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专业十篇

时间:2023-03-21 16:30:56

作曲专业

作曲专业篇1

四川音乐学院院长,作曲教授,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四川省政协文体医卫委员会副主任。

“川音出了个李宇春。”

“李宇春得了超女总冠军对于川音意味着什么?”我问敖昌群第一个问题就非常敏感。

“不管别人怎么议论,我认为李宇春拿总冠军是好事。这毕竟是四川音乐学院教学成果的具体体现。当初成立通俗音乐专业,就希望10年内能诞生一个明星,不敢说是巨星。但提前6年实现了。”敖昌群的高兴劲溢于言表。

“李宇春不仅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在全世界都有影响,这就等于扩大了四川音乐学院的知名度。说实在点的,现在每年有七万人报考我们川音,光报名费收入就过千万。最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35个考生中择优选拨一个人入学。”

还有,我到英国访问,开展校际交流合作,跟对方介绍四川音乐学院,人家礼貌客气,但一提及是李宇春就读的学校时,人家反应非常强烈,合作的事很快就谈妥了。我院党委书记到联合国访问,接待的宫员得知这些人来自李宇春的学校,高兴得马上要与书记合影。在日本,我们提及川音的‘二李’,一个李云迪,一个李宇春,一下就和人关系近了,事也好办了。”

我问:“你刚才提到李云迪,你们还出过陈萨、宁峰(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第一名),通俗和高雅,占全了,做为院长,两个行当你怎么平衡的?”

敖昌群说:“很简单,按照各自的规律,用科学,系统的方式来培养人才。像钢琴小提琴历史长了,有一套严谨的培养人才的路子,而对通俗音乐,我们首先明确一个观念,通俗音乐的受众就是人民群众。作为专业音乐院校不应对这个领域熟视无睹,不应该把自己和大众的需求对立起来,应该积极地参与进去,发挥专业音乐院校的作用。事实证明,我们开办通俗音乐这样一个专业,后又提升为通俗为音乐学院,提高了通俗音乐从业人员的素质,又使得我们人才的培养有一个连续性。去年,国家金钟大奖,首次搞通俗歌手比赛,我们又拿了两个金奖,加上王铮亮、谭维维、何洁、魏晨等等,我们年年都能出人才。当李宇春刚夺冠时,有人预言昙花一现。但五年过去了,李宇春仍很火,她的出场费仍是国内最高,且没有负面新闻。而且据说演电影《十月围城》还不错。因为她在川音读书时,除了演唱的技能外,她还学了视唱练耳、和声、乐理、舞蹈、戏剧等课程。我们通俗专业舞蹈课戏剧表演所占比例不大,李宇春就自己跟舞蹈,戏剧专业的同学上课。所以她在舞台上,银幕上的表演都是通过学习而来的。我院系统科学的专业教学对于大众艺术人才尤其明星的培养发挥了作用。”

“刘晓庆演女一号,我演男一号。”

我问:“你们还有舞蹈戏剧专业?”

敖昌群说:“何止,我们还有影视、传媒、美术专业,艺术主要门类我们川音都有。我们现在具有的优势是各学科可以互相渗透,教育资源共享。不同的专业在一个校园里,在一个共同的艺术氛围里。比如美术专业搞展览,音乐、舞蹈、戏剧专业的学生可以去看看,歌手参加选秀活动,传媒专业可策划推广,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和融会的过程。这种氛围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单科院校不可能具备的优势。

其实我们川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过大名星―――刘晓庆。我跟刘晓庆都是1963年考入川音附中,我们是同一个专业,扬琴。我们的辅导员老师闵侦,常带我们搞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我嗓子不错,几乎独唱、领唱的活我包了。刘晓庆那时就爱演戏。那时我们还自己编剧本、自导自读,一般是刘晓庆演女一号,我演男一号。刘晓庆、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在川音打下的综合艺术素养基础是分不开的。艺术是相通的嘛。我觉得我们国家的高等艺术教育,怎样使学生在一个综合的基础之上去发展自己的专业,可能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学科太单一,太钻牛角尖以后,创造力和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

管理与创作

我问:“这么一个多层次多机制的万人大学,你怎么管理?”

敖昌群:“我更多的是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影响,现在办大学和办一个企业有很多相同之处,因为大学面临的很多问题已经和经济社会的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一致了。过去的教育体制,国家给钱,没风险。现在风险很大。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发展的项目不能单一,不能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寻求多方面发展项目,取长补短,相互照应。既有拳头产品,又多种经营,这样才能禁得住市场的变化。当然,我们不能忘了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

比如说,我们出台的新政策,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年度考核,优秀的给予表彰,有奖金,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差的离岗进修。”

我问:“奖金有多少?”

“凡是考核优秀的,博士学位奖20万元,硕士奖15万元。对于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也重奖,学院一次性给宁峰奖励20万元,给文薇奖励10万元,他们的指导老师也分别获得10万元、5万元的奖励。这样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使很多老师愿意留在川音。我们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返校率达到100%。学院给宁峰、文薇及指导教师的奖励对教师产生了震撼作用,很多老师增强了把学生培养得更多的积极性,这对学院教学水平整体提高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我们还加大艺术实践科研的比重,现在学校每年举办的演出很多,三、四百场,差不多每天都有一场演出。艺术教学,课堂只是教学的一部分,舞台实践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抓了教材的系统建设、学风、教风建设,包括实行公开课、示范课、双选制度等措施。我还提出一个要求:每专业每年起码请一个专家讲学,上不封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让师受益。”

我问:“管理万人大学和创作是矛盾的,你怎样处理?”

作曲专业篇2

《歌曲作法》课程虽然不能保证学生学完课程后就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但至少能使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所以,通过教学必须达到以下几点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歌曲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巧。

2、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学生能独立写出完整的歌曲,并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自我提高"能力。

3、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理解歌曲的能力。

4、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建立学生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重视对作曲技法的学习,而忽视生活对创作所起的作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即,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能正确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作曲技巧去正确表现和表达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音乐形象鲜明的、受群众欢迎的音乐作品。

音乐创作者应该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多看、多听、多分析,扩大视野,增加生活积累。只有这样,当你想写有关题材的歌曲时才不至于搜肠刮肚,腹中空空而毫无联想。歌曲写作虽然有很多技巧规律可遵循,但其本质却是沿着感性思维的轨迹而前进的,在技巧问题上有些可以诉诸于文字,而创作过程有些却是难以进行条理性的阐述――所谓只可以意会难以言传。技巧规律可以引导和制约创作,但绝不能代替这生动活跃、变化万千的创作过程。音乐创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生活的感受,也需要感情的迸击。作曲家辛沪光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卓有成就的女作曲家,她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因为嫁给了内蒙古同学,在内蒙古生活工作了26年,她数次下牧区采风,深入牧区和牧民生活在一起,生活的体验和积累为她的音乐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生活感受和艺术积淀,让她创作出近千首声乐、器乐经典作品,其中大部分内容都与草原息息相关,她的作品中自然流淌出委婉、大气、动人的内蒙古民族音乐风格。

歌曲是通过音乐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所以想要写好歌曲,首先要广泛地接触歌曲,积累丰富的音乐语言。如果头脑中掌握的曲调很少,那么音乐语言就不会很丰富,创作会显得苍白、单调。对于歌曲创作的初学者来说,我国各民族的民歌、戏曲、曲艺,老一辈作曲家的优秀作品,目前流传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歌曲,都是值得积累的音乐语言。当代著名作曲家如贺渌汀、李焕之、瞿希贤、施光南等创作的作品,都与民间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并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所以他们的作品能受到群众的喜爱。

