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十篇

时间:2023-03-25 00:11:40

新概念

新概念篇1

新概念之一:进食分时间

科学家新近将食物分为日间食物与夜间食物两大类。日间食物,主要含有氧气,并且富含太阳能,最适合于上午6点到下午3点半之间食用。列在这张清单上的有牛肉、羊肉、西红柿、胡萝卜、柑橘类、青豌豆等。夜间食物则富含二氧化碳,具有月光般的冷能量。这类食物有苹果、香蕉、梨、土豆、黄瓜、干果、乳制品、鱼、蛋等,最好安排在下午3点半以后再吃。这样安排不仅有助于减肥,对健康也有一定好处。

新概念之二:吃饭讲顺序

一个人一天要吃不少东西,就大类而言,有饭、菜、汤、水果等。这些食物进入胃肠道是不是也该排个顺序呢?科学家的回答是肯定的。有句民谚:饭前喝汤,胜似药方。就点明了汤与饭两种食品的先后,而且符合科学。吃饭前先喝几口汤,等于给消化道加了点“剂”,使后来的食物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品刺激胃肠黏膜,从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与养分的吸收。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食道炎、胃炎等疾病的发生。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饭前不喝汤,饭后会因胃液大量分泌使体液丧失过多而产生口渴感,这时才喝水,反而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再说水果,主要成分是果糖,无须通过胃来消化,而是直接进入小肠被人体所吸收。而米饭、面食、肉食等含淀粉及蛋白质成分的食物,则需要在胃里停留一段时间。如果进餐时先吃饭、莱,再吃水果,消化速度慢的淀粉、蛋白质会阻碍消化快的水果,致使所有的食物一起搅和在胃中,水果在胃肠37℃高温下,产生发酵反应甚至腐败,引起胀气、便秘等症状,给消化道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有关专家建议,人们就餐最好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汤――蔬菜――米饭――肉类,半小时后再吃水果。

新概念之三:勿以外观论英雄

选购食品的一个窍门是:切勿以美丑、口味为标准。否则可能与诸多健康食品“失之交臂”。先说外观吧,以韭菜为例,不少人在购买时常垂青于叶子上没虫眼的、油绿的、长得“漂亮”的,而对那些个头“矮小”的不屑一顾。殊不知,让人“不屑一顾”的外观才是健康韭菜的本来面目,而那些“漂亮”的大多是经过种植者精心“伺候”或“梳妆打扮”的,最常采用的办法就是借助农药,因为农药既杀虫,又有肥料的效应,致使韭菜在农药的“滋养”下出落得“楚楚动人”,看上去赏心悦目,而吃下去则害你没商量。再说香蕉。人们多喜欢皮色干净的产品,看不上那些黑斑累累、丑陋不堪的品种。但据日本科学家研究,香蕉的最大贡献在于所含的具有抗癌作用的成分――TNF,而TNF在那些越是成熟、表皮上黑斑越多的香蕉中蕴藏越多,换言之,香蕉越丑越能抗癌。

新概念之四:勤换花样少生癌

科学家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饮食单一、长期偏食、挑食是诱发癌症的罪魁祸首。研究发现,长期以玉米、山芋、豆类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为主食,食道、胃等上消化道细胞容易被食物磨损,这就需要相当数量的蛋白质来进行修复。如果食谱中缺乏蛋白质,就可能导致上消化道上皮细胞异常分化,细胞缺损严重,进而促使癌症提早发病。至于长时间以肉类等含脂肪过多的食品为主食。脂肪容易在下消化道(即大肠、胰脏等器官)周围聚集,形成厚厚的脂肪膜,从而影响细胞分解,致使上皮细胞增生,时间一长同样诱发癌变。其实,癌变是一个长期的可逆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一段时间中断,整个癌变过程就得重新开始。有鉴于此,我们不妨来个针锋相对,经常改变口味,变换食谱,使餐桌多变翻新,不断地打乱癌变的病理过程,从而拒癌于体外。如此简便的防癌方法,比起在食物的选择上挑挑拣拣不是更容易操作吗?

新概念之五:做好颜色的文章

新概念篇2

论文摘 要: 新产品概念测试是决定新产品能否真正满足顾客需求的关键环节。文章在分析新产 品概念的形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新产品概念的测试方法,以期将顾客需求能够真 正的反映到新产品之中。

加强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保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竞争策略。新产品开 发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产品构思与定位、新产品概念、样品试制、工程设计与制造等阶段。 产品构思是企业对顾客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后产生的,而新产品概念测试则是决定新产品能否 真正满足顾客需求的关键环节。新产品概念的测试越可靠,对下一阶段新产品开发的指导意 义越大。新产品概念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试方法的科学性。为此,本文 在新产品概念的形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新产品概念的测试方法,以期将顾客需求 能够真正地反映到新产品之中。

一、新产品概念的形成

产品概念是企业从消费者的角度对产品构思进行的详尽描述,也就是将新产品构思具体 化,描述出产品的性能、具体用途、形状、优点、外形、价格、名称、提供给消费者的利益 等,让消费者能一目了然地识别出新产品的特征。也就是说,新产品概念是在新产品实际生 产之前,企业想要注入顾客脑中关于新产品的一种主观意念。通常一个完整的新产品概念由 四部分组成:(1)消费者观点,从消费者角度提出的有关问题。(2)利益点,说明产品能为消 费者提供哪些好处。(3)支持点,解释产品是怎样解决消费者观点中所提出的问题的。(4)总 结,将上述三点的精髓用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来。

新产品概念形成的过程亦即把粗略的产品构思转化为详细的产品概念。任何一种产品构 思都可转化为几种产品概念。产品定位中的利益—特点分析是形成产品概念的最好来源。产 品定位中将产品特性分为产品利益和产品特点。显然产品利益就是产品概念中的利益点,而 产品特点就是支持点。产品概念包含的内容比产品定位更广,通常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1)“它做什么”,即它提供什么利益给消费者; (2)“它是什么”,即保证产品利益得以实现的产品特点; (3)“它为谁服务”,即产品的目标顾客; (4)“它对于消费者意味着什么”,即产品的个性、形象等。

二、新产品概念测试的类型

新产品概念形成以后就必须在一大群消费者中进行测试。新产品概念的测试主要是了解 消费者对新产品概念的反应,受测试者是消费者,而不是新产品开发团队的人员。进行概念 测试的目的在于:从多个新产品概念中选出最有希望成功的新产品概念,以减少新产品失败 的可能性;对新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新产品的市场预测奠定基础;找出对这 一新产品概念感兴趣的消费者,针对目标消费者的具体特点进行改进;为下一步的新产品开 发工作指明方向。

进行新产品概念测试的首要困难在于,如何将新产品开发人员心中的新产品概念有效地 传递给被测试的消费者,因为对新产品概念的描述毕竟不能代替新产品实体,不同的消费者 对同一新产品概念的描述可能会想象出不同的新产品实体,这将会影响新产品概念测试的可 信度。对于某些新产品概念,用简短的文字或图片便能让消费者对新产品概念有深刻的了解 ,但有些新产品概念需要更具体和形象的阐述,才能让消费者正确理解企业所希望的新产品 概念。产品概念测试通常分为三类:

1.概念筛选测试。

在新产品概念阶段,对该产品可能会提出很多个概念。筛选测试就是根据消费者对各个 产品概念的态度,从众多的概念中,筛选出几个有潜力的、值得进一步详细研究的产品概念 。

2.概念吸引力测试。

吸引力测试就是根据消费者对产品概念的理解和态度,以及对产品特性(例如:包装、 颜色、规格、价格)的反映,以达到如下目的:测量产品概念的沟通效果和吸引力;估计消 费者对新产品的购买意向,并对其潜在销售量提供一个定量的估计;确定产品概念的内容是 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充实。

3.产品样板测试。实行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因为需要将其生产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国家地区的情 况进行改进, 这种情况下由于产品样板已经事实存在,所以产品样板测试就是对这些产品样板及其产品概 念放在一起测试。其目的是:了解产品样板与产品概念是否吻合;测量产品概念和产品样板 的沟通效果和吸引力;估计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购买意向;确定产品概念和产品样板是否需要 改进和进一步充实。

三、概念筛选测试的方法

由于在新产品概念阶段一般会提出多个产品概念,如果对每一个产品概念都采用详细的 定性、定量研究方法进行测试,其费用是非常昂贵的,周期也是很长的。此时可以采取概念 筛选测试方法,快速而便宜地筛选出几个有潜力的值得进一步详细研究的产品概念。

概念筛选测试一般采用配额抽样、街头问卷访问的方法。测试方法如下:将每一个产品 概念做成一张卡,让被访者将所有概念卡分为三叠,一叠是“有兴趣购买的”,一叠是“没 有兴趣购买的”,一叠是“说不清有没有兴趣购买/不能确定的”。然后从“有兴趣购买的 ”一叠中,选出最有兴趣的和第二、第三有兴趣的概念卡,对每一张询问:(1) 这个概念卡 想告诉你什么?(2) 概念中的产品是否独特,独特的地方在哪里?(3) 概念是否可信,不可信 的地方在哪里?其次,从“没有兴趣购买的”一叠中,选出第一、第二不感兴趣的概念卡, 对每一张卡询问不喜欢的地方。最后,询问被访者的背景资料。

有两种方法可以将上述通过调查方法得到的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所有的产品概 念中几个最有潜力的产品概念。这两种方法是市场潜力分析法和非参数统计分析法,其中较 常用的是市场潜力分析法。

市场潜力分析法通过将所有概念在一个两维坐标图上描点来评估各个概念的市场潜力, 并进一步将这些概念分类。该图的X轴是概念被分到有兴趣购买组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说 明每个概念被接受水平;而Y轴是该概念产品被选为最有兴趣和第二、第三有兴趣购买的百 分比与该概念被分到有兴趣购买组的百分比之比值,它表示概念吸引力的深度,即:

概念甲的吸引力深度=概念甲被选为最有兴趣、第二、第三有兴趣购买的百分比概念甲被分到有兴趣购买组的百分比

四、概念吸引力的定性、定量研究

运用市场潜力分析法选出几个最有潜力的产品概念后,还要进一步对这些概念的独特性 和可信性进行分析。通过概念筛选测试选出几个市场潜力较高的概念之后,如果所选出的概 念个数仍然较多,此时可以先应用定性研究来测试这些概念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选出少数 几个吸引力较高的概念,然后再对它们进行定量的概念吸引力测试。如果通过概念筛选测试 选出的概念个数较少,就可以直接进行定量的概念吸引力测试。

概念吸引力的定性研究通常采用小组座谈会的方式,其用途是:(1)了解消费者对各个 产品概念的态度,淘汰不合适的产品概念。(2)对可以采纳的产品概念确定其内容是否需要 和进一步改进和充实。(3)挑选出可以进一步定量研究的产品概念。

由于小组座谈会的样本通常很小,而且不是利用随机抽样方法抽选的,样本没有代表性 ,因此不能将所测得的结论扩大到整个消费者总体。所以,在应用座谈会选出几个较好的产 品概念之后,还需进一步用定量研究方法,对产品概念进行统计分析,以推断概念能否为消 费者所接受。

概念吸引力的定量分析要按照吸引力测试的研究目的来进行,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

1.产品概念的沟通效果。

沟通效果可以从被访者能正确回答概念中主要信息的百分比来进行分析。主要信息百分 比包括非常/比较重要的百分比,概念比较容易理解的百分比,概念比较可信的百分比等方 面。

2.概念的吸引力。吸引力可从非常/比较喜欢概念,总体来说认为概念非常/比较好,非常/ 比较同意产品 具有每一产品特性,产品非常/比较独特,比我常用的牌子好很多/好一些,用它完全替代 我常用的牌子,把它与我常用的品牌交替使用等百分比来进行分析。此外,通过总体评价与 对 产品各特性的评价之间相关关系可以找出产品的哪些特性对概念的吸引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3.产品的购买意向。在产品概念吸引力测试中最难处理的是顾客的购买意向。通常用“回答 一定会买的人数 百分比”或“回答一定/可能会买的人数百分比”来度量购买意向。然而这种购买意向数据 往往会超过实际购买的行动,因为消费者很容易回答他们将买这个产品,而实际上他们并不 想买。另一方面,一些回答肯定不会/可能不会买的被访者,却最终成为购买者。由此可见 ,如果没有其他信息,只是说20%的人,“一定会买”30%的人说“可能会买”,企业的管理 人员还是不能知道该产品可能会达到何种销售量,为此在新产品概念吸引力测试中,需要将 已在市场上成功销售的老产品一并测试,以便将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规定所测试的新产品在 一定/可能会买的百分比上不低于老产品,才能进入产品开发的一阶段。

新概念篇3

董叶顺,IDG资本投资合伙人,曾任MSN(中国)公司和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国内最早关注互联网大数据概念的资深投资人,董叶顺认为,随着近年来大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大数据的概念及技术发展不仅在互联网和消费电商等行业更加重要,同样在环境保护、工业生产、健康医疗等行业发展中也会带来一系列应用并由此发生颠覆式的产业模式创新和升级。

老概念 新爆发

从概念来看,1980年代初,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提到大数据这一概念。在之后的十多年中,随着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这一概念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2000年初,伴随第三次互联网革命浪潮的到来,“大数据”的概念再次被提及。但是由于处于PC时代,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受到较大局限,大数据依然处于早期的瓶颈时期,人们即便提到计算机、计算机技术,更多人关注的只是与计算机相关的软、硬件设备的发展,几乎很少有人关注这一概念。

“严格来说,大数据这一概念其实非常老,但是它也非常新。”董叶顺口中所谓的“新”,缘于最近几年互联网快速朝着移动互联网趋势方向的发展,受其影响,大数据这一概念也得以受到普罗大众的焦点式关注和解读。比如很多电脑PC终端变成了移动式的“终端”――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这些移动终端的出现,才造就了近年来“大数据”概念的崛起。

除了个人移动终端的爆发式增长,诸如以微软、IBM、思科、苹果、脸谱、亚马逊以及中国的BAT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企业也嗅到移动互联网全面爆发的气息,有关互联网的大数据搜集、整合与分析也开始进入全球普及的程度。“我印象当中,微软是最早提出大数据的企业之一,之后又有了‘云端’等软件互联网概念及技术。”

