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迥异十篇

时间:2023-04-10 20:56:52

风格迥异

风格迥异篇1

一、共同之处

1.体裁相同

两篇文章体裁一样,即“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格式不固定

两诗都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3.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

杜诗将“秋风”“秋雨”和个人的遭遇经历融为一体,岑诗将“冬雪”和为朋友的饯行融为一体,都达到了景为情生,情因景涌的艺术境界。

4.借景抒情

两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杜诗借大风破屋、草堂漏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岑诗借边塞壮丽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5.都写到了风

两诗都用了一系列动词来表现风力之大,而且都用了“卷”这个字。

6.都有千古名句

杜诗中千古名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岑诗中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不同之处

1.句式不一样

杜诗以七字句为主,间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错杂;而岑诗从开篇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到结尾第十八句“雪上空留马行处”都为七字句,句式整齐划一。

2.叙事详略不一样

杜诗叙事较详细,故事性强。全诗可分三节。第一节写风破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写出了秋风肆虐,声响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突出风势之大,茅屋被秋风所破之情景;“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茅草被狂风刮起纷纷坠落的去向。这时,茅草散落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茅草的下落竟是如此!“归来倚仗自叹息”写出了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整个第一节的气氛是昏暗的,情绪是低沉的。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先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是雨要来的征兆,“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出了云将酿雨的情境,“雨脚如麻未断绝”突出了雨的绵密,可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却“床头屋漏无干处”,至此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了高潮,此情此景诗人怎能入眠?“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更是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各种辛酸经历的慨叹。

岑诗叙事简洁,点到即止。全诗的叙事线索不像杜诗那么明晰,是若隐若现的。诗的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咏雪部分的雪景可以说是一幅想象奇特的写意画。“白草折”与“梨花开”让我们读者从视觉上领略到了边塞奇寒的气候特征。而送别之事也仅仅在“中军置酒饮归客”“轮台东门送君去”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诗句中有所体现。具体的饯行、送别场面读者只能靠想象了。

3.抒情方式不一样

杜诗抒情强烈而深沉,推己及人并直抒胸臆:“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人用理想战胜现实后的呐喊,意志战胜叹息后的狂唤,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岑诗抒情含蓄典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没有一语道破,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其产生无限的遐想:或许有对友人的不舍,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对归期无望的惆怅……体现了含蓄典雅的特点。

风格迥异篇2

福克斯

提到福克斯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辆美系车,对于它的问题就是这车会不会很费油,这也许是大多数人对美系车的传统印象,但福克斯可以说除了是美国品牌,其他完全和美系车没有任何关系,在它身上找不到半点美系车的影子,如果没有亲身开过福克斯的话就更没法想像它和优异的操控性可以划上等号。福克斯是福特在德国的研发中心设计的一款车型,最早的目的是针对欧洲市场,所以它不能再像传统美国车那样,而是要去满足欧洲人的胃口,良好的操控来自于优异的底盘设计。福克斯的底盘是由前宝马3系的工程师设计,在打造了一个最佳操控B级车之后,又再次在福克斯身上发挥出了其不俗的功力。

言归正传,说到改装,福克斯在推出之后也得到了众多改装爱好者的追捧,是一辆不折不扣的热门改装车型,虽然是热门改装车型,但是欧洲只有少得可怜的几个改装厂商为其推出改装产品,毕竟对于大多数德国改装商来说这并不是他们擅长的车型。国内的福克斯车主选择的改装件多数都来自于台湾,因为在台湾的福克斯改装非常盛行,并且在台湾也有不少改装品牌都为福克斯推出了各种改装产品。对于福克斯来说,虽然本身就已有不错的操控性,但大多数的改装车主还是会先从操控入手,避振器、底盘及车架强化等进一步将它的优势发挥到极限。至于动力改装方面最佳的改装方案也是在自然吸气的发动机上加装涡轮,当下国内对于福克斯加装涡轮的改装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无论在硬件方面还是电脑匹配方面,都有良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改装之后也有不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在国内一台深度改装的福克斯最高可达到300hp左右的功率输出。对于一台前驱车来说如果要保持车辆的平衡性,这样的动力输出也已是极限。