写作歌曲的起步,就好象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完全未学过修辞语法就开始说话。他们主要得力于模仿,然后渐渐熟悉掌握一定语言能力之后,才去学习语法修辞来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模仿是起步,创作是目的,没有开始的模仿,便没有将来的自由翱翔,但是模仿决不可仅仅停留在“视唱”的水平,初学者们不仅要学唱,还要更多的背一些歌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熟悉和掌握各种音乐语言后,通过分析揣摩别人的作品来学习借鉴,是非常必要及有效果的,有时比向教科书学习还来得更便捷。分析这些歌曲是如何通过音符来表现词人的思绪,表达作曲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品的整体情况,如歌曲的风格特点、体裁特征、节奏的构成、旋律的发展、曲式结构等。先从其他作曲者的作品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学习和模仿, 像海绵那样,吸收越多越能储备充足,待你需要参考借鉴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地为你所用。一段时间后就是学生自身的"提炼",对于别人的作品应该善于学习,但不能盲目照搬,因为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应该是既要学习,又要创新。学会抛弃他人风格,继而找到自身的音乐特质,并不断将其完善。

一个作曲者仅仅凭感性,凭所谓的创作灵感来写作,作品可能有动听之处,但会被杂乱无章的音符所包围,作品松散,节奏平庸,旋律单调。因此学习歌曲写作,还需要需重视歌曲写作的规律技巧,要认真阅读学习一些有关歌曲作法的书籍、教材,从歌曲的题材类型,风格特点,节奏构成,旋律发展,调式特征,节拍运用,结构规律以及词曲结合的各种技巧等,都应该悉心钻研,融会贯通。经验之谈不能代替教材全面、系统并具有基础意义的作用,当然教材也概括不了作曲家们切身体会的生动的创作经验之谈。教材知识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要写出有特点,有个性的歌,仅靠规律是不行的,这需要作者对生活感受的积累,需要创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对优秀作品的学习、借鉴。从不会写、学着写、写得好,有一个知识积累与熟练的过程,多写多练,熟能生巧,贵在实践。当然,认真地学习、钻研一定的创作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它将帮你更快更好地走上成功之路。

歌曲是歌词与旋律的有机结合体,歌词直接关系到歌曲的创作质量。歌词与歌曲创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歌词的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对歌曲创作的影响,还有歌词与音乐节奏、旋律素材、曲式结构之间的关系等。在创作实践中,因为歌词选择不当,致使歌曲创作失败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学生必须正确地了解和认识歌词,懂得一首好的歌词应该具备哪些艺术特点,以及怎样选择一首好的歌词。一首好的歌词往往会对作曲者在音乐情绪、音乐语言风格、音乐体裁等方面有所启迪。作曲者可以顾及歌词所提供的各种音乐性特点,挖掘歌词中潜在的各种音乐因素,触类旁通,激发灵感,使词、曲结合得更吻合更完美。另外,歌词的结构形式影响和决定着歌曲的曲式结构,所以,我们就不能不对歌词的结构形式有所了解,如对歌词的句式、段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歌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正确处理歌词与歌曲创作的关系,掌握词、曲结合的原则和规律,这是进行歌曲创作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写好歌曲的关键。

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大多数没有写作歌曲的基础,音乐理论基础较差,音乐语汇相对贫乏,如果很快就进入实质性的音乐创作,对他们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侧重教学的实用性,在授课方式上要注 意以下几点::

1、以简练、实用为原则,理论简单化,写谱专业化

将歌曲作法相关理论口语化,并把相近的理论归纳,合并,使其条理清晰。另外,在实际作品中,要求学生将作品按正规格式认真书写。从以往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正规记谱上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表情记号,反复记号,音值组合的运用等,诸多问题也只有在学生实质作品中才能发现。本人在检查作业时一一指出并加以修正,日积月累从而使学生具备规范的记谱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课多分析,课后多创作

课堂上例举各类型作品,对所用到的谱例精挑细选,从结构到节奏,从旋律构成到主题发展,从环节设计到词曲结合都作出详尽分析,将歌曲写作技巧和歌曲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作准确到位的技术示范,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论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紧密结合音乐要素知识如: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等,将学生感性思维方式与理性发展手法相贯通。课下布置一定的作业进行巩固练习,鼓励学生多写作品, 多接触各类型歌曲,积累各种音乐语言风格。

3、知识性融入趣味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师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

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出详尽分析, 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注重交流,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开发及普及为今天的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先进的电教方式使我们讲授的谱例可时时更新,不需要太拘束于原有的课程书本中的内容。这紧紧抓住时代的气息, 学生看见自己较熟悉的东西,会认为课堂上讲的就是他们身边的素材,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灵活的掌握知识。

为了体现高职音乐专业《歌曲作法》课的教学特色,培养实用性人才,以适应今后走向社会和开展音乐活动的需要。在《歌曲作法》教学中,掌握歌曲作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学生实际写作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歌曲作法的各种知识和技巧转化成综合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才是知识和技巧的升华和凝结。

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大歌曲分析的比例,加强学生对各种体裁、题材形式的歌曲作品进行分析。通过教师对歌曲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音乐语言及各音乐要素的能力。在分析歌曲作品时,除了在课堂上讲授外,教师还要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并要抽查个别同学在课堂上讲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对歌曲作品的分析,学生也学习借鉴了别人的创作经验、创作技法,积累了一定的音乐语汇,提高了自己创作歌曲的水平。

音乐的本质,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中,都需要音乐创造力的参与,没有音乐创造力就没有音乐才能的发展。以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构成复合的思维能力,能培养和发展出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复合的思维能力是构建学生能力的关键。逻辑思维可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点到面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形象思维使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有较强的想象、联想能力,能更准确地感悟音乐美的价值;直觉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可使学生在实践中突破循规思维与传统观念的限制,进行创新。通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舞台表演提高音乐表现力、开发艺术创造力。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音乐审美能力不仅是对音乐的被动接受,反过来它对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等主观意象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具有敏锐的音乐审美能力,能运用理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能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并能积极去感受、鉴别、创造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作曲专业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必要性与曲折性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

自2007年7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合作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得到了市场和农民们的认同。但我国的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大多数还流于形式,没有得到实质的发展,合作社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和专业的管理人才,尤其是财务会计方面的人才。财务会计工作是合作社的核心工作,其质量是合作社发展的瓶颈。但是大部分的合作社对财务会计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普遍存在着各种财务会计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合作社没有按要求建账、记账。部分合作社没有自身的账簿,其交易情况仅记录在工作簿上,没有正规的各类凭证和报表;部分虽有自身专门的账簿,但是没有按要求填写账簿,账簿不规范、明晰,多为“印象账”;部分虽按要求建账、记账了,但月末还是存在如缺乏真实性、通俗易懂性等问题。

第二,部分合作社管理不规范。部分合作社存在运营资金管理效率低、账簿科目混淆、存货分类不合理、清账查账不负责等问题。

第三,部分合作社的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没有接受过完整的专业培训,有的仅上了短短几周的集训课。且合作社岗位配置不合理,没有按国家规范合理安排各种管理和技术人才,财会人员间权责利不明确。

第四,部分合作社没有专业的采购和销售人员,对采购和销售业务只是跟着市场走,没有主动地预测和规划,更缺乏与合作社财会部门人员的沟通,规划合作社的业务发展。

综上所述,合作社里没有规范的制度规章,成员、工作人员的权责利不明确,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工作混乱。合作社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必须全面分析其生存的政治、法律、市场环境,分析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目标,从实际出发,规划自身的发展道路,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尤其是作为核心内容的财务会计制度。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条不紊,体现其市场主体地位。

二、制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一)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实施财务会计制度

