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色彩十篇

时间:2023-03-23 06:39:15

服饰色彩

服饰色彩篇1

服饰色彩作为服饰设计的艺术表现语言之一,直接影响服饰设计的审美性和整体性,服饰色彩按照不同的规律与法则进行组合塑造了不同的服饰风格,服饰风格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服饰所显示出来的艺术特色。在现在的服饰设计中,典型的服饰风格有异域、民族风格,复古风格,现代风格,田园风格等。

一、异域、民族风格

泛指运用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传统艺术特征进行设计的服饰风格,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异域、民族风格是颇具特色的服装设计风格之一,其因为古与今的历史感、地域距离感或民族差异感产生特殊的审美属性,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成为一种流行。在现代社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异域、民族风格有中国风格、日本风格、印度风格、非洲风格、夏威夷风格、波西米亚风格等等。

在民族风格的服饰设计中,色彩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表现语言之一,其因为反映地域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特性,而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有标志。因此异域、民族的服饰风格可以选取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色彩为元素。如中国风格,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与文明史的中国,其服饰风格与色彩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地域广博,历史悠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代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要恰当地选取中国风格的色彩首先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服饰中,相当长的时间内黄色是皇室专用色,红色是最能代表喜庆节日和情绪的色彩,青色是民间百姓常用的颜色,在NE・TIGER的系列华服设计中,不难看出,设计师在借鉴中国古代服饰图案或形式的同时,也延续了对传统色彩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浓郁的中国风情。

二、复古风格

泛指模仿或再现历史传统格调进行设计的服饰风格,社会或者群体的辉煌期一般是经常被模仿或再现的对象。人们对复古风格所产生的熟悉度和亲切感使得怀旧成为了一种情结。传统的、旧的事物和观念往往因为新事物、新观念的产生而被当时的人们摒弃以至遗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当新的事物和观念也变成历史,当历史开始被研究、被反思时,一些被历史封存的事物和观念开始重回大众视野,反映在服饰上,便成就了复古风格。

一般来说,复古风格的服饰设计是对历史某时期的一种认可和褒扬,经常被模仿或再现的风格有哥特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等。

传统与创新是复古风格的服饰色彩设计的难点所在,复古不仅仅局限于“古”的再现或者对“古”形式和表面的借鉴,还要深入体会和领悟其内涵。如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追求形式美感和装饰效果,充满了梦幻般的精致、华贵、艳丽以及过于装饰性的奢华、浮夸,其装饰繁复、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效果也受到部分群体的追捧。追溯此类风格的服饰,色彩上要求绚烂、明快,香槟色、米白色或者是艳丽的桃红色等,都是此类风格的代表色,散发出或优雅矜持,或俏丽可爱,或甜蜜浪漫的气息。复古风格是一种怀旧情绪的展现,是一种对旧时代的怀念,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一些前人的审美与追求,体会到历史曾有的辉煌与沧桑。

三、现代风格

泛指受现代主义影响的服饰风格,现代主义指20世纪以来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具有另类、前卫的艺术特色,常见的现代风格有嬉皮风格、摇滚风格、朋克风格、波普风格、欧普风格、雅皮风格、街头混搭风格等。

人类无穷的创造力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及创造,尤其在某项文化达到一定极致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新兴的、与传统文化完全相反的理念和艺术形式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有可能引发文学、艺术、服饰等方面革命性的变革。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现实的不满而形成的崇尚个人主义和东方文化的嬉皮士群体,以其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实质,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并流行至今。最为代表的嬉皮风格,以穿着宽松随性的衣服为主,对于色彩语言,他们偏爱绚丽、斑斓的颜色,带有东方情调,表现出自由,无拘无束的个性与追求。

再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英国,并影响到整个欧美的波普艺术,其标新立异的理念无疑给艺术设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至今魅力不减,在服饰设计领域充当不可缺少的角色。

波普风格常以大众的、通俗的或流行的题材为设计元素,运用鲜明、艳丽、大胆的色彩,结合拼贴、移位、复制的表现手法,呈现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

波普风格大胆尝试新的主题、材料和形式,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色彩上要求鲜明、艳丽、大胆,常用高纯度色彩和无彩色的黑白灰的搭配,或者是高纯度色彩的搭配。波普风格的服饰色彩设计紧紧跟随波普文化所倡导的大众艺术的理念,以一种大胆张扬的色彩体现了波普“通俗的”,“年轻的”,“机智诙谐的”,“有刺激性”的风格特征。

四、田园风格

泛指以田地、园圃、乡村特有的自然特征进行创作的作品或流派,带有一定程度农村生活或乡间艺术特色,表现出淳朴自然、温馨甜美、平和内敛、宁静和谐的艺术格调。

田园风格的服饰以回归自然为核心,不主张精雕细刻的作风,受到人们认可并成为一种流行,引起人们对乡村生活方式及乡间留存的独特民间艺术形式的好奇或向往。此类风格的服饰一般常用色织条纹等条格图案和满地碎花纹等花草植物图案为题材,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和层次,结合柔和淡雅的用色,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的交流,在自然和略带怀旧中追求一种浪漫的理想情愫。

服饰色彩篇2

韩国的艺术设计在近现代的崛起,得力于其对色彩的把握——立足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色彩非常艳丽,有的又非常纯净和高雅;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很相宜,流行且引领时尚。每当我们在称赞韩国的设计为“花”一样的设计时,不仅是说设计样式的新颖别致,更有着色彩带来的感官印象与刺激。

从可口可乐的经典红色,到IBM的蓝色,我们正告别黑、白、灰的时代,进入绚烂的彩色时代。研究表明,色彩在产品、品牌的信息传播中能够扩展40%的受众,把人们的认知能力提高70%,这就是色彩的力量。色彩的力量在韩国设计中得到了印证和广泛应用。

韩国现代设计丰富的色彩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韩国传统服饰的色彩。这一判断来自于对韩国传统服饰色彩的解构。

解构色彩就是从选定的色彩对象中抽取原色并将原色所形成的原格局打散、重组,经增减整合后再创作。从操作角度说,解构色彩就是对原来的整体色调、面积、形状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抽取原作中典型的色彩个体或部件特征,按照一定的意图在新的画面上进行具有形式美的概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

解构色彩包括两个过程:色彩解构和色彩重构。要解构韩国传统服饰中的色彩,我们从中抽取出几个典型的个体进行研究,包括颜色个体的特征、规律和成型原则等。(韩国的传统服饰,除有性别之分外,还根据年龄、场合、节日、出嫁与未婚等的不同,服饰装扮也有所不同。我们仅抽取其中的色彩作为解构对象。)

其一,韩服的色彩偏爱与格调。韩国自古就是一个尚白的民族,《三国志·东夷传》中记载扶余“衣尚白,白布大袍裤,履革”,这也可以从韩国国旗的白底色中看出来、古时候的韩国——高丽,素与中国交好,交流颇多,中国五行的颜色对韩国传统服饰的颜色也产生了影响,他们也喜爱用红色、青色、黄色,青色作为一种高贵色被广泛地用于其宫廷服和日常韩服中。韩国服饰的色彩十分丰富,从男子服饰就可见一斑:他们平时把蓝色、紫色短上衣作为便服,没有其他哪个民族能把纯度如此高的紫色、湖蓝用在男子的服饰上。韩国女子服饰的色彩更加绚烂多彩。总体来说,这些色彩形成的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淡雅的基调。白色的应用在传达这种基调中占据重要位置,加入白色就能够形成粉红、粉绿、粉蓝、淡黄等系列,在各种色彩中添加灰度形成咖啡、藏蓝等沉静色调,这也有助子韩服传达着衣人的优雅气质。另一种是对比鲜明、具有强力视觉刺激效应的基调。比如纯度很高的亮黄色、大红色、紫罗兰色、绿色,甚至有明显带光感的色彩。