速腾

大众在众多德系品牌中也算是最亲民的一个,对于国内有很多改装车主对于改装的启蒙也是从这个品牌开始。从4代车型正式大量国产以来到现在也有将近10年的时间,在我的印象中对于大众品牌改装的热潮是从4代高尔夫推出之后开始的。在当时,高尔夫宝来也都是热门改装车型。在德国本土也有众多改装厂商为他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改装产品。大众在国内也是最早在车辆上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厂商之一,所以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车辆的改装潜力、对于涡轮增压车型,可能仅仅是对于ECU程序的改写与调校就能有数十匹马力的进账。

新速腾上市也有将近半年的时间,相比前几代车主们对速腾改装的热情,这一代的改装显得稍微有些冷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个让它和运动风格越走越远的扭力梁后悬挂,流失了不少准车主,不过将它改为更倾向于运动与上代相同的多连杆后悬挂也不是不可能,因为在大众奥迪车型上有很多零件都是可以多车通用的。所以对于大众品牌来说,还有一种改装的方法就是高端流用,简单的来说就是使用与自己同系列但更高性能版本车型的零件。比如一辆普通高尔夫可以选择一些来自于GTI或者Golf R的原车产品改装,就算你是一辆迈腾想完全移植R36的底盘和四驱系统也是没问题的,并且改装后能让你有种纯原厂的感觉。因为这两辆车都是同平台生产,所有的车身零件都可以方便的通用。

相对于日系车,德系车的改装还是相对低调保守且费用较高的。

世嘉

风格迥异篇3

[关键词]古代文学 唐诗宋诗 异同比较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71-02

一、唐宋诗歌异同深入研究探讨

唐宋阶段古代诗文学,是古代文学课程中的重头戏。教师带领学生很好地把握“唐宋诗歌”两种迥然不同的审美体裁,是对唐宋诗歌进行深入了解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在进行唐宋元阶段古代文学课程讲解时,可以从“唐宋诗歌存在异同”话题入手,带领学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唐代诗歌风格赏析

唐诗,从总体的谋篇、布局上来看,给人的感觉是气韵流畅,富有醇美情调。唐诗以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改变以往诗体的寡淡和繁缛,换之以全新的短小精炼、语浅情浓、形神兼备、生机蓬勃之感。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作就以“清新、活泼、生动”见长,他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人深感到浓浓的依依惜别的人情味。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充满了盎然情趣,感慨而不消极。由此可见,唐诗作者通常都是将自然景物和自己的心境相结合,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描绘出唯美景象,倡导气势蓬勃大气。所以唐人所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境界,普遍偏于雄浑开阔、唯美而富有浪漫情调。唐代诗人对抒情诗作风格的偏爱,促使他们在诗歌创作时更加侧重于抒情。无论是花、叶、树、虫、鸟,还是风、雨、雷、电、雾,都能让诗人瞬间捕捉到此时此地与心灵相通的创作灵感,从而借以抒情达意。因此,唐代诗人所著诗作都极具深切情意,富有生机盎然的激情。