合作社的发展不仅是其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问题。国家对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包括技术开发上的支持、税收优惠等,同时还划拨了大量的专项基金支持其发展。所以合作社应制定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保证财务会计工作,为国家提供一份“明白账”,进而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管理且为支持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性质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实施财务会计制度

合作社是由大部分农民以入股的形式成为合伙人而成立的一种合伙制组织。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合作社的权责利不明确、分享利益不清楚,这必将影响农民入社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合作社的生存,这必然要求合作社要制定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保证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工作,为社员提供一份“明白账”,进而增强农民入社的积极性,推进合作社的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发展要求其要制定、实施财务会计制度

财务会计制度是一套规范和约束财务会计行为的程序。财务会计制度是企业目标、财务会计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实行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自主选择、制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模式,总体来说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合作社作为新型的市场主体,源于企业主体,但又不同于企业主体,因为其设立登记、成员、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有着不同于企业的要求。因此,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并不完全适用于合作社,合作社的特殊性要求其有特殊的财务会计制度。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要想保障其实现发展目标,必须结合其发展环境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其发展的财务会计制度。合作社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之上,财务会计制度是财务会计工作的起点,指导着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也是评价财务会计工作的标准。

三、制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曲折性

制度的制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更是如此,是一个漫长的探寻过程,需要根据当前形势,结合实际制定相关财务会计制度,指导财务会计工作,同时要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财务会计制度的合理性,如此循环而不断完善。

(一)国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的总体方向

为了规范合作社的会计工作,保护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国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国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是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合作社的发展方向,规范合作社的发展范围,为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目标的体现

1、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体现“服务最优”的目标。我国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现阶段合作社不是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以“服务”为目标,同时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也应是以“财务状况清楚、财务成果分配公平”为目标,所以,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应体现的是“服务最优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这样可以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队伍。

对于不同合作社而言,有着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服务群体,因此“服务最优”的标准不同,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制定和实施符合其自身的财务会计制度。

对于一个合作社而言,其合作社成员是不同的主体,每个主体间的“服务最优”的标准也不同,要满足每个主体的“服务最优”的标准最终将会导致整体的混乱。现代制度的“妥协功能”正体现在此,《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是合作社不同主体“妥协”的结果,这种“妥协”是积极的,是不同主体在让步与满足之间进行选择而达到的整体满意度最大化的协议,同时它也起到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各方参与自由竞争,使参与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推动着合作社的发展。

2、不同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现不同的目标。在合作社发展初期,为了给其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创建不同的合作社,不断吸收农民入社,扩大其队伍的“广度”,此阶段财务会计制度体现的是“服务最优”的原则。为社员服务好、带给社员最大的优惠是财务会计制度的目标,通过带领社员走向市场,壮大社员的实力,实现家家致富。但当合作社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为了适应合作社的发展,财务会计制度体现的原则要有所改变,同时财务会计制度的目标也有所不同,这时应分析形势,寻求合作社的自身的发展,可以提倡“利润最大”的原则,实现合作社自身价值的最大化。通过扩大发展规模,提升市场地位,使其达到一定的“深度”。但发展的最终阶段,财务会计制度体现的还是“服务最优”的原则,这时合作社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在市场中也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财务会计制度的目标又回到为社员带来最好的服务,这时服务的整体质量将远远高于初期。

四、制定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合作社的货币资金是各项资产里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一种资产。合作社应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货币资金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领用时需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不同印章分人管理;明确个人的权责利;专项基金更要全面记录来源及使用情况,做到合理有效地使用专项基金;合作社里的资金互助要明确要求、公开公正。

(二)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购、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制度

合作社以其社员为服务对象,大部分是农业生产者。因此,其采购业务有其独特性。首先,采购的货物多为计量性质农产品生产资料,因此要求采购过程要严格记录好各种生产资料的单价、重量,并按要求填制相应的凭证,加强有关单据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并对各类凭证分类管理。其次,货物多是为社员采购的,合作社充当的是“服务机构”而不是“盈利机构”,因此合作社除收取必要的交易费用,不应另提报酬。

其销售产品也多是为社员收购的农产品、在产品、委托加工物资、工业产品等,合作社应做好其“中介服务机构”的身份,集中散户的农产品,组织销售团队,利用其优势减少散户的各项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等。因此,合作社应为社员避免市场风险提供保障,在市场低迷时稳定收购价,在市场高涨时要给予社员更好的价格。

(三)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存货制度

合作社的存货是采购和销售业务的货物的静态形式。首先,应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分类存储,以免部分货物因存储不当而腐烂变质。其次,各类存货的计价方式各有不同,应按国家规定把每类货物的单价、总价清楚地记录下来。再次,应建立存货保管人员岗位责任制,做好存货的入库、出库管理,并明确个人的责任。

(四)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收应付账款管理制度

合作社的往来对象有社员和非社员,国家统一规定:与社员之间的账项记入“成员往来”科目,和非社员之间的账项记入“应收应付款项”科目,以便更好地记录合作社的每一笔账,所以合作社要建立健全其应收应付账款管理制度。一是分清“成员往来”和“应收应付账款”两个科目,做好记账前的分类准备。二是两个科目都要分别建立总账和个人明细账。三是记账前先判断大类,看其属于哪个科目,再同时记入总账和明细账里。四是要做到日清月结,每日一小结,每月一大结,随时核对账项检查是否有遗漏或重复记账的情况。五是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培训,要求有关人员定期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应兰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思考――以浙江金华市为例[J].北方经贸,2008(8).

2、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作曲专业篇4

 

半个多世纪以来,全国各戏曲院校在戏曲教育与人才培养上可谓硕果累累、欣欣向荣,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自从进人市场经济后,多元文化、多形态文艺表现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曾经一枝独秀的戏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艺市场的不景气影响到了戏曲院/校,京剧专业也无法幸免。现就戏曲院校的共同现状、面临的主要困扰、努力方向阐述如下:

 

一、共同现状

 

1.学校升格。

 

进人新世纪后,戏曲教育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戏曲中专在学校规格上升级,由中专升为学院/大专,有的升为高职,有的并人大学。如北京戏校升格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天津三所艺术学校合并后升格为艺术职业学院;沈阳、山东的戏曲学校合并到大学,沈阳保留了中专部,而山东独立的戏曲中专学校则被撤销,并人艺术学院戏曲系之中;上海师范大学成立的(戏曲舞蹈)表演学院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的二级学院。

 

2.质量下降。

 

学校升格带来的后果是戏曲中专学校的减少和高质量教师人数的萎缩,好的教师随着中专升格到高校任教,中专师资严重不足。戏曲中专升格后带来的后遗症已经显现,因生源不足导致中专生源少、教师不够导致质量差,最终影响到大学质量。某省因没有了戏曲中专,大学京剧表演专业招收的是没有任何戏曲基础和基本功的高中毕业生来学京剧,该年龄段的学生腰腿已僵硬,嗓音已定型,教学困难可想而知,培养的学生估计很难达到专业级水平。

 

3.名不符实。

 

戏曲学校不以戏曲专业为主,有些省市戏曲学校已名不符实,戏曲专业在校生人数不到非戏曲专业学生人数的十分之一,有的学校已停招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改招其他热门艺术专业。有的戏曲学校干脆改名为艺术学校。除了国戏附中、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中专部中国戏曲学院每年还能较大规模成建制招收戏曲专业学生外,其他省市戏曲学校/学院只是零星地或间歇性地招收部分学生。长此以往,升格的戏曲院校因无后备生源或生源质量低而成为空中楼阁,学校级别上去了、质量下降了。

 

4.就业困难。

 

