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课程十篇

时间:2023-04-03 10:10:20

实训课程

实训课程篇1

本文旨在对燕京理工学院等应用型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训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从教学理念、师资团队、实训内容、实训形式、实训考核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产教融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改革

1燕京理工学院产教融合背景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所谓的产教融合,“产”是基础,“教”是目的,“产”不是单纯的工业生产,而是必须与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达到学生学到真本领,教师教出真水平的目的。燕京理工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200多家优秀企业合作,为学生搭建了实习与就业的平台;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先后与北美、亚洲、欧洲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加拿大投资建设了“海外课堂”学习实践基地;与合作企业搭建挂职锻炼平台,学校组织了教职工赴京津冀地区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学校实行“集团+学校、学院+公司”的产教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学院和合作公司能够形成“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教学与企业的实际案例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相结合,专业综合实训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学生实习与企业岗位相结合”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提高办学质量。

2燕京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对于燕京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训这门课程来说,通常是由多个固定的实验项目组成,同时过去常常以这些固定的实训项目进行教学。但是,以学生的简单分组来进行实训,依据操作情况和实训报告来评定考核,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各个关键操作分开,会造成学生缺乏对工艺的整体把握。基于以上问题,同时鉴于学校始终坚持校企产教合作,坚持能力培养为主线,那么如何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训的过程中使企业生产的产品,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何缩短知识学习和企业实践之间的距离?如何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了解企业生产的产品及工艺?就成了关键性问题。笔者针对以上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发展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特点,进行了一下几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1)加强产教结合,改变实训教学理念实训的教学大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能够真正的体现教学内容、学习要求与学生实习、就业相融合。同时在实训的过程中融入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策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工相关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运作,实习或就业时则能很快适应新岗位、新环境。对于打算在化工领域创业的同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2)加强产教结合,培养技能型综合实训师资团队目前我校综合实训教师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虽然我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已经符合要求,但是真正熟悉企业生产线并能将企业的实际生产及工艺运用到教学当中的教师较少,特别是有些专业老师刚毕业走出校门就直接走上讲台,虽然知识功底足够,但是缺乏实际的企业锻炼,指导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训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方法等要求较高,并且专业发展迅速,一些老工艺老设备已经满足不了现在化工企业的需要,所以作为专业教师,必须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能量的提高。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是培养“双师型”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产品、先进的工艺、先进的设备,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交流,可以迅速的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将企业的优秀案例和相关设备、工艺的图片应用的化工综合实训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加有画面感,学生在做实训的过程中更能深入的了解各个设备和工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校教师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解决相关的难题。通过产教结合,学校每年都会从企业聘请技术水平高、企业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专家到学校做报告,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很好的实现高效和企业的对接,提高师资团队的实力。

(3)加强产教结合,改革实训内容化学工程与工艺综合实训安排在大三,学生进行综合实训时已经学习了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艺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能课程,具有一定得理论知识,如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成一条线通过综合实训来锻炼成了关键所在。过去我校综合实训只有化工方面的专业实训,我校实行产教融合后将化工仿真实训加入综合实训当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通过仿真实训能对化工的单元操作、反应设备、工艺流程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另外笔者建议建立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库,该库包括多个化工实训项目,每个项目都包括化工各种综合能力的实训。

(4)加强产教结合,改革实训形式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综合实训时成立实训小组,有些实训项目是让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查阅资料、拟定方案、教师通过学生答辩的方式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评定、完成实际操作并分析数据。

(5)加强产教结合,改革实训考核方法综合实训项目、实训形式都进行了改革,相应的实训考核方法也要创新。根据产品项目实训各个环节建立涵盖不同的内容来制定相同的考核标准。考核的内容具体分为资料查阅、项目答辩、实际操作、实训结果、仿真实训得分、综合实训总结几部分,同时也要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根据在实训中的差别进行成绩考核,然后综合评分。

综上所述,通过产教融合,使燕京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训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革,通过改革实训的教学理念、师资团队、实训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使产教结合的比较成熟,再逐步向“产、学、研”发展,应用型高校会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薛鹤娟.“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职教探索,2014(8):145-147.

[2]甘聃.加强校企产教结合,改革生物化工专业综合实训[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4):213-215.

[3]苏文平,薛永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121-124.

实训课程篇2

关键词:实训 双轨反馈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60-01

现今,实训课程的重要性在停息化教学中的地位已不言而喻。它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实训课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内实训,即实验课。一般安排在理论课后,如2节理论2节实验,帮助学生快速消化知识;另一种则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在学期末选定一个集中的时间进行训练,也称为整周实训,它是检验学生在一学期以来的整体学习情况。

实训课程授课标准一般比较规范,“工学结合”[2],有明确的实训目标,也有详细的实训大纲,大多采用项目教学法来进行授课,并将实际的项目划分为子项目进行练习,希望能通过这种强化的上机操作达到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然而,在实践中这样的实训课程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基础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而实训课程事先已经定好了目标和要求,大多教师也是按照事先定制好的实训内容去授课,这会造成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该要求,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调整实训内容。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种“双轨反馈”教学模式来改善实训教学中的问题。

1 基本概念

所谓“双轨反馈”法就是加强实训课程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加强反馈的收集,“以实用为归”[1],改变教师在实训授课中存在的片面性,从而能做到因材施教,各有所学。

2 基本理念

“双轨反馈”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和特点分别如下。

本教学模式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教师的教学轨迹线;另一条是学生的学习轨迹线,称为“双轨”,有如铁路轨道般,坚实而稳固。在此模式中,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强调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以引导、演示、辅助为主,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贯彻“多看多练多想”学习理念,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双轨反馈”模式(如图1)的教学活动的分解如下。

2.1 “演”与“看”

教师的“演”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根据动漫教学的特点,通过动作表演(或让学生现场表演)或放映优秀作品,展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则仔细观看思考,注意细节。

2.2 “教”与“学”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了解学生在观看后的反馈信息,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关键知识点教学,解答学生观看思考时所产生的疑惑。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互,检查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3 “巡”与“练”

