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十篇

时间:2023-04-07 12:01:48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应用 教学

21世纪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宇航时代,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掌握应用计算机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作为21世纪的主人掌握电脑操作这一信息处理的工具是尤为重要的。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更要意识到计算机在当今、未来的重要性,意识到计算机教育对学生未来升学、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为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学习或进入社会工作单位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信息时代,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学模式五花八门,各种教育机构、技术学校等都有着专门的一套教学方法。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计算机教学更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在职业学校,由于大部学生是初中生,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还有掌握最高端的技能,大多数学生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后要再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特别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城乡中等职业学校,多数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初中时综合成绩较差、贪玩、厌学没考上高中的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可能只对某一科目(如电脑)感兴趣,有的学生基本不学习而好玩。由此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改革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成效呢?

一、计算机基本理论教学

教会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特点、发展及对现在和未来经济社会的重要性理论知识,如让学生知道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是1945年,由美国生产的自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它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他的特点是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它使用了18000只电子管,10000只电容,7000只电阻,体积3000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吨,耗电140-150千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新一代的计算机,每一代计算机有自己的特点和用途。现在计算机是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微型化、巨型化的,在今后计算机的总趋势是运算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能耗越来越少,应用领域越来越强,使用越来越方便等。通过实时新闻,身边经济现象等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技术在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在国家各领域中的重要性所在。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学习是树立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信息的保证,是学生认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这门科学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为学生在今后的计算机学习中更好的学习和应用。

二、计算机基本硬件软件教学

职业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新生,很多学生可能熟悉聊天软件(QQ)、音频软件、简单的图文处理软件等,但对计算机本身就是空白的,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将计算机的基本软件硬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是计算机的硬件机构和工作原理,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如,通过拆机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机箱,主板,总线,电源,存储控制器,界面卡,携储存装置,内置存储器,CPU风扇,蜂鸣器等,以及键盘、鼠标、触控板、轨迹球、数码化输入板、触控莹幕、游戏控制器、游戏控制杆、麦克风、扫描器、条码阅读机、网络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输入设备。计算机上常用的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Windows XP、办公软件Office和WPS、图像浏览ACDsee、图像处理potoshop、杀毒软件及防火墙(卡巴斯基 费尔托斯特 瑞星 360,防火墙:天网 卡巴斯基反黑客等)、解压缩软件WinZip、下载软件(讯雷 FlashGet 影音传送带 NetAnts等)、通讯软件(QQ MSN 新浪UC等)。计算机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而计算机软件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需要通过实践展示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验操作的同时虚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机构和软硬件组成以及工作原理。

三、计算机基本应用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2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国云计算技术更是为各大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动手与实践水平薄弱、教学内容与教学知识乏味、枯燥、考核手段不科学、学习资源共享瓶颈等问题。下面就来结合实际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为广大同行业从业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同时也能够为新形势、新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更为广阔、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云计算技术的主要内容

作为计算机处理、存储、运算技术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云计算技术主要是借助网络平台的强大来将巨大的处理程序划分为若干个子程序进行运行,同时借助多个服务器来构建出更为高效、便捷的处理体系。可以说云计算技术不仅能够充分的借助数据采集的力量实现收集和分析,同时也能够将最终的结果回传到用户。这种快捷的信息处理却仅仅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可以说不仅全方位提升了用户的需求,同时也尊重了不同用户之间的个体差异。一般而言,现阶段的云计算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大类:第一、公共云。这种技术类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广大公众提供各类的云服务,主要被广泛的应用于各大互联网公司中。第二、私有云。私有云主要面对个体用户以及单个机构,利用内部的往来来获取更多的云服务内容,通常而言这种私有云并不具有盈利的需求。第三、混合云。混合云主要是将公共云与私有云进行高度融合,面向更多用户来提供更为宽泛的网络数据服务,它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各个领域的云共享,同时也能够确保一些个体用户、单个机构在段时间内获取自身所需材料。

二、现阶段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云计算应用现状

(一)学生自身对云计算与计算机技术兴趣较弱

作为中国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计算机技术教学不仅担负着为中国计算机领域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性技术人才重任,同时也为广大高校大学生未来走进社会提供了计算机应用实践的理论支撑。所以作为高校的必修课之一,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能够帮助更多的理科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带领一些非理科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来验证自身的学习成果,为日后步入社会参与人才竞争提供更多支撑和优势。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推广过程中,很多高校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云计算技术等并没有较为浓厚的兴趣,最终也导致了云计算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没有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二)软硬件设备配置薄弱

但在实际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来看,目前的教育依旧存在一些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理论与实践融合程度不足、教师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单一等瓶颈,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整体学科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为了扭转这种现状,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开设了专业的综合机房、配备的比较先进的电脑设备,但也有一些高等院校由于资金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了其设备的陈旧与老化,在这种环境下云计算技术更是不可能充分的将自身优势展现在广大的高校学生面前。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师资薄弱现象

