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活动记录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2:52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篇1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观课与评课;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意义

毫无疑问,对于教师来说,观课评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同时有效观课评课可以指导我们有效教研,观课评课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通过开展观课评课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同时对于教研活动也具有重大意义,对教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指导,可以帮助教师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一、中小学英语改革的热点话题

在新课标下,面对英语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在目前的英语课堂里,一些老师还是本质不变的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教师为中心,以填鸭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虽然课程标准改了,还是依然秉承原来的教学观念。

作为英语专业教师务必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英语课堂,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强调warm up或 cheer up 阶段的创新,不拘泥传统的导入形式,最好运用丰富的语境和丰富的输入,如用动画片引出英语学习话题,找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有亮点的进行教学设计创新。

对中小学生来说,单词不要求背诵,但需要自然拼读。讲究可以交流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追求分数。中小学英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有一种英语的感知,让他们获得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培养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说在小学课堂中,除了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还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活跃英语课堂。中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在中小学阶段的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有理性的思考能力,学会思考,运用逻辑性思维去评判性,用创新性思维开发学生学习。

二、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创新

教师要善于提出好问题,灵活设置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语言交际、思维认知和社会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要在在那个宽松的积极上进的氛围里,学生互相激励,在激励的同时依附智力的开发和对学习生活的启发。在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学生实态、教材研究、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中引发学生潜能的学习场。

我们要提倡转换教师角色,形成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关系”,在课堂中,教师要精于教学,专于教学,善于教学,乐于教学,在课上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发掘学生的潜能,才使得学生善于学,乐于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学习场。摒弃教学程序化,尊重学生个性化,教师角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那般简单,更不是趋于教学的表面形式,借助学习场的形式,本事“教学相长”的原则,使得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都能超越发展。

在中小学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要善于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要面向全体,分层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对教材都做到适时反思,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发展,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更有激情。

三、英语教师专业观课与评课对教学实践的意义

关于专业观课与评课,首先明确的是对于日常教研的意义,对于教研活动,我们尽量做到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积淀。判断其是否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是否关注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跳出原有的经验水平,引进一些技术和方法,面对教研活动的一些困惑,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归纳和总结,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探讨,尽量使每位教师从中受益,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经验,在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使研讨走向深入。而观课与评课对于教研活动的改进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日常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注意其三个层面:学会记录信息,控制一个角度去搜集信息;通过诊断,发现问题,给出适当的建议;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而对于如何记录分析课堂信息,教授在讲座中列出了不同种类的信息记录,以供信息的收集为下一步诊断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结构记录,大小环节,按板块划分和时间份额标注好。教学活动转换记录,在教学开展中对各种教学活动发生的顺序、持续的时间以及转换的频率进行时间、数目的累加。课堂提问活动记录,将问题记录进行多角度分析。课堂反馈语记录不同记录所造成的积极和消极的反馈。结构性语言记录和师生语言流动记录重现课堂教学的语言环境。学生学习态度记录、移动路线记录、叙事性文字记录、师生语言互动记录等都在课堂教学信息记录中占据着重要比例。根据所记录的信息资源形成的统计图,借助布鲁姆分类来诊断课堂教学问题,最后获取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评价。

做好了前提条件,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在课例研究中观课与评课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最基本的流程就是备课、上课、议课三者循环进行。在实施课堂观察时要做好观课前的准备,主题、观察内容、观察工具、地点、方式、分工等都要提前准备好微观察研究的实施作好基础,通过统计、归类和解释将实施信息记录供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最后撰写小结,做出观课报告,做出自我结论分析及最后的改进建议等。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闲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6).

[2] 常攀攀.对赏识教育的理性审思[J].中国教师,2014(19).

[3]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90.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篇2

关键词:虚拟世界;外语学习;研究

中图分类号:3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50-03

一、引言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外语教育领域。虚拟世界基于学习管理系统,代表一个完全不同的网络学习环境,它是外语教育的重要平台,是课堂外语学习的有益补充,是非正式外语学习的重要保障。虚拟世界的外语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也不同于网络教育的其它教育模式。它代表着网络教育最新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同步交流的方式,交流的时间和交流组织形式。

虚拟世界可以使学生通过适时交互,主动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给学生以真实感,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自然环境相对匮乏,虚拟世界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应用对于我国外语教育尤其必要。目前,我国外语教育领域对虚拟世界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还未形成。本文通过对国外虚拟世界中外语学习研究问题与方法的介绍与分析,以期对我国虚拟世界中外语学习研究提供参考。

二、虚拟世界的环境特点

虚拟世界的环境特点主要表现在:作为封闭或者开放的环境;作为远程互动环境的虚拟世界。

1.作为封闭的或者开放的环境

虚拟世界经常是开放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可以自由地观察人们之间的互动。这种环境中的教育事件是结构性的,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会面,共同参与某一个教育事件。如在远程教育平台进行交流或者面对面的课堂、演讲厅等。这种封闭和开放的空间往往是教育机构所创建的,在这种虚拟世界环境中,学习社区被创建,进入某一空间的限制被设置,学习者能够构建自己的空间,掌控学习内容和活动。

虚拟世界为教育观察提供了各种语境:从非正式学习到自然开放环境中的互动到控制或者封闭学习环境中的结构式学习。很显然,开放和封闭的可能范围(非正式和正式学习)对研究设计和研究伦理产生影响。

2.作为远程互动环境的虚拟世界

虚拟世界是远程互动最理想的。虚拟世界的三维编排形式增加了存在感,组黏合和功能可见性可以适应计算机为媒介的各种交流模式,而且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还可以操作和创建数字对象,支持社会互动、交流、辩论和平行班级语言类国际分散学习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使远程协作的目标得以实现。

事实上,虚拟世界作为合作工具可能存在很多风险。首先,虚拟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步环境,意味着合作大学有可能存在时间、学期安排的差异。第二,如果学生在校园里使用计算机,防火墙和安全设置要比合作事件优先考虑。第三,虚拟世界是同步环境,同一时间和同一领域可能有几个不同的活动,也就是说,虚拟学习空间与传统的在线会议系统相比更难于管理和监控,当涉及评价、文献记录和数据收集时,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在虚拟环境的远程协作活动前,研究者的精心策划是非常有必要的[1]。