其二,韩服中的高纯度色彩。高纯度色在韩服中比比皆是,这种高纯度色有时甚至是自然色的直接应用。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纯度高的色彩能够使人产生更强的视觉印象和心理反应,比饱和度低的颜色更具有跳跃感,这也从一个侧面烘托出韩国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韩国人对色彩是敏感的,对饱和度的把握令人折服。

其三,韩服中的对比色。对比色的应用在韩国传统服饰中是又一特色。浅绿色短上衣配红色裙子,强烈对比的绿衣红裳成为主调,这种大片的红色配大片的绿色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中是很少出现的。然而强烈对比产生的醒目与活跃的背后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艳俗之感,在韩服中白色、黑色、金色的恰当运用很好地调和了对比色,即使等面积对比色经过穿插与调和看起来也是和谐悦目的。除了红绿对比的应用,还有黄与紫的对比、黑白对比等。

其四,韩服中的色彩过渡。以过渡形式让色彩减弱对比,如由大红到浅黄再到黄褐,使得整体中的元素不再突兀。

其五,韩服中的带状色彩。带状色彩在韩服中起着分割和调和的作用,避免了大面积同种色彩的单调,使视觉形象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调效果。领口、袖口和衣带,由于其功能的限制,自然而然地形成带状色彩,很多时候在上衣袖子部分都是通过带状色彩来丰富颜色的。这些带状色彩的划分是规整的,为韩服增添了优雅与宁静的气质。

其六,韩服中的金色。金色在调和对比色中具有分割的作用。在韩服中既有以图案方式刺绣在服饰上的,也有以装饰物的形式附加在服装上的。金色是王者的专用色,用来体现霸气和高贵,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金色已普遍用到日常韩服中,用来体现着衣人独有的高贵气质,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金色作为一种特别的颜色被韩国人用得恰到好处。

上述六点就是从传统韩服中抽取出来的个体。下面我们将解构出来的个体元素以现代词汇方式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重组产生新的色彩形象,但又不失原来整体的意境。

我们从韩服中提取出最本质特征的色彩组合单元,即高纯度色方式、对比色方式、渐变色方式、带状色方式,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重新构建,组合成一个新的色彩画面,也就是原来元素的异构体。先抽离韩服中的四种基本色,它们都是以高纯度和对比的方式存在,然后以带状把它们拟合到一起,以白色为底,既起到调和作用,也能够体现韩国人对白色的崇尚。人们在看到这个解构图之后会感觉到色彩构成依然是韩国原味的。有了这个联想作基础,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诉说传统的语言方式。有了这种语言,我们就可以用这种传统的语言来表达现在的设计了。众所周知,民族的才是国际的,色彩中的传统是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关于色彩元素的经验和规律,单把传统元素照搬照抄地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是不能产生丝毫时尚感的。而传统色彩的解构使我们不仅可以向传统学习,更可以从传统色彩中寻找到灵感,给我们现在的设计找到一种民族化的表达方式。

韩国当代服装的色彩设计更是来源于传统又超越了传统,其当代服饰风靡整个亚洲,引领整个地区的时尚。其饱和度很高、对比大胆的服饰色彩从来不会让人感觉到艳俗,反而以更大胆的方式诉说着个性和前沿,淡雅至极的色彩格调能不失时宜地体现消费者的优雅气质。

服饰色彩篇3

前言

爱美是人的天性,但不是每个人都像造型师一样拥有敏锐的眼光,知道服装要如何搭配才能够赏心悦目。多数人出门赴会之前,都曾经有耗费大量时间在试穿衣物与配件的经验。如果开发一个能够模拟服饰配色效果的软件,并根据使用者喜好的色彩意象提供配色建议,可有效缩短试穿衣物所耗费的宝贵时间。也可以为添购新衣物提供具体的参考资讯。目前网络上已经有能够仿真衣物穿着效果的软件(数字科技,民98),也有游戏软件提供[纸娃娃系统](Grayity corp,and LeeMyounglin,民98),允许玩家更换衣物色彩以及配件,甚至发型。但这些软件都没有结合真人影像,因此无法确定所选用的服饰是否适合自己。另一方面,这些软件也没有提供具体配色建议,因此有必要开发能够根据使用者指定的色彩意象,针对全身/半身照片,对人物服饰进行自动配色的软件。

系统架构

本研究所开发的服饰配色系统,允许使用者指定偏好的色彩意象与限制条件,系统可自动辨识影像中的服装区域,根据色彩意象配色分析,将颜色改变成多种符合指定意象与条件的配色组合,呈现多幅试装模拟影像供使用者作为出门打扮或购买新衣物的参考。软件系统分影像分割、配色组合筛选、着色、配色评价子系统四个部分。图一显示了前三个系统的关系以及内部各自的主要处理项目。

首先利用人脸辨识推算服饰范围,然后在该范围之内辨识服饰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型态设定区域成长的种子点。为了有效分割复杂的服饰边界,设计了根据机率判定门槛值的区域成长演算法。经由模糊逻辑分析所选用的主色透过Moon与Spencer的色彩和谐模式(1944)选用第二色。影像上色需经过阶调调整与边缘处理才不至于突兀。本系统亦提供了配色评价子系统(图一下半部),可萃取出照片中重要色彩,并根据模糊逻辑分析,对各种色彩意象进行评分。选用的色彩意象有:热情、浪漫、主动、简单、冷静、幽寂、优雅、古典、高级、时髦、现代、高尚、明亮、干净、肮脏、华丽、厚重、男性化、女性化、可爱、随意、活力、轻快、新鲜、自然、朴素。以下是每个处理程序的介绍:

服饰影像分割

调整影像指定区块的颜色并不困难,只要事先建立各区块的遮罩,即可让各区域调至不同的颜色。但照片中服饰的区块是未知的,必需设计自动分割服饰色块的演算法,才能对各区块分别置换不同的颜色。由于服饰的配置方式、人的姿势、光影的方向、服饰纹理图案的复杂度、服饰与背景色块之间的色差大小等,都会影响的服饰区块分割的正确度,因此服饰影像分割是非常艰巨的挑战。服饰影像分割的第一步骤是人脸辨识。首先将影像转换至YCbCr空间,利用Viola与Jones的人脸辨识技术(Viola and Jones,2001)在Y灰阶图像中,定位人脸出现在图中的区域。这种演算法将图像作矩形滤波后,对影像资料库中的人脸特征参数作匹配比对。该数据库共享了5,000幅人脸以及9,400幅非人脸影像作为推导人脸特征参数训练组。人像中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姿势、以及不同的照明方向(图二)。人脸辨识的速度非常快。可根据最后获得的正方形人脸区域的外框,推算身体的位置。

第二步骡是服饰类型辨识。彩色影像先转换至低解析度,避免受杂讯及影像细节的干扰。根据人脸辨识所定位的人脸正方形区块,在其下方与两旁设立十四个种子点(见图三的右图与中图)。人脸区域两旁的种子点是用来测量背景颜色的,如果下方肩膀两端附近的种子点测量到与背景相似的颜色,代表种子点的位置已经超过身体的范围,因此排除这个种子点。由于服饰各区块的色彩有无限种可能性,因此服饰类型的辨识原则不是基于色彩本身,而是基于对称种子点所测量获得的相对色差大小。例如图三左:西装(两侧)的色差明显小于西装与衬衫(中心)的色差。衣服与裤子也可以用上下区域之间的色差获得。本研究根据对称区域与上下区域的色差,自行定义了五种服饰类型,利用影像处理对服饰区块随机换色,据此获得色差特征值的平均向量。在获得影像十四个种子点的色差评估之后,使用高斯型态之贝氏分类器(Gonzalez and Woods,2007),对这五种服饰影像作分类。分类的结果影响接下来区域成长计算种孑点的设定以及区域合并的判断。