近来国内有关大数据的爆发式关注之一,则缘于8月底,万达与百度、腾讯宣布,三方就电商层面达成合作,共同出资成立万达电子商务公司,全力发展O2O电商模式。“滕百万”的出现一方面成就了全球最大的O2O电商平台,另一方面,在风投人士看来,这也是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一次实践探索及颠覆性合作。

摸索大数据应用规律

当各行各业人士都在谈论大数据的应用时,董叶顺更多关注的则是如何寻找出大数据应用的规律。“大数据其实跟我们的言行举止、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是提到大数据的应用规律,不少行业或技术方面当前似乎还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在董叶顺看来,时至今日,大数据之所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只是因为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合适时机。当“大数据”概念越来越多地被各个行业所接纳的同时,从中寻找出一定的规律,也成为各个行业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以旅游为例,这是一个与大数据关联较为密切的行业。当今年十一黄金周来临之际,互联网和微信等平台早早便传出一则颇具调侃意味的段子,“1号在家看全国高速堵车;……7号在家泡好茶,听同事讲出游受堵的杯具。”

幸灾乐祸的调侃背后,则是假日旅游大拥堵催生的一种新形势:宁愿在家待着,也不愿外出旅游参与拥堵。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家纷纷认为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地区人满为患的同时,著名旅游黄金区域――九寨沟,却破天荒地爆出,十一黄金周首日接待人数远远低于过去同期。原本动辄三四万人拥挤的爆棚景区,当天仅有8000多人现身。冷冷清清的场面,一度让旅游景区管理方难以想象,错愕不已。但就在第二天,这一景区再度出现爆棚情况。

新概念篇4

      所谓“新”,本身自然是相对“旧”而言的。我的理解是新概念作文教学也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批判与继承。在新概念作文教学方面,很佩服周一贯先生、于永正先生、贾志敏先生等知名教育专家提出和倡导的一些理念。他们的作文教学,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作文题材信手拈来,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语文真的就是生活!      多年以来,我也在积极探索新概念作文教学的途径,本次提供给各位剖析的是一些教例,希望能够听到大家的一些意见。(注:这些教例来源于我的教学实践,保证原装,如假包换。 :)  教例之一 —— 预约作文现场描述:冰雁老师(本文作者)正在引导学生进行十一册(新修订版)第二单元写人作文的训练……课堂气氛热烈,但是下午天气较热,为了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冰雁临时决定调整教学策略……冰雁:同学们,大家现在可能都有了自己的构思,写谁?写谁的什么事?为什么写?题目怎么确定?能告诉大家吗?

(此刻有些同学举手示意,但面很窄,为了打开“局面”,请了一位同学发言。)

冰雁:嗯,构思新颖,不错,不错! 我可以预定你的这篇作文吗?

(全体皆诧——老师还用预定?)

冰雁:是的,老师对你的作文很感兴趣,可以在写完的第一时间给我欣赏吗?

(此生惊喜于色,连连点头。)

冰雁:我知道其他同学还有许多很好的想法,不妨谈出来,让大家一同欣赏,看看你的作品会让多少人感兴趣,成为你的预定者!

(课堂气氛瞬间更加热烈,创新的火花随处闪现……冰雁乐坏,抽学生发言,并借机将学生的构思写了板书出来,不一会,竟有30之多!)

冰雁:看到这么多的构思,你最想看的是谁的作品?可以现在向它的“版权拥有者”预定!

(学生发言,老师很快纪录预定的人数,结果写妈妈的《品味母爱》,写婆婆的《最后一次争吵》,写姐姐的《冤家》,写爸爸的《油气》“人气”最旺,其余的90%构思也不错。)

冰雁:在正式作品以前,我们请小作家对自己未来的作品内容做一介绍,好吗?

(四位胸有成竹的同学上台,冰雁热情与之握手,祝贺他们,并希望他们写好作文以后,不要忘记给自己的支持者评析。随后学生开始介绍自己将要的作品……“”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大家凝神细听,《品味母爱》讲述妈妈深夜为自己熬姜汤,《最后一次争吵》表达了对和临终前一个月的婆婆争吵的终身悔恨……)特别说明:当看到学生们眼角晶莹的泪花,我真切感受到了语文人性化的魅力。学生叙述完毕,教室里竟鸦雀无声,我也不禁语塞,只是说:可以让老师也加入到你们作文预定者的行列吗?(未完,待续,同时期待得到您的意见。) 谢谢大家鼓励!(暗想:看来小语论坛不仅有“家”的温馨,也有一定的压力呀!)(接上面,继续未尽话题)

一直认为表达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新概念作文教学当致力于表达氛围的营造。对于学习主体而言,表达会是一种学生迫切的欲望,而不再是取悦老师或者迫于“压力”的不得已行为——他们尽情表达而无所顾虑,哪怕错了。这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呈现一片生机。 教例之二 —— “专利”作文

相关背景快照:早些时候,看过特级教师王有声老师(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关于引导学生突破作文选材关的一些论述。他提出的作文“碰头会”和所倡导的选材“真”、“新”、“独”,于今天的作文教学仍颇具指导意义。冰雁经过悉心测试,王老师所授招式屡试不爽。后来加以改进并实践(大言不惭的说法),原始版权仍归王老师所有。

下面将镜头回放至冰雁在小语八册(九义教材)的一次作文训练,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家电。根据原定计划,碰头会立刻在各组展开。不过很快就遇到了麻烦:一是何谓“家电”?二是家电类别不是很多,如何避免选材的重复?社会在发展,家里的电器越来越多,那电动剃胡刀、电脑算不算家电?当然算,家电——家里的电器嘛!可是对于避免选材与别人重复,需要动一番脑筋。同学们立刻讨论了解决方案,对,相同的事物,表现不同的方面,或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作文教学活动显然大有裨益。)

冰雁:在小组内确定好了自己的写作内容,可以向老师申请“专利”!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保护大家的“知识产权”。

(全体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讨论并积极发言,力争获得“专利”——当然,老师允许大家获得多项专利并可进行“转让”。)

新概念篇5

关键词语:心理情感 创造力 创造思维 内在驱动力 学生中心观 互动式教学 批判思维 元思维

美国一位现代教育学家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这就提起了一个教学的话题: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在这里“鱼”是知识,“渔”则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即上面所说的学习能力。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新兴产业的话,那么其最大的产品便是学生,此产业的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资源。在这样一种特殊产业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则起着主导作用,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是教师的责任和教学目标。并且现代教育也更加强调“学习的革命”,更加强调学生创造个性,创造思维以及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等因素培养和塑造。这就无疑应该提倡“学生是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并且强化自学,自评,自控的素质训练。所以是被动的接受鱼还是主动的学习渔,能否以渔得鱼,关键因素还在学生本身。当然,以上两个方面还不充分。我们还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生切磋,弦歌互答。此三者结合起来,便是本文要阐述的新概念教学相长的主体。

所谓新概念教学相长,即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互动行为,是一种自学-质疑-讨论交流-归纳指导的教学观念

一、 教学中的误区

在这里用了“误区”而不是“问题”,更不是“矛盾”,关键原因在于“误区”只是在教学中存在的师生间无意之中产生的“心理结”,这个结一旦被解开,便能“拨开云雾见天日”了。