即便有一些高校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采取了一些诸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手段,但往往都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进行云计算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自身需求。甚至还有一部分高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并不重视,仅仅配置几名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为广大的高校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由于这些教师都是身兼数职,所以他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久而久之便会导致整个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薄弱等问题出现。

三、云计算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的策略研究

(一)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协作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充满个性化发展的时代中,广大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学习领域而言同样也需要有的放矢的进行。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依旧延续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实践中主要是以讲解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听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不仅不利于自身数字思维逻辑的提升,同时也影响到了整个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兴趣提升。而在新时期下的素质教育、云计算技术的作用下,高校计算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来展开教学推进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来构建一个晚上你的师生协作平台,在整个学习推进的过程中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和计算机基础水平来展开整体衡量,通过对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学习模式进行整合,最终实现计算机能力的整体提升和兴趣上的深度挖掘。除此以外,在云计算的帮助下,学生们还可以将个人相对零散的时间进行整合,通过云计算技术来对一些毫无价值的学习资源进行删选和摒弃,以此确保广大的高校大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个人的业余时间、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甚至手机来随时随地了解个人感兴趣的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操作,在不断提升个人认知水平、操作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除此以外,在日常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学生,由于平日里接触的事物有限导致了他们在升入高等学府后,由于基础薄弱而导致了他们面对错综复杂的计算机课程往往都会感觉到手足无措,为了弥补这个瓶颈教师不妨通过云计算技术来帮助这部分学生实现计算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堂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步伐,教师不妨将这部分内容转变为一种云端下载的方式,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进行继续处理和深入研究,在掌握相关基础操作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操作能力。而在计算机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是可以借助学生一一对应的云处理日志库,来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习效率进行把控,以此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为整体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保驾护航。

(二)通过云计算技术打造虚拟实验室、弥补软硬件不足

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将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与基础理论知识放在了整个教学目标的首位,然而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计算机实训室无论规模上还是软硬件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在这种状态下便可以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来进行疏导。在云计算技术的作用下,每一名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需求以及教师的进度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虚拟实验室,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客户端来发出请求,同时也可以借助个人信息的录入来实现数据中心对于学生需求情况的研究与处理,而在正式登陆后,相关的云处理窗口便可以展开相关的具体实验操作,为整个实训室的拓展与内容延伸带来了更多可能。

(三)通过云计算技术提升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了弥补各部分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不妨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来为广大的高校学生带来更为广泛的信息资源服务。而对于广大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师而言,则是可以充分的结合自身的教学需求、借助云计算技术来构建属于个人的虚拟资源库,通过共享、交换来拓展授课信息、教学资源的应用。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突破传统教材的束缚,同时也能够在构建虚拟资源库的同时拥有更为广泛的知识积累,为广大的高校学生打来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也能够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能力。除此以外,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高校而言在进行云计算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将网络资源与课本资源进行高度整合,结合微课、翻转课堂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和掌握水平,以此来获取更为广阔的教学认知提升,为他们日后迈向更高学府而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熟练微软操作系统文件的管理与操作,能利用Office办公软件处理事务,提高办公效率,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一般本门课程在高职新生入校的时候开设,大部分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加上本课程课时少,知识模块多,又重在实际应用,很多新生入校时没有电脑,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巩固,加上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从而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微”元素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课教学也逐渐进入高校的课堂。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手段,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应用“生态环境”。

一、“课”与“微课”的含义及区别

(一)“课”与“微课”的含义

在正规学校课堂教学中,师生所说的“上课”了,“一堂课”,是指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实施的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方式与基本单位。学校的主要工作和教学活动,是以上课作为主体,上课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核心。在经典教学论的学术专著中,对“课”的定义是:“课是有时间限制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一个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

观察和分析一节课的组成,包括了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材―各类数字化媒体―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反馈―学习环境等多种要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与互动,构成了教学系统的生命活动。

与“课”的概念相对应的“微课”,是最近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去年,当大家注意到可汗学院的课程是一小段一小段讲授知识点的“小”课程,就开始把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称为“微课程”。后来发现,仅仅是一段“微视频”,如果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没有改变,这样的“微视频”还在停留在20世纪的“积件”的思路上,即将课堂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切片,做成一个个教学片断,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或者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反思的“微格教学”。但是,在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中,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师培训翻转课堂的项目中,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观,我们给“微课”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二)“课”与“微课”的区别

微课是在课程标准基础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时间在十分钟以内的课程视频。“微时代”的来临使得微课应用于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那么,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

1.有效时间方面。传统课堂教学的课时长是40到45分钟,学生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听课,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操作性较强,教师在演示时学生会跟不上,或者是在某一步教师演示上学生没有留意,导致后面的操作不顺畅,学生无心练习。微课形式的教学时间短,切入正题快,应用场景强,更能很快地吸引学生,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学内容方面。传统课堂一节课所传授的知识点内容多,学生消化起来慢,而一个微课课程主要针对性地讲解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知识点,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3.学习主动性方面。传统课堂是一对多的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微课是场景教学,适合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可以有选择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