三、虚拟世界中的研究方法

虚拟世界中的语言研究方法可以从研究数据的类型、数据收集方法、数据的阐释以及语言研究的伦理问题几个因素来考虑。

1.研究数据类型

在语言教育领域,虚拟世界经常被用于同步语音、聊天通信和文本聊天室,内置语音聊天或者聊天记录工具。针对交流中多模态使用的可能性,私人文本和即时通讯的进一步加强,这使得数据收集更加复杂。虚拟世界的交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同步和异步多模态语言沟通,在这种沟通中,公共交流和私人交流的可能性同时存在;非语言交流,空间的设计以及虚拟世界的文化变量也会影响交流过程和研究活动。研究问题不同,需要收集的数据类型不同,数据收集的程序也不同,这就需要研究者在所需研究信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之间找到适切的平衡。

2.数据收集方法

数据的收集不仅与研究者的兴趣有关,还与研究者拥有的时间和财政资源有关。虚拟世界一般拥有聊天记录检索和截图工具,有许多免费软件可以直接与计算机的声卡相连,获得纯语言交流事件和静止图像,这适合于质性数据记录。但教育领域中使用的虚拟世界往往没有内置的记录系统,所有的虚拟世界事件的记录都需要使用电脑的外部记录软件,研究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同时使用能捕捉音频和视频软件的复杂性。

首先,在与他人进行互动的同时,再通过同一电脑屏幕捕捉程序进行记录是不实际的。很多屏幕捕捉程序并不允许同时记录内外声音,捕捉同一时间的声音和图像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请另外一个人到现场,整个的任务就是跟随这些事件并通过电脑屏幕捕捉软件记录这些事件。第二,要提前做好调试,设置正确的声音和图像的记录,确保所有的系统都能正常运行。如果录制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数据,结果却发现由于外部扬声器的原因,声音没有捕捉到,这是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最后,声音和图像文件经常是极大的文件,要占用很多空间,研究者务必保证用来数据采集的电脑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完成此项任务。

在考虑虚拟世界数据收集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虚拟世界的三维特性。如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地点,很多会话往往同时进行,当虚拟化身距离足够近时,聊天才可以被记录。而且,在同一教育空间,在不同的位置可能有几个平行的会话在进行。如果学习者被分成更小的组或者离开此位置去进行两人一组的活动,超出声音可以录制的距离范围或者到了一个隔音区域,本地聊天不可及或者淡出虚拟世界的视线之外,他们的声音和活动就不能够被记录。但是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适切的屏幕截获技术,随拍或者屏幕快照保存他们的个人聊天记录或即时消息交换的副本而跟踪学生者活动。

虚拟世界教育事件可以通过研究者或者观察者的虚拟化身来直接观察。在直接观察中,观察者/虚拟化身可以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可以与学生和教师一起走来走去,如果研究需要,还可以与学生互动。虽然这种观察没有可见的记录设置,具有隐蔽性,且观察者的悖论依旧存在[2],但是参与者的知情权不能忽略。

3.研究数据的阐释

在虚拟世界中观察虚拟化身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时,要重点关注用户的技术能力、情感慰藉和技术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研究者观察的影响。虚拟世界的交流与面对面的现实世界交流有很大不同,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虚拟世界的学习者处于很平静的交际环境,完全可以掌控这种环境。如,学生对聊天信息不回应,可能是学生不会使用操作工具,而不是不愿意沟通。即使是有经验的用户也会遇到声音传输的技术问题,这种技术方面对交流事件的影响也必须考虑,还有学生沉默可能是麦克风出现功能障碍而不是学生害羞。因此,研究者辅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使学生有机会谈论技术缺陷之类的问题,以补充环境数据记录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虚拟世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在进行虚拟世界研究中,有三层伦理问题需要考虑:第一层是社会科学研究所共有的,一般研究关注的问题:知情同意书。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研究者要确保研究参与者有充分的知情权,对于知情同意书呈现的方式、呈现的途径、呈现的时间以及呈现的媒介都要提前规划,告知研究者研究的目的、研究结果呈现的方式、谁有权看到研究报告以及研究本身对研究参与者有何益处和伤害,如有伤害,是何种类型的伤害,怎样采取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

第二层所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是在线交流、在线研究和网络研究共同存在的,如美国网络研究协会伦理指南[3]强调的:研究者应该关注作为研究对象的私人和公共空间。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经常是非常模糊的,研究者应该考虑虚拟世界中学习者对私密性的具体的期望。要用跨学科的方法和多元文化的视角来认识虚拟社区中的隐私权。虚拟社区是基于网络的,网络是一种跨国资源,研究者和研究参与者对于国家的法律和隐私立法都必须予以关注。

第三层是关注研究参与者对虚拟环境的感知意识[4]。虚拟世界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大多是公开的,窥探另外的虚拟化身也相对容易。在语言教育领域,与面对面的课堂相比,虚拟世界中的匿名和隐私可以使学生更公开地表达自己或者更加冒险、更加主动。同时,虚拟世界中一些没有经验的学生会被环境的复杂性所吓倒,回避与其他虚拟化身进行互动。一些有经验的学生不能认真对待虚拟世界中的学术学习或者外语学习,不愿意在这个环境中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因此,学习者对环境的感知,对环境舒适度、容忍度和接受程度也是研究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虚拟世界中外语学习研究趋势

到目前为止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教育收集的研究数据和讨论还很有限,因为虚拟世界中的语言研究在2007年由于语音聊天的引进才真正繁荣起来。到目前为止,虚拟世界中很多教师和研究者开始探索学习方案的创设、实践指南以及虚拟世界中语言教育的特点。但这些研究只限于师生和生生语言聊天话语的分析,而对虚拟环境中语言学习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究较少。

未来虚拟世界中的语言研究将超越语言特点,探究虚拟环境所提供的其他的交际维度,如表征的、表现性的和艺术的交际维度,从跨文化语用视角、非言语行为以及社会语言学领域对虚拟世界中的语言学习进行多维互动研究。

参考文献:

[1]Dooly, M., & O'Dowd, R. Researching Online Foreig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 Theories, Methods, and Challenges [M]. New York: Peter Lang, 2012. 128-132.