在教学行为活动中,我认为存在着两个主体(请注意,这里并不存在哪一方是主体而另一方是客体的情况,并且此无逻辑错误)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纽带联系起来,此时,课堂便是一个“信息场”。

在此信息场中存在着“场力”,它包含“场引力与场斥力”。此二力的施力者便是教学中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场引力”是和谐的教学关系,这是我们所希望出现和发展的。但在实际中,教学关系常表现为“场斥力”。这个“场斥力”就是上文提到的“师生之间的心理结”。在信息传递中,由于师生不能彼此理解,则会很容易产生师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信息量减少,信息传递速度减慢等不良情形,从而导致师生走入教学误区,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上述不良情形在心理情感上则反映为A学生的积极抵抗与消极抵抗,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消极抵抗是对信息表示缄默--Keep silent.信息只是被悄悄地传播(传递);积极抵抗则是对信息置之不理,表示出拒绝的态度,变课堂学习为自习。B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教师的心理情感也会发生变化:主动放弃与被动放弃。由于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则会导致教师主动放弃对“场引力”的追求兴趣;学生的抵抗情绪投射到教师的心理情感上,便会产生被动放弃的情感反应,对于学生的消极情绪听之认之。在这里应强调的是,以上教与学的心理消极情感,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情况下可能相互推动,恶果逾演逾烈。

为何进入误区,怎样走出误区,怎样变“场斥力”为“场引力”,这是教学双方绝对应该思索的。在此,我认为新概念教学相长对于走出误区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新概念的“教”

(一)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古代的“教”字是这样写的“ ”其字形由三部分组成“ ”为“经典”之意;“ ”为“子”字代表小孩;“ ”是手中拿着一根树枝,有所扑打。把上述字形的各部分综合起来,古代“教”的涵义也就十分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边给孩子传授“经典”,一边手中拿着树枝扑打着孩子。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苦学也就是理所当然了,时至今日,虽苦学之见未见诸书刊报端,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却仍根深蒂固地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孩子只有苦学才会有出息,于是苦学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否科学有效呢?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二)书出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自有人类社会起,就有教学活动存在。教学从一开始就是为父辈向晚辈传授生存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服务的。为种族的延续所必需的,而根本不是从受教育者的意愿出发的,也就根本没有顾及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那么其学习自然是被动的,被迫的。长期以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注重的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很难满足其需要,使厌学情绪滋生。所以,要提高学习效率,加速知识信息传递,引人“乐”学观,是极其必要的。

宋代朱熹在《四时读书乐》中提到--春季“读书之乐乐何知,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奏来熏风”;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便是对乐学的自身体会。明朝王守仁的弟子王心斋的《乐学歌》中提到“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为此学?天下之学,何为此乐”,这可谓是最断然和明晰的乐学观之表述。

现代情感心理学也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一系列积极或消极的所谓两重性的独特功能。若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怀以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就能克服苦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动力功能(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利用调节功能(情感对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功能)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利用疏导功能(情感能提高或降低个体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的效能)促进教育内化;利用协调功能(情感具有促进或阻碍人际关系的效能)改善师生人际关系;利用保健功能(情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增进身心健康等。并且以乐治学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因为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乐学能减轻学生的紧张度和压力感。这一切都有利于教学潜能的发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下便具体介绍以乐学为前提条件的“教”。

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教好系统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立足的关键。合理的知识结构即指“T”型知识结构,上面一横代表广泛的知识系统,下面一竖代表一领域中精深的专业知识,“T”型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既然“T”型人才结构是时代所需要的,那么我们的“教”必需面对“T”型结构,有目标地进行,而且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形成“T”型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许多环境,但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交往模型,民主自由的空气,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必不可少的环境。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交往过程。林格伦在《课堂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描绘了师生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第二种是教师试图与全班学生发展来回的交往;第三种是教师跟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学生之间也有交往;第四种是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与者,他鼓励所在集体的所有成员中,有来回的交往。很明显在这里只有第四种类型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但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力是不能强求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出使之发挥积极作用物先决条件。这些条件是:

1、 心理安全。就是说:A.必须感到自己被人承认,受到别人信任。B.必须避免消极式的和遣责式的评价。 C.在努力争取创造成力时必须感到自己被他人所理解。

2、 心理自主。这是指表达、思维、感觉自由、塑造自我自由,一个人的心理自由感也意味着承认和尊重他人的自由。

日本东洋大学恩田彰教授强调,创造性比智力更富情意倾向,它同动机作用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它作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是心理能源。因此,开发创造性必须重视充实、控制心理能源,即必须注意激励动机,增强体质,促进情感训练。

必须一提的是,在培养创造力的情感心理训练时,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是关键措施。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突出表现为质疑问难。当好奇心转向探求科学知识的时候,好奇心便会升华为求知欲,求知欲是一种认知的需要,它是不断观察、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的动力,是一种对知识追求的内在的驱动力。如果个体内部动机水平高就会主动地提出问题,提出任务,在活动中坚持不懈、努力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觉察到情境中那些与问题毫无关系的重大线索,从而创造性地将问题加以解决。

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认知动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措施。

综上,新概念的“教”是在乐学的基础上,注重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和心理情感的培养,旨在打破旧的教学模型,追求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新的教学方式。

三、新概念的“学”

新概念的“学”既承接上文的“教”又具体地阐述乐学,即在良好的教

学模型,民主自由的空气,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大环境中,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未知转为已知的原动力,继而使之产生乐学观念。新概念的“学”从本质上是肯定和接受学生中心观的,学生可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是具有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的人才,推而广之则使乐学成为大气候。

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指出,创造教学的具体特征是:“使学生能敏锐地感受或意识到存在着的问题缺陷、知识差距、缺损因素、不和谐因素等。综合所得的信息,明确困难或创造缺损因素,搜寻答案,进行猜测或对缺损提出假设,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和再检验,完善这些假设,最后将结果和其他人进行交流。”这说明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只有在这种充满智慧主动性的开放式的求知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所以要强化主动思维,在学习技能上强化自学、自评、自控,并且在此三项技能的训练中加入批判意识,从而顺利产生乐学心理。

1. 自学。自学就是学生自己选择目标,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自定步骤去学习。自学能力依靠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运用适合个性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学业倾向的一种技能与能力。鉴别学生会自学的标准是:A.摄取知识的主动性,即具有较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摄取知识。B.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即不仅在顺利的条件下学习,而且能在有困难的时候,依然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顽强地克服学习上的障碍。C.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即善于质难问题,哪怕是老师和教科书上的论述,也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想想,是否有道理。因而表现出在学习中往往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而喜欢探究其来源;对于书上某些似乎不容置疑的定律、定理、敢于提出异议;对于老师教学中的失误敢于指出;对于社会上流行的观点敢于持不同的见解。