(二)宋代诗歌风格赏析

而宋代诗作就和唐代诗作的深厚浓情、多情迥然不同。宋诗在情调和审美上普遍侧重于“思辨”,宋诗擅长“析理”。宋代诗人普遍都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投身创作,力图通过诗意来周密地表达出哲理。宋代著名诗人朱熹在其诗作《观书有感》中借景喻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首诗作中,朱熹通过“水清澈,是因为源头活水”,来启示人们要持续接受新事务、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本领,充实自己。鼓励人们用不断求知来开拓人生新领域、提高人生新境界。王安石在诗作《梅花》中写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他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借冬天寒冷、梅花盛开等景物来进行暗喻,用诗化了的景物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意极其深邃。还有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作是在苏轼游览了庐山风光之后所进行的总结,其在诗中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景致,并且借景喻理,从中启示出深刻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这首诗作的特点不在于抒情,而着重于借物来暗喻的“理趣”。由此可见,宋诗和唐诗的富有浪漫情趣迥然不同。相比较而言,宋代的诗作更加显出理智和思想境界的深邃。宋诗之所以具有如此独特的诗风,其实是源于宋诗作者普遍都以“儒家老庄哲学”的沉稳灵秀和通达敞亮作为诗作的研究根基。宋代诗作借物、借景象进行感情抒发,从议论中透析出人生哲学道理。浓郁、多变、逻辑严密的哲理思辨度,远远超越了诗作中的形象思维。当然,在宋代诗作中也有饱含抒情风格的诗作,但是宋代诗人通常都会在诗作创作的深情之内,十分灵活地将哲理掺入其内,这样诗作就形成了非常巧妙的境界上的飞跃和提升。宋代诗作在客观冷静地观景、观物的同时,也理智客观冷静地对人生境界、对哲学深度进行了很到位的审视。

(三) 唐宋诗作风格迥异

综观上述,可以看出,唐代诗作侧重于抒韵,在诗作中更多的是活泼而生动的景物形象描写,富于抒情。而宋代的诗作侧重于思辨和分析道理,在诗作中更多的是诘问和追问道理,十分富有哲学研究价值、富有哲理性。如著名文学家缪钺在《论宋诗》一书中所言:“唐诗如芍药海棠,裱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二、唐宋诗作风格迥异事出有因

唐宋诗作风格迥异的形成原因如下。

(一)唐宋诗作各自所继承的研究诗作对象的历史基础条件迥然不同

毋庸置疑,摆在唐代诗人、宋代诗人面前的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时期,而唐诗、宋诗所进行研究和可进行参考的诗歌遗产著作的历史条件是完全不同的。唐代诗人普遍都是在研究和参考了六朝诗歌历史遗留著作的前提和基础上,才将诗歌创作的体裁予以进一步扩展和充实。唐代诗歌创作的显著标志时期就是盛唐时期。这个时期是唐代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重要历史阶段。可以看出,唐代诗歌的创作都是以六朝诗歌的体裁、诗体形式、辞藻、音律为基础的。毫无疑问,六朝诗歌为唐代诗歌的创作、发展、进步奠定了强大基石。但是,六朝诗歌在诗体上明显存在着诗体不成熟、辞藻肤浅、文风形式僵化的弊端。于是唐代诗作者有广阔的对诗作进行开发、改良的空间。再加上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太平景象也催生出了更多带有“唯美浪漫情调、欢乐开怀抒情达意”的诗歌体裁。广阔的诗作发展空间,也促使当时的诗歌创作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诗作门类派别。比如诗仙李白的“浪漫诗”, 诗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等,他们共同将唐诗推向了诗作创作多产、气势辉煌的一个顶峰。在盛唐之后,中唐还出现了著名诗作者韦柳、元白、韩盂;晚唐也出现了著名诗作者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他们虽处在不同的时期,但都共同将唐代的诗歌创作水平推举到了全新的高度。

唐诗在诗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体裁”成就,使得宋代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任何在诗歌体裁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和唐代诗人在诗歌发展中的优渥条件相比较,宋代诗人只能在继承唐代诗人诗作的原有框架内迂回曲折、独辟蹊径。所以,宋代诗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必须要从唐代诗人诗歌创作的尚未完善之处去进行开掘、创新、疏通。于是,宋代诗人果断地放弃了对六朝诗作体裁的继续研究和探讨。他们巧妙地选择了杜甫及若干中晚唐时期的诗作者作为其诗歌创作研究的对象。而且,宋代诗人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格式、诗作表达等诸多方面,都兼顾了诗仙李白诗作的奔放豪迈气魄、诗魔白居易诗作的气势畅达、通透,以及韩愈诗作的遒劲合为一体。这样就使得宋代诗作呈现出了“以景物抒情达意为诗,以哲理析理为诗,以才学精妙为诗”的辩理、析理、逐理的诗作特点。在“变”还是“不变”之间,宋代诗人非常明智地在诗作创作上选择了“大胆求新、勇于求变”的做法。而且,宋代诗人还别出心裁地对旧体诗作进行整合创新,融合其所处时代的历史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宋代诗歌体裁和风格意境。