第三步骤是服饰区域辨识。从服饰分类后所设定的种子点,作门槛值随区域改变的区域成长(region growing)演算。其步骤如下:

1 排除与背景色近似的种子点。

2 根据种子点的位置,决定门槛值(threshold)的大小。接近衣服边界之处,门槛值缩小。

3 计算所有画素与种子点间的加权YCbCr色差。

4 将色差小于门槛值的画素标上1,其余标上0。

5 根据1的标记,选取与种子点有八连通关系的整个区域。

使用一般的区域成长技术(Koschan and Abidi,2008)当服饰色彩与背景接近时,很容易产生图四中央。区域成长过度的问题。使用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可将区域成长的范围限制在可能出现衣服的区块之内。

肤色也是要特别小心的影像区块,服饰色彩如果跟肤色接近,服饰的区域成长容易侵犯至肤色区域,因此影像分割系统中设定了排除肤色的机制服饰区块分割相当不容易。当区块花纹复杂、区块间色差小、背景不单纯、服饰色彩与背景近似时,容易导致区块分割失败。

配色组合筛选

坊间配色设计典种类繁多,韩国的Image Research Institute Ine,所出版的TheColor for Designer中(YoungJin),民98)。以Munsell色彩体系的10色相、11色调以及10灰阶为基础,针对多种色彩意象,从上述120色中选出了符合这些意象的颜色,其中又根据使用频率的高低,建议了最常用色。表一整理了24色彩意象换算至CIE LAB空间的粗略色彩特征。例如:男性化的颜色是低彩度/低明度/蓝灰色相,而女性化的颜色是高明度/度/红黄紫色相等。直接查表随机挑选选用频率高的颜色,虽然简单快速,但是有版权问题。如果用回归方式描述色彩意象的选色分布特性,准确度非常低。因为这些具有相同意象的颜色未必在色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多项式回归只能描述连续性的强度变化。类神经网络(周鹏程,

民91)也同样存在无法描述不连续资讯的问题。用逻辑条件构成的模糊逻辑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zadeh,1989)。面对不连续的资讯,只要观察资讯特性,量身订作一条模糊if-then法则,加入连续资讯的逻辑法则之中,就可以排除特定资讯对连续性资讯的影响。

本研究将Munsell明度(value)/彩度(chroma)/色相(Hue)/色彩意象分别用3/3/10/3个高斯型态的部分函数(membershipfunctions)描述。明度与彩度分别以高/中/低描述,输出端的色彩意象也是用高/中/低描述,色相则以Munsell的(R,YR,Y,GY,G,BG,B,PH,P,RP)10个色相作描述。根据对上述120色统计表的观察,针对24种色彩意象量身设计了数量不等的模糊if―then法则。

例如,[明壳的]色彩意象,可用以下三条法则获得近似的结果:

1 If(高明度)and(低彩度)then(明亮度高)

2 If(低明度)or(高彩度)then(明亮度低)

3 If(中明度)or(高彩度)then(明亮度低)

例如,[华丽的]色彩意象,可用以下六条法则获得近似的结果:

1 If(R色相)and(明度[不]高)and(高彩度)then(华丽度高)

2 If(PB色相)and(高彩度)then(华丽度高)

3 If(P色相)and(高彩度)then(华丽度高)

4 If(低明度)and(低彩度)then(华丽度高)

5 If(低明度)and(高彩度)then(华丽度高)

6 If(高明度)or(低彩度)then(华丽度低)

模糊逻辑的优点是弹性大。可增加模糊if-then条件,提高色彩意象评估的准确度。不过要注意,必需设下足够的[反面条件]才能够获得比较正确得意象评估结果。此外每个条件的加权大小,也会影响到色彩意象评估的准确度。选色机率高的条件需给予较高的加权值。

模糊逻辑的优点是弹性大。可增加模糊if―then条件,提高色彩意象评估的准确度。不过要注意,必需设下足够的[反面条件]才能够获得比较正确得意象评估结果。此外每个条件的加权大小,也会影响到色彩意象评估的准确度。选色机率高的条件需给予较高的加权值。sRGB色空间内的颜色以16阶等间隔分割色样本,根据模糊逻辑的计算,可换算出所有色样本的24种色彩意象排名。原则上,当软件使用者选用指定色彩意象时,可随机选取该色彩意象上排名较高的几个颜色。但它们可能是很类似的颜色。根据Moon与Spencer的配色法则(1944),两色之间色相/明度/彩度差距不大的颜色为暧昧的不良配色,因此可用程序排除这样的配色组合。服饰常用的配色原则是等色相配色或等色调配色(詹惠晶,杨丽佩,民98)。将这些条件加上去,可选用的颜色组合会减少很多,但呈现的配色效果反而较理想。

著色

如果直接让指定的配色ROB值,覆盖在指定的服饰区域,会导致纹理与阴影丧失,看起来像卡通人物一样没有真实感。因此需要推算服饰区域内的影像相对亮度百分率,将RGB值乘上这个百分率,获得具有纹理与阴影的换色影像。本研究发现,如果用饰区域内的影像亮度最大值作为100%的相对亮度,换色的结果通常会太暗,因为亮度最高的区域通常是衣服表面的反光或杂讯,占的面积很小,以此作为换色基础不具代表性。理论上用亮度平均值或中位数作为转换的基础是比较合理的,但亮部容易过壳,换色影像的阶调看起来不自然。本研究发现用亮度的95%分位数作为换色基础得到的效果较好。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换色前后的亮度差距。如果由很暗的颜色置换成很亮的颜色,除了会产生明显的杂讯之外,换色之后的亮度与彩度会显著不足。只要让相对亮度影像的gamma值调小,即可改善这个问题。见图五,原图中黑色的衣服,如果调至深蓝色,问题不大,调至明亮的黄色,则整体偏暗且含有明显杂讯。将相对亮度影像的gamma值调小至0.2可改善此一现象。如果是由亮色调至暗色,或调整前后亮度差距不大,则不会产生这个问题。

此外,服饰区块的边界也必需审慎处理。如果服饰换色前后色差很大,服饰边缘的轮廓会很明显。不自然。因此将标是衣服区域的二值化遮罩作膨胀(dilation)运算后,转浮点模糊化,作为原影像与新影像之间的加权值。换色前后色差越大,边界模糊范围越大。如此可降低换色前后服饰轮廓过度明显的问题。

配色评价子系统

本研究所提出之服饰自动配色系统的第四部分是配色评价子系统。其架构如图六左图。首先是影像分类,利用第三节所介绍的人脸辨识方法,确认输入的图像是否为人像。如果是人像,需分割背景,配色评分时忽略背景色。主色分析部分,使用改良的K-means算法,找出影像中的五个主色。最后再利用第四节所介绍的模糊逻辑判断各种色彩意象的强度。最后将五个主色的意象强度按面积加权算出最后的24种色彩意象强度评估值,以长条图显示出来。这个子系统也可以用来检定网页设计配色意象、室内设计配色意象、绘图色彩意象等,具实用价值。配色评分系统 影像分类主色分析色彩意象查询 输出意象评分表。