2. 自评。通俗地说自评是根据学习目标,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成就上的变化作出评估的过程。学生的自我评定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功能表现有三:A.自我诊断能力。学生能分析自己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的优势与不足,了解自己已经学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通过与自己过去比较,进步了多少,在与同学与集体与社会比较中,明确自己学习水平属于什么地位等能力。B.自我定向能力。不仅了解自己的学业水平的确切位置,而且能判断出自己和他人问题之所在,并能对症下药,扬长避短,强化优势,矫正错误,弥补缺陷,自己为自己指明学习的努力方向。C.自我激励能力。能对学习过程获得的肯定,积极的反馈产生激励作用,善用多种参照系评估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调整和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和增强自己的成就感与学习兴趣。

3. 自控。从元认知的角度来讲,自控,即自我监控,就是自己对学习过程不断进行积极、自觉的反馈和调节。它包括制订学习计划,调节认知策略,检查学习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矫正目标方向等。自控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是:A.学习内容的计划性。即目标意识清晰对于各学科的课内外知识一般都能做到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换言之,不是即兴式的遇到什么就学什么,而是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学习。B.时间利用的科学性。一般都有一套比较合乎规律的学习作息制度和学习习惯。在时间的利用上,能考虑到各科学习特点和科学用脑的方法。自觉地坚持以转换大脑的兴奋区域为方式进行积极的体息。C.查漏补缺的自觉性。能够主动地、积极地根据学习反馈的结果对发现的问题,自觉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以上三者俱是在技术层面上的要求,然而这还仅仅不够,我们必须深入个体心理完成塑造,即塑造批判思维的人格品质。这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批判思维就不会有真正的新概念的“学”,自学、自评、自控便是一句空话。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泛指个人对某一现象和事物之长短利弊的评断,它要求人们对所判断的现象和事物有其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十分重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他要求学生要“每事问”并提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此外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在孔子看来,疑与思是学习的基本功。后来,他的学生子夏又发挥了这一思想,提出“博学、笃学、切问、而近思”的学习方法,把“学-问-思”的三个环节有效的结合起来。宋学大师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此话可谓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之非常科学而辨证的阐述。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有疑无疑,大疑小疑可说是一个人学习的分水岭。

美国哲学学会于1988-1989年特邀请了全美的当46位批判思维的专家就批判思维的性质及其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批判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疑问技巧,它是教育中的一股解放力量,也是每个人与公众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在这层意义上讲,批判思维不是专科的学问或技能,而是一种思维技能的人格品德的组合。作为一种思维技能组合,批判思维包括解析思维、分析思维、评估思维、推理思维、解释思想和自我调整六种元思维技能,且每一种元思维技能都有其进一步的亚思维技能。作为一种人格品格的组合,批判思维主要包括好奇心,自信心,信任感,谨慎性,敏感性,灵活性,心胸开阔和善解人意等人格品质。一个理想的批判思维者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惯于提问知识全面,相信思维,心胸开阔,思想灵活,公平待物,不带偏见,慎做结论,愿意重新考虑自己作过的结论,明确所面临的问题,善于面对复杂的判断,勤于寻找有关资料,理性地选择标准,坚持不懈地寻求答案。

综上,不仅要从技术上打破陈旧的“学”,而且要树立独立的批判人格,从思维上真正地完成解放,以达到本质意义上的“学”!

四、新概念教学相长

此时的“教学相长”,即新概念“教”与新概念的“学”的有机结合体,三者相得益彰,提出课题,确定目标:设计近期目标,指导自学,学生质疑,老师质疑,实践反馈,归纳总结,确立学生中心观,建立学习环境宽松性,培养乐学,创造思维,批判思维的人格等要素综合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面对新世纪,我们必须改革或改善我们的思想,使思想解放,并且在诸多要改的事物之中,教学必须先行,因为教育终究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参考书目:

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育研究》1995 .10期

岳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 《教育研究》2000.8 期

马德炎:《互动式教学方法初探》

张 载:《经学理窟.大学原上》

新概念篇6

如果说2012年的IT业界可以用动荡和混乱来形容。一个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当下正是乱世出英雄的时代。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计》中写道“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大伙面前应有尽有,大伙目前一无所有;大伙正在直登天堂;大伙正在直落地狱。”只有那些能在这个时代看到更多机会的企业,抓准企业转型时机,才能够引领行业格局的变化。

未来,CMO或许将接手CIO负责IT预算,云计算或许将从手机直接登录电视。2013年各种新概念也许会对我们的传统观念产生颠覆。

2013年2月,《中国信息化》对2013年的新技术、新应用、行业新发展进行大胆预测。让我们来看看2013会流行什么样的style?

在技术领域,云计算无疑还会持续其火爆态势。作为数据中心领域最红火的技术,2013年云计算在企业级市场可能会更加趋于理性。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2013年将是个人云飞速发展的一年。云存储、云视频、云阅读、云音乐等应用都具备共享、同步、面向移动、动态获取、多终端应用等特点。2013年,我国个人云服务市场将呈现大幅增长态势。

对于物联网来说,嵌入式传感器、图像识别和近距离通信技术如今被运用到工厂、商店、汽车等更多的场景中,也使得物联网得以伸展自己的触角。2013年物联网将使全新的应用和服务成为可能。

而对于“3D打印”这个在2012年才火爆起来的技术,其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2013年“3D打印”恐怕并不能带给我们一场制造业革命,“3D打印”的全方面应用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在应用领域,“大数据”趋势愈演愈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需要通过技术的创新来实现对大数据的分析,利用存储和文件系统的存储技术,来设计实现大规模设备上的应用。没有好的应用,再好的技术也产生不了价值。

社交商务也会是2013年的重点,在还没享受到社交商务带来的价值时,其风险也值得我们关注。日前世界经济论坛在日内瓦《2013年全球风险报告》将社交媒体迅速传播信息可能引发的混乱称为“数字化野火”,并鼓励各界探讨扑灭“数字化野火”的可行举措。

在新的一年里,智慧城市将会继续大展宏图,进一步发展。随着“十”奏响“民生改善”的时代最强音。民生问题会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关注点,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不会偏离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这条准则。

再看行业领域,未来银行可能会在2013年大放异彩。即使网上银行不能一步取代物理网点,但银行会呈现更多的服务属性,全能性银行和传统银行迥然不同的模式也许会为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变化。

在医疗行业,2013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公立医院改革在更多医院展开,医疗信息化在推动医疗资源共享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加大,区域卫生和公共卫生平台将会保持稳定的增长,大型医院的信息系统持续升级,新兴IT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

新概念篇7

关键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研读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15-03

《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文首句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这是“化学”概念定义的一种新表述。它与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原课标)的表述――“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相比较,已有了较多的变化与差异;然而,它与2003年版《普通高中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述――“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相比较,则基本一致。围绕新课标定义“化学”概念的新表述,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认知的问题。这是完整解读、深刻领悟新课标的应有之义。

一、“化学”概念定义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实际

纵观我国中学化学课程历来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材、教科书,都有重视“化学”概念定义教育的传统。新课标也反映了化学课程的这种历史惯性。这是因为通过定义“化学”概念,不仅可以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基础、研究价值及学科地位等本质特征,以阐明化学课程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任务;还可以揭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等其他基础的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以探求适合化学特点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