此后,便开始让学生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适度调整练习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理解上较模糊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练习。学生在自由练习时,教师开始巡查解惑,同时收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并迅速予以集中讲解,及时让学生消化。

2.4 “聊”与“拓”

这部分主要体现在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获取的反馈信息,安排学生的课后的“拓展内容”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各种信息平台如:QQ、手机等进行指导,通过交流指导,可得出学生在练习拓展内容的反馈信息。

2.5 “引”与“训”

这部分主要是指教师在学期末,根据课程安排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训项目。教师根据平时获取的所有反馈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将知识点进行整合,融会贯通,达到强化技能的目的。

“双轨反馈”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师生的互动行为,教师收集到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对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度调节练习内容,强化学生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具体实施及要点

该教学模式在实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实训课程的特点,学生要多练、多想才能提高操作水平。

3.2 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

教师在授课过程注意将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时的处理,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有针对性的调整实训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材施教,适度的降低学习难度,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加大实训的难度。

4 教学效果

笔者运用“双轨反馈”教学模式在一个班中进行了试点,并在学期末对全班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7.8%的学生支持到该方法的运用,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5 结语

“双轨反馈”教学模式,符合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动漫专业)教学的特点,它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师生的互动行为,教师收集到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对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度调节练习内容,强化学生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实训课程篇3

关键词:微课;实训课程;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53-03

近年来,微课、翻转课堂、MOOC、在线教育、智能录播和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新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并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

信息化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传输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具备和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一、 微课与信息化教学

微课,不是简单地录制上课过程的视频,而是一种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出发,强调互动交流的课程设计新概念。

目前,国内研究微课的学者很多,关于微课的定义也有很多种。其中,张一春认为,微课的定义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W效果;并认为微课本质上是完整的教学活动。[1]

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2]关于微课的评价原则,王岚、张一春认为,应分为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等五个方面。[3]

大数据时代,应告别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资源观,代之以大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程资源的新资源观。[4]如今,国外的微课资源网站建设,相对比较新颖和完善,已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国内每年也都有部级和省级的信息化大赛和微课比赛等,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能力。但是,比赛只是选取了课程的部分内容或者几个知识点。

国内的微课资源在教学实践上的应用,仍然是处于探索的阶段。微课视频以课堂实录片段为主,内容的连贯性不是很强,录制的效果也不佳,导致微课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5]

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地位也还不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不够,课程设计也缺乏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因此,针对一门课程的一个教学单元或者一个教学项目,设计制作相对完整的微课资源,并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是值得研究和探索实践的。

二、 高职实训课程与微课

高职实训课程,是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下,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集中性教学实践环节,一般在2-3周内完成。在实训课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进行现场操作演示以及手把手的教学。有时,由于校内实训设备和场地的限制,还需要带学生去企业实训。

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原因,因此,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对于实训知识的理解、实训技能的掌握,以及实训任务的完成时间等方面。

有些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进行实训课的教学组织时,常常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还可能会有管不过来和力不从心的感觉。同样,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的实训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也是很不容易的。

微课,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划分和设计,每节微课内容相对完整,时间大约5-8分钟。短小完整的微课,可以帮助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部分难点反复学习,也可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碎片化的学习。

因此,可尝试将短小易懂的微课,引入实训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中。通过对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将每个教学项目的理论背景知识、应用软件、硬件平台资源等进行剖析分类,挑出难点重点,搭建实训工作环境,按照项目的实施过程和进度,建设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微课。

三、实训课程的微课设计流程

拍摄制作微课,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一定的周期和相当的人力物力。如果请专业人员拍摄制作微课,制作费用也很可观。同时,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课程的教学团队与专业的微课制作团队,还需要进行多次的沟通和协调。

由于实训课中实践操作往往要占到很大的比例,因此,在拍摄制作实训课程的微课时,还要提前做好实训设备的调试准备工作。在拍摄过程中,实训操作要注意符合行业企业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实际在拍摄制作实训课程的微课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1.微课脚本设计

拍摄制作微课前,首先需要准备微课脚本,包括教学PPT和详细的解说词。设计微课脚本时,要尽可能地考虑清楚选取哪些内容作为微课素材,以及这些素材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例如Flas、实训设备的操作过程实拍、实训原理的讲解分析、软件的录屏操作等。微课脚本设计完成后,需要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讨论微课拍摄方案的可行性。

2.前期准备

拍摄制作实训课程的微课,要根据拍摄内容,预先准备好实训教学中要使用的专业仪器设备、实训台、实训箱、电路板、工具箱等。一些实训过程中所需的大型设备或者专业设备,如果校内实训室没有,还需要与相关的公司企业联系。

3.拍摄预案

准备工作完成后,需要反复熟悉拍摄内容和微课脚本。同时,调试准备好实训中用到的仪器设备,并对实训操作部分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解决预案。实际上,即便事先已经多次调试,一些实训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小问题和小故障。而微课一旦开始拍摄,由于涉及到现场灯光布置、人员准备、摄像机机位调整等多种因素,如果实训设备总出问题,就会影响拍摄进度。

4.后期制作

现场拍摄结束后,后期要完成的就是剪辑制作和字幕添加等工作。剪辑制作完成后的实训微课,还要进行多次校对和检查,查看有无实训原理讲解错误、口误、字幕错别字以及实训操作顺序错误等问题。

5.值得关注的问题

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是设计制作微课的出发点。此外,在实训课程的微课制作和应用中,还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具体的问题:

①花费很大精力制作的微课,是作为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还是能减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

②制作完成的微课,是否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程?