由于戏曲艺术的特殊性,过去中专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团工作,学生在校期间以学戏、排练、演出为主,毕业就可以上台演出,就业率较高,在舞台上的艺术生命较长。因人事制度改革,学生就业要本科及以上学历,无形中延长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最宝贵的舞台实践时间没有了,等到大学毕业时,学生要谈婚论嫁,精力和心思不在专业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人才质量和水准大打折扣。而中专毕业生基本已无就业的机会。个别就业的也无法解决编制、职称等问题。出口不畅影响到进口,因担心难以考人戏曲专业大学,戏曲专业中专招生也是困难重重,生源质量不甚理想。

 

5.无自主权。

 

部分学校升格或合并后,名声好听,但失去了独立法人资格,自主权没有了。有的大学经费按学生、教师比例核算,戏曲/剧在相关院/校所占比重很小,教学成本高,经费相应较少,许多活动无法举办或参加,长此以往,排练、演出没有经费,教学活动不能参与,名师、名家聘请不了,专业水平和质量恐怕难以为继。

 

二、戏曲院校面临的主要困扰

 

当前京剧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京剧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正经历着老教师离、退休和年轻教师还不成熟的尴尬局面,面临着戏曲艺术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困难。这种困难的瓶颈主要在于京剧表演人才培养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师资队伍。造成京剧人才培养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具体体现在:

 

1.教师队伍的构成过于单一。

 

表现在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且来源只有戏曲院/校毕业生。我们统计了全国十几所戏曲院/校京剧专业154名京剧剧目教师,有研究生学历/位或相当程度的有26人(且大部分是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的学员),本科学历的77人,专科26人,中专25人。有本科文凭的,都是近十年毕业的年青教师,年龄都在40岁以下。这些青年教师又大多是戏曲院/校毕业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参加工作后往往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教学方法培训的状况下,就匆匆上岗执教,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只能靠自己摸索。有的教师有学历无舞台经验,或有经验不懂教学,如此,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2.教师队伍出现断层,高级职称教师匮乏。

 

近些年,老一辈一级、二级演员、教授、副教授级京剧专业教师、那些能演能教的大多已退休十多年,有些被返聘教学的也已体力不支,即将告老还乡,有的已驾鹤仙去。还有一部分即将退休。有的学校外聘教师数比在职教师数还多,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戏曲院团有一定名气的中青年演员又舍不得离开舞台,大学毕业生中,一流的到了皖团。由于在职京剧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且文化水平、知识面相对狭窄,加上现在大部分教师是院/校毕业后直接来学校任教,只能参加教师系列的职称评聘,过不了英语、计算机考试关,尽管工作年限早达标,也评不上高级职称,很多人工作十多年,连中级都评不上。据初步了解,参加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2008、2010、2012年三次教学交流展示的全国45岁下的50多名京剧教师中没有高级职称、一半以上甚至还没有中级职称。

 

三、戏曲教育管理、教学方法上有待加强改革

 

1.改变教育思维。

 

在办学过程中,艺术职业院/校部分管理者和教师往往有一种惯性思维:重专业轻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有时过分强调艺术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或者说个性,而忽视教育必须具有的共性,使得有些教师过分重视学生艺术技能培养却忽略人文素养教育,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毕业生若进不了院团或戏曲院/校就没法参与其他行业的就业竞争。说明学校办学目标不高、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和科学。

 

2.转变教学方式。

 

戏曲院/校专业教师的教学很多还停留在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上。有的教师会的戏少,加上学生相应基本功掌握不配套,教学时间长、效率低,方法死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利用率不高。受流派、门户的制约,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较少,教学研究流于形式,个别教师间对艺术的观点、标准看法不同,互不买账,学生左右为难。中专、大学同一剧目重复教学、资源和经费浪费较大。

 

四、努力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曲阜视察时再次指示:“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做好传承和弘扬就要有人才。而京剧舞台一线表演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戏曲院/校和京剧教师。京剧的传承与创新重在教育。

 

近几年来,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致力于京剧教育事业特别是京剧教师培养工作,为了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分别在2008、2010、2012年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国京剧表演专业中青年教师教学交流展示活动”、两次暑期“京剧教师高级研修班”,十多次教师专场在北京、上海、香港的演出。参与展示的京剧教师近百人次,在各艺术院校引起强烈反响,对于院/校京剧教师在教学和舞台表演上的成熟与成长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京剧艺术表演人才培养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从教育培养的系统性、长期性来讲,这些活动有用但作用有限,只是教师培养方式和学生教育的一种补充,要想大面积提高京剧教师的教学水平,解决他们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治本,即进行有针对性、有目标、有系统、有时间保障的更高层次的进修学习。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学生水平才能提髙,戏曲艺术教育质量总体水平才能提高。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戏曲艺术产品存在其商品属性,戏曲演出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票房情况间接反映出戏曲事业发展的兴衰程度。近些年来,戏曲演出市场萎缩、票房不景气。要想戏曲艺术继续发展壮大,困难可想而知。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阶段,而文化市场的繁荣有赖于经济昌盛,戏曲院/校在发展中的阵痛可能还要持续较长时间,有的学校可能撤销,有的可能易名,有的可能合并,有的发展壮大,凡此种种都是在历史发展中的重新洗牌。传统戏曲要想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做到持之以恒、永不放弃且与时倶进。

 

戏曲院/校在应对这些变化中有许多工作要做,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1.戏曲艺术的普及、推广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

 

国家教委号召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戏曲知识,各院校要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认识到这是振兴戏曲千载难逢的机遇,是为戏曲生存与发展在奋斗。抓住了娃娃、抓住了中小学生就抓住了戏曲发展的未来,中国戏曲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坚持在国内高校、国际上传播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自编适合中小学生的课本剧在中小学演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每学期到高校、中职校、中小学举行近二十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演出,深受学生欢迎。这些活动对于戏曲艺术知识的普及是潜移默化的,是在为戏曲培养观众、培养票友、培养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是广义的戏曲教育。我们要继续用开放的心态进行戏曲教育,广开门路宣传戏曲,培养戏曲人才。

 

2.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如何解决戏曲艺术职业教育内部的矛盾和问题,我以为关键是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意识,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使院/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办学优势”。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明晰办学定位。要不断加强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建设、管理机制与制度建设。

 

3.要建设一支较强的教师队伍并建立一些相关的激勘制度。

 

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将重点放在选拔、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及学术领军人物的工作上。要从院团中选拔有丰富演出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演员、名家来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实践证明,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选好用好专业带头人。高质量的教学要有高质量的教师,继续加大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调进或引进戏曲表演专业教学岗位急需师资,完善专任教师队伍结构,支持专任教师的学历深造,加大对青年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推进力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对新进青年专任教师,可根据专业/行当分类进行结对子扶持,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各专业师资数量充足,行当结构合理。针对目前教师队伍状况,院校要不断健全人事制度,强化科学管理,逐步形成公开、竞争、择优的竞聘机制;同时还对现有教师定期进行考核、奖优惩劣;引导教师进行戏曲理论研究,对、校本教材建设、比赛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优先安排优秀教职工培训、进修和考察。

 

4.校团结合,订单式培养。

 

积极做好调査研究,根据院团需求培养人,与院团建立合作办学机制,根据院团对戏曲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及计划,在招生选才、教学育才、剧团用人及个人深造等各个环节上都有院团的参与和介人,形成合力;在教学、师资、实践、演出、就业等各个方面学校和院团全面合作,形成“全方位携手,全过程介入”的合作办学机制,使人才培养最大限度符合院团的需要。

 