(二)特殊历史条件下学风政风的差异

唐宋两代的诗歌创作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学术氛围息息相关。盛唐时期政治开明,社会安定,文化氛围舒缓。因此而涌现出了一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作者,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彰显出了气势雄浑而又气韵灵动的盛唐诗作高产气象。同时,唐代诗歌创作者还在贵族政治统治中,以诗歌作品来游走于权贵门第之间,所以唐代诗人势必要考虑到贵族的审美需求和兴趣偏好。而对比来看,宋代政治态度保守,军事上也比较软弱。宋代王朝在整体机制上就缺乏唐人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振兴国家的气魄。而且,宋代很多诗歌作者都出身于平民,比如未入仕途之前家境贫寒的著名诗作者欧阳修。他出身平民,在诗歌创作时,能更深刻体会到民众的疾苦。同时,很多宋代的诗作者往往具有多重身份,他们不但是诗歌创作者,同时还可能是官僚政客家中的门客,更是颇有艺术造诣的学者。所以,宋代诗歌作者不但在知识结构上比唐代诗人要深邃渊博,而且还是当时重要政治阶层的精英力量,他们在进行诗作创作的同时,还能支配宋代政治格局的发展,从而能极大地推动诗风的改进,使得思辨分析和理性议论更充分地渗透宋诗内。

总之,唐诗重抒情,宋诗侧重于思辨。唐宋诗作之所以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根本原因就在于唐宋诗作所继承的历史诗作研究基础存在差异,以及诗歌文学创作所处历史时期的差异和规律使然。诗分唐与宋,情理各具异曲同工之妙。

[ 参 考 文 献 ]

风格迥异篇4

《爱的理想生活》李文森和丁荟桥冰释前嫌在一起了。《爱的理想生活》是由李江明执导,殷桃、宋轶、赵今麦、夏若妍、胡连馨主演的都市情感剧。该剧改编自朱德庸的漫画《涩女郎》,讲述了五位性格鲜明、经历迥异的都市女性,在经历形形色色的生活困境之后,最终找到自我的故事。

戴希希一直以来都把“恋爱,结婚,生子”当成完美人生的终结信条,可没想到却在婚礼前夕被分了手,一时无处可去的戴希希寄居到丁荟桥家过起了重生的生活,却和原本就租住在这里的婚庆设计师温如雪成了冤家。虽然论及美貌,丁荟桥并不输温如雪甚至还更胜一筹,可偏偏她是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职场女强人,把工作当做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标。而温小阳来大上海追求自己的漫画梦想,也成为这个“小家”里的一员。四个风格迥异的女人住在同一屋檐下,正面摩擦不断,背后却是彼此的靠山。她们在不妥协的道路上,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归属。

(来源:文章屋网 )

风格迥异篇5

[关键词]《仲夏梦之夜》 《西厢记》 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94-01

一、整体戏剧结构存在差异

在西方传统戏剧创作观念中,悲剧与喜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戏剧形式,在创作时应严格区分这两种戏剧形式,从创作的开始就要把握好创作戏剧的纯粹性,而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给观众带来的审美体验较为单纯。一般来说,其情节发展遵循着这样一种原则,在遵循可然律或者必然律这两种规律的基础上情节发展应该是由顺境到逆境,再由逆境到顺境,结构较为单一。但莎士比亚在创作《仲夏夜之梦》时所采用的整体戏剧结构是完全不同于古典戏剧结构的,在结构布局上采用了苦乐相间悲喜交错的结构方式,在戏剧冲击力上具有跌宕起伏百转愁肠的效果。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仲夏夜之梦》可以看做是一种几何型图形般的结构,故事的发生地位于森林与城市、现实与梦境之间,两两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名词存在于整部戏剧中。这样看来,整部戏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没有十分明显的线性顺序的,现实与梦幻之间存在着鸿沟,割裂了戏剧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这样安排也显示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通过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叙述,表达出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自有的创作主张,从这一点上来说《西厢记》的戏剧结构可以说是完全按照中国杂剧的创作要求进行创作的。《西厢记》全文共分五本二十一折,严格遵循了相关的创作要求,用词幽美,善于用对仗工整的长短句来表达作者自身的情感意图。不仅如此,严谨的创作思维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西厢记》全篇的创作线索具有连贯性,没有将各个情节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相对于《仲夏梦之夜》来说更容易把握戏剧中主旨大意的表达。这两种迥然有异的情感表达方式虽然在手段选择上存在着差异,但毫无疑问,这都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出自身意图而进行的创作选择,其产生的戏剧效果获得了有目共睹的见证。

