此,我们不能肤浅的理解音乐的特殊性的决定作用,即停留在近似生物性本能的音乐情感体验上来认识音乐审美。当然,曲解“淡化音乐知识技能观”的人,也不完全停留在这种近似生物性本能反映的认识水平上。尽管音乐的根本特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仅用文学化、视觉化的方式来解读音乐。但是,他们往往又进一步借助音乐心理学关于“同构联觉”的理论来解读人是怎样利用想象、联想来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的。如:音乐心理学认为,所谓“同构联觉”,就是来自一种感官的刺激可以引起其它感官的感受,比如听觉上的音的

高低可以与视觉的明亮与暗淡,情绪的兴奋与抑制,物体的轻重,运动的灵敏与笨拙等等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同理,音乐的其他几个基本属性如:节奏、强弱、音色等也有类似的对应关系。有了这些心理规律,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就会有丰富的想象内容,而且极具个性。但是,音乐也仅仅只能与那些和它在高低、强弱、张弛、节奏与速度等几个方面具有联觉可能性的对象发生体验的对应关系,不具有这四种特性的对象是不能用音乐来表现的。这样,音乐心理学规律就进一步向人们揭示了音乐能够表现什么和不能表现什么。因此,误解“淡化音乐知识技能观”的人就显得理直气壮了。对此,笔者以为,从音乐的特殊性出发结合音乐心理学研究成果来阐述音乐审美的特殊规律性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也必须自觉加以运用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音乐的特殊性决定音乐教育的更多是教与学的方法而不完全是具体的全部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对这种结合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的理论不能作机械的理解,更不能把它当成“淡化音乐知识技能”实际上是忽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合法外衣。据笔者理解,音乐审美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人与音乐这一对审美关系的充分建立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仅仅依赖主体的充分想象,对客体只做听觉上的模糊把握,忽视对音乐形式的客体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细致的认识和训练,造成主体与客体在一定程度上的断裂,主体审美水平提高的效度和信度是值得怀疑的。至少,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它是有成效的。同时,音乐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也还是音乐审美价值取向的教育,缺乏情感的社会性内容与音乐形式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的审美能否培养学生对美丑的辨别能力是值得极大的怀疑的。当然,真正主张“淡化音乐知识技能观”的人出于对以往应试教育下过于强调客体音乐知识的训练和学习,忽视主体性的存在和教学本质,“矫枉”必须“过正”的用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决不可以进行曲解。即使充分强调主体性,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也是很复杂的,它不仅包括情感结构,还包括审美认知结构、意志结构等心理内容,不仅包括审美直觉、联想、想象,还包括审美思维等心理形式,因此,我们决不能将审美只作单一的理解。同时,审美主体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的根本,主要在于音乐审美价值取向的逐步完成,这当中也必须包括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再者,音乐还是一种文化,教育的基本任务也必须承担传承文化的功能。音乐本身不能表达文学性、视觉性的内容,但不代表它本身没有文化信息。音乐中有基本的文化信息是不容否认的,企求其他课程来较为系统的传授音乐的文化信息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完全陷于主观想象式的,断裂主客体的正常关系,忽视基本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式的“淡化音乐知识技能观”实际上等同于削弱音乐课程的独立地位,甚至等同于取消音乐课程的存在,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显然是需要尽快加以纠正的。

以上一些误区存在普遍,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大家都能正确认识的话,我们的音乐审美教育将会大踏步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吴跃华(1970—),男,江苏涟水人,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讲师,首都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高师音乐专业音乐教育理论、和声等教学和研究。

技能教学篇10

【关键词】电工技能实训;小型电动机启动;教学心得;教学模式

一、电工技能实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工技能实训》是电子电工专业的必修课。它是一门抽象性、理论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1.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原理枯燥难懂,操作无从下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一是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稍差,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动手能力方面有“好动”、有“被动”的特点,在学习中稍遇到困难或效果不佳时便产生“畏难情绪”“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二是教学中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忽视了学生技能实训能力的培养。

2.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正面改变学生厌学、怕学的思想状态,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成为我们中职一线教师面临的一项挑战。随着教学的不断教革,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进(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学生的兴趣及教学效果;但基本上还是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灌输上,而没有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解决存在的问题。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求和潜能,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从而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实训教学改革方式方法

作为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应当是对实践环节的加强。交直流电路模块、电机与控制模块、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工具模块的实践强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很容易操作,然而对于作为新技术内容的可编程控制技术模块的实践教学的安排,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因而难于实施。为此,我们把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这一模块上。

1.合理安排实践内容,训练学生基本技能

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教材质量的好坏对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一本好的实验教材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实验知识。在实践项目的安排上,结合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以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启动的教学为例子,以下程序操作实验指导教学:

(1)提出操作实验能力(技能)目标

①能够绘制相关起动控制的电路原理图、实物接线图;

②能够制作电路的安装工艺计划。

(2)提出操作实验知识目标

①理解电动机起动电路的组成和动作原理;

②了解继电器的结构参数、动作原理和选择;

③了解多种降压起动电路的组成和动作原理。

(3)明确操作实验工作任务

①完成通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和断电延时型时一间继电器的组装;

②完成安装与检修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起动的电气控制电路。

(4)电动机启动控制电路的制作步骤

①指导学生画出电动机的起动电路原理图;

②指导学生绘制电动机起动电路的接线图;

③指导学生填写电动机起动电路的电器材料配置清单,并组织学习有序的领取相关材料;

④指导学生确定配电板底板的材料和大小,并进行剪裁;

⑤帮助学生选择器件并进行质量检查;

⑥组织学生安装器件;

⑦指导学生配线,采用板前槽配线的配线方式;

⑧指导学生进行线路检测及通电测试。

2.严谨组织教学,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评分制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

教师就要吃透教材,结合知识的重点、难点,精心设置故障,设计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把所得的技能实训经验积累起来,即提高其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严谨组织教学:认真备课在实验前,指导教师对实验内容和理论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抓好实验前的预习这一环节,充分阐述有关实验的目的与任务,通过提问、提示、重点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认真批阅学生的预习报告,分析其思路及方案的优、缺点,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基础。

(2)优化教学评分制度:在实践实训课程评分制度上加以改革,与学生将从事的实际工作挂钩评级,不受百分制,代之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到的是“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实训教学就要突出实训,不论什么专业,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都不能脱离亲自动手的实际操作;因此,我们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具备更多实践动手能力,能够直接参加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力量。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实训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专业技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教师可经常制造些生活中实际例案让学生学以致用,有组织地为学校教师,社会人群进行免费维修工作,增加实训趣味性和实用性。

3.切实做好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既给可编程控制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设备经费不足和实验设备的落后必将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解决这一矛盾是实验室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实验室建设中,如经费有限,可采用了关键设备购买,辅助设备自制或改造的方法。

4.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力度

如何解决充足实训课题和大量实习材料消耗的矛盾,是一体化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加强与现代企业的密切联系,就能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中,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对本专业的热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强化劳动纪律观念,引导学生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行为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走出实验室,走向社会,企业实训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不但可以锻炼学生,而且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效益:一方面学生直接从事实际生产活动学以致用,获得一定报酬。另一方面学生真刀真枪的实训后,走入社会可以直接上岗,没有明显的过渡期,多方面的好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参与的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陆国和.电路与电工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