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风格十篇

时间:2023-04-06 18:27:30

波普风格

波普风格篇1

关键词:波普风格;平面设计;设计影响

在经历了现代主义风格的单调,并且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后,开始寻求一种能够让人们眼前一亮、奇特的新的设计风格。因此,诞生了波普风格,并且影响广泛,涉及了绘画行业甚至是设计的各行各业。

一、波普风格

(一)波普风格的含义

波普风格的简称是流行风格,同时也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由于波普艺术的英文一般被看做“流行的、时髦的”这类词语的缩写,它是一种流行文化的代表。尤其受到青少年的青睐,他们希望摆脱父母的管制,想要充分发挥自我,想要充分的自由,他们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品味和爱好。[1]

由于二战后新生代十分反感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单调风格的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认定那是老套、落伍的想法的体现,因为希望能够有一种新的设计风格来表现消费者的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文化和新的自我表现,所以,英国的青年设计师们掀起了一场波普设计运动浪潮。

波普风格主要表现在年轻人所用的生活用品,如古怪家具、迷你裙等,随波逐流,喜爱通俗化的趣味,强调设计中的独一无二和新奇,采用鲜艳且强烈的色彩表现。从设计的风格上说波普风格却不是一种单调的、统一的风格,却是各类风格的综合,它探索的是大众文化中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清高。它的宗旨是追求新颖、追求古怪、追求希奇。

(二)波普风格的产生背景

二战后的英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追赶上现代主义运动。但要追赶上超它三十年的现代主义十分困难。到了六十年代,英国的设计思维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不再苦苦追赶现代主义,而是通过寻找一个新的设计风格,通过关注消费者的喜爱,采用大胆浓烈的色彩,以及古怪新奇的造型来突破陈旧的条条框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

期初是由一群自命为“独立团体”的英国艺术家、批评家和建筑师发起的,他们对新兴的都市的大众文化所吸引,采用不一样的大众生活用品等进行创作。这里面,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一副作品《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如图1所示,画里有一个半裸的肌肉发达的男人,是从药品杂志上剪下来的,手里拿着一个巨大无比的棒棒糖;有性感的女郎,也是半裸的,她的胸前还贴着金光闪闪的小金属片;屋子里的墙上挂着那个时候的通俗漫画《青春浪漫》,而且裱了画框;桌子上放着一块包装好的火腿,它的牌子是“罗杰基斯特”;还有电视机、录音机、吸尘器、台灯等,现代家庭的必备家用电器,灯罩上有一个“福特”标志;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屋子外面街道上的超大的电影广告……这所有的都可以经过那个男人手上的棒棒糖得到答案,就是“波普”的代表。

(三)波普风格的发展

波普艺术风格萌发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二战后的英国文化受到重创,当时英国的设计表现为既无法摆脱美国式文化的冲击,同时为了保持自己本身的独立性和民族性,对美国文化进行讽刺和批判。虽然设计师们向往现代主义和功能主义,因各种原因终于有机会可以实施,但是英国大众还没有真正接受和欣赏这种他们认为寒酸的风格。[3] 换个角度来说,刺激了英国大众对富足感和满足感的设计品的需求,因此诞生了波普艺术风格。

美国的波普风格出现在英国之后,在艺术探索上秉承了达达主义的精神,它的作品大批使用被丢弃的物品、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类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美国的文化更适合波普风格,以至于在50年代美国的波普风格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安迪・沃霍尔,他用了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视为大忌的“重复”,甚至是走向一种极端,可口可乐瓶无休无止的排列,还有明星们的照片都作为最好的创作中心和资料。这非常贴切的反映出了后工业时代的特征,现代工业生产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东西。用直观的艺术表现方式取代了高深的艺术。伴着后现代艺术的推动,使它和我们的生活界限也越来越近,大概我们没有了解到,可它作为我们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已经没有办法取代。

(四)波普风格的特征

波普风格由于是流行一时的大众文化,所以它是普遍的、大众的,同时也是暂时的、易忘的;由于它的工艺简单又受到青年人们的喜爱,所以它是批量生产的,同时又是年轻的;由于它是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反对,所以它是浮夸的、性感的。

波普艺术的手法是利用现成的工业、商业产品。从饮料、化妆品的广告、商标、电影宣传画,到汽车灯、车窗、家用电器,等等,把它们进行变更、制作,之后又一次组合和拼贴,给予特定的思想含义,通过这种方式来创作一件新的艺术品。

波普风格同时也是一种嘲笑、挖苦和奚落,是人们贪婪无厌本性的蔓延。总之,波普风格是如今相对而言处于比较底层的艺术的前身。波普艺术创作者们大批复制印刷的艺术品导致了非常多的评论。之前的某些波普艺术家努力争取博物馆收藏或赞助的机会。同时使用很多廉价的材料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在不久之后就不能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二、波普风格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波普风格不是一种具有统一性的风格,它表现为多种风格的混合,是迎合大众喜好的,平面的招贴广告中,波普风格的表现分为很多中,有通过图形表现波普风格的,也有通过色彩表现波普风格的,更有通过一种拼贴的手法来表现波普风格的。

首先是通过图形来表现波普风格,如图2所示,采用当时的流行元素及图案拼到一起,当时的人们推崇明星玛丽莲梦露,人们当时最喜欢喝的饮品是可口可乐,当时的汽车受到人们的欢迎,而波普风格又兴盛于美国,所以具有美国的代表性雕塑――自由女神像,都是当时最流行,最受到人们喜爱的图形元素。

其次是通过色彩来表现波普风格,如图3所示,那是一张以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主题的海报,它的英文主题是“hope”,也就是希望的意思。这张图采用了大家都不敢用在一起的红色系和蓝色系搭配,但是这种恶俗的色彩搭配恰好表现了波普风格的特征。

最后是通过拼贴方式来表现波普风格,如图4所示,这个采用的是摄影图片,经过PS处理后,然后再进行拼贴组合的。这个海报采用的图片素材都是波普风格的反映,具有反叛、年轻、浮夸、性感等特点,它的海报背景色用的是不常用的黑色,但是背景所占面积较小,被大面积的图片覆盖,但是拼贴的图片色彩艳丽,视觉冲击力强,采用对比强烈的字体,突出效果。

三、结语

波普风格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英国的一种设计风格,在六十年代的时候鼎盛于美国,让波普出现在了时装、AC-DC、香烟、胶纸、摇滚唱片等任何东西上。将身边的物品,如漫画、电影海报、明星、高跟鞋、任何消费品图像通过解构、拼贴、重复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都可成为波普艺术的创作主题。由于波普设计主要是针对青年市场,产品必须廉价,所以质量无法保证。波普设计反对现代运动的“少即是多”的主旨,这也导致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激进设计。它从新艺术、装饰艺术、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光效艺术、幻觉艺术、东方神秘主义、太空主义中汲取营养,并在大众传媒的助长下茁壮成长。波普设计的影响深远,也为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之后因为它是一种形式主义的风格逐渐衰退,但时至今日,还是有不少的设计有意无意地体现着波普风格,不管是平面的、服装的、建筑的、家具的等,有的设计还是会体现波普风格。

【参考文献】

[1]陈宙.独特的反叛设计――波普[J].现代装饰:理论,2012(7):123.

[2]马萧萧.英国设计的赶超之路与波普设计运动[J].艺术与设计,2008(8):25-26.