二、戏剧节奏控制把握上的不同

《仲夏夜之梦》虽然说有较以往的传统戏剧结构不同的创作结构,但是其在内里的大方向上还是自然地遵循了一定的西方式创作思维。悲伤与喜悦同时出现可以说是这部戏剧与以往相比最为不同之处,但是在具体情感变化上较为单一,即喜剧―悲剧―喜剧的交替结构,错落匀称,情感上的落差较为单一。莎士比亚这样创作的效果是可以收获较强的戏剧冲击力,能够给观众带来十分强烈的戏剧层次感,戏剧前后情节的对比十分强烈,阶段性分节十分鲜明。例如当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从城市来到森林之后,整体的文字风格给观众带来了十分强烈的自由气息,毫无疑问使得戏剧由悲剧转入到了喜剧的阶段。这样的情节变幻之快如闪电般的迅速,悲喜情节的转换被作者强行控制在一幕剧之中,没有跳场,十分自然与鲜明。但是《西厢记》却在这方面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于《仲夏夜之梦》的道路,《西厢记》的情感跳跃一般是曲折递进,富有渐变性特征的,与其整体的戏剧风格极为类似。纵观整部作品,《西厢记》是由两条基本的矛盾线索展开的,即张生、崔莺莺、红娘与老太太之间的矛盾和张生、崔莺莺、红娘这三人的内部矛盾之间展开,这两条的冲突线索互相制约,交错出现,构成了迥异于《仲夏夜之梦》的戏剧结构。可以说,在作者对这两条戏剧线索进行推进之时,完全遵循了事件的自然发展顺序,显得具有极其强烈的合理性,更加容易让观众得到一种代入感。这种双主线的戏剧展开方式与《仲夏夜之梦》那种单纯跳跃式的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区别,自然带给观众的主观体验也就会大大不同了。

风格迥异篇6

一是知道戴云山里风光景致确实不错,一是料想德化这样的产业县,必然有种别样的气质,跟一般旅游目的地不会一样,跟一般小县城也不会一样,勾起了我探究体会的好奇心。更何况,还能顺手买买瓷,这两年德化出现了不少年轻匠人的工作室,到原产地淘货长眼力,也是种乐趣。

果然一路都饶有兴味。德化小城,山清水秀,四分之三人口都是在陶瓷业里谋生计,虽称不上大富,但总温饱有余、丰俭有继,人民普遍和善有礼,没什么好起急、要争竞的,又爱在吃吃喝喝的烟火气里,厮厮磨磨小日子,对外来客而言,“界面”很友好,距离感的尺度很舒服。

我甚至认为德化以及德化人这种淡淡的风度,跟白瓷也是不无干系的。白瓷之美,在色泽与质地的温润动人,德化人做白瓷做了上千年,经验与火候、手感与拿捏,温润已经不仅仅是项技艺追求,制造美的人也被美所磨练教化,温润沁入性格,又渐渐包浆成一地方的气质。这年头,气质温润平和的小城何其难得。

我们来德化,七成是为了瓷,不仅要看瓷买瓷,也是有种对产业县的猎奇心。就好比石狮街头明晃晃一片阿语跟汉语双语的服装店招牌,义乌城中遍布印度餐厅恍如异国。产业市镇,或以光怪陆离演绎“地球村”,或以生产、交易体量与尺度的巨大震撼我们的心,又有各路英雄逢集于此。总之,那也是种奇景、奇观,迥异于我们日常生活,也迥异于正常意义上的旅游所见。