4.学习便利性方面。传统课堂教学在内容上无法将课堂延续到课后。而微课课程可以方便地保存于手机上,这样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5.翻转教学方面。传统课堂是先教后练,教师先讲完知识点学生再练习,而微课课程可以翻转教学课堂,让学生先自学未讲的知识点,然后在课堂上练习。

6.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知识点多,操作性强,微视频虽然便于学生学懂知识点,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培养。

综上所述,微课课程与传统教学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样既能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又将传统教学易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优势发挥出来。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既能帮助学生打下计算机能力的知识基础,又能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信息应用的水平,从而提高其专业学习能力。一般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在新生入校时开设了本课程,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国城乡大部分个体家庭都能购买电脑,从而为学生接触计算机、学习计算机知识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但同时很多家庭经济实力不强,没有购买电脑,尤其是农村住户,这就导致了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补齐,高低各异。

(二)教学资源不均衡且利用不充分

我国的高校数量上众多,各高校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所学校,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资源发展的不均衡,并且利用不充分,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三、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几乎达到所有学生可以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现状。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手机的作用,让学生喜学好学,微课应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

(一)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内容。由于该课程的知识点多,且不是所有知识点都能做成微课课程,对于那些需要经过教师讲解之后才能理解的内容,则可以制作成微课课程,如Word调查问卷的制作、Word的水印制作、Word的页眉页脚制作、Word的目录制作、Excel的公式与函数、高级筛选、数据透视表、PPT模版的应用等。

(二)在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在应用,教师要按课程标准精心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实际操作为主,所以微课课程在设计时可以运用PPT讲解和操作演示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以演示操作来介绍知识点及应用,让学生可以跟着完成操作,也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课程的重难点。Excel公式和函数是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总是学不好,更不用说应用了。每次在讲解Excel的公式和函数时,教师控屏演示讲解完后,学生在课堂上照着老师的步骤可以完成操作,但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公式或函数的真正功能和应用,没有理解函数中各参数的含义、单元格地址绝对引用、相对引用和混合引用的区别和应用,导致课后学生很快就忘了怎么用。如排序函数Rank()、列查找函数Vlookup()和数据库统计函数中各参数的含义,更不要说哪些参数需要用绝对引用或相对引用了,嵌套函数的使用也弄不明白。后来笔者将这部分内容做成微课课程,让学生课前先自学,课堂上提出实际项目让学生练习,如帮老师做个成绩统计表,帮公司做员工信息表和工资统计表,帮学校行政部门做教工信息统计表等等。课前让学生预习微课课程相关的知识,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完成,结合课本知识,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让学生学习到新知识。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获得的知识,因此学生印象深刻。课后再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操作技能。

(三)微课课程的制作

1.准备制作工具与软件。准备好计算机、耳麦(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还有PPT课件。

2.制作步骤。第一,针对所选教学内容准备好教学材料,如Word水印制作的教学课件和素材,包括微作业。第二,打开电脑,连接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电脑上同时打开录屏软件和PPT课件,开始录制。教师根据教学设计,边演示边讲解,针对PPT课件的知识点,结合相关素材进行制作演示,利用录屏软件将操作界面窗口和PPT课件内容直接录制下来,完成微视频制作。第三,微视频的美化处理。微视频录制完后还需要进行剪辑和美化处理,包括声像配合、画面调整、字幕制作、片头片尾设计制作等。

(四)微课课堂的反思

在对微课课堂进行反思时,要根据微课教学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反思本次教学内容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实际教学效果如何?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或提升?这样可以对后续的微课课堂进行再认识、再提升,促进微课课堂水平的提高。

举个例子,“Word调查问卷的制作”这一节微课课堂授课后,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学生学习课堂后,可以通过QQ、微信或微博等方式与教师进行即时沟通,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无助的单独学习的情况,最大地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一节的知识,布置让学生结合实际的需求制作其他的调查问卷等的微作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4

一、概念图的简介

概念图(ConceptMap)是诺瓦克(J.D.Novak)博士等人(1984)根据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概念图教学法。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利用图示的方法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表达,促进协作和创新。利用概念图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概念图制作软件有:StarTreeStudio、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

二、概念图在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教师要上好课,在课前必须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备课的过程。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很好地体现了项目化教学,但有些学习领域中个别项目的教学课时安排不是很合理,与前后项目缺乏关联,软件操作知识点讲解显得凌乱。例如学习领域三的项目3—4《编排古代诗词》,项目本身难易度与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让教师不知如何合理利用课时讲解知识,抓不住重点。由于概念图能够将烦琐的步骤转化为简单的结构图,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概念图作为信息管理的工具,借助它归纳、整理教学思路、分析知识结构,加强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和组织呈现,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更加有条理地组织教学。教师将项目《编排古代》设计演变成《制作诗词集锦》,分为四个子项目,合理分配课时。通过梳理,就可以抓住在整个制作的大项目中,每个子项目的重点。明确了这些,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每节课的学习中着重去突破要点。