然而,在初中化学课程实施中,“化学”概念定义无论在教材还是在教学中都处于课程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此时对于化学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还近乎于空白,教师很难给学生解说清楚“化学”的概念,学生很难真正明白“什么是化学”或“化学是什么”。这是“化学”概念定义的教育价值预期与教学实际长久纠结、矛盾且至今尚无法解决的问题。久而久之,很多教师对于“化学”概念定义的教学大多是浮光掠影,行色匆匆,故而对“化学”概念定义及其教学问题皆缺乏深入探讨、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对其中的许多问题都不甚了了。因此,当发现新课标的“化学”概念定义采用新表述时,顿感困惑与不解:“化学”概念定义难道能变来变去吗?新课标为何要采用“化学”概念定义的新表述?它比原课标的表述好在哪里?其实,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解读新课标中应该解决的。

二、“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的多样性

概念是人们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识,是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构成判断和推理的要素。因此,概念既是人们认知事物的总结,又是认知事物的工具。为了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运用概念,必须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规约,即运用简明的词语对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表述,从而形成概念定义。显然,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但是,概念定义表述所选用的词语及其所表达的、倾向的思维、意识却无法超越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同一概念往往据其运用的环境条件、预期目标、价值取向等的差异,而采用不尽相同的词语进行表述。由此,产生了概念定义表述多样性的现象。

概念定义表述多样性现象在基础教育各门课程中都普遍地存在着。对于学生来说,许多概念的学习认识与理解运用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要随着课程的进展不断发展、不断深化,在更高水平、更复杂情景中理解、运用概念。此谓概念学习的发展性与阶段性,是基础教育课程中概念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像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酸、碱、氧化、还原等一些基本概念,在课程进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尽相同的概念定义,且一般是从感性定义(发生定义)向理性定义逐步发展、不断深化的。其目的是使认知概念的学习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概念、理解概念和运用概念。否则,拔苗助长,欲速而不达。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概念定义的表述问题不至于对学生学习课程产生直接影响,也没有发展性的设计。但是,这并不排除根据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知视野、价值追求的新变化和化学科学的新进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而对“化学”概念定义给予新表述。其实“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的多样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是有些教师对此缺乏了解,未曾思索,故而对“化学”概念定义的新表述颇感突兀、困惑。为了更加确证“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的多样性,现将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指导性文件、教材和大学无机化学教材中若干有代表性的“化学”定义列于表1,作为佐证。

比较表1所列“化学”概念定义的不同表述,至少可以获得以下的重要信息:(1)在反映化学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化学”概念定义可根据主观的价值追求与判断(甚至包括政治情势的影响)进行不尽相同的表述;(2)“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这里使用“性质”比“性能”似更准确,因“性能”的释义为“性质和功能”,而“功能”更准确地应归于“应用”范畴),是“化学”本质特征的核心,是“化学”概念定义各种表述中都不可或缺的、几乎恒定的词语;(3)新课标采用与2003年版高中课标“化学”概念定义趋于基本一致的表述,有助于消除二者过大的差异,为初、高中化学课程的顺畅衔接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新课标的表述更有助于揭示化学科学的本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三、“化学”概念定义新表述的解读

新课标对“化学”概念定义采用了有别于原课标的新表述(详见表1)。在学习、研究新课标中,我们很有必要探求“化学”概念定义舍弃原表述而采用新表述的缘由,解读新表述所蕴涵的新意。

(一) 新表述对化学的学科归属定位更加精准

新表述将化学归属于“基础自然科学”,有别于原表述的归属于“自然科学”。尽管二者的概念内涵相同,但概念外延有异。基础自然科学(简称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11],它只包含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六大一级学科;而自然科学则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12],它包括基础科学的一级学科及其二级、三级学科等(如,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有机化学――有机高分子化学,就是化学的一、二、三级学科)其概念外延更加宽泛。因此,将化学归属于“基础自然科学”而非“自然科学”不仅是用词上更加精准,更为重要的是突出了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 新表述对化学研究物质的层次更加明确

新表述中“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明确地表明了化学所研究物质的层次,而原课标的表述并未涉及化学研究物质的层次问题。在“化学”概念定义中明确化学研究物质的层次,能更清晰地体现化学的本质特征、反映化学问题发展现状与趋势。研读表1资料还不难发现:从本世纪初开始,“化学”概念定义尽管仍有不尽相同的表述,但都不约而同地明确了化学研究物质的层次。这反映了化学科学自20世纪后期开始从宏观向微观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还有从定性向定量研究、从静态向动态研究的发展趋势)。当今,化学现象的解析、化学理论的创立、化学问题的解决、化学物质的创造等大都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进行的。这是现代化学区别于传统化学的重要标志。

(三) 新表述对化学研究对象、目标的描述更加简明

新表述对化学研究对象、目标的描述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而原课标的表述则为“它(指化学)侧重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显而易见,新表述的科学性、概括性和逻辑性都更胜一筹。其中,新表述中隐蔽了“规律”一词,这是因为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规律”已不言而喻地含蕴其中,毋庸赘言;新表述中使用“应用”一词的含义非常丰富,既包含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执果索因、依因导果都是“应用”,更包含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去研究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新表述中强调“其(指化学)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是对化学科学、化学研究本质特征的鲜明突显,是对化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的明确引导,是对化学课程核心价值观的精辟概括。

新课标的“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与高中课标的“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都是对化学本质特征及研究目标极为精炼的表述。二者虽有视角上的宏观、微观之别,但无实质性差异。因为,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应作广义理解)是组成化学物质并能保持该物质全部化学性质的微观基本单元(或称微粒)。因此,研究和创造“物质”的实质就是研究和创造“分子”。值得注意的是,“物质”是一个内涵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在“化学”概念定义中是指化学物质(不含场物质),包括自然界存在的和人工合成的天然物质(分子),还包括通过人工合成而创造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分子)。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新课标表述化学特征采用“物质”要比“分子”更易被初中生所接受。这是新课标对“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的创新。

结语

新课标采用“化学”概念定义的新表述,反映了对化学(现代化学)的新认识,对化学课程教育的新要求,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新追求。对于“化学”概念定义的教学应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其贯穿、渗透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其提升教师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学好化学与提高科学素养的作用。新课标中还有许多新表述、新提法、新措施、新思想,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领会并创造性地实践,以更加高效地实现化学课程目标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戴安邦,尹敬执,严志弦,张青莲.无机化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2]中小学通用教材化学编写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全日制中学 化学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初级中学课本・化学(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上册,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宋天佑,程 鹏,王杏乔,徐家宁.无机化学(第二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新概念篇8

关键词: 物理学科 概念教学 学习兴趣

物理概念是物理科学的大门,要进入物理科学的神奇世界,首先就要敲开这扇大门,而掌握概念学习的技巧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金钥匙。然而受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乃至部分教师都没能重视概念学习的技巧,仅仅倾心于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物理概念。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无法让学生真正地领会概念的内涵和灵魂,反而由于枯燥的学习方式和低效率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加大,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由此可见,我们要对概念学习树立全新的认识,努力探索概念教学技巧和方法,提高概念教学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一、注意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物理概念都是经过高度抽象概括得出的结论,因此,物理概念最大的特点是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而我们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内涵,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概念进行具体化处理,使得概念描述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喜好和认知水平。那么如何具体化处理概念呢?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实践类学科,各种概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得出的,我们在学习物理概念的时候可以重新回到实践中,从实践中引入物理概念,让学生借助生活实践留在头脑中的印象或经验初步认识概念,这样会大大降低概念的学习难度。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的概念时,让学生寻找一些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杠杆、滑轮,在学习“压强”的概念时,拿出铅笔,用手指压住铅笔的两端,感受来自两端的不同的触感等,这种随时随地能够列举的实践问题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还原成具体的物理表象及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初步形成概念,这样不仅理解的难度降低,而且拉近学生与物理概念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的优势