就好比我在德化国营陶瓷厂的车间里、流水线面前,确实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冲动:巨大的厂房,粗粝、强硬。一列列待烧的瓷器,装在红色匣钵里,沿轨道匀速前行,穿过火焰炽烈的窑炉,化泥为瓷。一瞬间,我明白了工业为何也能成为一种遗产,类似德国鲁尔区的例子,那种严肃、精密、不由分说的巨大力量,由人所创造,又压制人,却同时在创造财富、创造生活,哪怕仅仅是一家生产日用瓷的工厂。

风格迥异篇7

该剧讲述了宫女璎珞凭勇往直前的勇气、机敏灵活的头脑、宽广博大的胸怀,化解宫廷上下的重重困难,最终成为襄助乾隆盛世的孝仪纯皇后的故事。

2、电视剧《烽火佳人》中饰演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姐妹青萍和红羽。

讲述了一个清末的格格在经历家族落魄后,在坎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商场女强人的故事,该剧融合了家族对抗、复仇等因素。

3、电视剧《青海花儿》中饰演吴晓雨。

该剧讲述了一群为了祖国国防事业,怀揣梦想、奉献火热青春的科学家的故事。

4、电视剧《少年神探狄仁杰》中饰演李倩。

讲述盛唐时期,少年狄仁杰上京都参加明经考试之后所遭遇的一系列故事,其中包含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有宫廷的阴谋诡计。

5、《少年四大名捕》中饰演秀女何小玉。

故事背景发生在明朝,讲述了四大名捕冷血、无情、追命、铁手四人为护卫京城,与安世耿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

6、《激战》中饰演温柔可人的新四军军医江紫云。

讲述了香港拳王程辉在拳坛没落后,成为赌债累累的落魄中年,富二代林思齐因父亲生意失败而一无所有。两个风光一时的失意人,一个为了避债,一个为寻父,在澳门相遇成为拳击师徒。辉为了挽回人生尊严,齐为了鼓励失踪的父亲别放弃,师徒二人踏上MMA的擂台,无惧地挑战强大对手。

7、《多情江山》中饰演皇太后侍女婉儿。

该剧讲述了顺治帝在22岁至24岁之间一段短暂却意气风发的经历。

8、《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中饰演阴丽华的侍女许胭脂。

讲述了西汉覆灭、王莽篡汉之后,阴丽华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格局中,与爱人刘秀并肩作战,历尽艰辛共同完成东汉伊始创世伟业的传奇故事。

9、《朝歌》中一人分饰三角,除了饰演女一号妲己以外,还饰演月好、幽姬。

讲述了商朝末年,西岐姬昌之子姬发自幼顶替兄长伯邑考,以长子之名在首都朝歌当人质,在朝歌期间,帮助四方,被称为一方贤圣的故事。

10、吴谨言,1990年8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风格迥异篇8

古德寺最初建于1887年,原名“古德茅蓬”。这座佛寺和中国传统的佛寺建筑风格迥然不同,非中国古典建筑模式,而是纯西洋建筑(指建筑方式和建筑材质);非中国古典寺庙风格(木架构重檐歇山式等),而是说不清的一种东西混杂的建筑风格;非清中叶以前的古建筑,而是始建于1887年(光绪十三年),重建于1913年(民国二年),完工于1931年的近现代建筑。它存在的意义,已经远不止于是一所佛寺建筑,而是武汉市(或者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风格独特的“异类”。