三、概念图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1.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一领域的内容都是一个专题,都有其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学生在刚开始对整个领域的全貌和系统结构没有清晰的认识,往往只是机械地跟着教师进行每一块知识的学习,接收具体的知识碎片。这不仅阻碍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还会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进入新内容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利用概念图展示此领域涉及的理论知识的全貌,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体系,明确自己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

2.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理清思路

很多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课中经常简单地采用三步曲,即首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紧接着直接讲解演示一遍,然后剩余的时间就让学生自由练习。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知识点教师说得不是很详细,口头表述学生听过也很容易忘记。遇到复杂任务时学生不知道怎样练,教一下动一下,总是不得要领。将概念图用到课堂上,具有条理清晰直观形象等特点,可以展示教学内容和操作要领,帮助学生明确课堂任务,理清思路。例如在学习从网上下载信息时,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保存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混乱。教师将这一任务展示在一张概念图上.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这节课任务内容,把握这节课的重点,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当需要学生自己练习时,教师将概念图投影在机房的屏幕上,方便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及时回顾知识,同时知道自己在整个学习任务中所处的位置。由于概念图形象直观,比起大段的文字展示和语言描述,学生更愿意去看,也更容易理解。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理论性内容同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概念较多,相对操作性内容来说抽象且枯燥,教师通常又是采取单一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显得较为被动。将概念图引入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构图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促进自主探究,提升学习的参与度。在学习学习领域二《广袤无垠的e空间》的项目2-8《组建局域网》时,由于书本中关于网络的理论知识比较凌乱,学生在实践时缺乏理论基础,技能操作就很难开展。教师可以分配一课时内容用于讲解因特网的基础知识,用概念图的形式归纳出这一课时要学习因特网的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再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对概念图进一步拓展。概念图绘制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深入的过程,由于学生通常对画图比较感兴趣,就不会感觉到学习理论知识枯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变被动为主动,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通过这节理论课时的学习,学生有了网络知识的理论基础,紧接着安排实践课学习局域网的组建,会比较得心应手,更容易实现任务.

四、概念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复习课中,基础理论部分的复习可以说是一大难点,内容量较多,但课时有限,因此也就要求用最少的时间呈现最大的信息量,让学生能够在复习时唤起对以前知识的回忆,重新构建出知识体系。概念图在其中的应用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拓宽,从而达到概括化、网络化,并能灵活进行迁移。

1.确定复习起点

在进入复习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确定复习起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是初三信息技术必考内容,在复习之前,教师可以给出不完整的概念图,由学生填出空缺的概念,从完成情况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复习起点和策略,掌握牢固的直接利用此图复习,掌握不牢固的从构建此图开始复习。

2.纠正和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复习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时,学生对输入和输出设备往往分不清,教师如果只是罗列着来讲,学生在头脑里比较模糊。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把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如鼠标、键盘、扫描仪、打印机等一一列出,然后引导他们自己进行归类画出概念图。从概念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容易混淆的设备,于是教师对此重点强调,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概念图进行重新修正,完成了学生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去画,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3.总结出知识网络促进巩固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

近些年来翻转课堂以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死板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效率,从而得引起大家的关注,也让一些急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教育人士看到了希望。

1起源与发展

现在大多学校的教学模式太过于传统,学校忽视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在我们的传统教学方式中,几乎不以学生为核心,都太在乎教材的内容,让教材引导学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开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学习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翻转课堂”作为一大热点出现在教学应用中。它以微视频的方式实现了老师高质量的教学和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翻转课堂的起源于美国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他们将教学内容以视频的方式上传于网络,供学生下载观看学习,一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反响,成效非常显著,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可与效仿,从而开始在课堂上广泛的实施。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上就区别于,传统课堂完全以老师为主要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改善这种尴尬状态的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打破这个规律,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对学习的态度有了新的转变,使学习氛围又活跃了起来。老师从主导性变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发性,从而使得学习更加的高效,课程进度展开更加顺利。翻转课堂改革传统教学思路的同时将信息化教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翻转课堂的特点

2.1教学视频碎片化

所谓的碎片化教学视频是指,将长时间教学内容精简化,在依然保证课堂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的同时取其精华部分。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内容一般都控制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间之内,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期,翻转课堂把学习时长调到最小,这样既提可以高学习效率加快学习进度,同时减少学习疲劳。方便学习,非常生动且形象,时间短而内容精。翻转课堂在视频教学期间学生可以自主调节,在听不懂的地方可以选择暂停或者回放,增加学习自主性而不是被动型,因此学习效果会更佳。从而学生放下手机,爱上课堂。

2.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学生在教室学习,往往会被学习内容以外的因素影响、分神,例如教室内杂音、物体等干扰。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只有知识点内容的画面和画外音,这样可以避免了对学生任何因素的信息干扰,使注意力可以完全集中于视频学习,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这也是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视频之间的差别之处。

2.3学习过程自主性

学习的主动性决定了学习的效率,在自动学习的时候学习效率远高于被动学习。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环境相对轻松愉快。对于一些学习吸收较慢的同学,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认真分析学习,直到完全掌握为止。分段学习是翻转课堂的一个特点,在每个小节过后都会对这个阶段的学习做一个检验,会通过前面的视频提出几个问题,若答对可以继续学习,若依然存在着疑问可以通过回看继续学习。