波普风格篇2

装饰语言在波普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波普艺术风潮在诸多的新奇艺术表现形式上更为明显。中国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王受之先生在其所著《世界现代设计史》一书中陈述了波普艺术运动产生的来由。“当时的英国青少年从美国的大众文化中得到启示,这些影响包括好莱坞电影、摇滚乐、消费文化等等。他们认为美国消费文化、美国大众文化符合自己的胃口,大众文化是对抗美国主流设计界推崇的国际主要风格最好的方式。因此,英国设计界顺应英国青少年的这种心理需求,而发起这场运动。产生了与当时主流的国际主义风格、理性主义、减少主义设计背道而驰的新产品、新平面设计,从而产生了‘波普’设计运动。”20世纪50年代至今,不管是在现代雕塑、广告、建筑、服装,还是在室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中,波普艺术则吸引了大众对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发展的关注。(一)波普艺术在英国20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波普艺术运动悄然而生,促使艺术和设计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无不受其影响。每一位设计家在多种多样的各式视觉装饰图案和强烈的色彩设计中寻找着代表自己的个性化视觉语言。新奇的造型、单一重复性的表现手法和对比强烈的色彩运用,使这一时代的波普艺术风格鲜明而奇特。英国的波普艺术特点以图案拼贴为主流,著名的波普艺术家——贾斯帕•约翰斯(JaperJohns)的代表作《旗帜》,综合手工艺中的布面蜡画和油彩的方式,以拼贴的主体表现方式展现,美国国旗在他的处理中,采用平面图形来再现,约翰斯浓重的艺术表现张力,使人们忽略了这仅仅只是一张描绘美国国旗的画。他在绘画中直接引用的装饰图案,通过对设计物品的装饰语言的设计再现,强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内涵品位。波普艺术风格越来越难维系其新奇的表现手法,在寻求更加怪异的风格当中已经力不从心。曾在伦敦举办过两次展览的两位画家阿尔封索•穆卡(AlphonseMucha)和奥柏利•比亚兹莱(AubreyBeardsley)的作品,受到“新艺术运动”的影响,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波普艺术风格中的英国服装设计极具代表性,其庸俗的表现手法带有一种肆无忌惮的放纵和自我的个性色彩。也正是因为波普艺术的口味较为贴近年轻人,所以这种带有戏谑、调侃和新奇的设计风格流行一时。年轻人大胆地宣扬自己的个性着装,享受在特立独行的快乐中。20世纪60年代波普服装设计的代表人物——玛丽•宽特(MaryQuant)的代表作“迷你裙”等其他的个性反传统的服饰,更加接近她的个性宣言“把你的裙子剪短!”。那些掺杂着东方传统纹样和波西米亚风格图案的嬉皮士服饰,时代性地深化了波普艺术运动。家具设计与服装设计风格的对比之下,波普艺术风格中所承袭下来的传统装饰语言更加耐用。特伦斯•科兰(TerenceConran)所设计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家具的图案与色彩强烈对比。彼得•穆多什(PeterMurdoch)所设计的纤维板材质制作的英文字母装饰的纸椅子,鲜明的色彩以及图案、造型的新奇特装饰语言,非常契合当时桀骜不驯的青少年。“复古风”的流行(即“怀旧运动”,源于新艺术装饰风格的复兴),在平面设计方面较为突出。设计家有马尔•夏柏等人,借鉴东方的传统装饰图案,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当中。复古风格在平面杂志、饰品和器皿等形态中随处可见,较之早期波普艺术风格的生命力要长。(二)波普艺术在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盛行于美国。二战后的疮痍给整个欧美带来巨大的阴影,而此前流行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在经历这场战争后已经无法让美国大众所接受,无法表达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波普艺术运动的鲜明性格特征,满足了当时美国大众迷乱的状态。大众化的商业体制和流行事物的广告媒体较早地先于其他国家。其于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度,人们对待新奇事物的观念比较直接,不存在地域和传统文化的束缚,美国的设计家对待波普艺术风格的发展和传承就更为率真。1962年10月的纽约悉德尼•詹尼斯画展确立了美国的波普艺术正式开始。作为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流行显而易见,波普艺术的发展也就不为过的在商业中更为凸显。复古风随即波及美国,“当时,复兴运动(neoartnouveaugraphicmovement)在美国相当有影响力。这种风格,大量采用欧洲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平面设计的装饰动机,运用到各种平面设计和纺织品图案设计上,在美国西海岸非常流行。这种流行风到60年代末,成了美国出现的“嬉皮士”运动(HippieMovement)的重要风格。充满披头士乐队形象的装饰图案流行一时,年轻人趋趋若鹜。20世纪60至70年生在美国的性解放(sexualliberation)又称为性革命(sexualrevolution),由此衍生两种平面设计风格:一种以涂鸦的形式将19世纪带有政治讽刺色彩的漫画艺术形式和早期结构主义平面设计两者相结合的风格作品;一种与、摇滚和波普音乐结合为一体的设计风格。奥柏利•比亚兹莱德运用繁琐的波浪图形和字母所设计的作品,被认为是一种激活灵感的刺激人大脑神经的。地下先锋杂志——《黄根》借用此风格所喷射的涂鸦作品在1967年约翰•列侬的罗尔斯-罗伊斯汽车上有所体现。也就是说,这种复古风潮一直统治着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的装饰艺术。(三)波普艺术在其他国家波普艺术运动在英国、美国等国的引领下,波及其他国家,与英、美两国相比较,其对波普艺术的普及力度则逊色很多。法国MyDotDrops于2009年推出了一款DIY旅行箱,依据已设计好的波普风格装饰图案,由消费者自行选择所喜好的图案。此款旅行箱的推出,马上获得各界佳评。单个元素图案以单元重复性的组合排列成多个形态图案,比较适合年轻人个性风格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波普家具的典型代表——意大利艺术家盖当诺•佩西所设计的up5donna系列沙发,以其柔美的曲线装饰和人性化的深凹座位造型而闻名于世。田名网敬一是日本60年代波普艺术与前卫艺术的领军者,他于2010年4月10日在中国深圳举办的个展“游走•混沌界”,观者为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视觉感官以及色彩图形诡异的迷幻风格所撼动。

波普艺术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波普风格篇3

[关键词] 波普艺术 室内设计 审美

进入21世纪,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类生活的模式更趋于多元化的发展。积极地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观念、居住行为和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现代思想的影响而逐步更新与变化,多元的生活方式和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都将逐步超越对物质文明的需求。因而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的要求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室内空间设计应更着重于对人们精神需求的研究。当今世界室内设计思潮百花齐放,其中“波普艺术”风格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彰显了独特的魅力。

一、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艺术(Post modemism)中势力最大、最为风行、传播最广、最有影响的艺术形式。所谓波普艺术,是指艺术家把任何额外负担观存在物作为创作载体,并赋予的价值和蕴意,以传导给观者最为大众化和最普及化的精神享用的艺术形式。

“波普艺术”(Populor Art)是英国评论家劳伦斯•阿洛韦(Laurence All owey)创名的。他在1958年12月的《建筑设计》上发表的名为《艺术与大众媒体》的文章中首次用了“POP Art”一词。1959年,阿洛韦针对波普艺术的特点总结道:“大量生产的技术,能够准确无误地复制文字、图画和音乐,已引出大量可供消费的符号和象征品……大众传播工具被群众所接受,我们必须转变文化这个概念。文化这个词语不再是高级人工制品和历史名人的思想专用品了,人们需要更广泛地用经来描述社会在干什么。”由此可见,波普艺术的思想与行为主张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要旨之一――打破或冲淡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即尽可能地介入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去是一脉相承的。美国波普艺术出现在英国之后,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贴组合。波普艺术倡导者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在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下“通俗文化”大行其道。波普艺术用通俗、商业、诙谐的艺术语言诠释了这个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极度空虚的社会。其思想影响了当时各个艺术领域,包括室内设计。