5.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丰富的艺术音像资料,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专业教室配备电视机、DVD、录音机,方便教师组织学生随时观摩相关剧目,学习他人之长。演出与教学结合,以演助学、以演促教。学校要重视演出和比赛,通过演出中观众的评价、专家的评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专业考试方式,实行专业期末会考制。改过去教师本人教、本人考的集中会考制,即期末对学生的基本功、毯子功、身训、剧目等按照教学分组集中考试。剧目课按教学计划展示片段,全体师生现场观看,评委组当场评分,考试结束,主管教学领导进行点评,并对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进行培训或换岗,确保教学质量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和心理情感教育,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设计学生的艺术人生。根据学生特长,有针对性地分类培养。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而努力。

 

7.建立人才培训基地。

 

建立以中国戏曲学院为主体、上海、沈阳为两翼的培养高学历、高层次京剧表演人才和师资人才的基地,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上海、天津、沈阳几所戏曲中专学校为主阵地培养京剧中专生,为上述高校提供高质量生源。

 

京剧艺术教育面临的现状是戏曲艺术教育工作者绕不开的一道坎,是戏曲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也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戏曲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增强忧患意识。另一方面必须树立信心,着力解决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勇于克服困难,不断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逆境中成长壮大起来,戏曲艺术教育才能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文中各戏曲院校情况来自2010、2012年“全国京剧表演专业中青年教师教学交流展示活动”各校的简介、报名登记表等的汇总、分析.

 

[2]钱平安.校团携手优势互补共育人才——上海市戏曲学校与剧团合作办学的探索.上海市戏曲学校校内刊物:艺海泛舟踏浪耕耘.2011年11月第6~14页.

作曲专业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 歌曲弹唱 问题和解决

一、学前教育专业和学前音乐歌曲弹唱能力

1.学前专业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上看,学前教育专业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旨在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一线提供幼师人才。从生源上看,学前教育主要以高职和中职教育为主,招收的学生以女生为主,生源的文化课功底相对浅薄。从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上看,学前教育专业主要面向教学一线的需要,传授学生包括歌曲弹唱在内的、在实践工作当中能够行之有效的专业技能。从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教学性质上看,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面向就业市场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旨在向就业市场提供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劳动力。而在幼教实践当中,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来说,一个重要的中心和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与人际交往的技能,而这两点统一于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

2.歌曲弹唱能力

歌曲弹唱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开展歌曲弹唱能力教学主要是针对以幼教为代表的一小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来进行的。在学前教育专业阶段,对学生进行歌曲弹唱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掌握更多的与小朋友交流的技能,帮助他们就业。分析这些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工作特点可以发现,学生们所需要学习的歌曲弹唱能力知识相对比较浅显,主要是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能对着小朋友弹奏一些比较简单的旋律,向学生传达简单的乐理知识即可,从这个角度上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着教程简单、实际应用性强两个特点。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在提高学前歌曲弹唱能力方面教学出现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前小朋友的歌曲弹唱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是必须且有效的途径。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1.课堂教学缺乏变通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歌曲弹唱能力教学,存在着课堂教学缺乏变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课堂的讲授过程当中,老师一味强调照本宣科,对学生的接受和反馈不重视。产生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在架构上的疏漏导致的。对于绝大多数一线老师来说,评判他们工作业绩和最终收入水平的,是他们上课时间的长短,而不是他们教学质量的高低。这种缺乏反馈机制的课堂教学体制,导致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一线的教学实践当中往往注重课堂教学时间的完成,而不重视在课堂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缺乏变通,使得当前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无法获得应有的乐趣,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来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

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体系构建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市场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这两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学校急剧扩张,造成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师资力量不足,使得学校在调配老师的问题上疲于奔命,常常将非歌曲弹唱能力专业的老师安排在歌曲弹唱能力教育的岗位上,而这些老师为了应付学校交予的任务,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以僵化的理论知识传达代替实践的讲授,这是导致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在歌曲弹唱能力教学当中课堂教育僵化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

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是在提高学前歌曲弹唱能力事业上,培养学前教育学生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往的教学经验当中,老师往往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作出相关的规定。上面提到,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歌曲弹唱能力教育也不外如是,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共同作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达,并且对于学生的考察也相对僵化,无法服务于以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中的需要。从学前教育专业本身最终的服务目的上看,这种无法服务于实践的教学是无效的,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成长,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应该认识到,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能力的培养,应该基于教学的实用性来展开,而一旦缺乏这种理念就会使得传授者在教学实践当中事倍功半,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

3.忽视学生的教学地位

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源质量的影响,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校采取的管理方法往往是军事性的、封闭型的,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往往比较严格,对于学生和老师的作息时间和上课时间也往往有着准确严格的界定。所以在这样的体制之下,很多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老师,往往生活在学校密集的排课和紧张的上课时间要求的双重压力之下,导致传授者在课堂教学当中更注意教学时间的完成而不注重学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事实上违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初衷。培养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帮助学生就业这一中心思想和目标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非常少。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学生的生源情况可以得知,这些学生或是来自于乡镇地区,或是家庭的教育环境和经济环境相对较差,这些学生在以往的时间当中一般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歌曲弹唱能力训练和教学,也缺乏掌握歌曲弹唱能力乐理基础知识的有关机会,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掌握基础的歌曲弹唱能力知识和弹琴技能只有通过课堂,而课堂一旦无法为他们提供这些知识,学生们在今后的就业当中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路径

1.丰富教学形式

丰富教学形式,是针对当前学前教育学前歌曲弹唱能力提高当中出现问题的一个具体解决方法。而对于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歌曲弹唱能力过程当中出现的课堂讲授过于僵化的问题,则应该考虑在学前教育专业院校的歌曲弹唱能力课堂教学当中引入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可以设置歌曲弹唱能力知识学习竞赛的环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广泛地开展与歌曲弹唱能力学习有关的相关竞赛活动,在同学当中形成一个赶超比拼的氛围,让学生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去接触歌曲弹唱能力的相关知识。竞争机制的引入是适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一个有效举措。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般的年龄相对较小,由于一直处于学校教育的环境当中,学生们还多以未成年人的思维看待问题,争强好胜的心理也会比较强,针对这一特点引入竞争机制,可以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歌曲弹唱能力知识的学习,并且能够克服老师缺乏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迅速适应工作角色,尽快适应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针,尽早为提高学前歌曲弹唱能力做出有益的贡献。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院校歌曲弹唱能力教学中,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缺失的问题,当前应该着重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进而助力学生在毕业之后的求职就业工作。例如,在具体操作上,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着力摒弃过多的理论传达,而将更多的精力从这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期间,应该至少教会学生弹奏20首以上的曲子,在曲目的选择上,应该考虑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幼师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要将学生本身的音乐基础考虑在内,遴选出一部分相对简单的儿童歌曲来教会学生演奏,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快速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歌曲弹唱能力和音乐的本质,同时还能够极大地缩短时间,尽快帮助学生成才。

3.重视学生的意义和价值

学前专业的学生作为学习歌曲弹唱的主体,同时也是教会学前歌曲弹唱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当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传授者应该认识到,在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当中开展的歌曲弹唱能力课教学最终针对的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内容最终服务的也是学生毕业和就业。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院校歌曲弹唱能力课的开展过程当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学校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周密的课堂反馈机制,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老师每节课的课堂表现进行一个公允的评判,而学生与老师之间或许存在不同意见,学校在治理相关规章制度的时候应该将这一情况考虑在内,这个制度的制定不偏颇于师生的任何一方,故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意愿。课堂反馈机制建立之后学校应该全面精密客观地分析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并与老师共同探讨,找出解决的意见和方法。

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通过与学校和老师的交流,更加树立了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对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这种主人翁的思想又能够化成一种动力,激励学生更加认真的去进行歌曲弹唱能力课的学习。

四、结语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率的歌曲弹唱能力教学,并在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是高校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应有之义。学校和老师都应该围绕培养学生歌曲弹唱能力这一中心目标,想方设法调整和改革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院校歌曲弹唱能力教育的弊端,为推动歌曲弹唱能力教育的普及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梅.课堂教学管理的心理学研究[J].教育与就业,2015,(02).