③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是偏重制作技术,还是偏重实际内容?考虑到缩短制作周期和降低制作成本,实际制作微课时,应该注意避免拍摄一些“华丽”但并不“实用”的微课资源。

四、实训课程的微课设计与实践

物联网是一门新兴专业,涉及到电子信息、单片机与嵌入式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多个学科,包括了硬件电路调试、计算机软件编程以及物联网系统集成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近年来,很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依据本校的专业学科优势,开设了物联网相关专业。2013年,我院开设了物联网设备与工程技术专业。物联网终端产品维修实训,是一门专业核心实训课程,共计56学时、2周时间。课程内容包含了功能模块电路的焊接与调试、软件代码调试下载、系统整体测试等。

教学实践表明,对于初学者来说,独立完成本课程的学习项目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学习困难很多,需要老师随时指导和帮助。那么,制作本课程的微课能否帮助学生学习,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呢?课程教学团队尝试设计制作了针对本课程项目三――ZigBee传感网系统的调试与维修的全部微课,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1.微课内容设计

在对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都非常熟悉的基础上,选取了微课制作的素材,设计了微课脚本。项目三包括电源电路、最小系统、TFT显示屏、时钟电路、ID卡读卡模块电路、温湿度采集电路、烟雾报警电路、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电路、光敏电路、ZigBee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等功能电路模块。

项目三的微课资源,针对的是各个功能模块的电路原理讲解、焊接注意事项、测试方法、故障排除方法等,每节微课的时长都不超过5-6分钟。

2.微课设计调整

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初学者如果不注意一些节问题,就可能在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电子元器件或者电路模块烧毁。例如,如果将电解电容、钽电容等元器件的正负极接反,电容就会烧毁、冒烟或爆炸。一旦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辛苦焊接的电路板可能也就报废了,需要重新开始。

虽然对于这门以维修为主的实训课程来说,出现问题能帮助学生学习到很多东西,会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但是,如果因为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失误,导致出现多次的失败,还是会严重打击初学者的学习信心。

因此,对本课程进行后续的微课设计和调整补充时,要在前期设计微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多关注一些可能引起学习困难的小问题。对于这些小细节小问题,可以通过录屏软件、摄像头或者手机,在实训室里提前录制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顺利完成实训任务。

3.微课教学实践反思

通过实训课程微课设计和教学实践可知,相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微课设计的关键还是内容。相比专业微课制作人员,普通教师也应该熟悉和了解一些常用的微课制作软件和设备。毕竟,如果全部微课制作都要依靠专业人员,会存在包括拍摄档期、后期剪辑、制作周期以及与专业制作团队的沟通等问题。因此,如果普通教师也能掌握一些微课制作的方法和软件,那么拍摄制作微课就方便多了。

本实训课程开始时,要求学生复习贴片元件电路焊接方法,并自行练习。贴片元件体积较小,焊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其中,贴片集成芯片引脚较密,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焊接方法,很容易将芯片引脚焊接粘连在一起,造成短路。

因此,为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贴片元件的焊接方法,课堂上首先播放了包括集成芯片、排阻、二极管等几个讲解贴片元件焊接的简易微课。所谓简易,是指这几个微课视频都是教师在实训室用普通摄像设备拍摄完成的,没有片头和字幕,时长都在5分钟之内。

相比专业人员制作的微课效果,这些简易微课的视频画面效果并不是很完美,但讲解清楚,焊接方法演示清晰,足以说明问题。观看完视频后,除了极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很快熟练掌握了贴片元件的焊接方法,也学会了拆焊贴片元器件的热风枪的使用方法,说明这种简易微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然,非专业人员在用手机、摄像头等设备进行微课拍摄时,视频的画面要求也要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如果太过粗糙简陋,不考虑学习者的学习感受和体验,也不会得到学习者的认可和青睐。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是势不可挡的潮流和趋势,熟悉微课的设计方法,熟练掌握微课开发软件和设备,是教师应逐步具备的一种教学能力。将微课引入到实训课程的资源建设中,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王岚,张一春.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5)(下半月):85-88.

实训课程篇4

1.建设理实一体化课程

学生在学校的三年里,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强化学生的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从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就要进入职业状态,所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开设自己的淘宝店,也就是学生要从初步的淘宝开店、淘宝规则学起,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店铺装修、店铺运营,熟悉商品的宝贝描述、上下架商品管理、商品图片美化,以及能够较好地运用量子恒道、数据魔方进行数据分析,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倡的学中做、做中学。由于淘宝天猫店、京东商城、一号店等入驻资金及运营要求较高,校内师资及教学环境无法满足教学要求,2012年,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与山西恒丰食品电子商务公司等四家入驻淘宝天猫、京东商城的电子商务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实行“请进来”战略。同时,与被引入校的恒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让学生经历网店开店规划,即店铺战略定位、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定位的整个过程。网店运营开始后,学生要经历网店经营、产品描述与产品拍摄及图片处理,而且还要了解网店推广、产品推广等工作。网店经营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贯穿了学生校内的大部分时间,理论的讲解只占很小部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学生实际操作,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考核内容上,由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各占一定的比例,操作成绩的比例可稍大些,但不高于70%。这门课程整合了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photshop三门课程的内容。在场地方面,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专门的淘宝实训室以及呼叫中心实训室,硬件方面完全得到满足。网络营销模拟软件、呼叫中心软件、物流仓储管理软件与配送管理模拟软件以及上海商派公司的ECStore开店软件,完全可以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

2.鼓励学生校内自主创业

受浙江义乌工商学院学生自主创业的影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场地及物流配送方面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四楼的淘宝实训室全天开放,学生可在此上网接受订单、做客服,三楼有一间教室可供学生存放货物,并与申通快递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申通快递上门取货价每公斤5元快递费,而且不限地区。由于学生缺乏有竞争力的货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省内四所高职院校与太原服装城集团电子商务事业部合作。太原服装城商户以“一件服装享受批发价,包退换”的方式,给予了大力支持,真正解决了对服装销售感兴趣学生的货源问题。经调研,学生对电脑配件、手机配件有较大需求,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又组织了相关货源。通过政策引导以及教师积极提倡,再加上配套软件硬件的支持,学生在创业方面有了很好的空间。随着电子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商模式出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及时跟进,努力站在新营销手段的最前沿,目前所指导学生创建的大学生砍价联盟“学长学妹看过来”微信公众平台已有粉丝13万余人,进行商品后销售效果较好。