二、室内设计中的波普艺术

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主义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近30年的时间里,室内外设计风格日趋相同,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具有讲究功能良好、强调理性和注意服务对象的特点,但是风格单调、冷漠而缺乏人情味道,对于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来说,这种风格已经是陈旧的、过时的观念的体现。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单调、刻板、没有人情味。这时以查尔斯•占科斯为代表的青年建筑设计师对现代主义提出质疑。提出了要折衷地使用历史主义风格,波普艺术的某些特征和美国的商业建筑的细节,来修正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刻板面貌。他们通过当时的国家与国际的特殊情况、根据市场的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当时的文化界出现的新气氛,来开辟一个新的设计路径。新一代的消费者希望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代表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心。现代主义设计的冷漠、非人格化、高度理性的特点,显然与他们的要求是违背的。新一代的消费者要求的是代表自己喜爱的、新的、时代的风范,色彩必须大胆和强烈,设计造型应该突破旧有的造型框框,才能迎合新的社会、新的市场,形成新的当代设计风格。因此,开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即“波普”设计阶段。波普艺术风格是迎合大众的口味的选择。其代表作品为:弗兰克•盖里的“鱼舞餐厅”、文丘里的BEST展销厅、查尔斯•摩尔的意大利广场等。它们以通俗易懂的形象、浓厚的商业气息、诙谐的语言等特点,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风,靡一时。“波普”设计运动是一个反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其目的是反对自从1920年以来的、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

波普艺术的思想是消解神圣化和商业化的,它们是现代主义发展到末端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波普艺术的表现方式瓦解了现代主义的紧张感和严肃感,为享乐主义敞开了后门。因此,各种各样奇怪的产品造型、各种各样特殊的表面装饰、非常特别的图案设计都让进入丰裕社会时代的人们大吃一惊,眼前一亮。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内容,而是把实用的元素揉和了进来。尤其是波普家具,能体现出将艺术与实用结合起来的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同时也打破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的束缚。“波普”家具主要是通过特伦斯•科兰(Terence conran)的家具零售店“哈比塔特”(Habitat)推广开来的。他的这个家具店原来是在1964年开设的,这里的家具和用品色彩非常简单,但是绚丽多彩,造型也简练。由于“波普”风格鲜明,非常受青少年喜爱。除了“哈比塔特”之外,还有一些个体设计家从事“波普”风格的家具设计探索。其中,一个是彼得•穆多什,他设计以英文字母为表面图案装饰的纸椅子,具有廉价和表现性强烈的双重“波普”特征。其他的这类设计家还包括马科斯•克林登宁(Max Clendenning)和他设计的拼接家具(jig-saw furniture)、罗杰•丁(Roger Dean)和他设计的吹塑椅子(blow-up),这些设计都具有色彩鲜明,造型特殊的特色。这种“波普”文化的现象,连正式的英国设计机构,比如,英国的设计协会也不得不正视它,因为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的个人表现探索,“波普”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商业、经济现象。

而今,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趋向于更加俚俗化、商业化、个性化的美学元素。所以,波普艺术在人的审美观里仍旧占据有半片江山。在室内设计中会更多采用引入具象语汇、运用象形语言、引入商业元素、运用浓艳的“原色调”的手法,在室内设计不乏能体现出追求个性、时尚、放纵不羁、标新立异等不和谐、不统一的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猎奇消费的心理,对室内设计进行“个性化”打造。这类建筑的不断涌现,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当中会有更进一步的渗透。在这个提倡消费的社会里,体现波普艺术的室内设计贴近生活,迎合大众,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参考文献:

[1]李黎阳.后现代艺术•波谱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英]斯皮尔伯利著.刘丽译.墙上艺术书系――波普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9.

波普风格篇4

第1章 电影镜头分析

1.故事梗概与表达主旨

本片是一部将伟大的摇滚乐队披头士的音乐和波普视觉艺术完美结合而成的二维插画风格的动画片,整部片子中共穿插了披头士的15首经典歌曲。影片讲述了披头士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在半梦半醒之间来到花椒国,这是一个讨厌音乐的地方,正遭遇蓝色恶魔的侵略,老船长弗莱德召集披头士成员一同乘坐黄色潜水艇共同保卫花椒国。

2.色彩在镜头中的运用

影片的大部分是色彩缤纷的流行风格混合装饰风格的手绘制作。多种手段的动画制作方法和多种风格的音乐使此片创意满溢。其中,《黄色潜水艇》属于“限制性动画”。这是一种有别于全动画的动画制作和表现形式。这种类型的动画较少追求细节和大量准确真实的动作。画风简洁平实、风格化,强调关键的动作,并配上一些特殊的音效来加强效果。

这部分动画主要使用平移排列,重复,旋转,生长等动画动作。动画帧注重构图,色相变换是本片画面风格的特有的手法。在海底探险中,画面采用大量的色彩对比,其中一个场景是描绘一群鞋子在飞行,画面非常类似达利的《记忆的永恒》,红色为主色调,与少量的绿色形成对比色,画面元素虽多以白色为主但是整体效果仍然醒目跳跃。超现实的角色和环境设定,立体艺术字的使用丰富了动画的视觉元素。当人处于单一色彩环境时,视网膜因为习惯于同时感知到一系列丰富颜色而产生混乱感。这种混乱感就像导火线,唤醒了观者意识中对色彩的认知。简单的平面化的物体轮廓和多色彩的搭配填充,使短片多少带些迷幻和花俏。

第2章 电影折射的文化元素

波普艺术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流行的(面向大众而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随意消耗的(易忘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以青年为目标),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业”。

第3章 在设计领域的应用

1.服装设计领域

设计师大玩波普风格混搭,动感几何图案和条纹与简单利落的服饰轮廓组合,显得时尚而实用。有意配以几何图案或不规则底纹,藏青、墨绿、银紫、深黑、绛紫等许多流畅的颜色一泄而下。

2.环境艺术领域

波普艺术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事物为题材,采用的创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特征。室内壁纸经常采用波普风格装饰,以剪影的手法将头像处理得简单明了,在色调上或以浓度较高的红、白、黑为主,或以明亮的蓝、白、黄为主,带有强烈的波普风格和视觉冲击力。

3.视觉传达领域

波普艺术在视觉传达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作为自己在研究生期间所学的专业,并结合自己本科广告学的知识,对波普艺术在该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大量搜集,并挑选其中一部分进行列举分析。

(1)雷朋太阳镜

雷朋(Ray-Ban)最新的Colorize系列商品广告也已经出炉,将原有的厚重的黑色等色彩褪去,在镜框上有着大胆鲜艳的活泼配色,一系列广告也像是安迪沃荷Andy Warhol般的波普艺术表现,拍摄的广告短片也围绕在色彩之上,并加以幽默的元素相当有趣。

(2)Ipod U2波普广告

在苹果推出Ipod U2系列产品的早期年间,苹果为了配合Ipod的产品属性及人群定位拍摄了一个波普视频广告,人物以剪影为主,背景是纯度很高的黄、绿、蓝、紫等,形式视觉反差,传达的是一群玩摇滚的青年自由不羁的青春形象。

结语

波普风格篇5

研究背景

1.经济的发展,生活品质的提高。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已经从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上升到如今的心理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上来,社会更加繁荣,商品市场也日益琳琅满目,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为人们追求更高品质、更个性的家居生活环境,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

2.家居软装饰行业需要创新。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市场经济繁荣昌盛,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各式各样的行业层出不穷、应运而生。横向来说,各种行业分支日益细化,纵向来讲,在同一行业里的各种产品种类、款式也越来越多,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日益宽泛,因此,就必然出现目标消费群体的细分定位,家居设计行业需要顺应时代的大潮流,不断地创新,满足不同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才能不断地保持新鲜感,更好的为更多的人服务,经久不衰。