[2]Labov, W. Sociolinguistic patterns [M]. Oxford: Blackwell, 1972. 89-92.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篇3

【关键词】校本教研 听评课 课堂观察法 实效性

众所周知,听课、评课是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然而,审视我们传统的听评课,却存在“听而不觉”、“视而不见”的现象。因此,亟需寻求更好的听课、评课的形式和方法,营造―种互动研讨和坦诚交流的教研文化

氛围。课堂观察法听评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一、何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次教研活动。课堂观察和传统的听评课有什么不同呢?首先,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其次,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授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共同参与了整个工作流程。课堂观察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平台,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又提升了听评课效率,还促使整个教研组体的每一位成员的专业素质都得到应有发展。

二、分析本教研组教师现状,找准课堂观察点

课堂观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观察前的准备工作;(2)实施现场观察并做好记录;(3)整理信息并进行反思;(4)反馈并促进教学。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和功能分析,课前观察要素的确定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前提基础,为课堂实时观察及课后分析评价提供方向与导向;课堂实时观察与记录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有利保障,为课后分析评价奠定基础和事实;课后分析与评价是课堂观察实施效果的有效提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在不断追问实践,自我反思中确定观察点

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不可能在一次活动里全部解决,可各个击破!即针对具体情况,确定观察点,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解决一个主题。

2.制定观察量表

确定课堂观察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其目的在于给参与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根据课前会议制定的观察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入观察,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

3.分析观察量表数据

课后会议指在课堂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被观察点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一般分为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提出改进建议等,时间一般定为课堂观察后的一两天为宜,为

时一个小时左右。

三、整改措施及效果

根据听课观察反馈出来的问题,通过我们课堂观察后会议的讨论与研究,寻找相应的对策。例如,针对本组英语教师课堂英语贫乏、不够流畅的问题,教研组编制实用课堂用语300条,要求每位教师熟背;针对教师语言不够优美的现状,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走遍美国》等碟片,并要求教师模仿语音、语调。并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英语演讲比赛;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忽略学困生问题,学校修改教学业绩奖的考核条例,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后20%的考核,促使教师有意识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况;针对教师问题的设计缺乏开放性、评价语缺乏激励性、及教师课堂互动预设性强而生成性弱等问题,学校采取每学年组织4-6位教师去杭外蹲点学习15天,到目前全组除两位老教师,其余都已轮训一遍,每学期组织全组教师去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地听课取经。通过三年的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式课堂观察、整改,老师的薄弱环节被一个个地攻克,课堂观察提升了我校整个教研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了教师参与主题研讨活动的热情,形成了互动合作的研讨氛围

教师们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观察后有针对性的研讨,成了教师感兴趣的重要内容。教师由被动的要我来,变为自愿想参加,课后评析活动也不再有老师请假,围绕课堂教学,根据自己的深度观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不同想法。大家认为,分享想法是一件很美妙的事!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2.唤醒了教师自我提高与专业发展的意识

对教师而言,一旦学着去科学地观察课堂,必然会被带入一种研究状态。他们就会去思考“我记录前需要进行哪些准备”、“如何识别哪些数据是主要数据或次要数据”、“我清楚怎样记录才能使得到的数据更完整”、“随着课堂的进展在记录时,我又生成了哪些新的可推论的思路”等问题。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像专家一样思考”。”(崔允.当代教育科学,2007)。

3.形成了一批会上课、善研究的骨干团队

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它不仅能促使被观察者更好了解和提升自我,同时也有利于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校英语学科三年前是学校最薄弱的学科,而今,无论是教学质量、教科研论文,课堂教学展示、还是教师能力竞赛都走在全区的前列。

虽然,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积累了―些经验,但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系统的、持续的研究方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仍需要我们不断做出新的解答。传统的听评课在对课堂教学整体性的把握上有其可取之处,应该将其与课堂观察结合起来,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课堂观察是一种合作的研究方式,如何扩大教师参与面和参与程度,从“要我观察”转变成“我要观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如何提高观察者的素质,这是校本培训下一步要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Borich,G.D.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M].New York Macmillan.1994.

[2]崔允,沈毅等.课堂观察20问[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篇4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中学语文 教师

面对新课程,作为学生母语教育的重要承担者――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思考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体察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规律,研究语文教学的主体,明晰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及方式方法,精选语文教学适用的工具手段,唯有语文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坚持不断反思,不断追求教学的改进与自身提高,才能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决定于教师能否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教育研究者的新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学会教学反思,力争成长为反思型语文教师。

一、语文教学反思的定义

语文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以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回顾、审视和分析,从而达到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的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反思是个体对自身语文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语文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总结”,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二、语文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学反思过程的实质,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既是一个思维过程,又是一个把思维付诸实践的行动过程。可见,教学反思的过程体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发现新问题,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而始终贯穿整个教学反思过程的核心要素是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行为。

1.发现问题

教师反思的起点是问题。发现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发现了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要发现问题必须做到“五用五看”:(1)用理想的眼光看现实的教学;(2)用发展的眼光看过去的情况;(3)用遗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4)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5)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经验。

2.分析问题

问题明晰后,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广泛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尤其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在获得丰富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深刻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

3.提出假设

在观察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出实施方案。这种探究是有目的、聚焦式、有针对性的。

4.验证假设

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行动方案付诸实践,分析实证结果与假设的合理性。并把在验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作为下一轮反思的内容,循环往复,直至问题彻底解决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假设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经解决,教师应总结成功之处,防止重蹈覆辙。

5.总结反思

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课前计划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认真分析和总结自己教学成功之处与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总结自己教学反思的整个过程并加以梳理,供以后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参考与改进。