3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1翻转课堂学习模式

课前自学直接影响本节课学习进度以及学习内容是否可以快速掌握,因此课前自学在学习吸收中起到了的重要的因素。然而在翻转课堂中就有一个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课前自学模式。它会在课前明却指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内容,并提供相关书籍、视频供大家观看参考、预习,在提高大家自主学习之后,同学们学习兴趣高涨,大家就会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因此学习较为认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这样有助于提高同学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加高效。有了翻转课堂的课前自学,学生学习起来不那么吃力,学习内容可以更好地吸收,在加快学习同时可以留有更多时间供老师、学生交流与探讨。翻转课堂在增强课堂趣味性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积极性。这样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本节课结束后,用课后测试来检验本节课的内容是否完全掌握,用来巩固学习内容。由于课中学习内容完全内化,因此课后多加练习便可以来巩固知识点,不用担心课后遗忘,最好的学习时间也就是在课堂中高度集中时间段,翻转课堂也很好地抓住了这一要点。

3.2实践性较强

在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数学生听从一位老师讲课,听课较为吃力,而在课堂上不懂的问题老师不能及时的一一做出解答,使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效率也相当低下。久而久之学习成绩落后,从而对学习丧失学习兴趣。而翻转课堂中,是一对一教学模式,中间会有大量时间供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讨论、实践、互动,并在学生开始学习之前明确树立学习目标,使得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起来更有方向。翻转课堂在提高学习同时培养实践能力,真正地达到“教有所重,学以致用”。

3.3翻转课堂教学资源

翻转课堂是现代化教学,在实施时必须是在具备稳定快速的网路条件下进行,学生也必须拥有可以连接网络的设备,这是翻转课堂学习的前提条件。而翻转课堂的老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也要具备专业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制作生动、高效的学习视频,吸引同学观看视频兴趣的效率。学生也必须会熟练地操作网络软件,才能有更好的实践性。

4小结

翻转课堂是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门教师创建视频,并有针对性的把学习内容分个总结,供学生在课后、家中观看,创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翻转课堂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让学生不仅可以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更好激发学习兴趣满足个性化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它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一些自觉性不高的同学是否能高按时学习等,这都是翻转课堂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但我国现处于翻转课堂初步推崇阶段,只有不断学习实践积累才能更好弥补其中不足之处。传统教学已经受到翻转课堂影响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顺序。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主导性,相反老师成了辅助。计算机基础教学,使得网络、学生、老师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学习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红.翻转课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18).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3]兰春霞.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5(23).

[4]李晓红.空间教学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9).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设计;基础教学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足逐渐显现。计算机教育作为一种能力教育,具有非常强的运用操作要求。从目前教育现状来看,为达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计算机及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方法。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重点应是学以致用。如何创新课程体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计算机应用教学的主要问题。

1关于课程设置思路的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课程内容更新换代速度快、实践性强的特点。按照这些课程本身具有的特点,设置课程时,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实验室建设。从课程内容创新角度来说,应以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并与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发展水平、应用特点相结合。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分析学校实际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按以下几个部分分类整理和组合,即必备的计算机知识与素养、学生独立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技能、熟练运用当前最为普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案设计策略

2.1合理选择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要途径,是计算机教师讲授课题的主要依据,对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选择一本高质量的教材至关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步。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每所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教师选择教材时还需要注重教学对象的选择[1],不但要重视教材的普遍性、实用性,还要重视教材的特殊性与时代性。对普遍性来说,主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用性针对生活中是否广泛应用,特殊性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时代性则指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轻易出现改变。由于学生专业的不同,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教师以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应用操作为目的,但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是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计算机及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技能,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选择教材时,一定要科学合理选择,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第一,选择的教材语言一定要清晰且通俗易懂,使教师教学更加容易,概念知识一定要准确,有详细的操作方式,以便学生能够参考教材上的详细操作方式。第二,选择既有基础知识又有案例编写风格的教材,知识内容叙述简明扼要,同时,带有一些拓展知识,有形象逼真的图片,语言通俗易懂,让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愉快。对于案例操作编写,需要达到学生能够根据教材编写思路、步骤进行技能练习的目的,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技能[2]。第三,教师所选择的教材一定是最新版本,内容一定具有前沿性知识。教材内容中包含当前较为先进且具有前瞻性的IT技术相关知识,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

2.2采用板块教育的教学模式

板块化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有的学校采用板块教育方法已取得一定成效[3],比如板块化教学在测量技术课中的应用。教师讲授测量技术课程时,分类整理测量技术有关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衔接性,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此技术的有关知识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引入板块化教学,可以参考此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将文档、表格的排版部分整合为一个板块、将Excel中的函数与Word中的公式整合为一个板块等,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习相关联的全部知识,学习效率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开学初,通过摸底考试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真实状况,然后进行小组编排,打乱学生的考试顺序,根据其真实掌握状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4]。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实施更高层次的教学,使其能够获得更高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对于计算机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根据其所擅长的领域强化训练,结合薄弱环节加强引导,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逐渐考取更高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对于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应让其从头开始学习,打好基础,逐渐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技巧,以此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学生更高层面的需求,而且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有效避免了“吃太饱、难以消化”的现象。此外,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减轻了教师上课时的压力,教师在课堂上不用花费太多精力管理课堂秩序[5]。