3.特定消费群的需求(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如今,家居软装饰中的产品种类繁多,年轻人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特殊的影响力。如今,他们活力四射,消费意愿很强烈,并且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水平,他们追求新鲜的事物,与众不同的产品最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再加上,近几年,80后的宅男宅女越来越多,并且也成为了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因而与“家居”打交道的时间也大大增多,如此对家居软装饰的品质也有较高的要求。

4.波普艺术的影响。波普艺术追求艺术生活化、大众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给人们留下了通俗流行的深刻印象。许多艺术大师将随处可见的生活元素提取,重新排列叠加,甚至可以大量生产,更是将艺术拉近了人们的生活,为大众所能接受。至今,波普艺术风格都广泛地应用于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对当代艺术影响深远。

市场环境分析

长久以来,人们的观念都是“重装修、轻装饰”,无论对于装修公司,还是消费者自身而言,软装饰都是不被重视的。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现代人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软装饰设计也在市场需求的呼唤下,逐渐发展。纵观软装设计的发展,始终是和人们的审美不断提升紧紧相连的,而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对于精神层面的关注自然就更多了起来。

消费者分析

追求个性化,提升生活档次,满足心理需求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主要动机

目标消费人群:软装饰品潜在消费者主要集中在橙黄色区域内。主要以年轻群体、中高收入阶层为主流客户群体。购买倾向为追求个性化、时尚化、文化多元化,家居艺术化。

消费者性别比例:女性人群比例到 64.4%,男性人群占比为 35.6%。

影响消费者购买因素:品牌、款式、价格、实用性、环保、售后服务、购买途径

消费者需求分析:1.追求创意、时尚、个性化;2.产品精致、价格平民化;3.绿色低碳,环保安全。

以年轻人为主,在消费中价格敏感度低,注重的是品牌、舒适度和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的“享受生活”的观念。

调查结果显示:1.家居软装设计近年来逐渐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从重视产品,到重视功能,再到今天重视生活方式。2.重装饰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3.软装饰市场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4.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活品质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5. 软装饰越来越被重视,并且装修中比重日益增加。

波普主义设计理论

在波普艺术风格的历史长河中,有三位艺术大师对当代艺术影响深远。1、安迪・沃霍尔:他擅长捕捉流行符号,并常以重复母题元素为主要风格,将相同的元素不断地重复叠加,创造一种视觉上的延伸感。他的作品大多体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广泛地将生活中的物体、风景等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当中,具有社会化和大众化的特征;2、理查德-汉密尔顿:他认为波普艺术是通俗廉价的、性感迷人的、短暂但风趣的,最重要的是能够大量生产的。他的作品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探求表现艺术、大众化和设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擅长将非常有代表性的视觉元素进行拼贴,这种艺术手法至今仍在各个领域被使用着,对当代艺术影响颇深;3、罗伊・利希滕斯坦:他的作品表现了当时美国商业的时代特征,他的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美国漫画的形象和情景。利希滕斯坦通过复制和放大美式漫画中的卡通形象为人所熟知,运用大众所熟知的元素,更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使艺术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使艺术回归生活。

波普风格篇6

关 键 词 :实验室 波普艺术 波普广告 艺术文化

矛盾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变成了一个大的实验室,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得到产生、检验、重生和升华的,广告艺术文化也不例外。它借助社会发展出现的审美矛盾冲突,为时代的潮流要求,不断地把艺术和设计,甚至是多种语言形式融合在一起,试图寻求它独特的社会美学风格。不同的社会时期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广告艺术文化要以不同的精神姿态表现、影射时代的审美特征,就必需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时代设计表现语言,才能求得它的社会商业出路;波普艺术的诞生发展,给广告设计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借助波普表现语言发展起来的广告艺术文化,我们暂且称之为波普广告艺术文化。波普广告艺术文化也跟其他的广告一样,也是要不断地进行试验和尝试才能更好地寻求社会商业出路的,因此,我们说,波普广告艺术文化是实验室里的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工业的发展,知识爆炸的社会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问题,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所难免,传统的美学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一次考验和历练。事实证明,传统的绘画已很难满足所有人的精神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20世纪50年代,在社会这个实验室里,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波普艺术”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那个时代时尚的代名词。广告艺术往往是通过把握艺术文化潮流来把握流行的商业文化的,当波普艺术冲击着传统绘画领域并试图打碎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时,作为大众文化实用艺术的广告艺术也同样被“波普”风潮所波及。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口味,也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广告设计者把波普艺术的观念和其大胆的表现手法尝试引用到广告设计中来,使得广告艺术几乎在一夜之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时尚的大街小巷上时,让那些追求“酷”生活的现代年轻人喷发出了对它火一样的热情。这种不循规蹈矩的广告艺术实验,它粗糙却很是标新立异,它抽象但又个性鲜明,它平面但意会的简洁图案、随性但隐喻的诉求文字、抽象但张扬艳丽的色彩,还有纯粹舞动的表现线条,所有这些都恰恰象征着青春的一种挥霍,一种潮流年轻人的自由自在的写照。这次广告艺术与波普艺术的混合反应,不管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的实验结果,都暂时迎合了具有复杂审美倾向的年轻新一代的口味,抓住这样的一种口味倾向,设计者更是相信了安迪·沃霍尔说过的一句话:“everything is beautiful.pop is everything.”(所有的事物都是美丽的,波普就是所有的事物。)

因此,任何事物都成了设计者尝试用来设计广告艺术的构成元素,所有的构成元素都被试图在实验过程中求证它们的存在价值,或许是浮躁的现代年轻人喜欢新奇的艺术视觉冲击力,或许是毫无禁忌的表达游戏更能体现时尚气息和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年轻人喜欢借助这种文化潮流来宣泄情感,标榜自己的个性,同时证明自己跟艺术文化走得最近;虽然广告艺术的这种波普实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人的审美倾向,但波普广告艺术毕竟是踩着年轻的步子而来,它在一点点地逼近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生活,淋漓尽致的波普广告艺术,也诱发了我们对广告艺术领域的更多期待。但通俗、趣味、大众和即时的时尚之风,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行为方法上,它们都是有待于人们的发掘和发展求证的。因此,波普广告艺术文化也仍然需要设计者们不断地探索和把握,仍然需要时间、空间对它的考验,仍然被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所左右,它注定要带着实验室的味道一路走去,这样,它才能把准流行文化的脉搏,才能更具时代的时尚精神内涵,才能更好地立足于商业市场。

波普广告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又产生在观念艺术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在一定嬗变的时期内,其概念的定义,需要一定的实验求证过程。波普艺术是踏着工业的尘埃而来的,是后现代美术的征兆。一开始,波普艺术就是以理性的、批判的、自然的、直白的、嘲讽的、矛盾的等这样一种复合姿态出现的。对于这样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理论家们关于“波普”的定义最初也曾有过多种不同的解释,那么,在艺术文化多元化的新观念激发下,借助“波普”来刺激和推动广告艺术发展和变化而形成的波普广告艺术文化应怎样来定义,这是人们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当科技不断地被运用到艺术领域里来时,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解,纯艺术的波普艺术和大众艺术的波普广告艺术,它们无论是在手段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交集,更何况它们还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时期和不同的地域里。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对它们的含义界定是不同的,正如“……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像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增加。因此……例如广告、电影和电视等,也要求我们对其作出新的文化阐释。”①那么,怎样把握波普艺术和波普广告艺术之间的界定,需要一个相当的求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社会的肯定和人们的认可。什么是波普艺术,什么是波普广告艺术,这要由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来决定的。这个决定需要时间和空间的验证,况且,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物,要想正确地把握一种新生事物的概念,需要人们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才能证明概念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说波普广告艺术文化的概念也一样,在多元化的艺术文化概念遍地开花的社会时期里,在一定时期内,其概念的定位注定是要在社会实验室里来等待着最终的最佳结论。