关于它盛时的规模以及风格样式,只能引用资料记录:“……”其大雄宝殿最具特色,顶部有征九龙拜圣的九座佛塔,96个莲花墩,及24个诸天菩萨,为我国佛教建筑中唯一的仿缅甸‘阿难陀寺’形式所建造的大殿。殿内供奉三尊佛像,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右为药师佛,左为阿弥陀佛。大殿结构严谨,布局合理,门窗及墙壁的设计也颇精致,修饰华丽,显示出建筑的精湛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圆通宝殿迥异于一般的中国寺院,它既有天竺佛国的绚烂,又不失西方哥特教堂的庄严,甚至还结合着中国道家的一些幽玄古雅,有一种难以言状的韵致。正面看去,石质的躯体敦实稳重,一砖一石,一栏一柱,都是悠然淡泊的面孔;一条回廊绕殿而建,光影迷藏,似有无尽禅机;回廓之上雕花遍布,石柱上如意盘亘,石柱两侧雕着大象和狮头,墙上有如盾牌的浮雕其实是头颈脱落的大鹏金翅鸟;大殿的顶上九十六座莲花墩环绕着九座穹顶佛塔,威严地镇守着这座庞大的建筑。

圆通宝殿为单层正方形,有lOOO多平方米,内空高16米,可容百人,其宏大宽绰也是其他汉传佛教的大雄宝殿所鲜见的。圆通宝殿的门廊呈三角形分两层朝后递收向上,烘托着顶部中心高耸的山花,具有古罗马建筑的表现手法,这种处理,强化了宗教的神秘感。它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又依稀具有希腊神庙的风韵。总体上看,整座建筑又充满了哥特式教堂的上升感。

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最}为不同的是它的顶部,上面有大小佛塔共九座,这又与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暗合。确实,站在地面上,从任何一个方向看塔顶,只能看到七座,有两座总是看不到的。细看九座塔的流线形塔身,以及内外墙面装饰的花卉、狮头、象头和大鹏金翅鸟等细部,又充分再现了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帕那瓦建筑风格。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上面的96个莲花方墩,寓“国之四维,天圆地方”。这种融汇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并具有多元化建筑风格的建筑,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

很多人感兴趣的,是古德寺大殿主入口的建筑样式,认为属哥特式,与南亚风格无关。但实际上与缅甸佛寺风格是非常相似的,但是也有它的个性特色:主入口前后两层门楣凸出向外的门斗,拱券门楣下为尖矢形拱顶,左右两侧有立柱支撑,立柱为八角六面的立体,柱头雕花为改良的爱奥尼式,四个外卷涡旋,其间添加了复杂的花式,这类无一定之规的立柱在欧洲、西亚、南亚到处都能看到,是一种多民族多时期风格的混杂体。

这是一座奇异无比的建筑,在中国难找到第二座,东南亚也没有一座佛寺是和它完全相似的,和与它类似的缅甸阿难陀寺最大的区别是:阿难陀寺建于公元11世纪,为典型的印度石窟佛寺造型,开窗小,内厅黑,注重内室的雕刻和壁画:而古德寺于20世纪三十年代才建成规模,引入欧洲哥特教堂的外部装饰及内部空间构筑,四面开窗,以透空雕花窗引入室外光线,以达到光在室内的透射效果,内厅并不是以壁画雕刻为主,而是以佛造像为主(此为中国国粹)。从基本的构架来说,这些,绝非石窟佛寺的建筑手法,例如圆形花窗和尖矢形长窗等,都属典型的哥特教堂风格。

世界建筑艺术,除中国大陆数千年和外界沟通较少外,成为独立一体的建筑建构(覆盖面有日本、朝鲜、越南),而欧洲、北部非洲、西亚、南亚、东南亚,后来的美洲和澳洲等,早已于两千年内相互融合、交流、混杂为各种求同存异的艺术体系了,其中包涵希腊、罗马、波斯、拜占庭、哥特、巴洛克等欧洲古典风格,还有阿拉伯地区(即伊斯兰风格)、埃及、印度、缅甸等地域性文化相同相异的各类建筑模式。其中,由于文明的侵入占领而引发的民族和种族的文化交流,例如印度文化中含有的欧洲文化、西亚阿拉伯文化,以及非洲文化,然后通过佛教文化的外传,引入缅甸和泰国。

