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学十篇

时间:2023-03-20 21:5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育学

语文教育学篇1

2.英语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功能研究阴瑛,YinYing

3.汉俄民族文化中某些动物形象的对比分析袁利民,YuanLimin

4.英汉语抗震救灾"战争"隐喻的认知对比金花漫,JinHuaman

5.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政治演讲语篇中情态动词的人际意义探讨——以丘吉尔的"就希特勒入侵苏联演讲"为例陈丽萍,ChenLiping

6.奥巴马上海演讲的文体学分析付蕾,李捷,FuLei,LiJie

7."~ような"的多义性陈丹

8.论日语委婉语的言语交际策略孙学章,SunXuezhang

9.英汉颜色词对比萨仁其其格,Sarenqiqige

10.德语与俄语名词的性、数、格比较赵荣,ZhaoRong

11.关于礼貌原则研究汤蕊,TangRui

12.翻译标准:从信达雅到信达用雅侯昌明,HouChangming

13.城市公示语英译原则探索钟美华,ZhongMeihua

14.论广州"新世纪羊城八景"的公示语翻译伍志伟,WuZhiwei

15.《京华烟云》选段两个中译本的功能语篇分析陈胤谷,姬广礼,ChenYingu,JiGuangli

16.从"黄帝"的英译微探典籍词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季书会,JiShuhui

17.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忠实观"——以广告翻译和诗歌《江雪》的译文为例王芳珍,WangFangzhen

18.修辞格"拈连"的英汉对比研究——兼谈其翻译策略王晶虹,WangJinghong

19.略谈中文商标英译策略吕拾元,LvShiyuan

20.互文性典故日译策略吕俊梅,郑敏,LvJunmei,ZhengMin

21.李白《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本对比分析李捷,付蕾,LiJie,FuLei

22.谈科技英语中的几种构词及译法刘彦,LiuYan

23.简·爱的人生观李靖,LiJing

24.《隐身人》的身份探寻之主人公自我醒悟心理研究张树艳,ZhangShuyan

25.析《花园中的独角兽》中衔接理论的应用虞晶,YuJing

26.黑白世界中的天平——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王志敏,WangZhimin

27.被动而脆弱的女人——社会女权运动对《玻璃动物园》的影响张静,ZhangJing

28.书信体在《紫色》中折射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演变朱丽,ZhuLi

29.东方化东方:查伯斯和他的《造月者》刘海霞,LiuHaixia

30.小说《红字》的对称色彩段庆艳,DuanQingyan

31.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孙国永,孟凡茹,SunGuoyong,MengFanru

32.论司汤达《红与黑》中的爱情观时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胜梅,ShiShengmei

33.《蝇王》的精神分析解读张晓蓓,ZhangXiaobei

34.《鲁滨孙历险记》和《瓦尔登湖》的比较分析黄永亮,HuangYongliang

35.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都市青年形象——以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为例郭峰,GuoFeng

36.美狄亚与妲己复仇的相同点马立敏,MaLimin

37.以使用为基础的认知语法对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张厚振,ZhangHouzhen

38.普通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式选择谢桂梅,XieGuimei

39.文化交际能力视角下的外语教学罗雪琳,LuoXuelin

40.对学习的评价南美兰,NanMeilan

41.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冯延群,陈淑英,FengYanqun,ChenShuying

42.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一项听力理解效果的实验研究曹晓君,CaoXiaojun

43.语篇主位结构分析与大学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研究李丽君,贺凯达,LiLijun,HeKaida