广告艺术要想借鉴和融会波普艺术来实现它的不一样的社会价值,就得寻找两者之间的艺术交汇点,寻找就是不断地尝试和实验。要想波普广告创造出最大的商业经济价值,再精明的广告设计者也要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上学会怎样去把握波普艺术的内在魅力,消化并有效地利用其积极因素,这样,波普艺术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广告艺术,最大限度地为广告艺术带来商业卖点。达尔文的《进化论》里说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波普广告艺术也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要发展、要立足于市场,甚至要渗透到商业的各个领域去,这需要波普广告艺术既要恪守传达信息的职责,又要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的欣赏需求;既要对审美潮流“见风使舵”,又要不断地紧跟时代的潮流。当波普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扩张到广告设计领域时,要个性化、要全球化品位的广告艺术设计,当然不能对波普艺术进行简单的复制、移用或是全盘照搬,而是要设计者不断地探索和寻求设计艺术与波普艺术的切入点。考虑时代、人文、时间、空间的不同,尝试运用、投放市场、总结经验,最终找到更能赢得人心、深入人心,更能保持鲜活生命力的经典波普广告艺术文化的发展思路。所有这些,都是设计者们绞尽脑汁地去尝试、去研究的结果。有研究就有设计实验的可能,设计者的设计实验行为,其实就是波普广告艺术在社会实验室里的实验行为过程。

波普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矛盾曲折的道路历程,通过把脉文化潮流而发生发展的广告艺术,受波普潮流起落的影响,波普广告艺术文化也随时经历着市场的考验。流行的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晴雨表,社会的某个时代、某个阶段都有它相应的不同的艺术风格产生、流行,就算是同一种风格,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解释技巧等现象出现,并且,波普经历的盛衰也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审美情趣也随着在发生变化,怀着想做现代先锋设计师雄心的广告设计者,密切关注波普艺术在社会文化领域的变化动态,随时准备尝试调整自己的设计思路,以便使自己的思路能赶上潮流、引领潮流。如:当波普喊着“颠覆”或盛行或混沌于人们的生活时,设计师就在审视波普元素在设计中的地位,领会波普的实在精神意义和其他设计元素的关系,种种。以此企图形成鲜明个性风格,独占市场风骚,因为,毕竟广告艺术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艺术行为,而是社会对商业信息的视觉艺术要求的行为。广告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商业信息,信息又在观众读取时经过消化形成“加式”的信息艺术内涵,观众的参与使波普广告艺术受时尚文化思潮的影响很大,波普广告艺术要不断地迎合和引领人们的审美时尚。它需要学会怎样精致地去言明他物,需要随着时尚文化、艺术思潮的浪头,调整和挑战自己的艺术领域极限,让设计更加具有品位,以求社会、商业市场对它最大限度地接纳。调整和挑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实施试验的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当人们试图要给波普广告艺术定义时,当设计者们不动声色地把波普的精神引领到广告艺术中来时,实际上,他们在做着一件非常了不起的艺术文化实验活动,他们真正地使“波普艺术”的“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生活化”的宗旨得以实现,从而也使广告设计艺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表现、视觉效果境界,波普广告设计艺术文化的社会生活化,正是关注大众文化的艺术思潮的结果“……通俗的、大众的、可消费的、便宜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机智诙谐的、诡秘的、有刺激性和冒险性的……”②是它的本色,它的视觉符号通过与“波普”的日益撞击与交融,使现代的街头表现得异常的活跃,易于辨别的公共图像使冰冷的街道多了几分调侃和浪漫。大众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时刻影响着设计文化的发展,就像有一句话说的“更有意义的是,大众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作用也从此成为设计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③既然是课题,就不会没有试验,波普广告艺术就是一个要有试验的设计艺术课题,所以我们说,它是社会实验室里的产物。

注释 :

①(德)汉斯·贝尔廷等著,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次印刷,第24页。

②门小勇主编.平面设计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55页。

③同②,第156页。

参考文献 :

[1](德)汉斯·贝尔廷等著,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次印刷.

[2]李世丁,袁乐清著.沟通秘境:广告文案之道.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

[3](英)杰里米·安斯利著,蔡松坚译.设计百年——20世纪平面设计的先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年2月.

波普风格篇7

3月24日,肯尼亚内罗毕,军方销毁非法枪支。

(TONY KARUMBA/东方IC)

肯尼亚政府发表的一份报告说,在肯尼亚,平均每300人中就有1人非法持有枪支,全国范围内非法枪支数量估计高达10万支。 肯尼亚《民族报》报道说,调查显示,约120万肯尼亚人曾经接触过武器,占肯尼亚总人口的6%。租枪对当地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在某些地区,人们只需要1000先令(约合14美元)就可以租到一支枪。

2005年以来,多起校园或商场枪击案让不少美国人至今心有余悸。不少支持禁枪者相信,放任枪支流通实际上是在“帮助和犯罪分子”。即便如此,美国乔治敦大学法学教授兰迪•巴尼特说,当前美国主流观点依然是“持有枪械属于公民的个人权利”。

开动我的薯条

3月30日,加拿大多伦多,24岁的Cloe Whittaker和26岁的Tyson Jerry吃炸薯条。(NORM BETTS/东方IC)

这对情侣从2009年11月开始环保之旅,驾驶一辆用快餐店炸薯条的剩油做燃料的厢形车,巡回北美20多个城市,沿途宣传以植物油做燃料的环保理念,打破了使用植物油驾车行驶的最远记录(38,137千米)。把使用过的油变成燃料,可以“减少垃圾、减少运输、并有可能洁净出行”。

核反思

“对于世界上成百上千万人来说,切尔诺贝利象征着灾难与毁灭、疑云与争议。”

乌克兰国家辐射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尼可莱•奥梅里安内茨说:“在乌克兰,有200万人被官方划为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人,他们当中至少有50万人,也许更多,已经死去。研究表明,有34499名从事过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现场清洁的人已经死亡。这些人的癌症死亡率是乌克兰其他人口的3倍。”

4月26日,白俄罗斯明斯克,人们参加切尔诺贝利事件24周年纪念活动。(VICTOR DRACHEV/东方IC)

救救鲸鱼

4月22日,美国华盛顿,世界地球日,抗议者高举“救救鲸鱼”的鱼尾形标牌,要求总统奥巴马不要撤掉商业捕鲸禁令。(KEVIN DIETSCH/东方IC)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如果日本不停止捕鲸,那么我们将在2010年11月新一轮捕鲸季节开始前诉诸法律,这是最后的期限,我们已经向日方明确表态,我们会说到做到的。”

国际人道促进会指责日本捕鲸行为是“以科学研究为名进行的屠杀” 。

新西兰总理克拉卡 :“当他们希望捕杀1000条鲸鱼时,他们还声称这是以科学为目的,这是欺骗,他们最好呆在日本,而不是披着伪装来到这里捕鲸。”

火山灰来袭

4月15日,冰岛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的一处火山在冰川下喷发并冒出浓烟。(y60/东方IC)

“成千上万的滞留乘客挤进公共汽车、火车甚至价格超高的出租车,这场疯狂的抢夺只为了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逃离欧洲。”――美联社

阿凡达归来

4月25日,美国华盛顿,一个人打扮成阿凡达的样子,参加世界地球日的气候集会。(TIM SLOAN/东方IC)

低碳生活倡议:

1、随身携带环保袋,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

2、尽量自带菜篮子或其他卫生干净的袋子买菜,既放心,又能节约资源;

3、随身携带喝水的杯子或瓶子,减少一次性杯子的使用和瓶装水的饮用;

4、随身携带筷子和手绢,减少一次性筷子和餐巾纸的使用;

5、尽可能不吃盒饭,在餐馆就餐时,不要点太多菜,可以减少打包用的快餐盒;