[2]孔行.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管理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3).

作曲专业篇6

关键词:高师 作曲技术理论 实践性课程 音乐创作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群体,不仅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深入学习音乐其他专业知识的重要辅助性课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开设,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中已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教学模式上成功地借鉴了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包含有四门基础课程:和声、曲式分析、配器、复调以及一门增强实践环节的作曲。这种课程配备相对于高师音乐专业而言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招生人数、师资力量、设施的配备以及课程分类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这种前提下,作为音乐理论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按理说也应该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但是从近些年的实际发展与教学效果上来看,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中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发展上正呈现出一种递减状态,不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而且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门数有了一定的缩减,就连课程的性质也有所改变。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就更加让人担忧了。

一、影响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的原因

1.观念、政策上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所执行的政策,总体上是一种适度调节性的过渡政策,这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的方针却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人性化,教育的目标明确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综合性人才。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同样的目标要求。因此,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有了明显的变化。为了突出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公共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比重明显加大,专业课程课时比例相对压缩了。而在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中,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压缩是最为明显的。例如,原来和声课程的课时是108学时,学制为三个学期,课程内容可以延伸至一级关系转调乃至于和弦外音等章节,但现如今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和声课程学时标准为72学时,学制一年,内容只能涉及到副三和弦左右,甚至有些师范院校的和声课内容只讲到属七和弦转位就结束了。和声课程内容的压缩,导致了作曲技术理论基础的浅薄,也形成了日后对曲式分析、复调、配器等课程学习的隐患。其他的作曲技术课程也与和声课程有着同样的待遇,课时减少,内容压缩。

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减少某些技术理论课的课时,甚至将原来的一些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的作曲理论课程改为选修课。这些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压缩了原本不足的作曲理论课程的分配额度。有些专家学者还建议将作曲技术理论中的某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例如,将和声、曲式合二为一,或将复调与配器合二为一。更为严重的是甚至还建议进行五合一改革,就是将和声、曲式、配器、复调、作曲合并为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来负责综合讲解。改革观点上的变化,在倾向性上对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2.教学环节上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有着质的飞跃,几乎是在成倍地增长,这也就增加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上的压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逐一辅导,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通过课后大量的习题,教师才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技术理论课程的作业要求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批改,才能发现学生在各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修改。可是人数众多,作业难以及时批复,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在某些章节所发生的错误和疑惑不能被及时纠正。作曲理论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较高,招生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在学习技术理论课程的时候,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教学很难顺利地进行。久而久之,师生在教学上缺乏默契的配合。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些教师也没有传授知识的热情。

3.课程性质上的影响

作曲技术理论是一种逻辑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种类,相当于音乐专业中的“理科课程”。这就要求教学的双方,都要有比较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较为准确的计算能力。这种课程的知识积累方式是一环扣一环的,而不是并列式的,一旦有一个环节在理解和掌握上出现了问题,会导致以后很多环节无法顺利进行,从而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实践

[1] [2] [3] 

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但是高师系统的一些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师,相对缺乏实践创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较难完全满足技术理论课程性质的要求。这样一来,课程的讲解就相对缺少生动性。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顺利发展。

二、对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现状的反思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是强劲而有力的。其办学质量和规模都属于上升趋势,音乐教育正在向系统化和专业化方向靠拢,越来越接近音乐专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而音乐专业院校也在摆脱以往单一发展的纯专业化模式,逐渐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等方向的课程。可以明显地看到,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与音乐专业院校的发展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在这种前提下,高师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应该是更加丰富而系统的。然而属于实践性基础学科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不但没有得到巩固加强,反而被压缩了,这与总体的办学方针是相背离的。一些专家在对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态度上,认为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不必开设过多难度较大的技术理论课程,例如和声、曲式等课程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通常是应用不到的。因此,他们认为综合性的横向发展可能比专业纵深化发展更为实用,那么对作曲技术理论改革的二合一、五合一就可以得到解释了。先不说这种简化作曲技术理论的观念是否正确,我们反思一下,难道高师音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吗?如果仅仅是以能够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为目标的话,那么高师音乐教育则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教育观念。大学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师音乐专业中,作曲技术理论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所开设的一种有较高难度的实践性理论课程。经过这种课程的系统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同时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因为这样,这些课程才被称为音乐中的技术理论课程。同时,高师音乐教育正在朝纵深化发展,逐渐从传统师范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过渡。在这种趋势下,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而在音乐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就必然会遇到作为科研型人才检测标准的作曲技术理论考试,没有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功底,基本无法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即便是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在没有全面技术理论的支持下,也是一种比较空洞的状态,很难顺利地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各种音乐科研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在高师音乐教学的建设中,不但不能缩减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比例,甚至还应该加大教学力度。另外还有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就是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还应该尽量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本上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通过编制考试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第二类,通过考试进入专业音乐团体,从事演唱演奏专业。第三类,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担任文艺宣传等工作。第四类,成为音乐制作人。第五类,自由音乐教育者。第六类,从事其他非音乐专业工作。其中前三种相对稳定,但是职位非常稀缺,难以满足广大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五种难以获得教学资格许可。而第四种就业方向,近年来正处于上升趋势。这种就业方式属于创业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主体内容就是一种音乐创作,需要有较为牢固的作曲技术基础。没有全面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想从事此种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还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从音乐的宏观发展上来看,真正推动音乐发展的还应该是音乐的创作。我们从事的演唱演奏、音乐理论研究,终归要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作品所带动的音乐文化现象反映出来。没有新的音乐作品问世,我们的音乐活动内容就得不到充实和更好的发展。而音乐创作是一种内心和灵感发挥的创作,并不是音乐专业院校学生的专利。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有着相对较好的文化基础,综合素质也比较全面。很多学生有着无比的音乐创作热情,但是这个环节必须要有较为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作为保障。如果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音乐教育不重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那么学生就只能空有一腔热情,却无法实现音乐创作的美好愿望。所以,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实践性课程。

作曲专业篇7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 戏曲专业 创新 实践

一、培养学生个性的创作能力,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

艺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创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创作活动、创作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人格魅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在创作戏曲作品时,可以表达对社会环境、社会文明的认识,然后通过这种思想情感,让学生逐步去寻找内心的自己,慢慢地认识自己,最后掌握自己,了解当今时代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的艺术感得到升华,以期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底蕴。戏曲专业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完美之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创作能力,让学生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当今社会文明的感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戏曲专业的独特魅力去展现,用戏曲专业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创作的追求、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当代艺术职业教育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感,只有赋予艺术教育独特创意,将戏曲人物表现的形象、色彩、感情可以完美融合,才能体现出艺术的奇迹,艺术的真、善、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延伸艺术的联想力,激发学生的灵感,永远都从创新的角度去展现艺术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才是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艺术职业学院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等戏曲职业教育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职业教育,其特点是:1.中等艺术职业是突出艺术职业化的教育;2.中等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技能,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3.中等艺术职业教育是突出经济功能的教育;4.中等艺术职业教育是突出艺术实际、实用、实效的教育。①

针对中等戏曲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性,中等职业教育学习者应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去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体方法为:1.智能培养,把自己由理论型变成实践型的新型学习者;2.培养各个长处使自己由专一型到复合型人才;3.加强专业技能学习使自己由专业型到职业型;4.主动学习研究,使自己由被动到主动,转变成主动学习型人才。②