2.3及时更新案例

及时更新案例库,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当前社会条件下,人们只有具备计算机技能,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6]。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够顺应时展的高素质、高技能新型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时非常有限,仅通过有限的课堂学习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太现实,学生必须通过长时间不间断的实际操作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课堂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最重要的还是鼓励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强化技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作为教师,需要把平时积累的质量较好的素材、设计项目、案例、典型例题以及学习网站,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需求,选择性将案例、素材、设计项目等传授给学生,同时,对重新分类整理素材,分享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后学习。另外,及时更新案例库,让学生了解应用程序变化会导致一些新的案例出现,解决方法随之更新,明白程序运用不是一成不变,时展会推动计算机系统更新。

2.4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得到普及,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但并不全面。因此,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带领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基础应用。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进行计算机实际演练,也是一个高效的方法。上机操作可以让学生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处理,使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印象更加深刻,进而真正理解、掌握、运用计算机的相关应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注意学生遇到的问题。对错误率较高的操作方法,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够向高层次计算机应用发起挑战,提升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此顺应时展,跟上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步伐,融入社会,避免被社会淘汰。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培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式方法

在信息化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备的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也已成为人们所必需和赖以生存的基础,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混合式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是以提升学习效益为目的,在教与学活动中,将在线学习形式与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教学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1.1 发挥网络教室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共进

在计算机专用教室里可以把知识传授与学生的上机操作同步进行。同时,充分利用QQ软件提供的文件共享功能,把教学素材,如声音、动画、图像、视频等资料提前传送给学生。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把理论内容的讲授与实际操作的内容相结合。依据教学内容不同,通过Flash,PowerPoint等技术运用展示学习内容,以优化、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自主学习资源。同时,对于重点、难点问题,可以着重突出,多次强调,充分利用各种视音频资源,使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熟悉教学内容,并可以在遇到难点问题时,反复观看视音频资源,自主解决问题。

1.2 教师布置主题任务,学生分组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给出几个需要大家完成的学习任务主题,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网络搜索引擎特性的对比分析”、“主流IE浏览器特性的对比分析”等。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尝试定义问题等方法,确定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和研究任务。基于此,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进行分组,以6个人为1个组,共分8个组,每组推举1位组长来承担组织学习的任务,组长由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随后,小组首先确定小组的任务、目标、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人员的分工,定期的会议时间,以及最终成果的呈现形式等等。

2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问题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都觉得最好能把现实操作出现的问题引入课堂,将课堂模拟成问题单位,将来也就能面对就业、上岗。

2.1 呈现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甚至能够联想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对比分析当前任务目标,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积极地探索各种解决方案。

2.2 组建小组

小组是学习过程的基本单位,组建小组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一个和谐、严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在正式开始探索问题之前,学生需要组成学习小组,以便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在组内分工合作,发挥学生的不同特长、优势。例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组内负责设计实验,口才好的学生负责在班级范围内汇报学习成果,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计时和协调,思路清晰的学生负责记录和整理大家在小组内汇报的材料等等。

2.3 制定解决问题计划

根据给出的问题经过小组讨论研究,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确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及完成的时间安排,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

2.4 解决问题计划的实施

根据计划,小组同学明确分工,按照计划和步骤开展工作。如第一次行动方案就能获得成功,那么就只需一次执行即可;如果第一次行动方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就需要对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并进行第二次执行,依此类推,直至解决问题为止。

2.5 学习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8

【关键词】说课设计;课程教学;教研改革

说课是一种教学和教研改革手段,在备课基础上,规定时间内,面对同行或者专家领导,针对某一课题,采取讲述为主的形式,系统地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分析,并且表明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依据等,之后由专家评委审议,达到促进交流,共同提高为目的地一种教研活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下面我将针对我院实际情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资源、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程的说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性质与课程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只有认识和掌握它们,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引领人们学习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这也决定了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为后续所有涉及计算机相关操作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对象为全院一年级学生,通过该课程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2.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办公软件office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Internet的使用。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进行知识迁移后形成实际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习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3.课程改革

(1)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议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项目驱动法、分组讨论法、开放式教学等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2)逐步采用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系统进行考核,由系统自动阅卷,实现无纸化考核方式。

二、教学内容

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我们总结了现代职业人所必需具备的7项计算机基本技能,如表1所示。

根据这7项基本技能精心设计了7个教学模块和对应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三、教学实施

1.教法阐述: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法、提问法、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多元评价法。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利用广播教学系统等教学手段,让老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训练,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课堂上采用“案例四步曲”组织教学,将“教、学、做、评”融为一体。第1步,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第2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第3步,落实任务,拓展提高,第4步,鼓励表扬,多元评价。