6、出差或旅游时带上自己的洗漱用具、拖鞋等,不用酒店里的一次性日用品;

7、收到快递物品后小心打开信封或包装盒、包装袋,尽量不损坏,下次再用,包装快递物品时尽量减少胶带的使用。

视觉艺术大师田名网敬一是日本二十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与前卫艺术的开拓者,他原创性的视觉风格、独特的用色和混合了梦境与记忆的迷幻式图像,对观看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震撼。人称“视觉的魔术师”的他游走于混沌奇想的意识世界中,捕捉脑中闪现的幻觉和记忆,用各种形式拼贴、转化、重复,混杂映射出心理奇幻的视觉图像。有别于西方“超合理主义”的思维,田名网敬一试图探寻非日常的种种心灵幻像,他所描绘的不是美好真实的世界,而是被一种莫名竭力扭曲的认知体验。

1936年,田名网敬一出生于东京一家西服衣料批发商之家。1945年,9岁的田名网经历了二战的东京大空袭。那时候祖父饲养的金鱼的磷光在爆炸中胡乱地反射,那恐怖的体验在田名网敬一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金鱼和闪光也成为后来田名网敬一作品的主要元素之一。他的才能在学生时代已广为人知,在大学二年级(1958年)的时候,就已获得当时对设计师来说是最高奖项之一的“日宣美特选”奖。1975年,接受邀请出任《PLAY BOY 花花公子》(日本版)刊物的第一任艺术总监。

1981年,当时45岁的田名网敬一罹患胸膜炎,在住院期间,他的脑海中不时地出现了各种幻觉,生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正是这些经历,使田名网敬一在80、90年代中创作了许多以“生与死”为主题的作品。后来经常出现在田名网敬一作品里的松树造型也是以患病中出现的幻觉为基本的印象而创作出来的,还有以仙鹤、大象等生物和女性等为中心的主题都是那个时期作品的重要特点。

左右对称的构图,支配画面的放射状的线条,明月、波涛、金鱼……田名网敬一想尽最大限度地勾勒出这些潜藏于内心的图像,构筑极乐的世界观。运用古今东西的吉祥物图像,探寻自己的“世外桃源之旅”从此开始。

波普文化源于英文popular(流行的、大众的)的缩写“pop”,即流行艺术、大众艺术。波普艺术(Pop Art)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保守的英国艺术界,60年代,因为以Andy Warhol为代表的一批明星级艺术家的影响力而在美国得到巨大发展。让波普出现在了时装、AC-DC、香烟、胶纸、摇滚唱片……任何东西上。将身边的物品,如漫画、电影海报、明星、高跟鞋、任何消费品图像通过解构、拼贴、重复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都可成为波普艺术的创作主题。“波普”设计风格的特征变化无常难以确定统一的风格,可以说是形形、各种各样的折中主义的特点,它被认为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格。波普风格(港台也称“普普风”)代表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波普风格反映了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波普风格追求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

在美国,波普艺术又是对二十世纪5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一方面,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被看作是艺术家个人独特个性的展现,它是完全个人的、主观的和精神上的,它强调艺术的纯洁性,成为一种精神贵族的艺术。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精神性是寓于即兴的挥洒之中,而且是完全个人的,许多后来者们纷纷模仿,于是这"高雅"的艺术又似乎人人都做得来。

波普风格篇8

“所有的叛国者都不会有好下场,他们不是变成酒鬼就是瘾君子,要么就是流落街头。他们一定会付出叛国的代价。”今年7月,普京在接见被遣送回国的10名俄罗斯克格勃时如是说。而这句话从克格勃出身的普京口中说出来时,那冰冷坚决的语调真是好莱坞范儿十足。看来,虽然俄罗斯相关部门都在对《生意人报》近日爆料的内容进行辟谣,但关于俄罗斯情报部门高官出卖俄驻美情报网的消息确实惹恼了这个国家的高层。

双重“潜伏”

可能是因为10年以来,谢尔巴科夫的工作成效一直很卓著,所以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对他过于信任,忽视了他成为双重间谍的蛛丝马迹。

11月11日,俄罗斯《生意人报》的一条消息让这个世界炸开了锅――原来今年6月,闹得沸沸扬扬的俄罗斯克格勃在美国全盘被“端”事件,是因为俄罗斯安全部门的内鬼叛变所致,而这个人正是俄罗斯对外情报局驻美国分部的负责人谢尔巴科夫上校。他也是近20年来,俄罗斯叛变美国的最高级别的情报人员,他甚至还参加了美国方面对被捕俄罗斯情报人员的审讯。谢尔巴科夫的举动给俄罗斯情报工作带来了巨大伤害,包括著名的美女克格勃查普曼和几乎已经不会说俄语了的“俄罗斯当代最有价值情报员”维岑科夫在内的10名“深度潜伏”的情报人员遭到美方逮捕。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不得不以释放4名美国一级间谍及其家属为条件,来换取这10名俄罗斯克格勃。而如果不是谢尔巴科夫的出卖,这些“背景完美”的克格勃们恐怕现在还舒服地“潜伏”在美利坚的土地上。

据《生意人报》披露,谢尔巴科夫本是一个长期“潜伏”在美国的克格勃领导人,负责管理俄罗斯对外情报局设在美国的谍报网络“s小队”。但可能是因为这个网络设立10年以来,谢尔巴科夫的工作成效一直很卓著,所以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对他过于信任,忽视了他成为双重间谍的蛛丝马迹。谢尔巴科夫的女儿已在美国生活多年。他本在俄罗斯缉毒部门工作的儿子也在事发前突然辞职并离开俄罗斯。更令人怀疑的是,一年多以前,谢尔巴科夫拒绝了一次上好的升迁机会。就在今年6月底,梅德韦杰夫访问美国前3天,谢尔巴科夫正式叛逃,美国方面担心事情败露,于是才将被他出卖的10名俄罗斯克格勃逮捕。事实上,当时美国方面在逮捕某些俄罗斯情报人员时,甚至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和十足的把握。这也让白宫感到很尴尬,因为美国并不想将梅德韦杰夫那次访美搞得很复杂。

就在这场美俄谍报风波之后,谢尔巴科夫的名字登上了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的黑名单,俄罗斯有关方面也开始对整个安全系统进行大清查。这篇报道甚至还称,俄罗斯主管情报工作的对外情报局局长弗拉德科夫可能会被解职。

谢尔巴科夫or波捷耶夫?

11月16日,俄罗斯情报部门的一位消息人士又向俄新社透露说,应该为今夏俄美谍报风波负责的罪魁祸首是潜逃到美国的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上校波捷耶夫,而非谢尔巴科夫。

11月11日,《生意人报》的消息甫一发出,就被大量转载,影响巨大,俄罗斯各方面也迅速做出反应。对外情报局一位高官向俄罗斯新闻社表示,该报道大部分内容都有“文学创作”的色彩。其实今年7月就有不少俄罗斯记者已经知道谢尔巴科夫上校的消息。这个名字是在俄美谍报风波后的一个秘密会议上第一次被提及。《生意人报》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了这个名字,便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实际上,谢尔巴科夫只是一个假名,其真实姓名外界几乎没人知道。但他同时也承认,目前俄罗斯的反间谍工作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俄罗斯情报机构必须做出重大人事变动,以加强反间谍工作。

但仅仅1天之后的11月12日,在韩国出席G20峰会的梅德韦杰夫证实了《生意人报》的消息,“这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谍报风波发生后我就知道了此事。”梅德韦杰夫还说,这件事对俄罗斯情报部门来说是一件应该反思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吸取教训”。