44.以区域经济为导向培养高职复合型英语人才石冉,ShiRan

45.语言经济学角度下的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石芸,ShiYun

46.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的地位杨建芳,YangJianfang

47.基于多媒体的"任务教学法"的实践探索王保云,WangBaoyun

48.《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初探丁燕,DingYan

1.巅峰上的绝境和极限深渊中的天堂——堂·吉珂德悲剧性的复杂内蕴与积极价值张冰月,ZhangBingyue

2.解读昆丁之死安晓敏,AnXiaomin

3.劳动创造美——谈劳动对陶渊明与弗洛斯特诗歌的影响姬广礼,蒋显文,JiGuangli,JiangXianwen

4.论莫里森对归属感的阐释吴金莲,WuJinlian

5.对狄更斯"大卫忆童年"的文体分析李萍凤,LiPingfeng

6.论《女勇士》对华裔美国女性自我的重塑万丽华,WanLihua

7.艺术世界里生命之美的追寻——芥川龙之介文学探索之路浅析朱幸纯,ZhuXingchun

8.艺术和生活的矛盾关系在《希腊古翁颂》和《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体现王欣欣,WangXinxin

9.从《纪念碑》一诗解读普希金的自由思想和人道主义王海国,WangHaiguo

10.英语词汇中的汉语元素王长友,WangChangyouHttP://

11.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语言共性的认知解释安丰存,AnFengcun

12.交际中的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陈欣,ChenXin

13.日语第二人称代词语用教学研究胡莉蓉,HuLirong

14.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语感"概念辨析蒋成峰,JiangChengfeng

15.析汉英是非疑问句的不同及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高惠宁,GaoHuining

16.越南学习者否定副词"不""没(有)"的习得偏误考察黄薇,HuangWei

语文教育学篇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即语言中的文化教育,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 

在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兴趣爱好为话题如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等等。 

3.称呼语 

例如“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我们在教材出现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的情况,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 Zhang, Nurse W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4.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称赞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coat looks nice. 

B:Thank you. 

6.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语文教育学篇3

体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体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德育教育要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体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

在体育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于学校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呢?下面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以教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人之可贵,在于有志。志者,翅也、鳍也。鸟无翅,不能高飞;鱼无鳍,不能远游;人无志,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地发挥: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教育作用,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合乎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这样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针对体育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寓德于乐,寓德于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前面已经谈到了结合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这里则针对“写”来谈谈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体育学校语文教材中,一般安排了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学生不能总是坐在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让他们把眼光不时地移向社会。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教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共产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语文教育学篇4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6.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运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3)小组评议,先要讨论评价标准,端正态度,然后依据标准实事求地评价小组中间每个同学的语文成绩;(4)听取反映,主要听取科任老师及班干部的反映,从语文应用的另一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5)语文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与阶段性总结性考查结合。

语文教育学篇5

在语文课堂里,教师过多地关注自身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地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没能将探究式教学同课堂知识把控结合起来,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阻碍作用。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由于自身问题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相对迟缓,而教师又只顾及自己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关注,这样就使学生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机械的记忆方式是无法完成创新突破的,这也不利于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到现实当中

教育源自于生活,教育和生活是无法分开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以,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让教学活动回到现实中,进而提高特殊群体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水平。语言文字是用来传递思想的,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最注重神韵,如果不存在形象的感受,不存在文字的领会,学生何以真正感受一个作品,又何以书写出好的作品呢?在特殊教育群体里,大多学生存这样那样的缺陷,很多学生只能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中的一种方式体会外界事物,所以,生活是特殊群体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课堂教育的延续,而过去灌输式、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利于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将语文教学植入到学生的生活里,进一步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把教学目的以及要求作为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生活里学习,在学习里生活,进而获取富有动力的知识。

三、综合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执行个性化、分层次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具备的不同性格、爱好、素质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式考量,对学生采取的个性化的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喜欢默默学习,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优势的科目加强训练并给予更高的标准,而对于思维固定模式的学生要进行低强度的练习,设定适合学生语文思维提升的方式。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大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生活、认知生活

特殊教育语文教材里有的语文描写相对符合一些学生的实际,可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通常会忽略或者了解甚少。所以,教师要在平时加强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如此。学生才可以透过观察去感受生活,体会到生活里的现象及规律,累积素材,为学习打好基础。

(二)激励特殊教育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学生的自主创新是指学生以自我思想以及自我表述为核心,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出自身观点。教师要适时指引并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其他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以实现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实际生活提升生活感悟