接下来,以word表格制作为例,来演示课堂教学的具体执行过程:第1步,首先创设情境展示案例,给出两种形式的“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一种是表格形式的,另一种是纯文本形式的,并设问这两种形式哪一种更直观更清楚,从而导出本堂课的课题。该教学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法和提问法。课堂时间为5分钟。第2步,以制作这张表格为案例来介绍表格的制作方法,经过分析,将制作表格的过程细化为3个任务,进入到任务驱动环节,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这三个学习任务,小组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演示讲解,该方法很容易突破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这一教学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和演示讲解法。课堂时间为20分钟。第3步,当所有小组都没有疑难之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本堂课的基本任务制作这张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并进一步对任务进行拓展,设计几个选做表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任选其一来制作,并鼓励学生在样表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这一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法和自主学习法。课堂时间为15分钟,第4步,在点评中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对于操作认真规范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对于操作技能熟练的学生给予赞赏性的评价,对于作业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性的评价,该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多元评价法,课堂时间5分钟。

四、教学资源

1.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建立QQ群、班级邮箱等方式,来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

2.网络教学环境:实训课在实训机房完成,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并且通过局域网与教师机连接,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进行师生交互。

3.教材开发与选用:通过教研室教师集体研讨的方式撰写并出版了本课程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指导,该教材和实训指导本学期已正式投入到学院的课堂教学当中。

五、考核评价

1.考核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注重对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2.考核方式:本课程总评成绩=70%笔试成绩+30%平时成绩;

3.教学效果评价:在针对学院三年制大专班学生进行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过关率达90%以上,得到全院师生的一致认可。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是日常进行教学交流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说课教学分析与设计,使得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学方法更为具体,教学过程更为清晰,为教师备好上好该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芬.说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科教创新, 2011(04).

[2]赵海燕.说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催化剂[J].医学信息, 2011(08).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9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领域也在快速步入“微”时代,近些年,微视频、微课堂、慕课等纷纷出现。 短小精悍、资源丰富、传播途径多、速度快、范围广是“微”信息的主要特点。“微”时代带给了我们一些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将一节课的精华部分,比如某个教学点(一般是重点、难点或是疑点) 录制成10分钟以内的简短视频,学生利用课堂或业余时间通过微课平台来点播视频进行学习,同时学生借助网络传播也可下载、分享和互动。这种微课的模式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本文将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分析探讨微课在该课程中的应用。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中职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面向的对象是所有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的中职学生都不具备主动学习的习惯,大多缺乏学习兴趣,基础也薄弱。而《计算机应用基础》则是一门操作性和逻辑性强的课程。目前该课程在中职学校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和实训上机相结合的讲授模式,讲授也大部分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等。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训过程中或是课余自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时,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还做不到及时地沟通,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地解决。

 

2 什么是微课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了“微课(Micro-Lesson)”这一概念。在国内,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并于2010年在佛山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首创微课学习平台,引起强烈反响。微课就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将课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主要方式是制作播放长度只有几分钟的一段“片段化”教学视频。目前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相当普及,在校中职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学校局域网络或是移动互联网络进行个性化化学习,移动学习,有目的地学习,反复学习。微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短小精悍、目标明确、资源丰富、易于交互。

 

3 微课的应用特点

 

3.1 趣味教学,提高效率

 

计算机课程往往逻辑性较强,比如一个实例,教师先讲授一遍操作步骤,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记住了这一步却忘记了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使用微课教学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一节制作完整而精美,并且充满趣味性的微课视频能使学生在观看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如有遗忘可以反复来播放视频加深记忆。微课能突出教学重点,基于一个核心问题来编排,没有烦琐的理论,突出实际应用,突出操作技能,实效性高,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增加互动,促进交流

 

和传统教学的师生交流欠缺相反,微课的交互性能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的放矢。微课的互动交流区还可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都能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做到交流和沟通。制作完整的微课系统不仅具备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应该有课后反思,课下作业,互动分享等内容,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及时解决。

 

3.3 延伸课堂,随时学习

 

目前,中职生中电脑终端和移动终端也比较普及,另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这些都为微课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学生甚至能够利用课余或者其他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微课能使我们的传统课堂得到延伸,也符合了当前国家教育部门提倡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理念。

 

4 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要点

 

4.1 制作工具的选择

 

制作微课,特别是录制微课视频时,需要专业设备的同时,还应有专业的技术支持。这些装备和技术包括高配置的电脑、耳麦或话筒,还需要有专业的视频录像软件,比如Camtasia Studio和ppt软件等。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展了对专职教师的Camtasia Studio软件的使用培训,对于计算机教师来说,则更易于上手。

 

4.2 微课视频的设计

 