3.专业综合实训

自2012年,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购买了上海商派公司的电子商务多平台同步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多种销售前端供企业选择,帮助企业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淘宝、QQ商城、京东等);集成多家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申通、科捷、酷武等);集成多家独立存储系统,并提供标准接口,方便企业完成自建存储的对接(富勒、GILLION);集成多种ERP系统(用友、金蝶)。学生通过三周时间,可以完成对该软件的较全面了解,通过该软件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电子商务企业与多分销平台对接的技术。

4.生产性实训

一方面,利用已有的校内合作企业完成其一部分生产性任务,四家企业产品以内部结算价给到学生,学生通过淘宝C店及微信、微店进行销售,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独立进行店铺设计及装修以及将同质产品卖出差异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自己的淘宝店、微店中运营,也可随时随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同时,要求学生在威客网注册,以小组或独立形式完成该网站所悬赏的任务,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

二、校外实训课程建设

1.企业体验实习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安排学生到太原市较有名气的电子商务企业实习,如贡天下食品电子商务公司、百元裤业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让学生了解各岗位职责,了解各岗位技能需求。由于企业体验实习时间放在学生一年级第二个学期的后半段,因此,学生可以对企业有直观体验,同时对自己将要学习的课程和将来所需掌握的技能有所打算,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企业顶岗实训

对于学生由学校走向企业、实现由学生到企业熟练员工的无缝对接,企业顶岗实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学生能够把学校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以往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加生动。其次,企业顶岗实训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让学生提前知道参加工作以后所需付出的劳动与艰辛,让学生提前知道企业究竟是如何管理与运作,理解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第三,校外企业顶岗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如果在实习阶段学生能够得到用人企业的认可,学生毕业后留在用人企业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第四,既可以缓解学校实践实习条件不足的困难,又可以部分缓解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用熟练工更难的尴尬境遇,因此,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所处区域在中西部地区,当地没有大的电子商务企业可以接纳全部学生顶岗实习,于是实行“走出去”战略,选择北京的酒仙网和京东商城北京总部作为顶岗实习单位,六个月的时间学生吃住在公司,经过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很多学生的就业问题得以解决。

3.就业实习

实训课程篇5

一、建立以实训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是: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其中课堂教学注重基础性、理论性、系统性,相应的实验课则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技术覆盖面、与课堂教学的配合等。实践目标用于强化理论的学习,内容往往缺乏工程应用背景,脱离实际应用,加上所安排的实践课往往课时有限,难以达到一定的编程量。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实训体系就需要将原有的课程实验改革为课程实训。与实验相比,课程实训更关注实践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3]

1课程实训体系统的设计

课程实训的目的是为了以后能为参加企业的大型项目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一个阶段性项目实训的训练过程,在课程实训中,每个课程对应一个实际的开发项目,课程单元对应实际项目的一个模块或者是它的一次渐进。在课程实训中,学生了解项目的背景,探究项目的工作原理,直至动手实践完成工程项目,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指导与引领作用。该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网状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各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养成为实训目标。

2课程实训体系的训练过程

(1)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岗位要求为基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建立以实训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2)突破传统课程体系、瞄准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课程改革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体系,构建以实现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新体系,新课程体系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新的课程体系由实训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和素质培养体系组成。

二、建立以企业项目实训为体系的毕业设计

1建立以企业项目实训为体系的毕业设计

有两种方法:(1)学生进入企业,接受企业员工的真实环境下的训练。(2)引企入校,以企业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只是局部接触到了企业软件工程的一些知识,但是还不系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实训,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企业工程与学校实习,实践的区别。实训基地建设方式[4]:1)实训环境完全按照企业文化、机构设置、项目需求、研发模式、团队特色等软硬件条件的需求来搭建;2)实训项目是从软件开发的国内知名骨干企业中挑选出一批具有行业特色及代表性的项目;3)实训的项目经理是从骨干软件企业中挑选出来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丰富并参与过实训项目开发的项目经理来担任;4)实训管理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模式,让实训学员亲自参与实训项目开发,将其融入IT企业的真实运行环境;学习了解IT企业的软件项目开发规范、流程和项目管理方法以及软件工程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感受IT企业对员工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要求;体验企业文化;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积累项目实战经验;5)实训的实施规范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规范来进行,实训学员按照25个人的规模分成若干个项目组,每个项目小组将参与项目详细设计(项目编码)、项目测试和项目验收过程,并形成规范、标准的文档。

2实训所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实训学生的调查,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提高:(1)硬技能的提高掌握了基本的开发技术、熟悉了企业常用的工具和平台、熟悉了软件工程的流程及软件控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快速学习的方法、熟悉了软件工程中常用的工具。(2)软技能的提高通过实训可以使学生在团队精神、沟通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规划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IT成员,并能根据自己的所学、所见、所识来提高编写简历与参与面试能力。

实训课程篇6

一、课程定位与实训条件

(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在学生完成原教学计划中全部课程、临近毕业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前进行的实战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课程。该课程将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下,按照规范的流程处理企业各项会计事务,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和控制,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合理地预测决策,照章纳税,及时对外提供各项财务会计信息,使学生进入真正的职业工作状态,履行其职业岗位责任,从而将学生在前期课程中学习的各项知识、方法和技能,按照企业实际会计工作岗位需求进行综合运用、融汇贯通,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后继发展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二)实训条件 为了体现实训课程工学结合特点,在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都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学院为了给本课程建设提供坚实和强大的支持,专门设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见图1)。该基地直接为本课程商业会计真实实训项目服务。本课程以该基地为支撑,实现了课程内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训项目“实训即工作、课堂即基地、学员即职员”工学结合的零距离。

根据真实企业会计各种岗位工作任务和职责的分析,业务流程的梳理与分析,会计岗位及工作领域确定,设计确定了本课程能力、素质和知识目标,选取了相关的内容进行实训。在本课程内,学生通过对不同行业和类型的企业进行模拟和真实项目会计核算,了解不同行业或企业的业务流程、会计核算流程;掌握不同行业或类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能力、知识和素质在本课程内三位一体高度融合,充分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需要。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基本原则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企业会计实训是信息化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其培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会计信息化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所面向的岗位和工作领域具有广泛性和可持续性。根据课程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体现以下几点:(1)以行业为载体,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即单项基本技能实训先行,行业会计实训顺序来序化教学内容。(2)模拟实训与真实项目实训交替进行,深度融合。(3)体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4)体现创造性的学习方式。(5)体现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6)体现科学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台、实物教具、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实验和财会专业网站等。