服饰色彩篇4

关键词:服饰色彩 教学 体会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50

在艺术设计中,色彩是视觉语言中最为重要的形式要素,它关系到设计作品整体的色调与感觉,它的重要性往往是第一位的。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人类的审美需求决定了服饰必须具有造型美,而服饰色彩是服饰造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色彩关系能更好地作用于服饰造型,使服饰的价值更具可视性与实用性,对服饰色彩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对服饰的视觉感知及接受过程中,服饰色彩信息传递最快,情感表达最深,视觉感受的冲击力最大,且最具美感诱惑力。色彩能够迅速刺激人们的视觉器官而形成色的感觉,并迅速而敏捷地左右人们的心理、情绪,产生各种感情的变化和反应。

通过对服饰色彩课程的学习,从一个“自然人”的思维模式转变为“设计者”的思考状态,建立起初步的服装色彩设计思维模式。在色彩原理基础上研究符合人们视觉和心理原则的配色创造,用视觉思维理性地创造色彩空间、色彩意象。能够从整套服饰或是整个系列的色彩搭配上运用人的视觉流程因素,突出服装款式的重点部分,从心理感觉上诱导人的视觉。

1 服饰色彩课程教学现状

服饰色彩课程作为一门专门对服装设计三要素之一的色彩进行理解掌握的课程,与艺术设计基础理论课程――色彩构成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服饰色彩是在色彩构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色彩设计与服装设计相结合的课程。总的来说,服饰色彩是在色彩构成的基础上进行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其重点在于在色彩学理论基础上增添服装设计的内容,使之与服装的款式、面料相融合。以色彩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人体为直接客体,以服装面料的肌理组合表现进行色彩造型和创造。利用色彩原理和点、线、面的结合,使服装的材质形态有机地组合起来。而现实教学中服饰色彩的课程内容经常会与色彩构成的内容相重叠,因此教学内容仍旧停留在色彩属性、色彩的推移与渐变、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各方面,以致给学生造成服饰色彩就是一门改名换姓、换汤不换药的色彩构成课的印象。

同时,在具体课程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第一,由于服装设计具有独特的时间性、潮流性,如何从自我设计的角度找准当前的色彩流行趋势甚至预测未来的色彩流行趋势,并将其有见解运用到设计中,而不是盲目使用,随意拼凑,成为没有自我思考价值的嗟来之食,这是服饰色彩教学中最为难以解决的。第二,服饰色彩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怎样在有限的课程练习中强化理论学习的成果,在课程作业中体现本专业前沿研究现状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色彩构成的练习内容,如流行色的产生、色彩企划方案的制作,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第三,服装设计不仅仅是一门审美艺术,更是需要与人体及人的心理密切结合的实用设计类型。怎样在万千色彩中找到适合各种体型人体、各种肤色类型穿着并且能体现出一定设计思想的色彩是实际服装设计的迫切需要。第四,服饰色彩设计作品的评判标准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教师怎么向学生阐述一件设计作品中所运用色彩的“好与坏”,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此标准并且能在设计中进行自我评判,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2 服饰色彩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针对于服饰色彩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以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教学上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方法与建议:

2.1 改变教学思路,从生活入手

服饰色彩课程教学应改变单纯的老师理论讲授、案例演示,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调换教师与学生的位置,而采用教师分配任务――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教师分析评价、理论讲授――学生完成作业的模式。

色彩最丰富最纯粹的地方应该是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变幻莫测的自然色彩往往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教学过程中贯穿服装设计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的论点。首先,要求学生从身边去发现色彩,给每位学生分配一个广义的色彩主题,要求其用各种方式如拍照(电子稿)、写生等,采集自然素材,亲身体会自然界中绚丽缤纷的色彩。从大量的色彩形象资料中捕捉灵感,并将其统一编排整理形成较为完善的色彩资料库;然后教师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从色彩原理过渡到服饰色彩。再次要求学生广泛搜集某一服装品牌最具代表性设计中所运用的色彩进行主题分析,例如撷取某一阶段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装设计作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单独就色彩设计来进行专题式的重温、回顾与考量。在此过程中教师着重评判与分析色彩与造型、色彩与工艺、色彩与面料、色彩与肌理等的内在关系,注意强调色彩在服饰设计的综合体系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及其赋予服装的功能与特性。只有了解并掌握服饰色彩的以上特点,才能将其与艺术设计中的其他色彩设计区分开来,形成独有的服饰色彩设计思考模式。

服饰色彩篇5

一、影视剧中服饰色彩的特性

优秀的影视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的往往并不是作品的故事情节,而是以震撼的画面和演员的出色表演所营造出的“场”,而在气氛的烘托和画面的营造中,服饰色彩实是功不可没。色彩,本是事物的物理属性之一,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元素的色彩则还具有超越了物理属性之上的其他特性,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特性,色彩才能够成为艺术的元素,也才能够支撑其在作品中表情功能的实现。概而言之,服饰色彩具有以下特性:

1、唯美性

唯美性是指影视作品中服饰色彩的运用一般都要遵循视觉美的原则,即在不违背大众的基本认知和作品所要展示的特定时空的前提下,服饰的色彩可以高于现实生活的客观性。比如台湾电影《海上花》在服饰色彩的运用上就十分精致,作品以清末为背景,为了展现租界洋风盛行的状况,服饰色彩大都明艳动人,充分展现了其唯美性。

2、再现性

再现性是指服饰色彩的运用要再现作品所演绎的时代背景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角色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色彩也是影视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段之一。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小伙伴”们的军绿色穿着,真实再现了时期普通孩子的梦想——当兵。又比如《金粉世家》中色彩艳丽的旗袍,一望而知便是三十年代的上海资本家。

3、联想性

众所周知,不同的颜色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才有了“暖色”和“冷色”之分。在影视作品中,创作者有时会特意的运用某种服饰的色彩来唤起观众的联想,以促进观众和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命运产生共鸣。比如电影《英雄》中完全是以服饰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再比如电视剧《水浒传》中土灰色为主的服饰,是观众联想起梁山好汉们命运的黯淡及主人公对命运的旷达。

4、象征性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与特定民族、历史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影视作品中的服饰不一定完全是历史的再现,而是特定时空的符号。在作品中,创作者有时会将服饰色彩作为一种特定的象征和暗示来进行刻意安排,以使其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比如《辛德勒名单》中犹太人的服装以灰黑色为主但又显得杂乱无章,象征着纳粹势力对人性的压抑和戕害。再比如《秋菊打官司》中秋菊所穿的花袄和家中的辣椒颜色相差无几,象征着人物性格的善良与执拗。

二、影视作品中服饰色彩的表情功能

色彩一但进入到影视艺术之中,被附着于人物的服饰之上便不复为单纯的物理色,而是升华为艺术的元素,具备了上述四项艺术的特性。因此,影视剧中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也很少是随意的,大多数情况下,服饰色彩是创作者有意为之,其目的就在于借助精心选择的色彩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与感悟。

1、服饰色彩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表达作者的感悟

影视剧中的人物并不是单纯的戏剧角色,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寄寓着创作者的感悟与认知,尤其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甚至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影视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需要有服饰色彩来参与的,创作者要根据人物所在的特定时空及人物的身份、性格等来进行服饰色彩的选择,而在选择的过程中也常常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感悟。比如《大明宫词》中的韦皇后,少年时身着淡紫色的短襦,橘黄色的裙子,束白色腰带,显示出人物的青春和活力;待到年长则换成了石榴红或绛紫色的大袖衫,显示出中年贵妇的奢华与沉稳。服饰色彩的变化一方面是为了表现人物岁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必然性改变;另一方面也很明显的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作者显然对中年以后的韦氏不十分赞赏,因此对其服饰色彩的选择也逐渐单调。