教材里有些语句的描述和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经历非常相像,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要有意识地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打造出场景,将课文里表述的客观景象以及现象立体地表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有置身其中的感觉,结合生活里的经验进行感受,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学生通过对美丽画面的感受,可以想象课文所传达出的情景,在朗读的过程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充满活力的世界。教师一定要将语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课文的意思,这也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课堂教学中,组建学生进行同

语文教育学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沟通;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许多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点,小学教育有着其教育的特殊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些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学生,这就需要对他们特别对待,不要认为教师就是教师,只是为了教他们知识而教,其实这些学生就像教师的每一个孩子一样,要用心去教。我想一个教师不仅是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这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十分重要。在小学教学中更要有教师细心耐心地去教他们,教师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缓和焦虑,只要教师是能做到理解学生,与学生用心沟通,相信一定可以教出好学生,只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亲人,是可以相信的人,他们就一定会听教师的话,配合教师完成教育工作。

小学生在很多时候是顽皮的,特别是当他们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就更不会愿意去配合教师,这时教师就要学会去原谅学生,理解学生,去接纳学生。这样反而可以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关心他们的,是理解他们的,会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例如在我的语文课堂中,我组织学生小组作业,在一个小组中有两个学生因意见不合,闹了纠纷,这时候我不会判定谁对谁错,只是告诉他们,他们是好朋友,要互相理解和原谅,他们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孩子,让他们自己感到羞愧,这样他们会认为教师是喜欢他们的,他们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师生间要传递着情感、知觉、技能、观念以及处理多种抽象关系的意向。

在小学教育中针对学生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现状,教师更要真诚地去和学生交流,体罚和责罚都只会让学生更加远离教师,远离教学任务。虽然身为教师,但是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能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经常出现教师虐童事件,这就在一方面表现出有些教师在学生面前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教师有时往往扮演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对犯错、认识错误的学生,允许跌倒了再爬起来,不能只是一味地责怪学生,因为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胆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反而会让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会在学生的心中造成阴影。教师还要积极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讨厌我的,是不愿意亲近我的,这样会在无形中和学生一道隔膜,这样也不利于进行教师所需要的教学活动。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和我的学生们积极交流,并告诉自己要积极相待,人与人的交流是靠心去感受的。教师要认可学生,态度要亲切,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和教师交流,和教师对话,说出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而且教师也要和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教师就是自己的朋友,在课堂上也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和踊跃。

语文教育学篇7

摘要:《大学语文》越来越被边缘化,这是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文章从历史沿革、现实问题以及文化素养三个方面对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进行了剖析,并呼吁学界以“大语文”观的思想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和建设的改革,以提高大学语文之地位,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大学生而努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大语文”思想;综合素质能力

一、大学语文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一)历史沿革

一个世纪前,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诞生之际,京师大学堂等高校即在预科开设“经学大义”、“诸子”、“辞章”和“作文”等语文性质的基础课程。在经历了1913年的癸卯学制、1938年的国统区高教改革和1943年的屡次变更和确认后,“大一国文”始终是全校性的必修课,并有了黎锦熙、朱自清、伍淑倪、魏建功、卢冀野主编的《大学国文选》教材。[1]

新中国建立之初,大学语文课采用郭绍虞和章靳以主编的《大一国文》教材。直到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大学语文被全面停开,此后便长期中断。1978年,由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倡议,在全国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四个方面:“交流工具训练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对现代人类共通精神文明的建设”;“应对和解答当下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2]

(二)现实问题

据了解,大学语文(理工科)全国统编教材最初按国家规定有108个课时,后来缩短到36个课时,但大部分高校并未按这一要求给予大学语文“正当的权利”,即使是开了大学语文课的学校,学生念英语的时间是中文的6倍以上,甚至更多。[3]大学语文的现实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课程定位的困惑[4]。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下“科学主义”的实用教育盛行,从教育观念上导致了大学语文以应用能力为主的工具性定位,以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的人文性定位和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兼及语文能力拓展的人文性与实用性并举的课程定位则成为一厢情愿的要求。