实验是物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学习物理概念的时候,适当的实验演示可以将概念清楚明了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对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懂得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的优势,通过实验现象的展示和分析,帮助学生一步步地从表象到本质,逐渐深入概念的内涵,抓住概念的特征与核心,从而更好地运用概念。例如在讲到“摩擦起电”这个概念时,笔者就请来一位长头发的女学生来到讲台上协助教师演示实验:首先笔者准备一块已经使它带电的泡沫块,然后将它放在女同学的头发上轻轻摩擦,很快头发就如同被粘住一样吸附在泡沫块上。这个现象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住,接下来带着学生进行现象的解密活动,即概念学习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明显高涨,学习效果很理想。在做课堂演示实验的时候,有一个问题要注意,那就是保证实验现象的鲜明,这样才能保证概念的形象生动直观,让学生通过有效的现象观察激活思维,从而为进一步理解认识概念打好基础。

三、积极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物理概念学习的一个最大难点是概念数量庞大,内容纷繁复杂,一不小心学生就会在概念学习中晕头转向。怎样解决这个概念学习的大难题呢?事实上,物理概念看似各不相干,但其实很多概念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不同的概念之间存在很多内在的联系。有些概念在定义上的思路存在相似性,如速度、密度、功率等,这些概念都是通过两个物理量之间的比重定义物体的某些属性,这些类似的概念,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牢记这些概念,同时这种类比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出现概念上的混淆。还有一些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在讲解这些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与之相似的比较具体的概念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例如,电流做功的概念可以用水流做功进行类比分析,电压概念可以用具体形象的水压进行对比等,比起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概念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借助于相对比较形象的概念建立起来的认知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与之相近的抽象概念。通过寻找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可以使得各概念之间形成一个系统,各个概念之间做到相互启发,深化认知。例如在复习“电工电功率”时,在讲到电功和电热的计算公式的时候,学生会发现它们的公式形式竟然是一样的,这时学生就能大概猜到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只要稍加引导,让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两个物理量之间隐藏一条共同的规律等问题,很快学生就能联想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从而把这两个概念纳入同一系统中,更好地理解应用这两个概念。

四、积极利用概念理解中的错误经验

在概念理解中,学生经常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概念理解错误,然而这些错误不见得都会成为概念学习道路中的“绊脚石”,相反,如果运用恰当,这些错误经验反而会变成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助推器”。以学习力学时的一个典型案例来说,通常教师向学生提问“一块木块在斜坡中下滑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时,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会包含重力、摩擦力、支持力、下滑力这样几个力,很显然,下滑力是错误的答案,而这个错误出现的原因就是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力的产生的条件。因此,这个错误的发生就给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力的产生条件提供有利的机会,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典型的错误进行分析,通过犯错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进一步巩固概念的目的。

总之,概念的学习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实现目标,同时,概念学习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困难,只要教师教法得当,概念学习不但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反而会变成一个体验物理学习乐趣的过程。因此,物理教师一定要牢记物理概念教学技巧,努力增强概念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争取用科学的概念教学技巧上好概念课,为进一步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钱成新.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点滴体会[J].中学物理,2010(14).

新概念篇9

关键词:产品整体;消费者需求;营销管理

一、产品整体概念及模型演变

(一)产品整体概念

传统理论认为,产品仅指某一特定的实体形态和具体用途。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局限于对产品概念的上述传统认识和产品策略显然已无法满足当前变化了的、全方位的消费需求。因此,现在市场营销理论中将产品定义为:向市场提供的,引起注意、获取、使用或者消费,以满足欲望或需要的任何东西。①这说明,广义的产品不仅包括有形资产,而且包括所有实物、服务、事件、人员、地点、组织、观念或者上述这些的组合。

(二)产品整体概念的演变

1.两层次结构的产品整体模型

1)库尔茨和布恩(1987)的两层次结构模型

该模型由内外两个正方形构成。其中,内层的正方形代表产品和服务的物理特征和功能特征,外面的正方形又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代表产品的品牌、产品形象、保证和服务以及产品包装和标签。

2)齐克曼德和阿米科(1993)的两层次模型

他们分析认为核心产品和附加产品是产品整体的两个层次。核心产品是产品的主要性能,核心产品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要,具有基本的功能和特征。附加产品应与核心产品的功能进行结合,共同满足购买者的需要。

2.三层次结构的产品整体模型

三层次结构产品整体模型最早由科特勒提出,产品整体应该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核心产品应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期望;有形产品是产品的外在表现;附加产品是消费者购买有形产品的同时所获的附加效用。而后,他又进一步明确了三层次的具置:即核心产品作为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最基本因素,位于产品整体层次的最核心环节,向外依次为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附加产品位于整体层次的最外层。这个模型实质上是由两层次模型中第二层次内容的再细分演变而来。

3.四层次结构的产品整体模型

1986年莱维特提出了四层次结构模型:第一,核心产品,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所应具备的基本属性;第二,期望产品,消费者对有形产品的期望,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产品功能;第三,附加产品,产品能够提供的超出顾客期望的部分价值;第四,潜在产品,是可能增加购买者在产品购买中获得的格外效用的部分。

二、产品整体概念的层次构成

当代成熟的产品营销理论认为,产品整体概念应由五个层次的内容构成,即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延伸产品、期望产品和潜在产品。各个层次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核心产品

核心产品是产品整体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时首先考虑的是该产品能不能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消费者会有一个基本属性的筛选,核心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消费者的这种期望,它能满足消费者购买这种产品的根本利益。消费者购买的是产品的基本属性,而并非为了占有或获得产品本身。

(二)形式产品

形式产品是实现核心产品价值的载体,即核心产品能够在市场上流通买卖的实体和服务。形式产品大体分为实体和服务,实体就是核心产品投向市场的实物本身,通常表现为品牌、包装、外观等等。服务是形式产品的隐形形式,通常表现为售后、讲解等,如产品的介绍、宣传、售后服务等等。

(三)延伸产品

延伸产品是附加价值的表现形式,是消费者购买使用某种产品时额外获得利益或者服务。包括免费送货上门、免费调试安装等服务。延伸产品的概念来源于对顾客消费需要的深层次分析,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产物。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同时他们希望获得一切相关的配套服务,以此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比如:旅馆提供叫醒服务、免费早餐等多种人性化服务等。

(四)期望产品

期望产品,指消费者根据以往经验希望获得产品的系列属性和服务,是顾客对产品的惯性要求,是顾客购买的衡量尺度。一般情况下,顾客在选购产品时,以往的消费经验和产品的宣传会作为顾客购买商品的衡量标准,对所要购买的产品形成一种期望。由于在消费者心中已经默认了这项产品概念,如果顾客没有得到这些,就会非常不满意。