(二)课程实训项目 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实训项目:会计单项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制造业企业会计模拟实训项目和商品流通企业真实会计实训项目。

(1)会计单项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先行,侧重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一个任务对应一项基本技能,会计单项基本技能实训作为模拟实训和真实工作实践的基础,所有参加实训的学生统一时间先进行一周实训。共分6个任务:点钞验钞、会计数字书写、认识与填制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财簿登记、认识与编制简单报表。教学场地:会计手工实训室。

(2)制造业企业会计模拟项目实训混岗,侧重会计综合核算能力,培养全面性和综合性。模拟实训要求学生对一个制造业企业的全盘账务进行全面核算和处理,每一个学生要完成全部岗位任务的处理。模拟实训内容全面,涉及具体会计准则多。除了金融工具和企业合并等少数复杂和较难的账务处理外,基本涉及到所有类型业务的账务处理。共分5类16个任务进行3周实训。教学场地:手工电算一体化实训室。

(3)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真实项目实训分岗、轮岗,侧重真实会计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学院建设了专门为会计专业生产性实训服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超市员工全部来自会计专业学生,由会计专业老师指导进行经营活动,全面真实锻炼学生商务经营以及会计处理能力。超市共设置岗位14个,除超市经理一职由教师担任外,其它13个岗位为:收银、仓管、理货、采购、出纳、制单、记账、复核、报表、会计主管、统计、档案管理、纳税申报全部由学生担任。13个岗位分为四大类:收银部、会计部;采购部;仓管部。每类岗位每个学生实训一周,共四周。在一周内,每个学生分别轮岗该类不同岗位。不同周,学生分别轮训不同类别的岗位。生产性工作实训共分15个任务,13个岗位分别对应13个任务;另外,为增强学生的商务能力,增加了两个任务:了解商业企业行业和认识企业设立注册登记程序与内容。教学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4)模拟实训与真实工作实训分组交替进行。这一项目共4周。由1个班的学生先一起完成1周单项基本实训后分成2个大组。2组分别进入制造业企业模拟会计实训和商品流通企业真实会计实训同时完成。每个大组完成实训项目后交替进入另一个项目进行实训。

三、教学过程组织

(一)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充分考虑课程建设目标、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教学资源的支持。如表1:

(二)教学过程设计 按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如表2。

四、教学特点与课程作用

(一)教学特点 一是以真实工作过程序化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企业会计实训是会计信息化专业一门主要综合实训课程,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以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二是以生产性教学企业为背景,最大化融合真实项目组织教学内容。为了实现构建课堂与合作企业实习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校专业建设了由学生经营的教学企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以真实的任务为驱动,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突出体现深度融合。三是真实项目与模拟项目深度融合,重点突出培养学生会计专业技能。本实训的直接内容来源有两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事务所)真实项目和由课程开发团队开发的模拟项目。模拟项目和真实项目对教学而言各有优缺点,目前还难以互相完全替代。如,模拟项目是由真实项目经过加工整理而来的,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完整性、稳定性、重复性等特点,但也有滞后性、职业氛围不强等缺点;而真实项目具有职业环境真实,项目具体,程序明确,工作过程清晰,但也有偶然性、非持续性、不全面、不可重复等缺点。将真实项目与模拟项目深度融合,可以克服单一项目实施缺点,扬长避短,达到最佳的内容组织效果。这种融合有两个方面:(1)模拟项目来源于真实项目经加工整理而成,并根据实务发展持续更新,模拟项目本身就是与真实项目深度融合的结果;(2)本课程实训过程中,根据真实项目与模拟项目的特点,模拟项目作为全体学生均要完成的任务,包含全面系统完整的项目内容;而真实项目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定时不定人组织项目小组完成单一项目,项目的内容具有特定性、单一性和随机性。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交替进行,以满足真实项目需要调整模拟项目实施的进度与时间。四是商务经营管理与项目实训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商务经营能力。在模拟项目内专门设置了企业管理的内容。根据实训的表现及往届毕业生的调查,主要在于对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和流程,岗位核算流程了解不够而导致会计处理失误或无所适从。因此,本课程在内容选取上将“行业特点、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和流程,岗位核算流程”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在组织该内容时,根据重要性及真实工作过程的考虑,将它设置为每个项目的基础任务。在生产性教学企业进行真实项目实训时,还专门设置了任务“认识新企业设立与登记”。并将会计工作岗位与超市其它经营管理岗位融为一体,以体现真实工作环境为背景,达到更有效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技能和知识素养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商务经营能力。

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首次就业目标为助理会计,但同时本课程提供学生在未来1~3年可持续发展岗位――主管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大多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从事出纳、会计、审计和记账等岗位的工作。这些岗位可以概括成两类岗位,即助理会计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本实训课程的工作领域涉及到这两类岗位的工作领域。培养的能力和思维不仅着眼于助理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还考虑到学生岗位晋升和继续深造的需要,即培养学生能够从事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处理和企业商务管理方面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作用 首先,本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对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重要支撑作用。会计信息化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ERP应用能力、财务报告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而企业会计核算能力、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能力和基础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会计实训课程所培养的。其次,本课程所培养的素质对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起重要支撑作用。再次,实现了真正工学结合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创业能力。本课程为学生搭建一个真实的综合性实训平台,真正实现“工学交替”和“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提供一个全真的教学环境,真正实现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有了超市的支撑,“工学交替”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本课程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工作得以在全真的企业环境下进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学生在真实企业实习能全面了解企业的各项经营运作,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的零对接,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企业会计实训课程是高职类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从而决定了学校能否向社会输送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会计人才。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企业会计实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正是为了此目的。当然继续教学实践改革并走向深入,还要解决实训内容与真实的工作如何更完美的融合,进一步理顺工作的随机性、不可重复性与教学的需要、学生整体能力提高的关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岗位设置、工作量的大小、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能力的需求与学生需要培养的工作能力如何更相一致。目前采取交替轮岗、完善岗位设置与能力匹配、工作量任务与实训内容融合等方式;同时进行真实项目实训,也坚持模拟项目实训,使模拟项目的全面性、综合性与真实项目的真实性起到互补的作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训课程篇7