2.课程性质的模糊[5]。在各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法”的规定性。当需要向大学生补基础知识时,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当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时,它又是素质教育课;当国家提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并驾齐驱时,它又成了“大学语文”知识课。要逐步改变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的现状,就要将该课程性质定位在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的人文性上。

3.教材建设的冗杂[6]。大学语文教材在“求好、求多、求广、求新、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要求下,大多是按照文学史的线索,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还有一些教材是按体裁分类,以诗歌、散文、小说几大块构成,范文上百篇,导文几十篇,附录十几篇,种类不少。在教材厚重全面而课时有限的情况之下,教材成了“高头讲章”,逐渐失去了教材本身的作用和意义。

4.教学模式方法的呆板[7]。文学教育空洞的“知识论”盛行于大学语文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介绍作者生平,解词分段,总结中心思想,然后是背诵和字词句章的操练等“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语文课所具有的体验或者激情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全然退隐。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因此,很多学生戏称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

5.评价指标的单一[8]。大学语文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目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察;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等。

6.教师队伍的浮动[9]。由于没有学科地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存在进修难、上学提高难、评职称难的“三难”现象。许多学校多采用“新教师顶顶,老教师搭搭”形式临时组建,由此导致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一直不固定。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又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授课质量的下降和大学语文课不能长期有序地开展,致使《大学语文》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二、关于文化素质

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文化素质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同时,要强调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0]。2005年在清华大学召开了“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暨高等学校第四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周济部长在会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行素质教育;要抓住机会,乘势而上,开创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局面”。2006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在开幕式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综上所述,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教育,是通过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和伦理学等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品质和阅历经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牢固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修养以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

三、大语文教育观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旅美华人把孩子送到了当地的学校,谁知孩子第一天学会说的话竟然是“我要上厕所”。这使她大为恼火,一气之下,电话上与校长“刀兵相见”,但校长的一句话却把她给“噎”住了。校长说:“请你留心一下,你那5岁的儿子最常说的不是这样一些话吗?”“高雅”当然是需要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一直是在讲台上“高雅”得走不下来,无法走向生活。“大语文教学观”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来源于生活,必须在生活中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11]。笔者认为“大语文教学观”主要体现在“大”字。细细地想想,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闲聊、娱乐、谈情说爱等等,哪一方面不需要语文?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这句话也从语言的习得这个角度揭示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大语文教育的范围是针对小语文教育的范围而言的,它的范围扩展到课堂以外的言语交际的一切环境,比如: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语言水平。还有学科(课堂、课本)语文活动、其他学科(政、史、地、理、化、生等)语文活动、影视报刊语文活动,第二课堂(文学社、报道组等)语文活动,第三课堂(社会、人生、自然)语文活动。这个范围完全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内涵。正像张孝纯先生所言:大语文教育是以语文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各方面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通过这“三个结合”,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深化。大语文教育这个能辐射各个角落的理论,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

四、余 论

当前各高校正大力整合、完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尚欠明确,仍存在着诸多与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大学语文从理念到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改革可谓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既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具有的广泛性、修养性、交融性、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它人文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基础性、人文性,可以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等融为一体。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决不能仅看成高三语文教学的延续,当成考试科目的主体,形同“高四”语文,而应该从“大语文”教学观这一角度出发,争取把它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平台课程加以建设,在理工科院校尤其应该将其作为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来开设,以发挥其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大语文”观的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这一目标,深入挖掘语文课程深厚的人文内涵及其育人潜力,以帮助大学生成为更有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以及更有文化品味、善于交流与合作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步高.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4,(4):38-40.

[2] 周全星.大学语文课程溯流及其发展趋势和任务[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0,(5):54-55.

[3] 黄蔚.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4-05-14(4).

[4] 杨秀芝.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1):14-15.