三、语文教学反思的策略

优秀语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是综合运用多种反思策略来实现的。我们这里所谈的反思策略,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反思教学观念和实践、获取有关信息的渠道和途径。科学的反思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我们认为,反思的常用策略包括:

1.自我反思总结法

自我反思总结法是指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

2.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同伴交流研讨来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由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的教学是狭隘、封闭的。对话反思法类似于小型专题研讨会,教师相互观摩围绕着研讨问题所上的课,并指出所观察到的情境,再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

3.课堂实录、观摩反思法

课堂实录反思法是指通过录象、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再现整个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观看课堂实录时,应注意比较哪些地方按原教学设计进行了,哪些地方进行了调整,哪些地方甚至失控走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或者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

4.教后记反思法

教后记反思法是指把教学中感受深刻的细节记录下来,写成教学后记、案例评析的方法。教后记的内容包括:(1)对课堂里发生事情的个人感想;(2)对教学中的问题的质询与观察:(3)对教学活动有意义的方面所进行的描述;(4)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措施。写教后记,挑剔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通过教后记的撰写与分析,检查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以达到自我反省的境界。教后记反思法重在分析总结,不仅记录下教和学的成功与失败,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分析、感想、体会、新的认识和改进意见,使其成为今后教学的有益借鉴。

5.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即把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它是直接着眼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提升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可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行动与研究是一种螺旋式循环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实践,它是一种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边实践边研究,从实践中提炼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来指导实践。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教师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学科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反思方式,连续地、系统地进行反思,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的特点,借助多种方式进行反思。通过不断教学反思,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124-129.151.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4-117.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篇5

宋学语录的勃兴

在宋代,语录体得到空前发展,并在教育中广泛应用。这种空前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甚至让人吃惊:进入12、13世纪,忽然间,几乎所有重要的新儒学思想家都留下了“语录”。宋代语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学家的语录体著作占据绝大部分比例,并且主要在南宋完成。这些理学家的语录作品主要有《二程遗书》《二程外书》《二程粹言》,徐积的《节孝语录》,朱子的《延平答问》,朱子与吕祖谦同撰的《近思录》,朱子的《杂学辩》,吕乔年编的《丽泽论说》,薛据所编的《孔子语集》,黎靖德所编辑的《朱子语类》等等。其中,黎靖德所编辑的《朱子语类》达一百四十卷之多。宋代语录体如此繁荣发达,以至于在宋之后,语录成为子部的内容。对此,四库馆臣谓:“南宋诸儒开此一派,文章亦遂有此一体”。

宋代语录作为教育的普及读本,对理学教育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也深受民众的欢迎。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描述宋学时说:“道学之名,起于元祐,盛于淳熙。……其所读者,止《四书》《近思录》《通书》《太极图》《东西铭》《语录》之类。”这其中语录就占了很大比例。理学语录著作不仅在宋代被广泛编著与使用,而且对以后的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编撰的《近思录》,在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的七百余年间,屡屡刻印,版本之多,仅次于钦定科举必读的《四书集注》。

宋学语录的特点

理学语录之所以得到广泛承认和接受,与理学语录自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宋代的理学语录是当时的理学家在从教时其弟子对教学讲义和教学情境的整理,并且一般是由多个人的记录资料汇编而成。宋学语录具有口语化和简易化特点,所整理的问题具有明显的说理性、针对性和教育情境性。

(一)理学语录的白话性

白话性是宋代语录体的一个重要特点。白话文相对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说与写是两种语言系统,记录“说”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白话特点。宋儒语录是教师授课和师生问答对话的内容记载,门人弟子写入笔记时往往是直录老师的原话,虽然会有所加工,加以书面化,仍保存了大量活的口语。如《朱子语类》,记载的实际上是书面形式的口语,既有书面语成分,又有口语成分,大致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口语概貌。

“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却;看注时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须这一段透了,方看后板。”(《朱子语类•卷十》)对于这种白话性,在表现出“原始性、自然件、讲述件、通俗件、朴实件诸特点”的同时,由于其处于口耳相传状态而不能凝定,故实用性强,审美性弱。这种缺乏文学美感的特点使得在以往的文学研究中,语录体著作难登大雅之堂,甚至多受批评。比如四库馆臣在《北溪大全集》提要中对语录体的批驳:“苟其理可取,亦不能不略其词章矣”。但是,从单一的维度进行评判是片面的。语录盛行的本源也是因为禅宗和宋儒认为以前的经文太繁琐,人们过于重视经典章句而忘记了学习的本意。教育要“直指本心,不立文字”,即不讲究文字,而只是质朴地、自然地把话语记下来。如二程以为作文害道,故不作文,只由门人随便把讲学口语记下来。朱熹也认为“文章须正大,须教天下后世见之明白无疑”。与精美的文言文相比,语录文确实缺少文采,但其平易通俗,正如郑振铎所说:“从这些语录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用的口语文,是很平易浅近的。虽不能和“词话”的漂亮的文章相比,在使用口语文于说理文一方面,却是有相当的成就的。”

(二)理学语录的说理性

虽然语录的白话性明显,但与其他同样具有白话特点的说话体不同,理学语录具有很强的说理性。这种说理性源自理学语录的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理学大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为学教导,在教学对话中将儒家经典思想表述出来。理学语录所论的主要是儒家经典,因此,教育说理性特点浓厚。如《语类》140卷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个人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

在很多学者眼中,理学语录体主要是为了说理。如庄仲方在《南宋文范》中评价语录体文章:“南宋说理文最为明达,虽北宋犹未及,惟近语录,无意为文者,皆不录。”下例可见:“学者好语高,正如贫人说金,说黄色,说坚软。道他不是又不可,只是好笑。不曾见富人说金如此。”《二程遗书•卷十五》“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看正文了,却落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今来学者,一般是专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说得新奇。人说得,不如我说得较好。此学者之大病。”《朱子语类•卷七》语录以教育和说理为目的,重点要让学生明白,所以语录中多比喻和疑问句式,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说理教育。语录中多用启发、训诫、点拨、警醒性的语言,而不是长篇大论的阐述与严谨不苟的论证。