关键词:光电子;课程体系;实验与实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07-02

引言

光电子技术专业具有“理”“工”结合的特色,理论及实验教学课程的设置亦通常遵循“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原则。然而,随着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工程应用”为目标的实训类实验课程受到追捧,并在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得到广泛开展。时逢黑龙江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修订,我们抓住此契机,对本专业的传统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与建设。通过增设“实训与实践课程设计”,实现了“专业基础实验”与本科“毕业设计”的有效连接。修订后的实验课程具有如下特色,(1)“并”――将“专业基础实验”中的部分实验进行了合并与精简,为“实训类”课程的开设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必要保证;(2)“增”――增设6门实训类课程设计,覆盖光学设计、光纤应用和光电设计三大领域;(3)“精”――采用“分组集中”模式,在短期内对学生所参与的实训类课程进行高强度培训,强化其对应的专业设计技能水平;(4)“连”――形成“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与实践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三者的有效衔接,互为支撑;(5)“活”――课程设置灵活,必修与选修结合,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一、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增设“实训与实践课程设计”,实现“专业基础实验”与“毕业设计”间有效过渡。建设的宗旨是“总学时不变”。为此,一方面精简了“基础实验”,另一方面则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限定“课程设计”的学时数,整体上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建设的目标是“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三者递进式结合,“一体两翼”,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

1.专业基础实验修订

原有专业实验包含基础实验(物理光学、激光原理和激光技术实验)、应用实验(光电器件和光纤通信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半导体光源驱动电路设计与测试实验、光学高反射金属膜的获取实验),共计20小项,66学时。该实验内容已执行10余年,面临内容陈旧、仪器设备老化、可操行性低等问题,且占用了大量课程资源,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本科实验教学的要求。

基于此,我们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精简与合并(见图1),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合并激光原理与激光器件实验,将设备老旧、无法保证开设的“氦氖激光器模式的测量分析”“激光器谐振腔调整实验”删除,实验数目降为4,学时数减少为8;(2)由于原有光通信实验系统已损坏,无法维修,遂将“光纤通信实验”内容调整为“光纤测试实验”,侧重于普通单模/多模光纤的切割、熔接、损耗和断点测试等,实验数目为4,学时数为8;(3)保留“物理光学”和“光电器件实验”,增设“应用光学实验”,为后续实训课程奠定基础,实验数目为8,学时调整为16学时;(4)删除“综合设计实验”,将原有内容转至实训实践类课程设计中。综上,修订后的“专业基础实验”共含16小项,总计32学时,节省课程资源共计34学时。

2.实训与实践类课程设计

在原有实验教学计划中,实训与实践是弱项(仅有“光学系统设计”和“光网络认证工程师”),远不能体现专业特色。为满足实验教学及学生技能水平强化的需求。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增设了“实训与实践”课程模块,共计40学时。如图2所示,该模块共包含“光学设计模块”、“光纤应用模块”和“光电设计模块”三部分。

具体地,在“光学设计模块”中,保留了原有的“光学系统设计”,将原有实验中的“镀膜工艺”扩充为“光学设计与镀膜”,增设了“高等光学仿真”课程,与“光学系统设计”课程互为补充,强化学生的仿真设计能力。将原有“半导体光源驱动设计与测试实验”扩充为“光电系统电路设计”模块,系统地开设从光源、光放大器、到光接收器的电路设计课程。

强化专业特色,增设“光纤应用模块”。首先,利用专业先进的磨抛光纤设备、光纤拉锥设备开设“光纤制备与加工”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设备使用能力。进而,升级原有“光纤传感实验”为“光纤传感实训”,结合专业现有光纤工程应用中心,强化实训与实践的结合。最后,考虑光通信领域的快速更新与高成本,将原有光通信实验改为以仿真为基础的“光通信专业仿真设计”课程,令学生可在短期内快速地掌握光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熟悉关键光通信设备的性能,了解分析及优化系统性能的基本方法。

上述三个模块分别覆盖了仿真设计、光学加工、工程实训三大方面,学生通过“进阶式”学习,可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积累与转变。“实训与实践”课程在实施方法上,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为取得相关课程学分,学生需至少完成1门必修课程(“光通信仿真设计”或“光电系统电路设计”,均20学时),并完成1-2门选修课程(10-20学时)。可见,“实训与实践”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训的机会,其专业技能水平必可得到一定程度地增强。同时,所增加的40学时与专业基础实验所节省的34学时基本相当,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增加。

二、实验实训课程对毕业设计的支撑

毕业设计是检验理工类本科生学业综合水平的有效体现方式。本专业依据自身专业特点与实验室建制情况,多年来已形成四个较稳定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即光纤传感与通信,超快激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和光电检测。因此,“专业基础实验”和“实训与实践课程”在建设上亦需服务于上述研究方向。具体如图3所示,针对“光纤传感与通信”方向,以“光纤测试实验”为基础,以“光纤制备加工”“光纤传感实训”“光纤通信仿真”为进阶,为开展较为深入的“光纤传感”和“光纤通信”的毕业设计研究奠定深厚理论和实践基础。类似地,在其他三个研究方向中,基础实验、仿真设计实验、“实训与实践”课程设计均称为相关毕业设计内容的前期基础。

通过“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与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三者前后有序的配合,使得光电子专业本科生可以从二年级至四年级不间断地得到实验及实训课程的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力得到提升,专业的技能水平得到强化,毕业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不断拓展,真正成为满足光电行业需求,有理论、有技能的合格本科毕业生。

三、结论

通过精简原有“专业基础实验”,节省了大量课程资源;通过引入“实训与实践课程设计”,有效改善了当前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知识脱节的难题。“实训与实践课程设计”的开设保证了本科生实验实践课程的三年连贯性学习,实现了“基础实验”与“毕业设计”的有效连接,可显著提升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曲伟,邱成军,刘明亮,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16-218,224.