二、加强艺术职业院校戏曲教师素质的培养

“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如得一欧冶”,这说明了教育者在发现、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和主导地位。③戏曲教师自然是戏曲专业的重要力量,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好坏、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戏曲教育的效果,也对学生职业生涯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队伍要双师化。④

(一)不断充实戏曲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掌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经济飞速发展,艺术也更多元化,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因此,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培养戏曲人才,戏曲教师要不断更新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专”“精”的知识体系与“博”“深”“广”相结合。

(二)加强戏曲教师教学能力和戏曲表达、创作能力。戏曲教师若能将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创作能力三者结合,那是完美的境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一般专业技能和技巧较强。这类教师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在引导创造上都会影响学生。所以,高水平的教师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在这里特别注重一点,当今社会创造要有时代精神的体现,敢于大胆摸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有个性、有风格的戏曲作品。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

加强实践教学投入,促成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从理论教学转变,要求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参与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做法上可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校内大力建设训练型团队活动,兴办文化产业、专门工作室等,在校外建立合作教育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⑤

目前,社会在积极地推行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的教学体系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艺术职业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创新:

(一)创新传统教学观念。其一是改变教学质量观,树立完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其二是改变单一的教学观,树立多个教学观;其三是改变整齐的教学观,树立灵活多元化的教学观。通过事实发现,知识、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基础是知识,重点是智力,前提是非智力,三者必须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质量的理想效果。

(二)改变传统课堂气氛,调动教师与学生在戏曲课堂上的互动积极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戏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心情、态度与戏曲教师的交流配合,都会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戏曲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要素达到最优化的综合效果,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靠有强烈能动性作用的教师,在于戏曲教师对所有教学因素最佳的设计和实施,更主要是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一是“吸引”,每堂课都应该保持做好“吸引”的工作,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推理、判断、回忆等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愿意自我改正。二是“主动”,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适度”。教学的适度,就是要使教学深度、进度和广度能与学生相融合。因此,戏曲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掌握达到广、博、熟的程度。

艺术职业教育培养是以戏曲创作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而我国现代戏曲教育应该将上述要素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希望通过戏曲教育的探讨和研究,能够使艺术教育达到一个理性的效果,让戏曲教育成为学生表达情感和提升人格魅力的专业教育,从而达到艺术职业院校戏曲专业人才模式的培养的理想效果。

四、社会环境创造条件推进戏曲学生创新

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的在于戏曲创作的创新,要想戏曲一枝独秀就要做好戏曲创新。

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戏曲在各个媒体渠道都随处可见,就连四五岁的孩子都会秀上一段曲子,所以说戏曲在今天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所以社会环境也为戏曲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机会,那么,作为专业的戏曲学习者更应该充分利用各个机会去演绎不同的人物,从而做到更深层次地理解戏曲创作戏曲,这就是实践出真知。作为中等职业艺术教育的戏曲学习者,由于年龄小、经历少,对于戏曲中各个人物的把握不是很准确,所以每一次机会都应该看做是锻炼自己的最好途径,有批评才会有进步,有鼓励才会有创新,现在社会环境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万事俱备只欠自身的能力提高。这个能力最主要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整合的能力。

戏曲要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继而创新,要在大众能接受的范围内创新,没有继承而一味地创新就会丢掉戏曲的本真,所以在创新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创新者都必须理清继承和创新的关系。⑥

注释:

①②潘玉美.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发展策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3—125.

③张璐.浅谈艺术职业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 四川戏剧, 2010(6):139—140.

④⑤林冰琦.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185—187.

作曲专业篇8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简称“央音”,位于首都北京,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中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211工程”建设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院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歌剧系、音乐教育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乐队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院系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音乐学研究所等机构。作为全国音乐教育中心,音乐创作、表演和研究中心,以及社会音乐推广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水平,专业设置齐全,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学府。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和音乐表演艺术)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弦系

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弦系和乐队学院、音乐教育系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A+

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ChinaConservatoryofMusic)位于北京市,是以国学为根基,独具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特色,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素有“中国音乐家的摇篮”、“中国音乐的殿堂”的美誉。

学校专业分布为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三大类,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声乐歌剧系、中国器乐系、音乐师范教育中心、钢琴系、艺术管理系、指挥系、管弦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10个教学单位,另设有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生院、考级艺术中心和附属中学,形成了以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为一体多层次教学体系。

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音乐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点:音乐学、作曲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音乐学

北京高等学校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音乐学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A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简称川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所以“音乐”为主要办学特色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是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批准的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予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声乐一系、声乐二系、民乐系、钢琴系、管弦系、音乐教育系、电子音乐系、舞蹈学院、艺术学理论系、歌剧与合唱系、成都美术学、戏剧影视文学系、手风琴电子键盘系、流行音乐学、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国际演艺学院、传媒学院、艺术教育系、社科学院、数字艺术系、现代器乐系、戏剧系、艺术附中(本部)、继续教育学院(专科部)、基础部、艺术附中(新都校区)等31个教学院系,开办29个普通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钢琴、美术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

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工业设计、绘画、舞蹈学

四川省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西安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简称“西音”,坐落于世界历史名城古都西安,其前身是1948年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艺术学校音乐部”。西安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也是西北地区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

学校设有音乐教育学院、现代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系、钢琴系、舞蹈系、视唱练耳教研室、基础部、艺术学理论研究室12个教学单位,另设有研究生部、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信息中心和附属中专、图书馆、陕西爱乐乐团等直属单位。还设有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西安鼓乐艺术团、秦筝艺术团等大学生艺术实践团体。“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特色专业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音乐表演

省级特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专业、作曲(电子音乐)专业、音乐表演键盘乐器(手风琴)演奏专业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电子琴演奏)、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孕育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引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杰出音乐家。星海音乐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广州音乐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目前共设有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曲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管弦系、国乐系、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民族声乐系、音乐基础部、人文社科部等18个本科院系(部),还设有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院、音乐博物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实践中心、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等,拥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和5个实验乐团。

重点学科

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

广东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广东省专业:钢琴

广东省重点专业:音乐表演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培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学校为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1950年创办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1959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留津部分)改称天津音乐学院。1973年,改称天津艺术学院。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天津音乐学院,分出美术部分另立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培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学院分为南、北两个校区,现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1个专业硕士(MFA)授权点,涵盖音乐表演等11个本科专业;设有音乐学、作曲、声乐、民族声乐、民乐、管弦、钢琴、手风琴键盘、音乐教育、艺术管理、现代音乐、舞蹈、戏剧影视13个教学系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和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形成了完备的专业、业余等多层次、多类型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中专—本科—研究生系列人才的培养体系。

重点学科

天津市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点:乐学、音乐表演、音乐学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品牌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舞蹈编导、(戏剧影视)表演、文化产业管理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音乐与舞蹈学:B+

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也是中国首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音乐学院为建设目标,施行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方针,秉承“立德、自强、崇文、精艺”校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多样化音乐舞蹈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全国2个音乐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音乐表演”、“音乐学”、“录音艺术”3个专业是特色专业,学校是湖北省高校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是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之一。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音乐与舞蹈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录音艺术、音乐学理论、音乐表演

省级品牌专业:录音艺术、音乐学理论、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为国立音乐院,由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创办,是我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1956年起改用现名。2000年,学院由文化部直属划转上海市领导,现为文化部与上海市共建院校。2017年9月,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办学九十年来,逐步形成了以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理论研究为核心,以音乐表演艺术学科为主体,以应用音乐为延伸的音乐艺术学科综合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艺术人才,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学校办学层次涵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涉及7个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艺术表演、录音艺术、公共事业管理、音乐科技与艺术、数字媒体艺术)22个方向,设有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目前国内拥有三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的专业音乐院校。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二级学科)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作曲与音乐设计、音乐文化史