(五)潜在产品

潜在产品是指现有产品的改变和延伸,未来可能成为商品的潜在的功能,即产品的最新用途。企业对现有产品进行创新和改变,挖掘出产品的潜在功能,使消费者能够获得新鲜感和满足感。如:手机系统的升级,消费者只需要升级就可以获得新的手机功能和新的服务,这无形之中就增加顾客对这种手机的满意度。

三、产品整体概念在市场营销管理活动中的意义

产品整体概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得益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对产品整体概念的深入认识和灵活运用又反过来促进了产品市场的持续繁荣。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产品市场中,深度了解把握产品整体概念,对企业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产品整体概念始终把消费者的利益作为市场营销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真正把市场营销观念落到实处。消费者追求的利益包括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方面的要求。产品整体概念正是传递这样一种理念:要想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就必须把产品的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对非功能性要求进行创新。

其次,企业要量身打造自己的特色产品和配套服务,突出产品的独特性。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性以及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是产品或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因素。在产品整体概念的五个层次上,企业都可以创新,任何层次的独特性都可以淘汰竞争者。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消费者格外关注产品的附加值。

第三,任何企业和产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都离不开对产品整体概念的深度把握和灵活运用。消费者选择某种商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它的核心产品,格外关注产品的整体效果。这就要求营销人员要把对消费者提供的各种服务看作是产品实体的统一体,把产品的五层次进行最优排序和最佳组合,找准消费群体,确定营销方案。

总之,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营销活动中,营销企业必须深度剖析和牢固树立五位一体的产品整体概念,并深入贯彻于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以令人信得过的内在质量、吸引人的外在形态和打动人的全过程服务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思文.产品整体概念的创新研究[J].经济师.2005(11)

[3]李雨静.产品整体概念之我见[J].商业文化.2011(12)

[4]代桂勇,杨文凯.产品整体概念新解:产品=实体+服务+概念[J].中国市场.2011(48)

[5]葛松林.国外产品整体观念的进化及其意义[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5).

新概念篇10

关键词:新概念英语 分层教学 课堂互动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03

1. 新概念英语教材的宏观分析

《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由语言教育专家L. G. Alexander和何其莘先生编写,分为四册,着重于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4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下文将分册介绍这套教材的用途。

第一册(英语初级)基础:英语学习的敲门砖,讲解和练习基本语音、语调,包括单词重音、句子连读、重读、节奏等,另外也涉及到英语的基本语法,包括基本句型结构、名词单复数、动词时态、形容词比较级等。这一册适合于英语基础较差,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英语基础的学习者。由于我校旅游与航空学院学生属于提前面试形式招录,文化课稍弱;然而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比如酒店管理、航空服务等,都对英语的口语和听力有一定要求。在英语教材的选择上,采用了《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它的教材设计牢牢围绕着英语基础,所选课文都是日常英语交流涉及的内容。学好第一册,是掌握英语基本功的关键。

第二册(实践与进步)初级:构建英语的基石(Practice and Progress)在掌握一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逐步讲解语法要点,使你轻松掌握枯燥的语法;通过对句型想方设法的分析及对词汇、短语的讲解,使你在听、说、读中能真正运用地道的句型。

第三册 (技能培养) 提高:掌握英语的关键(Developing Skills)着重分析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你认识到句型的精炼、优美、实用与可模仿性,从而将其有机地运用于英语写作之中;老师将进一步扩充讲解词汇、短语及语法的实战运用。

第四册(流利英语)高级:体味英语的精髓(Fluency in English)四册涵盖了文化、经济、哲学、艺术、体育、政治、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天文学等三十多个学科门类,语言文字精美独到,句型结构复杂多变而又不失简洁酣畅同时。诸多文章里蕴涵着深厚的哲思、美学及西方文化中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使得该教材成为每一位欲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精华的学习者不可多得教材。

2.新概念英语教学的互动模式

上文提到,新概念英语最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践。因此,新概念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尤其重要。新概念课本对讲课步骤提出了建议。第一课时的安排中,讲课分为六个步骤:听力理解、理解性问题、学生提问题、举行训练、复述故事和讨论题目。第二课时的安排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摘要写作和语言练习。

听说理解、学生提问、模拟练习、复述故事和讨论等,都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要求较高。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因此,每堂课开始,教师需采取一些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上课前,我在黑板上画图,让学生猜想课文发生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放听力。听力理解之后,学生打开课本,对课文进行朗读、理解和提问。有时学生会对课文中的连读提出疑问,有时会对词组的固定搭配提出疑问,教师负责解答并且讲解。完成朗读后,另一个互动程度较高的环节开始了:模拟课文场景练习对话(Role-Play)。 刚开始教学时,由于学生害羞,不能放开进行表演,在鼓励下,部分外向活泼的同学开始带头表演,有时不仅表演课文内容,还加入自己想象的情节。例如,在Lesson 127 A Famous Actress著名的女演员这一课中,学生不仅演出了课文里的对话,还增加了粉丝见到偶像要求签名和拍照的场景。在他们的带动下,班里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第五个步骤为课文复述,这对学生的记忆力和英语表达能力都是一个考验。刚开始,学生不适应大段英语的独白,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进行提示。例如,Lesson 93 Our New Neighbor 我们的新邻居一课,我写下提示:Nigel-neighbor-pilot-R.A.F-fly-NewYork-Tokyo-Madrid-Spain-London-41-year-old-lucky-wife-home,帮助学生复述。在提示词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尝试复述。最后一步为讨论题目,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这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并且要对课文进行联想和思考。例如新概念第一册的最后一课林中散步,提出了一个目前广受关注的问题――环境的污染和保护。在学习课文后,我提出一个讨论题: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我们能做的保护环境的事情有哪些)。学生们积极用英语回答:Don’t throw rubbish everywhere (不乱扔垃圾),don’t use disposable chopsticks(不用一次性筷子),bring a cloth bag to the supermarket(自带布袋去超市购物)等等建议,充分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这六个步骤的学习,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练习了听力和口语。 接下来的第二课时,教师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练习摘要的写作。这种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某种程度上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

3. 分层教学的调整和效果

本学期我教的两个班级分别为分层教学的七班和八班。两个班级的学习气氛不一样,学习方式也不相同。七班学生爱动,喜欢表演和想象;八班学生喜静,更倾向于写作。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七班的教学中,我设计了针对课文内容的诸多场景,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个性进行表演。例如,在新闻一课中设计了新闻会现场。当他们适应了表演的模式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语言加以要求和约束,不再是天马行空地表演,而要用到课文学到的词组和句型。例如,在去旅行社咨询的场景中,我要求学生对话中一定用到“He may be…He may have been…I’m not sure…”这个句式。通过这种模式的练习,学生在享受表演快乐的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表达方式。

在八班的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怯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我建议学生先写后说。但是,这种写作不是一字一句地写好再照本宣科,而是写下自己想要表达的具体的观点,然后根据观点自由组织语言。

4. 新概念教学小结

总结上面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参考新概念教材提供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个性、天赋、秉性等调整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会逐渐从以往只听不练的方式过渡到边听边练的方式,有效地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参考资料

[1] L.G. ALEXANDER 何其莘, 新概念英语[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L.G. ALEXANDER 何其莘, 新概念英语教师用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