(三)理学语录的教育情境性

理学语录所载内容产生于师生往复诘难相互研讨学问之时,不像著书立说那样严肃郑重,气氛比较自由,态度比较真切,往往更注重实情,具有浓厚的教育情境性。具有情境性的作品会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谈话类的文章也好,著作也好,在久远的历史中也是经常看到的,我想举两本教育类的经典著作,一是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是中国孔子的《论语》,这样一种谈话的方式可能比较容易使大家对教育产生一些生动的思想。”

语录体的著作是具体教学情境的记载,具有很强的教学情境性。清人朱止泉在《答乔星渚》中对语录的形容十分精彩:“凡文词不能畅达者,讲说之间,滔滔滚滚,尽言尽意。义理之精微,工力之曲折,无不畅明厥旨。诵读之下,謦咳如生,一片肫恳精神,洋溢纸上……”这种生动平实的言语,使得后人在读语录时,也感到仿佛先生就在面前,并且是针对自己的问题在悉心教导。如朱熹在与门人论述性与善的本质问题时,有这样的记述:郑问:“先生谓性是未发,善是已发,何也?”曰:“才成个人影子,许多道理便都在那人上。其恻隐,便是仁之善;羞恶,便是义之善。到动极复静处,依旧只是理。”

曰:“这善,也是性中道理,到此方见否?”曰:“这须就那地头看。‘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在天地言,则善在先,性在后,是发出来方生人物。发出来是善,生人物便成个性。在人言,则性在先,善在后。”或举“孟子道性善”。曰:“此则‘性’字重,‘善’字轻,非对言也。文字须活看。此且就此说,彼则就彼说,不可死看。牵此合彼,便处处有碍。”(《朱子语类•卷四》)教学情境性,还表现在师生间的对话和辩难之中。朱子弟子在《池州刊朱子语录后序》中称此书是“师生函丈间往复拮难,其辩愈详,其义愈精。读之悚然如侍燕间,承謦欬也!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是书之传,岂小补哉!”在读朱子语录时可以感受到教师对面讲授的情境。

(四)理学语录的补充性

语录体著作在对理学教学过程进行再现的同时,还能对理学家的思想做一个长时段的记载,反映出不同时期理学家的思想演进。如《朱子语类》的内容记载有的出于朱熹所著的相关专著成书之前,反映了其成书前的早期思想观点,有的出于其专著成书之后,反映了其成书后思想观点的新发展。并且《语类》中记载朱熹在讲学中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往往叙述简略,甚至完全没有。其中有些记载反映了朱熹晚年的一些精要见解,纠正了他早期著作中的某些观点。这些记载在研究朱熹其人其书方面尤其显得珍贵。清人朱止泉在《答乔星渚》一文中说:“《语类》一书,晚年精要语甚多。五十以前,门人未盛,录者仅三四家。自南康、浙东归,来学者甚众,诲谕极详。”理学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与理学语录著作本身的特点有关,而当时的教育发展状况和考试制度为承认和认可为以语录的方式进行理学传播提供了现实动力的和政策空间。

宋代教育需要大众化发展倾向与理学语录传播

语录的广泛传播可以从宋代文化教育繁荣的社会背景中得到解释。北宋自立国以来,便以所谓“祖宗立法”的特殊权威确立了“偃武修文”、重视发挥儒者文士作用的治国方略,《宋史•文苑传》中记载:“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豫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作其即位,弥文日增。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对宋代文化的发达繁荣,学者们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近代文化大师王国维说:“天水一朝(宋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的文化繁荣的社会背景与教育需求之间存在互促关系。为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宋代经过北宋时期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并且形成了从学校到科举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一体的连贯制度。有研究指出宋代教育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的高等私学充分发展,并且注重规范化、制度化,其典型代表就是书院教育的建立与完善。另一个是承担蒙学教育任务的启蒙教育充分发展,并且更加社会化、普及化。

对宋代教育兴盛的描述最著名的是《都城纪胜》中的描述: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弘诵之声,往往相闻。《宋史•选举志》对此也作了简要的概括: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

虽然宋代学校遍及天下,但并不意味着与今天的教育系统相同。宋代的学校教育没有固定的学习期限,学生来去无常,学子的学部分时间不是在学校中而是在家中或通过游学学习。除了徽宗朝蔡京兴学期间实行全国范围的学校升级制度,学校的教育与选拔功能成为一体这一短暂时期,很多学校都徒具其名。对此,宋朝屡次颁布最低学习期限,但往往并不奏效。如庆历四年(1044)三月关于兴办地方学校的诏书还规定,一般士人必须在州县学学习300天才能参加科举,以前参加过科举的士人可以减为100天。但随着庆历改革失败,这一限制也随之取消。徽宗朝全国行三舍法时,规定凡是入学满三个月,没有违反第一、第二等学规的县学生都可以参加每年正月的州学入学考试。在没有实行三舍法的其他期间内,对学生最低学习期限的规定大多是一年。

造成学生不能长期在学校中学习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在大多数时间内与科举分离,其他的,如赶赴科举,外地游学等也是士子无法长期在学校学习的原因。并且,现实生活中的生计压力,养老侍亲的需要等也不允许一个成年男子长期在学校中不理家事。在学校学习之外,士人主要通过自学、游学及与友人研讨等形式学习。这时,具有学校教材性质的语录作品使士人在家或在外时都能感受到如在学校中听从老师教导。

对于地处偏远,家境贫困的士子,难以长期在学校中就学,也无法到外处寻找名师,在教育机会上就处于弱势。对此,在《朱子语类》中,朱熹曾深有体会地说:“某是自十六七时下工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恁地硬著力去做。至今日虽不足道,但当时也是吃了多少辛苦,读了书。”简易浓缩的语录作品记载了学者的教育精华,并以教育实录的形式成文,使得个人在独学无友的情况下也可以拥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朱熹在编撰《近思录》时就提到了对“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的士人,《近思录》足以作为自己在家研读的入门书,“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四子的全书,“则其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庶乎其有以尽得之。”