上海市Ⅰ类高峰学科:音乐舞蹈学

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艺术学理论:B+

作曲专业篇9

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师资缺乏。当前高校戏曲专业的老师极少,而且专业技能并不高,这是因为受到现代音乐、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影响,戏曲艺术成为社会的冷门学科,选择学习戏曲的人少,所以缺乏很好的戏曲教育师资。目前我国就算是有极少数的戏曲专业人才毕业,大多也没能更好地进入高校进行教学,仅限制于当剧团演员或培训班老师,个别在高校担任戏曲艺术教育的老师多数也非科班出身,讲解的内容和传授的技术肯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当前我国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的确是举步维艰。(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中外流行音乐、玩弄时尚乐器,对中国传统的音乐却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说是戏曲艺术。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我国着名的戏曲名家,如梅兰芳、严凤英、袁雪芬等,以及古往今来的戏曲作品,如《霸王别姬》《西厢记》《女驸马》《牡丹亭》等。音乐专业方向的学生可能对戏曲的种类、特点、发展历史、名曲名段的了解要好些,但绝大多数的其它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却对此知之更少。加上我国戏曲种类繁多,传统剧目数以万计,由于时间久远,更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受到前面提到的师资缺乏的影响,戏曲艺术教育的教师教学水平薄弱,学生更是不愿学习戏曲,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三)教学与实践难以结合。戏曲是“唱、念、做、打”,表演形式要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所以教学离不开实践。然而现实的高校教学却很难实现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表现为无法将表演纳入课程设置当中,学生人数多、场地缺乏、教师缺乏;另一方面,由于戏曲艺术发展相对萧条,人们对戏曲缺乏兴趣,学校很难为学生安排演出,更不用说保证有基础的学生登台,缺乏必要的舞台积累,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难以提升。教学和实践的分离,使学生很难掌握学习中习得的技艺,这些已经影响到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使得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仅仅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极少数的剧目片段,有的仅是老师轻描淡写讲解一下,没有落到实处,使得戏曲教育缺乏广度、深度。(四)课程设计不科学。高校艺术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长时间以来,学校都在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对待高校教育,忽略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无论是对待专业还是非专业学生,如在课程设计上,学校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公共课上,高校的学生都需要拿出很多时间来修完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程,接下来才是本专业课程,最后才是艺术素质教育课程。而艺术教育包含内容众多,戏曲艺术只是其中一种,所以高校无论是音乐还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真正要学习戏曲艺术知识的时间就很少了,好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戏曲艺术的机会,因此说高校戏曲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

加强我国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措施

高校要重视戏曲艺术课程开设与教学。高校首先要请专业的戏曲老师上课,保证教学质量。师资条件不够的,可以在当地专业剧团请戏曲演员来教学。同时,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在高校可以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课,无论是对音乐专业还是其它非音乐学科专业,都要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开设,只是教学上根据专业不同在课程的数量、内容、考核制度要求上有所区别就可以了。这样才能将我们传统的戏曲文化真正渗透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才能切实弘扬我国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培养出高层次的戏曲受众。其次还要注意戏曲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学校要尽量提供合理场地、设施,教师也要注重教学,让学生把学和做联系起来,除了课堂上让学生观看演出、收听录音外,还要让学生实际参与真实的戏曲表演,让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喜欢并学习戏曲表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戏曲艺术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首先要把知识学习和曲艺欣赏结合起来。戏曲学习的初级阶段是认识戏曲和欣赏戏曲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其次,戏曲教育要做到由浅入深,要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和吸收的戏曲。如黄梅戏、越剧音乐婉转优美,容易让现代学生接受,可先进行此类剧种学习,然后逐步过渡到赏析京剧等,让学生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戏曲历史、种类。课堂教学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演出、排练和参观表演,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再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戏曲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如成立戏曲学习社团或俱乐部,举办戏曲表演、戏曲知识竞赛等,既加深了学生对戏曲的了解,又使学生对戏曲产生浓厚兴趣。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戏曲集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体,其中舞台美术、布景、服装、化装等无不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从人物塑造、时空转换、舞台布置等方面感受传统戏曲艺术“写意”手法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戏曲艺术学习,既要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还要努力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净化其心灵、陶冶其高尚的艺术情操,启发其智慧。创造力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最佳动力,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完善,这也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之处。因此,通过戏曲艺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发展的必然,也是戏曲艺术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总之,戏曲作为我们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其艺术教育不仅不应忽视,而且应该重视和发扬。在高校很好地实施戏曲艺术教育,不仅能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而且能增进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素养。受现实因素的影响,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不同方面的约束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和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把戏曲艺术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让戏曲艺术在高等学校中切实得到全力推广。作为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遵循戏曲教育的规律,尽力拓展戏曲教育的空间,从各个方面,采用不同的形式,努力保证戏曲教育顺利发展,为高校戏曲艺术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曲专业篇10

一、如何在艺术教育专业环境下提高钢琴的演奏水平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钢琴课均为小组授课。鉴于这种特殊的授课方式,专业性强、个性突出的钢琴课将面临统一授课的形式。因此,学生自学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在艺术教育专业环境下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养成正确的读谱习惯;循序渐进,提高练琴效率

要想把作品弹完整,首先要做到正确读谱,乐谱是作曲家留下的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音高、节奏、节拍、时值等。除此之外,每天保证练琴时间、循序渐进对于所有学钢琴的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艺术教育的学生每天都有比其他专业都要多的课程去学习,因此在练琴的时候就要讲求效率,节省时间。同时要在练琴的过程中要掌握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慢练。通过慢练乐曲能够走上一条正确演奏的轨道且能确定正确的指法并将其固定。还可以正确地划分乐句,最终使乐曲听起来流畅悦耳。

2.分解练习。练习每一首曲子都应当在练习前先将曲子划分乐段、乐句,有目的地去练习重点、难点,这样的练琴既可以准确把握作品风格,又能够提高练琴效率,节省时间。

3.变速练习。由于艺术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接触较快速的练习曲时,学生经常会把一些跑动性的片段弹得断断续续、支离破碎,听起来就像是卡带一样不流畅。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快慢速交替的练习方式、以及长短组合的方式来克服的。

4.用耳朵去倾听。这点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音乐是一门感知艺术、听觉艺术。优美的音色在钢琴演奏中是重中之重。对于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如能在练琴的过程中注重声音的优质性,则会为所演奏的曲目增色不少,这也是提高钢琴演奏技能的一项重要环节。

(二)融入作品,重视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结合

每一首作品都会由于作曲家、作曲背景等因素而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演奏作品时学生应当能够身临其境,融入作品;在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揣摩中,能够对艺术家的经历有所了解,领悟到他们在伟大的艺术创造中包含的坚强意志和独创精神,从而激励自我。此外,实践性与理论性结合,同样是利于学生提高钢琴技能的一种方式。除了在平时课堂上老师的理论讲解、学生课下的自我练习以及对曲子的深层背景内涵和作曲家了解而对书籍大量的阅读这样理论上的学习之外;由于钢琴实践的要求,高师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上台进行演奏,在实践中会有老师或学生进行观摩。这种状况下对演奏者技能的要求就非常高,故学生需要在台下保证练琴量和练琴的正确性,从而能促使演奏技能的加强与提高。钢琴实践能在潜移默化中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并且能促使学生保证练习量,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各门功课的知识整合能力,养成对钢琴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学习态度,铸就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艺术创新和就业提供更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二、好的钢琴演奏技能在艺术教育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