微课视频的设计是微课的核心所在。微课视频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PPT式,利用PPT和屏幕软件将文本、图片、视频和音频设计成PPT式的自动播放,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二是讲课式,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微课流程进行授课并进行拍摄,经过视频后期剪辑处理,形成微课文件,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三是情景剧式,这种微课类型就类似拍摄一段短电影,需要一个团队的配合与设计开发,围绕授课内容来进行策划设计,撰写脚本,还需要指定导演和演员等,最后选择场地进行拍摄,同样需要经过视频后期剪辑处理,最终制作成微课视频,时间一般也在10分钟左右。笔者更欣赏第三种类型的微课,因为情景剧式往往能引人入胜,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有兴趣,更易于掌握视频中的知识点,当然这种微课设计起来并非易事,需要有巧妙的构思、精心的编排、演员的到位表演等。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微课视频,笔者认为都应该做到这几点:一是快速引出知识点。由于微课有短小精悍的特征,所以在设计微课时,尽量快速引出知识点,使学习者一开始就能明确学习目标,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二是过程清晰。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说,每一个项目任务可以设计成一段微课视频,任务实施的过程应该清晰明了,拿《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图文混排”为例,视频中应该说明分成几步来制作某海报,每一步需要用到什么工具,该工具的使用方法都应该介绍清晰。三是总结式收尾。结尾一般为归纳本节内容要点,对完成本任务的操作步骤加以概括回顾,加以提炼总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3 资源设计

 

微课的核心是微课视频,但同时还应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其他资源,例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互动等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资源也很丰富,如教材配套光盘内容、教师课堂的PPT课件、教案、课后习题及答案、知识点练习、复习测验、教学反思和教师反馈交流等。课件、教案、习题等都是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教学资源,知识点练习以及复习测验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考评,并根据测试考试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这些配套资源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学习,还能及时了解自身不足,查漏补缺,也可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营造一个良性运营的“微课资源生态系统”。

 

4.4 反思设计

 

在微课教学结束后,根据反馈效果以及在互动交流区的师生交流,反思微课教学是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是否完善?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对微课教学实践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微课制作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微课是“微时代”的新型产物,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尝试。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应该推广和普及微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逐渐让传统课堂与微课堂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微课能够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针对计算机在整个社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并且社会对于人才计算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状况开展的,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水平。在当前社会,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地飞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而作为人才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也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一批拥有计算机基础操作和应用能力人才的任务,这是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的背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展难以实现其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1]因此,我们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出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策略。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1 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强调较少,制约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有很多基本的操作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能够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速度加快,能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能力增强,能够使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拓展等。但是,很多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认为这些基本操作理念不重要,学生只要学好各常用软件的操作方法即可,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教授这些基本的操作理念,或者对这些基本操作理念强调较少,给学生一种这些操作要求不重要的假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了一段计算机应用基础之后,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提升相当有限,难以获得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根本提高。

1.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不够系统,使得学生难以深入和系统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初学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讲,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很薄弱,乃至为零,一些经常上网的学生也仅仅是会简单的打字而已,他们既缺乏对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了解,也缺乏对计算机实际功能的把握。因此,就要求教师系统地为其开展讲解。可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中,关于一些常用软件的教学知识编排较为分散,学生只能够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到零碎的软件应用知识,既不能够对学到的内容进行实际应用,也不能够对所学到的内容进行拓展,更难以发现各种软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办公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单独地掌握了WORD、Excel以及PPT等的基本操作,难以发现其中的联系,当然也就不能够在三者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和数据调取等,使得其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大打折扣。

1.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契合度较低。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能力,但是,很多学校只是单纯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展,而非是将其当做一种工具,以此来推动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其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剥离,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不能够应用计算机来开展辅助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开展辅助研究的状况。这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程度认知不足,不认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状况。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善策略研究

2.1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首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部分的比重。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予以足够的重视,然后详细地为学生讲解计算机基本的操作理念,要求学生必须遵守。例如,计算机的开机顺序、不同系统下计算机的关机方法、打字时的指法要求、鼠标左右键的基本功能、各常用软件的工具栏分类以及其中包含的各种按钮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及其界面设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次,注重让学生按照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来进行计算机操作,而非是片面强调学生对课业内容的完成状况。通过强调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的重要性,学生就能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这对其计算机使用速度的提升,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例如,让学生采用正确的指法来进行打字,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因为找不到某个字母而打字速度较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学生就会对每个字母的位置有一个整体的掌握,进而大幅提高其打字速度,使计算机成为一个得力的学习助手,而非是累赘。

2.2 根据实际需要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加地系统,更以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以及学校的整体课程安排情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整个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更加清晰,更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更易激发学生拓展思维和学习潜能。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块状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状况将整个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或者是教学专题,充分地利用其相似性来开展教学,即能够大幅缩短教学时间,又能够促进学生在模块的不同内容之中进行融会贯通,还能够为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供学生进行强化学习和拓展训练,一举多得。

2.3 增加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的契合度。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公共课程,但是我们依然要努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之间建立联系,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实际能力。首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增加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来完成与其专业内容有关的作业任务来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呈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自己专业学习的能力。[2]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能够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课程,它对于学生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方式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对其进行探索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以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明显地改善。

参考文献:

[1]张鸣.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9(03).

[2]于世梁.改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院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