[2]吕霞付,王平,罗萍,等.创新教育理念,加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J],大学教育,2014(3):66-67.

[3]方琳.构建实践型实验实训中心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45-147.

实训课程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设计;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学生特点分析

笔者进行实践研究的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是一所本科独立学院,学生是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被确定为三批本科批次上录取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及应付考试的能力稍逊色与一、二批本科学生,另就有关研究显示,独立院校学生的总体自学水平也相对低些,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其学习活动仍需要由教师安排或者给与一定的指导。

独立院校学生虽然学习主动性不高,但是普遍头脑灵活,思维很活跃,见识比较广,自己的想法比较多,在文体、社交活动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兴趣,重视社会实践,善于走出校园,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

(二)课程特点分析

培训与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方向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培训与开发的基本知识,具有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管理开发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与开发管理工作职能的初步能力。因此,该课程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要求,这就需在该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参、实践性的学习。

二、培训与开发课程改革实践

(一)确立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培训与开发课程改革目标在于探索一条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科学、可操作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课程教学功能,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更适合成人的正确学习方法;其次,结合学科培养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再次,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手段,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实践过程记录与考核,实践结果答辩与演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

(二)优化课程设计,实现角色转变

1.授课内容板块化进行

授课内容以课本为依据,笔者将培训与开发课程主要分为培训相关理论概述、培训需求的分析、培训方案的设计、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效果评估五大板块。几大板块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结合学生学习习惯与知识掌握顺序排列,并在每一版块搭配相应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课程知识有系统认识。

2.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上课期间授课教师分别从五大板块向学生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及要点,并在每个模块尝试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学相关内容,并抽选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学知识点,而后以典型案例和身边实事为蓝本,启发学生参与情景分析与讨论,使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较为扎实的掌握重难点。

3.转变学生角色

按照成人学习规律,实践亲自动手是掌握知识的良好方式,大学生已经是成人,更愿意在“干中学”;另外,独立院校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够强,但是头脑灵活,参与实践的兴趣较高。因此,该课改要求学生分组参与到实际的组织或者企业,进行实际培训与开发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分析与设计方案成果以文字形式呈现;同时要求各组学生在课堂中分享调查分析过程、模拟培训过程;最终由其他组同学对该组学生的培训效果预评估。

(三)调整课程考核方式,重视学习过程

课程考试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收尾环节,其目的是检验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效果,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督促与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首先,该门课程的考试改革调整了平时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的比例,加重平时成绩比重至50%,减弱期末卷面成绩比重为50%。其次,平时成绩组成划分为个人平时上课表现与团队最终设计成果展示两大部分,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由学生小组组长、授课教师、参与设计结果展示观瞻的教师综合打分。再次,期末试卷考核题目力求体现学生的实际理解与运用力,以非标准卷形式,偏重主观题方式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该考试改革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避免一张考卷定成绩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及由此可能形成的抄夹带的作弊现象。

三、课程改革的成效

首先,该次课改实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从观察现象、收集资料,到分析思考问题,再到探究设计方案,并最终通过撰写和交流表达成果,发挥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

其次,该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既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既关注学生学习的显见成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考核的参与者包含学生本身与其他教师,消除授课教师话语霸权,增加了公平元素。

再有,学生分组调查研究的过程是大家在民主的氛围中增强合作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过程;课程知识点讲授与调查指导又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协作,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者和研究者身份,更体现了大学教育参与者之间的公平、民主。

四、课程改革的反思

该课程设计的改革中一个重要部分是学生自行的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握选择研究对象的范围,对象太大或太小均会影响研究效果。另外,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问题上,不仅要求教师在前期对学习任务充分铺垫,也需要结合平时考核成绩的加减分,力求几乎每个同学的都能够参与。但是这种方式很可能造成学生单纯为了“分数”,而不是“课程内容”去努力,因此,如何铺垫以及“度”的考量是课程改革过程中仍需思考的问题。

在考核方式改革的设计中,考核方式相对比较复杂,这无疑增加了教师核分的负担,笔者认为,如何既简洁又公平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今后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思考与设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盛晏.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差异性分析[J].全国商情,2009,(14)

[2]林常青,肖生鹏.基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以独立院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实训课程篇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实训 团队协作

1、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科学分析与研究能力、技术的开发与工程设计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即具有从事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生产、调试与维护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教学课程设置中,应多开设专业实训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操作能力的训练还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两者并重缺一不可。

《电工技术实训》是应用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能训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电工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安装、调试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2、电工技术实训课程内容设置及目的

电工技术内容的设置是注重体现“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训练项目为先导,以理论教学为支撑”的教学新思路。电路分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技术基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是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注重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对实际应用电路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电路连接、电工测量、故障排除等基本技能与技巧,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注重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在实训开题后,学生基本了解实训项目内容和具体要求,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课题进行分析,查找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来发现自身不足,弥补不足,以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掌握住课题分析设计方法,对其在将来的工作也中也会起到很大的影响。为满足学生对课题的需求,根据学生为完成课题设计制作应具备的知识点与技能对学生进行大方向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对课题中所使用到的各个系统的模块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若学生能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各模块中应知和应会的知识与技能,就能逐步达到整体设计、分析、调试和项目的综合应用与制作的最终要求。

3、实训课程以学生为主体

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其中,从开题后,从任务的需求分析,到资料的查找,方案的选定等,都均有学生自主完成。另外,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能否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除自身智力因素外,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对所学专业和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对学生来说,尤其是刚刚接触一门新课的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影响学生能否学好该专业的一个前提。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指导老师的作用会起到较大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发酵过程中的催化剂。兴趣到动力的转化需要一个适当的环境,能否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需要指导老师在后续的教学和指导中围绕这点进行。同时,在学生实训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指导老师不应该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的欲望。