由以上分析可见,虽然宋代官学教育发达,但士子仍无法长期在学校中学习,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和能力进入学校学习。在缺少教师指导,在自修和研讨式学习中,再现名家教育实况的语录被广泛接受成为必然。四、宋代考试制度理学化和简易化特点与理学语录传播学术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是两条不同的路向,前者要求不断创新和超越,后者要求相对稳定和易于接受。在《宋代贡举科目述论》一文中,张希清先生指出,宋代贡举科目沿革的特点之一是由繁到简,由进士、明经、诸科等变为进士一科取士。这种改变提高了以经术及第举人的地位。

宋之前的经学教育遵循唐例,以《九经》为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但这一教育和考试内容在唐代时已经产生诸多问题,主要是经学中艰难晦涩的部分逐渐被淘汰,教育要求走向简易。避难就易的问题在宋代经学学习中依然存在。朱熹指出,当时学者读经“类皆舍其所难,而就其所易,仅窥其一,而不及其余”。甚至为了应试中举,士人“治经者,不复读其经之本文与夫先儒之传注,但取近时科举中选之文,讽诵摹仿”。高宗绍兴(1131—1162年)年间,“士习《周礼》《礼记》,较他经十无一二”,以致到了“其学浸废”的地步。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篇6

一、确定观察目的和观察点

观前预备会议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观察目的、观察点。每一次课堂观察都应有目的,观察的目的不同,研究主题、观察点也就不同。观摩式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指向于模仿,科研式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理念建构或理念论证,校本式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指向于教学规范落实。我校针对教师课堂上普遍不注重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的现象,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研究主题的校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师锤炼课堂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自信地学习,获取成就感、成功感。

研究主题(观察点)的确定非常重要,它为教研组集体研究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需要学科组集体商定,慎重考虑。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要将课堂内发生的每一个状况进行细致观察、详尽记录、透辟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选择研究主题(观察点)要注意三点:一是要针对学校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贴近教学实际,具有实际意义。二是顾及学校研究的课题,把课题研究植根于课堂,追求教研、科研一体化整合效应;三是选题要做到不大也不小,范围适宜,不因太大而导致观察不细致,也不因为太小而导致观察无实质内容。我校就“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主题,分四个观察组,从“评价语言特点与品质、评价态度与方式、评价时机、评价对象与分布、评价反应与效果”5个维度,13个观察点进行观察,如表一所示。

二、制作观察量表,建立观察小组

预备会议在选定观察点后,第二要务就是制作观察量表以及建立观察小组。有了观察量表,才能确保课堂观察工作顺利完成。常用的记录方法有定量记录方式和定性记录方式,这两种方式要结合使用。如何制作观察量表呢?一般分三步走:一是分层设计。即围绕每个观察点,进一步分析需要记录的具体要素,对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厘清其主要内容和特征。如要观察“课堂教师语言的内涵和品质”,其要素就可以有语言的准确性与针对性、赏识性与激励性、批判性与导向性、亲和力与感染力等,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类型和情境设计观察量表。二是试用修正。观察量表制作出来后,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先在小范围内试用,及时修正后全面推广。三是正式使用。即大面积地用来观察、记录、分析、诊断课堂教学行为。

下面是我校制作的“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内涵、品质”观察量表,供大家参考。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无法记录完整的,因此,课堂上要使用录像、录音笔、摄影等现代设施设备,把整堂课教师的语言、行动,尤其是评价语言记录下来,以便于进行细致的数据统计和现象分析,使其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建立和优化观察组也很重要,要根据教师个人的特点特长,进行优化组合,一般是3人左右,确定能力相对较强者为观察组组长,保证组内有差异,组之间力量尽量均衡。这种同质异构的团队式研究有利于开掘教师个人和团队的智慧,培养团队精神,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

三、进入现场观察、记录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便可进入课堂现场观察。首先是根据自己观察的重点,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同一观察组因为任务相同,可以坐在教室的不同位置,选样不同,以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如着重观察学生表现的,一般选择比较靠近学生的位置;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则选择接近某一小组进行观察。着重观察教师的,则寻找合适的距离和角度观察,千万不能面对教师背影观察。如要观察教师评价语言的话,则尽可能靠近教师一点,便于清晰地记录所听到的一切。观察教师评价语言时,我们同样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恰当的评价语言能给学生带来启发和愉悦,反之,评价不当,学生会出现异常的情绪和表现,这也是有利于我们观察者判断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无论选择怎样的位置,都不能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现场观察要根据自己的观察方案和量表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记录。记录时要灵活地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或定量,或定性,尽可能充分地记下最可靠、最有用的信息。旨在获取丰富详实的有效资料,为后续的分析、推论奠定基础。

四、召开分析报告会,进行分析推论

分析报告会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评课议课”,其流程分成五个板块:一是课后说课。执教老师的课后说课,与课前说课不同,课后说课的重点是围绕观察点说体验、说感受、说得失;二是观点呈现。各观察组组长代表组员,负责汇报本组教师观课后的思考与建议。我们要求将其制作成PPT演示稿,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即由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分析推论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观点要鲜明,辩证思考成败得失,给人以启发;三是互动议课。互动议课是智慧的启迪与分享,每个人的短暂发言,始终紧扣“主题”发挥,思维活跃,能够听到种种“不同的声音”。互动可以是观察组之间,也可以是观察组与执教者之间,彼此相互尊重,相互肯定,大家各抒己见,陈述清楚自己的理由;四是分享收获。每一个组员都要诉说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尤其是执教者更要陈述自己新的感受、新的领悟。五是总结评述。主持人进行总结与提升或由学科领军人物进行总评,得出结论,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析报告会是课堂观察研究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要突出“研究”二字,讲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由表及里地透视课堂。观察组要在掌握课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问题,指出对策,由现象到本质,揭示教学的本质与规律。因此这种研究是“真枪实弹”的,火药味越浓,争论就越激烈,效果就越显著;这种研究是“原汁原味”的,是在显微镜下看课堂,看到的是真实生动的、清晰有效的信息,能够让我们不再“雾里看花”,对教师如何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