[5] 余亮开.大学语文教学的反思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143-144.

[6] 史礼心.大学语文教材综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51-155.

[7] 赵飞.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1,(3):51-53.

[8] 王桂波.论母语危机背景下大学语文及其所肩负的文化期待[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60-63.

[9] 曾加荣.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6,(9):21-23.

语文教育学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知识、培养小学生品德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履行的一个重要职责。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理念呢?

一、重视诵读,以读来进行德育渗透,进而感染学生

学生通过朗读、诵读更能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良好的朗读、诵读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文章内容当中,接着,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出来的喜怒爱憎之感情。伴随着语言文字的急缓转合更真切地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例如,在分析《在艰苦的岁月里》一文时,语文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对红军外貌的描写片段,切实去体会红军那种不怕艰苦,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的精神,在诵读中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朗读,孩子们的思想也能在读中得到有效感染和传播,在读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为进一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教育

大家都知道,小学课文选取的文章大都脍炙人口、文质兼美,很多文章之所以被师生认可,主要是因为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也充分体现出可文以载道的原则。例如,在欣赏的《七律•长征》词时,这首诗词气势磅礴,胸襟开阔,既表现出了革命的浪漫情怀,又见证了历史的岁月峥嵘。但是,自幼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必定是很难体会到这样的意境,为此,则需要学生了解当时的年代背景、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深重的苦难与无尽的悲伤。当学生了解了战争的艰苦,了解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乐观主义精神后,会进一步体会诗词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对战士们的敬爱。通过故事情节和背景介绍,学生自然地了解了战争,自然激起对战争的愤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和平的热爱之情。德育教育也自然渗透到了教学之中。

三、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目的在于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上。小学生阅读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一方面既能较好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之美,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和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纽带,加强情感体验。例如,在阅读课文《白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反复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以及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文章中最能启迪孩子们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既“献了青春又贡献了终身,献了终身又献了子孙”的无私精神,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这样的教学也能更好地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祖国的西部、将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有效促使了小学生进一步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教育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的。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语文德育教育的开展既受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处理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也一定要结合孩子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问题分析,从实际出发就问题展开更理性的分析与处理。为使语文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打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创新,通过营造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将德育工作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德育工作和他们自身发展的切实关联,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更能加深学生对此的认识和体会。课外活动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能力的塑造等都肩负着一定的提升效果。教师在开始活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等,组织学生到相关的纪念馆当中进行实地参观,或者组织学生到社区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等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锻炼促使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当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要及时让学生就这些课外活动进行记录、评价,并将自己的心得与感受及时记录下来。通过将课外活动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有效场所与基地,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语文在德育过程中所发挥着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这门资源、及时掌握好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等,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洗礼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这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综合能力的提升发挥着十分重要之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君.基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7(23);112-114.

[2]赵佳,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

[3]何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12(18).

语文教育学篇9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对接

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实现良好对接的重要性分析

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工作来看,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积极推动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衔接,有效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于其中各个环节以及内容的深入理解,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熟练的技能以及技巧的运用,继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同时,应该指出,积极实现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衔接,也可以有效地培养汉语教师。丰富汉语教师资源,有效促进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出现断层现象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针对性弱

语言教育始于小学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语言教育可以被理解为是贯穿整个教育生活的重要阶段。但是,在汉语教育的各个阶段,教学的特点和改进教学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语文教师在每个阶段都必须确定当前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当前的教学重点和目标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注重语言教学。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仅限于理论教学

对于语文教师要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培养,首先就是要明白实践的重要意义。理论知识只能够作为了解,最为重要的是技能,就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进而能够提升实际的实践效果。实践的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汉语言教学内容中不应当只是将目光集中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培养能够实践的能力。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手段的应用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作为教育基础,辅以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感知来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三、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实现良好对接的方式和策略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学生本身的语文综合性能力受到限制,致使现有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基础性语文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的良好对接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想能够完善两者之间的对接,就需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与方式来进行实现。