2、服饰色彩通过对主题和风格的展示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服饰色彩篇6

大众文化传播时代是图像化的世界,影像作品中,服饰色彩的设计尤为重要。作为诠释人物身份、地位、心理、境遇的无声语言,服饰色彩成为传达信息的外在媒介和文化符号,对于现实生活的服装色彩设计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为例,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前提下,不仅保留了书中各个人物的着装特点,如王熙风、贾宝玉常穿红色,还同时兼顾到角色的性格心理特征和剧情细节画面美感的需要,通过色彩明度和纯度的差异来塑造和区分人物,避免了此二人在同一镜头场景中的撞色问题。

针对王熙凤的无文化、泼辣、“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设计师以暗红色作为凤姐的服装色彩基调,与大红、粉红等邻近颜色相配,营造出热烈、成熟、阴险、世俗的意象,暗示着角色的内在品格。同样是红色,宝玉的服装被设计成朱红色的服装基调,配以银白的局部装饰,在色彩对比中,明快、纯净的色彩组合完美地诠释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特殊性格。

林黛玉的服装色彩以如冰似雪的白色与淡蓝色为主基调,配以数点金色与红色等暖色装饰,以卓然不群的形象昭示了她孤傲的性情、高贵的出身、优雅的品位以及父母双亡素色服孝的实际境遇。薛宝钗的服饰色彩是最难设计的,书中对其服装特点的描写是“一色儿半新不旧的”,说宝姑娘“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偏好淡雅。但影视中的服饰色彩不仅要写照心理,还要表明身份地位。作为“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贵族富家千金,过于暗淡朴素的服色会令角色淹没在花团锦簇的众芳之中,不切合镜头中的主角形象和贵族身份,而艳丽鲜明的色彩又违背宝钗的品位性情,故而,设计师以高明度、低纯度的淡淡金色作为宝钗的服装色彩主基调,完美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信息社会中,服饰色彩已然成为人身份、地位、职业、气质、修养的符号性标志。设计师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熟悉色彩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服饰色彩与人协调的美学原则,才能塑造出理想的色彩形象。

二、服装色彩设计必须与人的社会心理对应

现实生活中,与服装色彩设计相对应的不仅仅是人的个性心理,还包括人的社会心理,由于不同时代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也随时代而变化。

(一)服饰色彩设计与流行心理“流行色”是社会心理的一种产物。以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中国人服饰色彩为例:素面无妆,头发本色,衣裤的大面积草绿色配以小面积的五星、领章、袖标等红色装饰,充分体现出那个年代“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的政治风貌与社会心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服饰色彩,普遍弥漫着浓厚的世纪末的颓废情绪,巨大的精神苦闷和颤栗的愿望的涌动在服饰色彩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深沉到极点的大面积黑色服饰之外,作为“酷”样本的深色妆容被极度推崇,深蓝色黑色的唇色和指甲色成为时尚。伴随“911”恐怖袭击事件和新世纪的到来,服装色彩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多种色彩组合的新局面为时尚,以此呼应人们劫难后纵情享乐狂欢的社会心理。到了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生态学理论兴起的当代社会,服装色彩设计普遍遵循回归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社会心理需求,流行自然色调,开发并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无污染色彩原料,服装色彩设计整体向绿色设计趋势发展。总之,人们对服饰色彩的选择虽然受各种心理因素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但却有共同的心理趋向。共性的需求使人们面对流行色有大致相同的潜在愿望,只是接受流行的态度与程度却不相同,有完全采纳与选择采纳的区别,对潮流漠不关心或拒绝态度的只是个别人。作为设计师,应了解消费者对流行色的态度,并作为服饰色彩设计参照。

(二)服饰色彩设计与消费心理不同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环境、文化修养、经济状况的人,对服装色彩的选择与消费有不同的心态。概括可分为模仿型、开拓型、复合型三类。模仿型心态是指个体对服装色彩的选择与消费易受环境和他人影响,有随波逐流特质。他们不过多考虑服饰色彩对自己的性别、年龄、形体、身份、环境是否合适,常追逐潮流来选择服装色彩并进行消费。开拓型心态求新、求奇,个性强烈,对服装色彩的选择与消费有不拘泥于现状的自我表现心理,或者强烈渴望得到社会环境的注目与认可,或者全然不计别人的眼光。复合型的人中庸稳重,对服装色彩的选择与消费是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对服饰色彩的设计要求考虑周全,既要求时尚、美观和个性,又希望公众认可欣赏,追求完美效果,是一种极其理性的服饰色彩消费心态。当今各国的政要首脑人物的着装色彩都体现出复合型特点,2014年中国APEC峰会领导人的服装色彩设计,便是针对复合型人物群体设计出的完美之作和成功范例。

服饰色彩篇7

摘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充分发挥了服饰艺术带来的视觉效果和深蕴的文化内涵,敏锐地把握住红与绿两种色彩基调,在桃红柳绿、穿红着绿的红楼世界中极尽搭配组合之妙,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各种服饰及色彩的运用潜质和丰富内蕴,使得不同服饰及色彩既表现出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又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完美契合。

关键词:红楼梦 服饰 色彩 补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部集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宝典。在这部煌煌巨著中举凡诗词歌赋、音乐绘画、戏剧曲艺、园林建筑、美食服饰乃至楹联偈语、灯谜酒令,都异彩纷呈,各极其妙,显示出作者曹雪芹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和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

作为一位高妙的艺术大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充分发挥了服饰艺术带来的视觉效果和深蕴的文化内涵,尤以小说中人物服饰色彩之描写最为突出。

一 《红楼梦》最鲜明的服饰色彩基调――红与绿

贾宝玉和林黛玉无疑是一组最鲜明的形象对比。其情感体验一热烈一冷峭,情感风格一明快一幽婉,情感表达方式一外露一深藏,情感倾向则一色化为“红”,一色化为“绿”。两个形象的情感基色构成冷暖对比,置于红楼整体画面的中心。作者之所以设置这一对比,显然是为了更鲜明地展现形象间判然有别的情感特质:潇湘妃子的忧郁伤感,反衬出怡红公子的愉悦欢快;后者的感情试探与表白愈是袒露、明快,愈显前者心态之多嗔善饰。脂砚斋批语中言宝玉“情不情”而黛玉“情情”,宝玉之痴“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正道出宝黛情感倾向之间的对立性差异。红与绿互为补色,相反相成,既成为红楼整幅画面中最引人瞩目的主体色彩,也恰于鲜明生动的对比中倍显其各自的奇光异彩。

曹雪芹在选择红与绿这组对比强烈的色彩作为《红楼梦》的服饰色彩基调,还参考中国传统社会赋予它们个性化的独特意义。例如红色,欢悦热情、浓烈旷放,正反映出《红楼梦》男主人公贾宝玉的情感特质。宝玉爱红成癖,在他的周围充满了以红色为主的色彩气氛,宝玉有号“绛洞花王”,又自号“怡红公子”,在荣国府中住在“绛芸轩”,大观园里居于“怡红院”。怡红院内蕉棠两植,崇光泛彩,海棠之艳,“丝垂碧缕,葩吐丹砂”。行于其间的宝玉身上常穿着红色的衣服,佩戴着“灿若明霞”。而绿色,冷凝纤、忧郁深婉,在《红楼梦》中则是林黛玉的色彩符号。她的名字中包含了一个“黛”字,黛是青绿色用来画眉的墨。她的雅号叫“潇湘妃子”,住在“潇湘馆”,窗户糊着碧纱,户外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很显然,作者是想把这两种颜色通过这两个人物协调统一起来,这寄托了作者对宝黛二人爱情的美好祝愿。他在第十七回写众人给“怡红院”拟题匾额时,借宝玉之口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又说,“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