风格迥异篇9

麻辣干拌面的做法是:先把蒜切末、葱切葱花、小米椒切圈,然后在碗中放蒜末、甜面酱、生抽、醋、辣椒油、盐、鸡精拌匀,最后把面条放锅中煮熟、沥干水分,放碗中拌匀装盘即可。

干拌面是指没有汤汁或是汤汁较少的面食,主食口味从家常面、油面到米粉,种类琳琅满目,搭配麻酱、肉臊、茄汁、咖喱、红烧、清蒸等品味,风格迥异,包括葱油拌面、牛肉拌面等。

(来源:文章屋网 )

风格迥异篇10

关键词:语言;习语;中西文化;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文化又制约着语言。在各种语言形式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习语,因此习语在体现各种文化之间差异的方面也是较为明显的。本文正是从中英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习语入手来讨论中英两国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习语上的表现。

习语在中西文化差异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下面择其要者简而述之。

第一,国民性格方面的文化差异。国民性格方面,中国人朴实、谦虚、宽容、无私;英美人的性格则是开朗、外放、重视自我、用较强的自信心,有时甚至会有些孤傲。汉语习语如“随遇而安”、“适可而止”、“安分守己”等都表现了中国人中庸、知足、明哲保身的为人处世观;而英美人则大胆豪放,喜欢独辟蹊径、追求创新,不安于天命等,如“no money,no honey”,“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等,此类习语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二,风俗习惯方面的文化差异。中英两国的风俗习惯不同,那么源自风俗习惯的习语表达的意思或形式也就不同。从饮食习惯来说,大米和面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汉语中就有许多跟饮食有关的习语,如“偷鸡不成蚀把米”、“吃饭吃米,说话说理”等;英国的主食主要是面包,在吃面包时配黄油和果酱即营养又美味,与面包有关的习语在英语中也是很常见的,如“bread and butter”;“out off bread”(失业)等。

第三,制度方面的文化差异。英中两国不同的制度文化是其不同语言形成的原因之一,对于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习语来说也是一样的;这一点仅仅从中英动物习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可以看到。例如:“龙(dragon)”在中国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兽,象征着权利、尊贵、吉祥、成功和力量。汉语习语有许多与龙有关,如“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等。然而在西方龙却被视作一种残暴、狰狞、恶毒的猛兽怪物。西方常称凶狠暴躁的女人为恶龙,如: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由此可见,制度文化的差异导致同一种动物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使人们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联想。

第四,宗教方面的文化差异。西方国家一般多信奉基督教,《圣经》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深刻影响着整个西方文化。因此,有大量习语出自《圣经》,例如:“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Judas kiss”。中国人则多信奉佛教、道教,因此也随之而来了一些与佛教、道教有关的习语,例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

第五,历史典故方面的文化差异。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它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历史文化信息。许多英汉习语来自典故、神话、传说、寓言等。汉语习语如“匡衡凿壁借光”、“女娲补天”、“刻舟求剑”等。英语如“someone’s name is mud”;“the wolf and the lion”;“An apple of discord”等。这些习语,都与各国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只有理解其文化内涵方得其义。

第六,民族心理方面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比较突出的有勤劳简朴,自强不息;务实谦虚,和蔼中庸,热情好客;家庭为重,喜群居;讲究同堂之乐和孝道等。汉语很多习语就有这些心理的反映,如:“细水长流,遇灾不愁”就体现了我们要勤俭节约;“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则体现了自强不息、坚持不懈民族心理。

然而英国人的民族心理与中国人的则大不相同:孤傲,自大;讲究文明用语,友善礼貌;酷爱独居和个人自由,不愿被家庭束缚,特别注重隐私;感情冷淡,性格缄默,刻板;幽默,崇尚乐观主义精神;大胆创新,勇于冒险等。在英语中,他们是否定“自谦”这种态度的,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有肉吃);当面对别人的夸奖时,中国人常觉得不好意思,而英国人则会欣然接受,回答说“Thanks”。英国人又非常注重隐私,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经常问的“干什么去啊”、“去哪儿啊”、“你多大了”等,在英国人看来是侵犯他们隐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