4、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尤为重要。目前社会、技术的发展,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项目的进程中必须有一个团队,并要求团队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在实训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是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5、考核方法设置

由于实训课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的,如何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考核,能否设置一个较合理的考核方式,如何通过这个方式方法进行验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以《电工技术实训》课的考核为例进行介绍,该实训课主要是对电气线路图的设计及线路装配。考核包括四个方面,动手能力的考核,占总成绩的40%;实训论文的考核,占总成绩的30%;实训完成情况的考核,占总成绩的10%;平时及答辩情况的考核,占总成绩的20%。

实训的考核就是对学生所选制作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要求学生演示制作结果并提供设计报告,包括方案论证、程序清单、原理图、硬件电路、存在问题,解决方法和调试步骤、工作日志等。考核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各种方法应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并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6、总结

总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师应全面系统地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认真研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加以总结,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深化和完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的教学要求,编写相关的教学教材。同时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课题为: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2011JGZ058

参考文献:

实训课程篇10

关键词:课程思政;助产综合实训;职业精神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院校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为助产专业课程融入思政理念带来新的启示。助产综合实训是高职助产专业学生在完成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之后,进入临床实习前,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过渡到临床实践所开设的课程。与医生、护士不同,助产士的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她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患者,而是健康的孕产妇,但妊娠分娩又具有风险性[1],这对助产士的知识技能水平、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重技能教学、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课程思政建设恰好从国家意识形态这一高度有效弥补了这一问题。鉴于此,本文将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全方位探讨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及效果,实现课程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协同发展。

1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构建

1.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诠释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过程中,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应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大健康观、助产哲学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制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助产人才。研究显示[2],由于助产士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及紧迫性,使助产士进入工作岗位后职业认同感降低,否定自身工作价值,出现负性情绪、职业倦怠,甚至离职等现象,影响助产士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助产专业课课程思政应因势利导,例如,可结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英勇无畏奋战一线”这一生动的思政教育案例,以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铭记使命与担当,提升专业认同感和价值感,见图1、表1。

1.2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并非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单叠加,而是让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共享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教学实践经验,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改革、集体备课,共同设计可复制、可推广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3]。除了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学科交叉,在助产教育领域,不同专业间的跨学科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团结协作、有效沟通能力的综合性助产人才,有力保证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4]。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在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突出价值引领,将医院文化与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外导师集体备课,引入临床思政素材;与临床导师面对面,传承职业精神,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与敬畏、对技能的执着与求精。与行业内人士的直接交流,有助于学生获得更积极的职业情感[5]。

1.3创新教学模式,践行匠心塑人

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是衡量助产士综合能力的关键指标[6]。我校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对应《中国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初级)七大模块:助产职业素养、妊娠期保健服务、分娩期保健服务、产后保健服务、新生儿保健服务、妇女保健服务、公共卫生保健服务。为符合“00后”高职助产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本课程引入“临床情境案例、仿真模拟实训、引导性反馈”三步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以人为本、护佑母婴、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2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

2.1评价对象

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于2020年9—12月,根据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整群抽样,选取我校2017级助产专业两个班共10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校注册的2017级助产专业学生;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休学、缺考的学生。2.2评价工具2.2.1中文修订版霍尔职业精神态度量表(HPI)采用我国学者吴琳凤汉化并修订的霍尔职业精神态度量表[7],该量表由Hall开发,经Snizek修订。中文版量表主要用于测定护士(包括护生)的职业精神态度,共包含6个维度:加入专业组织(3个条目)、公共服务(5个条目)、自律性(3个条目)、自主性(2个条目)、使命感(4个条目)、护士工作满意度(3个条目),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量表总Cronbach’sα系数为0.75,重测信度为0.84。2.2.2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I)采用Nkongho教授编制的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由我国学者马语莲汉化、修订[8]。该量表包含理解(14个条目)、勇气(13个条目)和耐心(10个条目)3个维度,共37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7级计分法,其中13个条目采取反向计分方式,其余采取正向计分,分值越高表示人文关怀能力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5。

2.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对计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评价结果

2.4.1课程思政实施前后HPI得分比较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在课程思政实施后,HPI各维度得分与总分较实施前显著提升(P<0.05),见表2。2.4.2课程思政实施前后CAI得分比较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在课程思政实施后,CAI各维度得分与总分较实施前显著提升(P<0.05),见表3。

3讨论

3.1高职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态度

将课程思政融入助产综合实训,帮助完成助产学生到助产士这一职业身份的转变,可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态度。实施课程思政后,助产学生的HPI总分从(64.01±9.91)分提高到(71.42±8.78)分(P<0.05),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课程思政后,助产学生对专业的态度总体较为积极。在校期间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认知和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助产服务需要“以妇女为中心”“与妇女同在”的共情关怀以及赋权意识,此过程正是助产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9],因此,助产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3.2高职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的开展,能够显著提升助产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实施课程思政前CAI总分为(189.41±20.49)分,与国外常模相比,处于低人文关怀能力水平(CAI<203.10分),经过一学期课程思政的实施,研究对象的CA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实施前有显著提高(P<0.05),其中CAI总分提高到(204.79±18.92)分,达到国外常模的中等能力段水平(CAI:203.01~220.3分)。因此,助产教育者应有意识地挖掘蕴含在专业中的人文关怀内涵,在授课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理念,将人文关怀渗透在专业知识教学中,给学生创建具有人文关怀特征的课堂教学环境。3.3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课程思政”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医学教育领域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其未来投身卫生事业的热情[10]。在线课程思政也是当今的一种特殊教学模式和未来趋势[11]。虽然线下课程思政的真实体验感是线上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线上课程思政具有时效性,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后疫情时代,教师要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了解、关心、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问题;借助B站、微博、抖音等“00后”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中的相关资源,扩充专业课思政资源;也可自制Vlog、短视频发送给学生,通过互联网使课程思政更易被其接受。

3.4拓展多元化课程思政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