(一)充分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巩固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语言教育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应试教育的重点。针对于大专学生的语文教育进行深化研究就成为了当前教学体系中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另一个角度看,汉语教育是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认识和建构,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则是对汉语教育的深入总结和进一步探索。因此,积极实现汉语与文学教育和汉语教育的联系,可以在各个方面积极推动语文教育的实践。它还使学生在巩固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同时,充分掌握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知识点。

(二)充分重视汉语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发展汉语的过程中,教师应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与汉语教育的重要联系和差异。同时,以此为基础更加完善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首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提升。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教师还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提高语言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寻求中国语言文学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联系,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目的。

(三)全面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在进行语文教学基础性工作中,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基础性语文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良好对接,就需要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当代语文教学能够在工作基础上得到有效的运功,甚至可以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能极大程度的通过照片与视频的展示来获得开拓视野的机会,继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实际的感知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加便捷,教师可以从网上获取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并针对一些学生难以从书本以及课堂上接收到的知识进行拓展,这就为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与语文的对接性建立起前提条件。

(四)积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对接

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手段的应用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作为教育基础,辅以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尽可能地进行与学生生活关联的实例选择,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切实的感受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与体会,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感知来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对当前的课堂环境进行改善与调节,使学生不仅仅是坐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进行户外实践,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理解的能力。

语文教育学篇10

关键词: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教育观念;理论研究

一、从创新视角反思百年语文教育

教育学专家指出:20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史上有过四次热潮,两度曲折:(1)世纪初到前。废科举兴学堂,个别教学变为班级授课,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的引进与仿效,形成了第一次热潮。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其实质是教师中心、学科中心、教材中心。(2)从到新中国成立。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杜威来华讲学长达两年多,实验主义教育学的引进与传播形成了第二次热潮。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是中心”,以儿童的亲身体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3)1949到1956年。学习和推行原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形成第三次热潮。凯洛夫教育学的指导思想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4)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狠批凯洛夫,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生了不小的负效应,是一个小曲折。(5)十年“”,对教育是一次大破坏、大曲折。(6)1977年恢复高考,中国教育重获生机,近二十多年来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第四次热潮一直持续至今。

纵观百年语文教育,总的来说在前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空前活跃,思想比较解放,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正确观点,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编写出多种教材,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语文教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一代青年教师正在成长,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二、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奠基工程

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母语,就像母亲的乳汁、温暖的怀抱哺育了炎黄子孙,维护着中华民族的统一,也保存了民族优秀文化。在新的世纪,它也是我们走向世界、对外交际的有力工具,在解决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难题之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字必将在国际互联网上逐渐成为强势语言之一。因此,如何发挥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育自身如何创新,就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

语文教学培育创新素质有许多方便的途径,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奠基工程。关键在于,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要转变观念,下决心把孩子们从“解题机器”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成为热爱母语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母语的一代新人。

三、新世纪语文教育要不断创新

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育不能原地踏步,自身要不断创新。

1.教育观念要创新

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语文是民族的根,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主要学科。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的影响尤其深远。所以要把是否有利于培育学生创造精神作为衡量语文教育成败的一条重要标准。

2.理论研究要创新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和指导。目前许多基本理论还没有取得共识或者没能指导实践。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其理论研究的发展,需要借鉴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更需要众多同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

3.教学实验要创新

全国中语会申报的“九五”课题立项并取得进展,全国中语会教学实验研究中心成立并开展了活动,将为语文教学实验提供范例和增加科技含量,改变低水平重复的现状。

社会在不断进步,语文教育就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是个新课题,也是永恒的课题。语文教育创新,重在发展和建设,研究中辩证法多一点,视野宽一点,目光远一点,合作气氛浓一点。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才能快一点。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J].《教育研究》.1998,(12).

2.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3.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

4.王钦韶.《中国现代文章写作学的历史发展》[M].文心出版社,1997.

5.申小龙.《当代中国语法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6.曾祥芹,甘其勋.《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