二 《红楼梦》中服饰色彩的红绿补色配置与人物个性审美差异

《红楼梦》中服饰与色彩的审美,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它是人的心理、情感的必然反映,是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个性审美的潜意识流露。画家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色彩之爱好,人各不同:故尔与我,有不同也;老与少,有不同也;男与女,有不同也。”

红色和绿色是互补色,补色对比是全部色相对比关系中最强烈、最饱满、最充实的一种,它让色彩的对比达到了最大的鲜明程度,并且极大地提高了色彩的相互作用。曹雪芹在《红楼梦》人物服饰的色彩描写上频繁地运用这种红绿补色配置,表现出极为鲜明的人物个性。

王熙凤是《红楼梦》倾尽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个人物,第一次出场时林妹妹眼中看到的表嫂:“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曹雪芹对凤姐的服饰做了详细的叙述,通过对她的服饰、色彩、质地等方面细致入微的描写,把一个光彩照人、魅力四射的王熙凤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从颜色上看,凤姐的这套服饰基本色调是红配绿,大红与翡翠绿是最强烈的补色对比,二者色彩明度、饱和度都很强。但是又不单纯是对比,用石青和豆绿把强烈的对比压一下,这样的颜色搭配艳丽夺目,浓淡调和,美而不俗。再加上缕金百蝶穿花、五彩刻丝、撒花等华美的图案装饰,更衬托出王熙凤艳丽非常且傲视群芳的容貌气度,既漂亮又尊贵,既洋溢着青春气息又威赫凝重,也将她管家少奶奶的高贵身份和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因其衔玉而诞,贾母万般宠爱,其在贾府地位无人可及。有关宝玉服饰的描写单是前八十回就有10处之多,无一处不写得多姿多采、栩栩如生。第三回,刚进贾府的黛玉所目睹的表哥形象――“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宝玉在这一回里,出场便神采飘逸,光彩照人,华贵之气直通凤姐。但宝玉一身华丽的装束又有别于风姐,富丽多彩的服饰辅助着“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的英俊神态,如此工笔树立起来的人物形象何等玲珑剔透。正是因为作者观察敏锐,生活厚实,笔力雄健,才敢于转瞬之间便让宝玉在林妹妹面前做了两次时装表演。

小说第四十五回写的是宝玉雨天的打扮:“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第六十三回怡红夜宴上:“宝玉只穿着大红棉纱小袄子,下面绿绫弹墨袷裤”。宝玉在前面第三回中的便服着装是银红撒花大袄配松花撒花绫裤,雨天装扮是红绫短袄配油绿绸撒花裤,后面夜宴中是大红棉纱小袄配绿绫弹墨袷裤,这些都属于红色与绿色的补色配置。第七十八回写宝玉“只穿着一件松花绫子夹袄,袄内露出血点般大红裤子来。”写这裤子是为了推动见物怀人的情节:“秋纹见这条红裤是晴雯手内针线,因叹道:‘这条裤子以后收了罢,真是物件在人去了。’麝月忙也笑道:‘这是晴雯的针线。’又叹道:‘真真物在人亡了!’”这里要着力突出这条晴雯亲手缝制的大红裤子,因此必须减弱绿色的纯度与明度,使之变成松花般的嫩黄绿色,才能使那血点般的大红裤子突出起来。可见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作者也绝对不是信笔挥洒,随意涂朱抹紫。

在小说中黛玉的具体服饰描写极少出现,这尤见作者的神来之笔,略其貌而取其神,突出她的内在美质。比较详细的只在第四十九回中,有这样一小段描写:“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红香羊皮小靴,就是漆红的小羊皮靴;羽毛缎纱,是将鸟羽捻入线中再织成的像缎子一样光滑且能防水的织物,正好作为雨雪天气遮风避雨之用;皮草讲究出锋,大面积大红颜色的袖边襟下露出白狐狸里的毛边,而白狐狸毛又天然带一点银色毫光;青金闪绿,是用金线和绿色丝线分别做经纬纱织成的闪色面料。鲜艳的红色服饰配青金闪绿丝绦,为一身红妆平添了几分动人春色,既凸显出黛玉衣着的品位,又符合她希冀“红绿相配”的爱情愿望。在素雪的辉映下,身着红衣的黛玉犹如一株傲雪红梅,显得生气勃勃,神采飞扬。

从色彩搭配上看,红色和绿色是一对互补色,所以要想有效地应用补色对比规律,就应把握扬长避短的构成原则,以便得到既强烈鲜明又优美和谐的色彩关系及美学蕴意。在互补色的配置上,需顾及色彩的明度、纯度以及色彩配置的面积比例。第六十五回中,尤三姐的着装就是一组色彩极鲜明的红绿补色搭配:“这尤三姐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越显得柳眉笼翠雾,檀口点丹砂。”大红大绿是纯度很高的色相对比,补色之间颜色越纯,面积越接近,色彩对比越强,配色效果越鲜明。这种一般人很难驾驭的大红大绿的服色,穿在尤三姐身上,更凸现出她“仗着自己风流标致,偏要打扮的出色”的风情体态和轻狂豪爽、目中无人的个性魅力。

大红是传统所谓的“正色”,在穿戴使用上有它的服色等级限制。在《红楼梦》中更多是主子奶奶小姐们穿戴大红色,而丫鬟们虽然穿红着绿,但那红多是桃红、水红、银红、海棠红、石榴红等,绿则有葱绿、水绿、柳绿、豆绿、翡翠、松花绿和秋香色等不同名目。曹雪芹不仅将红与绿赋予他所喜爱的男女主人公,还将这鲜活动人的色彩涂抹在美丽灵巧的大观园丫鬟身上,并不厌其烦地变幻着各种深浅明暗各异的红绿搭配。这种鲜明的补色配置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让桃红柳绿充满整个红楼世界,为宝黛爱情生活衬托最鲜明艳丽的底色。

第六十三回怡红夜宴,作者从芳官的服饰装扮上,着力刻划了这个女伶娇俏活泼又无拘无束的个性。“当时芳官满口嚷热,只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酡三色缎子斗的水田小夹袄,束着一条柳绿汗巾,底下是水红撒花夹裤,也散着裤腿。……右耳眼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玉塞子,左耳上单带着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越显的面如满月犹白,眼如秋水还清。”水田小夹袄,是像百衲衣般用各色零碎布料拼成整料裁剪的衣服,因纹理状如水田,故名。这件小夹袄是用玉色红青酡三色缎子拼的,腰间束一条柳绿汗巾,底下配水红撒花夹裤。耳饰也是玉色和红色相配,右边是一粒小玉塞子,左边一个白果大小的红宝石镶金大坠子,而左右不对称的耳坠戴法,确实很别致。一个娇滴滴的女孩儿形象,在艳丽的色调烘托下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第五十一回袭人回家探母时也穿了一身红绿相配的衣服:“凤姐儿看袭人头上戴着几枝金钗珠钏,倒华丽;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葱绿配桃红,色彩纯度稍低,显现出一种参差的对照。第七十回,写怡红院的小丫鬟们清晨在床上互相呵痒玩笑:“只见他三人被褥尚未叠起,大衣也未穿。那晴雯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睡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身上。麝月是红绫抹胸,披着一身旧衣,在那里抓雄奴的肋肢。雄奴却仰在炕上,穿着撒花紧身儿,红裤绿袜,两脚乱蹬,笑的喘不过气来。”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文字,把3个女孩儿的音容笑貌、行为动作、衣着打扮活现在我们面前。若没有了颜色语汇的描述,没有了这些红红绿绿的色彩,其艺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色彩运用是极为美妙的,其服饰色彩中红与绿的补色配置也显得匠心独运。无论是在服饰色彩描写本身的细致工笔上,还是从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上,都显示出了作者挥舞彩笔“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艺术功力。《红楼梦》中关于服饰色彩的描写以及服饰色彩的搭配,对现代服饰色彩的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雪芹在服饰色彩描绘和配置技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旭元:《随情赋彩,随彩抒情――〈红楼梦〉的色彩描绘》,《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4辑。