五、撰写观察报告,整理活动资料

课堂观察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撰写观察报告,整理好各类资料,做到“活动有痕”,资料完整。

观察报告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案例实录式。即将课堂观察的全过程详细而又客观地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案例内容主要有五项:1.活动背景及主题;2.课前会议,包括观察组分工表、观察量表设计讨论、执教者课前说课等;3.课中观察,包括观察点的选定、课堂教学全程实录、收集或摄取的课堂真实现象或图片信息等;4.分析报告会材料,包括执教者的课后感受与反思、观察组所汇报的观察结果(附上原始记录表)、活动照片等;5.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总结性评述)。另一种是研究报告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对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观察情况的一种文稿样式。文稿要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篇7

我加入幼教行列的工作时间并不长,更谈不上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所以当我参加时动摇过,也犹豫过,幸亏我有好的指导老师和好的工作搭档,才让我有了研究的信心和研究方法,因为我擅长绘画所以我用我特有的方式绘画来记录着宝贝们的日常生活和他们进步的每一时刻,但是表现幼儿的成就与努力过程,绘画不是唯一的最佳载体,它的记录方式既可以是幼儿的原始作品,也可以是幼儿对自己作品的口述记录,我只能作为一个记录着和他们的伙伴来引导他们,来观察他们听他们的童言趣语感受他们的认知。因为他们的创作更原始更具体直观、形象生动,既呈现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反映了宝贝对自己作品的情感、想法,和认知水平。让他们来创作这种记录方式能更好的帮助我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认知世界,把握其最近发展区。所以通过指导老师与同伴老师的指导与帮助我改用了老师画,老师写的方式,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孩子。

仅靠绘画记录是远远不能记录孩子成长中的每个精彩时分的,我和搭伴老师用表格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记录从而生成了教师的观察记录。表格交流主要是与一位幼儿或多个幼儿在主题活动开展以及日常生活中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教师通过文字记下幼儿的想法和需求,了解幼儿的个别需求,并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幼儿反馈。而观察是实施幼儿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通过观察系统地记录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从这些材料中分析发现幼儿的成长需要;在文字记录中我们还配上孩子的活动照片以增添真实性、生动性、可读性。

我利用午休时间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创编了用坐标图来记录孩子每周主题活动中各项学习技能的表象,如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孩子的兴趣度、感受力、专注度、持续性、想象力、创造力等反应,这种记录方式让我能动态的掌握孩子周期的反应进行比对,反馈我的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宝贝的学习和技能的锻炼。只要是幼教活动五大领域范围内开展的各类教学活动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记录,让我也能在记录这项工作中轻松不少!更简捷的是我们还用了便签贴的随身记录方式,每时每刻,每句每言都及时扑捉及时记录,翻看一张张档案记录犹如昨日之事历历在目啊!声像资料也是我偏爱的一种生动有效地记录形式。由于我从事过电视片拍摄记录工作我对声像记录效果这种记录方式更情有独钟,因为它能呈现出幼儿成长与发展中的许多丰富有趣的信息,也能够极大地调动起家长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一份由孩子们进餐、出早操、参观小学、参加“六一”活动的歌舞表演,毕业活动等精彩内容的光碟,再辅之以简要的文字记载所拍的日期、内容、场所以及一些需要特别说明的地方,能使家长“身临其境”般地看到或听到幼儿的生动表现与表达。这样的记录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完善更真实了,研究不再是苦苦冥思,它能做的如此浪漫如此快乐与幸福!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篇8

关键词:微电影;定格研磨;幼儿教师;观察分析力

在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察分析力,我们幼儿园购置了大量的书籍,也选择并组织了多元而丰富的学习活动,重点学习了《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支持和引导》《幼儿园班级管理》,以及省特级教师彭小元工作室关于生活环节管理和游戏活动组织的系列研讨和文章等,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进行了系列研磨,帮助教师梳理关于观察的核心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孩子?我们能看到些什么?孩子在做什么?他如何一步一步实现他想做的;孩子达到了什么水平?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而非那样做?学会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通过观察我们怎么帮助孩子?”然而,我们却发现还是存在着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点:

1.现场即兴式观察记录:往往会顾此失彼,偏离全面、具体性

现场“即兴式观察记录”指教师采用标签纸、记录表等现场进行幼儿言语与行为等观察记录,由于受教师注意分配与记忆等能力的限制,往往不能全面而有效地记录。有时,因为教师专心记录而忽略了发生进行时的关键信息等,从而使记录有所偏离,导致研训实效性缺失。

2.文字依托式观察研磨:容易融入主观性评价,偏离真实、客观性

“文字依托式观察研磨”指围绕教师的现场观察记录进行研讨活动,由于不完全地记录幼儿活动的真实情境直接影响了全面清晰的记录、分析与阐释。如,幼儿当时的语境、连续动作、面部表情变化等没有完全记录,容易导致记录时融入记录者的主观意识,有时还会带着对某些孩子的深刻印象进行偏离式记录,导致教师观察实效性缺失,阻碍了教师观察力的提升。

不管是现场即兴式观察记录还是文字依托式观察研磨,都容易走向偏离真实、全面、客观等评价要素,伴随一些主观因素的成分,妨碍教师观察分析能力的发展。

如何改变这两种观察带来的弊端,让每位教师在直观形象的研磨过程中有效地观察与研讨,促使在教学观察和研讨活动中“会听”“会看”“会想”“会说”,并且知道“说什么”、学会“怎么说”、思考“怎么做”,这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微电影定格观察研磨的实践研究”,通过对传统教学研讨活动进行补充和完善,达到促进教师^察分析等综合专业能力的成长,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