又过了4天,11月16日,俄罗斯情报部门的一位消息人士又向俄新社透露说,应该为今夏的俄美谍报风波负责的罪魁祸首是潜逃到美国的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上校波捷耶夫,而非《生意人报》此前提到的谢尔巴科夫。“今年春天潜逃到美国的对外情报局上校波捷耶夫是这起事件的罪魁祸首,美国方面因为担心会东窗事发,所以帮助波捷耶夫潜逃到美国。现在他和他的家人正在美国政府的保护之下。不排除他们将会长时间受到保护的可能性,因为叛逃者将会对俄罗斯在北美的情报站产生极大威胁。”

“梅卡德尔”在路上

“别担心,我们知道他在哪里,‘梅卡德尔’已经在路上。”

虽然作为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对此事的表态还算平静,但克格勃出身的总理普京却态度非常强硬,表示“绝对要让叛国者付出代价”。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克里姆林宫消息人士称:“我们知道这个叛徒是谁,也知道他在哪里,梅卡德尔(俄罗斯政府暗杀小组)已经上路了。”

这可真是个足以让这位不知是谢尔巴科夫还是波捷耶夫的叛国者胆寒的消息,因为“梅卡德尔”可是这个世界上暗杀效率和成功率最高的行动小组之一,一旦登上他们的目标名单,很难有人幸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将克格勃一分为二,建立了对外情报局和联邦安全局。其中,对外情报局主要承担了原克格勃的对外谍报任务,是当今俄罗斯进行情报工作的主要工具。克格勃出身的普京担任总统后,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的权限得到大幅提升,2006年,俄罗斯议会批准对外情报局可以在国外执行针对“”的暗杀行动。

波普风格篇9

上饶畲族是山地游耕民族,从福建迁徙至广东、广西、江西等地,上饶地区铅山县一带有许多畲族村落。 “畲”字有“垦田而居者”之意。光绪《龙泉县志》曰:“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畲”字作为族称,始于宋代,如刘克庄《漳州谕畲》,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等文中已言及。畲族自称“山哈”,畲语意为“山客”。1956年12月畲族作为单一民族被确认,畲族文化由此更深远意义地传播开来。

上饶畲族服饰图案包含着百年来广大民众的艺术创造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它的内容十分丰富。畲族服饰崇尚黑色、蓝色和红色,以黑、蓝和红为主调,显得凝重深沉、庄严朴实。在服饰上特别以黑、蓝为主调的基础上,有的加上一点色彩鲜艳的花边或头巾、围腰之类,平添几分情趣。畲族妇女的彩虹式花襟由五节很宽的蓝、红、白、绿、黑布圈或彩缎镶接而成,有的彩袖颜色却以红、黄、绿、蓝、紫为主。总之,是以彩虹的色彩模式设计的。这其中又包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如蓝代表天空,绿代表草地,红代表太阳等。畲族彩虹式花襟五彩缤纷、色调和谐、美观大方,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董辰生先生艺术创作中结合Pop艺术表现了畲族风情绘画系列――《畲家凤凰》,大胆表现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一格,双肩挑起的竹篓等饰品同样也引人注目。她们头上盘着螺旋形的红绒线,宛如凤头;花团锦簇的彩衫犹如凤尾,美丽动人。那些醒目的色块碰撞在一起,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以及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畲族画家蓝丽娜在作品《畲女》中用深蓝和黑白色调以Pop巨幅海报的形式表现了畲族美丽少女较好的面容及华丽灿烂的畲族女性服饰。畲女服饰的这些“附加物”丰富多彩,它们作为服饰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更具有代用物、补充物、保护物的多种功用,因而显得十分实用,不可或缺。从更深的文化层次考察,它们在另一方面又具有民族、历史、爱情等象征意义。

配饰为畲族服饰增辉添彩,成为畲族服饰的精华,服中有饰、饰可成服是民族服装的一个特色。而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嬉皮风格,到近几年再度燃起的民族风格,配饰对服装风格个性的强化作用越来越突出。比如表面斑驳而陈旧的镶有天然石头、珊瑚、动物骨头的充满异域风情的银质藏饰,平实的材料散发出浓烈的古味、土味,将现代时尚与异族风情搭配得完美而协调。

波普风格篇10

罗伊・利希滕斯坦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多以大众熟悉的美式漫画为题材,将美式漫画中的卡通图像复制、放大到画布上。画作突出了廉价印刷工艺中的网点效果,线条简洁,色彩明快,给大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传达了波普艺术生活与艺术联姻的艺术主张。

[关键词] 罗伊・利希滕斯坦 波普艺术 美式漫画 印刷网点 原色

波普艺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产生于英国,却在60年展于美国。二战以后,未经战争洗劫的美国国内社会,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很快便出现了艺术上的繁荣。在当时的美国工业化时代,人们聚集于现代都市,商贾云集,城市的广告、杂志、电视、卡通、漫画等宣传媒介造就了波普艺术的问世,波普艺术一开始就与大众文化和都市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美国波普艺术家遵从“艺术应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应表现在艺术之中”这一艺术主张,他们强调把日常生活中的可视物体作为一种更能让人理解的形式语言,作为一种表现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可靠手段。

在这场伟大的波普艺术运动中,美国著名画家罗伊・利希滕斯坦作为波普艺术的美国先锋,用他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借助美式漫画,选择美国大众生活中的通俗题材,突出表现“精确印刷”的网点风格,运用纯净的原色对比,将商业化的大众图像转变为风格独特的艺术大餐。

1、罗伊・利希滕斯坦简介

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见图1)是美国波普艺术的主要缔造者之一。1923年他出生于纽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就读纽约的一所私立高中时,他就开始在家学习素描和油画。1939年(16岁)高中毕业后进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学习绘画,1949年(26岁)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攻读美术系硕士研究生学位。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海军服兵役,1951年(28岁)回到母校担任教师直至1957年(34岁)。1960年(37岁)他赴新泽西州立拉特格斯大学执教。罗伊・利希滕斯坦在年轻时学习风景画,后来热衷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创作研究。60年代初罗伊・利希滕斯坦以取材自美国漫画及广告的内容用于波普艺术的创作,这令他几乎是一夜成名。70年代以印刷网点的“点式”画风更多运用在其他题材创作中。随后,罗伊・利希滕斯坦的艺术生涯平步青云,成为美国二十世纪艺坛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之一,创造了与当时抽象表现主义相对的写实的波普艺术绘画风格,其作品被广泛收藏并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

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涉猎广泛,包括绘画、雕塑、海报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在其众多的艺术作品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还是罗伊・利希滕斯坦美式漫画题材的绘画作品。像漫画这样在美国平民生活中常见的可视物,成为利希滕斯坦表达其工业化艺术思想的独特素材,作为一种美国式的通俗题材,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浓厚的商业文化和时代特征。

2、利希滕斯坦作品特征

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中,最富特色的是他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式漫画作为创作题材的绘画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他将漫画形象复制并放大到画布上,并使用大量网点来表现现代大工业的印刷效果,画面颜色明快、单纯,呈现出他独特的波普风格。之后利希滕斯坦在不同题材的作品创作中,也都延续了他这一网点式的个人风格。

(1)、美式漫画 通俗题材

美国的波普艺术家通常将在电视或平面媒体上出现的一些大众熟悉的视觉形象,作为重要的创作元素,日常生活中的流行事物成为波普艺术家们的创作源泉。不过罗伊・利希滕斯坦不像沃霍尔和劳申伯格那样迷恋电视中的图像,而是对纸质印刷品感兴趣。利希滕斯坦在印刷品中选择了美式漫画作为创作的基础,要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与艺术结合在一起,他将选定的漫画用传统绘画的方式复制和放大,创作出其独特风格的波普艺术作品。当然,利希滕斯坦对于其作品中画面形象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人们看到这些形象很容易分辨并意识到它们出自于何种刊物。利希滕斯坦更是波普画家中最注重形式的人,他会多次修改增删自己的作品细节,如修改画面中线条的粗细,甚至调整印刷网点与网点之间的距离。利希滕斯坦将所有这一切都进行得非常细致而周密,就像那些古典艺术家最后收拾画面那样。但利希滕斯坦作品的最终效果却与之完全相反,其画面中的形象以及上面的网点在不断提醒观众――它们只是在某一个时期人们在印刷品上常见的漫画形象而已,他要拉近高雅艺术与大众生活的距离。