[2] 章方松:《〈红楼梦〉服饰与色彩的艺术意味》,《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1辑。

[3] 张筠:《〈红楼梦〉妇女服装色彩探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服饰色彩篇8

媒体的快速普及使体育赛事的参与性与观赏性大幅提高,竞技运动服饰通常是在特定环境中使用,近年来在各大赛事中的选用已超越了产品本身的使用属性,扩展到了文化蕴含层面。面料、色彩、图案、款式是构成竞技运动服饰的重要元素,而色彩又是其中最为直观的视觉要素。我试图通过色彩对视觉、心里影响的详细论述,分析竞技运动服饰的色彩选用可能会对裁判、观者,甚至环境带的影响,探索运动员如何在运动服饰色彩选择中体现环境与自身和谐的统一。

1.色彩的心里属性:色彩是运动场上观者对运动员着装感观的第一印象,对于判断主体性格、气质、行为活动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除了物理方面的辩知性,还会在心里产生生理感知,这称之为意象,大脑神经接收到色彩意象讯号,即时会产生联想,这种联想“能唤起各种情绪,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 色彩的心里效应比较复杂,同时又具有群体普遍性和个体差异性,在色彩的的心里意象联想基础上我们应该了解其社会性。

2.色彩的社会属性: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直观体现,服饰色彩的社会因素首先要体现在文化属性上,由于社会制度、传统风俗不同,人们的服饰色彩必然受到影响,并客观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正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因素的产物,并由此而造成群体性心理倾向,这是服饰色彩心理的决定因素。它从总体上决定服饰色彩的共性特征和整体模式。

3.认识服装中的色彩

选择服装色彩时首先要了解术语:基础色指纯粹的颜色,如红色、蓝色;明度指同一颜色的深浅变化;纯度指色彩浓烈程度。色彩被按照这三种方式加以区分,形成眼睛所能辨识的成百上千种颜色。这些颜色又被分为冷暖色调,其实色彩本来是没有温度、不能感觉冷暖的,色彩的冷暖是借用了器官感觉的词语,当然颜色的冷暖没有绝对,只是相对而言。

色彩带来的视觉信息及象征意义是很重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服装的颜色并不是单一的颜色,是在某一基础色下的多种颜色搭配使用,在服装的色彩运用中这样的搭配也是有一些规律和技巧的:

(1)强烈色搭配:指在色环中相隔较远的颜色搭配,强烈、醒目,容易引起注意。例如:白色和柠黄、绿色搭配很和谐、明亮,但会显得服装较轻薄没有分量,在举重、拳击等重量型比赛中极少出现,同一个色与白色搭配时,会显得明亮;与黑色搭配时就显得深暗。

(2)近似色搭配:指在色环中相隔较接近的颜色搭配,纯度低的颜色更容易与其他颜色相互协调,这使得人与人之间增加了和谐亲切之感,从而有助于形成协同合作的格局。

4.竞技运动服装的色彩运用:

竞技运动服装的色彩美体现是人与环境默契配合而形成的和谐美,在运用时,必须着眼于人种的体型、肤色。中国人属于以橙色为中心色相的黄色人种,体格方面相对骨骼架构娇小,体重偏轻。在赛场上“绝对力量和绝对速度不占优势,其优势主要集中在与灵巧、技能平衡等技能类项目上。”前面我们已经对色彩属性有了基本认识,具体可分项来谈:球类项目参与人数多,时间长,服装用色要强调整体感和易兴奋感,颜色使用不超过两色,尽量选用高纯度的暖色近似搭配,使整个队伍有较强的视觉统一性,“暖色调的应用会在较长的比赛时间中对自身或观者延长视知觉的兴奋周期”。单人比赛使用色彩较为宽泛,单色、多色搭配都可。在突出个体特性时,低明度冷色调所产生的沉稳、冷静似乎更适合作风稳健运动;气势强、节奏快的个体使用高纯度暖色调的强对比色比较容易得到观者的响应。在身体对抗性比赛中,红色具有“进攻”、“主导”等潜在含义,能使选手更加自信,在潜意识中对对手产生心理压力。水上项目中,服装面积小,用色应单纯,考虑到与环境的关系,暖色调高明度色彩会与水的蓝色形成强对比,轻快、醒目,对身形产生扩张视效。在举重项目中,冷色调低明度的着装会有力量的凝聚感,能使注意力更为集中。

相对于对服装要求严格的项目,体操给了丰富的色彩使用空间,最具有观赏性的体操比赛像是一个展示形体美、色彩美、民族文化、个人魅力的舞台,颜色可以用多,但不可用乱,暖色激情洋溢;冷色内敛精致;在某一基础色调下使用强烈色和互补色搭配会产生很强的律动感、节奏感;而采用色环中近似色或同类色的搭配会显得更加和谐,身姿的挺拔。很多运动项目的服装色彩运用是相近的,在掌握了色彩的基础知识、搭配技巧后可以根据实际环境的不同灵活掌握,这与比赛项目、比赛环境、运动员个体都有关联。

服饰色彩篇9

对服饰效果的影响

1场合因子

场合是对服装约束的条件之一,穿着者是公众场合的一员,色彩视错觉对场合因子的影响十分明显。表演场合因表演环境和内容的不同而不同,选择性更广,多以醒目、张扬的服色为主;而工作场合以强调、突出职业特征为主,如有与环境相协调的“白衣天使”,也有与环境相对立的、具有夺目效果的“环卫工人”等服装。而在一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场合中,常以平和、低调、朴素的色彩为主,能使人达到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状态[2]。在特定的场所、位置,通常还利用色彩视错觉的识别性,使服饰有较强的可视性,以达到安全、求援等目的。如登山服,公路、铁道养护人员、救护人员服装和雨衣等。

2体型因子

在服饰穿着中,体型因子应用明显,擅长利用色彩视错觉修整体型,做到“扬长避短”。一般而言,浅色,或者纯度较高的暖色具有扩散性,看起来比实际大些,称为膨胀色;而暗色,或者偏黑灰的冷色则有收敛性,看起来比实际小些,称为收缩色。颜色的膨胀与收缩,以明度的高低影响最大。这是人对色彩产生的一种色彩心理视错觉[3]。法国国旗中红、白、蓝3色的面积等大时,让人感觉白色的面积最大,蓝色面积最小。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属光学物理中的光渗现象,而蓝色则有收缩感。具体在服装设计案例中,颜色的膨胀感与收缩感,对调节人的体型有重要作用,往往被大加利用。一般体形瘦的人应穿偏浅色和偏暖的色彩,还可以调动造型与装饰的因素创造丰满感;反之,体形胖的人为了显得苗条些,适宜选用偏深色或沉着、素雅的冷色。另外,服装配色时可在需要强调和扩大体积的部位采用膨胀色,而在需要减弱及缩小体积的部位采用收缩色,这样人的外形看上去则较为匀称。如臀部过大者,应该避免穿色彩较浅较亮的裙、裤。而将较深暗的蓝色用在女子的腰部,白色用在胸部,能给人一种腰部更加纤细、胸部更加丰满的效果。