一、何为微电影定格研磨

我们所说的微电影定格研磨是指幼儿园研训组织者根据教师的发展点、困惑点等,有意识地拍摄教师的日常教学微视频,并通过教师自主与共同体集中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反复观察(三遍以上)与分析研磨,从而促进教师观察、分析力等专业能力的提升。一般的微电影有体现短小、精炼的特点,一部短短的微电影一般在5~10分钟,时短却能给人以无限思考和启发。

二、微电影定格研磨的素材来源

“微电影”的素材收集还来源于生活,一日生活中,每天都上演着一部部的电影。这些微电影是教师研磨,提升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依据,所以,通过有目的收集和随机收集相结合的方式,聚焦一日生活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典型问题和当前的研究,用微电影拍摄记录幼儿的点点滴滴,作为研磨的素材。

1.素材收集之共性问题

围绕幼儿园不同阶段发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采用微电影定格拍摄截取重要信息,为教师研磨问题提供素材。如,幼儿园期初制订了半日活动观摩计划,对全园老师进行了定时和不定时的观摩与研讨,并明确了了不同层级老师的观摩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发现了过渡组织、游戏结束评价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由此延展了微电影拍摄和多轮的研磨活动。

2.素材收集之典型事件

一日生活管理中,往往会有许多事情发生,突发事件的记录在幼儿的记忆中印象深刻,教育意义随着而来,以下的三种情况可及时进行微电影定格拍摄收集重要素材。如,临时发生的小插曲、同伴冲突的小插曲、安全突发的小插曲等都是微电影拍摄与研讨的素材。

3.素材收集之重点研究

围绕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依据研究的重点积累素材。如,利用一个如喝水的场景、排队的场景、盛饭的场景,利用5分钟以内的拍摄记录幼儿生活中的一件事,这时,运用过程性评价,把教育含义蕴藏其中,如,环境留白研究,理解规则;代币制评价,学会评价等。

三、微电影研磨的模式

1.环环相扣式研磨

主要指在定格观察视频时,采用连环跟进式主题研究。围绕幼儿的行为或者语言等单一的维度进行多轮的观察记录与研讨,促进教师观察分析力的提升。

如,在了解大班点心店中幼儿的发展情况这一计划的引领下,有目的地拍摄了一段幼儿游戏的视频,并根据研训目的展开了“5+”模式的研磨,第一轮(自主观察并定点记录,网络研磨观察案例)―第二轮(集体研讨,发现盲区,再观察)―第三轮(聚焦幼儿使用替代物的观察研磨)―第四轮(聚焦幼儿语言运用的观察研磨)―第五轮(自主组团式困惑点再研磨:我还能看到什么?)……诸多的研训专题,串起来就是一条以点心店研磨为主线的链。(教师的研磨路径图)

2.三层一点式研磨

主要指骨干组、经验组、新教师组三个不同层级的教师,围绕同一个微电影视频展开不同观察点的或者同一观察点的记录与研磨,拓展每一位教师观察分析的视野、经验。

(1)同一观察点,不同切入点

过渡环节项目组9月的重点是优化和推进点心环节的管理,为了了解教师对于点心环节的思考和经验差异,可组织教师聚焦该环节的典型事例视频展开观察、分析等研磨活动。

(2)不同观察点,多维切入点

在一日生活管理中,不同层级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困惑,也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且具体的手段可以帮助教师更直观地感受不同层级教师的方法与策略。在微电影定格研磨中,我们关注发挥所长、互学互推的良性效应。如,户外活动组织时,新苗组老师围绕自己的困惑点拍摄典型事件素材,并与骨干教师、经验教师一起进行观察研读,在这个过程中,新苗组教师学习了经验教师的观察记录,了解了记录的要素,学会了记录的方法,同时,深刻地感受到骨干教师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在直感了解幼儿真实的想法以及幼儿行为背后的内容时,知道了分析需要理论支撑,分析需要有策略,分析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三层一点式研磨带给了每一位老师无限的启发和思考。

3.网络听诊式研磨

巧借网络听诊式模式,打破园内面对面的教研方式,运用收集的微电影视频,以网络为活动载体,将教学现场以录像记录方式进行保存,通过多媒体途径将录像呈现给研磨教师,寻求更多、更便捷的研磨。具体流程如下:

除了现场教研,我们更多地采用了网络听诊式研磨,通过qq群、微云等平台开展灵活机动的研磨。通过共性问题、典型问题、研究问题进行微电影视频收集、归类。之后,幼儿园分管业务的副园长、科研骨干、教研组长共同参与教学诊断和评议会。在评议时,采取自主观察录像,反复回放,定格诊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展开分析研究,重点对疑难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不足之处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根源在哪里?我们如何去改进?”并在此基础上,网络分享自己的分析报告,集中聚焦自己的观点,利用qq对话框等开展头脑风暴,不断处理出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反馈教师,回归实践,在第二个时间节点进行复查检验。在循环往复的研磨过程中发挥了网络的功能,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四、微电影定格评价的思考及建议

微电影就像一条纽带,让教师完整而有效地捕捉到一日生活中幼儿学习与成长的瞬间,让教育回归真实的原点,微电影更是教师培训研磨的手段。真实的呈现过程让教师更直观、具体、多维度地观察幼儿,助推教师客观地分析评价幼儿,从而促进教师观察分析能力的发展。

1.微电影定格评价还原真实场景,使教师能全面、真实、有效地记录,为教师的真实观察、科学分析提供了具体的依据,但是,要科学地观察与分析还需要其他有效的手段、策略,需要老师解读幼儿行动路径,有丰富的理论素养支撑。如,结合《指南》《纲要》对观察数据信息做分析;围绕“常模”分析,对幼儿在该场域中的有和缺做扼要的梳理;根据获取的信息分析对后期的跟进做预

设等。

2.微电影拍摄的角度、时长等技术需要不断锤炼。在日常的微电影观察研讨中,我们感受到微电影拍摄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如:拍摄时的站位远近等不能影响幼儿的操作,让拍摄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才能获得更真实的过程,更利于教师客观公正的观察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占兰.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策略[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篇9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鹤壁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鹤壁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篇10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南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南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