图2《轰!》就是利希滕斯坦从一套美式漫画中挑选出来并加以放大的作品。作品中有两个连续画面:前一幅是战斗机向敌机射击的情景,另一幅画面则描绘着“轰!”的一声,敌机被击中的场面,此时鲜红的颜色平涂在机尾发射状的火焰四周,呈现一种爆炸恐怖的血腥画面。当这幅画作首次在纽约展出时,赢得了观众的强烈反响。该画于1966年被英国泰特画廊收藏。又如图3《订婚戒指》,这幅作品是对以爱情为题材的美式漫画的引用,画中人物的对白解说语言也一并移置到了画作上。咋看上去,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完整而巨大的单幅漫画,而实际上,它却是经过利希滕斯坦精心绘制的艺术作品。就这样,人们所熟悉的美式漫画,通过利希滕斯坦被重新演绎在画布上了。按照罗伊・利希滕斯坦自己的说法“把商业艺术的题材用于绘画就是波普艺术”,所以其作品题材亲近通俗,视觉图像简单直接。他通过这种方法将一些简单的叙事性漫画“符号”,即为了讲故事而存在的漫画形象,转换成为那种要求人们仔细去观赏的美术馆馆藏的架上艺术。在利希滕斯坦的移置下,这些流行形象的创作形式和载体发生了巨大的角色演绎,从而带给观众一种亲切又新鲜的视觉体验。

(2)、印刷网点 个性手法

如上所述,在绘画的创作上,罗伊・利希滕斯坦选用了美式漫画这一通俗题材,同时,将犹如廉价彩色印刷品中的印刷网点,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这也成为了利希滕斯坦日后鲜明的创作个性,用于表现那个时代的工业化特征。利希滕斯坦的艺术手法与沃霍尔有相似之处,他用复制的方法来创作作品,但他不是像沃霍尔那样大批量地重复,而是专心致志地针对某一个形象来进行细致的描摹。特别是当他将这些形象放大,他便不但要忠实地描摹原作的造型,而且还要去模仿原作中那些彩色印刷工艺中的印刷网点的效果。如图4《女孩肖像》是罗伊・利希滕斯坦1965年(42岁)创作的作品。在这里,利希滕斯坦不仅把原作的构图与人物形象准确地加以复制下来,而且对原作中的笔法以及丝网印刷的网点都作了精心细致的放大处理。他借助广告用的放大格,逐格将美式漫画上的图形一成不变地从小格转移到画布的大格上去。他还采用特制的金属雕版,上面打有整齐的小孔,把大片的小圆点有规则地排列在巨幅的画面上,有意模仿印刷工艺中的网点,以表明其放大的美式漫画的印刷工业化色彩。他声称,这种绘画并不是机械的仿制品,其画法只是为了形式的原因:“我认为我的作品与报刊漫画是不同的……我所作的是造型,而报刊漫画按照我的解释并不是造型。”(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陈麦译.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30)

因此,美式漫画中的网点成为利希滕斯坦用来表现造型的视觉元素,他将这些规则排列的圆点填充到人物的轮廓中或平铺于背景中,也可用来表现明暗的变化,形成利希滕斯坦式作品独特的视觉肌理。

图5《玩球的女孩》的原始材料是取材自一张度假广告作品。罗伊・利希滕斯坦在绘画中,用那些均匀的小黑点来作为正在享受日光浴女子的皮肤色调。在图6《狂吠》这幅作品中,背景是由密集的小点构成的平面。他在绘制这些漫画型的作品时,使用一排排紧凑的小点来营造色彩平面,从而获得如同平面印刷媒体图像的那种粗糙的视觉感受。在利希滕斯坦的作品中,形象的处理趋于平面化,没有空间的深度,他用抽象的形式简化了画面和构图。利希滕斯坦指出,这些广告像漫画一样,具有“一种巨大感和粗俗感,这是工业化的,它代表了我们置身其中的真实世界。”(陈世宁主编.西方美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5)这些被罗伊・利希滕斯坦作为造型元素的圆点,分布在画面上适当的位置,成为背景或者用来表现形象的色彩以及光影。这些网点效果是利希滕斯坦作品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从最初选择将美式漫画作为创作素材,放大到画布上,就确立了其画作富于平面化和装饰性的漫画式的表现手法。

(3)、纯净原色 商业氛围

利希滕斯坦不仅选择了具有商业性的美式漫画作为创作题材,作品的色彩也呈现出商业化的作秀特点。高纯度的原色常被运用于商业广告中,鲜艳的画面能够提高广告色彩对人们的吸引力,增强人们对图像传达的敏感性。其作品中原色的使用让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简单明了的色彩也让观众感受到波普艺术所传达的、极具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时代特质。如图7《汽车里》,画作中人物的衣着与发色,分别使用黄、蓝一对补色,形成强烈的色相对比,画面上下两端的红色车身使人的视线被压迫集中到车上的两个人物之上,红黄蓝三原色同置并列所形成的醒目色彩搭配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图8这幅作品的标题“Aloha”是夏威夷人的招呼语,即“你好!欢迎”的意思。作品中也运用了红黄蓝的原色对比搭配,烘托了画面火辣劲爆的氛围,突显了浓烈的夏威夷热带气息。整个画面通过艳丽色彩传达出夏威夷人的热情和好客,让观者心情愉快,仿佛置身风光明媚的美丽海岛。

罗伊・利希滕斯坦运用大众熟知的可视事物,创造了独具风格的美式波普艺术作品。其作品中大量使用平涂的色块,画面色彩纯净、明快,给人以明朗愉悦的印象。在商业氛围浓厚的美国,美式漫画等印刷品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有着明快色彩的卡通、漫画、广告通常更能吸引大众的目光和关注。罗伊・利希滕斯坦在他的波普艺术作品中通过使用三原色并置,利用同时对比原理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作品中浓烈、明快的色彩,结合画作中通俗的形象,共同营造了当时美国社会商业化的繁荣景象,更强烈地表现了美国大众生活里极具商业化的时代特征。

3、结语

罗伊・利希滕斯坦的波普艺术作品,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商业时代特征,将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与艺术结缘,让艺术走近人们的生活。60年代初,他的作品取材于美式漫画中的形象和情景,通过印刷元素网点式个性的表现手法,把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场面重新展现出来。在美式漫画题材的作品中,利希滕斯坦对原图像加以复制描摹,连同廉价印刷工艺中的网点效果也一并复制放大。体现精确的印刷元素――网点成为他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在作品中绘制出印刷网点的效果,展现了现代工业化的时代特点。他用抽象的方式简化了形象,并用大面积平涂的色块和黑色的轮廓线条创造了平面化的波普风格。其绘画色彩单纯、明快,原色的运用让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商业化视觉感受。

利希滕斯坦通过复制和放大美式漫画中的卡通形象为人所熟知,他把商业题材的大众图像转变为高高在上的架上艺术,让人们能够以新的视角来观看和欣赏原本被熟视无睹的漫画。运用大众所熟悉的形象,可以拉近人们和艺术的距离,使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当大众能从艺术作品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时代文化,也就达到了波普艺术所主张的艺术回归生活,让艺术等同于生活的创新理念。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张小华,吴卫.重复的拓展延伸――波普艺术领军人物安迪・沃霍尔作品新探[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