3气候因子

气候是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综合作用形成的因素。在服饰设计中色彩视错觉对气候因子的影响十分明显,尤其在心理效应方面。色彩有冷暖色调之分,将“冷暖”感觉同视觉领域的色彩感觉联系在一起,不是指物理上的实际温度感觉,而是指视觉上和心理上相互体验并相互关联的一种知觉效应[4]。色调之间的冷暖性是对比存在的,它们依附于色相、明度与纯度3大要素而产生综合反应。因明度的改变会产生不同的寒暖感,粉红色的温暖感较鲜红色大为降低,并有转趋凉快的倾向;而暗蓝色则寒冷感觉比鲜蓝色少,浅蓝比深蓝更具寒意感。蓝、青、紫等冷色系的服装给人的感觉寒冷、凉爽;红、橙、黄等暖色系的服装色彩能给人的感觉温暖,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令人体味到火热的强烈气息。

4年龄因子

色彩心理与年龄有关,根据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人随着年龄上的变化,生理结构也发生变化,色彩所产生的心理影响随之改变。一般来说,白色、米色等浅色系属于中性色,适合大部分年龄段。中老年人搭配黑色、灰色、青色和棕色等深色服装居多,代表成熟、稳重、端庄、典雅。黄、绿、红等色泽炫目的颜色使用者以儿童和年轻人居多,代表可爱、活力、精力充沛和个性张扬。但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与审美观的改变,色彩的年龄特征将不再明显,有相互交错偏爱的倾向。色彩的视错觉会让穿着深色服装的年轻人看起来更具成熟、稳重与权威的感觉。像现代白领、金领的职业装往往是以灰色系偏多,适合严肃庄重的职业场所。穿着艳色系服装的老年人,会显得更年轻潇洒,精力充沛。

5肤色因子

面对五彩缤纷的服装色彩时,要根据个人的肤色、脸色、眼睛和头发的颜色等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颜色体系。而色彩视错觉会在不同的肤色情况下带来不同的影响。根据不同的需要,服色有时可以与肤色形成强对比,有时也可采用弱对比。无论选择哪种色调,运用哪种对比手法,都要分析对象的肤色是偏白、偏黄、偏红,还是偏黑,然后进行综合考虑。肤色偏黑者通常不宜选择深暗色调,最好与明快、洁净的色彩相配,颜色的纯度保持为中等,如浅黄色、浅蓝色等。也可选一些带花色图案的装饰,显得明朗活泼。肤色偏白者最好选择纯度适中的色彩组合,如以暖色调为主的粉红色、橙黄色、紫红色等,以改善气色。肤色偏黄者适宜明快的暖灰色、蓝灰色调,使用时可以采用一些纹样变化以及鲜艳色彩来点缀。肤色偏红者可以选择清淡的色彩与其相配,如浅蓝灰色、浅驼色、白色等。

6文明性因子

着装的文明性,主要是要求着装文明大方,符合社会的道德传统和常规做法。针对着装文明性的要求,由于色彩视错觉的影响,需要人们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做出相应的改进。如服装感觉过于透明化时,有可能是由于颜色过浅而导致的,则可用深色替代浅色。色彩产生的距离错觉,往往体现在某些因素的对比上,让人从心理上产生后退感或前进感[5]。

7整洁性因子

在任何情况之下,人们的着装都力求整洁,避免肮脏或邋遢。研究表明,颜色会影响人们对干净的感知,如日常生活中,白色服装往往给人干净整洁的印象,而黑灰色服装容易给人不干净的倾向。但这也是相对的,浅色的衣服落上深色的灰尘(如煤灰等)就很明显,而深色的衣服落上浅色的灰尘(如头皮削等)就很明显。就整洁完好而言,服装的色彩最好有规律的设计安排,符合美学的要素,如果随意安排色彩,没有结构条理性,就会破坏服装的整洁性,给人感觉是由许多碎布东拼西凑而成。

8整体性因子

服饰色彩篇10

关键词:弱视群体;市场;智能;服饰色彩

一、“弱视群体”服装色彩设计的研究现状

“弱视群体”作为特殊的人群,他们面对多种多样的服装会遇到比正常人更多的障碍,海一样的市场中,服装款式色彩平分秋色,但是如今的“弱视人员”智能服饰色彩设计却寥寥无几,几乎没有特地为“弱视群体”消费者设计的服饰,也很少会解决“弱视人员”本身实质问题,不具备实用性和装饰性特点,导致市场拥堵,产品不畅销,一批“弱视群体”消费人群怨声载道。

二、“弱视群体”智能服饰色彩的运用方式

“弱视人员”作为备受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除了他们生理上视力的 问题外,他们和正常人是一样的,甚至可以通过特殊的外界因素的训练来发回独特的生活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渴求正常的生活,选购自己喜欢的服装,拥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关心喜欢的服装色彩如何进行搭配,所以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在设计弱视群体的服饰色彩时,除了考虑他们的视觉感知能力,而且也要充分发挥这些 弱视群体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智能服饰作品。

(一)视觉感知的适应性

在设计中增强装饰部位与底色的对比度,这样能更清晰的传达服饰特色,例如在T恤上的图案放大,灵活运用色彩的明度,轮廓线虚线、实线 的不同搭配,降低信息的识别难度,可以让他们看得更加清晰。对于弱视群体,所满足的智能服饰色彩不仅使普通人观看色彩时有足够的色彩张力,也必须考虑“弱势群体”严重的色彩效果。人的眼睛对于色的明度的反映较强烈。名都的变化越大,色盲患者越容易辨识。例如明度较高的的色彩在光谱学中光谱最长,所以会比较醒目,给人树蕨感伤的冲击力,从而刺激弱视群体的色彩感受能力。

(二)触觉感知的可识别性

“弱视群体”虽在视觉上与常人有不同之处,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他们拥有异于常人的触觉感知能力,利用面料纱向纹路的不同,以及某种颜色所特有纹路进行设计,并定义这种面为特定的号型,最终经过多次的培训与实践,使“弱视群体”的触觉记录表达本身视觉的既视感。例如夏布的粗糙天然纹理搭配绿色染料,定义0.1mm厚度的该面料型号为HR1,制作出夏季凉意服饰产品,这种加入人工定义的技术,不仅能够触摸感受到服饰的种类,了解市场的流行趋势,更能轻易的感知自己喜欢的服饰色彩。

(三)嗅觉感知的可操控性

人的嗅觉可以感受到万种气味,嗅觉作为人体对于外界气味信息的接收器。所以对于“弱视群体”而言,他们对于色彩的敏锐感知性较弱,但善于嗅觉辨别物品,如若通过嗅觉辨识外界因素产生的独特记忆记录,运用到智能服饰设计中来,将对“弱视群体”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所以在不同的服装面料中加入摩擦生香技术,利用香味的不同进行辨别,从而帮助“弱视群体”自动选择他们喜欢的服装产品。例如:在服装上加入摩擦生香技术,利用花香(茉莉花等)、果香不同的 香味,帮助“弱势群体”定义属于自己喜欢的服装色彩。

三、弱视群体智能服饰色彩设计的意义

(一)满足“弱视群体”生活上的需求

在谐社会的旗帜下,亦需要以人为本的的特色,做到满足生活要求的智能服饰色彩设计至关重要,从他们的实际生活需求着手,建立“弱视群体”核心机构,在这里有专业的服装搭配咨询师,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的选购自己的产品,弱视群体”备受关注,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人性化的服饰色彩设计,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二)满足“弱视群体”心理上的需求

设计满足“弱视群体”的生活上的需求,使他们在生活中不再因为特殊的生理缺陷而不具备享受选择自己喜欢服饰的权利,但是做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要重视他们的自尊心和审美情趣,做到人人平等相待,以诚相待,让每位顾客感受到服务的温情、内心深处积极乐观的心态,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对待这个社会给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